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李信興
共找到
11
筆 文章
-
-
2023-11-26 焦點.杏林.診間
歷經8次手術逢凶化吉!陳清文醫師蹲跪扎針薰蒸,解我纏身頑疾
雖說人生無常不離病苦,但是面臨疑難或重大手術,每每會懷疑蒼天為何是我?歷經大小手術8次,幸得上天垂憐,總能在醫師精湛手術下,逢凶化吉。年過不惑時,經常因多種病痛頻繁往返醫院檢查,終由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診斷,我具侵犯性自體免疫的類風濕關節炎。或許正因該病,導致三叉神經痛及脊椎缺損,膝關節磨損及眼疾。我在北榮做了三叉神經的加馬刀手術及脊椎缺損鋼釘補強大手術,2年後由北榮骨科主任陳正豐進行雙膝金屬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之後又做了眼疾雷射手術。至此因體內的高金屬含量,被戲稱活體機器人。在此特別感恩天母中醫診所陳清文醫師,因加馬刀手術後一年痼疾復發,經友人推薦嘗試中醫耳針,遂與他結緣。在他精心調治下,終於除去心頭頑疾。陳醫師不論刮風下雨,騎乘機車準時往返診所。他的慈眉善目,親切把脈問診,投以深深關懷,病患莫不感到暖暖慰藉。他本著「藥有君臣佐使千變化,病無貧富貴賤一般心」的信念,行醫數十載,特別在扎針上,以其奔8之年,仍以半蹲半跪方式為之,並佐以22種中藥蒸薰患部,每天求診無數,常有自外縣市遠道慕名而來的患者。在我求醫過程中給予幫助的,均是我的貴人,至今歷歷在目。深感「醫師有你們真好」。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急性痛風發作如何緩解?詳解痛風4大階段及急、慢性治療方式
痛風是因體內過多的尿酸而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因為痛的時候來去如風而得名。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因痛風就醫的人數有97萬9,803,就醫率約每十萬人4,191.61人。南島語系族群痛風率高,原住民100人中就有20人。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痛風主要是因普林代謝不佳、造成尿酸增高造成,隨現代人飲食、生活習慣改變,痛風發病的人口愈來愈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南島語系族群的痛風發生率高,台灣的原住民族群100人中約有20人罹患此病,因此痛風在台灣是常見的疾病。痛風四個階段,從無症狀到結成痛風石、關節變形。陳堃宏表示,正常人血中的尿酸值約為7.0mg/dL。痛風主要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此時尿酸值可能高達7以上,但沒有任何症狀。隨著個案狀況不同,可能會突然急性發作,進入第二階段的「急性痛風期」,尿酸結晶在關節造成關節炎,病人因疼痛就醫。通常給予止痛劑後,有些病患一周後症狀減緩、不再疼痛,有可能幾年內都不會發生疼痛而未治療,但血中尿酸仍高,屬於第三階段的「間歇期痛風」。第四階段則是「痛風石型痛風」,此時可能已導致關節變形,甚至功能受到影響、妨礙日常生活。視病人狀況,先以飲食控制,如尿酸仍不可逆就得服藥。陳堃宏表示,在治療上會視病患處於何種階段,給予不同治療。例如處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時,會先評估是否因利尿劑或結核病藥物造成血中尿酸過高,改用替代藥物就可改善。若病患無特別的藥物使用且有三高等,也會先以非藥物方式介入,試圖以飲食控制改善,如仍不可逆,才會走向藥物控制。急性痛風期最要緊是先止痛,而非降尿酸。陳堃宏表示,過去以高劑量秋水仙素為主要治療藥物,但拉肚子等副作用過於強烈,因此現在會以消炎止痛藥,如NSAIDs或是類固醇為第一線藥物,並搭配低劑量秋水仙素治療。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約56萬4,018人使用秋水仙素。》看更多秋水仙素相關資訊急性期後觀察一至二個月,看病人尿酸是否自行下降,若降至正常值就先不用藥;但如果一再復發,或是尿酸仍偏高,「就認了、來吃藥吧!」痛風該如何治療?1.痛風不能根治,但適當的藥物及飲食控制可以防止痛風的復發。目前以藥物、飲食控制為主。藥物治療包括:(1)秋水仙素:急性期可使用,但要注意可能出現包括腸胃不適等副作用。(2)消炎止痛藥:急性期使用。(3)類固醇:急性發作時,當以上藥物無效或有禁忌症時 則考慮使用。(4)降尿酸藥物:長期控制血液尿酸值適用。2. 多飲開水(每天最少兩公升)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3. 如患急性痛風,藥物能有效地減低關節的痛楚。若痛風經常發作,則需長期服用降尿酸藥物以減少復發的機會。4. 避免使用阿司匹靈類、利尿劑藥物,以免妨礙尿酸排出。》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促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兩類藥物依患者年齡層評估使用。李信興表示,降尿酸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BENZBROMARONE,110年約44萬9,970人使用;但如果病患有腎結石的問題,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反而容易形成結晶,不適合這類藥物。》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另一類為「抑制尿酸」藥物,如ALLOPURINOL,110年有8萬1,807人使用;但此類藥物容易引發嚴重皮膚過敏,包括史帝芬強森氏症候群,導致全身皮膚長水泡、潰爛等。》看更多異嘌呤醇相關資訊李信興說,現在也有新型的抑制尿酸藥物,如febuxostat,副作用較低,但健保給付上有設限,須先使用過促進尿酸排泄藥物後治療反應不佳,才可開立,110年約27萬3,047人使用。》