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抗壓性
共找到
57
筆 文章
-
-
2021-05-19 養生.健康瘦身
吃飯時做這件事更有利減肥!醫:有助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
能輕鬆改造身體的方法,就是我大力推薦的蛋白質減重法。其原理主要是將早餐換成蛋白質菜色而已,不需要特別的運動。 將早餐換成低熱量的蛋白質菜色,就能減少一整天攝取的總熱量!而且在一日之計的早晨攝取蛋白質,每天的各種活動(例如走路、拿包包、曬衣服)都會變成增加肌肉的運動。 假設晚餐也吃雞胸肉或豬菲力這類高蛋白質、低脂肪的菜色,中午就可以自由地吃。如此一來,不用太努力限制熱量的攝取,也能得到明顯的減重效果。 蛋白質需要與維生素B2、B6、B12這類維生素B群一起攝取,才能完成熱量代謝的循環。 但其實植物性蛋白質幾乎不含維生素B群,所以與動物性蛋白質、牛奶、大蒜、鮭魚一起攝取,才能促進蛋白質的代謝。 能活化蛋白質與強化肌肉、骨骼的維生素D也非常重要!魚類通常富含維生素D,像是小魚干或沙丁魚都能幫助我們攝取維生素D。 蛋白質的合成也需要鋅、鐵這類礦物質,牡犡、海苔的鋅可讓蛋白質充分發揮效果,所以非常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豬肝、貝類的鐵也是胺基酸轉換成腦內神經傳遞物質所需的礦物質。 再者,能幫助脂肪燃燒的肉鹼是由離胺酸這種胺基酸組成,但也需要維生素C從旁輔助。 若說到維生素C,奇異果、蜜柑、草莓、柿子、橘子、蘋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也富含有助美白與整腸維生素A、膳食纖維、礦物質、具抗氧化效果的植物性化學成分,所以很建議與蛋白質一併攝取。 此外,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視醣質為減重之敵,但也不能忘記攝取。 攝取過多的醣質固然會讓體脂肪上升,但長期醣質不足,身體就會自動切換成節能模式,屆時連蔬菜所含的些微醣質都會轉換成體脂肪。 一如前述,醣質也有緩解空腹感的效果。與蛋白質一起攝取含有醣質的水果或碳水化合物,就是一份飽足感十足的早餐,能讓肌膚看起來水潤有彈性的玻尿酸也是醣質,所以想美白的話,請與蛋白質一起攝取! 不過前面也提過,蛋白質會在體內分解出氮,而排出氮的器官是肝臟與腎臟,氮也會讓尿酸上升,所以攝取蛋白質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攝取讓尿酸上升的食物。 此外,若是和蛋白質一同攝取大豆食品,也會導致體內的氮增加,所以也不太建議一併攝取。 若不經咀嚼,我們的口腔就不會分泌唾液。唾液含有許多健康成分,其中之一就是「澱粉酵素」這類消化酵素,當澱粉酵素增加,胃與小腸的負擔也會跟著減輕。 而且唾液還有能減少脂肪、增強肌肉、改善膽固醇數值、提升免疫力的成長激素「IGF-1」(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幫助骨骼、牙齒再石灰化與促進皮膚新陳代謝的青春激素「腮腺激素」、促進皮膚細胞再生的「EGF」(表皮生長因子)這些生理活性物質,所以才將唾液稱為「萬能激素」。 充分咀嚼食物可讓大腦的血流量增加,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記憶力相關的海馬迴與抗壓性相關的杏仁核,讓我們遠離肥胖、提升精氣神以及增強抗壓力。 若是早上總是很匆忙,喝杯自製的蛋白質飲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如果行有餘力,不妨來份需要充分咀嚼的蛋白質早餐吧。 《延伸閱讀》 .睡不到5小時變胖機率增50%!醫教3招睡好覺打造易瘦體質 .早餐吃蛋有助減重?怎麼吃?日醫:維持肌肉量是關鍵! 以上內容由 土田 隆 著,采實文化《奇蹟蛋白質減重法》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6 養生.聰明飲食
減醣、低碳不吃水果?專家解答「水果」對身體好處及挑選關鍵
時下熱門的減醣、低碳飲食,讓許多執行者對於澱粉、水果類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完全拒絕。其實,澱粉與水果對於生理維持具有關鍵作用,完全不吃恐損健康。這次,請專家就「水果」攝取量探討其對健康的益處。 不吃水果減重效果佳?恐不利於健康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深究原因為忙碌沒時間吃、家中沒放水果、處理水果麻煩、沒時間處理、外食沒有提供等原因。調查同時也發現,三餐和水果由家人準備的家庭受照顧者,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而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對台灣15~69歲國人進行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活力表現佳者每日水果吃足2份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顯示水果攝取量與活力,呈現正相關。但僅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 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健康與活力?水果如何守護家人身心活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引述《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許書華表示,水果中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腦腸軸)的相互影響,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腦腸軸的健康循環。 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 專家提倡健康新主張「水果當點心」許書華以營養密度高的奇異果為例,2013年發表於「營養學雜誌期刊」的實驗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為期六週,可提升31%活力感,降低34%憂鬱指數及38%疲勞指數。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等,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的原因,除了生活忙碌外,家中沒有放置水果的習慣是造成水果攝取不足的原因,可見家庭採購者是影響家庭成員水果攝取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荷蘭調查也發現,兒童的蔬果攝取量與家長提供蔬果頻率呈正相關。而身為家庭採購者的許書華分享,平時會為家人準備各種水果,在下午點心時間、餐與餐之間嘴饞時,以水果替換零食作為點心,像是奇異果、蘋果、柑橘類等,可大幅減緩疲勞情況。 選擇水果「3關鍵」,健康活力UP!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降低疲勞狀況,建議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提醒,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 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莫雅淳表示,營養密度是飲食學的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 關鍵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莫雅淳進一步說明,膳食纖維為益菌生(益生菌的食物),有助於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幫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 關鍵3:高維生素C莫雅淳指出,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無法從蔬菜中攝取,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莫雅淳提醒,家庭採購者可準備水果點心盒,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讓家人享受健康、活力生活。 諮詢專家/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許書華、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 莫雅淳
-
2021-03-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創造力有助解決問題!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創造力是很重要的特質,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產出別出心裁的工作結果,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讓身心靈保持正向的狀態。即使我們沒有藝術家般的專業和天賦,也可以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人,創造力是可以透過後天練習的。美國臨床社工師 Laurel Healy 建議透過以下方式培養「創意腦」,在這過程中你也可以進入到「心流」(Flow)狀態,在全心的專注下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和成就感,讓疲憊的心靈獲得充電。1. 繪畫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繪畫對於紓發情緒、培養抗壓性、增強記憶力是有所幫助的,藝術治療師 Megan Carleton 曾透過讓他們繪畫的方式治療過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疾病的病人,這項活動對他們的病情是有所改善的。因此如果你本來就是繪畫的愛好者,維持這項興趣活動對你的大腦很有幫助。2. 