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張瀞文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破解更年期‧醫療篇】荷爾蒙補充療法 適合50至59歲
「補充荷爾蒙,會增加乳癌風險嗎?」不少中年女性受更年期症狀所苦,即便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等非藥物方式仍未改善,提到進一步使用荷爾蒙療法時,卻感到不安。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監事長、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前述狀況下,荷爾蒙補充療法被認為是目前解決更年期障礙最有效方式。他解釋,過去廿年,荷爾蒙補充療法的確存有爭議,起因於當年一個研究指出,補充荷爾蒙會增加乳癌發生率,因此改變了當時婦女爭相補充荷爾蒙來延緩老化、舒緩更年期不適的情況,也引發了長達廿年的正反兩方辯論。資料重新分析後發現,當初研究分組並未考量「年齡」變數,受試者平均年齡為六十二歲,也就是說,他們停經超過十年才使用荷爾蒙,因而導致後續數據解讀錯誤。目前全世界對於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共識是:最好在五十至五十九歲,停經前後開始治療,使用不超過十年,都可以有效改善荷爾蒙障礙,像改善心悸、熱潮紅、夜間盜汗、失眠、焦慮、憂鬱、情緒不穩定等身心症狀,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舒緩生殖泌尿道的不適。但他強調,若是停經超過十年,或是六十歲以上,則不建議補充荷爾蒙。停經超過十年才開始補充,對心血管疾病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增加血栓風險。六十歲以上補充荷爾蒙,乳癌增加率會緩慢上升,七十歲以上則會很快上升。相較於廿年前,現在的荷爾蒙治療盡量使用天然的荷爾蒙,並且主要以口服、貼布、擦劑為主,較少使用針劑,因為針劑的濃度穩定性可能較差。部分患者若有陰道乾澀問題,使用口服荷爾蒙未改善,也可使用雌激素塞劑。
-
2025-07-26 焦點.元氣新聞
【破解更年期‧醫療篇】更年期顧健康 醫師教戰
更年期不是病,卻攸關人生下半場會不會疾病纏身。當生活因更年期大亂,就醫時的重點是什麼?醫生可以如何幫助我?對更年期正確的認識,有助於更年期的我們從醫療系統得到合適的幫助。「成年女性身體改變有兩個重要時期——懷孕及更年期。不是每個女性都有懷孕經驗,但只要活得夠久,都會遇到更年期。」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監事長、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更年期並不是「月經停了」這麼簡單,除了可能導致熱潮紅、失眠、變胖、泌尿道萎縮等多種惱人的症狀之外,更攸關女性人生下半場的健康,範圍涵蓋骨質疏鬆、失智、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影響時間從四十幾歲到生命終了,將近二分之一的人生,但女性對更年期的了解通常不深,堪稱女性「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半女性 身體會有不適賴宗炫解釋,台灣女性停經年紀大約五十歲,此階段女性因為卵巢衰退、雌激素減少,身體各器官少了雌激素的滋養,會產生各種不適。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約有一半會有明顯的更年期不適症狀,症狀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出現的時間點也不盡相同。有人在停經前數年開始,並持續到停經後幾年,也有女性沒有任何不舒服就直接停經,少部分女性是停經後才出現延遲性的更年期症狀。早中晚期 症狀都不一樣更年期早期症狀通常與血管舒縮和情緒變化有關,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記憶力變差、頭痛、心悸等;到了中期則與生殖泌尿道系統的萎縮有關,像是陰道乾澀、缺乏性欲、泌尿道萎縮、頻尿、漏尿、尿路感染等;晚期看似身心變動較穩定了,但是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失智、婦科癌症等風險都會在這個時期陡升。保持愉快 要有人際連結更年期是一個自然過程,不是疾病,賴宗炫引用國民健康署的指引,建議女性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並擁有愉快心情、緊密人際連結,多數人都能順利度過更年期的不適。但他也提醒,無論有無明顯症狀,女性的身體都在劇烈變動中,這個階段的女性更需要定期健康檢查,包括乳房篩檢、抹片檢查、婦科超音波檢查和骨密度檢測,也要留意心血管風險,以監測整體健康狀況並預防相關疾病。
-
2025-07-19 醫療.婦產科
【破解更年期】彭菊仙:以前怎麼愛孩子就這樣愛自己!逛運動、享受興趣 找到快樂
多年來生活重心都在家庭與小孩身上的女性,突然要轉向好好照顧與疼愛自己,談何容易?彭菊仙說,怎麼愛孩子就這樣愛自己,拿出陪伴孩子的無條件之愛,好好愛自己。她近年因更年期症狀勤逛醫院之餘,也很努力「逛運動」,希望找到自己由衷感到快樂的運動方式。孩子小時候,為了協助他們找到興趣、發展天賦,彭菊仙會陪他們探索不同才藝、接觸各類運動,因為她知道在漫長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唯有喜歡,才能持久。空巢期的她也對自己這樣做。在更年期症狀頻繁、身體各種不適的期間,她做過許多運動,重訓、太極拳、超慢跑、瑜伽,身體狀況的確改善,但心裡的愉悅感並無提升,直到到參加了家附近的排舞班,多元的風格讓她時而野豔時而俏皮,每次跳舞都感到「好開心」,終於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多巴胺」。對她來說,排舞不僅是健康需要完成的「任務」,更是玩樂享受生活的過程。她也探索好奇的領域,像是從未接觸過的程式設計;去做好玩的事,像是練鋼琴。「找喜歡的事情做,就沒有時間顧影自憐,」她分享起自己交了不同年齡的朋友的故事——喜歡畫畫的同學考上美術系碩士班,參加全國油畫比賽獲第二名;鄰居媽媽喜歡寫書法,開了班教人寫書法;排舞班的大姐年逾七十,還持續帶團到世界各地旅遊……,這些人之所以能閃閃發光走在人生路上,都是因為有好好愛自己,並找到了喜歡的事。
-
2025-07-19 醫療.婦產科
【破解更年期】彭菊仙50歲開始大小毛病不斷!更年期警鈴提醒愛自己 也樂享空巢期
作家彭菊仙今年五十八歲,人生第一次寫好遺書並慎重交代家人,是在步入五十歲的那幾年。大約五十歲時,彭菊仙身體大亂,大小毛病沒斷過,她開始逛醫院。先是因為血尿掛了泌尿科、鼻血不止看耳鼻喉科、頭暈看了神經內科、心悸與心跳不規律看了心臟科,做了許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她懷疑是更年期症狀到了婦產科,不料雌激素數值很正常,醫生初步排除更年期,還問:「妳五十四歲了,雌激素還是很漂亮,到底吃了什麼?」連最後一線希望都沒了,她茫然走出診間。(編按:更年期是個階段性的變化,雌激素並非緩慢衰退,通常是混亂且具破壞性地變動,有時高,有時低。)找不出病因 人生首次寫遺書那幾年她的睡眠狀況很差,睡前感覺心臟強力跳動,得用力按著以防它跳出來。好不容易睡著就開始作夢,無論夢境是什麼,都以「無法呼吸」作結,痛苦醒來。她只要聽聞某個朋友、某位名人在睡夢中猝死,就覺得下一個可能是自己,於是寫好遺書,還慎重地交代先生放哪裡。一直到因為嚴重睡眠障礙看了精神科,醫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並解釋與更年期荷爾蒙變化及生活壓力有關,一切才趨明朗。更年期警鈴 提醒好好顧自己回想茫然又狼狽的那幾年,彭菊仙認為更年期像是一記警鈴,抗議她多年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過去的她是拚命三郎,一天只睡四小時,晚睡早起,清早起床做早餐、當志工媽媽站導護,照養三個兒子,顧營養陪成長,不假他人之手,還閱讀、寫書,一個月接十幾場演講。應付高壓且多工的生活全憑青春元氣。獨自待家裡 最陌生竟是自己後來兒子長大離家、她的身體也出現各種狀況,彭菊仙高速前進的積極人生突然只能停在原地怠速運轉。她好幾度在先生、兒子各自忙碌的屋子裡,因為自己的生活一事無成感到挫折;也曾在家人都上班上學、獨自在家的日子裡感到「最陌生的原來是自己」。也差不多是那幾年,那時還被稱為「親子作家」的彭菊仙應邀與一位心理師對談親子議題,她到現場看見對方,驚覺自己的年紀差不多是這位女性心理師的母親了。她想著三個兒子已成年,身體也宣告不許再無止盡濫用,她決定放下過去的自己,從親子作家做回自己,好好的認識、照顧與探索自己。尋內在滿足 人生反而再升級身體更年期遇上生活空巢期,迫使彭菊仙重新審視生活,反而帶來人生的升級,過去事事求好、很怕浪費時間的她,目前把「鬆、緩、空」當生活指引,把自我照顧、找到內在滿足訂為人生的優先順序。
