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 醫聲.健保改革
搜尋
憂鬱症
共找到
876
筆 文章
-
-
2024-04-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么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家屬時」,由三位醫師分別寫出自己的家人生病時的心路歷程。一位醫師正在為病人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父親急電告知心臟不適,但他卻無法即時回家照顧、事後陪父親看病,發現自己以家屬立場對一些「司空見慣」的醫療作業,如不同醫療的選擇以及簽同意書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對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深刻的反思。→想看本文一位老人醫學的專家由祖父被發現倒地、骨折、臥床、意識混淆、到最後死亡的親身經歷,聯想到正在照顧的老病人面臨的生命末期,而感慨在高齡病房裡,照顧這些失能老病人的人生最後一段路,就如他所希望阿公能獲得的醫療照顧一樣,能走得「無病無痛」,走得有尊嚴。→想看本文一位退休的老醫師,寫出自己正面臨摯愛的胞妹罹患失智症的不捨。他深知,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她還能做的。同時家人也要學會欣賞失智者仍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2021年3月初,么妹的大女兒從加拿大寄來電郵,她覺得她媽媽這一年多來容易忘記事情。此外,她回想起她媽媽其實更早就曾斷續出現一種不太合理的政治方面的多疑。2019年秋天,么妹在加拿大機場國內線要轉機離境飛台灣時,因機場人員多問了一些問題,讓她覺得加拿大政府配合中國在跟蹤刁難她。雖然家人跟她解釋加拿大政府不可能因她過去長期關心台灣而幫中國調查她,但她仍不能釋懷。另外,家人也覺得她操作一些過去熟練的動作有困難,而且變得退縮,不願參加各種活動。家人擔心她是不是開始有失智的問題,建議她去看醫師,卻被她以各種說詞拒絕。因此他們希望我能勸么妹就醫。聽到么妹的身心狀況變化,我雖心裡有數,卻仍然想否認。寧願她只是一時的焦慮反應或憂鬱症引發的認知障礙。經過精神科與神經科的門診與腦掃描檢查,么妹開始接受失智症的藥物治療。么妹是我家九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卻是最貼心,最會關懷她上面八個大姊姊、大哥哥的一位。雖然我們都已各自成家立業,為了凝聚家人之間的感情,每年農曆新年,我們都會選個地方相聚。么妹和排行老八的小弟是最主要的策劃者。他們兩位會用心安排吃住的問題,么妹還會準備土產送給每一家。後來,一方面因為么妹和小弟年紀也大了,對籌劃團聚是有點吃力,另一方面也覺得春節期間交通往返的辛苦,所以決定2018年家族新春團聚後就不再續辦。現在回想起來,么妹在2019年秋出現不合理的疑心之前,應該已經有一段時間開始腦力有變化。以么妹對兄弟姊妹關懷的熱誠,我猜想她會同意不再續辦,很可能在2018年她已意識到自己腦力不再能參與承擔籌劃工作。我父親過世時,我念小學六年級,么妹還沒上小學。母親為張羅給九個未成年孩子的日用飲食,忙得日夜無休、天昏地暗。好在么妹還蠻獨立自強,小小年紀就會照顧自己。她求學過程一路順利,而我則經歷了一些波折。後來我學醫,她念護理,所以我們兩人在台大醫學院有過四年同學時間。么妹念完護理後,先做了幾年公共衛生護理師,然後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工作。婚後與夫婿回台灣。除了照顧家庭,她也做一些翻譯工作。偶而她會代表教會出國參加國際會議。等子女離家去念大學後,么妹也去念神學院。這是我兩兄妹的另一共同點,但她在神學教育的資歷比我完整,畢業後當過傳道師,我只修了宗教文學碩士,沒資格當傳道師。么妹擁有台灣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等兩個女兒定居加拿大後,她每年春夏去加拿大與女兒住一起,秋冬則為避寒而回來住在台灣。台灣戒嚴時期,因一位哥哥留美期間曾擔任台灣人權會會長,另一位哥哥曾涉入高雄美麗島事件,加上么妹自己非常關心台灣,所以相信她每年台灣、加拿大來回都受到跟監。我想這個經驗是導致她失智後,錯誤解讀加拿大機場官員的例行詢問為跟蹤刁難。么妹除了關心家人,也熱愛台灣、關心弱勢族群。她的兩個女兒也學他們父母親的樣式,從中學生時代就開始會利用寒暑假,進入原住民社區參與一些服務工作,會節省零用錢資助台灣原住民學生求學。女兒成家立業後,仍曾從職場休業一年,到貧窮國家當義工。么妹做事細心、設想周到,是我引以為傲的好妹妹。但此個性可能也使她腦功能開始退化時受苦。她的習性傾向用文字或口頭詳細說明她的意見、看法。可是偏偏她一開始就出現失語症。日常生活對話中常用的語詞常常想不出來,使她變得更拘謹、不講話。每次與她對話時,她多數時間是以尷尬的微笑回應而不說話。雖然有此困難,她的先生仍盡量帶她參加親人、老朋友們的聚會活動。小弟也常開車去她家陪她玩她還能玩的撲克牌遊戲。隨著病情的進展,么妹的個人生活自我照顧能力也逐漸變差,也曾多次走失。幾個星期前我去參加一位老朋友的追思告別禮拜,沒想到她先生也特地從南部帶她來參加。追思禮拜後我們一起午餐。這次的相聚,我覺得么妹有比以前放鬆。偶而會用簡單的幾個字回應。也許她比較適應接受實況吧。我從不甘、不捨看到那麼乖巧的么妹因病退化的失落心情,領悟到我常用來安慰人的一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到目前為止,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病程是一條走下坡的不歸路,抱持傳統醫學的「矯治」心態,只會讓人愈來愈失望、沮喪。周遭的人要配合失智症者僅存能力與其共舞。不論做得好不好,盡量鼓勵失智者去做其還能做的。欣賞失智者還保有的部分,不要為其失去的能力嘆氣、婉惜。感謝上帝讓我曾經擁有這位么妹!也感謝上帝使么妹有一位以愛心和耐心陪伴的夫婿和持續關懷母親的兩個女兒。延伸閱讀:4/1 角色易位的體驗——由醫師身份轉變為病人家屬4/3 骨折之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5 養生.聰明飲食
「娃娃菜」防便秘、抗氧化...7大營養好處及料理食譜一次整理
冬天必吃娃娃菜,清炒、煮湯都相當美味。但你知道嗎?俗稱翡翠娃娃菜的抱子芥菜及俗稱翠玉娃娃菜及芽用型娃娃菜的冬白芽,其實不是同家族的蔬菜。究竟兩者如何區分?娃娃菜有哪些營養價值?本文一次看懂娃娃菜營養與好處,文末加碼告訴你處理方式及料理食譜。娃娃菜是什麼?營養成分一覽表娃娃菜正式名稱為「抱子芥菜」,俗稱翡翠娃娃菜、人蔘菜,為冬末春初的限定食材,屬於芥菜家族。以下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整理娃娃菜的營養組成: 娃娃菜7大營養好處娃娃菜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台灣主要產區位於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蔬菜區,如新竹尖石、台中梨山、大禹嶺等地。以下說明娃娃菜的營養好處:·高纖維促消化防便秘:抱子芥菜水分含量高、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道消化,進而預防便秘,且每100公克的娃娃菜熱量僅21卡,相當適合減肥族群食用。·鉀含量豐富:每100公克的娃娃菜含有261毫克的鉀離子,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鉀離子>200~300毫克的食物,腎病患者應依照營養師建議份量攝取。·葉酸:葉酸屬於維生素B的一種,有助於維持蛋白質、DNA、RNA、紅血球細胞之運作,孕婦適當補充葉酸,可幫助胎兒發育神經系統。除了胎兒發育之外,對於保護心血管、腸道營養吸收及預防憂鬱症也有助益。·維生素A:適當補充維生素A有助於製造視網膜的感光物質(視紫質),對於夜間視力相當重要,可預防夜盲症,以及有促進成長、發育、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和維持免疫系統運作之作用。·維生素K1:維生素K1多存在於綠葉蔬菜,為人類攝取維生素K最主要的類型,有促進血液凝固、骨密度、調節血壓與預防心血管疾病之作用。·維生素C:為人體必須營養素,有助於抗氧化、減緩發炎反應、肌膚美白與保健,以及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及維持免疫功能運作。每100公克的娃娃菜含有41.3毫克的維生素C,相較每100公克蘋果的維生素C含量2.9mg,是蘋果的14倍。·鈣:鈣有助於維持牙齒與骨骼健康,對於維持血液凝固、 心臟肌肉收縮也有助益。芥菜家族有哪些?長年菜、娃娃菜都是娃娃菜屬於芥菜家族。根據農業部發文指出,芥菜在植物分類學上歸類為十字花科蕓苔屬,有大芥菜(Brassica juncea)、白芥菜(Brassica alba)與黑芥菜(Brassica nigra)三種,一般常見的芥菜是由大芥菜再演化出的變種,可區分成17個類型,依用途別又可分為葉用、莖用、根用、苔用、籽用等。長年菜、刈菜、駝背菜等指的都是芥菜,雪裡紅、酸菜、福菜(覆菜)、梅干菜、榨菜等都是芥菜製成的加工產品。然而,煮火鍋所用的娃娃菜,其實是冬白芽,俗稱翠玉娃娃菜及芽用型娃娃菜,與抱子芥菜不同家族,屬於結球白菜家族,體型僅大白菜的五分之一,與大白菜是同家族。以下根據農業部說明整理較常食用的三種芥菜類型: 娃娃菜怎麼處理?料理食譜推薦根據農糧署指出,娃娃菜的口感脆嫩,吃起來清爽、微苦帶甘,建議削除外層老皮後切片汆燙、清炒、燴煮或燉湯。至於娃娃菜該怎麼挑選呢?建議可選擇外觀新鮮翠綠、尾端及小葉片沒有萎黃、莖部肥大飽滿的為佳。中式料理主廚Sam曾於YouTube「艾食上」分享翡翠抱子芥菜心的做法,不妨跟著以下做法試試看。食材:娃娃芥菜適量、鹹蛋2顆、乾香菇6朵(浸泡)、蝦米15g、皮蛋1顆、嫩薑15g、蒜頭35g、紅蘿蔔1/3條、蔥2支、雞高湯1罐、鹽巴少許、糖少許、椒鹽粉少許。作法: 水滾加入鹽、糖、香油,下芥菜心川燙30秒 將香菇、蝦米、薑片、蔥白、蒜末爆香,爆炒後加入高湯200g 食材煮滾後,放入鹹蛋、皮蛋、紅蘿蔔,接著調味 煮滾後加入蔥段並勾琉璃芡 起鍋前下一大匙紹興酒,倒入砂鍋即完成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農業部農業E報.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艾食上延伸閱讀: 烏魚子吃太多會怎樣?一天可以吃多少?烏魚子4大營養與禁忌一次解析
-
2024-04-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需要多少維他命D才能保持健康?多數人攝取足夠還是不足?
