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快篩陽性
共找到
657
筆 文章
-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擴大對象 拚年底上路
遠距醫療於疫情期間頻傳亂象,過程處處卡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今年下半年最重要就是提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傳染病流行及緊急事件,對象將放寬含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末期病人或國際醫療等,將與相關團體協商,預計八至九月擬定草案,拚年底完成修訂上路。衛福部於二○一八年五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再擴充五種情形可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患者。石崇良說,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仍受限為複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進行原有處方調整及醫療指導。二○二○年因為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五月至九月進一步擴大讓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醫療開立處方,其他慢性病患者可遠距醫療。今年五月疫情再起,石崇良說,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包括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的遠距診察費用,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去年遠距醫療服務為「半套」,今年是「全套」。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未來是否能成為常規醫療,須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等,如是否減少病人併發症等,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視訊診療卡卡 燒出醫療不平權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成趨勢,但常發生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也懶得視訊看診。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醫療」成為常態,政府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與數位中「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將是最大挑戰。據衛福部統計,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一萬兩千多家,醫院有四百多家。今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廿二日,使用遠距醫療,含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一八五萬人,案件數達三一二萬件,其中視訊為七成四,電話問診二成六,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七十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可用手機聯絡醫師看診,陳奶奶雖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但要申請「虛擬健保卡」,根本做不到。不只許多長輩反映困難,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協助父母視訊診療時,光拍快篩卡匣、藥袋等就花了卅分鐘,麻煩到一度想放棄。遠距醫療不僅在患者端「很卡」,醫師也得重新學習診斷技能。衛福部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垣樟說,有位五十多歲確診女性,在螢幕另一頭上氣不接下氣,幸好家中有血氧機,測量發現數值過低,急叫救護車送醫。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說,遠距診療有點像「隔空看診」,透過螢幕觀察,但受限於環境光線、手機相機解析度、色差等,可能不容易診斷。長者的數位落差外,偏鄉視訊看診也面臨問題。台東太武鄉僅有衛生所能提供醫療服務,五年前搬到太武鄉的賴先生,沒想到「就醫變得這麼麻煩」。有白內障的賴先生說,下山看診得花一整天,若要開刀就得在市區找落腳處。台東弱勢者關懷協會理事長何威霆表示,初期協助太武鄉長輩在疫情期間使用3C產品,透過視訊上團課就遇到許多困難,後續協助轉介遠距醫療,僅有三位長輩願意接受。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政府推動醫療數位化,更要避免不擅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排擠。視訊看診對使用者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歸納三大原因,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系統「未納使用者思維」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也坦承未來推動遠距醫療有三大瓶頸,一是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二是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三是開處方、領藥及繳費,是最難關卡。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4/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年底前修法
新冠疫情期間,遠距診療改變了民眾就醫方式,為擴大推動遠距診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進行研議,預計今年底完成修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修正草案將開放遠距診療適用於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過去遠距診療法源限制多 因新冠疫情嚴峻才鬆綁衛福部2018年5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並明定5種特殊情形得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領有慢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對象於治療後3個月內追蹤,以及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的非本國籍病人。石崇良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對象目前受限為複診病人,不適用初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調整原有處方及醫療指導。2020年因應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具新冠肺炎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5月再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診療開立處方,非居檢、居隔的穩定慢性病患者也可透過遠距診療,但去年9月疫情趨緩後,服務也就停止了。石崇良指出,今年5月Omicron疫情興起,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同時由公務預算支應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診療費用,同時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等處方,並搭配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因此,去年遠距診療服務為半套服務,今年可說是全套服務。依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疫情期間,使用視訊及電話問診的遠距診療人數,共有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診療占74%,電話問診占26%,其中以診所診療占8成最多,醫院占2成,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基層診所最高為1萬2000多家,醫院有400多家。另依健保署統計,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包括透過視訊、電話確診,以及由本人或家屬拿快篩試劑至門診判定為確診者的人數達264萬8430人。電子病歷法規本月上路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年底將完成修正不過,遠距診療也遇到三大瓶頸。石崇良說,第一是遠距診療還是要刷健保卡登載,因此健保署現正推動虛擬健保卡,盼解決此一問題;第二是患者病歷資料如何整合共享,而去年12月已預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預計本月上路,其中規範電子病歷平台資安認可等相關規定。最後也是最難的關卡,就是開立處方、領藥及繳費,現在由健康益友App平台協助,藉由藥師送藥到宅或親友代領藥,往後將由健保署或開放業者設置遠距診療平台,提供送藥、領藥及繳費服務。