看更多非布司他相關資訊陳堃宏表示,若就診病患太年輕,通常會推測是因為尿酸製造太多,排泄在尿中的尿酸也會太高,因此通常會以抑制尿酸藥物為主;若就診為中年病患,臨床上以尿酸排泄不足為主,則會優先使用促進排泄藥物。但通常會觀察一、兩周後的效果,是否達到尿酸目標值4至6,再決定是否更換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好,手術患者愈來愈少。除了藥物治療,有些病患仍會走到手術的地步;110年因痛風進行手術者約1,093人。不過李信興表示,現在藥物效果較過去好很多,副作用也較小,一天只需半顆至一顆就能將尿酸控制良好,因此需要手術切除痛風石的病患已愈來愈少。如果真的需要開刀,通常是「不乖的病人」,畢竟若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降到4或5,經過二至五年,痛風石就會慢慢縮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6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少吃海鮮能預防痛風嗎?醫曝殘酷事實:僅靠飲食控制改善不大
坊間常看到火鍋店大賣「痛風鍋」,以內含滿滿的大份量海鮮來打響名號。但少吃海鮮真的就能預防痛風嗎?醫師表示,僅靠飲食控制對痛風的改善作用不大,僅能作為輔助治療,最好的方式還是定期吃藥,並多喝水。尿酸結晶不只出現在關節,也會沉澱在皮膚下或腎臟。高醫大免疫風濕科顧問教授蔡文展表示,當尿酸過多,就像水中太多鹽巴無法溶解結晶,形成痛風石。通常尿酸值超過7.0mg/dL就容易形成結晶,若沉積在關節腔內,就容易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但痛風石不一定沉積在關節,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學科主任級醫師陳堃宏表示,第一次發作常發生在下肢關節,如大腳趾、腳踝、腳背,之後可能會慢慢擴散到其他部位,如皮膚、腎臟,且不一定出現急性疼痛。他表示,有些結晶會出現在皮下,因此病患會發現手肘後有軟軟的突起,除非卡住關節才會造成疼痛;有些結晶則在皮膚沉澱,出現白白黃黃的突起,往往是因親友注意到「樣子奇怪」才發現。患者類型:先天尿酸代謝異常單靠飲食控制,效果微乎其微,需服用藥物。如果尿酸值過高,但未曾痛風發作,該如何預防?陳堃宏表示,日本的治療傾向是,一旦尿酸值高達9.0mg/dL,即使沒有痛風發作或結晶,就會開始用藥;台灣則偏向美國式的治療方針,有症狀、急性發作時才治療。不過,蔡文展說,現在台灣也開始針對尿酸值高達10.0 mg/dL的無症狀患者,給予促進排泄尿酸的藥物,如Narcaricin治療,否則單靠飲食控制,「CP值不大。」》看更多本補麻隆相關資訊陳堃宏說,尿酸主要是普林代謝出問題,三分之二來自體內代謝、身體DNA的裂解,從食物攝取而來的普林在人體微乎其微,僅有三分之一。因此若受遺傳、體質影響,天生尿酸產量就比較多的人,「就算不吃不喝、只喝白開水,尿酸值仍可能高達8.0mg/dL以上。」靠著嚴格的飲食控制,僅能下降尿酸值約1左右,影響甚微。因此這類尿酸高者,以藥物控制更為有效。患者類型:後天飲食失控造成中年發福、愛吃高熱量食物,可先由飲食控制降低尿酸。不過有些病患是中年後發胖,愛吃高熱量食物,主要是因後天因素造成尿酸過高,陳堃宏表示,這些人如果尚未發作,就會積極鼓勵他們控制飲食,或有機會扭轉、讓尿酸降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痛風好發族群為男性、有家族史或是愛吃海鮮和喝酒者,因此這些族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檢驗尿酸,如果尿酸值較高,但不符合吃藥資格,也可先多喝水,促進尿酸排泄。痛風該如何預防?痛風的飲食原則包括:.維持理想體重:BMI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正常範圍為18.5≦BMI<24。.若體重超過理想值 10%時,應慢慢減輕,每月以減重 1-2 公斤為宜,但不宜於急性發病期減重。.避免攝食高普林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皮、海鮮類(尤其是蛤蜊、牡蠣、吻仔魚)。.適度攝食乾豆、種子、堅果:目前是否應避免攝食此類食物仍有爭議,因此類食品平時是以乾燥型態出現,故每 100 公克所含普林並不低,約為 50~150 毫克之間,由於其蛋白質含量豐富,定量食用並與肉類替換,應無需顧慮其普林含量,但並不建議取代榖類當作主食以免過度攝食。.適量蛋白質,避免暴飲暴食。.少油:多用蒸、煮、滷、涼拌的烹調方式。.多喝水,有益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避免飲酒:酒在體內代謝產生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間接促使痛風發作。》看更多痛風相關資訊到底能不能吃?豆類影響不大 酒精不碰為妙痛風若已發作過,是否也需靠嚴格飲食控制?李信興表示,如果藥物控制良好,尿酸值都在5.0mg/dL以下,食物選擇不需要太過嚴格控制,只要不暴飲暴食,或是忽然大量攝取蛋白質即可。不過黃豆被列為中普林食物,因此有許多病患或健身者對豆漿是「想吃卻又害怕」。李信興表示,根據研究,植物性蛋白質對痛風的影響沒有動物性蛋白質來得大,且豆類製品對痛風影響較少。「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6診治指引」也指出,國外研究追蹤4萬7,150名40至75歲非痛風患者的男性達12年,分析其飲食狀況和痛風發生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食用包括黃豆等豆類、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發生的風險。因此病患對豆漿、豆腐類製品不需要「避之惟恐不及」。倒是酒精會造成尿酸升高及痛風發作,因此痛風患者需減少酒精攝取,尤其啤酒更是少喝為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1-05-11 醫療.自體免疫
