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廖靜清
共找到
579
筆 文章
-
-
2024-09-10 醫療.消化系統
柯文哲洗澡大號1小時!醫師告訴你,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
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捲京華城案,本月5日遭到羈押禁見,其中一個理由竟是檢調上門時「不開門」,疑似拖延時間滅證,柯文哲的太太陳佩琪透露,他是在「洗澡、上大號」。民眾黨昨(8)晚舉行「公民怒吼」,號召全國民眾上街。陳佩琪暴露,搜索當天被控拒無法進入屋內,疑似是在滅證,但其實柯文哲是在衛浴間,手機也關靜音,所以沒聽到,並非不開門意圖消滅證據。陳佩琪的「大便說」遭到前幕僚酸:不相信!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究竟上大號多久時間才正常?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上正常廁所、大號,當然是愈快愈好,避免久坐長痔瘡。但如果是加上洗澡、洗頭、刷牙等流程,1個小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超過1個小時,同住家人要注意其身體狀況,洗太久不利健康。朱光恩說,每個人如廁習慣不同,有些人喜歡醞釀情緒,把書報拿進廁所,慢慢產生想大號的感覺。不過,在廁所蹲太久,小心是便秘的表現,代表平常蔬果、水分攝取不夠,也缺乏運動,無法促進腸胃蠕動。緊張、壓力、憂鬱等因素,也會導致腸胃蠕動功能變差,朱光恩建議,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短暫性的排便不順暢,不妨補充益生菌,幫助調整體質,釋放壓力,也有助於穩定腸道菌叢生態平衡。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上廁所要速戰速決,最好在5分鐘之內解決,坐太久容易長痔瘡!久坐會增加腹部內的壓力,尤其是上廁所,一旦上廁所時間過長,除了便秘、痔瘡,還容易造成肛裂,因為括約肌一直保持用力的狀態。排便過久應多補充這些營養糠榮誠提醒,在馬桶上坐太久,血液堆積在腹部、下肢,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包括肛門靜脈回流不好,漸漸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有些人在廁所蹲久了,隱約產生便意,不自主地用力,造成血管擴張,引發加重痔瘡。若經常出現排便過久的情況,糠榮誠建議,多攝取高纖蔬菜水果、多喝水,飲食要均衡,如果因為減重或食欲不佳,吃進去的食物少,也會導致便祕惡化。痔瘡與便秘互為因果,有痔瘡的問題首重改善排便習慣,千萬不要在廁所蹲太久。【疾病百科】.便秘.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6 醫療.皮膚
免疫疾病鬼剃頭 逾3成惡化成全頭禿
被喻為「鬼剃頭」的圓禿,因為無緣無故頭上禿了一大塊,往往對病患的情緒及心理造成極大衝擊。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鐘文宏表示,圓禿是一種免疫疾病,並非一般落髮,以國人一輩子發生圓禿的盛行率推估,有4至5萬人有圓禿困擾,從2歲幼兒到80歲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高達7成患者在10到25歲出現症狀。圓禿可能發生在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圓禿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體毛的部位,好發於頭皮,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落髮。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大部分圓禿患者一開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圓型斑塊落髮,逾3成患者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圓禿。嚴重者可能全部頭髮掉光,稱作「全頭禿」,有1%患者會進展到全身禿,被稱為「宇宙禿」,全身毛髮脫落,連眉毛跟睫毛都掉光。圓禿確切成因不明,壓力、受傷或疾病都是誘發因子。鐘文宏說,圓禿不只是毛髮問題,更會造成心理障礙,研究顯示,近9成患者會遮蔽掉髮彌補外觀形象,超過6成因病影響生活重大決定,避免參加團體活動,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近四分之一人因病曠課缺勤。台北榮總皮膚部主任陳志強表示,掉髮會對身心造成嚴重打擊,尤其是圓禿反覆的病程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憂鬱,對生活品質及心理健康有嚴重影響。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嚴重性圓禿常見於20至50歲成年患者,輕微者會禿一塊、嚴重則出現廣泛性斑塊。圓禿病程因人而異,部分輕中度患者會在一年內再生新髮,但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甚至進展成全頭禿或全身禿,較難自行恢復。鐘文宏說,臨床上會以頭皮頭髮掉落程度區分圓禿的嚴重性,若頭髮掉落程度在20%以下為輕度圓禿,21至49%為中度,50到100%則為重度圓禿。治療圓禿的終極目標是阻止疾病進展、使毛髮重新生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陳志強表示,治療上,如為輕至中度圓禿患者,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或病灶内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若為嚴重圓禿,第一線治療建議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口服JAK抑制劑,搭配外用或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此外,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遠離壓力等,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45歲出現高峰 明年起放寬篩檢年齡「40歲到74歲」
年輕型乳癌的侵襲性高,國健署自明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每年檢查人數約90萬人,新政策開放後,每年預估篩檢人數將可達150至160萬人左右,其中,40歲族群估增38萬人受惠。年輕型乳癌發病率上升 篩檢年齡放寬至40歲到74歲乳癌篩檢年齡放寬政策,預估明年上路。吳昭軍說,確切上路時間仍待預算審核通過,希望盡快執行,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早一點達到「健康台灣」 政策的目標。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形態改變,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吳昭軍表示,「早期發現」是治癒癌症的關鍵,但是目前符合資格的45歲至69歲女性,仍有約34.5%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呼籲民眾正視乳癌防治,及早治療存活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鄭翠芬說,台灣每2年提供1次乳房攝影的大規模族群篩檢,可顯著降低晚期乳癌發生率30%及乳癌死亡率41%。不過仍有34.5%的人未做過檢查,主因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太忙沒時間、擔心機器擠壓乳房會痛,乾脆不做檢查。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一年新增大約15000多名乳癌患者,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不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小於40歲的乳癌患者每年新增1000多人,且人數逐年成長,威脅女性健康。乳癌病友陳小姐分享,因之前做過乳房超音波,只有待追蹤的小問題,45歲時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竟發現腫瘤且擴散到淋巴結。評估後屬於第一期乳癌,治療3個月,預後良好,積極邁向新人生,包括報名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她表示,「及早發現,救了我一命!」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陳小姐認為,乳癌篩檢對象擴大,有助於民眾早期發現病兆,才不會錯失治療契機,尤其是年輕型乳癌的預防,不用進入化療、放療等全身性的術前輔助治療。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他強調,台灣的乳癌治療跟歐美同步,積極治療預後佳,甚至乳癌前期的存活率比歐美還高。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三個「及早」預防乳癌國健署呼籲,要把握三個「及早」,預防勝於治療。1.及早預防: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飲食均衡,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並適度釋放身心壓力。2.及早發現:符合資格的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變組織。3.及早治療:一旦篩檢結果異常,應儘速接受後續診斷與治療,早期乳癌治療預後佳,5年存活率高達9成。【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3 醫療.消化系統
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大腸瘜肉 遠離瘜肉癌化三餐可以這樣吃
