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0439
筆 文章
-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市67至69歲7月12日起施打3天 通知單今明發出
高雄今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個案,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市民67至69歲(原住民55歲)預計在 7月12日至14日施打疫苗,全市有49個社區接種站,今明天會發送通知單,線上施打預約系統在7月12日下午5點前開放預約。高雄市府下午舉辦防疫記者會,陳其邁表示,今天全國32例、高雄沒有個案。從7月2日至今,高雄市已經連續8天零確診,觀察指標是6月29日的鳳山大樓群聚感染事件,從此日往後推算至14天,若14天都是零本土確診感染個案,高雄就是零社區感染,希望繼續維持下去。陳其邁說,透過疫苗施打建立全體免疫非常重要,高雄市67至69歲(原住民55歲)預計在 7月12日至14日( 周一至周三),會在49個社區接種站施打,今明天會送達通知書。今天各地施打站過程流暢,未來年齡往下降,施打人數會愈多,請大家依據通知時間到站施打疫苗;全國預約登記系統部分,第九類與第十類也開放網路預約,時間為7月12日的下午5點以前。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施打再往下開放 全台第九至十類民眾即起開放意願登記預約
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規畫的新冠疫苗預約平台,6日起在金門、馬祖、澎湖試辦,開放第九、十類接種對象。昨晚中央疫情指揮再宣布,全台九至十類民眾最快可於7月16日施打新冠疫苗,即日起開放第二波「新冠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目前第九類對象約387.5萬人、第十類對象約530萬,總計全台約917萬人可施打疫苗。第二波開放對象預約平台.健保快易通App.1922.gov.tw登記預約4步驟>>懶人包/公費疫苗預約系統金馬澎試行上路 登記預約4步驟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系統開放9、10類登記 陳時中:超過200萬人預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即日起開放第二波「新冠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全台9至10類民眾最快可於7月16日施打新冠疫苗,目前第九類對象約387.5萬人、第十類對象約530萬,總計全台約917萬人可施打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該系統開放至今,已經超過200萬人次,將盡快在16日開始施打。疫苗施打意願系統,即日起至7月12日17時開放全國第9、10類對象意願登記,第9類對象為18-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第10類對象為50-64歲成人。陳時中表示,疫苗登記狀況持續登記,現在已經超過200萬,一開始有說一個時間的起頭,因為現在來登記的很多,作業時間可以更充裕,開放第九類、第十類的意願登記。陳時中表示,意願登記不是排序,只是告知有多少人有意願,安排上可以更順暢,意願隨時都可以改,不是登記後就不能改,還有意願是怎樣,希望意願有多少安排起來順暢。至於外傳施打疫苗容易致癌?陳時中表示,看來這沒有一個這樣的事情,是一個謠言會誤導。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幼兒園續關 家長崩潰:送小孩去健身房上課?
全國三級警戒又從12日延至26日,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3日起「微解封」,適度鬆綁電影院、健身房、美食街、風景區等場所,但補習班、幼兒園卻未能開放引起廣大家長大反彈!灌爆衛福部臉書。家有幼兒的家長砲轟「上課不行?出去玩卻可以?」、「不能把小孩送去補習班,那就全送去健身房吧!」、「是不是處罰有小孩的人,早知道不要生」怒罵聲一片。衛福部在臉書貼文指出,戶外鬆綁地點有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文化園區、駕訓班跟學校操場等,但是,安親班、幼稚園仍是停課狀態,讓不少又得上班又得顧小孩的上班族家長,早就吃不消,要上班還要自己顧小孩長達近兩個半月 。許多家長留言詢問為何不能上課,「小孩不能上學卻可以出去玩、去看電影」、「小孩不能去幼稚園、安親班、補習班,家長怎麼辦?」、「只開放吃喝玩樂可以群聚,卻不開放安親班,要家長無薪請假照顧12歲以下小孩,邏輯真的很怪!」、「可以開放旅遊,但不能開放安親班?怎麼沒感覺到做決策時有考慮家中有小孩又要上班的民眾?」也有家長反應,「幼兒園老師本週、下週陸續打疫苗,但是健身房內的人不一定都有打疫苗。」此篇貼文已經有高達4,860則留言。對此,教育部解釋,考量教學型態師生的互動緊密,易有染疫風險,加上新冠疫苗覆蓋率與效力考量,才決定暫不開放。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醫療人員?疫苗序位獸醫仍「被消失」 公會喊太誇張
台灣目前到貨的採購疫苗加上美、日捐贈的疫苗至今已超過700萬劑,但至今「獸醫」仍不被認為是第一線醫療人員,被排除在疫苗施打名單之外;獸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在國外獸醫為第一類施打對象,等同於一般接觸病患高風險的醫療人員,但國內卻是疫苗局外人,大喊「太誇張」。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初步造冊統計,國內獸醫師約4800人;在美國,醫療人員列為第一類疫苗施打對象,並括號含獸醫,在國外已有犬貓染疫情況,飼主帶小孩看診,因為病毒是會變的,而獸醫與飼主在動物診療過程中,密閉空間相處至少30至60分鐘,國外認為獸醫高風險,但在台灣卻不被認為是醫療人員,透過各種方式提醒、爭取仍未果,覺得「太誇張」。譚大倫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當下,獸醫也協助接受安置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的毛小孩,卻沒有因此被當作醫療人員,且至今,沒有得到政府各種防護設備的幫忙,比如防護衣、護目鏡、手套等等,頂多獸醫師看診僅有口罩,有些醫師會穿手術的無菌衣,但這是穿安心的,並無法阻絕病毒,但在國外,疫情當下,獸醫師看診時的防護,和一般醫療人員一樣,是全套穿好的。黃姓基層獸醫師日前也在臉書發文,新冠肺炎凸顯了獸醫師的悲哀,獸醫師在美國在歐洲在很多國家,都被納入「必要醫護人員」,甚至到最後還被要求,協助加入抬人類屍體、幫忙加入施打人類疫苗,但台灣獸醫師在施打疫苗序位完全「被消失」,竟然連排驗光師後面、到第7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都沒資格,「是在哈囉?」他表示,全球有近1000種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冠肺炎中間宿主保毒者是蝙蝠、穿山甲及蛇 。所有邊境、國內任何有動物場域,畜牧場、肉品市場、動物醫院,以及國人食用肉品奶品蛋品安全、野生動物救傷保育第一線等,獸醫師都扮演重要相關人畜共通傳染病疾病監測前哨站,獸醫師不是必要醫護防疫人員是什麼?獸醫師不是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是什麼?他說,確診者的犬貓生病要看小動物醫師,是誰要來照顧誰要來承擔染疫風險;經濟動物獸醫師要不要去牧場診斷看病?民眾以為上班開會桌上那個便當菜裡面、餐桌上吃下肚的安全的雞鴨豬牛羊魚蝦肉是哪裡來的?喝的被獸醫把關過的牛奶、羊奶,與每天吃的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是哪裡來的? 在台灣,這一切都被認為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這名獸醫也說,口蹄疫、非洲豬瘟、狂犬病、禽流感、牛結節疹發生的時候,獸醫就是醫護防疫人員,但新冠肺炎發生時,獸醫就被消失了,獸醫在台灣長期以來,就是被滿滿的忽視、漠視與歧視,全世界就台灣沒把獸醫師排到第一類,是國際笑話一則。
-
2021-07-0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發燒未必染新冠 強制退燒恐掩病情