石崇良說,今年下半年最重要是擬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期間為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往後適用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疾病末期病人居家照護或國際醫療等,擴大實施項目包含開藥、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預計7月與相關團體協商,8至9月完成草案擬定,再經2個月預告,於年底完成修訂及上路。遠距醫療擴大有待法規完善 將評估醫療效益決定健保給付與否後疫情時代,遠距診療是否會擴大實施?石崇良表示,遠距診療是否納為常規醫療,牽涉到健保給付問題,須進一步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確實可以減少病人疾病併發症,醫療資源耗費,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這都須有一定的醫療效益,健保署才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要予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診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讓偏鄉醫療品質可以媲美都會地區,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同時提升協助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服務點數,因此去年訂為遠距診療元年,健保署編列1億元預算,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方式,提供五官科專科會診及急診診療,疫情期間也提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遠距醫療服務。李伯璋說,遠距診療涉及法規及設備,目前正將虛擬健保卡擴大至遠距診療、居家醫療及檢疫隔離視訊診療等三大場域進行推動,至於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等真正有需要遠距診療的民眾,也可能會考慮納入健保給付,一般民眾則還需要進一步評估,畢竟健保資源還是應用在真正有需要的民眾,提升醫療品質。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3/程序複雜 長輩搞到快得憂鬱症
全台籠罩疫情,原本便利的就醫模式被迫改採「遠距」,對於被視為「數位移民」的長輩,遠距、視訊診療如無字天書,不得其門而入。過去醫護人員常對長輩說,「請家中年輕人幫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實際協助父母後,發現系統操作複雜,連他都快要難以招架,呼籲政府應簡化程序。回不去了! 遠距醫療將成國人「必備技能」「實體看診加上遠距醫療,讓過去的醫療型態回不去了。」張家銘說,未來新冠病毒將與人類共存,換言之,疫情隨時可能再次爆發,遠距醫療需求逐漸增加,學習用電腦或手機看診,將成為每位國人的必備技能,但他先前協助確診父母視訊診療,光系統就弄了快卅分鐘,若無人協助,難怪長輩會選擇放棄看診。近期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完成這些項目後,他再教父母如何開視訊鏡頭,如何把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對方看,父母有慢性病,定期服藥,還要拍攝平常用藥的藥袋、藥物提供檢視,光前置作業就花了快卅分鐘。程序「年輕人都覺麻煩」 視訊看診療使長者焦慮張家銘說,在醫院為患者看診,認為只要搞定一個系統,如果長輩不會,只要拋一句「找年輕人來弄」。但從醫療服務者成使用者,發現根本沒這麼簡單,程序複雜,連他這位醫療人員都覺得麻煩,更何況是長輩,有些長輩甚至連一台智慧型手機都沒有,有些雙向認證還需要電郵,對長輩來說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疫情本身就令人容易焦慮,疫情衍伸的問題更每一項可能影響長輩情緒,例如接種疫苗、擔心副作用、遠距看診、獨居社交距離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新冠疫情流行的第一年就調查焦慮及憂鬱盛行率消長,全球盛行率增加約廿五%。張家銘說,改善疫情焦慮,建議長輩先接受對於數位新知的不適應,家人有耐心協助長輩學習,最好政府可以開班授課,或是研發更適合長輩的系統,輔助遠距醫療的發展。他說,台灣已走向與病毒共存,長輩不可能繼續把自己關在家中足不出戶,施打疫苗及學習遠距看診,都是最基本要做的事,以及需要學習的事,如果感受到焦躁不舒服,則建議尋求專業的協助。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1/誰來協助遠距醫療最後一哩路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但許多有過視訊看診經驗的人,卻發現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因此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的醫療」將成為常態,政府必須思考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是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長者「數位力」有限 遠距看診得靠子女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1萬2千多家,醫院有400多家。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使用遠距醫療,包括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為7成4,電話問診2成6,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但視訊看診對許多人是艱難任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再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接著他再教父母開視訊鏡頭,將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診療醫師看,再拍攝日常用藥供比對,前置作業就花了快30分鐘。70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陳奶奶雖然會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看診還是太難;想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在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再綁定,陳奶奶自己根本做不到。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個家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的窘境。數位看診程序複雜 患者寧願自費購「清冠一號」許多確診者想拿清冠一號,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請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長期在偏鄉協助老人健康促進與就醫的潘人豪觀察,視訊看診對使用者的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光是要求身分認證需搭配健保卡、身分證與個人拍照,對許多人來說就有難度。歸納三大原因:1. 民眾「數位力欠缺」2.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3.「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虛擬健保卡未普及、病歷資料須共享 遠距醫療仍有關要破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他也坦承,目前因為疫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疫情一旦趨緩,就必須暫停。未來推動遠距醫療三大瓶頸:1. 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2. 患者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3. 開處方、領藥及繳費,這也是最難的關卡。為加速推動遠距醫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將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研議,預計年底完成修訂;遠距醫療適用情形為緊急事件,如傳染病流行、災害地區,對象將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遠距醫療將成新日常 長者數位落差待彌補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醫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提升偏鄉醫療品質,這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健保署去年編列一億元預算,訂為遠距醫療元年,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提供五官科會診及急診診療,並提升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健保服務點數。新冠肺炎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民眾可能因染疫臨時居隔,有數位能力者可透過視訊診療緩解症狀,但長者除了恐懼疫情減少外出,身心俱衰,以往城市中常見長者群聚運動、社交的場景消失,不只偏鄉,即便身處城市公寓樓宇,「老人不再同框」。遠距診療、學會下載使用虛擬健保卡、不群聚透過視訊鍛鍊身心,這些都是疫情解構後的新日常。遠距醫療項目再鬆綁可期,但不少長者不諳操作手機、電腦,無法即時取得醫療資源,凸顯台灣因數位落差所帶來的醫療不平權,以及遠距診療最後一哩路斷鏈,值得正視。聯合報為台灣數位醫療把脈,攜手政府、企業及WaCare數位健康平台等,結合產官學界共同推動醫療平權,邀請企業響應,鼓勵員工從服務身邊長者做起,例如教會長輩下載任何一健康促進app,或使用虛擬健保卡,幫助台灣長者不自我設限,自理獨立。有意響應者請聯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電郵udn.health888@gmail.com。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確診者「肺都快咳出來」 服這兩種抗病毒藥物改善