-
2025-07-19 醫療.婦產科
【破解更年期】熟女,記得出去一下重享單身
彭菊仙在孩子離家,更年期、空巢期夾殺的那幾年,將照養三個男孩的心力,轉為陪伴、探索自己的歷程寫成《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書中不少篇幅描述她從更年期泥淖中,如何走出困境。新書出版後,她成了「前往更年期路上的學姊」,許多讀者和朋友私訊她討論關於更年期的事,彭菊仙總會提醒,更年期是身心在敲警鐘,她的建議如下:一、身體不適必須「每科都去看」先別妄自判斷是因為更年期才如此,還是要視症狀就醫,找出不舒服的具體原因,若經詳細檢查排除了各種疾病,大概跟就與更年期有關。二、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喜歡的運動,並享受其中。彭菊仙初期透過持續運動(如凱蒂瑜伽、毛巾操、太極拳、爬山等),明顯改善睡眠品質,減少了抗憂鬱和抗焦慮藥物的用量。開始跳排舞之後,排舞成為她的最愛,是現階段的她享受生活的重要管道。三、找到個人興趣,去做喜歡的事情她這幾年因為好奇去學習程式設計、也重新開始彈鋼琴,豐富了自己的生活。四、為自己的快樂負責不要覺得子女是你的全部,也別期待另一半為你做什麼、回到「單身」的人生狀態,尋求自己的心靈精神各方面的獨立。
-
2025-05-10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子女篇】母女探險 搭捷運逛市場
今年,長照從業人員張桂娟和媽媽邱瓊姿開啟了「跟媽媽一起搭捷運逛菜市場」的企畫,母女倆每個月安排一趟傳統市場半日遊,張桂娟拍下媽媽怎麼逛市場、都買什麼,回家做成過程紀錄與全家人分享。她們至今已經去過徐匯中學站的「水流公市場」、北投站的「北投市場」、雙連站的「雙連市場」、行天宮站的「松江市場」與港墘站的「737市場」,企畫還在持續進行中。張桂娟說,一個人買菜是責任,兩個人買菜是踏查,全家人一起買菜是樂趣。對於一輩子都在市場採買當令食材、為家人料理三餐的媽媽,傳統市場無疑是個很合適的旅行地點。而且採買要聽、看、聞、嘗、觸、與人互動,對於五感心智大有好處。更重要的是,鄰近捷運的市場無論是移動,還是上廁所、補充水分都很方便。每個月時間一到,張桂娟會詢問媽媽這次想去哪個市場。出發前,張桂娟會備好菜籃(最好附有滾輪的)、水和錢。逛市場時,張桂娟會留意路況,避免媽媽碰撞或跌倒,觀察到媽媽累了就休息「媽媽我們去上廁所。」並且控制時間,在中午以前回家,避免媽媽過於疲累。多數時候,和媽媽一起逛市場的張桂娟會刻意扮演被引導的角色,她把錢直接交給媽媽保管,讓媽媽決定要買什麼,連想吃麵線都會問媽媽:「我可以吃這個嗎?」像孩子一樣陪著媽媽,好奇地看媽媽都買些什麼。如果是母女倆的市場踏查,回家後通常家人都會圍過來討論戰利品。例如有次買了一條海魚回家,爸爸一看便回房間拿出「台灣十大名魚」的圖,介紹這是不容易買到的魚。每一次的傳統市場探險,張桂娟都會拍照記錄過程,並整理出來,在群組與家人分享。也為自己與家人共創的美好時光留下紀錄。
-
2025-05-10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子女篇】寫時光筆記本 認識88歲以前的媽媽
去年,張惠娟退休,規畫退休生活的同時,也和姊妹輪班照顧八十八歲的媽媽。一開始都還好,但時間一久,面對媽媽的反覆提問、一成不變的抱怨,她心生不耐與倦意,滑著手機、心不在焉應和著。「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這是不孝…」萌生的罪惡感,內耗著她。張惠娟去上照顧者課程、參與支持團體,想找到照顧媽媽比較好的方法。一直到獲贈「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出版的「時光筆記本」。她循著筆記本的主題,化被動為主動和媽媽對話,問答互動中,八十八歲的媽媽走入時光隧道,回顧自己的人生。於是她聽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有關於媽媽的往事。例如原來年輕時開店、忙碌不已的媽媽也會追星,會趁中午客人少時請店員獨自看店,跑去看電影。也因此,媽媽不再著眼以前的困頓,而能看向人生更有意義的部分。例如行動不便,不喜社交的媽媽,在回憶過往後想出門走走,她和姊妹便規畫幫媽媽圓夢。張惠娟說,父母輩信賴書的權威感,透過書和媽媽展開對話、記錄人生,是很好的方式。
-
2025-05-10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子女篇】照服員陪長輩 也學人生智慧
在媒體業工作了廿幾年的張桂娟,五十歲時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進到照顧現場服務。被服務的長輩通常會覺得這個照服員「有點不一樣」,因為她沒有像其他人叫他們「爺爺、奶奶」,而稱「學長、學姐」。「因為在人生路上,他們的確是學長姐啊。」張桂娟說,五十幾歲的自己也很靠近「年老」了,這些都是在人生路上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經驗豐富的前輩,可以教她怎麼老。照顧的過程不僅是她陪伴長輩,也讓她有機會聆聽和學習他們的人生智慧。因著這樣的想法,張桂娟曾在做陪伴服務時,刻意用採訪的方式與「學長」聊天,像是問:「回顧自己的一生,想與年輕人分享的最重要的提醒?」、「歡迎分享一張對您具有重要意義的照片故事」、「如果能時光旅行,您最想要回到生命中的哪個階段,請告訴我們為什麼?」並整理出值得分享的「傳家寶格言」,做成獎狀形式,在下次服務時回送給服務的長輩,收到的長輩都很開心。張桂娟認為,當一個人的大小事都是被別人決定時,就會失去自主感,這不利於他們保持活力。所以,她無論是與照顧現場的長輩相處,還是和自己的父母互動時,都會留意讓他們保有自主權和決策能力。例如這幾年,張桂娟明顯感受到家中重大決定的決策者慢慢從父母變成她與弟弟,但是他們做決定前仍事事請教父母意見,讓父母感覺決定權仍在。透過讓父母保有做決定的能力,即便只是一些小事,也能讓他們感覺自己並未真正老去。這種被尊重、有價值的感受,對於長輩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
2025-05-10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子女篇】設計活動 與年邁父母同樂
