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孕期
共找到
338
筆 文章
-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重症肌無力 孕婦緊急剖腹產母子均安
新竹29歲李姓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因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又因胎兒窘迫缺氧情形,緊急剖腹產下男嬰,後轉到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婦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母子均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歲的生育年紀。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又以甲狀腺疾病最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患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情形。林明緯指出,若是病患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吞嚥或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國外甚至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應要避孕一至兩年。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但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約40%症狀會惡化,甚至恐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有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的孕婦症狀則會改善。整個孕期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症狀最可能惡化的危險期。重症肌無力的孕婦應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用藥物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懷孕而貿然停藥,重症肌無力病患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孩子恐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新手爸媽在欣喜之餘,要特別留意孩子。
-
2020-05-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怎麼想?「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感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生怎麼想」。一位畢業將近二十年的醫師道出「女醫師」在職場鮮為人知的諸多感觸;一位稍長幾年的男醫師對三個「懷舊醫療行為」提出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一位畢業將近四十年定居美國,中間曾經回國服務一段時間,而又回美服務的女醫師仍然心繫台灣的醫療問題,提出發人深省的對台灣護理工作環境的建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大家更了解醫生對事情的看法,也增加社會對醫師的了解。 今年初有幸收到「醫病平台」一書,細細閱讀,感動於這群有心人長年致力於提升台灣醫學教育品質與改善醫病關係,書中由病患、家屬及其他醫療人員從不同觀點陳述故事,使我得到新的啟發與省思,但整本書最令我驚喜的部分,是它的封面——圖畫裡的女病人托著腮,似有滿腹苦惱不知從何啟齒,而手持筆、頸項上掛聽診器、著白袍而神情專注的醫生,也是位女性。 當我進入醫學系就讀時,班上女生佔了三分之一,因此並不覺得有太大的性別困擾。畢業後選擇家庭醫學科,面試當天三位考官都是女醫師,而在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科主任也一直是女性;科內醫師約男女各半,各司其職,氣氛融洽。獨當一面看門診時,或許來看診的病患都習慣家醫科有不少女醫師,我除了遇過一次,病患進來後愣了一下說:「看名字我還以為是男醫生呢!」其餘反倒有不少女病人告訴我說,她們喜歡給女醫師看診,因為女醫師通常溫柔有耐心,並且許多女性難以啟齒的隱私問題,或是女性在社會與家庭角色裡與男性的不平等導致的身心症狀,往往令女病人在面對男醫師時隱忍避談。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我以為「女醫師」的形象已普遍植入人心,就像學校裡有男老師、女老師一樣自然,然而在我前幾年投稿報紙副刊的經驗裡,發現無論我的文章有多麼明顯的線索告訴讀者說我是女性,副刊的插畫家幾乎無例外地替我配上男醫師的插圖。 至少可喜的是,我身處的時代,「女醫師」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高中時曾在報上讀過女醫師投書,她在急診室急救病患數十分鐘、忙得滿頭大汗,忽然聽見暴走的家屬怒吼:「醫生怎麼到現在還沒來!」我在小兒科跟診時,聽資深的女醫師說起她們當住院醫師值班時跟男醫師共用值班室,覺得十分不可思議。家醫科在住院醫師的訓練期間,必須安排數個月的內科病房與急診輪班,科內已婚的女醫師們安排年度計劃時都儘量避開與孕產期重疊的可能,主任曾與我們分享她自己挺著大肚子值內科班時,接到病房呼叫卻因子宮收縮疼痛而完全無法起身處理的經驗,因而她能同理且支持晚輩,但內科的女性住院醫師如果想在受訓期間成為母親,便得咬著牙熬過,有些還會受到男同事的言語奚落,我聽過男醫師抱怨他同梯的女同事:「這麼厲害,來三年生兩個,專挑農曆年請產假,真是用盡心機!」去年從一位剛畢業的學妹口中聽說,現在女醫師懷孕期間受到更進一步的保障,值班到晚間十點後便可下班休息,看學妹撫著微凸的腹部,真替這一代的女醫師及他們的孩子感到高興。 欣喜於法規對女醫師愈來愈完善的保障,但事實上,一旦女醫師成為母親,無論是心中所牽掛的,或是實質上對家庭的付出,多半還是更甚於男醫師。這幾個月來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之下,世界的運轉劇變,我們有幸身在台灣,學生們還能正常到校上課,但家有應屆考生的父母,莫不戒慎恐懼。兩位在診所服務的女醫師朋友,不約而同的停診一個月,請其他醫生代診,為的是確保孩子在大考前不會被母親職場上的風險波及。 母親節剛過,在社會營造的氛圍下,許多人在這天都記得謝謝自己的媽媽——或言語感恩,或實質贈禮,或愛在心底。願大家也能推己及人,以更大的包容心尊重女醫師在職場與家庭間尋求平衡所作的努力。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 李伯璋:恐延誤癌症治療
這是一個不好說出口的「隱疾」,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俗稱「十人(男)九痔」。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平均每年有39萬人因痔瘡就診,每年新增就醫人數17萬餘人。多數人不好意思就醫,在狀況不嚴重時還能撐著,直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痔瘡的就醫狀況,由大數據看出哪些醫院擅長哪些手術,作為民眾就醫參考。依據健保署統計,我國痔瘡年齡層集中在50到59歲。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肛門括約肌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鬆弛,而身體活動量不足,痔瘡也容易上門,年輕人多因生活習慣不佳或懷孕,導致痔瘡出現。李伯璋說,痔瘡的典型症狀為排便出現鮮血,而血液顏色在臨床診斷上是重要依據,鮮血多為痔瘡,若為顏色較深的舊血,要當心癌症的可能,其餘還有痔核脫出、肛門搔癢等。引發痔瘡的危險因子,以便祕、腹瀉為大宗。李伯璋解釋,排便時過度用力,或腹瀉者認為解不乾淨,持續用力也可能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其餘的危險因子還有懷孕、久坐、久站、愛吃辣、熬夜等。懷孕腹壓增 與痔瘡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新增確診為痔瘡的女性中,兩年內曾做過產檢者接近一成,8萬7千人中,有8千多人曾做過產檢,年齡集中在30歲到39歲,其次為20歲到29歲,顯示懷孕與痔瘡有密切的關係。李伯璋解釋,懷孕期間,女性腹腔壓力增加,連帶影響腸胃蠕動,許多婦女懷孕後才罹患痔瘡。要避免懷孕期間出現痔瘡,建議多運動,能走動就多走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菠菜、韭菜、金針、茭白筍等,水果類如蘋果、桃子、瓜類等。新增初次確診 以年輕人居多每年新診斷的痔瘡人數平均為17萬人,與整體診斷為痔瘡的人數相比,較為年輕,集中在30到39歲間,且女性略高於男性。李伯璋說,痔瘡依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初次確診者,多為出剛出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長期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症狀出現。李伯璋說,有些疾病也容易導致痔瘡,像甲狀腺疾病患者,可能因腸胃蠕動不佳,容易便祕,成為痔瘡高危險群。過去診治痔瘡患者時,通常會加驗患者的甲狀腺素,確認是否分泌異常,若是甲狀腺素分泌異常,會先協助治療甲狀腺問題後,再治療痔瘡。輕症保守治療 重症才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治療不一定要動手術,他自己也曾是痔瘡輕症患者。當年長期往返台南、台北,搭火車時感到肛門疼痛,是血管栓塞型痔瘡,上班時趕緊請同事協助拍照,自己診斷一下痔瘡嚴重程度,好在是輕症。為了改善疼痛感,每天溫水坐浴5到10分鐘,再搭配外用塗藥,多數可獲得紓緩。李伯璋說,痔瘡分一到四級,被診斷為第一級輕症者,可以先採取保守療法。除非輕症患者已經有大量出血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有手術的必要。一般而言,輕症患者應先擦藥,並用溫水泡肛門舒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就好。不過,有些患者希望透過手術改善痔瘡,常有患者拜託醫師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手術雖然不難,但仍有麻醉風險,且輕症真的沒有必要動刀,痔瘡重症患者才有其必要,開刀僅是改善症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復發。出血未必是痔瘡自行診斷恐延誤癌症治療「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李伯璋提醒,一旦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患者,自我認定排便流血僅是痔瘡,「能忍則忍」,加上有些長輩懼怕開刀,又怕醫師,最後是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就醫,但往往就醫時才發現根本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李伯璋說,等到出現疼痛症狀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末期,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無論是有搔癢感或疼痛感,甚至出血,都應該趕緊就醫。
-
2020-05-17 新聞.健康知識+
拉直?變捲? 一起認識燙髮劑的原理
女性(男性)為變美會在頭髮上下功夫,除了剪髮跟用板夾在做造型外,許多人也會選擇讓髮型維持比較久的方式-燙髮。使用燙髮劑後可以變直或變捲,究竟是什麼樣的原理改變頭髮造型呢?市售的燙髮劑主要分為冷燙、熱燙二種,有的以頭髮捲曲為目的,有的是以直髮為目的。近年來的燙髮劑多以冷燙二劑式為主,而燙髮劑造成頭髮造型改變的原理,主要是使用燙髮劑改變毛髮角蛋白中的雙硫鍵,透過第一劑還原劑將毛髮角蛋白中的雙硫鍵切斷,使用造型工具造型後,再使用第二劑氧化劑讓雙硫鍵重新排列組合成新造型,透過還原、氧化交替的過程達到頭髮捲曲或變直的目的。食藥署提醒,燙髮劑屬於特定用途化粧品,購買及使用前要看清楚產品是否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准,千萬不要用在眉毛、睫毛等頭髮以外的毛髮,更不要使用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此外,燙髮與染髮建議間隔1星期以上,以減少頭皮與頭髮的負擔;而如果使用燙髮劑曾經產生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等症狀,或頭皮、頸、臉部有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或身體有特殊情況(如:患病、病後恢復、生理期及懷孕期間等)者,也要避免燙髮,以免產生不可預知的風險。使用燙髮劑時要依照產品使用說明書使用,操作時記得要戴手套,以減少燙髮劑與手部接觸;塗抹燙髮劑時要避免接觸頭皮,如果不小心接觸眼部、臉部或頸部時,要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迅速就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5-17 科別.皮膚
這幾個錯誤的臉部保養方法 竟是青春痘的元兇!