紅斑性狼瘡好發年輕女性 小心這8個症狀
今日是世界狼瘡日,在台灣,每10萬人就有64人罹患紅斑性狼瘡,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紅斑性狼瘡好發於20、30歲年輕女性,但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得到,當臉上出現紅斑、關節痛、腎臟發炎、蛋白尿、血管炎、走路會喘、四肢水腫或雷諾式現象,如手腳冰冷、變白、變黑等,一旦持續一周以上,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查。5月10日是「世界狼瘡日」,紅斑性狼瘡疾病屬自體免疫性疾病,在台灣,每10萬人就有64人罹患紅斑性狼瘡,其盛行率約為歐美國家兩倍。李信興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女多男,由於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疾病,可能侵犯全身器官,如皮膚、肌肉、骨骼、心、肺、肝、脾、腎等,均可出現病變。紅斑性狼瘡病程具高度變化且複雜,治療亦更顯困難,規則服藥是穩定病況的關鍵,李信興說,之前有患者原本都按時服藥,但因為準備懷孕,擔心服藥傷到胎兒,因此停藥,導致病況控制不佳,反而影響胎兒發展。李信興說,治療紅斑性狼瘡的主要藥物有奎寧、類固醇等,均不會影響胎兒發育,建議應規則服藥,穩定病況後,母體才能有較佳狀態孕育新生兒。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常務理事龔麗娟本身就是紅斑性狼瘡病友,民國70年患病至今,她表示,培養良好生活型態,不熬夜、定期運動、不挑食、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吃炸物烤物、烹調方式多以蒸或燉、少吃加工食品以及多吃原形食物等,能降低紅斑性狼瘡發作機率。有的病友關節不適,不建議進行爬山等較為激烈的運動,龔麗娟指出,每日走路走一萬步也能達到運動效果。因多數紅斑性狼瘡病友的皮膚對紫外線都很敏感,若要外出運動,清晨空氣品質較佳,適合至戶外運動,但須做好防曬,可佩戴帽子、撐傘或穿長裙、長褲等,白天太陽較大,可以進行室內運動,晚上則可進行戶外運動。龔麗娟進一步表示,希望政府衛生單位,比照其他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開放對紅斑性狼瘡的用藥以及總額制度下的限制,避免讓病友們看病掛不到號,而延誤病情,加重健保負擔。
-
2020-12-06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高音飆不上、蠟燭吹不熄 留意肺功能出問題
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全身性疾病,可能隱藏多處「內傷」,應定期檢測。在自體免疫共病中,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且70%至80%肺部功能會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現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強調,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務必定期回診,接受肺功能檢查,包括胸部X光,另以吹氣來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肺活量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走路爬梯喘不停,可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指出,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處於發炎狀態,就如同浸泡在水中會逐漸變重,且沒有彈性,此時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檢查,如有異常,可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有助確診。由於傳統X光檢查,無法掃描肺葉末梢微細構造,因而無法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但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是用1至1.5mm厚度掃描,瞭解肺間質或氣道結構,在診斷瀰漫性肺疾病上出現顯著進展。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因解析度超高,目前用來診斷肺間質疾病或是瀰散性肺部疾病,例如,肺部是否呈網狀、類似蜂窩形狀、結構扭曲及體積減少等。此外,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也屬可診斷早期肺癌的必要檢查。因為喘就窩著不動,會讓肺功能變更差。自體免疫患者如何保護肺部?李信興強烈建議,老菸槍首先務必戒菸,以及避免二手菸,因為香菸裡充滿許多有毒物質,吸進肺部組織,就會讓細胞凋亡。第二為遠離空汙,外出時,應該戴口罩,如果空汙嚴重,應避免外出。不過,留在室內時,最好使用空氣清淨器,去除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以及有毒物質。第三為不要因為容易喘,就整天窩在家裡,不走動、不運動,這樣反而會讓肺部功能變得更差,建議一步一步增加運動量,例如在校園操場或是公園快走,等到體力充沛再試著爬山。運動過程中,也需要瞭解自己的呼吸狀況,如突然覺得喘或累就應回診,請醫師評估肺功能。蔡長祐則強調,「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能出現病變,如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再由醫師視情況轉介至其他科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0-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5大風險族群 嚴防肺纖維化
