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心理困擾
共找到
131
筆 文章
-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七分鐘,這是吳文佑從停車場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的時間。監視器畫面中,他的腳步毫不猶豫,不曾徘徊、停歇。五十三秒後,吳文佑用繩索自縛頸部,俐落爬上鐵橋欄杆,往下一跳,生命終結。此刻停車場的轎車後座,躺著吳文佑親手勒斃的父親遺體。至案發當天,他已辭職照顧久病老父兩年餘,鄰居未曾聽他喊苦。「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是吳文佑放在家中的紙條內容。這場命案歷時三十二分鐘。前十分鐘開車,最後十分鐘走路、上吊,至於中間的十二分鐘,監視器僅拍到吳文佑進入轎車後座。動手前 求助訊號隱晦據承辦員警回憶,當天傍晚分局先接下吳文佑遺體,再找到轎車上的吳父,並循線回到吳家發現遺書。他們透過證物與勒痕研判,吳文佑上吊使用的麻繩,與勒斃父親的極可能是同一條。這起二○一九年雙殺「人倫悲歌」震驚社會,到底什麼原因,使五十五歲的吳文佑走上絕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指出,若照顧者因「愛」拒絕外界介入,反倒容易累垮自己,「親力親為」觀念必須改變。她感嘆,這些長照弒親、家暴當事人動手之前,早已滿身創傷,不知該如何抒發,「求助的訊號很弱,很隱晦」。照顧者 平均八年抗戰陳正芬強調,照顧會隨時間愈發困難;當長者更衰老、需求更高,照顧者的負荷便愈加沉重,可能超過極限而不自知,這重擔絕不是一個人就能撐過。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許多照顧者沒準備之下,就被迫站上照顧位置」,既沒經驗也無頭緒,更缺乏時間思考策略,壓力瞬間就來了。一當了「照顧者」,平均是八年抗戰。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但兄弟姊妹都在外成家,單身的他自然成為「照顧孤島」,拖著腳照顧病父。行動不便的兩人只在老舊透天厝一樓生活,睡在客廳,傍廚房而居。高齡八十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失親人 一家都盡力了「大家都知道照顧老人很辛苦,我也問過吳文佑要不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覺得照顧爸爸是他的責任。」鄰居婦人和吳家孩子同輩,一起長大。提起往事,她懊悔當時應多勸勸吳文佑。綜合鄰居說法,大家都看過吳文佑盡力陪伴父親,幾乎沒聽過他喊苦。就連吳家子女返鄉,吳文佑也堅強地要手足別擔心。協助調查的里長尹平成說:「他們一家都盡力了。」親戚會定期探望,給生活費,「怎知會這樣?」他感嘆:「大家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一下走兩個人,活著的家人有多痛,你能想像嗎?」如今父子雙亡,眾人只能靠監視器畫面推理「到底發生什麼事?」吳文佑離開後座,走上鐵橋之前,是否對父親說了什麼話?他是否如往常,擁抱父親直到最後一刻?已無人知曉。※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確診人數暴增 疫調由精準變精簡化身關懷天使
全國近日來確診人數急速暴增,新北市確診人數從昨天822例到今天已變成1000例,市府也從原本追蹤發病前14天的「精準疫調」,轉變為只做發病前或確診前兩天的「精簡疫調」,新北市警局今表示,未來若疫調作業停止將以慰問關懷及協助為主,轉型為「關懷天使」角色。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新北市確診者激增,處處都是確診者足跡,「精準疫調」顯已跟不上疫情傳播速度,新北市警局昨天開會研商後,決定率先投入警力執行「精簡疫調」,疫調大軍也研擬後續如果疫調作業停止後,將轉型為「關懷天使」,針對新北市需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施以慰問關懷及協助,讓所有市民需要的照顧一個都不少。市警局指出,「精簡疫調」主要是對確診者調查足跡修正為發病日或採檢日前2天至隔離日為匡列調查範圍,足跡部分是查明同住家人,職場九宮格,吃飯、唱歌、泡茶、聊天…等近距離脫口罩、肢體接觸15分鐘以上者及高中以下同班等人為主,將這些人作為匡列人選,一方面大大縮短協助疫調員警的處理時間,二來降低第二層傳播可能性,有效協助市政完成疫調工作,確保掌握疫情相關資料。新北居家照護計畫可分為「健康照護」與「生活關懷」兩大部分,包含24小時送藥、虛擬病房與生活物資採買資訊、居家照護關懷箱派送、居檢居隔訪查、垃圾清運、心理諮詢、寵物照顧需求、學生關懷、弱勢家戶協助、防疫旅館協助安置及其他緊急事故協助,並開辦「安心解憂專線」,由專業心理師接聽居隔中民眾的心理困擾,提供專業諮詢調適心情,後續將成立跨局處「居家照護關懷中心。新北市警局也研擬後續疫調大軍如果疫調作業停止後,將轉型為「關懷天使」,針對新北市需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提供更多的慰問關懷及必要的協助。
-
2021-12-20 性愛.性福教戰
王力宏被前妻控性成癮/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
