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姿勢不良
共找到
227
筆 文章
-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同時用到上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骨科醫:最好的運動是它
捷運、公車、火車上坐滿一排「低頭族」乘客,成為通勤族風景。談到現代人姿勢不良,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邱炳燁擔憂地說,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會改變頸椎前凸角度,甚至可能從前凸變成後凹陷,當頸椎角度改變,肌肉就會被拉扯,造成過度緊張、發炎。頸椎疾病 成因有三類從側面看,人體脊椎走向就像兩個S型,是頸椎往前凸出,一路連接到向後凹陷的胸椎,再連貫到往前凸的腰椎,最後連著微微向後凹的薦椎及尾椎。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劭瑋說,研究發現,脖子每往前彎一吋,支撐頭部的重量就會增加3至5倍,增加頸椎負擔。邱炳燁說,頸椎疾病成因分為三種:1.創傷或外力的頸椎骨折、急性頸椎扭傷。2.椎間盤突出造成的頸椎神經根病變,好發於中年族群。3.年紀大、退化也會產生頸椎關節病變。患者多會出現脖子及肩膀痠痛、肩胛骨周圍痛,疼痛感甚至可能蔓延至上臂或手部。電腦螢幕位置 決定姿勢優劣健保大數據顯示,106年至108年頸椎疾病新確診病例從19萬人攀升至20萬人。邱炳燁認為,頸椎疾病患者增加,應與3C盛行,低頭族、沙發馬鈴薯越來越多有一定關係,民眾把過去戶外活動的時間,都花在使用3C產品,缺乏運動,長期姿勢不良,頸椎受力不均勻,造成關節退化。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頸椎肌肉、關節逐漸僵硬,甚至退化到頸椎無力。要避免頸椎傷害,黃劭瑋提醒,辦公室一族應學習正確工作姿勢,「主要是電腦螢幕位置對不對」,電腦螢幕正確位置需保持目光平視或視線往下15至20度,若螢幕過低,可試著以書本墊高,避免駝背。頸椎疼痛發作 影響睡眠品質電腦擺放高度正確,坐姿也正確,才算維持好姿勢。黃劭瑋說,可在辦公椅上放腰靠墊,輔助腰部支撐,也要留意雙腳的腳底板是否可以踩地,若腳懸空,建議加墊東西,膝蓋維持直角是標準姿勢,再加上雙手平放桌面,讓軀幹更有支撐力。「維持正確姿勢,也要適時活動。」邱炳燁的門診中,多達二至三成患者都是因頸椎問題求醫,邱炳燁提醒,千萬別小看頸椎疼痛,「發作起來可是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因為人體在夜間分泌部分激素,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常聽門診患者抱怨晚上用什麼睡姿都不舒服,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及健康。抬頭挺胸 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不想頸椎疾病纏身,邱炳燁說,坐姿、站姿、走路時都應抬頭挺胸,注意姿勢,保持頸椎前凸、胸椎後凹及腰椎前凸角度。上半身負擔也不能都交由脊椎負責,需由強而有力的胸肌、腹肌、背肌輔助,因此,維持規律運動很重要。「我常說最好的運動就是游泳。」邱炳燁解釋,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獲得更全面的鍛鍊,再加上在水中移動會產生額外阻力,就會使用到更多的肌肉,游泳的另一個好處是,對膝關節的影響很小。也可嘗試棒式運動或拉單槓,強化核心肌群。水中走路伸展 也能強化肌力頸椎疾病患者的肌肉訓練更重要。邱炳燁建議,不會游泳的民眾也可以選擇在水中走路,得以緩解症狀、同時強化肌力訓練,成人每周運動需達150分鐘,每天運動30分鐘。邱炳燁提醒,運動也不可過量,若肌肉痠痛超過三天,就須降低運動強度。黃劭瑋也強調,頸椎疾病患者最重要的是就醫,評估受影響部位,在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運動,或接受水療,全身在水中伸展,減少頸椎負擔。長輩也可在醫療院所或社區長照機構,由專人指導下做伸展,避免造成運動傷害。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姿勢不良、滑手機 小心「烏龜頸」上身!一把雨傘調整站坐姿,甩掉肩頸痠痛
52歲的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舒緩。烏龜頸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的外型特徵,嚴重恐會影響大腦供血,造成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五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酸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出現年齡層下降、女性病人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形成「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等情況。坐姿不良除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形。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並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賴博政也以中醫觀點提出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若運動結束後要盡快擦乾汗水,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放鬆,舒緩、放鬆肌群。此外,肩頸區域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還有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精選延伸閱讀↘↘↘。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久坐姿勢不良 致烏龜頸、頭暈
52歲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能舒緩。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嚴重恐影響大腦供血,導致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5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患者年齡層下降,女性也有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的「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坐姿不良除了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況。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方法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他以中醫觀點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運動後要盡快擦汗,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也要避免長時間以同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小時盡量起身活動,舒緩、放鬆肌群。另外,肩頸要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或是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