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超過12萬人,深陷肺纖維化風險,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患者更是五大高風險族群。醫師指出,除治療疾病本身之外,建議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有望在間質性肺病階段就開始治療,避免肺纖維化擴大蔓延。>>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近10年人數成長73%。根據衛福部相關數據顯示,國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年增四千例,近10年患者人數成長73%。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指出,自體免疫疾病位居十大傷病第三名,僅次於癌症、精神疾患。蔡長祐解釋,自體免疫疾病會被列為重大傷病,是因原本負責對抗外來疾病、存在於自體免疫系統中的抗體和細胞基數,因未知的原因開始攻擊自身,同時也會侵犯到重要器官造成傷害,尤其肺部是人體關鍵的呼吸器官,不得不慎。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間質性肺病長期缺氧、肺功能惡化恐致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解釋,所謂的間質性肺病,是因肺間質產生大量異常纖維,也就是疤痕組織,當疤痕組織愈變愈厚將影響肺部功能,而這種疤痕的醫學術語稱為肺纖維化。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劉志偉說,肺纖維化會使得肺泡無法正常膨脹縮小,導致肺部無法行使氣體交換功能,患者最終會因長期缺氧而引發肺功能惡化相關併發症,增加死亡風險。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間質性肺病中,有三成機會將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且肺纖維化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死亡主因,尤其是硬皮症患者。合併肺纖維化,硬皮症患者比率最高。據統計資料顯示,硬皮症患者中有70%至80%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5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則有10%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十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蔡長祐說,由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表現多樣,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及肌肉發炎、關節腫脹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就醫才確診,肺部纖維化已到某種程度。肺纖維化早期症狀其實有跡可循。林孟志說,若患者發現長達兩個月以上,持續「乾咳、容易喘、容易疲累」就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接受治療。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後下背聽診趁早抓漏。不過,由於現代人缺少運動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不便,李信興說:「一般人如果不運動,一半的肺功能就夠用。」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患者來說,由於關節或肌肉症狀影響,平常就很少活動,而且人其實用不到太多肺功能,因而難以發現早期症狀。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可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若需要進一步檢查,可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HRCT)確認肺纖維化的進展範圍。林孟志說,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會以聽診器聽診後背下肺葉,也會照胸部X光片檢查是否有出現毛陰影,其餘包含肺功能的吹氣檢查等,來判斷肺功能是否異常。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則說,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免疫系統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科別.呼吸胸腔
肌肉關節痠痛多休息? 醫:愈睡恐愈累
