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2 科別.腦部.神經
搜尋
宿醉
共找到
44
筆 文章
-
-
2020-11-12 科別.消化系統
喝酒臉紅是肝好?還是不好? 3大症狀是肝臟無法代謝表現...小酌仍有致癌可能
你也有飲酒的習慣嗎?小心恐埋下肝癌的危險因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國民健康署表示,主要因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會導致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甚至為使脂肪堆積形成脂肪肝,但若是能及早戒酒,不僅能幫助恢復正常功能,還能降低惡化的風險。 青少年飲酒率增 酒害衛教有待加強宣導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分析資料,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者位居第10位,肝癌則高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而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的人數約有1萬2,000人。國民健康署指出,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發現,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但青少年部分卻由98年25.7%略升至106年27.7%,顯示青少年酒害衛教仍得加強宣導。喝酒臉紅要小心 罹癌機率高國民健康署說明,喝酒容易臉紅正是肝臟解毒功能不全的表現,且在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當這種毒性致癌物無法正常代謝且持續累積於肝臟,就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其中乙醛還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提高罹癌的機率。 讓青少年遠離酒精 避免影響發育成長青少年仍在發育階段,若養成飲酒習慣,恐會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因此家長更應提醒孩子飲酒危害,並避免受到同儕影響接觸酒精飲料。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即使是成年人若仍碰上非喝不可場合,也應掌握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的原則,盡量減少飲酒量,降低罹癌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酒後出現頭痛、暈眩、噁心都是宿醉症狀! 防宿醉,喝酒前先做這8件事 喝酒後臉紅小心罹患食道癌! 「酒精不耐症」6典型症狀,你有嗎?
-
2020-11-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疫苗受試者曝副作用像嚴重宿醉!第2劑後更嚴重
美國輝瑞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手研發的新冠疫苗經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力高達90%。但參加輝瑞藥廠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卻指出,接踵疫苗後的副作用像打流感疫苗一樣,甚至有人說像嚴重宿醉。英國鏡報報導,美國密蘇里州45歲的受試者凱莉(Carrie)指出,接踵完新冠疫苗後出現頭痛、發燒和全身痠痛狀況。她說,接踵完第一劑的副作用像打流感疫苗一樣,而且打完第二劑後狀況更嚴重。不過,凱莉認為參加臨床試驗是她的「公民義務」,她並表示疫苗的重大發展讓她感到非常驕傲。美國德州44歲的德希爾茲(Glenn Deshields)則形容疫苗的副作用像「嚴重宿醉」,他以參加此次試驗為榮,將這次疫苗發展突破比喻為一戰結束對人類的重大意義。
-
2020-10-05 醫療.新陳代謝
葡萄酒、啤酒或烈酒一樣胖! 每天喝2杯代謝疾病風險不減反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酒喝多了容易使人發胖,而且不論男女,只要每天喝2杯酒,肥胖和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就會增加30%,研究在「歐洲暨國際肥胖會議」(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上發表。1杯酒的定義為至少14克酒精含量 約等於1小杯葡萄酒、1瓶啤酒或1口烈酒的含量研究人員分析了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系統中(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1,400萬名20歲以上男性和1,200萬名20歲以上女性2年內的健康數據和飲酒情況。研究中對於1杯酒的定義為至少14克酒精含量,大約等於1小杯葡萄酒、1瓶啤酒或1口烈酒的含量,與美國的標準相似。