唱歌或演奏樂器唱歌能幫助增加體內催產素的濃度,讓我們感到幸福,如果你沒那麼愛唱歌,聽聽音樂或自行用樂器演奏音樂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3. 跳舞研究顯示跳舞能降低焦慮程度,也能預防老人痴呆,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效果是其他運動比較沒有的。無論是在家隨歌起舞,還是報名有氧舞蹈、zumba 等課程,適時盡情扭動身體對你的大腦也非常有幫助。4. 玩樂其實人類具有玩樂的天性,這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他人與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玩遊戲對大腦有長期的幫助,尤其是需要與他人互動的遊戲,心理教育專家 Jennifer A. Perry 表示,說故事、互動遊戲等玩樂活動,能訓練兒童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還能培養出自信,對大人的認知能力也很有益處。5. 親近大自然近期有個名稱為「野外中的創意」(Creativity in the wild)的研究顯示,親近大自然對於我們的創造力是有所幫助的,研究受試者到山中健行四天,期間不得使用科技產品,結束後請他們進行一項問題解決作業,結果發現他們的作業表現進步了 50%!因此當你卡關在一個問題上,或是在工作上沒什麼靈感時,讓大自然帶給你創意的力量吧!在華人社會過度注重學術教育的環境下,很多人忽略了創意活動的重要性,認為那些只不過微不足道的閒暇活動,但這些活動對於我們的創造能力、認知能力和壓力紓解是有極大的幫助的,無論你夠不夠專業、做得夠不夠好都無所謂,投入創意類活動對你的生活各方面都會有所益處的。參考資料:1.《VerywellMind》:How Creativity Positively Impacts Your Health2.《Greater Good》:Ten Habits of Highly Creative Peopl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心理專家建議】親近大自然、繪畫、跳舞⋯⋯保持「創意腦」的 5 個生活習慣,還有驚人紓壓效果
-
2021-01-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你也玻璃心?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心就像肌肉一樣,缺乏鍛鍊,即脆弱如玻璃;加強鍛煉,遇到重大的挫折,也能很快從低谷中爬出來。一但將心理強度(mental strenth)練起來,我們就更能夠處理負面情緒,成為一個 EQ 更高的人。心理強度分成三個部分:思考:你是否能運用理性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壞事,並覺察到腦中過於誇大、過於武斷的主觀思考。對於自己說話的方式不那麼嚴苛,能用更合理的標準看待自己。情緒:你是否能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否認或壓抑情緒並不是控制情緒的方式,而是它出現時你能覺察到它,也知道它為什麼出現,並能在情緒失控之前找到應對之道。行為:你是否有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讓自己身心狀態更健康,生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在傷害自己、放縱自己。這三者並不是獨立運作,而是交互影響的,因此其中一項的強度愈來愈佳,會帶動其他元素也跟著成長。增加心理強度的 3 個練習心理強度就像重訓一樣可以透過後天鍛鍊,以下分別針對思考、情緒、行為建議三個可在日常生活實行的具體行動。1. 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當你遭遇失敗時,你都怎麼對自己說話呢?是「你怎麼這麼笨啊」還是「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對自己最嚴苛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可能內化了小時候父母、師長或其他人對我們說話的方式,而這些聲音變成自己內在的聲音,不斷攻擊著自己。給自己的心多一些關愛,一些溫柔,就像我們對朋友的說話方式一樣,它會逐漸從傷痕中茁壯起來的。2. 幫情緒貼上標籤有人說小孩的情緒是一杯純果汁,是葡萄汁還是西瓜汁,嚐了味道就知道;而大人的情緒是一杯綜合果汁,我們喝出了好多種味道,但又說不出來裡面有什麼,這模糊的情緒讓我們不知道從何處理,因此它就像甩不掉的烏雲跟著我們,甚至時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練習專注體驗自己的情緒,學會這一「團」情緒中有的是難過、憤怒、羞愧、嫉妒還是無奈,並為它們貼上標籤。光是貼上標籤這個動作,就能讓情緒和我們產生一定的距離,讓我們能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他人與這世界。3. 累積正向情緒的例行習慣別等到感冒了,才注意到健康,平時就要透過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來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同樣的,別等到情緒潰堤時,才注意到心理健康。累積正向情緒經驗是增加心理強度最直接的方式,讓喜歡做的事如慢跑、畫畫、烹飪曾為例行習慣,增添開心、滿足的經驗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正向情緒會是你重要的心靈財富。參考資料:1.《Very well mind》: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tal Strength and Mental Health2.《Forbes》:5 Powerful Exercises To Increase Your Mental Strength※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玻璃心變得更強韌】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
2021-01-13 養生.家庭婚姻
李李仁:「對不起,我也會趕快長大」支持女兒做自己,成為父母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學習
陶晶瑩和李李仁曾放下一切陪伴孩子,支持女兒自學、有更多時間練習籃球!當孩子發生事情時,爸媽第一時間常會情緒激動,當父母的路上,我們都要一起學習。李李仁為了女兒與對方教練爆發口角,事後誠心道歉李李仁因護女心切在球場情緒失控!日前14歲女兒荳荳參加高中乙組女子籃球聯賽(HBL)球賽時,因對方教練指出女兒不是高中生,不符合參賽資格,所以被請下場。當場,李李仁對教練表達不滿,雙方也爆發口角衝突。針對此風波,李李仁生日當天在Instagram和臉書道歉,他強調自己做了一些「幼稚的行為」,也會好好檢討自己,他說:「在這裡很誠心的說聲對不起!我快50歲了,但我的情緒管控還是停留在25歲!我一直在檢討我自己!我會趕快長大!對不起。」李李仁經紀人支向理表示,「李李仁感到抱歉,當時因為對活動規則不淸楚,加上護女心切所以反應過於激動,事後已經透過校方向教練表達歉意。」並解釋,當天是因為荳荳學校球員人數不夠,教練才會讓幾個國三生越級上場,他坦承當下情緒激動,對於造成不好的觀感很抱歉。陶晶瑩經紀人也澄清,陶晶瑩沒有用權勢安排女兒打球,「是教練把荳荳報名上去,她們都以為可以才去打的,教練後來對此安排也有道歉,表明是他報名作業的疏失,家長只是知道女兒有參加比賽所以去加油。」陶晶瑩開直播還原當場狀況陶晶瑩1月6日下午開直播,還原當時實際情形,她說:「我在二樓,我靜靜的看學生比賽,拿兩個空的寶特瓶當加油棒,加油完就走了,就這樣。」她指出,「爆料者說我們是利用明星特權讓小孩打球,我覺得這一點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如果我們真的有特權,就讓她去打NBA了,沒有這樣的事情,我覺得事實還原給事實,理性還原給理性,至於女兒國中為何能打高中的球賽,這點我們也都不知道詳細的規則,但學校社團是國中高中一起打,因為不夠人數,所以就說學妹一起來,我們就是家長被通知,就去加油,沒有特不特權這件事。」針對比賽引發的紛爭,陶晶瑩表示,荳荳比她有智慧,讓她忍不住哽咽說:「我在這行業這麼久,已經遭遇過很多次,我什麼都沒說,也什麼都沒做,可是第二天新聞都非常的大,好像有人目睹我說什麼跟做什麼,我只能忍下來,因為我的經紀公司會告訴我要低調一點,我覺得我低到不能再低了,我教育小孩也是告訴他們,低調一點,荳荳甚至在一場比賽拿到了冠軍,身為媽媽當然想PO,是荳荳叫我不要PO的,我說為什麼不可以給大家看,她說,媽媽,你有沒有看到對手都哭了?你PO他們會很難過,孩子真的比我有智慧,荳荳真的在教育我,她想到了我沒想到的事。」荳荳夢想打職業籃球,爸媽是女兒的粉絲荳荳非常熱愛打籃球,加入學校籃球校隊,更將打職業籃球視為一生夢想,還曾經獲得「全國少年籃球邀請賽6年級女童組優秀球員」,讓陶晶瑩和李李仁感到十分驕傲,不但支持女兒做她想做的事,更成為她最堅實的粉絲,每場比賽都看得到他們身影,次次在現場加油。當荳荳在國小3、4年級後對上學感到不快樂,漸漸在寫考卷和沉重課業壓力下迷失自己,陶晶瑩知道女兒個性與眾不同,擁有自己的天賦,於是在她升上5年級時幫女兒申請自學,改變荳荳的學習方式,讓她每天去學校籃球隊練完球後,回家再上為她安排的自學課程。女兒在家自學,父母須花大量時間陪伴,陶晶瑩:「需要勇氣!」李李仁和陶晶瑩幫荳荳安排的課程十分多元,也針對她的興趣而設計,包括:電腦程式語言設計、學習日文等,荳荳對各種學習興趣濃厚,看到爸爸用日文講電話大喊很帥,爸媽的陪伴,讓她擁有一個多元學習的快樂童年!但讓荳荳在家自學,也代表著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教導並陪伴女兒,陶晶瑩坦言:「這是很需要勇氣的一件事!」但夫妻倆覺得很值得,因為孩子的快樂超越一切,陶晶瑩曾說:「從小女兒學游泳、潛水、騎腳踏車和各種球類,都是我們一起陪她會的,從小,她直排輪我們就直排輪,她扯鈴我們就扯鈴,任何什麼事我們都跟著。」日前的HBL比賽,李李仁和陶晶瑩也沒有缺席,依然是女兒最忠實的粉絲和啦啦隊,但李李仁現場面對孩子不符比賽資格而有所情緒,的確容易造成不好的觀感,做為父母我們都要學習情緒控管這堂課。