新冠疫情流行期,當自己、身旁的親友或不認識的人「發燒」了,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新冠肺炎!做了新冠病毒的快篩或PCR呈「陰性」,就可以安心了嗎?當然不是。發燒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相關潛藏在身體裡的問題,可能是一些致命的疾病,忽略發燒或僅用退燒藥物處理,將會延誤病情,甚至危及性命。若有TOCC風險 就要篩檢當我們發燒了,要如何處置是比較正確安心的做法?首先考慮本身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即所謂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如果有這些風險,就要趕快去做新冠病毒篩檢;其次是重要的生命徵象如何?生命徵象包括血壓、呼吸及神智反應,如果血壓偏低、呼吸偏快、神智不清,二話不說,直接掛急診求助。如果發燒時,沒有新冠病毒接觸的風險,也沒有生命徵象不穩定,此時要留意身體有沒有免疫受損的狀況?例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腎臟病等,或使用化療、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以及是否為老年人。如果有這些狀況,就算人看起來還好,生命徵象穩定,建議盡快就醫評估。不知病因 恐延誤治療如果自身原來的健康狀況良好,可以先觀察,要多喝水或吃普拿疼,緩和不適,但不要貿然服用抗生素。如果發燒一天比一天明顯,不建議要求醫師給強效退燒藥或退燒針劑,發燒可能暫時退了,但恐怕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但是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因此,持續的發燒不適,應與醫師討論,抽血檢驗全血球、發炎指數、肝腎功能,也可考慮做血液細菌培養,安排基本的影像檢查,包括胸部X光及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找出可能發燒的原因。健康出問題 發燒是警訊在新冠肺炎流行期,發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外,當發燒伴隨生命徵象不穩定時,即使新冠病毒篩檢陰性,也要趕快就醫進一步評估。老年人或免疫受損者的發燒也不能輕忽,因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惡化成敗血症。找不出原因的發燒,不可以只依賴退燒藥,也不應一直服用抗生素。發燒是身體求救的訊號,提醒病人及醫師好好去察覺身體被忽略的健康問題。
-
2021-07-09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劇痛畏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新冠本土疫情爆發,台灣進入防疫三級警戒,為避免病毒跟進家門,不少人在家中使用紫外線殺菌燈。未料,近日眼科門診竟出現使用殺菌燈不慎,造成眼睛光照受傷的案例。一名55歲男性某天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更劇烈,「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立即到眼科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表示,該患者為了防疫,在家中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一回家就坐在玄關旁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待20、30分鐘,當下眼睛沒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突然爆痛,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王司宏指出,紫外線光看似溫和,實則非常傷眼。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由於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後,易造成眼部角膜及結膜淺層的炎症反應,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光照性眼炎不會馬上讓眼睛不舒服。」王司宏說,通常是在2至12小時內,會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或是發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光照性眼炎的治療,王司宏表示,急性期可用冷毛巾敷眼,減緩眼睛不適,使用表面麻醉劑1至2次可以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甚至增加感染機會;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能防止角膜感染。通常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逐漸減輕,約1至3天內可痊癒。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二波疫苗開放登記 全台「第9、10類對象」最快16日起接種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晚宣布全台九至十類民眾最快可於7月16日施打新冠疫苗,即日起開放第二波「新冠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目前第九類對象約387.5萬人、第十類對象約530萬,總計全台約917萬人可施打疫苗。該系統於7月6日上午10點至7日下午5點開放全台民眾登記,上線兩日登記人數達163萬人,將從金門、馬祖、澎湖進行試辦,收到簡訊的離島民眾,可於7月8日上午10點至9日下午5點開放預約,原先試辦2周,視成效再推動至全國,今宣布全台九至十類民眾最快提早至7月16日施打。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為順利推動我國新冠疫苗接種作業,將自7月16日起,開放全國第9類及第10類對象接種,並正式啟用「新冠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請符合資格民眾可先行意願登記,此波為第二度開放意願登記,將從即日起至7月12日下午5時止。指揮中心指出,為保障6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權益,若希望使用該系統進行意願登記,請依時程辦理,系統平臺會按疫苗分配情形參照民眾所登記之意願,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收到簡訊通知者即可進行下一步預約接種。尚未收到簡訊之民眾,會於後續符合預約資格後,收到簡訊通知,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請民眾放心。
-
2021-07-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重演SARS經驗 新冠肺炎輕症者「創傷後壓力症狀」患病率高
新冠肺炎不只傷「身」,還傷「心」,即使只是輕症確診者也躲不過。董氏基金會今引用國際最新研究結果提醒,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患病率明顯增加,重演之前SARS感染倖存者的經驗;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該研究在今年5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針對巴西895名輕症患者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顯著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率分別為26%、22%及17%,相較於先前巴西創傷後壓力水平8.5%的發生率,患病率顯然增加,且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增加的數量與臨床上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嚴重度有關。研究團隊也指出,這些發現與SARS爆發時相呼應,當時SARS感染倖存者的心理困擾也有增加,且在疫情爆發後1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發生後。因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即便在疫後時期,因疫情引起的心理層面問題仍會持續,一般民眾要先有心理準備,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在未來幾年都會是常態,視訊也將成為社交互動或聯繫上的趨勢,民眾先了解才有對策。葉雅馨進一步建議,民眾平日應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長期性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並適時紓壓以維持身心健康。若出現以下問題,持續2周仍無法改善,除尋求親友的支持外,應尋求專業協助,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進行必要的求助。1.嚴重失眠2.吃不下或暴食等食慾問題3.