腸道長瘜肉,千萬不可輕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超過9成的大腸癌是從「瘜肉」演變而來,國人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瘜肉,考量大腸癌發生率及年輕化現象,建議40歲就可進行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瘜肉或大腸內腫瘤。鄭乃源說,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平均每半小時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大腸癌蟬聯15年國人癌症之首,大腸癌好發部位以直腸及乙狀結腸最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統計103年至112年89022筆接受大腸內視鏡受檢者,發現平均每10人就有7人有瘜肉。10年前瘜肉檢出率為59.07%、10年後來到75.78%,增加近3成,且有瘜肉者當中,近2成為易癌化的腺瘤型瘜肉。瘜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鄭乃源說,腺瘤型瘜肉易有癌變機會,研究顯示,超過8成大腸癌與腺瘤型瘜肉相關。有些瘜肉的外型平坦扁平,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比較難發現,被喻為年輕人大腸癌的隱形殺手。幾歲要做大腸鏡檢查?鄭乃源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30歲後可進行第一次篩檢,定期篩檢大腸鏡並及時切除腺瘤型瘜肉,可使5年內腺瘤型瘜肉再發生率降低6成,甚至腸癌期別發現期數也往前。大腸癌是吃出來的,鄭乃源強調,攝取過多加工肉類、蔬果吃不夠、久坐不動、肥胖、抽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從患有腺瘤型瘜肉者的生活型態分析,發現30.3%有抽菸習慣、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體重過重、64.59%經常飲酒、64.08%有脂肪肝。遠離大腸瘜肉三餐這樣吃早餐│蛋白質+全穀雜糧・雞腿排蔬菜全麥三明治1份・無糖豆漿1杯午餐│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煎鮭魚排1掌心・花椰菜+玉米筍+彩椒1碗・五穀飯1碗・蘋果1顆晚餐│適量全穀雜糧搭配多樣蔬菜與蛋白質・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涼拌木耳+青江菜+高麗菜共1.5碗・番茄炒蛋半碗+豆干2塊+燙花枝半碗在生活習慣及腸保健康方面,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從飲食習慣、規律運動、補充益生菌、定期健檢著手,有利於腸癌防患於未然。・飲食習慣:每日攝取至少2000至3000cc的水、多吃原型食物、以白肉如雞肉、魚肉取代紅肉;主食優先挑選全穀雜糧,避免超級加工食品。・規律運動:實踐531原則,即每周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補充益生菌:益生菌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並且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為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定期健檢:建議30歲起,安排完整的大腸鏡檢查,依檢查結果安排每2至3年進行定期檢測。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0 癌症.乳癌
胸部痛是不是得乳癌?醫:早期乳癌沒症狀,也很少引起疼痛!3種方式檢查乳房
「我的胸部會痛,好擔心是不是得了乳癌?」許多民眾詢問:乳癌前兆會痛嗎?有硬塊該怎麼辦?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宣安表示,乳房有腫痛或硬塊,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乳癌本身也很少引起疼痛,也因為早期的乳癌沒有症狀,容易忽略早期篩檢的重要性。衛福部公布的112十大癌症中,女性乳癌排行第四,一年有超過15000位女性罹患乳癌,近年已經有年輕化趨勢。陳宣安說,乳癌可能會在乳房組織中形成惡性腫瘤,而且會轉移到其他部位,早期發現的關鍵是定期進行篩檢。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乳房有腫痛或硬塊,不一定是罹患乳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的纖維腺瘤、纖維囊腫或囊腫等,只有十分之一的乳房腫塊有惡性的可能。但即使是良性的腫瘤,當腫瘤過大或是產生發炎、膿瘍等臨床症狀時,還是需要追蹤治療。陳宣安強調,若摸到乳房硬塊,建議至乳房門診做進一步檢查,除了醫師視診與觸診之外,也要另安排儀器檢查。目前共有3種方式,包含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乳房磁振造影,依年齡與個人情況選擇不同方式,並沒有一定哪一種最好。乳房檢查3種方式乳房超音波檢查主要針對可觸摸到的腫塊,可以有效評估乳房腫塊的型態與質地,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乳房X光攝影檢查利用低劑量X光,可檢測針刺狀高密度腫塊、群聚型鈣化點、局部結構扭曲、不對稱或腫塊等,有利於診斷早期乳癌。乳房磁振造影解析度極高,對於軟組織有極佳的對比,有利於細微乳房病灶的偵測與鑑別診斷。做過小針矽膠注射隆乳者,適合選擇乳房磁振造影;此檢查費用高昂、檢查需時長。早期的乳癌沒有症狀,患者常會因為沒有摸到硬塊、無異狀而忽略做乳房篩檢,延誤了早期可發現的乳癌。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陳宣安提醒,每項篩檢工具都有一定的準確率,無法百分之百精確,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檢查前,發現硬塊、乳房外觀異常、有分泌物等,應盡速就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9 焦點.元氣新聞
麻醉醫趁病患昏迷疑用手性侵!女患者難受壓力服藥輕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爆麻醉科醫師疑性侵女病患,林姓麻醉科醫師趁患者在恢復室意識模糊時,掀開被子,搓揉女患者私處,以手指侵入陰道。女子後續在訴訟過程中,飽受壓力,一度輕生留下遺書,指出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對此,北醫附醫回應,已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院內全力配合司法調查。據媒體報導,北醫附醫該起性侵事件,發生於2022年11月25日,該名女患者當時接受麻醉,並在恢復室等待甦醒,她指出當時她的意識雖然模糊,但感覺到有人觸摸下體,用力睜開眼睛查看異狀,發現林姓麻醉科醫師就站床邊,感到驚恐害怕。事發後女病患事後向院方檢舉並提告,林姓麻醉科醫師一度坦承犯行,並同意賠償。女病患認為林姓麻醉科醫師有悔意,加上不想面對冗長耗時的訴訟程序,決定先以調解方式處理,卻沒想到林姓麻醉科醫師委任的江姓律師與女病患的委任律師協商時,改口主張沒有猥褻性侵。事件發展變成被告者對女病患提出恐嚇取財告訴,江姓律師在妨害性自主案件審理開庭時,不斷對女病患提出羞辱式的詰問。當事人不堪精神壓力,今年8月4日凌晨選擇輕生,在家服用大量藥物,所幸被家人及時發現,報警送醫挽回一命。但甦醒後情緒激動,崩潰大哭,不想再面對不堪的一切。女病患在輕生前留下遺言,提及:「729出庭後,我的身心非常痛苦,彷彿又回到最初發生的時候。漫長的訴訟是必然的,狼醫的否認也是預料中的事,那天江律師的提問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犯人,冒犯我隱私的部分難以釋懷,我沒辦法這樣生活下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發出聲明指出,院內接獲申訴人反映遭性騷擾後,隨即展開調查,經人評會決議,對當事醫師予以記過及停權等懲處,並要求完成性別平等相關教育訓練。後因申訴人另有陳述,院內已依法通報,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將全力配合司法調查,並依調查結果,由人評會進行相關處置。北醫附醫指出,對於此次事件深感遺憾,同時積極強化病人就醫安全,持續在工作環境、內部文化等多面向加強性平文化宣導,致力打造兩性平等及民眾安心的就醫環境。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謝宜哲表示,對此案不清楚,但醫療院所的看診流程一定要有護理師跟診,不論是看診或對話,如果沒有護理師跟診,可能會發生性騷擾糾紛。醫院許多地方都設有攝影機,但手術後的恢復室為了保護病患隱私,並沒有攝影設備。謝宜哲說,恢復室是由一位護理師負責二位病患,若有異狀才會通知醫師,但進行體檢、理學檢查,護理師一定會在旁協助。不過,手術後的恢復室有簾子隔著,導致護理師沒有即時注意到狀況,而該醫師的行為已經觸法。謝宜哲表示,醫師要自律,民眾也要多注意醫院的護病比,可要求護理師協助陪伴每個看診流程。★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8 醫療.皮膚
幾天洗一次頭才好?建議每周洗到這個次數即可!洗頭把握5關鍵不掉髮
天氣炎熱容易出汗,如果沒有適度清潔頭皮,容易孳生細菌、產生頭臭味,甚至會掉髮。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明穎強調,洗頭首要選擇適當的洗髮產品,洗頭方式更要正確,注意洗頭的力道、水溫、時間、頻率,可以防止掉髮,保護毛囊及髮根健康。洗過度或不足 都傷頭皮掉髮是自然現象,在洗頭過程中,會使處於休止期的頭髮掉落,所以不少人擔心「常洗頭會掉髮」。吳明穎說,只要步驟正確,建議每周洗頭4至5次,髮質狀況較佳。若是每周洗1次或超過7次以上的極端行為,前者會堆積髒汙、導致發炎,後者會因過度清潔而讓頭皮過度乾燥,失去油脂的保護力。洗頭的重點在於清潔頭皮,吳明穎提到,市面上的洗髮精產品琳瑯滿目,標榜「無矽靈」並不一定沒問題,而是要注意添加的香料、界面活性劑、防腐劑等,是否會對頭皮造成負擔。衛福部食藥署已澄清「矽靈並不會阻塞毛細孔」,選擇適合的產品並清洗乾淨,就是最好的頭皮基礎保養。洗髮精種類多 依膚質挑頭皮是臉部肌膚的延伸,挑選洗髮精也要看膚質,吳明穎指出,油性頭皮可以挑透明、凝膠狀質地、無洗護效果的洗髮精,能阻止過多的油脂分泌;乾性頭皮可選擇珠光質地、有潤澤功能的洗髮精,給予頭皮保濕力。若有毛囊炎、嚴重頭皮屑、脂漏性皮膚炎等問題,應請教醫師或藥師,不要自行使用藥用洗髮精,避免加重症狀。有人提倡「清水洗頭」,用最天然的方式洗髮,且兼具養髮功效。吳明穎提醒,洗髮是在洗淨頭皮,把沾附的髒汙及皮膚代謝物清洗乾淨,清水並無法徹底清潔頭皮,就跟碗盤油汙無法用清水洗淨一樣,一定要用洗碗精或用熱水燙過。洗頭的水溫不宜太高,適中溫度為38℃左右,接近體溫,過高的水溫易刺激頭皮,且傷害頭皮毛囊。洗頭的時候,要用指腹貼著頭皮輕揉搓洗,有助於刺激頭部血液循環;若用指甲抓摳、力道太大,「抓頭皮」的方式很可能抓傷頭皮,甚至引起感染。吳明穎建議,除了特殊性的藥用洗髮精,正常洗頭不要超過5分鐘,避免造成過度的清潔。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7 養生.健康瘦身
低碳水高蛋白飲食減重卻容易失眠?醫告訴你原因及注意4原則
低碳飲食好處多,可控糖、減脂、降體重,透過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幫助改善健康體態,不過,熱門的減重飲食法如果吃錯了、進食時間不對,反而會影響生活作息。63歲的阿隆為了減重,進行低碳高蛋白飲食約半年,雖然體重有減輕,卻夜不成眠。內分泌失衡 身體微亢奮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攝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的量過低,容易影響睡眠。飲食與睡眠大有關係,進食的時間點、吃進去的食物,都與睡眠息息相關。因為限制進食會讓血清素和色胺酸的分泌大幅減低,同時導致褪黑激素下降,當這些分泌物失衡,身體會處在微亢奮的狀態,因而失眠。顏佐樺說,像執行低碳高蛋白飲食減重的阿隆,半年下來的確瘦了,但睡眠品質卻愈來愈差,不是失眠就是早醒,讓他十分困擾。在全盤檢視他的飲食習慣後,發現阿隆的減重三餐是以大量的豆腐、豆漿與蔬菜為主,完全不碰白飯、水果,訂下嚴格標準進行低熱量、低碳、高蛋白飲食。雖然阿隆的減重效果明顯,但他有時晚上會因為太餓而吃進不少零食,而三餐又回到極為克制的減重飲食,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情緒因此多少有些波動。吃抗性澱粉 三個月改善顏佐樺建議阿隆晚餐吃一些玉米、地瓜、少量米飯等抗性澱粉,吃了能增加飽足感,不易影響血糖,可生成幫助入睡的褪黑激素。三個月後回診,阿隆的睡眠品質獲得改善。顏佐樺提到,飲食會影響睡眠狀況,其機轉原理為血清素和褪黑激素,兩者相互影響分泌、調節生理機能。血清素和色胺酸是褪黑激素的源頭,也是製造褪黑激素的原料;攝取蛋白質能夠補充色胺酸,如果餐中同時含碳水化合物,則能協助色胺酸經過大腦屏障,合成血清素。澱粉、蛋白質不足,會影響腦內激素分泌,顏佐樺建議,即使執行減重計畫或因慢性病必須控糖、控血脂,在飲食部分要掌握4原則,避免降低血清素,進而影響睡眠品質。飲食如何避免影響睡眠1.晚餐適當補充蛋白質、抗性澱粉等原型食物,最好在上床前4個小時吃晚餐。2.平時蔬菜、水果要吃得夠,每天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均衡攝取營養素。3.高脂肪、高熱量的晚餐會影響睡眠品質,這些食物停留在腸胃中的時間過長,加重消化負擔。4.酒精飲品可能會讓人容易入睡,卻會影響睡眠的深度、半夜容易醒來,睡眠品質變差。睡不好的原因非常多,除了飲食問題,壓力、營養素不均衡、3C使用過度也會影響睡眠。顏佐樺建議,可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甲基化代謝分析,揪出潛在失眠原因,減少睡眠用藥依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6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急性中風救命時間拉長 溶栓治療使用率提升
