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流口水
共找到
58
筆 文章
-
-
2021-09-27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吃完飯別立刻帶狗狗散步 當心罹致命的「胃扭轉」
「吃飽飯不宜運動」在人類是基本常識,用餐完激烈運動容易導致腹痛等腸胃道疾病,這個道理同樣適用在家犬。有些飼主會在狗狗吃完飯立刻帶去散步、與牠玩拋接球和玩具,或是讓牠在庭院奔跑,這些運動都容易讓狗狗罹患「胃擴張和胃扭轉」(GDV,Gastric Dilatation & Volvulus),這種病易發於大狗和胸腔深的犬種。胃擴張的成因包括飲食飲水過量過快、飯後過度運動等;而胃扭轉則會內臟衰竭壞死,在短短數小時即可能喪命。發生GDV時,胃壓迫刺激橫隔膜,導致狗狗出現腹脹、打嗝等症狀。如果不是因為吃太快而導致的暫時性腹漲,而是腹部上方鼓起,而且狗狗看起來很難受,建議盡快送醫診治。GDV的症狀還包括頻繁嘔吐、乾嘔、流口水、氣喘等,如果放著不管,一段時間後腹部膨脹得更明顯,症狀加劇,狗狗最終會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如何預防GDV?防止狗狗罹患GDV,不要一次大量餵食過度,每餐要定量,也不要讓狗狗吃太快,不要一次喝太多水,留意狗狗用餐完的的狀態。運動方面,如果習慣一進食完馬上散步或活動,容易誘發GDV,建議吃完飯1~2小時後,再空出一點時間帶出去散散步。
-
2021-08-24 新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 進食注意6要點
「醫師,家父小中風後,喝飲料常會嗆到,吃東西也很難下嚥,請問有何改善的方法呢 ?」門診中常有病人家屬提出上述的問題,如何克服此中風併發症,病人和家屬都要學習,慢慢可渡過難關。喝飲料會嗆到是吞嚥困難症狀之一,其他包括流口水、咀嚼或舌頭無力、感覺食物卡在喉嚨、吞嚥動作難以開始、餐後食物殘留口腔、吞嚥後聲音改變、鼻腔逆流、嗆咳、進餐時間延長、體重減輕等。面對吞嚥困難,首要詢問什麼型態的食物難以吞嚥,是固體或液體食物?在什麼階段食物會卡住難以吞嚥?口腔咽喉、胸後或上腹?常見2大類病因1.身體結構病灶:固體難以吞嚥,如食道癌、胃癌、食道良性狹窄、食道憩室、食道黴菌感染、食道炎、外在壓迫(氣管腫瘤、主動脈瘤)等。2.功能問題:液體難以吞嚥,最常見的是中風,但在重度失智亦可見。中風後吞嚥困難,是一種常見的併發症,儘管許多中風患者吞嚥功能會自然恢復,國外文獻統計仍有11%至50%的患者在6個月後存在吞嚥困難。吞嚥困難可通過臨床評估,或經由電視螢光攝影檢查或纖維光學內視鏡吞嚥檢查進行診斷。處理中風後吞嚥困難的問題,可減少誤吸入呼吸道,而不是恢復正常吞嚥功能。包括改變飲食質地、調整進食姿勢和一些復健技術改變吞嚥策略,這些可以單獨使用,但大多一起使用,並且可以個人化。照護中風後患者進食6重點1.維持進餐環境安靜,端坐姿勢進食,或床頭抬高30至45度。2.選擇適當食物質地,採用小口進食。3.傾頭向健側,小口(小湯匙)由健側餵入,縮下巴、轉頭向患側來幫助吞嚥。4.吞完就清喉嚨或咳嗽一次,確定已經吞乾淨後,再進食下一口。5.餐後維持坐姿30分鐘,避免食物逆流。6.進餐完畢要檢查口腔內是否有殘留食物,並清潔口腔,這樣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
2021-07-1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毛小孩不乖愛搗蛋?小心可能罹「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是分離還是焦慮?相信大家應該多少都有聽過分離焦慮,但到底有多少人認認真真的知道這個行為問題對寵物的傷害有多大?分離焦慮症的毛小孩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破壞傢具‧哭叫‧亂大小便‧喘、流口水‧不斷的踱步‧發抖很多症狀看起來更像是寵物不乖在搗蛋,其中有些干擾了主人而造成困擾,使得主人想要改善或是治療;但有些沒有干擾主人的生活,而被忽略掉了,但我們常常忽略導致寶貝們造成這些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焦慮」。分離焦慮症的重點在於焦慮,也就是說他們是非常焦慮不安的,是很痛苦的一種疾病,所以不得不重視。除了上述的症狀以外、還有幾個症狀卻很容易被忽略,包含:‧嘔吐‧完全無活力‧靜止不動其中嘔吐往往被認定為醫療問題,而完全無活力、以及靜止不動卻往往被解讀為「很乖」,卻不知道心愛的寶貝生活在焦慮的痛苦之中。分離焦慮症並不像一般的醫療問題,,而是行為問題,更像是心理疾病,沒辦法依照症狀就輕易下診斷是分離焦慮就給抗焦慮藥物。造成分離焦慮症的原因有很多種:‧基因‧後天社會化階段的錯誤導致‧早期離乳‧社會化問題導致‧創傷性的問題引起同時有分離焦慮的寵物中,88%都有噪音敏感問題。所有的行為問題都需要經過詳細的問卷了解病因過程以及行為門診,才能找出行為問題的根本核心源自於哪裡。再依據問題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以及藥物,絕對不是什麼病就用什麼藥那麼簡單的事。因為針對行為問題所使用的藥物需長期使用,讓藥物在身體裏的濃度須到達一定標準,若輕易更換藥物會造成寵物的不適。因為他們不會說話,所以行為門診更需要慎重選擇及處理。面對自己的寵物在懷疑有分離焦慮的時候。首先就是將他們一天的生活透過監視器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慎選醫師,尋找專業的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真正的解決這類問題!要記得,分離焦慮的確是因為分離而引起,但是分離後引起的焦慮及痛苦,以及同時存在的其他行為問題,才是重點!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敦動物醫院,原文出處:分離焦慮症?是分離還是焦慮?
