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心肌梗塞
共找到
1178
筆 文章
-
-
2021-09-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7例死因出爐!打高端者驗出主動脈剝離、心梗塞
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新增87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有49例非嚴重事件,其他38例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38例中又有2例死亡,分別為一名66歲男子接種AZ疫苗後65天死亡,另一例為56歲男子,接種莫德納疫苗後33日死亡。另外3例接種高端後死亡者已經解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全國統計已接剖個案新增7人,分別為接種2例AZ疫苗、2例莫德納疫苗及3例高端疫苗。接種高端後死因包含2例主動脈剝離,為桃園陸姓作家及基隆女,另有1例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和併心肌梗塞。接種AZ疫苗後死因為氣管咽塞、支氣管肺炎,接種莫德納後死因為心肌病變及主動脈剝離。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月30日累計接種1092萬8720劑疫苗,其中AZ接種655萬6653劑,莫德納接種372萬3389劑,高端接種64萬8678劑。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56例,其中95例與慢性病相關。
-
2021-09-0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年薪百萬不可及, 腰圍破百卻大有人在!醫師告訴你代謝症候群的5大危險因子,4個自我健康管理絕招
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最近威力彩開出大獎1人獨得27億,讓全台灣人都羨慕這位幸運兒,許多上班族只能努力提高自己的年薪比較實在。不過,年過半百的老謝在職場打滾多年,期待年薪百萬尚未如願達成,看看自己的腰圍、體重竟雙雙破百,身材肥胖,儘管太太一直提醒他減重、控制飲食,但他總說「還好、不急」,直到健診報告滿江紅,血壓、血糖及血脂均超標,且有心血管疾病跡象,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必須有所作為。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肥胖者容易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糖尿病治療權威陳宏麟表示,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包括:(1)腰圍過粗、(22)血壓、(3)飯前血糖偏高、(4)血脂異常、(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腰圍是判定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超標的項目,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粗、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陳宏麟說,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危機。前述老謝就是典型代謝症候個案,因工作繁忙,三餐不固定,常暴飲暴食,又缺乏運動,越來越胖,BMI≧27,腰圍達100公分,血液報告幾乎都是紅字。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應從自我健康管理做起,尤其是三高、腰圍過粗、體重過重的族群務必提高警覺,透過運動、均衡飲食、良好生活作息等方式,降低罹病風險。同時也提出以下自我健康管理4絕招,遠離代謝症候群:1.晨起10分鐘量血壓、腰圍及體重,掌握健康狀況。2.力求健康飲食,適量攝取6大類食物,盡量自炊及外食均應掌握每天早晚1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1掌心、堅果種子1茶匙的原則,以達各項營養素需求。3.少坐多動30分,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4.拒絕菸酒不熬夜,維持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型態,以遠離代謝症候群。步入中壯年後,身體開始走下坡,吳昭軍提醒,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注意健康檢查報告紅字,並了解自我血壓、體重、腰圍數值,及早進行健康管理,避免慢性疾病上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9月仍持續飆高溫 醫籲慎防熱衰竭
即將進入9月天,各地白晝動輒飆破30度高溫,令人在烈日下難耐,日前台南麻豆甫傳出一對祖孫不幸悶死車內,更引起外界震驚,醫師提醒炎熱高溫,特別要留意熱衰竭,避免類似不幸事件發生。台南佳里奇美醫院急室主任朱逢源說,熱衰竭通常是指身體逐漸過熱狀態,常見症狀有極度口渴、頭痛、頭暈或意識混亂、食慾不振或噁心想吐、過度流汗且皮膚濕冷蒼白、手腳抽筋且容易胃痙攣、呼吸及脈搏都會加速、以及體溫可能會上升超過38度,都要特別留意。他指出,一般來說,嬰兒、小孩、老人、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病患者及正在服用藥物治療者,都較容易產生熱衰竭。而心血管患者,在高溫血液易變得較黏稠,交感神經也會過度興奮,刺激血管收縮,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或嚴重心律不整。預防熱衰竭,除氣溫高時盡量不要外出,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衣物外,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減少不幸憾事發生。朱逢源說,當事人若發生熱衰竭症狀,務必迅速將病患移動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或是有束縛衣物,給予身上噴灑水霧及以風扇降溫,可加強頸部及腋下部位加強散熱,若意識清楚,可協助飲用大量加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若症狀嚴重者,務必盡速送醫治療。
-
2021-08-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起AZ疫苗更要注意 心臟科醫曝血栓3大風險因素