每天喝2杯酒 肥胖症、代謝症候群風險增 研究人員表示,與不喝酒的人比起來,每天平均喝半杯至1杯酒的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高出10%,而每天喝2杯酒的男性,罹患風險增加25%;如果每天喝2杯酒以上的男性,肥胖症的風險則高達34%,而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則為42%。 同樣的,比起滴酒不沾的女性,飲酒量較多的女性也更容易出現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研究人員表示,每天喝2杯酒以上的女性,肥胖的機率增加了22%,而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增加18%。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將年齡、運動、吸菸和收入等原因納入變數,研究的結果還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不想要變胖或罹患代謝症候群的話,最好少喝酒為妙。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酒後出現頭痛、暈眩、噁心都是宿醉症狀! 防宿醉,喝酒前先做這8件事 飲食油膩、愛喝酒會要命! 避開胰臟發炎4誘因,經常嘔吐、腹脹、肚子痛要警覺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猛灌啤酒 易胖也傷肝
夏天高溫炎熱,許多人愛喝冰涼啤酒消暑,一杯接著一杯咕嚕咕嚕喝下肚,一不小心啤酒容易喝過量,恐引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癌症等健康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啤酒暗藏驚人的熱量,一瓶罐裝330ml啤酒約12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的熱量,長期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肥胖問題,還會有高血脂問題,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不少人喝啤酒同時,都習慣搭配吃燒烤、鹽酥雞或重口味的下酒菜,潘富子指出,這些食物吃下肚,熱量超高,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此外,人體體內未被消耗掉的熱量部分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攝取的熱量過多,三酸甘油脂會增加,三酸甘油脂是構成皮下脂肪的主要成分,也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導致肥胖、脂肪肝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市面上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僅約4至5%,很容易讓人喝過量,潘富子說,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靠肝臟代謝,若經常大量喝啤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且若未加以控制,後續可能走向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衛福部國健署曾指出,喝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容易引發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會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過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率甚至高達5.13倍。潘富子表示,台灣近半人口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最明顯特徵是,喝酒後臉會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基因缺陷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避免飲酒,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揭秘!酒量是天生還是後天練出來的?醫師曝驚人真相:其實全由身體「這件事」來決定
有人喝酒千杯不醉,啤酒喝通海,葡萄酒也能整瓶牛飲。相反地,有人沾一口啤酒就面如關公,頭暈心悸樣樣來。酒量好或壞,愛貪杯或是滴酒不沾,能喝或不能喝,這些圍繞著飲酒的話題,正是遺傳基因決定體質的典型範例。人喝酒會出現爛醉、宿醉的現象,是因為酒精分解後的代謝產物乙醛會引發噁心、嘔吐的生理反應,而「乙醛脫氫酶」這種酵素是可以用來降低乙醛的毒性。人體內「乙醛脫氫酶」作用能力的強弱,能可以決定一個人酒量的多寡,這正好是由雙親的一對遺傳基因所決定。如同大家所知,孩子的血型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組合,所以從雙親的血型就可以預測孩子的血型。血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並不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改變,一個人的酒量也是如此。