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9 名人.許金川
搜尋
換肝
共找到
74
筆 文章
-
-
2021-05-2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一再復發 不得已換肝
疫情嚴峻,老公沒上班,在家一直被老婆念,老公按捺不住。老婆:「你看你是乖乖的讓我念,或找別人來助念!」老夫老妻,諸多事無可奈何。對全台兩百多萬的B、C肝人口而言,也有很多無奈,尤其不少人走入肝硬化、肝癌之三部曲。有些人長了肝癌,雖然發現得早及早切除,但因為肝硬化的關係,肝癌一再復發,雖然有做定期檢查,肝癌還小的時候就發現,可以及時手術切除或做栓塞或電燒,有些人肝癌一再復發,一再做栓塞或電燒,但總是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肝癌的夢魘如影隨形,住院成了家常便飯,雖然很多BC肝病友有吃抗病毒藥物,肝不再發炎,但肝會一再長腫瘤,就好像土地一再長草一樣,拔掉了又長,拔不勝拔。如要斬草除根,對這些病友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肝臟移植了。肝臟移植可以避免肝腫瘤一再復發的噩夢。除非換肝時肝腫瘤已經蔓延出去,這樣換了新肝,血液中原來的肝癌細胞仍然會在新肝著床長大。但如果換肝前,腫瘤已消滅殆盡,則換了肝等於換了一個新生命,唯一的遺憾就是定期要吃抗排斥藥,不能吃可口美味的生魚片。總而言之,要避免老婆的碎碎念,除了及早回歸天國,有人來「助念」外,就是「及時悔改信耶穌」,對老婆更好一點,更貼心一點,大概鐵石心腸也會融化吧!肝癌一再復發,如果肝來源不是問題,及時能換肝也是重新打造彩色人生的另一條康莊大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兒子回來,很高興跟爸爸報告:「爸爸,我這次參加比賽得了第四名!」老爸一臉高興:「那獎狀呢?」兒子:「只錄取前三名!」老爸:「幾人參加比賽?」兒子:「四個人!」不知老爸是要高興或失望?凡事有好有壞,看什麼觀點,好時不能掉以輕心,醫學上也是如此。例如,B型肝炎是20多年前才有抗病毒藥物問世,在這之前,許多B肝病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肝指數像股票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慢性肝炎變成肝纖維化,再變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的不歸路。有些病友於是求諸偏方草藥,路邊賣的,山下摘的,吃XX保肝丸或各種健康食品,有些人因此引發猛爆性肝炎,甚至因而致命。這種情形終於在20多年前注射的干擾素,及口服的抗病毒藥物干安能出現後大為改善,但干擾素副作用太大,而口服藥物由第一代干安能,第二代的干適能,至最近一代的貝樂克、韋立得問世之後,大為改觀,許多B肝病人可以避免走上三部曲的不歸路。但口服藥物儘管可以抑制病毒活性,又無副作用,但缺點是它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藥物一樣,只能治標不能斷根,服藥期間,肝指數會正常,病毒數會大幅度降低,但一旦停藥之後,不少病友之B肝病毒又活躍起來,甚至演變為猛爆性肝炎,甚至肝昏迷而死亡。這是目前B肝抗病毒藥物的現況,而目前健保給付,除了特殊條件之外,通常給付三年,許多病友為了經濟考量,三年健保期滿不再自費服用,等到肝指數高起來,或人黃了起來才又開始服用,但有時來不及,B肝病毒已經像自動步槍一樣,扳機一扣,一發不可收拾,肝指數飆太高甚至演變成猛爆性肝炎,甚至要換肝才能活命了。因此就醫療上而言,肝指數因服藥回復正常,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太高興,仍要步步為營,密切回診追蹤,必要時及時再服藥控制B肝病毒,才能避免不幸,擁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2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北榮再救援 疫情下幫越南嬰換肝