為爭取急性腦中風患者治療關鍵時機,健保署於去年10月、11月陸續放寬急性腦中風治療健保給付,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從原先發病3小時延長為4.5小時內使用,動脈取栓移除手術放寬至24小時。據健保資料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112年10月放寬給付後的三個月皆超過6%,高於111年同時期平均使用率5.3%,顯示這項政策讓能治療的病人變多、過去無法治療的患者有更多機會擺脫輪椅。受惠健保政策 搶命黃金時間拉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蔡力凱表示,腦血管疾病位居112年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每年約4萬人因急性腦中風住院,血液循環障礙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腦損害的腦中風,可怕之處除了致死率,還有高致殘率。急性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占比約7成5的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治療方式為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以及動脈血栓移除手術。蔡力凱分享,曾有病患從發病到上救護車、送至急診室、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並執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從發病到血管打通過程不到100分鐘,順利搶救一命且康復走出醫院。雖然健保給付放寬,但提醒民眾仍要搶在最快時間內打119送醫,切勿認為允許治療的時間延長就能慢慢就醫,若腦部缺血太久,一旦不可逆的傷害會造成身體殘障,可能留下永久的後遺症。時間延長也切勿輕忽 119速送醫避免後遺症救治腦中風病患,除了跟時間賽跑,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陳右緯表示,第一線的EMT(救護技術員)判斷極為重要,EMT要在短時間內辨識病患是否為腦中風,並將病患送至可處置的急救責任醫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自110年起,連續3年合作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課程,而健保署資料數據亦顯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rt-PA的使用率近年略有成長,年均使用率從111年5.2%,增至112年5.9%,實際數據更說明長期合作下,成功搶救了更多國人的生命。針對急性腦中風救治,除了給付放寬外,健保署還訂定「重症照護跨院合作」分配項目,強化醫院跨院照護合作。陳右緯表示,區域聯防有助於救治資訊的雙向即時溝通,包括病患到院前的治療準備,透過平台可大幅縮短轉診時間,爭取最大的治癒機會。今年5月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行為期一個月「為你擋風-腦中風救護線上測驗」,全台消防局響應測驗人數突破5000人。根據測驗數據成果,關於急性腦中風到院前處置的知識題,EMT答對率高達9成5以上,接近百分百,顯示第一線急救人員的專業度足夠。但在關於給付政策調整急性中風用藥時間變化的題目,整體答對率僅86.8%,顯示部分第一線人員在資訊更新上有落差,仍有進步的空間。民眾認知不足 腦中風就醫慢半拍「送醫時間」是搶救腦中風的關鍵,為什麼許多患者到院還是超過可以治療的黃金時間?蔡力凱認為,部分國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不了解第一時間就醫的重要性,因此提高了失能與死亡的風險。曾有患者半側手腳沒辦法動,以為是太累、短暫肢體無力,只要休息就好,睡一覺起來卻錯過治療時機;還有民眾太晚就醫,竟是因為「隔天剛好有掛號,一併看診不用多跑一趟。」陳右緯強調,腦中風救治不只需政府和專業醫療及緊急救護端的努力,更需要全民一起提高警覺。腦中風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友無法順利執行其中一項,切勿遲疑,立即撥打119送醫,為自己或家人搶下治療黃金時間,恢復最好的健康狀態。
-
2024-08-25 癌症.抗癌新知
秀傳癌醫中心中西醫整合醫療 翻轉彰化癌症死亡率
醫療科技不斷進步,免疫治療、精準醫療讓癌症變成「可控制的慢性病」,全方位的照護更顯重要。癌症已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雖有逐漸提升,不過彰化縣癌症標準化死亡率略高於全國平均值,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表示,設定目標要翻轉這個情況,讓居民享有醫療平權。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提升醫療量能。2020年,秀傳醫院把啟用21年的延平大樓改裝啟用,更名為「秀傳癌醫中心」,增加醫師陣容、優化照護流程,從前端的預防保健到術後康復的照顧,提供全程個別化服務。張正雄說,要把大彰化的醫療量能拉上來,一定要接軌全球精準醫療趨勢,協助醫師團隊進行更精準的臨床決策。除了秀傳癌醫中心,海線的彰濱癌症治療中心也一起建構守護網,張正雄提到,兩個中心在癌症的年度新診斷個案目前加總量約2000例,平均每年新診斷個案服務量的增加大約有100例。服務的量能拉上來,是藉著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項目,包括細胞治療、再生療法、幹細胞移植與中西醫整合醫療等,並且爭取最新醫療技術與臨床試驗案的引進。提升就醫可近性,更能維持整體生活品質。目前彰化院區設有NGS實驗室、微創中心、細胞治療實驗室、幹細胞移植室、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放射線與伽馬刀治療等,造福彰化縣的居民,特別是彰化濱海地區鄉鎮。張正雄強調,民眾可以安心留在家鄉接受高品質治療,不用舟車勞頓往返北中南都會區就醫,大幅提升癌症病患就醫的可近性、便利性,有利於維持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細胞治療可分為兩類:再生醫學與癌症治療,秀傳醫療體系以全癌症治療為主軸,為此積極擴展與生技公司的合作,目前通過特管法核准於癌症治療的共有14案,再生醫學的3案。另外,與兩家國際大藥廠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主要先導入癌症相關臨床試驗,讓彰化的病人有機會接受過去是都會醫院才會有的最新治療。張正雄也分享,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彰濱院區從兩年前即籌設NGS實驗室,目前已能透過各種基因檢測,以擬定適合患者的治療策略,在地化的為病人尋求更多且精準的治療方案。導入中醫調理,個管師、營養師、心理師全程協助。在癌症治療這一塊,秀傳醫療一直致力推動中西醫整合醫療服務,強化癌症診療全人服務的實踐。以「秀傳癌醫中心」為例,學習全美排名第一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跨專科的全人中西醫整合醫療,是本於該院特色與優良傳統;於此,秀傳醫院再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比如足浴、氣功、中藥茶包、雷射針灸與正念瑜伽等於癌症病人身心靈的照護。張正雄表示,精準治療癌症已成為主流,但術後的復原照護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與長期存活都有正面實證,為能落實全人與全程的照護目標。為此增聘「個案管理師」,為每位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與療程。除了導入了中醫調理,可以安排針灸、藥膏、足浴等療程,還有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等協助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提供患者診療上的一個休憩站。醫療亮點● 成立兩個癌症中心,大彰化地區癌患享有就醫便利性。● 癌症治療跨專科整合中西醫療,加入具國內特色的輔助療法,如足浴、氣功等。● 增聘個案管理師,協助癌友擬定最佳治療計畫。● 爭取最新醫療技術、導入癌症臨床試驗。
-
2024-08-21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多吃紅色食物補氣養血、睡「子午覺」養精氣神
8月22日是24節氣的「處暑」,這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天氣非常炎熱,值此季節轉換之際,要預防「秋燥」。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說,「處」有結束的意思,代表夏天的暑氣將逐漸消退,大地由陽轉陰,調養身體的關鍵在於陰陽平衡,建議多吃五穀根莖類以及蔬果,為增強免疫力打底。處暑 天氣由熱轉涼的轉折曆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在中醫的觀點,處暑代表天氣由熱轉涼的轉折,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進入秋天的季節。張家蓓表示,現在白天氣溫仍高,但夜晚可以明顯感受到變涼,氣溫起起伏伏、晝夜溫差大,要注意身體缺水的狀況,以減少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的機會。中醫將秋天身體缺水乾燥的情況稱為「秋燥」,張家蓓提到,秋天氣候雖然涼爽,但也乾燥,如果缺乏保濕修護,容易加重皮膚乾癢的症狀。在季節交替時節,亦要為秋冬健康做好準備,此時節容易舊疾復發,甚至症狀加劇,若夏天熱過頭而致身體失調,入秋後就容易罹患感冒、蕁麻疹復發等。處暑「健脾祛濕」 吃紅色食物補氣養血處暑養生要檢視血氣與正氣,首重「健脾祛濕」,張家蓓建議,可以多吃糙米、根莖類食物,包括地瓜、南瓜、馬鈴薯、蓮藕、山藥等,可以「補中益氣」。另外,也可以食用甜菜根、紅洋蔥、紅鳳菜、枸杞、洛神花等紅色食物,可以「補氣養血」,吃出好氣色。處暑時,人體的氣會走到「四滿穴」,張家蓓提到,這個穴位屬於「腎經」,除了健脾祛濕外,也要留意腸胃濕氣及下肢水腫問題。四滿穴位於下腹部肚臍位置,記住「臍下2寸、旁開5分處」口訣,剛好左右對稱,這個位置為腎經、沖脈之會處,可以輕柔按壓或用艾條溫灸,可以解疼痛、消脹滿。「子午覺」養足精氣神 秋天來臨前「未病先防」暑氣的尾巴,要提早躺床醞釀睡意,回到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調整睡眠品質。張家蓓建議,可以試試中醫養生的「子午覺」,在晚上11點到凌晨1點以前上床,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白天11點到1點之間小睡片刻。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養足精氣神,在秋天來臨之前「未病先防」。處暑養生4重點1.預防秋燥:要適當補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2.健脾祛濕:多吃糙米、根莖類食物,可補中益氣;再加上吃紅色食物,可補氣養血。3.按摩穴位:可用指腹輕柔按壓「四滿穴」,或使用艾條溫灸,有益氣血。4.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增進睡眠品質,養精蓄銳,增強免疫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0 養生.聰明飲食