-
2021-07-1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別以為離開10分鐘沒事!夏日寵物5大致命空間
您是否曾看過一則新聞是關於狗狗被獨自留在車內,但車上並沒有開冷氣空調,主人以為只是進去超市短短10分鐘而已,卻導致狗狗因悶熱而中暑最終導致悲劇呢? 每年夏天總有許多類似的事件一再發生,一再地發生悲劇,因此這邊幫各位毛孩家長們整理出5大夏日致命空間,千萬別再讓毛孩獨待在這些地方了!◆悶熱、不通風的室內◆缺乏水源的房間◆炎熱的陽台或屋頂◆沒有冷氣的車上◆曝曬於沒有遮蔽物的戶外場所現在室內、外溫度30度以上的炎熱夏天裡,上述這些場合都有可能讓毛孩因溫度過高、無法散熱而導致中暑、熱衰竭,因此若需要讓毛孩獨自在家,建議可以準備下方用品或方式來幫助毛孩度過一天沒有你但涼爽的一天。1.開電風扇,並保持通風2.適時地開冷氣降低室內溫度3.給予充足的水分及冰涼的冰塊4.若可以的話,仍建議盡量避免讓毛孩無人照看最後,若發現毛孩可能有疑似中暑的跡象如:呼吸急促、猛流口水、暈眩倒地…等),則請盡快帶至動物醫院進行治療。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國動物醫院連鎖體系官網,原文出處:別讓狗狗中暑了!夏日5大致命空間
-
2021-07-02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知識+/夏天來了熱爆!嚴防寵物酷暑下易得的3大疾病
已經進入了七月,下禮拜即將迎來「小暑」,天氣也愈趨穩定炎熱,白天高溫動輒35度以上。因應疫情居家時間變長,許多人會選擇吹冷氣電扇、喝冷飲對抗酷熱,你是否也有意識到滿身是毛的貓狗也需要消暑呢?氣候濕熱容易讓毛小孩生病,以下整理三種夏天寵物易發的疾病,飼主得多多注意。1.中暑(熱衰竭)由於寵物只能舌頭和腳掌肉墊散熱,比人類更不耐熱,夏天室內溫度常常也在攝氏30度以上,即使寵物待在室內也可能中暑,尤其是短吻犬像是法國鬥牛犬、西施、巴哥等犬種上呼吸道狹窄,排熱功能較差,更可能中暑。獸醫師建議為避免寵物中暑,必須保持室內通風,不要限制其行動,並且維持充足的水分供給。如果能維持室內溫度在26~27度是最好的。如果寵物出現躁動不安、過度流口水、呼吸急促、開口喘氣等症狀,就代表有中暑徵兆;更嚴重者會呆滯、呼吸困難、抽搐,如果不即時處理會導致休克昏迷和死亡。你該怎麼做?若發現寵物有中暑症狀,趕快將牠移到通風陰涼處,將口中唾液清除以利呼吸,並用濕毛巾冷敷在牠的頭背部,幫助降溫;如果症狀未緩解應儘快送醫。2.腸胃炎就跟人一樣,寵物在大熱天也容易吃壞肚子,天氣熱容易讓寵物的食物和飲用水變質,吃入後就會引發腸胃炎;另外夏天太熱,寵物也會出現食慾不振、吃東西嘔吐的症狀,這也是消化道出問題。腸胃炎的症狀為上吐下瀉、脫水、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壓肚子會痛、排稀軟便、水便、血便,嚴重者甚至會吐血。你該怎麼做?先禁食和飲用水8~12小時,讓腸胃休息,等停止嘔吐後可提供少量水分,如果喝了水沒再嘔吐,就可給予少量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罐頭),並繼續保持少量多餐;若寵物持續嘔吐腹瀉超過12小時,就得儘速就醫。3.皮膚炎夏天的潮溼悶熱易引發寵物的皮膚疾病,而且夏天的蚊蟲很活躍,常外出的貓狗容易把蟲子帶回家,尤其剪過毛的寵物,更容易讓蟲子鑽入叮咬。寵物夏天常見的皮膚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和皮黴菌症,常見症狀為搔癢、皮膚泛紅、掉皮屑、起疹子等,嚴重時皮膚會滲出黏液、掉毛,有時寵物過度搔抓而導致皮膚潰爛無法癒合。你該怎麼做?盡量不要讓寵物到蚊蟲多的草叢,從外面回家時要在門口清理一下身上異物,進到室內後要洗腳或洗澡。還要記得定期驅蟲,保持居住環境乾燥通風。由於夏天狗狗皮膚容易出油,有的飼主便經常幫牠洗澡,但狗皮膚分泌的油脂能保護皮毛,太常洗會把油脂洗掉讓皮膚變脆弱,更容易罹皮膚病,建議最多一週洗一次就夠了。很多飼主會在夏天把狗狗毛髮剃光,但皮毛有隔絕紫外線和防曬的作用,建議不要剃個精光,僅需剃短一點即可,長度建議留個2公分左右。
-
2021-05-1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3歲婦人頭暈牙痛拔掉5顆牙 結果竟是腦內長「珍珠」
一名53歲婦人經常頭暈、頭痛,到醫院檢查後一切正常,不料接踵而來的牙痛讓她四處求助,「牙齒都快拔光了」,最後腦部檢查中才發現腦內長了如珍珠般的類上皮囊腫。呂姓女子家住新北,原以為頭暈、頭痛只是單純婦女病,到鄰近醫院做腦波檢查一切正常,後續也沒多想,每次只要疼痛發作,就會喝黑咖啡緩解頭痛,但隨之而來又換成牙痛。呂婦說,2年前開始牙痛,每次洗牙就疼痛難耐,醫生說可能是神經鈣化,她陸續共拔了5顆牙,但仍痛到不行,最後牙醫師建議抽牙齒神經,「牙齒都快被拔光」。婦人輾轉又到神經內科看診,經核磁共振檢查後,判斷可能是水瘤,且腫瘤已壓到小腦及腦幹等生命中樞,醫生說明腫瘤位置特別,年紀相對大,使得手術風險增高。最後找到找到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經再次詳細檢查,確認腫瘤為「類上皮囊腫」,後續安排住院手術。陳金城說,病人腦內的類上皮囊腫約4公分,這種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多數為良性,生長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後,壓迫神經就會出現不適感。因婦人腫瘤長在腦幹旁,第四腦室位置,且這個腫瘤會沿著神經孔鑽到三叉神經位置,到第七條顏面神經位置,出現症狀包括牙齒痛、臉麻、流口水、頭痛、頭暈、吞嚥困難等,若不手術切除恐有生命危險。陳金城指出,手術中進入腦部生命中樞腦幹附近,即看到數顆宛如珍珠般閃閃發亮的腫瘤,其柔軟且完全無血管分佈,手術並不困難,只要將珍珠瘤的觸角深入腦部每一間隙,小心完全切除即可。腦部的類上皮囊腫為良性瘤,且可以完全被切除及保留所有腦組織與腦神經,因此癒後良好,呼籲民眾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5-0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異物千奇百怪吞食經常後果嚴重 醫籲特別留意老人小孩
異物吞食常造成嚴重後果,吞下的物品也千奇百怪。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常有不小心吞下異物個案,最近的例子是96歲林姓老榮民一不小心把牙刷吞了下去,呼吸急促送急診。分院內科醫師何珮瑜表示,未及注意可能產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甚至丟失性命,因為有些老人家可能失智或不善表達,民眾要特別小心。這名呼吸困難送醫的老人家經醫師檢查,在上消化道以內視鏡看到平常潔牙用的海綿牙刷卡在氣管,取出後呼吸明顯改善,不會再喘。何珮瑜指出,成人異物吞食95%左右是意外,經常造成意外的食物例如魚刺、雞骨頭等;易導致異物吞食的高危險群則是年紀大、有精神或神經相關疾病如失智症、憂鬱症或酗酒者。另監獄住民、毒癮者或運毒者也會發生。因吞食異物需要內視鏡移除者約占5分之1,其中少數約1%的人需要手術移除,常見症狀是感覺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拒絕進食、流口水、胸痛、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哮喘與口水中有血絲。如果忽略不處理,異物可能會卡住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難,或是異物能會劃破消化道,造成食道或是胃腸破裂,這種狀況就需要緊急手術治療。何珮瑜說,病史詢問與影像檢查十分重要。X光跟電腦斷層是醫師常用工具,可以幫助找出確定異物是甚麼東西,異物卡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尤其孩童也常發生異物吞食,有些東西例如電池或者有磁性的物質、或卡在食道,長度大於5公分,寬度大於2公分的尖銳物,都需要緊急處理,盡快夾出。因為孩童表達常不是很清楚,家長的觀察便十分重要;呼籲如果有上述的物品不慎誤食,盡快就醫。
-
2021-04-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超前部署 預防腦中風健檢、減重、戒菸等方法不能少