沮喪、對事物失去興趣、時常有負面想法、懷疑自己的存在或無價值感等憂鬱情緒葉雅馨進一步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能夠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且應加強心理健康預防宣導,讓民眾了解怎麼預防、如何積極面對疫情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建立正確的認知,提升群體自我防禦的效果。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已延燒1年多,大量確診後康復的病患或多或少留下了後遺症,尤其心理層面問題已是疫情後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邱弘毅指出,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人際互動的影響更需要被關注,社會必須整合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力量,才能讓這場疫情受害者的傷害減到最低。邱弘毅進一步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2020年起,我國精神科就診人次增加,耳鼻喉科、眼科等其他科別則沒有太大差別,顯示精神科需求有整體上的上升。針對國內疫苗接種率逐步提高、未來將施行微解封相關措施,邱弘毅建議,屆時政府應請精神科醫師追蹤確診後康復的個案,有無焦慮、憂鬱等新冠創傷症候群狀況;解封後,觀察各級學生返校狀況,是否有疏離、自我、情緒感知能力較差、喜歡自己一個人,或是不想與人互動的狀況,若有,學校心理輔導相關機構應介入協助。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13萬日助台AZ疫苗 食藥署拚「七天放行」
日本捐台第二批AZ疫苗113萬劑,於今天下午二時許抵台,衛福部食藥署傍晚已完成冷鏈查核與樣品抽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力拚七天完成檢驗封緘。食藥署研檢組科長許家銓表示,不確定這批疫苗到期日期,還需確認。此次日本捐贈的AZ疫苗共兩批、113萬2980劑,已派員赴低溫倉儲現場監督拆箱、核對疫苗批號、清點數量、查核運送冷鏈,每批疫苗各抽取600劑樣品進行疫苗異物檢查。並在現地封存疫苗後,將樣品攜回食藥署國家實驗室進行外觀、鑑別、pH值、DNA/protein比例、細菌內毒素、無菌及效價等試驗。若經審查文件資料與檢驗皆合格將儘速核發封緘證明書,後續完成此兩批共113萬1780劑封緘後,即可交由疾病管制署進行後續疫苗接種作業。食藥署稍後表示,兩批疫苗效期分別為今年9月27日及9月30日。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彰化莫德納疫苗接種 開放75歲以上長者預約
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指出,縣內85歲以上長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比例,距離6成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縣內仍有7000多劑莫德納疫苗,開放給75歲以上長輩前往醫療院所登記接種疫苗。彰化縣疫情災害應變中心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彰化縣長王惠美、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出席記者會,王惠美指出,彰化縣今天零確診,縣內5月13日至今累積確診人數為265人。王惠美說,彰化縣今天雖然零確診,不過彰化縣內8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比例距離6成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而縣內還有7434劑莫德納疫苗,從即日起開放75歲以上長者以及65到69歲領有重大傷病卡的民眾,可在縣內的醫療院所預約接種疫苗。葉彥伯則說,接下來不管微解封的措施怎麼執行,防範疫情最好的措施就是打疫苗,他要呼籲50歲到64歲的民眾前往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上網做意願登記。葉彥伯解釋,這一批莫德納疫苗打完之後,中央會依照上網登記的民眾人數,依人數撥發疫苗給地方政府,民眾會收到簡訊通知前往指定的場所接種疫苗,縣內的戶政事務所以及里辦公室,也會協助不會上網的民眾做意願登記。
-
2021-07-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照顧病人更要照顧自己 談『疫情下醫護人員的身心調適』
自五月中旬國內COVID-19疫情快速攀升以來,全國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集體恐慌,肩負著診斷疑似染疫者與治療確診病人重責大任的醫護人員,更是承擔了莫大的心理壓力。依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常見的壓力來源不外乎擔心曝露於染疫的風險、沉重的工作負擔、臨床決策過程中面臨更多道德兩難以及此類新興傳染病所衍生與過去迥異的實務挑戰。而這些壓力有可能造成醫護人員產生不安、焦慮與憂鬱等情緒,進而影響個人身心健康甚至是照顧病人的品質。醫護人員最為在意的實際需求可統整為五大面向去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的一篇研究結果中提到,在COVID-19大流行爆發期,醫護人員最為在意的實際需求可統整為下列五大面向:(1)不確定主管是否瞭解第一線人員面臨的壓力,所以期待能「聽我說(hear me)」。(2)擔心能否有足夠的防護設備、是否會傳染給家人,甚至能否快速接受檢驗,所以期待能「保護我(protect me)」。(3)擔心被發配到不熟悉的單位支援時,自己的專業知能是否足以勝任,所以希望能「做好準備(prepare me)」。(4)擔心在自己增加工作量或因疫情停課期間,個人所需的身心支持是否能被滿足、家庭安排是否能被安頓,所以期待能「支持我(support me)」。(5)擔心自己假使真的染疫,醫院是否會照顧自己或家人,所以希望能「關心我(care for me)」。所以醫院的管理階層應該要先瞭解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前述焦慮、訴求與期待,並把焦點放在解決造成這些焦慮的問題上,訂定相關配套措施,為醫護人員提供具體支持,才能真正減輕他們的焦慮。去年衛福部即參考上述的研究結果訂定「防疫期間醫療機構員工心理支持與協助建議措施」,本院亦依循該建議措施,自去年起有不少具體作為,如積極運用院內既有的員工協助方案、製作「COVID-19疫情期間醫療作業懶人包」,透過員工LINE bot系統進行宣達,並在此聊天機器人系統上定期邀請員工填覆「抗疫身心狀態問卷」,近日更主動徵詢員工是否有臨時住宿旅館之需求。醫療人員在疫情下如何保持良好身心健康統整去年台灣精神醫學會公告的「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所撰寫的「針對新冠肺炎一線醫療人員的心理照護計畫」以及國際知名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整合分析研究結果,在此提供給醫療人員在疫情下保持良好身心健康的幾個建議:(1)首先要理解,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做為醫護人員的我們會感到有壓力是很常見的反應,但這並不代表是工作失敗或為人軟弱。適度的壓力確實有助於持續專注在工作並提昇使命感,但做好壓力管理與維持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2)與此同時,務必要照顧自身的基本需求,包括進食足夠且營養的食物、獲得充足的睡眠、從事適當的運動,並請善用自己原本熟悉的壓力管理技巧,如,聽音樂、追劇⋯⋯等,以確保在輪班休息時身心完全的放鬆。但切忌使用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因應方式,像是抽煙、喝酒或不當的使用藥物,這些長期下來反而是戕害身心健康。 (3)即便工作繁重,仍請不厭其煩地透過電話或視訊方式,儘可能地與你所愛的親友保持聯繫,傳達彼此的關愛。在職場上,可向同事、主管或其他值得信賴的人尋求互助支持。別忘了!大夥兒同舟共濟,正經歷相同的壓力,也最能同理彼此的心情,請不吝為伙伴加油打氣!本院精神科同仁在去年即結合新北市金陵女中所提供的感恩小卡與捐款,辦理了多次慰勞院內抗疫人員的快閃活動。(4)心有餘力之際,檢視壓力對自己的影響並做反思,將有助於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壓力持續造成自己的不適,甚至感到無法承受,請務必向他人尋求協助。在本院可透過員工協助關懷專線、諮詢表單或電子信箱預約臨床心理師做諮詢,整個精神科團隊成員也持續守護全院同仁。親愛的醫護同仁,請務必在照顧病人之餘,一定更要照顧自己!請相信我們終將克服一切,而這段歷程中的共同體驗與相互支持,在雨過天青後,會使我們更加團結!