南投縣今天確診726例,累計確診人數5萬8194例,死亡人數新增4人,其中,80歲以上2人,60歲、70歲以上各1人,重症人數累計492人。草屯鎮58歲洪小姐說,6月初感染新冠肺炎,第1天覺得疲倦類似感冒,只是身體微發燒,疲倦感,喉嚨有痰乾乾卡卡,視訊後取藥先行服用醫師開立的症狀藥物,確診第2天劇烈咳嗽不止,咳到腹肌酸痛,喉嚨腫脹疼痛,不但無法吞口水,也無法進食,「感覺肺都要咳出來」。洪小姐第2天再次以手機視訊診療,醫師開立抗病毒藥物倍拉維(Paxlovid),服用後隔天,咳嗽明顯改善,且咳出非常濃稠的痰,頭痛、發燒、喉嚨腫脹大幅改善。草屯鎮用心生活診所院長何文光說,確診者除了以一般藥物緩解症狀,也可以考慮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倍拉維」和莫沙東「莫納皮拉韋」。倍拉維(Paxlovid),每天服用2次,每次3顆,需連續服用5天,須整顆吞服,不得咀嚼、分開或壓碎。莫納皮拉韋可以磨粉使用於無法吞服藥丸的管灌病人,常見的胃腸副作用,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臨床觀察,配合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患者,發生胸悶、高燒、筋骨痠痛的機率大大地減少,除減少疾病療程,也大幅降低重症危險。南投縣衛生局長陳南松說,快篩陽性時,先依個人居住區域及意願,電話聯繫預約醫療院所視訊時間,先採視訊診療完成確診評估,再由診療院所線上通報法定傳染病系統;確診時您有任何症狀,均可跟醫師陳述,並依個別症狀開立藥物。若症狀未改善或更嚴重時,應立即視訊診療院所,由醫師評估後開立抗病毒藥物使用。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服用倍拉維及莫納皮拉韋者皆有大幅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50至89%。
-
2022-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 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提醒2類人應積極就醫
「5月23日確診後,我從醫師變成病人的角色,這是很有趣的經驗。」桃園市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說,以前是為病人看診或視訊問診,但成為染疫一族後,變成由同事幫他做PCR採檢及拿藥,經驗蠻特別的。翁國益在SARS期間是住院醫師,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則全心投入防疫診,為一般病人、確診病人看診及做PCR採檢。他認為,新冠疫情與SARS並不相同難以比較,抗SARS時更緊張,但「做好防疫」的態度都一樣。在確診之前幾周,有非常多的快篩陽病人湧入醫院進行PCR採檢,翁國益那時看防疫診,並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三小時門診看了100多人,直至5月23日身體感覺不舒服,經快篩陽性,再做PCR確診。翁國益依規定居家隔離七天,未料二天後太太也確診,夫妻倆在家裡主臥室隔離,使用新冠症狀治療藥物,他們僅在前四天出現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症狀,自第五天到隔離結束,他的作息就已恢復正常。染疫後,他最擔心的是家人會不會確診,雖然夫妻確診隔離,幸好就讀國二、小六的兩個孩子沒有確診,心情壓力就沒那麼大。當時兩個孩子因為疫情居家線上教學,夫妻倆也是第一次由孩子來供餐照顧,孩子做得不錯,讓他頗感意外和感動。在翁國益染疫前,醫院已有四分之一醫護同事確診,確診、隔離、回來上班一直在循環中。他也認為自己隨時會確診,染疫後覺得醫院同事真的很辛苦,因此確診後第八天解隔,他在自主健康管理下就回到醫院看診。「染疫後從醫師變成病人,交給同事做PCR、太太也由同學視訊問診及拿藥,角色轉變是很有趣的經驗。」喜歡從事耐力運動的翁國益,長期以來都在做跑步及游泳運動,確診後,他擔心會不會出現「長新冠」症狀,若有症狀會持續多久,是否影響運動表現?後來恢復正常做運動,從記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也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疫情已邁入第三年,翁國益長期為病人看診、做PCR的經驗豐富。他分析說,醫師在看診的使命感下,染疫的比例較高,過去清零作法,確診者不多,採檢幾百人只有幾個人確診,直到今年五月疫情管控放寬幾周,快篩陽到醫院做PCR的病人激增,只要做PCR的人幾乎百分之百都確診,帶給醫護很大的壓力,也導致醫師確診風險增加,「醫師確診、隔離、回來上班」的情況一再重演。翁國益站在第一線來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都OK,唯一遭詬病的是「快篩即確診」公布的時機太慢,如果早幾周實施,就可以減少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確診。他說,因為PCR採檢不是醫療行為而是行政工作,只是病人需要保險等證明,卻造成醫護人員相當忙碌,增加染疫的風險。翁國益以自己染疫經驗提醒其他確診者,絕大部分確診病人是輕症,在家好好休養,做好衛生防疫不要傳染別人,大多數人是可以恢復到確診前的健康狀況。但如果是慢性病人和年長者,應積極就醫,使用藥物治療症狀,降低中重症發生率。此次染疫居隔,翁國益很謝謝兩個孩子,學會供餐照顧爸媽,也感謝醫院同事在他確診後相互支援,「天晟醫院上班氣氛很好,疫情以來,醫護都是自動自發負起責任感,相互支持,服務病人。」讓他很感動。醫師小檔案姓名:翁國益 頭銜: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23日如何感染:看防疫診、為快篩陽病人採檢PCR症狀:疲倦不適、肌肉痠痛、喉嚨痛治療:使用抗病毒症狀治療藥物給確診者一句話:輕症病人好好在家休養,做好衛生防疫勿傳染別人,慢性病人及年長病人要積極就醫,降低中重症。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估將進入MIS-C高峰 兒童2劑疫苗可有效預防
台大醫院今天發表本土15例MIS-C病童收治報告,個案平均4到5週發病,推估近期進入MIS-C高峰期,請家長注意孩子發燒、出診、沒有尿尿、口腔黏膜變乾、哭泣無淚等危險警訊,接種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認識「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簡報指出,MIS-C通常發生於染疫後的2至6週內,台大目前收治15例MIS-C,平均4到5週發病,年齡層落在5歲到11歲間,分別為男童9人、女童6人。張鑾英說,目前MIS-C沒有強制通報,通報也沒有獎勵機制,只能鼓勵醫師遇到相關案例積極通報,因此實際收治數和中央公布數字會有落差。張鑾英表示,根據國外研究,MIS-C發生率大概是每1萬人中有3人,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台灣約60萬兒童確診推估,MIS-C個案可能落在100例至200例,5月20日疫情達到高峰,近期可能進入MIS-C高峰。張鑾英指出,很多家長看新聞而知道MIS-C,小孩一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擔心是不是MIS-C,其實並不是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也有可能是玫瑰疹、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急診醫學部醫師吳仲琳簡報表示,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首先是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像是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吳仲琳說,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並提醒家長,一旦孩子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等症狀,且出現例如退燒時精神活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出現脫水徵候,比如說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危險警訊,要儘速帶孩子就醫,並務必要告訴醫護之前曾感染及時間等。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絕大多數輕症。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昨天為止,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其中包括15例是MIS-C,以及21案例是腦炎、15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全台確診新冠肺炎者累計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左右,當中絕大多數兒童都是輕症,復原狀況良好,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出現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醫院今舉行記者會,針對台灣兒童MIS-C進行說明,也提醒如果家中確診兒童有出現發燒時,務必留心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若合併兩個系統以上的症狀時,務必趕緊送醫治療。