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尿液檢查
共找到
60
筆 文章
-
-
2021-12-0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我的家人洗腎了 我可以「捐腎」給他嗎?
由於人口的老化與慢性疾病的盛行,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逐年增加。在慢性腎臟病照護團隊的努力之下,仍有相當多的病人,進入到第五期的腎臟病,而被主治醫師告知,需要有接受透析洗腎治療的心理準備。在這時候如果能接受腎臟移植,就有機會不用進入洗腎的階段。我想能夠不用洗腎,會是很多腎友的願望!事實上,不論是台灣或是世界各國的治療建議,都將腎臟移植列為最理想的腎臟替代療法,能夠帶給腎友最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效果。台灣的腎臟移植有兩種來源在台灣,腎臟移植包括親屬移植與大愛捐贈兩個來源。目前在法規的限定下,需要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腎友,才能登記進入大愛移植的等候名單。但是親屬移植則沒有這樣的限制,無論是透析多年的腎友、或者是還沒進入透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都能夠接受醫療團隊的評估,有機會不用洗腎而直接換腎。縱觀世界各國,對於活體捐贈的來源,具有不同的限制。有些歐美國家民情開放,同意進行親朋好友之間的腎臟移植,而不限制需要實際的血緣關係。甚至有利他大愛的腎臟捐贈者,並不在意自己捐出的腎臟是給誰,只前能夠改變他人的一生,以成就自身靈性的完整。在台灣考量風俗民情之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對捐贈者加以設限,受移植者必須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對於捐贈者的資格法界學界仍持續滾動檢討是否放寬,但目前在腎臟移植仍未進一步開放。縱有關係密切的姻親(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目前在台灣仍無法進行活體移植。除此之外,配偶之間的器官移植,目前要求需結婚滿兩年或是生有子女。除非是結婚滿一年後才被診斷腎衰竭需要移植,則不受到結婚滿兩年的限制。如果有意願捐腎給腎臟病的家人,為了保護捐贈者的健康福祇,需要經過醫療團隊一連串的詳細評估,才會經由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審核,以確保捐贈者不會因為移植而受到傷害。在台灣,捐贈者需要年滿二十歲,並且出具書面同意書同意捐贈,同時包括最近親屬二人以上的書面證明。在醫院由社工師與捐贈者會談,充份了解釐清捐贈者的意願,謹慎思考後再進行知情同意。台灣的腎臟移植,基本上都是無償、沒有對價關係的,因此需要仔細確認,不能有一絲勉強。捐贈者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在保護捐贈者的前提下,對於捐贈者的健康,有著特別高的要求。兩個腎臟的功能原則上都需要正常,以確保移植後能夠獨立擔負捐贈者、受贈者的正常腎臟生理功能。尿液檢查也需要都正常,不能有血尿、糖尿、蛋白尿,也不宜有反覆泌尿道結石的病史。實務上會請捐贈者收集二十四小時小便,以計算肌酸酐廓清率與尿蛋白量。同時不能有困難控制的高血壓、不能有糖尿病,或影響健康的其他慢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因此需要由醫師詳細評估。一旦病人順利通過評估,在手術的進行上,通常使用腹腔鏡手術進行取腎,傷口小、復原快。大部份的捐贈者,長期在身體健康上並無明險影響,單側的腎臟會逐漸代償增加功能,大約在術後兩週,就可恢復到原先的70%左右,長期經過三到六個月,進一步上升到75-85%的功能。為確保捐贈者的健康,術後需長期進行腎功能的追蹤,並配合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過度鹽份、蛋白質攝取,減輕腎臟工作負擔。不論是大愛腎臟移植或是親屬腎臟移植,都能夠給慢性腎臟病腎友,帶來全新的生活。其中親屬移植的長期預後,又比大愛移植來的更為出色。因此在慢性腎臟病的照顧歷程上,醫師與病人、病家的共享決策,一齊討論腎臟移植的可能性,相信能為腎友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
-
2021-11-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熟女頻尿、血尿不敢出遠門,透過2種中藥擺脫困擾
50多歲的林女士長年為反覆泌尿道感染所擾,因為擔心出門頻尿、狂找廁所,總是限縮活動範圍,直到療程結束尿液檢查已無細菌,卻仍有頻尿、下腹悶痛等症狀,加上停經後,每次泌尿道感染都會出現血尿,讓她很緊張。還好透過中醫以八正散合蒲黃、藕節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頻尿、夜尿、血尿,多重困擾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瀞瑩表示,患者半年來泌尿道感染已經發作四次,雖然最後一次感染服完兩週抗生素後,尿液檢查已無細菌,但持續有頻尿症狀。此外,每當喝水量少一點,就感覺排尿不順,甚至伴隨酸澀、痛感,下腹部經常悶痛,也因為害怕憋尿,養成每30分鐘就需要小便一次的習慣,讓她不敢出遠門,頻繁夜尿導致她長期失眠,尤其感染時出現的血尿,更讓她相當擔心。其實,中醫治療感染症,不在於病毒、細菌的微生物觀點,而是重視辨症論治,審查病因病機,除了祛除邪氣的影響,還要照顧正氣,例如透過解表法治療退燒,恢復衛氣流通,讓免疫系統能夠對抗、排除病原;化濕法能通利水道,調暢氣機,使小便能恢復順暢,改善小便無力及餘尿感。中醫也能治療感染症此外,還能利用涼血法能穩定血液循環,改善小便灼熱、血尿,並能安定心神,最後,以滋陰法來恢復陰液的消耗,以潤燥、潛陽,減少身體的燥熱,降低復發的機會,可在疾病的後期調養扮演重要角色。以這個案例來說,結合症狀及舌脈,可以歸納出濕熱蘊結下焦且熱傷血絡,應先以八正散合蒲黃、藕節來治療,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林女士在服藥一週後明顯感到症狀改善。 出現不適症狀,請盡速就醫黃瀞瑩提醒,血尿是一個必須謹慎看待的問題,結石、感染、發炎、癌症都可能導致血尿,若出現血尿,務必先前往西醫就診,接受相關檢查評估,以排除結石與癌症的疑慮,接著安心透過中醫調理體質,根據林女士的病情,從停經與病程切處,中醫的理血、涼血法會是後期調養重要的治療方針。延伸閱讀: 。近更年期,急尿、頻尿、漏尿樣樣來,一種方法可以解決 。尿尿痛、頻尿...小心「急性膀胱炎」! 醫授「防感染秘訣」:不喜歡喝水也中招
-
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半小時就想跑廁所?打疫苗後變得頻尿是副作用嗎
●打新冠疫苗後,頻尿患者增加●女性常誤以為泌尿道感染、男性當作攝護腺肥大●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台灣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後,帶動新冠疫苗接種率,單日最高接種人次逼近30萬人,但全台泌尿科醫師陸續發現,許多民眾主訴接種新冠疫苗後,即使沒有灌水也拚命跑廁所,擔心是泌尿道感染而前來就醫。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接種疫苗後約增一成頻尿就醫患者,以為是泌尿道感染或攝護腺肥大的患者「真的很多」。推測可能是心理因素或膀胱接受器敏感所致。半小時就想解尿 連續一周無論性別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品牌,近期泌尿科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頻尿」的患者,陳煜表示,多數是症狀持續一周以上,且並沒有過度飲水,每隔約半小時就想解尿,每次解尿的尿量都不多,女性多自認是泌尿道感染而就醫,男性則多以為是攝護腺肥大而來看診。從6月起這類患者明顯增加,大約有一成的患者都是主訴感染,但尿液檢查都無異狀,後續患者才說是「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反應」。未找到原因 懷疑心理因素陳煜表示,這現象在泌尿科醫師群組裡熱烈討論,目前尚未找到明確的原因,他猜測可能是接種疫苗後,擔心接種疫苗後產生後遺症,因為心理因素刺激膀胱收縮,另外也有可能是免疫反應刺激本身就比較敏感的膀胱收縮。臨床上遇到這類的患者,通常無需治療,除非嚴重到影響生活、工作,才會給予一些抗頻尿的藥物,協助改善;不過,近期觀察接種疫苗後出現頻尿症狀的患者,大約二到三周症狀就會自行改善。不要憋尿 每天喝2000cc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表示,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疫苗接種後出現「頻尿」的症狀,天氣熱以及疫苗接種後,醫護人員都會叮囑要多喝水,又或者是腺病毒疫苗或是mRNA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劇烈,讓膀胱收縮次數變頻繁所致,目前難以用單一原因推斷。顧芳瑜提醒,夏季正是泌尿道感染盛行的季節,多發生在女性、有憋尿習慣或45歲以上男性(正值攝護腺肥大好發族群)身上,提醒避免泌尿道感染,每天攝取的水量需超過2000cc,避免憋尿、減少不安全性行為,平時可多吃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等保養,不幸仍發生泌尿道感染,應即時就醫,投以7天的抗生素症狀即可改善,但改變生活習慣才是最佳的方式。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炎夏出汗多…泌尿科醫師提醒多喝水 減少尿路結石機率
炎夏時尿路結石發生機率升高,一旦發生會突然感到劇烈腰痛,痛到讓人臉色發白、冷汗直冒、坐立難安。衛福部基隆醫院泌尿科主任許汶蒼提醒民眾,夏天多喝水,少憋尿,調整飲食,多運動。如果察覺結石可就醫,現代體外震波碎石機器設計精密,可有效協助解除病症。許汶蒼表示,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再經尿道排出體外,尿路結石就是在泌尿道內產生的結晶物質。引起尿路結石的主因包括尿液減少,夏季如果出汗多、喝水少,或是常腹瀉機率會提高。此外個人體質因素或經常尿滯留,長期大量飲用乳類,吃過多的肉類、動物內臟、海鮮也是危險因子。許汶蒼說,尿路結石的症狀也括腰部鈍痛或腎部絞痛,可能反射到男性睪丸,女性膀胱。有人會胃腸不適導致腹脹、下痢、反胃、嘔吐,或是出現尿急、排尿不順、發燒或發冷,嚴重者出現血尿。基隆醫院新成立泌尿科整合醫療中心,對面就是體外震波碎石中心。民眾求診經醫師評估可能是結石問題,可立即安排尿液檢查及超音波、放射診斷科檢查。必要時電腦斷層、靜脈注射泌尿道顯影檢查,診斷結石位置,當天安排震波擊碎石頭成細小沙粒。患者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後應多喝開水,每天維持2000C.C以上,以利碎石排出。碎石經過輸尿管排出體外時,部分病人會產生腎絞痛或輕微血尿,可用藥物及大量飲水來控制。若有嚴重腎絞痛、高燒、嚴重血尿等異常現象,則要立即就醫。
-
2021-06-12 醫療.新陳代謝