然而,酒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飲酒習慣的影響。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遺傳基因會決定酒量」的事實。滴酒不沾、沾酒即醉的人,是由於體內一對掌管乙醛脫氫酶的遺傳基因都很弱,從左頁圖示便可得知,這是繼承了aa的遺傳基因組合之故,所以體內幾乎沒有分解乙醛的能力。在歡慶的場合,或是被人勸酒的特殊情況下,也能和大家喝上一杯的你,遺傳到的是一強一弱的基因組合,也就是Aa或aA的基因組合,乙醛脫氫酶的作用能力算是普通。至於遺傳到父母都很強的AA組合者,就是屬於「酒桶級」的人物了。用酒量來解釋遺傳基因如何塑造個體的差異性,是很好的示範模型。從父母親的酒量如何,即可推測孩子的酒量。AA的母親與aa的父親,只會生出A與a的組合。也就是說,千杯不醉的媽媽與不會喝酒的爸爸,只會生出酒量中等的孩子;雙親如果都是AA,孩子必定也很能喝;倘若雙親都是aa,那麼孩子注定天生就是不能喝,無論他努力訓練酒量也是白費苦心,甚至還可能因為喝多了而有生命危險,千萬不能開玩笑。由基因決定的遺傳模式,最常見於酒量中等的Aa。2個Aa的人結婚,遺傳基因可以配對出「AA」、「Aa」、「aA」、「aa」4種組合。如果這2人生下4個孩子,那麼這4個孩子大概就會有1個酒豪、2個酒量中等和1個完全不能喝。從機率來說,生下酒豪的機率是25%,酒量中等的是50%,完全不能喝的也是25%。請容我再次強調,體內倘若沒有能喝酒的基因,無論如何鍛練也練不成好酒量的。喝不了酒、體質不能喝酒,這是遺傳基因老早決定的事實,一點也不用覺得丟臉,當然更沒有隱瞞或顧慮的必要。假使因為羞愧,而不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不能喝,若是哪天被人勸酒、灌酒,就有可能引發急性酒精中毒而殞命。此外,這裡要鄭重強調,完全不能喝這件事,「既不是異常,也不是疾病」。其中的原因,相信各位從上述解說中已經充分理解。酒量的好壞是由「體質」決定,而「體質」是從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彈性)衍生而來。遺傳基因為「設計藍圖」預留的空白,促成個體展露「強勢表現」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例如,有的孩子躁動不停;有的則是沉默好靜、只愛一個人玩。儘管孩提時代個性表現有點異於其他人,但事後證明大家都很正常,幾乎沒有人是病態。相信各位也都注意到了,孩子的個人行為特質,比成人的差異性還要大。身高、膚色、瞳孔顏色等,這些都是得自遺傳基因的特性表現,它們是遺傳基因書寫的「劇本」裡特意預留的空白,也是設想人類進化所需要的彈性空間。書籍介紹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作者:高橋孝雄/譯者: 胡慧文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2/25作者簡介高橋孝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醫學博士。專長為一般兒科與小兒神經科。日本小兒科學會會長。1957年8月生。1982年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1988年服務於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MGH)小兒神經科,並身兼哈佛大學醫學部神經學講師。1994年回國,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小兒科醫師、教授。業餘興趣是跑步,在2016年的東京馬拉松寫下三小時又七分的紀錄,被譽為「日本第一快腳小兒科教授」。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6-21 新聞.健康知識+
咖啡、貝果可能是禍首?7種食物可能讓你心情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註冊的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想要得到安慰?這7種食物吃多了心情反而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1 醫療.腦部.神經
酒後易臉紅 小心加速失智上身
不當飲酒不但損害自己健康,更可能傷害他人,每年五月九日是「台灣無酒日」,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正好響應台灣無酒日,尤其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不僅大幅提高癌症罹患風險,還增加失智的發生率,呼籲國人避免或降低酒類飲品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提出,每年因使用酒精及酒精引起的死亡人數達300萬人,平均每6分鐘就有1人因為酒精的使用而死亡。過度飲酒對社會及家庭都會造成不小的損失。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研究,喝酒容易臉紅的人,不僅提高癌症風險,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王英偉呼籲,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酒後容易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為降低罹癌或失智症的風險,應節制飲酒,甚至最好別喝酒。過量飲酒也會降低免疫力,提高病毒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王英偉也提醒,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去年因酒駕肇事死亡人數達149人,每2.5天即有1人因酒駕死亡。飲酒危害多,趁防疫期間聚會或共餐的機會減少,藉此機會響應無酒行動,健康聚餐,提高免疫力,更能對抗病毒入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服用後夢遊 4類安眠藥禁開