一位39歲男子長期抽菸,因工作需求在外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前工作時突然右手麻、頭暈無法說話,送醫診斷為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蘇美鳯表示,衛福部統計108年10大死因腦中風高居第4,而且復發率高,帶給家庭負擔與壓力,病人也容易出現自尊、情緒低落的問題。腦血管疾病又稱為腦中風,為腦部血管產生阻塞或出血情形,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腦損傷,常見的症狀如肢體會突然一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或流口水、語言表達障礙及臉部有歪斜情形等,若有以上症狀就要馬上就醫,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蘇美鳳說,根據臺灣腦中風復健治療指引,腦中風依發病時間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三個月為黃金復健期,病人、家屬與復健師討論後要儘早訂定復健計畫,循序漸進協助病人患肢運動,每日2至3次,每次30分鐘復健運動及協助肢體正確擺位,並透過助行器、拐杖等輔具依病人能力慢慢進展至主動運動,使病人能恢復最佳日常生活功能。蘇美鳳指出,現代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使腦中風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抽菸等因素,預防方法為定時健康檢查,40歲以上每3年定期檢查 1次,65歲以上每一年檢查 1次。有三高問題,須就醫配合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檢查,同時維持健康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至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其他還有規律運動、控制飲食、不抽菸不過度喝酒,透過生活上的改變,養成良好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遠離腦中風。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癲癇記憶變差 新型手術大幅改善
45歲程小姐是一名糖尿病衛教師,原有流利口才和專業,提供病患與家屬諮詢,但10多年前開始出現記憶變差,講話無法連貫等症狀,在家中常突然恍神、流口水,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才發現罹患癲癇。病況嚴重時,最多需吃6種藥物控制,所幸去年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治療,癲癇症狀未再發生。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少數癲癇因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是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的原因。全台約有13到14萬名癲癇患者,其中四分之一病人屬於頑固型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希望。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指出,傳統開顱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大,恐發生半邊癱瘓、意識不清等嚴重副作用。此外,定位系統路徑規畫還需人工計算,做一次要5至6小時,傷口較大,需剃掉部分頭髮,術後有感染或併發其他疾病風險,常讓患者卻步。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醫院去年引進最新型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可以精準定位病灶,且傷口小,誤差不到1公釐,有些患者甚至不用剃頭髮,手術時間減半,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且術後復元快,但該手術尚未獲得健保給付,各縣市的自費價格不一。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僅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後來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如斷片般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經醫療團隊評估,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輔以「ROSA機器手臂」治療,術後兩日出院,至今未再發生癲癇症狀,藥物用量減少中。
-
2021-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說法。中醫常說“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為何脾胃虛易生病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穀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穀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穀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脾胃不和寫在臉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面色: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口唇: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幹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脫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睡覺流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睡眠不好: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品質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養護脾胃怎麼做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按摩: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楊璞整理)
-
2021-03-29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幼兒流口水、進食差 應就醫尋求治療改善
陳媽媽每次餵兒子吃飯,就像玩「你追我跑」,媽媽端著稀飯追,小孩不是躲開,就是含上一口飯不肯張嘴;小孩滿2歲了,還會流口水、咀嚼能力不佳,吃一頓飯得耗時1小時,說話也僅同住家人聽得懂,醫師建議,此時應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俗語說「說得好,吃得巧」,口功能發展和孩子進食經驗,息息相關,也影響語言能力。羅東博愛醫院語言治療師蔡佩青表示,幼兒的口功能是從出生後即發展,約至2歲發展完成;口功能是循序漸進、且連續發展過程,幼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動作控制能力,進食與吞嚥也是如此。例如剛出生新生兒是以「反射動作」進食,舌頭成條狀以「前後動」方式運動,吸吮和吞嚥連結在一起,無法分化,但滿周歲幼兒,雙唇大部分時間都可維持閉合,會用杯子喝水,可咬斷餅乾並咀嚼吞下,此時吸吮和吞嚥動作已協調分化,若有些孩子把食物含口中,許久不肯吞下,代表口功能已較成熟,建議可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不應只侷限用奶瓶進食。蔡佩青說,當幼童語言發展遲緩,通常也可能會有口腔動作功能不足問題,例如舌頭可能外吐、嘴巴開開、流口水或挑食拒食。對於這些孩子,口腔功能運動與治療可加強舌頭、嘴唇與下頷肌肉,藉此促進飲食技能及說話發展與言語清晰度,提醒家長若對幼童口功能有疑慮,都可至醫療院所尋求治療改善。
-
2021-03-14 新聞.長期照護
用北歐觀過台灣生活!劉毓秀的自家實驗:父母90歲仍健康、生前臥床僅數週,如何辦到?