肌肉關節痠痛、僵硬多休息,當心可能愈睡愈累。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出現晨僵症狀,早上起床困難,甚至爬不起來,以為不下床繼續睡覺休息有助緩解卻是錯誤迷思,反而會愈休息愈累,建議多走動、外出曬太陽更有益。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根據統計,國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10萬人,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持續發炎的關節疾病,會造成全身關節疼痛,尤其在早上關節僵硬最為嚴重,致病原因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開始攻擊關節滑膜及器官,光在美國就有130萬人罹病。特別是患者早上起床時容易關節僵硬,有時持續一小時就沒事,但有時卻會持續一整天,不少患者會以為爬不起床要多休息,但實際上卻會愈休息愈累,此時,建議患者更應該多活動、外出走動多曬太陽,反而有助緩解,恢復活力。李信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會運用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生物製劑的運用則可緩解關節症狀持續及失能,若患者太晚接受治療,受傷的關節無法恢復,恐大幅增加未來失能程度,臨床上延後治療六個月,失能程度竟差上三倍,黃金治療期為前六個月。尤其關節症狀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常見內臟器官病變,近來肺部損害造成的間質性肺病也備受關注。患者肺間質周邊會變厚、變硬,形成永久性的疤痕,也就是纖維化,導致氣體無法正常交換,呼吸變困難,長期缺氧將引發肺功能惡化。根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僅剩一般患者的一半,建議患者定期進行肺部評估,每半年聽診後背下肺葉、肺功能檢測,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肺纖維化範圍。「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口乾舌燥狂喝水! 未料肺功能也受損惡化
一名中年男性長期感到口乾、舌乾,以為多喝水就沒事,某次至牙科就醫也未見改善,經建議至風濕免疫科確診乾燥症,沒想到同步檢查肺部狀況,肺功能竟僅剩三成,殊不知疾病已侵犯肺部,造成肺部纖維化,嚴重「內傷」。今天由聯合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溼性關節之友協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邀請名醫、病友分享自體免疫病引發的肺纖維化共病,呼籲患者及早發現症狀進行治療,延緩惡化。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和硬皮症等,除表面皮膚症狀外,很容易會有「內傷」,看不見的傷害潛藏在內臟器官,近來引發肺部共病的間質性肺病受到關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指出,許多人知道新冠肺炎、空汙會損害肺部,但自體免疫病患者也是高風險群,當發生間質性肺病時,患者的肺間質會產生大量異常組織纖維,導致肺部無法進行正常氣體交換,甚至可能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導致肺纖維化,大增急性惡化機率也增加死亡率,五年存活率甚至低於肺癌。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當自體免疫統發生問題,本來是要對抗外來疾病,卻反過來對自身造成傷害時,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病,由於症狀表現包羅萬象,有些患者甚至還沒出現表面皮膚、關節、肌肉等症狀,就先出現容易喘、累、乾咳的情形,輾轉在各科別求醫才確診,自體免疫卻已侵犯肺部,纖維化到某種程度。台大醫院免疫風溼過敏科主任謝松洲認為,自體免疫病若存在與肺纖維化有關的抗體,可預期未來可能三至五年內會侵犯肺部,因此,自體免疫病愈早診斷用藥治療可校正免疫失衡,避免器官併發症。「除非有運動,一般人的肺功能一半就夠用」,李信興說,以家庭主婦或運動量少,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患者等,因關節或肌肉症狀緣故,平常就很少活動,加上用不到太多肺功能,更難發現會喘的狀況,建議自體免疫病患者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檢測肺功能,一年進行一次高解析電腦斷層檢查肺纖維化範圍。【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8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壽星慶生吹不熄蠟燭 肺功能恐異常應盡速就醫
梳頭時,手無法舉高,坐上馬桶,如廁結束,居然站不起來,一名皮肌炎患者自覺肌肉無力,連走路都喘,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發現肺部已經局部纖維化,如果再不治療,肺部可能「全組壞了了」。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類風濕關節炎之友協會上午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多注意自身肺功能狀況。「自體免疫疾病共病多」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自體風濕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皮肌炎、乾燥症、硬皮症等,患者均容易出現共病,其中又以肺纖維化最需提高警覺。