愛吃麵包、吐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一名22歲女大學生,因泌尿道不適症狀至診所檢查,尿液檢查意外發現尿糖過高(++),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血糖值198 mg/ dl,糖化血色素9.6%,診斷為糖尿病。女大生自述平日都外食,因為喜歡吃麵包,常以精緻麵包打發三餐,體重過重(BMI 24.8),且體脂肪過高(30.8%)。糖尿病典型症狀 三多一少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宋晏仁指出,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因此常常沒有自覺,甚至固執地認為自己沒問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四項:(1)空腹8小時以上血漿血糖值≧126mg/dL。(2)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mg/dL。(3)醣化血色素HbA1c≧6.5%。(4)臨床上有糖尿病症狀,同時隨機抽測血漿血糖值≧200mg/dL。調整飲食習慣 蔬菜當主食你的主食是澱粉還是蔬菜?宋晏仁表示,由於外食人口增加,國人偏向以澱粉類為主食的飲食習慣,加上攝取過多精緻食物,容易加速血糖上升,引起飢餓感誘發食慾,進食量增加造成人體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衍生出許多慢性疾病。因此,宋晏仁建議,將飲食習慣調整以「蔬菜當主食」,也就是蔬菜占1/2、蛋白質至少要1/4的比例,全穀類少於1/4的食物配比,不要將澱粉類當成主食來用餐,三餐定時定量,並避免攝取過多高GI食物,有利於控制血糖。避免高升糖指數(GI)食材 造成胰臟負擔宋晏仁說明,升糖指數(GI)越高的食物,食用後容易使血糖升高,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若上升太快,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的負擔就會增加,造成胰臟功能損壞,容易引起糖尿病。因此,關鍵不是食物含糖量高低,而是升糖的速度快慢,常見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如:白麵包、白吐司、烏龍麵、糕點餅乾、含糖飲料等。治療糖尿病 藥物+飲食運動很重要治療方面,以口服或注射降血糖的藥物,及胰島素注射的治療方式為主。除了藥物治療,飲食與運動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有良好的飲食控制,甚至比用藥更重要,運動則有助於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發炎的機率。宋晏仁提醒,糖尿病患應尋求醫師協助治療,避免迷信偏方,並積極執行飲食控制,才能從根本病因控制血糖,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診治 九成在基層診所
每年因為骨盆腔發炎就醫的女性將近百萬人,所幸有逐年遞減趨勢,從107的99.4萬人減少到109年的92.2萬人,30到49歲患者就佔一半。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骨盆腔發炎與性行為有關,因此好發於性生活較活躍、計畫生育的年紀,病況也與個人免疫力有關,因為不容易根治,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容易復發。就醫人數前十名,僅有一家地區醫院。骨盆腔發炎就醫集中於基層診所,就醫人次依院所層級而遞減,全國醫療院所就醫件數最多的前十名中,有九間診所、一間地區醫院。109年總門診數達91.9萬人,主要執行尿液檢查(11.5萬人次)、細菌培養(5.2萬人次)、血液檢查(2.1萬人次),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住院僅4800人次。另可做腹腔鏡檢查(168人次)、手術清創引流(1.2萬人次)等侵入性檢查和治療。醫療可近性佳,婦科醫師多能臨床診斷。張瑜芹表示,骨盆腔發炎可由臨床診斷,不一定要用影像學檢查,通常病人會自述腹痛,醫師內診時用手指推子宮頸,如果骨盆腔發炎,就會引發疼痛。通常也會做尿液檢查,藉此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按照治療指引,病人需要吃七天或十四天的抗生素,如果反覆發作,就可能要做細菌培養,如果發現是特殊的細菌,就要考慮換藥。台灣大部分地區的醫療可近性高,在診所很少看到病人忍到化膿才就醫,但在大醫院就不是如此。烏恩慈表示,醫院急診都會遇到女性肚子劇痛,以為自己是闌尾炎,其實是已經嚴重化膿的骨盆腔發炎,通常是年齡較大的女性,因為天生免疫有問題,或因糖尿病導致免疫力較差而發炎,卻因各種因素一忍再忍、延誤就醫。年長女性多忍痛延遲就醫,嚴重案例併發腹膜炎。張瑜芹剛到新竹國泰的時候,曾為一位住在山上、五十多歲的婦女動緊急手術,她因就醫不方便而一直忍耐,結果卵巢嚴重感染併發腹膜炎,肚子裡都是細菌,再不開刀恐怕會喪命。張瑜芹表示,年輕女性若希望懷孕,卻因骨盆腔曾經發炎,導致兩邊輸卵管蓄膿或水腫,很難自然受孕,也有蠻高機會子宮外孕,可能需要預防性切除輸卵管,不孕治療也需要採取體外受精。生殖結構差異,女性若反覆感染,伴侶也該就醫。張瑜芹提醒,男性攝護腺或泌尿道感染比較不會有症狀,也不見得會痛,但是如果女性反覆感染,男性也可能需要接受檢查。烏恩慈表示,男性生殖器沒有通到腹腔內,細菌在表皮比較不會引起感染,也不需治療。反觀女性,陰道和子宮都在腹腔內,如果免疫差,加上性行為將細菌帶到體內,就可能引起發炎反應。女生有疑問Q:備孕期間發炎,可以吃抗生素嗎?有些準備懷孕的女性會擔心,備孕期間如果骨盆腔發炎,吃抗生素會不會有問題?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表示,大部分的抗生素都是孕婦也可以安心服用的,如果沒有好好服藥而反覆感染,反而會使懷孕機率下降。建議可以主動告知醫師正在備孕,確認自己服用的藥物是懷孕可吃的,按照醫囑服藥、回診,繼續備孕。Q:常常發炎,代表性生活亂?「女性也不要因為骨盆腔發炎,就懷疑男友在外面亂來。」烏恩慈表示,生活環境中本來就有很多細菌,骨盆腔發炎就像感冒一樣,是身體受到病原侵襲,不一定是因為性生活亂。男女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女性構造上比較容易發炎,就像有些人體質就是比較容易感冒一樣,建議以平常心看待,好好解決問題比較重要。有些人免疫力低,特別容易反覆感染。如果知道自己體質如此,就要多注意維護個人免疫力,包括睡眠充足、少吃促發炎的食物,作息不正常或身體比較虛弱時,應暫時停止性行為。
-
2021-04-25 該看哪科.婦科
健保大數據/骨盆腔發炎為何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
台灣每100個女性當中,就有8個人在一年內曾因骨盆腔發炎而透過健保就醫,比率不低。女性的骨盆腔為什麼會發炎?為何年齡層多集中在三、四十歲階段?今天「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每年近百萬患者的就醫數據,作為女性朋友相關問題的就醫參考。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從每年將近一百萬名女性的骨盆腔發炎就醫資料,可以看到女性因步入戀愛、結婚、生子等不同人生階段,開始承擔骨盆腔發炎的健康風險。也可以看出台灣衛教知識的普及、健保分級醫療制度的適切分工,有需要的女性都能獲得有效的治療。計畫生育、性生活活躍,患者以年輕女性居多。李伯璋表示,年輕女性性生活比較活躍、計畫懷孕,較容易有骨盆腔發炎的問題。不過近年少子化趨勢明顯,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避孕做得更徹底,有骨盆腔發炎的女性因此逐漸減少。李伯璋表示,女性如果下腹疼痛,有可能是骨盆腔發炎,也可能是泌尿道系統發炎,因為兩者構造很接近,因此醫師會需要進行鑑別診斷。正常的膀胱裡面是無菌的,陰道則是平常就有一些細菌,若進行尿液檢查,可以排除泌尿道系統的問題,再進一步透過內診、超音波等檢查,確認是不是骨盆腔發炎。台灣婦科診所多,就醫可近性高。李伯璋表示,這些都是基層診所就可以進行的檢查,台灣有不少診所特別專精於婦科,就醫可近性很高。女性只要稍有不舒服,通常都能及時在自己熟悉的婦產科診所,進行必要的檢查、接受恰當的治療,例如抗生素的療程。少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女性,也可以透過基層診所轉診,到大醫院接受腹腔鏡或是手術引流等治療。抗生素拿三天藥,記得要回診走完療程。說到抗生素療程,李伯璋表示,很多民眾在診所就醫,只拿到三天份的藥,會以爲這是健保署的規定,其實不然。抗生素的療程通常以七天到十四天為一個單位,只拿三天藥是不夠的,需要再次回診,才能走完療程。只是,如果很多人吃完三天的抗生素,自認改善而沒有回診,療程沒走完,細菌沒殺乾淨,生命力強悍就像「打不死的蟑螂」,除了可能反覆發炎,也可能會增加群體的抗藥性。那麼,為什麼診所通常一次只開三天藥呢?李伯璋表示,其實就算院所一次開七天抗生素,健保也會給付。但是,因為西醫基層的總額是固定的,如果申報越多點數,點值就會下降,基層總額為了穩定點值、進行內部管理,透過「簡表申報」的方式,藥品費用一律固定三天申報66元,不多也不少。如此不但能夠穩定點值,藉由回診,診所也能多獲得一次的掛號費。骨盆腔發炎患者,在診所就醫就能得到妥善治療。李伯璋重申,醫師可以視病人病情治療需求,決定用藥天數。依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辦法的規定,健保給付的處方用藥,是每次以七天份用量為原則。如果屬於慢性疾病,病情穩定,也適合長期服用相同藥品,醫師可以依照病人的病情需要,一次給予30天以內的用藥量,或開立三個月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李伯璋表示,骨盆腔發炎的病人,絕大多數都在基層就醫,就能接受到很好的治療,顯示台灣各層級醫療院所的醫療品質都是很高的。健保署也持續在部分負擔、論人計酬等改革方向上不斷努力,希望引導民眾小病到基層,大病才到大醫院。落實分級就醫、提升健康識能,成就健保永續。李伯璋說,健保署也支持各層級院所垂直整合,民眾就近到診所就醫,也有醫學中心作診所的醫療備援,希望民眾對於地區醫院和診所有信心,相信厝邊好醫師。此外,健保署也透過持續壯大健保快易通App及健康存摺,提升民眾的健康識能和醫療成本概念,選擇落實分級醫療的就醫行為,希望醫病雙方共同達成醫療人員不過勞、醫療品質提高、健保永續的美好願景。疾病小檔案骨盆腔發炎骨盆腔內器官的發炎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指的是女性生殖系統(包含陰道、子宮頸、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發生細菌感染,導致發炎,是常見婦科病症之一。
-
2021-04-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電激取精術 助糖尿病患者人工受孕得子
一名51歲男子娶小他26歲的新住民後,兩年來妻子一直沒能懷孕,一度還被誤診為「無精症」,後來才查出他因罹有糖尿病,導致「逆形性射精」找不到精子可做試管嬰兒。經採用「電激取精」後才順利取得精子,並運用「顯微注射」技術進行精卵結合,再以「電腦AI平台」及「胚胎影像監控系統」選出最好的特優等胚胎做植入,歷經3個月療程終於讓妻子成功受孕,並順利產下1子。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指出,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年輕時也許還能射精,但隨著年紀漸長,射精神經鈍化後就難了;嚴重的逆形性射精病患,甚至在行房時無法射精。該名患者即因射精神經失調,使得射精力道不夠,導致精液無法射出體外,而是流到膀胱,也就是所謂的「逆形性射精」但請他射精後立刻解小便,並做尿液檢查,確認有精蟲,並非無精症。為了順利取精,醫院採用電激取精,也就是使用電熱棒插入肛門靠近前列腺處,以直流電刺激,將陰莖內負責射精的神經予以活化,以恢復射精的動作,並讓精液往前流,接著再取精蟲做試管嬰兒。不過,因患者神經鈍化,電激的強度須開大一點,約為脊椎損傷者的2倍。李茂盛說,除了這次順利得子,因為已替患者存了5顆冷凍胚胎在醫院,保存期達10年,未來在沒有時間的壓力下,只要想生,隨時都可回院做試管療程。另外,李茂盛也請家醫科醫師為其檢查和治療糖尿病,並贈送血糖機給他,要求必須每天進行監測。醫院提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否則視神經損傷,恐導致失明,若是腦血管破裂也可能中風,或是引發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等,不可不慎。