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優兒親子教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單中興提醒,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很重要,若是控制不好,往往將一件小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情緒」基本上是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父母應該先將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對象,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單中興老師4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建立自身角色的正確心態孩子的情緒表現多是由父母平日互動中學習而來,父母要了解自身的角色對孩子影響很大,必須先將自身的角色與心態建立好。察覺自我情緒能力與控制當父母察覺到自己處在情緒狀態不佳時,應先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和言行,例如:將要說出口的話放慢或等一下再說。同理孩子的想法當孩子有情緒時,背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通常在了解原因後,就不易受到孩子的外在情緒影響。(推薦文章: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地球防衛隊)先轉移心境、處境和情境父母若當下的情緒實在無法忍受,可以先轉移心境,或是換個空間,過一段時間後再去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起伏就不會像原先那麼大。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單中興老師叮嚀,情緒對孩子未來影響的層面很廣,情緒不好的孩子除了易怒,也會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互動,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如下:1. 處理自己情緒能力弱。2. 耐挫度低和抗壓性差。3. 面對新環境探索意願低。4. 社交與人際關係能力。5. 學習狀態與成績表現。6. 不易擁有快樂幸福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1-07 科別.精神.身心
壓力大、要求完美容易自律神經失調?醫師教「2招」找回自癒力
不論是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免不了會碰到壓力來襲,適度的壓力可以讓自己表現得更好,但若長期處於高壓之下,就有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焦慮、失眠等症狀,究竟自律神經在人體內的作用是什麼?和壓力又有何關係?所謂的自律神經,它控制著體內的心、肺、腸、胃及其他內臟等器官,使其維持生命的基本機能,包括心跳、血壓、呼吸、胃腸蠕動和內分泌等。自律神經受到情緒、壓力影響而自律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當人在面對壓力時,交感神經會活絡起來,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肌肉緊繃、腸胃抑制蠕動,讓人提高警覺,保持專注力,以應付外來的刺激和挑戰;當人們處於休息狀態時,副交感神經就會活絡,讓心跳減慢、血壓下降、呼吸變慢、肌肉放鬆、腸胃加速蠕動,讓人放鬆休息,保持所需的體能。雖然自律神經不受大腦意志所控制,但很容易受到情緒、壓力所影響,若人們長期處於高壓之下,交感神經會一直處於活絡的狀態,讓身體持續緊繃,最後導致一連串的不適症狀,使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運作失衡,這就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失調並非抗壓性差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章秉純表示,通常心思細膩、追求完美的人,較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這樣的族群並非抗壓性差,而是個性較認真、容易把壓力或事情攬在身上,長期下來使身體發出了警訊,加上社會變遷快速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們無法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容易感到恐慌、焦慮,讓自律神經失去平衡。章秉純進一步說明,自律神經失調時,通常會產生三大常見症狀,分別是「便祕或拉肚子」、「心悸恐慌」和「睡眠失調」,如果在看過很多醫生後,檢查報告依然很正常或找不出問題時,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檢視自律神經是否出現狀況。此外,章秉純指出,自律神經失調在醫學上並非正式的疾病,而是一種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誘發其他問題,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焦慮、憂鬱、恐慌等,因此要把它視為正式的疾病來看待,並盡快就醫診斷。學會放鬆,讓心跳呼吸緩和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時,章秉純建議,可透過兩個方法舒緩放鬆,讓自律神經更容易調節,分別是「調整呼吸」與「睡前催眠」。「調整呼吸」指的是慢慢地吸氣、吐氣,讓心跳、呼吸緩和下來,使身體感受到放鬆,而「睡前催眠」是把睡眠環境佈置得輕鬆和諧,想像自己在溫暖的情境中,感受自己的辛勞與酸痛漸漸離去,不知不覺,身體就會慢慢進入休息狀態。章秉純表示,雖然生活中的壓力無可避免,但可以試著「活在當下」,把焦點放在感受「當下的時光」,不要過於擔憂未來,也不要一直檢討過去發生的事,這樣才能保持心緒的平靜,從不安的感覺中釋放自己,增強自律神經的復原力。諮詢專家/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章秉純
-
2020-12-27 養生.家庭婚姻
滑步車競賽有助抗壓性?醫:訓練要適度
滑步車競賽讓二到六歲孩子置身在競技項目中,會不會影響幼童發展,甚至受傷?新北市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許韶芝表示,有些選手可能在競賽時自行調整座椅高度,騎乘姿勢不正確,造成孩童摔倒,嚴重時恐造成孩童生長板受傷,影響未來身高。許韶芝說,幼童生長發育未成熟,若給二歲至六歲孩童強度過高的訓練,有可能造成傷害,建議孩童應做多方向、多關節運動,避免長時間、高重複性單一運動。許韶芝提醒家長應隨時觀察小朋友的身心狀況,千萬別為了比賽,讓孩子接受超出身體負荷的訓練及比賽。滑步車教練王柏淘表示,一般滑步車戰隊的孩童每周都會參與訓練一次,時間約二個小時,除能訓練孩童平衡感,還能增加肺活量以及反應能力、觀察力。除身體外,孩子心態也會有所成長,能在比賽、訓練過程中增加抗壓性,對未來的成長大有助益。怎麼挑選適合自己小朋友的滑步車?業者黃毅民表示,一般滑步車價錢在一千多元至八千多元,競速型甚至到兩萬元,建議家長要選用金屬車身、使用打氣胎的滑步車,車子穩定度較高,對孩子安全較有保障。
-
2020-12-01 新聞.元氣新聞
奇美產後護理之家今開幕 全新設施主打醫護專業照護
奇美產後護理之家今天開幕,全新5層大樓僅設置29床,配置25名護理人,5名婦嬰至少1名護理人員照料;這處新設的護理之家雖是奇美集團成立,但獨立經營、自負盈虧。3種不同房型收費7000到1萬3000元,已有6名產婦開幕前一天入住,有產婦表示,這種收費在台南屬「一般行情」。護理之家主任張愷芳表示,這裡產後照護無縫接軌奇美醫院產婦及新生兒照顧,有完整醫療支持,產婦接受婦產科醫療照護、中醫調理、營養科搭配中醫食療飲食、復健科的產後體能復原及護理人員的24小時照護;新生兒在兒科醫療團隊及24小時護理人員專業照護下,產後婦女可以放心作月子,新生兒交給專業照顧。奇美醫學中心院長邱仲慶表示,社會環境變遷與家庭結構改變,產後母嬰照護需求增加,且高危險性妊娠產婦更是需要有專業的產後母嬰照護協助。奇美醫學中心看到文化與跨世代需求,結合中、西醫療照顧,以強化母嬰健康。張愷芳表示,為守護母嬰居住健康,全棟採用環保綠建材,德國柏恩實木地板健康環保零甲醛,且增加防水隔音墊結合抗壓性和彈性,可將高音頻率轉換為較低頻率的聲音,大大增加房間的寧靜與舒適度;通風空間設計且各住房獨立空調系統,加上每個房間都設計大型窗戶,讓產婦入住期間享受溫馨不拘束的舒適感。奇美集團董事長廖錦祥說,很早就想對產後服務,現在社會需求更大,不能再拖延,讓母嬰產後能有好環境,讓醫護好好照顧,安全舒適。聽說還沒開幕就有6對新生母嬰進住。
-
2020-11-21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走路、騎車加游泳 太累就泡澡
邱仲慶的養生之道相當簡單,就是規律作息與運動。20年前因太太林秀娟在衛生署國健局服務時推廣「每日一萬步」,他更是奉行至今,與騎單車成為運動主力。平常上班日在院區走來走去,常超過5、6千步,下班則到健身房運動、游泳補足,如果太疲累不適合運動,就會以「泡澡」取代,能很快消除疲勞。他的體力不輸年輕人,每次游泳都能游500公尺,奇美的運動會、公益路跑也都難不倒他,愛騎車的他也參加奇美醫院自行車社團,假日騎自行車同遊放鬆身心。「運動不求快速、不做高強度的肌肉訓練。」邱仲慶建議,年輕時就要找有興趣的運動,越早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越有益健康,並可延緩老化。神經外科手術搶救病患,常與死神拔河,需要高度專注、眼手協調及情緒穩定,邱仲慶靠運動培養體力與抗壓性,近年手術量減少、體力負擔降低,但醫院經營、醫護管理與教學用腦壓力大增,因此規律運動還是最好的減壓良方。邱仲慶平常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雖然工作忙碌,但作息盡量規律。他幾乎不外食,飲食以清淡簡單為主,不挑食、不過量,在醫院餐廳吃飯時常會看到他的身影。
-
2020-11-05 養生.聰明飲食
