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心血管
共找到
3628
筆 文章
-
-
2024-10-06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月不吃水果會怎樣?各類營養素大盤點「蔬菜能不能完全取代水果」
先前網路上興起一個話題「一個月不吃水果會怎樣?」,有些人為了減肥會不吃主食改吃水果,但也有人指出糖分太高反而更胖。撇除瘦身就健康角度而言,然而水果中的營養是可以被其他食物替代的嗎?一名腫瘤科的楊姓醫師表示,一個月不吃水果可能會影響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取,導致營養不均衡。水果是維生素C、鉀、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物質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如果飲食中其他食物能夠提供足夠營養素,那麽不吃水果對身體影響不大。但如果飲食失衡可能會導致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易引起皮膚問題、便秘、免疫力下降等症狀。此外水果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水果攝入不足可能會影響腸道健康導致便秘。盤點水果中的營養,是否可被蔬菜取代1.維生素C在某些蔬菜中也含有大量維生素C,像是甜椒、彩椒、小白菜、花椰菜、莧菜、大白菜、菠菜等,尤其像甜椒、彩椒可以生吃更可以完整補充,因此在維生素C這方面蔬菜完全可以取代水果。2.膳食纖維蔬菜裡也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每100公克裡含有3公克以上的纖維就屬於高纖蔬菜,像是牛蒡擁有高達5.1克纖維居冠,另外像香菇、黃秋葵、苦瓜、地瓜葉、花椰菜、紅莧菜、甜椒也都是高纖蔬菜一族。3.礦物質蔬菜中的海帶、金針菜、莧菜、油菜、小白菜、香菜、秋葵鈣含量每100公克含有100毫克以上,是鈣很重要的一個膳食來源,但是水果的鈣含量大都很低,因此就鈣而言,蔬菜完全可以替代水果。4.鉀許多蔬菜的鉀含量很豐富,每100公克含250毫克以上鉀的常見蔬菜包括海帶、毛豆、菱角、蠶豆、竹筍、紅蘿蔔、芥藍、莧菜、蘑菇、萵苣、空心菜、芥菜、娃娃菜、彩椒等,其種類遠多於水果,所以蔬菜提供的鉀可以替代水果。5.鎂100公克含250毫克以上鎂的常見蔬菜包括海帶、綠莧菜、金針菜、毛豆、木耳、菠菜、芹菜葉、木耳等,符合條件的水果只有椰子,因此蔬菜提供的鎂可以替代水果。6.生物活性成分花青素可吃紫甘藍補充、β-胡蘿蔔素可吃胡蘿蔔、南瓜補充、茄紅素可吃番茄補充、葉黃素可吃菠菜、羽衣甘藍、花椰菜補充。水果確實可被取代,但仍有其獨特性由此來看在營養上蔬菜確實可以替代水果,就算一個月不吃水果也不會怎樣。然而水果當然還是有它的益處,研究顯示多吃水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並降低罹患食道癌、胃癌、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風險。另外水果富含檸檬酸和蘋果酸,讓其產生特有的酸味,加上本身含的糖以及芳香類化合物,讓水果酸甜可口,成為某些人難以抗拒的美食。
-
2024-10-05 養生.營養食譜
秋天護心血管必吃3種魚!家常白帶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超豐富
剛走了一個颱風,涼涼秋意襲來,10月進入深秋時節,農業部建議最適合吃鯖魚、白帶魚、煙仔虎3種秋天的代表性漁獲,以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提到秋天美食,許多人一定首先回答螃蟹。沒錯,秋天正是大吃海鮮的好時節,而除了螃蟹,魚類也是海鮮。農業部漁業署指出,秋天許多魚種都跟人一樣準備增肥過冬,當然也就豐腴肥美,非常適合作為優質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主要來源,而秋天的代表性漁獲,包含鯖魚、白帶魚、煙仔虎等,都是秋天的當季美味,它們含有豐富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有助維護心血管健康,提前做好迎接冬天的準備。鯖魚 根據漁業署資料指出,鯖魚是魚類中蛋白質含量名列前茅TOP的魚種,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EPA等含量高,可促進幼兒腦部發育,也有助視力維持。鯖魚常見的料理方式是香煎或鹽烤,都很簡單又美味。鯖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鐵:紅血球製造兵,扮演酵素角色,負責能量產生、提升免疫力。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白帶魚漁業署資料指出,白帶魚蛋白質中的支鏈胺基酸超級高,可增長肌肉!好脂肪的omega3保護我們的小心臟。常以乾煎、火烤、紅燒料理。白帶魚含量豐富的營養素有:維生素B12:紅血球製造兵,維持神經、腸胃系統完整運作菸鹼酸:人體生長與代謝的必須營養素,讓精神能量滿分磷:與鈣一同維持骨骼牙齒健康,調節身體酸鹼平衡煙仔虎東方齒鰆,俗名煙仔虎、東方狐鰹,屬鯖科。「煙仔虎」以秋冬的味道最好,肉質細嫩,可做成生魚片。護心多吃全穀類、魚類 減少油鹽糖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而心血管疾病很多是吃出來的,吃對食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多吃全穀根莖類、新鮮水果、深綠色蔬菜、堅果、魚類和植物性蛋白等,並減少油鹽糖的使用,都是很好的護心飲食。【參考資料】.《農業部漁業署》臉書粉絲專頁 .《農業知識入口網》 .《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名嘴張友驊跌倒昏迷「非心肌梗塞」 裝葉克膜急救中
69歲的資深政治評論人張友驊昨晚與妻子散步時,疑似不慎失足滑倒,失去生命跡象,送至北醫附醫搶救,院方今天上午回應證實,張友驊確實送至該院救治。有媒體報導,張友驊是因心臟疾病摔傷,並非單純跌倒。不過,具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心血管沒有狹窄,也不是心肌梗塞。山陀兒颱風來襲,張友驊昨日在信義區吳興街與妻子散步時,不慎滑倒造成頭部重創,消防人員趕抵現場時已無呼吸心跳,施以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雖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送醫急救。北醫附醫院方表示,有關張友驊病情,因未獲得病人家屬授權,不便透露目前治療情況。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送醫後,先是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徵象,後接受心導管檢查,經確認心血管「沒有狹窄問題,也沒有心肌梗塞」,摔倒原因仍待釐清,目前醫療團隊以低溫治療保護腦部機能,但張的意識尚未恢復,下一步會以鎮靜睡眠方式治療,至於病情是否樂觀,需觀察幾天才能確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
-
2024-10-0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健康6秘訣
代謝症候群由5項危險因子組成,包含3高(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及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符合3項異常者,即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那該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呢?國民健康署邀請您參加113年11月3日、113年11月10日「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一起打擊代謝症候群,掌握健康秘訣。6招秘訣跟著做 破解代謝症候群■ 正確量腰圍:早晨空腹時自然站立,除去腰部覆蓋衣物,將腰圍尺繞過腹部中線(骨盆上緣至肋骨下緣的中線),維持正常呼吸,吐氣後量測腰圍數值。■ 722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每年至少1次722居家量血壓,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一分鐘取平均值),監測血壓數值。■ 均衡飲食: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規律運動: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太極拳、游泳、騎腳踏車等,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戒菸撥63:4步驟戒菸(選定戒菸日、告知親友、瞭解困難、排除誘因),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服務。■ 定期檢查: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解謎闖關拿好禮 拍照打卡加碼送本活動只要闖關成功且填寫問卷,可獲得紀念禮物1份,另外活動期間拍照打卡並上傳至個人社群,按讚數前30名者可獲得新臺幣1,500元等值數位禮券,未入選前30名者還有機會參加抽獎,詳情請關注國民健康署臉書粉絲專頁。【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健康署以提升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廣有效預防及篩檢;提升健康照護品質,改善慢性病控制及預後;營造友善支持環境,增進健康選擇及公平等4大方向,規劃及推動生育健康、婦幼健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老年健康、菸品及檳榔等健康危害防制、癌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主要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監測與研究發展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健康促進業務,協同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各級醫療院所,並結合民間團體力量,共同實踐健康政策,為全民打造健康優質的生活環境。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滑倒地重創頭部 醫提醒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山陀兒颱風來襲,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傳出在信義區滑倒,頭部重創,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跌倒是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旁人幫忙通報119送醫,建議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簡立建表示,千萬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不只沒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大部分老人跌倒, 都是輕微外傷或是頭皮撕裂傷。簡立建表示,可能需要傷口縫合。若有瘀青、血腫,可以透過冰敷緩解,一天5至8次,一次5到10分鐘;血腫瘀青要10天至15天才會消除。若是有服用抗凝劑(通血路)的藥物者則需亦特別注意。另外,血壓突然改變也可能釀成跌倒,簡立建表示可留意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他提醒, 如果平常就有暈眩的問題應該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如果有心律不整也要找心臟內科檢查。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6點半滑倒,頭部重創,消防人員獲報趕抵,檢查已無呼吸心跳,實施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現場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