疫情下,台灣再為人道救援打開愛的奇蹟。越南河內一名11個月大的陳姓男嬰BunBun,因膽道閉鎖急需換肝,台北榮總協助該對母子於今年一月來台進行活體換肝手術,BunBun的媽媽見到心肝寶貝能健康學走,抓周時還抓到滿滿的新台幣,莞爾之餘,還有說不出的感謝與感動。BunBun媽媽說,兒子近10個月大時,被醫師宣判肝衰竭要立刻移植,但去年新冠疫情蔓延,得知台灣發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禁令,台灣醫師無法前往越南,12月21日便寫信給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求救。經過緊急文件的籌備,原預計核可文件於1月8日生效,卻碰到12月底台灣出現一例英國變異病毒,暫時禁止沒有居留證的外國人入境,增加了來台難度,最後在劉君恕及越南的醫師配合下,母子終於如期順利抵台,並於1月16日接受換肝手術。劉君恕說,新生兒膽道閉鎖好發於亞洲,台灣發生率約6千分之1到3千分之1,越南發生率亦相差不遠,一般只要及早進行葛西氏手術,可延緩換肝年限10到20年。BunBun的媽媽說,她對北榮醫療團隊充滿信心,換肝手術當天,她躺在手術台上絲毫沒有焦慮,手術當晚即得知換肝成功,「內心馬上鬆了一口氣」,儘管接下來幾日,兒子需要在加護病房,醫療團隊仍不時傳來兒子的照片,以及最新的恢復狀況,當見到兒子那一天,內心簡直高興得快飛起來。北榮去年7月就曾透過人道救援,順利協助一名越南主播母親來台進行活體換肝,搶救9個月的女兒薔薔,從2007年開始,北榮一路協助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教學,連同BunBun共完成12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
-
2021-02-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喝酒傷肝 別等肚子大了吐血才後悔!
老闆敬酒,老王動也不動。同事:「老闆敬酒,你怎麼沒善意的回應?」老王:「我不是換肝,就是換老闆!」啊!說得令人心酸!老王在公司內從事業務工作,長年以來與客戶交際應酬,酒喝多了,不知不覺把肝搞壞了。同事:「怎麼一回事?」老王:「上個月,肚子大了起來,去看醫生,醫生超音波一做,發現我肚子有水,而且肝硬化粉厲害。醫生說再喝下去就要換肝了!」同事:「如果要換肝,有肝的來源嗎?」老王:「我兒子,他比我胖許多,有嚴重的脂肪肝,聽說要減重消脂後,再評估!也不曉得他願不願意!」同事:「聽說到對岸可以換死刑犯的肝?」老王:「是有聽說,但現在疫情那麼嚴重,怎麼去得了?而且也不便宜。」「酒逢知己千杯少」、「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些古語證明了自古以來,酒精就與人類文明脫離不了關係。「酒後吐真言」,酒精會讓平常大腦對人行為的控制解除,而說出平常不好意思說的話。以酒會友是社交常態,但也常腦子當機,說出不雅的話或有失態的行為出現。酒精號稱為穿腸毒藥,喝下去在胃內經由胃吸收到血液,少部分由鼻子呼出,好讓交通大隊可以做酒測,但大部分的酒精都要在肝臟這個可憐的工廠解毒,就是在肝臟內將酒精分解為乙醛,再分解為醋酸,分解為二氧化碳與水,再由尿尿排出。但肝臟解酒能力有限,超過一定的限度,肝細胞無法負擔,肝細胞就會發炎壞死,形成酒精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到後來不是黃疸、肚子大,就是吐血,就是肝昏迷而亡。因此,新年之際,「喝酒傷肝,不喝傷心」,傷肝與傷心之間,如何拿捏就是要靠個人的智慧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22 科別.一般外科
來台換肝又中風半癱 4歲男童跨海治療兩次手術恢復健康