是澱粉!3常見「偽蔬菜」是營養師眼中隱形肥胖兇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減肥時期,多數人都會選擇不吃肉類,大魚大肉掰掰;不吃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而能養顏美容的水果因富含糖類,所以也只能含淚少吃。最終,就只剩下低熱量、高纖維的蔬菜,But,吃青菜真的不會發胖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號稱熱量低的蔬菜,因為有著豐富的纖維質,能增加飽足感,又不容易發胖,而成為減重人士最熱愛的食材之一。但要小心長得像蔬菜卻不是蔬菜的「偽蔬菜」,多吃可會讓你的減肥計畫破功哦!玉米是全榖雜糧類 1根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最常見的偽蔬菜是「玉米」!高敏敏分享,曾在減肥門診遇到的一個案例,患者對於自己只吃蔬菜卻依然發胖感到不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她都煮一大鍋玉米,照三餐吃。殊不知,香甜的玉米居然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而是全榖雜糧類!不管是甜玉米、糯玉米、紫玉米、白玉米等,其澱粉含量高,依不同品種,每100公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從17.8~34.4不等,1根玉米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大約250大卡,著實驚人!而身為玉米小時候的玉米筍,相較起來就健康許多,兩者營養價值和熱量可說是截然不同。高敏敏說,10根玉米筍的熱量大約是一根甜玉米的1/3,脂肪則是1/8,對減重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蔬菜。南瓜屬於高纖澱粉食物 抗癌、補血但熱量高此外,被稱為抗癌好食材、補血好幫手的「南瓜」,也是隱藏的高澱粉蔬菜。就有患者說,她天天吃蔬菜鍋,血糖卻降不下來。詢問之下才知,蔬菜鍋內的食材,除了白菜,還加入滿滿的南瓜。高敏敏指出,南瓜屬根莖類食物,本身含有較多的澱粉,每100公克的南瓜果肉熱量為69大卡,低於其他澱粉類,如地瓜、馬鈴薯、山藥與芋頭,而膳食纖維含量高達2.5公克,可延緩血糖上升,屬於高纖澱粉食物。她提醒,南瓜與蔬菜類相比,熱量算頗高,如果把南瓜當成蔬菜類狂吃,不自覺就會變胖;但如果把南瓜當成澱粉類,替換白飯、麵條等主食,對減重就有所助益,因南瓜是澱粉類食物中,熱量相對低的食材。三色豆是偽蔬菜、真澱粉 攝取過多當心肥胖自助餐常見的三色豆,也是常見的偽蔬菜、真澱粉。其實,許多人痛恨混合著豌豆仁、玉米粒、胡蘿蔔的三色豆,覺得是最便宜、沒誠意的菜色,但它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隨處可見,連炒個飯都要撒點三色豆,讓顏色更繽紛。高敏敏直言,三色豆裡就有兩種是澱粉:豌豆仁、玉米粒。雖然三色豆可以增添菜品的顏色,但如果將三色豆當成配菜,搭配主食攝取,就會吃入過多的澱粉與熱量,導致肥胖的發生。很多人以為豌豆仁是蔬菜,事實上,豆莢類的纖維質主要來源是外層的豆莢,而豆莢內的豆仁則是澱粉類;而紅蘿蔔雖是蔬菜,但在所有根莖類蔬菜中,紅蘿蔔的GI值高達80,屬升糖指數高的食材,所幸紅蘿蔔比較常當作配色或搭配使用,所食份量並不多。減肥不吃澱粉恐更胖 未精緻澱粉替代營養充足許多人減肥都不吃澱粉,這是錯誤的觀念!高敏敏表示,吃過量的澱粉確實會讓人變胖,但如果完全不吃容易感到飢餓,轉而去攝取其他零嘴,反倒更容易變胖。她進一步解釋,澱粉是醣類,為身體主要的熱量來源,相較於蛋白質和脂肪,可優先被身體吸收及利用;且澱粉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讓人心情愉悅。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其實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若不吃澱粉 對減脂不利。高敏敏提醒,想要減重,選對澱粉很重要!盡量避免吃「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包、麵條、白土司等;改以「未精緻澱粉」,如糙米、五穀米、燕麥等來替代。因為未精緻澱粉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延伸閱讀: 吃燕麥減重卻胖了? 減重名醫告訴你為什麼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
-
2020-10-3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都發胖!高敏敏營養師幫你揪出隱形肥胖元兇
減肥時期,多數人都會選擇不吃肉類,大魚大肉掰掰;不吃碳水化合物,如白飯、麵條;而能養顏美容的水果因富含糖類,所以也只能含淚少吃。最終,就只剩下低熱量、高纖維的蔬菜,But,吃青菜真的不會發胖嗎?營養師高敏敏表示,號稱熱量低的蔬菜,因為有著豐富的纖維質,能增加飽足感,又不容易發胖,而成為減重人士最熱愛的食材之一。但要小心長得像蔬菜卻不是蔬菜的「偽蔬菜」,多吃可會讓你的減肥計畫破功哦! 最常見的偽蔬菜是「玉米」!高敏敏分享,曾在減肥門診遇到的一個案例,患者對於自己只吃蔬菜卻依然發胖感到不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她都煮一大鍋玉米,照三餐吃。殊不知,香甜的玉米居然不是蔬菜,也不是水果,而是全榖雜糧類!不管是甜玉米、糯玉米、紫玉米、白玉米等,其澱粉含量高,依不同品種,每100公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從17.8~34.4不等,1根玉米大約等於3/4碗白飯的熱量,大約250大卡,著實驚人! 而身為玉米小時候的玉米筍,相較起來就健康許多,兩者營養價值和熱量可說是截然不同。高敏敏說,10根玉米筍的熱量大約是一根甜玉米的1/3,脂肪則是1/8,對減重的人來說是很好的蔬菜。 此外,被稱為抗癌好食材、補血好幫手的「南瓜」,也是隱藏的高澱粉蔬菜。就有患者說,她天天吃蔬菜鍋,血糖卻降不下來。詢問之下才知,蔬菜鍋內的食材,除了白菜,還加入滿滿的南瓜。高敏敏指出,南瓜屬根莖類食物,本身含有較多的澱粉,每100公克的南瓜果肉熱量為69大卡,低於其他澱粉類,如地瓜、馬鈴薯、山藥與芋頭,而膳食纖維含量高達2.5公克,可延緩血糖上升,屬於高纖澱粉食物。她提醒,南瓜與蔬菜類相比,熱量算頗高,如果把南瓜當成蔬菜類狂吃,不自覺就會變胖;但如果把南瓜當成澱粉類,替換白飯、麵條等主食,對減重就有所助益,因南瓜是澱粉類食物中,熱量相對低的食材。 自助餐常見的三色豆,也是常見的偽蔬菜、真澱粉。其實,許多人痛恨混合著豌豆仁、玉米粒、胡蘿蔔的三色豆,覺得是最便宜、沒誠意的菜色,但它實在是太方便了,所以隨處可見,連炒個飯都要撒點三色豆,讓顏色更繽紛。 高敏敏直言,三色豆裡就有兩種是澱粉:豌豆仁、玉米粒。雖然三色豆可以增添菜品的顏色,但如果將三色豆當成配菜,搭配主食攝取,就會吃入過多的澱粉與熱量,導致肥胖的發生。很多人以為豌豆仁是蔬菜,事實上,豆莢類的纖維質主要來源是外層的豆莢,而豆莢內的豆仁則是澱粉類;而紅蘿蔔雖是蔬菜,但在所有根莖類蔬菜中,紅蘿蔔的GI值高達80,屬升糖指數高的食材,所幸紅蘿蔔比較常當作配色或搭配使用,所食份量並不多。 許多人減肥都不吃澱粉,這是錯誤的觀念!高敏敏表示,吃過量的澱粉確實會讓人變胖,但如果完全不吃容易感到飢餓,轉而去攝取其他零嘴,反倒更容易變胖。她進一步解釋,澱粉是醣類,為身體主要的熱量來源,相較於蛋白質和脂肪,可優先被身體吸收及利用;且澱粉能幫助大腦合成血清素,穩定情緒、增加抗壓性,讓人心情愉悅。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其實有助於體內脂肪燃燒,若不吃澱粉 對減脂不利。高敏敏提醒,想要減重,選對澱粉很重要!盡量避免吃「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包、麵條、白土司等;改以「未精緻澱粉」,如糙米、五穀米、燕麥等來替代。因為未精緻澱粉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營養師 高敏敏
-
2020-10-30 科別.消化系統
反覆腸胃炎 可能自律神經失調
日本前首相安倍身體亮紅燈,不得不辭官休養,傳言是長年罹患潰瘍性大腸炎惡化,也就是大腸黏膜發生潰瘍或糜爛,進而長期腹痛、腹瀉及血便。此疾病確切的致病機轉未明,推測與壓力、環境因素、遺傳等有關,許多患者因此處於慢性壓力及神經適應失調的惡性循環中。今年疫情爆發,新冠肺炎病毒無情肆虐,助長人類對病毒恐慌,也考驗人們的適應能力。個性比較敏感的人,自律神經超前部署,一旦失調則造成胃食道逆流、胃炎、胃潰瘍等;抗壓性較強的人,長期處在不安與焦躁,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不規則亢奮,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腸道收縮紊亂,產生腹絞痛、便祕、腹瀉、排氣等症狀,生活造成極大困擾,影響工作表現、被迫離開人生中更重要的崗位。有人反覆做了胃鏡、大腸鏡,報告正常,卻找不出原因;也有人吃了特效藥,腸胃不見好轉;更嚴重的是,當神經失調,自體免疫力也會產生變化,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轉過頭來攻擊自己的腸胃細胞,引發潰瘍性大腸炎。若不好好處理,罹癌風險大增。自律神經失調與病毒感染都是不挑身分只挑身體的,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就診,配合專家仔細了解病史並調整生活作息,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治療,才能找回自律神經平衡,重拾規律的生活。
-
2020-09-11 科別.骨科.復健
「偷懶肌」竟是關節痛的原因?物理治療師曝3種「走歪」方式是元兇