年輕女生,追求臉部皮膚清新、潔淨是最高目標,但往往希望與結果是相反的。原因為何?絕大部分是臉部皮膚保養的觀念出了大問題。為何會有青春痘?青春痘發生的原因,主要由於體質變的燥熱化、油脂分泌過度,及臉部皮膚表皮的角質層脫落不全造成毛孔閉鎖,二者缺一不可。 體質燥熱一定就長青春痘嗎?體質燥熱化不一定長青春痘,但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痔瘡、流鼻血、多眼屎、失眠的症狀。體質燥熱的原因不外,賀爾蒙的改變,如青春期、月經期、懷孕期的影響;生活上常失眠熬夜;飲食上肉類、油炸類、辛辣、咖哩攝食過多。當然調理體內之賀爾蒙要使用藥物治療,保持生活正常不熬夜及多吃蔬果。但若兼有皮膚角質阻塞毛孔才會長出青春痘。 如何改善毛孔阻塞?皮膚角質阻塞毛孔,多由於臉部皮膚真皮層中毛囊之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日常臉部皮膚未完全洗淨或清潔不夠,或者過度曝曬陽光也會引起皮膚之發炎。改善之道,每1-2週使用臉部去角質膏清潔,並每日2-3次使用去油性洗面皂洗臉,並避免曝曬太陽,以免皮膚發炎。 常洗臉皮膚緊繃是正常嗎?患有青春痘者應一日多次洗臉或使用去油性濕紙巾,去除臉上的油脂,洗完後臉皮略為繃緊是正常現象,一段時間皮膚會再分泌油脂保護皮膚。 常塗抹隔離乳、防曬乳是否正確?東方人總有一觀念「一白遮三醜」,為了保持臉部白皙,道聽途說,總愛在臉上抹上所謂之隔離霜及防曬乳,以保美白。常見青春痘者臉部皮膚總是出油較多,再抹上隔離霜,說是為了隔阻髒污的空氣,反而阻隔皮膚油脂的正常分泌,也就是把油脂反而隔離堆積在內,不得滲出;塗防曬乳也就是在皮膚上塗了一層完全阻隔光線之保養品,也使得油脂正常排泄,出現了困難,青春痘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不洗臉就不長痘是真的嗎?常有一迷思流行於痘友當中,「出油的臉部皮膚,不能洗淨,越洗越出油」。臉部皮膚分泌油脂的目的,在於保持臉部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有適當的潑水防水及阻隔作用。因表皮不會分泌油脂,來源靠真皮層毛囊之皮脂腺,若油脂分泌太少則皮膚乾燥,油脂分泌太多則皮膚油膩。除非強烈刺激如化學性強力洗淨,造成皮膚損傷,才可能增加分泌油脂以保護。臉部分泌油脂是一種生理上的常態及防護作用。所以洗淨油脂保持毛孔的通暢,才是保養皮膚的最高原則。 保濕真的能改善臉部油水平衡嗎?常碰到全臉青春痘或臉皮嚴重出油的人,還大談如何保濕。甚至有一言論:「因皮膚有二層,外油內乾故仍須保濕,若不保溼則油水不平衡」完全錯誤。到底為什麼要保濕?保濕是每個人需要的嗎?皮膚表皮的最外層為角質層,由皮膚新陳代謝及枯掉的表皮細胞膜疊堆而成。健康的皮膚,角質層也會少量蒸發或吸收水份,注意妝扮的女生為了讓皮膚更平整細緻,也讓化妝品更好吸收,會採用去角質的手段,磨掉最外層的枯掉之細胞膜,但會造成表皮水分蒸發過快之副作用使皮膚易乾燥脫皮。這時使用保濕化妝品,剛好可以發揮效用。人們最早使用油脂類產品,以前100年開始前使用由油與水乳化之霜類化妝品,由於生物科技進步,現多使用水溶性之玻尿酸成份來保濕較舒適。 勿信銷售員話術青春痘皮膚油膩者就不會有皮膚乾燥之問題,不明究理跟著流行,或銷售人員之鼓吹。擅用保濕化妝品會造成皮膚毛孔阻塞並影響水分正常散發,會使青春痘惡化。 本文由中醫師陳潮宗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飽受痘痘肌困擾? 皮膚科醫師傳授三招讓青春痘隱形 反潮時刻 吹出5大皮膚問題   
-
2020-05-09 科別.腦部.神經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50歲徐阿姨在公司常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同事私下暗封「鬼見愁」,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表示,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張茂森指出,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然而,這群婦女在向外尋求協助時,因無法精確描述症狀,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看似無病呻吟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工作好累不想親熱? 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在影響你 
-
2020-05-06 科別.婦科
寶寶防B肝 孕婦可服抗病毒藥
30多歲楊小姐,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回腸胃肝膽科門診追蹤,已經懷孕12周的她,雖有些孕吐不適,但雖目前肝功能正常,產檢時不論母親胎兒也無異狀,但除擔心感染新冠肺炎外,也憂慮寶寶會不會也罹患B肝?胃腸肝膽科醫師表示,孕婦可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B肝病毒量外,高風險寶寶也可接種免疫球蛋白和疫苗,來減低垂直傳染的機會。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B肝會經由血液或體液水平傳染,如輸血、性接觸等,也可能在生產時由媽媽傳染給小孩,即母嬰垂直感染。母嬰感染可能會變成慢性感染,B肝病毒將長期存在小孩肝臟,長大後肝炎發作、肝硬化及肝癌風險都會增加。康本初說,目前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控制B肝病毒量。像是肝指數持續異常、有肝纖維化、肝硬化時就需在醫師指示下服藥;懷孕時控制B肝病毒量,也能減低寶寶垂直傳染機會。目前B肝的抗病毒藥物中,已有懷孕時可安全服用的種類,B肝病毒量較高孕婦,倘若在第三孕期(約28周)開始服用B肝抗病毒藥物,可讓小孩感染機會降低,建議由第三孕期服用至產後一個月。另外,1986年起,台灣全面推行新生兒的B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注射後,新生兒接受注射就可降低B肝感染機會,約有9成保護力;疾管署去年7月也宣布,2019年7月後出生的新生兒,母親若為B肝,均需於出生24小時內接種1劑公費B肝免疫球蛋白及第1劑B肝疫苗,並後續追蹤。少數仍受感染的新生兒,可能是媽媽的B肝病毒濃度較高所致。
-
2020-05-05 醫療.一般內科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醫教從這三重點判斷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若是男性朋友發現自己乳頭一擠就有分泌物,請勿遲疑,趕快就醫檢查吧!女性朋友們於哺乳時本來就會有乳頭分泌物,也就是白白的乳汁,但即使不是在哺乳期,女性還是有機會發現乳頭分泌物,這時總會造成一些緊張。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吧!乳汁不是僅在產後出現,其實懷孕二十幾周時就可能出現乳汁,所以在孕期若看見乳頭出現些微白白的分泌物,先不用太過緊張而急著跑醫院,於產檢追蹤時向醫師確認一下即可。剛停餵母乳沒多久(兩至三年以內)的女性也還會存有一些乳房分泌物,若量太多、或容易造成乳房痛或發炎,就要就醫檢查。即使女性還沒經歷懷孕生產的關卡,還是有機會出現乳頭分泌物。性行為時的強力擠壓或激烈運動造成的乳房晃動都會刺激分泌物出現。通常只要先別一直擠,在幾天內會自行緩解。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介紹乳頭分泌物?就是因為某些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暗示著胸部長了腫瘤!想分辨乳頭分泌物時,我們的觀察重點是「顏色」、「量」、「單側或雙側出現」。 若雙側乳頭都有乳白分泌物,且擠壓時才出現,常常是正常狀況。但你若是不放心,且經過一兩個月經週期狀況都沒改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假使分泌物的顏色為血色、太過透明、咖啡色、或黃綠色,通常是警訊!假使配合上量多,還僅在單邊、甚至單孔出現,最好要趕快就醫檢查。量多、白色的雙側乳房分泌物可能起因於泌乳激素過高、腦下垂體腫瘤、服用荷爾蒙、胃藥、身心科藥物、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有些患者同時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等其他症狀。醫師檢查後可能會抽血檢查泌乳激素,找出乳房分泌物的原因加以治療(包括停止使用部分藥物、或用藥治療荷爾蒙不平衡問題)。至於乳突瘤、乳癌、乳腺炎等問題,常是造成單側、單孔、量多、血色或黃綠色的異常分泌物。絕對要多加注意,及早就醫。原文: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婦產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5-05 科別.婦科
中西醫助孕 39歲媽咪喜得女寶寶
一名39歲女患者,結婚2年都沒懷孕,過去在婦產科就診有都檢查無異常,平常月經規律但周期較長,約45天才會來,這次因月經不規律遲至超過2個月,經看診之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沈俐伶醫師,發現她體質偏氣虛夾痰濕,建議她服用中藥、配合針灸、量測基礎體溫,並建議她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輔助,在中西醫的協助下,三個月後順利懷孕,如今也順利產下女寶寶。沈俐伶表示,中醫有「助孕先調經」的觀念,因此針對P的症狀以「當歸芍藥散」調理月經不規律,去除身體的痰濕後,夫妻倆決定要接受生殖醫學中心西醫療程後,再加上中藥丸「左歸丸」及「右歸丸」在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加強補養,促進卵巢功能。這名女患者進入人工生殖療程時,沈俐伶也搭配中醫赤芍、香附、仙茅、仙靈脾加強循環,穩定情緒、心情放鬆,成功受孕,另外,孕婦在懷孕期間感到噁心欲嘔,血壓偏高,沈俐伶應用中藥紫蘇梗、夏枯草與針灸中脘、內關、足三里等部位緩解症狀,最後懷孕過程順利,產下約2700公克女寶寶。沈俐玲說,現代人因為生涯規畫或是生活壓力越來越晚婚,年齡是困難懷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外研究指出,不孕有一半以上是超過31歲的女性,絕育的女性有一半以上超過41歲,建議不孕症者應及早抓緊時機治療。
-