大啖生魚片隔日上吐下瀉險喪命 醫師提醒3類人別生吃海鮮
夏天是玩水的季節,不少人到海邊戲水會順便安排至漁港大啖美食,海鮮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提醒,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等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要避免生食,否則易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海洋弧菌 又稱創傷弧菌曾任急診醫師的陳威龍分享,一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因食用含有海洋弧菌的生魚片,險些因敗血性休克而喪命。這位民眾吃了生魚片後,當下沒有出現異常,但隔日卻開始上吐下瀉,原以為是吃壞肚子的腸胃炎疾病,自行服用成藥緩解症狀,直至晚間病情加重,四肢癱軟無力才緊急送醫。到院時,患者已經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陳威龍聽聞患者曾食用生魚片,研判是海洋弧菌惹禍。海洋弧菌又稱「創傷弧菌」,致死率高,不時有民眾誤食而死亡的案例。這種細菌在適宜的溫度(20℃-27℃)下會快速繁殖,除了在海水中,海洋弧菌也會依附在海洋生物身上,隨海鮮一起被捕撈上岸。鮮魚魚刺刺傷 也會致病陳威龍提醒,海洋弧菌無法在高溫烹煮下生存,所以生食方式會將海洋弧菌一起吃下肚。一般健康情況良好的民眾,吃到被海洋弧菌汙染的生食通常不會有嚴重併發症,大多是輕微惡心、嘔吐。但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例如:癌症、糖尿病、肝病患者,就難以抵禦外來細菌的入侵,可能出現嚴重反應。臨床經驗顯示,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若未即時救治,大多會在住院48小時內因為多重器官衰竭、猛爆性敗血症死亡,死亡率超過50%。除了生食致病,購買生鮮若不慎被魚刺刺傷,也會因感染海洋弧菌而進展為壞死性筋膜炎,甚至出現敗血性休克,必須給予強效抗生素治療。以這名慢性肝炎患者為例,陳威龍強調,日常要顧好肝臟,避免影響消化食物、儲存物質、代謝解毒及製造凝血因子等功能。肝功能不好,細胞免疫功能也會降低,掌握護肝4大原則,從規律生活做起,否則吃再多保健食品也僅是治標不治本。護肝保健4大原則1.戒菸戒酒:戒酒是遠離酒精性肝病的不二法門;抽菸會影響體內氧與鐵離子等運輸,進而影響到肝臟健康。2.優質食物:多攝取含有鎂、葉綠素、維生素A及C的新鮮蔬果,另攝取優質油脂Omega-3,幫助抗氧化。3.充足睡眠:給予肝臟充足的休息時間;若睡眠不足,導致肝細胞無法進行修復,反過來影響精神狀態。4.規律運動:避免因肥胖而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廢物順利排出體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0 焦點.長期照護
農曆七月出現幻覺、看到鬼? 注意脫水造成「譫妄」,醫給照護4指引
正逢農曆七月,家中長輩不斷嚷嚷「看到鬼」,讓家屬及照顧者心生恐懼,尤其是當長輩對著空氣講話,心中更是一陣發毛,被認為是「中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表示,可以先釐清是因為夏天脫水引發的譫妄,還是失智精神行為症狀,不要直接反駁或斥責,可能讓溝通障礙更嚴重。譫妄為急性症狀 身體缺水、感染發燒都可能出現譫妄是一種急性症狀,當身體缺水、感染發燒、服用新藥物,特別是精神科藥物時,特別容易引起譫妄。陳亮宇說,長輩發生譫妄的機率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腦老化,或是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病等腦損傷,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譫妄。譫妄的誘因非常多,陳亮宇建議,家屬應先檢查患者本身就有的生理疾病,或是因環境照明導致日夜感覺失調錯亂。另外,老年人就算活動量很少,也容易有脫水情形,喝水不足或營養不良缺乏鉀、鈉,易產生幻覺、昏睡、意識改變等。如果感到極度口渴、顏色變深、頭暈不適,症狀超過24小時就該看醫生了。有些長輩因為腦神經退化,視力變模糊,會將掛起來的衣物誤認為是人影,或是把鏡子中反射的影像看成是別人,直呼「房間裡有人闖進來!」陳亮宇提到,視覺系統年老退化是自然的現象,照顧者不要正面反駁,順著話題詢問看到了什麼,安撫焦慮不安,避免讓長輩情緒變得激動。譫妄若情況持續 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如果情況持續,應警覺是失智症前兆,視、聽幻覺是失智症的症狀之一。陳亮宇分享,患者常會述說看到已逝的親人、聽到不存在的聲音,這些都是他們腦中過去的記憶,照顧者可以試著先帶長輩出門走走、轉移話題,暫時隔離會誘發行為異常的人事物。陳亮宇提醒,若發現長輩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異,建議立即就醫,早期診斷出失智症,可及早介入延緩病情惡化。長輩譫妄及失智照護4招1.改善生活的場域環境,讓長輩有安全感,房間擺設要明亮,不要直接看到鏡子。2.建立規律的作息,減少白天午睡的時間,避免日夜顛倒;另可增加平日活動。3.多喝水,身體脫水會造成譫妄;失智長輩因感知退化不知道口渴,不自覺陷入脫水狀態。4.多和長輩對話及相處,引導分享興趣、人生故事,給予溫暖的陪伴。【疾病百科】譫妄症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掉地上秒撿能不能吃?醫師說可以但用水沖洗外還需一步驟
食物不小心掉在地上,覺得浪費可惜,把握「3秒鐘原則」迅速撿起吃下,小心可能引發腸胃不適。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食物掉到桌面或地上,趕緊撿起來擦拭之後吃掉,對於身體健康者來說,大多無害,但前提是掉在「乾淨環境」。身體的胃酸具有很強的殺菌功能,大部分的細菌、病毒經過這酸水都會死光,胃酸是重要的保護屏障。關於食物掉到地上到底還能不能吃?邱展賢認為,要取決於環境,如果是汙染程度高的馬路、公園、公共場所等場所,當然直接棄之垃圾桶;若是平常有打掃的家裡,食物掉落地面沾染致病微生物的機率並不高。邱展賢說,一般熟食掉到地上,可以用水沖洗,再回鍋加熱,這「加溫」步驟不可少。不過,食物掉在灰塵多的地方、髒水處,或是家裡養寵物容易毛絮亂飛,細菌附著的機率就會大增,建議直接回收,不要因為覺得可惜而勉強吃。吃進髒東西時,「心理作用」易產生惡心、不舒服的感覺。邱展賢表示,腸胃虛弱者更要特別注意食物安全,有些人吃到不乾淨的食物,不僅腸胃不舒服,甚至還得了腸胃炎。另外,食材的特性也是沾染細菌的關鍵,例如:麻糬、蛋糕、土司、水果等,水分高或帶有調味醬料食物特別容易附著細菌,不建議再食用。關於食安問題,邱展賢提醒,夏季天氣炎熱,食物很容易變質腐敗,買回來的熟食務必在1至2小時內吃完,即使放進冰箱冷藏,也要在2天內食用完畢。冰箱只能延緩細菌生長的速度,並非萬能,食物放久了還是會壞,尤其要善用密封工具,避免細菌交叉感染。邱展賢強調,慎選新鮮食物、小心病從口入,食物首重乾淨衛生,包括食材本身以及周遭環境。夏日高溫潮濕,增加了食物中毒的風險,如果掉到地上,還是少吃為妙。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養生.聰明飲食
慢性病是吃出來的 專家教從用餐順序及料理方式遠離三高危機
俗話說:「病從口入」,三高、慢性疾病是吃出來的。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進食順序錯誤,經常吃高鹽、高油及高糖食物,容易引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問題,影響心血管健康。建議簡單改變用餐順序,先吃蔬菜,再吃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白肉等,最後才吃澱粉類如飯、麵等,就能輕鬆降三高、預防慢性病。三高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遺傳因素,最重要的關鍵是「飲食」。台灣外食比率近7成,便當隱藏許多熱量陷阱,徐佳靖說,許多人在用餐時,先扒進大口白飯,再吃鹹香的焢肉、排骨或雞腿,最後才吃上幾口菜,往往吃不完的剩食廚餘,幾乎都是蔬菜類。吃菜再吃蛋白質 用餐宜細嚼慢嚥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調節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徐佳靖建議,用餐應先吃蔬菜,可以緩和飯後血糖上升,控制高血壓的「得舒飲食」,也是以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的深綠色蔬菜為主;接著是吃優質蛋白質食物,澱粉類最後再吃,注意食用時要放慢速度、細嚼慢嚥。蛋白質可分為植物性與動物性,植物性蛋白質包含黑豆、毛豆、黃豆,其他豆類都屬於澱粉;動物性蛋白質則以鳥禽類、海鮮類等白肉為主,豬、牛等紅肉適量。徐佳靖提到,動物性蛋白質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而植物性蛋白質的肪脂量低、飽和脂肪酸低,分量可各半食用。少碰精緻澱粉類 運動增醣類代謝在澱粉類部分,徐佳靖提醒,多吃五穀雜糧,地瓜、南瓜也屬於澱粉,可取代米飯主食。麵條、冬粉是加工過的精緻澱粉,吃太多小心發胖,還會讓血糖瞬間升高。有些人以為戒澱粉是有效的減重策略,但完全不吃澱粉,容易導致能量不足,影響身體正常運作。吃對好澱粉,有助於控制食欲和體重,搭配運動能增進醣類代謝,並幫助肌肉修復。徐佳靖強調,進食從蔬菜、肉類、澱粉,依序用餐可避免血糖快速轉變為脂肪,引發肥胖、三高問題。至於水果,應該當成餐與餐之間的「點心」,水果並不會幫助餐後消化,反而會更增加飽腹感。除了食物進食順序,在烹調方面,徐佳靖指出,盡量以清蒸、水煮、烘烤、涼拌等方式烹煮,少油煎、油炸,以及加入大量調味料的紅燒、糖醋等烹調方式,限制鹽、糖、油的攝取,以遠離三高危機。降三高的食物預防三高上身,不妨多攝取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木耳、香菇、金針菇、海帶等食物,可以減低膽固醇的累積,進而降血壓、降血脂及穩定血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養生.健康瘦身
6大減肥迷思你中了嗎?醫揭露殘酷真相:為什麼會愈減愈肥?