偷懶肌是關節疼痛的原因?在我們的身體中大約有五百個以上的肌肉,那些肌肉能讓我們的骨頭和內臟運作。如果你要問我這五百個肌肉是不是都有好好地在工作,答案是沒有的。就和人類一樣,有的人(肌肉)非常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肌肉)則喜歡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懶。如果勤勞的人被過度利用而疲憊不堪,最後就會變得無法工作。而那些偷懶的人則因為平常太過懶惰了,所以當勤勞的人不在時,也沒辦法代替他們工作。這樣的狀況如果是發生在公司,業績就會惡化;在人體發生的話就會引發不適感,其中一個便是關節疼痛。比如說,膝關節疼痛的人大多是因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這是一種因關節的軟骨失去彈力、造成磨損,而使關節變形的疾病。因此,人們常會認為「膝蓋的疼痛是來自於軟骨的磨損」,但事實上軟骨本身是不會感覺到疼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關節施以極大的力量,而肌肉的功能便是阻擋那股力量對關節施壓。但是,當保護關節的肌肉力量開始變弱或偷懶不動作,就會給肌腱(肌肉前端,連接骨頭與肌肉的組織)或韌帶(將骨骼和骨骼相連的組織)帶來負擔。這樣的壓力會引起關節發炎,並產生疼痛。什麼是偷懶肌、勤勞肌?當關節產生疼痛時,人們總是認為「一定是肌力下降造成的」。但是,比起肌力下降,更大的問題是肌肉的不平衡。讓我舉膝蓋的關節為例來說明吧!膝蓋的關節原本是被內收肌和膕旁內肌所保護著,只要這兩個肌肉正常的運作,就不會給膝蓋帶來過多的負荷,所以也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內收肌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被使用到,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弱,變成偷懶不工作的肌肉。如此一來,膕旁內肌就得連內收肌的工作分量都一肩扛下,努力的工作。久而久之,膕旁內肌因為過度的負荷而感覺疲勞、變得僵硬,接著也開始偷懶。如果大腿內側的兩個主要肌肉都偷懶的話,接下來就會換大腿外側的肌肉過度勞動。其結果會造成大腿的肌肉被拉往外側,走路時產生奇怪的壞習慣。這一連串作用就是讓膝關節過度負擔、發炎與疼痛的原因。我將那些應該保護關節(可是卻沒有去做)的肌肉稱為「偷懶肌」;取代偷懶肌工作的其他肌肉則稱為「勤勞肌」。從壞習慣找出你的偷懶肌!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才沒有什麼關節疼痛!」但根據我的觀察,大多數人都是關節疼痛的儲備軍。放任偷懶肌不管的行為,其實已表現在日常的動作中。我們常在不自覺中,選擇容易使用的肌肉來生活,也等同於捨棄了難用的肌肉。但一味地使用好用的肌肉,此部位就會出現痠痛、僵硬等反應,或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然後,形成不良的姿勢或動作習慣,並由身體自然表現出來,在專門用語上稱為「代償性動作」。透過圖例,我們能簡單地了解此原理。比較這三個例子後會發現,依據偷懶肌的不同,走路的方式就會產生差異。舉例來說,大腿內側的內收肌如果變弱,大腿外側的肌肉就會過度勞動,膝蓋變得無法伸展,走路時也就使不上力。要是僅止於此,也只是走路的姿勢變得不良而已。可是,這種壞習慣將逐漸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限制,如:「走路速度變慢」、「無法跪坐」、「無法下樓梯」等等。如果是高齡者的話,更會演變成「運動障礙症候群」(因運動器官產生障礙而須由他人照護的高風險狀態)。而在年輕人或肌骨強健的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生代償性動作,所以從日常開始多注意自己動作的壞習慣非常重要。偷懶肌=內收肌軟腳走路要是大腿內側的肌肉過弱,將使膝蓋無法伸直,走路時重心會偏向前方。偷懶肌=腹橫肌外八走路若是腹橫肌偷懶,腳就無法向後延伸,會變成膝蓋向外側彎曲的走路方式。偷懶肌=前鋸肌圓肩走路因為前鋸肌弱化,造成肩胛骨向外側展開、肩膀向前突出的狀況,稱作圓肩。背部無法伸展,所以腳的移動也會變慢。書籍介紹書名:關節修復自癒運動:10秒伸展,簡單有效!集中鍛鍊偷懶肌肉,解除膝、腰、肩、腳踝、手腕疼痛,延緩關節退化作者:笹川大瑛出版社:蘋果屋出版日期:2020/08/13作者簡介/笹川大瑛一般社團法人日本身體運動科學研究所代表理事,物理治療師,教育學碩士。日本大學文理學部體育學科畢業後,進入復健治療的專門學校學習,並考取國家證照。曾在大阪的骨科為許多高齡患者、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疼痛患者進行復健治療。除了在東京的要町醫院(呼吸器官與癌症的專門醫院)擔任廢用症候群或臥床患者們的復健治療,同時也協助高中排球隊和體操隊、日式踢拳和摔角的冠軍選手們的復健、調整、能力提升。有感於高齡者無法透過復健訓練改善狀況,因此日以繼夜的研究解剖學。直到有一天,發現支撐關節的兩個肌肉可以改善姿勢或動作,便開始構想鍛鍊這些肌肉的「關節修復運動」。於2018、2019年陸續出版了兩本書,介紹這項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做法。在朝日文化中心舉辦的講座總是高朋滿座。現在一邊教導整復師、治療師、教練等相關人員治療技術,一邊擔任日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員。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
2020-08-13 養生.聰明飲食
近9成的人水果吃不夠!3大變化直接反映在身體
根據衛福部102-105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每日水果攝取量嚴重偏離國民飲食建議量,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董氏基金會於109年2月進一步調查國人水果攝取與活力表現,發現僅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水果攝取量與自覺有活力,呈顯著正相關!少吃水果有5大主因 多數依賴家裡準備本次調查也詢問少吃水果的原因,無論從攝取頻率或份量來看,原因都相似,其中主要原因: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外食沒有提供水果。此外,同時也發現,家庭受照顧者(三餐及水果由家人準備)在自覺活力、水果攝取份量和頻率都高於獨居者;顯示多數家庭成員需要依賴家裡準備水果,家庭採購者的角色是提升家人水果攝取的關鍵。水果量攝取愈少 與負面情緒產生呈正相關然而,董氏基金會108年7-8月間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身體/肚子不適、容易長痘痘,並呈現顯著正相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2,385位澳大利亞成年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許書華說明,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2018年《Antioxidants》期刊的研究發現,血漿維生素C濃度與總情緒紊亂呈負相關,且與抑鬱、困惑和憤怒呈反比關係。許書華指出,維生素C可調節代謝及神經化學物質合成(如血清素),協助減輕疲勞及倦怠感,維持正常的心理功能,但維生素C不耐高溫,較難從蔬菜中攝取,因此建議可從水果補充。挑選水果有3大關鍵 CP值、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都要注意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為提升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要注意挑選水果有「3關鍵」:1、高CP值(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營養密度是飲食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在相同熱量下,食物所含的各種營養素的種類與含量多寡。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2、高水溶性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3、高維生素C:維生素C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作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延伸閱讀: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7-23 新聞.生命智慧
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
田知學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去年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新聞令人惋惜,同時有部急救教學影片(註)在網路上瘋傳,一位五官深邃的急診室醫師示範如何在黃金急救4分鐘內,利用CPR(心肺復甦術)和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急救的4步驟。 她是田知學,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搶救生命是她的工作,愛護生命則是她的使命。 「我的專長就是『拆炸彈』!在急診室裡,有時候一個危機解除了,另一個危機馬上就響起警報。我能判斷的時間不多,快速地為患者做緊急處置,我就像是在生死線上工作的人。」 急診室彷彿地雷區,專長就是拆炸彈 「我記得有位年輕人說胸痛,沒多久就倒地昏倒。我們馬上撕開衣服,立刻用電擊、上點滴就救回來了。猝死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只有黃金4分鐘的急救時間,拖延太久會造成腦部缺氧。」 「而且年紀愈大,猝死的機會愈高,因為過了45歲的三高、肥胖多,但現在三高與肥胖問題的年紀又不斷提早,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判斷與急救,而且身邊就有AED設備,你可能救人一命,或是被人救你一命。」 在振興醫院急診室裡,忙進忙出的田知學,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她還上節目、寫專欄,進衛福部協助推行原住民健康政策,到偏鄉宣導衛教知識;這麼奔波的她,同時是一位職業婦女,再忙都要為孩子準備便當。 她不只是位醫師,她相信這幾年陸續埋下關懷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為護蔭眾人健康的巍巍大樹。 小朋友把她當偶像,再辛苦也會挺下去 「我很愛小孩子,本來我的第一志願是小兒科,但去了小兒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後,我真的太不忍心,我會把情緒帶回家。」