2020-05-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妊娠糖尿病媽媽謹記 這3類食物影響血糖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主任范純美營養師表示,妊娠糖尿病的媽媽在孕期中,經常會覺得肚子餓又怕血糖飆高,不知如何控制飲食或選擇食物,更擔心嚴格的飲食控制是否影響肚子中的寶貝營養與健康;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一定要謹記,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含有醣類的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這3類是主要影響血糖的食物。蔡純美說,準媽媽必須適量攝取醣類食物,搭配優質蛋白質食物與膳食纖維,建議1天4到5餐少量多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穩定血糖還有飽足感。不過每位準媽媽的情況不一樣,血糖的控制需要清楚知道一天需要攝取多少醣類,以及點心餐次的分配,可以尋求營養師協助設計符合個人化需求的飲食,而懷孕中血糖的控制除了飲食,運動方面也可以選擇健走、游泳,並做每日血糖監測、飲食紀錄才能穩定控糖。
-
2020-05-02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疾病80%患者是女性 3穴位按摩舒緩不適
本文摘自446期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甲狀腺腫大、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以及甲狀腺癌,共通點都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比男性還要多得多。根據醫學文獻統計,女性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機率,比男性高出5~7倍之多,尤其好發於年齡20~40歲的女性;甲狀腺機能低下則好發於孕婦及60歲以上的女性,發生機率是男性的5倍。另外,女性發生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的機率,也是男性的3~4倍;慢性甲狀腺炎好發於30~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為男性3~5倍。在甲狀腺癌的部分,女性甲狀腺癌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其中又以20~40歲女性為多數。 不良情緒,影響甲狀腺機能甲狀腺是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的器官,甲狀腺激素隨著血液被運送到身體各組織,具有維持調節人體正常體溫,促進體格智力生長發育、調節物質代謝,維護重要臟器功能等一系列的作用。中醫師賴睿昕表示,情緒常常影響甲狀腺機能的穩定,甲狀腺疾病之所以偏愛女性的原因,與女性的心理性格、生理及遺傳特徵等,都有一定的關係,而不良情緒就是甲狀腺疾病的重要誘因。毫無疑問的是,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困擾,也就更容易得甲狀腺機能亢進。女性在懷孕期間,甲狀腺激素的需求量增大,就容易出現妊娠期甲狀腺腫大;產後甲狀腺炎在臨床上也不少見;更年期後很多女性,也會出現類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心悸、盜汗等症狀。 賴睿昕說明,甲狀腺疾病大都是多種原因綜合因素所導致,但是,情緒因素是甲亢的主要誘因,也是導致許多甲狀腺亢進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就是中醫所謂的「肝氣鬱結」。肝膽經主疏泄是陰陽之樞紐,而肝經影響女性經期尤其為大;情緒直接會影響肝膽的疏泄,而陰陽之樞紐就在身體兩側。如果脖子兩側有問題,多是肝膽經絡出現異常,因此,甲狀腺亢進與情緒睡眠品質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如果肝氣鬱結長期無法有效排除,一旦氣機鬱滯,凝而化為痰濁,就會讓甲狀腺鬧脾氣。 甲狀腺亢進好發於夏季賴睿昕指出,甲狀腺亢進好發於夏季,由於入夏後人體的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的水分及營養更容易流失,再加上酷熱的天氣,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很容易造成內分泌失調、身心抑鬱不安,進而誘發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亢進病患所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比較多,或是血液中所含的甲狀腺荷爾蒙,容易超過人體每日所需要的含量,就會開始刺激及加速各種組織細胞的工作量、過勞,而引發各種特別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身體莫名的亢奮、心跳加速、怕熱、手抖、冒汗、疲勞。 如果甲狀腺亢進嚴重到免疫功能失調,導致肝腎陰虛,虛火妄動,煎熬津液而成痰,凝聚頸部成「癭氣」,就會引起前頸部腫大、結而成大脖子腫塊的甲狀腺腫大、甲狀腺結節等問題,還會造成吞嚥異常的狀況發生,甚至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 Box 3穴位舒緩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病患容易出現心跳加速、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平時可以用穴位按摩保健,建議按摩以下3穴位,每次3分鐘,一天可進行1~2次,即可舒緩莫名的亢奮感覺。1.神門穴:手掌與手腕交界處橫紋,靠小指那側的凹陷處。2.內關穴:手腕橫紋中央往上約3指寬。3.太衝穴:足部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間,第1、2蹠骨間凹陷處。 治療甲狀腺亢進,先回復正常分泌賴睿昕表示,中醫治療甲狀腺疾病,是以調整甲狀腺功能,促使回復正常分泌為主;常使用活血散瘀的藥材,如赤芍、牡丹皮、丹參;氣理滯的藥材,如陳皮、柴胡、薄荷行;清熱解毒的藥材,如知母、梔子、黃芩、黃連;散腫軟堅的藥材,如鱉甲、牡蠣、浙貝、夏枯花。 而針刺耳穴與頭皮針,也可使甲狀腺細胞不再增生腫大,促使異常增大的甲狀腺細胞自然逐漸凋亡;而大脖子通常會用美容針,圍刺在甲狀腺腫大的範圍上,使腫大的結節縮小。 90%以上甲狀腺亢進病患,屬於瀰漫性甲狀腺腫大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也就是說,滿足每日生理需求的碘,並不是誘發因素,根本問題不在於碘攝取過剩,而是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亂。 賴睿昕指出,長期刻意不食碘鹽、海鮮,反而會造成缺碘,長期低碘飲食容易使甲狀腺處於缺碘狀態;一旦甲狀腺亢進治癒後回歸正常飲食,長期缺碘的甲狀腺更容易因飲食因素,導致甲狀腺亢進功能旺盛而再次誘發。 不過,賴睿昕提醒,甲狀腺亢進病患要少吃堅果、大蒜、藥酒、補藥、羊肉、龍眼、荔枝等熱性食物,以及茶、咖啡、酒、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另外,最重要的是戒菸,以免加重眼睛病變的風險。 甲狀腺機能低下,連呼吸都會胖相較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低下則是甲狀腺機能不足,與人體代謝有關,不少患者「連呼吸都會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典型症狀包括:疲倦、沒精神、全身水腫、心跳過慢、畏寒怕冷、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 賴睿昕說明,甲狀腺機能低下可能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足、甲狀腺發炎,或是免疫失調導致機能下降,患者以女性居多,而女性又是自體免疫疾病的好發族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水腫與體重不明原因增加、冬天特別怕冷、嗜睡、手腳異常冰冷。 而長期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導致反應變慢、記憶力減退及智商變差,若是發生在長輩身上,則容易讓注意力不集中,身體各項功能退化,還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促進代謝循環,改善甲狀腺機能低下中醫觀點認為,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病因,多以氣虛水濕為主,氣虛代表身體的動能不足,而水濕代表身體容易囤積殘留的病理產物,進而影響免疫功能。主要治療方式宜溫陽益氣、脾腎雙補,要投以溫補劑加以滋腎填精,常用中藥,例如:生地、黃精、肉蓯蓉、菟絲子等。 中醫治療的強項在於免疫調節,常見的參附湯、四逆湯合桂枝甘草湯等處方。可以有效促進代謝與循環,或是使用真武湯、五苓散、苓桂朮肝湯等處方,幫助改善水濕不化。賴睿昕強調,中醫治療甲狀腺機能低下,透過溫熱藥物給予足夠能量的循環,當循環順暢之後,身體殘留的病理產物,也可以慢慢代謝出去,以減少水腫及體重的增加,並搭配生活作息改善。臨床上,很多甲狀腺低下的患者透過治療,都可以得到很好控制。 另外,壓力、情緒波動及熬夜,都會讓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更加嚴重,建議養成規律生活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以及適度放鬆,避免長期壓力累積,並學會情緒控管,才不會讓病情失控。 多吃碘改善甲狀腺機能低下?很多人以為甲狀腺機能低下,要多吃紫菜、海帶等含碘食物。賴睿昕表示,甲狀腺機能低下不一定是缺碘,但若是缺碘型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多吃含碘食物可能有效。 但若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引起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反而要盡量少吃紫菜、海帶、干貝、海水魚、蝦蟹等海產,也應避免攝取過量的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芥蘭、萵苣、花椰菜、高麗菜、白菜、蘿蔔等,以免影響甲狀腺素的生成。 賴睿昕提供一道「十全大補雞湯」,具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養血補氣,適合短氣懶言、四肢無力、頭暈目眩、手腳冰冷的甲狀腺低下患者食用,但是,感冒時要暫停食用。 材料:雞1隻、黨參10克、白朮15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黃耆10克、肉桂2克、小布袋1個。作法:雞洗淨,去油脂,熱水汆燙去血水,放進電鍋內鍋中。將十全藥材略沖水,放入棉布包中紮好,再放進內鍋中,加水淹過雞及藥材,就可將內鍋放入電鍋中,外鍋加半杯水,待開關跳起即可。延伸閱讀: 不易出汗,不一定是甲狀腺低下 甲狀腺結節並非癌症前兆?  