使用部分安眠藥可能導致夢遊、不清醒駕駛或在不清醒的狀態下使用鍋爐等,引發危險。衛福部食藥署昨日新增禁令,針對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等4種成分安眠藥品,要求醫師禁止開藥給曾發生夢遊或在未完全清醒狀況下活動的病人,避免造成傷亡。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根據食藥署統計,含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成分的安眠藥品為第一線治療失眠常見的藥物,核准的藥證共計有46張。國際間陸續傳出上述安眠藥造成夢遊的消息與警訊,食藥署過去便要求在藥品仿單上加註「警語與注意事項」。根據食藥署統計,國內迄今接獲發生類似夢遊、夢駕案件約200件,所幸並無釀成重大事件。但經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後,仍決議若病患因服用該類藥物,在不清醒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而導致重大事故,則醫師禁止開立相關藥物。洪國登說,該類成分藥品屬於醫師處方及第4級管制藥品,一般人無法從藥局自行取得。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表示,這四種成分屬於短效安眠藥,主要用在幫助「入眠」,但可能在服用後一至兩小時醒來,因此會有類似夢遊的狀況。若是未來針對需要入眠的患者無法開立這類藥品,或許可考慮使用中、長效的安眠藥物,但可能會有睡過頭或是醒來後會有類似宿醉的狀況發生。葉啟斌說,通常失眠主要因素,為光線等環境不良、壓力、生理時鐘紊亂或是病痛引起,因此可先「對症下藥」,排除失眠因素,再考慮服用安眠藥物。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入睡、起床的習慣,且睡不著時不要一直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避免大腦產生「一定要睡著的壓力」,可先起床活動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食藥署則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不要自行併服其他鎮靜安眠藥品,以免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用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或是發現自己曾發生怪異行為,像是夢遊走路、開車或吃東西…等,應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0-03-07 醫療.精神.身心
喝完酒隔天怎麼更痛苦了?酒後焦慮的真相!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小酒幫助他們放鬆身心,然而有些人在喝酒後的隔天早晨卻會感到焦慮和疲倦,甚至比喝酒前更嚴重,而這主要都是因為GABA以及麩胺酸所影響。GABA是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則是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當喝酒時酒精會刺激GABA產生、抑制麩胺酸的作用。隨著酒精攝取越多,大腦為了維持正常的神經活性,會嘗試調節回到正常的水平,使得酒後焦慮反而更嚴重。「我需要喝一杯來放鬆一下!」結束辛苦的工作或是恰逢週五晚上,很多人會選擇喝杯小酒幫助他們放鬆身心。然而,有些人在喝酒後的隔天早晨卻會感到焦慮和疲倦,甚至比喝酒前更嚴重,這是為什麼?酒精為什麼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酒精是這麼影響你的大腦的!在喝酒後,為什麼好像總是可以放鬆心情、忘卻煩惱?這是因為酒精可以結合GABA(γ-Aminobutyric acid,γ-胺基丁酸)受體,刺激大腦中GABA的產生,GABA是哺乳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皮質、海馬迴、下視丘、基底神經核和小腦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使大腦平靜下來以及舒眠等作用,當人體缺乏GABA時,就容易焦慮不安、憂慮。與GABA的情況不同,當你喝酒時,酒精會與作用於「NMDA(N-methyl-D-aspartate)受體」的「麩胺酸(Glutamate)」一起競爭NMDA受體,抑制麩胺酸。麩胺酸為一種「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功用為活化神經活動。綜合以上,喝酒時使得焦慮以及壓力減輕,身體放鬆、笑聲不斷,聽起來似乎不錯?