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癌症.頭頸癌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49
筆 文章
-
-
2021-01-26 科別.耳鼻喉
聲音6跡象恐出賣你的年齡!說話大聲、說太快都NG
現值70歲的湯老伯,原本聲音宏亮,但自去年夏天開始覺得說話時,不再像年輕時嘹亮輕鬆,不時有勞累、沙啞感覺,連帶有頸部痠痛、喉部乾燥、異物感,甚至在喝湯時,也常有嗆到的感覺。經過喉內視鏡檢 查,發現雙側聲帶萎縮、聲門無法閉合,始終有1mm的間隙,看來就像是永遠閉不攏的雙唇,被診斷為「聲帶老化」。聲音有年齡之別 4個老人聲音疾病每個人都知道皮膚會老, 卻鮮少人知道聲帶也會老。耳鼻喉科醫師王興萬指出,即使是通過電話筒,沒有見到本人,也可以輕易從聲音分辨出對方的年齡,這是因為老人的聲音通常較為軟弱、沙啞,不像兒童的聲音清亮、尖銳,因此聲音確實有年齡之別,就算是一般人也很容易分辨。老年人的聲音疾病,分為聲帶癌、聲帶瘜肉、結節,以及音聲老化等,其中音聲老化、聲內閉鎖不全約占1/5的求診病例,這些老人家們通常到耳鼻喉科時,多會表示自覺到聲音變低沉、沙啞、唱歌五音不全、喉嚨長期乾痛不適、多痰、說話費力。聲帶老化 失聲、說話疲倦是常見症狀王興萬表示,所謂的聲帶老化是指老年人的喉部會有一些型態上的變化,這是因為聲帶的膠原纖維、彈性組織及纖維組織母細胞的減少,或是黏膜下腺的萎縮所致。有些老人家的喉部肌肉,因為老化導致肌肉萎縮,或是肌肉纖維排列混亂,發現在纖維中 出現結締組織的增加及脂肪滲透。這些變化都會讓聲帶出現間隙,或是氣息聲。一般主要的症狀為失聲及說話疲倦,聲帶萎縮導致老人家在發聲的時候聲帶不容易緊閉,如此就容易覺得講話很累,聲音會產生沙啞的現象,進而導致高低音階無法適時的達成。還有些年輕人也出現聲帶老化的情況,通常與職業有密切關係,通常是老師、行銷人員、職業歌者、軍人、導遊等,以嗓音為謀生手段的從業人員,因為長期過度使用聲帶,導致聲帶提早老化。說太大聲、說太快 恐致聲帶長繭聲帶老化有時要必須與聲帶長繭或瘜肉做一些鑑別診斷,一般聲帶的基礎振動頻率,女性大於男性,女性約238 Hz,男性約142 Hz,所以出現聲帶結節情況的女性多於男性。說話的音量過大會使聲帶負擔變重,一般說話的音量不要大於40至45分貝,否則聲帶容易長繭或瘜肉;同時,若說話速度太快也會加重聲帶負擔,中文說話速度一般不要大於一分鐘200字,若以電視上的主播說話速度為例,主播的說話速度約為一分鐘200字,到一分鐘250字。王興萬強調,最好慢慢說,以每分鐘150字為宜。老年人聲音問題以老化的因素居多,但仍有可能與聲帶長繭、瘜肉或是聲帶癌有關。聲帶手術 幫助聲音回春 雖然老化是不可免的,但是透過治療,還是可以讓聲音回春。王興萬提及,強化肺活量及頸部肌肉的應用,需要老人家耐心且長期的配合,經過不斷練習,一般多利用唱歌方式練習,學習有效運動肺部的空氣作為發聲之用,透過正確的唱歌方式,也可以改善喉部肌肉與呼吸間的協調性。 雖然老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注意「講話衛生」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王興萬提醒,避免長期大聲講話、大叫,當聲帶黏膜發生感染的時候,減少過度使用聲帶、喝酒、抽菸,正確的說話習慣,適量的運動,都可以保持聲帶健康。延伸閱讀: ·聲音燒聲只是小毛病? 4原因其中一種就是癌 ·出現吞嚥困難多已是食道癌末期! 醫勸「3個飲食惡習」快改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熬夜壓力飲食習慣差 青壯年易忽視心危機
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表示,青壯年常自恃年輕,忽視心血管問題,但有三高、抽菸、作息不正常、壓力都是風險因子,應及早發現問題、調整生活。康宏銘指出,根據榮新2020年8至10月健檢統計,總計2300名受檢者中(其中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康宏銘說,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會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都屬於高風險族群。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康宏銘表示,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自身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40歲猝死的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也可適當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康宏銘表示,高風險族群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
-
2021-01-24 科別.心臟血管
蔡伯府驟逝/看心肌梗塞年輕化! 醫師提醒:家族史+抽菸肥胖最危險
已故寒舍創辦人蔡辰洋長子蔡伯府,1月22日深夜傳出因身體不適過世,享年48歲,他的父親五年前因心肌梗塞66歲去世。從事心臟內科的馬偕醫院副院長葉宏一提醒,男性50歲、女性60歲前若發生心肌梗塞,「家族史」絕對是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呼籲相關族群及早做好飲食控制、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及必要檢查。心肌梗塞是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葉宏一說,家族史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之一,主要分兩方面,一為先天性遺傳,一為共住家人擁有相似不良生活習慣,包括容易引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不當飲食、抽菸、肥胖,都會導致心血管相關疾病。葉宏一更提醒,台灣35歲以下的抽菸比率高達75%,45歲以也有70%比例,年輕人抽菸問題嚴重,是早發冠心症、年輕心肌梗塞的原因,國健署曾經做過研究調查,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有79.5%曾經抽菸。「血管就像水管,通暢就能活絡。」要避免心血管堵塞引發心肌梗塞,葉宏一建議平常飲食就要少鹽、少油、少甜,戒菸、戒酒、規律運動保持血液循環暢通,避免肥胖,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更要高度重視。國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孟霖則引用一份醫學文獻指出,小於55歲、有心肌梗塞家族史的人,罹病率會比同齡高出4.42倍,除了心肌梗塞,與高血壓、抽菸相關的主動脈剝離也容易引發急性猝死,臨床上,求診心臟外科的患者若合併有家族史,多會進一步建議做心臟相關檢查如心導管、電腦斷層,都可及早發現冠狀動脈有無嚴重堵塞。
-
2021-01-23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來了!你在危險排行榜上嗎?這些人當心感染風險多3倍!