-
2020-04-06 養生.營養食譜
健身教練的「男子宿舍」快樂餐
健身教練小潘家裡經營自助餐店,雖非餐飲科系出身,但因從小就有烹飪經驗,當兵那年被選為伙食兵,每天午晚都要勤奮備料,煮大鍋菜餵飽軍中同袍。退伍之後,小潘落腳台北,與一群年紀相近的青年合租「男子宿舍」,當年的伙食兵,如今每到周末仍會下廚,這次的任務是餵飽一群「單身狗」。小潘說,單身的室友們沒女友,每到周末,大伙會一起打籃球。揮灑汗水後,食慾特別大,他會準備各種肉類及根莖類入菜,大食量室友才不會喊餓,搞到消夜時段又大嗑泡麵、鹹酥雞,增胖了反而更難脫單。小潘這次選做的三道菜色有「粉紅酒燉五花肉」、「鮮蚵豆腐」及「塔香雞肉炒番薯」。針對第一道菜,小潘說,喝白酒、紅酒是自己的周末消遣,這次挑選粉紅酒來燉煮肉類,可增添料理風味;為兼顧健康,他也採買當季蔬菜,如冬季甘甜的白蘿蔔、紅蘿蔔入菜。第二道鮮蚵豆腐,小潘說,鮮蚵及豆腐是低熱量、高蛋白質食物,是健身者的心頭好。一般來說冬季蚵仔減產,不常吃到蚵仔,但今年恰逢暖冬,偶爾會在市場看到新鮮肥美的鮮蚵就會忍不住買來入菜;與豆腐拌炒時,加點豆豉風味更佳。第三道塔香雞肉炒番薯,小潘說,番薯有獨特的甜味,與雞肉一塊料理時,可陪襯雞肉的滋味,增添香氣;加入九層塔快炒,是相當下飯的一道菜。台北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分析,這三道菜不只適合健身者食用,例如「五花肉」柔嫩,對於牙齒不好使的長輩來說,是非常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料理過程切記要把握「蔬菜比肉多」的原則,才是均衡膳食。李婉萍也說,蚵富含鋅、鐵等礦物質,對於懷孕婦女來說,是備孕或孕期間的好食材。至於「塔香雞肉炒番薯」,番薯因富含膳食纖維,適合與肉搭配食用,可減輕腸道負擔、增加益生菌;料理過程也可加入香菇、杏鮑菇等,就會是醣類、蛋白質、脂質、纖維都到位的「一盤料理」。粉紅酒燉五花肉材料:五花肉350g、紅蘿蔔一根、白蘿蔔一根、八角四顆、水400cc調味料:粉紅酒200cc、米酒300cc、醬油30cc、蠔油30cc作法:1. 紅、白蘿蔔切塊。2. 準備一鍋滾水,將五花肉放入加蓋滾煮十分鐘,滾煮至五分鐘的時候開蓋。3. 倒入米酒去腥,再加蓋悶煮五分鐘。4. 取出五花肉,放進冷水靜置冷卻,再切塊備用。5. 鍋中倒入些許的油,熱油後放白蘿蔔、紅蘿蔔進行油炸。6. 白蘿蔔炸炒到金瑩剔透,帶點黃金色後,放入糖炒到融化。7. 把五花肉加入鍋中,再倒入適量的水,約料理的一半。8. 加入醬油、蠔油、粉紅酒100cc後,加蓋悶煮15分鐘收汁。9. 開蓋再加粉紅酒100cc,悶煮三分鐘即可享用。鮮蚵豆腐材料:中華豆腐一盒、蚵仔一包、豆豉適量、辣椒少許、蒜末適量、薑末適量、蔥花少許調味料:醬油少許、米酒十cc、糖少許、太白粉適量、香油少許作法:1. 豆腐切塊。2. 蚵仔沾取太白粉。3. 鍋中水滾後把蚵仔放入鍋中,再次水滾後撈起。4. 熱鍋一湯匙油,放入豆鼓、薑末、蒜末拌炒。5. 倒入準備好的蚵仔豆腐,稍微轉大火,加入一點水攪拌,力道拿捏以免豆腐炒破爛。6. 加入醬油、糖、辣椒、豆豉拌炒,撒上蔥花、香油起鍋。塔香雞肉炒番薯材料:雞腿肉適量、番薯兩顆、九層塔、辣椒兩條、蒜頭兩顆、薑適量調味料:蠔油一匙、醬油半匙、米酒十cc作法:1. 將番薯切塊後,加入水燉煮。2. 燉煮十分鐘後再加雞肉、蠔油、醬油。3. 悶煮十分鐘後把雞肉、番薯撈起瀝乾。4. 炒鍋放入少許油,放入蒜頭、薑爆香。5. 加入雞肉、番薯翻炒十分鐘。6. 倒米酒拌炒後,撒上九層塔。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3-26 科別.婦科
3成不孕子宮內膜異位 塑化劑偏高
根據國健署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求助不孕門診人數每年成長超過二成。創辦台北生殖醫學中心、我國不孕症權威醫師曾啟瑞表示,不孕率不斷增加的主因,除了晚婚與工作壓力以外,環境荷爾蒙也是一大主因,且不孕症患者中有三成有子宮內膜異位,同時研究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體內塑化劑殘留代謝物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出4成7。曾啟瑞今年三月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發表最新論文,其內容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的代謝產物MnBP,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的含量增加約47%,顯示塑化劑對生育力的殘害。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的病患每年新增5萬名,不孕原因中有3成經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且統計數據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抽血結果中,塑化劑與鉛含量都偏高,表示環境荷爾蒙與這個病症息息相關。曾啟瑞指出,MnBP存在於食物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等用品及食品裡,一旦塑化劑、戴奧辛等物進入到人體內就很難代謝,將持續擾亂生殖系統,消費者應更加注意。他建議,平時應該多補充含維他命A、C、E,抗氧化的食物,可保護卵巢與卵子質量。而男性要維持精蟲活動力與數量,除了抗氧化食物之外,應多攝取鋅,而高溫對精蟲具有殺傷力,應盡量避免長期浸泡高溫水中,也不要穿緊身褲子,才能保持透氣。另外,也別以為「年輕就是懷孕的本錢」,現在愈來愈多40歲以下的女性出現卵巢早衰現象,年紀正值黃金懷孕期,卵巢庫存量卻因先天遺傳、後天手術、壓力、習慣等,數量與品質下降至更年期的狀況。因此,曾啟瑞強調,生育力診斷時機很重要,必須跟時間賽跑,愈早愈有「生」機。
-
2020-03-26 該看哪科.婦產科
塑化劑傷子宮 3成子宮內膜異位不孕女塑化劑含量破表
根據國健署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求助不孕門診人數每年成長超過二成,創辦台北生殖醫學中心、我國不孕症權威曾啟瑞表示,不孕率不斷增加的主因,除了晚婚與工作壓力以外,環境荷爾蒙也是一大主因,且不孕症患者中有三成有子宮內膜異位,同時研究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體內塑化劑殘留代謝物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多出四成七。曾啟瑞今年三月於國際分子科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發表最新論文,其內容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尿液中的塑化劑的代謝產物MnBP,比沒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病人的含量增加大約47%,顯示塑化劑對生育力的殘害。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的病患每年新增5萬名,不孕原因中有3成經腹腔鏡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且統計數據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抽血結果中,塑化劑與鉛含量都偏高,表示環境賀爾蒙與這個病症息息相關。曾啟瑞指出,MnBP存在於食物保鮮膜、塑膠製品、乳液、化妝品、香水、指甲油、嬰幼兒配方奶粉,消費者應更加注意,他呼籲,塑化劑、戴奧辛等物,一旦進入到人體內就很難代謝,將持續擾亂生殖系統。他建議,平時應該多補充含維他命A、C、E,抗氧化的食物保護卵巢與卵子質量。而男性要維持精蟲活動力與數量,除了抗氧化食物之外,建議多攝取鋅;高溫對精蟲有殺傷力,儘量避免長期浸泡高溫水中,不穿緊身褲子,才能保持透氣。另外,也別以為「年輕就是懷孕的本錢」,現在愈來愈多40歲以下的女性出現卵巢早衰,年紀正值黃金懷孕期,卵巢庫存量卻因先天遺傳、後天手術、壓力、習慣等等,數量與品質下降至更年期的狀況。因此,生育力診斷時機很重要,必須跟時間賽跑,愈早愈有「生」機。
-
2020-03-18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得新冠肺炎會不會死,免疫力決定!具體5招提升你的免疫力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世界各地爆發開來,全球確診案例已逾18萬名,死亡人數突破7000人。另一方面,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季節性的流感目前也在蔓延中,根據衛福部的資訊,本流感季自2019/10/1日起,至今累計已有超過1000例重症患者,約有60例死亡,死亡病患中有99%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的疫苗上市前,自體免疫力的強弱將會是你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人類的免疫系統會隨著年紀的老化而減弱,有人說:身體的免疫力在20歲時達到巔峰,當到40歲時,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到了70歲時只剩下顛峰期的1/10。我不知道這是出自哪裡的論述,但若是以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免疫器官(胸腺)的興衰史來看,確實是有這樣的趨勢,出生時胸腺重10~15克,青春期時發育到30~40克,到中年40歲過後,大約只重10克,且胸腺激素分泌停止,到了70歲時,胸腺已經完全萎縮。我們身體抵抗病菌的國軍部隊就是免疫細胞,他們包括一般部隊(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等)和將軍+特種部隊(將軍叫T細胞,特種部隊叫B細胞,統稱淋巴細胞)。眾所周知,胸腺就是專門訓練T細胞的地方,也可以稱為是將軍訓練中心。而胸腺激素不僅可以讓T細胞分化成熟,成為一名能征善戰的將軍外,也可以誘導B細胞成熟,成為一支非常好的特種部隊(如砲兵飛彈部隊以及武器研發單位)。所以當胸腺萎縮後(年老後),想當然爾,免疫細胞的戰力一定是會下降的。2016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從1068位健康人身上(18~80歲),抽取周邊血液分析後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一般免疫部隊雖然勉強維持一定的數目,但是年輕力壯的將軍數目(naïve CD4+ and CD8+ T Cell)則是顯著的減少,同時負責情報蒐集的將軍數目也是越來越少(loss of CD28 expression on T cell),這就會使得我們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警覺、識別和清除外界入侵身體的病毒和細菌(情報不及時加上沒有年輕的將軍),導致身體遭受到病菌的傷害 (註1)。圖1中列出不同年齡層得到新冠肺炎後的死亡率,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40歲以下的人,由於免疫力依然OK,死亡率一直在0.2%以下,到了50歲後就開始變成兩倍,到達0.4%。最明顯的是,從50歲以上,死亡率就隨著年齡的增加成倍數的增長,速度驚人,幾乎每增加10歲,都是以3倍死亡率在成長,到達80歲時,死亡率已經接近22%,當然整體平均死亡率仍然是2~3%之間,免疫力明顯和死亡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2A中可以看出,60位病人從入院後,就嚴密追蹤血液中淋巴球比例的變化情形,正常人的比例應該在20%以上,而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中等症狀以下的病人(40位) ,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幾乎都維持在20%以上,顯示出免疫系統完全沒有被新冠病毒所擊垮。另外有一些病人的血中淋巴球比例會下降到20%以下,但仍能維持在5%以上時,這類病人雖然會演變成重症,但他們最後依然可以戰勝病毒康復出院(15位),而且出院前,他們的淋巴球比例又可以重新回到20%以上,表示雖然戰況慘烈,曾經有一度將軍們犧牲到接近5%,但最後援兵趕到,大獲全勝,康復出院。