【2021/12/20編註】李靚蕾指控,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更指王力宏「有性成癮和自戀型人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酒癮、毒癮是種病,然而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看專家分析!現今社會普遍承認尼古丁、酒精及其他藥物具有成癮性且可能傷害身體,但在性方面,專家們對於性成癮症仍眾說紛紜,甚至認為只是個迷思。性成癮症 未被列入疾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性成癮症目前並不屬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臨床診斷項目其中之一,因此並無正式的求助患者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一個免費為英國有性成癮症人們提供幫助的網站統計,自2013年來共有2.1萬人造訪該網站尋求幫助,其中有九成一為男性,且僅有一成曾求助過家醫科醫師的幫忙。性成癮症曾被考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2013年最新修訂版本中,但最終因缺乏臨床實證而遭拒絕。DSM是美英兩國醫學界診斷精神問題的一項重要工具。不過,「強迫性行為」則預計在明年5月獲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納入其所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大腦活動 與吸毒者類似賭博以前被認為屬於強迫行為類別,但在新證據出現後,它在2013年跟暴食症一起正式被診斷為一種癮症。治療師認為,性成癮症可能遵循類似途徑。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性成癮者」在觀看色情片時的大腦活動情形,跟吸毒者在選擇毒品時相類似。來自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者烏恩博士當時告訴BBC說:「這是第一次對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進行研究,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足夠的瞭解,不能說這明顯是種癮症。」追求快樂 與強迫行為不同人對性愛是否會上癮,目前並未有官方可接受的定義,英國開放大學名譽教授托特斯博士則指出,若純粹是某人在生理上依賴的東西,停止會造成身體傷害,那麼性「不可能是種癮症」,但他認為更廣泛的定義更有用。他指出,有兩個關鍵特徵代表上癮,亦即追求回報或快樂,以及存在著圍繞此行為的衝突。許多專家認為,儘管上癮與強迫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追求回報則將兩者做一區分。上癮的人追求短期回報,即使這可能被長期損失所抵消;相反地,強迫症患者並未從中獲得快樂。貼上成癮標籤 忽略潛在問題但人皆追求快樂,要怎樣將一般的追求回報行為和成癮做出區別呢?心理學家加羅德博士認為,當一種行為達到某種程度強度,並對個人及其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就變成一種癮症了。她指出,暴食症與賭博成癮症已被確認為可診斷的疾病,但性成癮症沒有,因其在公眾意識中的時間更長,而這也意味著有更多人站出來尋求臨床協助,提供更多證據來支持他們作為一種疾病的存在。臨床心理學家沙恩則認為性行為可能會讓人上癮,但性本身對那些在情緒失控中掙扎的人來說是次要的,潛在問題如憂鬱、焦慮或創傷則導致他們把性當作一種應對機制。此外,沙恩並不覺得把貼上性成癮症的標籤就一定有幫助,尤其是對那些用性來應對其他問題的人,且有可能導致過度診斷。未經治療的焦慮 與酒癮不同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為性成癮症是個疾病。著有《The Myth of Sex Addiction》的性治療師雷伊說,通常被稱為性成癮的行為實際上是未經治療的情緒和焦慮的症狀,欠缺治療的證據。「將性跟手淫、酒精與毒品畫上等號是可笑的,酒精上癮者可能因戒酒而死亡。」雷伊指出,性成癮症的概念是基於健康性行為的道德價值觀,並稱「若你有比治療師所診斷的還要更多的性行為,或是不同的性行為,那麼你就是一個性成癮者。」而在一篇探討將強迫性行為納入ICD新版本的研究論文中,包括烏恩博士在內的一群研究人員則希望避免掉入這項陷阱。他們希望診斷不應被用來「描述高程度的性興趣和行為」,或基於「與道德判斷或不贊同性衝動有關的心理困擾」,但對他們跟其他希望該疾病得到正式認可的人而言,擁有臨床標籤則是為了要確保患者得到幫助。
-