東南亞一名罹患先天性膽道閉鎖症男童一年半前來台灣換肝,恢復期又發現半側肢體癱瘓疑似腦中風,醫師診斷男童罹患罕見的「毛毛樣病」,接連接受兩次手術治療恢復健康。近日男童在媽媽陪同下回高雄長庚醫院複診,母子二人今天感謝台灣醫護團隊努力與精湛醫術。Allen(化名)今年4歲,滿月不久,家人發生他罹患天生性膽道閉鎖,因情況危急跨海求醫,2019年7月在高雄長庚醫院接受榮譽院長陳肇隆率團隊進行換肝手術。陳肇隆表示,小弟弟媽媽捐肝,手術過程順利,不料2周後出現腦中風跡象,病患單側肢體癱瘓,院方診斷病患罹患兩側性毛毛樣病。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指出,不只成人會中風,毛毛樣腦血管病變是兒童中風的原因之一,是種亞洲兒童腦中風常見的異常病變,由日本醫師命名,病名是日文Moya Moya翻譯而來,通常沒有徵兆,主要是出現明顯的半邊癱瘓現象,成人身上也會發現這個病症。經基因鑑定,Allen罹患罕見的「阿拉吉亞症候群」。莊銘榮說為治療Allen,院方把顱外血管接進Allen腦內,在一釐米以下的微小血管完成接合手術,歷經兩次手術,男童肢體靈活度恢復八成以上,沒再發生缺血腦中風。Allen須定期返台回診,此次受疫情影響,隔離3周後返院複診,恢復情況良好。媽媽說,他有兩個小孩,老大Allen出生後就生病,由她捐肝進行手術,手術後又聽到小孩罹患罕見疾病,整個人差點崩潰,幸運來台遇上優秀醫療團隊;雖因疫情導致來台就醫不便,她當成帶小孩「回娘家」,只要小孩健康都值得。
-
2020-12-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有沒有什麼藥可以讓我直接死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林阿姨,今年四月洗澡的時候,在腹部摸到硬塊,來醫院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肝內膽管癌,腫瘤已經向外吃到了腹部的肌肉。當我在門診跟她講述這個結果時,出乎我意料之外,她竟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臉上露出ㄧ絲笑容跟我說:「醫生,可以幫我一個忙嗎?有沒有什麼藥可以讓我直接死去?」這位林阿姨在二十幾年前,因膽道狹窄,有肝內膽管結石,開過很多次刀,但都沒有完全解決她的問題,後來她的主治醫師就直接幫她用經皮穿肝膽道引流管,解決了膽道阻塞的問題,也因為這樣她的生活從此有了巨大的改變,每隔一段時間,都得回醫院換管。有一次,來醫院換管才回去沒多久,就因為發燒被家人送來急診,診斷為急性膽管炎,需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那一次住院我剛好就是她的主治醫師,或許因為是同鄉的關係,我們很快建立了互信的醫病關係,出院後,她一直在我的門診追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風塵僕僕地從鄉下搭車來到大城市看病,換完管子後,又再自己搭車回家。每回看她走進診間,衣服裡藏著一個小袋子,都會替她覺得難過。但這樣的日子,她已經過了十幾年。或許因為體質的關係,這支肝內膽道引流管的壽命都不長,大概一個多月,就會塞住,而每次只要袋子沒有膽汁流出,她就會擔心是不是又要發燒來住院了。有一次門診,我忍不住問她:「阿姨,你有考慮換肝嗎?」 她一聽到換肝,馬上就搖頭回絕我的建議。當我追問這其中的原因,起初,她不太願意跟我說,但熬不過我的再三追問,她才說:「我小孩都成家立業了,都是人家的爸爸或媽媽,每個小孩都有事業,我不想要麻煩他們,就先維持這樣就好…」就在今年四月的回診,她問我:「醫師,我這裡硬硬的,可不可以麻煩你看一下有沒有什麼問題?」我觸診之後,馬上幫她安排了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顆大腫瘤,接著就幫她抽血檢查,並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腹部電腦斷層很快地就完成了,解釋報告那天,她神情自若,非常鎮定,好像她自己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我按照往例,打開影像系統,點開她的電腦斷層,並且開始解釋到底在肝臟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聽完我的解釋後,她馬上就要求我讓她可以跟傅達仁一樣,快點結束這一切。她的女兒聽到媽媽的想法,馬上就回她:「要提早結束,得要先有六百萬。」接著她女兒就跟我說:「醫師,不要聽我媽亂講,我們大家的意見都是要讓她接受治療。」