「我們這一輩,跟孩子講話都小心翼翼,提醒自己要平等、要討論,深怕破壞親子關係;但是轉頭面對老父母,卻好像拿到了可以肆意訓斥的權柄─這種權力不對等,讓中年子女對爸媽說話過於直率、沒有修飾,比對孩子還要凶。」這是長照從業人員張桂娟這幾年在長照現場的觀察,這個「看見」改變了她與父母的相處方式。職涯震撼 改寫自己家庭劇本張桂娟過去一直從事媒體與品牌企畫的工作,四十八歲那年,她回校園念與長照相關的碩士,期間還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這段職涯的探索旅程,給她最初的震撼,不是轉換工作場域的文化差異,而是當她身為照服員,走入許多家庭時,以旁觀視角看見許多相仿的家庭劇本。她回望自己的原生家庭,家人關係雖然不差,但父母也逐漸老去,她意識到,美好的時光和有意義的互動不會憑空而生,於是善於企畫的她,結合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對長照領域的探索,在日常的相處之中加入許多設計,讓全家人一起參與、創造回憶。孝親表揚 阿公記錄祖孫點滴例如兩年前她藉由參加「世代家庭孝親表揚」,讓父親張苕哲開始用臉書記錄和孫子日常相處的點滴,一直到現在,父親仍持續在臉書上寫下生命故事,希望孫子可以透過這些文字了解阿公。又例如今年開始,張桂娟邀請一輩子為家人煮飯、喜歡在傳統市場採買食材的媽媽邱瓊姿「搭捷運逛菜市場」,張桂娟搜集大眾交通工具容易到達的傳統市場,周末「市場半日遊」時,有時只有她和媽媽,有時加上爸爸,有時連弟弟一家人都出動,他們在市場當小學徒,跟媽媽學習怎麼逛、怎麼買、怎麼煮。加強參與 須從長輩強項著手張桂娟解釋,希望長輩保有對生命價值感和生活的參與感,必須從他們的強項或興趣出發,參考他們的生命經驗來設計活動。因此,她接著想幫媽媽記錄傳家食譜,並為曾經是瑜伽老師的媽媽拍攝「伸展的短影音」、邀請很懂「樹」的爸爸拍「阿公講樹」的影片。張桂娟笑說,她的骨子裡雖然充滿企畫魂,多數活動爸媽並沒有「馬上」埋單。例如爸爸不愛出門,張桂娟找了很多誘因要揪爸爸出去,爸爸嘆了口氣跟她說:「妹妹,等你八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了!」身體的不適和行動的不便讓爸爸更偏好待在家,於是張桂娟轉而設計家庭活動,讓父親展現能力。又例如和媽媽的傳統市場探險,若媽媽當天不想去,無論什麼原因都無妨,她們就愉快在家過日常生活。如何設計出適合爸媽的活動?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我照顧他們,我也被照顧。我們彼此見證在這個世界的存在。」除了刻意設計,創造親子間的回憶之外,張桂娟在陪伴爸媽的過程中感受如何「與老共處」,她認為,這是年過半百的生命珍貴的禮物。
-
2025-05-03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父母篇】想帶長輩去旅行 先做好4準備
沈昌賢與母親林月霞橫跨六國的三十八天旅行後,出版「還好,我帶媽媽去看了世界」一書,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是:「媽媽怎麼會答應你去那麼遠的地方?該怎麼準備?」他有四點提醒:第一,從小旅行開始。從國內、一天、短程的旅行開始水溫、培養默契,並觀察長輩的喜好、價值觀、身體狀況。真正的大旅行之前,日常的小旅行或是聚會,都是觀察了解彼此的機會。第二,不要輕易嘗試自助,可考慮跟團。自助帶長輩出遠門要考量的點很多,自助經驗不足,或是極少和長輩一起出遊者,突然自助出國不但可能有危險,而且感情也可能變得更差。跟團或許是好選項。第三,美好旅行最大的重點是「投其所好」。一趟那麼久那麼遠的自助旅行,往往必須先有多次、小規模、近距離的共遊,可以先在台灣各處玩玩走走,吃吃喝喝,觀察一下長輩的喜好,不要硬是把自己覺得很棒的東西直接套用在他們身上,最後兩邊都會很受傷。第四,旅行的確可創造美好回憶,但家人間的美好回憶不一定只有旅行能達成。沈昌賢強調自己很幸運,和母親旅行的美好回憶很大原因是母親開朗性格和健康身體,需要擔憂和調整的部分相對少,很多長輩有自己的原則和行事風格,不一定適合一起出國,那麼就用其他的方式來愛他們。數位版看這裡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養出3網紅還常一起旅遊 與成年子女保持親密得多聽少說或許你認為孩子過了青少年,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但事實是,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挑戰更多、時間更為漫長。現今有許多資訊教人如何當父母,直到孩子成年,但是討論如何當成年子女的父母的資訊卻極少,進數位版看看過來人的故事及建議。
-
2025-05-03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父母篇】母子遊6國 樂在探索驚喜
旅行是種性格測試,一起旅行更是最佳的情感試金石。好朋友、論及婚嫁的男女朋友在自由行後老死不相往來,並非新鮮事。同樣的工具,也有人在一起旅行後發現:「原來我們可以玩得這麼開心!」二○二三年一月,四十一歲的沈昌賢帶七十三歲的母親出國旅行,這趟旅行起於旅行社邀約經營自媒體的沈昌賢開箱挪威旅行,原訂八天的旅行,因為太好玩,他們一路加行程,最後成了橫跨六國的三十八天旅程。林月霞第一次到那麼遠的國度旅行,在挪威看極光、在瑞士滑雪,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土耳其清真寺前、瑞士瀑布鎮的瀑布下,在在讚嘆:「世界上真的有這麼漂亮的地方!」沈昌賢說,他和母親都屬於旅行時隨遇而安,喜歡探索驚喜的人,因此不僅看見美景感到快樂,行程沒那麼順利時也能享受當下,像是在世界遺產貝林佐遇上大雨,兩人被困在中古世紀的城堡的角落躲雨;或是遊覽荷蘭風車村時風雨交加,只好穿著雨衣漫步,兩人相視取笑對方的打扮;又或者幾度為了趕火車、纜車、船而奔波,反而覺得刺激有趣。旅行也創造了平日沒有的情境,使得母子倆照顧與被照顧的角色易位。沈昌賢觀察,不會說英文的媽媽在陌生國度,失去平日的果斷與信心,他一路上看顧著媽媽,不時各種提醒,像是待會風很大要穿暖,也會介紹可愛的美麗的風景給愛拍照的媽媽。在挪威走在結冰地面上時,沈昌賢怕媽媽跌倒,一直牽著林月霞。在一片暗黑的寒冷異鄉被孩子小心翼翼牽著,林月霞心裡升起「小孩長大了真好!」的暖流,那個個頭比同齡小、頑皮的孩子已反過來照顧她,一路帶她來到這裡,在許多時刻成為倚靠。不惑之年的兒子,和古稀之年的母親,在旅行中對親子關係有了新的理解,發展出比以往更深的友誼。數位版看這裡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養出3網紅還常一起旅遊 與成年子女保持親密得多聽少說或許你認為孩子過了青少年,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但事實是,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挑戰更多、時間更為漫長。現今有許多資訊教人如何當父母,直到孩子成年,但是討論如何當成年子女的父母的資訊卻極少,進數位版看看過來人的故事及建議。
-
2025-05-03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父母篇】日行萬步 才能跟兒到處跑
不只沈昌賢,家裡的孩子都愛邀約媽媽出遊。沈慧蘭會帶媽媽去日本玩,沈雅琪一家在國內單日旅行時也愛約林月霞,她就搭著女婿開的車,和他們去玩。林月霞珍惜這些邀約,她說:「不是他們喜歡我而已,我也很喜歡他們啊!」林月霞認為,能夠和孩子到處玩的底氣,就是把自己照顧好。她喜歡和孩子共享的時光卻不依賴。除了孩子,林月霞也有一群到處玩好朋友。和子女出去玩時,林月霞就聽從子女安排,享受他們的規畫和照料;和朋友出去玩時,她則是安排行程的那個人。她靠自己圓夢,人生不留遺憾。林月霞兒時為負擔家計,小學第一名畢業的她,被迫工作養家無法升學,這一直是她心中的遺憾。直到最小的孩子大學畢業,五十歲的她戴起老花眼鏡,成為國中補校新生。那時的她還得負擔家計、還債,白天工作晚上念書,一路念到六十歲,終於如願穿上學士袍,和孩子一樣,成為大學畢業生。她日行萬步,參加喜歡的課程與活動,維持活力與健康。問她生人最美好的時刻是哪一段?「現在。」她馬上回答:「孩子都自己都獨立了,我只要把自己健康照顧好,就可以到處走,孩子還會幫我出旅費,多好。」說時或許想起了人生那些看似辛苦的階段,隨即又補充,「其實每個階段都很好,」她想起孩子小時候雖然累,可是好可愛;說起家中貨運行低迷欠債的辛苦時刻,但是面對、走過之後,也很有成就感。數位版看這裡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養出3網紅還常一起旅遊 與成年子女保持親密得多聽少說或許你認為孩子過了青少年,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但事實是,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挑戰更多、時間更為漫長。現今有許多資訊教人如何當父母,直到孩子成年,但是討論如何當成年子女的父母的資訊卻極少,進數位版看看過來人的故事及建議。