國內疫苗持續接種,民眾也相當關切各疫苗所產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AZ引起極罕見的血栓就相當另人關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雖然疫苗引起的血栓需要注意,但比起疫苗,民眾日常也更需注意容易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血栓靜、動脈大不同,AZ疫苗為靜脈血栓。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顧名思義就是血管塞住,隨塞住的路線不同,可分成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兩種,不論是靜脈或動脈塞住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例如民眾較常聽到的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是因為動脈血栓所引起,而近日民眾所關注AZ疫苗所引起的血栓則為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常見容易出現持續出現頭痛、視力模糊、癲癇、腹痛、胸痛、呼吸困難、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而若是血栓塞在肺部,一樣有可能因為肺部血管阻塞,導致供氧不足,一樣有致命的可能性。 不過張釗監醫師表示,AZ疫苗所引起的靜脈血栓,約在施打疫苗後4~30天會出現,發生機率極低,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極為罕見,多加留意即可。相較之下民眾也更需留意其他可能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以避免真正該加強防範的完全沒有注意到。 血栓3大風險因素,比起AZ這些更要注意! 張釗監醫師表示,血栓的主要成因包括了凝血異常、血流異常、血管壁受損3大因素。凝血異常指得是血液較為濃稠,容易形成血栓,其可能因遺傳所致,如抗凝血缺乏。而飲水不足、身體缺水、長期服用女性避孕藥或荷爾蒙等也可能使得凝血機率上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部分的癌症、感染疾病等。而長期久坐、久站等,長時間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則較容易有血流異常的情況。血管壁受損則可能因外傷、感染等引起。 因此張釗監醫師提醒,像是上班族、孕婦、老師、警察、警衛、司機、久病臥床的病患等,容易久坐不動、不易補充水分或忘記補充水分的族群,都應特別留意,時時提醒自己活動、補水,以避免血栓的情況發生。 防範血栓從日常做起,遠勝過度擔心新冠疫苗! 張釗監醫師強調,防範血栓發生的方法,最基本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多補充水分,不僅有助於稀釋血液的濃稠度,在裝水的時候也可以活動身體,解除長時間不動的狀態,可說是「一兼二顧」。除此之外,就是多讓自己除了裝水以外,能多有運動的機會,例如散步、快走、慢跑、單車等。若要再加強,平時也可以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發生。而若是有發生血栓者,則可經醫師診斷開藥,服用抗凝血劑進行治療。 也提醒民眾新冠疫苗盡早施打,有疾病、用藥等身體狀況不佳者,經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若經評估可施打疫苗則注意相關症狀及不適,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從生活中簡單的細節防範血栓,遠勝於過度放大檢視、專注在極為罕見的疫苗不良反應.日常生活時時提醒自己,更有助防範血栓。《延伸閱讀》 .靜脈曲張可能導致肺栓塞?女性風險更高?醫:速就醫減少併發症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高端疫苗開打後陸續傳出死亡消息,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包括陸姓作家的死因,目前據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研判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是否與疫苗有關尚待釐清。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主動脈剝離是極具危險性的急性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 主動脈可試想成「三層包在一起的水管」,當最內層的水管出現裂孔,水便會流向內、中層的縫隙,使得內層和中層逐漸分離,更進一步導致剝離。 張釗監醫師表示,主動脈在健康狀況良好時,是呈現非常具有韌性的狀態,因各種風險因素導致脆弱後,就有可能形成裂縫,使得原本在內膜運輸的血液流至中膜,更進一步撕裂內膜及中膜形成剝離,最終引起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上下有別 上主動脈致死率極高! 主動脈外表呈現拐狀的形狀,依上、下分成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視剝離的位置不同,對生命的威脅也會有所不同。於下的降主動脈,可能影響到各個器官或身體部位,例如影響到腎臟將引起急性腎衰竭,腸道則為急性腸缺血,下肢則形成癱瘓。而於上的升主動脈剝離,危險程度非常高,有很高的機率將直接影響心臟,例如心包膜填塞,或是壓迫到血管造成心肌梗塞,頭部則會形成腦中風。 怕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真正風險才更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了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也容易引起慢性病,也是需注意的族群之一。抽菸習慣則也容易使得動脈硬化導致脆弱。其它也包括了結締組織疾病等。因此防範的方法,也就包括了積極控制慢性病及結締組織疾病、體重、戒菸等。 近日民眾所關注的,在施打高端疫苗後猝死的陸姓作家,據了解身有高血壓,雖施打前健康狀況良好,在施打後猝死,但主動脈剝離是急性疾病,誘發因素形成就會發生,因此張釗監醫師認為和疫苗較無相關性,可能僅為時間上的巧合。 不過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雖然目前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兩者關連性不高,但前述所提到的風險族群,還是時時都應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注意任何相關的身體不適徵兆。施打疫苗利大於弊,但打疫苗前更要與醫師討論是否合宜、有哪些需要注意。其它像是正在接受治療者、用藥者也是同樣的道理,以避免憾事發生。 主動脈剝離症狀要注意,致死率每分鐘提升1%! 張釗監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有別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主要為胸口悶痛,以及肩、頸、背、手臂等處的延伸性疼痛,較不明顯,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張釗監醫師指出,如同前述所提,主動脈剝離視發生位置危險程度會有所不同,若為升主動脈影響心臟則分秒必爭,致死率約每分鐘提升1%,時間拖越久對患者越不利。 因此再三提醒風險族群,如有發生任何身體不適都應提高警覺,特別是發生在胸腔的症狀往往急具危險性,應盡速就醫急診,不宜繼續觀察,以避免誤判。這情況不論是否施打疫苗都應注意,施打疫苗後更應留心,一般民眾也不能大意。 《延伸閱讀》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等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後心肌梗塞、猝死?招名威教4招自保,留意危險徵兆!
