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科別.指甲.足部
搜尋
心內膜炎
共找到
38
筆 文章
-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防疫正夯食用薑黃得與失 心臟科病人小心補過頭
初春天氣多變,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險峻,許多心臟科患者覺得自己氣血不足,除規律心血管用藥外,希望吃保健食品或民間配方,增強免疫力與血液循環,但是嘉義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明賢提醒患者要小心,部分食物會與藥物有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干擾藥效。林明賢指出,有名58歲男病人多年前因心內膜炎,接受機械式主動脈瓣膜置換,長期在心臟科門診接受抗凝血劑治療,他不菸不酒,藥物控制良好。但農曆年後,病人自覺容易痔瘡出血,走路會喘,回診追蹤抽血,發現評估凝血功能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指數超過7(治療控制值維持2~3),血紅素指數下降到8.2 gm/dl(男性標準值>13 gm/dl)。病患原本否認最近有使用中藥或喝酒習慣,追問下,才發覺他近日因自覺手腳冰冷,親友推薦薑黃粉,雖病患避開藥物與薑黃粉使用時間,每日只用一小匙,1個月後雖明顯改善手腳冷麻症狀,但發現刷牙易牙齦出血,也許火氣大,上廁所也易痔瘡出血,第2個月後呼吸費力,因為沒有下肢水腫與小便減少問題,延至預定回診時間,才跟醫師討論病情變化。林明賢說,心臟科藥物多樣,需長期服用穩定病情,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Warfarin)是其中重要藥物之一,目的預防與治療血栓,但藥物容易受許多含維生素K食物(萵苣或花椰菜)、香菇、中藥(當歸)、酒精性飲料影響其效果。雖然近幾年台灣陸續引進四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不因為飲食習慣影響穩定藥物濃度,但還是有部分病患只能使用「華法林」作臨床預防血栓用,其中包括換機械式瓣膜患者或心房顫動合併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與二尖瓣風濕性瓣膜狹窄患者。近幾年台灣風行吃薑黃粉,宣稱可能療效包羅萬象,包括抗氧化發炎、抗癌、促進血液循環、減重降血脂等,所以市面常做成健康食品與藥錠,方便服用。另,冬天咖哩鍋也含薑黃粉成分,大量頻繁使用此類料理,可能增強藥物效果,增加INR導致出血風險。林明賢建議病人可以在門診時,先跟醫師討論那些健康食品可以安全使用,不隱匿附加藥物使用,規則生活飲食習慣,如此可讓心血管狀況穩定,也可避免突發出血風險,包括嚴重腦出血中風。所有健康食品要在安全規範與適量使用下,才能弊少於利。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得流感只要忍一忍?中壯年別輕忽致命危機!
幼兒、孕婦、老年人均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但研究發現,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嚴重危及中壯年健康。疾管署發現,三至四成重症個案年齡為五十到六十四歲,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但感染流感,若免疫反應過頭,恐引發體內免疫力風暴,提高重症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建議小組召集人黃國晉表示,幼兒、老年人罹患流感,容易併發肺炎重症,中壯年族群合併流感重症則以心肌炎、心內膜炎居多。為何流感重症個案中,中壯年族群占比較預期高?黃國晉分析,原因在於流感疫苗接種率低,如一○七年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未破兩成,僅百分之十八點一。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未打疫苗,加上不少中壯年族群合併三高疾病、肥胖,以致感染流感病毒後,引發致命危機。黃國晉進一步解釋,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以為得了流感,忍耐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病毒入侵人體時,如免疫功能運作過頭,導致免疫力反撲,就會形成「免疫力風暴(cytokine storm)」反應。此時,免疫T細胞敵我不分,反過頭破壞自己細胞,身體不堪負荷,病毒更易在體內肆虐,如併發心肌炎、心內膜炎等流感重症,病情急又快,甚至喪命。近三年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黃國晉提醒,接種的人夠多,才能形成群體保護效果,許多中壯年對流感疫苗接種興趣缺缺,造成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一○二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高達八成六長者自述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到五成。此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重症危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友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而醫院及社區關懷點也應透過醫護人員,告知施打疫苗的好處。為了減輕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的疑慮,國健署一○六年設計「就醫提問單」,注射疫苗部分包含了疫苗是否有副作用、是否適合接種該疫苗等問題,王英偉建議,對疫苗猶豫的慢性病患者可先參考,經醫師解答後,應可提高接種意願。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4成重症威脅 中壯年別輕忽流感