2021-12-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憂鬱症專家會議/藥物、家庭、社區支持 缺一不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去年協會針對三百四十多位憂鬱症病人調查發現,汙名化是台灣患者首次憂鬱發作但未尋求協助的主因。高達百分之卅七點一的病人首次發作時未尋求任何幫助,在這群人中,又各有百分之七點一不願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或怕被貼上憂鬱症標籤。台大教授李明濱指出,患者遲遲不就醫,憂鬱症狀嚴重持續,會陷入更深的低潮、無助,也加重失能,增加自殺風險,更伴隨個人、家庭和社會功能的嚴重傷害,合併其他醫療支出的增加,衝擊國家生產力衝擊,是社會更大的損失。長庚大學副教授劉嘉逸說,華人家庭關係緊密,家人更要發揮陪伴和支持患者的力量,要積極且持續地鼓勵患者做完整的治療,另由於憂鬱症需長期治療,家人的壓力很大,他們的身心狀況也值得關注。台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陳錫中也強調,做為醫師,絕不要用同一個角度去看事情,要理解其性格或與家人、職場的互動,都會影響個案不同的壓力反應。台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吳佳儀表示,近年台大護理研究團隊推動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團體治療,為廿三名病患做了九個月的深度追蹤訪談,發現患者背後的家庭和社區因素,也是復原與否的關鍵。吳佳儀表示,經由台大團隊連續八周、每周二小時團體治療,也發現廿三位患者的心理困擾程度呈降低現象,他們透過醫療團隊,學習壓力管理、正向心理、自我覺察,且彼此間互相關懷,提升再融入社區的力量。上述治療方式仍有待未來持續研究發展,然而初步成果顯示,憂鬱症個案除需要藥物治療,也需良好的居家和社區管理,透過全人照護,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
2021-12-03 醫聲.慢病防治
艾成墜樓/憂鬱症與憂鬱情緒不同 需要專業治療介入支持
40歲藝人艾成今(17日)於新北市蘆洲捷運站墜樓身亡,根據噓星聞報導,艾成生前遭憂鬱症纏身,並與藝人妻子王瞳分分合合,也曾遭遇事業失利等狀況。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曾舉辦「揮別憂鬱陰霾,相伴治療旅程」憂鬱症專家會議,針對憂鬱症身心理症狀與成因,以及如何降低自殺意念進行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二一年的報告已公布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大疾病,但在台灣,很多人仍只把「憂鬱」當成一種情緒,總是安慰患者「要加油」「要振作」,其實憂鬱症與憂鬱情緒大不同,它是一種精神疾病,需要專業醫師的精準醫療。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從腦神經科學與臨床表徵來看,憂鬱症是一種症候群,情緒低落並伴隨與憂鬱相關的認知問題及生理症狀,持續超過一段時間,例如兩周以上,同時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障礙或苦惱,即界定為符合憂鬱症標準。至於憂鬱症的成因,是患者生理、心理和壓力多重元素的綜合。因此,精神科治療憂鬱症除了用藥,也會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療及其他必要的身心治療。在治療方面,精神醫學科面對憂鬱症有幾大關鍵,李明濱說,憂鬱症有其異質性與光譜,包括不同性別、年齡、背景,都會造成憂鬱症的不同表現。高醫大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正生舉例,青少年憂鬱症較常以反叛和暴怒來表現,成年女性受經期影響,表現也不一定,老年人有時看起來失智,但本質卻是憂鬱症。在憂鬱症的光譜中,也常有共病現象,和其他身體疾病有因果或共存的關係。陳正生表示,例如中風或甲狀腺異常可能是憂鬱症的生理成因,疾病導致的失能是憂鬱症的心理成因,憂鬱症光譜會伴隨其他疾病變化,有時也合併不同的精神疾病,例如酒癮者的憂鬱症樣貌就不大一樣。在憂鬱症的光譜中,有一群人是藥物療效不佳的憂鬱症(TRD),約占憂鬱人口的三分之一。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教授李正達指出,每個TRD的原因不同,治療上有不同策略,醫師要給予對的判斷和對的藥物,更一定要把患者視為獨特的個體,以人為本進行診治,明白他們有各自的問題,一一突破和改善,憂鬱症才有機會根治。李正達說明,從生物醫學來看,憂鬱症是暫時腦部迴路功能異常,但如果不治療,異常會變成持續功能顯著低下,甚至輕度的結構萎縮,治療憂鬱症是「和時間賽跑」,醫療愈早介入,愈能讓病人穩定,降低自殺意念,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愈小。他也強調,重度憂鬱症雖然比較複雜,治療雖不容易,但仍有希望治癒,但TRD會慢性化,尤其高齡患者若未治療,可能誘發失智。李明濱提醒,面對憂鬱症患者,須多維思考才能提供適切治療,政府也要提早因應,為憂鬱症提供社區、家庭、健保等更多方面的支持。★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1-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精神危害不可小覷 近兩成新冠重症患半年內現焦慮症