-
2025-05-03 焦點.元氣新聞
成年後親子關係【父母篇】林月霞「放手」培育3網紅
在長壽的社會,父母和成年子女共享的生命愈來愈長。和孩子的親密感深深影響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如何在每個生階段都有所學習,恰如其分扮演父母角色,是現代父母的新課題。生養三個在不同領域的網紅孩子,比率有多高?七十五歲的林月霞有六個孩子,其中老四是粉專有三十六萬追蹤者的神老師(沈雅琪)、老五是台灣少數的女性職業賽車手殺手蘭(沈慧蘭),小兒子沈昌賢是電競選手及主播,目前為旅遊攝影自媒體創作者。兒女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非典型職涯各自精彩,林月霞常在出席孩子的簽書場合時被詢問教育方法,她不善言語,總是思索許久後作答不到五秒:「我…就是工作太忙沒時間管,他們就這樣了。」開放 樂當孩子的隊友「根本不是這樣嘛!」沈昌賢笑說為母親補充——他小學時寫作業,媽媽再怎麼忙都會陪他;幼時他瘦小,媽媽總是想辦法熬煮食補。一直到他成人,決定走電競之路,在那個電競產業尚未成形的年代,媽媽縱有擔心,也願意對不了解的電競抱持開放態度。初成為電競選手那些年,沈昌賢收入少,生活困頓,媽媽不但會找各種理由匯生活費給他、還會寫信鼓勵他,母親的支持,給他能在未知領域拚搏的勇氣。「我覺得孩子要養活自己並不難,當他有困難,當父母的有能力就暫時支援一下。」林月霞回憶,當時兒子很喜歡他的工作,也要時間探索這條路適不適合。她不懂電競,也曾為孩子收入不穩定感到憂心。她總是想,孩子的教育程度比自己高,應該會有更寬更好的想法,「我還是當他們的隊友比較好。」農家長大的林月霞接著說起某次種花經驗,她撒下一包種子,泥土裡陸續開出不同的花朵,讓她驚豔。「養孩子就像養花吧,說不定哪一天就會長出非常燦爛的花朵。我們如果限制他,他也不會按照我們期待的長啊。」憶起帶養孩子的過程,林月霞笑說,母親的擔心是有層次的。沈昌賢選擇電競,她只是無法無法想像他在幹嘛,但是沈慧蘭從國小老師轉行當賽車手,每次出賽都令她膽戰心驚,心裡吶喊:「很危險,你不要去!」真的遇到女兒,說出的卻是:「小蘭,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回家媽媽都會給你紅包。」她很明白,反對只會關上孩子的訴說,於是她在女兒在每次比賽後,無論成績如何都給一個紅包,一來希望祝福女兒好運,二來想讓女兒知道,媽媽等她平安歸來。多聽 不急著發表意見若要給成年子女的父母一個建議,「多聽少說最好」林月霞說,能夠做到這件事就夠了。就像聽朋友說故事一樣,感興趣地聽,別急著發表意見,若有需要,也要選擇適當機會,站在他的角度表達自己的想法。「她算是我們的好朋友吧,因為她是一個不會評斷你的人。」沈昌賢說,他和姊姊們成年後,家裡常見的畫面是,「媽媽一邊煮著你愛吃的東西一邊聽你說話,就是聽、餵你喜歡的食物,沒有評斷,更不會急著要你反省。」母親的溫柔守護,願意放下焦慮、適度放手,讓家成為他們能分享心聲、遮風避雨的港灣。數位版看這裡如何與成年子女相處養出3網紅還常一起旅遊 與成年子女保持親密得多聽少說或許你認為孩子過了青少年,養兒育女的難關就已經過去,但事實是,身為成年子女的父母挑戰更多、時間更為漫長。現今有許多資訊教人如何當父母,直到孩子成年,但是討論如何當成年子女的父母的資訊卻極少,進數位版看看過來人的故事及建議。
-
2025-04-26 焦點.元氣新聞
【出國旅行平安攻略】旅平險 比較保費更要看保額
有個世界,透過旅行才能到達。台灣人愛出國旅行,兩千三百萬人口之國,一年出國人次卻高達一千六百多萬人。出國旅行,怎麼玩才能安心又有保障?如何降低老病殘的旅行風險?「保險就是『損害賠償』的概念,把保費花在你負擔不起的地方,不便險非必要,死殘、醫療才重要。」曾經在海外中風、回台取得壽險證照的孫珣恒強調,投保旅平險的基本精神是,把錢花在你承擔不起的風險上。海外旅行時,突發疾病或意外可能導致極高的醫療費用,足夠的旅平險可以確保意外發生時,家人有一筆錢撐過混亂時期。投保旅平險,有哪些注意的事?孫珣恒指出,不要只比較保費,更要細看條款,尤其留意保額是否足夠。在台灣,保險額度通常有上限,例如身故殘廢保額最高為兩千萬,醫療保額可能最高為兩百萬 。有些保險公司會針對特定國家(如歐美、日韓)提供突發疾病醫療加倍給付的條款 ,但並非所有保險公司都有這項條款,且加成的比率也不同。其次,要了解保險公司合作的SOS緊急救援服務有哪些?額度多少?另外,年紀大(有些保險公司是六十五歲、有些是七十五歲)也會限縮保額,部分保險公司可能不承保突發疾病,這也是需要留意的點。數位版看這裡掌握海外旅平險細節出國玩中風費用100萬僅負擔17萬 老弱病保旅平險4關鍵出國旅行是我們與家人創造美好回憶的方式,但可能因為對異地的陌生、旅途導致的身體勞累,而發生意外、疾病,產生諸多風險。如何規畫出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的保險方案,降低旅行時的風險,達人建議四個檢核點,讓你可以安心出遊。
-
2025-04-26 焦點.元氣新聞
【出國旅行平安攻略】搭醫療專機 不一定花大錢
「大家都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童綜合醫院航空醫療救援中心執行長盧立華感嘆,幾乎沒有人會想到自己可能會用到航空醫療救援。三年前,盧立華的丈人到日本旅行,沒想到癲癇發作進加護病房,他立刻帶著一位護理師跟裝備飛去日本,將丈人帶回台就醫,幸好後來恢復良好。受訪隔天,盧立華要去沖繩接一位心肺功能不佳的病人,這位病人旅行時心臟不適,在當地緊急就醫,等待他們將病人帶回台後續治療。盧立華說,這種例子很常見,旅行多半是勞累的,加上年紀大還搭乘紅眼航班,就容易因睡眠不足發病。醫療專機常被認為是處理嚴重疾病的交通方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盧立華舉例,童綜合醫院有個病人是台中港區的大老闆,某次到中國大陸桂林打高爾夫球手骨折,致電聯繫童綜合醫院,希望搭醫療專機返國,當時與童綜合醫院合作的專機一時無法調度,在醫院評估病人傷勢並不嚴重的前提下,聯繫到當天飛桂林的民航機,醫療人員搭乘當天傍晚的航班前往桂林將病人帶回。盧立華說明,醫院會依申請者受災及緊急程度決定救援方式,像上述骨折這種小問題,只要搭一般民航機,有需要的話,可以將數個座位改裝供擔架使用,費用也較便宜,只要幾萬元。如果病況嚴重,要以醫療專機或醫療包機運送,費用就會比較高,可能高達數百萬甚至近千萬。常有申請者打電話直接詢問醫療包機費用,盧立華解釋,國際醫療轉送的費用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運輸方式(醫療專機比民航機昂貴)、病人病情(病情決定了醫療設備需求,如必須配有生理監測系統、氧氣供應系統、心臟電擊器、葉克膜等,費用也會高)、隨行醫療人員數量和專業背景、轉送距離與目的地等,申請者須有詳細需求說明,才有助於做決策。多數人在海外旅行時會保旅平險,盧立華建議,在海外發生意外時,可以先聯繫保險公司合作的國際緊急救援組織,使用旅平險的附加服務,保險可能給付部分費用,可減輕個人的經濟負擔。但盧立華也建議同時致電童綜合醫院進行諮詢,其反應速度快,專業醫療轉送方面的經驗和資源,能提供更客製化的服務。在緊急狀況同時聯繫這兩個單位,以獲得更全面的評估,找到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數位版看這裡掌握海外旅平險細節出國玩中風費用100萬僅負擔17萬 老弱病保旅平險4關鍵出國旅行是我們與家人創造美好回憶的方式,但可能因為對異地的陌生、旅途導致的身體勞累,而發生意外、疾病,產生諸多風險。如何規畫出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的保險方案,降低旅行時的風險,達人建議四個檢核點,讓你可以安心出遊。