高端疫苗於8/23開打,8/24便傳出一名陸姓作家施打後猝死的消息,震驚社會。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也親上火線說明,初判可能與心肌梗塞有關,詳細原因尚待調查。對此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提出觀點,並提醒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都應做好相關的自我保護措施。 心肌梗塞與高端有關?任何疫苗風險族群多留意 招名威教授表示,打完高端後出現心肌梗塞、猝死,可以往兩個方向探討。一是案例即便沒打高端疫苗,本身也是個有心肌梗塞風險的族群,雖在前後發生,但不代表是疫苗所致、因果關係,正如同日前民眾關心施打AZ疫苗後猝死,目前也尚未有證據證明與疫苗有關,各項因素接可能導致,只是剛好打了疫苗後發生,統計也造樣計算。 另一方面,心肌梗塞若確實與疫苗有關,打完疫苗的不適症有很多類型,與心肌梗塞等心血管功能相關的負面影響,成因主要多和免疫系統有關,例如短時間之內白血球凝聚形成血栓導致阻塞。招名威教授舉例,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有免疫系統疾病族群,就可能在施打疫苗後啟動較劇烈的免疫反應,血栓、心肌梗塞等風險就有可能上升,而有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在身的族群,如心臟病、三高、腫瘤、癌症等,或者正在進行藥物治療、癌症治療等特殊治療,也是高風險族群。 避免打疫苗後猝死,招名威教4招自保! 不論是疫苗與血栓或心肌梗塞有無直接關聯,對民眾而言都是一個生命安全上的疑慮,除了呼籲政府更積極的調查當中的關聯性,以提醒相關族群,也建議民眾更加謹慎了解,施打疫苗的重點將在於如何保護自己,而非挑哪支疫苗打。因為各個疫苗其實道理差不多,而疫情當下打疫苗絕對是利大於弊,在施打之前若有疾病在身、有在用藥、有在進行治療,務必都應先與醫師審慎評估和討論,而日常生活不佳可能形成前述的風險族群者,如三高,也應提高警覺,以避免有疾病在身卻不自知。在施打疫苗後也應持續提高警覺,並請家人多加留意身體狀況,如有發現情況不對盡速就醫。在醫療院所、疫苗接種醫護人員、自己、家人共同把關下,更有利於保障生命安全。 這樣的做法,不論是施打任何疫苗都是通用的觀念。不論是否支持高端疫苗,又或者是偏好AZ、莫德納或BNT等,都應盡力做好這些萬全的準備,若不適合施打,千萬別應打,以避免造成身體上的危害。 不打算打高端了該注意什麼? 即便是了解疫苗施打上的安全應對措施,或了解猝死未必和疫苗有關,但相信陸姓作家猝死的消息一樣可能對許多民眾造成選擇上的影響。招名威教授表示,施打疫苗的重點並不在是否支持高端,而是在於保護自己、保護親友、保護國家,若對高端有所疑慮,盡早施打其他疫苗即可,但若其他疫苗還需等待一段時間,則應考量這段自己疫苗的空窗期是否會有風險,而不論如何都應持續做好防疫,以確保自身安全。 防範心肌梗塞,危險徵兆盡速就醫! 目前高端疫苗拚接種率的當下,最受到關注、最令人擔心的莫過於這起心肌梗塞案例,提醒民眾,不論是否施打高端,不論是否接種疫苗,又或是生活上的任何時刻,都可多加留意心肌梗塞的危險徵兆。包括了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是肩膀、後背、頸部等延伸性疼痛等,或是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特別提醒本身就有心臟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或是這些症狀本來平常就時不時會出現的族群,萬不可因為經常出現這些狀況而忽略了警訊,如有相關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以避免誤判釀成悲劇。 《延伸閱讀》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7歲老婦胸悶頭暈 外籍看護警覺性高送醫化解心梗危機
苗栗縣苑裡鎮87歲莊姓老婦日前在家中出現胸悶、頭暈現象,外籍看護警覺性高,立即將老婦送至苑裡李綜合醫院急診,醫師發現她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是心肌梗塞,下午老婦又出現明顯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即將她轉至大甲李綜合醫院進行心導管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莊姓老婦患有帕金森氏症,因家人住台北,平時都由外籍看護陪伴照護,老人家曾因低血鉀、膽結石住院過,前2個月也曾因疝氣開刀,這次因胸悶、頭暈來急診,醫師診視後建議住院治療,並同步為她進行心電圖與胸部X光檢查,在抽血檢驗心肌酵素後,醫師發現老人家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為心肌梗塞,下午老婦更明顯出現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刻聯繫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認為刻不容緩,立即搭上救護車陪同老婦到同醫療體系的大甲李綜合進行心導管治療。苑裡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說,老婦是典型的心肌梗塞患者,雖然不像一些急性患者會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但以老人家87歲高齡,風險隨時存在,這次幸好看護的外藉移工警覺心相當高,立即將阿嬤送醫才化解危機,老人家經血管攝影顯示心臟的左主幹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顯著狹窄,分別在這兩處各放1支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術後阿嬤恢復良好並已順利出院。陳彥舟表示,心肌梗塞是危險性極高的疾病,極有可能在就醫前就猝死,但其實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就有跡可循,像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有壓迫感,且沒有獲得改善,這就是個明顯警訊,應該要立刻就醫諮詢,通常在心肌梗塞確診當下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治療,可避免心肌損壞範圍擴大,保留較多完整的心臟功能。他表示,雖說心肌梗塞仍以老年人風險最高,但現在中壯年人因生活作息不健康,發生案例也較以往多出許多,建議有三高或其他危險因子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政府每年都有補助成人老人健康檢查及四癌篩檢,民眾不妨多利用,了解自身健康情況。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沒做三期 專家籲高標檢視副作用
高端疫苗自八月廿三日開打至昨天,四天共十八例不良通報,累計四例死亡案件,其中兩例死因與主動脈剝離有關,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四例死亡個案接種疫苗分屬三個批號,並非同一批,沒有必要公布批號。但專家認為,高端沒有做三期試驗,指揮中心應用更高標準檢視相關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事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表示,若三高、慢性病與疫苗副作用相關,應該排除、不建議施打,但目前看不出是否為危險因子,指揮中心或許認為與疫苗關係不大,沒有宣布停打。黃立民認為,應進行死亡個案分析。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指揮中心不宜輕率認定發生的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猝死絕對與疫苗無關。建議應採取「停、看、聽」,先停止接種,並對接種高端死亡個案做病灶組織抗原抗體原位檢驗,釐清猝死與疫苗關係。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建議,曾有心臟不適、本身有三高慢性病者,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或透過健檢評估身體狀況是否合適。現在預約高端疫苗的民眾,大多是年輕族群,可能未定期評估身體狀況,建議接種前要先評估。國內是否因此出現高端緩打潮,陳時中表示,八月廿三日接種率達百分之九十二點八,廿四日為百分之九十點二,「數目有些下降,但還沒造成緩打潮。」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解剖有2例心包填塞猝死 醫提醒「血壓高」先別打