台大急診醫師吳仲琳今日在記者會上說明,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第一,是6周內的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並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第三,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X光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說,確診兒童若出現,退燒後精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脫水的徵狀,比如: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等。當確診兒童出現這些危險警訊,提醒爸媽要帶孩子就醫,也務必要告訴醫護孩子之前有感染證據跟相關時間。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容易罹患MIS-C的族群,根據美國研究男性、肥胖、人種這3項都是可能因素。據她觀察,基因因素可能也有影響,但仍待詳細的研究報告。張鑾英指出,小孩子確診後,很多家長因為看到新聞提到MIS-C,所以看到小孩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深怕小孩是不是MIS-C。但張鑾英表示MIS-C機率只有萬分之3,也並非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MIS-C是「發燒同時出疹子」,MIS-C也僅有6成會起疹子。張鑾英說,要預防MIS-C,首先當然先是預防感染,再來就預防重症,小朋友的兩劑COVID-19疫苗,可有效預防8~9成兒童染上MIS-C;在臨床上台大也尚未看到12歲以上青少年的MIS-C個案。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降回3字頭 連26天死亡破百
昨新增三萬九五八六例本土病例、三六九例中重症、一三四人死亡,疫情雖日趨平穩,但死亡個案仍居高不下,連廿六天單日均超過百例,昨天死亡案例中,一名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史的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確診當天即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但病情惡化,從確診至病故僅九天,醫院收治當天即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新增本土個案為一萬八三七二例男性、二萬一二○五例女性、九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多歲以上。在個案分布上,以台中市五五二○例最多,其次較多確診者縣市為新北市五三二○例、高雄市五三○九例、桃園市三七九一例、台南市三七八六例。昨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已打滿三劑疫苗,六月十三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廿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廿一日收治醫院專責病房,接受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但病況仍不佳,家屬放棄急救,當天即不幸死亡。新增三六九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一例兒童MIS-C(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重症個案,為十一歲女童,莊人祥表示,女童五月廿一日接種疫苗,五月卅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六月四日她再度高燒四十點一度,且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就醫服藥仍未緩解,六月六日因腹痛、嘔吐、食欲活力降低至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個案。因病情危急,立即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用藥後況好轉,女童於六月十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十四日出院。莊人祥表示,十二歲以下重症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九例,其中十四例為MIS-C。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死 11歲女童重症、MIS-C已出院
國內新增369例中重症個案、134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11歲女童,診斷為MIS-C。目前兒童重症個案累計69例,MIS-C增為14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222例中症、137例重症。1月以來中重症個案累計已1萬4881例,其中5401例死亡。今天新增重症,其中一例為兒童MIS-C個案,為11歲女童。個案於5月21日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30日發燒就醫,快篩陽性確診,隔日退燒但全身起紅疹。6月4日再度高燒40.1度且有畏寒、頭痛、頭暈、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就醫服藥,但症狀未緩解。6月6日因腹痛、嘔吐、食慾活力降低前往急診,檢測發現血壓降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收治於加護病房。所幸病況好轉,已於6月10日轉出加護病房,並於14日住院。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27人具慢性病史、80人未接種滿三劑、75人超過80歲以上。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6月13日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6月20日突然血氧下降、呼吸困難且發燒,收治於醫院使用瑞德西韋,但病況仍不佳,家屬簽立DNR死亡。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家屬質疑男嬰快篩陽轉陰後又確診 高榮指將檢討
高雄一名5個月大男嬰尿道感染16日到高雄榮民總醫院就醫,住院前快篩陽性,收治於專責病房,但18日快篩卻呈陰性,家屬懷疑偽陽性要求做PCR遭拒,懷疑是因為與其他確診者收住同房住被感染,高榮指依規定,住院並不一定要做PCR,但坦承在解隔流程上未盡說明,會做檢討。男嬰家屬表示,孩子尿道感染發燒到39.6℃,就醫住院,16、17日快篩陽性,18至20日連3天快篩陰性,他們請醫再做PCR確認是否偽陽性,但被拒絕,後來病房住進一對確診母子,房內未有隔簾,同住3天後,5月大男嬰與媽媽都確診,擔心男嬰染疫後會留下後遺症。高榮表示,他們針對此案的診斷是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引,快篩陽性加上2次急診就診及呼吸道症狀,建議住院治療,過程都有針對症狀適當處理。但可能醫院同仁對於整個解隔流程未善盡說明,造成家屬誤解,醫院深感抱歉,將會檢討改善,也加強醫師的管理教育。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不算高? 專家曝比這數字才有意義
依指揮中心統計,長照住宿機構住民致死率百分之二點二,幾乎是一般民眾的十五點七倍,國民黨團批評,指揮中心於長照住宿機構防疫、給藥慢半拍。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英國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為百分之五點五、香港為百分之六點九,對比來說台灣「不算高」。專家表示,國內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低於英國、香港,主因是國內確診人數低,應對比與台灣醫療可近性相似的紐西蘭、新加坡、南韓等對比較為精準。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如果要比對各國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應該要有相同的住民平均年齡、共病症等相同基準,但畢竟每個國家基準不同,可能無法做精準的比對,但若是以公共政策的初步角度,採用英國、香港還是可以互相對比。不過,李建璋說,國內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低於英國、香港,主因是國內確診人數低,也不如英國、香港疫情爆發時醫療量能崩塌,導致長照機構住民幾乎住不進醫院,因此不如對比與台灣醫療可近性相似的紐西蘭、新加坡、南韓等對比較為精準。前疾管局長施文儀說,如果要了解長照機構住民致死率,應是比對5月5日實施全面快篩陽性給藥前後的致死率,才可以了解致死率的真實變化,如果致死率下降表示政策是對的,如果致死率沒有下降,代表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若是去對比英國、香港的數據,「如同是去比對海角天邊的數字,沒有意義。」面對外界質疑長照機構用藥晚,陳時中昨回擊,口服抗病毒藥物都是今年購得,去年不會有未來的藥可以給,在批評前應該先把資料查清楚。且國內抗病毒藥物使用「絕對沒有慢」,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已達7.67%,比美、日、港、韓、英等國都高,台灣上周起也針對長照機構發放公費快篩,要求每周兩次定期篩檢,以利及早揪出陽性個案、及早給藥。李建璋說,長照機構每周快篩2次政策應動態調整,如機構出現2至3名住民染疫群聚事件,此時快篩頻率應增加至每2天1次,甚至應擴大進行PCR檢測,約可以比快篩更早4至5天找出確診者,立即給予藥物治療,以降低致死率。
-
2022-06-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打造智慧醫療,助長者免於新冠重症,大林慈濟院長賴寧生:社區關懷需並重
