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機械手臂
共找到
37
筆 文章
-
-
2020-12-21 癌症.攝護腺癌
預防攝護腺癌 男逾50歲應做PSA檢測
●男性排尿量變小、夜尿,攝護腺抗原指數(PSA)超過4ng/mL,恐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位居國人癌症死因第六名,台灣患者診斷時高度惡性和晚期比率高●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62歲王先生因排尿量變小、夜尿就醫,經檢查發現,不只是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障礙,攝護腺抗原指數(PSA)高達8.2ng/mL,懷疑是攝護腺惡性病灶,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確診為第二期局部性攝護腺惡性腫瘤,癌細胞沒有造成遠處骨骼或淋巴結轉移。台灣每年逾4千人攝護腺癌詳細討論後,王先生選擇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傷口復原良好,飲食正常,排尿功能也慢慢恢復,已回到工作崗位。術後追踨PSA指數持續降低至小於0.1ng/mL,並無復發情形,只要每三個月定期追蹤PSA指數即可。根據衛福部107年統計,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攝護腺癌排名第六,成為男性常見的泌尿道癌症。近年台灣攝護腺癌發生率急遽上升,每年逾4千人新診斷為攝護腺癌,相對於西方國家,我國男性有較多高度惡性和晚期的攝護腺癌,死亡率亦明顯高於西方國家。手術、放射治療影響性功能國衛院攝護腺癌臨床治療指引建議,男性大於50歲應定期接受PSA檢測,有高風險家族史者應更早於40歲。目前PSA指數訂在4ng/mL,當數值超過時,就要懷疑是否有攝護腺癌。針對局部攝護腺癌治療,以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和積極監測為主。根據「新英格蘭期刊」攝護腺癌10年追踨報告: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在復發率和死亡率上較低;進一步比較放射和手術治療初期6個月來看,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出現較多腸胃炎、血便、頻尿、夜尿等症狀,手術治療則可能造成早期排尿失禁,但隨著時間延長,排尿功能慢慢進步;手術或放射治療都對性功能帶來負面影響。若有復發 多採荷爾蒙治療長期來說,放射治療著重於是否引發放射性膀胱炎和直腸炎帶來的血尿及血便。手術治療則是著重排尿和性功能的恢復。整體而言,治療後帶來生活品質影響和焦慮程度差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手術治療後如果病理報告為切口邊緣陽性(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或有較高期別的腫瘤侵犯,可根據當時病人的排尿情況,給予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或者荷爾蒙的治療。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病人,如果追蹤有癌症復發現象,一般多會採用輔助性的荷爾蒙治療。達文西手術出血少、傷口小攝護腺手術治療進展迅速,相較於傳統的手術,機械手臂造成出血較少、傷口較小,術後短期排尿及性功能有較佳的恢復。目前使用機械手臂仍需自費,但健保分別對攝護腺切除手術與部分腎臟切除手術,給予手術費補助,整體醫療費用較過去少,減輕不少負擔。
-
2020-09-15 科別.消化系統
16歲紙片少年吃不胖 竟罹罕見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16歲楊姓少年日前突然上腹部絞痛、呼吸困難、噁心及拉肚子,從凌晨開始嘔吐超過5次,至童綜合醫院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因十二指腸遭上腸繫膜動脈夾住,造成腸阻塞嚴重,緊急進行手術,住院一周即出院返家。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表示,楊姓少年身高172公分,但體重僅有45公斤,因過瘦體內缺乏脂肪堆積,導致原本撐開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之間夾角處的脂肪消失或過少,造成從中經過的十二指腸遭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夾住,當食物無法從胃進入腸道,形成腸阻塞,也促使胃與十二指腸嚴重擴張,出現腹痛、腹脹、嘔吐與食慾不佳等症狀,嚴重時則會造成膽汁嘔吐、體重驟降、營養不良、電解質異常或腸壁壞死等。郭敏勇說,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不常見,罹患機率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且以女性多於男性,但較少於成年前作出診斷。