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慢跑
共找到
528
筆 文章
-
-
2024-11-16 養生.運動健身
4秒運動抵銷久坐傷害?你以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省時有效 其實沒這麼美好
現代人生活忙碌,有時撥不出太多時間運動,因此開始有人倡導短時間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像是7分鐘HIIT,聽起來就很好達成。甚至現在還出現「4秒運動」,號稱每天重複幾次4秒的運動就能抵銷久坐傷害,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些落差。何謂4秒運動?2020年發表在《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原本久坐一整天的受試者被要求每1小時起來5次,並在健身單車上用盡全力踏踩4秒鐘,從靜止狀態踩到最快轉速,接著就下來繼續久坐。在一天工作八小時中每小時反覆執行,該研究結果表明,在隔天餐後的抽血報告發現,4秒運動能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達43%,同時餐後三酸甘油酯也降低了31%。醫師指出4秒運動可以逆轉久坐帶來的傷害,增加身體燃脂效率,還能降低餐後血脂。關鍵不在於運動時間很多人認為只要運動時間夠短,就能無痛納入每日繁忙的行程表中,但事實上要移動身軀去運動和所需的時間長短無關。當然和運動90分鐘比,30分鐘聽起來比較容易,但如果把20分鐘和30分鐘的運動拿來比較,20分鐘看起來並沒有比較容易跨越心理障礙門檻;那如果跟20分鐘比,10分鐘的運動(還包括要換衣和熱身等)感覺就沒什麼不同了。研究和現實有落差 高強度運動沒想像中美好如果要縮短運動時間達到效果,這個運動的本質會產生巨大變化。在很多關於運動的研究中,除非研究人員對受試者進行嚴格管控監督,否則受試者不會按照既定實驗程序進行運動;換言之,如果人們在日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通常無法達到實驗預期的水準,這也代表實驗研究和日常鍛鍊的先決條件是完全不同的。像是Tabata訓練(2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10秒)和 Wingate測試(30秒高強度運動、休息4分鐘)設計為使用自行車型測力計進行,設備由研究人員操作,並且全程陪同受試者進行鍛鍊;至於4秒運動也是在特定的訓練自行車上進行。如果是一般人在自家客廳做波比跳,或是在健身房踩自行車使用「增加阻力」按鈕,也達不到實驗室超短時間運動的運動強度。所以當HIIT蔚為流行,即使人們認為自己在很短時間進行一項超級有效的訓練,實際強度也遠低於預期水準。而這些短時間運動都是由多種類型(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組成,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半途而廢,都可能無法達到它原本有效的水準。就拿4秒運動來說,這些運動需要重複多次進行,當完成所有回數並加上兩次之間的休息時間,整體花費的時間可能和15分鐘的運動時間相差無幾,所以這些運動並不如表面上看的有多省時。如果想要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需要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兼具,有些運動指南建議每週要進行至少150分鐘的輕度運動、75分鐘的劇烈運動,每個人可以將時間分配給自己中意的運動,例如步行150分鐘和慢跑75分鐘。兩類人適合超短時間運動超短時間運動也並非一無是處,對以下兩種族群而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平常完全不運動第一種人開始進行超短時間運動,就是成功踏出動起來的第一步,即使只是用雙腳走過一個街區也比一直躺在沙發上好;同樣地做10個深蹲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對這種人而言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運動量,無論多少都是好事。2.已進行充分有氧和重訓、想從艱困的鍛鍊中暫時喘息這個族群多半指的是專業運動員,很多一流運動員在幾個月裡將訓練減少到最低限度,藉此贏得獎牌和打破個人紀錄,他們具備堅實的運動能力基礎,進行超短時間運動能從最少的訓練中獲益,例如比平時更好的恢復以及提高某項能力。超短時間運動的Know-How要進行超短時間運動之前必須先捫心自問,考量自己平常的運動類型和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使不屬於上述兩種族群也不是不能做,最好是把它「添加」到自己日常的活動中,例如如果平常只做有氧運動,那就可穿插一些高強度間歇訓練。如果你只是在追求時間短於20分鐘的運動,應該先問問自己期待運動能達到什麼效果,是不是專注於追求時間而忽略其他更有效的運動方式?或只是想逃避運動的痛苦?例如在大多數情況下,30分鐘正常強度的有氧運動比起10分鐘讓你感到噁心的劇烈間歇運動,結果可能更令人感到滿意。相較於1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但實際效果也許只是輕度有氧等級),30分鐘的踏實有氧運動肯定更有效。透過運動達成健美體態或健康目標,努力和堅持不懈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想要走得長久,必須以安全永續的方式進行鍛鍊,如果只想投機找藉口減少運動量或時間,那就永遠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資料來源/LIFEHACKER
-
2024-11-11 養生.運動健身
騎單車注意姿勢 3錯誤恐釀運動傷害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騎單車是最好的有氧運動之一,許宏志表示,像體重過重、有關節問題的人,如果從事慢跑運動,會因負荷過重,導致腰痛、膝蓋痛;游泳則有場地、氣候的考量,並非時時都可執行。騎單車的強度可比照跑步,能提升心肺耐力,增加肌力、訓練平衡,且關節負重較輕,是對骨質疏鬆、關節炎病人十分合適的運動選項。手抓太緊 騎久恐脖子痛「騎乘單車時,務必注意騎姿,不要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許宏志建議,騎車時手輕握手把即可,若是抓得太緊,脖子肌肉容易緊繃,無法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力道,尤其是台灣單車道路況較差,有時騎久了會導致脖子痛。坐墊太小 造成臀肌緊繃乘坐單車座墊時,許宏志建議,將臀部二處硬骨凸起(即坐骨),分別靠在坐墊兩側,不要為了流線造型,選用太細、太小的坐墊,一旦坐骨缺乏支撐,就會造成臀部肌肉緊繃不適。坐墊太低 易致膝蓋磨損騎單車時坐墊應如何調整?許宏志說,調整座墊高度時,要注意膝蓋彎曲角度,若坐墊調太低,膝蓋角度會小於90度,容易導致膝蓋磨損;若坐墊太高,則會導致騎乘時,重心不易維持。建議可採取「踏板踩到底時,膝蓋微彎15至20度」為標準,較為適當。在戶外騎單車,最擔心跌倒。許宏志表示,有些人騎乘單車習慣使用「卡鞋」將鞋子固定在踏板,目的是提升加速效果,但若遇道路不平或重心不穩時,就會因雙腳無法抽出維持平衡而跌倒,增加受傷機率。很多人摔車時,會習慣性以手掌、手腕撐地,就容易導致韌帶受傷。「燒襠」也是騎單車常見的傷害。許志宏指出,騎乘單車容易導致鼠蹊部灼熱,產生摩擦性皮膚炎,有些車友為了改善此情況,會選擇穿車褲,但車褲通常材質較厚,且剪裁很緊,有時會因為壓迫,引發臀部外側的神經「髂前上棘」疼痛或發麻,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使用「醜一點」較寬、較大的坐墊。還有不少人擔心騎單車當運動會導致「蘿蔔腿」。許宏志說,經過騎單車運動訓練,小腿肌後方容易肥大,這無可厚非,建議民眾在騎乘單車前後,進行小腿前方的「脛前肌」運動,只要正常站立,將重心放在腳跟,脛前肌就會出力,達到訓練效果,可讓小腿變得勻稱即可。
-
2024-11-09 養生.抗老養生
你相信他快60歲了嗎?逆天顏值攝影師「看起來不到30歲」分享凍齡心法
現年58歲的陳傳多是一位新加坡網紅攝影師,他擁有和實際年齡極不相符的年輕外貌,搭配逆天顏值和精實身材在網路走紅。本業為攝影師的他還曾演出電影、出寫真書等斜槓人生,在IG擁有157萬粉絲。陳傳多不是明星藝人也沒有專業營養團隊,靠著自身保養與人生哲學維持凍齡外表,年屆六旬看起來還像二、三十歲的小伙子,還有渾身精壯肌肉,他曾在媒體公開分享其養生之道,可供民眾參考,保持身體健康幫助抗衰老:1.飲食陳傳多每天早上都要吃6個雞蛋。除此之外,牛奶、酪梨、漿果、堅果也是他常吃的食物,牛奶和雞蛋可以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和營養;漿果是優秀的抗炎水果,常見的有藍莓、草莓、蔓越莓等。午飯和晚餐則選擇雞肉飯、蔬菜沙拉和魚湯,少油少鹽,不喝酒、不喝茶、不喝奶茶,每天喝大量的水,並在睡前五到六個小時禁食。2.運動陳傳多每周去健身房3~4次,每次進行30分鐘的肌肉訓練和有氧訓練,或是選擇游泳一個小時。若是沒時間上健身房和游泳池的人,在家也能進行高效訓練的辦法HIIT訓練法,運動十五分鐘等於慢跑一個小時,不僅燃脂能幫助變年輕。發表在期刊《Aging》上的研究指出,每周進行三次HIIT訓練持續一個月,參與者的生理年齡平均減少3.29歲。3.保持良好心態陳傳多堅信相由心生,保持心態年輕也是保養的重點。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博士(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冥想可以延長端粒程度,減少身體的氧化反應,這證明冥想對身體年輕健康有正向作用。壓力大情緒煩悶的人可以試試正面冥想,舒緩負面情緒,為身體減輕負擔。抗老凍齡背後有不為人知的苦功? 根據TVBS報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如果年近60歲外表看起來像30歲,他認為個人在保養上所花的錢和功夫,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其背後的辛酸。周宜群認為有些人先天的基因看起來真的比一般同齡者年輕很多,當然運動、心情好,自然看起來年輕有活力,但皮膚的緊實度要看花多少錢買保養品、花多少時間保養,或者去做了一點醫美。多喝水皮膚比較水潤,看起來細紋減少,但是對抗自然老化光喝水是不夠的。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0-22 養生.運動健身
女子在家超慢跑3個月「脂肪肝、腎結石都消失」她驚喜:沒節食狂瘦6公斤
現在流行超慢跑這項新興有氧運動,一名女子自稱實施三個月的原地超慢跑後,不僅體重顯著下降,連脂肪肝和腎結石都消失了。一名女網友在小紅書分享三個月在家進行原地超慢跑的成果,她自稱由於體重一路飆升,今年6月去醫院健檢還診斷出脂肪肝和雙腎結石,因此每天早上開始實行超慢跑。她日前再度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肝膽、胰臟、脾臟、雙腎都沒發現異常。她開心表示經過三個多月來的努力,在沒刻意節食的情況下體重從71公斤降到65公斤,原本的脂肪肝和雙腎結石都已消失了,連睡眠、便秘和婦科都意外得到改善。她對平時不運動的初學者提出建議,從單次五分鐘開始跑,每天跑幾次無上限,跑兩天後看身體反應來做增減。等身體完全適應,若要減脂一次做30分鐘、降低血糖一次做15分鐘,最高上限可提高到單次一小時,但以不超過一小時為限。「只要站得住就能做」消耗能量比散步多2.5倍體適能教練徐棟英分享超慢跑的訣竅,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而且超慢跑對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4個回饋,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有人在三到六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