但是也有不幸的15位病人,他們的淋巴球比例低於5%,變成危重症的病人(進入加護病房),如果當所有將軍全部戰死後,也沒有盼到援軍 ,這時候血中淋巴球比例降到幾乎為零,病人就可能不幸去世。圖2B是大陸中部戰區總醫院譚力教授總結,如果病人得病後10~12天是一個重要關鍵點,如果血液中淋巴球能夠維持在20%以上,那麼這個病人應該不會惡化到必須進入加護病房,同時可以逐漸康復出院。但是如果是已經低於20%,那就是進入了病毒和免疫大軍的殊死戰,因此,這類病人在得病後的第17~19天,再測一次血液中淋巴球比例,如果還能夠維持在5%以上時,就表示免疫系統的基本戰力仍能維持,最後可以康復出院。但如果連基本戰力都無法維持的話(淋巴球比例降到5%以下),這些病人康復出院的機率是極低的。當然這中間醫院的醫療系統也會發揮重要的關鍵力量,例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等。》潘懷宗/2019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沒有藥醫?知道了免疫力和生死存亡存在著緊密相關性後,我們該如何提升免疫力呢?潘老師新書中《一輩子都受用的健康寶典》提及的養生六件事裡面的中間四件事(扣除第一件事,健康與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第六件事,定期完整不過當的健康檢查),就是提升免疫力的四大招,這四件事是:規律且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睡眠、維持快樂的心情、聰明的運動、和正確的飲食。只要能夠盡量去做,一定能夠提升免疫力。當然,讀者一定會想要問: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沒有甚麼小撇步?答案是:在安全、無害、不傷財的情況下,潘老師同意加入第五招:適量補充保健品。1、維生素C:常常有人說維生素C可以預防流感,甚至可以讓流感快快好,從嚴格醫學角度看確實沒有得到證明,但根據有趣的實驗結果發現,像美國祖母的雞湯或上班族認為的維生素C,都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生病的天數2-3日,科學家認為是心理作用生效,當你認為有用時,他就真的有點用,非常有趣。因此,值此新冠肺炎流行時,補充一些維生素C,確實是不錯的選擇,食物中最大來源是水果,因為蔬菜在台灣人來說,大部分熟吃,所以攝取量不多,大家只要適當攝取水果(絕不可以超標,否則會變成糖吃太多,反而降低免疫力)。至於適量補充市售維生素C也可以,但因為每次腸胃道吸收的量有限,一次吞100mg,吸收90%,若一次吞1000mg,僅能吸收50%,因此比較好的補充方法為多次小劑量補充,比一次大劑量來得好。另外若有腎結石體質的人,每天不要補充超過2000mg。2、維生素D:根據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1~50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5微克(200 IU),1歲以下51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10微克(400 IU)。人類皮膚曬太陽後,身體就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和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關係。 如果要有強的免疫力,身體內就要又足夠的維生素D,因此有空出去曬曬太陽,就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法,天然食物含維生素D的量很少,主要還是要靠曬太陽,不然就是補充市售的維生素D,我每天也是補充1000IU的滴劑來保養。3、利用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大陸國家衛健委所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裡面{治療}章節內,特別針對重症病患的其他治療中提及: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顯見益生菌的補充非常重要,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吃天然發酵食物:優格、納豆、韓式泡菜等等。也可以吃益菌生(讓益生菌成長的食物),也就是膳食纖維:海藻類食物外頭黏黏的物質、秋葵裡面黏黏的物質、木耳等等,當然像是山藥黏黏的物質也可以,不過它是屬於飯類,不像其它是蔬菜,吃起來比較不會發胖。若是補充市售益生菌產品,也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天天補充。4、喝點茶:茶湯依照顏色,概分為五種,它們是紅、黃、綠、白、黑,各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地與茶葉名稱,在中國大陸有所謂的十大名茶,科學家研究綠茶最多,紅茶次之,其他顏色的茶就比較少研究了。茶葉裏含有茶多酚(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而兒茶素是茶多酚中的重要成分,綠茶中較多。其它顏色的茶,在製作過程中兒茶素會降低,但會形成茶黃素(Theaflavins) 或茶紅素(Thearubigins)。雖然其中兒茶素含量較綠茶少,卻仍具有相當好的抗氧化功效,因此,養生效果各種顏色的茶都不錯,並非只有綠茶。喝紅茶,也有茶黃素可抗冠狀病毒喔!只要能做到上述五大招,相信你就能擁有超強的免疫力,但是,潘老師仍然要提醒你,想要免於新冠肺炎的感染,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以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喔! 【註1】Qin et al. Aging of immune system: Immune signature from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in 1068 healthy adults, Aging 2016(8): 848-859.
-
2020-03-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植入性胎盤緊黏肌肉層 35歲女產雙胞胎大出血
新竹一名懷有雙胞胎的35歲婦人,懷孕27周檢查到子宮頸只剩下1公分伴隨子宮收縮,緊急入院安胎,33周剖腹生產,在醫師將胎盤取出時突大量出血,發現婦人的子宮因植入性胎盤而破了一個洞,造成血管破裂,醫師緊急將破洞與血管縫合止血,婦人也平安誕下一雙兒女。東元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醫師田明訓表示,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孕產婦死亡率達到每10萬名就有12.2人死亡,創歷年新高,原因與高齡妊娠息息相關,隨著產婦年齡升高,妊娠併發症的風險與胎兒出生體重偏低的情形也隨之提升。田明訓指出,該名婦人在生產過程中因植入性胎盤附著在子宮壁上,侵犯穿透整個肌肉層,使得胎盤與子宮壁無法正常剝離,進而造成產後大出血。植入性胎盤在孕期中沒有很大的症狀,經常是在生產時才發現胎盤無法成功剝離,造成產婦大量出血。正常情況下胎盤會輕輕附著在子宮肌肉層上,胎盤與肌肉層中間有一層蛻膜組織,能緩衝胎盤與肌肉層,只要蛻膜出現異常、變薄或消失,就會發生植入性胎盤。發生植入性胎盤的原因,包括高齡妊娠、多胎次、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生產或曾接受過子宮手術、先天子宮缺陷等,當出血量過大生命徵象不穩定時,恐需摘除子宮,甚至危及產婦性命。田明訓說,植入性胎盤的治療方法,除了當機立斷的縫合法、塞紗布壓迫法,還有結合放射科、麻醉科等跨科合作的「血管栓塞術」,血管栓塞術能確保產婦保留完整子宮,也能保住性命。田明訓也呼籲,懷有雙胞胎本身就屬高危險妊娠,務必選擇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生產,設備完善的醫院有充足的血庫可即時因應輸血,也可避免轉院過程中無法預測的風險。此外,醫院中有兒科團隊與新生兒加護病房也相當重要,能確保早產兒在第一時間得到良好的照護與急救。
-
2020-03-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生死拔河 醫嘆:4種心疾 求孕得用命來拚
國標舞女王劉真與死神搏鬥近月,病情惡化到出血性腦中風,必須開顱搶救,讓外界納悶:何苦要到鬼門關前走一回?外傳她想再為老公生個孩子,才冒險動手術;只是,有心臟疾患的女性這麼多,她們都能養兒育女,劉真為何要冒死一搏?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刀昏迷,拔除葉克膜後,暫以心室輔助器撐住生命機能,等待換心。未料再遇腦中風,須優先動開顱手術取出血塊才能保命,親友、網友都不斷集氣祈禱,希望劉真能克服難關。主動脈瓣膜狹窄 為再生一個冒險?劉真已有個4歲女兒,演藝圈傳出她是為了再生一個,才冒這次險。心臟科醫師推測,劉真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毛病,生第一胎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後來可能有喘的感覺,才積極治療。影響生育最嚴重的心臟疾患,包括重度二尖瓣阻塞、主動脈瓣阻塞、肺動脈高壓、嚴重心衰竭等重度患者,懷孕會危及母子性命。輕中度患者可由婦產科及心臟科醫師合作調整用藥,仍可一圓生子夢。至於年輕患者,應及早決定是否生育,才能規畫適當治療方式,減少懷孕風險。「患者想求子 要用命來拚!」「這種患者想求子,就是要用命來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詹德富表示,包括主動脈狹窄、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等心臟血管結構性變化的孕婦患者不多,一年頂多1、2人,婦產科團隊須全程嚴陣以待,直到母子均安才能鬆口氣。常見孕婦的心血管疾患是高血壓,其次是心律不整,這些都在可控範圍內。主動脈瓣膜狹窄 懷孕猝死高風險女性生育很辛苦,懷孕期間為供應胎兒營養,心血管功能會有大變化,不但血流量增加40%到50%,心臟做工率也會提高30%到40%,所以孕婦容易疲倦、呼吸急促、頭暈。若主動脈瓣膜狹窄,為讓左心室送出更多血流,原本功能不佳的心臟負荷會過於沉重,日積月累造成心肥大,甚至血壓飆高造成主動脈剝離,有猝死的高風險。心房中膈缺損 懷孕恐肺動脈高壓至於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這就像心臟會漏水,血流一直打不出去,造成心臟負荷變大,長期心臟會出現肥大而有心衰竭,甚至造成肺動脈高壓,血流進不到肺部而危及性命。生育風險高 懷孕前要仔細評估詹德富說,有這些心臟疾患的婦女,生育風險高,懷孕前一定要仔細評估,臨床上會建議先做手術修補,否則就別懷孕。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林伯彥也持相同看法,如果不修補,要直接手術換成人工瓣膜,可選耐用15年以上的機械式人工瓣膜,是當今主流,但須長期吃抗凝血劑,避免發生血栓,長期服藥也有胎兒畸形的風險;若用豬心等製作的生物性瓣膜,機能退化是缺點,可能5年內就要再開刀換新。換言之,劉真應該是在面臨置換人工瓣膜與修補手術的抉擇時,選擇了後者,卻在手術中出了其他狀況而昏迷。其實就算裝了人工瓣膜必須吃藥,也能設法避開胎兒畸形的問題。林伯彥收治一名30多歲女性,因故換了機械式瓣膜。最近她懷孕想留下孩子,醫師先減少她的抗凝血藥劑量,目前正密切觀察到36周後,改注射低分子類抗凝血劑,產前即停藥避免出血,生產後再伺機恢復施打防止血栓。劉真昏迷至今的醫療費用,醫界估計恐達上千萬元,若有足夠保險支應,實屬萬幸,否則這趟求子大冒險,代價不小。先天性心臟疾病者 保險業界怕怕其實,一旦出生就被確診先天性心臟疾病者,保險業界都拒絕往來,就是怕未來這筆龐大的醫療理賠。保險經紀業者吳玉山說,新生兒若有瓣膜缺損等問題,就算長大後瓣膜長好了,醫師也願意開證明,基於風險考量,願承保的業者仍少之又少。【你也可以看】劉真等待心臟移植 醫生點出手術成功關鍵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5守則控制體重 當個好孕媽媽