-
2021-07-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本再贈113萬劑疫苗 台北101點燈表達感謝
日本提供的113萬劑疫苗今天抵台,台北101表示,將於今晚6時30分至10時打字點燈,感謝日本再次提供疫苗,成為台灣對抗疫情的堅實力量,展現台日深厚友誼。台北101今天表示,為感謝日本再次提供台灣113萬劑疫苗,成為台灣對抗疫情最堅實的力量,也展現台日深厚友誼,預計於今天晚間6時30分至10時打字點燈。這次打字點燈內容包含:台日真友誼、合作向前行、台灣❤️日本、攜手抗疫情、感謝の心を再び。
-
2021-07-09 新聞.健康知識+
長時間戴口罩口臭、臉鬆垮怎辦?日本NHK授解方
新冠疫情開始後,口罩變成每日生活必須品,特別全國3級警戒開始後,外出一定要戴口罩,越來越接近夏天,日本人發現長時間戴口罩,可能帶來3個困擾,容易口臭、臉頰肌肉鬆弛、曬傷,想要解決非常容易,覺得必要時吃個小糖果,每天10次臉頰肌肉訓練,塗臉部防曬,都可以有一定幫助。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口臭 吃個小東西增加口水分泌能改善在日本NHK節目調查中,1,000位民眾長期戴口罩,當中有192人有口臭困擾,節目中推斷戴上口罩張口呼吸機會增加,當嘴巴不斷有空氣流動,口腔容易乾燥細菌繁殖加快,口臭來源很可能是舌苔增加有關,並且長時間戴口罩,舌頭與嘴巴活動減少,有清潔作用的唾液分泌也減少。想增加唾液分泌,吃點糖果是個好方法,糖果在嘴巴裡時嘴巴就會閉起來,舌頭舔糖時會活動,讓唾液分泌量增加,口腔濕潤細菌就不容易增值,如果戴口罩會有口臭困擾,每天可以吃3到5個糖果,嘗試1周,不過糖吃多了也要注意蛀牙,可選擇代糖做的糖果,但口臭原因很多,吃糖也不一定有效。臉部肌肉活動變少 小小運動維持肌肉「緊緻」長時間戴著口罩,講話機會講少外,臉部肌肉運動也會變小,日本節目中發現,戴與不戴口罩說同一句話,在儀器檢測下發現,臉頰肌肉用力程度有差異,戴著口罩狀態下,講話時臉頰施力幅度較小,長期戴著口罩嘴巴周圍肌肉運動量很可能不足,不知不覺也就讓臉看起來「鬆弛」下來。利用一個簡單的運動,可以訓練嘴巴周邊與臉節肌肉,嘴巴說出「泥」的嘴型,接著把嘴角稍微用力拉開向上揚,維持5秒後放鬆,最基本10次為1組,每天至少做1組,雖然效果可能每個人會有差異,大約維持2周,就能夠看到兩頰肌肉鬆弛狀態能夠有改善,臉部表情能夠看起來更「緊緻」。別誤認口罩可擋紫外線 外出全臉防曬不可少7月夏季氣候紫外線越來越裂,長時間接觸陽光不能不小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曬傷了,可能會有人覺得,口罩周邊可以抵擋陽光,可能不用擦防曬用品,但能擋陽光不一定能擋紫外線,根據儀器測試,口罩的紫外線防護率換算成「SPF」大約僅有4,將會防曬用品差了非常多。事實上口罩不織布材質抵抗紫外線效果非常低,長時間在外曝曬陽光,很有可能發生曬傷,戴上口罩前,最好全臉都先擦上適量的防曬用品,再把口罩戴上,並且夏天容易流汗,加上戴上口罩更容易感覺到悶熱,防曬用品最好按照建議時間補擦,才能延續防曬效果,以免曬傷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口罩戴整天痘痘狂長! 醫曝「8大引痘行為」:戴太多層也有影響
-
2021-07-09 該看哪科.眼部
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新冠肺炎疫情讓台灣民眾展開史無前例的居家防疫警戒期,為避免病毒進入家門,不少人在家中使用紫外線殺菌燈。但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王司宏指出,紫外線光看似溫和,實則非常傷眼,近日門診已出現殺菌燈使用不慎,造成眼睛光照受傷的案例。一名55歲男性某天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反而更劇烈,讓他直呼「痛到想把眼睛挖出來」。檢查發現,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王司宏表示,經仔細詢問病史,才發現該患者為了防疫,在家中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回家就坐在玄關的旁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僅待了20、30分鐘,原本當下眼睛不覺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突然爆痛,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是指受紫外線照射後,眼部角膜及結膜的淺層的炎症反應,王司宏指出,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光照性眼炎不會馬上讓眼睛不舒服」,王司宏說,通常是在2至12小時內,會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或是發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王司宏說明,光照性眼炎多發生於電焊或被紫外線灼傷如在雪地、海面的陽光反射,及眼睛誤觸紫外線殺菌燈的照射等。個案忽略紫外線燈開啟時,必須避開紫外線照射範圍,所以檢查時,發現已結膜水腫、明顯充血、角膜水腫及上皮呈點狀破皮。治療部分,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的治療主要在緩解症狀、止痛、減少充血及防止感染。使用表面麻醉劑1至2次可以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甚至增加感染機會;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能防止角膜感染。患者閉眼休息再用冷毛巾局部敷眼,通常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逐漸減輕,約1至3天內可痊癒。王司宏提醒,紫外線殺菌燈要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人應離開,且眼睛不要直視紫外線燈,若真要近距離處理紫外線燈,務必先關閉電源,或是配戴護目鏡,再處理燈具;倘若眼睛出現紅腫、畏光、疼痛不適的症狀,請儘速尋求專科醫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
-
2021-07-0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 0713微解封 開放、仍須關閉的場所有哪些?防疫指引措施出爐!