楊姓少年因腸阻塞情形嚴重,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手術,手術將十二指腸阻塞的前段處打開,直接與空腸做吻合,使其食物能直接從胃部進入腸道,讓營養正常吸收。郭敏勇呼籲,若孩子飯後出現腹脹、腹痛或伴隨噁心情況,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診視與檢查,早期治療,以避免合併症或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成長。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6-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免摘「菊花」 高醫首所達文西手術中心提升技術
高醫今天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2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直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為了保住病人的肛門及自尊,高醫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從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達文西手術緣起於美國國防與太空項目之一,預設能以遠距方式治療戰場上的士兵,或是讓醫師能遠端治療太空人。高雄從2013年引進達文西機械手醫微創手術,大腸直腸外科已施行超過410例,並獲國際原廠認證,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將可協助國內外醫師前來學習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操作竅門。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照元表示,直腸癌因病灶臨近肛門,骨盆腔又相當狹小,使得無手腕轉彎的腹腔鏡器械無法有效切除,有些患者甚至必須切除肛門。而達文西手術由於其精細,可在狹小空間內如靈蛇般遊走,可在盡量保留肛門情況下,切除病灶,並做淋巴結廓清,降低局部復發風險。高雄柯先生因長時間解便不順,就醫發現肛門口有顆10公分的腫瘤,醫師評估若開刀切除的話,勢必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為了保留原有肛門的完整及病人的自尊,王照元先採取標靶藥物治療,3年後腫瘤縮小至約5.4公分,再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成功保留了病人的「菊花」。柯先生今天特別來謝謝高醫團隊,「讓我身上不用多了一個永久性肛門。」高醫院長侯明鋒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醫院要成立達文西手大腸直腸手術觀摩看刀中心,至少要累計300例手術的經驗,也需要能有相當完整的醫療教學團隊,才能接受原廠的認證,高醫是國內第一家符合此資格的醫院,未來將協助國內外醫師團隊深化進階教育,造福更多的病患。王照元說,達文西手術具有傷口小、失血少、恢復快及高比率的肛門保留率等優點;其3D高解析度、10倍光學放大視覺,以及比人類手腕旋轉和彎曲動作更加靈巧的機器手臂,在狹小的骨盆腔中手術仍能運轉自如。高醫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未來希望透過手術觀摩看刀中心成立,讓國內醫師不必出國,就能在高醫學習觀摩,也可吸引其他國家醫師前來探索研究,提升台灣醫療在世界的能見度。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全乳切除優於部分切除?研究:早期患者存活率相當
乳癌手術是治療局部腫瘤最重要的方式,手術過程能確定腫瘤型態與病理診斷,據此考慮後續的輔助治療選擇,不過女性往往憂心接受手術的同時,也失去了美麗性徵。專家表示,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未轉移前 五年存活率高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第O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九成九,第一期約為九成二,第二期約為八成九成,第三期約為七至八成。在惡性腫瘤仍未轉移之前,均能透過手術移除,再合併輔助療法來降低復發風險。