冬季健康三大殺手?哪些人要注意肺炎鏈球菌感染? 新冠肺炎大流行迄今未止,進入冬季後更需注意肺炎感染。醫師提醒,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單只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都是常見致病原因。其中「肺炎鏈炎菌」即隱藏於環境之中,相較於「新冠肺炎」對國人而言感染機會可能更高。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提醒,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風險族群,包含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以及體重過重的患者。其中慢性病會影響正常器官運作,因此更要注意肺炎感染風險。 冬季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醫師教4招自保方程式! 防範肺炎鏈球菌感染,洪暐傑醫師表示,最基本的就是做好保暖、勤洗手、戴口罩,並養成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生活習慣,患有慢性疾病的族群,更要時時注意定期回診、控制病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洪暐傑醫師說明,若不幸罹患流感或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施打抗生素也未必當下就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如提前透過疫苗增強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應提前施打做足防護準備。 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打?打疫苗有哪些優點? 肺炎鏈球菌疫苗分成兩種,早期為多醣體型疫苗,施打後需五年再施打一次。但研究發現五年後再施打第二次並無助於抵抗力上升。醫學進步下發展出了結合型疫苗,除了會刺激免疫力之外,更能使身體產生「免疫記憶力」,日後若遇到病菌,身體就會產生抗體。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施打結合型疫苗,再施打多醣體型疫苗,兩者都施打防護力會更加完整。 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提升防護力、感染率大幅下降50%,同時可大幅減少75%肺炎重症的機率,甚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差距更高達3倍之多。呼籲民眾保護好自身健康安全,盡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同場加映:長輩不打疫苗怎麼辦?醫私藏說服四招快筆記 不少民眾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概念仍屬陌生,或是難以說服高齡長輩接種疫苗。對此,洪暐傑醫師分享,可以透過不同角度與長輩溝通,增加高齡長者施打疫苗的意願。 第一招:「生命無價」說服法: 有些長輩注重生命健康安全,可協助評估施打疫苗與和未打疫苗的風險差異。 第二招:「點光明燈」說服法 有些長輩堅持不打疫苗,認為感染肺炎鏈球菌是運氣問題。醫師建議,不妨從「點光明燈」的角度提醒長者「有注有保佑」,疫苗的完整保護力,勝過以「運氣」守護健康。 第三招:「生病花錢」說服法 台灣長輩多將家人擺第一卻忽略自身健康,可以抓住長被的心情,提醒長輩一旦感染肺炎鏈球菌,可能需要子女請假照顧,影響家人生活,更有利於提升這類長輩打疫苗的意願。 第四招:「為小朋友好」說服法 長輩多視孫兒女為心頭肉,醫師建議可以從保護家中幼童的角度說服長輩,透過長輩疼惜金孫的心情,提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意願。 《延伸閱讀》 .哪些人要打疫苗防肺炎?醫籲:肥胖、抽菸、多重慢性病最危險 .腎友感染肺炎死亡風險恐多5倍!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保護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拒當小腹婆、大肚男 跟著美女中醫這樣做
肥滋滋的頑固小腹難以消除?可能是沒用對方法!!小腹成因百百種,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剷除小腹。本次,邀請中醫師彭溫雅一同分享,如何打造平坦小腹。有減重經驗者都知曉,小腹最難瘦。導致有人懷疑,一旦脂肪累積於小腹,是否就永久定居不離去?彭溫雅表示,消除腹部脂肪最佳方法是運動,不過,造成小腹原因眾多,仍須先了解成因,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水腫型大部分的人都有水腫問題,只是輕微與嚴重的差別。有些人因代謝速度較慢,難將身體多餘水分排除,容易產生水腫。彭溫雅說,如果有此問題,建議要忌吃生冷食物(包括冰飲),並多加運動,提升身體代謝率,讓水分順利排除。姿勢不良型長期久坐久站,最怕站姿與坐姿不正確,使身體為維持平衡,而進行自我調整,例如:骨盆可能因此而前傾或後傾,進而造成小腹凸出。彭溫雅指出,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從姿勢改善做起,或請推拿師幫助處理。氣虛型有人明明四肢纖細,卻唯獨小腹凸出,彭溫雅解釋,此類小腹婆通常是氣虛型小腹。若有此問題,最根本作法是,調整生活作息,不熬夜、抽菸、喝酒,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並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忙調理,都可以有很不錯的效果。脂肪型指得是因肥胖產生小腹,是最常見造成小腹婆、大肚男的原因。彭溫雅提醒,改善方式便是:快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減重計畫,不只是從飲食調整,還需要加入規律運動,並可尋求專業中醫師幫助,可加快減重速度。便秘型便秘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之一,彭溫雅說,如果滿肚子宿便,當然會形成小腹,建議多攝取高纖食物,如新鮮蔬果、優酪乳等;增加運動、多喝水,促進腸道蠕動。別忘了,也可找專業中醫師調理體質。此外,從日常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也可避免「小腹婆」、「大肚男」稱謂,緊緊跟著你不放!!1.避開精緻澱粉 改吃全穀根莖類近年風行生酮飲食,認為徹底杜絕澱粉,就能夠杜絕脂肪上身。但此觀念並不正確!彭溫雅表示,完全不吃澱粉,不一定會瘦小腹,反而會造成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不妨選擇對身體有益的澱粉類,如全穀類(糙米、全麥、燕麥、藜麥或五穀雜糧等)、根莖類(如地瓜、南瓜、馬鈴薯等),除了增加飽足感,還能攝取其中富含之維他命B群、鐵、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彭溫雅笑著說,「只要拿捏好分量,吃澱粉也不用擔心會變胖,還可提升精神活力」。2.多吃利尿食物 加速水分代謝如果有水腫問題者,建議多吃薏仁、冬瓜、紅豆、綠豆、菠菜、西瓜等利尿食材,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紅茶、綠茶等,雖具有利尿效果,但攝取過量恐有心悸、失眠、焦躁等狀況發生,建議不要攝取過量較佳。3.減少鹽分攝取 避免水分滯留彭溫雅表示,過多的鹽分會讓身體內的水分更難排除,使水腫問題越顯嚴重,導致身體看起來浮腫、發胖。因此,像是零食、罐頭、泡麵等高鹽食物,盡量避免食用或減量攝取,減少發胖機會。4.遠離甜食與壞油 降低肥胖機會高糖分也是造成水腫的兇手之一,所以,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彭溫雅解釋,糖分跟鹽分一樣,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使外觀看起來腫胖,建議少吃為妙。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油≠肥胖」,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攝取的油是好油?還是壞油?結論來說,油脂能讓人獲得飽足感,如果適量攝取優質的好油,就不會有發胖的問題,建議可用橄欖油取代沙拉油等。
-
2021-01-22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寒流一波波報到,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吃熱呼呼的火鍋,再來杯冰涼的啤酒,就是爽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引發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5%。王繁棻進一步說明,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其他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成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病人。 王繁棻提醒,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則接近3成,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病人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病人,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病人,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胰臟炎,更重要的需針對發生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王繁棻指出,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她進一步提到,如果早已有潛藏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等危險因子的人,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再搭配飲酒,就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發生。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王繁棻建議,日常飲食應採「低油」原則,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多攝取五穀根莖類,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用油上,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務必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方面,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繁棻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
-
2021-01-20 新聞.健康知識+
果汁好健康?可取代水果?專家呼籲,喝多恐增加死亡風險!
年底尾牙季,雖然因疫情而縮小聚餐規模,但仍是少不了部門聚餐。聚餐時,席間最常喝的就是「果汁」了。許多人都誤會,以為「果汁」是健康飲料,甚至可以取代新鮮水果攝取,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研究指出,喝果汁容易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還會增加死亡風險!因為「果汁」含糖量不低,市售400毫升的100%蔬果汁,即含有高達40克糖,喝一瓶,每日糖攝取量就快超標!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糖攝取量應在總熱量10%以下,以2000大卡計算,約為50克糖,如能減半至5%以下,約25克糖更佳。每日糖攝取量來自包括食品或飲品製程中額外添加,及天然存在於蜂蜜、果汁等的糖分。許惠玉表示,一杯果汁要好幾份水果才能打成,含糖量當然驚人,等同於是含糖飲料;且果汁為求口感,常濾掉有助於穩定血糖的纖維質,飲用後,容易使血糖攀升,血糖偏高、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更不宜多喝。許惠玉引述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的大型世代研究,追蹤6年13,440名平均63.6歲長者,排除抽菸、喝酒、體重、運動等影響因子後發現,相較於每日糖攝取量低於總熱量5%者,攝取量超過10%者的冠心病死亡率高出44%;進一步分析更發現,每多喝360毫升的果汁,全因死亡率增加24%。2015年食慾期刊發表的澳洲研究,分析146位平均59歲成人的飲用果汁頻率與血壓測量值。結果發現,相較於偶爾喝果汁的人,天天喝果汁者的中心動脈收縮壓(主動脈壓)會明顯高出3~4mmHg,可能增加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罹患率。研究推論,可能與果汁中的高糖量有關。許惠玉提醒,果汁不能取代新鮮水果,每天應吃兩個拳頭大的水果,可前一晚將水果切好裝盒,或是到水果店、超商選購切片水果盒,於早餐、下午茶都是攝取好時機。她進一步提及,若真的因牙口問題或其他因素無法直接吃果,而需要以喝果汁取代,記得應用新鮮水果現打現喝,且不濾渣、不加糖,才能符合健康養生之期待。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
-
2021-01-20 科別.心臟血管
溫差比低溫更要命! 6大心臟病發病原因...你中幾個?