高端接種後死亡通報中,累計接種後四例死亡案例,其中有二例經解剖初步判斷有主動脈剝離,且破裂致心包膜,引起心包膜積血填塞。心臟內科醫師指出,若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通常發生前會有胸悶、胸痛等徵兆,提醒血壓高、動脈硬化等民眾小心,若有民眾在施打疫苗前過於緊張,都會造成血管壁壓力增加,建議回家休息後隔日再打。高端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其中首例為住桃園的陸姓作家,其解剖結果於今日出爐。今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例為主動脈根處出現剝離,並破裂進心包膜,引起心包填塞,導致血壓降低,最後不幸因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因性休克而過世。基隆市也有一位40多歲女性,也曾接種高端疫苗,施打完無明顯不適,但就醫前出現胸悶、頭暈、手腳麻、出汗等,就醫後於診間猝死。台大醫師及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該名女病患也有主動脈剝離,破裂致心包膜處導致積血,最後死亡。由於接種高端後死亡的四例中,有兩例死因皆為主動脈剝離引起心包積血填塞,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這兩案除了首例陸姓作家已經接剖,之後也要由法醫判定,至於基隆女性為臨床經臨床性診斷,後續也要進一步解剖,並經法醫判定。林口成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謝宜璋指出,主動脈是人類最大的血管,一但剝離破裂往外破裂,血管失去血液,短時間就會猝死休克,當除藝人黃鴻升也是因主動脈剝離喪命。如果剝離處是往內破裂,沿著血管裂到心包膜,則會導致積血,導致心臟失去收縮及舒張時,導致心包填塞也會喪命。他表示,通常發生前沒有什麼徵兆,但是部分民眾會有會胸悶、胸痛,或者撕裂性的痛感、背痛等,至於主動脈剝離破裂的程度,跟每個人的血管閉大小、血管壁結構有關。「主動脈剝離相較心肌梗塞少,但致死率高,發到身亡非常快速,很多馬路邊倒下的案例就是如此,如果沒有結剖,可能也不會發現。」即便送醫後,緊急手術的死亡率也高。謝宜璋提醒,要注意的族群包括年紀大,有動脈硬化風險及高血壓患者,都可能因血管壓力忽高忽低,造成血液從血管壁的微弱處破裂,宣洩壓力,另外年輕族群也可能有危險,如「馬凡氏症」者,因先天性心臟結構有問題,也可能會有主動脈剝離風險。他強調,這些族群施打疫苗時要特別小心,因為主動脈剝離很難事前偵測出來,除了回歸血壓控制外,若施打疫苗太緊張,導致血壓飆高,也會造成血管壁壓力大增,形成猝死風險。謝宜璋提醒,打疫苗盡量放輕鬆,若經量測後發現血壓太高,先回家休息,改天再打疫苗才為上策。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死亡病例有4例 李秉穎:「AZ與莫德納已累積600例」
高端疫苗開打,傳出有4例死亡案例,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同時也是疫苗專家李秉穎表示,國內開打AZ與莫德納疫苗,累積的死亡病例有600例,其中解剖的都已排除與疫苗相關,本來人就會因為各種原因死亡,打疫苗之後的死亡率只要與背景值相比沒有特別高,學理上無法證實是疫苗引發死亡。李秉穎昨晚在接受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訪問時表示,早在高端疫苗開打之前他就已說過,開打之後一定會有一些死亡病例,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說明,與疫苗相關的猝死個案,唯一只有過敏性休克,也就是打了之後馬上發作死亡,如果是隔了一些時間,基本上都可以排除與疫苗相關。他表示,有人認為疫苗打下去會造成人體發炎反應,引發死亡,但這就好像是說你的身體上有一個小傷口,卻引發死亡一樣的不可能,因為打疫苗與小傷口兩者引發的發炎反應是差不多的。目前雖然高端死亡病例有4例,但是AZ與莫德納的死亡病例已有600例,其中有部分接受解剖,全部都證實與疫苗無關,如果死亡率相比沒有打疫苗的情況,沒有特別高,很難證明是疫苗的問題。而針對有些民眾打完疫苗後不舒服,可能會認為是疫苗引發,而疏忽可能是身體的重大疾病,像是打完高端死亡的作家就認為自己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打疫苗,而未就醫,李秉穎表示,通常打完疫苗一到兩天內會有發燒與倦怠的情況,而且是打完就會發生,如果隔了一天才發燒,應該就不是疫苗的問題,同時如果有不舒服就要就醫,不必認為可能是疫苗引發而輕忽。他並提供一個指標,他表示,不舒服只要影響到運動功能就應該馬上就醫,例如走幾步就會很喘、或是明顯感受到心律不整等,但是像是心肌梗塞等心血疾病引發的猝死,本來就很難預防,也是沒辦法的。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爆不良反應 江啟臣:該停就停、國際疫苗也曾停打
高端疫苗接連發生疑似不良反應甚至死亡案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今天下午在高雄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目前相關的不良反應應該先釐清後再繼續施打,此時此刻要先釐清真相,「該暫停就暫停」,把真相告訴大家,才是負責任政府,畢竟人命關天。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今天到高雄爭取黨籍市議員支持,下午接受電台主持人李明璇專訪。江啟臣在節目中談到,他對任何疫苗施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死亡的事情都很遺憾,需要進一步專業判斷,昨天指揮官陳時中簡單說明暈針或心肌梗塞,畢竟高端沒有經過三級試驗與國際認證,昨晚會同醫師王任賢開直播,王醫師講得很清楚,甚至呼籲說要暫停,把目前的不良反應及猝死個案,先清楚釐清再決定要不要繼續施打。江啟臣說,不光是高端,其他國際認證疫苗萬一出現死亡,也曾經暫停過,後來再恢復,他覺得該查清楚、了解清楚,該暫停就暫停,把真相告訴大家,科學證據告訴大家,這才是負責任的政府,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情。江補充,這幾天疫苗發生的不良事件應該要馬上調查清楚,告訴人民真相,到底這些事情是什麼原因造成,人民有知的權益,政府有責任釐清科學原因與理由;國人當然支持國貨,不會反對自主研發或國產疫苗,但不代表應該要犧牲人民的健康生命去換取。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陸之駿打高端猝逝!檢警相驗 兒女悲痛不發一語
作家陸之駿日前打高端疫苗後返家不適,隔日上午經家人發現沒有呼吸和心跳通報119送醫,到院前已經死亡,今天下午1點半由檢警相驗,陸男兒女到場難掩悲痛,戴著口罩不發一語。歷時約40分完成,檢察官和家屬未對外回應,快步搭車離去。據了解,家屬已在中壢區一家殯儀館設置靈堂,家屬今前往殯儀館拒絕媒體訪問,並要求媒體立即離去,家屬表示,如有需要的時候,會再對外說明。陸之駿子女昨天接近下午5點到青埔派出所製作筆錄,面對媒體詢問,陸的兒子情緒激動表示:「給你一個字,滾!」對於網路留言,陸的女兒也在留言處對酸民正面回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證實,陸為高端疫苗首例通報死亡個案,其有慢性病史,初步研判可能是心肌梗塞。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作家陸之駿打高端隔天猝逝 檢察官明解剖釐清死因
馬來西亞籍的專欄作家陸之駿前天施打高端疫苗後,因傳出身體不適,昨天上午被家人發現失去呼吸心跳,緊急報案送醫仍回天乏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初步掌握可能是心肌梗塞,檢方今下午相驗,為求謹慎擇定明解剖遺體,釐清確切死因。桃園地檢署外勤檢察官凌于琇今下午1點半會同法醫赴中壢殯儀館,相驗大約40分鐘後離開,桃檢表示,死者外觀初步沒有異樣,也排除外力介入等,但為求謹慎,檢察官決定將於明天解剖遺體,以釐清確切死因。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郭董搶貨!首批BNT疫苗 可望8月底到