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因肥胖而造成的慢性病就占了7項,有人把「減肥」當成一輩子的課題,因為不停在變胖、變瘦之間來回。家醫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黃致遠表示,一味追求瘦、想要快速減重,完全不運動只靠節食,反而容易復胖,用對方法才能避開減肥陷阱。根據國健署「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最新統計,18歲以上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50.3%,創8年新高。黃致遠整理出下列6大減重迷思:1.只計算攝取的熱量2.降低油脂攝取量3.斷食減重容易傷身4.不吃早餐會影響減肥成效5.少量多餐不會減緩飢餓感6.拼命運動就能成功首先,「只計算攝取的熱量」會忽略了食物的質量與營養密度,黃致遠舉例,200卡的堅果比同熱量的糖果更富含蛋白脂與健康脂肪,有助於提供飽足感和穩定血糖。當過度限制熱量攝取時,身體會自然進入「節能模式」,導致代謝速度下降,這時候就會出現「撞牆期」,體重停滯不前。民眾在減重時,常把油脂視為最大敵人,以為「降低油脂攝取量」比較健康,這是另一個普遍誤解。黃致遠強調,低脂餅乾、低脂冰淇淋吃起來少了滑順感,雖然健康卻可能添加更多精緻碳水化合物增加風味。適當攝取亞麻籽油、魚油等富含Omega-3的健康油脂,補充營養素也很重要。有些民眾認為「斷食減重易傷身」,黃致遠表示,在進行間歇性斷食的期間,人體會啟動脂肪燃燒和能量代謝的機制,有助胰島素的調節,胰島素水平下降,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控制血糖並促使脂肪燃燒。斷食並非不進食,而是將不進食的時間延長,讓身體有更多機會刺激脂肪分解。有人會擔心,「不吃早餐會影響減肥成效」,黃致遠提到,早餐並非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減重的關鍵在於「每餐保持營養均衡」,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健康脂肪和多樣化的蔬菜,以提供充足的營養與飽足感。至於透過少量多餐來減重,黃致遠說,「少量多餐不會減緩飢餓感」,而且可能適得其反。頻繁進食不僅會使消化系統一直處於工作狀態,進而增加腸胃道壓力,影響消化與吸收功能。另外,頻繁進食刺激胰島素分泌,會促使身體將多餘能量儲存為脂肪,導致肚子像「吹氣球」般變大。另一項「拼命運動就能成功」的迷思,黃致遠提醒,運動好處多,但減肥不能只靠運動,特別是腰圍肥胖者常伴有胰島素阻抗與代謝症候群,單靠運動或練肌肉效果相當有限,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食欲與心理壓力。俗話說:「7分靠飲食,3分靠運動」,減肥必須雙管齊下,另加上全面改變生活方式,才能達到持久不復胖的減重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醫療.泌尿腎臟
夏日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 醫師提醒一狀況恐致急性腎衰竭
24節氣「立秋」過後,全台氣溫仍居高不下,8月至今的熱傷害就診人數很多,衛福部統計高達360人次左右。對於悶熱的天氣,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避免發生中暑,尤其夏日運動時,應掌握「補水3適」原則,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並防止流汗過多而出現脫水症狀。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不論是室內的有氧舞蹈、瑜伽等,或是室外的健走、慢跑、騎腳踏車及長達數小時的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都有可能因室內室外的悶熱環境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在運動健身的同時,要多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不少人喜愛夏天運動爆汗的感覺,認為把汗逼出來,有助於瘦身、排毒。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朱柏齡表示,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但如果流汗過多、沒有適度補水,身體會處於缺水狀態。人體在缺水情況下,除了溫度調節失衡引發熱傷害,也會因腎臟灌流不足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朱柏齡分享,有一位患者因處於悶熱空間,導致滿頭大汗、水分大量流失,又因專注想完成手上的工作,忙起來就忽略喝水,結果身體不適來求診,檢驗出尿毒指數升高,產生急性腎衰竭損傷。另一位長者習慣晨間活動,以為早上外出運動就沒事,可以避開陽光,但是夏天日出早,該名長輩流汗後沒有適時補水,口腔乾燥、心跳加快,緊急就醫治療。朱柏齡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夏天運動要注意定時飲水、控制運動時間、適時休息、避免過度訓練。若在戶外運動,要選擇在陰涼處休息,如果覺得太熱,千萬不要逞強,尤其是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補水3適」原則1.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先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於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2.適度: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到600㏄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到300㏄;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易造成水中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熱易脫水也易「傷心」!患有心血管、慢性病,要不要限制喝水量?
炎夏持續高溫,小心熱傷害發生,不僅會中暑,高溫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猝死意外。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說,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下,皮下血管會擴張,皮膚的血流量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容易導致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夏天流汗多、易脫水,慢性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避免熱傷害。天氣熱易脫水 也易「傷心」林謂文表示,氣溫變化會讓心血管疾病發作狀況明顯增多,由於血管會「熱脹冷縮」,因此夏季天氣熱會導致血管擴張,加上大量出汗而易脫水,就會增加血液黏滯性,進而形成血栓,容易引起心肌梗塞,有猝死風險。林謂文提醒,炎熱天氣加上長時間待在悶熱場域,會阻礙人體散熱,當身體調節功能失衡,就會出現各種反應。中暑與心肌梗塞都可能發生,初期症狀相似,包括胸悶、心悸、頭痛、惡心等,不過仍有一些症狀不同。中暑還會有身體發熱、皮膚乾燥發紅、口乾舌燥等症狀,以及全身性不舒服;心肌梗塞則會出現呼吸喘、冒冷汗以及下巴痛、腋下痛、脖子痛等反射性疼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經常會問,到底要不要限制喝水量?林謂文表示,「限鹽」是關鍵,當攝取過量的高鈉食物,會覺得特別口渴,且怎麼喝都止不了渴。心臟衰竭、洗腎患者才需要注意每日喝水的量,避免水分無法正常排出,累積在體內傷害其他器官。慢性病患護心 注意規律用藥郭志東強調,三高病人一定要準時用藥,若以為血壓數值穩定而自行停藥,就會出現反彈性高血壓,讓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而有致命危險。另外,民眾頻繁進出室內外,冷熱溫差也會讓血壓突然升高、血管劇烈收縮,導致血管中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進而易發生心肌梗塞的危險。郭志東提醒,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因器官已受疾病影響,遇上高溫可能使病情加重,要多注意補水,並且規律服藥。夏天應喝多少水?1.根據個人運動強度、工作狀況,比平常每日喝水量2000cc增加500至1000cc,注意補水但不用過度。2.常待在辦公室的人,可以多喝水500cc。3.養成隨時喝水的好習慣,不要口渴才喝水,以常溫水為佳。(資料來源/郭志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4 醫療.腦部.神經
成大車禍,駕駛癲癇發作釀1死!癲癇是遺傳?生活習慣不佳也可能發病