編按:號稱老人天堂的北歐國家願景,在台灣有可能實現嗎?學者劉毓秀從1996年起多次前往北歐考察。她發現,北歐國家不論在個人層面的飲食、運動,或者社會制度面的長照政策,都是以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為目標。回台灣後,她將這套的概念應用在父母身上,成功地讓兩老維持生活自主到90多歲。「北歐式養老」,在台灣如何落實?採訪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劉毓秀這天,是一個晴朗的冬日午後。從咖啡廳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好幾位外籍看護推著坐輪椅的長輩出門曬太陽。一陣微風吹過,讓人有了置身北歐國家的錯覺。但眼前情景卻提醒了我們:這是步入高齡社會後,台灣的尋常風景。「在北歐,你幾乎不會看到這樣的老人。」劉毓秀感歎地說。66歲的劉毓秀,是國內知名的婦運先驅。早年她為了抗議民法「以父為尊」的思維,曾將自己的姓氏由父姓的「黃」改為母姓的「劉」。其後,她不只在大學開設性平課程,也擔任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推動公共托育、女性就業等議題。女性一生中的大事,從出生時的姓氏、成年後的工作、為人母後的育兒乃至於老年的照顧,都是她所關心的議題。性別平等、社會福利制度高度成熟的北歐國家,是劉毓秀心中理想的願景。1996年,她首次赴北歐國家考察性別平等政策,卻意外觀察到當地老人生活極為獨立,和台灣人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比台灣早15年變高齡 瑞典人如何自立到老、不麻煩家人?說起關注熟齡議題的契機,劉毓秀坦言,造訪北歐那年她40出頭,家有「四老」:70多歲的爸媽、公婆,都在邁向老年的人生階段。一提到老,人們最直接的聯想就是中風、失能、臥床、癱瘓等病老的景象。而照顧無力自主的長輩,又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子女的責任,「大家想到就怕得要死!」然而,早在10幾年前,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就已步入高齡社會。以瑞典為例,1996年的老年人口已達18%,相當於每5人就有1位老人。瑞典人看待年邁的父母,卻不像台灣人憂心忡忡。當地長照政策以自立為最大目標,盡可能地讓老人健康活到最後,不成為家人的負擔。瑞典老人如何生活?在劉毓秀主編的《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一書中,她長年的倡議夥伴、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寫到,瑞典幾乎每個社區都有老人聚會點。這些聚會點無障礙設施完善,一般老人和失能長者都能使用,相當程度地展現了北歐長照政策的自立精神。在聚會點,每天都有各種不同的活動或體驗,且多是由長者自行規劃、主導經營方向。可以是欣賞歌劇、音樂、健身、跳韻律舞,也可能是品鵝、品蝦大會、慶祝耶誕節。長者們也會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社團,一起表演爵士樂、看服裝秀、組讀書會等。做自己喜歡的事,有成就感也有歸屬感。此外,瑞典的國家政策也特別重視預防老人失能。例如,政府會安排足部治療師到聚會點為長者定期健檢、宣導衛教資訊。長者有健康的雙腳,才能走出家門參與社會活動。劉毓秀也指出,瑞典政府鼓勵人們在退休後繼續工作,持續累計退休金。直到75歲前,都算是勞動人口。透過推遲工作年限,延長長者在經濟與生活獨立的時間。除了政策規劃外,北歐人「吃得好、動得多」的生活型態也有助於延長健康餘命。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芬蘭、丹麥、瑞典、冰島、挪威等國家,過半數人每週運動至少2個半小時,是歐盟平均值的2倍。哈佛醫學院所出版的《哈佛健康雜誌》則指出,北歐人的飲食以全穀類、莓果和海鮮為主,崇尚在地當季的食材,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影響。在台灣也能實踐的「北歐式」養老 不要剝奪父母獨立的機會從北歐取經返台,劉毓秀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套理想落實於台灣社會?她的第一號「實驗品」,正是自己的父母。「媽媽曾說要燒香拜佛,求上天讓她跟北歐人一樣善終好走。我說不是這樣!妳要從生活習慣下手。」劉毓秀回憶。她觀察,在重視孝道的台灣,子女過度為長者著想,反而剝奪了他們的自理能力。例如,看護怕老人跌倒,寧可讓他們坐輪椅也不願攙扶。久而久之,老人雙腿肌肉流失,更不可能起身走動。她也聽過有長輩長期被餵軟爛的食物,導致咀嚼能力退化,進食時常不由自主地流口水。為了讓父母能自理生活,劉毓秀和弟弟、妹妹共同買下一戶有電梯、生活機能不錯的房子。平時購物、煮飯、洗衣都讓兩老自行負責。子女會陪聊天、吃飯,但不代勞家務。若有處理不來的家事,則請彭婉如基金會的家管員每週打掃一次,每月開銷約4千多元。父親過世後,母親還主動請家管員將打掃頻率減為2週一次。相較於聘請24小時的外籍看護,開銷精簡許多。「我們常說做父母要有堅持,其實當子女也是。」劉毓秀直言,子女即便遭人非議,也不能剝奪父母獨立的機會。像是有次,社區管理員看見黃爸爸自行扛米回家,打電話質問她怎能對父親如此不孝?也有讀者看見媒體報導,特地寫信向她興師問罪:「大學教授還做這種錯誤示範!」然而,時間證明劉毓秀的做法是正確的。實施北歐式養老20年後,劉毓秀的父親以93歲的高齡在睡夢中離世,生前臥床時間僅數週。媽媽今(2021)年超過90歲,仍可自行上菜市場買菜、搭公車、到老人中心上課。更重要的是,2人都沒有慢性病,僅偶爾上醫院看看過敏、腳無力等小病。「這20年間,我照樣教書、做研究、參與社運。因為爸媽生活能夠獨立,我才有這樣的自由。」劉毓秀笑說,父親本性屬於「懶惰型」的人,其實並未特別勤於鍛鍊身體。但光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就無病無痛地活到93歲。不要說長照,就連健保卡都很少使用。她總結,「顧好小我,對大我也有好處。」台灣北歐大不同 改變觀念是老年幸福的第一步說起北歐國家令人羨慕的老年願景,總會有人質疑:「台灣跟北歐民情不同、人民不願繳高額稅金,怎麼可能跟他們一樣?」但劉毓秀認為,台灣人期望幸福的老年,其實應從改變觀念開始。除了對老人過度保護,她也觀察到,台灣人多有延命迷思。且因健保費用低廉,無效醫療更為普遍。雖然平均壽命長,生命有意義的日子卻相對短。例如,她有位舅媽,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被送至養護中心。為了安全,院方規定舅媽不能自主行動,平時由看護拿健保卡代為領藥。「我常常在想,那到底是孝親還是虐親。」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位她認識的長輩,因為善於養生活到90多歲。有天半夜卻衝到馬路上大吼:「我想死,我不要活了,太無聊了!」原來,家人無微不至的伺候,反而剝奪了老人家生活的樂趣。她指出,北歐人的老年以自立為目標,更強調回歸生命的本質。當生活品質無以為繼時,就放手不再強求。就像她在北歐安寧照顧中心看到的臨終者,不以灌食、打點滴等方式延長生命,只是讓身體慢慢關機,圓滿地壽終正寢。此外,她也特別提醒,4、5年級這個世代握有許多資源,有能力改變制度與社會風氣。台灣步入高齡社會,除了讓熟年人口活躍老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少子化問題。倘若青壯年人口持續縮減,未來年金、健保等和老人息息相關的福利制度都將無以為繼。在北歐國家,因為公共托育普及、家內性別平等、男女同享充分的有薪育嬰假等因素,儘管老年人口多,年輕人生育率也高。劉毓秀指出,中年人身為主管或決策者,應建立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例如,她在彭婉如基金會推動彈性工作制度,方便家長照顧孩子。她笑說,改變的效果非常顯著,「好多人都去生第二胎、第三胎!」。現在對年輕人好,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晚年好。照顧好自己的老年 是我輩人都能做到的社會責任研究北歐制度多年,再加上親眼看見父母的成功經驗,劉毓秀對即將展開的老年充滿信心。她計畫像父母一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假手他人。時間到了就離開,絕不拖泥帶水。「老年的生命不必然讓人恐懼,它可以很有尊嚴。」劉毓秀希望,台灣有愈來愈多人能效法北歐,以自主生活為目標。不僅國家負擔減輕,也會停止無法承擔的照顧責任所造成的長照悲歌。在她眼中,獨立的老年,背後是一份對社會的責任。她開玩笑說,「我有時候太忙,都會告訴自己不行喔。你要顧好自己的健康,不能變成家庭和國家的負擔!」台灣人不必羨慕北歐,因為幸福老年的關鍵,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原文:用北歐觀過台灣生活!劉毓秀的自家實驗:父母90歲仍健康、生前臥床僅數週,如何辦到?