別喝太多!大腦要保持平衡!但是,在這個喝酒的夜晚,隨著酒精攝取越多,大腦會希望能夠維持生理平衡,所以當你腦中的GABA濃度變高、麩胺酸被抑制,大腦為了維持正常的神經活性,會嘗試調節回到正常的水平。因此,當你停止喝酒時,GABA功能就會減弱、麩胺酸增強,如此一來使得焦慮以及痛苦的情緒會比喝酒之前的程度還高。且若是在長期飲酒、酗酒的情況下,GABA濃度長期偏高、NMDA受體長期被酒精佔據,戒酒時後續引發的症狀會更嚴重。許多人常常透過喝酒來減輕焦慮,一杯兩杯倒是影響不大,但卻沒想到越喝越多後可能會使得焦慮變得更嚴重,酒精引起的焦慮對所有人的影響程度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在宿醉後產生這些影響,但隨著時間過去症狀會自行消退。若是只是想暫時放鬆身心、不想面臨宿醉醒來的痛苦,可別喝太多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獻給勞苦時代的零食產物:GABA越多、心越寬▶從機能食品趨勢聽見OL的心聲:讓我美!讓我好睡!▶貪杯之後該怎麼解酒?科學解酒7式報你知!(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醒來落枕怎麼辦? 中醫師教你處理3原則
有人也很容易落枕嗎?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嚴重的時候真的會痛到連動都無法動。擅長針傷科治療的王咨翔醫師說明,落枕好發於冬春兩季,中醫在治療上,主要會先在頸部找到最明顯壓痛點,用一次性無菌針頭在附近點刺血,再用火罐拔罐。放血完畢後,再做針灸治療,並配合活動患部,一般治療後就會有明顯改善。王咨翔醫師分享,如果起床後發現落枕了,可以先遵照以下三個處理原則,但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就建議要就醫治療。落枕處理三原則一、先用熱毛巾、電毯熱敷患部二、自行伸展脖子,當脖子轉動到會痛的位置時,記住不要馬上縮回去,要先停在原處,等到適應疼痛感後再繼續轉動。三、用一指輕按頸部,找出最痛點,然後用拇指從該側的側頸上方開始,直到肩背部,依次按摩,反覆2到3遍,可以使痙攣的頸肌鬆弛而達到止痛效果。以下也提供大家幾個預防落枕的方法:如何預防落枕一、天冷時要圍圍巾、穿高領衣物保持肩頸溫暖。二、生活作息要正常,避免過度熟睡或宿醉。三、挑選合適的枕頭,過高過低、太硬或太軟都會影響舒適度。四、習慣趴睡的人建議要改成仰躺或側睡。因為趴睡時脖子會轉到極限,如果睡得太熟,沒有變換姿勢紓解頸部壓力,脖子就會容易「卡住」!最後也要提醒大家,其實反覆的落枕可能也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建議還是要就醫檢查治療,才不會惡化成頸椎骨刺或退化性關節病變。來源出處:扶原中醫台中院區粉專
-
2020-01-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四大原則、兩大禁忌 慢性病患安心吃藥好過年
相較於日常的餐飲,年節飲食菜色豐富,內容變化多,慢性病患的餐桌上,一定會出現許多平常較少吃的食物或飲料。到底可不可以享用?專業藥師提醒,四大原則和兩大禁忌一定要記得,其他要視藥品類型而定,但都不難理解。如果慢性病患都能了解自己的飲食原則,便能安心過好年。亞東醫院藥師羅睿歸納,要減少用藥交互作用,最基本的原則有四項,希望每個慢性病患都能夠好好遵守。首先是要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有在服用的藥物有哪些。再者是用藥前先閱讀藥袋上的使用說明和注意事項,不要太快就把藥袋丟掉。其次是吃藥一定要配白開水。最後如果有任何疑慮或藥袋說明仍無法回答的問題,問醫師或藥師最保險。不同類型的常見藥物,要避免與飲食發生交互作用,有不同的重點需要注意。羅睿表示,腸胃藥通常都會受到食物的影響,建議要空腹吃;某些血糖藥則相反,通常得搭著食物,才能減少藥品的副作用、提升藥效,所以血糖藥一定照著藥袋說明吃。羅睿提醒,喜歡吃水果、喝果汁的人要注意,葡萄柚、柚子包含他們的果汁,都會加強多種慢性病常用藥的副作用。例如降血脂藥遇到葡萄柚、柚子,體內藥物濃度會上升,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的副作用。另外葡萄柚也可能和某些血壓藥有交互作用,導致血壓太低或心悸。此外,使用安眠鎮定劑的人要特別小心,和這類水果也會有交互作用,會造成過度嗜睡或暈眩。羅睿表示,吃一次葡萄柚或喝一次葡萄柚汁,對於用藥的影響會持續三天,所以錯開服用是不可行的做法。建議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鎮定安眠藥的人,最好完全避免攝取葡萄柚。另一個慢性病患應該完全避免的飲料,就是酒類。羅睿表示,這是因每個人代謝酒精的速度差異很大,而且酒精對藥物作用的影響不容小覷。當酒精遇到消炎止痛藥,會增加肝毒性、胃出血風險;遇到某些抗生素會增加宿醉的噁心嘔吐感;遇到某些降血糖藥,會導致低血糖、頭暈。這些副作用都很不舒服,甚至有危險,因此服藥者不應飲酒。有些飲料不是服藥禁忌,但因會影響藥物正常代謝,需特別注意錯開服藥時間。羅睿指出,含咖啡因飲料會增加藥物濃度和副作用,也可能導致心悸、頭痛、失眠,建議一定要和藥物錯開至少半小時。牛奶因為含有鈣、鎂、鐵離子,會降低甲狀腺素和某些抗生素的吸收效果。果汁因為大多為酸性,會影響藥品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率,因此建議牛奶或果汁至少要和藥物錯開二到四小時。※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