以這種腫瘤來說,若能接受開刀,那絕對會是一個最好的處理方式,但在此前,我曾詢問外科醫師,討論林阿姨是否能夠用開刀來移除這個腫瘤,外科醫師看了電腦斷層的相片後,含蓄地說:「也許要找其他的方式來治療比較妥當,例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在診間裡,我跟阿姨說:「如果不接受治療,這個疾病不會使妳馬上離開這個世界,反而會慢慢地折磨妳,會讓妳度日如年,如果妳接受放射治療,除了可以延緩腫瘤生長速度外,也有機會篩選出生長更快的腫瘤,這樣就可以符合妳目前的期待,妳覺得如何?」阿姨想了一會兒,才勉為其難答應接受放射治療。在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有一點點不舒服,但都還在她可以忍受的範圍。好不容易完成了整個療程,腫瘤變得比較小,且大部分的區域都已經壞死,此時趁勝追擊,接受化療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控制。在完成放射治療後,阿姨定時會到我的門診追蹤,並安排膽道引流管置換,在診間裡,不論我怎麼勸說她接受化療,阿姨就是搖頭不願意接受,最主要的癥結點就是治療這段時間,她覺得自己很麻煩她的小孩,每個小孩都有家庭,這樣麻煩他們,她很過意不去,再者接下來的治療,如果只是為了要延長壽命,卻讓自己很難過或不舒服,她實在不願意繼續這種沒有品質的人生。又經過了幾個月,阿姨回來置換管路的時候,跟我抱怨上腹痛與喘,抽血檢查,並沒有發現感染的跡象,但之前她也曾經這樣,後來住院診斷為急性膽管炎,因此就安排她住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癌細胞除了擴散到整個肝臟外,也轉移到了心臟,並且有心包膜積水。治療與不治療之間,要如何選擇,考驗著醫師、病人與家屬的智慧。醫師如同一齣劇的導演,要如何在家屬期待與病人的願望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為阿姨及她的子女們召開家庭會議,開誠佈公地讓彼此互相理解各自的想法,並清楚地知道目前可以做的治療與必須面對的併發症,以及最後的底線,應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在家庭會議中,大家一邊看著最新的電腦斷層圖片,一邊聽我解說,每個來參加的家族成員,漸漸明瞭目前所面對的問題與困境,每個處理方式都有它的優點與必須面對的缺點或風險,在大家沒有說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線前,我只能聆聽每個人的想法,默默的在心中整理各路人馬的意見,從中為他們找出相互的交集點,並在腦海中計劃著可行的治療方案。阿姨本人嘴裡說沒有什麼意見,但最掛心的其實是接下來的治療會不會造成她更痛苦,甚至會連累她的家人。她的小孩們分成兩種意見,一種是尊重媽媽的意願,另一種則是只要有機會,都要努力去嘗試。姑且不論病患及家屬的意見,單就醫學專業來說,眼下最需要拆除的炸彈莫過於心包膜積水,但直接引流或抽吸危險性都太高。我心裡思忖著,用手術的方式直接打開心包膜,讓水流到肋膜腔,再由肋膜腔放置引流管,應該是個可行的方案。過了這關,接下來到底要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或免疫治療才有得商量。在這個家庭會議的最後,我提出了這個治療建議,跟阿姨說這個治療是要解決她的疼痛與喘的問題,開刀的風險都不用考慮,開刀若是遇到什麼意外,我就負責說服她的小孩們放棄積極急救;但如果開刀成功,我們就會有更多時間來談未來的癌症治療,因此不管是哪個結果,對病人來說都是贏。在這個敘事邏輯下,成功說服病人接受開刀的安排。開完刀後,接下來呢? 也許那才是挑戰的開始。
-
2020-11-02 科別.消化系統
婦人肝臟20公分血管瘤破裂 陳肇隆團隊11小時搶救成功
屏東縣許姓婦人不知道自己的肝臟長血管瘤,壓迫到胃引發不舒服才就醫,9月中旬血管瘤突然破裂,只有換肝才能續命。高雄長庚醫院榮譽院長陳肇隆帶領肝臟移植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相關評估,歷經11小時手術將許婦從鬼門關拉回。許婦感動說,感謝家人與醫生都沒有放棄她,以後會更珍惜生命。59歲的許姓婦人罹患多發性巨大肝血管瘤,過去一直沒做過相關檢查,不知肝臟內最大的血管瘤直徑已達20公分,超過四分之三的肝臟被腫瘤占據。今年8月初,許婦出現胃食道逆流等症狀才就醫,醫師懷疑是肝臟血管瘤太大壓迫到胃才不舒服,輾轉到高長庚看診。