指揮中心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我國自5月19日國升至三級警戒以來,全國多處場所皆關閉。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持續延長三級警戒至7月26日,「我們認為應該還要謹慎,三級警戒維持,但還是要適度鬆綁,維持外出戴口照,室內五人、室外十人的聚會等」,部分場所只要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落實全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人員健康管理等,即可適度鬆綁,符合條件場所包括:適度鬆綁開放的場所1.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2.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館、文化中心。3.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4.餐飲場所(餐廳、夜市、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5.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持續不開放的場所1.休閒娛樂場所: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2.教育學習場域: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3.觀展觀賽場所: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餐飲業防疫管理措施】餐飲業者也須做好以下五項防疫措施:一、餐飲從業人員健康管理:盤點相關工作人員及造冊、訂定餐飲從業人員分流上班計畫、訂定包含人員名單和追蹤處理等健康監測計畫、落實體溫量測、健康狀況監測及定期篩檢、並鼓勵安裝「臺灣社交距離App」。二、餐飲從業人員衛生行為:加強餐飲從業人員防疫教育訓練,落實戴口罩及勤洗手;外場人員則需口罩加面罩,內場人員口罩加帽子;保持從業人員用餐距離。三、餐飲場所環境清潔消毒:訂定環境清潔及消毒計畫、定時執行環境清潔及消毒、增加廁所衛生清潔及消毒頻率。四、顧客用餐管理:包括實施顧客實聯制,要求顧客除用餐外全程戴口罩。調整供餐方式,以個人套餐、分菜後再上菜、自助餐由專人服務型態為主。人流和營業分流,提供酒精類飲料需進行營業時間管制。五、餐飲場所出現確診者應變措施:盤點場所內相關活動人員並完成造冊;擴大風險管控,自主防疫管理;配合疫情調查,接受快篩或核酸檢測。【傳統市場與夜市防疫管理措施】【百貨賣場防疫管理措施】【藝文活動防疫管理措施】【運動場館防疫管理措施】【觀光業防疫管理措施】對於三級警戒各行業適度鬆綁,民眾關心到底能不能進行國內旅遊,出入風景區。交通部次長陳彥伯今日於指揮中心記者會宣布,觀光局13處風景處,要採實聯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但水域活動暫不開放。國內旅遊的旅行團也僅開放小型國旅,限制9人以下,至於國道休息服務區需控人流,供餐僅提供套餐,而高鐵台鐵,依舊不開放飲食。陳彥伯指出,目前有條件開放觀光遊樂業有25處,採單一入口進入,並進行人流管制,每天下午4點截止入園,遊樂設施要採取社交距離,全程戴口罩,禁止邊走邊吃禁止抽菸,牽涉水域活動不開放,自然行徑區域,就是要維持社交距離。【國家公園與休閒農場防疫管理措施】【社教單位防疫管理措施】【宗教場所防疫管理措施】7月13日起宗教場所有條件開放,但必須編列內部人員名冊、建立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及異常處理機制、管控內部衛生與定期清消宗教場所環境。若民眾入內參拜需依據場地面積計算社交距離,規範容納人數,並且訂定可能確診者足跡所到的應變措施。不過陳宗彥表示,將持續暫停公祭,宗教相關活動維持三級警戒的規範,暫不同意開放。因此大家關心的農曆七月普渡,仍維持不開放的狀態。【團體活動防疫管理措施】
-
2021-07-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覆蓋率達12% 新增29例接種後死
隨著疫苗逐漸到貨,我國自7月1日起擴大接種至第八類對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截至7月7日共接種 289萬9997人,覆蓋率達12.12%。另,新增29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其中9例死亡。接種A疫苗,新增七例疑似接種後死亡的不良事件,為四女三男,死亡年齡為63 歲至91歲,其中五人為75歲以上長者,為疫苗接種後當日至 18 日間發生。而接種莫德納疫苗者,新增兩例疑似接種後死亡的不良事件,為兩名男性,死亡年齡為60歲至71歲,為疫苗接種後三至四日間發生。另外,新增17例疑似 AZ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為12 女5男,發病年齡介於30至84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22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蜂窩性組織炎、急性肝炎與心臟衰竭、腦中風、蜘蛛膜下腔出血與癲癇、跌倒與硬腦膜下出血、顏面神經麻痺、低血鉀與心肌梗塞、腦膜炎等。新增三例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為一女二男,發病年齡介於31至74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5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肺炎與低血鈉,及診斷未明之心悸、右側麻木無力感等。
-
2021-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日本再贈113萬劑疫苗 圓山飯店晚間點燈說謝謝
日本再度贈送113萬劑AZ疫苗給台灣,台北圓山飯店今天表示,晚間將點亮日語的アリガト(謝謝),表達感謝日本之意。日本援贈的第2批、約113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由日本航空於今天下午2時19分運抵桃園國際機場,這是日本繼6月4日無償提供124萬劑AZ疫苗後再度援助台灣。台北圓山飯店今天發出新聞稿表示,為了感謝日本捐贈疫苗,繼上次點亮カンシャ(感謝)後,今晚將再度點亮日語的アリガト(謝謝),感謝日本的暖心支援。台北圓山飯店說,311東日本大地震已經10年了,當時台灣人民急切想幫助日本朋友,這次日本朋友在當下台灣有困難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心情,日台之間的情誼,就好像兄弟姊妹一樣,當一方有難,另一方會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互助互愛。台北圓山飯店說,這是良善力量的延伸,也是展現日台齊心抗疫的決心,感謝日本,台灣會好好善用這批疫苗,守護台灣,期待疫情趕快結束,兩國人民早日再相聚。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113萬劑疫苗到貨 陳時中:將開放第九、十類對象
第二批日捐AZ 疫苗113萬劑已運抵台灣,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記者會表示,「感謝大使」,會盡快給大家注射。這批疫苗將拚七天完成檢驗封緘,並將開放第九、第十類對象施打。陳時中表示,檢驗封緘會盡量努力,看七天能否完成,於7月16日配送,有可能提早或延後。但他說會跟地方政府溝通後分配,並將網第九、第十類對象開放,並依預約系統展開接種作業。但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BMI≧30」即可符合第九類接種資格,而是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陳時中則再次解釋,以去年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健保列入肥胖主診斷者為接種對象,有特殊情況可經程序說明,原則不變,不會說完全打不到。另外,也會依據年齡層往下開放,「每一個優先的人就有一個貢獻的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有疏漏指揮中心會滾動式檢討,希望大家體諒。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日本贈台第2批AZ疫苗 運抵桃園國際機場