-
2021-02-22 癌症.其他癌症
別以為不痛代表不嚴重 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
●頻繁出現無痛性血尿,泌尿道罹癌風險高●疼痛性血尿,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泌尿道癌症,常見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67歲金先生(化名)是熱愛工作的媒體人,平時喜歡找朋友遊山玩水,參加飯局把酒言歡,偶爾叼根菸,緩解高壓工作。金先生退休後仍到處參與公益活動,在一次活動結束後,回家呼呼大睡,隔日起床解尿發現尿液顏色變紅,接連幾次尿中都帶有血,因沒有不適,就不以為意,後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他才開始擔心到泌尿科檢查。檢查發現膀胱惡性腫瘤金先生排尿時並不感覺疼痛,也無灼熱現象,也沒有服用抗凝血劑或攝護腺肥大用藥,尿液檢查顯示,尿中有明顯多量紅血球,卻沒有白血球過多發炎現象;靜脈尿路攝影檢查卻發現,膀胱裡有個不正常陰影,進一步內視鏡檢查顯示,有一個直徑約三公分的膀胱腫塊。經膀胱腫瘤刮除手術治療,病理報告顯示為惡性腫瘤,還好腫瘤尚在初期,沒有轉移到身體其他淋巴結或器官,金先生恢復正常,解尿也不再有血尿情形。血尿就是尿中有血的意思,排除女性經期引起的出血和因吃含紅色色素蔬菜水果產生紅色尿液後,如果實質性驗到尿中有血,需考慮泌尿道出血的情形。注意是否有用抗凝血劑血尿分疼痛性和無痛性二種,疼痛性血尿通常代表泌尿系統有發炎或阻塞情形,可能是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或尿路結石阻塞等狀況。無痛性血尿首要考慮是否有使用抗凝血劑,尤其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有服用類似阿斯匹林類藥物,有時劇烈運動後也會產生血尿情況。無痛性的出血還可能隱藏大問題,臨床上特別要注意,例如攝護腺肥大出血或自體免疫疾病攻擊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血尿,其他則要考量是否有泌尿道罹癌可能性,常見有泌尿上皮癌、攝護腺癌及腎臟癌,大多數不會有疼痛情形,有些只會偶爾發生一次就停止,因此多不以為意延遲就醫。無痛性血尿3%至6%為癌症無痛性肉眼可見血尿,約有3%至6%會被診斷為癌症,年紀愈大比率愈高。如果合併反覆性血尿、男性、癌症家族史,長期抽菸環境、暴露於化學染劑、有慢性泌尿道感染或腎病變者,要更加留意泌尿上皮癌可能性。血尿是身體警訊,別以為不痛就代表不嚴重,有血尿情形一定要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1-02-07 科別.泌尿腎臟
夜間多尿是警訊頻跑廁所難眠 潛藏疾病問題
「醫師,我常半夜起床上廁所,是不是身體哪裡出問題?」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東儒說,不少民眾為夜間多尿症所苦而求診,夜間頻尿會影響睡眠品質,不僅隔天精神差,長期下來還會衍生健康問題。晚上尿量超過全天尿量三分之一,就稱「夜間多尿症」。何東儒指出,夜間多尿症是下泌尿道症候群的一種。下泌尿道症候群依症狀特性可以分兩大類,一是「阻塞型」,症狀是尿不太出來,排尿斷斷續續,尿流量少,或是要用力才尿得出;另一種「儲存不良型」,就是膀胱裝不多,白天或晚上頻尿,甚至會因尿急而漏尿。其中只要晚上尿量超過全天尿量三分之一,就可稱為「夜間多尿症」。攝護腺肥大指的是攝護腺大小大於30毫升,會造成膀胱出口阻塞,屬阻塞型症狀;夜間多尿多屬儲存不良型症狀,夜間睡覺時,腎臟產製尿量太多,使得膀胱提早裝滿,讓人不斷起身上廁所。還有種「夜間頻尿」有點不一樣,即使夜間腎臟產製尿量沒超過全天三分之一,還是可能起來上廁所很多次。老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等,都會導致夜尿。「為何會發生夜間多尿?」何東儒說,正常生理狀態,睡眠時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平均每小時腎臟產製尿量會比白天少。如果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腎臟對抗利尿激素反應不佳,就會出現多尿症。其他原因還有失眠、水喝太多、膀胱出現儲存不良型的下泌尿道症狀等,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夜間多尿症主要發生在年紀較大,或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深部靜脈栓塞下肢水腫的人。年紀大與內分泌素異常有關,除心臟排鈉肽產生太多,也跟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腎素及醛固酮功能不全有關。多尿型態,男性多見阻塞型,女性多屬儲存型。何東儒表示,性別不會直接影響夜間多尿症,但晚上起來上很多次廁所,有時是儲存不良型症狀的夜間頻尿,這就跟性別與下泌尿道結構有關。男性因尿道較長,攝護腺會隨年紀變大而發生阻塞,所以較常見阻塞症狀;女性尿道較短,膀胱儲尿功能容易失靈,主要出現儲存不良型症狀。「夜間多尿是警訊,可能代表有其他疾病問題。」何東儒舉例,心臟衰竭病人晚上躺下來後,會出現夜間多尿,主因是心臟輸出量不足,屬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另外,很多病人沒意識到自己有糖尿病,因尿糖造成夜間多尿,就醫才發現有嚴重糖尿病問題。夜間多尿原因多,要先找出原因,例如治療心臟衰竭、糖尿病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才能治本。頻頻跑廁所,跌倒骨折、死亡風險大增。除了疾病警訊,已有回溯性研究發現,如果晚上一直起身上廁所,可能導致失眠,造成隔日精神不佳,也可能在夜間跌倒骨折,是老人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寫排尿日誌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確定夜間多尿原因,才能找出治療方法。」何東儒說,通常會從詢問患者病史開始,加上身體檢查及生理生化數據,判定是疾病造成多尿問題,還是單純的失眠或喝水過量造成。通常會請病患作排尿日誌,記載每次喝水量、排尿量、排尿間隔,按照晚上睡8小時、白天活動16小時估算,確定晚上總尿量是否大於每天總量三分之一。身體檢查部分,如發現四肢水腫,可能是體內水分分布不均或心臟衰竭。生理生化及血液檢查,包括尿路動力學及尿液檢查,有時要以睡眠生理檢查,確定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若確定夜間總尿量過多,通常以抗利尿激素治療;夜間頻尿者,用下泌尿道症候群藥物治療;如果水分或電解質造成利尿,通常會在白天使用利尿劑。何東儒再次強調,發現夜間多尿警訊,要先治療根本問題,如糖尿病、心臟衰竭或睡眠呼吸中止症,才能有效解決多尿問題。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07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來門診就醫。 經門診安排的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發現到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最後在醫師經膀胱鏡確認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 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 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抬屁股改善漏尿問題 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0-12-31 癌症.其他癌症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蕭先生今年63歲,菸齡超過30年且沒有慢性疾病,但在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疼痛,加上也不是每次都會出現,就沒有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排出血尿的頻率越來越高,小便顏色也從淡紅轉為深紅色,此外,還合併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血尿檢查發現是膀胱腫瘤經過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後,發現了大量的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醫師經膀胱鏡確認之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而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患者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後恢復良好。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等,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85%膀胱癌出現無痛性血尿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鄭百諭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延伸閱讀: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橘黃色食物,預防女性膀胱癌
-
2020-12-07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工作忙碌少喝水 OL竟血尿
謝姓女子因為工作常憋尿,也未補充足夠水分,後來解尿疼痛且有灼熱感,進而感覺下腹部疼痛,等到發現血尿,擔心罹癌才就醫,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建宏診查後,發現泌尿道感染、膀胱也發炎,對症下藥治癒。李建宏說,謝小姐如果再耽誤就醫,恐還會引發腎臟感染,至於血尿原因很多,除了遵照醫囑治療,也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表示,人體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任何一個部位出血,就有可能導致血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含有紅血球,分成肉眼可看出的「巨觀血尿」,及必須經尿液檢查才能發現的「顯微血尿」。引發血尿常見的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創傷、激烈運動等,疾病引起的血尿,通常還會伴隨下腹部不適、排尿時疼痛、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漏尿或噁心、嘔吐等症狀。李建宏提醒,有時尿液看起來紅紅的,但不代表泌尿系統出血,因為女性生理期間、吃了富含甜菜紅素的食物、服用可讓尿液變色的藥物,或罹患血紅素尿症、橫紋肌溶血症等,也會讓尿液變紅。血尿治療後,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以謝小姐為例,應多補充水分、避免憋尿、少穿過緊褲子。