-
2021-02-20 養生.生活智慧王
省電燈泡用久會汞中毒?毒物專家揭真相...「1動作」超危險
賣場貨架上陳列一整排省電燈泡,有自然光、黃光、燈泡色、晝白色等,不同形狀的燈泡造型令人目不暇給。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家電業者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節能商品,其中每天生活都少不了的照明設備,賣場常祭出的省電燈泡優惠,也成為許多人的首選商品。省電燈泡 為增加照明度含汞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能節省荷包,但為了增加照明亮度,省電燈泡含汞,主要原理是利用電極發出電子撞擊燈管內的汞,汞氣體激發後、放射出紫外線波長輻射波,再透過管壁上的螢光塗料轉成可見光的波長。不慎打破 吸入汞蒸氣易急性中毒不過,相較於不含汞的傳統鎢絲燈泡,若不慎打破省電燈泡,一旦吸入裡頭的汞蒸氣,可能引發急性汞中毒。顏宗海解釋,汞即是俗稱的水銀,它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包括元素汞、有機 汞、無機汞,其中省電燈泡是用「元素汞」當作製作原料。一般而言,元素汞在室溫下是液體,但省電燈泡的製作過程中則將元素汞變身為蒸氣,進一步製成燈泡。省電燈泡正常使用下,不必擔心汞傷害。顏宗海說,由於元素汞是脂溶性的,若不慎吞食元素汞,一般不會有症狀,除非吞食大量的汞,才可能中毒。省電燈泡其實很安全,唯一需擔心的是在換燈泡過程中,不小心手滑打破,如此一來,燈泡裡頭的蒸氣汞就會揮發,一旦又處於密閉空間、室內空氣不流通時,短時間吸 入大量的有毒氣體,易致急性汞中毒。顏宗海強調,打破含汞用品時,須嚴防有毒汞蒸氣揮發。尤其是水銀溫度計的汞蒸氣含量相當高,若以一顆省電燈泡平均約有4∼5毫克的汞為例,光是一支小小的水銀溫度計的汞含量為500毫克,相當於125顆省電燈泡,其對健康的危害更大。急性汞蒸氣中毒 傷肺及中樞神經若汞元素在室溫即不斷釋放汞蒸氣,很容易經肺吸收到腦部。急性汞蒸氣中毒會在數小時內發生虛弱無力、發冷、流口水、噁心、嘔吐、腹瀉、胸悶、咳嗽等症 狀。如果暴露延長,則會發生間質性肺炎,使肺功能產生傷害;大體而言,急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甚至還出現口腔炎、腸炎、發燒及意識混亂等情形。此外,慢性汞中毒的主要影響部位是中樞神經系統,接觸大量神經毒性容易出現的典型症狀,包括發抖、牙齦炎、失眠、記憶衰退、情緒不穩、害羞、神經質、食慾不振、視力障礙水晶體混濁,類似巴金森症狀等神經病變。不過,顏宗海堤及,汞中毒有解藥劑可救命,患者若能及時接受金屬螯合劑 (DMPS、DMSA)治療,就能大幅改善汞中毒的不適症狀。打破省電燈泡 4處理SOP要牢記若不慎打破家中的省電燈泡,美國環保署於2014年4月,官方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處理建議,包括從清潔前的注意須知,到廢棄物的詳細處理流程等,讓大家能有所依循:1、離開現場,保持室內通風省電燈泡剛打破的第一時間,人及寵物必須離開現場,並保持室內通風至少5到10分鐘,此時需關閉空調,以免有毒氣體隨著空調循環至整間屋子。2、準備清理器具清理破碎燈泡所需的器具,像是厚紙或紙板、有膠帶可黏貼的袋子、濕紙巾、可密封的玻璃罐或容器。3、將清掃玻璃碎片放置密封容器中工具準備好以後,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清理工作,在清潔過程中,切記不要使用 吸塵器,以免有毒汞蒸氣粉末到處蔓延擴散,並用厚紙板仔細清掃玻璃碎片及可見粉末,之後放置到玻璃罐中密封。4、交付特定地點回收打掃完後,廢棄物也不可任意丟棄或丟到垃圾桶,就像乾電池回收一樣,需交給各地縣市政府指定的特定地點回收,才算大功告成。正常使用 不會引起皮膚癌不只汞蒸氣處理會令人提心吊膽,許多人還擔心省電燈泡的強光也是造成皮膚癌的殺手之一。顏宗海表示,省電燈泡雖會產生紫外線UVA(315 ~400 nm)、UVB(280 ~315 nm)及紅外線(> 700 nm),但它相當微量,一般正常使用下,根本毋須擔心會引起皮膚癌病變。省電燈泡雖號稱「省電一哥」,但實際上它的省電效果還比不上隨處可見的日光燈。若比較省電效果排行,顏宗海說,最省電第一名其實是日光燈,其次才是省電燈泡,傳統鎢絲燈泡最耗電。延伸閱讀: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這些「感光食物」都會讓黑色素沉澱、長斑 ·身上黑痣也可能變成癌! 5點觀察一次看懂罹癌跡象 
-
2021-02-13 科別.腦部.神經
波多野結衣顏面神經麻痺停工 醫:及早治療兩周可好
在台灣有高人氣的日本知名AV女優波多野結衣日前在個人Twitter上表示自己生病了,後續活動、工作也已經全部取消。原來她罹患的是會導致嘴歪眼斜的「顏面神經麻痺」。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與免疫、病毒感染有關,如果能及早治療,恢復較快,約兩周可以恢復;否則等到神經受損,復原期可能拖至二至三個月。波多野結衣在9日時就已經發文表示,舌頭有麻痹的感覺,臉部也有些許不適,診斷疑似「顏面神經麻痺」,目前正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導致免疫力變低,暫時無法出門,也因此之後所有宣傳、活動工作等皆全面停擺。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通常因為免疫力降低、壓力大、太疲勞而使神經遭到並度感染,影響肌肉運作,造成眼睛下垂、嘴巴歪斜,甚至有些人會出現不自主流口水的症狀,像「小中風」一樣。他指出,熬夜、溫差大都容易誘發顏面神經麻痺,因此秋冬溫度低,加上此時節有些人感染感冒,遲遲未治癒,也容易發生病毒攻擊神經的狀況,因此秋冬求診的病人明顯較多。趙昭明表示,顏面神經麻痺越早發現治療越好,治療黃金期為出現症狀後三到五天,給予類固醇可促進神經恢復,約兩周可以恢復;如果拖延太久,神經受到損傷,修復較慢,可能拖至二至三個月,甚至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因此他提醒,平時不要熬夜、讓自己太累,如果感冒持續未癒也要注意,小心病毒入侵,造成顏面神經麻痺。
-
2020-11-2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高嘉瑜流口水枕頭泛黃 中醫:常吃生冷又疲累耗損脾氣
立法委員高嘉瑜的閨房曝光引起熱議,包括枕頭用10年,滿布汗漬和口水漬;彰化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師李佳穎今天表示,成人睡覺流口水代表「脾虛」,疲累或常吃生冷食物所引起,應多吃補氣食物,多休息、少操煩,可很快獲得改善。高嘉瑜的房間話題延燒到出國考察採購,甚至扯出政治追殺,倍受外界關注和好奇。對於衣服亂成一團、泛黃枕頭,她都加以解釋,例如枕頭因睡覺流汗和流口水而出現塊狀斑漬。二基中醫師李佳穎說,兒童肌肉發育不成熟,睡覺會流口水,成人除非趴睡壓迫肌肉,否則不應流口水;中醫理論指出,口水跟脾臟有關,脾虛者易流口水,造成脾虛的原因包括吃太多生冷食物、操勞疲累、消化不良、思慮過多導致「脾氣」耗損。李佳穎說,脾虛的病人臉色易臘黃、精神差、講話中氣不足,若先從飲食調理著手,少吃屬性涼冷的食物,例如瓜類、梨子、柿子等,多吃山藥、蓮藕、粟子、香菇或米飯根莖類主食,如果女性怕吃太多澱粉發胖,可喝山藥排骨湯、四神湯、蓮子湯。易流口水的人想進一步治療,可請中醫師診斷,開給香砂六君子湯,要是出現舌苔較厚、腹脹、易腹瀉等症狀,可飲用理中湯。李佳穎表示,最重要的是多休息、不要思慮過多,少吃生冷食物;通常從飲食上著手,不難改善流口水症狀。
-
2020-10-01 新聞.健康知識+
路邊「野菇」不要採 認明這2種植物別誤食
中秋連假烤肉菇類不可少,但「路邊的野菇不要採」,尤其中秋節天連續假期出外踏青,別看到「白色雨傘菇」及「芋頭」相似的植物就採來吃。衛福部食藥物署提醒,「這兩種植物」有毒,千萬要認清楚,以免誤食中毒。食藥署近三年協助鑑驗民眾因誤食野外有毒植物而引起中毒案例共6例,尤其今年就發生三例。其中最常見的是將有毒的「綠褶菇」及「姑婆芋」等野外植物,當成一般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芋頭」吃下肚的中毒事件。「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是一種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不鮮豔,與可食用之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常被混淆。但綠褶菇誤食後1至3小時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姑婆芋」則長得像芋頭,但芋頭葉面具有絨毛,姑婆芋卻是表面光滑,水珠無法凝結;且芋頭葉柄與葉面相接處與葉子的缺口距離較遠,姑婆芋距離則較近。姑婆芋植株全株有毒,因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會,誤食的話會發生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甚至伴隨著流口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和腹痛。食藥署呼籲,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若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物剩餘的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01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改善「吞嚥困難」?慎防吸入性肺炎試試這2個動作