高端施打後陸續傳出猝死和不良反應,可能影響國人施打意願,許多人仍寄望國際疫苗。蔡英文總統接種高端疫苗時主動透露疫苗「八月底應該會有貨」,據指出,台積電、永齡、慈濟購捐的一千五百萬劑德國原廠BNT疫苗,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親赴歐洲「搶貨」下,最快八月底將由裕利公司運送第一批疫苗抵台,估計在一百五十萬劑至二百萬劑之間。郭董搶貨 首批標籤非客製化不過,相關人士說,BNT疫苗八月底、最遲九月初進貨,這批進貨的BNT疫苗標籤不是原先客製化標籤,雖然若沒有政府同意,德國方面不可能出貨,但能否盡速讓民眾施打,關鍵仍在「不要有政治力干擾」。BNT疫苗日前取得美國藥證,台灣藥商可否直接代理進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說,「進口BNT這件事到現在沒有任何變化」,仍由政府主導,如想進入台灣也要取得台灣藥證,由分公司或代理商提出申請。 打高端猝死 初判疑心肌梗塞指揮中心昨公布,高端疫苗首日施打十六點七萬多人,施打率已達九成。不過,桃園五十六歲陸姓網路作家和新北有吸毒紀錄的卅九歲彭姓男子被發現猝死,基隆一對夫妻也傳出身體不適,引發各界關注。對於高端施打後傳出猝死案例,陳時中表示,陸姓作家為高端疫苗不良事件死亡的第一例,初步研判有心肌梗塞可能性。台積電、永齡、慈濟七月十二日與德國BNT原廠完成四方簽約,衛福部八月三日通過BNT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政府原先要求疫苗標籤不能出現復星、復必泰的中英文名稱,必須完全客製化,依此排程,德國方面第一批疫苗出廠時程,是訂在九月十八日,最快可望在九月廿一日中秋節前到貨。原給歐洲疫苗 優先提供台灣八月底到貨疫苗,則是郭台銘和民間團體「全力搶到的貨」,也就是在原本排程的疫苗之外,讓德國原廠將已排定先出廠、原訂供給歐洲其他地區的疫苗,在一千五百萬劑額度中,優先提供給台灣;但這批疫苗因非客製化,標籤有可能就是郭台銘八月四日在捷克接種的復必泰英文「Comirnaty」疫苗。市場人士指出,郭台銘發現歐洲各國都在搶貨,既然有貨能搶,政府不應在疫苗標籤上再政治堅持,相關人士也展開洽商,郭在歐已不是盯廠,而是想盡辦法見到要見的人「搶貨」。民團人士估計,台積電、永齡和慈濟購捐的一千五百萬劑疫苗,包括八月底首批在內,十一月前應確定會有一半、也就是至少有七百五十萬劑疫苗可送抵台灣。由此推算,八月底、九月、十月、十一月,每個月應都會有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劑BNT疫苗進貨。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網路作家打高端後猝死 蔡壁如:不該幸災樂禍
桃園一名陸姓專欄作家昨接種高端疫苗後,今天死亡,成為高端疫苗不良事件死亡的第一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初步掌握可能是心肌梗塞,需交由司法相驗釐清。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則在臉書呼籲,「所有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或是意見領袖,都不應該在這時候拿這個不幸事件作為政治攻防,更不應該幸災樂禍」。對於陸姓專欄作家疑因為接種高端疫苗猝逝,蔡壁如表示,一切都應該等醫學報告確認死因之後再說,願死者安息。蔡壁如也強調,發展國產疫苗是一條不容易的路,更是台灣必須走的路,期待讓科學說話,不要再政治操弄這個議題,也不應該淪於義和團式的民粹主義。「我認為,依循科學正規模式做完三期人體試驗,讓台灣第一支國產疫苗能光明正大的打入國際市場,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網路作家打高端後猝死一語成讖 桃市府:現場無不適
桃園市陸姓網路專欄作家昨天前往大園高中接種站接種國產高端疫苗,今天上午9時在家突然失去呼吸、心跳,119救護員緊急送醫不治,他曾在臉書表態支持國產疫苗,未料打完高端後猝死,市府新聞處長詹賀舜今天下午表示,市府早上獲報陸男到院前OHCA,依規定通報,中央指揮中心說明陸男到院前死亡、初步研判心肌梗塞,至於陸男真正死因,將待司法行政相驗查明。56歲陸男為網路專欄作家,生前為Buzzorange政論專欄作家、也曾擔任「桃園農田水利會百年誌」主筆,他生前曾在臉書表態支持發展國產疫苗,指稱「疫苗自主」與未來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並說萬一接種疫苗過世,「也只能視為向病毒獻祭」。未料竟一語成讖。詹賀舜表示,陸男在昨天上午接種第1劑高端疫苗,現場休息無不適症狀後返家休息,今天上午9時,家人發現他沒有反應,撥打119求救,陸男到院前死亡,衛生局依程序通報,協助家屬處理後續相關事宜,死因將待司法相驗結果。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男作家昨打高端今日亡 陳時中證實為首例死亡
今天傳出桃園一名陸姓專欄作家昨接種高端疫苗後今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初步掌握初步可能是心肌梗塞,但需要交由司法相驗。該案是高端疫苗不良事件死亡的第一例。陸姓作家昨日才跟兒女一同去打高端疫苗,今天上午突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送往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經桃園市府通報不良反應。其死因是否跟高端疫苗有關係,仍須釐清。發言人莊人祥說明,昨天接到45件不良事件通報,23例為非嚴重事件、2例死亡、20例為其他疑似嚴重事件。目前這2例死亡案例中,新增一位77歲因施打AZ疫苗滿59日死亡,另一位為70歲施打莫德納疫苗滿36日死亡。
-
2021-08-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 涵蓋率達39.46%
據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累計998萬人次接種COVID-19疫苗,人口涵蓋率達39.46%;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已有144例解剖完畢,其中91例、63%與慢性病相關最多。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國內昨天新增2萬7359人次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累計接種998萬5997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9.46%,劑次人口比42.55%。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在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方面,共接獲78件不良事件通報,其中40件非嚴重事件、36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2件死亡;2名死亡個案均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41歲至54歲,於接種後1天至48天死亡。莊人祥說,在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方面,今天再增4件解剖個案,看起來都跟慢性疾病有關。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144例接種疫苗後死亡解剖,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最多,7例疑似肺炎、6例嗆噎窒息、4例泌尿道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6例待釐清。另外,還有2例頸椎骨折、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2例主狀脈剝離、2例心肌梗塞、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以及呼吸道阻塞、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咽喉炎、上消化道出血、肋膜炎、膽道化膿性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化膿性肺炎、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一氧化碳中毒、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心肌病變、缺血性腸壞死。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昨新增5例疫苗接種後死亡 38歲女待解剖釐清死因