-
2024-10-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教授揭這樣吃就不用擔心
我在2022-8-9發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讀者Chris Shen在2024-10-13留言: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年輕的乳癌患者(43歲),我平常生活習慣健康、規律運動,卻得到乳癌,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拜讀了您大部分的關於癌症的文章,但是對於「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到底有害或是有益」仍然一直很困惑。我知道您在文章中強調過,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是好的,應該佔每日攝取的40~50%,但似乎又有很多研究表示低碳水飲食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生長。以下BC Cancer Foundation in Canada的文章亦是一例。但是像他建議的每日只攝取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真的好餓!(我50公斤,身高169cm, 週間每天慢跑7-8公里)我很怕癌症復發,但也不確定這樣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是否真的是有幫助減低復發率呢?所以想請教您的意見。謝謝教授!我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裡引用兩篇論文:2019: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2022: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我也引用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的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註: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盤炒飯)讀者留言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6-22發表在BC Cancer Foundation的文章 (註:BC是British Columbia的縮寫,是加拿大西岸的一個省),標題是Could Following this Diet Prevent up to 90% of Cancers?(遵循這種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Gerry Krystal。他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實驗室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不同飲食對癌症發生率和成長率的影響。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上 omega 3 補充劑和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這篇文章有一個小標題是Cancer cells feed off carbs(癌細胞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而它的最後一段是: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並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我們最初詢問是否可以僅透過飲食改變來充分降低血糖水平,以減緩腫瘤的生長。結果非常了不起·。可是,這位教授卻在2022年發表Editori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on Cancer and Metabolic Syndrome(編輯評論:碳水化合物限制對癌症和代謝症候群的影響)。他說:目前,支持低碳水化合物能預防/治療癌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僅限於臨床前動物研究和一些病例報告。…這些飲食可能會影響癌症治療期間的健康,…可能會導致維他命/礦物質缺乏和不必要的體重減輕,這可能對癌症患者有害。由於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醫療/保健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建議與癌症患者所需的專業建議之間存在差距。所以,這位教授在網路文章裡明顯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還說「結果非常了不起」,但在正規的論文裡卻說「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請注意,這位教授的網路文章是發表於2018年,而我的文章是發表於2022年,裡面所引用的論文則是發表於2019 和2022。那,這就讓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讀者寧願相信老的網路文章,而不相信新的研究論文呢?不管如何,有一個·叫做Food for Breast Cancer的網站,顧名思義是專門在提供飲食建議給乳癌患者。它在2024-10-9發表(或更新)Brown rice is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糙米推薦給乳癌)。它說:糙米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發炎、抗突變和保護心臟的特性,可以抑制小鼠乳腺腫瘤的生長和增生。植酸(存在於米糠中)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只要您願意採納糙米或其他全穀類作為主食,適量攝取,您就不需要擔心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癌症復發的風險,也不用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原文: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1 醫療.消化系統
29歲女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醫解析長期吃素為何會加重脂肪肝
大家普遍認為,脂肪肝一般是超重肥胖者才會得的病。但是,近日一則「29歲女子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的新聞沖上熱搜。新聞中,這名29歲的女士在體檢中查出了輕度脂肪肝,於是下定決心減肥,還戒掉了葷腥和精米、精面,每餐只吃水煮菜加蒸雜糧。半年後,該女士體重減掉了5千克左右,但去醫院複查卻發現脂肪肝不僅沒消失,反而還變成了中重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肝臟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加工廠」,能量代謝或組織修復所需的物質,如蛋白質、糖及脂肪等,大多是在肝臟中合成後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的。脂肪肝的形成是由於肝組織內脂肪聚集,肝臟合成的脂肪或輸送至肝臟的脂肪過多,轉運出肝臟的脂肪減少,導致肝臟脂肪出入失衡引起的一種疾病。肥胖、飲酒、糖尿病、營養不良、不當用藥、妊娠以及感染等都是誘發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若不重視,脂肪肝還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甚至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脂肪肝一般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的肝臟疾病,改變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運動鍛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中至關重要。飲食結構失衡的危害新聞裡的女士為治療輕度脂肪肝而調整飲食,但調整後飲食結構失衡,不能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正常需求,反而加重了脂肪肝。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是機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約提供50%~60%的能量。在機體供能營養素不足,或長期處於饑餓狀態時,體內貯存的脂肪會迅速分解,經過代謝產生能量;當脂肪供能也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將會分解蛋白質產生氨基酸來獲得能量。脂肪提供能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這些化學反應的主要場所在肝臟。當機體的脂肪湧入肝臟進行代謝供能時,由於某些來源於肉類及其他食物的營養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謝供能的關鍵化學反應出現異常,便可導致脂肪在肝臟聚集。同時,長期不攝入肉類、豆製品、奶類等食物,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內載脂蛋白的合成和功能,影響機體對脂質的代謝和利用,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聚。如何正確緩解脂肪肝新聞中這位女士發現輕度脂肪肝後,進行了積極應對,這種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具體操作方法出現了偏差。下面,給您介紹三個可以緩解脂肪肝的正確方法。第一,改變飲食模式,但不能盲目減重。健康的飲食要求每天均衡攝入多種食物,為機體提供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包括穀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及其製品、油脂等。第二,日常飲食要做到「三減三少」,「三減」即減少在外就餐頻率,減少食用加工肉類及其製品,減少紅肉的攝入;「三少」即做飯時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第三,適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不動,可以通過有氧運動消耗體內多餘脂肪,如做瑜伽、游泳、慢跑、快走、騎行等。此外,建議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遵醫囑進行治療。(通訊員 顏覓 陳亞男 特約記者 楊正強 整理)