前總統李登輝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於7月30日病逝。其實這就是長照醫學常見的「吞嚥困難」問題。一般會產生吞嚥困難的人,以年紀較大者、口腔肌少症及口腔衰弱症候群者居多,其他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外傷後運動神經元受傷的患者也不少。根據統計,國內因吞嚥困難需要鼻胃管灌食的病患約30萬人,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吞嚥困難的病例。常見產生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神經系統受損外,最常見的是負責吞嚥的相關肌肉群功能障礙所引起,包括咽喉肌群、上食道括約肌及咀嚼肌群等。吞嚥困難症狀,除了明顯的吞嚥動作遲緩外,初期會出現流口水、高頻率嗆咳、口腔後殘存食物增加及用餐時間增加等症狀。臨床的診斷,除了傳統的吞嚥功能檢測外,現在有電子螢光吞嚥攝影及電子鼻咽內視鏡檢查,特別是在失智者作鑑定時,可以正確的排除偽陰性的誤診率。隨著年紀的增加,吞嚥障礙的比率一定會大幅的成長,因為吞嚥障礙所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更是許多長者的夢魘,甚至因嗆咳導致窒息而猝死者也是常見的案例。對於如何預防及治療,都是長照醫學的一大課題。治療的團隊,除了耳鼻喉科醫師外,尚包括口腔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等具專業長照專科的醫療人員。早期的預防是防治的王道,平常可以多做改善口腔肌少症的健口操及口頸部的按摩運動,其他如藉著食物含水量的調整也是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案之一。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影/5歲童誤吞玩具車吊飾 胃鏡取出 嚇壞家人
台中市一名五歲男童一個月前到爸爸的辦公室時,誤呑一個比十元硬幣大,哭著指著喉嚨說「爸爸,我吞下去一個東西」,其父驚覺有異,立即將男童送往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急診求助,經X光顯示,原來男童吞下一輛約3.5公分X2公分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經醫師建議,在家觀察7天後,仍無法排出,最後動用胃鏡取出,才恢復正常生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克鍵呼籲家長,清潔劑與小於3公分物品要放在孩子無法拿取的位置;若因好奇不慎吞入異物,家長務必保持冷靜,首先確保孩子的呼吸通暢,留下異物的包裝說明或是殘餘部分供醫師參考,並緊急送醫,接受評估及處置。男童父親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兒子當時可能因為躺在辦公桌下把玩鋼鐵玩具車,好奇地將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放入口中,一不小心吞下肚,才慌張大哭,雖然兒子沒有不舒服,但是仍然趕緊送醫處置。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克鍵說,男童經急診安排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車形的陰影,建議先服用軟便劑等待異物自行從腸胃道排出,因此安排門診追蹤,回家後男童若有噁心、嘔吐、吞嚥困難、流口水、胸痛的症狀,需緊急回診。一周後,男童安排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安琪門診追蹤,金屬鑰匙圈吊飾玩具車沒有隨糞便排出,再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安排全身麻醉以胃鏡取出異物。術後已恢復正常的生活,後續仍須追蹤是否有吞嚥問題。醫師林克鍵說,誤食異物常見於6個月大到6歲的孩童,以硬幣最常見,大部份會在誤吞後約4到6天內排出,但若吞入物長度大於3公分的不規則形狀物體,或是直徑大於2公分的圓形物體較難排出,甚至無法通過胃幽門,必須安排內視鏡取出。醫師林克鍵指出,若是吞食以下幾種異物則必須立刻就醫。吞下尖銳的異物有腸胃道穿孔的風險;強酸或強鹼會造成黏膜損傷,甚至造成穿孔,後續有可能形成疤痕組織而造成腸胃道狹窄,必須透過手術修復或內視鏡氣球擴張術治療;含鉛物體滯留腸胃道時間過長會導致鉛中毒;電池除了因電流造成黏膜灼傷外,滯留腸胃道時間過長,電解液滲漏則會造成強酸強鹼腐蝕的傷害;高磁力的玩具:流行於學童間的巴克球則有可能照成腸阻塞或腸穿孔。
-
2020-06-26 科別.兒科
親子共食好嗎?當心感染常見5疾病
1歲的萱萱正坐在餐桌上等著大人餵食給她,原本媽媽一口一口餵著粥好好的,但後來中間空檔,阿嬤也想餵食,就隨意夾起桌上的雞肉,自己咬過之後再餵給萱萱。過了4、5天,萱萱開始發高燒,口內也起水泡,嘴唇周圍更起紅疹,媽媽趕緊帶她去看醫生,一檢查才知道是感染了「疱疹性齒齦炎」,原來是因為前幾天晚上阿嬤將口中食物嚼碎餵給萱萱,才使她得了此病。親子共食容易傳染的疾病這次阿包醫生就要來提醒大家,別再親子共食,以免感染以下常見傳染病:1. 疱疹性齒齦炎經共食易引起的疾病以疱疹性齒齦炎為大宗,傳染途徑以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黏液,該病毒潛伏期約7天,症狀包括發高燒、口腔周圍起紅疹、口內起水泡、流口水,嚴重者甚至舌頭和嘴唇周圍會潰爛。2. EB病毒EB病毒主要經由唾液和飛沫傳染,感染該病毒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少數幼童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疲倦、食慾不振的情形,嚴重時扁桃腺會出現化膿性腫脹。3. 流行性感冒流感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會侵入呼吸道系統,包括口腔、鼻腔等,且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等,嚴重者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疾病。4. 一般感冒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高達上百種,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從口腔、鼻腔等呼吸系統侵入,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等,嚴重者可能併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5. 腸病毒腸病毒是小兒常見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主要經由腸胃道(例如:糞口、水、食物汙染)、呼吸道(例如:飛沫、咳嗽、噴嚏)傳染,症狀包括口腔內潰瘍、發燒、手掌、腳掌起疹子等。 避免感染疾病5撇步想要避免感染上述傳染病仍需從個人衛生清潔做起,包括以下撇步,才能降低感染機率喔!1. 勤洗手2. 定期清潔與消毒3. 使用獨立餐具4. 不嚼碎食物餵孩子5. 不過度親吻孩子※本文由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6-24 科別.兒科
幼童不喜歡吃飯除了挑食 也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障礙