乳癌手術依據切除範圍可概分為部分切除與全切除,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國內去年度共有1萬4245人接受健保給付的乳癌手術,其中8122名(56%)患者接受部分切除術,又稱作乳房保留術,另6566名(44%)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全切或局部 依腫瘤特性而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因此患者應根據自身腫瘤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張金堅說,一般而言,當患者的腫瘤期別在很早期、腫瘤位於乳房中央或侵犯乳頭與皮膚、同側乳房不同區域有兩個以上的腫瘤、腫瘤大但自身乳房小、孕婦或患有結締組織疾病而難以進一步放療、帶有乳癌突變基因或有明顯家族史、曾局部切除但組織邊緣仍現癌變者,不適合保留手術,均建議接受全乳切除術。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兩種傳統手術 健保皆有給付王文科說,乳癌手術可依術式概分為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以全乳切除術為例,傳統全乳切除術以及傳統乳頭保留式切除術均有健保給付,前者會在胸前留下15-20公分的傷口,後者則是在胸前或乳房下緣留下約6-10公分傷口,相對美觀一些。但位於乳房的切口會影響局部血流供應,可能增加15%-20%的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兩種微創手術 傷口小須自費O到二期的早期乳癌或預防性切除(帶有BRCA1/2突變基因)患者,還可考慮內視鏡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術以及機械手臂乳頭保留式全乳切除。兩者均有術後傷口小、恢復快、感染風險低、疤痕可隱藏等優點,不過分別須自費約8萬元以及20多萬元。且相對於傳統全乳手術(不保留乳頭)會增加1%-2%的腫瘤在乳頭乳暈局部復發風險。早期的內視鏡手術須以腋窩及乳暈雙切口進行手術,增加乳頭或皮膚缺血壞死機率,而進階的單一切口內視鏡或達文西手術,因為能將切口隱藏於腋窩或胸壁外側附近、遠離乳房,使乳頭與乳房皮膚血流免受影響,進而讓其缺血壞死風險再降低。當性徵不在自費價格高 重建乳房者不到三成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另外,接受部分切除術的女性患者,如果其切除的乳房體積占率大於兩成,往往會導致乳房外觀攣縮變形或凹陷。此時可考慮乳房腫瘤整形術,在進行部分切除術的同時,運用整形外科技術以乳腺或自體組織皮瓣的轉位來填補切除後的乳房缺損、重塑乳房外形,這樣的整形外科技術是否收費、如何收費,則依各家醫院而定。
-
2019-12-0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手術改微創 縮短病人恢復期
傳統心臟瓣膜手術需經由胸部正中切開進行,傷口動輒20公分,又需切開胸骨,但此類病患常因心臟衰竭導致肺功能下降,又有年紀大、骨質疏鬆等問題,胸骨切開後會影響病患的活動能力,拉長術後復原時間。許多病患及家屬一聽到傷口大又要切開胸骨,非常擔憂,常常因此拒絕手術而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心臟衰竭。胸骨及肋骨的穩定度,對心臟手術術後疼痛有極大影響,減少病患術後疼痛能提升病患的肺活量、促使病患早期下床活動,縮短病患恢復日常生活的時間。內視鏡輔助的微創心臟手術不需切開胸骨、肋骨,也不需用撐開器造成肋骨傷害,透過內視鏡提供的影像,只需一個四到六公分的主要傷口即能完成,不只美觀的考量,更降低傷口疼痛,讓病患快速度過術後恢復期。一位72歲病患,因為二尖瓣重度狹窄合併心律不整,一年內已超過三次突然昏厥倒地,內視鏡提供清楚的手術視野,將鈣化的二尖瓣完整切除,裝入人工瓣膜,並完成心律不整的心房隔間手術。還有78歲病患,在20年前接受過傳統二尖瓣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右側心臟嚴重擴大,無法平躺睡覺,有右心衰竭、鬱血性肝病變、黃疸、腹水等併發症。若再次進行傳統手術,需剝離沾粘組織而延長手術及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也增加出血及心臟受損風險。現經由內視鏡輔助手術,即使原來手術部位沾黏,也能在極少的出血量下順利完成三尖瓣手術。筆者曾赴德國柏林心臟中心進修,並多次出國參加微創手術研習,目前已運用內視鏡輔助微創手術與陳柏霖醫師完成二尖瓣修補、二尖瓣置換、三尖瓣置換、黏液瘤切除等多種術式,其中不乏為已開過傳統心臟手術的病患所進行的二次手術。微創手術傷口小,使用器械是一般器械的兩倍長,主刀醫師看著內視鏡的影像操作,技術比傳統手術來得困難,且並非所有病患都適合微創手術,需要先做完整身體檢查,瞭解心臟功能、瓣膜結構及心臟血管等解剖構造,才能在不影響手術安全性的前提下用小傷口完成複雜的心臟手術。台北榮總已發展各種心臟瓣膜微創手術,有經導管主動脈置換手術、經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也有達文西機械手臂瓣膜手術,如何能針對個別病患的疾病、身體狀況及經濟考量,同時兼顧手術完成度、降低併發症等風險,需仰賴心臟外科醫師縝密的術前評估,才能在傳統與各式微創手術中做出對病患最有利、最合適的選擇。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