許婦病況急轉直下,9月18日血管瘤破裂導致劇烈疼痛,送抵長庚醫院時已無心跳、血壓,兩次緊急手術出血量超過1萬毫升。陳肇榮帶領肝臟移植小組進行換肝評估,最後由陳婦的大兒子捐出近七成的肝臟救母。陳肇隆指出,根據一般換肝程序,術前評估需要4至5天,因許婦情況緊急,換肝團隊在24小時內完成兒子捐肝評估與母親受肝準備,這項超緊急手術挑戰很大,所幸在11小時內順利達成,捐乾兒子的肝臟已經長回至八成,母親也即將出院返家。「感謝家人與醫療團隊沒有放棄」許婦說,昏迷後意識很模糊,清醒後才知道老公與兩個兒子都爭著要捐肝給她,感謝醫療團隊將她的命救回來。兒子也說,捐肝救母是應該的,以後跟媽媽會「心連心、感情更好」。長庚換肝團隊完成超過2千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表示,肝血管瘤不是惡性腫瘤,通常不會有症狀,通常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時發現,目前也沒有藥物可讓血管瘤消失或停止生長。此外,肝血管瘤原則上不需要治療,但若已經巨大壓迫其他器官,長得太快或腫瘤屬於非典型影像才會考慮手術切除,許姓患者是罕見病例。
-
2020-11-0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換肝後人生天天吹!中醫助72歲薩克斯風團長投身公益
72歲卓先生因B型肝炎造成肝硬化,12年前罹患肝癌和腎細胞癌手術,4年後肝癌復發,2014年接受大愛捐肝,定期追蹤至今都無復發、轉移,但胃食道逆流服胃藥、加上抗排斥、抗病毒藥,飽受慢性胃炎折磨,今年4月接受中醫調理後緩解,體力、肺活量變更好了,身為薩克斯風樂團團長的他,現在又可以開心地帶團投身公益表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說,他忙手術,三餐不定時,常便當5分鐘吃完,加上壓力大,有胃食道逆,一天得吃上8顆胃藥,經向中醫部主任林宏任求診獲緩解,由於門診常發現肝臟移植後肝友多合併慢性疾病問題,肝功能沒有問題卻老是身體不適,今年4月與中醫部長黃升騰、主任林宏任及中醫師賴香君合作,門診同時段提供肝移植病患中西醫合併治療。中醫師賴香君說明,器官移植中心今年四月與中醫部合作,已有149名病患嘗試在吃抗排斥藥外,也接受中醫調理,其中119人持續追蹤治療中,回診率達80%,現50%病患因此吃好、睡好,吃排斥藥或一些身體不適獲緩解,近四成患者肝功能獲改善,近三成腎臟變好。她也建議民眾,民眾有病痛可向中醫師求診調理身體,千萬別亂吃來路不明藥物。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個管師邱珮翎說,換肝後病患,因此在術後調養要做到作息正常,飲食不要亂吃,要掌握少油、少鹽、少糖,讓肝臟休息、修復,由於換肝手術的傷口很大,因此在術後體力調養很重要,要採漸進式運動,先慢步走,半年後改為小跑步等,有的患者二年後可以打籃球、重訓。
-
2020-10-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生素治青春痘卻喪命 長庚找到關鍵藥物過敏基因
廣泛使用在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疾病的抗生素「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卻常引起國人嚴重藥物過敏。年僅18歲的男大生,為治療青春痘,服用該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死亡;長庚醫院找出導致該藥物關鍵的特殊基因(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引發嚴重過敏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5倍。