新冠肺炎已延燒近兩年,但感染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症狀外,個案痊癒後仍可能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思緒模糊、記憶喪失等現象,尤其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近兩成有焦慮症。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憂鬱症等精神症狀和一般精神疾病治療策略類似,但因對藥物敏感,因此相關副作用在療程中須多加注意。新冠肺炎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嗅味覺異常等。但除了生理症狀,還會發生精神症狀,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陳宜明表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和知覺異常。而病毒感染痊癒之後,部分個案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表示,發生原因主要來自於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或是因為發炎反應造成的精神異常,如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其中,重症病患六個月內有19.2%出現焦慮症、2.8%發生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輕症病患也可能有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症狀。而有些住院或隔離病人,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因為關太久,腦部功能暫時失調,出現意識混亂或躁動的「瞻妄症」。陳宜明表示,住院照會時最常見的是瞻妄症,其表現出來的樣子很像憂鬱症或精神病,因此首要先區分究竟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還是因為住院太久造成的精神疾病。若是感染造成的精神疾病,等新冠肺炎治療後機能逐漸恢復,即使補用藥物治療也會改善,但如果躁動問題明顯等,則需使用藥物治療,約需一、兩周即可獲得改善。而透過視訊電話輔助,也可觀察患者是否有早期的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以評估出院後的門診追蹤需求。不過,陳錫中表示,新冠肺炎引發的精神疾病治療策略和一般精神疾病類似,但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新冠患者對精神藥物也較敏感,因此治療時需多注意藥物反應和副作用。另外,他也提醒,因為疫情的關係拉開了社交、物理距離,對有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的病患而言,可能使家庭、社群、和醫療的支持力量無法持續協助病患,更容易出現失眠、焦慮的情形。而讓自己心情能夠放鬆、睡得好,就能減少精神疾患的發生。因此隨著疫情趨緩,一定要先適時照光調校「生理時鐘」、充分運動增強「睡眠動力」,並透過調息吐納,降低「睡前警醒」,更容易進入睡眠。
-
2021-08-31 該看哪科.皮膚
結節性癢疹 照光加藥物迅速止癢
65歲許大姊是糖尿病患者,有一個困擾多年的皮膚問題,就是全身出現嚴重的「結節性癢疹」,半夜常爬起來抓癢,每次都要老公幫她擦類固醇藥膏,花很多時間,都沒有用。後來採「照光」治療,一周連續做3至4次紫外線照射治療,搭配藥物治療,症狀改善很多。結節性癢疹是一種慢性疾病,合併非常「癢」及角化過度的丘疹或結節。形成癢的原因,很可能是神經元、嗜酸性細胞或是肥大細胞增生所致,又因為經常反復抓癢而引發丘疹或結節變得更嚴重,且大多呈對稱分布,病變的數量可以從幾個到幾百個不等,大小差異很大。結節性癢疹好發於50至65歲中高齡長者身上,但是也有更年輕的病例。除了反復抓癢會導致表皮脫落、破皮流血、苔蘚化或結痂外,也會因為發炎刺激造成色素沉澱,黑黑的一簇一簇,非常不美觀。許多患者伴有皮膚乾燥症、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慢性腎病和糖尿病,更易有心理困擾和嚴重睡眠障礙。在治療上,一般使用健保給付的局部類固醇藥膏治療,或是白天使用非鎮靜抗組胺藥,在夜間使用鎮靜抗組胺藥治療。另可使用tacrolimus藥膏及calcipotriol軟膏取代長期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降低大面積使用類固醇而導致的類固醇吸收問題及副作用,但目前沒健保給付。至於頑固性結節性癢疹,可以考慮口服免疫抑制劑,但需注意肝腎功能的變化,且健保沒有給付。其實,治療全身結節性癢疹,可採取健保給付的「照光(紫外線照射治療法)」治療,搭配抗組織胺及擦類固醇藥膏,治療時間短,每次只要幾分鐘,止癢效果不錯,可以大幅降低抓癢的次數,甚至減少用藥、照光頻率及次數。
-
2021-07-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重演SARS經驗 新冠肺炎輕症者「創傷後壓力症狀」患病率高