我在2024-2-2發表維他命D這匹死馬,讀者Elliot當天就在回應欄裡提供了好幾個相關資訊,其中一個是《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2024-1-1發表的How Much Vitamin D Do You Need to Stay Healthy?(您需要多少維他命 D 才能保持健康?)。它的副標題是:Most people naturally have good vitamin D levels. Overhyped claims that the compound helps to fight diseases from cancer to depression aren’t borne out by recent research(大多數人自然具有良好的維他命 D 水平。最近的研究並未證實這種化合物有助於對抗從癌症到憂鬱症等疾病的誇大說法)。這篇文章的插圖(拷貝如下)是在顯示,維他命D補充劑對健康有益的種種聲稱就像是一顆顆的氣球,正在被近年來的研究逐一戳破。我現在把這篇文章的前六段翻譯如下:有一段時間,維他命 D 看起來像是一種真正的靈丹妙藥。一個世紀前,它被證實可以治癒佝僂病,這是一種導致骨骼脆弱和變形的兒童疾病。然後,在2000 年代初,研究人員開始收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維他命D 水平低可能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憂鬱症、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骨折、呼吸道疾病和帕金森氏症的一個因素。似乎有理由認為,提高這種簡單維他命的水平(我們的身體在陽光照射下會產生這種維他命,我們可以從補充劑中獲取更多維他命)實際上可以治愈我們的任何疾病,這似乎是合理的。至少出版了兩本名為《維他命 D 療法》的書,以及其他標題包含「革命」和「奇蹟」等詞語的書籍和新聞報導。人們越來越擔心我們沒有攝取足夠的維他命。《早安美國》播出了一個片段,開頭是記者黛安·索耶 (Diane Sawyer) 宣稱有 1 億美國人存在營養不良。她的嘉賓是奧茲醫生(Dr. Oz),他告訴觀眾他們可以透過簡單的血液檢查來確定維他命 D 水平。他說,陽光是獲取這種維他命的最佳方法。 但如果這還不夠,他建議使用魚肝油或補充劑。哈佛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和流行病學家、迄今為止一些最大宗的維他命 D 研究的首席研究員 JoAnn Manson 表示,許多名人和維他命公司都希望維他命 D 能成為靈丹妙藥。含有維他命 D 的補充劑銷售量激增,維他命 D 檢測率也隨之飆升。然後屁股掉了出來(bottom fell out)。儘管數千項研究已將低水平的維他命 D 與多種健康狀況聯繫起來,但當科學家嘗試將其作為預防或治療這些問題的手段時,這種神奇的補充劑卻慘遭失敗。如果我們都提高維他命 D 水平,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好,但這個想法現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幻想。維他命 D 缺乏症普遍存在的觀點也被推翻了。事實證明,關於什麼構成缺陷的概念一開始就已經是基於一種可疑的理解。全國人口抽樣顯示,大多數人已經攝取了足夠的維他命。毫無疑問,維他命 D 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您的身體吸收和保留鈣和磷;兩者對於骨骼生長都至關重要。但除了少數人群(例如母乳餵養的嬰兒和患有特殊疾病的人)之外,大多數人可能不需要補充劑。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奇蹟般地位,然後又掉回地球的故事,顯示了科學發現有時是條崎嶇不平的道路。這也是一個關於需要謙虛地解釋科學結果的警世故事。最終,它是關於科學的自我修正性質以及知識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磨練出來的。版主加註:有關「維他命 D 是如何被發現、如何飛升到外太空,然後又掉回地球」,請看我在2020-3-11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原文:維他命D謊言氣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3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不讓自己老太快?研究指改善「這件事」,能讓你年輕至少5歲!
人到了一定年紀,都希望自己不要老太快,可以看起來及真的變得比較年輕一點。有可能嗎?其實還真有方法!根據研究指出,睡個好覺可以幫助你活得更年輕,能讓你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5至10歲!睡的不好、嚴重睡眠不足都讓你變老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兩項研究得出相似的結果,睡的不好及嚴重睡眠不足,都可能會讓您感覺比實際年齡老。其中一項研究測試了 429 名年齡在 18 歲至 70 歲之間的人在家中的睡眠品質。在同一段時間裡,每晚睡眠不佳的人會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1/4歲;睡的好的人,則會感覺平均比實際年齡年輕近6歲。因為情緒的變化和疲勞感會導致主觀的衰老感,這些變化是睡眠不足的典型表現,加劇困倦和老年感。第二項研究要求 186 名相同的參與者在實驗室裡睡兩個晚上,確保他們每晚的睡眠時間不超過4個小時。當人們經歷這種程度的睡眠不足時,對老化的主觀體驗更強烈:平均而言,人們感覺比實際年齡老了近 4.5 歲。睡眠不足更明顯在感覺上與事實上顯得老態,主要因為精力和動力缺乏,限制了保持身體和社交活躍的能力。感覺年輕,也較可能擁有與實際年齡相符的大腦,它與長壽、樂觀、和復原力等更積極的身心健康有關,這些正向的特質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憂鬱症的可能。因此,為了改善健康,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它是保持年輕的關鍵。睡太少或太多都會有問題 最適當睡眠時間7.5小時許多醫學專家早已告誡大眾睡眠不足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除了高血壓、憂鬱、肥胖、中風、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病,皺紋和皮膚提早老化、免疫力下降等更在不知不覺中殘害你的身體。認知障礙更是近幾年被討論的重點,包括記憶力減退、意識模糊和學習新事物變慢,都與睡眠不足有關。不過另也有研究發現,其實睡眠時間過少或過多的人,都可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華盛頓大學睡眠醫學中心指出,最適當的睡眠時間是7.5小時,這是保護大腦和抵銷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最佳時間。【資料來源】.《CNN Healt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02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約有七千萬名創傷性腦損傷病患,而被譽為機車王國的台灣,每年約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有高達7成腦傷起因是交通事故,其中約10萬案例為中重度腦損傷,他們可能面對腦傷帶來的長期後遺症,包括因神經受損造成的運動控制與協調問題、癲癇,甚至出現認知及心理障礙如失語症、憂鬱症等問題。創傷性腦損傷就目前科學所知極不可逆,外力撞擊頭部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暨副院長陳令儀解釋,腦神經本來就難以再生,在臨床上多僅能採取支持療法,包括止血、給予抗發炎及抗癲癇藥物等。而面對缺乏治療的疾病領域,向來都是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投身努力的方向,陳令儀團隊今年參與「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因計畫的創新突破性,受到藥廠德國總部青睞而獲獎,未來藥廠將提供包含國際商務授權、研發、臨床醫學、專利法務,及國際投資團隊提供技術商品化的輔導支援。腦功能受損後,除了漫長的復健過程、龐大照護成本會對患者家庭造成影響外,據研究指出,腦損傷未來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無形中也都會加重社會成本,陳令儀所率領的清華大學團隊,由植物萃取關鍵化合物NTHU-3,開發創傷性腦損傷後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小分子藥物,期待未來能突破神經治療的瓶頸。天然植物製藥躍進 突破血腦屏障人體為了保護大腦不受病毒或細菌等外來物影響,腦內的血管與周邊組織演化出特殊的障壁,稱為「血腦屏障」。然而一層層的銅牆鐵壁,也讓藥物無法順利進入腦內發揮療效,使腦部疾病治療長期以來面對極為艱困的挑戰。清大團隊研發的NTHU-3藥物,其小分子化合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經動物實驗顯示得以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協調能力,現已取得國內專利。陳令儀說,目前創傷性腦損傷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對運動選手的輕微腦傷,以神經類固醇進行給藥,以抗發炎為主;還有針對腦傷一年後行動功能受損的病患,施以幹細胞再生療法,然而幹細胞治療為高侵入性的方式,需注射大量細胞至大腦內,培養細胞不易且成本高昂,未來有可能形成腫瘤,成效也尚未明朗。而NTHU-3來自天南星科植物所萃取合成,若未來能順利於疾病治療應用,將是天然植物萃取物製藥的一大進展。萃取關鍵化合物 尋覓植物種類逾3萬 NTHU-3是由收集了3萬多種世界各地植物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及「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共同萃取合成。透過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暨清大生醫學院教授李家維牽線,聯手萃取了上千種植物萃取物用於製藥,為國內唯一提供大量植物萃取物樣品的天然物藥庫。陳令儀表示,植物萃取物不免有雜質及個體差異,難以成藥,因此團隊將萃取物送到德國專門處理天然化合物的公司,逐步篩選出有效成分後,再進行化學合成,光是篩選便花了一兩年時間。她並說,天然化合物的合成是一大難關,尤其需達到足夠的純度。在篩藥過程中,淘汰了無數種無效的藥物成分,是漫長又艱辛的一條路。心理障礙難克服 成員難尋仍堅持不懈陳令儀長期研究神經細胞發育,她曾參加一場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其中一項議程以創傷性腦損傷為主題,使她驚覺腦傷問題的嚴重性及藥物的缺乏,進而致力投入相關研究。 「做實驗其實很難,要撞擊實驗小鼠的腦讓行為能力受損,很多人光是那一關就過不了!」陳令儀娓娓道來,有一年曾有二十幾位碩士班學生想加入實驗室,她為學生們「打預防針」說要做動物實驗,學生們大都認為先前曾解剖青蛙,沒有問題。但實際參訪看見解剖小鼠腦部的實驗過程後,二十幾人沒有一人有勇氣回來加入。儘管成員招募不易,陳令儀團隊仍憑著一腔熱血及堅持,費盡心血投注於新藥的開發,期望為腦傷的治療展開新篇章。(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團隊主持人為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暨副院長陳令儀,團隊成員包含清大分子醫學所研究生群,清大化學系黃郁文教授以及財團法人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李家維教授,協助化合物開發以及合成。臨床端顧問團隊包含汐止國泰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淡水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陳裕仁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醫師,提供臨床醫學資訊以及專業建議諮詢。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
2024-03-31 醫療.巴金森病
看不見的巴金森病症狀 三總病友會細談非藥物治療助一臂之力
五十多歲的龐女士罹患巴金森病,除了手抖症狀非常嚴重,無法處理生活大小事之外,也有經常想吐,有便祕狀況,即使使用藥物治療也難以控制。 巴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中腦黑質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多巴胺。典型的症狀包含:📍靜止性顫動📍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失調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中樞神經科宋岳峰主任指出,除了這些動作症狀外,巴金森病患者還經常出現一系列的非動作症狀,包含:📍睡眠📍自律神經📍認知📍情緒📍幻覺📍衝動控制📍知覺障礙有些症狀可能在動作障礙出現前10年,甚至前30年就出現,而這些症狀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往往比動作症狀更大,不僅影響了身體的基本功能,還潛在地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交健康。 非動作症狀與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睡眠障礙:除了常見的失眠問題外,患者可能會遇到日間嗜睡、睡眠呼吸障礙及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出現與夢境相關的肢體動作)等。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加劇其他症狀,如疲勞和情緒不穩。二、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包含低血壓、消化問題、尿失禁、性功能障礙、嘴巴乾及手腳冰冷等。三、認知障礙:巴金森病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機率比非巴金森病患者增加了4至6倍。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病造成的失智偏向於思考反應變慢,尤其是空間視覺、專注力與執行能力的下降。四、情緒障礙:約有4成的巴金森病患者有憂鬱症,其他症狀包含焦慮、易怒和情緒波動。這些情緒障礙可能是大腦病理變化或生活中的困擾所導致。五、幻覺:幻覺的產生原因跟藥物的副作用及病程進展有關係,若疾病初期即出現幻覺,要排除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症。六、衝動控制障礙:常與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有關,包含衝動性消費、賭博、暴食、性慾增加、囤積症等。七、知覺障礙:包含視覺/嗅覺退化、不寧腿症候群及各種疼痛等等。 針對非動作症狀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巴金森病的非藥物治療包含有蒼白球燒灼術、加馬刀立體定位手術、深腦電極刺激術(DBS)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國防醫學院院長陳元皓教授表示,目前對於難治型的憂鬱症狀,可以考慮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而深腦電極刺激術(DBS),除改善巴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效果明顯,研究顯示DBS也對非動作症狀有一定的幫助,對於睡眠障礙、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可能產生正面影響。也提醒不同病患適合的非藥物治療亦不同,不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先諮詢主治醫師,進行充分溝通。龐女士發病滿5年後決定接受腦深部電極刺激術(DBS),術後恢復十分良好,從完全不能動到與一般人走路無異,僅花了2至3週就恢復。如今已過了2年,龐女士說,雖然現在還是站不久,需要每半小時就休息一下,但是可以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出門買菜、煮飯,或從事最喜歡的織帽子、打毛衣,讓心情變得輕鬆愉悅不少。 三總病友會邁入第六年 醫病線上即時互動國內有如幸福巴士Facebook社團等多個巴金森病病友協會及病友團體,透過舉辦多元的講座,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及其家屬更深入了解巴金森病相關議題。幫龐女士治療的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每年也都會舉辦巴金森病病友會,今年更已邁入第六年。活動每年都邀請嘉賓分享巴金森病相關主題,例如藥物新知、復健運動,甚至是結合中醫的治療,並藉由活動促進病友之間的情感連結,另三總巴金森病友會同時也建立了Line官方帳號,不僅提供最新醫學資訊,更透過即時回覆解答病友與家屬相關問題,使溝通更加方便迅速。這種即時的互動不僅能夠讓巴金森病患者得到更多的溫暖與關懷,同時也有助於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3-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雜物滿屋難斷捨離?醫師曝愛囤積症是種病!嚴重恐會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