-
2024-10-04 失智.非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多攝取類黃酮助降失智症風險,這些食物含量多
隨著全球失智症盛行率的上升,研究人員正在積極尋求新的策略來降低疾病的風險。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類黃酮攝取量與預防失智症之間有著良好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8%。 失智症影響著全世界超過5500萬人的生活,預計這一數字每20年就會翻一倍,到了2050年將達到1.39億人,有許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先前的研究表明不良飲食與失智症風險升高之間存在聯繫,但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在預防失智症中的作用。 該研究涉及英國生物銀行的121,986名參與者,年齡介於40至70歲之間,平均追蹤時間為9.2年。研究人員探討了參與者的類黃酮攝取分數、各種類黃酮亞類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之間的聯繫,同時考慮了遺傳風險、憂鬱症和高血壓等因素。 結果表明,那些最堅持富含類黃酮飲食(尤其是茶、紅酒和漿果)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低,對於那些具有高遺傳風險、高血壓和憂鬱症的人來說,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艾丁·卡西迪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多吃六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尤其是漿果、茶和紅酒,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28%。這項發現在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中最為明顯,因為以及那些有憂鬱症狀的人當中。 類黃酮是一種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的植物化學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健康益處,包括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癌特性;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改善認知功能有關。 研究的第一作者艾米·詹寧斯博士指出,這些結果提供了明確的公共衛生訊息,增加每日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等簡單措施,可能可以幫助降低失智症風險,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目前,對該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改善健康和生活品質,以及降低社會和經濟成本的干預措施,應繼續成為公共衛生的主要優先事項。延伸閱讀: 。2025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1疾病將帶來衝擊,尤其有8成患者不知道已經生病了 。醫條列「10跡象」都是失智徵兆,不是老化! 突然忘記某事但想不起來中了
-
2024-10-03 醫療.心臟血管
不是裝支架就能預防心肌梗塞!心臟疾病還是要嚴控危險因子
70多歲的蔡先生,擔任醫院安全警衛工作,近期常覺得胸悶、易喘,偶爾冒冷汗,原以為只是過度勞累,多休息就沒事,但症狀不減反增,就醫檢查發現為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群,於是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檢查。結果顯示,蔡先生的心臟冠狀動脈發生70%以上的狹窄,因此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不過,根據台灣慢性冠心症2023治療指引指出,大多數心肌梗塞發生於沒有嚴重心肌缺血或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若發現狹窄大於7成就直接裝支架或開刀,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心肌梗塞風險。重點在於預防,控制危險因子。冠狀動脈疾病 心絞痛是典型症狀治療指引更強調,只有急性冠心症或是下面幾個狀況時才該裝支架或開刀:妥善的藥物治療後症狀持續存在、缺血區域≥10%、高風險解剖特徵(左主幹狹窄≥ 50%狹窄、左前降枝近端LAD≥ 80%狹窄、多條血管病變)、臨床懷疑缺血性心肌病變引起之收縮減弱之心臟衰竭。心臟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心臟科醫師廖振宇表示,冠狀動脈疾病更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心絞痛是典型症狀,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的壓迫性、緊縮性或窒息性疼痛,甚至疼痛會放射到左肩、左臂、頸部或下頜,也可能出現疲累、氣短、冒冷汗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廖振宇指出,年齡、性別、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肥胖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尤其心血管疾病高風險因子的人,低密度膽固醇(LDL)必須嚴格控制在70mg/dl、甚至55mg/dl以下,且要控制三高、減重及多運動,才能延緩心血管疾病發生。廖振宇說,冠狀動脈狹窄又稱為「冠心症」或「狹心症」,因為血管粥狀硬化,原本平滑的血管表面長出「斑塊」,一旦發生斑塊破裂,會在血管內堵塞血流,血流變慢造成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時,心臟只要缺氧每多一分鐘,皆可能造成永久且無法回復的傷害。廖振宇指出,蔡先生具有三高及抽菸史,檢查發現左主冠狀動脈左前降支有70%以上的狹窄,為避免日後因血管阻塞導致心臟缺氧,引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嚴重後果,患者接受心導管手術,但術後仍會有殘餘的心絞痛症狀,因此給予服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殘餘心絞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也提升。心絞痛患者先檢查血管阻塞程度目前國人心絞痛盛行率為3.5%,約有55萬名心絞痛患者,廖振宇提醒,若出現壓迫性、緊縮性或窒息性疼痛,應該先至心臟內科進行診斷,當檢查診斷結果血管阻塞小於70%時,建議先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傳統藥物,例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病人為高危險群,建議安排做心導管檢查,進一步評估患者血管狹窄狀況再決定是否做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放置心血管支架。
-
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長壽運動「超慢跑」不是人人適合!醫點名2類人先諮詢過專業再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超慢跑是從日本節目爆紅興起的一種運動,主打低強度且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動起來,堪稱是一種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以類似原地跑步的方式來達到運動,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可以邊看電視或聊天時同步運動。但是「超慢跑」並非字面上的慢,其實它有一定的節奏與速度要求,例如每分鐘達到180下,時速要比健走更快些。 這些常見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 肥胖者要注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任程威銘說,有許多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一般常見的性功能障礙或勃起障礙,因爲血管很細小如果長期缺乏活化、代謝不良等導致血管功能不佳,就很容易受到血脂、膽固醇等的影響,而這些患者也同時屬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另外,肥胖問題也會直接影響泌尿系統的健康,像是男性的攝護腺肥大或產後婦女、高齡長者常見的尿失禁、骨盆腔鬆弛等症狀。 非人人適合超慢跑 這些人最好先諮詢醫師意見 不過,超慢跑因不分年齡、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很受歡迎,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超慢跑真的人人都適合嗎?程威銘指出,超慢跑除了具備流行的話題性,運動成本也較低,算是一種無門檻的運動,相信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上手,適合運動新手、年長者或體能較不好的人,但若是患有足底筋膜炎、有膝蓋、腳踝、關節疾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還是先諮詢醫師的意見再開始練習。 超慢跑這些事項要注意 依自己體能運動才能堅持 值得注意的是,超慢跑看似簡單,細節更需要留意,從暖身與伸展、速度節奏、跑步姿勢到穿著的鞋襪等,更重要是留意自己的體能狀態,建議剛開始可以從原地踏步開始,慢慢調配自己的速度與節奏,找到能讓自己保持持續運動的最佳方式。 【延伸閱讀】專家讚「超慢跑」7大好處!不過4族群不適合「超慢跑」好不好?骨科醫妙答 這樣運動更有幫助【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931/】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自己煮不見得比較健康!8個常見做飯習慣比外食更傷身 長期累積恐致癌
許多人認為自炊比外食更能控制量和食材來源,整體而言更健康,但做飯時如果存在八個壞習慣,可能會比外食更傷身。1.油冒煙才放菜外面賣的食用油油煙點高,冒煙代表油溫已很高,用溫度過高的油炒菜容易產生致癌物。2.不開抽油煙機高溫產生的油煙包含大量刺激物質,油煙會讓非吸菸者肺癌機率提升3.8倍,還會損害皮膚和呼吸系統。3.用鹽過量有些人自煮易忽略控制調味料的量,長期高鹽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等,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成年人每天攝取的鹽分應不超過6公克。4.反覆用油食用油在反覆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有害物質,長期攝取會提升罹癌風險。5.一桶油放半年食用油開封後容易感染黴菌,而且油脂和空氣接觸後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氧化物,開封的油建議三個月內食用完畢。6.菜放涼才進冰箱細菌在攝氏3~60度的環境繁殖最快,炎熱夏天有些細菌在室溫不到半小時數量就翻倍,菜餚若要放冰箱應該趁熱放。7.砧板生熟不分若用同個砧板處理生熟食,容易讓熟食沾染上寄生蟲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建議生熟食使用各自獨立的砧板,另外木製砧板應保持乾燥避免發霉。8.碗筷泡水一夜才洗碗筷泡水不馬上清潔易滋生細菌,而且油膩碗盤堆疊在一起不排除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水槽本身的各類細菌也容易附著在碗筷上;建議即使無法即時清洗,也別泡超過四小時。
-
