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 科別.罕見疾病
搜尋
幹細胞移植
共找到
114
筆 文章
-
-
2021-02-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癌症病人移植用藥出包 賽諾菲回收兩批號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藥品回收警訊,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移植用藥「總動原注射劑(Mozobil solution for injection)」,發現酸鹼值檢驗結果與規格不符,須回收兩批號「AHV1078、AHV1432」、共18劑,限期2月2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由美國廠製造、英國廠進行包裝。因為將送去日本的的同批號產品發現酸鹼值不符,恐會影響藥效,因此廠商同步通知台灣進行下架。「總動原注射劑」主要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人使用。適用於須施行自體移植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或多發性骨髓瘤的成人病人,但驅動不佳者;或患有淋巴瘤或實體惡性腫瘤及有以下任一情況的1歲至18歲兒童,驅動造血幹細胞至周邊血液供收集以施行移植。洪國登表示,由於病人少,一年用量僅約100劑上下,回收出包的18劑後,廠商還有其他未受影響的批號在國內流通,不至於有缺藥疑慮。但病人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10年2月2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也已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賽諾菲藥廠指出,此次回收是台灣賽諾菲自主通報並遵循食藥署指示回收,共回收批號AHV1078、AHV1432 的「總動員注射劑」18劑,其他批號仍持續供應,供貨不受影響。賽諾菲藥廠指出,批號AHV1078、AHV1432 「總動員注射劑」pH值偏低屬單一事件,原廠安全性評估報告指出產品安全無虞。雖然台灣採取回收,但歐美衛生主管機關收到通報並評估安全性與有效性影響後,決定維持市場供應,未採取回收措施。
-
2021-01-13 科別.骨科.復健
打玻尿酸、PRP只適合早期關節炎 2招降低膝蓋負擔
● 施打玻尿酸、PRP沒有預防關節炎效果● 改善疼痛打玻尿酸最好?醫:健保制度使然● 減少關節疼痛最安全方式,強化關節周邊肌肉退化性關節炎常讓患者「痛不欲生」,不少人會透過施打玻尿酸或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達到改善疼痛效果,但網路盛傳,打玻尿酸或PRP可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對此,醫師強調,玻尿酸及PRP絕對沒有「預防」的效果,且玻尿酸雖能改善關節炎疼痛,卻有部分研究顯示效果不佳,建議最好的減緩疼痛方式是「增肌」。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衛福部推估,國人膝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為15%,60歲以上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骨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的軟骨被漸進式破壞的疾病,先天體質、年紀、姿勢不良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引起。張毓翰說,目前沒有任何方法「可治癒」退化性關節炎,僅能透過復健改善症狀,減少患者疼痛。臨床上最常見改善關節炎疼痛方式,是施打玻尿酸或PRP,近年開始發展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能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有凝血問題不適用PRP臨床觀察,國人最常選擇施打玻尿酸來減緩關節炎疼痛,與健保給付有關,依現行健保給付的條件,患者只要保守治療及一般藥物治療時間累計達六個月以上均無效後,又未達需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標準且經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健保即可給付施打玻尿酸的費用。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治醫師林郁智指出,玻尿酸對於改善關節炎疼痛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些人施打後是「完全沒有感受到變化」。PRP為一種複合型生長因子,由患者血液離心出生長因子,依照現行的研究,PRP是對於肌肉組織再生有效,至於關節軟骨再生並未有數據證實,且血液功能不佳、有凝血問題者並不適用PRP治療。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太貴林郁智表示,目前坊間PRP的價格是玻尿酸的10倍,常有已經需要置換關節的患者,堅持要打PRP,以為PRP「貴就是有效」,反而延誤就醫,其實有些患者的關節磨損嚴重已不適合施打針劑,打了針劑易出現感染問題。我國通過特管辦法,開放細胞療法後,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可改善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張毓翰指出,研究顯示改善疼痛的效果平均一年,但價格高昂難以普及,也許未來成立細胞庫後,有機會能壓低價格,成為改善關節炎疼痛的主流治療。長者增加核心肌群訓練張毓翰表示,不論是施打玻尿酸、PRP或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都只適合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的患者,嚴重仍需要透過人工關節置換術才能改善疼痛症狀。不管膝關節退化的程度如何,張毓翰說,最有效且最安全的改善疼痛方式是「肌力訓練」,建議應強化關節周邊的肌肉,針對每個人關節肌肉不足的問題加以訓練,年長者同時要增加核心肌群訓練,持續訓練幾周,會感覺上下樓梯比較輕鬆,並避免關節受損更嚴重,只要肌力足夠,也能免去承受關節炎所帶來的痛苦。
-
2020-11-10 癌症.血癌
血癌兇猛!三成患者正值壯年 血液病學會提醒4大警訊
黃珮瑜國中時,血癌帶走了她的母親,她23歲就讀時尚設計系時,也因瘀血、疲倦、貧血,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即將啟航的創業夢想因病擱淺。今年26歲的黃珮瑜勇敢走過三年多的抗癌時光,爸爸肩負主要照顧者,也捐骨髓給她。雖經歷多次復發,期間也曾甩不開負面念頭,但黃珮瑜已逐漸調整心情,「人生不必完美,不需跟人比較,只要活出自己最棒的人生、追求快樂和健康。」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其特色為高致命性、低存活率、難以治療,罹病名人包括藝人高淩風、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畫家幾米等。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周文堅表示,以前醫師只有化療和幹細胞移植兩種武器可抗癌,近年診斷分類進步、並有多款標靶新藥陸續上市,醫師可依據患者年齡、是否有共病、與突變基因等,提供個人化精準治療,大幅提升存活、降低復發與副作用。學會去年積極與全球權威組織交流,發布最新版「台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透過多元評估、風險分級與精準治療三大重點,提供病患個人化精準治療。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提醒,只要出現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務必就醫接受兩種檢測,即血液常規檢查和骨髓檢查。血液病學會也架設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https://knowamltaiwan.org/)」,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除了標準治療選擇,也包括營養控制、飲食調整、個人生活細節等,再接受標準治療,幫助病友治療過程更順利,達到最好的效果。
-