國健署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國內約有2至3成的孕媽咪體重過重或肥胖,必須適當控制孕期的體重,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糖與脂肪等5守則,以免發生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問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BMJ》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應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懷孕婦女想「養胎不養肉」有祕訣,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陳麗娟指出,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至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孕婦應把握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利順利生產。
-
2020-03-1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控制孕期體重 5守則與BMI值是關鍵
懷孕對父母親來說是喜悅的事,懷胎十月過程中進補難免,但懷孕期間體重若過重時,恐出現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症狀外,若體重過輕,胎兒成長時恐有發育不良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並應遵守產前檢查、適度運動、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等5守則,以確保母嬰健康。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依國健署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結果,國內25至34歲婦女中,近2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35至39歲婦女則近3成,因此準媽媽要在懷孕期間,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她說,孕婦懷孕期間想養胎但不養過多肉有祕訣,就是依據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參考增重值。據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文獻指出,若孕婦於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其胎兒成長發育不良之風險將增加53%,且其早產風險將增加70%;而孕婦於懷孕期間若高於建議體重,其胎兒大於一般大小之風險將增加85%。另外,英國醫學期刊 (BMJ) 文獻亦指出,肥胖女性於妊娠後期易出現葡萄糖不耐及生出巨嬰。因此,陳麗娟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應以BMI為基礎,視當次懷孕胎數及懷孕週期逐漸增加體重。正常的BMI值,應介於18.5到24.9之間,並建議增重11.5-16公斤;若BMI大於30、體重較重者,建議增重約5至9公斤;但小於18.5、體重較輕者,則增重幅度較大,建議增重約12.5至18公斤。不過懷孕時須注意體重增加速度,勿短期內暴飲暴食外,也不適合減重。而為維持適當的孕期體重,陳麗娟說孕婦應把握下列5守則,包含定時產前檢查並測量體重、均衡攝取飲食、避免過多糖與脂肪攝取、瞭解懷孕期間熱量攝取需求、及每日宜適當運動。陳麗娟說,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可將每次檢查結果記錄於「孕婦健康手冊」上,以利隨時檢視;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油炸食物、汽水等熱量高、無營養素的食物;產前透過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可增加產道肌肉的強韌性,以便順利生產。民眾如有任何問題,可上「孕產婦關懷網站」或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將由專人進行解答。
-
2020-03-07 養生.聰明飲食
印度吃咖哩抗病毒?薑黃素可提高免疫力,但這些族群不宜碰
全球武漢肺炎的疫情持續延燒,已擴及41個國家並已有八萬多的確診病例,不過人口13億的印度,目前只有12例的確診病例(截自2020/03/04統計),且印度政府從武漢接回的645位僑民,經14天隔離觀察及檢測後也確認沒有感染,讓人不禁好奇印度疫情控制良好的原因。薑黃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於印度疫情控制良好,許多人認為是因為印度人喜愛吃咖哩等辛香料,能提升免疫力的緣故。對此,中醫師彭溫雅表示,先不論咖哩是否能夠抵抗武漢肺炎病毒入侵,咖哩裡的薑黃素確實可以提高免疫力,建議防疫期間可以多吃咖哩料理。薑黃是咖哩中的主要成分,薑黃中的薑黃素(Curcumin)不僅能「抗氧化」,還能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預防失智,甚至抗癌,所以市面上常常可見薑黃保健食品以及薑黃粉。而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舒緩上呼吸道不適症狀等,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吃了這類食物,出現上火、便秘等不適症狀,就表示腸胃提出警示,所以也不宜吃過量。武漢肺炎,薑黃,薑黃粉,薑黃粉功效,薑黃素,薑黃料理,抗氧化,抗氧化食物,增強免疫力,孕婦不能吃什麼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謝榮鴻教授指出,雖然可藉由攝取蒜、薑、洋蔥、咖哩和薑黃等天然食材來提升免疫力,但免疫力並不是越高越好。這是因為免疫系統清除體內滋生病菌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化物質、促發炎激素及發炎介質,過量恐導致氧化壓力和發炎反應過大,進而傷害正常細胞。因此,在提升免疫力的同時,更要記得適度攝取抗氧化和抗發炎食材,新鮮蔬果富含各類維生素C及植化素,魚油和亞麻籽則富含Omega3,都有助保護自己的細胞,在與病毒作戰時可以避免正常細胞同歸於盡。薑黃入菜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薑黃除了可以做咖哩,也可以拿來炒飯或炒青菜,配合含蘿蔔硫素的蔬菜,抗發炎的效果會更好。坊間也有販賣薑黃茶,平時當作茶飲來喝,也都能對身體有相當助益。這些族群不宜食用薑黃薑黃的特性為辛溫香竄,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假如沒有適度食用或是攝取過量,可能會造成體內氣血運行過快、滋補過度,使身體產生不適。1.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會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所以若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人,還是要特別注意,以免症狀惡化。2.腎臟疾病患者:薑黃容易增加尿液濃度,在高劑量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3.生理期女性:薑黃有抗凝血效果,因此女性應避免在月經來的期間食用。4.孕婦: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薑黃有抗著床,也就是抵抗受精卵著床的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再加上服用不當容易引起孕婦血行過快而加速宮縮,所以懷孕期間也應避免食用薑黃。5.膽管阻塞患者:因薑黃素會促進膽囊收縮,可能產生影響膽結石患者或是膽管堵塞的人。
-
2020-02-27 養生.聰明飲食
工作、生活靠咖啡續命安全嗎?營養師完整分析
不能出門的朋友們除了火鍋、燒烤、奶茶還想念起了咖啡館。已經復工的朋友們又開始了咖啡續命模式,工作效率全靠咖啡因。但灌多了咖啡之後,心悸、失眠之餘不由擔心,這樣喝下去真的沒問題嗎?對於一般正常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換算成常見的咖啡具體是多少杯請拉到倒數第二段看)。而且只要不加奶油和糖就挺健康的,不會有什麼危害。 一. 喝咖啡的好處 咖啡可以刺激神經興奮,還有鎮痛、解除疲勞、提高身體機能等作用。此外咖啡中除了咖啡因還富含抗氧化物質,鉀、鎂、菸酸、維生素E等成分,適量飲用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健康。 二. 咖啡過量會危害健康嗎? 對於咖啡的質疑大多在於過量攝入咖啡因的安全性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咖啡,茶、某些碳酸飲料、功能飲料、可可、巧克力等食物中都含有咖啡因。一般正常成年人,每天攝入不超過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但是大量攝入咖啡因一方面容易導致人體對其敏感性下降,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心率與呼吸加快、失眠、煩躁、頭痛、胃部不適等症狀。另外如果在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最好諮詢一下藥師咖啡因是否對其有影響。對於咖啡因影響骨骼健康的問題,有研究表明,大量攝入咖啡因可能會加速鈣流失,但這種流失與骨質疏鬆之間的關係尚不明確。 三. 喝咖啡可能缺什麼? 整體上建議在大量飲用咖啡(拿鐵就不錯)的同時要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曬太陽)。並且在食物多樣和均衡營養的基礎上保持適量的運動,例如每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羽毛球、跳繩等,每週進行2-3次肌肉抗阻訓練,這樣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和促進骨骼健康。 四. 哪些人不適合喝咖啡? 孕婦和乳母盡量不要飲用咖啡。如果實在需要,每天的咖啡因攝入最好控制在200mg以內,過量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或通過乳汁影響嬰兒等風險。有研究者建議,育齡女性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應小於300mg,所以備孕期間也需減少咖啡的攝入。如果有胃食道反流、偏頭痛,心律失常,睡眠紊亂,乳腺增生等問題,也不建議喝咖啡。 五. 常見食品中咖啡因含量 以100g的咖啡或茶為例:● 現磨濃縮咖啡液大約含有115mg的咖啡因● 卡布奇諾或拿鐵約含21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紅茶大約含有20mg的咖啡因● 中等濃度綠茶大約含有10mg的咖啡因以一般的美式咖啡來折算,400mg咖啡因大約相當於兩個中杯(355ml左右)。而一般的一小包的速溶咖啡大約含有50mg左右的咖啡因 ,理論上喝個七八杯也沒問題,但常見的三合一速溶咖啡裡面大部分都是糖和奶精(植脂末)這些,所以如果需要大量喝咖啡的話還是換一種吧。不同品牌的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差別也較大,星巴克的咖啡在同類型產品中咖啡因的含量排名均較高。星巴克中杯咖啡約含咖啡因200mg,而同樣體積的麥當勞咖啡約含110mg咖啡因。其它食物中,一瓶可樂約含35mg咖啡因,一盒250ml的巧克力奶約含咖啡因5mg。黑巧克力約含咖啡因38mg/100g,牛奶巧克力約含咖啡因15mg/100g。可以根據每天飲用的咖啡種類,以及是否攝入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來估算每天自己攝入的咖啡因是否過量。如果需要備孕的話,最好適當減少目前咖啡的攝入量。 六. 咖啡戒斷綜合症 如果長期每天喝咖啡,有一天突然停止也沒有任何不適,那說明你確實沒有“成癮”。其實,醫學界也並不認為咖啡會“成癮”,只承認會有咖啡戒斷綜合徵,屬於精神障礙。如果你沒有出現戒斷症狀,根本原因在於你喝的量可能並不多,一般每天100mg左右的劑量不容易造成“成癮性”。很多人、特別是工作壓力非常大的人,習慣了每天大量飲用咖啡。這種情況下,一旦哪天突然不喝了,可能會出現頭痛、疲勞、焦慮、易怒、精神不集中等症狀,而且這種情況下普通的咖啡劑量也並不能再起到集中註意力的作用,而僅僅是緩解不適症狀。另外咖啡雖然可以讓人更清醒,但也有研究顯示對於反應時間和判斷力的改善並不大,甚至經常喝酒和咖啡的大學生更容易出車禍。 咖啡因在體內大約5-7個小時會被代謝一半,大約8-10個小時代謝75%,因此最好不要在睡前5個小時內喝咖啡,當然每個人的敏感度取決於你的代謝能力和日常喝咖啡的量,有些人就是沒有事。所以提醒大家,正常情況下還是可以喝咖啡的,但是要控制量,不要養成咖啡因依賴。本文摘自營養師顧中一微博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接觸塑化劑 孩子過動風險增
