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巴金森氏症
共找到
246
筆 文章
-
-
2020-04-11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今是國際帕金森日 醫師2項運動建議 望病友運動抗疫
今天是國際帕金森日(4月11日),國內約有10萬多人,時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病友相對比較脆弱,面臨染疫的高風險。新冠病毒是高傳播的病毒,患病死亡率因病人自身免疫反應有不同發展。帕金森氏症多好發在65歲以上的老人,在疫情中,帕金森氏症病患染疫機率高。病人常因身體僵硬、手抖症等情形帶來行動困難、活動力下降,常伴隨發生失眠、便祕、憂鬱和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也因病人的活動力和活動量不足,他們的心肺功能較同齡正常人低落,又因運動量不足、失眠、便祕等因素,會導致病友飲食胃口不佳和免疫力下滑,容易遭新冠病毒感染,因此,病友的防疫工作必須加強。如何幫助帕金森氏症病人在防疫期間,透過運動改善對抗疫情的能力?其實,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減少憂鬱和便祕的情況,提升飲食吸收力,增強病人的抗疫力,加強對抗疫情增加自身在疫情中的存活機會。對不同階段的病友,有不同強度的運動建議。輕度患者:可以如常人一樣,運動類別沒有太大的限制,關鍵是維持穩定長期的運動習慣,從少到多,慢慢增加每日運動時間,透過適當肢體運動,活化腦細胞、加強腦部血液循環,幫助延緩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有氧運動、游泳、瑜伽、太極或騎飛輪等都是很好的運動選擇,但要注意運動環境的安全性。中度和重度的病患:考量僵硬程度與平衡感失調等因素,建議在家人的陪伴或協助下,以床上翻身、扶持牆壁或床沿的肢體伸展練習為主,透過緩和性運動進行肌肉訓練,加強自身免疫力。因應新冠疫情爆發,如果宅在家,推薦可以透過自主肢體運動鍛鍊自己。病人最佳運動時間,應選擇服藥後30至60分鐘,藥效開始發揮功能時,是最好開始運動的時間。藥品的服用會受到蛋白質食品的影響,所以飯前半小時或飯後一小時服藥,視病人的用藥情況調整。每周最好安排4至5天,每天運動20至40分鐘,可拆成幾次進行,每次最少運動10分鐘,幫助病友強化自身健康對抗病情。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4-09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傷害,「五老有一跌,十跌有三傷」,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10%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在跌倒造成的後遺症中,約有30%導致外傷,輕則皮肉擦傷,嚴重則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的失能。除了身體傷害外,老人跌倒後也常常會有心理上的創傷,變得比較不敢活動、不敢外出或是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而更無力衰弱、骨質流失導致惡化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對於家中有長者的民眾來說,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表示,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所造成,一般來說可以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來加以預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根據統計,老人最常發生跌傷地點前二名為家中淋浴間及廁所,在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因此,建議預防重點在於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以及清除平常行徑路線障礙物,如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也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以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另外,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設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由於長者經常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因此也建議在長者房間內設置廁所,或裝設成人便盆。除環境因素外,周伯翰指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常見的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等。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不同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必要時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則健行時用登山杖。長者時常合併多種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狀況,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以降低跌倒風險。生活習慣方面,建議長者多補充營養,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4 橘世代.好野橘