2020-10-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的護理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成為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護理師的心聲」,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三位資深護理師剖心掏肺地與大家分享他們對病人與家屬的「愛」,以及由病人或親友的病痛、甚至死亡所得到的對護理志業與人生更深一層的體認。衷心希望這真誠的「心聲」能使讀者更瞭解神聖的護理工作,讓台灣社會大眾與醫療團隊其他成員更加珍惜、尊重這些白衣天使,更希望台灣會有更多有愛心有能力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這令人尊敬的行業。 在大學護理系自我介紹上,十個人裡面有九個都不是從小立志成為一位護理師,而是在志願卡上的分數剛好落到護理系的欄位,當然我也不例外。我其實高中非常崇拜的一位辯論社社長,他後來考上了台大心理系,那時候的我只想追隨他的腳步一起成為厲害的心理師,但事與願違的情節常常上演在戲劇與真實人生中。 我還是乖乖地念完護理系,依照父母與社會期待進入了護理職場,但內心的心理魂總是在那裡隱隱作祟,畢業後我選擇進入安寧病房,一個住滿著大量靈性與心理需求病人與家屬的集中營。另一個理由是在大學實習期間,我曾收過一張來自末期肝癌病人家屬的手寫卡片,病人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走得突然,來不及赴約我們已預定的空中花園輕旅行,卡片內容充滿遺憾與感謝,異常衝突。開始工作後遇到第一次的CPR,只有半年年資的我,除了記得慌亂的腳步、嘈雜的機器逼逼聲夾雜著醫師充滿醫學術語的命令聲,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把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以為終於可以逃離現場好好回家整理混亂的思緒時,卻看到病人的先生到護理站致謝並告訴我病人還是過世的消息。在他深深地一鞠躬中,我無法自處,那一刻我才發現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原來是這麼真實與貼近。我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造成一個生命在我手上消失,這個鞠躬我沒有資格收下,帶著滿滿的歉疚我選擇離開臨床,但我知道我會再回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強壯自己的身心。 完成碩士學業後,因緣際會來到一間醫院工作,又在臨床打滾了兩年後很幸運接下血液腫瘤科及幹細胞移植病房護理長的任務。我立志不要讓我的護理師經歷我菜鳥時的那種自責與悔恨,我要他們很有信心地收下每份感動與感謝。所以擔任護長的期間,我非常重視護理標準化、加強在職教育以及提升護理照護品質。唯有精實每位護理師的能力並讓他們體現護理價值,才能創造安全且高品質的護理照護。在2009年我卻對醫療產生了人生中最大的質疑,當時幾乎所有接受移植的病人都因各種因素無法逃離轉入加護病房的宿命,我和護理師們仍然心繫著每個送進去的病人,開始每天在探病時間輪流到加護病房外和家屬一起為病人加油、祈禱。幫動彈不得的病人抱抱哀傷的家屬,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與他們同在,如果生命中一定得經歷黑暗,那我們願意想盡辦法點一盞燈,陪他們在黑暗中可以因為光亮而不再那麼害怕。在這一段時間內,即使我們肩負著複雜且高壓的照顧壓力,即使工作繁重緊湊,護理師們卻還是堅持要讓病人好好洗個澡、陪著病人一邊聽歌一邊掉淚,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模樣,誰也不敢保證,因為已經太多次就算卯盡全力卻還是眼睜睜看著病人從我們眼前離開,我無法忽略內心對於醫療的疑問越來越大聲,我們是不是哪裡還要做得更好?醫療到底是救命還是傷害?病人家屬的希望在哪裡?大家到底還能承受多少的失去?我該帶著護理團隊往哪走才對? 這些累積下來的無解終於還是在我心中炸開來了。某天,一位被外院放棄治療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住院3天後因肺部腫瘤破裂進行緊急CPR但仍回天乏術。事後我陪著當天上班的護理師與主治醫師進行案例討論,看著護理師們在會議中不斷自責和難過的情緒,我知道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站起來提出我們臨床上觀察到的醫療瓶頸,在這個時刻我知道我是臨床護理師的代言人,激動的說著這些年我們心中經歷的苦,我們不怕辛苦,只怕自己在做著傷害病人的事。我們認為移植的決策中心,不應該只有主治醫師,還需包含其他醫療團隊成員、病人及家屬,經過充分的討論大家共識出最符合病人意願的決定。我們願意為決心戰死沙場也不願投降放棄的病人打拼,也希望可以為想多陪陪家人的病人提供安寧照護,願意傾聽與接納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在移植室的護理可以很多元,可以是積極的急救能力訓練與治療,也可以是溫暖的陪伴與舒適護理,我們提供病人想要且需要的照護,包括生理、心理與靈性。 在好不容易提振起護理士氣後,卻又有壞消息找上門。這次的病人是過去單位的護理師,護理師其實最難照顧,因為我們的伎倆他都一清二楚,也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意味著好轉或是惡化。診斷白血病後的她,在歷經多次高劑量化學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排斥反應與時不時的發燒感染後,讓長期住院的她近乎崩潰邊緣。我知道她累了想放棄治療,但我總是鼓勵她要努力撐下去,因為我們說好要成立兒癌病人照顧團隊的夢想還未實現,每次踏出病房,我總是祈求上天可以展現奇蹟或是減少她的痛苦,但最終奇蹟不意外的沒有發生。接下來的幾年我又陸續經歷一些無預期的失去,一位是我相當依賴的安寧戰友張醫師在安寧專區成立後不久因病辭世,另一位則是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急性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我深知安寧在末期的價值與精神,當發生在自己的親人身上,我也出現盲點,對那時候的我而言,只要不放棄就不算是末期。女兒很懂事,沒有怪我讓她身上插滿管子,也沒有因為嘴巴被插管而無法表達他對我的愛,我想我明白了過去家屬的種種失序行為反應:捨不得放手拔掉管子、不願意關掉呼吸器、無法在不急救同意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不是不願意放手,而是他們覺得不能放手),或是在孩子快離開時瘋狂的擠壓甦醒球想盡辦法讓她多喘一口氣,想多留她在身邊多一分鐘也好的心情,我完全都懂了。喪子之慟讓我久久無法正常工作,每天以淚洗面,我不懂生命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我怨恨好人為什麼都不能長命百歲。但怨懟並不能撫平我內心的傷痛,經歷過失去至親的我,更清楚在每一個接近終點時刻病人與家屬的真正需求,我知道我應該繼續想念我的孩子,但她會希望我帶著她的祝福以及我與戰友們的約定,朝向下一個目標邁進。護理師並不是拿到執照就自動化知道如何成為一位護理師,過去的經驗教會我,有溫度的護理是需要教導與營造的,我們可以去感染身邊每個人愛與關懷的能力,在彼此的陪伴激勵中渡過難關。於是,我決定投身進入護理教育領域,讓每位護理師可以發掘自身的內在本質,融入到病人照顧歷程中,護理不是提供機械化的照護,而是從病人為中心,透過臨床專業評估與照顧來協助他們恢復健康或是促成善終。我要告訴18歲的自己,謝謝你沒考上心理系,才能讓我在30年後即使面對許多人生困境仍有力氣可以站起來,用這種正向的方式來紀念我的孩子和戰友,我深信生命的價值不在乎長短,而是問自己每一天有沒有認真地活著,有沒有跟愛你的人說愛,如果有,當生命結束也就沒有這麼多的遺憾與來不及,因為有你來過的世界非常美好。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8 癌症.血癌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七十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整體費用僅新加坡國際醫療的三分之一,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都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曾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佔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劉家豪表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越來越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五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常在等配對,但近十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三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成效媲美國際。