2024-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胡蘿蔔本身就是超強抗氧化劑!TOP10抗發炎食物 防癌抗老又美顏
若長期處於壓力與不規律的作息,身體容易陷入隱性發炎的狀態,不僅會影響免疫系統、造成身體疼痛,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的風險。不過透過食用胡蘿蔔、酪梨、莓果等富含抗氧化與天然消炎成分的食物,有助於減少體內發炎反應。因此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還有哪些抗發炎食物,為身體構築一層強力的保護屏障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六個月內「抗發炎食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抗發炎食物排行。「胡蘿蔔」助緩解炎症 觀察近六個月內網友針對「抗發炎食物」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胡蘿蔔」最受關注。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許多人提倡透過「抗發炎」生活遠離各式病症,其中在飲食方面,胡蘿蔔中富含的「β-胡蘿蔔素」,不僅本身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中和自由基、減緩炎症,還能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對抗炎相當有效,因而備受網友青睞。如有人指出「晚餐可以吃甜味蔬菜(胡蘿蔔甜椒等)」,不僅能滿足對甜食的慾望,還能遵循「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的抗炎飲食原則;還有煮夫煮婦們分享胡蘿蔔「比較可以久煮營養較不易流失」,適合生活忙碌的人做成抗炎湯品,冷凍保存後加熱食用,或加麵、加米做成湯麵與粥品都十分方便又健康。網推「蘋果」抗發炎還可入菜風味超多變而營養價值高、一年四季皆十分常見的「蘋果」也經常被點名。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劑的蘋果,對於防癌、抗發炎十分有幫助,且口感清甜,不僅可直接食用,也能做成各種料理,如「早上可以打一杯新鮮蘋果香蕉果汁喝」,或加入各式蔬果、堅果做成「綠拿鐵」當作早餐,天然健康又富有飽足感;還有網友分享「蘋果的酸甜味和咖哩的香辣味完美融合,很適合炎熱的夏天」,認為將蘋果煮熟入菜也十分值得嘗試。「番茄」含茄紅素 可抑制炎症、促進腸道順暢此外,含有豐富「茄紅素」的「番茄」也是熱門的抗發炎食物之一。網上便有文章指出「茄紅素中的抗氧化性質可抑制炎症、促進腸道順暢」,引起留言共鳴「番茄真的好處多多」、「有抗氧化作用,是大家都喜愛的東西啦」。由於茄紅素是脂溶性的,也可以搭配同樣有抗炎效果的「橄欖油」食用,不僅能提升茄紅素的吸收率,簡單拌炒後的美味也令人難以抗拒。抗發炎食物雖無法一吃見效,但還是不妨將上述網友提及的食物融入日常飲食,並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配合健康的生活習慣,一起逐步打造更強健的體魄,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教授解析JACC論文的真相
我在2024-9-8發表降低壞膽固醇顯著改善心肌梗塞病變,讀者YAP當天在回應欄裡寄來一個網路連結,然後說:教授您好,可以解讀這篇上個月發表的,跟LMHR、LDL-C和冠狀動脈斑塊有關的研究嗎?謝謝。讀者所說的LMHR,是一位熱衷生酮飲食的人創造出來的偽醫學名詞,目的是要告訴大家,雖然生酮飲食會大幅提升膽固醇,尤其是壞膽固醇,但對健康卻非但無害反而有益。請看我發表的LMHR:玩命遊戲以及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讀者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年8月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論文:Carbohydrate Restriction-Induced Elevations in LDL-Cholesterol and Atherosclerosis: The KETO Trial(碳水化合物限制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酮試驗)。它在文摘的結論是:在進行生酮飲食平均4.7年後,LDL-C ≥190 mg/dL 的代謝健康個體的冠狀動脈斑塊不大於平均 LDL-C 較低 149 mg/dL 的匹配隊列。在這兩個隊列中,LDL-C 與斑塊負荷之間均不存在關聯。註1:這個結論裡的「代謝健康個體」就是所謂的LMHR.。LMHR.圈裡的人一直想要證明生酮飲食是對健康有益的。註2:這項研究的對照組數據是取自一項叫做MiHeart的研究,可是,儘管這個數據扮演關鍵角色,這篇論文的參考資料裡卻沒有提起MiHeart的研究論文。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篇論文的作者(也就是研究人員),以及評審人員,有多麼粗心。有關MiHeart的研究論文,請繼續看下文。這項研究有三大缺陷:1.試驗組缺乏代表性:採用生酮飲食的人大多是相信它能逆轉糖尿病,也就是說他們大多是代謝不健康的人。可是,由於這項研究的試驗組是代謝健康的人,所以它的結論也就不適用於大多數採用生酮飲食的人。2.對照組有問題:對照組並非來自這項研究本身,而是來自另一個叫做MiHeart的研究。也就是說,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是由兩個完全不同的研究團隊所測量而取得的。在生物醫學領域裡,眾所皆知的是,不同的研究人員給同一研究對象所做的測量會得到差異頗大的數據。只有當試驗組和對照組是由同一研究人員測量,所得到的數據才能做有效的比較。3.「斑塊負荷沒有差異」並不等於「心臟病風險沒有差異」。請看下面的解釋。MiHeart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是發表在JACC,日期是2022年9月,標題是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an Asymptomatic U.S. Population: Miami Heart Study at Baptist Health South Florida(美國無症狀族群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南佛羅裡達州浸信會健康中心的邁阿密心臟研究),結論是:無症狀個體中冠狀動脈斑塊的盛行率很高。總體而言,49% 的參與者有冠狀動脈斑塊,6% 的參與者狹窄≥50%,7% 的斑塊具有至少 1 個高風險特徵。這篇論文在《討論》的部分還說:「人們對了解早期非鈣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高風險冠狀動脈斑塊特徵的決定因素非常感興趣。除了年齡和男性之外,我們還發現吸菸、糖尿病和肥胖是冠狀動脈斑塊、狹窄≥50%和高風險斑塊特徵的強烈獨立預測因子。此外,在統計功效有限的情況下,高 LDL-C 水平表現出強烈的統計邊緣關聯。」JACC在今年6月也發表一篇數據分析的論文,標題是Association of a Low-Carbohydrate High-Fat Diet With Plasma Lipid Level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飲食與血漿脂質水平和心血管風險的關係)。結論:採用生酮飲食與 LDL-C 和載脂蛋白 B 水平升高以及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期刊Current Problems in Cardiology(當前心臟病學的問題)在今年3月發表一篇綜述論文,標題是Ketogenic die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 state of the art review(生酮飲食和心血管風險—最先進的評論)。結論:生酮飲食不符合健康飲食的標準。它具有短期快速降低體重、三酸甘油酯水平、Hb1Ac 和血壓的潛力。其對於減肥和上述代謝變化的功效在長期觀察中並不顯著。就心血管死亡率而言,低碳水化合物模式比極低碳水化合物(包括生酮飲食)更有益。仍缺乏將生酮飲食與地中海飲食進行比較的證據。在未來的研究中也應考慮心血管患者的其他安全性問題,例如與酮症相關的不良事件、無脂體重減輕或潛在的藥理交互作用。頂尖的期刊Science在2024-5-17發表Ketogenic diet induces p53-dependent cellular senescence in multiple organs(生酮飲食誘導多個器官中 p53 依賴性細胞衰老)。文摘前幾句:生酮飲食(KD)是一種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導致酮的產生。雖然生酮飲食可以改善某些健康狀況並且在減肥方面很受歡迎,但也有報告稱其有害影響。在這裡,我們展示了處於兩種不同 KD 在不同年齡的小鼠誘導多個器官(包括心臟和腎臟)的細胞衰老。從上面這4篇論文可以看出,最新最全面的研究和回顧都指出生酮飲食與發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有關。那,「生酮飲食的“健康人”斑塊負荷沒有差異」還有任何意義嗎?一個大菸槍可以活到100多,一個從不吸菸的人卻50多就死於肺癌,那,擁菸人士是不是就應該大聲疾呼「吸菸可以預防肺癌,延年益壽」?請看:每天三包煙,活到104,注重養生,終年51。原文:生酮飲食會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30 醫療.心臟血管
睡眠不足易高血壓 醫師建議這個時間睡對心臟最好
睡眠不足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睡眠質量差是中風一大危險因子。究竟一天要睡多久才算夠?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每個年齡層所需要的睡眠時數不一樣,重點是「品質」,睡得好才能幫助大腦排除廢棄物質、讓身心完全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體力維持工作生活所需,建議每天最好能睡飽6至8小時。睡眠有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 每天最好睡足6至8小時林謂文表示,人體順應生理時鐘,晚上活動力下降,會轉成副交感神經運作,要進入睡眠休息狀態,這時心跳會變慢,體溫和血壓也稍微下降。如果熬夜晚睡、失眠,會刺激交感神經再度反應,使血管收縮、增加血壓心跳,一旦出現睡眠問題,會提升高血壓風險,血壓失控會造成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每天的最佳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林謂文建議,晚上10點入睡對心臟最好,不要超過半夜12點才睡,且應建立良好環境讓自己進入深度睡眠、消除生理疲勞。而睡太久也不行,研究顯示,平均每晚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中風機率會變高。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但會讓血管壁慢慢受損變形,甚至硬化、破裂。林謂文建議,民眾應養成量血壓習慣,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每天早晚共「2」次、每次量「2」次取平均值,標準值為130/80mmHg。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只要一失眠,血壓就不易控制,林謂文說,有些人早上就醫,血壓異常原因是「前一天睡不好」反映在數值上。早晚血壓變化也會影響用藥,經評估開立長效降壓藥物或睡前加用降壓藥。如何預防高血壓?林謂文說,日常飲食除了減少鈉的攝取量,應增加高鉀蔬果、高膳食纖維、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得舒飲食」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強調全穀雜糧、豐富蔬果,補充鉀、鈣、鎂元素。另搭配規律有氧運動、戒菸酒,避免過勞及情緒波動大,以維持血壓的穩定。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9 醫療.兒科
小胖子、性早熟增加 讓台灣學童長不高