近年來,興起一股「斷捨離」風潮,講究無欲單純的生活,但社區中仍常見「囤積症」患者,在家中堆滿東西,髒亂不堪,寸步難行,幾無生活品質可言,如果旁人丟棄物品,還會勃然大怒。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又稱為儲物症、囤積症候群或囤積障礙,是1種心理精神健康障礙,歸在「強迫症及其相關障礙」,需靠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才能逐步改善。囤積症好發於長者!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倍楊聰財表示,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的1種,定義為「不當收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一般來說,個案常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為男性的3倍。臨床也發現,囤積症好發55歲以上民眾,中老年人發生囤積症機率是青壯年的3倍。中老年囤積症患者成因複雜,精神疾病,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巴金森病或身體體力不佳等,都可能引發囤積行為。囤積症6大症狀 患者恐將雜物堆滿屋楊聰財指出,最常見的囤積症個案特徵為不停囤物,從家裡堆到公共空間,影響家人居住空間,也造成居家環境、公衛等危害。部分病友則是沒有意義地蒐集某些東西,同1件物品蒐集數10件,買來後不開箱,就堆在角落,導致生活空間變得極度混亂和不可使用。主要症狀可分為下列6大類:1.持續囤積物品:個案無法停止收集、購買或保留各種物品,即使這些物品並無實際價值。2.拒絕處分物品:患者難以捨棄,或扔掉物品,即使這些物品已經破損、過期,或沒有實際用途。3.生活空間極度混亂:囤積物品導致家居或工作環境變得極度雜亂。4.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囤積症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職業功能,可能導致孤立、失業或其他社交問題。5.情感困擾:患者常常因囤積和混亂的環境而感到焦慮、沮喪、尷尬或其他負面情感。6.健康風險:囤積症可能導致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堆積物品可能引發火災、滋生害蟲或其他危險。囤積症讓認知功能變差!醫師解析病因針對囤積症的治療,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需以藥物調整血清素,穩定腦部系統運作。另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排解壓力,解決焦慮,以降低囤物頻率。部分囤積症患者是因認知功能變差所致!當認知功能退化,使得歸納、整理、解決事情等能力變差,此時,家人應予以協助,幫忙盤點可以丟棄哪些東西,以逐次減少方式,慢慢清空囤積物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9 醫療.精神.身心
心跳加快、發抖、覺得快要死了...大家誤會「恐慌症」和「恐慌發作」了!醫師揭恐慌發作的「12大症狀」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焦慮成為大家的共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放心、不確定、不安全的事物,就會緊張、不安和焦慮,嚴重時我們就會用「恐慌」來形容。但如果不時地出現心跳加快、發抖、快暈倒、覺得自己身體失去控制、失去自我的症狀,以至於一直擔心自己會重複發作,就會變成「恐慌症」。恐慌症是什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邱震寰說,在說明恐慌症之前,先定義一下精神醫學所謂的恐慌或是恐慌發作(panic attack)。它指的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舒服,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症狀,包括: 心跳加快或是心臟怦怦直跳 流很多汗 發抖 呼吸很急或喘不過氣 胸悶 噁心 肚子不舒服 發寒或發熱 頭腦昏沉或快暈倒 身體麻木、感覺異常 覺得失去真實感、失去自我感覺 覺得快要失去控制或快瘋了邱震寰解釋,「恐慌發作」和「恐慌症」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恐慌症是「恐慌發作」以後,變得非常怕它發作,這個長期擔心的狀態叫做「恐慌症」。通常,恐慌症會有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患者一直擔心自己「恐慌發作」。第二階段:患者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乘大眾運輸、計程車、飛機等,覺得會恐慌發作;或是有些人只要稍微心跳上升,或是呼吸稍微變快,就覺得恐慌快要發作。在恐慌症的第二階段,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飛機,覺得會恐慌發作。為什麼會得恐慌症?恐慌發作的原因不明。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恐慌發作之前的幾個月到一年,患者可能有一些生活的巨大變化,面臨重大壓力。但事實上,任何精神、身體狀態都有可能出現突然的自律神經混亂的情形。恐慌發作的那個時間,常常患者沒有在做什麼特別事情,例如只是在看電視,突然心臟加快、覺得快要瘋掉,是一個沒來由的發作狀態。【延伸閱讀】「恐慌症」是來自大腦的警訊!告訴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恐慌症如何檢測?邱震寰說,恐慌症不是用「檢測」的,精神科醫師是以患者的行為、感覺來做診斷。只要患者常有上述12種「恐慌發作」的症狀,讓自己時時處在擔心的狀態,就是「恐慌症」。恐慌發作時該怎麼辦?恐慌發作的人,往往會處於無法控制的狀態,需要透過外力來改變,因此邱震寰會建議患者就醫治療。不過,有些患者就醫後,變成只要覺得自己快要發作就吃藥,導致一直服藥的狀態,這樣反而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民眾如果懷疑自己有恐慌症,要先了解「恐慌症」這個疾病,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狀態,尋求正確治療。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可以多告訴自己這10點:一、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二、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三、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四、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五、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六、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七、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八、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九、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十、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恐慌症如何治療?針對恐慌症的患者,醫師會以藥物治療、肌肉放鬆練習、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病人的症狀。一、藥物治療: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與嚴重性,恢復信心。二、肌肉放鬆練習:訓練患者有一點點「恐慌發作」的感覺,就進行放鬆練習。慢慢地,患者會發現症狀沒有發作,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身心狀態。三、認知行為治療:許多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周遭環境或狀態做錯誤連結,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讓患者一步步面對壓力,循序漸進地適應他害怕的事物或環境。例如認為自己在密閉空間就會「恐慌發作」的患者,可以讓他適應有點密閉的空間,再慢慢增加密閉的程度,讓患者漸漸不再害怕。【延伸閱讀】半夜躺在床上突然喘不過氣...為何「恐慌症」往往在你休息時發作?參考資料: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自律神經失調?認識恐慌症責任編輯:劉芮菁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有小酌習慣,反而容易養成易瘦體質!醫師公開:減肥適合喝4種酒,快收藏~ 組織胺不耐是什麼?是過敏嗎?想避免,「高、低組織胺食物」一次看
-
2024-03-24 養生.聰明飲食
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
談論健康飲食議題時,富含「Omega-3」的天然食物,總是不意外出現在營養攝取清單中。究竟Omega-3是什麼?可以為人體帶來那些好處呢?什麼是脂肪酸?脂肪酸的兩種主要類型是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而不飽和脂肪進一步分解為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有時被稱為「壞」或「不健康」脂肪,因為它們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某些疾病的風險。不飽和脂肪,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內,均被認為是「好」或「健康」脂肪,因為適量攝取可以支持你的心臟健康。 什麼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須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必須由食物中獲取。儘管Omega-3很重要,但多數的人攝取不足。三種重要的Omega-3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亞麻酸(ALA)DHA和EPA主要存在於藻類和富含脂肪的魚類中,例如鮭魚、沙丁魚和鮪魚,而ALA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亞麻仁油。當你從食物中獲取ALA時,身體能夠將部分ALA轉化為EPA,然後轉化為DHA。然而,這個過程只提供少量的EPA和DHA。因此,富含EPA和DHA的飲食來源,例如魚肉的攝取就顯得至關重要。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Omega-3脂肪酸可幫助體內的所有細胞發揮應有的功能,它們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提供結構並支持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Omega-3對所有細胞都很重要,但它們在眼睛和大腦細胞中含量很高。此外,Omega-3還為你的身體提供卡路里,並支持許多身體系統的健康。1.保護眼睛健康DHA類型的Omega-3,是構成眼睛視網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不可缺乏DHA,否則會影響胎兒和嬰兒眼睛的健康發育。此外,充足的Omega-3,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生。2.減少身體發炎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都與身體發炎相關,因此減少身體的發炎,可降低這些疾病造成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Omega-3在對抗身體發炎扮演重要角色,當身體在分解Omega-3脂肪酸時,會利用它來產生抗氧化物質,保護細胞免受傷害。3.改善心臟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常見因素,Omega-3被認為可改善心臟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血壓.防止斑塊(脂肪、膽固醇和鈣的沉積物)在動脈中形成4.促進嬰兒大腦健康Omega-3對生命早期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DHA是大腦中形成細胞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及兒童期攝取足夠營養素,非常重要。5.有助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很多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由慢性發炎引發或惡化,因此減少發炎可能有助控制症狀和減緩疾病進展。