劉家豪表示,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十一萬到二十二萬,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劉家豪表示,台大癌醫有郭台病捐贈之台成血液腫瘤實驗室,精確診斷和治療所需的最新設備,都已經不惜成本補齊了。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也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09-16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攻略 幫你理清抗癌路
34歲的佳佳是位才華洋溢的設計師,今年過年期間持續不明原因胸痛,就醫檢查確診罹患了淋巴癌。佳佳耐心閱讀網路大量艱澀資料,四處瀏覽部落格或粉絲專頁,卻發現同樣都是淋巴癌,怎麼分那麼多類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而且資料可信度不一,她愈查愈慌。幸好有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血液病學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研發「淋巴癌攻略App」,資訊可信度高又清楚,預告佳佳未來的治療選項、可能的花費,讓她更有信心面對治療;個人化的「就醫筆記」,則可以整理自己在意的問題,醫病溝通效率大幅提升;App還有語音播放功能,可以直接把內容讀出來給使用者聽,體貼年長或視力不好的人,陪同佳佳就醫的媽媽也下載來用。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醫病溝通特別辛苦,資訊汪洋中處處是陷阱。病人常滿腹疑問:「為什麼他要標靶,我不用?為什麼我不用治療?為什麼他復發才做幹細胞移植,但我化療就要馬上做移植?」這都與疾病複雜特性有關。為了幫助淋巴癌病友走出資訊迷霧,由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和黃泰中、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等四位主要推手,籌製九個月完成「淋巴癌攻略App」,在昨天「世界淋巴癌日」正式發表。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周文堅指出,「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淋巴腫若會痛,可能單純因感染引起,會自行消腫,但有些較和緩的淋巴癌也會自己消腫,所以不能用「自行消腫」來區分是淋巴腫或淋巴癌。周文堅提醒,若出現「燒、癢、汗、咳、瘦」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分型太複雜 「淋巴癌攻略」app助病友不再霧煞煞
34歲的佳佳是位高挑美麗、才華洋溢的設計師,正在職場大展身手,卻在今年被迫放慢速度。今年過年期間,佳佳胸口持續微痛,找不到明確原因,接受醫師建議做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可疑腫塊,進一步開刀切片確診為淋巴癌。佳佳確診後感到恐懼,便上網輸入關鍵字、耐著性子讀大量艱澀資料、想辦法理解專有名詞,她也到處瀏覽相關的部落格或粉絲專頁,卻發現平平都是淋巴癌,怎麼分那麼多類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加上資料可信度不一,某些經驗分享太主觀或危言聳聽,佳佳越查越慌。幸好,後來佳佳發現了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血液病學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研發的「淋巴癌攻略app」。app資訊經學會和醫師確認,可信度高,又清楚,還有個人化的「就醫筆記」,可以整理自己在意的問題,就醫溝通效率大幅提升,陪同佳佳就醫的媽媽也下載來使用。佳佳說,這個app能幫助自己預知接下來有哪些治療、可能的花費,給她極大正向支持,對未來更有信心,她也非常喜歡app可愛的視覺設計,每次打開心情都很好。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分型超過六十種以上,甚至可精算到八十種以上,醫病溝通特別辛苦,因為資訊汪洋中處處是陷阱,簡直是迷霧森林。病人常滿腹疑問:為什麼他要標靶,我不用?為什麼他需要治療,我不用?為什麼他復發才做幹細胞移植,我化療後馬上移植?這與疾病複雜特性有關。為了幫助淋巴癌病友的醫病溝通更順利,由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四位主要推手,籌製整整九個月完成「淋巴癌攻略app」,還有有語音播放功能,可以直接把內容讀出來給使用者聽,體貼年長或視力不好的人。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周文堅表示,「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癌六個早期症狀,其中以腫塊最多,只有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淋巴癌腫塊捏起來是有一點彈性,像一顆硬網球,可以捏得下去,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少部分摸不到腫塊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骨髓或血液檢查。周文堅表示,除了腫塊,如果發現有「燒、癢、汗、咳、瘦」其他五個症狀出現,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千萬不能拖,一定要盡快就醫。淋巴結腫起來如果會痛,附近又有其他感染,有可能只是因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會自行消腫,但有些較和緩的淋巴癌也會自行消腫,不宜以「是否自行消腫」來區分是淋巴腫還是淋巴癌。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燒、腫、癢、汗、咳、瘦」這六個淋巴癌的早期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了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行近一步檢查。●下載 「淋巴癌攻略app」https://line.me/R/ti/p/%40487fofcdhttps://www.lymphoma-ecancer.org.tw
-
2020-06-28 科別.骨科.復健
衛福部核淮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長輩的夢魘,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衛福部統計,我國每6.5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衛福部前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後,開放細胞療法,如今細胞療法也能用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亞東醫院與長庚醫院先後通過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改善疼痛。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會愈高,50歲以上發生率為二到三成,70歲以上就會增加到七成,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會讓患者不願外出,且也會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紀的因素以外,其餘像是過胖、經常要搬運重物導致關節長期負重,或常常要屈膝的工作,曾骨折或脫臼等都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步會採取肌力訓練,加強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損的機率,不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都是「痛到受不了」才來就醫,改善疼痛感往往是患者的重點訴求。