在自體免疫共病,最多患者為類風濕關節炎,其次為乾燥症,臨床顯示,約30%至5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合併肺纖維化,至於硬皮症合併肺纖維化的比率最高,七八成肺部功能變差。李信興提醒,自體免疫共病絕非只限於單一器官或是單一表現,因為這是全身性的疾病,可能引發看不見的「內傷」,例如,不可能只有關節出問題,包括眼睛、肺部都可能異常。李信興說,除了表徵病症之外,任何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均會侵襲內部器官,一旦侵襲肺部,就可能造成肺纖維化(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建議自體免疫及病患務必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如果容易喘,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接受「高解析電腦斷層影像檢查」(HRCT)。一般肺部檢查,包括胸部X光,以及吹氣檢測肺活量,另外,從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也可看出端倪,例如,至KTV唱歌,習慣飆高音,但最近卻飆不上去。慶生時,連吹蠟燭都無法吹熄,這就代表肺功能異常。至於如何早期發現共病?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佑說,身體是一體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體各處都可出現病變,如果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先至家醫科就醫。蔡長佑說,肺部就像是乾的海綿,一旦發炎時,如同浸了水變重,沒有彈性,此時就會容易喘,一走路或是爬樓梯,就會喘到不停,建議定期三個月做一次肺功能,如有異常,就安排高解析電腦斷層,這有助於確診。「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線上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live/【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24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病患注意3大警訊 慎防肺纖維化
● 自體免疫病患者屬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肺嚴重纖維化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肺功能剩50%● 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測肺功能50多歲婦人因肌肉發炎、無法吞嚥進食、呼吸喘就醫,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合併皮肌炎,未料自體免疫攻擊心肺,病情急速惡化,引發肺纖維化及心臟衰竭,一度被宣判死刑,但她積極面對,經藥物治療,不到2個月就擺脫呼吸器、正常行走和進食,順利出院。自體免疫病患年增4千例自體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等,據統計,台灣自體免疫病患者一年新增4千例,109年累計11.8萬人,是國內十大重大傷病第3名。但多數患者在看得見的症狀下,卻經常忽略那些「看不見的症狀」,等到心臟、肺部等內臟器官受損時,病情已嚴重惡化,死亡率大增。肺纖維化 惡化快且不可逆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病是「全身性的疾病」,不僅皮膚、關節會出現症狀,當患者出現「走路喘、乾咳及體力變差」警訊時,其實自體免疫已侵襲到肺部,從間質性肺病開始,肺會不斷發炎進而纖維化,變得如同菜瓜布,多數患者發現時肺功能僅剩50%,惡化速度快且不可逆。李信興表示,病情是否會進展到肺纖維化,端看自體免疫疾病一開始的嚴重程度,據統計,70%至80%的硬皮症患者會合併肺纖維化,比率最高;其次是皮肌炎及多發性肌炎,近一半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出現走路或爬樓梯喘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有約10%的患者會合併間質性肺病。一旦侵犯到肺速度非常快,可能只需幾周的時間,患者先從跑步會喘,到爬樓梯、走路會喘,甚至在家都需仰賴呼吸器,延誤治療會提高死亡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有合併間質性肺病、肺纖維化的患者,與沒有合併症狀的患者死亡率相差一倍,且肺纖維化更是硬皮症患者的主要死因。建議病患:定期追蹤肺為及早對症下藥,李信興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定期追蹤肺部健康狀況,已合併間質性肺病的患者,每3個月應定期檢測肺功能、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胸部X光,其餘患者每半年做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則能透過立體影像,清楚看出肺纖維化的範圍,建議一年至少做一次檢查。今年抗肺纖維化藥物獲新適應症核可,擴大用藥範圍,李信興說,自體免疫疾病引發的肺纖維化治療,當確定纖維化會持續進展,應在間質性肺病的發炎階段開始滅火,控制纖維化的範圍,延緩疾病進程,減少肺功能下降,呼籲患者注意「走路喘、乾咳、體力突然變差」三大初期徵兆,掌握治療先機。自體免疫病友線上論壇: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時間:11/28(六) 10:00-13:00;元氣網粉絲團線上直播免費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