日本援贈的第2批、約113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由日本航空於今天下午2時19分運抵桃園國際機場,這是日本繼6月4日無償提供124萬劑AZ疫苗後再度援助台灣。總統蔡英文6日在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表示,繼上次124萬劑AZ疫苗,感謝日本再次提供疫苗,成為對抗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最堅實力量。
-
2021-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終於看到你了!」夫妻病房抗「疫」成功 慶金婚周年
「老婆,終於看到你了!」先後確診的王先生、王太太,因症狀變嚴重,轉送到花蓮慈濟醫院重症專責病房治療,在夫妻同室治療、相互扶持,及醫護人員照護下已痊癒,出院時適逢結婚周年,醫療團隊為這對結婚將滿50年的夫妻,送上鮮花與卡片提前慶祝金婚,祝福攜手度過更多的金色歲月。花蓮慈濟醫院自5月中旬疫情爆發後,收治16位新冠肺炎確診者,其中10位是重症,目前已累計13位病人復原出院。王姓夫妻昨天病癒出院,病房照護團隊得知夫妻結婚50年,特別準備小驚喜,為王太太戴上白色頭紗、王先生別上藍色領帶,在象徵重生的日子裡,提前為他們慶祝金婚,讓這對夫妻非常感動。慈濟醫院表示,夫妻倆剛染病時須分隔兩病房,經指揮中心5月底宣布專責病房可兩人一室時,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讓夫妻倆同室,有陣子都沒看到太太的王先生感動流淚,對著太太說「終於看到你了!」2人因為有另一半的鼓勵與支持打氣,變得更積極配合復健治療。回想住院一個多月經歷,王太太說,先生當時咳嗽,以為只是感冒,看了耳鼻喉科後還是發燒,醫師建議篩檢,才發現確診,自己則是沒有症狀,後來連續發燒六天,先生在住院期間還暈倒2次,6月初就被轉送到慈濟醫院治療。緊緊牽著太太的手的王先生忍不住掉淚,愧疚自己害老婆染疫,儘管非常怕血,但都為了家人積極接受治療及復健。看著邊回憶邊流淚的先生,王太太說出愛的告白,表示一點都沒有責怪的意思,王先生也說,是太太的支持才能堅持下去。慈濟醫院長林欣榮表示,從他們送至醫院第一天,就以中西醫合療方式治療,除了西醫用藥,中醫以淨斯本草飲濃縮液,搭配中藥粉調理身體,祝福這對夫妻出院後順利、平安,展開新生活。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率目標7月底25% 衛福部:目前涵蓋率為11.45%
針對疫苗施打率,衛福部今報告,已有274.1萬人已至少施打一劑疫苗,人口涵蓋率為11.45%,而已配撥的401萬9100劑疫苗,目前已使用255萬7300劑,施打率為63.36%。衛福部表示,目標7月底前接種率達25%。行政院今舉行院會,衛福部報告「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衛福部指出,目前前八類疫苗接種的族群,預估有543萬人,已累積接種151.2萬人,前八類族群接種率為27.8%,其中以醫事人員接種率最高,累積接種50.8萬人、接種率達89.1%;其次為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累積17萬人接種、接種率達86.4%;次之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及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分別累積接種1000人(接種率67.8%),和6.5萬人(接種率66.3%)。衛福部指出,目前75歲以上長者,已接種83.6萬人,接種率為55.7%;而65歲至74歲者,則施打26.1萬人,接種率為13.1%。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單純高血壓」打不到疫苗! 莊人祥:第九類高風險疾病者需符合這情況才有用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上線二日,已有163萬人上網登記,然而民眾抱怨明明有符合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如長期服用高血壓藥,卻因「登記資格不符」,卻被擋在門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者民眾需要符合指揮中心公告中的疾病代碼,須列為「主診斷」才符合資格,若為「次診斷」則資格不符。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最新「110年度新冠疫苗接種計畫」指出,其中條件惹議的第九類施打族群,已明列出疾病代碼。其中19-64 歲若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包含BMI≧30 者、具有糖尿病、含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 感染等門、住診紀錄之患者。但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族群中,若僅單純高血壓患者並不在資格內。另外若明列的疾病中,無法取得疾病的門、住診紀錄,經醫師評估符合者也符合資格。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高風險性病者需要符合公告的疾病代碼,且經醫師列為「主診斷」而非「次診斷」才符合資格。若是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疾病代碼也已公告,需要持健保卡註記及罕病重大傷病卡等文件才符合資格。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MI≧30優先打疫苗?指揮中心:需「肥胖症」證明
指揮中心開放第九、十類對象登記疫苗施打,登記狀態踴躍已破百萬人次。其中,第九類對象「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包含BMI≧30的民眾,但指揮官陳時中昨說,需要有一年來的就醫紀錄,發言人莊人祥說,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形同並不是每個過重的人,皆符合接種疫苗資格。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第九類預估387.5萬人,對象是「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像是具有糖尿病、慢性肝病(含肝硬化)、心、血管疾病(不含單純高血壓)、慢性肺病、腎臟疾病及免疫低下(HIV感染者)、罕病,再來是「BMI≧30」者等等。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BMI≧30」即可符合接種資格,陳時中昨在記者會強調,很多資料風險有大有小,只能選擇一定標準去列冊,有例外情形,可以提出經過判定再列進來,風險疾病例如重大傷病卡之外的,如果一年來都不用看病,需要程度也相對低,可以讓比較緊急的人先打。針對肥胖者接種疫苗,莊人祥今天指出,沒有說一定是BMI≧30,指揮中心現在定義就是,以健保診斷碼上面的肥胖症為依據,而且要在過去一年內就醫。至於如何取得肥胖證明?北榮減重及代謝手術中心主任方文良受訪指出,民眾前往門診就醫,測量體重後的BMI≧30,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而需要進行減重手術的民眾,則是病態性肥胖,現在台灣健保給付的規定要BMI32.5以上。一般肥胖症患者常會有其他的合併症,一旦染疫後重症風險相對高。方文良說,民眾就診除了主診斷是肥胖症之外,醫師還會評估民眾的身體狀況,在第二、第三診斷欄,輸入其他的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舉例來說,診斷名稱會看到肥胖症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等。說明的部分,則會寫上就診日期的BMI,並說明肥胖是否有持續一年以上,中央也可就此判定是否符合接種疫苗資格。
-
2021-07-08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新科技/3成新冠輕症非典症狀+隱形缺氧猝死 台大推平台救援