隨著氣溫直線下滑,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上升;低溫則會刺激血管收縮,使得心臟負荷加劇,因此,使冬天成為心臟病好發季節,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年長者,要特別注意保護心臟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心臟病在任何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而造成心臟病的原因眾多,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危險因子兩種。先天危險因子(1)遺傳簡思齊指出,家族成員中若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尤其是有直系血緣的男性在55歲以前、女性在65歲以前,就因心臟病發猝死或心肌梗塞,屬於高危險群。(2)年齡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時間逐年老化,當然血管也無法倖免於難。當血管隨年齡增加而老化時,使得動脈粥狀硬化愈來愈嚴重,動脈血管壁會逐漸變厚及變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3)性別女性荷爾蒙能保護心血管,因此,心臟病的性別發生率,男比女是3:1。但進入更年期後,女性因為少了女性荷爾蒙保護,得到心臟病的機率便與男性差不多了,一般而言,男性過了45歲、女性55歲以後,就進入心血管疾病危險期。 後天危險因子(1)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血壓愈高,發生心血管疾病機會大增。因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使心臟負荷處於高壓狀態,使心室變得肥厚;也會對血管壁造成傷害,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及狹窄,進而導致心臟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問題。據統計,糖尿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因高血糖會使動脈壁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血管管壁受損;加速斑塊沉澱於冠狀動脈,形成動脈增厚、硬化,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肌的血管變得狹窄,心肌進而產生缺氧,導致心臟病。膽固醇過高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3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內,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導致死亡。(2)肥胖隨著飲食西化,肥胖是許多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簡思齊表示,而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機率較高,而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中風等。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者,為心臟病高危險群。(3)抽菸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菸害報告指出,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吸菸者的家人因為暴露於二手菸中,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的機會。簡思齊說明,抽菸是冠狀動脈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管缺乏彈性、血液變得黏稠。若血管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則形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周邊血管,即為周邊動脈疾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則造成缺血性中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延伸閱讀: ·天冷猝死人數攀升! 生活「5習慣」死亡機率比一般人高 ·心血管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3至5倍! 專家曝「3個徵兆」藏不可逆下場
-
2021-01-19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怎會猝死? 醫師點出最大的致命風險
我國心肌梗塞登錄研究發現,在35歲以下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者,四分之三抽菸,盡管年輕,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比偏低,但心臟仍「罷工」,抽菸就是禍首。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年輕人猝死原因可能都跟抽菸脫不了關係。「戒菸永遠也不嫌晚」葉宏一強調,英國研究發現,抽菸者比沒有抽菸者壽命短10年,如果在30歲以前成功戒菸,可以把這10年壽命「拿回來」;若50歲才戒菸,則能拿回一半,別因年紀大就放棄戒菸,任何時候戒都有幫助。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戒菸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或復發的關鍵因素,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8年與國健署署合作,鼓勵心臟內科醫師投入戒菸服務;2019年獲得台灣腦中風學會支持,神經內科醫師加入菸害防治陣容。2020年又增加了新陳代謝科醫師生力軍,慢性病患者在看診時,也能接受戒菸服務。為了積極推動戒菸,中華民國血脂動脈硬化學會去年舉辦「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成果,共有459名醫師參賽,在短短幾個月協助3716名患者戒菸,3個月戒菸成功率達34.7%。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榮獲這次「戒菸服務王」金獎,他說,不論是心臟病或是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後,急診、住院,歷經生死交關,增加戒菸動機和成功率。但仍有不少病人「鐵齒」,即使多次發病,在鬼門關徘徊數回,還是不想「離菸」。50幾歲林先生就是典型個案,菸齡數10年,歷經兩度中風,右手右腳無力癱軟,但他還是堅持用左手抽菸,一次回診時,楊鈞百忍不住說,「再繼續抽就沒有手了!」,若一直不願戒菸,壽命可能縮短10年,以後小孩的婚禮就缺了主婚人。林先生這才聽進醫師的建議,為了參加孩子婚禮,下定決心戒菸。楊鈞百說,研究發現,如果只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約3至5%;若加上戒菸藥物幫忙,可以讓成功率增加至3到5成,戒菸成功的機會增加10倍。因戒菸不單單是習慣改變,需要戒癮治療團隊介入,才能事半功倍。成大醫院心臟內科團隊榮獲「戒菸成功王」銅獎,心臟內科主任趙庭興表示,這次是以獎勵金、辦科內競賽的方式,鼓勵全科14名醫師投入競賽。住院或門診病人若想戒菸,團隊、衛教師就會給予協助,在完善照護之下,大幅降低心內病人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及死亡率。
-
2021-01-18 科別.耳鼻喉
打鼾是身體警訊 十大死因九項與此有關
●愈睡愈累是打鼾頭號警訊,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須提高警覺●高風險群:肥胖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患●上呼吸道引起打鼾,鼾聲低頻且連續;下呼吸道引發,鼾聲中高頻且間接即將邁入40大關、身材微胖的王先生長期有打鼾困擾,太太常被吵到睡不著,還經常目擊先生暫時停止呼吸,讓她緊張不已。直到某一天,王先生一起床血壓就飆高,緊急求診,檢查發現王先生睡覺每小時呼吸中止高達22次,等於三分鐘停一次。十大死因九項與此有關看似沒什麼的「打鼾」,其實是身體警訊。台北榮總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周昆達表示,嚴重打鼾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冠心症與高血壓,進而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風險。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九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致命的慢性隱形殺手。周昆達解釋,經常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影響白天活動,晚上睡眠片段化、反覆被干擾,身體一下子有氧、無氧,也會啟動發炎反應,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管長期繃緊,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糖尿病、癌症的發生。可透過嗜睡量表自行測驗「你,累了嗎?」並非單純的廣告台詞,周昆達提醒,愈睡愈累是打鼾頭號警訊,長期打鼾伴隨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開車開到睡著,那就得注意了,倘若無法判斷嗜睡程度,可透過「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SS,Epworth sleepiness Scale)」自行測驗。透過鼾聲的「音頻」,可作為初步研判疾病風險。亞東醫院呼吸照護中心主治醫師王崇任指出,上呼吸道引起的打鼾,多與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或感冒有關,鼾聲低頻且連續性,給予抗組織胺等適當藥物即可改善。肥胖、菸酒都是高風險群下呼吸道引發的打鼾,常見鼾聲為中高頻且間接式,又因為靠近脖子,頸動脈長期受到振動,中膜容易變厚血管漸漸狹窄,倘若患者又有高血脂,還可能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王崇任表示,下呼吸道引發的打鼾,嚴重會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肥胖」是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最主要的風險因子之一,若BMI大於27、脖子構造較粗、氣道狹窄、經常喝酒、抽菸的人,曾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糖尿病、年輕性高血壓等病患,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群。國人危險意識不足就醫率低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國外盛行率約20%,台灣盛行率卻不到5%,王崇任認為,國人對打鼾危險意識不足,就醫率低,恐怕有8至9成潛在患者被低估。一旦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除了遵循醫囑配合治療,平日也可增加心肺運動,以活絡心血管功能,建立有助睡眠衛生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戒酒,如果想喝咖啡,一天最多一杯,最好在中午之前就喝完。