-
2025-04-26 焦點.元氣新聞
【出國旅行平安攻略】郵輪上中風 旅平險救命
藝人大S過年期間赴日旅遊,因流感併發肺炎猝逝,引發國人危險意識,思考出國旅行遇意外或疾病的因應之道。台灣人愛出國旅遊,卻極少有人在規畫快樂行程時也思考到,自己可能在旅程中遇到意外或疾病,需要海外緊急醫療,甚至搭飛機回台就醫。郵輪達人孫珣恒在五十歲之前也是這樣的。孫珣恒在五十歲那年,帶親友搭郵輪旅遊,航行至希臘時,向來身體健康、毫無病史的他突然中風,在甲板應聲倒地。太太鄭如杏在旁馬上呼救:「Help」,工作人員將孫珣恒送進醫務室。船公司第一時間向鄭如杏確認孫珣恒是否有保險。有保險會協助送至較好的私人醫院,沒有保險則會送到公立醫院;在破產的希臘,公立醫院設備簡陋,連床單都要自備。有保旅平險的孫珣恒被扛上擔架,送往當地私人醫院。國際救援組織派醫接回鄭如杏同時趕緊聯絡在台的保險經紀人,幸好保險經紀人在台灣時間半夜一點多接起電話,他請鄭如杏手寫授權書並拍照給他,協助聯絡保險公司合作的國際緊急救援組織「國際SOS」。後續孫珣恒在希臘就醫及檢查,都有賴「國際SOS」的台灣醫生每日與希臘主治醫師通話,並向鄭如杏回報病情。住院第三天,孫珣恒病情好轉,可以起身坐;十天後,希臘醫生評估他狀況穩定,允許搭機返台,但須有醫生陪同。最後國際SOS安排台灣醫生飛往希臘,孫珣恒則以躺姿搭乘商務艙,在台灣醫生的陪同下返台繼續接受治療。這十天驚魂記,總花費約一百萬元,其中旅平險理賠了七十五萬,健保支付八萬,剩餘部分由個人保險負擔。撿回一條命的孫珣恒後來考取壽險證照,並熱心推廣旅平險的重要概念—務必購買足夠的旅平險,並了解保障內容。保險公司都會與國際緊急救援組織配合,在海外遇到問題,可以直接撥打保單上的緊急專線來啟動服務。避險永遠比划算更重要他強調,在規畫海外旅行時,「避險」永遠比「划算」更重要。孫珣恒舉例,在網路上投保旅平險較便宜,但在國外出事時,可能會缺乏保險經紀人的即時諮詢及協助。又例如,當初他們因透過旅行社購買機票,在發生緊急狀況需要更改航班時,都是旅行社協助處理。帶長輩出遊先評估風險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有許多看診多年的老病人,常常會有家屬來詢問,是否可以帶年邁生病但行動尚能自主的長輩出國旅行,蔡佳芬總是回答,沒問題的,只要備好常備藥品,至於旅遊點,原則是:「只要醫療專機可以飛回來的,就是好的旅遊點。」先去了解可能的風險,了解當最壞的狀況需要空中醫療轉送時,需要耗費的時間與付出的成本。旅外急難救助服務目前台灣在全球一百多個大城市,設有駐外館處,旅外發生急難時,皆可即時提供協助。據外交部領事局資訊,駐外使館處理國人急難救助,去年共有一萬多件。若旅外遇急難,一時未能與駐外館處聯繫時,當事人或其親友也可直接與「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聯絡,此中心提供廿四小時服務。外交部建議旅客,事先於外交部網站或透過LINE官方帳號進行「出國登錄」,以便在必要時聯繫上駐外館處。旅外遇急難,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電話:0800-085-095數位版看這裡掌握海外旅平險細節出國玩中風費用100萬僅負擔17萬 老弱病保旅平險4關鍵出國旅行是我們與家人創造美好回憶的方式,但可能因為對異地的陌生、旅途導致的身體勞累,而發生意外、疾病,產生諸多風險。如何規畫出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的保險方案,降低旅行時的風險,達人建議四個檢核點,讓你可以安心出遊。
-
2025-03-29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遺產不想給哥 以遺囑剝奪繼承權
「我有結婚,遺產不是應該給太太嗎?為什麼要給哥哥?」這幾年,愈來愈多頂客族或單身族找上律師蘇家宏處理財務傳承,他們驚覺自己過世後,財產不是全部給配偶,而是要和手足平分。這些人通常和配偶關係不錯,但跟手足沒有往來,或者手足對他有過惡意的虐待或侮辱、詐騙金錢等。這樣的情況,蘇家宏建議設計一分遺囑,指定財產由配偶繼承,如果手足有詐欺或惡意對待,甚至讓其喪失繼承權。當事人過世後,可以直接執行遺囑,把財富留給所愛。若手足爭取權益,才需要對詐欺或惡意對待的部分舉證,手足也必須透過打官司,才可以取得特留分權利。另一個例子是一位有兄姊的單身族。單身族的哥哥好吃懶做又會打人,他跟姊姊感情好,希望身後把遺產給姊姊的小孩。而姊姊生病可能先走,哥哥卻身強體健可能會活得比單身族久。蘇家宏指出,在沒有任何處理情況下,最後姊姊過世,單身族也走了,所有財產就會由他很討厭的哥哥繼承。蘇家宏建議透過遺囑,把財產留給姊姊、小孩。而哥哥因為曾經欺負他,就讓哥哥喪失繼承權。蘇家宏補充,若兄姊先走,單身族在沒有遺囑及任何規畫下離世,遺產就歸國有「充公」。他強調,為了避免遺產到了不愛的家人手上,需預先規畫。數位版看這裡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手足一直借錢如黑洞?3原則立財務界線 不幫才是真的幫家人有難,我身上又有一筆短期內用不到的錢,可以借嗎?專家的建議是,可以借,但是要依循原則,抓出合理比例。如何設定「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既能幫助到家人,又能顧及自身生活的經濟安全,進數位版看達人怎麼說。
-
2025-03-29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有餘裕再金援 記得寫借據
理財作家李雅雯出書後,收到很多讀者分享與家人財務糾葛的故事,這些人多數看過她的書「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書中明明已提供很多做法,為何還覺得困難?「這件事難,不是因為沒方法,而是對家人的愧疚感」。李雅雯說了兩個近期聽到的故事。A這十幾年來獨自負擔大姊生病後花費,支付養護中心每個月四萬元。六十五歲已經要退休的A自覺日後負擔不起,便告訴大姊的兒女,但兒女不想分擔,A很困擾,「我不管姊姊,她就死定了。」硬著頭皮繼續付錢。B單身,和姊姊及其女兒(外甥女)很親近,外甥女精神狀況一直不太好,有次自殺不成導致下肢癱瘓需要照顧。B很想照顧外甥女,但她沒有獨自承擔,找了所有家人,包括姊姊和其他兄弟姊妹以及父母,開會討論,決議讓打零工的姊姊照顧女兒,其他家人每個月出七千元給姊姊作為照顧女兒的費用。B也因為熟悉公共資源,引進一些長照服務,減輕姊姊負擔。李雅雯說,B懂得不要獨攬責任,開家庭會議盤點資源,讓每個人都盡一份力,是比較好的做法。她強調,也應鼓勵被幫助的家人在能力範圍內為自己做出貢獻。遇到家人借錢,李雅雯建議先初步評估,家人是長期的財務問題,還是一時周轉不靈。遇上長期財務黑洞,不但錢借出去回不來,還可能讓對方心生依賴,得審慎考慮。若只是一時的周轉問題,你手頭又有些餘裕就可以借,但要記得寫借據。借據必須寫明借款人、借貸金額、借款時間、還款日期、是否收取利息,以上訊息不一定要手寫,用LINE也可以,寫好以上訊息後問「以上合約屬實嗎?」只要對方回覆肯定的,就有法律效益。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數位版看這裡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手足一直借錢如黑洞?3原則立財務界線 不幫才是真的幫家人有難,我身上又有一筆短期內用不到的錢,可以借嗎?專家的建議是,可以借,但是要依循原則,抓出合理比例。如何設定「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既能幫助到家人,又能顧及自身生活的經濟安全,進數位版看達人怎麼說。
-
2025-03-29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預立遺囑 防手足爭產的解方