幼童不喜歡吃飯,常讓家長頭痛,每次吃飯都要耗上1、2個小時,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提醒,幼童不喜歡吃飯,除了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挑食外,也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問題,應仔細觀察孩子表現,如發現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應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林宛臻說,一般孩子以2歲為分水嶺,這時不該再有大量流口水,飲食也與大人無異,若孩子仍依賴奶瓶,下巴和衣服前襟總是濕答答,就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的幼童,往往會挑食,吃軟不吃硬,喜好吃軟食或是流質食物,無法有效的練習咀嚼,造成口腔肌肉力量不足惡性循環,而妨礙口腔功能正常發展。除了進食障礙,也影響到說話清晰度,因為說話過程需要唇、舌、雙頰、下頦肌肉力量及呼吸發聲共同協調完成的,而口腔能力不佳的孩子在控制肌肉的活動上相較於正常發展兒童不協調,發音清晰度都較差。林宛臻說,針對孩子成長階段,應適時改變使用的食器和食物,2足歲之後營養攝取應以固體食物為主,發展咀嚼和咬的能力,長期使用奶瓶吃流質食物,會讓孩子停留在原始口腔反射動作影響口腔功能發展。當孩子4到6個月便可開始使用湯匙餵食糊狀較稀的食物,從流質、泥狀、再到半固體、最後到固體食物,增進咀嚼能力。若孩子拒絕新食物,父母必須耐心鼓勵孩子嘗試,而不是篩選剔除不接受的食物,以鼓勵嘗試代替強迫餵食,漸進式增加餵食量和食物的粗糙度。另外,可利用吹紙團、吹泡泡增加雙唇收縮的能力,或利用吸管來協助噘唇;使用吹笛玩具增加圓唇動作。用牙齒咬名片或卡片比賽看誰咬的久,增加孩子牙齒閉合及雙頰肌肉力量。也可以將果醬塗抹在口腔周圍,讓孩子用舌尖去舔,增加舌頭的活動度。陪伴孩子玩聲音的活動,利用口腔內的器官,唇、齒、雙頰、下頜,軟顎接觸發出不同聲音,了解孩子是否有口腔功能發展遲緩問題,以及該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出正常的口腔功能,若是還有更多問題,建議尋求語言治療師協助。
-
2020-06-01 科別.消化系統
熟女喉卡魚刺吞地瓜自救 食道受傷被血腫堵滿滿
吃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去有人認為可以吞飯等讓魚刺跟著一起吞下去,但也有醫師提醒可能有危險,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最近就有一起個案,37歲女子喝魚湯被魚刺卡住,當場連吃好幾塊地瓜,結果喉嚨不卡了,但胸口卻劇痛,就醫發現因為吃地瓜硬把魚刺吞下,造成食道割傷、滲出的血液並形成巨大血腫,幾乎把食道整個塞住,讓醫師也嚇了一跳。這名37歲的漂亮女老闆,最近與人談生意時一面喝魚湯,一個不小心喉嚨竟被魚刺給哽住,此時她看到餐盤裡還有地瓜,突發奇想連吃好幾塊地瓜,想藉由地瓜纖維牽絆魚刺希將魚刺吞下,當下覺得喉嚨比較似乎不卡了,但喉嚨到胸口突然間卻感到一陣椎心刺骨劇痛,於是趕緊來安南醫院急診室。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知去向,但食道裡已出現好幾條長長潰瘍,更可怕是食道壁上居然出現一巨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管腔整個阻塞住,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竟是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滲出的血液形成巨大血腫,好險食道尚未因裂傷而整個破裂,後來經使用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漸改善。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是消化科醫師,他表示,一般民眾在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如「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希順道將魚刺吞下,但「吞食法」實際上卻是個危險動作,雖然它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引狼入室」,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的力量將哽得不深魚刺給咳出來,如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許秉毅表示,之前也曾遇到一位年輕男性勞工朋友早餐在吃「海鮮粥」時,因趕著上班稀哩呼嚕把剩下粥一大口吞下去,結果突然間覺得頸部不舒服且吞不下東西,後來趕緊去診所檢查,竟發現食道被粥內4公分寬蛤蠣(連殼帶肉)給哽住。十幾天下來去過數家診所與醫院大蛤蠣仍無法取出,最後來安南醫院尋求協助,胃鏡檢查發現蛤蠣殼已造成食道深度潰瘍及出血,故會診胸腔科醫師以手術取出蛤蠣並修補食道裂傷,動了一個大手術才解決問題。許秉毅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之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大多是一元、少數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而大人誤食異物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一般而言,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到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鈕扣電池)、或體積過大(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5-28 科別.腦部.神經
經常頭痛是腦中風前兆嗎?醫師:6個改變要提高警覺
你也是頭痛一族嗎?研究報告指出,頭痛是現代上班族常見的困擾,卻也是長期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只要一頭痛就擔心是不是患了腦瘤?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神經整合治療中心主任林邵臻表示,頭痛的定義很廣泛,有些人一頭痛會突然單邊沒力氣,有人頭痛會先頭暈,這些都算是頭痛,只是伴隨不同症狀。一般來說,腦瘤或腦中風的病人,除非腦壓升高,才容易引發頭痛反應,在臨床表現上,腦瘤是慢慢形成的,少部分病人會頭痛外,還可能伴隨嚴重噁心、嘔吐,或合併半邊手腳無力、意識不清、說話困難等症狀。林邵臻進一步說明,現代人的頭痛問題,很多是因為其他病症所導致,例如眼壓過高的青光眼、感冒或慢性鼻竇炎導致頭痛、剛拔牙或頸椎退化也會造成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通常血壓都要非常高,才會感覺頭不舒服、頭悶、有點痛的不適。頭痛分為原發型與續發型,前者是沒有原因的頭痛,後者續發型可能是因為外傷、血管有狀況,或是藥物過度使用、感染以及結構上的問題。林邵臻指出,不管是哪一型頭痛,應就醫檢查診斷,才能真正把頭痛解決,降低頭痛影響正常生活的機率。依國際頭痛分類,沒有原因的頭痛就屬「原發型頭痛」,一部分會遺傳,有的病人症狀會比較明顯,可能因為睡眠、作息、飲食、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會誘發「偏頭痛」;「原發型慢性每日頭痛」是指每月病人頭痛頻繁至少15天,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為4~5%,在頭痛門診的比例為1~44%,最常見的「偏頭痛」就是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壓力是其中一種,酒精、咖啡因、檸檬酸的食物,也都是誘發因子。林邵臻提醒,有很多偏頭痛的病人會狂吃止痛藥忍到太晚才就診,導致「偏頭痛重積狀態」,產生一種使人極度失能的偏頭痛,若發作持續超過72小時,就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常見的頭痛類型,像是「叢發性頭痛」,症狀是絕對固定於單側發作的劇痛;而「緊縮型頭痛」的典型症狀,為雙側壓迫或緊縮性頭痛;「外在壓力性頭痛」則是因持續施於顱周軟組織的壓迫或牽引所導致的頭痛,例如頭綁緊帶子、戴帽子或安全帽、游泳或潛水時戴的護目鏡等。若自覺頭痛時,有伴隨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走路不平衡、視覺受損,或整個人突然感覺不太一樣,尤其有頭痛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頭痛的位置、嚴重程度、痛的形態是否有改變,才能有效防範急性血管堵塞與破裂造成腦中風。除了一般原發性頭痛,林邵臻指出,也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以小孩跟老年人是屬於腦部長腫瘤機率較高的族群,通常小孩患有先天性腦瘤的機率不是沒有,會反應在走路有問題、反應變慢、發展遲緩等表現,其中又因癲癇發作就診發現腦部有腫瘤最為常見。在診斷上,要區別頭痛、腦中風與腦瘤,除了問診外,也可輔以腦波、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協助釐清最根本的問題。基本上,經常性頭痛「很少」直接代表就是罹患了腦中風和腦瘤,大部分的腦中風跟腦瘤都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失智、記憶力障礙、步態改變、個性改變、幻覺、不自主抖動、單邊越來越沒力、視野缺損、講話越來越慢、大舌頭、吞嚥困難等。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是「臉歪」,尤其是在下臉部1/4的位置,患者會不自覺流口水、有吞嚥困難或是單側手腳麻或是沒力。如果是小腦中風,就會導致平衡系統出現問題;也曾有病人因為單邊眼睛看不見就診,經診斷是腦部視覺區中風所致;一般腦中風的症狀很少包括「經常性頭痛」,因為腦部血管出血導致明顯頭痛的比例較血管塞住為多。林邵臻說,一般腦瘤有分先天與不明原因、其他部位轉移等因素,後天型動脈瘤可能會因為血壓較高或血管結構有問題而導致,因此,平常多注意血壓,可預防動脈瘤及腦血管急性破裂;而頭痛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感覺,醫師通常都會以許多客觀症狀,加以判定是否為腦部的問題,可能是因哪些疾病或生活習慣所致,才能對症下藥。延伸閱讀: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5-04 科別.耳鼻喉