-
2021-0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劇烈胸痛 孕婦主動脈剝離救回
心臟主動脈剝離好發於動脈硬化、三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等患者,典型症狀為劇烈性胸痛,致死率雖高,但只要及時治療,多數情況仍可救治,懷孕9個月的劉姓女子日前無預警劇烈胸痛、瀕臨休克,被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診斷因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內膜裂開,導致主動脈剝離,先取出胎兒後,再進行動脈瘤置換手術,歷經16小時終於救回劉姓孕婦母子。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貴棟表示,孕婦併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極少見,若是伴隨先天性主動脈血管壁異常,風險將大大提升,如劉女的情形,幼兒時期因主動脈瓣逆流做過主動脈辦膜修補手術,後又罹患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更加劇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劉女先前做過心臟手術,所形成的沾黏或可延緩心包膜填塞產生時間,與婦產科合作先進行剖腹產手術,確保無產後出血等症狀再執行主動脈剝離手術,產後的修復期間,劉小姐病情急遽惡化,二度瀕臨死亡,醫療團隊緊急裝置葉克膜,再執行逾16小時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同時置換手術,術後經過1周復健,順利出院。蔡貴棟呼籲一般民眾要養成運動習慣、調整規律作息、避免抽菸喝酒,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8千萬人曾發生腦中風! 解剖「 大腦各部位急性中風症狀」...小心慢性致殘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inization)之資料指出,腦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二位,也是致殘的主因,每人一生中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而2020年預期有145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550萬位患者將致死;整體數據而言,全球有8千萬人曾罹患腦中風倖存下來。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致殘率 缺血性是最常見類型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與致殘率的疾病,但幾乎所有的腦中風是可以避免的。由於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而成為台灣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分之一將造成終身殘廢,三分之一中度殘廢,生活部分需仰賴他人照顧,剩餘三分之一則為輕度功能障礙,即使可以回歸社會和自我生活照顧,身體動作已大不如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宗海醫師表示,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指腦內某區的血管突發性地發生破裂或阻塞,使得腦內受壓迫、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損傷,而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如腦血栓、腦栓塞、暫時性腦缺血,占70至80%。父系罹患中風風險高 後天危險因子可改變台灣在1982年前腦中風高居十大死因首位,但在2016以後位居第四,顯見台灣群體對腦中風病識的提升,但李宗海指出,55歲以上患者,每增加10年,與健康人士相較,中風的發病風險將會提升50%;先前曾中風,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提高2至3倍,再次復發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9倍;而家族史中如父系罹患中風,風險是2.4倍,母系罹患則是1.4倍。年齡、性別、種族、腦中風病史與家族史中有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病史,都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但抽菸、飲食、生活習慣、肥胖、酒精及藥物濫用、三高、高尿酸、糖尿病、心律不整、頸動脈病變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腦部不同部位 急性腦中風常見症狀‧右大腦中風:忽略患側肢體、左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左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右邊‧左大腦中風: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右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左邊‧腦幹或小腦中風:意識障礙、步態不穩、暈眩頭昏、複視、眼球震顫、吞嚥困難、口齒不清 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 小腦、腦幹為24小時李宗海提及,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小腦、腦幹為24小時,儘速就醫請專業醫師提供評估與治療方式是關鍵,不同部位的中風,在治療時間窗與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急性中風的處理方式,在3小時內經醫師評估後投放靜脈血栓溶解劑、3至6小時則是使用動脈血栓溶解劑或機械性溶栓治療(衛生署未核准),超過6小時則以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或肝素進行治療;李宗海補充,過往多以時間來評估處置方式,但靜脈血栓溶劑臨床有腦出血風險。 延伸閱讀: 腦中風瞬間致殘! 急救應把握黃金180分鐘,「1機警動作」人人都會 抗凝血劑忘記吃最忌自行補吃! 蛋黃、菠菜、豆類都可能影響藥效,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快就醫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防猝死!1分鐘檢測你的護心指數
今年冬天寒流一波波來襲,氣溫驟降容易增加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風險,嚴重便有可能猝死,患有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惡化。面對心臟疾病發作的風險,日常更要做好護心的準備,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在此分享護心5撇步,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致命威脅。護心撇步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經研究顯示,在進行規律運動後,能提升氧氣在體內的利用率,減少日常活動對心臟的負擔,規律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也能一併控制三高。護心撇步二:定期量測血壓心臟是推動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當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與衝擊越強,造成的傷害也越大,而健康成人的血壓應維持在收縮壓-120/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家有三高患者或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量測血壓,監測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護心撇步三:避免空腹或用餐後立刻泡湯飯後立刻泡湯或洗熱水澡,會讓心臟等部位供血不足,誘發心血管疾病,而空腹泡湯會造成低血糖,使腦部供血不足導致暈厥,此外水溫過高會使血壓降低、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的病患,泡湯前最好先與醫師諮詢,避免熱泉、冷泉交替泡湯,溫度最好低於39度,時間勿超過15分鐘,建議有親人陪同,避免發生意外無人知悉。 護心撇步四:控制鈉攝取量若吃得太鹹、攝取過多的鈉,會提高血管中的水分,導致血管壁壓力大增,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中風風險,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6克食鹽或1茶匙食鹽),以維持心臟的健康。不過若是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患者,營養師建議每日維持2~4克食鹽的攝取量,遠離肉鬆、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避免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護心撇步五:保健食品不可取代三高藥物現代人為了更健康,也會補充一些護心保健食品,這類食品經動物實驗得知,一般具有預防血栓產生、具抗氧化能力、延緩血管老化等功效,但即便如此,也切不可以保健食品取代三高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服用藥物、保健食品之前,請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以確保健康無虞。
-
2021-01-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降低天冷中風及猝死風險 南投衛生機構建議戒菸、保暖
天氣持續冷颼颼,腦血管意外事件和猝死人數也不斷攀升,近日南投縣不僅發生55歲公務員因心血病急救不治外,也有33歲遊客猝死的年輕案例,可見猝死個案也下降到青年、壯年,不再只有老年族群居多,專家提醒,天冷時比天氣溫暖中風和心臟疾病發生率高,肥胖不運動、抽菸、不良生活習慣、精神壓力大、過勞者,都是發病的高危險群。南投衛生局指出,台灣自去年最後一天氣温驟降10度到現在,人體的自然調節機制使得血管收縮、心跳變快、血壓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加,在腦血管容易發生腦血管意外,心血管也容易引發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增加中風和猝死的風險,尤其是高齡者、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史,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因此,天氣變冷尤其是氣温驟降或低溫特報時,一定要做好頭部、頸部、腹部、手部及腳部的保暖措施,室温最好控制在攝氏18至21度左右,以防止温差過大,而且還要戒菸,才能有效防止因血管收縮或血液粘稠造成的不可逆傷害。保健科表示,天氣冷,若再有抽菸的行為簡直是雪上加霜,特別是菸品中的尼古丁會促使末稍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且會使血小板黏性提高,加速血液凝固,因而容易造成血凝塊阻塞血管,引起心肌梗塞和中風,南投縣戒菸資源分佈於各鄉鎮市,目前共有74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可以提供專業性的戒菸協助。