但在她開始上節目後,有原住民小朋友寫信給她,跟她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的偶像,你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孩子能受到鼓舞,給她前行莫大的動力,也讓她不停止前進偏鄉,用各種方式宣導衛教與急救觀念,即使路途有些阻礙,她也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認為我的抗壓性夠高,因此選擇急診醫學。每當心情低落時,我的紓壓方式就是『放空』,一個人在外面晃一晃、走一走,老公看我晚回家,就知道我在急診室遇到一些狀況。」 「有些病人進院時還有心跳,但很快地就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離開了,家屬經常無法接受死亡的結局,我也必須去承接家屬的情緒,以及接受醫師仍可能救不回病人的事實。但即使如此,我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因為這裡(醫院)充滿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的人生意義,就在這裡。」 父親上的一堂生死課:眼淚因為愛而存在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有位長輩的家人彼此間在『演戲』,不想讓長輩知道他快往生。但有天,我跟病人聊天發現,其實他早就知道了。他說:『我知道我快離開了,我也知道他們在演戲,但因為我愛他們,我要假裝不知道。』」 「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我很不忍心。我跟他說,我要調去其他單位,因為我不要跟你說再見。我邊說,邊哭得稀裡嘩啦。」 「他只是很慈愛地對我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成熟的醫師,你就不會輕易地為病人掉淚。』他的話深深影響了我,這麼多年過去,我時常想起他。」 田知學感性地提到,面對親人過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她的父親也罹患癌症時,了解膽囊癌嚴重性的她,再愛、再想讓父親留下,仍在一年多後就「送走」了父親、告別最愛的父親,她的這堂生命課,深刻地印記在她的生命裡,因愛而哭泣,也因愛而重生。(推薦閱讀:「我死都不插管!」父母逼簽放棄急救書 先問5個問題) 「過去我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不重要;再重要的,我們可能抓不住。父親罹癌一年,父親說他並不怕死,我還是很煎熬。他離開後我很遺憾、自責,我不停想,我要學習原諒我自己嗎?我做不到,但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 急診工作操勞,養生秘訣在於「一把穀物」 工作日夜奔波的她,有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養生秘訣,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在他嬰兒的時候,就只給他吃『全食物』,副食品一定是親自製作,開始吃飯後,就天天吃纖維高的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等)。」 「現在我為他帶便當,也會幫自己帶一個全穀便當,只要一手掌穀類,營養比一盤蔬果還多,裡面有礦物質、維生素B、抗氧化劑等等,讓身體減少發炎,不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延長我們健康的壽命。」 「現在我的孩子反而不習慣吃加工食品,喝不慣濃縮果汁或其他加工品的味道。我也靠這長久的飲食習慣,維持自己健康的身體。」 我有一個夢: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 工作繁重,如此拼命的田知學,給自己的一句名言是「你若想自己做不到,你就會做不到!」在她的努力之下,現在衛福部已經增設部落的AED設備,而她的口號「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也藉著網路傳播給更多人;很愛小孩的她,還出了本童書繪本《為什麼不能去打獵》。 接下來,她仍會肩扛著使命,繼續往前行。這是她的女人40,美麗、自信,還有責任! 【註】影片請搜尋「必學CPR+AED急救4步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
-
2020-05-20 橘世代.好學橘
換下白袍起步跑!64歲院長征戰馬拉松,獎牌掛滿牆
在許多人的眼裡,桃園市宏其婦幼醫院院長張紅淇,似乎總有用不完的活力,秘訣就在換下白袍後,他是馬拉松的好愛者。「運動可以紓壓、流汗、排毒,比較有抗壓性」,張紅淇說,醫生要面對的病人什麼都有,以前門診一天要看上百人,現在有了年紀,看診多頭覺得暈,若接下來還有任務怎麼辦?就去跑步機跑半小時,跑完沖個澡又是條好漢。張紅淇辦公室牆上和櫃子裡放著許多面路跑完賽獎牌,其中一面6環獎章相當顯眼,這是他今年4月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完賽時,連帶成功挑戰國際6大賽的榮耀;桌上還有一面剛從法國帶回來的戰利品,以酒庄著名的梅鐸馬拉松。64歲的他,52歲參加第一場馬拉松,如今已有40多面完賽獎牌。2002年張紅淇開始參加路跑,第一場是台北市外雙溪8公里路跑,「跟很多人跑步是很愉快的事」,早上6點起跑,5點就有人在熱身,等到一起往前衝,氣氛就high起來。他說,跑8、9公里後 ,不知不覺想跑10、12公里或更長距離,覺得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2006年第一次挑戰半馬,2007年萬金石馬拉松,是他第1場全馬,4小時12分46秒2完賽,對業餘選手而言是很好的成績。從此以後征戰無數,至今半馬、全馬都超過40場。第一場出國跑馬拉松是2014年2月23日東京馬拉松,為了給自己60歲一個紀錄和紀念,4小時19分20秒完賽。他也領悟「原來跑馬拉松可以這麼受歡迎、可以被肯定」。參加東京馬拉松,張紅淇看見日本人珍惜環境、熱情的一面,還有高效率管理,100萬人在熱鬧的市中心夾道井然有序地為參賽者加油。這場國際馬拉松6大賽之一,連同身心障礙者有3萬7000名跑者,主辦單位規畫置物、每一波出發群、完賽取物的動線水準之高,讓張紅淇佩服,深刻體會經濟強國的風範。東京馬拉松還有民眾自己準備托盤點心招待選手,跑者到這個位置有人送上梅子,往下繼續跑看見有人拿著袋子接選手吐出來的果核,讓人不得不佩服這種自動自發的精神,張紅淇的感受是「原來跑馬拉松可以這麼受歡迎、可以被肯定」,因為在台灣跑馬拉松封路,不難看見駕駛人按喇叭抗議和不耐煩、噓路跑甚至罵人的畫面,但是在東京馬拉松3萬7000人群中「你會覺得自己是英雄,有這麼多人歡迎你、為你加油」。張紅淇也鼓勵員工路跑,帶著員一起報名,今年初桃園市「蘆竹馬」,宏其婦幼醫院60多人組團參加,9月底的新屋「漁米之鄉」路跑也是數十人大陣仗報名,10公里、半馬,距離長短自己選擇,還有同事帶小孩報名3.5公里。張紅淇鼓勵大家到戶外運動流汗,他每參加一次路跑,都會在臉書上PO照和寫感想。「愛運動的員工工作效率會比較好」,張紅淇觀察,感覺運動會上癮的人腦部產生愉悅的能量比多,抗壓力也強經得起考驗,護理、資訊、總務部主任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幾乎每場必參加,在工作表現上經得起壓力考驗,所以運路跑讓張紅淇覺得可以抗壓、健身、抗老化、排毒好處多,加上團隊運動大家一起流汁、歡樂的氣氛更好,就是他要的感覺。64歲的他至今已接生了超過2萬名寶寶,醫院規模也愈來愈大,愛上馬拉松之後,讓他有更力氣在醫療的專業上堅持下去。【熟齡精選延伸閱讀↘↘↘】。手術台前的「國寶」醫師 行醫50年,75歲仍執刀順暢。行政要衝刺,心靜靠練字!77歲資深議員能動能靜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09 科別.腦部.神經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50歲徐阿姨在公司常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同事私下暗封「鬼見愁」,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表示,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張茂森指出,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然而,這群婦女在向外尋求協助時,因無法精確描述症狀,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看似無病呻吟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工作好累不想親熱? 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在影響你 
-
2020-03-10 科別.精神.身心
一夜白髮是真的嗎? 研究揭示背後真正原因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許多人小時候最常聽到父母說的幾句話,一定有「氣死我了,因為你我不知道白了多少頭髮」,或許只是父母的氣話,會不會真的白頭髮沒人能知道。然而哈佛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壓力會影響毛囊色素細胞過度反應枯竭,導致黑色素無法生成,永遠長不出黑頭髮,一夜白頭確實有可能發生。研究學者許雅捷畢業於清華大學,目前在哈佛大學擔任再生醫學副教授,她說,身體會影響皮膚、頭髮、與體毛,此次研究注目在壓力變化與身體的關係。假設這之間有關係的話,壓力對於身體組織的影響就能明朗化;在這基礎上,作為研究材料,頭髮色素最容易取得,並且,壓力會讓頭髮變白的這個前提似乎大家都知道。許雅捷在報導中指出,生物一感覺到壓力,就必須立刻選擇「戰鬥?逃走?」這2種反應。自律神經會開始運作,生產神經傳達物質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在此次實驗中,給予老鼠物理性或心理性壓力時,「戰鬥?逃走?」的選擇會刺激交感神經活化,釋放出正腎上腺素,讓頭髮毛囊的色素幹細胞枯竭。許雅捷同時補充,這次發現壓力對身體的壞影響,其實是能夠預想到的。實驗老鼠在物理與心理壓力施加下,數日後色素幹細胞因過度反應,幹細胞生產色素能力消失,也就是說,頭髮的毛囊色素幹細胞損傷,將會永遠沒辦法恢復。研究共同作者鄭賓(音譯)認為,「戰鬥?逃走?」選擇的壓力刺激下,會立刻感到急性壓力,動物必須站在生存下去的角色思考,但是藉由此次實驗已經知道,極端壓力恐怕讓幹細胞永遠失去功能。許雅捷也說,根據壓力對自律神經反應,給予色素幹細胞的作用下,及辨識其他組織和器官,在相關基礎上也能有相關解釋,接著不論心理與物理壓力,會給予身體組織怎麼樣的變化?這必須找出來,此外,在壓力的壞影響下是不是有能夠恢復的方法手段,也希望能夠找出答案。(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