-
2024-10-19 醫療.心臟血管
無肥胖、三高、糖尿病為何還得冠狀動脈疾病?心臟外科醫曝被忽略的預防關鍵
日本國寶級影帝西田敏行日前被助理發現在家中床上變冷,救護人員抵達現場判斷他明顯身亡,享年76歲。經紀公司透過其官網公布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西田敏行21年前因心肌梗塞住院,康復後重返工作崗位還宣布戒煙,近年他身體狀況不好,曾摔倒導致頸椎脫臼、罹患膽囊炎,靠輪椅代步,演出時多是坐姿。不過他仍相當敬業,本月8日還出席「派遣女醫X」劇場版活動以輪椅代步。冠心病有多致命?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當脂肪、膽固醇堆積而使動脈血管變窄或阻塞,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如果只有慢性阻塞,通過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氧但無心肌壞死,即為「狹心症」;如有急性阻塞,心肌突然得不到氧氣供應造成組織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可致休克、死亡。哪些人是冠心病高危險群?冠心病過去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疾病,但近年患者年紀下降,據研究與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關。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心血管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另外還有以下幾種族群容易罹患冠心病:‧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男女發病比例約2:1,女性如無糖尿病等其它重大危險因子則停經前少發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過於肥胖、運動量過少者。‧長期吸煙者、大量酗酒者。‧常吃高熱量、高動物脂肪、高膽固醇、高糖飲食者。‧過度操勞、缺乏休息睡眠者。‧壓力大、精神容易過度緊張者。如何不要成為冠心病的候選人?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張玉蓮在該院官網分享,一直以來醫生都認為高血壓、肥胖、抽煙、男性、年紀大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似乎所有條件都和生活習慣不良有關;可是臨床上總有人並無上述情況仍罹患心臟病,像是有男性病例不胖、沒有高血壓和糖尿病,還經常慢跑運動,不懂為何還會患病,甚至到了要裝心導管的程度。張玉蓮表示撇除生理因素,平靜平衡的人生也是保持心臟,甚至可說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無論中西醫學,都忽略掉情緒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像有位年紀60歲初的患者,在公司是中級主管,雖然胖但血脂肪正常、無糖尿病,性子很急。他在看診過程中再三強調要和先前醫院拿一模一樣的藥、拒絕許多可早點回診日期的建議、沒聽完醫囑就急迫打斷,讓醫生懷疑這位患者求好心切、一絲不茍的個性,才是導致他高血壓、心臟病的主因。她建議生活裡要有適當的工作與休閒,兼顧家庭和工作雖然很難,仍要適時告訴自己放輕鬆,給自己多點睡眠,身體需要時間修復,就像電腦須需要關機重整。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解決不了的,但是生活求個平衡就好。
-
2024-10-11 醫聲.Podcast
🎧|登山新手與退休族群看這裡!專家私推全台5條美景登山步道
登山老手建議退休族群想要嘗試登山步道的台灣五條必走路線,從北到南將美景一網打盡。歐都納董事長程鯤作為戶外生活實踐者,他建議,入秋之後的奧萬大、夏季的大雪山、溪頭杉林溪、北部陽明山的台北大縱走、高雄柴山都是值得一探的絕佳路線。不過,他提醒,不論多麼輕鬆的步道,都要準備飲水、高熱量零食、頭燈、防水外套與適合的鞋子。🎧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程鯤從小就被父母帶著上山下海,不是在浮淺、釣魚,就是在露營、登山,讓他對土地由衷地熱愛著。退伍後,他接手父親程育才創辦的山王工業,並變身轉型為國內戶外用具第一品牌的歐都納。作為戶外生活的實踐者,程鯤分享了對高齡社會中,戶外活動市場變化的觀察。他表示,隨著台灣人口結構變遷,戶外活動也吸引高齡族群。從歐都納長期推廣的「小百岳」登山活動中觀察到,參加者越來越多屬於退休族群,家庭族群一同參加也不少。而在各地的登山步道上,也出現不同年齡層的身影,女性運動人口增加,夫婦檔、家庭團體變多,顯見戶外運動的普及性與年齡跨度越來越大。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運動建議對於初投入運動的人們,程鯤依據不同年齡層給予不同的運動強度建議。• 45到6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大多仍然充滿活力,擁有較佳的體力與伸展性。此年齡層可以嘗試瑜伽、健身等室內運動,特別是針對肌耐力的訓練,以防止肌肉流失,如果在健身房從事重量訓練,由於具有一定程度的受傷風險,建議初期必須聘請專業的健身教練來指導才能夠避免受傷。此外,單車運動、游泳等運動也非常適合。• 60到70歲:這階段的退休族群可以選擇單車運動或健走,尤其是快步健走等具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這不僅有助於保持體能,還能有效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70歲以上:提醒高齡者在選擇運動時需格外注意安全,特別是在單車等需要反應敏捷的運動上應更加謹慎。而近年最夯的超慢跑、健走以及伸展拉筋等較溫和的運動方式,或露營、釣魚等戶外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必遊的台灣登山步道推薦程鯤對台灣各大登山步道十分熱愛,他針對不同季節與海拔,推薦適合各年齡層的路線,他指出,不同季節和海拔的山區各具特色,無論是秋天的觀霧與奧萬大,還是夏季的大雪山,都是值得一探的絕佳路線。大雪山以其平易近人的步道和豐富的鳥類生態吸引了眾多遊客,而溪頭杉林溪、北部的陽明山區、台北大縱走、高雄柴山都以多樣化步道,吸引大眾前往,也很適合退休者。他還特別推薦了奮起湖旁的大凍山,這條步道海拔適中,視野極佳,能夠看到十幾座百岳,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好去處。高齡社會與戶外活動市場的變化程鯤說,政府單位努力改善登山步道設施方面,十分便民。他提到,近年來,各地的登山步道不僅維護良好,還推出了如APP離線地圖等創新服務,大大提升了登山活動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他強調,爬山最好與朋友結伴而行,並在有經驗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不過,程鯤提到,有些民眾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出遊,忽略了危險性。他指出,山上的天氣變化萬千,一剎那之間就可能濃霧密佈,看不清方向,很容易迷路,因此不論是輕鬆的郊山還是高海拔山區,出發前都應做好充分準備,最基本的裝備包括,充足的飲水及高熱量零食,並隨身備有頭燈,防水的外套與適合的鞋子,才能應對突發情況,並安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程鯤小檔案現職:歐都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都納戶外體育基金會董事長歐都納山野度假村董事長經歷:歐晉企業董事長學歷:逢甲大學EMBA企業高峰班及高階管理班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吳貞瑩主持人:韋麗文、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歐都納股份有限公司
-
2024-10-1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從志工到抄表員 再就業開創新局
軍旅退休後,到小孩學校做導護,醫院當志工,午休後慢跑健身。小孩就業後家庭負擔減輕,生活卻頓失重心,檢討深思,決定嘗試再就業第二春。剛好在台電委外抄表公司任職抄表總管理員的學長,需要一位郊區助理管理員,我主動求職上陣。新手學習郊區抄表勤務、找沒有地址只有地號的電表,正當漸入佳境之際,忽聞任總管理員的學長,因故要離職,公司礙於台電要求,必須找有經驗的人接替,我就被推上區處總管抄表勤務。抄表員擁有抄表技術與找表能耐,資歷深經驗豐,對抄表勤務有自己看法與堅持。我深入研究職場特質後,針對抄表員難以抄表,如電表位置複雜危險(草叢、有狗及蟲蜂等)、住戶長期不在電表鎖在屋內等,透過台電表務主管會辦相關技術單位逐一排除,再運用各種手段與長期不在住戶約抄等,抄表率提高,獎金就增多,以服務代替管理,培養感情也提升管理角色。婚喪與開會餐飲需要,月薪會扣繳公費。為求公允,在抄表講習會議上,我律定支用項目與標準舉手表決,會後使用有依可循,定期公布使用明細,公開透明獲得大家認同。兩年後公司沒有競標退場,由於我與台電各處室良性互動,熱誠服務的抄表管理,離職時驚喜獲得熱烈歡送,高年級實習精彩且獲益良多。
-