-
2021-01-15 新聞.生命智慧
歷經低潮,曾寶儀花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編按:事業有成、有車有房、無數財富、子孫滿堂——真的就是所謂的人生最終成就嗎?藝人曾寶儀形容自己「2010年以前,活的就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人生」,但2010年到2012年的她,人生依然陷入低潮。她不清楚工作的意義,對於感情感到無以為繼,直到教會她無條件的愛的爺爺離世,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翻閱無數身心靈書籍,跑遍世界各地,訪問多位身心靈導師,只想知道內心的空虛感到底從何而來,直到天、地、人的奇蹟打開了她看待生命的方式,意識到只需要一個念頭轉變,整個世界就跟著變了,身邊也迎來許多豐盛的美好事情。 「當我意識到『我的生命被祝福著』,那一天起,我的生命真的每一天都變得不同。」曾寶儀說。以下是曾寶儀的著作《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內容摘要:我人生的分界點,是從2012年開始的。一切都發生在11月底,很靠近12月冬至,也就是當時人們說的2012世界末日的時候。現在想想,我早就為2012年的到來做了不少準備。從2010年起,我就開始閱讀一些和2012世界末日有關的資料。其實我也是經歷過1999世界末日預言的一代,那時候的我完全不以為意,但不知為什麼,2012年的末日預言,我格外在乎,可能那幾年,剛好也是我人生中的低潮,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爺爺過世,因此對死後世界、生前計劃的主題也感興趣。我飢渴地吸收各種資訊,即使不知道那是什麼,我都看。一直看,一直看。這三年,我的工作遇到瓶頸。我不知道重複做這些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不斷接節目、做節目,節目開了又停、停了又開。工作的內容也都很像,不管是娛樂或頒獎典禮,就是做大量功課,然後做現場,做完,結束。 對我來說,就好像旋轉木馬一樣的生活,我一直繞……一直繞……好像一直在動,卻又哪裡都沒去。那時,我的感情也不順利。我的男友常年在北京工作,而我大部分在台灣,我們很長時間是遠距離戀愛。像我這樣的雙魚座女生,很依賴,也需要感情上的陪伴。遠距離,實在很難行得通。遠距離戀愛,不只溝通上容易出現問題,我心中也不免懷疑:我們這樣,真的算是在一起嗎?接下來,該怎麼打算?然而壓垮我最重要的事,是爺爺的離世。教會我無條件的愛,是爺爺2011年爺爺的離開,是我生命中莫大的衝擊。爺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雖然他不是我的父母,但他就像我的父親,也像我的母親。3歲的時候,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奶奶來到台灣,爺爺就是帶著我們長大的那個人。我們來台後住在民生社區,我就念民權國小,在學校對面巷子裡的一棟公寓,住了六七年的時間。從小,我身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爺爺處理的。奶奶比較強勢持家,她會帶我們去買衣服、買玩具、剪頭髮,但相對來說,更溫柔的對待,都是來自爺爺。比方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每天中午到幼稚園接我們放學的時候,會在幼稚園旁邊的市場,買兩個包子給我們吃。一個是鹹的肉包,因為我愛吃鹹的;一個是甜的豆沙包,因為妹妹愛吃甜的。那時,我們兩個小不點特別龜毛,我們吃包子,但不吃包子餡。我們只想吃沾了豆沙、沾了肉汁的包子皮。於是,爺爺每次把包子遞給我們之前,一定會先一口吃掉肉餡,再一口吃掉豆沙。把我們喜歡的包子皮,送到我們面前。爺爺就是一個這麼溫柔的人。他會帶我們去買小學的制服、牽我們上學,考試成績好的話,就帶我們去買禮物。爺爺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有什麼需求,我們總是去找他。所以我常說,爺爺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教會我無條件的愛的人。我一直以為爺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雖然他後來有好幾年的時間,都待在病床上。而我直到三十多歲都還住在家裡,主要的原因,除了我認為陪伴家人是理所應當外, 回家就能看到他,感受到我們存在在同一個空間裡,成為我很重要的支柱。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當經歷過爺爺離世,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那份複雜的情緒。爺爺過世之後,我就像負氣一樣,去了很遠的地方。爺爺在台灣的喪事一辦完,我就跟著弟弟、堂弟一行人去了阿姆斯特丹。當時我們心想,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還記得那時是2月,冷死了!可是雖然冷死了,但我們還是想要去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我們都是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所以該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什麼也沒多想。在那裡,還掉了錢包!六年後,我拍攝紀錄片《明天之前》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我,看著似曾相識的景象,走著走著,就掉下了眼淚。身邊的同事都嚇壞了,這麼歡樂的一個城市,妳怎麼哭了呢?「我突然想起之前來的時候,」我說:「上次來的心情,和這次完全不一樣。那時的我,對世界一無所知。我以為這個城市,就是這樣。」然而從11年到18年,我從生命中學習到的,我對於覺察的學習與生命的理解,都已讓我變得截然不同。當我走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橋上,彷彿看見過去的我迎面而來。我好想跟她說聲:「一切都會沒事的……」想到這裡,於是潸然淚下。走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同一個地方,但這時的我和那時的我,早已判若兩人。或許我還有眼淚,但那已不再是悲傷的眼淚。11年阿姆斯特丹的旅行才到中途,我就決定,我要接著去看北極光。一個禮拜之內,找好旅伴,決定了行程。2月底從阿姆斯特丹回香港辦完爺爺的告別式,3月初我就馬上出發前往阿拉斯加。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進出醫院。好幾次我安排好長時間的旅行,會因為爺爺突然住院而取消。於是,當爺爺不在了,我心中也有種賭氣的感覺:好啊,現在這世界再也沒有什麼能牽絆我,那我就要去最遠的地方!有多遠,就去多遠!即興的出行,一切都很倉促。阿拉斯加真的很不方便。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事先計畫好,到了當地就只會耗到時間。3月初的北極,白天非常短又有時差,能處理事情的時間相當有限。那時候,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但我卻硬要去一個很冷的地方,就像想刻意用某種極端的環境去折磨自己。出門前,我突然得了急性腸胃炎,人都已經又吐又拉到完全虛脫,還依然堅持帶著藥、一包白吐司和寶礦力沖劑上路。現在想想,那場腸胃炎就像是一次劇烈的排毒。真狠的一場排毒!又或者,因為當時的我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於是透過身體激烈的反應來處理。和我同行的有兩個朋友,後來幾天早就看極光看到膩了。我們安排了好幾個看極光的景點,但第一天到達就已經看到極光,後來又看到跳舞的極光,所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還要看極光喔?」她們寧可待在車子裡,也不想出去挨冷。而我卻硬要走進那嚴寒,堅持要用相機好好拍下那個我追逐的景色。明明因為天氣太冷,還生著大病,我卻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硬頸。曠野裡只有天和地與我,而我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悲傷。非常、非常悲傷。我穿著厚重的衣服,在零下20度的荒野裡,一面看著極光,一面流眼淚。旅途中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候,但大部分的時間,我的心都被悲傷佔據。雖然這是2012年一連串奇遇之前的背景故事,但上天的眷顧似乎已有端倪。畢竟,去到阿拉斯加,沒看到極光徒勞而返也是常有的事,我卻天天都能欣賞這美景。經常我們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極光「就在那裡」,就連跳舞的極光也都看到了。那時,我似乎已開始感受到幸運,但我茫然不覺。書籍介紹書名: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作者: 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1/01/13作者簡介/曾寶儀兼具主持、歌手、演員等多重身分的全方位演藝工作者。大學畢業後進入電視幕後工作,師事張小燕,從助理主持正式跨到螢光幕前,曾榮登暢銷女歌手,也參與戲劇演出,主持眾多知名綜藝節目,類型包括益智、藝文、選秀、實境等等。主持經驗豐富,無論海內外各大知名頒獎典禮、晚會,以及韓國藝人見面會等。近期更參與電影製作與紀錄片拍攝,跨足全球。本書是曾寶儀10年多來在生命覺醒課題上,親自體悟出來的精華。她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心情,只希望她的故事是你生命中溫柔的陪伴。當你失去力量時,能給你一些方法提醒著你我,「我們都在路上,生命都是禮物」。「我希望這本書放在架上的時候,就是想要告訴大家『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當你拿起這本書,你可以跟我一起思考『你有好好成為你自己嗎?』然後,透過這本書,聽我分享,這是我思考自己有沒有『好好成為自己』的人生歷程。」── 曾寶儀延伸閱讀: 「重鹹」真的是健康頭號殺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15種NG飲食害你提早死亡,比抽菸更嚴重
-
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68歲阿嬤戰勝失智,環遊世界!不想老了認知衰退,請改掉11個習慣