2020-03-08 橘世代.時尚橘
紙片人練成厚片猛男 偶像淡出星壇變健美先生
從偶像創作團體「南拳媽媽」二代出道的張傑,迷上健身健體,短短3年,從憂鬱瘦弱的吉他手,搖身一變成陽光肌肉男,去年6月參加INBA自然健美分組拿下亞軍,下月將2度參賽,談到健身的好處,他說,最大收穫就是生活變得規律與增加自信。張傑表示,過去音樂創作作息都是日夜顛倒,為了健身打造好體態,三餐正常是必須,因而調整好作息;而他單飛出輯後音樂路走得崎嶇,健身也改變他心境,「自信來自於抗壓性,不會有太多負面壓力的影響,遇到問題、重量就突破他」。問到是否比較少感冒?他說:「其實練健身的人很容易感冒,因為肌肉一直呈現發炎的狀態,但因為運動會提昇免疫系統,就算感冒也很快就會康復。」張傑4月將參加WNBF台灣自然健美比賽,但早從1月就開始進入備賽狀態,3餐只吃水煮雞肉、青菜與蛋,每天健身2小時,目前體脂肪10%的他,希望將體脂降到8%。他表示,比賽前要抽血,特別的是還得先去刑事局接受測謊,證明自己沒有使用禁用藥物;健身3年,他曾在硬舉時傷及肩關節,被迫休息2個禮拜,但舊傷後遺症仍在,只要肩舉就會酸痛卡卡。張傑坦言,備賽期間不能吃想要吃的,烹煮方式幾乎都是水煮,沒糖少油少鹽,且避免吃澱粉類,且每天都會健身2小時以上,「根本沒有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吃得飽又有「媽媽味」 健身網紅May公開3大關鍵。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
如何面對焦慮焦慮並非是終身監禁。這所有的感覺,都能夠在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更理想的是一群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幫助下,得到改善。辯證行為療法包含幫助人們活在當下的正念、調節情緒,並面對苦難。認知行為療法有時候結合藥物使用,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如何導致焦慮感,以及他們可以如何改變想法,以改善自己的感受。新的行為技巧也有助於減輕或消除焦慮的症狀。以下是一些有用的起點:當個偵探:了解引發焦慮的原因。正念冥想:越來越多人嘗試的一個策略是冥想,它可以提高抗壓性,增強注意力,同時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與疼痛感。與身體一起醫治創傷:有些身體學治療師可以幫助身體釋放創傷。人體具有先天的能力,深入到細胞層級,每個細胞彼此之間都互相關聯。通常,如果出現干擾,身體會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恢復平衡。南非科學家道森.查爾赫指出,發生創傷時,傾聽人體暗示的問題就會出現,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探索選項。● 快速眼動療法● 顱薦椎療法● 針灸● 指壓● 輕擊● Psych-K 技術● 心能量開發法建立團隊:在你感受到焦慮的那一刻,找一個可以談話的對象。她/他可以幫助你測試你的假設有多少真實性,提醒你你無法掌控每件事,並針對這件事在你一生中占有多少重要性,給予你一些觀點。根據你的焦慮程度,你可能會想要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健康專業人員,以幫助你更快取得成果。不要忘記自我照顧:請記住基本的睡眠對於緩解壓力相當重要,而運動,包括瑜珈、走路、跑步和氣功,都有助於維持情緒平衡。478呼吸法:運動、分娩與武術中都會用呼吸來重新調整。美國醫生安德魯.威爾博士把478呼吸法視為最有效的抗焦慮方法:悄悄地用鼻子吸氣四下,維持住呼吸七下,然後用嘴巴緩慢地吐氣下。這樣做四回合。一天要練習兩次,晚上也有助於入眠。改變心態:當你注意到自己開始焦慮,而且你正在放大負面想法的漩渦時,請改變你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你的思緒正在往有負面結果的未來情境而去,請讓自己回到當下。解鎖更有智慧的方法:如果你正在經歷恐慌,請先找醫生檢查症狀。如果問題不是基於身體因素,請尋求健康專家來協助你。他們可能會建議你使用美國心理醫師海倫.奧德斯基博士的解鎖方法:● 理解〈智力〉:了解你的恐慌症狀發展和消退的方式,並學會辨別這些症狀所給予的錯誤訊息,比如說,覺得你就快要死了。● 否定〈心理〉:挑戰加劇恐慌的負面信念。這是真的嗎?還是你的思維錯誤?在你的日記中,記下為何這種信念是虛假的,這樣它就無法再影響你了。你正在拿回自己的力量。● 利用〈身體上的〉恐懼:好好熟悉這些典型恐慌發作所伴隨的恐慌症狀。可能是心跳加速、頭昏眼花等。透過刻意練習這些症狀,並且注意到這些症狀的確會及時消退,要是下次再出現時,你就不會太恐懼了。● 開放〈態度〉:讓自己對可能的變化抱持開放態度。想像一個較為正向的結果,然後問自己:「要是結果比我想的還要好呢……」● 同情〈以心為中心〉:你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會有學習曲線。寫下對自己說的話:「嘗試新事物需要勇氣,犯錯也沒關係,大家都會犯錯,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做到了。」這是個過程,要知道你已經在路途上。● 點燃〈行為〉:微小的轉變會導致巨大的變化。向自己證明你可以承擔以前所逃避的事。然後轉到難度較高的活動。你就會明白那種信任自己離開舒適圈的感覺。隨著你逐漸承擔更多的責任,你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原諒自己:受焦慮所苦的人通常會譴責自己有所缺陷「我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就不能面對呢?」正如我們所見,焦慮是一種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時刻多少都會遇到的反應。問題是:「在需要的時候,我該如何知道可以使用哪些工具?」除了最初讓你感到焦慮的經驗,貶低自己只會讓你對焦慮這件事更焦慮─ 你根本不需要如此!相反地,要是你感到焦慮,請原諒自己;要是你恐慌發作了,請原諒自己;要是你無法應對社交場合,請原諒自己。和你同在這條船上的人比你知道的還要多。你可以學習怎麼划船,那麼你就也可以幫助別人了。焦慮不會讓你成為怪胎,那麼多人感到焦慮的原因,是因為文化焦慮,世界更是焦慮,我們還沒學會該如何處理對社交媒體的依賴。要篩選出健康、讓我們探究得更深的焦慮,甚至是與我們的生活中的輕重緩急重新連結起來,並調整我們對生活的選擇,需要動機與努力。就這層意義上而言,這是在喚醒我們可以導正、可以選擇,而且我們擁有比自己所知道的還要多的選擇。焦慮不是死胡同,相反地,我們可以從中成長。本文摘自《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采實文化 2020/02/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31 科別.精神.身心
恐雨症 多與過去負面經驗有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隨著前陣子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熱播,北宋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開始被討論。詞面是在描述閨中少女在風雨的夜晚,對於青春流逝的焦慮與憂愁。同樣是對雨的感觸,有些人卻是異常的恐懼。最近一則火災的新聞,讓「恐雨症」開始被注意。雖不像恐慌症、憂鬱症、人群恐懼症等耳熟能詳,但在臨床上其實並不罕見。「恐雨症」常見於年輕族群與兒童,女性又多於男性。顧名思義,患者會對「雨」及「和雨相關」的天氣如烏雲、閃電、打雷,或是環境中的水滴聲、蛙鳴等,產生極度焦慮、恐懼的症狀,從輕微的坐立不安、心悸、胸悶,到大哭、恐慌發作等,有時也會伴隨憂鬱、失眠,嚴重時影響生活甚鉅。可能原因有許多,但大部分與過去相關的負面經驗有關,例如曾在有雨的情況下,經歷生命威脅或心理創傷。曾有一位在辦公室負責文書工作的職場新鮮人,每當窗外烏雲密布,就坐立難安、無法專心工作,一開始下雨、打雷閃電,就害怕、哭泣,有時情緒崩潰,需要躲在茶水間或廁所,最嚴重時需要請假回家,在颱風和梅雨季節更是如此。雖然同事和長官對其情緒狀況包容,但個案卻開始自責,懷疑自己無法勝任工作,數度想要離職;下班後,情緒容易高漲、易怒,常跟家人吵架。長期處於不確定的壓力下,讓個案體重暴瘦,出現圓形禿和失眠。最後經由勞工局和公司安排的「勞工心理諮商」專案,在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協助下,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達到根本性的改善。半年後個案不但不再對「雨」感到害怕,連帶對其他挫折的抗壓性也提高。結案時個案開心的表示,若當初不曾處理自己的「恐雨症」,也不會有機會翻轉整個生命。恐懼,是源於人類天生的自我保護本能,但過度的恐懼卻有害身心健康與生活。建議平時多觀照自己的思維和情緒,有困擾時一定要求助於專業,用適當且安全的方式處理,許自己一個美麗的人生。
-
2020-01-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B群可消除疲勞?藥師:少做這件事也起不了作用