開學了,有些孩子容易衝動、較難專心,老師和家長傷透腦筋。若想要預防孩子過動,從媽媽懷孕時就要開始,若懷孕時沒注意,也不要擔心,養育過程落實減塑也有幫助。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研究團隊,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囊括出生前後資料的長期追蹤研究,分析孕婦及孩子體內七種塑化劑代謝物,與孩童過動症狀的相關性,今年一月刊登於該領域優秀之「整體環境科學」期刊。這篇研究控制了兒童性別、父母教養風格、胎次等相關因素後,證實第三孕期孕婦尿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孩子注意力缺損的風險有正相關,兩歲男童特別明顯。除了孕期,孩子成長過程的曝露量也有影響,以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zP)為例,兩歲幼童尿中代謝物濃度每增加十倍,有注意力缺損過動傾向的風險會提高到9倍。BBzP常用於PVC樹脂軟化劑、塑膠地板、電腦滑鼠、電線電纜、指甲油、人造皮革等。至於常用於塑膠製品、如玩具、食物包裝材、醫療用輸血袋、纜線等,當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不論是2歲、5歲還是11歲,孩子尿中DEHP各級代謝物濃量每增加10倍,過動風險會增為大約3倍。王淑麗表示,塑化劑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生理有潛在的影響,可能是過動症風險上升的原因。因為塑化劑是一種同時親水又親油的脂類,過去有研究證實,它對胎兒和幼兒的中樞神經發育有負面影響。另外多巴胺受體基因對於神經行為的調控,被認為與過動症的發生有關,是否和塑化劑有交互作用,這部分有待進一步探討。孕婦及兒童都是塑化劑的敏感族群,但塑化劑代謝速度快,多喝水、多運動、避開一些地雷,減少暴露並不難。王淑麗建議,食器應避免用到三號塑膠(PVC)材質或含塑化劑之保鮮膜,選擇五號聚丙烯(PP)、有品牌保證且較厚的材質,又一些手搖杯封膜材質非食器等級,而且黏著過程還要加熱,也建議敏感族群少喝。而化妝保養品方面,則盡量避免有豐饒香味的產品,幼兒玩具或地墊選用無塑化劑、有安全標章者,有磨損就要更換,勤洗手也很重要,特別是進食前,有助於避免攝入過量塑化劑。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集體被剃光頭抗疫! 女醫護含淚 還有更惱人的私密事
女人淪為抗疫做秀工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陸各地救援隊和醫療隊湧入湖北武漢,成為官方宣揚抗疫的重要正面題材,尤其隊伍中的女性角色更為顯眼,然而在部分「最美身影」的宣傳背後,卻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傷害,像是最近一批女醫護在赴前線之前,集體剃了光頭,就引發網路批評聲浪,砲轟官方又再搞形式主義,女性淪為這場抗疫中被做秀和製造煽情的工具。在大陸各地紛紛號召救援下,甘肅省最近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其中有十多名女醫護為方便工作剃了光頭,地方官媒「甘肅日報」旗下的官方微博「每日甘肅網」發布了她們被理髮師剃掉心愛長髮後淚灑現場的影片,事件立刻在網上引起熱議。「最美逆行者」 不願看到落髮在這則「最美逆行者」的宣傳影片中,可看到在鏡頭前,女護士流下眼淚,表情充滿不忍,還有一幕是,男理髮師將剪下的頭髮放到女護士的面前展示,對方轉過臉,閉眼不願看到,神情滿是憂傷。在官方宣傳的微博配文中,稱她們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還有一名被剃髮的女護士在影片中含淚說道:「頭髮雖然沒有了,但過幾年會長出來的。」但官方歌頌女護士的「犧牲」,卻絲毫沒有得到大陸民眾認同,反而招致網友撻伐。男醫護 為何沒同樣剃光頭?許多大陸網友對當事人是否自願剃光頭提出質疑,也有人怒斥這是藉由女性身體來製造煽情,並反問:「為什麼派出去的男醫護,沒有同樣剃光頭?」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工作人員事後坦言,對引發爭議感到意外,還說很多網友不了解情況,但作為醫護人員,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大陸很多地方這麼做,最重要的是為了防止感染,還有為了方便清洗。工作人員還強調,剃光頭是女醫護自願,院方沒有強迫。然而,官方的回應不僅沒有平息輿論怒火,反而掀起網路上更多批判聲音,大陸網友紛紛發出質疑說:「她們真的都是自願的嗎?」「把男醫護也給我剃光!」「什麼是形式主義?什麼叫矯枉過正?什麼叫集體對個人的不尊重?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給出了標準答案。」還有大陸網友寫了「請停止用女性身體作為宣傳工具」評論文章,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廣泛轉載。文章指出,「可以理解一線條件艱苦,長髮會帶來一些不便,但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嗎?明明可以選擇剪成幹練的短髮,或是讓她們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髮型。」環球時報總編 盼讓女醫護改為短髮輿論批判的熊熊怒火中,就連向來維護官方立場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稱,他更希望讓女孩子們改為短髮,同時加強她們的個人防護措施。陸媒財新網報導指,這種集體剃髮的宣傳方式,既顯現輿論對過度形式化、忽視個體意志的膚淺歌頌之反感,也帶來更深層的反思和訴求:鋪天蓋地的「最美宣傳」下,抗疫前線女性的境況和需求能否真正獲得重視?懷孕9個月 「堅守」抗疫前線文章認為,疫情期間已出現不少激起眾人憤怒和反感的宣傳,包括懷孕九個月的女護士「堅守」在抗疫前線,以及武漢女護士在流產十天後重回前線。文章並指責部分媒體,總是要用女性對於自己身體的犧牲來作為宣傳的工具,質問「那些沒有剪髮、不在孕產期、身強力壯而奮戰在一線的女性,難道就不值得感佩?」其實,女性並非抗疫隊伍中的特例,甚至早已撐起了半邊天。據「姐妹戰疫安心行動」聯合發起人之一的梁鈺(化名)表示,女性的比例和人數非常巨大,她們的工作能力和戰鬥力都非常強,僅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三家醫院女醫護人數已達約一點一萬人,而整個孝感市女性醫護規模約一點六六萬人。在她所接觸的幾家一線醫院中,女性醫護人員中孕婦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五。衛生棉、護墊... 常面臨短缺報導也說,儘管時常以「最美」姿態被看見,女性工作者、尤其是女醫護群體的需求卻長期受忽視,像是大量一線女醫護需要衛生棉、護墊等衛生用品,就常常面臨短缺的困境。長沙市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楊甦安就曾公開呼籲,將女性生理期衛生用品納入指揮部統一採購的必須物資。「穿上隔離衣後,我們沒有辦法換衛生棉,要到十小時或更長時間換。可能會出現血尿混合的狀況,也容易感染,出現泌尿和相關感染。」但由於這些必需品並不屬於政府必備物資,物流也因沒有綠色通道而阻礙重重。梁鈺表示,在和相關領導溝通時,不少領導難以馬上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需要花費大量的溝通成本。延遲經期 只能吃短期避孕藥 大陸官媒新華社也刊文呼籲,大量女性工作者必需的生理期用品成為了緊缺資源中的「盲區」。在衛生用品缺乏、生理正常需求得不到照顧的情況下,部分一線人員甚至只能吃短期的避孕藥來延遲經期。這些情況確實令人心疼。此外,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甚至有些女性醫護人員「哺乳期上陣」甚至「孕期上陣」,在身體尚未恢復的情況下,在身體易變虛弱的生理期裡,她們需要更多的關愛。誠如新華社文章所言,女性醫護人員是白衣天使,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們為她們臉上一道道勒痕和逆行的背影歌頌讚美之時,不能忘記給予她們實實在在、細緻入微的體貼與關懷,更應當用最強有力的保障,為她們注入力量。」
-
2020-02-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38歲孕婦突視力模糊癲癇 緊急剖腹搶救母嬰均安
新竹一名懷孕32周的38 歲孕婦,近日突然視力模糊且全身性癲癇抽搐數次,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胎兒在腹中嚴重缺氧,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終止妊娠,生產過程中孕婦一度昏迷,嬰兒也因早產體重僅 1660公克,所幸經治療後母子均安。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文斌指出,許多婦女在懷孕或生產時突發癲癇症狀,俗稱「子癲前症」、「子癇症」或「妊娠毒血症」,是醫師最擔心的懷孕併發症,大多發生在20周後,最主要的症狀是高血壓,其他還有蛋白尿、全身性水腫、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體重過度增加等合併症狀。孕婦癲癇發作非常危險,嚴重時可能導致母體呼吸中斷,造成胎兒的腦部受到缺氧傷害,尤其孕產期34周前發生的早發型子癲前症,嚴重者可能危及孕婦及胎兒的生命,孕婦的循環系統受到極大影響,併發症包括腎衰竭、肝衰竭、肺水腫,全身抽筋等癲癇症狀。胎兒若不滿30周,死亡率較高,死因多為早產、子宮胎盤機能不良而導致胎盤剝落。陳文斌表示,胚胎著床後,母體會分泌胎盤生長因子(PIGF),降低螺旋動脈阻力,有效的運送血液給胎兒,而子癲前症患者的PIGF濃度較低,血管擴張不佳,隨著胎兒增大,血管的管徑大小若差1倍,產生的血流將差16倍,影響胎兒生長,此時母體的血壓會不斷升高來增加供應量,血管阻力也會不斷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必須終止妊娠,才能即時保住母親與胎兒的性命。陳文斌提醒,35 歲以上高齡產婦,或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過去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有自體免疫疾病等狀況的孕婦,都是發生子癲前症的高危險族群。目前可在第一孕期 11 至 13周時,透過抽血檢測PlGF與懷孕相關血漿蛋白A(PAPP-A),並搭配高層次超音波進行子宮動脈血流檢查及定期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出子癲前症發生率,及早發現,及早對症治療。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生育高齡化 子癲前症恐致孕婦及胎兒死亡、早產