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而撲菌特錠廣泛使用多種感染病症,如皮膚感染、上下呼吸道感染、腎臟及尿路感染、生殖器感染、腸胃道感染,連燙傷藥膏、眼藥水都含有這類抗生素,每年約有20萬到30萬人使用,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但一旦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很可能會致命,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長鐘文宏表示,收治的病例中,有位18歲男大生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引發肝衰竭,等不到換肝死亡;一位女大生,同樣也是為了治療青春痘,服用磺胺類抗生素,結果引發猛爆性肝炎;另一名泌尿道感染女性病患則導致全身性的皮膚水泡與破皮,一度引起敗血症而差點死亡,最後雖撿回一命,卻併發永久後遺症,眼睛視力嚴重受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陳俊賓表示,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反應,輕則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陳俊賓表示,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有些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鐘文宏表示,長庚研究團隊是與亞洲的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確認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其中過敏患者約52.8%帶有這基因型、正常人約11.4%。鐘文宏表示,既然已經找到特定的基因會引發嚴重過敏,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
2020-10-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台灣肝移植實力揚名全球 陳肇隆提醒:做好4件事,才能避免肝臟危機!
我國肝臟移植手術成功率全球揚名,衛福部公布最新肝臟移植手術成績,2005年至2018年,全台共完成肝臟移植6211例,三年存活率78.9%,其中活體肝臟移植有4915例,三年存活率80.1%。進一步分析各大醫院表現,高雄長庚榮獲雙冠王,肝臟移植及活體肝臟移植的病例數及存活率均最高。東方醫師手巧超越歐美近年來我國肝臟移植以活體為主,在6211例中,活肝捐贈多達4915例,國際換肝權威、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解釋,這與東方人傳統希望保留全屍,屍肝取得不易有關。為此,20多年前,台灣、日本、南韓積極發展活體肝臟移植,由於東方醫師從小使用筷子,手指運作靈活精巧,大幅提升血管及神經等縫合精準度,提高成功率。相較之下,歐美國家推動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接連出現過捐肝者死亡不幸個案,民眾難以接受健康捐肝者死亡,因此遇到阻礙。陳肇隆說,「台灣迄今尚未發生過類似悲劇」,且存活率遠高於各國平均值,顯示我國肝臟移植手術實力已在全球前幾名,親友願意捐肝救人。高雄長庚存活率逾九成至於台灣活體肝臟移植三年存活率能夠超過八成,關鍵就在於高雄長庚,數據顯示,高庚執行手術人數最多,且存活率超過九成,量大且質優,拉大全國整體平均值。陳肇隆說,「這是高庚肝臟醫療團隊的功勞。」高庚活體肝臟移植團隊人數眾多,採功能性編組,光是外科、胸腔外科、腎臟科及麻醉科等醫師群就多達30人,加上個管師、專科護理師、營養師等專業醫療人員,累積豐富臨床經驗,就算外院轉來的棘手個案,仍迎刃而解,完成換肝。大馬妹順利捐肝救姊陳肇隆指出,往年高庚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個案約有一成為國外患者,今年受疫情影響,只剩下個位數,兩周前完成一例超高難度、來自馬來西亞的妹捐肝救姊個案,罹患先天肝臟疾病的姊姊因病情嚴重,須跨海就醫,兩人來台後先隔離兩周,才能入院,手術前又必須隔離一周。移植手術順利,20歲的妹妹術後住院一周後,身體恢復良好,先返回馬來西亞,28歲姊姊仍在住院觀察。陳肇隆觀察,活體肝臟捐贈,以女性為主,例如,媽媽捐給幼兒,妻子捐肝給丈夫,女兒捐肝救父。以往亟需肝臟移植才能存活的患者,以B、C等肝炎患者為主,陳肇隆表示,隨著B肝疫苗接種,C肝全口服新藥問世,最近一兩年,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患者,或是兩者合併的個案激增,已超過五成。脂肪性肝炎移植增加隨著肥胖人口增加,未來因脂肪性肝炎而需肝臟移植患者將愈來愈多,陳肇隆提醒,民眾應養成運動習慣,飲食均衡,並控制體重,且避免酗酒,才能避免「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危機。