飲食西化之後,台灣孩童體態出現明顯變化,不僅肥胖率增高,連帶也讓「性早熟」人數大增,孩童的身高發展大受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成長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愛群兒童成長診所院長楊晨表示,營養、運動、睡眠與壓力是影響孩童身高成長的四大要素,家長應特別關注孩童飲食習慣,若能攝取足夠且對的營養,能大幅改善孩童健康問題。缺乏運動、喝含糖飲料,肥胖讓成長發育期提前結束。楊晨表示,缺乏運動及不良的飲食,加上台灣超商與手搖飲店密集分布,孩童難以擺脫高糖、高熱量的飲食,讓體重快速增加,男童多因為體重過重影響身高發展,女童則是初經提前。楊晨說,肥胖兒童在成長期雖然可能表現出快速成長,但這種成長往往與女性荷爾蒙的過量儲存有關,促使青春發育期提前結束,肥胖若持續至成年,比起常人更容易有心臟、心血管疾病等問題。四大成長要素: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營養、運動、睡眠和壓力管理」是影響孩童成長的四大要素,楊晨表示,睡眠除了睡足夠外,更重要的是睡對時間,晚睡會嚴重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運動不足則無法刺激生長板,會影響骨骼發育;營養不足影響骨骼肌肉發展;過大的學業、生活壓力,則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家長在孩童成長的過程,扮演關鍵的角色,一定要格外注意這四大影響孩童的成長因素。楊晨說,每天至少要睡8小時,且建議9-10點前即須上床睡覺,運動至少要每天30分鐘,而該階段的孩子特別適合「跳繩」,既簡單又方便,每天如果可以跳10分鐘、500下的跳繩,已有研究顯示,能有效促進骨骼發育。另外,飲食也得均衡,青少年每天應該要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特別是「鈣質」尤其重要。壓力會削弱腸胃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吸收。根據建議,青少年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到1200毫克的鈣質,牛奶、優酪乳,綠葉蔬菜及魚類等食物;同時,適當的日光照射也是促進鈣質吸收的關鍵,因為陽光能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從而增強鈣質的吸收。青少年每天應該進行至少10分鐘的戶外活動,尤其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的陽光照射時間。不過,有些孩子即使照建議補鈣,也不一定補得進去,因為鈣質吸收與日常壓力管理密不可分。過去有研究顯示,壓力會削弱腸道功能,影響鈣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楊晨說,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都比以往還大,不只要有學業表現,課餘的才藝表現也得兼顧,激烈的競爭下,壓力值都比以往高,協助孩子適當地放鬆,學習解壓的方式,也是家長需要協助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環。選擇優質鈣、輔以維生素D,成長的重要關鍵。楊晨表示,由於鈣質的攝取在孩子青春期時格外重要,如果攝取量不足,或因為壓力等因素,攝取狀況不佳,必要時家長可替孩子選擇「鈣質補充劑」,從食物以外攝取鈣質。楊晨表示,近來坊間有新型的鈣質補充劑「非晶鈣」,因其分子結構極小,吸收率更高。據研究,非晶鈣能有效促進骨質合成,亦有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相比傳統鈣劑,非晶鈣能更快地被人體吸收利用;在北醫的營養系執行相關研究中,發現對青春期的骨密度形成有特別積極的作用,能幫助孩童在快速生長的時期獲得足夠鈣質。此外,適當的維生素D攝取也對鈣質吸收至關重要,家長應確保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提升鈣質的吸收率。對於日照不足的孩子,則可考慮額外補充維生素D。遺傳因素:父母不高,小孩長得高嗎?除了外在因素,遺傳也對孩子的最終身高產生影響,根據父母的身高,醫師可協助估算孩子的預期身高範圍,但楊晨強調,青春期的營養和運動,決定孩子是否能達到遺傳決定的身高上限。家長應在此期間特別關注孩子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幫助其最大化生長潛力。楊晨建議,家長應學習閱讀孩子的成長曲線圖,這是評估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科學依據。成長曲線圖顯示孩子的頭圍、身高、體重與年齡對應關係,能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內。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8 醫療.泌尿腎臟
41歲男剛新婚就更年期,1分鐘繳械自信崩潰!如何判定有男性更年期?「1指數」是關鍵
41歲「阿信」去年剛新婚不久,未料房事相當不順,不僅「1分鐘就繳械」,他還自嘲「連等候勃起時間都比愛愛時間長」,嚴重打擊自信心。除了性功能問題外,阿信白天上班沒多久也容易「虛累累」,到醫院安排抽血檢測才發現睪固酮指數偏低,醫師判斷應是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評估後給予睪固酮補充治療,改善相關症狀。年過40睪固酮下降 小心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表示,最近有不少門診患者詢問性功能障礙問題,多數都是50、60歲,但也不乏40歲出頭的中年男子,最普遍的狀況都是體力變差、性慾衰退、勃起時變得較不堅挺,甚至覺得整天都缺乏活力、生活沒有樂趣等,嚴重者甚至會變得悲觀,對於未來沒有期待等等,諸如上述的前兆,都代表可能已經進入「男性更年期」。男性體內會有多種雄激素,也稱為男性荷爾蒙,其中包含雙氫睪固酮(DHT)、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及脫氫異雄固酮(DHEA)等,邱鴻傑指出,其中「睪固酮」是人體中最重要的男性荷爾蒙,其作用十分廣泛,與人體肌肉脂肪組成、心血管內皮細胞、活血球生成、骨質密度、男性發育與生殖功能、甚至情緒壓力皆有相關性。邱鴻傑提到,睪固酮分泌濃度高峰期約在15至30歲,隨著年齡增加會以每年1至2%的速率下降,40歲後恐開始出現較明顯的「男性更年期」症狀,約到45至55歲間會更加明顯。加上近年來受到壓力、肥胖及不良飲食習慣影響,國人睪固酮不足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有人不到40歲就發生,患者經常會嘆息,「抓不住青春的尾巴」!男性更年期如何判定?抽血檢測、症狀表現是診斷關鍵為了確認男性是否進入更年期,臨床上會抽血檢測睪固酮濃度,同時以患者症狀作為診斷的依據,邱鴻傑說明,一旦生化檢測睪固酮濃度低於300或350ng/dl(每個治療準則仍有些許差異),及符合低睪固酮臨床症狀時,就會評估是否需服藥改善。邱鴻傑也表示,睪固酮不足在治療上一般會採用針劑、經皮膚凝膠、經鼻內凝膠或者口服製劑荷爾蒙,但建議患者必須與專科醫師評估以及完整檢查,例如排除潛在攝護腺癌等,才能開始補充治療。邱鴻傑強調,有許多因素會讓男性更年期提早報到,除了先天睪丸發育障礙、睪丸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等影響外,過度酒精攝取、過大壓力也會導致睪固酮分泌減少,甚至代謝症候群肥胖引起的低睪固酮,都可能使男性更年期提早到來,因此正常飲食、規律運動仍是避免老化的不二法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CKD)的關係
體位屬於正常體重就不用擔心嗎?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屬於正常體位的人若被診斷有代謝性症候群,也有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若是過重及肥胖者會有更高的風險,為了避免只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會有一部份的人被遺漏掉,因此建議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來評估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代謝症侯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共包含了五個危險因子,5個危險因子中只要有3項符合判定標準,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判定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的5點就是診斷代謝症候群的5個因子,如果被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了!怎麼樣才能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來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讓自己可以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第1招 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第2招 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第3招 不吸菸、少喝酒第4招 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參考資料1.Fox CS, Larson MG, Leip EP, Culleton B, Wilson PW, Levy D. Predictors of new-onset kidney disease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Jama 2004; 291(7): 844-50.2.Tsujimoto T, Sairenchi T, Iso H,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age≥ 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IPH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24(6): 444-51.3.Wang Y, Chen X, Song Y, Caballero B, Cheskin LJ.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8; 73(1): 19-33.4.Rhee CM, Ahmadi S-F, Kalantar-Zadeh K. The dual roles of obes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16; 25(3): 208.5.Zhang J, Jiang H, Chen J. Combined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tatus on the risk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7; 8(22): 35619.6.Garofalo C, Borrelli S, Minutolo R, Chiodini P, De Nicola L, Conte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ggests obesity predicts onse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17; 91(5): 1224-35.7.Friedman AN, Chambers M, Kamendulis LM, Temmerman J. Short-term changes after a weigh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11): 1892-8.8.Herrington WG, Smith M, Bankhead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es from a primary care cohort of 1.4 million adults in England. PLoS One 2017; 12(3): e0173515.9.102-105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11.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5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9種食物」營養師認證必吃!香蕉、堅果都上榜 蘋果1吃法更營養