初期幾無病徵孕婦等待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併發症,如羊水栓塞、大出血、子癲前症等導致有死亡風險。婦產科醫師表示,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初期幾乎沒有病癥,一旦併發,恐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表示,高齡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為子癲前症的危險因子。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新生兒死亡,以及早產的主因之一;並常見於初懷孕女性、高齡產婦,或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等孕婦。胎盤功能失調致病他說,其原因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多半發生在懷孕的20周以後,主要會出現高血壓與蛋白尿兩症狀。林思宏說,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為供給寶寶養分者,胚胎著床後,初期寶寶可照正常速度生長至1500公克左右,但懷孕中後期,孕婦若不足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而當血壓過高時,即可確診為罹患子癲前症。他說,血壓上升的同時,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即會出現蛋白尿。子癲前症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外,胎兒也會因此連帶併發症風險。林思宏說,子癲前症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早發性為孕婦懷孕20周後,初期多無自覺,直到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狀況時,病症已經惡化,為避免危及孕婦、胎兒安全,得視情況進行引產或終止懷孕。晚發性則發生在懷孕34周後,但此時因已接近38周足月,胎兒已成熟、生產風險較低,則會讓孕婦直接生下。控制飲食避免過重除了就醫遵循醫囑,林思宏說,飲食上要減少鈉的攝取,同時也可做如瑜伽、慢跑、游泳等會流汗的運動。此外,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測量血壓等方式,第一孕期是子癲前症的最佳篩檢時間點。林思宏說,孕婦懷孕時期過度進補的時代已過去,切勿過重,懷孕期以增加8至12公斤內為佳外,若為高齡產婦或有計畫懷孕者,建議應先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進行風險評估等,以避免子癲前症發生。
-
2020-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妳知道子癲前症嗎? 對孕婦和胎兒影響大
母親懷胎十月後,迎接新生命是值得喜悅之事,但在等待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許多併發症,如羊水栓塞、大出血、子癲前症等導致有死亡風險。婦產科醫師表示,其中子癲前症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最大;子癲前症初期幾乎沒有病癥,一旦併發恐導致胎兒生長遲滯、胎盤剝離或早產外,孕婦也可能出現高血壓、癲癇、中風、腦水腫或是出血休克等症狀。而高齡產婦、高血壓、糖尿病等皆為子癲前症的危險因子。禾馨婦產科院長林思宏表示,子癲前症是造成孕婦、新生兒死亡,以及早產的主因;並常見於初懷孕女性、高齡產婦,或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等孕婦。其原因是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多半發生在懷孕的20周以後,主要會出現高血壓與蛋白尿兩症狀。林思宏說,在懷孕過程中,孕婦為供給寶寶養分者,胚胎著床後,初期寶寶可照正常速度生長至1500公克左右,但懷孕中後期孕婦若不足應付胎兒成長過程所需大量血液時,母體就會以升高血壓的方式來增加血液供輸給胎兒;而當血壓過高時(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即可確診為罹患子癲前症,血壓上升的同時,蛋白質在腎絲球的濾過增加,即會出現蛋白尿。子癲前症不僅大幅增加生產困難度外,胎兒也會因此連帶併發症風險。林思宏說,子癲前症可分為早發性與晚發性,早發性為孕婦懷孕20周後,初期多無自覺,直到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狀況時,病症已經惡化,為避免危及孕婦、胎兒安全,得視情況進行引產或終止懷孕。晚發性則發生在懷孕34周後,但此時因已接近38周足月,胎兒已成熟、生產風險較低,則會讓孕婦直接生下。除了就醫遵循醫囑,林思宏說,飲食上要減少鈉的攝取,同時也可做如瑜伽、慢跑、游泳等會流汗的運動。此外,也可透過抽血檢查孕婦胎盤生長因子、測量血壓等方式,第一孕期是子癲前症的最佳篩檢時間點。林思宏說,孕婦懷孕時期過度進補的時代已過去,切勿過重,懷孕期以增加8至12公斤內為佳外,若為高齡產婦或有計畫懷孕者,建議應先向婦產科醫師諮詢、進行風險評估等,以避免子癲前症發生。
-
2020-01-22 該看哪科.兒科
出生3天染腸病毒 2周後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但疾管署昨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一例死亡,一名出生僅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該出生三天大女嬰於去年十二月底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六型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六型並不常見,但卻是新生兒死神。自二○○七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四例伊科病毒六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三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女嬰感染源未定,但林詠青說,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另一重症個案為北部一歲女童,於一月五日至六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七十一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今年累計一例重症病例;去年累計六十八例重症,含四例死亡。
-
2020-01-21 該看哪科.兒科
慘!出生僅三天 女嬰染腸病毒喪命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1例死亡,是一名僅出生三天的小女嬰,因感染伊科病毒併發重症,經搶救仍不治,來不及回家的小生命讓人不捨。疾管署提醒,家長應落實個人與嬰幼兒手部衛生。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出生3天大女嬰於去年12月下旬發病,陸續出現呼吸中止、發燒、活動力差、急性呼吸窘迫症、血小板下降、多重性器官衰竭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等症狀,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6型併發重症,個案雖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仍不幸於住院約兩周後過世。伊科病毒6型在台灣不常見,對新生兒而言,卻是如同死神般的存在。自2007年迄今,包含今天公布的個案,僅通報確診4例伊科病毒6型個案,其中三例是新生兒、一例為3歲幼兒,當中兩名新生兒都不幸喪命,僅一名新生兒及3歲幼兒存活。目前該女嬰感染源尚未確定,但林詠青表示,新生兒可能經由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尤其成人感染伊科病毒症狀非常不明顯,提醒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有感冒、拉肚子症狀,一定要馬上告知醫師;親友即使只是些微不適,也應避免探視寶寶。林詠青提醒,雖腸病毒目前無特效藥,但早發現早治療,就能避免重症及死亡風眼,新生兒感染初期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並容易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徵狀,應儘速接受治療。另一名重症個案為北部1歲女童,於1月5日至1月6日出現發燒、嘔吐、肌躍型抽搐及四肢紅疹等症狀,二度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經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相對低點;今年累計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2019年累計6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4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53例為多。
-
2020-01-10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坐月子上下樓梯 竟罹退化性關節炎
多年前生小孩回澎湖坐月子,因為娘家是三層樓透天屋,我的房間在三樓,所以不時會上下樓梯活動。那時候媽媽經常對我耳提面命:「坐月子要好好保養身體,不要動不動就上下樓梯,這樣會傷膝蓋的」。那時候年輕氣盛、凡事不上心的我,不但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而且還覺得她的觀念食古不化,跟不上時代,因而依然故我地在樓層間上上下下,開心自在的過活,我心想「哪有這麼嚴重,我年輕、身體好好的,才不會傷到膝關節呢。」「不聽老人言,不一定會吃虧在眼前,但有可能會吃虧在若干年後。」果不其然,在45歲某一天,我突然發現爬樓梯膝關節痛痛卡卡的,下樓梯時痛感更加劇,心裡不信邪的我,覺得可能過一下子就會好,沒想到卻是一個夢魘的開始,我甚至連蹲下去都發生困難。後來不得已,只好去看醫師,醫師說這是退化性關節炎,最好不要去爬山,上下樓梯要慢慢來,以免病情加重。於是我接受醫生的診療及醫護人員的復健一段時間,也學會保健與愛護身體之道,例如不要勉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身體發出疼痛警訊,就是警告我們要學會緩慢與放下。慢慢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膝蓋的痛感才逐日解除。壞習慣會肇致終生的悔恨,病痛讓我後悔當年沒把媽媽的話聽進去。專業觀點懷孕期間 關節韌帶會鬆弛許多長輩會告誡年輕孕婦好好養生、好好坐月子,別跑上跑下以免傷膝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女性在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鬆弛素(relaxin),讓骨盆韌帶變鬆變軟、增加骨盆伸縮性以容納寶寶,而身體其他部位的關節韌帶也會鬆弛、支撐力減弱,因而使孕婦容易腰痠背痛;倘若這個階段讓膝蓋承受過度的負擔,理論上有可能在未來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鬆弛素的分泌量在臨盆前達到高峰,產後則逐漸下降,關節韌帶的緊實度也將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女性懷孕期間至產後數月到半年,建議別過度使用膝蓋,像是爬樓梯、爬山、做需要站蹲交錯的家事等均應減少,但仍可做其他溫和運動與肌力訓練。就一般人而言,要預防退化性關節,就得避免過度使用膝蓋,但也不是完全不用使用。由於關節中的軟骨沒有血管,只能藉由運動刺激,獲得關節液取得營養,因此人還是需要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還能提升肌力、控制體重,連帶減少關節的負擔,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風險。(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 整理╱記者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