2024-10-08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疾病治療不只控「糖」 更要控「醣」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頂埔中心診所家庭醫學科院長 張嘉興醫師提供】大多數第2型糖尿病友合併有肥胖的問題,源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熬夜、飲食不規律及缺乏運動,這些因素導致身體代謝異常和胰島素阻抗,引發血糖和體重失控。面對有血糖以及體重需要兼顧的患者,治療上會選擇能同時控制血糖以及具有減重效益的藥物,但最重要的仍是改變生活習慣,找到適合的家庭醫師,配合醫師飲食和藥物治療,可以把體重和血糖都雙達標。三大步驟和一項重要提醒,兼顧血糖及體重管理:第一步-飲食調整:了解「糖」與「醣」的差別許多患者會說,他不喝含糖飲料、不吃含糖食物、也控制熱量,但病情依然控制不好。但細看他們的飲食,就會發現雖然減少了「糖」,卻忽略了「醣」的攝取。我通常會舉「水果」和「澱粉類食物」具體介紹含「醣」食物。如不甜的水果,像香蕉、鳳梨,含醣量就偏高,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糖波動與體重增加,因此要記住「水果可吃不可多」的觀念;以及澱粉類食物如餅乾、麵包、白飯等,都是常見也容易過量攝取的含醣食物,更會導致血糖波動及體重增加。在改善飲食習慣時,建議患者以調整進食順序來控制攝取的食物,如先喝湯、再吃青菜,後吃蛋白質,這樣能增加飽足感,減少吃到不合適食物的可能,也要多諮詢醫師,先認識食物、再吃食物,也能減少選錯食物的問題。第二步-規律運動:不限種類 「動」起來最重要 很多患者會糾結於運動能減去多少熱量,然而運動是會改變體內的荷爾蒙跟代謝,能幫助患者改善胰島素阻抗,也間接改善血糖及體重。此外,許多患者可能因為體重過重造成膝蓋不適,或動起來容易喘,反而不願運動,不利於疾病控制。其實運動首要做的就是「動」,無論是快走、慢跑、游泳或爬山,找到一個自己喜歡、能堅持的種類,先動起來最重要。然而有患者會說哪項運動做起來都不舒服,那我就會建議他上網找國民健康操,做一些簡單的動作,至少先動起來。並且維持每周至少三次的運動,每次三十分鐘,強度則達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第三步-藥物輔助:兼顧血糖、體重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的臨床證據顯示,透過減輕體重就能下降血糖,也能減少如心血病等併發症的風險,體重就算僅有減少5%,也能帶來益處。目前臨床上常見能兼顧血糖、降低體重的藥物包含Metformin、GLP-1腸泌素、SGLT2抑制劑,建議患者,在用藥和調整生活習慣後,血糖和減重效果仍不理想,應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更換藥物:要維持血糖穩定、不復胖,才能延續健康糖尿病是代謝性的疾病,無論是身體的代謝或胰臟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的功能,等都會受到身體老化或疾病的影響。而透過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及肥胖者減輕體重,是有很高的機會能減輕藥量,或在醫師的評估下停藥,僅需定期回診及檢測追蹤。然而患者仍要謹記,長期維持血糖、體重在標準範圍,不讓數值忽高忽低,才能真正的穩控疾病、延續健康。【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長壽運動「超慢跑」不是人人適合!醫點名2類人先諮詢過專業再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超慢跑是從日本節目爆紅興起的一種運動,主打低強度且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動起來,堪稱是一種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以類似原地跑步的方式來達到運動,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可以邊看電視或聊天時同步運動。但是「超慢跑」並非字面上的慢,其實它有一定的節奏與速度要求,例如每分鐘達到180下,時速要比健走更快些。 這些常見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 肥胖者要注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任程威銘說,有許多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一般常見的性功能障礙或勃起障礙,因爲血管很細小如果長期缺乏活化、代謝不良等導致血管功能不佳,就很容易受到血脂、膽固醇等的影響,而這些患者也同時屬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另外,肥胖問題也會直接影響泌尿系統的健康,像是男性的攝護腺肥大或產後婦女、高齡長者常見的尿失禁、骨盆腔鬆弛等症狀。 非人人適合超慢跑 這些人最好先諮詢醫師意見 不過,超慢跑因不分年齡、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很受歡迎,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超慢跑真的人人都適合嗎?程威銘指出,超慢跑除了具備流行的話題性,運動成本也較低,算是一種無門檻的運動,相信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上手,適合運動新手、年長者或體能較不好的人,但若是患有足底筋膜炎、有膝蓋、腳踝、關節疾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還是先諮詢醫師的意見再開始練習。 超慢跑這些事項要注意 依自己體能運動才能堅持 值得注意的是,超慢跑看似簡單,細節更需要留意,從暖身與伸展、速度節奏、跑步姿勢到穿著的鞋襪等,更重要是留意自己的體能狀態,建議剛開始可以從原地踏步開始,慢慢調配自己的速度與節奏,找到能讓自己保持持續運動的最佳方式。 【延伸閱讀】專家讚「超慢跑」7大好處!不過4族群不適合「超慢跑」好不好?骨科醫妙答 這樣運動更有幫助【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931/】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生活是減法 學習力別中斷
服務公職31年,退休後,我沒有另尋私立學校謀職,但也沒有無所事事,畢竟當時還有一個女兒在讀大學,仍然要花錢。退休前,老妻在家附近購一小舊公寓當書房,我退休後把那裡當辦公室,除了中午回家吃午餐外,就在那裏閱讀、寫作。我當圖書館員時,發現彼時報章雜誌很少介紹圖書館的,因為圖書館員大都只寫論文式文章,與一般民眾有距離。因此我立志在書房學習用散文或報導文學的方式,寫成文章投稿到各報刊。十年終有成,我出版了《愛上圖書館》、《迷戀圖書館》兩本書,在圖書館放入了文學類書架上。因為喜歡閱讀,退休後十年內,我也獲北市圖之邀,參加該館舉辦的「好書大家讀」青少年優良圖書的評審工作,每年獲得獎座一座。其實參加好書評審,我也可以向許多青少年文學專家學習,又能讀遍許多新出版的青少年讀物,也是退休後的收獲之一。十年後,因視力老化了,我才辭掉這兼差工作。如今退休已20年,其間因年歲關係,我逐漸取消晚上打羽球、清早慢跑等運動,只留半天去書房閱讀、寫作,下午從事走路、看展、參觀老屋、古蹟等較休閒的活動,因為「老兵雖然還未死,仍然要逐漸消逝」,老人的生活,要採取減法,慢慢減去一些活動,但學習力不要中斷就好。
-
2024-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澱粉易胖屁股大腿?營養師曝:不是澱粉的鍋 其實是「2大惡習」害的
你是不是也聽說過「吃澱粉會先胖到屁股跟大腿」,所以讓你不敢吃澱粉?甚至已經戒澱粉好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關係 真正主因一次看營養師沈宛徵分享,自己的許多個案也對澱粉感到畏懼、敬而遠之。但吃澱粉跟下半身肥胖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吃進澱粉消化吸收後,除了提供身體大部份能量運用外,會優先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肌肉、肝臟,大約可以儲存約300-400g。不過,當攝取過多熱量,肝臟、肌肉的就會沒有空間儲存熱量,於是這些多餘的熱量,就會轉變成「脂肪」形式,儲存在肝臟、皮下脂肪。由此可知,並不是吃澱粉就一定會胖。而是攝取過多食物,才會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儲存在肝臟、或是皮下脂肪等身體各處!瘦下半身日常這樣做 循序漸進不困難下半身會胖,主要是跟熱量攝取過多與生活模式有關。沈宛徵指出,現代人經常外食,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下半身也容易水腫、囤積脂肪。因此,外食族、久坐族想要瘦下半身,沈宛徵建議這麼做:.外食族:外食族想瘦下半身要先控制總熱量,而非不吃澱粉!建議先從減少食用「高油、高甜、高加工」的食物,減少熱量攝取。而許多餐廳為了增加風味,各種餐點的「鈉含量」也容易偏高,下半身容易水腫。建議外食族把握「少醬料、少喝湯」原則,並多選擇以天然辛香料調味的原型食物,就能減少鈉的攝取。.久坐族:久坐容易造成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讓你即便吃得少也容易虛胖、水腫。建議先從增加活動量開始,像是上班時提早一站下車多走路、通勤時多爬樓梯。如此一來,無需刻意播出時間上健身房,也可以讓下半身多活動。等到下半身的血液循還變好之後,就可以從事強度比較強的運動了,如慢跑、騎腳踏車、阻力運動,都可以提高下半身的代謝力,並增加線條感。同時,久坐族下班回家也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適時讓下半身的淋巴液回流、提升血液循環。想要瘦出蜜大腿、蜜桃臀,真的沒有想像中困難!身肥胖多方嘗試仍瘦不了 就醫尋求協助為上策沈宛徵強調,下半身的肥胖,主要跟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有關。不過,少數人也會因為基因遺傳跟荷爾蒙分泌,影響了皮下組織的囤積量。如果你發現自己做了飲食調整,定期運動,還是甩不掉皮下脂肪的話,建議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尋求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的建議,藉由客製化的建議,幫助你安全有效的擊退皮下脂肪!延伸閱讀: ·突然一直變胖!營養師點名「讓你莫名變胖10大原因」 蛋白質不足、吃飯時間不規律中了 ·愛喝冰水易胖小腹?減肥「喝冰水or溫水」好? 專家解惑...答案超意外
-
2024-10-02 醫療.巴金森病
超慢跑新風潮 巴金森病易跌倒也能跑嗎? 專家:「這時期」的巴友反而更適合
近日在長者圈燒起了超慢跑的風潮,慢節奏、低強度,甚至能輕鬆與朋友聊天的運動特色,吸引了許多高齡者嘗試。事實上,這個運動也非常適合以走不穩、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的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分享,一位63歲的陳小姐,是一名自我要求嚴格的職場女強人,三年前因顫抖、僵硬確診巴金森病,邱映倫卻發現她的病程惡化超乎預期地快速,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因不願被他人發現生病,她不僅提早離開工作崗位,更對身體失去信心,捨棄原本喜愛的爬山運動,足不出戶,情緒也出了問題。直到接觸超慢跑後,每日由家人陪伴運動,不僅體能變好、步伐變穩,情緒、睡眠、食慾都獲明顯的改善,走出身心遭到禁錮的陰影。巴金森病適合運動多 不同期別考量重點不一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依據症狀表現共分為五期。邱映倫表示,因巴金森病主要症狀為顫抖、緩慢、不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動作障礙,常會導致病友因運動困難與挫折感而不願外出,進而影響疾病控制的狀況。她說,運動是除了吃藥以外,幫助巴金森病人控制病情、預防跌倒失能的一大利器,病友可視時間、症狀等個人情況,決定運動種類。邱映倫表示,原則上,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或是太極、瑜珈、跳舞都適合巴金森病友。可依據不同病程,選擇適合、安全的運動方式。●第一、二期的早期病友:可維持既有的運動習慣,並穿插可鍛鍊多個部位肌肉的運動。●第三、四期的中期病友:適合中低強度有氧運動,能透過鍛鍊核心力量,增加心肺功能、肌肉的柔韌性和強度,協助步態平穩。超慢跑速度慢 怕跌倒的中期巴金森病人可嘗試邱映倫分享,而時下流行的超慢跑因強度低、步伐小、速度非常慢,過程中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也正好非常適合巴金森病中期病友進行。上述的陳小姐經過醫師建議後,開始一天10分鐘的超慢跑,接著增加時間與頻率,漸漸達到一週五天、一天30分鐘,並將過程寫成日記,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短短半年後,她的動作障礙與情緒等皆有所改善,甚至開始出門採買,到公園散步,參加短期旅遊活動,家中氣氛也重新熱絡起來。減緩症狀惡化與副作用 運動與醫病溝通是關鍵「運動不是一個口號,是巴金森病友真的要付諸行動的事。」邱映倫舉例,當巴金森病進入中期,動作障礙症狀會更劇烈地影響生活,可能出現行走不平衡,經常容易跌倒,日常活動需輔具或他人協助等狀況;也易因治療時間久出現藥效波動,當藥物濃度過高將造成異動症,病友手腳或身體會不自主抖動、扭動;當藥物濃度不足時,病友又會忽然覺得動作變得很卡,像斷電一樣,干擾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安全,這些困境常使許多病友不願再外出活動。因此,面對巴金森病症狀與副作用隨病程愈來愈複雜的狀況,病友除了需要紀錄用藥日記,於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藉由調整治療方式協助改善不適症狀外。邱映倫表示,運動已被證實能協助改善巴金森病症狀,更是不可忽略,若有擔心跌倒等安全疑慮,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她也呼籲,日常家屬可和病友一起運動,讓病友不孤單,或是根據喜好,加上音樂或影片,讓運動過程不枯燥乏味,維持規律運動習慣,幫助穩定病程發展。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9-22 醫療.中醫