新冠肺炎引發的隱形缺氧以致全球猝死案例頻傳,國內也有不少居住在家中或是檢疫所民眾因隱形缺氧來不及就醫,到院前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緊急採購1.5萬台血氧計至收治輕症的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旅館,但監測數值仍舊不全;台大醫院與微軟合作推出「血氧即時偵測平台」並搭配混合實境病房,運用頭盔遠端監控患者,近期將桃園的隔離病房與集中檢疫所合作,導入系統即時協助院外患者。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除了會影響肺部,也會影響血液系統導致「微血栓」,加上發生隱形缺氧的患者,通常不會以典型症狀表現,如咳嗽、發燒,反而以非典型的症狀,如肌肉痠痛、腹瀉、噁心等,也導致患者疏忽症狀,等到意識到不適時,血氧濃度已低到危及生命。根據觀察,約有三成輕度或中度新冠肺炎患者,因隱形缺氧病情快速惡化。李建璋表示,中央目前雖然已經配發1.5萬台指尖型血氧機至集中檢疫所或是旅館,但並沒有如英國,建置血氧日記每天記錄以及說明是否有其他症狀,而是直接用LINE上傳血氧數據,沒有連貫性,若患者不幸病況嚴重需要就醫,醫師也沒辦法回顧患者的病程發展。如果患者在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中出現不適病症,還是需要護理人員訪視,沒辦法遠端會診,反而增加醫護感染的機率。鑑於種種狀況,台大在一個月內完成與微軟的合作,火速建置血氧即時監測平台,李建璋表示,該平台搭配混合實境診療方式,減少醫護人員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患者病情若出現變化需要聯合專家會診時,也可以透過遠距協作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加入診斷,大幅改善疫情下的診療品質。李建璋表示,未來該系統可以擴大推廣到不同的情境,如近期大規模接種疫苗,不少長者發生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都可以透過該系統做一監測,幫助即時給予醫療協助。「疫情之前,我們鼓勵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疫情之後,你我僅剩下零接觸」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近年智慧醫療不斷在全球發展,疫情成了智慧醫療的加速器,如何讓智慧醫療能降低醫護感染的機率,又能兼顧治療照顧品質成一大課題。
-
2021-07-08 養生.健康瘦身
疫情焦慮有人體重狂跌 有人宅在家猛吃追劇體重暴增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近2個月,彰化醫院衛教中心發現,不少民眾因對疫情焦慮、耽心收入不穩定等導致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但也有民眾因宅在家減少運動、猛吃追劇等,體重直線上升,建議民眾要保持飲食均衡及運動習慣,透過適當的活動及飲食,也能讓心情放輕鬆,減少焦慮感。衛福部彰化醫院衛教中心最近打電話關心各類慢性病患者是否有定期服藥,提醒慢性病的藥物不能中斷,也順便關心詢問疫情期間病患身心狀況,個管師也發現病患的體重呈現兩極化的M型曲線,有人明顯體重增加,有人卻體重減輕,體重增加及減少各佔4成,不變者2成。彰化醫院個管師邱小佳說,電訪關心的慢性病患約4成的人體重減輕,原因是在焦慮緊張的疫情下食慾不振,且戴口罩工作悶熱更無食慾,加上工作收入減少、放無薪假、失業等因素,不少人這段期間,體重減少2至3公斤。邱小佳說,不過也有4成的受訪者約增重3至4公斤,他們多是因居家辦公、宅在家不外出,生活作習改變後追劇、久坐不動、猛吃零食等造成體重直線上升。彰化醫院營養師凃君蓓說,短時間內體重變化大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失衡造成,也可能是沒有運動或受心情影響,建議體重增加者要減少高熱量及高糖分食物的攝取,譬如餅乾、糕點、含糖飲料、各式炸物、肥肉、加工肉品、零食等都應少吃。而想增進食慾者可調整餐點烹調方式、食物質地、用餐環境,凃君蓓建議,點心可選擇少量堅果、牛奶、豆漿、蒸蛋、豆花等,最好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製品、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等6大類食物。凃君蓓說,攝取水分也很重要,體重每1公斤1天要喝30至35毫升的水,每週至少應運動150分鐘,建議可以改做居家運動,透過網路上琳瑯滿目的有氧運動及肌耐力訓練影片增加運動量,都有助於放鬆心情。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泰國來的AZ疫苗未列WHO清單 食藥署:非核准必要條件
我國自購的1000萬劑AZ疫苗,自3月日到貨第一批11餘萬劑後,歷經四個月,昨天終於迎來第二批疫苗,共62.6萬劑。但這批從泰國來的AZ疫苗卻爆出未列於WHO的緊急使用清單(EUL,emergency use listing)中。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疫苗是否列入WHO的EUL並非核准的必要條件。AZ疫苗目前只有歐洲、韓國廠製造的列入WHO清單,日本廠和澳洲廠還在審核中,泰國廠則未見任何紀錄。食藥署藥品組專門委員林意筑表示,新冠肺炎皆須經使用國家當地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後,才能接種,是否列入WHO的EUL並非核准的必要條件。林意筑說,食藥署年初就已經針對製造品質資料、動物安全性試驗報告、人體使用資料及風險利益評估報告審查,並在2月20日核准義大利、德國、韓國製造廠製造的AZ疫苗專案輸入。之後陸續新增的日本廠及泰國廠,食藥署也就每個新增製造廠的化學製造管制資料與比較性試驗資料進行審查,以確保不同製造廠製造的疫苗產品具有一致性的品質。而泰國廠是在6月16日核准其專案輸入。自泰國抵台AZ疫苗食藥署昨天傍晚已派員赴倉儲現場監督拆箱、核對疫苗批號、清點數量、查核運送冷鏈後,抽取六百劑樣品進行疫苗異物檢查,並攜回食藥署國家實驗室進行外觀、鑑別、pH值、DNA/protein比例、細菌內毒素、無菌及效價等試驗。
-
2021-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警告新冠疫苗恐致神經退化?教授駁斥
讀者Emily在2021-7-6在輝瑞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嗎的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近日有人在轉傳這則新聞,「諾貝爾獎獲得者Luc Montagnier警告說Covid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他是病毒學教授,得過諾貝爾獎,是個學有專精的學者,不像Bart Classen 只有MD而已,因此讓人容易被影響,想請教一下林教授以您專業的角度怎麼回應他對mRNA疫苗的看法?】這位讀者顯然是在搜索「Covid 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時,在我的網站看到輝瑞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嗎這篇文章,而她所提的Bart Classen就是我在文章裡指出的,第一個提出「Covid 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論調的人。Bart Classen是在今年1月18日發表COVID-19 RNA Based Vaccines and the Risk of Prion Disease(基於COVID-19 RNA的疫苗與普恩蛋白疾病的風險)。這篇文章是發表在一個叫做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微生物學與傳染病)的期刊,而這個期刊是連最起碼的被PubMed收錄,都沒達標。它的發行社SciVision Publishers更是被列入潛在的掠奪性發行社名單。不管如何,prion disease(普恩蛋白疾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例如狂牛症(請看我發表的狂牛症,牛肉安全)。Bart Classen聲稱他是根據他對於新冠病毒RNA的分析而認為RNA新冠疫苗(輝瑞和莫德納)有引發普恩蛋白疾病的風險。可是,他卻沒說出他是用什麼方法做RNA的分析,而縱然RNA分析有發現什麼所謂的可能致病的核酸序列,那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離實際的致病性還差個十萬八千里呢。也就是說,所謂的新冠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化,頂多也就只是猜測。好,我們現在可以來看讀者Emily提供的網路連結。