疫情嚴峻,所有醫院全都全力防疫,收治眾多快篩陽性、急著PCR篩檢的民眾,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也不例外,為保護醫院安全,本院設置獨特鑑識系統,一插入健保卡,幾秒內就可得知民眾疫苗接種、是否處於居家隔離,甚至染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指出,新冠肺炎已經流感化,且傳染力高於流感病毒,高齡長者如染疫,即使打過疫苗,也有一定比率的重症風險,不可等閒視之。 防堵院內感染 科技助精實防疫 賴寧生指出,東南亞在今年初爆發大規模疫情,日本、南韓、香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且重症及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而台灣足足晚了鄰近國家一兩個月,有機會記取他國教訓,嚴陣以待。他說,台灣為全球科技產業重鎮,身為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當然善用科技,打造智慧醫療,建構精實防疫的藍圖,盡可能減少院內感染風險。例如,資訊工程人員在醫院大廳設立鑑識系統,結合人臉辨識功能,避免住院病患多次進出醫院。賴寧生說,曾有名患者因外出買餐點,持多人健保卡,一天進出醫院20多次,在這套鑑識系統建置後,已無所遁形,無法隨便外出,到處趴趴走。要想守護民眾健康,賴寧生表示,光是做好院內感控是不夠的,必須積極傳遞正確訊息,為此,醫護人員到主動地站到第一線,透過網路直播,再三提醒疫苗接種及個人防疫作為等重要性,成效顯示,共有30多家媒體刊播,累積觸及觀賞人數超過10萬。 重視社區醫療 降低長者重症風險 健保大數據顯示,國內60歲以上民眾平均罹患二至三種慢性疾病,賴寧生指出,眾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如果分次就診、領藥,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且勞途奔波,相當辛苦。賴寧生說,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本土疫情,大林慈濟醫院採「重症及社區醫療」並重原則,啟動社區關懷,協助老年人就醫,「探視、關心,就是累積正能量。」賴寧生說,防疫期間,衛福部積極推動遠距醫療,但老年人不太會使用手機等3C產品,有賴慈濟志工深入社區,提供協助,而大林慈濟成立多年「整合暨高齡緩和醫療中心」透過一個平台就可解決老人家就醫問題,大幅減少來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大林慈濟智慧醫療團隊研發「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困擾,透過手機就能查詢個人健康管理與就醫指引,還可直接掛號,查詢門診及領藥號次,還可列出健診報告,服務項目達20多種。賴寧生說,這套「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系統操作簡易,老年人也能輕鬆使用,解決了許多老年人在醫師面前不太敢提問的窘境,有助於醫病共享及溝通。由於表現傑出,大林慈濟「LINE整合型智慧醫療服務」還獲得LINE總部的公開表揚。疫情南移 第一線肩負重任 對於這波本土疫情趨勢,賴寧生相當有信心,他表示,國人公民素質相當高,遵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讓台灣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他常去台東爬山,許多登山客遠遠打照面時,除了點頭致意,還會戴上口罩,等交會過後,再拿下口罩。至於醫療部分,疫情已南移,賴寧生強調,雲嘉南等縣市雖居民生活單純,人口密度較低,但銀髮族眾多,且常合併慢性疾病,屬於染疫重症的高風險群,醫療體系需謹慎面對。一旦重症住院,對於家人來說,將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家屬務必妥善照顧老年人,讓其疫苗打好打滿,降低染疫風險。賴寧生也提醒,患有慢性肺阻塞、慢性疾病等病患,正接受化療的癌友,以及七八十歲以上老年人,均需提高警覺。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嬰急救中!兩30多歲男都打完三劑 發病三天內死亡
國內新增415例中重症個案、166例死亡個案。 其中再增一例兒童重症個案,為一歲男嬰,診斷為哮吼,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另死亡個案中有兩名30多歲男性,都打完三劑疫苗,但分別在發病後二至三天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150人具慢性病史、118人未接種滿三劑、10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825例,死亡4964例死亡。其中兩名30多歲男性,均曾接種三劑疫苗。其中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病,6月18日發病,出現呼吸困難症狀, 6月19日送醫確診,當日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6月18日確診,20日死亡,死因為心肺衰竭。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41例、重症174例。其中新增一名一歲男嬰,無慢性病,6月18日發燒、19日快篩陽性,就醫後拿藥返家。但返家後出現呼吸雜音、呼吸費力,當日再度前往急診。因有胸凹及呼吸困難情況,緊急插管使用呼吸器,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6月20日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仍在加護病房使用氧氣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7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維持19例。
-
2022-06-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慶幸隔離期滿病人都還在 緩和醫療醫師吳柏澍:「知道醫師也會生病,醫病距離又拉近了一點」
五月疫情大浪襲來,留下年輕健壯的,帶走年老體衰的,自己將落在哪一邊?誰都沒有絕對把握。對於和信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來說,陪伴無數癌友走到最後的體悟和智慧,內化為他生命的養分,幫助他在確診時,對自己坦然、對家人體貼。康復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心情比之前輕鬆不少,也更加相信,疫情結束的曙光就快到了。5月13日星期五,吳柏澍感覺特別疲倦,喉嚨慢慢痛起來,也開始咳嗽。「啊,應該是中了。」雖然快篩還是陰性,但他已心裡有數。畢竟從以前到現在的同事、在其他醫院服務的學長姐,都已經陸續確診,而且大部分的人過程都很平安,所以吳柏澍並不緊張。星期六,快篩還是陰性,他盤點家中物資,看還缺什麼,就透過外送採買。星期天上午,快篩轉陽,但當時快篩陽性仍要經過PCR,才能確診。吳柏澍查到一家社區診所可以做PCR,預約當天時段,然後自己開車去,回家沒多久,就從診所的App收到陽性通知。每個醫護人員說起自己確診的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對同事很抱歉」,吳柏澍也一樣,他說「因為很臨時,當天又是周末,」他趕快聯繫主管、啟動預先演練過的應變計畫,調配支援人力。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吳柏澍說,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自己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的難題。有什麼好辦法呢?「所以我先跟姊姊講」,吳柏澍笑著說,先跟姊姊討論,再打電話給爸爸媽媽。七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蠻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有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知道自己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是症狀不嚴重,也愈來愈改善。除了跟家人熱線、來自衛生單位的關懷電話和簡訊,吳柏澍隔離期間也收到同事和病人關心,讓他感覺自己「一直被照顧著」。有天晚上八點多,他接到一通電話,是血液與腫瘤內科部主任褚乃銘,才剛下診就打電話關心他,擔心他一個人住,會不會需要幫忙。吳柏澍說,褚醫師是院內資深主管,受到前輩這樣的掛念和關心,令他非常感動。還有照顧一陣子的病人,託同事來轉達,「很想念吳醫師喔。」吳柏澍說,這位阿姨自己也很不舒服,在緩和醫療科由他照顧超過半年,所以情誼深厚。「照顧六個月以上,在我們科不是很容易,」他說,癌末病情變化快,還好這次隔離期滿出關後,病人都還在,沒有留下遺憾,而且「好像知道醫師也會生病,醫病之間的距離又拉近了一點點。」「緩和醫療科的病人並不害怕疫情,他們在意的是與親人的隔絕;就算很容易可以視訊,人們仍渴望真實的碰面。」吳柏澍說,每個癌友身上都有比新冠肺炎更嚴重的病,所以他們都能淡定、平靜地面對疫情的起落。最折磨人的,是病人的生命倒數,家屬卻被卡在入境隔離採檢耗時流程上。緩和醫療科協助過很多國外回來的家屬,落地隔天馬上採檢,然後穿著全套隔離裝、戴著N95,坐著衛生局派來的防疫計程車,專程到醫院。醫院事先將癌末病人移到另一個房間,在那裡,病人可以和穿著重重隔離裝備的家人,見最後一面。「去年曾經很強烈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現在比較放鬆,覺得快看到曙光了。」吳柏澍說,台灣社會各界一直努力做最好的規畫和安排,為了保護病人,醫療人員也緊繃了好一陣子。現在看著世界各地狀況,覺得疫情可能快到了尾聲,吳柏澍確診後並不自認「無敵」,上呼吸道症狀和疲倦感也還沒完全消失,心情卻明顯輕鬆不少,相信不久後就可以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小檔案姓名:吳柏澍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15日如何感染:一般生活接觸症狀:發燒、疲倦、咳嗽、流鼻水等治療方式:休息、補充營養、補充水分 給確診者的一句話:辛苦了!別擔心,適度的保持警覺,大部分症狀在一兩周內會改善的。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從未在外聚餐、高規格防疫仍快篩陽性!感染科醫師施長慶:千算萬算不如一次家中聚餐