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
小民的母親最近常忘東忘西,有次說要出門買菜卻遲遲未歸,他出門尋找,發現母親在路邊徘徊,原來是想不起來為什麼要出門,憂心母親失智,帶母親就醫,診斷是憂鬱造成的假性失智,只要治療就可改善。小民暫時鬆口氣,但他也意識到,未來母親甚至是自己都可能失智,有必要及早作風險規畫,但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讓以往不曾留意失智保險的他,陷入不知該如何選擇的難題。小民是典型上班族,月入近6萬元,平日省吃儉用有點小積蓄,擔心如果直接找保險員詢問,對方很可能為作成這筆「 生意」,刻意誇大產品的好處,為此他曾上網做功課蒐集一些相關資訊,但還是一頭霧水。富邦人壽曾做 「失智症病識感與準備度全台大調查」,結果顯示,50至59歲受訪者中,65.7%的人家中有失智症患者,等於每3位50世代中,就有2人正在承受失智照護壓力,而失智平均病程約在8到10年。失智養護費用 每月4萬起跳還有調查顯示,一旦失智,不管是請外籍看護或送養護中心,每月的費用至少22000元;若加上紙尿褲、營養補品、醫療耗材等,平均每月至少4萬元,對一般家庭是長期、沉重的負擔,這些數據讓小民更加焦慮。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坊間針對各種不同需求的保險確實很多,一般人平日沒接觸,一時間難以抉擇是常態。如果僅是針對失智投保避險,有「長期照顧險」、「失能扶助險」 以及「特定傷病險」3種可選擇。他以小民為例說明,不管選擇哪家公司投保,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長照險、失能險及特定傷病險,3者對失智的給付有什麼差別?了解差異後,再去比較各家公司同質產品的優缺點。專家指出,特定傷病險給付,保障內容包含失智症、嚴重巴金森氏症等22項傷病。長照險理賠則是依據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診斷,門檻較高;失能險理賠無關巴氏量表,只要符合保單條款上所條列失能及特定傷病項目就可獲得理賠。長照險須定期重新認定若選擇投保長照險,能否因失智獲得理賠?最重要的關鍵在是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若符合就能獲得長照保險給付。但什麼是「長期照顧狀態」?「長期照顧狀態」的衡量標準有2項,一是「生理功能障礙」、一是「 認知功能障礙」,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但較麻煩的是,被保險人如小民或小民母親,每6個月或1年須再回醫院重新認定。永達保經儲備處經理陳宗玉表示,依據巴氏量表「生理功能障礙」評量項目包括: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及更衣等,至少要喪失3項生活自理能力。「 認知功能障礙」評量包括:時間、場所、人物,有2項以上分辨上的障礙方可。為什麼每半年或1年要重新認定?陳宗玉說明,主要是這些功能障礙有可能因為照顧而改善,由於長照險除一次給付的理賠外,還有定期給付的照護金,因此每年都要重新認定,如有改善則停止定期給付的照護金。民眾也許會有疑問,暫停給付照護金後,萬一狀況又惡化會再恢復給付嗎?答案是會。失能險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過,長照險通常僅針對失智,涵蓋範圍較廣,保費比較貴。失能險保障範圍定義清楚,保費相對便宜,申請理賠時,失能狀態僅需認定1次,不必再回院重新認定,但失能狀態的判定有分11個等級。特定傷病險是依罹患特定傷病判定,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同樣也無需每年回院重新認定。依需求投保 不是買愈多愈好失智是個漫長的老化過程,可能只是因退化而非因意外或疾病所引起。有可能符合長照險理賠標準的失智,未必符合失能險或特定傷病險的理賠標準;而特定傷病險也有可能無法涵蓋失智後續的長期照護需求。正因為如此,「只考慮失智其實太狹隘」,陳宗玉表示,要以自己需求為導向,才能選出最適合的商品。她分享幾年前一個理賠案例的故事,一名30多歲年輕女博士,在知名企業擔任高階經理人,有天突然覺得眼睛不舒服,查不出病因,沒多久兩眼因視神經萎縮失明。還好她投保的是失能險而非長照險,因為失明雖殘廢了,但還可以自理生活,認知能力也沒問題,不符合長照險的理賠標準。陳宗玉指出,保險不是買愈多愈好,多花錢又買不到保障就冤枉了。多數人買保險都是零碎式的,建議先做全面性的思考規畫,才能以最少的錢享有最大的保障。何謂「長期照顧狀態」?一旦符合「長期照顧狀態」,就能獲得長照險的保險金給付,而長期照顧狀態需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二項情形之一為條件。1.生理功能障礙:須經診斷判定持續存有3項以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s)障礙(如表一)。2.認知功能障礙:除經診斷判定持續失智狀態並有2項以上分辨障礙(如表二)外,並須依臨床失智量表或簡易智能測驗達中度(含)以上。看更多報導:《橘世代》【保險理財大公開↘↘↘】。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人人都適合買「儲蓄險」?這三種人先別買!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28 橘世代.好學橘