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誤認健康細胞有問題而進行攻擊,研究指出,Omega-3可能有助逆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疾病有:.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發炎性腸道疾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6.預防阿茲海默症一些研究顯示,Omega-3可以在衰老過程中保護大腦,並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7.減緩憂鬱症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EPA的Omega-3補充劑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如何補充Omega-3脂肪酸?建議透過富含Omega-3的食物攝取這項必須營養素,一般來說,動物來源的Omega-3提供EPA和DHA,而植物來源多含有ALA。以下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鮪魚.生蠔.核桃.蝦.魚肝油.藻類.奇亞籽.亞麻仁籽.亞麻仁油【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1.亞麻仁油每一湯匙亞麻仁油含有7.26克ALA,約為每日建議量的七倍多。亞麻仁油的發煙點較低,因此用它烹飪會降低營養價值,並可能釋放有害化合物,比較適合用於調味品或蘸醬。2.奇亞籽每一盎司(約28克)奇亞籽含有5.06克ALA,它們還具有高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使它們成為植物性飲食人們的良好營養來源。 3.核桃核桃富含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Omega-3,每一盎司(約28克)核桃含有2.57克ALA。4.鯖魚鯖魚是一種小而多脂的魚,一份3盎司(約84克)鯖魚含有0.59克DHA及0.43克EPA。除了Omega-3脂肪酸外,鯖魚還富含硒和維生素B12。5.鮭魚幾乎所有海鮮都含有 omega-3,但煮熟的鮭魚是特別好的DHA和EPA來源,3盎司(約84克)的煮熟養殖鮭魚含有1.83克Omega-3。6.貝類貝類是Omega-3的獨特良好來源,因為許多貝類都含有ALA、DHA和EPA三種形式的Omega-3,例如牡蠣每3盎司(約84克)含有0.14克ALA、0.23克DHA及0.30克EPA,總含量0.67克的Omega-3。7.蝦一份3盎司(約84克)煮熟的蝦子含有0.12 克DHA與0.12克EPA,它還富含蛋白質和鉀。(註:ALA、EPA和DHA含量取自美國農業部的食品資料中心。)當你將Omega-3脂肪酸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攝取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來說,最好選擇食物來源是魚類而不是補充劑。若想透過補充劑補充Omega-3,請先諮詢醫師,以避免任何潛在風險。例如,Omega-3補充劑可能會與香豆素(華法林)等抗凝血劑發生交互作用,並且高劑量的攝取已被證實可能增加出血或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NIH: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How To Pick Fish High in Omega-3 and Low in Mercury.Top Foods High in Omega-3s.The complete guide to omega-3-rich foods(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優格助腸道健康也能抗憂鬱! 研究發現「1成分」是關鍵
許多人都知道吃優格能促進腸胃道蠕動,幫助腸道消化,但其實好處不僅於此,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為了探討益生菌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進行了1項研究,結果發現,富含益生菌的優格,可能為治療焦慮、憂鬱和其他心理健康狀況,找到新的方向,此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大腦、行為與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優格內含乳酸菌菌株 有助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優格是透過發酵牛奶製成的,含有對腸道健康有益的鏈球菌和乳酸菌菌株。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憂鬱和焦慮患者中體內的腸道細菌,尤其是屬於乳酸菌科的細菌會受到干擾,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腸道微生態失調。此外,一些臨床試驗和動物研究也表明,乳酸菌屬於1種精神益生菌,能為心理健康帶來益處,包括增強對壓力的抵抗力、減少小鼠的紊亂行為,同時還與患者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減輕有關。在最新的研究結果發現,研究人員從包含數百萬細菌、真菌和病毒的腸道菌群中分離出1組細菌,稱為「改變的施德勒菌群」(Altered Schaedler Flora),含有2種乳酸菌和其他6種細菌。研究人員表示,利用這個很少被使用的細菌群體,能夠培育出有和沒有乳酸菌的小鼠,並且避免使用抗生素的需要,最後,這組改變的施德勒菌群出現了令人興奮的結果。維吉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的首席研究員阿爾班·高提耶(Alban Gaultier)指出,從以前的研究中得知,乳酸菌有助於改善情緒障礙,可以逆轉小鼠的憂鬱症,但其潛在原因仍然不清楚。因此,研究團隊為了了解乳酸菌是如何影響行為機制,以及缺乏乳酸菌會如何加重憂鬱和焦慮症狀,又再度展開研究。乳酸菌為何能調節壓力又抗憂鬱? 研究找到關鍵原因研究人員說明,乳酸菌科中的乳酸菌能夠維持免疫介質「干擾素γ」的濃度,該介質能調節身體對壓力的反應,並有助於防止憂鬱。阿爾班·高提耶表示,研究發現了腸道內的乳酸菌,是透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影響情緒障礙,這項研究可能為治療焦慮和憂鬱的藥物,開啟了1條平順的道路。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將有助於制定含有最佳乳酸菌濃度的益生菌,來幫助憂鬱症患者或憂鬱症高危險群。研究人員Andrea R. Merchak表示,有了這些結果,等於有了優化益生菌發展的新工具,應該可以加速新療法的發現。更重要的是,現在可以去探索如何維持乳酸菌和干擾素γ的健康水平,以預防和治療焦慮和憂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Yogurt For Mental Health? Study Uncovers How Fermented Food May Prevent Depression, Anxiety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她喪子差點壓力過大心碎致死 心碎症候群背後藏「身心議題」
「心碎」真的可能致死。一名50多歲女子,正經歷喪子之痛,天天以淚洗面,某晚突然胸悶暈厥送醫,女子心肌酵素上升,急診判定「心肌梗塞」,送進導管室治療,放置導管後,竟發現冠狀動脈並未堵塞,左心室卻呈現章魚壺狀,結果為罕見的「心碎症候群」,經投藥治療後,所幸救回一命。心碎症候群、心肌梗塞症狀難辨別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患者多數因情緒壓力引起,九成患者為女性,特別是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最容易引起心碎症候群,學界推測與女性荷爾蒙缺失有關。除了該族群以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有抽菸、酗酒等習慣者,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表現方式與心肌梗塞相似,初期會感覺到胸悶不適,有時伴隨「劇烈疼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送到急診時,醫療人員難以透過症狀辨別是心碎症候群還是心肌梗塞,甚至連心電圖、檢測心肌酵素,兩者表現都完全一致,僅能透過導管手術釐清心臟冠狀動脈釐清,是梗塞還是心碎症候群。劉力瑋表示,當被判定是心碎症候群時,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改善症狀,並且投以心臟衰竭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鹽皮質類固醇、乙型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心臟功能約能在一周至八周左右開始好轉。心碎症候群與心肌梗塞一樣都具有危險,據研究,心碎症候群是患者處於嚴重高壓時,腦內邊緣系統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快速升高,讓左心室變大,且會呈現如日本傳統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形狀,因此,心碎症候群還有另一個名稱為「章魚壺心肌症」。呈現章魚壺的狀態下,心尖收縮能力變差,血液難以被運送到全身,患者有機率會休克,有些則會誘發致死風險極高的肺水腫、心衰竭、心律不整等。據統計,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約有1%到3%的機率死亡。正經歷重大創傷 增心碎症候群發生率劉力瑋表示,蠻多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發病時,正經歷生命中,重大的創傷,如喪親、失婚、失戀等。患者多數藏有「身心」課題,若遇到心碎症候群的患者,也會同身心科醫師,透過長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有助於預防心碎症候群再次發生。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時常疏忽情緒,累積許久就會成為壓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如果被診斷具有身心問題,醫師會嘗試協助患者逐步與情緒共處,先理解再排解。第一步建議,讓自己認識情緒,學習觀察以及了解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情緒;第二步是不要排斥負面情緒,生氣、難過、悲傷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情緒,背後都代表著身體反應的訊息,情緒沒有對錯,迎接情緒需要花時間練習。第三步則是表達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代表的原因後,開始慢慢表達情緒,學習去描述,不只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讓身旁的人可以理解自己,讓溝通更有效率;第四步是調節情緒,當得知自己會受情緒影響,可透過練習幫助自己調節到舒適的程度。劉育嘉表示,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很難,特別是踏出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不過當患者有意識要面對情緒,就已經做到「自我察覺」,也就是踏出第一步,如果已經進入第一步,再往下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卡關,建議可以尋求醫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協助,由專業人士的帶領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劉育嘉表示,情緒是一座大山,這個山是讓人生豐富的資源,只要妥善認識,能大幅降低壓力對於人類的傷害,也能避免心碎症候群等其他身心疾病的發生率。劉育嘉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學經歷:成大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失眠、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創傷後壓力疾患、失智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器質性精神病劉力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南市立醫院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台大醫院心臟科總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住院醫師專長: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末梢血管疾病、糖尿病、冠狀動脈旋磨術、頸動脈支架術
-
2024-03-14 養生.聰明飲食
紅棗跟黑棗有什麼不同?哪種比較營養?專家教你正確食用及如何挑選紅棗、黑棗