-
2020-12-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小港肩負防疫重任推COVID-19抗體掌上型快篩檢測儀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國外依舊嚴峻, 高醫委託經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肩機場與港口防疫重任,與神光科技合作開發掌上型多功能微型光譜儀,讓原先設置在醫院檢驗室內的大型儀器,也能在家僅使用,體積僅15公分,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耗費5分鐘即能完成檢驗報告,並即時傳輸至醫院,及早掌控疫情沒有距離小港醫院醫務秘書、胸腔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套光譜將原先設置於醫療院所的一般大型檢驗儀器(約3公尺),設計成僅只有15公分多功能微型光譜,縮小檢測儀器設備體積達100倍以上,檢驗時間僅需5分鐘,就可檢出尿液檢查,包括尿蛋白、潛血、亞硝酸、白血球、酸鹼值、尿糖、酮體、膽赤紅、尿膽素原、尿液微量蛋白、肌酸酐等;喜液檢查項目也包括包括總膽固醇(CHOL)、高密度膽固醇(HDL)、低密度膽固醇(LD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血糖(Sugar)、腎指標肌酸酐等。陳煌麒醫師表示,這項科技的特色在於省成本、空間和病人抽血量,且能快速檢驗後,將資料立即傳輸至雲端。對於防疫採檢具有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也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陳煌麒醫師說,小港醫院位居陸海空交通要衝,除鄰近高雄國際機場及高雄港外,也是往墾丁的主要交通動線,以及國道1號末端及八八快速道路起點,防疫地理位置重要;這套系統具快速、安全及避免採檢失誤的優點,症狀出現4天內敏感性高達9成以上,是COVID-19抗體篩檢快、省、準的掌上型檢測儀,未來還可以在急重症照護上有所幫助;對於遠距照護方面,場域也可以推廣至偏鄉衛生所、山地巡迴醫療和長照中心等。
-
2020-11-06 科別.腦部.神經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她經由其他醫院轉診到我們這裡,生命徵象如心跳、呼吸、體溫、血壓都正常,一些基本的抽血指數包括血液、肝功能、腎功能、血中離子等,以洗腎病人而言,大致在可接受範圍內。因為被家人認定是精神失常了,所以好說歹說地勸服她來我們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很多老人家,他們的情緒變化與生命週期邁入尾聲的心理反應有關。除了需要因應家庭結構的改變之外,因年邁而衍生出的許多生理疾病,對他們而言,才是真正令人身心俱疲的折磨:自己已經很痛苦了,還得承擔拖累家人的罪惡感。針對這類心理社會的壓力,其實很需要家屬對這些老人心理上與照護上的支持,以及整合相關的社會資源。然而,在另一層面,情緒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所致,憂鬱症、失智症、或是因服用過多藥物等,都會引起精神方面的異常。而這些疾病,不全然是慢性化與不可醫治的,有些是找到原因就可以復原的。 結果這位婆婆在住院期間,居然白天晚上分不清楚,對談顯得牛頭不對馬嘴。經臨床研判,應為「譫妄症」簡單說就是一種「急性腦衰竭」,暫時性地呈現注意力渙散、定向感失常,有時合併干擾行為的一種症候群,這種症狀常常被家人認為是「瘋了」、「痴呆了」而送往精神科治療;或是因其他內外科病痛住院的病人,原本好端端的神智清楚,但住院一陣子,反而變得激躁易怒,造成病房醫護人員照護上的困難而照會精神科醫師。「譫妄症」其實只要把造成腦部暫時性混亂的原因找到,再就症狀面以及病因面雙管齊下就可以醫治的。 我們經過檢查發現,其實這位婆婆得了泌尿道感染。這是「譫妄症」非常常見的原因之一,因為局部感染會透過全身性的菌血症,而引起腦部功能的異常。或許因為老人免疫力不足,觀察不到泌尿道感染時常見的發燒、排尿灼熱感以及白血球增加的現象,但透過尿液檢查就找到了病因。我們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之後,她在一週內就情緒平穩的出院了。對於老人暫時性的神智失常,並不表示就是「瘋了」,應就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進行完整評估,並依其優先順序循序處理,才能對症下藥。 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 鐘國軒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
2020-10-22 科別.消化系統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醫師指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症狀,幫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個人如果很常拉肚子,第一個反應會認為是「腸躁症」;當一個人皮膚潮紅、發炎,可能會被認為是皮膚病,朋友還會熱心推薦有名的皮膚診所!其中,最難以辨別的就是咳嗽了。導致咳嗽的因素那麼多,怎麼會往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想呢?因此,許多病患發現時,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甚至壓迫到神經了!所以,本篇要來介紹幾個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可能產生的症狀,讓大家可以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嗜鉻細胞瘤,被誤認是一般高血壓神經內分泌腫瘤包含很多種疾病,過去可能都分散在各科之中,現在都歸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疇了。其中一種是「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它是長在腎上腺的腫瘤,會分泌腎上腺素,能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速度變快。有些人會無故血壓飆高到兩百多,常被誤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醫師會開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患的血壓,若是一般高血壓病人,只要吃了降血壓藥物,基本上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但有些病人就算吃了降血壓藥物,仍持續表現出高血壓狀態。一位年約五十、六十歲的大哥神色鬱鬱走進我的診間,他有高血壓,但吃了降血壓的藥物之後,狀況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血壓依舊偏高,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昏厥的症狀。這個時候,腎臟科或心臟科醫師都會進一步檢查病患有沒有心血管或腎臟方面的疾病,於是幫他檢測尿液中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類激素,或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終產物──香草扁桃酸(VMA)。尿液檢驗報告顯示,這位大哥的VMA數值偏高,VMA不只是兒茶酚胺最重要的代謝物,同時也是體內氨類製造的指標。因此,醫師懷疑可能是嗜鉻細胞瘤,再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後,果然在腎上腺的位置發現一顆腫瘤,這才確定他並非是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嗜鉻細胞腫瘤好發於成年人,尤以四十至五十歲之中年人為最,男女發病率相當。病人常因高血壓、盜汗、頭痛、心悸等典型症狀而就醫,或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腫瘤的存在。通常這類病人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就可以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原則上,在手術前,必須使用至少一到兩個星期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adrenoreceptor blockers),使血壓降到正常值。如果單獨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無法使血壓回到正常數值,或是病患心跳變快,在使用二十四小時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之後,可以再加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達成更好的血壓及心跳控制效果。當我在泌尿外科擔任實習醫師,在開刀房與主治醫師學習時,有位嗜鉻細胞腫瘤患者正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當主治醫師把腫瘤切除取下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馬上通報病患血壓下降至六十至七十毫米汞柱(mmHg),趕緊輸液、提升血壓,所以嗜鉻細胞瘤會嚴重影響血壓的高低,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可以手術切除的患者,在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生化檢查,以確定手術是否成功,並且定期追蹤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形。容易誤診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一般我們經常聽見的都是胰臟腺癌,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屬於外分泌功能。