除了得舒飲食原則之外,營養師陳詩婷也分享特別有助降低血壓幾種食物,供大家參考!9種食物有助降低血壓 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的鉀跟鎂離子。鉀離子有助抗衡鈉離子,可以平衡身體內多餘的鈉;鎂離子可以放鬆血管平滑肌,達到降低心血管病的益處;研究也發現,香蕉的水溶性纖維含量高,有助代謝身體多餘的膽固醇,特別當香蕉加熱後,水溶性纖維含量會更高,還能防止大腸癌的發生。每日建議攝取100克,約小香蕉一根的量就足夠,攝取過量,多餘的醣類會儲存為三酸甘油酯,反而不利於血壓的控制。 2、奇異果奇異果也是高鉀水果,每100克大概含有近300毫克的鉀離子,可以抗衡身體過多的鈉離子。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豐富,比檸檬高2~3倍研究證實,維他命C可使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加速轉化為膽酸,從腸道排除,避免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現象。至於奇異果中的奇異果酵素,有助加速蛋白質的分解及促進腸道蠕動,當吃了過多的大魚大肉時,建議飯後可以吃1-2顆奇異果,來幫助蛋白質消化。 3、莓果類一般認為藍莓、蔓越莓、黑莓、草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等強力的抗氧化劑,能夠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最近研究更發現,莓果類所含的類黃酮可被腸道益生菌分解,有助腸道菌種的多元化與分布,提升保護心臟的能力。而且類黃酮類算是穩定的物質,儘管節氣使然,沒有辦法四季都吃到莓果類,也可以使用冷凍莓果,製作果醬、甜點,或是直接加進早餐裡,大概每天吃1.6份莓果(約120克),就可以達到保健作用。 4、蘋果蘋果本身富含鉀,可以讓身體排除多餘的鹽,預防血管的損傷;再者,蘋果的果皮含有大量的果膠,果膠這種水溶性纖維進到腸道,可以幫助膽酸、膽固醇的排除,進而降低身體整體的膽固醇濃度,預防心血管疾病。而蘋果加熱後的營養更豐富!若將蘋果加熱,可以讓果肉釋放出更多果膠,果膠這種水溶性纖維因不被人體消化與吸收,在腸道遇到水份後會膨脹,變成凝膠狀,一來可以增加飽足感、延緩糖類的吸收、使乾硬的糞便變得濕潤柔軟容易排出,最重要的是,果膠可以促進腸道膽酸、次級膽酸(一種致癌物質)排除,進而降低血中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和預防癌症。 5、洋蔥含有豐富的槲皮素(一種類黃酮化合物),有強大的抗氧化力,能幫助保持血管的彈性;另外,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有助血管的擴張,減少血管的阻力;同時,洋蔥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人體降低血脂、穩定血糖、增加腸相的平衡,對心血管及整體健康有幫助。不過,洋蔥屬於比較刺激的蔬菜,腸胃敏感的人,建議不要吃生洋蔥;若不喜歡吃完洋蔥殘留在嘴裡的味道,可以喝比較濃的檸檬水幫助除掉味道。 6、豆腐豆腐為植物性蛋白質,本身零膽固醇,還含有大豆異黃酮與植物固醇,有助降低血脂及血膽固醇,對高血壓患者有益處。豆腐儘量選擇傳統豆腐,俗稱「板豆腐」,因為板豆腐在製程過程中會添加硫酸鈣等含鈣凝固劑,可以幫助鈣質的補充(身體缺鈣,容易出現血栓,加重高血壓形成);而嫩豆腐、雞蛋豆腐、百頁豆腐的製成非使用含鈣凝固劑,鈣質含量少,不建議當成補鈣來源。 7、鮭魚鮭魚、鯖魚、鱈魚屬於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能夠幫助抗發炎、降低血脂、三酸甘油酯,達到維持血管彈性、預防中風等好處。另外,沙丁魚、秋刀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也很豐富,建議每周吃2-3次,每次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魚肉就足夠。 8、堅果堅果本身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核桃或亞麻仁籽,跟深海魚一樣,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其能在體內轉化成EPA、DHA,有助於血管恢復柔軟,並使血液循環變佳,維持心臟健康。不過,堅果被歸類在油脂類,多吃有變胖風險,建議每日吃一湯匙的量就足夠,並選擇原味無調味的堅果為佳。 9、番茄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它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物質,不僅可以預防癌症,同時還有助保護心血管(食用時加熱、加油,可以幫助茄紅素吸收);研究還發現,番茄含有「番茄皂苷」,有助抑制泡沫細胞(導致動脈硬化的巨噬細胞)的形成;且小番茄的番茄皂苷量是大番茄的3-5倍,一天約吃5顆小番茄就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大番茄則要吃到1顆。延伸閱讀: ·別誤踩高血壓飲食地雷,蘇打餅、白吐司、早餐穀片皆上榜,1飲品喝多了血壓飆 ·全球高達10億人患有高血壓! 研究:每天減少「1物」攝取量,降血壓效果跟服藥相當
-
2024-09-24 養生.營養食譜
可能比鮭魚更營養的6種魚!其中1種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
眾所周知,鮭魚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多脂魚類,但一項研究指出,與其吃養殖的鮭魚,如能直接吃野生魚種,如鯖魚、鯷魚和鯡魚等,比起來可能更加營養,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養殖鮭魚6營養素減少,僅硒和鋅增加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月刊《Nature Food》的研究指出,來自劍橋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史特靈大學和阿伯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養殖鮭魚導致必需膳食營養素的損失。鮭魚片所含9種營養素中的6種——鈣、碘、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減少了,但硒和鋅的含量卻增加了。6野生魚種營養不比鮭魚差研究的野生魚類包括:.太平洋鳀魚.秘魯鳀魚.大西洋鯡魚.鯖魚.鯡魚.藍鱈魚他們發現這6種魚含有比養殖鮭魚更高或相似濃度的營養素。野生飼料魚片中的鈣含量比鮭魚片高出5倍多,碘含量高出4倍,鐵、omega-3、維生素 B12 和維生素 A 含量高出1.5倍以上,維生素D含量相當。但鮭魚中的鋅和硒含量高於野生品種,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額外含量是因鮭魚飼料成分所致。研究列舉,在英國約71%的成年人在冬季維生素D不足,女性經常缺乏碘、硒和鐵。然而,24%的成年人每週吃鮭魚,但只有5.4%的人吃鯖魚,1% 的人吃鯷魚,只有 0.4% 的人吃鯡魚。科學家團隊表示,我們浪費了野生魚種約80%的鈣和碘,如能對飲食進行一些小改變,多食用上述6種野生魚,將有助於改變其中的一些缺陷,幫助解決全球營養缺乏問題,也更能降低對有限海洋資源的需求。鮭魚防認知功能下降 鯖魚是譚敦慈心目中的「台大醫科魚」魚類是優良蛋白質來源,營養師鄭佾琪曾受訪建議成人或幼兒每周至少吃魚3次,每次大約手掌心大小。而富含omega-3脂肪酸、蛋白質含量高的鮭魚,更是地中海飲食的關鍵食材,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此外,鮭魚還含強大的抗氧化劑蝦紅素,它是一種類胡蘿蔔素,使鮭魚呈現橘紅色,蝦紅素具有保護細胞特性,可能有助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曾受訪指出,台灣海域所產的鯖魚,全年皆有漁獲、肉質豐美鮮甜,登上營養價值第一名,且價格親民,「CP值」非常高。她家裡就經常吃鯖魚,不需要過多加工調味,南方澳撈捕的鯖魚,汞汙染也最低,搭配番茄、洋蔥等食材烹調,美味營養,保健效果增倍。她曾透露養育兩個台大兒子的方法:經常吃鯖魚,她因此稱鯖魚為「台大醫科魚」。【參考資料】.《Nature Food》 .Fish fed to farmed salmon should be part of our diet, too, study suggests.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起司真能補鈣?醫師教4原則挑選健康起司,「這種起司」含鈣量多,乳糖不耐症也適合
起司與其他乳製品皆是補鈣的良好來源,但加工起司經常添加磷酸鹽,攝取過多的磷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抑制骨鈣生成,同時造成腎臟負擔。起司真的健康嗎?一文整理起司優缺點,教你挑選起司四大原則。起司5大好處起司富含鈣質、脂肪與蛋白質,不同種類的起司的營養成分也不同,大致上起司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B2、磷等成分。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為1000mg,每日攝取1.5~2份乳製品,2片起司(1片/22g)=136kcal=鈣266mg,約相當1杯240ml的牛奶。以下整理說明起司的健康好處: 保護牙齒:在咀嚼起司時會刺激唾液流動,唾液有助分解牙菌斑並去除糖分,而起司含有落蛋白和乳清蛋白,可減少口腔中致齲細菌的數量,適量吃起司可能有助於減少蛀牙,但並非吃起司就可以不刷牙。 降血壓:天然起司中的藍起司和切達起司含有乳三胜肽(Lactotripeptides,簡稱LTP),乳三胜肽以乳清蛋白為原料,由3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製成,具有幫助血管彈嫩、降血壓的作用。(推薦閱讀:吃對起司降血壓!心血管外科醫生:這2種起司不加熱直接吃最好) 預防心臟病和糖尿病:某些種類的起司含有共軛亞麻油酸 (CLA),CLA為一種存在於乳製品和肉類的Omega-6脂肪酸。有一些研究表明,CLA可能有助於改善血脂水平並降低血糖水平。不過,起司含有鈉及熱量普遍不低,因此不宜過量食用或作為控制血壓及血糖的飲食選擇。 維持腸道健康:帕瑪森起司、切達起司、瑞士起司為含有益生菌的起司種類,而益生菌是可維持或幫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好細菌。 Omega-3脂肪酸良好來源:提到Omega-3脂肪酸,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深海魚類,不過起司也含有Omega-3脂肪酸,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對於大腦、心臟、眼睛、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皆有益處。5種起司熱量及脂肪含量整理綜合上述說明,起司含有鈣、脂肪和蛋白質、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等營養成分。不過,加工起司可能含有防腐劑、磷酸鈣、乳化劑、色素等等添加物,不建議過量食用。營養師張宜婷發文指出,起司的熱量其實不高,但是「熱量密度」很高,一個不小心就會吃過量,常見的起司片一片約60~80大卡,約與半杯牛奶相同。 另外,起司的脂肪含量相當可觀,以下依高敏敏營養師說明整理5種起司每100克的熱量與脂肪含量: 起司可以補鈣嗎?可以。起司是由奶類凝固而成的乳品加工物,除了使用牛奶,也可用綿羊奶、山羊奶、水牛奶製成,經過不同乳品及不同方式凝固,乳品原本的鈣質和營養成分還是可以保留住。2片起司(1片/22g),約有136kcal,鈣含量約266mg,大約相當1杯240ml的牛奶。挑選起司4大原則儘管起司含有豐富營養成分,但熱量及脂肪含量高,且加工後往往添加許多防腐劑、磷酸鈣、乳化劑、色素等添加物。對此,台中光田診所骨科醫師嚴可倫分享以下挑選起司的4大原則: 選擇硬起司:起司種類五花八門,以硬起司的含鈣量比軟起司更多,如:帕瑪森起司、瑞士起司、切達起司、磚形起司塊等,以及硬起司的乳糖含量較低,適合乳糖不耐症者食用。 選擇天然成分:購買標示「Natural cheese」的起司,天然起司由動物乳(牛乳或羊乳)發酵製成,可避免吃下過多加工添加物。 注意鈉含量: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酪、帕瑪森起司、加工起司片等起司種類的鈉含量偏高,孩童及高血壓患者應特別留意,以免鈉含量超標。 注意磷酸鹽含量:起司加工過程會添加磷酸鹽,攝取過多的磷,有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抑制骨鈣生成,同時也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建議選擇天然起司減少身體負擔。參考資料:哈佛健康雜誌、嚴可倫醫師、高敏敏營養師、張宜婷營養師、克利夫蘭診所 延伸閱讀:「我是營養學博士,垃圾食物照吃!」營養學教授:比吃泡麵、薯條還傷身的,其實是「這4種飲食習慣」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1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吃多擔心膽固醇?1天究竟能吃幾顆?專家提醒「1舉動」每天吃3顆也不怕