洪媽媽最喜歡拿紅棗來燉雞湯,燉出來的湯頭甜而不膩,非常爽口;吳太太則習慣用黑棗燉排骨湯,更喜歡優美的色澤與豐厚的口感。似乎紅棗、黑棗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到底這兩種之間各有什麼不同?營養價值有差別嗎?紅棗、黑棗怎麼區分?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醫的分科裡都屬於大棗類,是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兩者的差別主要在於產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但營養價值幾乎完全一樣。一般來說,大棗曬乾後就成為紅棗,而黑棗則是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黑棗則再加工處理製造,參蜜製成蜜餞或用於燉湯等料理上。」陳旺全解釋,紅棗通常具有補心、養脾功效,在中醫用藥中,所稱的大棗指的就是紅棗,是取其可「助十二經,和百藥」的功效,表示加入紅棗後,能調節各種藥材的功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至於黑棗則多做於食療進補使用。大棗類的營養價值陳旺全指出,紅棗在中藥之中屬於甘草國老之類,可說是藥物中的皇后,一直以來被當作養生藥膳的最佳食材,這是因為它除了能讓藥物甘甜之外,還對劇烈藥物有緩和的作用。尤其近幾年,民間普遍喜歡喜歡吃新鮮紅棗來助養顏美容。研究指出,鮮棗中的維生素C成分,甚至高於水果維生素C之王--番石榴,每100公克中就含有300~600公克不等。也因此,鮮棗在中國有「活的維生素丸」之稱。紅棗不僅可以養氣補血,更有醫學證實具有保護肝臟、增強體力的作用。不只維生素C的含量高,紅棗還含有高量的維生素P、鐵質與單寧酸,同時也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並有大量的醣類物質,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有強化的作用。至於黑棗則有兩種,民間常見的多屬鮮棗的乾製品,營養成分與紅棗類似,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與多種維生素等,其中又以維生素C與鈣質、體質最多,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通常使用在補血及做為調理藥物上,對於貧血、血小板減少、肝炎、乏力、失眠等都有相當的幫助。如何正確使用?不過,即使紅棗、黑棗的營養價值很高,陳旺全仍建議不宜食用過量,因為棗皮的纖維含量高,吃多了容易脹氣,會引起腸胃不適,尤其是腸胃功能較弱的人或者有便秘現象的人更不能多吃。此外,由於棗類的甜度高,如果吃太多又沒有喝足夠的水,容易產生蛀牙。一般來說,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藥的使用上會根據疾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法,陳旺全舉例,如有胃食道逆流者,光吃紅棗絕對不行,還需加入生薑才能達到效果;至於更年期有睡眠障礙的人,則以酸棗仁湯更為有效。此外,有產後憂鬱症的婦女,除了可以紅棗、當歸、枸杞當水喝外,也可加入甘草與小麥,也就是所謂的「甘麥大棗湯」來助養血、紓眠。要提醒注意的是,如果發現紅棗的蒂頭發霉,或是籽的顏色已經呈現黑色時,最好丟棄不用,因為保存不良的紅棗容易出現黃麴毒素,這時不但不能護眼,反而會傷眼、害肝。購買的紅棗或黑棗,務必選擇表皮完整、沒有皮屑者,最好不用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以真空包裝為挑選重點,且包裝外一定要有製造日期,通常半年以內都算新鮮,若已經開封,則可放在冷凍庫的門上保存,且最好3個月內食用完畢,才能確保棗的品質。陳旺全提供一個辨識紅棗、黑棗新不新鮮的方法,就是在食用前,先撥開去籽後,一方面方面烹煮食用,一方面也能順便觀察籽的顏色,來判斷果實是否仍然新鮮。如何挑選紅棗、黑棗?市面上的紅棗大多來自中國,但台灣本地也有雞心棗生產。台灣棗的果核通常尖而細長、果實也偏乾,在選擇上可從果皮顏色偏紅、蒂有凹陷,且皮薄肉厚為佳,通常果皮皺摺細密者屬於良品,此外,顏色也應偏鮮紅。好的黑棗外皮應該要烏亮有光澤,微微透露出紅色且型狀短而圓整,表皮皺紋要細淺,選擇時要特別留意是否有蟲蛀、破頭或腐爛的情形。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補血除了紅棗枸杞還可以吃什麼?這種食物效果也奇佳.紅棗怎麼吃?了解紅棗的功效,但這5類人不宜多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9 退休力.社會連結
歌手林隆璇焦慮敏感,曾7年工作停擺!斜槓成為「正念導師」學會活在當下
生命裡的焦慮、困頓與迷惘,開啟了許多人的身心靈探索之門。有些人因此走進一個深刻的領域,助人助己,像是歌手林隆璇;有些人卻因而深陷詐騙,人財兩失。在焦慮世代衍生而出的療癒商機裡,我們要如何找到所需自我療癒,而不誤入騙局?林隆璇,這個五、六年級生不陌生的名字,曾在九○年代以情歌「我愛你這樣深」、「你那麼愛她」等陪伴許多人度過青澀的年少。入行卅七年,林隆璇當過歌手、詞曲創作者、製作人、歌唱選秀節目評審,近年也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主任,總是「檯面上」的公眾人物,但他坦承,自小有焦慮、憂鬱傾向,面對鏡頭人群也深感壓力,這個「檯面下」的特質,讓斜槓林隆璇去年又多了一個新身分:正念導師。焦慮敏感 曾7年工作停擺成為正念導師之路,故事要從林隆璇的國中說起。青少年風暴加上升學壓力,林隆璇在國中時念放牛班、以倒數第二名畢業,敏銳善感的個性加上大環境的壓力,致使林隆璇國中時就常莫名悲傷焦慮,嚴重時甚至想要結束生命。在那個不關注心理健康的年代,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憂鬱症,但學會了去藥房買鎮定劑吃。焦慮敏感的青少年長大成為歌手林隆璇,每次面對人群、鏡頭,都帶給他很大壓力。他不知怎麼面對,只能硬著頭皮,上綜藝節目靦腆尷尬陪笑,然後告訴自己,「演藝圈就是這樣子殘酷。」卅三歲那年,林隆璇當了一年的主持人,那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覺得自己無法面對人群,接下來有六、七年工作幾乎停擺,讓他焦慮萬分。學習正念 安定身心更自在正在最焦慮、工作停擺的那幾年,他遇到了生命第一個重要里程,跟隨一位藏傳佛教上師學習佛法,成為佛教徒,解決了生命裡許多煩惱焦慮。身為藝術領域的創作者,林隆璇總有千百個停不下來的念頭同時運轉,縱使佛法加持,還是有許多不時跑出來的壓力與焦慮。一直到他在二○一八年,遇到了正念;這是生命第二個重要里程。那時五十三歲的他在政治大學念碩士在職專班,朋友帶他參加正念課,學習東方佛法的林隆璇一開始對西方正念不以為然,但那次老師帶著學員們做「身體掃描」,改變林隆璇對正念的看法。「身體掃描」就是閉眼睛覺察身體,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每個部位、去感受每個部位的感覺。「身體掃描」進行半小時,林隆璇睜開眼,感覺幾十年的焦慮與憂鬱,在那卅分鐘被解決了,生平第一次感覺到身體可以這麼「鬆」。後來他才知道,這方法其實就是轉移大腦的焦慮憂鬱,專注於身體的感受。後來他陸續參加進階師資課程,得到安定身心的方法,也在去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正念認知療法教師資格。林隆璇不只從事音樂工作及投入正念教課,更在大學擔任副教授,教演唱創作,有公司要經營,也是博士候選人,「還可每周追六部劇」,他笑著補充,相較十五歲或卅五歲的林隆璇,他的角色更複雜、事情更多,但生活卻更從容。怎麼做到的?「過去的我活在各種念頭中,現在的我活在當下。」林隆璇的答案很「正念」。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透過呼吸練習專注 覺察+允許 2步驟撫慰焦慮是歌手也是正念導師的林隆璇表示,正念的重點在提升專注力與培養覺察力,核心精神是「活在當下」。他通常是透過呼吸練習專注、集中意識;透過覺察感受身體與情緒狀態,放鬆自己。正念幫助了他走出過去的憂鬱,也安定了現在的生命,每次壓力又來時,現在的他會透過「覺察」和「允許」兩個步驟,撫慰焦慮。「覺察」是透過呼吸與身體感受,覺察到自己正在某些壓力中,以旁觀視角如實觀看自己的各種焦慮。覺察到之後,接著是「允許」它存在。例如胸口又感到緊繃,其實反應了你長時間的壓力,此時林隆璇專注呼吸,將吸氣吐氣帶到胸口運作,呼吸是中性行為,能讓所有現象「如其所是」地存在著,接納並允許這個不舒服,當它來到緊繃的胸口,不會想要抓取或是抗拒這份緊繃,胸口自然就放鬆下來。林隆璇表示,這兩個步驟看來雖然簡單,卻需要不斷練習才做得到,其中覺察是基本功,只要能夠覺察到,所有的焦慮憂鬱都有機會放下。數位版看這裡 紓壓療癒如何不踩雷 熟齡諮商需求大增、心靈療癒書長年躍居書市排行榜、寂寞詐騙推陳出新,各種宣稱能夠撫慰內在小孩、找到生命能量,治癒難解的身體疾病與情緒憂鬱的靈魂療癒也時有耳聞。焦慮世代衍生諸多療癒商機,為何這些商機在現代特別盛行?身處療癒形式無窮、商機無限的時代,是幸運或是災難?在諸多療癒形式中,我們要如何選擇,才能達到紓壓療癒,但又不踩雷,誤入詐騙陷阱?請進數位版看看專家提出的五個建議。熟齡焦慮/長壽、退休造成焦慮也帶來商機 專家4建議:療癒未必是好生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5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開放預約 詳細醫療院所名單公布
台北市今年首度提供免費老人健檢,不但新增骨密度檢查C套餐供長者選擇,提供老人健檢服務特約醫事機構更提升至61家,共30家醫院及31家診所一起服務,服務名額由5萬503名擴增至6萬6,040名,今(4日)起開放一般族群長者網路取號預約,各醫學中心提醒,網路取號號碼僅代表掛號資格,民眾別忘了掛號,以免被取消資格。《元氣網》整理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預約方式、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檢查套餐選擇等細節,有需要的民眾務必盡早預約。免費健檢對象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設籍於臺北市65歲以上長者。免費健檢預約方式及時間台北市免費健檢分2階段登記,一般族群長者屬於第2階段,4日起開放網路取號。1.網路預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路取號系統取號。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網路取號。網路開放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起至113年3月10日(星期日)晚上7點止(或特約醫事機構額滿為止)。註:特殊族群長者已提前至113年2月22日網路取號服務。特殊族群長者為臺北市政府列冊關懷之長者,包含65歲以上獨居長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2.電話預約撥打臺北市老人健檢免費諮詢專線0800-031-889[服務時段113年2月20日(星期二)至3月12日(星期二),每日早上7點至晚上7點],由專責客服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網路系統取號。3.醫療院所現場登記今年僅博仁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西園醫院、仁濟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臺北分院、康寧醫院、張育驍診所、健華診所、夏爾診所、思雲診所、永育樂群診所、天行健診所、永育大湖診所、樹爸爸親子診所、張參雄診所、王志靈診所及惠康診所等18家院所開放現場登記,需依規定取得特約醫事機構登記資格之號碼牌,並遵守醫事機構登記之規定預約健康檢查日期,若未符受檢資格或未依照醫事機構規定辦理登記,特約醫事機構有權利保留或取消長者之登記資格。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現場登記服務。現場登記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開始至額滿為止。3種檢查套餐選擇3種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包含腦肺套餐、腹部超音波套餐及新增的骨密肌力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且每年皆可選擇。共同檢查項目:包含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及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A套餐:加上胸腔X光檢查、甲狀腺刺激素免疫分析、維他命B12、葉酸、鈉、鉀、鈣及血液常規檢查等項目。B套餐: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糖化血色素、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C套餐:則加上DXA骨密度檢查、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ALK-P)、尿酸、尿素氮、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提供免費健檢醫療院所包含30家醫院、31家診所。》詳細名單【資料來源】.臺北市衛生局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0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走過人生低谷 作家H告訴大眾「攝護腺癌並不可怕!」
歷經近日的情感風波,知名作家H(陳鴻儀)因為「失言」成話題人物。他不僅是重度憂鬱症患者,也是攝護腺癌第三期患者。相較於在網路上的尖銳發言,身體裡藏著癌症這顆不定時炸彈,反而讓他冷靜多了,兩年前他發現癌症後,立即接受治療,至今病況穩定。面對治療後造成的性功能下降,他對自己及病友喊話「只要持續治療,都可以改善的,不要害怕面對它。」卸下網路上尖銳外殼,作家H略顯疲憊卻精神奕奕的談起抗癌之路。 談及如何發現癌症,H指出,一開始只是體力下降、心情低靡,醫生朋友告訴他「這是男性更年期!」,但自己一直覺得不對勁,就跑去泌尿科診所進行檢查,發現體內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指數高達17ng/ml,正常是小於4 ng/ml,上網搜尋資料,還以為是「床上太激動」造成攝護腺腫脹,但X光檢查卻發現有異,醫師確診是攝護腺癌。癌症一夕間找上門,腦中短暫空白後,他竟只想著「終於可以擺脫纏人的女友」。他苦笑道,因為當時的女友小他20幾歲,十分任性又不可理喻,確定罹癌後,女友在一週後就提了分手,意外得到解脫。談到罹癌後是否正視死亡,H眼神微沉,呢喃道「我這輩子都過的很不順遂,常遇到人生中的高低起伏,......死亡本來就離我人生很近。」他經歷「哥哥入獄、母親自殺身亡、父親受不了打擊酗酒過度而去世」,曾親眼目睹母親用延長線上吊自殺,讓背負「自殺遺族」原罪的他,一生都無法擺脫侵蝕全身的強烈罪惡感。重度憂鬱症發作時,更曾想不開的拿起愛犬的狗繩想步上母親後塵,「命運」似乎總是對他開著殘酷的玩笑。不過,H並沒有時間傷心。 荷爾蒙療法造成喪失性慾 鼓勵患者記得「先儲精」 確診後H轉至和信醫院治療,當時醫生一見H就搖頭,因為癌症已邁入第三期,雖然X光照顯示脖子後面有黑影,原以為會是骨轉移,還好並非如此。他先接受標靶藥物及荷爾蒙治療。治療一個月後,PSA指數下降,醫生就說「好!現在就來開刀。」 開刀前,護士提醒「陳先生,你還想生小孩嗎?」建議他儲精後再動手術。當時因先行切片採樣,破壞了攝護腺,導致儲精過程十分痛苦,將精子取出時,發現都是血,難以隔離健康精子,護理師也明講「精子不見得能用,但保存下來,就是唯一的機會。」一做完儲精,就進行攝護腺切除術 。但治療的後遺症,讓男人難以面對。H經歷了治療中常見的性功能障礙、性慾喪失、男性女乳症等。手術後,只要動作稍大,就出現漏尿情形,以至於術後三週H都必須包著尿布,但這也不是沒辧法可解決,「只要持續進行凱格爾運動,就可以有效解決漏尿問題。」H認真的說。對於男性最怕的「不舉」,他承認,一開始無法面對,甚至想著乾脆不要治療算了!但副作用已然發生,患者只要持續接受治療,仍可以繼續做「愛做的事」,H說,性功能可能無法像以前那麼好,但癌友不要害怕面對治療。 談起這段經歷,他建議罹患攝護腺後,一定要先去儲精。因台灣攝護腺癌的平均年齡是73歲,近年來有降低趨勢,這種切身之痛,他希望不要再有人經歷。 坦然分享罹癌窘境 藉由自身經歷帶給癌友更多希望身為公眾人物,遇到酸民已不是新鮮事。公布罹患攝護腺癌,版上更有「我爸80幾歲才得攝護腺癌,你才40幾歲,是不是之前玩太兇?」這種不友善留言。面對外界對攝護腺癌的錯誤認知,他希望自己罹癌的經驗,可以傳遞正向抗癌的能量,讓癌友知道治療及術後照顧的重要性。肯定醫療友善環境 感謝辛苦的醫護人員 提起現代醫療環境相對友善,不再讓人聞癌色變。多數癌友能正常過生活,加上媒體正面助力,醫療友善程度是越來越好,他以正面態度,肯定所有辛苦的專業醫護人員,並感謝在手術前幫他蓋好棉被,在耳邊說出「你一定會好的!」那位溫暖護理師。 「罹癌後,你會有更珍惜生命的感覺,因為時間可能也不多了!」作家H強調,現今每三個月回診一次,PSA指數都正常,但醫生也告誡他,對於疾病絕對不能大意,如果三至五年後癌症復發,力道就會更為兇猛,如同裝了電子炸彈在體內。 作家H不僅積極面對癌症,在公眾面前坦誠自我的病況與脆弱,更提醒大家永遠要保持希望。期望十年後,能對自己說「還好,你都撐過來了!」 作家H(陳鴻儀) 📌小檔案:基隆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肄。📌曾任阿貴網站創意總監、Kuro飛行網數位雜誌創辦人、Yume銀飾創辦人暨負責人。改編個人創作小說,並身兼導演在對岸創下人民幣票房破億電影「下一任:前任」。知名網站駐站作家、以作家身分參與國內各大談話性節目。 📌年齡:51歲 📌癌別:攝護腺癌 第三期📌現職:作家 📌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還好,你都撐過來了!」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03 名人.劉秀枝