幼兒、孕婦、老年人均為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但研究發現,目前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嚴重危及中壯年健康。疾管署發現,三至四成重症個案年齡為五十到六十四歲,醫師指出,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但感染流感,若免疫反應過頭,恐引發體內免疫力風暴,提高重症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成人疫苗接種建議小組召集人黃國晉表示,幼兒、老年人罹患流感,容易併發肺炎重症,中壯年族群合併流感重症則以心肌炎、心內膜炎居多。為何流感重症個案中,中壯年族群占比較預期高?黃國晉分析,原因在於流感疫苗接種率低,如一○七年五十至六十四歲成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未破兩成,僅百分之十八點一。許多人自認身體不錯,未打疫苗,加上不少中壯年族群合併三高疾病、肥胖,以致感染流感病毒後,引發致命危機。黃國晉進一步解釋,中壯年族群免疫力好,以為得了流感,忍耐幾天就會自然好,但病毒入侵人體時,如免疫功能運作過頭,導致免疫力反撲,就會形成「免疫力風暴(cytokine storm)」反應。此時,免疫T細胞敵我不分,反過頭破壞自己細胞,身體不堪負荷,病毒更易在體內肆虐,如併發心肌炎、心內膜炎等流感重症,病情急又快,甚至喪命。近三年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黃國晉提醒,接種的人夠多,才能形成群體保護效果,許多中壯年對流感疫苗接種興趣缺缺,造成防疫缺口,更危及自身健康。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於一○二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高達八成六長者自述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據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不到五成。此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也是流感重症危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提醒,老年人及慢性病友應踴躍接種流感疫苗,而醫院及社區關懷點也應透過醫護人員,告知施打疫苗的好處。為了減輕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的疑慮,國健署一○六年設計「就醫提問單」,注射疫苗部分包含了疫苗是否有副作用、是否適合接種該疫苗等問題,王英偉建議,對疫苗猶豫的慢性病患者可先參考,經醫師解答後,應可提高接種意願。
-
2019-12-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內膜炎」常讓你誤會為小感冒 刷牙、手術都可能引發
39歲的台灣藝人郭彥甫,他近日赴美旅遊,因流感併發心內膜炎,突然間感到心臟異常疼痛,在美國緊急住院治療,醫生表示,這是流感造成的病毒感染,再晚兩個小時可能會心臟休克危及性命。他說:「我真的差點死掉,醫生說『大概再2個小時你就不行了』」,並在住院後一天出院。心內膜炎是什麼?衛福部資料顯示,細菌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指心臟內膜構造或瓣膜受到細菌感染之疾病,病人得病的原因是因血流遭受細菌侵入(菌血症),細菌順著血流附著在不正常的心臟瓣膜或有缺損的心臟組織中,影響如下:1.心臟瓣膜被細菌吃掉,造成瓣膜毀損、心臟衰竭,嚴重致死。 2.「細菌贅生物」掉下來,隨著血流跑到其他地方,比如腦部造成「細菌性腦梗塞」、甚至腦膿瘍。 大部分的細菌來自口腔、上呼吸道、腸胃道或泌尿道,經由牙科或外科的診察,治療手續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症。初期徵狀類似感冒感染性心內膜炎通常剛開始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寒顫、盜汗、疲倦感、無力、食慾不振等等,抑或是體重減輕、皮疹、腹痛、脾腫大、心雜音、關節腫大及疼痛、腦中風等情況。另外,可能會有以下併發症:栓塞性腦中風、腎衰竭、敗血性休克、肺水腫、肝肺脾膿瘍、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造成猝死。在《良醫健康網》近4萬筆網友票選中,獲得「心臟外科」第一名好醫師評價的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陳益祥在接受《良醫健康網》採訪時指出,細菌性心內膜炎,常是因存在於口腔、腸道、或泌尿道的細菌或黴菌,引起心臟內膜表層或心臟瓣膜感染、把心臟瓣膜破壞,會對心臟造成損傷甚至死亡。