國內疫苗接種達922萬8263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37.11%、劑次人口比達39.32%。昨天新增74例接種疫苗後不良事件,其中有五例死亡、31例嚴重事件。本次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的38歲女性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8月13日解剖,才能進一步說明。莊人祥表示,新增五例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個案為二女三男,皆為接種AZ疫苗,年齡介於38歲至62歲,為接種疫苗後一日至20日之間發生。至於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35例,其中87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待釐清。另外,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新增31件,其中27例為接種AZ疫苗,為17女10男,年齡為22歲至78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4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脾梗塞、下肢血栓、血小板低下、顏面神經麻痺、腦炎、蜂窩性組織炎、頭痛與視力模糊、胸痛與心悸及皮膚起疹等。另有四例為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一女三男,年齡介於23歲至73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3日之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律不整、格林-巴利症候群,及診斷未明之頭暈與嘔吐等。而有民眾表示,打完兩劑莫德納疫苗隔天耳聾、耳鳴,住院觀察七天還沒恢復聽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樣的案例美國也研究過,認為和疫苗無關,但本土接種疫苗都可以提報不良反應也會尋求VICP的關聯性認定。針對今天公布新增的五例境外移入個案中有兩例接種過疫苗,羅一鈞表示,案15900在6月9日和7月1日都在美國打過BNT,抵台時已超過14天,屬於完整接種;案15901在6月12日和7月9日分別打過BNT疫苗,也接種滿14天,屬完整接種。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以台灣本土案例來看,打完兩劑還沒滿十四天而染疫的有五例;打完兩劑滿十四天的有六例。
-
2021-08-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奇美醫發表冠心症跨科別照護成果、三次通過醫策會認證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發表冠心症跨科別團隊照護成果、第三次通過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強調提高疾病照護品質及藥物療效,更多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接受冠心症藥物衛教及完成心肺復健測驗、戒菸成功率從106年的32%到109年61、大幅提高近一倍。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舉出案例,82歲退休老人肝臟有大顆腫瘤,入院安排手術時急性心肌梗塞併呼吸衰竭,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阻塞非常嚴重、手術風險極高,經心臟內外科團隊合作,使用小型葉克膜協助、順利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支架放置,也安全切除肝腫瘤,最後順利出院。洪俊聲表示,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2014年首次參與醫策會冠狀動脈疾病品質認證,成為南部首家通過認證醫學中心,即便今年爆發疫情,團隊仍堅守崗位,順利三度通過認證,提升冠狀動脈疾病全面整合照護品質,提供國內外民眾就醫參考。洪俊聲說,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冠心症臨床症狀,更是猝死主要原因。在臺灣心臟病是國人第二殺手,衛福部統計,去年心臟病死亡20457人,不管男女死亡率均第二位,與2019年冠心症死亡人數相較、年增率高達3%,且有逐年增加趨勢。他說,過去冠心症照護由急診、心血管內科、護理團隊治療,奇美團隊提供以病人為中心完整照護,由心血管內、外科、復健、急診、加護、護理、藥劑、營養、戒菸衛教師等專業人力組成,並制定複雜疾病診治、評估及分享決策流程,藉橫向整合、強化延續照護,讓奇美冠心症照護團隊真正成為民眾信任的「心臟血管重症中心」。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爸爸節「觀心」長輩健康 累、喘、腫 心臟衰竭典型症狀
50多歲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且長期吸菸,某天因肺水腫喘不過氣被送到急診,發現早有心肌梗塞卻未察覺,已造成心臟肥大且演變成慢性心臟衰竭。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經八個月穩定治療心臟逐漸恢復正常大小,重拾正常生活。男性多屬收縮型,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衰竭。心臟衰竭是常見慢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鴻毅表示,臨床上男、女表現不同,男性罹患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就是大眾熟知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五成以上屬於收縮型心臟衰竭;而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臟衰竭,此外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也是常見的主因。陳鴻毅解釋,心臟就像幫浦,會不斷地收縮及放鬆供應人體全身血液,收縮型心臟衰竭是因血液打出去的力道不足,當器官接收不到充分的血氧,在長期缺血的情況下會產生慢性腎衰竭、肝腫大等併發症;舒張型心臟衰竭則是血液難填充回流至心臟,易造成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累、喘、腫」為心臟衰竭三大典型症狀,共有四階段病程,從初期生活正常到逐漸走路或從事費力工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到了第四期會連靜止不活動、躺在床上都感到氣喘吁吁,而下肢水腫是最常出現的症狀,部分病患會在短時間內急性惡化。陳鴻毅說,男性吸菸及飲酒比率較女性高,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飲食少油、少鹽及少水,並搭配適量運動,單周3到4次,每次30分鐘內,心跳勿超過130下。鹽分攝取每日應控制在5公克,水分攝取則視個人排汗及排水量而定,建議每日飲水量約一千至兩千毫升,並搭配體重監測,如一周下來體重多出2到3公斤,代表體內水分代謝出現狀況需特別留意。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史、三高、肥胖為心臟衰竭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陳鴻毅最後提醒,今天是父親節,建議大眾須「觀心」家中長輩是否有累喘腫等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盡早就醫及治療。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目前也有最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使用,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心臟衰竭護心七招1.飲食少油、少鹽2.適當運動3.戒菸、戒酒4.控制三高慢性疾病5.規律量體重6.季節轉換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過大7.規律服藥治療資料來源╱陳鴻毅製表╱黃安琪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08-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喝水少 急性心肌梗塞