胰臟同時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能夠調控血糖數值的高低,因此,發生在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就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是最常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仍然屬於罕見的範疇,胰島素瘤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於二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這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屬於單一且細胞分化較好的胰島素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胰島素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以Whipple 三合症(Whipple triad)為依據:一、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四十mg/dl ;二、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三、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當腫瘤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導致血糖突然降低,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色蒼白等症狀,最後因為昏厥或癲癇發作後,才被診斷出來是胰島素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最近我老是胃痛,吃了胃藥也沒有好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竟是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僅次於胰島素瘤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的中年成人。為什麼胃泌素瘤會常常被誤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呢?主要是因為胃泌素能夠促使胃酸分泌,若是胃泌素分泌過多,就會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這才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消化性潰瘍,也有些病患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因此胃泌素瘤才會經常被誤診。與胰島素瘤不同,胃泌素瘤大多屬於細胞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因此當發現胃泌素瘤時,往往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臟除了會分泌胰島素之外,還能分泌升糖素讓血糖升高,因此升糖素瘤會分泌過多的升糖素,使患者的血糖值持續過高,還會有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等症狀,同時可能產生深層靜脈血栓,以及憂鬱等情況。醫師因此誤以為是糖尿病,便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導致病患後來發現體內有升糖素瘤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預後效果差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肺部罕見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罹患的病患大多都是年紀大的重度吸菸男性。LCNEC是生長在支氣管K細胞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K細胞位於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合成、儲存和分泌肽類激素的功能。大多數患者會有胸痛、咳血、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經常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就醫時,腫瘤也已經轉移了。LCNEC大多屬於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大多會局部及全身轉移,早期的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大多會建議手術切除,但術後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病理學的統整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底下涵蓋了很多病症,臨床上,想要找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簡單,不僅症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搞混,一開始都會經過抽血、尿液檢查、影像檢查進行檢測,最後還是需要做組織切片,才可以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覺,因此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就醫時,腫瘤可能已經轉移。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確診率也大幅提升,病患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醫師的指示,相信他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日子,我們對家中已步入中老年的父親的健康情形了解嗎?中老年男性會面臨的疾病很多,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大多可以讓疾病現形。提醒為人子女,甚至是您本人,可以朝以下介紹的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來做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徵兆,提早預防,過個有品質的健康人生。1.攝護腺肥大「醫師啊,我最近尿尿都要用力,而且尿不乾淨。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晚上睡覺也要上二、三次廁所,這樣已經有半年了,每天睡眠都不足,我是不是攝護腺肥大啊?」一位年紀60歲的阿伯問我,我幫他檢查攝護腺及安排超音波後,確定有攝護腺肥大,馬上開藥給這位阿伯服用,一個禮拜後症狀緩解很多,解尿也比較順暢,重點是夜尿的次數減少,睡眠品質變好,整個人都變得有精神許多。以上是攝護腺肥大男性常見的表現症狀,有的人症狀甚至超過10年,都到快尿不出來才到醫院求診,多半需要放導尿管甚至開刀處理才尿得出來,所以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減少需要接受手術的風險。攝護腺是在膀胱開口及尿道間的一個器官,主要負責分泌攝護腺液組成精液。攝護腺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變大,當阻塞到尿道的時候,小便就會不順暢,需要用力才能解乾淨。健康檢查項目針對攝護腺肥大,有泌尿外科專科醫師會診,針對排尿症狀做詳細解說,身體檢查也會從肛門指診,檢查攝護腺有無變大或長硬塊。另外有攝護腺超音波,可以更準確量測攝護腺大小。攝護腺檢查還包括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若指數超過4,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就診及追蹤,指數持續升高則有罹患攝護腺癌症的風險。另外有攝護腺癌家族史的男性朋友,可以透過攝護腺核磁共振影像檢查,做更精準的偵測。2.男性更年期不只女性有更年期,男性的更年期症狀常常被忽略。根據統計,超過40歲以上的男性,每4個人中就有一人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睪固酮就是男性賀爾蒙,缺乏都會產生更年期現象,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容易疲勞、失眠、易怒與憂鬱,體力也會降低,甚至性功能變差,有勃起功能障礙。除年紀越大睪固酮濃度越低,其他如:肥胖、抽菸、酗酒、壓力大、濫用藥物也會影響睪固酮濃度。睪固酮濃度過低也常同時併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等疾病。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睪固酮濃度是否正常呢?只要在早上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低於300ng/dL,就可以確認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此時就必須到泌尿科門診就診,諮詢是否需要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若接受治療後可以改善情緒和認知功能、增強肌肉的強度,改善同時罹患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進一步可以改善性功能及勃起功能。3.腹股溝疝氣腹股溝疝氣也是男性常見的疾病,除了嬰兒期容易發生外,另一個時期就是中老年男性。腹股溝疝氣就是在腹股溝處有缺口,而腹腔內的腸子或組織容易掉到缺口產生疼痛。由於疝氣是需要手術才能治療好的疾病,所以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放在受檢查者雙側腹股溝的下方,請受檢查者腹部用力,檢查是否有突出的組織,如果有摸到,則可以診斷為腹股溝疝氣;有的人甚至疝氣已經大到掉到陰囊仍不自知,檢查不需要腹部用力就可以摸到並看到。確定有腹股溝疝氣的男性,需要至門診安排治療。4.陰囊水腫陰囊水腫的表現常見一側陰囊較對側腫大,平時不會疼痛,但可能會有異物感。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用手觸診兩側睪丸及陰囊,若有腫脹像水球觸感的囊腫,就可以懷疑有陰囊水腫。此時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安排陰囊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有許多水在陰囊裡面,則確定診斷為陰囊水腫,必須接受手術切除才會痊癒。5.包皮過長包皮過長可能會合併反覆的包皮發炎,也會增加尿道感染的機率。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包皮長度,若龜頭被包住又無法輕易的用手撥開包皮露出,則可以診斷為包皮過長。6.精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常見在小腿,但男性的精索靜脈曲張也不在少數。主要發生在連結睪丸的精索,精索裡有輸精管和許多血管,因為長期在悶熱環境或穿緊身褲,會讓精索靜脈曲張,曲張壓迫神經會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在健康檢查時,醫師會視診陰囊外觀,若有明顯的血管團狀物,並在觸診時摸到睪丸旁也有團狀物,則可以診斷為精索靜脈曲張。若常有下腹及睪丸旁疼痛,則需要到泌尿科門診接受治療。7.腎結石男性比女性好發2-3倍以上,腎結石是可以沒有症狀的,但是發作起來會腰痛極度劇烈,並且有血尿症狀,所以在健康檢查時是必要檢查項目。醫師會用手敲診腰部檢查是否有疼痛外,腹部X光及超音波檢查也可以看是否有腎結石,另外尿液檢查若有發現血尿,也要進一步排除是否有腎結石的可能。腎結石的處理可以用體外震波碎石或內視鏡取石,端看結石的大小位置來做判斷,這需要泌尿科醫師的專業來處理。男性健康檢查特殊項目
-