它打開的文章是Nobel Laureate Luc Montagnier – Warns Covid Vaccine May Lead to ‘Neurodegenerative Illness’ (諾貝爾獎得主 Luc Montagnier 警告新冠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化疾病」)。這篇文章是在2021-5-29發表在RAIR Foundation網站。RAIR Foundation是一個極右派組織,尤其是以發表仇恨穆斯林言論而著稱。這篇文章是在轉述Luc Montagnier在2021-5-27 接受France Soir(法國晚報)訪問時的言論。Luc Montagnier表示,新冠病毒的RNA跟普恩蛋白的RNA,在核酸序列上有類似的地方,所以施打RNA新冠疫苗(輝瑞和莫德納)有引發普恩蛋白疾病的風險。Luc Montagnier並沒有說出他這項言論所根據的是什麼,但很顯然他就是在引用Bart Classen的那篇文章(因為那篇文章是這個聲稱的唯一來源)。所以,Luc Montagnier所說的「Covid 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也只不過是引用一個紙上談兵的猜測。其實,Luc Montagnier發表謬論,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去年4月16日他就因為聲稱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而被他在巴士德學院的兩位同事(Simon Wain Hobson,Étienne Simon-Lorière)批評是「毫無根據」和「太荒謬」。請看新冠是人造的,諾貝爾獎得主說。自從拿到2008年的醫學諾貝爾獎後,Luc Montagnier就不再繼續研究艾滋病毒,反而轉入他自創的DNA teleportation領域。這個領域聲稱細菌和病毒的DNA可以通過電磁波進行「隱形傳送」(teleport)。例如,原本在法國的DNA,由於會發出電磁波,就可以在意大利重現。他聲稱這個理論可以解釋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萊姆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只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有發表過可以支持這個理論的論文。更糟糕的是,嘲笑Luc Montagnier的聲音是此起彼落,例如:Scorn over claim of teleported DNA(對隱形傳送DNA主張的嘲笑)Luc Montagnier and the Nobel Disease(呂克·蒙塔格尼爾和諾貝爾病)其實,諾貝爾獎得主被嘲笑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1970年代,雙項諾貝爾獎得主(1954化學獎,1962和平獎)Linus Pauling就大力提倡維他命C可以治百病,還創設了一個叫做Orthomolecular Medicine(正分子醫學)的偽醫學。所以,這些晚節不保的諾貝爾獎得主就被嘲諷是罹患了Nobel disease(諾貝爾病)或Nobelitis(諾貝爾炎)。請看我發表的維他命C抗癌?及一氧化氮,精胺酸,諾貝爾病。總之,Luc Montagnier早已經是晚節不保。他這次發表「Covid 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只會在他的功德簿上再添一筆。原文:諾貝爾獎得主警告新冠疫苗可能導致神經退化
-
2021-07-08 養生.聰明飲食
來自天然水果的多酚物質 為何能有助增強抵抗力?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目前研究發現,多酚類物質的生物活性物質,有助於調節免疫,增強抵抗力,也由於具有安全性高、來源天然,不會引起重大副作用等特性,被認為具有很不錯的發展前景。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人們越來越重視怎麼吃會影響身體機能,也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的健康資本,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漸弱,而這與平常的飲食習慣有著絕對的關係。營養均衡能夠幫助身體在不友善的大環境下不受影響,也是因為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挖掘出自然界的健康成分,也成為產學業界備受矚目的新話題,而其中又以「多酚」,被認為具有極大的潛力!來自天然的多酚物質可增強抵抗力營養不良,是全世界人體免疫系統不良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而免疫系統與人體的生理結構有著絕對的關係,良好的免疫系統可以保護人體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或是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而追求健康營養素的時代下,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適當的營養攝取能夠確保人體健康。目前,不管是在學術界或是消費者,普遍都認為天然的營養來源比起透過人工合成的營養來源,是更好的選擇。也因為如此,近年來相關研究與產品研發都聚焦在水果與蔬菜中的植物營養素提取,其中又是「多酚」物質討論度更高,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多酚物質除了可以抗病毒以外,還因為其內含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有助於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可以增強抵抗力。多酚物質從哪來?2021年4月發表於《Food Bioscience》的研究期刊中提及,多酚物質之所以被學術界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力,主要是因為在臨床醫學的研究上發現,攝取多酚物質,與人體的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發炎等生理機能有著絕對的關聯。而像多酚這麼好的天然物質,究竟從哪裡來?目前多酚在市場上,多被作為功能性食品或營養品補充品,它的來源是從多樣化的植物中分離出來,例如:水果、蔬菜、豆類、堅果、種子、香料、茶、咖啡與黑巧克力等,而其中被認為最有潛力的來源是柑橘類水果,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還有其他的營養素,如:生物類黃酮、金合歡素等,同樣能夠為提升健康免疫有所幫助。且在過去研究中也發現,長時間食用多酚物質的人,相較於一般人,由於免疫功能調節得好,確實也比較不容易生病。多酚與免疫系統有正相關其實生活之中,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免疫系統低下,其中也跟環境壓力也有關。而免疫低下就會造成人類患上許多疾病,生物活性成分之所以可以調節免疫系統,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這類物質對於人體免疫細胞的影響,能夠有效調節細胞的功能,去平衡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在過去的研究中也發現,多酚對於抗發炎細胞內部的平衡,也有著絕對的影響,並具有多樣化的生理調節功能,這也是為什麼多酚物質被認為具有相當大發展潛力的原因。安全、來自天然,造就未來可創性其實人類在面對大環境的困難時,大自然都已經給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許多植物中都具有生物活性多酚,而多酚最大的優勢就是來自於自然,不管使用在功能性食品上或是臨床醫學的研究,都具有完全的安全性,不會引起重大的副作用。過去多酚一直都被認為是很好的營養物質,目前學術界更進一步的研究更強化它的發展前途,並賦予其更多產品化的發展空間。延伸閱讀▶維生素A是蘋果的60倍!品嚐「黃金莓」的初夏酸甜滋味,現在正是時候▶葉菜類怎麼煮?水煮並沒有保留比較多營養!▶防疫更要顧好免疫力!均衡飲食、適時補充優質蛋白質很重要參考資料▶Polyphenols as promising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for preventing SARS-CoV-2: A review with research evidence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