【健康傳媒 吳孟瑤/綜合報導】你知道嗎?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年吃掉近千億元的保健品,足以蓋1.5座台北101大樓,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維生素B群。說到B群,很多人想到的不外乎是「提神」、「補充體力」、「晚上吃會睡不著」,甚至還有些人像把B群當仙丹一般,只要有什麼問題就先吃一顆,到底B群真的有這麼神奇嗎?補充B群是真有需求還是吃心安?而B群真的不能在晚上吃嗎?對B群的種種疑惑,讓專業藥師一次為你解答!飲食均衡營養足夠 補充B群才有效廖仁睦藥師指出,維生素B群的發現其實最早是緣自於腳氣病,過去,亞洲及歐洲曾有一段時間盛行腳氣病,後有人意外發現米糠可以治療腳氣病,主要在於當中富含的維生素B1,而這也成為B群的由來。現今,我們常聽到的維生素B群,其實大多是由8種水溶性維生素所組成,即B1、B2、B6、B12、菸鹼素、葉酸、生物素與泛酸,維生素B群是一種協助體內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可以將吃下肚的食物轉換為身體所需的能量與各類營養素。因此,一旦身體缺少了維生素B群,無法有效地將營養素轉換成能量,就容易感覺虛弱無力和疲勞,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會說,補充維生素B群可以消除疲勞、提振精神的原因。但廖仁睦也強調,維生素B群與咖啡因不同,並不是神經系統興奮劑,而是一種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將人攝取的營養素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因此如果一個人飲食不均衡,身體缺乏足夠的營養素,那麼即使天天補充B群也起不了作用,故想擁有好體力,飲食均衡不偏食、維持正常作息才是不二法門,提醒民眾不要只是一昧補充B群、本末倒置。早吃晚吃都可以 依照每日補充建議量有助睡眠至於維生素B群能不能晚上吃?廖仁睦說明,B群主要是在幫助新陳代謝、補充體內的不足,因此原則上沒有早吃晚吃的問題,且從藥物吸收和作用原理來看,B群一整天都會在體內協助代謝,因此任何時間服用都不會影響睡眠,甚至依照每日補充建議劑量服用,反而有助改善睡眠品質。因為B群中的B6具有穩定神經、消除焦慮之效果,並可協助合成血清素,進而幫助睡眠;B3則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的次數;B12也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因此沒有晚上不能吃的限制。此外,B群中的菸鹼酸可增加抗壓性、穩定神經,使思緒更活絡,因此針對工作較耗腦、耗體力,或是常常要面臨緊張情況的人,可補充較高單位的B群,由於B群是水溶性,因此攝取多餘的量會隨每日身體代謝而排出,無須擔心高單位劑量滯留體內的問題。B群百百種 符合自身需求最重要市面上常見一種「醫藥級B群」,有些人會好奇這和一般的綜合B群有何不同?廖仁睦解釋,醫藥級B群主要是含較高劑量的維生素B1、B6、B12,為提供身體製造血清素(天然止痛劑)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同時在痛覺系統中扮演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因此有抗神經發炎、保護神經、輔助止痛的作用。建議民眾在選擇時,可先從一般的綜合B群開始服用,若服用後還是有神經發炎、肌肉痠痛、眼睛疲勞等情況,再適時補充醫藥級B群。此外,也有人會問緩釋與長效的B群差別在哪?廖仁睦表示,緩釋B群主要與其「結構」有關,如同將飛機艙門的出口從多個改為一個,而機內的乘客就像B群分子,由於出口變少藥效只能逐步釋放,故可以延長藥效時間,持續幫身體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至於長效B群則是在「成分」上有所改變,將原本的水溶性B群改為脂溶性,讓身體需花更多時間去吸收、代謝,以達到長效的作用。最後,廖仁睦提醒,所有的營養補充品都是為了協助現代化生活下的營養不足,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生活作息,才是讓身體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07 養生.更年期變化
婦人更年期脾氣驟變 補充女性荷爾蒙獲改善
一名50歲婦人平常在公司總是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給予補充女性荷爾蒙一周後,才漸漸恢復以往親切和藹模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指出,這名婦人工作能力強,十分獲得主管肯定,但這陣子因為忙著協助母親治療癌症,又得籌錢支付孩子留學費用,排山倒海的壓力讓她不自覺出現睡眠不安寧、人際關係變差,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下腹疼痛等症狀,令她十分苦惱,職場關係也因而惡化。但她遍訪各大醫療院所,都被診斷為心律不整、憂鬱症、慢性膀胱炎等,甚至經儀器檢查,身體各項數值皆正常,被同事、家人誤認為沒病裝病,更令她有苦難言。張茂森說,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加上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他說,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因向外尋求協助時無法精確描述症狀,更年期婦女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但這群看似無病呻吟的群體,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幸透過給予適當的女性荷爾蒙補充,降低興旺的交感神經,與提升低落的副交感神經,就能有效改善症狀。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
2019-12-30 科別.精神.身心
影/過勞睡不好恐變笨 醫提7招預防與改善過勞法
新竹一個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近期要決定數十億的投資案,壓力大到一整個月都沒辦法好好睡覺,導致白天精神差、亂發脾氣,工作上易忘東忘西,該名主管擔心患有失智症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就醫,經過藥物飲食與生活作息調整後,睡眠改善,大腦也恢復清醒了。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過勞會影響腦力通常有幾種原因:一. 過勞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大腦無法獲得充分休息,影響白天專注力。二、由於工時長,大腦長時間固定單調缺乏刺激,反應變遲鈍;三、不良的生活習慣。由於壓力大,使用菸酒等物質幫助紓壓或是睡眠,對大腦造成的不良影響;四、長期壓力會使身體產生壓力皮質素,導致大腦萎縮。周伯翰引用自己過去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關於「過勞對腦功能影響」的研究,該研究總共收了68位勞工,利用「近紅外光腦光譜儀, fNIRS」測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功能,結果顯示,過勞指數越高的人,測驗時大腦反應越慢、注意力與記憶力越差。也因此過勞的人容易出現記性差、憂鬱、焦慮、暴躁、失控行為等情況。周伯翰也補充說明,大腦前額葉是大腦的司令官,在大腦發展過程中最晚成熟,卻也最容易最先受壓力影響而退化。周伯翰表示,過勞常發生在長工時、高壓的工作,此外完美主義、急性子與使命必達的人都是工作過勞的高危險群。新年新希望把握七守則讓自己變聰明,如何預防與改善過勞呢?周伯翰分享7大原則:輕微的工作過勞可以透過生活與飲食調整。1.提升身體的抗壓性:有氧運動333、多吃富含色胺酸的抗壓飲食。2.學習放鬆方法:多練習腹式呼吸、工作時適度休息、可以練太極或瑜珈等。3.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不」,避免工作超出負荷。4.在工作之餘培養讓自己快樂的興趣,增加大腦的多巴胺。5.培養社交關係:朋友之間彼此互相加油打氣不當邊緣人。6.適當調整工作環境/職務內容。7.減少對工作過度不合宜的期待。
-
2019-12-18 新聞.健康知識+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現代人壓力大,不少人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來應付生活,不過卻反而身心失調了。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乘載過多的壓力,卻沒有得到釋放所導致的下場,因此對抗壓力很重要,包括飲食均衡,還要多運動、曬太陽,以及足夠的睡眠時間;另外,多正向增強活動,也能減少負面因子。1、飲食均衡,多蔬果、堅果、全穀類調節自律神經,可以多攝取富含鈣和鎂的食物,如燕麥、黑芝麻、豆漿、魚乾、堅果等,幫助修復神經系統。而富含維生素B的食品,如酵母、豆類、胚芽、小米,以及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也有助於神經的減壓與抗壓。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奶、蛋、豆、魚、肉及全穀類的營養,幫助維持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包括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的穩定,避免自律神經失調,好好的吃,有助避免體內的可體松(壓力荷爾蒙)分泌,造成壓力上升而引起情緒不穩定。2、多運動、曬太陽,可調節自律神經別忘了「要活就要動」,維持每天運動30分鐘,視自己體能而定,選擇最合適的運動,例如走路、爬山、騎腳踏車都很不錯,也要記得多曬太陽,每天至少曬20分鐘,對於調節自律神經都是好事。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確保睡眠品質及維持睡眠充足,建議最好能按照正常的人體生理時鐘,每晚於11點前就入睡,並睡足6至8小時。4、多正向增強活動、減少負面因子生活中只要多「正向增強」和「負面消弱」,好好活動與行動,不要亂動和躁動,自律神經就比較不會亂動。「正向增強」指的是「運動」、「活動」、「勞動」和「互動」;「負向消弱」指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負面因子,例如少喝酒、不要熬夜,減少不必要的藥物干擾、抒解壓力,就能讓干擾自律神經的行為減到最少。 延伸閱讀: 心情差靠吃發洩? 常吃3種食物反倒更憂鬱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