克莉絲汀有自殺傾向。好多年前,她絕望地看著她的母親逐漸失智,連家人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自理生活,最後不得不進入養老院。克莉絲汀與她母親備受煎熬,她母親在62歲那年罹患阿茲海默症,被病折磨了18年,最後受苦的只有克莉絲汀。因為她的母親已經沒有知覺了。克莉絲汀65歲時,發覺自己的認知出了問題。她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迷路,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也記不得匝道的位置;她沒辦法分析數據,也不能及時整理和準備報告,但這些事又對她的工作十分重要;由於無法記住數字,她連短短的四位數都得寫下,更不用說電話號碼了;她讀過的東西記不住,每一頁讀到最後一句,又得回頭重讀這一頁。克莉絲汀不情願地準備辭職。她的錯誤變得越來越頻繁,還叫錯寵物的名字,連自己家裡的電燈開關都要找,即使她已經住好幾年了。 克莉絲汀跟許多人一樣,想要忽視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卻越來越糟。2年來她的認知退化不斷惡化,她諮詢了醫生,醫生告訴她,她正步上她母親的後塵,而且醫生對克莉絲汀的狀況也束手無策,他在病歷上寫下了「記憶問題」,因此克莉絲汀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她接受了視網膜掃描,結果顯示出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乙型類澱粉蛋白。克莉絲汀的腦海裡浮現了她母親的慘狀,又想到了她的失智症會持續惡化,因此無法獲得長期護理保險,也沒有有效療法,所以她決定自殺。她打電話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芭芭拉說:「我親眼見過母親逐漸喪失心智的過程,我絕對不會讓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聽了克莉絲汀這番話,芭芭拉嚇壞了。但是芭芭拉有了個想法,她告訴克莉絲汀:先不要輕生,她聽說有新的研究,克莉絲汀可以前往數千里之外、位於舊金山北部的巴克老化研究協會求助。於是在2012年,我見到了克莉絲汀。3個月後某個週六,克莉絲汀從家裡打電話給我,說她簡直不敢相信她的心智狀態會改善。她再度展開全職工作,開車也不再迷路,且能毫不費力記住電話號碼,感覺比過去好多了。我掛掉電話時,想起了幾十年來的研究、與實驗室同僚在白板上討論的時光,以及相關理論和治療方法裡每個細節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沒有白費!這些研究指出了正確的研究方向。克莉絲汀現年73歲,已經接受ReCODE治療(編按:作者戴爾・布萊迪森醫生所設計的治療失智症的療程)5年,依舊全職工作,環遊世界,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由於各種原因,她曾經中止了這個療法,雖然只是短暫停止了4次:一個輕微的病毒疾病、一些藥用完了、出門旅行等等,而每次只要中止這個療法,她的認知能力就開始下降。但只要恢復使用ReCODE療法,她的認知就又恢復了正常。個人生活史/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在實驗室中,我們會檢測基因排列與生物化學因素,來尋找造成認知衰退的重要關鍵;同樣的,透過了解病患的個人生活史,我們也能夠找到導致認知衰退的重要線索。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你過去或現在是否曾遇到下列幾種狀況:• 曾有腦部創傷(曾被打昏、出車禍或從事需要劇烈肢體接觸的運動)。• 曾接受全身麻醉(如果有,幾次)。全身麻醉將麻醉劑的毒性與不好的氧化作用結合起來,會對大腦機能造成負面影響。• 是否曾經補過牙?這可能會讓你接觸到無機汞。• 是否食用汞含量高的魚類?這可能使你接觸到無機汞。• 使用特定的藥物,尤其是影響腦部的,例如煩寧(valium)等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抗憂鬱劑、血壓藥物、史達汀、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或者抗組織胺。• 使用過街邊販售的毒品、非法藥物。• 喝酒(如果有,喝多少)。• 抽菸。• 口腔衛生。如果沒有做好口腔衛生保健,很可能會引發發炎的症狀。• 體內是否有醫療填充物(例如:人工髖關節或乳房植體)。• 患有肝臟、肺部或心臟等器官的疾病• 打呼。這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證據。 • 食用熱榨油(例如:棕櫚油)。這些熱榨油在熱榨的過程中,會流失一些維生素E含量,所以可能導致腦部的損傷。• 攝取反式脂肪、簡單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這兩者會造成許多影響,例如血管損害及胰島素抗性。• 有慢性鼻竇炎的困擾。鼻竇炎的發生可能表示曾經接觸過黴菌及其相關的黴菌毒素。• 有胃腸問題,例如脹氣及經常性的腹瀉。這可能是罹患腸漏症的前兆。• 住家、車子或工作環境裡有黴菌。大多數人不知道黴菌也是造成認知衰退的風險因子之一。• 食用加工產品或非有機的食品。上述的食品通常會提高胰島素抗性,並容易接觸到毒素。• 曾被蝨蟲叮咬過。蝨蟲攜帶70種以上的病原體,例如萊姆病的病原體伯疏氏螺旋體,這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慢性發炎也可能會導致認知衰退。• 為了治療胃食道逆流而攝取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用途是為了降低消化作用所需的胃酸,但同時也降低了鋅及維生素B12等養分的攝取。• 使用化妝品、髮妝品或止汗劑。這些產品都會讓你暴露在毒素之下。• 不太會流汗(人體可以透過排汗消除毒素)• 曾經便秘(排便能夠消除毒素)。• 飲用水攝取不足(排尿能夠消除毒素)。任何上述的因素都可能增加認知衰退的機率。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書籍介紹終結阿茲海默症:第一個實證可預防、逆轉認知退化的療程作者: 戴爾‧布萊迪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9/27作者簡介戴爾・布萊迪森醫生(Dale E. Bredesen, MD)國際知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專家。他畢生的職志就是翻轉當今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他相信,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可以逆轉。他是醫界神經研究的先鋒,率先發現ReCODE療程,現已獲全球許多醫生採用。 他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醫學中心,並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院擔任神經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他曾在諾貝爾獎得主史丹利・布魯希納(S.Prusiner)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他先後任教加州大學(舊金山、洛杉磯)與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阿茲海默症伊斯頓研究中心主任、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 Institute)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布萊迪森醫師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神經退化過程的機轉,並致力將研究結果轉換為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出版過超過230篇經過同儕審閱的論文。 2008年,他與瓦吉斯・約翰醫生(Varghese John MD)合作建立了「阿茲海默症用藥發展網絡(ADDN)」,從而找出全新的阿茲海默症分類療法,並且發展出全面性的新療程,也因此辨識出三種阿茲海默症亞型。同時,他們於2014、2016年發表「逆轉認知退化(ReCODE)」療程,紀錄到輕度認知障礙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病患好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新例,本書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紐約時報暢銷書。責任編輯:呂宇真核稿編輯:陳宛欣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1-01-14 癌症.肺癌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南投縣埔里鎮吳姓男子日前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其肺部有1.5公分結節,吳男對於自身不抽菸卻罹患肺的原位癌,相當不解,懷疑是常在傍晚外出運動,受到空汙所致,所幸在健檢時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已治癒。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近年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越高,致癌機率也跟著提高,因此肺癌早已不是吸菸者的專利,相關狀況也能許多不菸女性罹患肺癌中得以窺見,並推測其罹癌恐與空汙、油煙等因素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被診出肺癌時約有6成是已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癌,其發生率從55歲起快速升高,抽菸、二手菸、常在易吸入廚房油煙、廢氣等高度空汙環境,或有其他癌症病史、近親罹患肺癌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埔榮胸腔內科表示,肺癌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治療將獲更好治癒率,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像該院內「128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就能實行LDCT檢查,幫助臨床醫師作為診斷治療參考。透過該該儀器配合肺癌診斷軟體,篩檢速度快,僅需吸閉氣,且不需施打顯影劑,減少藥物過敏風險,可對懷疑肺部病灶做早期的鑑別診斷,協助偵測小型非鈣化結節,且因為速度快,輻射量低,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目標做健康篩檢。埔榮醫院則表示,LDCT以長期或重度吸菸者、戒菸不到15年、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家族病史,或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工廠、燃香、汽機車、PM2.5、廚房油煙等廢氣等族群為適合篩檢對象。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3 新聞.健康知識+
掉髮、鼻炎好不了…這13種狀況都是鋅不足 醫師教你缺鋅吃什麼