沒刻意減體重卻往下掉?名醫提醒別輕忽:這件事才是健康象徵
和73歲的朋友陳太太聚餐,發現她胃口很差,個人小火鍋的菜盤和牛肉片只吃了一些,大部分都打包,與平常大快朵頤的她簡直判若兩人,且明顯瘦了一圈。她說最近幾個月上腹部有點隱隱脹痛,沒有食欲,體重減了約兩公斤。想到她的先生因罹癌而需定期到醫院接受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一定讓她忙得不可開交且心情沉重,我腦海閃過兩個造成體重減輕的可能性:憂鬱症與癌症,建議她盡快就醫。一般人都希望苗條,因此各種減重食譜或方法非常流行。但銀髮族被人說:「你看來瘦了些。」如果不是刻意的減重,反而會有點擔心。老年人的食欲好,常是健康的象徵,例如辛棄疾的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提到,廉頗「一飯斗米,肉十金,被甲上馬」,以示老仍可用。現代醫學用數據來回答問題,例如發表於2021年《美國家庭醫師》期刊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非刻意且沒有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是指在6到12個月中,體重減輕超過5%,需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一般會測血液常規如血色素和生化數值(如血糖)、大便潛血和胸部X光,並根據所伴隨的症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例如上腹痛則做上消化道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但主要還是根據醫師的臨床判斷。這篇論文中發現造成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的疾病,以消化系統疾病(9-45%),惡性腫瘤(19-36%)和心理精神疾病(9-24%)最常見,其他包括心肺、內分泌(如甲狀腺、糖尿病)、腎臟、藥物、牙齒和吞嚥困難等疾病,但還是有6-28%找不到原因,需追蹤。這些數據只供參考,老年人體重減輕的評估沒有準則,因個人情況而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朋友的92歲母親,罹患失智症多年,雖然子女們悉心照顧,但胃口不好,明顯消瘦,後來才發現是其活動假牙的金屬支架太緊,嵌入了牙齦造成疼痛的關係。牙醫師幫忙把假牙拿下來後,老太太開始主動吃東西,胃口甚佳,體重明顯回升,全家都高興。問陳太太為何沒想到就醫呢?她認為先生生病讓她心情不好,當然會導致食欲差與體重減輕,但並未嚴重到憂鬱症,相信等她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聚餐後,她看了腸胃科醫師,醫師替她做「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並無惡性腫瘤。醫師開立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每天服用一粒。一個多月後再與她聚餐,發現她的食欲明顯進步,體重也逐漸回升,並繼續在門診追蹤。作為一位照顧者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出現症狀時不要自己想當然耳,因為一個症狀(如體重減輕)有多種可能,有些是常見且治療效果良好(如胃食道逆流),但有些可能是較嚴重的疾病如癌症而需及早診斷與積極治療,可不要輕忽了自己的症狀。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2 醫療.耳鼻喉
打呼不代表睡得好!醫師曝經常打呼一定要留意是否有這疾病
「那是一個五十幾歲的男士,長期有失眠的問題,導致情緒不穩定,而且在駕車經過高架橋時都會感到很恐慌。」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劉景隆醫師指出,「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他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晚上都會嚴重缺氧。」 確定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後,便建議患者在睡覺時使用呼吸器。劉景隆醫師說,使用呼吸器改善缺氧之後,患者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整個人變得神采奕奕,安眠藥的劑量也可以減量使用。 失眠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狀況,造成失眠的原因也相當複雜,常見的有環境因素,例如太冷、太熱、太吵、太亮而影響睡眠;有心理因素,例如緊張、焦慮、擔憂等;有生理時鐘改變,例如時差、輪班等;有飲食因素,例如在睡前攝取刺激性食物、飲料;有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等;有身體疾病,例如咳嗽、鼻塞、疼痛、夜尿、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由於失眠的成因相當複雜,所以在遭遇失眠的狀況時,必須仔細尋找原因,才能採取適當的解決方式。眾多失眠的原因中,有些原因造成入睡困難,有些原因導致睡著之後容易醒來而影響睡眠品質。劉景隆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是會嚴重干擾睡眠的因素之一。 大家可能會以為,一個人睡到打呼代表睡得很好,其實並非如此。劉景隆醫師說,如果經常打呼,一定要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的患者往往打呼聲有大有小,而且睡覺時的呼吸聲會中斷。當呼吸中止導致血中氧氣濃度過低時,患者就會驚醒,一個晚上會發生數十次、甚至數百次,早上起床的時候會覺得頭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為晚上的睡眠一直被打斷,所以白天就容易打瞌睡、工作不能專心、記憶力衰退、暴躁易怒、心情低落。劉景隆醫師說,由於精神不繼,患者駕駛的安全性也須受到重視。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男性、老年、家族病史、使用酒精或鎮靜劑等。部分患者的呼吸道肌肉較鬆弛,睡著之後便可能造成呼吸道塌陷,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從盛行率推估,台灣至少有100-200萬人患有呼吸中止症,但大多數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劉景隆醫師說,通常是身邊的人發現患者打呼很大聲、呼吸聲明顯中斷,才會提醒患者就醫。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會發生在成人,兒童也有機會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在夜間哭鬧、翻來覆去。」劉景隆醫師說,「因為睡眠品質很差,兒童可能常打瞌睡、活動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憂鬱、夜尿等,對小朋友的發育也有負面影響。」 經過檢查確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建議要根據病因接受治療,或是在睡覺時使用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以及睡眠品質。劉景隆醫師說,部分患者在初期配戴陽壓呼吸器時,會因不習慣而影響睡眠品質,所以可以使用安眠藥物來輔助。 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容易影響睡眠。劉景隆醫師說,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為支氣管有慢性發炎的狀況,患者白天就容易喘,睡著之後換氣減少,缺氧會更加嚴重,所以很容易醒過來,相當痛苦。 謹慎使用安眠藥物 如果有失眠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檢查,千萬不能擅自服用安眠藥。劉景隆醫師說,因為部分安眠藥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可能會讓呼吸中止的狀況更嚴重,或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體內堆積更多二氧化碳。 劉景隆醫師說,由於苯二氮平類安眠藥物會改變睡眠結構,長期使用後,部分患者會覺得記憶力受到影響。另外,部分苯二氮平類藥物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呼吸中止症患者也需特別留意使用此類藥物。 目前較新的機轉安眠藥是透過節抗食慾素受體改善失眠症(Orexin receptor antagonist),劉景隆醫師解釋,因為透過不同的機轉發揮作用,較不會影響睡眠結構,較符合生理需求,對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助益。相較於傳統安眠藥物,食慾素受體拮抗劑比較不會有生理依賴性,也不會造成呼吸抑制,因此臨床上讓呼吸中止症病人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一個選擇。 失眠的成因很複雜,患者一定要跟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治療與安眠藥物。 筆記重點整理 1、如果經常打呼,一定要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往往打呼聲有大有小,而且睡覺時的呼吸聲可能會中斷。呼吸中止會導致血中氧氣濃度過低,患者就會頻繁驚醒。 2、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白天容易打瞌睡、工作不能專心、記憶力衰退、暴躁易怒、心情低落。由於精神不繼,患者駕駛的安全性也須受到重視。確認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時,建議要根據病因接受治療,改善睡眠品質。 3、如果有失眠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檢查,千萬不能擅自服用安眠藥。因為部分安眠藥具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可能會讓會讓呼吸中止的狀況更嚴重,或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堆積更多二氧化碳。 4、苯二氮平類藥物是常見的安眠藥物,有呼吸抑制的作用,呼吸中止症患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需特別留意使用此類藥物。 5、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透過不同的機轉發揮作用,對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有助益。相較於傳統的安眠藥物,比較不會有生理依賴性,也不會造成呼吸抑制,因此臨床上讓呼吸中止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多一個選擇。原文:
-
2024-03-01 醫聲.Podcast
🎧|打呼、嗜睡是猝死前兆?8成國人打呼不自知,嚴重恐演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
有位身高163公分、體重破百公斤的31歲男性在夜市賣雞排時突然中風倒地,經過急救後幸運脫險,後續除了需用藥、減重外,更因睡眠期間有70餘次長時間的呼吸中止,而需配戴呼吸器入睡,避免器官反覆缺氧受損。專家表示,台灣約200多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它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疾病前期會出現打呼現象,但高達八成國人不知道自己睡覺會打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表示,做惡夢、夢遊、磨牙、夜間不寧腿症等皆屬睡眠障礙,其中最常見的是失眠症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旦民眾睡不好,不僅影響隔天表現,長期下來也會出現憂鬱、暴躁等情緒障礙,或增加高血壓、腦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可能導致猝死。全台約200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民眾可至睡眠門診檢查「打呼越來越嚴重,就會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昆達說,嗜睡、夜尿、睡眠中嗆醒、記憶力及性功能減低等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好發於中年以後的男性,因其神經控制能力、肌肉鬆弛度隨年紀退化,若再加上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等高風險因子,將容易造成睡眠時舌頭塌陷,氣流阻滯而呼吸中止,通常是患者枕邊人最先發現異常,當患者自行察覺時,病況多已中重度。周昆達推估,全台約200多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卻不到1%獲得診斷,如果民眾擔心,除了請枕邊人留意自己的睡眠狀況,也可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透過檢測八大情境下嗜睡程度,判定睡眠品質以及是否需要醫療介入,「民眾可至睡眠門診接受健保給付的睡眠檢查,疾病越早診斷、治療越好。」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治療?老化不可逆,需持續治療依照熟睡期間呼吸暫停的次數得來的呼吸中止指數,可將睡眠呼吸中止症分為輕、中、重度,輕度患者可藉由側睡、手術切除扁桃腺或整形懸雍垂、戴止鼾牙套或口內負壓儀器等方式改善症狀;中重度患者則需配戴單相正壓呼吸器(CPAP),「雖然國際指引建議一確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就需配戴呼吸器,但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需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民眾再自費購買儀器。」周昆達也提醒,即使呼吸中止指數偏低,若出現心血管疾病、情緒障礙等,得更積極接受治療;而身體功能老化不可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可能治癒,只能延緩惡化。」失眠需找病因 這幾種方法幫助入眠另一個常見的睡眠障礙是失眠,好發於年輕女性、個性神經質、壓力大者,短期可靠安眠藥幫助入睡,但長期失眠患者需找到病因解決,如因攝護腺肥大而夜尿多、關節疼痛或憂鬱症而難以睡著等。睡前環境營造也很重要,周昆達建議,白天需適當活動,減少午睡時間,下午五點後就不運動、不喝提神飲品,睡前燈光昏暗、不使用3C用品,都有助於入眠;20分鐘內沒睡著不須強迫自己,可直接起來做事,等睡意來襲再睡也行。周昆達小檔案現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台北榮民總醫院 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學歷: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重症加護專責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灣睡眠醫學學會