新冠肺炎不只傷「身」,還傷「心」,即使只是輕症確診者也躲不過。董氏基金會今引用國際最新研究結果提醒,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患病率明顯增加,重演之前SARS感染倖存者的經驗;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該研究在今年5月發表於《神經精神藥理學與生物精神醫學進展》期刊,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與巴西南卡埃塔諾市政大學合作,針對巴西895名輕症患者進行評估。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出現顯著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的比率分別為26%、22%及17%,相較於先前巴西創傷後壓力水平8.5%的發生率,患病率顯然增加,且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增加的數量與臨床上顯著的憂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狀嚴重度有關。研究團隊也指出,這些發現與SARS爆發時相呼應,當時SARS感染倖存者的心理困擾也有增加,且在疫情爆發後1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同樣的結果也出現在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發生後。因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強調,即便在疫後時期,因疫情引起的心理層面問題仍會持續,一般民眾要先有心理準備,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在未來幾年都會是常態,視訊也將成為社交互動或聯繫上的趨勢,民眾先了解才有對策。葉雅馨進一步建議,民眾平日應多熟悉心理健康資訊,長期性養成正確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並適時紓壓以維持身心健康。若出現以下問題,持續2周仍無法改善,除尋求親友的支持外,應尋求專業協助,透過心理諮詢專線、聊天室等資源進行必要的求助。1.嚴重失眠2.吃不下或暴食等食慾問題3.沮喪、對事物失去興趣、時常有負面想法、懷疑自己的存在或無價值感等憂鬱情緒葉雅馨進一步呼籲,政府應儘速或有條件的開放線上心理諮商服務,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能夠有直接的管道獲得幫助;且應加強心理健康預防宣導,讓民眾了解怎麼預防、如何積極面對疫情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建立正確的認知,提升群體自我防禦的效果。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邱弘毅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已延燒1年多,大量確診後康復的病患或多或少留下了後遺症,尤其心理層面問題已是疫情後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邱弘毅指出,抗疫期間的封城、隔離、維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對人際互動的影響更需要被關注,社會必須整合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關懷力量,才能讓這場疫情受害者的傷害減到最低。邱弘毅進一步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2020年起,我國精神科就診人次增加,耳鼻喉科、眼科等其他科別則沒有太大差別,顯示精神科需求有整體上的上升。針對國內疫苗接種率逐步提高、未來將施行微解封相關措施,邱弘毅建議,屆時政府應請精神科醫師追蹤確診後康復的個案,有無焦慮、憂鬱等新冠創傷症候群狀況;解封後,觀察各級學生返校狀況,是否有疏離、自我、情緒感知能力較差、喜歡自己一個人,或是不想與人互動的狀況,若有,學校心理輔導相關機構應介入協助。
-
2021-03-25 養生.心理學解密
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你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楷模,在你心中是個很成功的人,也是你一直很想要成為的那種人。但總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離那個楷模還有一段距離,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美國職涯教練 Tess Miller 提出了幾種很多人在成功的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檢視自己是否碰到這些問題,了解自己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1. 完美主義工作久了,我們會逐漸理解到一個現實,就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一直都很好」,今天你談到了一個大客戶的合作,衝高了公司的業績,明天你不一定還能談到有一樣威力的客戶。完美主義促使我們把事情做好,卻也促使我們避免犯錯,總是往最安全的路走,扼殺了自己的創意。逐漸地,你的能力成長也開始趨緩,畢竟很多學習材料都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帶著學習、挑戰的熱忱去面對工作,你會獲得更多。2. 恐懼恐懼的出現往往立意良好,為的是讓我們避掉威脅到自身安全的危險,但還沒發生的、想像中的恐懼若過於強烈,會阻礙著我們的腳步,或者讓我們的表現失去平常水準,你可以這樣來舒緩恐懼:正念: 以不帶批判、好奇的角度觀察你的情緒,並練習深呼吸。寫下你的擔心: 把想像中的恐懼寫下後,它們的能量就不會這麼強大了。