魚刺哽喉用偏方 食道潰瘍還血腫
一名37歲的女老闆,喝魚湯時,喉嚨哽到魚刺。餐盤裡有一些地瓜,她連吃了好幾塊,想藉地瓜的纖維將魚刺吞下,結果喉嚨到胸口劇痛,趕緊掛急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魚刺不見了,但食道裡卻出現幾條長長的潰瘍,食道壁上還有一個大腫塊,幾乎把食道的管腔整個阻塞了;電腦斷層顯示,食道因魚刺割傷造成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形成了巨大的血腫。這位女老闆以食道黏膜保護劑治療及喝流質食物一周後,胸口疼痛才逐漸改善。一般人被魚刺哽到,常會嘗試一些土法或偏方。最常見的是喝醋,企圖把魚骨頭軟化或溶蝕掉;或是吃一些青菜或肉塊,想藉此牽引或黏附魚刺,順道將魚刺吞下。其實,「吞食法」是個危險動作,雖有機會化解問題,但也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當咽喉被魚刺哽到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看是否可藉振動將魚刺給咳出來;如果在輕咳之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去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夾除。臨床上,小兒吞入的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多為一元,少數為五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食物或物品;大人誤食的異物,則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為何卡住? 吃太快也是原因引起消化道有異物「卡住」的原因很多,例如倉促進食、邊吃邊說話、大口喝下含有魚刺的魚湯,或吃東西時不慎把鬆動的假牙一起吞下。六個月至三歲的嬰幼兒,特別容易誤食異物,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抓東西往嘴裡放。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等症狀;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則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消化道異物的診斷,可以藉由X光檢查確認異物的位置及形態,但若誤食的是玩具、魚刺,X光可能不會顯影,此時可用電腦斷層攝影或以內視鏡作進一步檢查。非腐蝕性異物 可先觀察一天一般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如果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經進入食道,病人也沒有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至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然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但是如果異物是尖銳性物品,例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如鈕扣電池,或長大於5公分或寬大於2公分的較大物品,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
-
2020-04-20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來亂 寶貝不吃飯
三歲的小智(化名)某日突然食慾不振,過去總讓他食指大動的番茄炒蛋與丸子湯在眼前都無法激起他的食慾,一直嚷著「就是吃不下」,令爸爸媽媽好頭疼。不久他發燒了,被媽媽帶往小兒科就診。醫師檢查看見,小智的咽喉深處、扁桃腺周邊發生潰瘍,經研判應該是感染腸病毒造成的「皰疹性咽峽炎」。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種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計有數十種病毒。經由糞口、飛沫傳染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染,因此感染往往源於沒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感染後可能引發如同小智的皰疹性咽峽炎,外顯症狀包括會發燒、咽部出現水泡或潰瘍,「臨床上看到幼童發燒與咽喉深處破,就知道大概是腸病毒了」。另外,腸病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外顯症狀包括發燒、口腔內、手足關節、手腳、臀部或生殖器出現小水泡。症狀治療 無特效藥林應然說,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幼童不善口語表達,因此當患童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或口腔潰瘍難耐時,經常以食不下嚥作為表現,也難怪小智不斷嚷著「就是吃不下」。年齡更小的嬰幼兒還可能因為疼痛不想吞口水,而以流口水作為表現。由於腸病毒無特效藥,臨床上僅開立解熱鎮痛劑進行症狀治療,林應然說,他也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吃點冰淇淋、冰涼飲料,以讓發炎位置稍稍舒緩,「這應是患者病程中的小確幸」。他說,不過,感染腸病毒有低機率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患者返家後,如果持續發燒不退、倦怠無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意識昏迷、頸部僵硬、手腳抽搐等,應立即警覺與就醫。不怕酒精 要勤洗手每年4月起,腸病毒漸漸活躍,於夏季最盛行。然而,林應然說,他臨床觀察,今年截至目前的病例似乎未比往年多,之後流行情形也很有可能持續低於以往,這是因為國人因應新冠肺炎紛紛戴起口罩、強化洗手等個人衛生清潔,連帶降低腸病毒在內的多種腸胃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不過,他說,新冠肺炎怕酒精,腸病毒卻不怕,因此清潔手部仍要以肥皂落實濕、搓、沖、捧、擦等洗手五步驟,才有效。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19-12-23 科別.兒科
孩子的長牙順序怎麼看?4大常見症狀這樣做
寶包萌發第一顆牙了嗎?一般來說,孩子在6~10個月左右就會先長出下門牙,接著是上門牙,依序則是側門齒、犬齒、第一臼齒、第二臼齒,大約在2~3歲時就會長完所有乳牙。但長牙時間仍因人而異,每個寶包的長牙速度不一,不必過於執著於時間及順序。可參考圖示的長牙順序,若順序差異很大,要考慮先天性遺傳疾病或缺牙,需進一步帶至牙科檢查。但若長牙順序不太一樣,最後也還是都長完,爸媽的重點要擺在有無好好刷牙。 另外,當孩子長牙後可能會發生以下情況,爸媽這時就要多費點心照顧喔!1. 牙齦疼痛有些寶包長牙時牙齦會疼痛、紅腫、腫脹,若情況嚴重或是孩子經常哭鬧不休,可請牙醫師開立藥膏。2. 喜歡咬東西因為長牙時會感到搔癢,孩子容易想咬東西,什麼都想放進嘴裡,這時可以給予固齒器或是較硬的蔬果棒,幫助按摩牙齦。3. 流口水長牙時剛好也是唾液腺逐漸發育成熟的時期,但因為吞嚥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容易流口水,爸媽可準備口水巾幫助擦拭。4. 煩躁不安由於長牙會引起搔癢或疼痛,寶包可能會因此煩躁、哭鬧不休,爸媽記得多給予呵護、擁抱,降低孩子的不安喔!另外部分爸媽常詢問長牙會不會發燒?答案是不會喔!發燒多為病菌感染引起,長牙則不會引起發燒,但有可能使體溫略微上升,不過幾乎不會超過38度C,所以別再誤會長牙囉!最後提醒爸媽,不論有沒有長牙,每天都要幫孩子做好口腔清潔,長牙前可用紗布沾開水將牙面擦乾淨;長牙後就要開始用有刷毛的乳牙牙刷刷牙,且記得長牙後就要去看牙科,進行第一次的口腔檢查。※本文由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寶包長牙了!長牙順序這樣看,常見症狀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