-
2024-03-01 退休力.理財準備
律師認定財產這輩子花不完!何篤霖預習下半生5棟房全立好遺囑
今年58歲的何篤霖開始預習退休生活,甚至寫好遺囑做好財務分配。他坦言,這是一個梳理和身邊的人親密關係的過程,並驚訝從朋友口中發現,原來送別人房子,還得先替對方存一筆「稅源」,「如果我給的人沒錢繳遺產稅,房子在期限內被政府收走就沒意義了」。趁早寫遺囑 沒有寫下來你就給不了何篤霖說,3年前好友羅霈穎過世,告別式上,于美人提醒大家要趁早寫遺囑,「用嘴巴講的沒用,對你好的人,沒有寫下來,你就給不了,後來疫情時全球恐慌,意識到人隨時會走,會留下多少人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正式找律師處理這件事」。何篤霖預習下半生 5棟房全立好遺囑何篤霖不投資、不碰股票,20多歲開始工作後買了第1間房給媽媽,之後有了錢就存房買房,手上擁有超過5棟房產,律師攤開他的財務,直接告訴他「你這輩子都花不完」,而立遺囑的過程並不容易,該怎麼給才公平成了苦惱,「5個手指頭總有長有短,例如我給哥哥的孩子,誰努力、誰不努力,都給一樣的錢不公平,但給不一樣也是一種不公平,而且在過程中,人生回憶全湧上來。」最後他決定不管了,全部公平給一樣的,如果特別喜歡哪一個晚輩,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多塞一點,「真的很難,所以新聞才會有這麼多新聞為遺產的事吵不完,我現在就用力花,最後花不完也沒辦法,遺囑目前已做好公證」。至於該如何花,他思考人生餘命,扣掉後面躺在病床、跑醫院的時間,大約算出還能好好吃喝多少年,「現在清楚剩下的人生很珍貴,房子也不留了,都正掛牌賣出」。想去不同國家 去嘗試不同生活他預習退休,是因為若沒想清楚,一旦突然退下來後,「接著大睡3個月,然後呢,很多人就憂鬱症了,所以退休是需要練習的」。當年出外景到美加宣慰僑胞給他很大震憾,「為何洋人能生活這麼悠閒,而亞洲人卻要一生庸庸碌碌,所以我想去不同國家去嘗試不同生活,但不需要移民,冬天我去曼谷,夏天我去加拿大,只需跟著舒服的季節去長住就好」。律師認定他這生錢花不完,但他也不會因此揮霍,何篤霖說,「我不可能每天吃米其林,它雖然好吃,但坐在哪裡等廚師花兩小時完成藝術品我受不了,我喜歡在市場裡吃陽春麵、乾麵,東西好不好吃跟米其林沒關係,我的個性,就是不會亂花錢的那種」,他想變的,是心境,接受無常,然後接受變老。●「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8 養生.聰明飲食
巧克力有哪些功效?不能把巧克力當「健康食品」吃!7大益處一次看
許多人喜愛巧克力的滋味,吃巧克力也讓我們感覺良好,不過巧克力對健康有好處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正確的巧克力種類就對人體有益。由於巧克力富含類黃酮,這是一種稱為多酚的化學物質,而類黃酮存在於許多植物性食物中,包括水果、蔬菜、茶和咖啡。黃酮類化合物富含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自由基會增加癌症、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然而,如果你吃太多錯誤種類的巧克力,你就不會得到同樣的好處。許多備受喜愛的巧克力其實都是經過超加工的糖果,其中添加了糖、牛奶和熱帶植物油,甚至牛奶或白巧克力。食用過度的話,你可能會感到胃部灼熱、不適,也可能增加體重。可可和可可豆有何不同?可可豆和可可都含有類黃酮,但兩者實際上是不同的,可可豆是來自樹木的原料,而可可是將可可豆磨成粉末後經烘烤,並與其他成分例如糖混合製成巧克力。研究表明,類黃酮可以降低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還能改善情緒,並且減輕憂鬱症狀。類黃酮還可以幫助認知,並抵消睡眠不足導致的認知缺陷。巧克力有哪些營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克含有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4.2克膳食纖維,還有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其熱量約585大卡,甜度約為一般人的一分糖。黑巧克力7大好處1.營養價值高優質黑巧克力富含纖維、鐵、鎂、銅、錳和一些其他礦物質,也含有脂肪酸、咖啡因和可可鹼。2.富含抗氧化劑可可和黑巧克力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事實上,它們比大多數其他食物含有更多的更多的多酚和黃烷醇 。3.有助降低血壓可可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改善動脈血流,並導致血壓小幅下降,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4.提升好膽固醇黑巧克力可以改善多種重要疾病的危險因子,它也可以降低易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5.降低心臟病風險研究表明,食用富含黃烷醇的可可或巧克力可以降低血壓並改善心血管健康。6.保護皮膚研究表明,可可中的黃烷醇可以改善皮膚的血液流動,並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但巧克力不能取代防曬霜和其他形式的防曬。7.改善腦部功能可可或黑巧克力可以透過增加血流量來改善大腦功能。此外,它還含有咖啡因和可可鹼等興奮劑。如何挑選適合的巧克力?專家表示,黑巧克力通常含有大量可可、較少的糖和較多的類黃酮。極黑巧克力(very dark chocolate)是最健康的巧克力形式,它的含糖量通常低於其他形式的巧克力,並且不含牛奶或添加脂肪。除了黑巧克力之外,牛奶巧克力的黑巧克力含量較少,而白巧克力則根本沒有巧克力含量。白巧克力通常由可可脂、糖和牛乳固形物製成,但不含可可豆或可可膏成分。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與黑巧克力有何區別?.黑巧克力:以可可脂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35%、可可脂至少18%、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14%。.牛奶巧克力:以可可脂及乳粉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25%、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2.5%、牛乳固形物至少12%。.白巧克力:以可可脂及乳粉為原料,且其可可脂含量至少20%、牛乳固形物至少14%。怎麼吃巧克力會比較健康?目前尚不清楚人們每天需要吃多少巧克力才能有益於健康,因為多數研究使用的是純可可而非商業巧克力,後者經過加工,會破壞類黃酮,並含有添加劑。黑巧克力的推薦吃法1.尋找標籤上含有70%或更多可可的黑巧克力,因為更多的可可通常意味著更少的糖。2.標籤可能不會告訴你類黃酮的濃度,因此以巧克力的顏色為依據,巧克力顏色越深,含有的類黃酮就越多。3.限制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攝取量。4.孕婦和幼兒可能需要限制巧克力的攝取量。最重要的是,巧克力不應被視為與新鮮水果和蔬菜相同意義上的「健康食品」,但任何人都不應該覺得有必要剝奪自己吃巧克力的權利。如何分辨真正的可可脂?營養師查慧琦曾受訪表示,不少市售巧克力會用「代可可脂」取代,兩者僅差一個字,代可可脂口感雖滑順,但卻含反式脂肪酸,恐對人體心血管造成威脅。要如何分辨出真正的可可脂?查慧琦指出,純可可脂熔點較低,約攝氏27、28度環境下會漸漸融化,若到37、38度會完全融化,而代可可脂熔點則高達60度。人類體溫約36、37度,手指溫度約31、32度,如果手拿巧克力一下就融化,代表純可可脂含量很高,若許久未融化、甚至要用咬的才會融化,代表可可脂含量並不高。【資料來源】.Can chocolate be a health food? What to look for in your favorite candy.衛生福利: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7 Proven Health Benefits of Dark Chocolate
-
2024-02-27 醫療.新陳代謝
75歲男3個月暴瘦21公斤!驗血查出是「這原因」 醫師提醒:短期內體重減輕要當心
1名75歲男性近3個月來體重從原本76公斤暴瘦到55公斤,變得虛弱無力且易喘,醫師抽血檢查發現,原因出在甲狀腺亢進,所幸經過幾個月的藥物治療,體重終於慢慢回升,曾有的心悸、失眠也獲改善。短期內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要當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吳佾璇說,體重減輕是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不過有意義且非意願性的體重減輕,目前並沒有公認的標準。常用的定義是指體重在6個月內降低至少5%,就會視為異常。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很多,大部分都可以經由醫學檢查找出根源。她說,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為腸胃道相關疾病,惡性腫瘤則約佔四分之一。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慢性感染或發炎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約佔所有原因的十分之一,這個觀點與中醫所說的「肝木剋脾土」不謀而合,反映了情緒對於食慾及消化功能的影響。吳佾璇說,若家中長輩暴瘦,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可能是咀嚼與吞嚥功能退化,影響食物營養攝取,或者因行動或社會問題而備餐困難。另外,老年憂鬱症也經常以身體症狀,而非情緒症狀呈現。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習慣她說,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體重的習慣,如出現體重減輕的症狀,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食量或進食頻率減少,或者活動量增加而無相對應的增加飲食等,若排除刻意減重,應積極就醫尋找體重下降的原因。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退休後不敢遠遊 盼出門走進人群
退休後,生活重心是照顧年邁的雙親,只要出遠門,我就會擔心兩老在家會不會臨時有狀況要看病、跌倒癱軟在地求救無門…。因為老是杞人憂天,為了安自己的心,幾乎不出遠門旅遊,可說是「父母在,不遠遊」。平日除了外出買日用品或慢跑,我都宅在家,知心朋友愈來愈少。反觀內人,爬山、運動、畫畫、寫作、到處交朋友,退休生活過得多采多姿,與她相比,我的退休生活真是乏善可陳。因為老是待在家中,很多事我會再三檢查,對家人說過的事,會反覆確認。有時候,還不斷地請內人協助確認,搞到她不堪其擾,押著我去看身心科醫師。內人多年前曾飽受憂鬱症困擾,「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整天無精打采,所幸就醫後,按時服藥、努力運動、跟朋友旅遊、爬百岳,經過一段時間就不需服藥了,至今已6、7年未曾復發。身心科醫師建議我,除了按時服藥,也要多出去走走,多與人互動,這樣可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才不會一直關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於是我開始與內人一起出門爬山、參加朋友聚會,經過3、4個月的努力,我的強迫症狀有了明顯改善。上床睡覺之後,不會因想到瓦斯是否關好又爬下床去察看確認。所以我的新年健康新祈願,就是「放鬆心情,出去走走,看看風景,也走進人群。」
-
2024-02-27 養生.運動健身
治療憂鬱症3種運動最有效 其中又以這項成效最顯著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新的證據顯示,運動可治療憂鬱症。14日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的這項研究強調,各種運動如步行、慢跑、瑜伽、重量訓練、混合有氧運動、太極拳與氣功等,無論是單獨還是與治療、藥物相結合都有助減輕憂鬱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強度越大,效果越好。步行或慢跑、瑜伽與重量訓練 最能減輕憂鬱症該研究稱,步行或慢跑、瑜伽與重量訓練是最能減輕憂鬱症的三種運動,儘管所有運動方式之間效果差異不大。與其他運動相比,瑜伽尤其能顯著地減輕憂鬱症;此外,瑜伽和重量訓練的耐受性最佳,意即可舒適地進行鍛鍊,而不致感到明顯的不適或疼痛。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家溫斯伯格(Mimi Winsberg)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二十多年來,她一直以運動當作治療憂鬱症者的處方。對於這項新發表的研究,她說,能有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實驗來支持這項治療方法,是再好也不過的事。憂鬱症持續悲傷絕望 影響不分年齡性別根據疾病防治中心(CDC)的數據,美國每年約1600萬成年人飽受憂鬱症之苦。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分析,憂鬱症的特徵是持續悲傷、絕望、易怒、內疚、對愛好失去興趣、疲勞、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入睡或嗜睡、食慾改變、企圖尋死或自殺的念頭持續兩周以上。憂鬱症的影響,不分年齡、性別、族裔與群體。【疾病百科】憂鬱症醫生建議,任何想開始運動的人都應該專注於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而非優先考慮所謂「最佳」的運動。也有醫生鼓勵病人可變換運動,也許會驚喜的發現自己更喜歡不同的運動。★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8 失智.大腦健康
永遠不嫌遲!失智症專家絕不做7件事:有助大腦維持最佳狀態