秋分到!中醫提醒留意2身體指標 2食譜、3穴位有助益氣潤肺
9月22日是24節氣的「秋分」,中醫師提醒,要留意呼吸道疾病、皮膚及黏膜疾病,或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病症,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如想在下雨天吃鍋暖胃,營養師建議,鍋底挑選要留意上火、高熱量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秋分象徵夏天的結束與秋天的開始,開業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秋分以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等「呼吸道疾病」;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等「皮膚及黏膜疾病」;心理憂鬱及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周大翔說,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物不可少,常見養生保養藥物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常見養生食物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也應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因為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周大翔表示,氣血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開始補氣補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夜間需準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吹風,白天可曬太陽去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憂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等適度有氧運動,除了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可以加強毛孔打開,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影響水液代謝能力。最近幾天總是陰雨綿綿,最適合和親友團聚吃火鍋,營養師夏子雯表示,麻辣鍋是許多人秋冬的首選,鍋底的挑選及烹煮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要留意上火、高熱量的問題,高油高鹽也容易造成消化負擔。夏子雯建議,健康吃火鍋可以適量海鮮,或板豆腐、嫩豆腐、雞蛋豆腐、去皮雞肉等,取代油花多的肉片,減少過多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加入青菜、菇類等,有助於消化;若有需要沾醬,可以蘿蔔泥、蔥、薑、蒜等天然的辛香料為基底,抗氧化物含量高,再加入少許醋、醬油、沙茶調味;澱粉則以南瓜、芋頭、山藥取代白飯與麵條;飲料選擇無糖茶飲,零熱量又可以解油膩。另外,周大翔也提供2食療、3穴位,讓民眾益氣潤肺:秋分【穴位】按摩※合谷穴:取穴於手背第1至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幫助疏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壇中穴: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間,每日熱敷或按壓15至20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太溪穴: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15至20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秋分【食療】食譜※益氣潤肺茶成分為西洋參3克、麥門冬6克、五味子3克、枸杞3克、陳皮1克、甘草1克,放入300毫升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生脈飲加減來補肺潤肺,其中西洋參除了補肺氣外,對於生津潤燥效果良好,加上麥門冬養胃陰及五味子斂藏耗散之氣,枸杞養肝血及陳皮理氣消積,簡單養生茶飲可以達到基本宣肺、養肺、潤肺的效果。※木耳蓮子湯成分為新鮮白木耳1至3朵,視個人口味加減量、百合10克、蓮子20顆左右,視個人口味加減、紅棗5至10顆剖開、西洋參3至5片,放入電鍋並加入約500至1000毫升水量,根據個人喜好濃稠度適量加減,燉煮半小時至一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陰補虛、潤肺止咳、美容養顏、助安眠等效果。
-
2024-09-17 名人.好食課
廣式、豆沙、奶黃,哪種卡路里高?一圖看懂各式月餅熱量:這種吃一顆讓你跑33圈操場
中秋節快到了,這幾天月餅真的是收到快手軟,積成小山了,享受美食的同時,營養師也不忘提醒要多多運動啊!今天好食課 林世航Titan營養師就來告訴你吃顆月餅熱量有多少?相當於要跑幾圈操場才可消耗完?*以下熱量消耗數值皆以60公斤成人慢跑(時速8 公里/時)400公尺操場做計算。.廣式雙黃蓮蓉:一顆185克,熱量810大卡,需慢跑33圈才可消耗完。.廣式伍仁蛋黃:一顆125克,熱量580大卡,需慢跑24圈才可消耗完。.滷肉咖哩椪:一顆70克,熱量290大卡,需慢跑12圈才可消耗完。.蓮蓉蛋黃酥:一顆60克,熱量280大卡,需慢跑11.5圈才可消耗完。.豆沙蛋黃酥:一顆60克,熱量270大卡,需慢跑11圈才可消耗完。.廣式豆沙月餅:一顆60克,熱量230大卡,需慢跑9.5圈才可消耗完。.棗泥核桃:一顆50克,熱量225大卡,需慢跑9圈才可消耗完。.綠豆椪:一顆60克,熱量225大卡,需慢跑9圈才可消耗完。.奶黃酥:一顆50克,熱量215大卡,需慢跑9圈才可消耗完。.芋頭酥:一顆50克,熱量210大卡,需慢跑8.5圈才可消耗完。.麻糬餅:一顆60克,熱量205大卡,需慢跑8圈才可消耗完。.鳳梨酥:一顆45克,熱量190大卡,需慢跑8圈才可消耗完。【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月餅熱量有多高?吃一顆讓你跑33圈操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7 養生.心理學解密
培養新習慣很難?專家教你把2件事「堆疊」在一起減輕壓力
琳賽.基(Lindsay Kee)從一年前開始,每次在出門帶狗散步前,都會先做點簡單的伸展,回到家後馬上做一些深蹲或開合跳;慢慢的,她的日常鍛鍊就這樣不斷地增加。做想做的事 並減輕壓力「把想做的事加到我已經在做的事情中,減輕了不少壓力,」來自俄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的琳賽表示,「我發現這很有效的幫助我,堅持去做我想做的事。」琳賽所用的方法,稱之為「習慣堆疊法」(habit stacking);「習慣堆疊法」出自於S.J.史考特於201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重點在於把你想要做的事情或習慣,加疊在你每天已經習慣進行的事情上,來幫助養成新習慣。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刷完牙後使用牙線;這做法可以用在日常生活許多方面;琳賽就會將維他命放在咖啡機旁邊,幫助提醒她每天早上服用。增加運動時間 也有幫助健身專家也指出,若你想要增加運動時間,習慣堆疊的做法也有幫助;曾訓練過50個專業運動團隊的行動力專家桑塔斯 (Dana Santas)指出,她會在用電動牙刷刷牙的時候,順便做深蹲或弓箭步,或單腳站立來練習平衡;另外,她還會在洗澡前,加上一組22下的伏地挺身。專家表示,雖然這種兩分鐘的運動並不能讓你瘦身,但任何一點運動,都對身體健康有幫助。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活動,像是慢跑,再加上兩天的肌力訓練。習慣堆疊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且多數人在培養新習慣上,都會有困難。不過「烏托邦的日常」(Better Than Before: Mastering the Habits of Our Everyday Lives)一書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表示,習慣堆疊是開始和維持新習慣的最佳方法之一。因為這可以移除決定何時或是否做某事的障礙。魯賓說,「決策疲勞是習慣形成的敵人。」她並建議,將新行為與你必須做或非常想做的事情堆疊在一起,這樣你就必須在進行你較固定的習慣前,先進行還不穩定的新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5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基隆市】長輩多住山坡上 張賢政:「3箭」連結長照資源供在地安老