關注自己的正向力量: 想想過往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你是靠什麼度過的。我們可以允許恐懼的出現和存在,但練習與它相處,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3. 不清楚的界線暢銷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內有一句經典名言:「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們可能會害怕衝突,或是為了讓自己討喜,而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或是輕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忽視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這些人際關係問題成為了你前往目標之路的阻礙。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而你卻將珍貴的金錢花在別人身上。因此保有人際關係的界線很重要,這不代表你要當個無情的人,但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並不是什麼壞事,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也不一定會獲得他人的感謝。4. 不合理的期待夢想可以遠大,但不要不現實,因為這會讓你感到非常痛苦。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提出一個理論,當人的「現實我」和「理想我」產生極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心理困擾。有時候你達不到目標,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好,而是你給自己過高的期待,難以一蹴而就。這些因不合理的期待造成的挫敗感可能會讓你越來越沒自信,磨損你朝向你職涯目標邁進的動力。如果你的職涯遇到這些障礙,不用要求自己馬上就改變,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只要能更加覺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你就能離你的目標更近一步了。參考資料:1.《Lifehack》:8 Greatest Obstacles In Life You Must Overcome To Be Successful2.《Full Sail Partners》:7 ways to overcome any challeng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遇到撞牆期了?】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頭頸癌、肺癌 率先列入心理照護
「醫師,我生病這麼久,治療和看護的費用花太多錢了,現在病情好一點,可以讓我出院嗎?」一位頭頸癌晚期的患者跟醫師請求。醫療團隊發覺患者情緒不穩,找來精神科醫師會診。這是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主任、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個案,他說,「經過評估,患者雖是擔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不想再拖累家人。我們幫他分析完經濟問題,且讓他了解親人的關係就是互相照顧,若選擇輕生離開,反而帶給家人一輩子的遺憾。」最後患者決定接受治療,與家人共度最後時光。主動發現病人的心理狀況,阻止悲劇發生。這類故事在癌症病房不斷出現,去年底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在國健署支持下,開始針對各別癌症建立心理腫瘤臨床照護指引,頭頸癌及肺癌最先被列入,因為這兩個癌症在全球的調查中,都是自殺率前幾名的癌症,而這也象徵台灣開啟心理腫瘤個人化醫療的第一步。參與擬定治療指引的方俊凱指出,建立指引可以主動發現病人心理狀況,更精準診斷及治療。以上述頭頸癌個案為例,雖不到憂鬱症程度,但他就是典型的「失志症候群」,若醫療團隊沒仔細評估,放他出院可能就是一場悲劇。輕生率最高兩大癌症,需要個別心理照護。每個癌症所產生的情緒困擾及擔心的問題皆不同,頭頸癌病人會因手術外觀改變,連說話、吞嚥的功能都大受影響,且患者多半社經地位低又兼顧家中經濟。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則因半數是晚期患者,產生絕望感,肺癌病人的心理困擾發生率高達44%,占所有癌症別最高。200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期刊JCO發表,美國30年癌症自殺率,肺癌都是所有癌症第一名。方俊凱認為,當癌症慢性病化,從診斷就開始困擾病人情緒,而失志症候群就是一種情緒不安感狀態,雖然還不到被診斷為疾病,但病人出現自殺傾向,有時候甚至比憂鬱症還高,現今心理照護指引出爐,這群患者被主動發現的機會就會增加。給癌友的一句話:既然已經走在未知的旅程,那就了了分明地看著一路的風光與自己的改變。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