雞蛋被喻為「最接近完美食物」,飲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1天最多可以吃幾顆蛋呢?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粉專貼文,他表示,根據國外最新研究,絕大多數人只要定期檢查血脂,1天就算吃3顆蛋,也不會影響健康。雞蛋營養價值高!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蕭捷健於文中指出,許多人以為食用太多雞蛋,可能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但國外期刊《代謝》(Metabolism)最新研究顯示,對於代謝症候群患者來說,每天吃下3顆雞蛋反而能夠增加「好的膽固醇」(HDL)、減少「壞的膽固醇」(VLDL)。1天究竟能吃幾顆蛋?蕭捷健表示,「乙醯輔酶A」(Acetyl-CoA)是膽固醇的主要原料,是由「過剩」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或蛋白質轉化而來,同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一大關鍵。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每天即使吃3顆蛋也無妨,如果擁有APOB、LDLR、APOE等基因者,則可能會對飲食中的膽固醇更加敏感。除了含有膽固醇,雞蛋還擁有豐富的卵磷脂、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有助調節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營養素,可說是好處多多。如何能夠確保在吃蛋之餘又不會影響健康?蕭捷健表示,定期檢查血脂,觀察身體反應。如果想要降低膽固醇,應該控制總熱量。人體的膽固醇有70%至80%是由肝臟自行合成,只有20%至30%與攝取食物有關。換句話說,即使現在不吃任何含有膽固醇的食物,人體依然會自行製造、藉此維持正常運作。冰箱蛋架別使用! 這舉動恐影響保存如何存放雞蛋?最近1則日本網路影片提到,依照日本蛋農高野昌典建議,不需將取出蛋盒中雞蛋,也不要放在冰箱側門的蛋架,可以直接將雞蛋連同外盒放進冰箱內部存放。原因在於冰箱蛋架通常都設在側門,冰箱門一開一關,出現溫差,冷藏保鮮溫度不穩定,可能影響雞蛋品質。此外,毒物專家招名威也在粉專提到「雞蛋的最佳保存期」,一般建議,超市販售的雞蛋最佳保存期為1至2週。若存放超過2週,雞蛋的蛋白質就會變質,增加細菌含量。一旦雞蛋冒出「有異味、蛋殼或蛋白變色、蛋殼不易剝下」等3大跡象,就不能再吃了。★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哈佛蔬菜湯懶人級料理」可減肥、抗癌、防高血壓、降膽固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輔酵素Q10是什麼?抗氧化、改善皺紋、顧血管、護心臟...營養師教如何正確挑!6類食物是天然來源
輔酵素Q10(Coenzyme Q10)在1955年時首次被科學家們發現,至今短短70年不到的時間,輔酵素Q10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多的保健食品補充劑,可見大家對於輔酵素Q10或CoQ10這個名詞一定不陌生,也容易在家裡瓶瓶罐罐的保健食品中看見它的身影,究竟這個熱門的保健食品輔酵素Q10是什麼呢?在人體內又有什麼功效?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吧!輔酵素Q10是什麼?輔酵素Q10又可簡稱為CoQ10,它的正式名稱為Ubiquinone,是一種廣泛存在於所有細胞中的親脂性「醌類」,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泛醌」。目前已知輔酵素Q10在人體中由氧化態及還原態兩種形式共存,並透過連續的氧化還原反應相互再生。 輔酵素Q10的分佈輔酵素Q10存在於人類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中,在有氧呼吸的電子傳遞鏈中扮演輔助因子的角色,參與ATP的生成,因此與能量代謝、神經訊息傳導、細胞訊息傳遞、抗氧化反應等功能息息相關,在代謝作用特別旺盛、能量需求特別高的器官或細胞中,輔酵素Q10的含量也比較多喔!輔酵素Q10的功效輔酵素Q10本身就是人體重要的親脂性抗氧化物,除此之外,它也因為參與了體內能量的產生,因此在各種代謝反應、訊息傳遞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下面就來介紹輔酵素Q10在人體內有什麼功效吧! 一、維持細胞能量前面有提到輔酵素Q10有許多細胞功能,位於人類細胞的粒線體中,它參與了能量ATP製造的過程,可以刺激粒線體產生能量,舉凡是心臟、肌肉、神經、呼吸、代謝等各種需要使用到「能量」的反應及器官,都和輔酵素Q10有關。二、抗氧化輔酵素Q10在人體內以氧化態及還原態兩種形式存在,並藉由氧化還原反應不斷再生,而在這個過程中,輔酵素Q10可以參與體內多種抗氧化反應,減少自由基對於粒腺體及細胞的氧化傷害、維持細胞膜的完整、也推測可以延緩老化,是體內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三、減少心臟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近年來有多項實驗研究出輔酵素Q10對於心血管疾病有預防及改善的潛力,科學家們推測,這主要是來自於輔酵素Q10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參與能量產生的過程,進而能保護心肌細胞以及心血管功能。許多訴求保護心血管的保健食品也都會加入輔酵素Q10來幫助提升效果喔!四、改善肌膚皺紋輔酵素Q10可能可以減少皮膚的皺紋並增加光滑度、延緩紫外線造成的皮膚衰老現象,並且在與膠原蛋白一起使用之下兩者的功能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包括對改善真皮密度、減少眼周皺紋面積、增加皮膚的光滑度等結果有正面研究意義。為什麼要補充輔酵素Q10?人體可以透過一連串複雜的反應自行合成輔酵素Q10,因此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並不需要特別補充外源性的輔酵素Q10,然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各部位的器官機能會逐漸老化,產生輔酵素Q10的能力也會下降,因此體內輔酵素Q10的含量會漸漸減少。而除了老化本身以外,疾病、藥物、飲食、與身體的壓力狀況也會與體內輔酵素Q10的含量息息相關,因此適量的補充對人體非常重要的輔酵素Q10也是許多人維持健康的選擇。天然來源的輔酵素Q10輔酵素Q10廣泛地存在於天然動植物中,因此透過飲食我們可以攝取到一些輔酵素Q10,例如:魚肉、內臟、牛肉、雞肉、堅果種子、以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油,都是很好的輔酵素Q10天然來源喔!輔酵素Q10保健食品怎麼挑選?雖然我們身體能夠自行合成輔酵素Q10,也能透過天然的食物來源攝取,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老化,體內輔酵素Q10的濃度也會漸漸下降,因此有許多人選擇透過保健食品來補充輔酵素Q10,但是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產品,究竟要怎麼挑選才不會花了大錢卻踩雷呢?就讓Evelyn來告訴你:一、選擇專業設計的複方產品,全面提升功效好的複方保健食品會針對目標功效加入不同的珍貴成分,從多種面向共同達到效果,且經過專業設計的複方能夠確保成分間不會互相干擾,並且功效能夠相輔相成,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選擇好的複方保健食品能夠更全面的達到目標功效喔!二、選擇大廠出品的輔酵素Q10根據研究指出,透過口服補充輔酵素Q10,在各種不同劑型、搭配成分、以及型態之下,人體的吸收利用率各有差異。因此選擇大廠出品的輔酵素Q10,除了原料本身的安全性比較有保障之外,大廠的技術也更能確保輔酵素Q10在產品中的分佈性以及穩定性,吃進體內之後的效果也比較有保障。三、擁有透明公開的檢驗及認證因為是要吃進身體裡的成分,因此購買前一定要確認該產品是否有清楚的標示成分、劑量及在官方網站上公開第三方公正檢驗機構的檢驗報告,另外,若產品有獲得具公信力的國際獎項及認證也更能放心購買喔~反覆確認公開透明的資訊才能真正的為自己的健康把關。看完今天介紹的輔酵素Q10,你是否也想好好補充這個啟動體內代謝的因子了呢?輔酵素Q10在人體的功效真的非常廣泛,也難怪會成為這麼多人食用的保健食品成分!最後Evelyn還是要提醒大家,購買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徹底理解成分的作用,選購時也要看清楚標示,並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才能讓保健食品的效果發揮到極大值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1 養生.聰明飲食
喝綠茶8大好處,消脂及預防多種慢性病!別用沸騰的水,泡綠茶最適水溫揭曉
你喜歡喝茶嗎?你愛喝的是哪種茶?喝綠茶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是很好的茶飲選擇。泡綠茶以70~80度之間的水溫最適合,而最適當的喝茶時間是上午。喝茶有益健康,前提是純粹的茶,不是加糖加料的手搖茶飲。研究顯示,茶葉含兒茶素、多酚類、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曾受訪指出,這些抗氧化物質有抑制血脂肪代謝合成作用,可以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中以兒茶素的研究最多,對抑制脂肪肝形成、降低體重等都有所助益。而不同的茶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同,茶葉被發酵得愈久、兒茶素含量愈低。未發酵茶綠茶,保留的兒茶素最多。而多酚類包括茶黃素、茶紅素,多存在於紅茶等發酵茶或烏龍茶等半發酵茶中。普洱茶則屬於全發酵的茶種,幾乎沒有兒茶素。各種茶都有一些不太一樣的好處,綠茶的好處更是多,多喝有助於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以下整理喝綠茶的諸多益處。喝綠茶8大好處1.燃燒脂肪,促進新陳代謝2.提高注意力和思維清晰度3.消除口臭、維持口腔健康4.降血壓、膽固醇5.調控血糖,降糖尿病罹患風險6.降中風、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7.降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8.預防子宮內膜癌、食道癌、肺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多種癌症綠茶正確泡法 70~80度水溫最佳《Prevention》網站建議,綠茶不宜在沸騰的溫度下沖泡,否則會燒焦葉子並使其味道苦澀。大約70~80度之間是最理想的水溫。如果沒有溫度計可測,可注意水煮沸用冷水冷卻一下即可。綠茶一天能喝多少?何時喝最好?喝茶是有利健康的選擇,多數研究指出,每天喝3到5杯沒問題。但有些人把無糖茶當水喝,則不建議,營養師提醒不可用茶仍取代水,因茶中仍具有刺激性的咖啡因,空腹喝茶對於腸胃道是一種刺激,也要避免在睡前喝茶。那何時喝最好?開業中醫師陳潮宗建議,上午喝綠茶最適當,可幫助脾胃運化,讓五臟的功能表現得更好,有利代謝。什麼人不適合喝綠茶?此外,綠茶屬未發酵茶,單寧酸含量較高,容易在胃中和蛋白質結合,造成胃不舒服,因此有胃炎等腸胃疾病者較不宜飲用。另外,單寧酸也會阻礙鐵質吸收能力,所以飯後一小時內也不建議喝綠茶,以免影響鐵質吸收。【參考資料】.《Prevention》Exercise may help you store fat better, new research suggests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長壽飲食怎麼吃?銀髮族「8飲食指南」,吃出健康快樂人生