2020-08-08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病奪冠! 遠離洗腎,營養師提5警告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病108年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位居第1名,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的洗腎人數9萬人相較,1年之內又增加2千人,「慢性腎臟病」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 導致腎臟病變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觀察背後主因,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台灣糖尿病患的年齡大多為65歲以上族群,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甜品越來越容易取得,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年齡族群,糖尿病發生人數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有成長趨勢,顯示年輕族群對於腎臟的保健防範也不容小覷。保護腎健康 預防腎臟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針對腎臟的保健,從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控制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保護腎健康,預防腎臟疾病!除了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外,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及含豐富鉀離子,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可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及降低腎臟負擔。適量攝取水分,每公斤體重喝30c.c.水,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控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6g)。常吃甜食,攝取過多熱量,會造成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風險。【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謹記並遵守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的4不原則。【1沒有】沒有鮪魚肚:沒有鮪魚肚,避免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更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
2020-07-18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排尿障礙及早治療 錯過用藥只能開刀
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難,是50歲以上男性的惱人問題。美國統計,排尿障礙是年長男性前三大就診的原因,亞洲男性常輕忽這些症狀,到了尿不出來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時才去就診,只能接受手術治療,錯失可用服藥控制時間。55歲的王伯伯最近發現有頻尿、小便變細,甚至解尿困難,晚上睡覺時因急尿感要起床2至3次,影響睡眠品質。白天上班時,因小便解不乾淨,常跑廁所,造成工作上的困擾。就醫診斷原來是攝護腺肥大引起排尿障礙,經過服藥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許多原因可能造成泌尿道的症狀,如結石、神經或內科方面疾病的影響。如果排除這些問題,病患門診時,一般會安排指診、尿液檢查及抽血檢查攝護腺指數。指診可以初步評估攝護腺的大小及是否有摸到腫塊,再配合抽血檢驗攝護腺指數,可以偵測出是否有攝護腺癌的風險。如果服藥後症狀仍無法完全改善,可能會加做尿流速的檢查,或直接用下腹部或經直腸超音波來評估攝護腺的大小。目前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主要有二種,一種是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可以幫助攝護腺放鬆,作用效果快,通常服藥一周後會有明顯的改善,但可能有降低血壓的風險,造成頭暈的現象,它無法縮小攝護腺。另一種5-甲型還原酶抑制劑可減少男性荷爾蒙在攝護腺的作用,讓攝護腺縮小,但服藥後六個月攝護腺大小才會有明顯變化,卻可能影響性功能。如果服藥一段時間後,藥物的效果變差,或有反覆泌尿道感染或尿滯留等併發症,經過重新檢查評估後,可能必須以手術方式治療。常見的手術有二種,一是傳統內視鏡電刀刮除手術,使用電刀將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的部分刮除,需住院5至7日,手術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率較高。另一是內視鏡雷射剜除手術,住院及拔除尿管的時間較短,出血及電解質不平衡的機會低,缺點是健保不給付。
-
2020-07-02 科別.婦科
3大常見女性泌尿道問題,專家提供預防解方
部分女性朋友都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除了頻尿、漏尿外,嚴重時反覆感染,還會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影響生活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管理中心,協助整理以下3大常見女性朋友泌尿道問題,由聯青整合醫學診所家醫科顏佐樺醫師來為您解惑,並提供生活習慣調理的方法,讓您遠離泌尿道感染煩惱。1.有嚴重頻尿或漏尿問題,該怎麼辦?「尿失禁」,即俗稱的漏尿,男女性都有可能發生的症狀,但相較男性而言,因女性尿道較短,產生感染機率更高,另外,尿道構造變化(如分娩、手術過後等)、尿道/膀胱感染、壓力、情緒、更年期、年齡等因素,都是導致尿失禁的可能原因。顏佐樺醫師解釋,要解決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找出潛在原因,並尋求醫師的協助,「臨床上,年輕女性若因尿道感染而導致漏尿,這狀況可透過尿液檢查及細菌培養,經由確診再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但若是更年期的婦女,則要考量荷爾蒙變化問題。」他說明,若是尿道構造變化所引起,就需進一步做其他相關的檢查,才能從根本協助治療。2.更年期、停經婦女更容易發生頻尿、漏尿等狀況?顏佐樺醫師分析,更年期後,支撐膀胱的肌肉力量減弱,尿道和膀胱會逐漸失去彈性,導致尿液貯存功能變弱,而變得頻尿,另外,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後,尿道口不易閉合,所以一旦發生咳嗽、大笑或是打噴嚏時,容易造成不自主漏尿的情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有漏尿或頻尿的狀況,可先排除如尿道感染、發炎、過敏等因素,若經檢測,確診為更年期因素,可透過口服或局部荷爾蒙治療來緩解症狀。3.尿道感染若反覆復發,難以治癒?顏佐樺醫師表示,還是要先了解尿道感染的根本原因,提供適合的藥物治療外,配合生活型態的調整,才是有效的紓緩症狀的方法,其中「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 GR-1 )和羅伊氏乳桿菌(L. reuteri),此兩菌種已研究證實可以治療或預防泌尿道反覆感染。」他說明,尿道黏膜本身就有許多菌叢,因此可透過攝取益生菌,協助提高免疫能力,減少復發機率。顏佐樺醫師補充,如精緻加工、重口味、過甜等食品,容易引發體內發炎反應,而造成感染,所以日常飲食應該留意、減少攝取。他特別提醒,在診間診療時,常遇到許多民眾,為預防尿道感染,而大量攝取蔓越莓汁,但市售果汁常含糖量過高,這些都是造成尿道感染的隱藏陷阱。「女性朋友平時應補足水分,避免憋尿,更無需使用太刺激的私密處清潔劑,臨床上,常見因陰道感染而造成尿道交叉感染,所以個人的衛生護理習慣也很重要。」顏佐樺醫師建議,若自覺有疑似感染的症狀,可以先找專科醫師協助,若一年內復發超過2次、用藥後仍未改善,則可建議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或抽血相關檢查,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求醫,徒增治療困難,早期發現問題,才能讓擺脫惱人的泌尿煩惱。 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青診所顏佐樺醫師 ★本文經《聯安醫周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保大數據/泌尿道結石 男性罹患人數為女性2倍
泌尿道長了小石頭,一開始可能沒有感覺、相安無事,但當石頭從腎臟一路滑下來,掉到輸尿管,可能引起排尿不順、劇烈疼痛。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患者多達28萬餘人,男性遠高於女性。發現結石怎麼辦?要不要處理?該找什麼層級的醫院處理?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穿越石頭陣,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醫準則。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泌尿道結石就醫的患者多達28萬餘人,雖近兩年人數比106年的29萬多人少,但都不算明顯驟降,我國主診斷為泌尿道結石患者,近三年無太大變化。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的19萬人遠多於女性的9萬人,多出兩倍以上。處置單純 區域醫院人最多健保大數據顯示,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總件數達89萬2223件,不論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基層院所,都是泌尿道結石患者就醫選擇項目。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與多數疾病相比,尿道結石疾病位置明確、處置方式簡單,且機器設備都不複雜,區域醫院就可以提供民眾完善照顧。李伯璋的論點,在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區域醫院門診件數最多,達39萬1061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地區醫院僅次區域醫院,門診件數為20萬7498件,第三為20萬4710件的醫學中心,最後是基層診所,為8萬8954件。李伯璋說,診所門診件數少,與泌尿專科醫師開設診所較少、設備不足有關,且診所僅能執行膀胱鏡取石術,連輸尿管鏡取石都需通過跨表申請,健保署審核才能執行。生活差異 南部醫院件數少108年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前10名的醫療機構中,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各占五間。北部醫院最多、共六間,中部三間次之,東部一間,南部醫院則直到第十四名才出現,為醫學中心奇美醫院。