恩典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蘇家宏指出,事務所處理的手足紛爭,多來自於爭產。最常見的例子是,父母身後沒有留下遺囑,孩子要分財產,為了「公平」,付上極高代價。例如父母留下房子、黃金與股票給三個子女,若可做到其中一人使用房子,另兩個人拿黃金、股票,再補一些錢;可以協商,是最好的狀況。實情是,每個人對「房子價值多少」想法不同,拿房子者希望把價格估低一點,其他人希望價值高一點,可多換點錢,光這就吵翻天。沒共識只好訴訟,法官也無法做到真正公平,除非把房子、黃金和股票變賣,價金平分。「這是真的公平嗎?」蘇家宏苦笑,變賣價錢不一定好,還得支付稅金、法院拍賣的程序費用、訴訟費用;光是程序就耗費許多資源。蘇家宏建議的解方是預立遺囑,父母親生前就自主決定財產的分配方式,適得其所做好安排,避免子女為了追求「數字上的公平」產生紛爭。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處理遺產時,因缺乏對法律的認識而犯下錯誤。例如當事人在母親過世後需要喪葬費,或母親生前交代,一過世去把她銀行的存款提出,他就照媽媽意思去提。手足知道後大為不滿。當事人解釋,錢是媽媽說要給他的,而且他曾代墊媽媽的醫藥費、生活花用。於是手足去查媽媽的銀行存款—子女作為繼承人,在父母親過世後有權查詢父母親的銀行存款—翻看媽媽所有帳目,可能發現錢少了,房子還賣掉了。除了遺產衍生的民事糾紛,還可能有偷竊、侵占、偽造文書等刑事責任,當事人就被手足告。蘇家宏補充說明,生前財產移轉應謹慎,尤其是父母身體狀況不佳、意識不清下,更易引發質疑。他建議重要財產移轉時,要有律師見證或進行公證。他強調,平安比公平更重要,善用法律處理家庭事務,可以避險,達到家庭的平安和諧。數位版看這裡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手足一直借錢如黑洞?3原則立財務界線 不幫才是真的幫家人有難,我身上又有一筆短期內用不到的錢,可以借嗎?專家的建議是,可以借,但是要依循原則,抓出合理比例。如何設定「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既能幫助到家人,又能顧及自身生活的經濟安全,進數位版看達人怎麼說。
-
2025-03-29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拒絕情勒 建立財務界線
當手足間出現複雜金錢糾葛如何是好?家庭中那張關於「錢與人」的理財考卷,需要智慧好好作答。理財,並非自己做到極致就能成功;更多時候,得處理好「親密的人」,才能前進。理財作家李雅雯的人生前半場是本寫滿家人金援黑洞的筆記本。李雅雯的爸爸在航空公司任職到退休,在那個年代,月薪高達七萬,但爸爸努力工作卅幾年,晚年卻僅有廿六萬元,無其他資產;他此生賺的錢全用在小弟身上。爸養叔叔 錢斷情也斷李雅雯的叔叔年幼時大病成了啞巴,長大後無業繭居在家,因此爸爸工作後,薪水全上繳阿嬤,用以照顧叔叔。李雅雯的媽媽開理髮店收入不錯,家用全由媽媽負擔,爸爸便一直這麼做。直到後來產生嚴重副作用。叔叔不工作還愛賭,賭輸就去借高利貸,錢還不出來,腦筋動到嫂嫂,也就是李雅雯媽媽身上。李雅雯兒時好幾次目睹叔叔硬把理髮店的鐵捲門往上扳,衝進店裡收銀台抓走一大把鈔票,媽媽抵抗還會被打。爸爸的應對方式是,叔叔要多少就給,不只自己的薪水,也賠上了媽媽的錢。叔叔後來結婚生了兩個女兒,學費也都是媽媽支付的。養了叔叔一輩子的爸爸,七十歲時決定不再付出,叔叔自此視他為仇人。「當你給了卅年,他會覺得一切都是應得的,一旦不給,是你剝奪了他的東西。」李雅雯苦笑,爸爸付出那麼多,不但沒有得到感激,還打壞關係,也形成了叔叔的依賴,讓現況得不到改善。李雅雯的媽媽也有相仿的人生劇本。媽媽在原生家庭是長女,包含她共六個姊姊,一輩子都在幫被寵壞、成天闖禍的么弟善後。外婆堅信:「家人出事,就應該幫忙。」媽媽也曾跟李雅雯說:「這是命。」無條件地擔起責任。夫為大哥 還200萬卡債在財務的不安全感中好不容易長大,李雅雯婚前發現先生為了幫大哥還兩百萬卡債,不但花光一百多萬的結婚基金,還辦了信用貸款。他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是:「家人要互相幫忙,有能力的幫沒能力的。」這三個生命裡最親近的人,都有很好的收入,家人成了他們致命的金錢漏洞。「真實的世界裡,理『財』必須先理『人』」。為了脫離貧窮,李雅雯自學選股、看財報、投資房地產,幾年後從月光族變富媽媽,出版了兩本理財書,爾後,李雅雯聽到許多理財困境的故事,多數與理財方法無關。他們用力賺、懂省錢、會投資,卻有個得幫弟弟還債的先生、一直增加孝親費的母親、繭居在家的哥哥;家家都有「錢與人」的理財考卷。求救專家 別找同溫層面對帶給你理財困境的「家人」,李雅雯的建議是「立下財務界線」,大原則是,把責任還給當事人,「不幫」才是真正的幫,就算不借錢,也別忘了問:「除了錢,我還能為你做什麼?」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時,找人商量,但找專家,別找同溫層。數位版看這裡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手足一直借錢如黑洞?3原則立財務界線 不幫才是真的幫家人有難,我身上又有一筆短期內用不到的錢,可以借嗎?專家的建議是,可以借,但是要依循原則,抓出合理比例。如何設定「金援家人的金錢比例」,既能幫助到家人,又能顧及自身生活的經濟安全,進數位版看達人怎麼說。
-
2025-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主辦家族旅行10年 重建情感連結
每年暑假,李儀婷會約三個哥哥總共十三口人,包下一棟民宿,住個四天三夜,這樣的手足交流始於二○一四年,父親過世前一年。李家兄弟姊妹長大成家後,人數眾多老家塞不下所有人,有一年李崇建說:「不然就一起去外面住吧!」李儀婷就去找了房子,在離老家不太遠的地方包棟住了三天。他們在有KTV的民宿唱歌,那是父親第一次聽他們唱歌,夜裡散步時爸爸跟李儀婷說:「第一次聽你們唱歌,你們唱得真好聽。」用一種很滿足的語氣。那是李儀婷第一次被爸爸稱讚唱歌好聽。第二年爸爸離世沒有辦旅行,但之後的每年暑假間快到,李儀婷就在群組敲哥哥們,開始約時間、找地點。要聚集手足舉辦旅行有許多瑣碎細節,能夠從不間斷舉辦,她感謝李崇建的慷慨,只要她發起,大哥就積極回應:「我出錢。」讓她倍感支持。李儀婷說,「願意」很重要。她想和哥哥有連結,所以願意為家人舉辦家族旅行。「學過薩提爾的人都知道,每個人都是有選擇權的,當你選擇與家人連結,那麼你會心甘情願承擔過程的辛勞。反之,如果你不想勞累,那就得接受不會跟家庭有連結。」李儀婷願意家人付出,因此得到連結的機會。但為了不讓自己委屈,她也會設下界線,在自己能力允許下付出:「一年一次為限」,因為她明白太過頻繁的付出可能會過度內耗自己。數位版看這裡5方法重新認識手足兒時哥哥管教成陰影...5點修復手足關係 吵架要有覺察父母給了我們兄弟姊妹,但是擁有好的手足關係,卻需要學習與努力。成年之後的手足,是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是陌生人、是敵人,還是親密夥伴?關於手足的人生劇本,取決於我們長大之後,如何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陌生人」,進數位版看「成人後重新認識手足的五個方法」。
-
2025-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手足在家互動 有助磨練社會化