隨著台灣快速步入高齡社會,了解如何透過健康飲食來應對挑戰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深入探討了台灣在全球老化速度,並提供銀髮族的最佳飲食指南。學習如何通過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選擇新鮮食材和保持充足水分,來有效維持健康體重,提升生活品質,為健康的退休生活奠定基礎!當你走在街頭,偶爾放下手機,抬頭觀察身邊的世界時,會驚訝地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年長者的身影越來越多了!街道上已不再是年輕父母牽著小孩,推著嬰兒車的熟悉景象!這些微妙卻深刻的變化無不引發我們的深思:台灣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高齡社會的時代。台灣老化速度,居然是世界第一!台灣的老化速度之快,令人驚嘆不已,堪稱全球之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時,被稱為「高齡化社會」;若這一比例達14%,則被稱為「高齡社會」;而當老年人口比例達20%時,則稱為「超高齡社會」。台灣在1993年已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升級為高齡社會,而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令人矚目的是,台灣從高齡社會過渡到超高齡社會僅需7年的時間,這一變化速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如何維持身體健康、過上充實而愉快的退休生活,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迫切願望。銀髮族的飲食重點:吃的下、吃的夠、吃的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往往面臨牙齒狀況惡化、咀嚼和吞嚥困難、食慾減退以及腸胃消化能力下降等挑戰。這些問題可能導致進食困難或食量不足,從而引發營養不良的風險。年長者的食物最好切成小塊或細碎,方便咀嚼和吞嚥。選擇口感柔軟且容易消化的食材,能有效減少進食困難。日常飲食應以新鮮蔬果為主,也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糖、高油、高鹽。每日應確保攝取足夠的水分,避免身體脫水。水分的充足對於保持身體各項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銀髮族的最佳飲食指南1.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涵蓋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 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全面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2.適量攝取熱量:既能提供身體所需能量,也能有效維持健康體重3.少量多餐,飲食內容多樣化:避免維生素、礦物質之不足4.選擇當季在地食材:營養價值高,品質好5.以天然、少加工、少刺激、少油炸為主:有助於維護健康和消化系統的平衡6.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及膽固醇之攝取: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7.增加全穀雜糧和蔬菜水果攝取: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8.保持充足水分攝取:每日應飲用6至8杯水,確保身體充分水合,促進代謝功能和健康維持面對日益增多的銀髮族,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尤為重要。年長者應注重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選擇易於咀嚼和消化的食物,並避免高糖、高油和高鹽的食物。建議每餐食物應多樣化、適量,並以天然、新鮮食材為主,以確保攝取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此外,每日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對於維護健康至關重要。透過這些飲食策略,年長者能夠提升生活品質,迎接高齡社會的挑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症?教授告訴你正規醫療機構建怎麼說
一個多月前,我和三位大學同學,以及我們的老婆,一同在美國東岸旅遊。遠從台灣來的同學老婆問我對於用褪黑激素來預防(甚至逆轉)骨質疏鬆的看法。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可以感覺到她是已經相當相信,而且似乎有意要買一些回去送給親友。(註:褪黑激素在英國、歐盟 、澳洲、及台灣都是處方藥,攜帶入境可能觸法,請看食藥署1、食藥署2)她在我們這個旅遊群組的LINE寄來兩則資訊。一則是Mount Sinai發表的Osteoporosis:由於褪黑激素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褪黑激素可能跟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有關。需要更多的研究。另一則資訊是2024-6-8發布的影片,標題是:【增骨密】這招 強健骨質又好眠【feat.醫師 江守山 |健康主播鄭凱云】。影片下面的留言幾乎是清一色地感謝江醫師,但有一個留言是:我有一次吃了褪黑激素,整晚睡不著,結果第二天開車,開了半小時以後困得不行了,不得不找個地方停下來睡覺,所以我再也不會吃這玩意了。我上網搜查關於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的中文資訊,搜到的全都是這位江醫師在各個媒體的宣傳。原來,他是在2023-11-27發表了一本褪黑激素的書。內容簡介是:(1)近代科學界一項最驚人的發現:褪黑激素,(2)科學實證,身體有足夠的褪黑激素可抗糖尿病腎病變、肥胖腎病變、預防膽囊老化、預防椎間盤變扁引起的老化變矮、降低尿酸……。事實上我在六年前(2018)就發表褪黑激素奇蹟療法,批評一本當年在台灣發行(英文原著發表於1996年),鼓勵大家吃褪黑激素的書。我指出:1.褪黑激素被聲稱是連伊波拉病毒都能治療。2.其他褪黑激素治療的對象還包括高血壓,癌,阿茲海默,記憶衰退,帕金森,毒癮,心血管疾病,寄生蟲,糖尿病,精神病,眼疾,口腔炎,胰臟炎,牙周病,肝病,細菌感染,中風,肥胖,頭痛,等等等。3.可是,縱然是目前最確定的「失眠治療」,也不是人人都有效。還有,眾所皆知的「時差調整」,也一樣是因人而異。4.所謂的「褪黑激素奇蹟療法」,的確是奇蹟。尤其是所謂的「增進性能力」,想想看,吃了褪黑激素之後,是不是會昏昏欲睡,而當你昏昏欲睡時,還會想嘿咻嘿咻嗎?5.也就是說,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乎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一切都是似有若無,捉摸不定。6.至於「沒什麼副作用」,當然也是誇大。目前已經確定的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嗜睡、焦慮、等等。另外,褪黑激素也會影響其他藥物的作用,例如抗凝藥(阿司匹林)、免疫抑製劑、糖尿病藥、避孕藥,等等。7.我們平常吃的食物,幾乎都含有褪黑激素。尤其是穀類(玉米,紫米),含量更是高(請看Dietary Sources and Bioactivities of Melatonin)。但是,雖然是天天吃,您卻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任何感覺,不是嗎?所以,這又是「什麼功能都有,卻什麼功效都沒有」。我在兩年前(2022)又發表褪黑激素的濫用,報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剛發表一篇醫療新聞Climbing Melatonin Use for Insomnia Raises Safety Concerns(為治療失眠而持續上升的褪黑激素使用引發安全擔憂)。重點如下:1.褪黑激素的銷售在短短三年裡增長一倍多,從 2017 年的 3.39 億美元,到 2020 年的 8.21 億美元。 可以預期的是,褪黑激素的銷售將持續增長,原因是人口老化而面臨的更大睡眠問題風險,以及越來越忙碌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焦慮和睡眠障礙。2.褪黑激素補充劑的褪黑激素含量比標籤所顯示的含量高出將近五倍,並且在不同批次之間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在測試的 31 種產品中有 8 種含有血清素,這是一種褪黑激素分解的產物,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3.我們大腦松果體所釋放的褪黑激素是以picogram(皮克)來衡量的(1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毫克),而用於治療晝夜節律紊亂的劑量(約半毫克),也是遠低於許多市售產品的劑量(幾乎都是10毫克)。4.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 小型研究還記錄了潛在的更嚴重後果,包括同時服用褪黑激素和抗高血壓藥物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以及血壓和心率增加。5.我們對褪黑激素的長期安全性知之甚少。(版主加註: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許多國家,包括台灣,褪黑激素是處方藥?)儘管的確是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並沒有任何正規的醫療機構建議用褪黑激素來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連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以及國家骨質疏鬆症指引小組都沒有這樣的建議。台灣的骨質疏鬆協會在2002年首次發表《骨質疏鬆症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引》,之後每兩年發表一次更新。在最新的2022年更新論文裡,melatonin這個字是連一次都沒出現過。不管褪黑激素是否真的能抗骨鬆,可以肯定的是,把它說成「奇蹟」或「最驚人的發現」,都是違背醫德的行銷技倆。延伸閱讀: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原文:褪黑激素抗骨質疏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9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一直吃藥?從心臟衰竭病例說起…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二:心臟衰竭【建議就診科別】心臟內科一個胖胖壯壯的年輕人,感覺很疲勞的走進門診,還未到不惑之年的小陳,最近睡眠品質很差,一躺下來就又咳又喘,一定要坐起來才會覺得比較舒服。一開始只是睡覺不好睡,墊高枕頭半坐著睡還可以解決,沒想到後來連在工地做粗活時都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除此之外,小便越來越少,兩腳越來越水腫。小陳本來不以為意,想說過去也沒什麼疾病,應該過一陣子就會改善,沒想到晚上喘咳越來越厲害,甚至咳出了粉紅色的泡沫水痰,家人看了很擔心,要他趕快來就醫。年紀輕輕已三高 導致慢性腎病變、心臟衰竭門診檢查發現,年輕的小陳,年紀輕輕竟然就已經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工地幹活天熱辛苦,常常喝含糖手搖飲和吃高油高澱粉的便當。