對於自身染疫,擔任和信醫院防疫指揮官的施長慶有些懊悔與意外,因為疫情爆發兩年半以來,他一直採取高規格防疫,院內感控會議一律採用視訊,減少實際互動,而自己也從未在外面與人聚餐,但還是功虧一簣,千算萬算,還是避免不了。施長慶表示,五月初與好友相聚,為求安全起見,選擇在家裡吃飯,還特別請朋友做了快篩,結果陰性,才放心一起聚會,沒想到百密一疏,聚會隔日,朋友電話告知當天快篩陽性,有如晴天霹靂,他心想自己應該也中獎了。「感染科醫師總是比較敏感一點」施長慶說,第一時間總會想到防疫措施是否完善、會不會傳染他人。記得當天是周日,雖無症狀,但從那天起自我隔離,告知院內長官及同事,每天做快篩,前三天均為陰性,原以為可以安全過關,沒想到周三一早,喉嚨痛、聲音沙啞,而快篩試劑出現兩條紅線。他隨即自行開車至鄰近醫院,接受PCR採檢,當晚結果出爐,不出意料,確診染疫,開始為期十天居家照護。為了避免加重其他同事工作量,並持續提供糖尿病、高血壓等老病人的醫療服務,施長慶在隔離期間只停了一兩次門診,因為當天喉嚨實在痛到受不了,有如刀割,其餘門診照常,透過電話問診,協助病人領藥。「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施長慶說,居隔期間,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儘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還是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那時最大的鼓舞,除了親朋好友的關懷與協助,還有來自老病人的叮嚀及打氣,一句句「醫師,加油」、「你一定要趕快好起來」,聽在施長慶耳裡,莫名感動,讓人頓時充滿勇氣。 除了維持看診,施長慶也透過視訊,參與院內感控會議。他說,自己是感染管制專科醫師,且身為醫院防疫指揮官,卻是院內前一兩波染疫醫師,深感抱歉,所幸感染源明確,並非在醫院被感染,希望藉由會議,加強院內感控措施,減少其他醫事人員確診。對於指揮中心開放鬆綁、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施長慶深表贊同,因為這是各國防疫必經之路,也要逐步放寬、非一步到位,當然願意全力配合、確實執行,但許多措施很臨時,從醫療執行面來說,有其一定需要的時間做調整。 「大船轉彎,總需要一點時間。」施長慶說,指揮中心許多鬆綁步驟,可能今天才透過視訊會議,向全國宣告,但院內除了向醫師、護理師、行政單位宣導新規定與教育之外,還要整理與調整許多細節,但才過數天,又有新進度,這類滾動式調整,臨床有時趕不及。舉例來說,指揮中心擴大「快篩陽性視同確診」適用範圍、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步驟,對於防疫而言,當然是正確方向,但臨床醫事人員會對新規定不熟感到緊張,也容易出錯。施長慶建議,指揮中心一次做較大範圍地放寬,而不是一點一點地鬆綁,相信能讓醫療院所更有效率地做事。儘管指揮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且染疫三個月內,像是吃了無敵星星,但施長慶表示,迄今仍會咳嗽、易喘,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算算這次染疫,施長慶在家裡居隔足足兩周,他表示,這是全新的生活體驗,每天測量血壓、血氧、體溫,並拍照上傳,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病人。 另外,學著自己養活自己,父母送來新鮮蔬果及各種食材,就放在門口,隔著大門,低聲慰問打氣,有如探監,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惆悵;他則上網查詢如何烹飪料理,或打電話向友人與家人求教。至於解除隔離後的第一件事,施長慶說,當天凌晨,一過十二點,他離開家裡,漫無目的地開著車,最後到了鄰近公園,搖下車窗,享受著自由,呼吸著新鮮空氣。醫師小檔案姓名:施長慶頭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確診時間:5月4日確診途徑:與確診友人聚餐症狀:喉嚨痛、發燒、聲音沙啞治療方式: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的一句話:備妥常用藥物,例如,感冒、止咳、鼻炎、止痛及抗發炎等成藥,並瞭解出現哪些症狀時,就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盡快就醫。居家照護期間,最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補充足夠水分,多做心肺運動。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48小時內篩陰 國旅團客免第三劑
疫情趨緩,防疫措施也逐漸鬆綁,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林信任昨天在疫情記者會宣布放寬國旅團防疫規範,未完成第三劑疫苗的旅客,只要持出發前四十八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即可參團,新制即日起生效,不過指揮中心仍鼓勵長者疫苗打好打滿再參加旅遊團,對自己、對他人都比較安全。旅途中有團員快篩陽性該如何處理?需整團折返或就地隔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現行規定,不會因為一名旅客快篩陽就全團隔離,成為「三加四」或「○加七」居隔者將由各地方政府彈性制訂規範辦理。「已經等很久了。」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說,三劑令鬆綁就是為了因應七月十五日以後的觀光振興方案,他推估鬆綁後的國旅仍會以防疫為重,朝向離島、鄉下、海邊等戶外空曠景點為主。台灣國際觀光救援服務協會理事長許高慶說,觀光旅宿業、遊客都對觀光補助很期待,他建議交通部盡快公布辦法,未來核銷也要簡化流程。
-
2022-06-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回3萬例 死亡數居高不下
六都確診病例 均降逾三成新冠肺炎本土確診人數昨天新增三萬五五九六例,是五月五日以來首度降至三萬多人,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說,「減少的趨勢有出來」,六都均降了三成以上,預估本周單日病例數將在五萬以下。不過,昨新增一四四例死亡、二九五例中重症個案,累計中重症一萬二九二○例、死亡四五一二人。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本土確診數持續緩降,中南部正脫離高原期,但近兩周單日死亡人數幾乎維持一五○人左右,居高不下;紐西蘭確診數達高點後的一個月,死亡數才略降,但仍在高原徘徊,預估國內死亡個案在短時間內仍難以明顯減少。另外,機場邊境採檢又攔截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共十男、七女。還出現首例本國籍小於十歲幼兒個案;幼兒Ct值廿七、無症狀,基因定序BA.4,為目前第二例亞型變異株兒童案例。累計已攔截到六十五例新亞型變異株,包括十一例BA.4及五十四例BA.5,不論BA.4及BA.5,均以美國抵台者最多。2.5萬人入境總額 暫不調整部分專家認為,BA.4、BA.5恐將於二到四周內入侵國內社區,羅一鈞不認為會這麼快,但指揮中心嚴陣以待;為避免變異株入侵太快影響醫療量能,邊境防疫無法短期內進一步鬆綁,本周暫不調整每周二點五萬人次入境容額上限,將視六月十五日起入境檢疫「三加四」新制執行狀況再討論是否調整。羅一鈞表示,目前BA.2仍為國內強勢主流病毒株,被BA.4、BA.5取代需有兩大條件,一為BA.2流行明顯下降,再者是疫苗施打如果出現停滯狀況;目前一、二劑兒童疫苗接種速度較快,七月將開放六個月至六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因此國內在面對BA.4、BA.5變異株入侵時,有著不錯的利基。兒童BNT第二劑 明將開打昨新增死亡個案中,年紀最輕為廿多歲男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有神經疾病和氣切病史,十三日確診,住院檢查發現肺炎和呼吸衰竭,十七日不治。另增一名兒童重症,患慢性心肺及神經系統疾病的一歲男童,十一日發燒快篩陽性、十三日咳嗽及活力下降,十五日因嗜睡及呼吸急促就醫,仍在加護病房救治。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六十三例,有十八名幼兒死亡。食藥署日前通過六個月以上到六歲幼兒莫德納疫苗EUA,羅一鈞表示,本周將舉行ACIP專家會議討論接種政策,預計七月初到貨四十五萬劑,供九十萬名幼兒接種。昨第三批兒童BNT疫苗到貨五十點四萬劑,加上前兩批剩餘的卅萬劑,有八十多萬劑可供兒童施打第二劑,預計六月廿二日開打。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旅團客免三劑!交通部:48小時內快篩陰證明即可出遊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放寬旅客參加旅行團須接種第3劑疫苗,未施打3劑疫苗之旅客,可以48小時內之快篩陰性證明代替,交通部觀光局修正「旅行業辦理團體旅遊防疫管理措施」,並自即日起生效。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林信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1年4月15日宣布為保護國人健康及維護旅遊防疫安全,自111年4月22日起,國人參加不特定團員之旅遊團均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第3劑)接種,方得參加旅行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111年6月16日疫苗追加劑接種率已達68.9%(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 92.94%)。交通部觀光局經與觀光產業研商,同時考量減輕對觀光產業衝擊、疫苗接種率提高、民眾自主防疫扎實及疫情趨勢將逐漸緩和後,報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修正「旅行業辦理團體旅遊防疫管理措施」,放寬旅行團旅客均須完成Covid-19疫苗追加劑之限制規定,未完成3劑疫苗之旅客,只要持出發前48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即可參團。交通部觀光局表示,放寬後可提高民眾參團出遊意願,惟仍須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防疫規定,觀光局將督促業者確實加強落實量測體溫、旅客全程佩戴口罩、提供酒精消毒、乾洗手及注意各景點容留人數限制,並呼籲符合施打第3劑資格之民眾及旅行業從業人員儘速施打追加劑,以提升疫苗之保護力,其餘管理措施所訂防疫事項,亦請旅行社工作人員及旅客共同遵守,「旅行業辦理團體旅遊防疫管理措施」。民眾也可以到交通部觀光局行政資訊網-因應Covid-19疫情相關規範(網址:https://admin.taiwan.net.tw/)查詢。不過,若旅行團中途旅客快篩陽性,是否有相關指引?林信任則說,依照防疫指引處理,同團旅客若有症狀,也會請他快篩,確定後配合指揮中心相關指引。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說,現行規定下不會因為一位旅客快篩陽就全團加入3+4或0+7名單,會根據地方政府彈性制訂的規範辦理。依指揮中心目前的規範,若旅客快篩陽會直接匡列為0+7或3+4的對象只限同住家人,如果是同團也是同住家人,現行做法就會匡列為3+4或0+7。雖然放寬團旅規定,但羅一鈞還是鼓勵長者,疫苗打好打滿再參團,對自己、對別人都比較安全。