一般改善疼痛的方式是開立消炎止痛藥,有些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或是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張毓翰說,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有優劣,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對腸胃道會有傷害,而玻尿酸或PRP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隨著細胞療法的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但缺點是要價不菲,一個關節20萬元以上。張毓翰說,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建議是「非」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嚴重到若要置換人工關節者,此方法不建議使用。張毓翰說,細胞治療目前仍屬於「高端醫療」,初步認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比PRP顯著,根據研究八成患者使用後有改善疼痛感,但價格實在太高,主要貴在實驗室培養幹細胞的費用,也期待未來成本降低,使用人數可以更加普及。
-
2020-05-27 科別.血液.淋巴
骨髓驗血建檔17年 白血症家屬完成周邊幹細胞捐贈
新北市34歲小羽(化名)曾見證叔叔罹患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重生過程,為幫助與叔叔有相同病症的人,主動參與骨髓驗血建檔,歷經17年終於配對成功,不辭辛勞從新北市到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捐贈周邊幹細胞,為白血病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小羽目前從事電商工作,大學主修醫務管理時曾上過認識大體老師的課程,加上父親是藥師、母親為慈濟志工,對生死有豁達與助人的觀念,慈濟骨髓關懷小組表示,當發現患者與小羽配對成功,原本擔心小羽會因新冠肺炎疫情拒絕,但小羽毫不猶豫答應接受複檢,並順利完成捐贈。小羽表示,叔叔1998年罹患血癌,白血球數異常高達3萬多個,是慢性骨髓白血病,2年後轉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做骨髓移植手術,經過多次的比對,獲好心人士捐贈周邊血幹細胞且移植成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洪崇霖醫師表示,血癌又稱白血病,源自於骨髓內白血球的不正常增生,初期症狀有食慾減退、疲倦、出血瘀斑等,確診需依靠骨髓檢查,治療可選擇傳統的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但對部分病人來說,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極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治癒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表示,目前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驗血活動採機動性調整,歡迎年滿18歲,46足歲以下的民眾,使用網路預約建檔。
-
2020-05-26 科別.血液.淋巴
剛扛起家計卻罹惡疾 23歲移工妮娜骨髓移植盼開路
今年23歲的妮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媽媽和兩個妹妹的經濟壓力,去年十月生理期卻血流不止, 被確診「再生不良性貧血」。妮娜知道,治癒她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骨髓移植,生性堅強樂觀的妮娜知道後,第一次掉下眼淚。為搶救妮娜,台灣國際勞工協為她發起募款,目前粗估至少需要40萬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妮娜去年十月生理期大出血,就醫檢驗、經輸血等治療出院後,仲介和勞工局就說要遣返她,卻沒說原因。妮娜是家中經濟支柱,迫切希望繼續工作,便向TIWA求助,經過TIWA和醫學系學生組成的Rumahku志工團協助,才確定診斷是「再生不良性貧血」。台灣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姚明表示,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少見的惡性疾病,造血細胞忽然都不見,白血球、血小板的指數都會忽然降到很低,會有生命危險。治療首選就是盡早接受骨髓移植移植或異體幹細胞移植,40歲以下年輕患者有七到八成機會可恢復正常造血功能;如果配對不到完全相合的骨髓,就只能嘗試免疫抑制療法,但這條路不能治癒疾病,只能爭取繼續找配對的時間。吳靜如說,妮娜很聰明,個性成熟穩重,知道自己病情之後,她一直保持理智和鎮定。當妮娜得知,為了自己的一線生機,年僅6歲和14歲的妹妹必須飄洋過海來台灣接受檢查、被扎針,是她唯一一次在人面前忍不住淚水。其他時間,妮娜最大的娛樂就是用手機影音平台唱唱歌,除了每周一次回診,妮娜都不外出,以避免感染。姚明表示,要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需配對「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與同父同母手足配對成功的機率最高,有四分之一機會完全吻合,一半機會部分吻合。如果個案是有華裔血統,會許在台灣的骨髓資料庫也有會可以配對得到,但成功機率仍低於手足。治療除得多方嘗試配對,確實也得搶時間,愈早治療,效果愈好。吳靜如表示,志工團和妮娜的醫師已經用盡各種管道詢問,目前在台灣骨髓庫配對不到合適的骨髓,印尼當地又找不到醫院或機構可為妮娜的家人做HLA檢驗,不得已之下,只好安排媽媽和兩個妹妹來台配對。吳靜如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印尼當地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妮娜家人得從偏僻小鎮花高昂交通費才能到都市搭飛機,還有後續醫療費用,粗估整個需要至少40萬元,TIWA已發起募款,盼各界幫助(https://www.facebook.com/TIWA.FAN/)。另外,妮娜的家人必須能入境台灣、盡快離開集中檢疫所,才能幫助妮娜,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予以通融。
-
2020-05-14 癌症.抗癌新知
卵巢癌、子宮頸癌標靶 健保首給付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是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10人僅約4人能存活超過5年,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同意給付卵巢癌、子宮頸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中旬會議決議,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估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負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指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健保署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給付,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5年內將有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視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7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13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子宮頸癌末期存活率低 健保首次給付標靶藥