長期未留意自己身體狀況,連腎功能都已經進入慢性腎病變。靜態心電圖檢查就出現了懷疑心肌缺血的徵兆 (poor R wave progression)。胸部X光顯示典型的心臟衰竭與肺水腫徵象,心臟擴大合併兩側像蝴蝶翅膀一般的陰影(butterfly sign)。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退化 (LV systolic dysfunction with diffuse hypokinesia),心臟功能最重要的指標左心室收縮分率只剩下36% (正常值為50%以上)。蕭醫師先以藥物處理了小陳的症狀後,安排了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結果顯示心臟前壁和下壁肌肉都出現明顯缺血性變化,診斷是因為冠狀動脈阻塞疾病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功能下降的心臟衰竭。因此安排了心導管,將小陳阻塞的血管打通並放上塗藥支架。緊接著衛教好三高的控制,加上心臟衰竭的藥物治療。小陳經過治療穩定服藥半年後,心臟功能已逐步恢復,左心室收縮分率也進步到56%,晚上不再因為咳嗽和喘無法躺著睡覺,過去負重勞力工作時容易胸悶、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這些困擾症狀都大幅改善,現在已經可以回到建築工地繼續原本的工作。心臟衰竭個案,因為心臟功能衰竭,無法有效的將水分幫浦到我們的血管,水分回堵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水腫,肺水腫會導致交換氧氣的能力下降,個案會因為肺泡裡面充滿液體感到喘和想咳,血管通透性大幅上升時,紅血球就會跑到肺泡裡,產生粉紅痰。這些個案會因為坐起來時,回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的工作不會那麼多,就會覺得比較輕鬆。因此出現端坐呼吸,無法躺著睡覺的症狀。此外,腎功能變差會影響身體水分代謝,過多的水分會急遽增加心臟的工作量,若心臟衰竭合併腎功能不佳,急性期利尿劑成效不彰時,有時甚至需要緊急洗腎,排除多餘水分,減輕心臟工作量,避免過多的水分造成肺水腫,進而導致呼吸衰竭的危險性。三高不治療 最怕心血管併發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慢性病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長久未治療控制對於健康危害甚大,往往會造成心臟、腎臟等器官功能損傷。很多時候個案常常覺得我又沒有不舒服,為什麼要吃血壓血糖血脂藥?如果吃了不就是要一輩子吃?因此很抗拒接受慢性病的診斷。其實,這些慢性病的藥物,重點不是治療症狀和數字,而是在預防後續的併發症。三高最容易造成的併發症,就是心血管疾病,舉凡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周邊動脈阻塞都是常見的併發症,其他諸如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也都跟三高有關,長期服藥其實是在保養我們的身體,避免過高的血壓、血糖、血脂造成我們身體的負擔,過高的血壓就像是讓心臟出力過度,過高的血糖就像是把血管醃漬在糖水中,過高的血脂就是讓血液黏稠不順,這些都會造成心血管的損害,控制三高,就是要預防這些我們不願意發生的併發症。心臟衰竭治療同步留意腎功能心臟衰竭的治療,除了查看有沒有心血管阻塞的成因外,藥物控制,管控水分,留意腎功能,控制慢性病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慢性病的藥物發展日新月異,新一代的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不僅可以有效穩定血糖,更重要的是合併有心臟、腎臟等器官保護作用,更可以減少未來心臟衰竭惡化住院、心血管事件死亡風險、以及腎臟功能惡化風險,協助慢性病患者預防長期併發症的不良預後。SGLT2抑制劑在治療應用上,對於心臟衰竭的左心室收縮分率小於40%的個案,健保目前已開放給付,對於心臟衰竭患者治療十分有助益。(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盼生活更自由、自主!腹膜透析個人化治療助洗腎病友願望成真
25歲的小杉(化名)有著爽朗的笑容,行動也非常敏捷、積極,完全看不出來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熱愛運動的他,從小立志成為運動員,高中時因為罕見疾病導致腎功能惡化,年紀輕輕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小杉選擇使用手動腹膜透析治療,讓時間安排更有彈性、生活更方便。不過在啟動透析治療後,小杉卻常常感覺身體不舒服,且毒素清除率無法達到理想,加上血壓居高不下,連牙痛都無法進行治療。所幸與醫療團隊多方討論,轉換使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並透過個人化處方設定,精準調整每次治療的劑量與藥水停留時間,經過五個月,不僅毒素清除率升高,他的體能、精神狀況也大幅好轉,連血壓也回到正常範圍,生活又重新充滿活力。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教授表示,末期腎臟病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等三種治療方式。由於我國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盛行,末期腎臟病治療以透析治療為主,其中又以血液透析為大宗,佔了9成以上。「雖然血液透析是目前主流治療,但其實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有其優點。」楊智宇分析,血液透析治療時,腎友的身體需要在幾小時內接受強力脫水,易致尿量減少,與血液透析不同之處在於,腹膜透析治療可保有較多殘餘腎功能、排尿量。維持尿量對腎友來說非常重要,當維持一定排尿量,便不須像無尿腎友,斤斤計較水分攝取量,加上腹膜透析液可排出更多的鉀離子,腹膜透析腎友較不會出現高血鉀症,而蔬菜、水果多半含較多的鉀,腹膜透析腎友攝取蔬果較不受限。此外,血液透析治療並不是每天執行,故每次須在4個小時內將過去兩、三天所累積的水份、毒素排出身體,相對來講較易引起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對於心臟較不好或心血管較脆弱的腎友,身體負擔較大。此時,此類腎友就可以把腹膜透析納入考慮,視為另一種治療選項。個人化處方,更貼近腎友的生活需求、治療更容易達標談到腹膜透析的好處,楊智宇表示,腎友在進行腹膜透析時,可以居家治療,因此更能彈性安排生活、時間,出國時也不需要特別去找國外血液透析機構進行治療,腹膜透析的腎友可在異地自行操作、換液,因此可自主安排行程。這也代表腹膜透析腎友的生活可以更自主,也更自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莊喬琳醫師分享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腎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治療模式,而醫護團隊就是協助腎友找到適合的治療處方,盡量幫助腎友透過喜愛的治療模式達到治療目標。「這幾年,腹膜透析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往我們無法達成的治療目標,透過由機器設定的個人化處方,可讓醫師嘗試、觀察、追蹤不同的治療組合,腎友也更有機會繼續進行居家治療。」莊喬琳醫師觀察到,有些腎友的自主性較高,雖然希望採用居家腹膜透析,但過去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而不得不轉成血液透析;現在透過機器輔助,可以精細地依據每位腎友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組合,讓過去可能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的腎友,有機會透過處方調整、嘗試,最終達到理想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治療要成功,除了醫護團隊要密切關懷腎友健康狀況,腎友的配合度也很重要,畢竟居家治療需要腎友具備自我照護的能力,現在有通訊軟體讓醫護團隊可以與腎友即時溝通,更有自動腹膜透析機器可事先設定各種處方,腎友只要透過訓練,就可以輕易操作機器,治療障礙大幅降低,腎友也會更安心。」莊喬琳醫師補充。隨著不同人生規劃,治療模式也需進行調整楊智宇指出,國外醫學文獻指出,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採用腹膜透析 ,前面兩年可帶來生存益處 ,但這項優勢會隨時間逐漸消失 ,所以針對腎友擬定透析計劃時,宜考慮分階段規劃,比如在透析前期,可考慮腹膜透析治療,但經過一段時間,當腎友腹膜的功能衰退、不足時,則宜適時轉換成血液透析治療,才能一方面享受到腹膜透析在透析前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可以避免5至10年後所可能產生腹膜硬化等風險。「這幾年我們很努力地讓腎友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所帶來的各項好處。」楊智宇認為,在擬定治療計畫時,腎友的人生規劃也要納入考量,讓腎友在不同情況下,可隨時調整治療模式,以符合當下情境、生活,對於年輕腎友、或是更希望彈性安排工作、生活的腎友,腹膜透析往往更方便、自主。但當腹膜透析進行一段時間,可能因身體條件的變化,需要開始思考不同治療模式。楊智宇分享他在臨床上的觀察,他發現,絕大多數的腹膜透析腎友都很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也都非常自主,對自我照護也深具信心。他相信有自信的腎友不在少數,希望透過與腎友進行共享決策,讓腎友更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以及生活型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魚油降三酸甘油脂,卻恐增低密度膽固醇!醫師詳細說明魚油怎麼挑怎麼吃
每個人都希望能健康邁向老年,成為健康的銀髮族。有些人從年輕時就開始重視養生,會額外攝取綜合維他命、魚油、葉酸等營養保健類食品。其中「魚油」是熱門的心血管保健食品,如果能聰明選擇使用它,可以維護健康。魚油萃取自深海魚類的脂肪,因為魚類為一般食品,所以魚油膠囊或類似產品也被視為一般食品或健康食品。在台灣,健康食品的查驗登記,有「個案審查」及「規格標準審查」兩種方式。衛福部規定,魚油若要申請為健康食品,屬規格標準審查,不須經過試驗評估,只要成分符合標準且有保健功效即可獲得認證,但其Omega-3、DHA、EPA的含量須達30-50%,每天劑量限制在1克以下(不超過2克)。吃魚油有什麼好處?在腎臟科門診常有病友詢問:魚油對腎功能的幫助?其實,魚油只對「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A腎病)」有療效,且使用前需謹慎評估。魚油具抗凝血功能,可以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含量、防止動脈硬化,因而成為熱門營養保健類。在台灣,唯一取得藥證的魚油,每公克含有460毫克EPA及380毫克DHA,總計840毫克,所以某些廣告會提及魚油濃度超過84%,緣故在此。魚油Omega-3、DHA、EPA濃度過高,恐吃出問題然而,許多魚油產品廣告都強調,Omega-3、DHA、EPA等濃度超過84%,遠高於健康食品規定的30-50%濃度,如果民眾未注意,仍每天攝取此類濃度過量的魚油,則可能導致健康風險,不能不謹慎使用。衛福部食藥署從2024年1月1日起,針對健康食品警語標示制訂新規範,魚油產品應說明其保健功效是基於學理推論,非由實驗確認。藥品級的魚油雖能降低30%的三酸甘油脂,但可能增加5-10%的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高劑量下也有致畸胎風險,因此不建議孕婦使用。此外,對海鮮過敏者、肝功能異常者、低密度膽固醇高的人也不適合使用魚油。魚油別攝取過量 4種人不適合吃食藥署考量含魚油對特定對象及藥物可能產生交互作用,要求健康食品含魚油原料者,必須標示警語「嬰幼兒、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之凝血功能不全者,食用前請先徵詢醫師意見」。魚油原料來自深海魚,普遍認為是一種安全的食物。作為保健食品營養保健類時,需注意其劑量濃度差異,以及伴隨可能的健康風險,使用前建議與醫師充分討論。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