台南12日下午發生一起重大車禍,54歲成大女職員從成功校區內行駛而出,突然高速連撞7車,事故造成1死4傷,一名準備接小孩回家的機車女騎士當場死亡。車輛暴衝的疑似為「癲癇發作」,肇事的女駕駛事後自述是因癲癇釀禍,發病時無法控制身體,腳踩油門直直往前撞。癲癇是遺傳?生活習慣不佳也可能發病癲癇最常見的發作型態是全身抽搐、四肢僵硬、雙眼上翻、失去意識等,症狀會依發作的腦部區域不同而異。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癲癇是一種常見、但不易察覺的神經疾病,如果生活習慣不佳,例如經常熬夜、過度壓力、過量喝酒、睡眠不足等,長期累積易讓大腦的神經元異常放電。鄭美雲說,大部分民眾以為癲癇是遺傳,出生即有癲癇的患者約10%,90%為後天因素,除了上述生活習慣,另一個罹患癲癇的原因是嚴重頭部外傷,也會產生異常放電。癲癇發作時該怎麼辦?癲癇又分為小發作、大發作,前者可能身體局部顫抖,但意識清楚;後者會全身抽搐、失去意識。鄭美雲提到,要診斷為癲癇,症狀為2次發作,發作時間間隔24小時以上,另加上腦波檢查是否不正常放電。確診後,需要長期服藥穩定病情,預防突然發作危及自己其他人生命安全。癲癇發作時該怎麼辦?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黃彥翔表示,患者當下其實無法自己處置、控制僵硬或顫抖的四肢,旁人可協助移開會撞到頭部的物品,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另外,要保持呼吸道暢通,將硬物塞到嘴巴內防咬到舌頭的錯誤迷思,可能會造成窒息。黃彥翔提醒,患者發作結束時,保持安靜休息即可慢慢恢復,通常持續約數十秒至3分鐘,很少超過5分鐘以及連續發作。若發作時間超過3分鐘,或是全身性大發作,有昏厥、失禁等症狀,應立即送醫治療,避免腦部嚴重傷害。除了服藥控制,黃彥翔提到,患者要避免日常開車、爬高等行為,癲癇發作時,會者本身不會有危險,但開車會傷及他人、爬高會從高處墜落。因發作大多是不可預期,應避免從事有危險性的活動。關於癲癇患者的開車權益,交通部修法於2020年9月開放輕症或可控制型癲癇症患者可以考取駕照。黃彥翔認為,這項規定立意良善,可促使患者良好控制病情,也改善日常生活習慣,癲癇症狀可以穩定控制、降低發作機會。醫:病人能不能開車是複雜問題【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治醫師尤香玉說,每當發生此類事件都滿嚴重的,「真的十分不幸」,往往也造成其他癲癇患者擔心自己病情,不知何時復發,醫師也會擔心開車、騎車的病人,是否會發生類似事件,但癲癇病人能不能開車是個複雜的問題,畢竟有病人將病情控制良好,也有開車、騎車的需要,不能一網打盡,要求所有病人不能開車。尤香玉說,她不是肇事駕駛的主治醫師,並不清楚當事人的病情,依國內現行規定,癲癇患者只要二年內病情沒有發作,可以經由醫師開立診斷書,讓患者考取駕照,該規定與日、韓相同,而美國因國土幅員遼闊,依各州不同規定,約6個月至1年沒有發作,就可以開車。每位癲癇患者病情不同,尤香玉說,該門診中也有人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長達5、10年都沒有發作,但癲癇何時發作是無法預測的,且病情可能會起伏不定,患者應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況,但如果領取駕照期間,癲癇發作了,就不應該再開車。尤香玉提醒,癲癇患者遇有三大情境,包括熬夜多天、很多天沒有按時吃藥、或是女性患者生理期時,為癲癇發作的危險時刻,呼籲此時應提高警覺,避免開車、騎車,以保護自己及他人的安全。【疾病百科】癲癇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4 癌症.乳癌
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2個階段特別不易察覺乳癌症狀
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被喻為女性健康殺手,國內前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中,乳癌高居排行榜。發生高峰約為45-69歲之間,不過,受飲食習慣、環荷爾蒙、壓力因素等影響,患者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在年輕患者中,懷孕中或正在哺乳的女性容易忽略症狀而延遲診斷,錯過黃金治療期。懷孕初期、哺乳期女性罹PABC型乳癌 症狀不易察覺禾馨醫療乳房外科醫師曾建勳表示,懷孕初期和正在哺乳的女性,乳房會因為荷爾蒙的變化,不易察覺乳癌症狀。在這二個時期,乳腺組織在構造及功能上也有所改變,因此掩蓋住病灶,在診斷上相對困難。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所罹患的乳癌被稱為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簡稱PABC),只要是懷孕中、產後一年內、哺乳時期確診的乳癌皆屬於此類型。據統計資料,每3000名孕婦中就有一名可能患有PABC;40歲以下乳癌患者約10%屬於PABC,35歲以下更達15.6%。近年來,因為乳癌年輕化及孕婦年齡上升,PABC發生率也提高。曾建勳說,PABC具侵略性且變化快速,早期發現與治療十分重要。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都是自行摸到腫塊而就診,乳癌的腫塊多半沒有明顯的疼痛感,與一般懷孕時腫脹的乳腺組織或哺乳時因乳管阻塞或乳腺發炎導致的腫塊不同,因此孕期、哺乳期發現乳房腫塊一定要特別小心。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揪腫塊 確診後要盡快治療除了腫塊之外,若有乳房皮膚變厚、乳頭分泌物增加或分泌物顏色改變、異常腋下淋巴結腫大等異於平常的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療建議。檢查方式可利用「乳房超音波」,曾建勳表示,這種不具放射線、安全且快速的檢查,是乳房腫塊檢查的首選,超音波影像型態協助醫師初步評估。另一種常見的「乳房攝影」,原理為X光,具有些微放射線,但研究證據指出,其放射線劑量相對較小,對胎兒影響不大。孕婦有需要仍可以接受此檢查,不需過度擔心;其他相對安全的檢查還包括不使用對比劑的磁振造影(MRI),本身也不具放射線。在乳癌治療上,曾建勳表示,大部分的PABC多為侵襲性乳管癌,其乳癌細胞多半較屬惡性,且易有類似發炎的細胞型態,確診後建議要盡快治療。對孕婦來說,透過手術完整將病灶移除是優先考慮方式,過去讓人顧忌麻醉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只要透過適當麻醉藥物的選擇,對胎兒其實安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3 醫療.精神.身心
「壓力失眠」讓你胖!必做3件事改善壓力體質
生活壓力大,明明沒吃什麼卻一直發胖,這種情況被稱為「壓力肥」。家庭、工作重擔亦容易使睡眠品質不佳,「壓力失眠」提高心血管、免疫系統或消化系統等慢性病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副院長蘇聖傑表示,平衡壓力所造成的身體負擔,是現代人要正視的健康課題。長期壓力讓身體無法放鬆 睡眠品質下降當遇到壓力情況時,交感神經系統會加速作用,促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壓力會讓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身體無法放鬆,大腦處在警覺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會反過來增加壓力,降低人體對壓力的處理能力,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腦部老化。蘇聖傑說,透過壓力荷爾蒙節律分析檢查,可評估皮質醇24小時晝夜分泌的變化,了解身體的睡眠或情緒狀態是否跟壓力有關。另外,甲基化代謝評估可以進一步得知甲基化是否失衡、是否影響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合成,引起失眠狀況。2方法檢視監測壓力狀態蘇聖傑提到,除了定期健康檢查以外,另可以用兩個方法檢視與監測壓力狀態,包括觀察睡眠品質了解壓力情形、穿戴能監測心率變異性的裝置。睡眠品質不佳,代表身體處於壓力較大的狀態,醫學實驗顯示,若老鼠一整晚沒有進入睡眠狀態,隔日壓力荷爾蒙即明顯升高,因為大腦處在警覺的狀態。壓力會導致心率變異性降低,可利用運動手錶監測心率變異性,觀察心跳間隔的時間差異。正常來說,吸氣時心率會加快,吐氣時則會減慢;當處於壓力狀態時,呼吸變得急促,有助於抑制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蘇聖傑建議,不妨練習禪修、靜坐冥想、太極瑜珈等方式,延長吐氣時間,有助於平衡自律神經系統。3件事改善壓力體質想改善壓力體質,蘇聖傑強調,睡眠充足和規律作息可減輕身心壓力、維持身體的生理節律。尤其,節律的穩定性有助於調節荷爾蒙和神經系統,使身體更能應對壓力。運動也很重要,主要作用為消耗壓力荷爾蒙,讓自律神經有機會重獲平衡,身體重回良性循環運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3 醫療.心臟血管
光是站著就累 台大「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救法洛氏四重症患者一命
28歲張小姐是先天性心臟病「法洛氏四重症」患者,小時候曾接受開心手術,成年後因嚴重肺動脈瓣逆流,導致右心室擴大,心臟功能惡化,不僅爬樓梯會喘,光是站著就累。台大醫院為她進行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肺動脈瓣逆流問題獲得改善,她也是台大第100例的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教授、心臟科主任王主科指出,法洛氏四重症占先天性心臟病5%,每年約3千到4千名新生兒中,有一個法洛氏四重症,東方人罹病比率高。通常出生後就會發現,約一歲左右進行矯正手術,但還是有2至3成在成年後會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需要定期追蹤。台大小兒部副主任林銘泰表示,若出現肺動脈瓣膜逆流,因右心室出口狹窄,導致血液逆流及右心室擴大,未及時換瓣膜治療,恐心臟衰竭。過去傳統治療為開心手術,但風險大、手術恢復期長,也留下很長的傷口疤痕,近年發展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手術,傷口小,4天即完成療程。台大醫院於40多年前,即進行法洛氏四重症手術治療,目前手術矯正成功率達98%。2015年起,引進免開刀的經心導管肺動脈膜置換術,但一開始沒有健保給付,家屬聽到需百萬元的費用都慌了,只能咬牙苦撐,負擔沉重的醫藥費。2019年,由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施景中接生的女童綺綺,因複雜先天心臟病於10歲離世,她留下了許多手繪恐龍圖畫,轉為LINE貼圖,當年銷售金額突破1500萬元,其中522萬元捐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幫助經濟能力不佳的心臟病患者家庭,一名病童補助人工瓣膜約20至25萬元。台大團隊接力,將這分由大愛灌注而成的治療成果,化為申請健保給付的有力證據。2021年12月1日,心導管肺動脈瓣膜獲得健保給付,並由台大醫院團隊制定全國治療準則。王主科說,台大過去開刀以及心導管治療的個案累積約1500例,術後追蹤良好。張小姐是台大第100例心導管置換肺動脈瓣膜患者,術後作息正常,現在已無疲憊感。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指出,台大兒童醫院自2014年8月1日成立以來,以發展全方位的兒童醫療與本土兒童疾病研究為主,照顧急重難罕症病童。