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他總以為是「太胖」引起的問題,每當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他的心肺功能已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才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只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水分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導致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說,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cc白開水,但勿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照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5例接種AZ後死亡 最新解剖死因出爐
國內第四輪疫苗持續開打,昨日單日接種數達9萬7342人次,另有5例AZ疫苗接種後死亡。指揮中心數據顯示,已累計564例疫苗接種後死亡案例,其中381人為75歲以上長者,其中有477例為接種AZ,有87例為接種莫德納,經死亡解剖的案例已累計129例。指揮中心公布,已解剖129例死因出爐,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6例待釐清。國內接種數已累計860萬7387人次,AZ接種556萬8768人次,莫德納接種303萬8619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34.78%,劑次人口比36.65 (劑/每百人)。
-
2021-08-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過胖男喘吁吁路邊休息 抵辦公室竟心肌梗塞昏厥
年約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上班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但礙於本身體重過重,陳男總認為是「太胖」才引發呼吸喘,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陳男已心肺功能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僅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和水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的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近期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鑑別體內水分是否足夠,可以從尿液顏色觀察,呈現深黃色,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適度補充水分,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毫升白開水,別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也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新增七例 皆為六旬以上長者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12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例死亡、41例為嚴重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接種AZ後發生死亡事件共六例,為四女二男,年齡為78歲至98歲,接種疫苗後一日至44日間發生。另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新增一例,為67歲男性,接種疫苗後14日發生。目前累計556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377人為75歲以上長者。另外,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33例,為22女11男。年齡為23歲至89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合併心臟衰竭、心肌炎、敗血症與急性呼吸衰竭、顏面神經麻痺、多發神經病變、重症肌無力與心肌炎等。同期間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有八例,為二女六男,年齡為27歲至72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6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心肌梗塞、急性肝衰竭與流產、顏面神經麻痺,及診斷未明之胸痛、頭暈嘔吐與四肢麻木、左肢腫脹與疼痛等。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解剖124例接種疫苗死亡 86例有慢性病
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釐清死因,指揮中心今公布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有86例本身有慢性病。此外今新增1名施打莫德納疫苗死亡個案,該個案為66歲男性,接種疫苗後8日死亡。指揮中心表示,目前已解剖124例,其中86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3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1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1例心肌梗塞,6例待釐清。8月2日新增25例(16女9男)AZ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26歲至86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2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肺栓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過敏反應(誘發氣喘急性發作、蕁麻疹、下肢水腫合併皮膚紅疹)、接種後常見之全身不適,及診斷未明之抽蓄與意識改變、持續數日發燒、複視、肝指數偏高、經血過多、手麻、左側肢體無力等等。同期間新增8例(6女2男)莫德納疫苗接種後發生疑似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年齡為 20 歲至 79 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6 日間發生,包含疑似顏面神經麻痺、心律不整、肺栓塞、注射部位紅腫熱痛,及診斷未明之胸痛、呼吸喘與四肢麻木、左側肢體無力等等。累計目前已有548例(255女293男)接種新冠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年齡為2個月至101歲間(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後當日至68日間發生,其中有465例為接種AZ,有83例為接種莫德納。累計548例中,有4例(1例接種AZ,3例接種莫德納)為原通報非死亡之嚴重不良事件追蹤後轉死亡。
-