-
2020-09-1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北榮人道救援成功 疫情下越南女主播來台捐肝救女
台灣為人道救援打開邊境之門,再度展現在國際醫療上「Taiwan Can Help」。越南河內9個月大的薔薔(Tron Tron)因為膽道閉鎖導致肝衰竭,急需換肝。台北榮總基於人道救援,在衛福部、台灣駐越南辦事處等單位協助下,今年7月幫薔薔進行活體換肝手術,成功救回小生命。台北榮總從2007年就開始協助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教學,完成11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原本今年也預計前往四次,但在2月23日抵達越南後,台灣就發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的禁令。因此當時完成兩例膽道閉鎖病童活體肝移植回國後,便不能再度前往。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新生兒膽道閉鎖好發於亞洲,台灣發生率約六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越南也差不多,通常及早進行葛西氏手術,便可延緩換肝10到20年。但薔薔已經過了進行葛西氏手術的黃金時間擔心手術失敗,因此選擇直接換肝。薔薔的媽媽、越南國家電視台女主播黎雲臺妝(LÊ VÂN ĐÀI TRANG)本來排定在之後的梯次等著幫薔薔換肝,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等不到台灣團隊前往,於是興起大膽的想法:「或許可以到台灣治療。」然而赴台灣治療,需要將近20萬美金,醫療費用龐大,還要隔離14天。為了救女,黎雲臺妝仍決定放手一搏,寫信向劉君恕求助。劉君恕建議黎雲臺妝和先生在越南先與薔薔進行肝臟移植配對。雖然黎雲臺妝和先生的肝臟皆配對成功,但因為先生的肝臟較肥厚,難以放進僅9個月、6.5公斤的薔薔體內,因此最後仍選擇黎雲臺妝的肝臟進行活體移植。同時,薔薔一家人也著手募款、申請醫療簽證,終於等到7月20日救援航班,薔薔在父母及外婆陪伴下來台,一下飛機,薔薔和媽媽便直接由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接受新冠肺炎檢驗。劉君恕說,薔薔送到北榮時已經很喘,檢驗一發現是陰性,馬上送到負壓加護病房;兩天後呼吸急促,又給予插管和呼吸器治療。由於情況危急,劉君恕當下決定,薔薔入境僅六天,7月26日便進行手術。因為等不及14天隔離期,團隊所有人員均穿上全套防護衣,更增加手術困難度。當時薔薔抽出了1000毫升腹水,並由媽媽捐出左側葉肝臟20%,摘取手術時間約5小時,植入手術時間約8小時,終於成功完成手術,並於9月4日出院。黎雲臺妝說,薔薔原本的膚色非常粉嫩,因為肝病發黃、發黑,現在膚色比來台灣之前淡了很多,希望再過兩個月就會回到原本的膚色。非常感謝所有人的幫忙,讓薔薔得以來台就醫。北榮透露,此次薔薔來台,除越南許多善心人士募款,台灣也有不具名善心人士慷慨解囊,促成這樁跨國人道救援的美事。
-
2020-09-1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未服藥 猛爆性肝炎搶救不及