前20名,南部醫院僅占四名。面對台灣泌尿道結石門診件數出現南北差異,李伯璋表示,泌尿道結石部分因素與飲食習慣有關,尤其水分攝取是否充足是關鍵。結石患者南北差異,可能與都市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有關,北部多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南部除上班族外,也有不少勞工、農漁民等,坐冷氣房的民眾可能水分攝取不足或排尿次數不夠。至於為什麼男性泌尿道結石患者是女性的兩倍?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文州研判,可能與勞動工作者多為男性,一旦流汗多、攝取水分太少,就容易產生結石。另外,男性年紀一大,容易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餘尿會增加下泌尿道結石機會。檢查方式 X光足以診斷國內泌尿道結石檢查方法以腎臟、輸尿管、膀胱X光(KUB)最多,腎臟功能血液生化檢查次之、尿液檢查第三,腹部超音波、靜脈注射腎盂攝影較少。李伯璋說,當泌尿道結石有引發感染及腎臟功能問題之虞,才需多做檢驗。雖在美國泌尿道檢查黃金準則是使用電腦斷層,但其實X光就足以診斷。108年泌尿道結石治療處置及手術件數,以區域醫院的6萬7072件奪冠、地區醫院次之、醫學中心排第三,最後才是基層診所。李伯璋表示,區域醫院門診件數多,治療人數自然多,醫學中心也可能將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既不會占用醫學中心手術量、民眾也可盡快治療,無需忍痛排隊。治療新法 也會研擬納給付李伯璋也說,有關各級醫療院所對於泌尿道結石患者採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都尊重專業認定。被問及是否鼓勵診所可朝專科診所方向發展?李伯璋說,樂見基層診所就能給予民眾最好的照顧,也鼓勵民眾住家附近若有泌尿道專科診所,也可優先考慮就近治療。李伯璋提醒,若民眾有泌尿道結石疑似症狀,如背部痠痛或下腹不適,應盡速至家醫科或泌尿科鑑別診斷。如右腹疼痛除與盲腸炎有關,也可能是結石阻塞造成疼痛,若未及時處理,恐造成感染、發炎。應由醫師評估治療方式,小石頭可多喝水排除、大石頭則需與醫師討論開刀方式,並改善生活習慣。泌尿道結石新治療方法不斷出現,李伯璋說,對病人好的東西,就會努力讓大家都有機會使用,「錢要花在刀口上。」其中逆行性腎臟內手術(RIRS),去年美國執行RIRS治療件數已超越體外震波碎石術、出現黃金交叉,健保署近期已接受這項在台灣自費需10萬元的新技術,納入健保給付申請。
-
2020-06-20 科別.泌尿腎臟
妙齡美甲師一天頻尿高達3、40次 原是這病因好發在女性
30歲的蔡小姐,從事美甲工作數年,也屢獲全國性美甲比賽大獎,近半年來飽受頻尿之苦,一天上廁所的次數高達20至30次,晚上也要起來4至5次,連幫客人彩繪指甲時,也必須頻頻向客人說聲對不起,暫時離開去上個廁所,已嚴重影響工作,經衛福部新營醫院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後,才有改善。蔡小姐求診時表示,半年來總是覺得一直想尿尿,雖然總是想要忍住不尿,但是那種一陣一陣下腹痙攣疼痛感,會不停地襲上來,直到尿液排出才會比較舒緩一些。頻尿的症狀,使得的他一直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她也曾經就醫,醫師告訴她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是膀胱過動症,服藥後症狀卻始終無法改善。為了小便,工作被打斷、晚上失眠,下了班也只敢待在家裡,讓她困擾不已!經衛福部醫師詳細問診以及尿液檢查排除泌尿道感染,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黏膜有多處出血點與破皮的現象,確診為「間質性膀胱炎」,在醫生建議下接受口服藥物以及玻尿酸膀胱灌注治療,治療後,頻尿與下腹悶痛的情形漸漸有改善,不僅在上班時,不再為頻尿所困擾;下班之後,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晚上睡眠也改善,整個人都精采了起來。衛福部新營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建升表示,間質性膀胱炎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陌生的疾病,它好發於女性,尤其是30至40歲間。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急尿、下腹部漲痛或是會陰部疼痛,尤其是在憋尿的時候,疼痛感會特別明顯,排尿後痛感則會減輕。長期下來,這些症狀除了造成身體不適,對於情緒精神,甚至性生活方面影響甚鉅,病患往往會合併焦慮與憂鬱症狀。間質性膀胱炎並不像泌尿道感染一樣,是由細菌感染所造成的,它的成因一般認為是由於膀胱黏膜層的破損,尿液物質滲入膀胱壁刺激之後,產生症狀,在膀胱鏡檢查時會有獨特的表徵(如多處出血點與黏膜潰瘍破皮的現象)。間質性膀胱炎與膀胱過動症的表現也很像,都是以頻尿為主,但是,間質性膀胱炎的患者在膀胱漲尿時會有下腹的疼痛感,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則無。陳建升說,針對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以恢復膀胱黏膜的完整性為目標,目前治療藥物採玻尿酸的膀胱灌注或口服藥物為主,除此之外,也可以灌注肝素或以肉毒桿菌施打、內視鏡膀胱水擴張或是膀胱黏膜潰瘍切除手術對某些患者也會有幫助。建議患者盡量避免吃含鉀離子或柑橘類水果、煎炸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濃茶、酒及碳酸飲料;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必須要有耐心,持續地接受治療,調整生活作息,才能讓膀胱恢復健康。
-
2020-06-10 科別.兒科
孩子尿液檢查異常 醫師提醒三步驟很重要
目前國中、小學生都有尿液檢查,每年檢驗報告出來有異常的學生,家長擔心急著到醫院找醫師,小兒腎臟科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的尿液異常並不需要治療,但是仍然需要定期追蹤,家長不必太過焦急。10歲的林小弟因為尿液量減少、全身浮腫,到兒童腎臟科門診就醫,初步檢查發現其腎功能只有約同齡健康小朋友的1/10,於是安排住院做詳細檢查與腎臟切片,確診為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引發的腎絲球腎炎。經過治療,腎臟功能已有進步,回復約同齡正常兒童的1/3,並持續在門診追蹤。成大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陳致嘉指出,每年開學後不久,常會有學校尿液篩檢異常小朋友的家長緊張地拿著報告求診。這些小朋友大部分無法找到特定的腎臟疾病,大多數也不用治療,不過仍需定期追蹤。學校的尿液篩檢,主要的異常為潛血反應或是蛋白尿。因為這種血尿或有蛋白尿的小朋友往往外觀沒有異常,且少部分可能潛藏有嚴重疾病,所以目前小學一年級,四年級與國中一年級需要接受尿液篩檢。陳致嘉指出,醫學上定義的血尿,是尿液經過離心沈澱後,在高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超過5顆以上的紅血球。但學校的尿液篩檢大部分使用尿液試紙,利用氧化還原反應檢測是否變色來偵測,所以容易受到食物、藥物、泌尿道感染與尿液放置的時間長短影響;因此,如果學校尿液篩檢有潛血反應,應到醫療院所留置尿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過多的紅血球,以確認是否真的有血尿。至於被認為與許多腎臟疾病嚴重程度有關的蛋白尿,如果只是單次檢驗出蛋白尿,其實並不一定就是有腎臟疾病。陳致嘉指出,蛋白尿的可能原因有:1.假性蛋白尿:可能因為蒐集尿液時尿液太濃、沾到糞便、陰道分泌物等問題時發生;2.暫時性蛋白尿:小朋友在高燒、脫水、劇烈運動、癲癇發作等生理狀態下,可能會短暫出現蛋白尿,只要這些生理狀態解除,蛋白尿也會消失;3.姿勢性蛋白尿:指的是平躺時無蛋白尿情形,站立時才會有。但這群病患需要長期追蹤;4.持續性蛋白尿:需要仔細檢查與追蹤。陳致嘉說,對於學校尿液篩異常來求診的小朋友,要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尿液檢查,以判斷小朋友的症狀表現,再決定需不需要進一步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與血液檢查,與必要時可能的腎臟切片檢查。陳致嘉也提醒學校尿液篩檢異常者的家長不要過度的緊張,可以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即便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1.觀察小朋友是否有高血壓、水腫、肚子痛、泌尿道感染、泡泡尿等症狀,及小朋友有否吃特別的藥物如中草藥,檢康食品等,並回憶家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結石疾病等家族病史。2.到醫療院所就醫,進一步檢查。3.配合醫師定期追蹤。
-
2020-06-01 科別.心臟血管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1名從事業務工作的40歲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向來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也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直到日前因劇烈頭痛才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在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獲得控制後便前往心臟血管科追蹤,醫師張耀庭叮嚀飲食上除要減少油脂、鹽份的攝取外,也開立降血壓藥物。經按時服藥、回診,陳先生血壓控制穩定,也更了解生活習慣與定期量血壓的重要。 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列入台灣10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但隨著世代演變,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指出,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2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至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病。 張耀庭說明,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再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高血壓患者僅能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及服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鈣離子阻斷劑」讓血管放鬆,和「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調節荷爾蒙,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 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張耀庭提醒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必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2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確度。若經常發生不明原因頭痛伴隨高血壓,或服用3種以上降壓藥物卻無法得到良好控制時,就必須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次發性高血壓。(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和鮮物創辦人 劉天和 科技農夫,吃出健康安心真食物