超高齡社會到來,失智症成為全球危機,雖然失智症的因子包括遺傳和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但某些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也會帶來失智危機。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女性阿茲海默症運動預防中心主任Jessica Caldwell表示,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扭轉或延緩疾病,而且永遠不會太遲,即使已有輕微認知變化,也能從良好的大腦健康習慣中獲益。關於預防失智症,神經科醫師分享了他們絕不做的七件事,建議避免以下習慣,以保持大腦的最佳狀態。1.經常吃加工食品速食等加工食品方便、迅速,但卻是大腦健康的殺手。經常吃加工食品的人,缺乏天然飲食中有益大腦的營養成分,例如深綠色蔬菜、富含omega-3的魚、漿果和堅果。大腦中的omega-3水平較高,可以幫助腦細胞更順暢地與身體其他細胞溝通,阿茲海默症學會表示,這是大腦運作的重要過程。神經科學家Friederike Fabritius表示,飲食中缺乏優格、克菲爾(kefir,一種發酵乳)、泡菜等發酵食品,可能會導致認知問題,「加工食品會使大腦微發炎」,而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群則對大腦健康有利。他說,「我們大部分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在腸道中產生。」2.久坐的生活型態運動有助維持大腦健康,伍德蘭醫院大腦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Randall Wright博士說,運動能釋放大腦的潛力,維持細胞發展,還能改善大腦血液流動,減輕壓力、減少發炎,還有利心血管健康。3.拒絕社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孤獨不利健康。擁有良好社會關係的人,平均能延長壽命八年。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壞處,與每天吸兩包菸不相上下。社會孤立,或從職場等社交活動中退縮,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當我們與人互動時,大腦會處理很多事情;一旦遠離社交活動,這些神經迴路就不會被利用,加速認知能力的下降。失去社交也會導致身體活動減少、出現憂鬱症狀,這些都與與失智相關。4.時常熬夜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正常運作,Wright博士說,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就像大腦的垃圾桶,在你入睡時,它會變得非常活躍,努力清除腦內毒性蛋白質,例如類澱粉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物質。且睡眠不足會妨礙白天有利身體健康的活動,例如運動,並且會影響情緒、增加壓力。5.忽視自己的壓力長期壓力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世上沒有完全無壓力的生活,重要的是在壓力發生時,如何妥善應對。感到壓力時,皮質醇會激增,如果持續下去,就會損害大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控制壓力,例如散步、做瑜伽、冥想等。6.忽視高血壓吸菸、不健康的飲食和缺乏運動是導致高血壓的因素之一,不受控的血壓,會增加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盡可能減少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助防止未來大腦認知能力下降。7.停止學習你可能已經離開校園很多年了,但保持好奇心是鍛鍊思維並保持頭腦敏銳的方式之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繼續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19%。每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時,腦細胞會形成新的連結,每當這些連結被建立,就會增加所謂的「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心智和大腦適應變化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理論上認為接受過較高等教育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7 醫療.精神.身心
這麼晚回家是把家當旅館?吃這麼少要當神仙?諮商心理師:小心「台式關心」讓親子關係惡化
「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吃這麼少要當神仙嗎?」、「你不是應該要幫我做點事嗎?」許多人關心晚輩,說的話卻不中聽,用嘲諷、酸、貶低等語氣表達,小心「台式關心」讓關係更難連結,甚至破碎。關心不會講 與晚輩關係受挫教育部於十多年前將情感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程中,近年社會對「情感」意識抬頭,從察覺到理解並接納,試著在關係間畫出界線,避免情緒被勒索,保有自我。但過去台灣情感教育幾乎為「零」,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說,許多長者「不知道該怎麼好好表達」,於是容易在與子女或孫輩的關係中,感受挫折。許多剛從職場退休的長者,長期以來沒有與家人特別建立關係,退休後期待含飴弄孫,一開口卻讓晚輩覺得每一句都是不耐煩、討厭、否定,把關係拉得更遠。「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句話的背後可能是希望孩子作息正常,不要日夜顛倒影響健康;「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嗎?」則擔心孩子晚歸遇到危險。話語的背後可能都藏有關心,但關心如果都用酸言酸語包裝,除非兒孫有著強健的心理素質,否則沒有人能接受。靳秀麗說,長輩大多不懂得經營關係,也讓關係愈經營愈挫折,兒女關係表面緊密,實際疏離。無論準退休族或已退休族群,若期待擺脫憂鬱,擁有幸福感,情感課程必須要好好重新學習,放下傳統的框架包袱,好好表達自己,才有機會找到幸福感。憂鬱傾向長者 僅2成7接觸醫療超高齡化社會帶動高憂鬱世代,衛福部委託國衛院調查,國內七千六百多名五十歲以上民眾,搭配健保資料庫分析有憂鬱傾向民眾接受醫療照顧的情形,其中有一千兩百多人被判定為有憂鬱症相關症狀,僅兩成七接觸過醫療服務,一成一認為獲得有效治療。高齡者是否願意就醫,也與是否願踏入諮商正相關。願意接觸醫療服務的憂鬱症患者,有五大傾向,一是女性、已婚或退休或失業;二是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三有參加社交活動;四有定期運動習慣;五對疾病察覺度高者。不願接受醫療服務者,如有酗酒習慣等,多對於情緒的認知等較為低落。國衛院研究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發現高收入國家的憂鬱症醫療覆蓋率是五成二,是低收入國家的兩倍,台灣雖然是高收入國家,但憂鬱症的醫療接觸率卻是接近中等收入國家,醫療有效率則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國衛院分析,高齡者出現憂鬱等情緒障礙不願接受治療有三大因素:1.恥於就醫或缺乏對於憂鬱症或情緒課題的認識2.與外界接觸少降低社會參與率,降低治療機率3.接受高等教育人數有限,也是低治療率的問題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年看電影有益心理健康!外國研究指出「電影療法4階段」助憂鬱情緒化解
你平常有看電影的習慣嗎?戲中的角色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鳴呢?根據2023年3月荷蘭《PositivePsychology》網站文章指出,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已被證實可以促進溝通、打破親密關係的障礙,能讓個案學看到新的觀點、感到較不孤單!看電影已不僅是休閒娛樂,更有助於心理健康。看電影促進身心健康 助憂鬱症患者降低無望感 該篇文章是由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根據電影療法相關研究所撰寫,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進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減少無望感,且可讓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而電影治療過程主要經歷4個階段:1.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2.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3.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4.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除了改善憂鬱症,電影治療也有助兒童面對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1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發現,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悲傷的情感宣洩後,發展出能夠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電影描述自殺太寫實 專家提醒家長要篩選內容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民眾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即使電影結束,也能從中獲得勇氣、希望來面對未來;緊張與刺激的電影能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往往會讓民眾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葉雅馨強調,看電影除了可紓壓,也有助於增進人際互動、打破親密關係障礙,只要願意看,就能讓2個人至少有話題,如果看完電影有種曲終人散的失落感,再看一次又何妨。陳質采也提醒,部分影集礙於情節,自殺細節會過於寫實,亦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師長們最好能了解有精神、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性愛.性福教戰
過年期間忌恩愛?專家告訴你停止性行為後,身體健康會如何?
傳統有一說是在過年期間停機,尤其是初一到初三這三天避免有親密活動,否則可能新的一年運勢會大受衝擊。暫且不論這樣的習俗是否有科學的依據,但假如你停止性行為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會損害你的健康嗎?不進行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美國婦產科醫師Ali Novitsky告訴《每日電訊報》,定期的性活動可以提高某些荷爾蒙的濃度,例如催產素和內啡肽(或稱腦內啡),這些荷爾蒙與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關。因此,禁慾可能會導致這些激素濃度下降。有研究表明,規律的性生活可以降低焦慮程度,有助於緩解憂鬱症,而且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對男性來說,頻繁射精還可能有益攝護腺健康。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每月射精4至7次的男性相比,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對於女性來說,一項研究表明性高潮可以增強骨盆底肌肉,有助於避免晚年失禁。 但如果你沒有發生性行為,也不必擔心。Novitsky指出,雖然定期的性活動可以為身體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不發生性行為並不一定會導致身體健康問題。為什麼伴侶會停止做愛?除了過年習俗之外,伴侶間停止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45%的人將疲憊列為缺乏親密關係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生活壓力太大」(29%)、性慾隨時間下降(28%)、性慾不符(20%)以及親密程度低或沒有親密感(19%)。Novitsky指出,對許多人來說,日常生活、工作、孩子和其他責任的需求可能優先於親密關係,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性行為。壓力和疲勞也可能是重要因素,因為它們會降低個人的性慾和伴侶之間的吸引力。 Novitsky補充,在某些情況下,健康問題包括荷爾蒙失衡、更年期或慢性疾病,可能會直接影響性功能或性慾,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男性陽痿的原因。對於女性來說,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荷爾蒙問題可能會擾亂性慾。另外,糖尿病、心臟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某些藥物已被證明會降低老年人的性能力和性生活品質。 2018年一項研究也表明,年齡的增長會影響你對性行為的心理感受。研究人員指出,性生活品質下降最嚴重的人是那些「感覺自己變老了」並且已經對變老的含義持有不利看法的人。相反地,人們感覺越年輕,他們的性生活就越令人滿意。 性慾低下該如何提高?Novitsky表示,性慾波動是正常的,性慾低落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你對性生活感到舒適和滿意。但若你覺得有必要提升性慾,建議從多方面著手,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等。她補充,優先考慮自我保健,例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獲得充足睡眠。再者,控制壓力很重要。Novitsky指出,壓力大會對性慾產生負面影響。試著將瑜伽、正念或冥想等壓力管理技巧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程度,有可能提高性慾。 【資料來源】.What happens to your health if you stop having sex?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2-05 養生.聰明飲食
「食補」也有益於心理健康 研究曝5食物助抗季節性憂鬱症
隨著季節轉變,有時季節性憂鬱也跟著悄悄來襲,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對抗憂鬱症狀並提振心情,而「食補」也有益於心理健康。魚《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上發表一篇針對26個研究的分析,指出經常食用魚類,和更低的憂鬱症與憂鬱症狀風險存在顯著關聯。一項研究指出,魚類含有的脂肪酸可能是降低憂鬱症風險的原因,因為脂肪酸有抗發炎的特性。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鮭魚等富含脂肪酸的魚類與憂鬱個案心情改善相關。蔬菜好幾項研究(包括2020、2021年的研究)表明,每日攝取蔬果與更佳的心理健康相關。農業部建議成人每天攝取二至三杯蔬菜。2019年一項研究發現,三個月期間攝取多種蔬菜的成人,其憂鬱症狀減輕。堅果堅果是相當有益於心理健康的超級食物,每天吃一把堅果與較低的憂鬱症風險相關。近期發表於《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期刊的研究顯示,每日食用一把堅果與憂鬱症風險降低17%相關。黑巧克力黑巧克力與心情與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相關,2019年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吃黑巧克力的人群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遠低於完全不吃巧克力的人。藍莓一項加拿大研究發現,食用藍莓萃取物或藍莓果汁的女性,受產後憂鬱症影響的機會顯著較低。藍莓富含抗氧化劑,已被證明可對抗年輕人的憂鬱症狀。2020年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個月內,食用野生藍莓保健食品的青少年,自述其憂鬱症狀較少。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