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且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因此逾四成患者一確診就達第三期以上,而在她們之中,每十人僅約四人能存活超過五年,因此被稱為沉默殺手。子宮頸癌雖有抹片檢查工具,但如走到末期,存活率比卵巢癌更低。我國全民健保首度點頭同意給付子宮頸癌、卵巢癌的標靶藥Bevacizumab,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最快六月上路。衛福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表示,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Bevacizumab可阻斷腫瘤生長作用,過去在台灣取得多項適應症,全民健保陸續給付其用於大腸直腸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我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共擬會)在4月16日會議中,同意擴大給付於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末期患者。共擬會給付對象為「對含鉑藥物具感受性的復發性卵巢上皮細胞、輸卵管或原發性腹膜癌」以及「持續性、復發性或轉移性的子宮頸癌」,預計每年有411人受惠。依當前市場上的藥物價格計算,一年要花費健保費用4.6億元,不過健保署將與廠商議價協商,以降低對健保體系的衝擊。如協商順利,最快於六月開始給付。卵巢癌的治療方式近年有進展,適用於BRCA1與BRCA1基因突變患者的一款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其臨床試驗成績亮眼,不過藥費更加高昂,有臨床醫師表示病人賣房求生,但更多病人因付擔不起而未選用。戴雪詠表示,這款藥物近日才提出納入健保的申請,目前專家會議受理審議中。衛福部健保署於4月16日召開的共擬會通過多項新藥,除了上述Bevacizumab,還包括對抗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抗生素Ceftazidime/avibactam,這款藥可有效治療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細菌(如克雷伯氏菌)造成的感染症,並可減少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使用以避免抗藥性持續攀升。官方預計五年內將4179人次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3億元。血癌主要的治療用藥Letermovir亦被納入給付,這款非核苷類巨細胞病毒抑制劑,可用於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預防巨細胞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可降低台灣八至九成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率。官方預計有超過200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受惠,年花費健保約1億元。共擬會還同意納入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的急救用藥Icatibant,預估有34名患者受惠,年花費健保0.2億元。給付的名單還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預防早產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新生血管抑制劑Aflibercept及ranibizumab可治療黃斑部病變,共擬會考量脈絡膜疾病患者眼睛出血或水腫可能使勢力難恢復,因此優先給付這類患者,使用支數上限由原先七支增加為14支。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中搶救血癌病患 新加坡包機赴花蓮慈濟取髓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各國紛紛邊境管制,但一架來自新加坡的包機上月下旬飛抵花蓮機場,以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落地不入境的方式完成取髓,即時拯救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血癌病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今天表示,這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轉不入境的方式接受包機取髓,也是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從未有過的經驗,感恩花蓮縣政府與衛生局全力支持,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圓滿了搶救生命的艱難任務。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日益嚴峻,世界各國紛紛宣布邊境管制。台灣與新加坡分別自3月19日與3月23日起實施邊境管制措施,航班多數減班或停航,無論由台灣送髓還是新加坡取髓,人員都得在抵達與回程隔離14天,為取髓流程增添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林欣榮表示,對血癌疾病患者來說,骨髓幹細胞配對成功後,會進行一連串化療等療程,如果沒有在預定時間內進行移植,病人可能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亡。花蓮慈濟醫院表示,這次跨海尋求造血幹細胞配對的是一名年近40歲、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性,在新加坡骨髓庫找不到合適的捐贈者後,去年底轉向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尋求生機。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指出,在配對過程中,主要是針對雙方的「免疫基因型(HLA)」5組,共10個位點進行比對,通常有8個符合就能進行移植,而這次的案例是10個位點全部符合,是很難得的因緣。新加坡的血癌患者原訂3月底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捐贈者也安排休假準備前往花蓮慈濟醫院捐髓,不料各國宣布邊境管制,一度中斷取髓的準備作業。血癌患者的家屬主動提出新加坡包機取髓的計畫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與慈濟志工隨即拜會花蓮航空站與航警局花蓮分駐所,獲得相關人員的大力協助。從新加坡起飛的飛機,歷經4.5小時飛行直抵花蓮,真正停留時間不到1小時,新加坡取髓人員帶著台灣的愛心之髓,返航新加坡。交接過程,所有人員穿著防護裝備,見證防疫期間髓緣的跨國之愛。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指出,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情況下,跨國骨髓捐贈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新加坡的護理師與慈濟醫療團隊都做最好的防護措施,不僅醫護團隊,包括航警局、航站人員,各種感控措施都依循感控人員的指示確實做好每個防疫步驟。整個過程讓人非常感動,相信這是一個世界創舉。」新加坡與慈濟的髓緣之情起於1994年,當時慈濟骨髓資料庫才剛成立第2年,新加坡為台灣國際捐贈的第一例,由於血緣種族相近,配對比例優於其他國骨髓資料庫,至2020年4月,已供髓新加坡144例造血幹細胞。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精準醫療現生機