高齡人口超過21%,轄內土地有九成五是山坡地形,也就是說,對在雨都基隆生活的老人家們來說,爬山坡與爬樓梯成了日常。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表示,根據內政部偏鄉定義,基隆市沒有偏鄉,但實際上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百階樓梯就是偏鄉,先天因素更難以連結長照資源。面對基隆市的長照服務涵蓋率僅六成七,衛生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緊腳步,推出各項高齡友善政策,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24小時LINE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等,以提供基隆市的老人家們在地化的高齡照顧。設專責單位整合長照資源 基隆急起直追照顧長輩為了接住基隆市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基隆市急起直追布建高齡服務。張賢政表示,增加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管人員、社區失智據點、長照交通接送車,也將再推出接送預約平台,讓民眾可以更有效利用長照交通接送車。而過去分屬於衛生局、社會處的長照業務,基隆市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專責單位,以減少使用者與業者不便,並提高行政效率。第一箭:提高日照中心涵蓋率衛生局不僅在運動場館建置銀髮健身俱樂部,對於衛福部提出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張賢政表示,已經新設1家日照中心,另核發五家籌設許可,預計會先到14家的目標,把涵蓋率提升至80%,可以活化空間,並平衡日照資源分佈。針對老人家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病,基隆市除了有21處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站,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外,亦會提供其所需服務如居家服務、輔具租賃,也與牙醫師公會及職能治療師公會合作,衛教長者口腔保健,避免清潔不佳、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亮眼成果曾獲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肯定。第二箭:持續擴增在宅急症照護人力至於中央健保署推出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張賢政說,基隆正在急起直追,目前已有四個醫療團隊小組申請加入,衛生局將持續邀請鄰近醫院投入支援。第三箭:24小時Line照護平台提供即時諮詢基隆市今年8月開通的Line長輩照護平台,延續自兒童節上路的Line親子照護平台,其由專業醫護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親子照護平台截至7月底已有近4千位好友,滿意度達九成八;下半年將導入個管師,擴增業務至兒童發展評估與早療、系統性轉介回日常就醫診所、有提供出生日期幼兒疫苗接種通知等,讓基隆市照護更加個人化。然而,張賢政表示,長輩問題多元,老化與疾病互相交織成更嚴重的功能衰退,如多重慢性病、認知功能退化及肌無力等,長輩照顧平台挑戰大,因此目前先以急性健康照護為題諮詢為主,年底前再依據諮詢需求重點,連結長輩長照、預防保健等資源。降慢性病發生率 基隆3大方案助存健康老本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開端,若要減少日後長照需求,民眾須提前為老後存本。張賢政指出,市府透過「提供全榖與未精製雜糧」、「運動科技推動健康體位」、「代謝症候群改善方案」等三大健康生活型態方案,協助市民從日常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根據112年基隆市民飲食習慣調查顯示,僅15%每天至少攝取一次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因此基隆市針對店家有供應全榖雜糧、少油、少糖、少味精、可調整軟硬度等依個人需求調整的服務,特別標示出給民眾參考,方便民眾選擇健康菜色,且未來也可發展不同疾病患者對應的標示。除此之外也由社區營養中心與社區據點合作,升級據點共餐營養設計。運動的部分,基隆市因應地形及多雨的氣候,今年起推動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參加的超慢跑,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其中監測體重的3個社區、1個職場,辦理為期三個月的每週一次課程,同儕效應搭配營養諮詢,平均一人減輕2公斤,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及職場。若民眾已罹患代謝症候群,應納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但張賢政坦言,過去基隆執行成果不夠理想,在逐一拜訪各醫療院所,推動獎勵方案,先從代謝症候群照護做起,加上國健署簡化行政流程後,截至6月底,轄內115間西醫診所已新增至30間加入計畫,2,513人接受收案。篩檢、疫苗雙管齊下 打造友善照護城市此外,基隆市既有的「闔家歡篩檢」,開放年滿30歲的市民參與三高、代謝症候群、腎臟病與胸部X光篩檢、65歲長者功能評估,做早期預防保健,也將視今年爭取國健署推動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於基隆市的試辦成果,將此項目逐步納入其中。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張賢政指出,落實中央的疫苗政策,提供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公費疫苗之外,也正積極爭取明年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弱勢族群接種腸病毒、輪狀病毒疫苗。民眾也可藉由「基隆市健康地圖」,查詢成人預防保健院所、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院所及血壓站服務地點,定期篩檢、量血壓,自主追蹤身體狀況。
-
2024-08-31 養生.運動健身
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
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倡「隨時隨地,快樂做運動」,他說,超高齡社會要擁有健康一定要超前布署,不是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而且作法上要很生活化,首先,找一條容易親近的步道,難度要符合體能狀況,而且對自己來說交通方便的路線,可以隨時說走就走,而不是規畫一條離家很遠的步道,好幾年才能走一趟。在民眾推薦的步道名單中,台北近郊的四獸山也是其口袋名單,因為進可攻退可守,有腳力有時間可以走四小時,也可以走一段大約半個多小時就下山,其中他最推薦虎山,幾乎每天都去,因為坡度平緩最好走,走一趟大約七千多步,簡文仁通常清晨五點出發,跟一群喜歡運動的好友在山上會合,「沒有特別約,有空的人就上山,聚在一起先大喝十聲,練一下丹田,身心舒暢。」除了虎山以外,若以市區來說,台北市的南港公園是一個好去處,從昆陽捷運站步行十多分鐘可達,綠蔭環繞,還有木、石、氣三個能量廣場,園內寬敞、步道平緩,可散步也可快走。此外,台北盆地周圍的登山步道,像是汐止大尖山、內湖白石湖步道,以及每年五月盛開桐花的土城承天禪寺步道,都是他常去而且適合大眾的健走路線,若是住家附近有河濱公園也是絕佳的運動場域。他說,健走是最安全的運動,無須額外花費,也不用特別技巧,裝備上也很簡單,帶一壺水、擦汗毛巾,穿著輕便吸汗即可,但是「需要一雙適合的鞋子,最好是具備吸震、止滑、透氣三項功能」,畢竟運動是追求健康,不要因為不合腳的鞋子而受傷。即使只是在家裡超慢跑,也要穿適合的鞋來保護雙腳。此外,別忘了帶著愉悅的心情出發,如果只是強迫自己運動,效果不會好,「要享受走路的感覺,欣賞眼前風景,像夏天登山經常看到蝸牛,我最喜歡數一數今天看到幾隻。」讓登山充滿樂趣。他提醒,每個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退化性關節炎很嚴重,就不要增加膝蓋負荷,不要再走難度高的登山步道,應進行一些和緩的運動。簡文仁於八月一日成為新任國策顧問,首先以「打造科技人文步道、推出台灣朝聖之旅」為目標,除了鼓勵國人多走路,賞景並認識關於步道的精彩歷史故事,也期待各縣市的特色步道吸引外國遊客,將台灣的登山步道視為一輩子必須朝聖一次的圓夢旅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3 養生.運動健身
立委鍾佳濱服務處助理遭虎頭蜂攻擊亡!登山遇虎頭蜂怎麼辦?千萬別用力揮舞,3要點保命
【記者潘奕言/屏東即時報導】《聯合報》報導,屏東立委鍾佳濱服務處主辦的青年志工團橫越浸水營古道活動,22日下午在台東遭虎頭蜂攻擊,其中41歲的洪姓男子是服務處助理,為保護團員遭到虎頭蜂瘋狂攻擊,經搶救後仍不幸過世。台東縣消防局指出,這支20人登山團走浸水營古道從屏東到台東,到台東端加羅板部落出口附近時突遇虎頭蜂攻擊,團員紛紛逃離躲避,但有3人遭螫傷,2人意識清楚自行脫困。受傷最重的洪男緊急施打3支強心針,昨日晚上11時送至台東馬偕醫院急診,當時已呈現昏迷血壓低狀況,後經急救後仍未恢復生命,於今日凌晨2時42分宣告不治。【記者彭宣雅、葉德正、游明煌報導】遇虎頭蜂千萬別用力揮舞 保命三要點在山區遇到蜂群該怎麼辦?農委會引述「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提出三要點,包括安靜閃避、衣物護頸、以及迅速離開,千萬別用力揮舞,以免引來更多蜂群,保護自身安全。農委會表示,涼爽的天氣,吸引許多登山愛好者,去欣賞森林之美,每年7到11月正是虎頭蜂活動高峰季節,很多人看到虎頭蜂,非常害怕於是瘋狂的揮牠,虎頭蜂其實是一種社會性昆蟲,具備完整的社會組織與蜂巢結構,因此,當蜂群遭受驚擾時,會因強烈的護巢行為而群起攻擊外來入侵者,所以遇到虎頭蜂,民眾千萬別大力揮舞。農委會建議,遇到虎頭蜂應該記得三要點:1、低身體,安靜地離開,勿揮打,以免引發蜂群的攻擊;2、遇攻擊時,應以衣物護住頭部,壓低身體,快速離開,儘量向順風方向離開,減輕引發氣流、殘留被螫者的費洛蒙訊息。3、若蜂群在追擊,附近的人很多, 應分散人群,迅速離開現場,被攻擊的人要快跑,沒被攻擊的人也要大步慢跑,盡量減少毒蜂的注意力,切勿邊跑邊揮動衣物,揮動衣物會造成強大氣流,使得在空中追擊的毒蜂更能認清目標,招來更多毒蜂追擊。秋季登山活動時 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捕蜂達人陳耀基表示,秋季是虎頭蜂最凶惡的時候,蜂后此刻產下最後一批卵,即將進入冬季前,是虎頭蜂進入「生死存亡之秋」的關鍵階段,民眾若靠近,極可能引發蜂群傾巢而出防衛攻擊。遇到虎頭蜂攻擊,目前通常使用腎上腺素治療,但須醫院端或救護車上使用,一般民眾無法取得;建議事先噴灑含DEET(敵避)防蚊防蜂液防範。新北市動保處長楊淑方建議,民眾在秋季登山活動時,勿進入森林或小徑活動,避免喧譁。遇到1、2隻警戒虎頭蜂旋繞時,就要趕緊遠離,以衣服或手肘保護頭部,低身退出或繞路而行,以免引起蜂群圍攻,切勿試圖驅散,以免引來蜂群大軍。「要穿著淺色衣物並戴淺色帽子保護頭部」,楊淑方說,虎頭蜂攻擊目標多為黑色、具絨毛、正在移動的動物,人類受攻擊時,最嚴重的部位多為有頭髮覆蓋的頭部;因虎頭蜂喜歡吸食味道濃郁的樹汁及腐敗的果實汁液,登山千萬不要擦香水、化妝品,減少氣味吸引虎頭蜂覓食。新北瑞芳山區蜂螫最多 這些步道危險新北市消防局統計,蜂螫事件多發生於三芝、金山、烏來、瑞芳、深坑等地山區步道,其中又以瑞芳山區較多,像三貂嶺步道、幼坑瀑布步道、大粗坑步道、八分寮登山步道等。虎頭蜂範圍在平地至大約1500公尺山地以下,在步道沿線蜂巢最容易遭受到驚擾,蜂巢多在樹枝上、地窟內。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若是不小心被虎頭蜂螫咬該如何處理,農委會表示,若被咬到傷口會有水泡、潰爛等,需小心避免感染;被蜂螫傷,會劇烈疼痛感、腫脹、搔癢,若要消除症狀,可冰敷患部減輕疼痛與腫脹症狀,暫時緩解疼痛感,同時,也需特別注意是否出現急性過敏症狀,如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症狀,就必須立刻送醫急救。農委會說,傷患處腫脹疼痛時,除了先「冰敷」,也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膏,再到醫院請醫師詳細檢查,同時提醒,進入山區時,最好穿戴表面光滑及淺色衣帽, 避免深色、毛織品或表面粗糙的衣帽,才能好好保護自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5 醫療.泌尿腎臟