-
2022-06-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官陳時中隔離期滿未現身 羅一鈞揭原因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確診,自6月13日開始居家照護,昨天已期滿。但今天的防疫記者會陳時中仍未出現,由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代打主持。羅一鈞表示,因部長仍然快篩陽性,且仍有輕微咳嗽症狀,因此採居家辦公、視訊開會,不便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部長因快篩陽性且有輕微症狀,因此為不影響與會媒體和受訪長官,採取較高規格不出席記者會。但解隔後快篩不是指揮中心的要求,也沒有要求繼續隔離,這僅是個人自行調整。於陳時中七天期滿仍有輕微咳嗽,外界關心還需要觀察幾天才會出席記者會。羅一鈞表示,七天仍輕微咳嗽是平均值,復原速度不算特別快或慢。(部長)因為比較謹慎,擔心公開場合可能有無法避免的近距離接觸,例如堵訪等。之後相信他還是會進行快篩,確認結果後再見面。羅一鈞也說,部長這幾天都以視訊開會,元氣、精神都不錯,也沒有常在視訊中聽到咳嗽聲。至於部長過去病史、手術,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的部分也依照醫囑服用五天莫納皮拉韋,有效降低產生重症風險。他說,七天後快篩陽性僅是代表少部分民眾隔離期滿,仍可能驗到殘餘病毒量,但國外研究,確診五至七天就培養出活病毒的機率小,因此國內措施為隔離後要加上七天自主管理。部長只是謹慎,企業不需要用特例做通案適用,七天後不用快篩,不論陰或陽都不影響七天自主管理措施,也能外出工作。陳時中日前透露染疫後狀況,表示自己發燒三天,已退燒後仍有咳嗽、咳起來骨頭會痛等狀況。而因有其他慢性病,因此按照醫囑服用默沙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在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長石崇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發言人莊人祥也陸續確診,因此上周防疫記者會連日由羅一鈞孤「鈞」奮戰。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402例 6歲男童打1劑BNT隔日確診變重症
國內今新增中重症案例402例,包括242例中症、160例重症。死亡新增181例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為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出現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不幸過世。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至90多歲,特殊個案包括1名20多歲癌症患者,另2人為30多歲,分別有神經系統疾病和癌症。兒童重症新增2人。1歲男童為哮吼,無慢性病史,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聲音沙啞,5月30日快篩陽性,5月31日出現呼吸困難、胸凹,送急診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入住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續病況好轉,6月1日拔管移除呼吸器,6月9日康復出院。目前兒童哮吼累計6例。另一例為6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0日接種第一劑輝瑞BNT,隔日因是接觸者,經快篩陽醫師確認確診,6月12日發燒到39度,出現咳嗽、腹瀉,6月13日出現呼吸困難送急診,有胸凹、氣喘鳴聲,胸部X光顯示兩側肺炎,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住進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還在加護病房。目前兒童重症共62例,17例死亡。肺炎累計13例。
-
2022-06-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染疫後靠吃Paxlovid快速緩解!比照「克流感」…王宏育建議抗病毒藥應更易取得!
新冠本土疫情席捲全台,堅守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無法倖免於難,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正是這波疫情中的確診者之一。對王宏育來說,確診後的挑戰不是症狀不舒服,而是七天的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王宏育在高雄岡山地區經營內科診所。身兼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的他,平時除了看診,每天晚上也需要與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市衛生局一起開會,商討高雄防疫事宜。他回想,5月14日大兒子先在學校染疫,當時自己就先「3+4」居家隔離。「21日上午還快篩陰性,沒想到晚上開始咳得厲害,再做一次快篩就陽性了」。王宏育說,也許是被兒子傳染,也可能是被病人傳染。所幸當時65歲以上已可快篩陽性通報確診,自己正好66歲,於是「自己幫自己診斷、自己幫自己通報」。協助轉診 感謝鄰近診所幫忙七天隔離期間,病人該如何安排?這是王宏育最掛心的事。五月底高雄疫情正升溫,許多人趕著到診所接種疫苗,他的診所接下來一周排了近150位預約接種民眾,周六更高達40人預約。「禮拜一、二、三、五的病人拜託盧榮福,而禮拜六病人太多,吳宗慶診所有比較多醫師排班,四、六的病人就拜託他」,所幸王宏育的好人緣很快地找到轄區內鄰近診所協助,加上確診當晚剛好是周六,他趕緊將病人的聯絡方式拍照,傳給診所內護理師,利用周日幫忙通知。但有些病人手寫聯絡電話,如7和1填寫不清難以辨識,仍有許多病人聯繫不上;加上護理師們用自己的手機聯絡,有些病人不敢接電話,隔天還是來到診所。所以「每天早上都拜託一位護理師在診所招呼病人,協助轉院」。王宏育說,雖然工程浩大,但仍在大家協助下完成艱困的工作。抗病毒藥 診所配發救了自己談到自己染疫症狀,王宏育表示,抗病毒藥物的可近性非常重要。因為用藥的重點,一是輕症、二適用於高風險族群、三是早期使用。他5月15日參與高雄市防疫會議時,就力推Paxlovid應該放在診所,當作流感用藥「克流感」使用,減少九成以上重症、住院和死亡風險。他說,雖然指揮中心5月5日開始將Paxlovid下放到核心藥局、專責醫院,但以高雄為例,核心藥局只有兩家,「哪有人有那個美國時間去拿藥!」王宏育表示,許多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人都在社區的內科診所定期看診、拿藥,還好高雄市欣然接受當時他在防疫會議上的提議,將分配給醫院的四萬盒Paxlovid 撥兩萬盒,下放到500家專門照顧輕症病人的核心診所,每家可領到五盒。「我66歲是適用族群,診所剛好有五盒藥,可以拿一盒來吃」,王宏育說,診所配發藥物剛好救了自己,他服用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確診當天原本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了;上一個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真的像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這也幫助到長期來診所的慢性病人,一位患者平時住燕巢,因染疫無法前來,鄰近藥局的抗病毒藥物已被領完。所幸診所剛好有藥物,加上對方是老病人,了解其慢性病史, 評估後給予Paxlovid,但減量使用,還幫忙送藥和衛教。居隔期間 每天仍開視訊會議隔離期間,王宏育不像其他人可以好好休息,仍然一刻也不得閒。居隔期間每天有開不完的視訊會議,包括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會議、高雄市防疫會議、醫師公會全聯會防疫應變會議等。似乎一切如常,但等到居隔真正結束,他表示,心境還是有所差異。「知道三個月內不會再被感染,尤其高雄疫情正要嚴重,而我可以做更多事」,不論是幫其他診所打疫苗或是看病人 ,王宏育笑說,「我就是不敗之身」。他解隔離後,趕緊和家人到屏東走走、透透氣,雖不能在餐廳用餐,仍買了紅豆餅、臭豆腐在車上吃,「享受自由的空氣」。面對台灣這波疫情,王宏育認為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也能視訊診察開立緩解症狀的藥物,可謂有多道保障。期盼民眾先將疫苗接種這件事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醫師小檔案姓名:王宏育頭銜: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確診時間:5月21日如何感染:可能被大兒子傳染,也可能接觸病人症狀:咳嗽咳得很厲害治療:服用Paxlovid,隔天症狀即緩解給其他確診者一句話:「台灣人其實很幸福」,有疫苗、抗病毒藥物,也能視訊診察;先將疫苗接種做好,一但染疫依照指示看診、拿藥,不需過於緊張。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3例、168人病歿 17歲少年死亡3兒童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373例、168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染疫出現肺炎,因因嚴重休克併心肺衰竭死亡;另有三例兒童個案,分別為兩例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以及一例腦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後改善,無死亡。