口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出現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成年人的白血病中最為常見。台灣過去近20年,大於65歲的AML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3個月,因為過去40年從沒出現新藥。但從3年前第一顆標靶藥物上市後,讓AML進入了全新的治療領域。在以往,年長病患因為身體耐受性差,剋癌武器有限,治療成效差,只好不停反覆嘗試其他化療藥物,或依賴更安全的輸血方式,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尋找生機。即便如此,病患的生存機率依然非常渺茫,病患平均存活時間僅0.62年。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分子醫學的進步,幫助醫師對疾病的診斷分類愈清楚,就愈了解疾病的基因變異,AML病患便是精準醫療時代的受惠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2000年後,專家們開始掌握AML的基因變異特性,藥廠也投入標靶藥物的研究,直到2017年,第一顆標靶藥物才出現,但至今全球已有8個標靶藥物上市。這也讓AML治療真正進入精準醫療,藥物得與病人配合,使用條件也變得更精準,葉士芃指出,「標靶藥物的作用原理,是阻斷某些特定基因和蛋白質增生,進而殺死癌細胞」。特定基因突變 可採抑制劑因此,有一類標靶藥物需要先檢測基因,葉士芃舉例說明,約20至30%AML病患有FLT3基因突變,使用FLT3抑制劑,可讓存活率增加;約10%病患有IDH1與IDH2突變,就能用相對IDH1與IDH2的抑制劑,為了讓效果更好,一些年輕患者在使用標靶藥物時,皆須再搭配化學治療。另一種標靶治療型式則是BCL-2抑制劑,可阻殺特定的蛋白質增生,適合年長有共病,且難以化療者。這類藥物經臨床二期三期試驗顯示,70%年長且不適合化療者在接受標靶治療後,兩個月內血球值恢復正常,其中有一半病患一年內沒有復發。日前,就有70歲的病患,不適合化療改採標靶治療後,病情緩解時進行骨髓移植,重獲新生。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AML治療進入精準時代,也讓患者充滿期待,不過,葉士芃也提醒,「標靶藥物並非萬靈丹,多數很難完全治癒」,因此有些病患會再加上化療,兩者機轉不同,互相加乘,提升治療成效。不過,AML屬於多基因突變,現有標靶藥物短期雖然有良好成效,日後仍可能有其他基因突變,可以預期未來仍會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改善這個隨著老化病人愈來愈多的疾病。
-
2020-04-24 癌症.其他癌症
工作過勞骨頭疼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為了經營餐廳的吳阿姨,年近60歲,受不了脊椎骨頭持續性疼痛,進而求診,沒想到原本以為是工作過勞引起,醫師認為「不妙」,轉至血液腫瘤科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由於吳阿姨治療後復發,目前接受新一代抗CD38標靶藥物臨床研究,至今已穩定控制超過5年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惡性腫瘤的一種,較難治癒,也容易復發,且每次復發都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當年度新增625人,而與10年前的發生人數386人相較,增加6成5。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到70歲左右,過去的認知是西方人發生率較高,然而,近年觀察到台灣的發生人數持續增加,這與人口老化的趨勢有關,也有可能也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根據臨床觀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多因骨頭疼痛或骨折就醫,檢查後才輾轉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此外,也有患者是因為症狀類似慢性疾病而輕忽,因此也延誤了就醫時間。葉士芃表示,多年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選擇不多,只能靠化療,疾病緩解的效果有限,病患存活率僅能延長一至二年左右,後來出現第一線治療可使用的標靶藥物,若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延長治療的時間,平均可達二年到三年,不過,疾病仍會復發。近年來發現,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帶有大量的CD38抗原,鎖定CD38抗原作為標靶,在治療上即可有更精準有效的成果,幫助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成為國際上的治療趨勢。葉士芃表示,過去抗CD38標靶藥物需要自費使用,對許多病人是很大的負擔,健保署日前核准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與現行療法,併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預估能讓400位患者受惠,患者能省下約230萬元醫療費。
-
2020-03-30 癌症.血癌
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突破性新藥 血癌、骨轉移有解
新藥物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近年來,標靶藥物的發展突飛猛進,凶猛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可以嘗試精準醫療,而晚期骨轉移的肺癌患者,近年一款單株抗體藥物,可精準對抗癌細胞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減輕晚期癌友的噬骨之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近年治療發展有所突破。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患者過去只能接受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但二○一七年起,有八個AML的標靶藥物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物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愈來愈多藥物研發,但要價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把握存活機會。高雄長庚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王金洲以骨轉移為例,約三到四成晚期肺癌患者,癌細胞會透過血管或淋巴系統侵犯骨頭,並出現噬骨性。肺癌骨轉移患者存活率通常僅一年左右,因骨頭被癌細胞吃掉,不但疼痛,也變得脆弱易骨折,使存活率降低。為協助骨轉移癌友提高生活品質,近年一款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可精準對抗骨轉移後的惡性循環。王金洲說,臨床證實,骨轉移確診後持續使用,能延緩骨骼疼痛及併發症,但副作用為血鈣不夠,治療期間必須多補充鈣質。■防疫待在家 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9 癌症.抗癌新知
精準標靶藥物 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新利器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過去只有化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選擇,但高劑量化療非每人都能承受,特別是高齡者。近年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陸續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上市,副作用較低,讓癌友多了許多選擇。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其次為40歲至60歲中壯年族群。隨高齡人口增加,AML患者也翻倍成長,但傳統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不少,對長輩而言承受有限。不過,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藥物發展突飛猛進,從2017年起,有8個AML的標靶藥物於全球陸續上市。侯信安說,標靶藥因提供精準治療,副作用較低,其中一款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能讓老年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二至三倍,成為高齡治療首選。侯信安說,隨精準醫療日新月異,有愈來愈多藥物在研發,但因藥物昂貴,他鼓勵病人參加合適的臨床試驗,減輕經濟負擔,也能把握存活機會。