有人說:手足是人生最長的親密關係,但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說:「手足是人生最長的競爭關係,一但成為手足,就注定是敵人。」一生下來,我們就得要和手足競爭家庭資源、搶奪父母關愛。「但若學習得宜,手足的競爭關係就有機會轉變為戰友關係。」因為根出同源,有相同的成長背景、重疊的記憶,若能透過學習,手足就能成為戰友,一同扛起奉養父母的重擔,一起分享喜悅,人生漫漫,手足關係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李儀婷認為,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擁有手足最大的優勢就是「長期磨練社會化」,在家庭內,手足的爭吵、資源競爭,是學習社會化及人際互動最好的場域,若父母可營造安全但不過度介入的環境,孩子就能練習如何和不同人互動,甚至練習吵架的方法。相較於外面,可能因為老師或他人介入,社會化的學習並不完整;也可能因此完全任由孩子發展,學到欺壓與強勢。有手足的家庭雖然很吵,但是既熱鬧又有互動感中的學習,會是孩子生命豐富的資產。數位版看這裡5方法重新認識手足兒時哥哥管教成陰影...5點修復手足關係 吵架要有覺察父母給了我們兄弟姊妹,但是擁有好的手足關係,卻需要學習與努力。成年之後的手足,是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是陌生人、是敵人,還是親密夥伴?關於手足的人生劇本,取決於我們長大之後,如何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陌生人」,進數位版看「成人後重新認識手足的五個方法」。
-
2025-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帶著覺察吵架、彼此學習「往前走」 不停留在受傷的角色裡
作家李儀婷因教養孩子而成為薩提爾教養專家,大哥李崇建更是台灣薩提爾重要推手,若不了解他們的家庭故事,會誤以為他們一直手足情深、一家和睦。十幾年前,學思達創辦人張輝誠在某個評審場合初遇李儀婷,得知她是李崇建的妹妹,便說:「儀婷啊,幫我問候崇建。」李儀婷心想,我和李崇建的關係可能不比張輝誠好,他自己問候不是更快嗎?於是回說:「你自己跟他打招呼,別透過我。」李崇建得知後責罵李儀婷不懂人情世故。爾後聚會,李崇建會舊事重提,一直到去年她決定不再接受永無止盡的責備:「夠了吧!這件事情講了多久呢?」李崇建自此止住這個話題。更久之前有個類似的故事,但情況完全相反。專科畢業後李儀婷花四個月寫完一部小說,拿給中文系畢業有創作經驗的李崇建看,他說:「這篇作品如果出版社會出,我的頭再剁下來給你當椅子坐!」她不服輸,趁哥哥不在家偷偷拿去寄,一周後,出版社回覆願意出版。幾年後的某次文學獎,李儀婷和李崇建都是評審,她上台分享了這個故事,鼓勵新手創作者遇到不被賞識不要傷心。之後,她在各個演講場合講這段往事,一直講到李崇建受不了:「李儀婷,你要講幾次?」李崇建的話讓她有了覺察,深思後覺得「可以了,該往前走了。」她決定不要停留在「受傷」的角色裡,從此她不再提這件事。李儀婷認為,想要擁有好的手足關係,彼此都需要努力,「哥哥和我都學習,才能得到和諧的手足關係。」她指出,手足關係的修復雖然費力,但只要願意,長大後的手足關係反而能人更回味無窮,就算吵架也不怕,因為薩提爾讓他們懂得覺察。李儀婷觀察過老一輩人很少有融洽的手足關係,畢竟成人手足沒有工作交集,也沒有生活的聚焦,說是平輩,又非全然平等,充滿了競爭與位階,加上成年之後,大家成家立業各自為生活忙碌,要維繫真的不容易。數位版看這裡5方法重新認識手足兒時哥哥管教成陰影...5點修復手足關係 吵架要有覺察父母給了我們兄弟姊妹,但是擁有好的手足關係,卻需要學習與努力。成年之後的手足,是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是陌生人、是敵人,還是親密夥伴?關於手足的人生劇本,取決於我們長大之後,如何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陌生人」,進數位版看「成人後重新認識手足的五個方法」。
-
2025-03-22 焦點.元氣新聞
【手足關係】長大之後 修復手足關係
「怎麼會想談成人手足關係呢?」作家,也是薩提爾教養專家的李儀婷好奇。她有三個學齡孩子,常被問及父母要如何處理孩子的手足紛爭,而成年後呢?「成人手足關係都不會太好,但礙於改變不了,所以都不了了之。」李儀婷帶著些許感慨:「不好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當陌生人,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兄妹像陌生人 同住不講話李儀婷也曾經和哥哥像陌生人一樣同住一個屋簷下。李家有四個孩子,李儀婷是老么,上有三個哥哥。十歲時,媽媽和爸爸離婚,爸爸獨力照顧四個孩子,那時已經十八歲的大哥李崇建,覺得自己是老大,有責任兄代母好好教育弟妹,不要因為媽媽離家而墮落。老二李崇樹人高馬大根本不服從、老三李崇義翅膀硬有機會就往外跑,李崇建管不動弟弟,只剩妹妹可以管。他要求妹妹做很多超乎年齡的事,為了充實學問,他要求小五的妹妹每天背唐詩、宋詞、三字經。為了增加體能,他要求妹妹打桌球。為了提升課業,他要求妹妹勤奮讀書。有次李儀婷念累了趴在桌上睡著,李崇建氣惱妹妹不爭氣,順手拿起衣架就朝妹妹打去,他覺得自己打得很輕,沒想到衣架碰到的地方都腫起來嚇他一大跳,連忙翻找萬金油給李儀婷賠罪。又有次,小六的李儀婷收到男生寫的情書,害李儀婷又挨打,只因李崇建覺得妹妹不檢點才讓男生寫情書給她。李崇建從小對妹妹十分嚴厲。李儀婷專科畢業有段時間辭去工作在家創作,他覺得她不上進,想以冷漠來逼妹妹積極進取,卻造成兄妹同住完全不講話的情形,長久下來,李儀婷對大哥一直存在著恐懼。藉由敘事治療 放下幼時痛改變發生在李崇建學習薩提爾之後。李儀婷發現大哥愈來愈開闊、接納,而她也愈來愈大膽,在自己闖出來的文學圈,大膽談從前大哥是如何「教育」妹妹,透過棍子、衣架、腳。那幾年過年相聚,她和兩個哥哥會當著李崇建的面,不斷細數他過去的黑歷史。「欸,每年都要被你們鞭屍一次耶!」李崇建抗議。後來也學薩提爾的李儀婷回頭看這一段,笑稱這是「敘事治療」——傷痛透過述說慢慢被治癒,經此動作,她才有能力做出放下傷痛,讓人生翻頁的選擇。不吝表達感謝 關係潤滑劑現在的她,迎來手足關係新篇章——既連結又有界線。看見大哥照顧年老的媽媽,承擔家中許多開銷,她總是真誠感謝:「有你這個哥哥,我真幸福。」「如果沒有你,照顧媽媽的重擔真的會讓所有人喘不過氣。」即使好好表達都不足以形容內心的感謝,華人的情感太過內斂,不表達是阻礙手足情感的殺手。因此學習薩提爾模式後,李儀婷樂於說欣賞,讓手足關係不但融冰還更連結。數位版看這裡5方法重新認識手足兒時哥哥管教成陰影...5點修復手足關係 吵架要有覺察父母給了我們兄弟姊妹,但是擁有好的手足關係,卻需要學習與努力。成年之後的手足,是人生的資產還是負債?是陌生人、是敵人,還是親密夥伴?關於手足的人生劇本,取決於我們長大之後,如何重新認識這個「熟悉的陌生人」,進數位版看「成人後重新認識手足的五個方法」。
-
2025-03-15 焦點.元氣新聞
【成為照顧者】釐清人生順位 讓專業介入
在心情上,每個人都想幫助生病弱勢,或窮困潦倒的手足,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提醒,三明治族群面對父母,甚至手足的照顧議題時,也得經營自己的小家庭,請先釐清自己生命的優先順序,必要時尋求專協助。她分享,家總曾經協助某位個案,身為兒子的他將失智的母親和患有思覺失調的哥哥接到家中照顧,導致與太太關係緊張,年幼的孩子也出現憂鬱傾向。他在某次諮詢中重新思考生命現階段所有親密關係,釐清了對他來說,與太太、與孩子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他透過婚姻諮商與太太和解,說服媽媽白天去日照,至於哥哥,因為還能生活自理,就先不急著處理。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安頓自己。陳景寧說,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照顧責任對手足關係和個人生涯發展有多方面影響,她建議,當有家人需要照顧時不要獨力處理,及早進行家庭照顧協議,討論照顧分工、財務安排等問題。並且善用長照資源減輕負擔,若有身心障礙手足,比較好的選擇是安置在專業機構,以提供更完善的照顧。她也提醒父母應公平對待所有子女,避免差別待遇和資源分配不均,以免在長照階段引發更大的手足或家庭衝突。最後,她呼籲整體社會必須建構完整的照顧系統,讓照顧不只是家人的責任。