二位男士,一起聊天。甲:「你信佛嗎?」乙:「我信佛,但不拜佛!」甲:「你看醫生嗎?」乙:「我看醫生,但不喜聽醫生的話!」乙是B肝帶原者,應該是出生時由母親垂直感染而來,30歲以後每半年定期追蹤,肝指數一直高高低低,一年前肝指數竟飆到二、三百,醫師勸他吃藥,但他不聽,只是定期抽血及做超音波檢查。不吃藥的理由是他自己上網查資料,目前B肝抗病毒藥物不能完全地把病毒清除乾淨,而且停藥後容易復發,復發之後有可能會引發猛爆性肝炎。結果三個月前他來求診,主訴疲倦、黃疸,抽血檢查膽紅素高到15,肝指數高到2千多,血液中的B肝病毒量也高到每C.C.大於1億7千萬多,是典型的B型肝炎發作引起猛爆性肝炎,雖然入院緊急治療,也安排換肝,可是病情一直惡化,也找不到合適的捐肝者,入院不到一個月就往生了,享年才50歲。這是個令人難過的故事,他有聽醫師的話,知道要追蹤,但不聽醫師的勸告,未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因為他是知識分子,相信自己的判斷,等到猛爆性肝炎發作,再求醫再開始用B肝抗病毒藥物,但B肝發作不可收拾,搶救來不及了。的確目前B肝抗病毒藥物就好比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一樣,有吃有控制,沒吃又回復原狀。它無法將病毒完全清除,因此停藥後很容易復發,而復發有時很可怕,若未定期追蹤,必要時即使再用藥,有些人可能會演變為猛爆性肝炎。但不服藥對某些病人來說更可怕,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變成猛爆性肝炎而不自知,求醫太晚而造成悲劇。「術業有專攻」,醫療上最怕一知半解,自以為是,看醫師,而不聽醫師的指示,不僅反而害了自己,也讓親人難過,醫師心酸。●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及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 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9-02 科別.一般內科
零食天天吃 13歲男童體胖出脂肪肝
別再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了。13歲的阿德(化名)原本體重就偏重,過去1年多來因升學壓力又遇上疫情,大多待在室內,加上三不五時靠吃零食放鬆,身高168公分的他,體重在短時間內增加13公斤到達89公斤、BMI值為31.5,且即使每天睡8到10小時還是經常喊累,家長擔心有異,就醫超音波檢查竟已呈現嚴重脂肪肝。收治阿德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看到阿德時,就發現頸部及腋下皆有明顯的黑色棘皮症,腹部有肥胖紋;進一步抽血顯示肝臟指數ALT(GPT)上升至81U/L(正常為40以下),超音波更呈現嚴重脂肪肝。經飲食衛教、運動及規律的門診追蹤,肝指數於半年後逐漸恢復正常,不過因仍有脂肪肝,目前採持續回診追蹤觀察。戴季珊說,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和肥胖息息相關,肥胖又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成因,盛行率約佔整體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7%。有研究指出,單純脂肪肝之預期壽命與一般正常人無異,但是脂肪肝合併肝細胞發炎損傷者,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進展為纖維化或肝硬化,後續也有可能引起肝癌的發生。因此當孩童體重過重且有脂肪肝時,應儘早就醫治療。 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她說只能從體重控制著手,如持續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適當的食物份量,並減少食用高糖、高熱量、油炸食物。研究顯示,生活型態介入與飲食控制持續3至12個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與脂肪肝嚴重程度。戴季珊提醒,孩童體重過重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相關併發症如脂肪肝、三高、動脈硬化等,也可能出現在孩童身上;若有肥胖問題,甚至已引起脂肪肝或相關代謝疾病時,應儘早就醫尋求改善,以降低未來肝癌、換肝的風險。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