夏日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 醫師提醒一狀況恐致急性腎衰竭
24節氣「立秋」過後,全台氣溫仍居高不下,8月至今的熱傷害就診人數很多,衛福部統計高達360人次左右。對於悶熱的天氣,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避免發生中暑,尤其夏日運動時,應掌握「補水3適」原則,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並防止流汗過多而出現脫水症狀。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不論是室內的有氧舞蹈、瑜伽等,或是室外的健走、慢跑、騎腳踏車及長達數小時的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都有可能因室內室外的悶熱環境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在運動健身的同時,要多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不少人喜愛夏天運動爆汗的感覺,認為把汗逼出來,有助於瘦身、排毒。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朱柏齡表示,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但如果流汗過多、沒有適度補水,身體會處於缺水狀態。人體在缺水情況下,除了溫度調節失衡引發熱傷害,也會因腎臟灌流不足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朱柏齡分享,有一位患者因處於悶熱空間,導致滿頭大汗、水分大量流失,又因專注想完成手上的工作,忙起來就忽略喝水,結果身體不適來求診,檢驗出尿毒指數升高,產生急性腎衰竭損傷。另一位長者習慣晨間活動,以為早上外出運動就沒事,可以避開陽光,但是夏天日出早,該名長輩流汗後沒有適時補水,口腔乾燥、心跳加快,緊急就醫治療。朱柏齡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夏天運動要注意定時飲水、控制運動時間、適時休息、避免過度訓練。若在戶外運動,要選擇在陰涼處休息,如果覺得太熱,千萬不要逞強,尤其是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補水3適」原則1.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先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於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2.適度: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到600㏄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到300㏄;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易造成水中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原來人類天生不愛動
「全世界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被人要求運動,應該運動多少,以及用什麼方式運動。」看到《天生不愛動》的作者寫的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心有戚戚焉。作者丹尼爾‧李柏曼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在這本厚達近五百頁的書裡,他以自然史及演化的角度,破除許多關於運動的迷思。雖然人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健康醫療專家也不斷對民眾耳提面命要多運動,之所以要這麼費力「威脅」大家,其實是因為運動基本上是違反人的天性的行為。也許因為討厭運動,大文豪馬克吐溫幽默地諷刺:「我唯一的運動是在規律運動的朋友告別式上抬棺。」一直到沒多久以前,人為了三餐溫飽,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勞動,除非必要,人類的祖先會盡可能的休息,不管是男性狩獵動物、女性採集植物,每個人都要花上許多勞動時間,才能獲得勉強生存的能量,若耗費時間去從事沒有必要的運動,就勢必犧牲繁殖養育下一代所需的額外能量。因此,避免非必要的身體活動,是人類幾百萬年來透過演化所內建的本能行為。只是這些年科技的進步,我們突然能夠以祖先完全無法想像的方式輕鬆過生活。我們坐著不動,單單看著電腦螢幕就能工作賺錢,肚子餓了打電話就有人送來豐富的大餐,我們不必像老祖先一樣,必須每天走上十公里才能勉強獲得熱量貧瘠的一餐。偏偏我們身體還是受著百萬年來演化的影響,必須維持一定數量的活動,身體的運作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但是我們的習性卻受演化影響,若非絕對必要,我們會盡可能休息不動,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被強迫或強大的誘因鼓勵,我們就一定會坐著或躺著。於是人類社會就出現一種很有趣的矛盾現象,除了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椅子上之外,到哪裡都開車或搭乘交通工具、上下樓也都搭電梯;然後為了彌補自已的懶惰,又花錢到健身房跳上跳下或在跑步機上跑半天,卻又哪裡也去不了。運動創造了商機,也成了龐大的產業,原本走路、慢跑及其他各種運動都是免費的,但是商人卻引誘我們上健身房、穿特製衣服、使用特殊裝備運動。喜歡運動的人會說,運動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或腦內啡,能夠讓我們覺得舒暢開心,甚至會健康的上癮。可惜的是,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要在運動一段時間後才會分泌,而且愈常運動的人多巴胺的受體才會愈多,因此對於還懶在椅子上的人來說,要以此為理由說服他們起身去運動,還是很難的。另外一個讓我們逃避運動的藉口是「沒時間」,因為運動產業已經將我們洗腦,以為要撥出時間到健身房才算運動。其實近年的研究發現,運動的量比運動強度重要,而且頻率多比單次的長度還要重要。美國運動醫學會在2010年的指南還認為,每次至少要活動十分鐘對身體的健康才有幫助,但是最新的指南卻更新為每走一步路都算數,任何運動或活動,就算只有一分鐘,對身體都有好處。換句話說,沒時間不再是藉口,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能動就要盡量動,而且可以零存整付,每一分鐘都算數。如果我們為了促進整體國民健康,要大家克服天生不愛動的的本能,就要讓運動變得好玩有趣,而且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喜歡有同伴,若是能夠邊運動邊社交,那運動就會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住家緊鄰大馬路,還能開窗讓空氣對流嗎?5情境有助維持室內空品
戶外空氣品質拉警報,待在室內就比較安全嗎?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空氣汙染嚴重時,應避免在外從事運動,外出要戴口罩、減少暴露時間。不過,廚房煮菜油煙、各種家電、室內裝潢其實也有風險,把門窗緊閉反而累積汙染物,若未適當通風換氣,容易讓人頭痛、倦怠以及引發過敏反應。該如何預防或改善室內空汙?顏宗海分享自我防護措施,善用空氣清淨機、空氣循環扇,並從源頭做起,多使用「綠色材質」的裝潢設計,減少異味、有害物質的威脅。市面上的環保建材五花八門,一定要慎選「認證標章」,除了美觀更要著重健康。情境1:室外空氣汙染嚴重,改成在家運動、進行超慢跑,應如何調整居家環境,開窗還是開空氣清淨機?當戶外空氣品質亮起橙色、紅色燈號時,要關上門窗減少室外汙染進入,並打開空氣清淨機過濾出入時帶進家裡的汙染,例如:二手菸、三手菸以及沾附在身上的有害物質。使用空氣清淨機要注意,放在近身的位置,或是窗邊、門邊等,機身周圍要保持淨空,風口不要被物品擋住,另記得定期清潔濾網。顏宗海提醒,在家運動時,要避免有人同時進行炒菜烹飪,油煙亦會影響肺部健康。情境2:即將搬入新屋,建議裝潢完多久搬進去較理想?如何在入住前去除各種建材的化學物質汙染?顏宗海強調,在進行裝潢前,先跟設計師溝通好,使用綠色環保建材,避開刺激性的甲醛,減少室內外汙染。搬進新家之前,先進行「開窗通風」的流程,時間沒有一定標準,但最少抓2-3天,先打開屋內的窗戶,另使用電風扇、空氣清淨機,多管齊下讓室內外空氣流通。情境3:我家緊鄰大馬路,一開窗汙染就進來,這種情況還會建議開窗對流嗎?如何維持室內空品?如果緊鄰大馬路旁,顏宗海建議,面對馬路的那一面牆不要開窗,因為車水馬龍的街道,有無數汽機車來回穿梭,引擎燃燒排放的廢氣屬於「移動汙染源」,不像「固定汙染源」可以掌握。緊閉窗戶的房間,使用空氣清淨機或設置循環扇,提高空氣循環效果。屋內沒有面臨馬路的房間,則建議早中晚各開窗30分鐘,讓新鮮空氣流入。情境4:我喜歡在家點精油蠟燭,會對身體有害嗎?點蠟燭時建議開窗嗎?香氛蠟燭及精油屬於薰香產品,揮發的氣體容易與空氣中的臭氧結合,產生二次汙染物。顏宗海強調,這類產品可能會釋放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於敏感族群,易引發胸悶、咳嗽、氣喘等反應,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建議使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也提到,有些民眾喜愛使用芳香劑、香氛蠟燭或是芳香精油,不過這類讓空間充滿香味的物品,除了燃燒時產生的「懸浮微粒」,有些人聞了會覺得頭暈、甚至想吐。原因是過濃的芳香分子充斥在密閉空間,使神經系統過度運作,嗅覺靈敏者易身體不適。情境5:我住小套房只有單扇窗,難以讓空氣對流,使用循環扇會有幫助嗎?室內空氣汙染源主要是微塵、塵蟎屍體,居家空氣要保持清淨,首重「通風對流」,許多人家裡的房間只有單扇窗,可採用機械通風的方式製造空氣對流,包括安裝抽、排風扇或是循環扇。密閉空間則可以安裝冷氣或空氣清淨機,增加空氣循環並維護品質。偶爾也可以打開房間的門,用電風扇吹20分鐘,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也吹去懸浮微粒、異味等空氣汙染物。淨化空氣的室內植物植物對於降低懸浮微粒,確實有幫助,綠色植栽同時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增加氧氣。種在室內的植物,建議以盆栽類為主,例如:腎蕨、虎尾蘭、黃金葛、常春藤、龜背芋等,這些植物非常好照顧,在室內也能健康生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突然劇烈下背痛無法走路站立…脊椎退化打PRP或類固醇治療就會好嗎?