鼻炎好不了,沒「鋅」可能是關鍵!曾經有患者向我反應,雖然外觀看不出異常,卻感覺「舌頭灼痛」。這種症狀過去稱為「口腔灼熱症候群」,被歸類在身心疾病,而現在則是屬於味覺障礙的一種,有可能是缺乏微量礦物質「鋅」的緣故。患有舌頭灼痛的患者有併發鼻炎的可能,如果是男性,還會因為前列腺肥大壓迫到膀胱而導致頻尿。有的人在下顎內側或上顎正中央有骨頭突出,或是指甲上有白色斑點,像這樣的狀況,大多也是缺鋅所導致。當體內的鋅含量不夠,會造成醣類代謝異常,以及變得會磨牙。除了攝取鋅之外,適量減少醣類的攝取,也有助於防止交感神經在睡眠期間活化,緩和磨牙的情況。此外,與外界空氣接觸的鼻黏膜也是積極進行細胞分裂,必須頻繁代謝的部位。如果因為鋅不足造成細胞分裂速度變慢的話,受到刺激而受傷的黏膜就會維持原樣繼續使用,導致鼻炎遲遲無法痊癒。雖然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廣告都說男性要補鋅,但其實女性也很容易缺乏鋅。除了保健食品外,也建議透過飲食積極補充。鋅對人體來說是很重要的營養素。蛋白質是由RNA(核糖核酸)將DNA轉錄而製造出來。RNA減少,細胞分裂速度就會變慢,引起異常的話就會變成癌細胞。而製造這個RNA的,就是鋅。鋅大量存在於前列腺、骨頭及骨髓、眼睛的脈絡膜、肌肉、皮膚等部位。酵素蛋白質等高分子化合物在結合的安定性上,也與鋅息息相關。據說光是與鋅有關聯的酵素,大約就有兩百種以上。鋅的作用消除活性氧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保護皮膚(抗過敏)讓視覺、味覺、嗅覺運作鋅一日的必須攝取量(60mg)牡蠣(養殖、生)約23個(1個20g)牛肉(牛肩肉、瘦肉)約1050g鯷魚乾 約150隻(1隻5g)當鋅不足……・煩躁感・容易疲憊・腸胃障礙・皮膚粗糙・掉髮・味覺異常・體力衰退・發育遲緩鋅主要的生理機能□讓細胞分裂正常進行□消除活性氧□保護皮膚(抗過敏)鋅是讓細胞正常成長、分化、增殖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鋅進入體內之後,主要是由十二指腸吸收,吸收率約為30%。吸收後的鋅會在肝門靜脈與蛋白質結合,運送至肝臟。雖然原則上建議成人每日攝取十至十五毫克的鋅,但是因為近年來食品加工和精製越來越發達,食品中的鋅含量降低,再加上飲食中的酒精、飲料、垃圾食物,以及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物,都會造成鋅的流失,所以必須更積極攝取。經常在喝完酒隔天出現嘔吐反射(刷牙過程中出現噁心感)的人,正是因為鋅不足造成黏膜過度敏感或是反應變得不好。之前我有個患者深深為此感到困擾,因為他不論去哪間牙醫看診,都因為強烈的嘔吐反射而沒辦法讓醫生將器具放入口腔中。演變到最後,光是靠在診療椅上面就覺得想吐。我請這名患者服用鋅兩個月後才終於能夠順利治療牙齒。患者本人也對於狀況的改善感到非常驚訝。喉嚨容易乾燥咳嗽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因為鋅不足導致咽黏膜出問題。除此之外,鋅不足會讓醣質代謝變差,因胰島素儲存脂肪造成肥胖或內臟脂肪堆積,導致肚子變大。在充滿精神壓力的現代社會中,職場、家庭、環境、減重等各式因素造成的精神壓力,都會增加鋅從尿液中排出的量,結果導致身體變得更容易疲憊。鋅不足的症狀□容易感到疲勞、容易感冒□沒有食欲□掉髮□皮膚症狀(潰爛、水泡、乾燥、膿痂疹)□指甲裡有白色斑點□傷口痊癒速度慢□生殖能力衰退□拉肚子□敏感性牙齒□精神、神經症狀(性慾下降、情緒不穩、行動異常、發抖、記憶變差)□缺鐵性貧血□身體會氧化□血糖調節異常如果發現了這些症狀,不要單純認為一定是缺乏鋅所造成,還要參考與銅之間的比率。理想的銅鋅比例為一比一(0.85)。如果缺少銅,也會對精神狀態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書籍介紹書名:不生病的解毒飲食法:吃錯了,就像吃進毒!諾貝爾獎得主提倡的營養療法實踐版,全球30萬醫生推崇的飲食奇蹟作者: 小垣佑一郎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小垣佑一郎「草加家庭牙醫‧矯正牙醫診所」院長。13年的臨床經驗,看過25000名以上的患者。自從太太因不明原因病倒後,度過9年與病魔抗戰的生活。9年來帶著太太訪遍超過100間的醫院,用過30種以上的處方箋、5500顆以上的藥物還是無法治好的疾病,卻在執行「正確分子療法」後僅僅7天,旋即恢復健康的狀態。在這之後,致力將新營養療法及分子療法導入牙科診療中,並發現口腔內的症狀與全身狀態相關聯。如今,在平均一個月要拔掉110萬顆牙齒的牙科現狀中,他的診所一年只拔10顆牙齒。延伸閱讀: 「重鹹」真的是健康頭號殺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15種NG飲食害你提早死亡,比抽菸更嚴重
-
2021-01-12 科別.心臟血管
他停止呼吸心跳近1小時 大千醫護救回彷如重生
一名羅姓男子去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塞,停止呼吸、心跳近一個小時,過程中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護團隊不斷搶救,住院2周健康出院,恢復正常上班,病例相當少見,他彷彿重生,大千醫院今天為他辦理「慶生會」,縣府秘書長陳斌山等人,肯定羅男是苗栗急重症救護能力的最好見證人。苗栗縣鄉親殷殷期盼縣內醫療急重症救護品質,大千醫院前年底獲衛生福利部核定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今天這場重生「慶生會」別具意義,縣府秘書長陳斌山、衛生局長張蕊仙等人都到場,羅男因上班,由太太蔣春花及親友代表參加,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讓羅男重獲新生。羅男去年11月間在家中突感不適昏倒,緊急送到大千急救,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檢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歷經近1小時的心肺復甦術(CPR)及電擊,成功恢復心跳及血壓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治療,打通阻塞的血管,並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住院2周後康復出院。大千心臟內科醫師江佳鴻指出,羅男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膽固醇過高的病史,且有抽菸的習慣,3個多月前曾因反復上腹痛到診所就醫毫無改善,急性心肌梗塞當天早上他覺得胸悶痛、冒冷汗,且突然暈倒,家人第一時間緊急CPR,並送醫持續搶救,成功恢復生命跡象。大千加護病房主任鄭恩宗表示,低溫療法可以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可以有效改善心跳停止病人的存活率及神經學預後,羅男接受48小時的低溫療法後,第3天順利清醒,身體恢復如同正常人,臨床病例少之又少。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11 癌症.肺癌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62歲上班族男子連續四年做胸部X光檢查,都未發現異常,他聽說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發現早期肺癌,因有長年抽菸習慣而「試試看」,沒想到竟然在右上肺葉找到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學影像科醫師洪盈盈說明,胸部X光敏感度有所限制,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這名上班族表示,他從2016年開始,每年定期做一般健康檢查,因為有抽菸的關係,都會加選胸部X光,皆無異常發現。在2018年時,因為公司有健檢補助,於是自費做了肺部電腦斷層,發現了因為長年抽菸而產生的肺氣腫、局部纖維化、小結節和毛玻璃狀病灶。這名上班族指出,醫師建議隔年要再用電腦斷層進行追蹤,但他隔年只用X光檢查,結果仍然是無異常發現,直到去年底,懷著試試看的心理做了肺部電腦斷層檢查時,原本局部纖維化的右上肺葉已長出一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肺癌,後轉到澄清醫院胸腔外科手術切除,術後狀況良好。洪盈盈說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目前醫界公認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除了單次暴露輻射量較低之外,檢查時間短,可在一次的憋氣內(10到15秒)完成全肺臟的掃描,也大大的突破過去胸部X光篩檢敏感度不足的限制。洪盈盈指出,一般民眾的迷思認為「定期胸部X光檢查,就可以發現早期肺癌」,事實上,「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很難發現」。有時候,1.5公分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此個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很多肺癌早期生長時密度很低,呈現出來的毛玻璃影像看起來淡淡的,也有可能藏在胸椎、心臟、肋骨、橫膈膜或肝臟前後方,這些皆是X光影像的死角。
-
2021-01-09 癌症.食道癌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48歲的汪小姐,對飲食有自己堅持的喜好,愛吃辣的她,三餐的基本配備就是1罐辣椒醬一定要準備在桌上,還要再來上1碗熱熱的湯,溫度最好是冒煙微燙口。由於工作忙碌,為了犒賞辛勞的自己,每天回家前都會固定在住家樓下的便利商店帶上1手啤酒,再打開電視追劇1個人獨自喝光啤酒,享受微醺快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在同事眼中,都笑稱她是「酒國辣妹」。愛吃辣、喝熱湯的飲食習慣 竟檢查出食道癌這樣特殊的飲食習慣,讓身旁同事親友都在提醒不要吃太辣以及喝太燙,避免食道癌的發生,但因長期下來並無任何不適則不以為意。直到去年開始,汪小姐開始出現想打嗝的症狀,且喉嚨也有些微卡卡緊鎖的感覺,但因恐懼檢查伴隨的不適感,遲遲不敢面對。日前因親友積極催促並安排她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無痛內視鏡檢查,透過內視鏡,發現上食道黏膜細胞有一處已出現明顯病變,經由切片病理檢查,確診罹患早期食道癌。幸虧汪小姐發現得早,相信只要遵循醫師後續的指示治療,都還有治癒的機會。食道癌個案以男性居多 與飲食習慣有相關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死亡人數約1,800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108年癌症死因排名為第9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提醒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雖主要以男性居多,但國人罹患食道癌有高達9成是鱗狀細胞癌,其誘發的主要原因與抽菸、喝酒、含亞硝胺的食物(香腸、臘肉等)、溫度過熱的飲食有關。衛福部曾公布,根據台灣社區世代研究發現,菸、酒、檳對食道癌之終身風險,有飲酒、吸菸、嚼檳榔者,罹患食道癌與無上述3項不良習慣者的機率分別為3.80、2.29、2.62倍。喝酒臉紅罹患機率50倍 愛喝熱湯也須注意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也曾發表研究,台灣是全世界ALDH2缺乏比率最高的地方,有將近一半人口缺乏1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會導致代謝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已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1級致癌物。倘若喝酒會臉紅的人每天喝2杯紅酒,罹患食道癌的機率高比不喝酒的人高達50倍。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食道癌可以說是1種吃出來的癌症,若愛喝熱湯也要當心溫度過高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界定為可能的致癌因子。提醒民眾若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食道常有異物感、胸骨悶痛、不明原因長期咳嗽及體重下降,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安排檢查,建議可安排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檢查,利用窄頻內視鏡的特性,可清楚觀察食道黏膜組織型態,快速、準確判斷是否為早期癌症病變,麻醉舒眠過程放鬆、安全且完全不會有不適感,是篩檢食道癌的最佳工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1-08 癌症.