-
2024-08-13 養生.聰明飲食
百香果可抗氧化、保護心血管 營養師提醒這類人一天一顆為限
夏天盛產百香果,除了直接食用外,還可以入菜、搭配各種飲品,吃起來酸甜清爽。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每年7至9月是百香果盛產期,小小一顆果實,富含維生素A、C與鉀、膳食纖維、類胡蘿蔔素等,護眼、護心且助消化。徐佳靖表示,百香果每100克約64大卡、5.3克膳食纖維、200毫克鉀,熱量低,屬於高纖、高鉀的水果,想減重的人可以多吃,但慢性腎臟病患者一天以一顆為限,更要避免直接飲用果汁。切開百香果,裡頭的果肉鮮黃且多籽,散發出濃郁香氣。徐佳靖強調,百香果的籽是營養精華,含有礦物質、粗纖維、百香多酚類,可抗氧化、保護心血管。如果不想嚼碎,直接吞下也沒有關係。屬於黃色食物的百香果,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含量非常高,可維持正常的淚液分泌,有助於改善乾眼症。百香果中的多酚類化合物,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且多酚有助眠、舒緩壓力等好處。市售的百香果,以深紫色果皮的「台農1號」為主,另有黃金百香果及果皮偏紅的滿天星品種,徐佳靖表示,營養價值都差不多,但有些甜度高達17度以上,糖尿病患者要忌口,建議一天不要吃超過2顆,且少吃其他水果。徐佳靖提醒,百香果屬於後熟型的水果,果實成熟會掉到地上。建議買回家後要再放4至5天,果梗變成淺褐色,這時候酸甜適中最好吃。百香果怎麼挑選1.果型飽滿:外形要飽滿圓潤,果皮光滑。2.沉重扎實:拿在手上有沉重感,代表愈多汁。3.無晃動聲:代表內部果肉成熟,如果有水聲,果肉已經分離,且味道較酸。
-
2024-08-12 醫療.中醫
夏日炎炎正好眠?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 4穴位助好眠
夏日炎炎正好眠,但是對長輩來說,入睡反而變成一件難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和生理功能也逐漸退化,直接影響分泌褪黑激素的能力。褪黑激素主宰人體生理時鐘的運作,當分泌量減少,會讓老年人輾轉難眠。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身體老化是必經之路,老年人因為慢性病、疼痛、夜間頻尿等,干擾睡眠的因子變多了,再加上肌肉張力和關節靈活性變差,容易引發夜間的不適及翻身困難,進而降低睡眠質量。林舜穀表示,睡眠障礙在夏季尤其明顯,主要是因為高溫、日照時間延長,前者讓身體難以散熱、後者會干擾體內的晝夜生理節律。夏季天氣炎熱,長輩為了防止脫水,會增加日常飲水量,卻會導致尿量增加。如果喝太多水,夜間頻尿易中斷睡眠,難以維持深度睡眠。其次,夏季夜晚的高溫,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汗,身體需要頻繁排尿,以排除代謝產物及調節體溫,造成刺激尿路問題。清熱茶飲 緩解夏季心火旺夏天陽氣旺盛,常見「心火旺」,林舜穀建議,此時節飲食清淡、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膩食物、保持情緒穩定,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於心火疏散。也可使用清熱降火的中藥,例如:仙草、蓮子心、麥門冬、沙參等煮成茶飲,緩解夏季心火旺盛的症狀。林舜穀推薦4個助眠穴位按摩,包含三陽絡穴、陽綱穴、陽溪穴、清冷淵穴,都有清熱安神及穩定情緒的效果。不過,想要改善睡眠,一定要從日常生活著手,維持規律作息、注意睡眠環境,午睡不要超過1小時,白天多曬太陽,可幫助夜晚分泌褪黑激素。睡不好的原因1.大腦與身體功能減退: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讓睡眠時間縮短或紊亂。2.慢性疾病影響:慢性疾病引起的各種疼痛,容易睡不著、睡不好。3.夜尿干擾睡眠:頻繁的夜間排尿會導致睡眠中斷,有礙維持深度睡眠。4.高溫影響散熱:人體因高溫難以散熱、入睡,高溫還可能加重心血管問題。麥門冬清心火茶材料:麥門冬10克、生地黃10克、甘草5克、綠茶3克、蜂蜜適量作法:1.備料:將麥門冬、生地黃和甘草分別洗淨備用。2.煮水:洗淨的3種材料放入鍋中,加入500毫升清水。3.熬煮:用中火將水煮沸後,轉小火繼續煮約20分鐘。4.過濾:將熬煮好的藥液過濾,取出藥渣,留下藥液。5.沖泡:將綠茶放入茶壺或茶杯中,倒入過濾好的藥液,讓綠茶浸泡5分鐘。6.調味:依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攪拌均勻即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住家緊鄰大馬路,還能開窗讓空氣對流嗎?5情境有助維持室內空品
戶外空氣品質拉警報,待在室內就比較安全嗎?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空氣汙染嚴重時,應避免在外從事運動,外出要戴口罩、減少暴露時間。不過,廚房煮菜油煙、各種家電、室內裝潢其實也有風險,把門窗緊閉反而累積汙染物,若未適當通風換氣,容易讓人頭痛、倦怠以及引發過敏反應。該如何預防或改善室內空汙?顏宗海分享自我防護措施,善用空氣清淨機、空氣循環扇,並從源頭做起,多使用「綠色材質」的裝潢設計,減少異味、有害物質的威脅。市面上的環保建材五花八門,一定要慎選「認證標章」,除了美觀更要著重健康。情境1:室外空氣汙染嚴重,改成在家運動、進行超慢跑,應如何調整居家環境,開窗還是開空氣清淨機?當戶外空氣品質亮起橙色、紅色燈號時,要關上門窗減少室外汙染進入,並打開空氣清淨機過濾出入時帶進家裡的汙染,例如:二手菸、三手菸以及沾附在身上的有害物質。使用空氣清淨機要注意,放在近身的位置,或是窗邊、門邊等,機身周圍要保持淨空,風口不要被物品擋住,另記得定期清潔濾網。顏宗海提醒,在家運動時,要避免有人同時進行炒菜烹飪,油煙亦會影響肺部健康。情境2:即將搬入新屋,建議裝潢完多久搬進去較理想?如何在入住前去除各種建材的化學物質汙染?顏宗海強調,在進行裝潢前,先跟設計師溝通好,使用綠色環保建材,避開刺激性的甲醛,減少室內外汙染。搬進新家之前,先進行「開窗通風」的流程,時間沒有一定標準,但最少抓2-3天,先打開屋內的窗戶,另使用電風扇、空氣清淨機,多管齊下讓室內外空氣流通。情境3:我家緊鄰大馬路,一開窗汙染就進來,這種情況還會建議開窗對流嗎?如何維持室內空品?如果緊鄰大馬路旁,顏宗海建議,面對馬路的那一面牆不要開窗,因為車水馬龍的街道,有無數汽機車來回穿梭,引擎燃燒排放的廢氣屬於「移動汙染源」,不像「固定汙染源」可以掌握。緊閉窗戶的房間,使用空氣清淨機或設置循環扇,提高空氣循環效果。屋內沒有面臨馬路的房間,則建議早中晚各開窗30分鐘,讓新鮮空氣流入。情境4:我喜歡在家點精油蠟燭,會對身體有害嗎?點蠟燭時建議開窗嗎?香氛蠟燭及精油屬於薰香產品,揮發的氣體容易與空氣中的臭氧結合,產生二次汙染物。顏宗海強調,這類產品可能會釋放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於敏感族群,易引發胸悶、咳嗽、氣喘等反應,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建議使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也提到,有些民眾喜愛使用芳香劑、香氛蠟燭或是芳香精油,不過這類讓空間充滿香味的物品,除了燃燒時產生的「懸浮微粒」,有些人聞了會覺得頭暈、甚至想吐。原因是過濃的芳香分子充斥在密閉空間,使神經系統過度運作,嗅覺靈敏者易身體不適。情境5:我住小套房只有單扇窗,難以讓空氣對流,使用循環扇會有幫助嗎?室內空氣汙染源主要是微塵、塵蟎屍體,居家空氣要保持清淨,首重「通風對流」,許多人家裡的房間只有單扇窗,可採用機械通風的方式製造空氣對流,包括安裝抽、排風扇或是循環扇。密閉空間則可以安裝冷氣或空氣清淨機,增加空氣循環並維護品質。偶爾也可以打開房間的門,用電風扇吹20分鐘,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也吹去懸浮微粒、異味等空氣汙染物。淨化空氣的室內植物植物對於降低懸浮微粒,確實有幫助,綠色植栽同時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增加氧氣。種在室內的植物,建議以盆栽類為主,例如:腎蕨、虎尾蘭、黃金葛、常春藤、龜背芋等,這些植物非常好照顧,在室內也能健康生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空氣不流通,室內空汙濃度可能比室外高!詳解7大汙染物來源