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159人具慢性病史、113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492例,死亡3861例。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道閉鎖等多重慢性疾病史,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快篩陽性確診,6月10日因呼吸喘送急診,檢查有肺炎情形,插管使用呼吸器住加護病房,但仍不幸因嚴重休克、心肺衰竭於6月12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6位,包括肺炎四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三例死亡,有兩例有慢性病史。另外,中重症個案包括245例中症、128例重症,其中新增三例特殊重症兒童個案,其中兩例為MIS-C。羅一鈞表示,一例為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3日確診,三天後症狀緩解。但5月29日又出現腹瀉,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紅疹送急診,當時懷疑是MIS-C住院。住院後有用免疫球蛋白症狀改善,於6月6日出院。但出院後隔天又出現高燒、腹瀉,隔日症狀復發再回急診,又診斷MIS-C二度治療住院,收治於一般病房,治療後症狀改善中。另一例為1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9日快篩陽性,發燒兩天結束病程。但6月8日又出現發燒、喉嚨痛、頸部局部腫痛,隔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淋巴腺炎住院治療。住院後至6月12日出現嗜睡、頭痛、血壓降低狀況,伴隨有口腔發紅等,醫師診斷MIS-C合併休克住加護病房觀察,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所幸6月15日病況改善已轉出加護病房至一般病房。另一例腦炎個案為8歲男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活力下降且肌躍性抽搐至急診,急診發現意識改變及眼球震顫,檢驗新冠確診。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有神經學變化醫師診斷為急性腦炎,住加護病房用降腦壓藥、抗癲癇藥、類固醇、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住加護病房,但未使用呼吸器或氧氣,且入院後未再發生抽搐情形,目前病況穩定好轉。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7例,其中包括腦炎20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10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12例、共病二例;維持十七例死亡。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長者不想在醫院孤獨死去」 陳秀熙估1至5月376人死而未報
截至昨天,這波疫情已造成三六九三人死亡,另有多少「死亡黑數」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受到疫情衝擊,今年一到五月超額死亡三一八七人,其中八成八通報,一成二屬於「死而未報」的黑數,約有三七六人。什麼情況下會死而未報?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表示,疫情期間,確診者一旦住院就看不到家人,如果病況惡化,想見最後一面,則需依賴醫護人員安排視訊或見面,難度較高。鄭維理說,大多數人都不想要在生命倒數之際孤單地離開,因此,部分體弱長者就算快篩陽性,也不想找醫師,選擇不通報、不治療,自己戴好口罩,與家人保持距離,至少還能擁有待在家人身邊的自由,不想在醫院孤獨死去。分析各類已知死亡人數,陳秀熙表示,五月之前約三七六人感染死亡,卻未通報,死亡未通報率為一成二,通報正確率為八成八,仍屬高規格。根據此數學模式推估,預計六月底單日重症死亡人數將降低至五十人以下,恢復背景死亡值的範圍。對於死亡黑數,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從死亡到公布結果的過程中,需蒐集病歷資料和審查,「未通報的人數(三七六人)可能還在待審中。」至於可否比照去年作法,公布全死因死亡數字,指揮中心考慮定期公布「排除死亡」個案數字,但不會每天公布相關數字,以免民眾混淆。健康生活型態可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醫護人員如果過勞,則染疫風險提升二點六倍,只要晚上多睡一小時,則可降低百分之十一染疫風險。再者,偏重靜態休閒,缺乏運動,則會提高染疫機率,國外大規模調查發現,在看電視、用電腦、駕駛等靜態活動中,以看電視最不健康,如果每日看電視時間二點八小時(一六八分鐘),將提升百分之八的感染風險,以及百分之五十五住院、百分之八十八重症等風險。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376人確診死而未報?基層醫直指這一個心酸原因
截至今天,這波疫情已公布3693人死亡,外界也很關心被指揮中心排除不計或死而未報的「死亡黑數」有多少。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根據超額死亡數、已公布死亡數、遭排除死亡數,計算出大約有376人確診死亡未通報,未報率12%。什麼情況下會死而未報?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萬華衛康內科診所院長鄭維理表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高齡衰弱長者為了「擁有待在家人身邊的自由」,不想在醫院孤獨死去,就可能刻意不報。鄭維理說,疫情後禁止探病陪病,長輩一旦確診住院,就看不到家人。如果住院中病況惡化,想見家人最後一面,也要看醫護人員是否有餘力能安排視訊或見面。鄭維理表示,大多數人都不想要在生命最後孤單離開,因此可以想見,有些住家裡的體弱長者,就算快篩陽性,也不想找醫師確診。他們寧願不通報、不治療,自己戴好口罩並與家人保持距離,至少還能擁有待在家人身邊的自由。指揮中心則認為,未通報人數可能只是還在審查中。代理發言人羅一鈞則表示,由於死亡到公布中間有蒐集病歷資料和審查時間,未通報人數可能還在待審中。面對外界呼籲比照去年公布完整死亡數據,包括全死因死亡,並分別列出確定死因與新冠有關之死亡數、審查認為死因與新冠無關之死亡數。羅一鈞說,不會每天公布這些數字以免「讓大家混淆」,但可考慮定期公布分析報告。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92例 首見青少年MIS-C、曾接種2劑疫苗
新冠肺炎中重症新增392例、143例死亡個案。其中新增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目前在一般病房休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65例。首例的青少年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疫苗。5月3日確診,當時發燒兩天,後續康復。但於6月6日又發燒到39.4度,且持續四天,6月10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6月11日到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5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另有四名兒童個案。兩例為MIS-C,羅一鈞指出,個案為5歲男童和10歲女童、無慢性病史,皆未接種疫苗。分別於5月初和5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到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的症狀,就醫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無呼吸困難。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兩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0日發燒至38.6度,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發燒、出現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而送急診,插管接呼吸器住加護病房,經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圍腦水腫。使用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於加護病房收治,病況穩定。另有一歲男童於5月7日確診,隔兩天5月9日出現胸凹至急診就醫,因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診斷為細枝氣管炎。經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所幸已於5月16日出院。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4例,其中包括腦炎十九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十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例、共病二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141人具慢性病史、102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119例,死亡369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