肺癌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年度例行檢查發現肺腺癌,經北榮胸腔外科主治醫師許文虎開刀後,今日出院。許文虎於下午二時接受媒採訪表示,鍾是最早期的原位肺腺癌,微創切除後恢復良好,存活率可說是100%,他呼籲有肺癌直系家族史的民眾,不論男女,應該提早至40歲以下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許文虎也是前副總統蕭萬長肺腺癌的主刀醫師,他表示,肺癌主要分兩大類,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小細胞癌腫瘤小但擴散惡性度很高,多半透過化療、電療處置,手術少;非小細胞癌有四、五種,肺腺癌最常見,抽菸也常見鱗狀上細胞癌。許文虎說,非小細胞的肺腺癌,尤其女性若有直系家族必史更要小心,臨床上他只要遇到病人有肺腺癌史,一定建議家人都要來做檢查,曾經有住在加拿大或美國的家人回來檢查都確診,還有19歲、25歲的年輕確診病患。談到為鍾沛君治療肺腺癌的過程,許文虎說,「她真的是個很乖的患者。」鐘去年透過健檢早到右肺約0.7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追蹤10個多月後發現實體性變化,由於鍾沛君的母親、阿姨都因肺癌過世,許文虎評估病情惡性機會高,「她也很勇敢接收開刀」,所幸是最早期的原位癌,透過微創淋巴切除乾淨,術後三個月追蹤若沒變化,之後大概可以延長追蹤,日後可以安心打拼工作。許文虎說,鍾沛君切除肺部的範圍不是很大,大概只有5%,對於肺功能好的人,「沒有太大差別。」倘若腫瘤比較大且位於肺部中間,就要切到一個肺葉,那可能就會有影響,鍾微創後幾天就能出院。國健署日前公布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女性罹患肺癌人數首度超越大腸癌,肺癌更連續30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許文虎度強調,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很重要,國健署針對45-75歲,有抽菸、家族史高風險族有推動LDCT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結節,定期追蹤就能早期發現,他個人認為,有直系肺癌家族史篩檢年齡可自動提早到40歲以下。「不是每個結節都是壞的。」許文虎說,透過LDCT找到的結節有問題的機率約10%,但這10%一定得追蹤,建議結節0.3至0.4cm至少一年追蹤一次,若0.5cm以上就要三個月或半年,若大到0.7至0.8cm並出現實體變化就得密集追蹤,一般0.7-08.cm才可以真正看到的性質,太小很難判斷,但只要是早期診斷的治療效果一定最好。
-
2021-01-07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到30階 肺功能不足為肺阻塞高危險群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戶外景點爬山、踏青更是多數民眾的首選,不少人會透過登山運動增加活動量,但登山仍須注意體力與身體條件,不是每個人想爬就可以爬,有的人爬沒幾階就氣喘吁吁爬不上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俊維提醒,若發現自己與同年齡層的人相比,走路或爬坡體力明顯比別人差、或容易因為喘而停止活動,就應注意肺部狀況。林俊維說明,肺功能降低,「喘」是最明顯的症狀,可以歸咎於幾種肺部疾病:氣喘、肺部纖維化甚至是肺阻塞,肺阻塞是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疾病、又稱慢性阻塞性肺病,典型症狀表現為「咳、痰、喘」。依據衛福部統計,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有超過6千人因此喪命。林俊維說,在台灣,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吸菸、二手菸、空污、煮菜油煙、工業粉塵以及肺部感染等,大部分發病在40歲以上。而吸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肺阻塞患者有8成以上都有抽菸習慣,抽菸的人常將自己長期的咳嗽與咳痰和抽菸的行為連接起來,將自身的不舒服合理化,或將「咳、痰、喘」症狀視為其他疾病導致,如心臟疾病,而忽略疾病的重要性,因此,有些肺阻塞患者是因咳嗽、咳痰拖了一段時間,從診所轉介到醫院,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沒有問題,才被轉到胸腔內科就醫;甚至有患者肺功能已經惡化到需住院治療的程度才知道自己肺阻塞的嚴重性,林俊維提醒若「咳、痰、喘」超過2週,在診所當感冒治療無效,就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除了平時爬山時注意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行在家透過「一分鐘登階肺功能測試」檢測是否有肺阻塞風險,以1階20公分來算,30個階梯約兩到三層樓的高度,若一分鐘若爬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表示身體無法從事生活必須的活動,便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一分鐘若爬30到50階,代表為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有抽菸者仍須注意;一分鐘爬50階以上者,則屬於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肺功能屬於較正常範圍。林俊維表示,一般人一分鐘若爬30階梯喘到無法繼續,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目前肺阻塞治療中,會依病人喘的程度分為0到4級,總共5級。第2級主要是和同年齡層做同樣活動時較容易喘,第3級是步行無法超過100公尺,而最嚴重的第4級患者,只能在家裡活動無法走出家門。此外,肺阻塞患者族群也很多樣性,有些患者族群治療難度更高,如合併肥胖型的肺阻塞;也有肺阻塞患者BMI過低,可能為營養不良或疾病所造成的過度能量消耗所致,很喘、食慾不好造成身體消瘦,都是危險訊號。林俊維表示,肺阻塞可控制、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但就像高血壓一樣無法痊癒,目前主要治療是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藉由藥物讓狹窄支氣管擴張,改善患者的症狀;非藥物治療則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菸、工作戴上防護裝備,建議家庭主婦炒菜開抽油煙機,甚至戴上口罩。在預防感染方面,疫苗施打也很重要,建議民眾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的習慣,檢視自己是否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留意自身肺功能。
-
2021-01-07 癌症.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工具●應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肺癌位居國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每年死亡人數高達九千多人,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多是末期,醫治困難。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當前唯一可以有效檢出早期肺癌並降低死亡率的工具,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達90%以上,為搶救肺癌病患,癌友社群團體發起「肺癌篩檢普及化」連署活動,短短5天已獲得5千多人連署。癌團建議試辦 視成效制度化發起連署的「FB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可以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檢查出來,早期發現並治療,治癒率可以高達九成以上。此次連署活動主要訴求為:希望能鬆綁不合宜法規,不限制CT、MRI一定要設置於醫院內,讓CT、MRI設置普及化,以提供民眾省時、便利又快速的癌症篩檢診斷工具。例如日本十多年前即發展移動型CT,將CT篩檢車開到偏遠地區,方便民眾檢查。癌友社群團體建議,初期可採試辦方式,由幾家基層醫療機構如健檢診所、大型診所等設置自費的CT及MRI,視其執行成效,再予制度化規範。別只針對高危險群篩檢此次發起連署的社團內有許多肺癌病友都不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但一確診就是肺癌四期,因此若只注重高危險族群的篩檢,很難進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無法照顧許多無辜的民眾;若能讓篩檢設備普及化,提高檢查便利性,相信有更多病患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成功治癒的機會。
-
2021-01-07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來門診就醫。 經門診安排的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發現到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最後在醫師經膀胱鏡確認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 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 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抬屁股改善漏尿問題 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1-01-07 該看哪科.兒科
父照顧腸病毒女兒 沒洗手抽菸竟也染上腸病毒
34歲陳先生去年12月照顧感染腸病毒的兩名1歲及3歲女兒,未料照顧完小孩後沒洗手,隨即到外面抽菸,害自己也感染腸病毒。陳先生表示,從沒想過大人也會罹患腸病毒,以為腸病毒只有小朋友才會得到。豐原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馬瑞杉說,陳男因為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腸病毒而被感染,雖然患者平時在照顧時有洗手習慣,但因為在抽菸過程中,手指與唾液的接觸進而感染。雖然大人感染腸病毒的症狀較輕微,但少數的大人過去如果沒有得過這個類型的腸病毒,還是有可能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症狀。馬瑞杉說,陳先生的手、腳有明顯疹子及喉嚨痛症狀,甚至在這些疹子好一點時,還出現手腳脫皮、癢、痛,指甲碎裂情形,因為腸病毒可以細分到100種以上的分型,少數的腸病毒會在亞急性期出現這些症狀,這些情況都屬於病毒感染的表現過程,大約維持1到2周就可慢慢恢復。馬瑞杉表示,大人感染腸病毒,病毒仍會在口腔及糞便一段時間,發病後一周的傳染力最強,兩周之內還是有機會傳染給別人,即便狀況改善還是有傳染機會,最好預防方式還是勤洗手、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