2021-08-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絞痛疼痛位置不只胸痛 醫曝心絞痛如何治療改善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絞痛典型的症狀包括胸悶、胸痛、頭暈、壓迫感,疼痛可能延伸到下巴、脖子、肩膀、背部等處,嚴重時會痛到冒冷汗。然而臨床上也會遇到各式各樣不典型的症狀,例如疲倦、噁心、睡眠障礙、腹痛、甚至牙痛等,廖振宇醫師解釋,由於這些表現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容易延誤就醫。「胸痛只是其中一項症狀。有的患者根本不會胸痛,而是直接以猝死來表現。」廖振宇醫師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可能在短短幾秒鐘內倒下,也可能慢慢的悶痛一個月,差異相當大。」傳統用藥、新機轉用藥不盡相同 共病患者更應注重用藥安全性針對心絞痛的成因,我們可以利用藥物降低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以改善症狀、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廖振宇醫師解釋,常用的藥物包括傳統藥物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受體阻斷劑、長效型硝酸鹽,以及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如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傳統藥物對心絞痛患者可以發揮效果,不過在使用上會有一些限制,例如心跳過慢、或血壓偏低的患者就沒辦法使用傳統藥物。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改善心肌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有助緩解症狀,較不會影響血壓與心跳,且頭痛、頭暈的副作用相對比較少,可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各種藥物適用的時機不盡相同,請務必依照醫師指示服藥。「傳統心絞痛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主要差別在於,傳統藥物通常會影響血行動力學,像是心跳、血壓。」廖振宇醫師說,「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較不會影響血行動力學,使用上的限制較少。」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經常伴隨多種共病,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的適用族群會比較廣泛。三度到院前心跳停止的心臟病患「門診有位冠心症患者,曾經有過『到院前心跳停止(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經驗,」廖振宇醫師回憶,「而且還不只一次喔,他總共有過三次到院前心跳停止,經過急救後,三次都很幸運地被救回來。不過因為反覆心肌梗塞,導致嚴重心臟衰竭,心臟射出分率僅20-30%,血壓都不是很理想。」雖然接受過支架治療,但是患者依然有心絞痛的症狀,常會感到胸悶不適,廖振宇醫師說,該名患者由於心臟功能太差、血壓太低,傳統心絞痛藥物並不適合,所以更改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患者的症狀改善了,」廖振宇醫師說,「而且在各種藥物、儀器的搭配下,患者的心臟射出分率也進步許多,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冠狀動脈狹窄要不要放支架?冠狀動脈狹窄較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胸悶、胸痛等症狀持續的時間較久,休息或使用舌下硝化甘油片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在這種狀況下,除了藥物治療,也會考慮血管介入治療,嘗試置放血管支架撐開狹窄的區段。「在評估是否置放支架時,通常要安排心導管檢查,利用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與嚴重度。」廖振宇醫師解釋,「我們都會和病患、家屬詳細討論,因為置放支架後,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段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要有病識感,願意配合治療並針對各項危險因子做調整。」在置放血管支架前、後,都需要使用傳統心絞痛藥物或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輔助,廖振宇醫師叮嚀,做完心導管手術置放支架後,仍有些患者會有殘餘心絞痛的風險,例如 : 微小血管阻塞或是心絞痛復發的情況產生,此時也可以安全合併使用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來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同時有慢性病患者則需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數值達標,才能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機會。貼心小提醒冠狀動脈心臟病常導因於動脈粥狀硬化,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廖振宇醫師強調,想要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務必從這些危險因子著手。若出現胸悶、胸痛等心絞痛症狀,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廖振宇醫師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發作的時候,經常讓人措手不及,很多患者都是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過世。千萬不能任意停藥,或因為疫情就中斷回診喔!原文:
-
2021-08-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8例 37歲男曾開顱
國內接種不良反應死亡事件新增21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例死亡、95例為嚴重不良事件。其中最年輕者為37歲男性,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莊人祥表示,該案去年11月曾因為車禍進行頭部損傷雙側開顱手術,沒有其他慢性病史,七月中接種疫苗,六天後於在房間內沒有反應,發現後四肢僵硬,呈現到院前呼吸心跳停止,還需根據病歷進一步調查死因。莊人祥表示,7月30日到8月1日間接種AZ後發生死亡事件共四例,為一女三男,年齡為59歲至80歲,接種疫苗後9日至35日間發生。另外,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死亡也新增四例,為一女三男,年齡為37歲至91歲,接種疫苗後2日至14日發生。目前累計543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370人為75歲以上長者。至於7月30日到8月1日,疑似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則新增72例,為50女22男。年齡為23歲至94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7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腦中風、視網膜動脈阻塞、心肌梗塞、下肢深部靜脈栓塞、血小板低下、急性發炎性脫鞘性多發神經病變、三叉神經病變、視神經發炎、顏面神經麻痺、癲癇、帶狀疱疹等。同期間疑似接種莫德納疫苗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有23例,為12女11男,年齡為46歲至95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18日間發生,包含疑似菌血症、全血球減少、腦中風、心肌梗塞與急性肺水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