今年91歲!40年外交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
1封看似再也平凡不過的會員申請書,因為這位特別的申請者,而顯得不平凡。他,91歲,申請加入聯合報會員!申請書裡還附一張照片寫著:「法國前工業發展暨外貿部長克瑞松女士拜會(聯合報)創辦人王先生,及其女民生報社長王效蘭,王社長並為父親翻譯」。「91歲!好感人!」這位老先生是誰?竟然有著這麼珍貴的照片!他和聯合報有什麼緣分呢?我們決定登門拜訪。40年攝影官 見證台灣外交史原來,91歲的許捷芳在外交部當了40年的攝影官,跟著政府官員拜訪世界各國留下紀錄,或是為來訪的友邦元首、政要等留影,為台灣外交史留下數不清的珍貴歷史鏡頭。40年的攝影官,他不只把自己當成攝影者,更把自己視為外交尖兵的一員,想為外交多做點事。他常在外賓休息的空檔,進暗房沖洗照片,為他們製作訪台的相簿作為禮物,令外賓印象深刻。「你能夠講出來的(政商名人),我這裡都有!」許捷芳邊說邊翻開他收錄1963年至2010年間作品的攝影集,果然,孫運璿、李國鼎、邱創煥、當時還是美國阿肯色州長的柯林頓、很年輕時的吳敦義等等這些政治人物,還有吳舜文、吳火獅、王永慶、辜振甫,這些影響台灣經濟發展的企業家。為捕捉美景 守候海邊一整天攝影官退休後,許捷芳沒有讓自己的興趣跟著退休,反而花更多時間投入攝影。他相信攝影是為了記錄生活、貼近生命。2014年高雄氣爆的隔日,他專程南下為這悲傷的一天留下紀錄;醉心東北角的海岸風景,長達8年時間,有空就扛著12公斤重的相機與腳架,在海邊守候一整天,只為了等待光線、雲彩、浪花構成最美麗的瞬間。曾開過個展 作品遍及全世界這些東北角的攝影作品,還在2017年應邀到新北市圖開過攝影展。但你若以為他的作品都是外交事務與東北角風景就錯了。許捷芳的攝影作品遍及全世界,他翻著照片說著這拍自哪裡、有什麼故事,91歲了卻對往事一清二楚。記者邊聽邊抄下國家名:約旦、吳哥窟、高棉、瑞士、比利時、荷蘭…,抄到第23個國家時忍不住問:「許爺爺去過多少國家?」許捷芳耳朵或許有些退化,腦袋卻很靈光,想都不用想馬上回答:「82個!」生理雖退化 擋不住攝影熱情許捷芳有輕微巴金森氏症,行動有些不方便,聽力也大不如前,每天除了運動散步,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聯合報從頭到尾細細看一遍,還有整理老照片。10幾歲開始拍照,攝影生涯長達70多年,攝影成為許捷芳生命的主旋律。年輕時攝影是工作、退休後攝影是熱情。現在,攝影成為他的翅膀,台北市大安區的小公寓沒有困住他,肌肉和聽力的退化也沒有困住他,當他每天整理攝影作品時,又回到當年為外賓按下快門的時刻、回到願為1張好照片守候10幾個小時的時刻。許捷芳用攝影定格了台灣的外交、世界的美景,也定格了自己的生命風景。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精選延伸閱讀↘↘↘】。不要求每場贏!「奧運銀腕」郭李建夫帶隊,練韌性。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相似症狀/比巴金森氏症更麻煩 台美合作發現顫抖症病因藏小腦
全球有4%成年人、20%老年人患顫抖症,多數患者做事時雙手發抖,病因不明。台大與美國哥大合作,發現患者是因小腦神經細胞共振異常而顫抖,有助新藥開發和臨床診斷。這項研究成果今年也刊登在國際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台灣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潘明楷今天出席科技部研究成果記者會,他表示,顫抖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有時說話聲音和頭也會不自覺發抖,至今仍找不到病因。醫院目前開藥給病患吃,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唯二藥物,有效率都低於五成。也有患者接受手術,燒掉大腦深處細胞、在腦部埋電刺激器,初期有效率達七成,但術後數年療效減弱。潘明楷剛從台大醫院神經科轉任台大醫學院藥理所,他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醫生郭昇翰是同學,兩人發現,患者小腦細胞中有一種控制神經連結的蛋白會減少,導致小腦神經纖維過度增生,讓小腦細胞產生過強連結,造成小腦神經過度共振,因而產生顫抖症狀。潘明楷說,小腦神經的共振異常,也可做為全球第一個生物標記,幫助顫抖症的臨床診斷和新藥開發。西方人逝世後捐腦風氣較盛,這項研究成果運用哥大的大型腦庫,結合台大的活體動物研究、光電技術,以及哥大的病理研究專長,以小鼠的小腦進行神經機轉研究,終於找出顫抖症患者小腦神經的不正常共振。醫界對同樣具顫抖症狀的巴金森氏症的研究較多,但潘明楷說,全球顫抖症患者是巴金森氏症的五倍,顫抖症患者生活更受影響。因為顫抖症是不做事時不發抖、做事時才抖,巴金森氏症則相反,是平時抖、做事時反而不會顫抖。科技部表示,這項跨國團隊的研究方向合作模式獲國際重視,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補助。哥大為此成立新的研究中心,由郭昇翰擔任主任,推動相關研究。潘明楷也被推選為世界動作障礙學會唯一的台灣代表,共同制定顫抖症相關的國際診斷治療官方準則。【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