-
2020-05-1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年輕化 醫師建議每人定期量血壓
40歲的業務陳先生經常需要應酬,飲食口味偏重,身材高壯自認身體健康,沒有健康檢查的習慣,日前因劇烈頭痛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求診,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耀庭提醒,須重視生活習慣及定期量血壓。台北慈濟醫院表示,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18歲以上在台灣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而45歲以下的發生率大約是7%,且隨著世代演變,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張耀庭說明,血壓是血液由心臟送出時在動脈血管內產生的壓力,當血流通過周邊小動脈時,若血管狹窄、硬化或肌肉收縮擠壓管壁,就會使血管壓力上升,形成「高血壓」。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占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張耀庭表示,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病患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到急診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張耀庭表示,初次因高血壓就診的病患,醫師會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抽血、尿液檢查了解病患生活、飲食習慣,電解質等數據並評估肝腎功能;視病患情況安排心電圖、X光等影像學檢查,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因高血壓導致的身體器官傷害。若懷疑為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將會診新陳代謝科,進一步評估內分泌疾病的可能性。一般而言,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僅能改變生活型態及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會以讓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張耀庭指出,高血壓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量血壓時,須將壓脈帶綁在上臂距離手肘「二指寬」的位置,最佳測量時機為剛起床時或睡覺前;不建議在運動後、飲用咖啡因飲料及菸酒後測量,以免影響準度。
-
2020-04-24 寵物.寵物疾病
小心謹「腎」 貓奴不可不知七歲五徵兆
「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多尿尿是不是好事?」「七歲以上的貓咪是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是貓慢性腎臟病症狀?」「平常應不應該避免讓貓咪喝太多水造成腎臟負擔?」「貓腎臟病第幾期會出現體重減輕症狀?」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連續五問,愛貓族你答對幾題了?飼養兩隻貓咪的Vivian,三年前就發現愛貓出現多喝水、多排尿等情況,但因為不了解這些都是慢性腎病的症狀,差點延誤貓咪的治療。像Vivian的飼主不少,台灣貓科醫學會近期針對全台640位貓咪飼主進行貓慢性腎病健康知識調查 ,結果發現,有九成貓飼主不清楚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也有68.8%飼主不知道,七歲之後的熟齡貓是慢性腎病的高危險群。獸醫師林政毅提醒飼主,貓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但飼主若有正確知識並且定期帶貓咪健康檢查,就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讓貓咪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他也建議飼主可利用貓咪「七歲五徵兆量表」,協助規律紀錄、觀察貓咪生活習慣,遠離慢性腎臟病風險。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統計,2012至2014年間,貓慢性腎病連續三年位居家貓十大死因的前兩名。而貓慢性腎病有分先天與後天腎臟受損,病因複雜,老化是後天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貓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高達九成飼主知識有待加強,例如被問到貓慢性腎病與飲水量是否相關,六成飼主誤以為「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和多尿」是好事,但其實貓咪的舌頭因喝水功能比較笨拙,天性不喜歡喝水,因此突然變得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增加,飼主就應懷疑是否罹患慢性腎病,儘速就醫檢查。此外,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確實是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卻有65.3%的飼主不清楚;也有飼主不知道「體重減輕」是症狀,通常貓腎臟病第三期會出現此症狀,與脫水、食慾變差和流失蛋白質有關。調查還發現,68.8%的飼主不知道貓在7歲之後為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些飼主還誤認為腎臟病與品種有關,或好發於六歲以下的貓。但林政毅獸醫師提醒,所有年齡的貓都可能罹患貓慢性腎病,每年都應做健康檢查,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慢性腎病的比率會增高。他提醒,貓慢性腎病區分為四期,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熟齡貓飼主養成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健檢,搭配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量血壓,以便及早發現病情。此外,飼主可利用「七歲五徵兆量表」,留意貓咪有沒有疑似慢性腎病的五大徵兆,以便及早就醫檢查:1.喝水量顯著增多。2.尿量顯著增加,貓砂結塊變大、變多。3.活力變差,每天睡眠時間拉長。4.食欲減少,甚至不願吃平時愛吃的東西。5.體重無故明顯減少,一個月內減少5%,例如4公斤減輕至3.8公斤。萬一貓咪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果配合獸醫師治療和正確照護,可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但也要留意腎病貓咪的日常照護,貓咪尿量增多後容易脫水,應鼓勵貓咪多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況,可以多安排喝水地點或在水中加味,或給予富含水分的食物。除了調整飲食,還包括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專為貓慢性腎病設計的口服液藥物,能調整腎臟内分泌系統,改善蛋白尿病和控制高血壓,改善慢性腎病貓的生活品質,而且藥水無藥味,簡單易餵,可減少飼主和貓咪吃藥的壓力,積極面對疾病。
-
2020-03-22 癌症.血癌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年長民眾注意,如果常出現貧血、小便量減少、骨頭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形,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一名七旬婦人長期感到骨頭疼痛、腳腫,並容易跌倒而骨折,原以為是老化導致,拖了快三年,等到越來越無法行走才到骨科就醫,經轉診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三期。收治該婦人的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癌化所造成的癌症,致病因目前仍不明確,相關危險因子包括酗酒、暴露在輻射線或不好的化學物質導致;醫學上也認為是人體受到環境因素的長期慢性抗原刺激,而使漿細胞突變有關。陳志丞說,骨髓瘤細胞常會聚集在骨髓中,並包圍在骨髓外的硬骨上。當這些骨髓瘤細胞只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瘤時,稱為漿細胞瘤。他說,但骨髓瘤細胞大多會蔓延到許多骨頭,形成很多個腫瘤引起病痛,故通常稱為多發性骨髓瘤。且骨頭中的鈣會流失到血液中,導致血鈣濃度過高,患者會產生一連串臨床表徵:如骨頭疼痛、無法行走、骨折、噁心、嘔吐、疲倦甚至貧血症狀,若血液中過多的抗體和鈣,經腎臟代謝而沈積在腎,則可能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衰竭。陳志丞說,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緩慢,但有逐年上升趨勢,十年前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但近三年則每年新增約600例,好發年齡約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患者確診時多為三期(晚期)為多。早期時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一般健檢也不會發現,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上述症狀才會出現,患者最常先感到骨頭痠痛或腎功能異常而求診,臨床上從骨科、腎臟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的患者各占三成。陳志丞說,若患者有長期骨頭痛的症狀,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骨頭被癌細胞浸潤;也可採血液及尿液檢查,看是否有異常高量的抗體蛋白質;或透過骨髓切片檢查是否有骨髓瘤細胞,讓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及擴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