-
2020-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存活率增3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族群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其次是40至60歲中壯族群。隨著高齡化社會人口的增加,AML患者翻倍成長,以前只能進行化學治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由於副作用不少,可以承受的患者有限。這幾年隨者分子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研發,已有不少標靶藥物問市,去年更有廣泛性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上市,讓高齡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2至3倍。血液病學會副祕書長、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多數病患屬於找不出特別致病原因的原發性白血病,多與基因突變與變異有關。而續發性白血病病患,可能曾有既往慢性血液的疾病、曾經曝露化學藥物或放射線的病史,例如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或是大量曝露於核能輻射者,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廣島居民,或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附近的居民。腫瘤生長快 半數病患復發針對年輕AML病患,傳統上治療以高劑量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患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復發,是治療上最大的難題。近來隨著醫療科技大躍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有8個標靶藥物在全球陸續上市,可分別針對不同亞型的病患提供更專一的治療,尤其65歲以上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劑量化療藥物的治療,標靶藥物反而成了續命的重要選擇。適用高齡者藥物 去年上市 侯信安表示,目前AML標靶治療的型式約有三種,一種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已有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治療前必需先進行FLT3基因突變檢測,陽性患者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會明顯改善預後,此外,IDH1與IDH2抑制劑也是此類。第二種藥物為針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誘發之血癌或之前因化療或放療而產生的次發性白血病的藥物,例如還未在台上市的CPX-351複合藥;第三種則是適用於高齡或具有共病的患者,像是BCL-2抑制劑。 依臨床試驗顯示:針對第一線治療,BCL-2抑制劑可合併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前者合併治療存活期可達8.1個月,比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2至3個月好很多;若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則平均存活期目前已達21.2個月,全球最早使用的個案至今已長達4年,且還在持續控制中,這也比AML患者單純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存活期約6至8個月效果還好。精準治療最大缺點 就是貴標靶藥物的問世已開啟了AML個人化精準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副作用相對少,且明顯延長存活時間。這些藥物也逐步在台灣取得適應症,然而,龐大的醫療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仍負擔不起。侯信安無奈地說,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就得長期持續下去,希望這些好的藥物可以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的病患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2020-02-19 癌症.淋巴癌
男大生脖子突起一串葡萄 竟是惡性淋巴瘤入侵
21歲陳姓男大生,一年多前脖子出現不明腫塊,由於沒有痛感並不在意,直到脖子的腫塊愈來愈大,整片像是「葡萄串」時才趕緊就醫,確診為惡性的何杰金氏淋巴瘤,原本準備大學畢業後赴日留學,也因病而夢碎,不過在醫師的照顧下,接受標靶治療,緩解疾病發展。千萬別以為腫瘤不會痛就沒事,和信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表示,淋巴瘤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惡性,但發生個案相對少,每年新增案例約2500人,男女性患者各半,患者主要分佈在20歲到30歲以及50歲到60歲之間;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屬於良性,案例較多,並以男性居多,年紀愈大罹患機率愈高。譚傳德表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成因不明,主要出現的位置為淋巴所在之處,常見的部位有頸部、腋下、中膈腔、腹部等,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時就會有不同的症狀,以長胸腔的淋巴瘤為例,會壓迫到呼吸道,患者會反應呼吸困難,咳嗽等,常被誤以為是感冒。何杰金氏淋巴瘤主要的治療方式以化療為主,開刀難以將所有的淋巴瘤切除,何杰金氏淋巴瘤雖為惡性,但預後算是治癒率高的腫瘤,早期發現治療,治癒率可達九成至九成五,晚期發現也有六到七成的治癒率。不過,何杰金氏淋巴瘤最怕的就是「復發」。譚傳德說,該名21歲的男大生,確診後立刻接受化療,但化療的副作用讓他相當難受,口腔到胃腸道嚴重潰瘍,全身痛到無法入睡,平時連喝水都像是幾時把刀在喉嚨裡割,但經歷化療的痛苦後,疾病終於緩解。卻不料準備赴日留學時,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復發,又得接受一次化療等,譚傳德建議他接受二線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自體幹細胞移植,但經過評估,陳姓男大生屬於「高復發的風險群」,建議接受標靶治療,作為鞏固治療,時至今日終於未再復發。譚傳德說,過去標靶治療給付條件嚴苛,從今年2月起放寬條件,也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多為「年輕族群」,逾四成患者年齡介於15歲至34歲。症狀多為不明原因反覆發燒、頸部出現腫塊、莫名變瘦、夜間盜汗、皮膚癢及咳嗽,若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儘速找血液腫瘤科醫師求診。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抗血癌經驗談美國醫療現況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筆者在美國照顧患血癌的太太超過五年,前兩年因幹細胞移植成功,狀況比較少,第三年因血癌復發,狀況比較多。面對兩個醫生團隊,血癌醫生負責實施化療、控制血癌達成緩解 (remission),幹細胞醫生負責幹細胞移植及移植後恢復的追蹤,醫生團隊的一言一行對病人和其家屬動見觀瞻,尤其是癌症等重病病人。血癌醫生的團隊,醫生是系主任,非常忙,門診他一定會到,面對病人常是給病人感覺他有信心對付癌症。但他的高級護理師是病人主要聯絡對象,病人有狀況,第一個連絡的是高級護理師,他常常很慢才回電話或電郵,讓病人多受等待的折磨。診所裡的護士對病人也沒那麼親切,和我們碰到的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差很多。我們不知道是否是醫生的要求的不夠還是其他原因。