我平時喜歡運動,無論仰臥起坐、深蹲、瑜伽、慢跑…,都難不倒我,身體靈活度極佳,七十高齡的人,仍精力充沛,四處遊山玩水,讓同年齡層友人羨慕不已。古語有云:「人不可自詡。」這一年內,發生兩次劇烈下背疼痛,一次是採PRP增生療法,最近是施打類固醇治療,終於認輸豎起白旗了。出國突發病 原來脊椎退化去年國外旅遊時,突然從腰部到臀部之間劇烈疼痛,無法站立、走路、彎腰,全身顫抖,立即急診,打針吃藥後勉強撐回國,到教學醫院骨科就醫。經X光、超音波檢查,診斷是脊椎退化,第4、5節輕度滑脫,可能因過度活動、久坐不動、姿勢不良、搬重物,導致肌肉、韌帶拉傷所致,吃了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痠痛才逐漸舒緩。我因腎臟功能不好,不敢過度服用止痛藥,醫師建議打PRP增生療法,可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但需自費,兩周施打一次,經過兩個月沒有明顯的效果,坐硬板凳或沙發椅,腰椎受到壓迫,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打了3劑PRP後,活動角度才明顯改善,隨著時間效果越明顯,大概到5個月後恢復正常活動。可是PRP的保護期並不長,才過半年腰背再次劇烈急性疼痛。這次到神經科看診,醫師對疼痛部位、性質、嚴重程度評估後,採用從腰椎硬脊膜外低劑量類固醇治療,這是一種緩解脊椎神經疼痛的方法,以達到消炎、止痛、神經調控的效果。接受類固醇注射後,疼痛立即減緩恢復正常。我有「類固醇恐懼症」,醫師說類固醇的劑量非常低,合理地使用類固醇,是治療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首選藥物。做伸展運動 保護脊椎健康很多腰背痛患者長期穿戴腰部護具,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醫師指導幾個伸展動作,目的在使腹肌緊縮、伸展下背,增加肌肉群之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簡單的伸展運動、改善不良姿勢,保護脊椎的健康。下背痛,我看過骨科、復健科、神經內外科、疼痛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心裡很徬徨,下次腰背疼痛時,要如何選擇,打PRP增生療法還是類固醇治療?下背痛治療 嚴重者要開刀【諮詢╱振興醫院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 整理╱記者黃妙雲】年長者常見反覆發生椎間盤突出問題,若一直沒有治療處置,久了會出現椎間盤退化,進而可能長骨刺,或因椎間盤的支撐力不夠而導致輕度脊椎滑脫,就容易閃到腰,引發腰背疼痛、甚至無法彎腰、站立、行走等下背痛症狀。如果椎間盤突出產生嚴重骨刺,且因神經孔狹窄壓迫到坐骨神經,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在急性發作時,往往會讓人動彈不得,坐立難安、無法行走,必須先服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再考慮是否要施打PRP、葡萄糖水等增生療法,或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治療,若無法有效改善,更嚴重者則可能要開刀治療。「自體血液高濃度生長因子(PRP)注射療法」是一種增生療法,只要抽自己的血分離出PRP再打回患部,讓組織增生,可以減緩、修復軟骨細胞壞死磨損,防止發炎,延緩關節的退化,減輕關節疼痛。一般是施打3劑、約3至5個月才有效,但可能半年後又要再施打。若從腰椎硬脊膜外注射低劑量類固醇,則可以針對受傷組織周圍的發炎進行治療,而類固醇是消炎止痛藥,使用低劑量約一周可分解,作用效果達兩周以上,疼痛即獲得緩解。預防下背痛或改善腰背疼痛問題,建議應加強核心肌肉訓練,若是下背痛的患者,則必須穿戴護腰做肌力訓練,避免二度受傷。
-
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看似不喘、不累,姿勢錯誤當心跑出一身病!5眉角掌握超慢跑訣竅
你今天超慢跑了嗎?跟著節拍器邁開步伐,掌握節奏律動的超慢跑,近年非常流行,愈來愈多人跟上這股運動熱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超慢跑看起來不喘、不累,但如果姿勢錯誤、過度訓練,也是會跑出一身病來。太頻繁、沒熱身 恐傷膝武俊傑分享,診間一位中年男子,聽聞超慢跑很容易上手,還有減重、控制血糖的好處,於是嘗試這項流行的全民運動。剛開始跑覺得很有趣,宛如跟著節拍抬腳律動,直接增加跑步次數,原本一周跑2至3次,到後來幾乎天天進行,結果跑兩周後就到門診報到。該名患者提到,超慢跑要掌握「步伐要小、頻率要快」的技巧,速度設定在「1分鐘180步頻」左右,從入門的跑5分鐘增加為10分鐘,為了提高健身效果,他每天都練習超慢跑。不料,膝蓋竟出現卡卡的感覺,緊繃、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強調,超慢跑看起來輕鬆不傷身,還被譽為懶人瘦身法,很多人一跑起來就忘了控制運動量,甚至以為是低強度運動就拉長跑步的時間,跟久走會增加腳底過多或反覆的外力一樣,跑多了也是會產生足底筋膜炎。經建議患者在超慢跑前,搭配暖身、伸展動作,並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後,狀況改善許多。背挺直、膝微彎 別踮腳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姿勢,武俊傑指出,超慢跑因為步伐快速,應該要讓前腳掌先著地,但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踮腳跑步,否則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足底筋膜的負擔。超慢跑雖然相對緩和,跑前熱身絕對必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運動傷害。在跑步的過程中,武俊傑提醒,記得抬頭挺胸、背部挺直,如果頭部向前傾,反而會造成肩頸肌肉不平衡、頸部受傷。任何運動都不要過量,超慢跑看似無害,初學者一定要使用節拍器跟著步頻,控制好運動時間,當過度的運動讓肌肉極度疲累時,連帶會引起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超慢跑正確姿勢5要點1.背部挺直、微抬下巴,眼神要注視著前方,保持抬頭挺胸。2.跑步時膝蓋要微彎,大腿不要抬太高,可減少對膝蓋及關節的負擔。3.注意前腳掌落地的力道,輕輕踩踏,避免腳步愈來愈沉重。4.維持小步伐、高步頻的方式,不要忽快忽慢,跟著超慢跑的節奏。5.雖然動作幅度小,仍要注意手臂擺動,隨著身體自然擺幅。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