人體口腔中本來就有許多細菌,容易隨著拔牙、洗牙或刷牙等動作而跑到血液中,之前曾發生過有民眾拔智齒後,細菌隨血液留至心臟瓣膜上且落地生根,感染心內膜炎。陳益祥解釋,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症狀為發燒溫度忽高忽低、有點喘,但較不會像心肌炎一樣急性猝死、且恢復快,上述鏈球菌吃掉瓣膜案例,即屬於細菌性心內膜炎。如何判斷只是一般小感冒,還是心臟發炎了? 那麼,民眾該如何判斷只是一般小感冒,還是心臟發炎了?陳益祥建議,「抽血」是最直接的方式,且最好到醫學中心照X光、心臟超音波檢查。而送往醫院檢查的判斷指標有兩個:1.吃藥2~3天,類似感冒之症狀不但沒改善,且有加劇情形,再加上持續性多日發燒未退。2.有疲憊、噁心嘔吐...等類感冒症狀,一到數週後又有明顯喘不過氣的現象。做這些事容易感染性心內膜炎此外,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有兩大因素:1.病人有潛在的心臟病變,如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人工瓣膜置換等。2.致病細菌的菌血症:如靜脈藥物濫用者的葡萄球菌感染、因牙科處置的鏈球菌感染、來自生殖泌尿道的腸球菌,以及各式植入的導管與透析的血管通路等,都有可能是致病的原因。還有,實行以下檢查或手術時要注意 1.洗牙或其他會造成牙齦出血的牙科手術 2.扁桃腺切除術 3.使用硬式支氣管鏡檢查呼吸道 4.呼吸道、腸胃道或泌尿道手術 5.膽囊或攝護腺手術如何治療?通常需四到六週的抗生素治療。若保守治療失敗或產生嚴重的心臟衰竭,則要考慮緊急開心手術治療。
-
2019-12-13 科別.感染科
降流感重症風險 48小時內投藥
藝人郭彥甫近日驚爆因流感併發心內膜炎,心臟疼痛,緊急入院治療。醫師提醒,若感染流感,最好在四十八小時黃金治療期內投藥,降低併發重症的可能。根據統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累計七九○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八十二例死亡,相當於每十位重症個案,就有一位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流感病毒容易引起併發重症,幼童以腦炎為主,青壯年是心肌炎,老年人則是肺炎,當病毒作用過強會導致免疫系統自體反噬,造成嚴重呼吸道疾病、意識不清甚至休克、死亡。因此若感染流感,最好廿四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最晚不超過四十八小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物有三大目標,一是感染流感者可緩解症狀、降低體內流感病毒數量減少傳染他人機會的治療性用藥;二是預防性投藥,當家中有人感染流感,未感染者預先服藥,降低受感染機會;三是黃金治療期間內服藥,減緩病毒在體內的作用。謝思民強調,黃金期為出現發燒症狀的四十八小時內,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像是發燒、畏寒、極度疲倦,就要提高警覺。目前抗病毒藥物種類多元,有五天口服抗病毒藥物,也有單次抗病毒針劑和口服抗病毒藥物等,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謝思民提醒,預防流感除了接種疫苗,平時也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與衛生習慣。除了流行期間減少到公共場所,「勤洗手」比戴口罩更重要,若出現類流感症狀,應盡速就醫並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機會。
-
2019-12-13 科別.感染科
藝人郭彥甫傳流感攻心 醫曝關鍵治療時機
藝人郭彥甫近日驚爆因流感併發心內膜炎,導致心臟疼痛緊急入院治療。一份針對一千多名25歲至55歲的流感調查指出,逾半數民眾對流感併發正衛教概念不足,其中又以心臟器官較為輕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流感在呼吸道病毒中最嚴重且傳染力最強,容易併發肺炎、腦炎甚至心肌炎,若是感染流感,最好在48小時黃金治療期內投藥,降低併發重症的可能。黃立民表示,當流感病毒量過高,可能會去攻擊其他部位造成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或是病毒作用過強導致身體的免疫系統自體反噬,造成嚴重呼吸道疾病、意識不清甚至休克、死亡。黃立民說,預防流感接種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若是感染流感,最好24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最晚不要超過48小時,降低併發重症的可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表示,服用抗病毒藥物有三大目標,一是已感染流感者服用,以緩解症狀、降低體內流感病毒數量減少傳染他人機會的治療性用藥;二是預防性投藥,當家中有人感染流感,未感染者可預先服藥,降低受感染機會;三是在48小時的黃金治療期間內服藥,減緩病毒在體內的作用,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謝思民表示,黃金48小時通常是指出現發燒症狀的48小時內,因此若出現類流感症狀,像是發燒、畏寒、極度疲倦,就要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