戶外空氣汙染,令人擔憂吸進對健康有害的物質,但待在室內就安全嗎?專家說,室內空氣如果流通不佳,汙染物的濃度往往高於外部。家中的建材、家具、電子設備甚至乾洗衣物、清潔用品等,都會釋出揮發性有機物,當心這些室內空汙正在毒害身體、引發慢性發炎。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表示,民眾擔心戶外PM2.5可能致癌,認為待在家裡比較安全。但生活中有許多讓人容易忽略的有害物質,例如含有甲醛的建材、潮濕浴室的黴菌、老房子的壁癌,如果室內空氣品質不好,反而增加疾病風險。1. 小心家具、建材的甲醛對策:保持通風,種植淨化空氣的植物。與致癌風險有高度相關的甲醛,最常出現在合成木板、油漆、壁紙、黏著劑中,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用品。莊凱任說,甲醛無色、但聞起來有刺鼻味,空氣中只要有0.1ppm的甲醛,就能聞出異味,而高於0.5ppm會刺激眼睛、喉嚨,不斷吸入會造成噁心、嘔吐、咳嗽、氣喘等症狀。要消除甲醛,除了保持通風,可種些植物盆栽,增氧並淨化空氣。2. 家用電子設備對策:放置在家中角落,與起居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在客廳打開空氣清淨機,或在電器旁擺放綠色盆栽。包括電視、電腦、電冰箱、印表機等,都可能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尤其是電器產品的外殼,有些耐熱板會釋放溴化二苯醚。這是一種有毒粉塵,雖然量少,但屬於環境荷爾蒙,易提升不孕機率、導致孕婦早產。印表機也可能會飄出超細微碳粒,影響呼吸道;或是產生臭氧,也會傷害肺部。3. 乾洗衣物上的化學物質對策:取下塑膠袋置於通風處一段時間,再收入衣櫃。大衣、西裝外套送乾洗雖然方便,但是取回衣物時,有時會聞到衣服上的特殊氣味,這是因為乾洗溶劑中的化學物質還沒揮發完。乾洗劑主要分為四氯乙烯及石油類,四氯乙烯傷肝,石油類長期吸入會造成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傷害性極大。莊凱任建議,乾洗衣物取回家後,先從塑膠袋拿出來,放置通風處一段時間再收進衣櫃。4. 清潔用品產生的揮發物質對策:避免在密閉空間使用。清潔劑、消毒劑、髮膠、油漆、殺蟲劑等,都是室內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的來源,有些清潔用品還添加了香精,對嗅覺敏感的人來說,聞久了會讓人感到頭痛。各類清潔用品所添加的有機溶劑,可能含有甲醛、苯,想要清潔環境結果反而傷身。莊凱任提醒,使用揮發性有機物質時,一定要避免在封閉空間內,超過一定的濃度,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5. 潮濕空間的生物性汙染物對策:用電風扇、除濕機加強室內乾燥。老舊房子或是沒有對外窗戶的浴室,容易滋生黴菌,細小的孢子散播於空氣中,會對人構成健康危害,引起氣喘及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過敏反應。莊凱任建議,在無法改變的空間限制下,可開電風扇對吹,或是開冷氣增加室內循環,也可以用除濕機加強室內乾燥。6. 寵物的毛髮、貓砂對策:夏季幫寵物剃毛、慎選貓砂材質。室內常見空氣汙染的原凶除了甲醛、揮發性有機汙染物、黴菌等,寵物的毛髮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毛屑裡隱藏了肉眼看不見的小蟲、塵蟎,影響呼吸道也可能造成過敏。莊凱任說,預防寵物的毛髮飛來飛去,夏天應該幫狗剃毛;貓砂也要挑選材質,礦砂粉塵易增加呼吸系統負擔。7. 其他室內空汙對策:選用符合檢測的塑膠材質,勿購買廉價品。塑膠玩具、瑜伽墊等,若是使用劣質塑膠材質,也會有空氣汙染問題。選購前,最好看清楚是否符合環保材料、經過檢測等,如果想省錢而選購廉價的產品,小心毒害了身體。可清除體內空汙的食物只要是抗氧化、抗發炎的食物,都是可清除體內空汙的好食材。莊凱任推薦十字花科蔬菜、牛肉、柑橘類水果。.十字花科蔬菜:有高含量的維生素B、C、E,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損傷。.牛肉:有優質蛋白質、人體必需胺基酸,其中,鋅可清除自由基。.柑橘類水果:被喻為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C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0 焦點.科普好健康
末期腎臟病治療曙光:未來可將豬腎異種移植到人體中,仍有「3倫理爭議」待解決!
2024年3月下旬,美國波士頓麻薩諸塞州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成功移植基因改造豬腎,一名腎衰竭的62歲男子經過豬腎移植手術後,存活約7周身亡(並非因移植手術導致死亡),創下全球這類手術的先例,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新突破,也為末期腎臟病患者帶來希望。可望解決器官短缺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田宇峯表示,隨著器官移植醫學的進步,「異種移植」不再是空談,有機會成為現行器官短缺的解方之一。據統計,國內每年器官捐贈人數約300-400人,遠低於目前還有一萬多人等待器官捐贈的需求,等待腎臟的人數高居第一位。其中有捐贈器官者約100多人,其他都是捐贈眼角膜、組織,真正捐器官的數量還是不多。移植常終身需服抗排斥藥以解剖學來說,豬的器官有許多跟人體很像,甚至大小幾乎一樣,例如豬心、豬腎,豬隻是已知的動物中,最適合作為人類器官的來源。田宇峯說,移植的方式可分同種移植、異種移植;同種移植又有同種異體、同種同體(同卵雙胞胎)。同種異體是臨床最常見的移植類型,但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移植器官視為異物,產生攻擊及破壞等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人與人之間的同種異體都會產生排斥反應了,更何況是異種移植,因此各國不斷研究尚待克服的關鍵技術。田宇峯提到,除了腎移植外,肝與心臟異種移植也有一些案例:中國大陸於3月中旬,成功把多基因編輯豬的豬肝移植到腦死患者體內;美國於2022年完成全球第一例豬心移植個案,存活二個月,2023年完成第二例,存活6周,雖然存活時間不久,仍開創新的可能性。過去,也曾研究過狒狒、猴子的異種移植技術,但豬的研究數量較多、手術結果成功,加上豬隻比較容易管控與飼養,量產成本也相對低,美國已經有生技公司設置高科技養豬場。藉由豬的器官使用,可視為移植的來源,但除了免疫排斥,還有倫理爭議,以及給人體帶來可能的危害風險。豬隻器官移植的倫理爭議1.什麼人適合:是否會因貧富支付能力差異而影響移植的分配及取得的順序,或是產生社會問題。2.傳染病風險:有些病毒躲在細胞內,在豬身上不會發病,但是在人的身上會,恐造成新興傳染病的傳播。3.動物保護:養豬的目的違反大自然的運作。異種移植的技術挑戰田宇峯說,異種移植技術並不困難,重點是器官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只要免疫系統偵測到異物,就會產生排斥反應,把「非我族類」消滅掉。透過基因編輯的豬隻,可以把人體不要的、易被細胞排斥的基因除去,再加入基因來控制免疫反應。未來甚至可以「客製化」,用患者自身的基因進行編輯,包括二次移植等。台灣洗腎人口多,占比居全球第一,其中3成是糖尿病患者。田宇峯強調,要避免落到洗腎、腎臟衰竭等待換腎,一定要做好「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都是高危險族群。不少人50歲罹患慢性病,沒有積極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病因慢慢累積,60多歲被告知要洗腎,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看似不喘、不累,姿勢錯誤當心跑出一身病!5眉角掌握超慢跑訣竅
你今天超慢跑了嗎?跟著節拍器邁開步伐,掌握節奏律動的超慢跑,近年非常流行,愈來愈多人跟上這股運動熱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超慢跑看起來不喘、不累,但如果姿勢錯誤、過度訓練,也是會跑出一身病來。太頻繁、沒熱身 恐傷膝武俊傑分享,診間一位中年男子,聽聞超慢跑很容易上手,還有減重、控制血糖的好處,於是嘗試這項流行的全民運動。剛開始跑覺得很有趣,宛如跟著節拍抬腳律動,直接增加跑步次數,原本一周跑2至3次,到後來幾乎天天進行,結果跑兩周後就到門診報到。該名患者提到,超慢跑要掌握「步伐要小、頻率要快」的技巧,速度設定在「1分鐘180步頻」左右,從入門的跑5分鐘增加為10分鐘,為了提高健身效果,他每天都練習超慢跑。不料,膝蓋竟出現卡卡的感覺,緊繃、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強調,超慢跑看起來輕鬆不傷身,還被譽為懶人瘦身法,很多人一跑起來就忘了控制運動量,甚至以為是低強度運動就拉長跑步的時間,跟久走會增加腳底過多或反覆的外力一樣,跑多了也是會產生足底筋膜炎。經建議患者在超慢跑前,搭配暖身、伸展動作,並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後,狀況改善許多。背挺直、膝微彎 別踮腳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姿勢,武俊傑指出,超慢跑因為步伐快速,應該要讓前腳掌先著地,但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踮腳跑步,否則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足底筋膜的負擔。超慢跑雖然相對緩和,跑前熱身絕對必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運動傷害。在跑步的過程中,武俊傑提醒,記得抬頭挺胸、背部挺直,如果頭部向前傾,反而會造成肩頸肌肉不平衡、頸部受傷。任何運動都不要過量,超慢跑看似無害,初學者一定要使用節拍器跟著步頻,控制好運動時間,當過度的運動讓肌肉極度疲累時,連帶會引起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超慢跑正確姿勢5要點1.背部挺直、微抬下巴,眼神要注視著前方,保持抬頭挺胸。2.跑步時膝蓋要微彎,大腿不要抬太高,可減少對膝蓋及關節的負擔。3.注意前腳掌落地的力道,輕輕踩踏,避免腳步愈來愈沉重。4.維持小步伐、高步頻的方式,不要忽快忽慢,跟著超慢跑的節奏。5.雖然動作幅度小,仍要注意手臂擺動,隨著身體自然擺幅。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