幹細胞移植醫生的團隊,醫生也是系主任,也非常忙,門診他也一定會到,他的高級護理師對病人的問題或請求,回應多非常迅速,不會讓病人面對未知,一顆心吊在半空中,診所的護士態度也很親切。有時候,醫生也會親自打電話給病人,告訴病人最新的檢驗報告,當然這通常是不好的結果,醫生非常慎重親自告知病人,不假他人,病人雖知情況不好,但至少是面對醫生,可以直接詢問病情,減少一層焦慮。我們對這團隊非常感謝。第一次移植成功後,沒有GVHD「移植物宿主排斥疾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很順利。但兩年後,不幸血癌復發,兩個團隊合作,使用一個副作用且劑量都很低的新藥,加上注射原幹細胞捐贈者再度捐贈的淋巴球 (Lymphocyte infusion,mini-stem-cell-transplant)一同對付癌細胞,取得很好的成效,有效地壓制癌細胞的成長,太太的生活品質也很好,我們慶幸醫生團隊找到一個低劑量低副作用的新藥,即使終生需如此,就當成是慢性病,長期注射藥即可,我們的生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可惜好景不常,她盲腸炎發作,因在化療中,所以不能開刀,還好現在盲腸炎可以用抗生素治療,醫生成功的控制了盲腸炎,不用開刀,我們鬆了一口氣。不過過了七、八個月,盲腸炎再度發作,醫生判斷必須動刀,所以化療必須停止三個月,三個月後,盲腸開刀摘除後再繼續化療。這時第一次發生GVHD,是攻擊皮膚,她的全身皮膚到處脫皮,不過醫生成功治療。原來輕度的化療可以抑制GVHD,當化療被停止,GVHD乘勢而發。當皮膚性的GVHD被成功的控制,我們深感慶幸,因為控制後的皮膚脫色,只是美觀的問題,不是我們須煩惱的事。她的化療繼續,一切似乎順利,哪知肺部的GVHD悄悄在進行中,這種GVHD很難提前早期診斷出。她有一兩次在洗完溫水澡後,碰到冷空氣後,上氣不接下氣,呼吸困難,不知是何原因,我們察覺事情不妙,趕快去就診,被轉診到肺專門部醫生,終於診斷出是肺部的GVHD。她的肺部細胞只剩下正常時的40%左右,幸好醫生用藥成功控制,沒有讓肺部GVHD繼續惡化,保持住那僅存的40%肺活量,他的日常生活除了上二樓走樓梯時稍微會喘,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我們甚至在化療的空檔做了一次回台之旅,距上次回台已五年了。 這位肺部專科醫生 (pulmonary specialist) 是我們在這醫院碰到最好的一位醫師,每次都很詳細的解釋病情病因,非常有耐心,不厭其煩地畫肺部構造以 解釋肺部細胞功能,讓病人能夠了解來龍去脈。後來再兩年多的化療,最終仍無法控制來勢洶洶的血癌復發,雖再以高劑量化療成功暫時控制血癌,讓第二次幹細胞移植得以順利進行。移植後的九十天,一切似乎正常,我們想又幸運會成功, 但血液檢查結果似乎透露不祥的預兆。在接下來的骨髓檢驗結果出來後,確定血癌細胞已經充滿骨髓,而且情況比以前嚴重,接下來的重劑量化療已無法控制。由於免疫力幾乎已全喪失,此時併發的黴菌性肺炎無法僅靠藥物治癒,病情不樂觀。 此時兩個在外地大學就學的女兒正好春假回來看望媽媽 ,醫生首次對我們夫妻宣布他已無能為力,要我們趁女兒在時,考慮回家裡做安寧治療。但求生意志強的太太,決定繼續和病魔奮鬥,我必須做決定把女兒留下或叫他們回校園,我只好告訴他們回校園但要有心理準備,隨時得回來。五年多來,我首次心裡覺得太太命在旦夕,她又不願認輸,要堅強戰勝血癌。不過她變得比以前沉默寡言,不願交代身後事,我又得面對這將到來無法避免的問題,我告訴她,我會遵守她的心願為她治療到最後。但我可能必須在她無法做決定時,為她做最後的決定。在她走前十三天,她的遺囑才在兩位朋友見證下簽名完成。那時她的情況已是每天有幾小時的清醒時光,那天朋友來時她非常清醒,還跟我們很愉快地聊天,朋友看不出她可能即將走的病況。隔天醫生來巡房時,她的呼吸已困難,再度問她是否還要繼續治療,她的語氣非常堅定,決定繼續奮戰,醫生宣布她必須進入加護病房插管,靠呼吸輔助器維生。最後幾天,醫生認為他們已無法治癒她的肺炎,要求我們出院轉到別的重症醫院維生,我稍微上網看了一下他們院方提供的醫療單位,決定不讓她受轉院的折磨,和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討論,要求他讓我太太留在醫院,他也同意。在召回兩個女兒見太太最後一面後,她終於在最後一戰後,我為決定停止所有治療,停掉呼吸輔助器,在這期間曾面對親人的反對,讓她多受兩小時的痛苦。終於我說服親人,讓她安詳離我們而去。在她與血癌奮鬥的五年多,我是她的全職看護。無論住普通病房 (總住院天數超過九個月)、 急診病房或加護病房,我幾乎每天24小時陪她,但不必做任何護理工作,一位醫院皆由護士完成照顧病人。出院在家,我才是她的護士,出院前接受訓練,在家為她換紗布,為她清洗管路,幫她注射藥物。她狀況好的時候,調整我該做的護理工作時間,我則正常去公司上班,女兒偶而幫我代班,我們配合得很好。能夠在兼顧工作的情況下,全職照顧我太太,要感謝我有個好老闆,容許我長期不在辦公室,當然我在之前已取得他的信任,不用擔心我的工作沒法完成。現在的科技也容許我可以在病房內及任何地方將工作做好。五年多來,見證在美國沒有保險,千萬不能生病,否則會破產。健康保險絕對要保,不能僥倖。買保險就是希望永遠不需要用到保險,但當發生急難時,保險的給付可以避免財務上的危機。總計五年多來,接到的醫療和藥物費用超過四百萬美元(折合超過新台幣一億兩千萬)。幸好購買的保險給付大部分的費用。否則以一個靠薪水維生的家庭,怎麼可能負擔得起這麼昂貴的醫療費。保險公司因為有打折,實際付的差不多六到七成。如果病人和家屬在面對重症時還須為醫藥費煩惱,壓力之大很難想像。在醫院裡,醫生決定的醫療措施及用什麼藥,護士進進出出,注射藥物,提供口服藥,病人或照顧病人的家屬實在無法詳細記下到底接受哪些醫療服務,醫療費用清單都是一兩個月後才接到,怎麼可能記得那些醫療服務。每一項醫療項目又得保險公司同意,不然可能會發生保險公司不給付的情況,還好這些細節都不必病人煩惱。美國的醫療費用實在高得嚇人,需要改革,但如何改革還是爭論不休。台灣的健保便宜又好用,實在值得國人珍惜,好好經營以保永續經營,造福全民。醫生和病人也要為對方設想,保持良好的溝通,保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也維護醫療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8/18)
-
2020-01-05 癌症.其他癌症
白血病居兒童癌症首位 兒醫籲政府支持新療法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癌症之一。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白血病在兒童癌症發生率中居於首位,雖已有藥物與手術可治療,但仍有小患者不幸死亡。兒科醫師呼籲政府,能對未來新治療方式如細胞、免疫治療給予支持,來提高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白血病約占兒童癌症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佔八成為最常見;現行治療上多以透過化療來抗癌,治癒率於近年統計更高達91%,達國際水準,但仍希望透過如細胞、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新療法來增進治癒率、降低兒童死亡風險。由兒癌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著手統一制定多種兒童常見癌症之治療方案,成員包括所有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以便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存活率、治癒率等統計更精確。今舉行顧問醫師會議,找來血腫科醫師闡述108年度兒童癌症治療成果報告,並邀請中研院院士裴正康進行專題演講。劉希哲今講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追蹤報告,他說是白血病是白血球失去正常血液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所致,並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占八成為最常見。他從2013年1月至去年6月底間收案702例ALL個案中,有499例有遵循治療方案,其微量殘存疾病(MRD)合格,治療成效良好。劉希哲說,現行台灣在治療兒童白血病,以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提高根治的機會;雖目前已有成效、治癒率約91%,達國際水準,但未來一定要有新的療法,來減少小朋友治療時的副作用。如國際間目前已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但要價不菲、健保尚未給付,且細胞療法尚待政府法案、法規的配合,希望政府與民間機構能給予支持,提高治癒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