-
2025-03-15 焦點.元氣新聞
【成為照顧者】接力顧手足 記得找外援
在少子化及壽命延長的時代裡,醫院精神科裡有種陪病組合與來愈常見——一開始是父母帶著精神病患子女,或許是輕度智能障礙,或許是成人才發病的思覺失調症,或者躁鬱症,來就診,隨著時光推移,原來是照顧者的父母也年邁,甚至失智了,換成這位生活尚能自理的生病子女陪著老父母一起就診。然後某一天,陪著生病子女出現在診間的,變成另一個陌生臉孔:「我爸爸/媽媽走了,以後會由我來。」由手足接手精神疾病兄弟姐妹的照顧。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近年在醫院看到愈來愈多手足照顧的狀態。每個人都在成年後有各自的家庭,又不同住,如果父母沒有預作準備,讓健康孩子逐步了解生病孩子的狀況,健康孩子在父母離世後突然接手照顧,都會有一段混亂期。蔡佳芬會給願意承接照顧責任的手足一些支持,謝謝他的協助,並重新說明病人的狀況及用藥情形。接手照顧的手足通常不像父母可以全時照顧,蔡佳芬會跟他們說明可用的醫療社福資源,包括:慢性精神科療養院、服務較健康的精神病患的康復之家。功能更好的,晚上可以住在家裡,白天時去精神社區照顧據點,或是精神科日間照顧病房。因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這些資源費用便宜,不用太擔心。有工作能力者甚至有職業訓練。「有意願就有辦法,但是這個意願不能勉強。」蔡佳芬認為,沒有照顧是完美的,但一定有方法。但她也強調,最好的方法是在父母還有能力時,建構起生病孩子日後的生活資源,包括住哪裡?會花多少錢?需要什麼樣的安排?善用像是信託等工具規畫具體執行方法,不要淪為口頭交代。
-
2025-03-15 焦點.元氣新聞
【成為照顧者】提前避險 照顧者手足不鬩牆
在照顧現場,手足是資產還是負債?看見手足可能帶來的風險,並提前管控,可以幫助我們對面照顧的艱難處境。少子化的社會,手足幾乎成為末代議題,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如何預防手足風險過去我們視兒孫滿堂為幸福——年老時,多子多孫多福氣;需要照顧時,人多好辦事。為何到了現代完全變了樣?是什麼原因,讓照顧引發的手足風險升高?身為子女,哪些角色比較容易承擔較多的照顧責任?身為父母要怎麼做,可預防孩子發生手足風險?進數位版看更多。「還好我是獨生女!」曉文(化名)曾經羨慕朋友有許多兄弟姐妹,但近年父母有照顧需求時又慶幸:「還好我可以全權作主。」為輔具爭吵 對開刀不同調曉文的朋友A,爸爸前陣子中風住院,光是出院要買哪一台輪椅、用哪一隻拐杖,A就和兄姐討論到快吵起來;B的媽媽要開刀,健保之外,還有自費二十萬或四十萬的選項,姊姊主張給媽媽最好的,但B有房貸又有兩個孩子要養,沒有能力均分自費額,某次討論時只好胡謅:「醫生都亂推銷,我的朋友說健保的就很好了。」姊姊很生氣。C則是每次處理原生家庭的事都滿肚子氣,十幾年前家裡說好,父母的房產財產都過戶給弟弟,父母的老後就由弟弟照顧,但弟弟經商失敗,錢花光、房子也抵押了,剩下生病的兩老常常需要C陪病陪住院。過去,華人家庭視多子多孫為資產,尤其父母生病,手足多,在時間的調度與金錢的分攤都比較有餘裕。但如今,愈來愈多照顧議題讓手足怒目相向,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類似曉文的慶幸時有耳聞。在照顧現場,手足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衝突若發生 找出背後癥結「照顧是某種程度的家庭投射測驗。」鈺璽診所副院長、振興醫院精神科特約醫師蔡佳芬指出,當父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顧時,就像一顆石頭丟進平靜的湖水裡,手足關係泛起許多漣漪。攸關金錢分攤、時間分配、醫療決策的討論都是陌生的,分歧的想法不只反映相異的價值觀,還有不同的生命脈絡,甚至深刻地回應了親子關係。衝突發生時,若能看懂某些細節,或能降低手足風險。蔡佳芬解釋,上述例子的B雖然無力負擔,又覺得說出來有負媽媽,如果姊姊有看見他的歉疚,就有機會進一步討論出比較好的方法。又例如C,生氣的可能不是照顧爸媽,而是當年分家產時「爸媽偏心」的感受一直在。別追求公平 盡力就已足夠更積極的做法是,提前管控風險。蔡佳芬強調,不要將照顧父母的責任推給單一對象,若討論出由某位手足擔任全職照顧者,也必須是有給職,但她強調,最好還是請專業人士照顧,畢竟照顧者有許多隱形成本,例如社會角色、生活自主等等,損失的不只是薪資。她也提醒,不要在照顧中尋求公平,回歸到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盡力就好。最後,身為三明治世代,需要將照顧父母的成本,納入自己人生風險管理,預先準備。「手足只要沒有共識或沒有感情,就可能成為負向風險。」蔡佳芬認為,家庭照顧現場,手足是風險還是支援系統的關鍵在於關係。無論親子關係還是手足關係,都無法在父母老邁、手足衝突浮現時才去培養,是需要長時間經營的。
-
2025-02-15 焦點.元氣新聞
【解開孝道枷鎖】拒孝道綁架 不再只是犧牲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連續廿九年舉辦「世代家庭孝親表揚」,幾乎見證這卅年來台灣社會關於「孝道」價值的轉變。執行長李若綺表示,弘道早期的孝親表揚以「三代同堂」作為主要評選標準,表揚與長輩同住時間越長、長輩年齡越高的家庭,鼓勵家庭成員同住。近年來轉向強調多元的「愛的行為」,以及良好的家庭關係,例如:善用科技與長輩互動、陪伴家人圓夢、鼓勵長輩參與社區活動,淡化「孝順」的道德意味,強調家庭關係與愛的行為。評選標準隨著社會價值轉變更趨多元包容,希望能夠促進社會對孝順的重新理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則觀察,「孝道」的概念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束縛,特別在照顧議題上,孝順往往被解讀為子女必須無條件地犧牲自己來照顧父母,忽略了照顧者本身的需求。這種觀念不僅造成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也導致家人間的關係緊張。她呼籲放下「孝道」的框架,以更平等、更尊重個人意願的方式來建立家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找到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
-
2025-02-15 焦點.元氣新聞
【解開孝道枷鎖】關係導向的照顧 才能提升品質
多年研究華人孝道文化轉變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光輝表示,華人社會重視孝道,偏好在家庭養老,但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堪稱世界之最,加上近年婦女就業率提高,導致家庭照顧人力不足,都讓在家養老這件事變得困難。於是重視孝道的台灣出現了「孝道外包」的照顧模式,聘請外籍看護照顧長輩,在減輕子女的照顧壓力前提下,仍能維持三代同堂的孝道理念。葉光輝指出,「外包孝道」的關注點是減輕子女負擔,忽略高齡父母的實際需求和感受,可能導致照顧品質下降。他建議將外包孝道的概念調整為「孝道服務外購」,善用政府長照2.0及民間相關資源,將重點從責任轉包,調整到家庭成員間的資訊交換與溝通,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資源,提升對長輩照顧需求的滿足。這個轉變的重點是,家庭成員間有著穩定且溝通良好的關係,所有成員,包括被照顧的長輩、家人照顧者、聘僱照顧者,都積極參與,並就照顧關係的運作交換資訊、表達感受,共同努力提升每位成員的需求滿足。這種不強調傳統孝道,轉為「關係導向」的照顧,在外購了多數的生活照護和醫療需求後,子女更能扮演情感交流、陪伴等情感性照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