-
2020-07-20 科別.骨科.復健
午休習慣趴睡?當心「這病」上門 久了還可能肌肉萎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劉同學對武俠小說十分著迷,經常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沉浸在刀光劍影的世界,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日前突然感覺除了手肘到前臂的位置又麻又痛之外,無名指及小指也無力,就醫診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這些常見動作都會讓麻筋受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何宇淳指出,許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麻筋」的遊戲,同學們會以手指互彈手肘的內側,只要撞擊到正確位置,就可以讓整隻手瞬間又麻又痛又無力。何宇淳說明,所謂麻筋指的是手肘內側的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等靈活度,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症候群」、「尺神經麻痺」。何宇淳指出,致病原因包括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以及長期姿勢不良,都可以壓迫尺神經,導致其發炎,其中以姿勢不良最為常見,例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如果維持固定姿勢不動,就可能讓麻筋受傷。▲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症狀輕微以物理治療為主 傷及神經則必須手術治療在治療方面,初步確診以超音波影像檢查為主,可清楚觀察到神經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另可透過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最後再以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如果症狀輕微,只需要物理治療,透過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是急性發炎,則需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緩解疼痛,且神經受損嚴重時,就必須考慮手術減壓治療。目前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為治療趨勢,何宇淳表示,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分為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藉此有效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就能大幅降低手術治療的機率。上肢麻痛、無力不以為意 嚴重恐致肌肉萎縮何宇淳提醒,一旦出現上肢麻痛且無力、無法上舉時,就應就醫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如果神經受傷發炎,必須盡速治療,否則時間拖得越久,就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肌肉萎縮等後遺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狗狗6歲等同人類幾歲? 最新研究:相當人類60歲 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
2020-07-17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都找不出原因,那得先掛這一科
可別再以為只有骨鬆才會引起腰酸背痛,平時姿勢不良、久坐不動、骨盆發炎、腎結石、椎間盤突出等,都是引發腰酸背痛的原因之一。曉鈴是一名朝9晚5的公務人員,平常上班總是待在電腦桌前辦公,某日發現腰部莫名的酸痛,她聽聞腰酸背痛可能是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便補充鈣質,但3個月之後,腰酸的情況仍然存在。求助家醫科醫師後,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長期久坐不動,導致脊椎附近的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依照醫師建議加強訓練腰部的核心肌群,目前腰酸情況已經大幅改善。根據統計指出,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嚴重的腰酸背痛經驗,到底自己的腰酸背痛原因為何,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表示,造成腰酸背痛原因非常多元,其中70~80%的腰痛與脊椎脫離不了關係,諸如運動拉傷、脊椎附近肌肉支持力不夠、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骨盆發炎、腎結石,甚至癌症轉移等,都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腰酸背痛。 釐清病因,看對科別以下是腰酸背痛的常見原因,根據痛楚位置與程度,以釐清下背痛的原因,看對科別: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較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症狀通常是清晨起床時腰背部酸痛僵硬,起床活動後症狀可以緩解,原因在於椎間盤的老化,同時刺激脊椎負荷而產生骨刺;脊椎關節週圍的韌帶也可能因長期關節炎纖維化,而壓迫到週圍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疼痛位置多從腰背開始,甚至可能延伸到下肢,引起下肢麻木、酸痛感。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缺乏運動,脊椎支持力不夠特別容易發生在缺乏運動的族群上,尤其是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長時間的坐姿,上半身從肩膀、胸椎到腰椎,都是呈現前傾彎曲的動作,造成腰椎較大的壓力;若再加上缺乏運動,腰背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無法撐起下背部,因而時常有背部緊繃、腰酸的困擾。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運動傷害引起肌肉發炎肌肉拉傷是造成年輕人下背痛的主因之一,好發於運動者以及需負重職業的人居多。由於運動不當、工作需要搬運重物等,造成脊椎週圍的韌帶與肌肉負荷過大,引起急性的扭挫傷;或是長時間、重複性的工作,導致肌肉、韌帶慢性疲勞損傷,誘發脊椎週圍肌肉痙攣。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椎間盤突出「啊!好像閃到腰了!」要小心,閃到腰很有可能就是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元兇。在下背痛的患者中,椎間盤突出占很大的比例,造成的原因多半是長時間的姿勢不良、彎腰久坐或搬重物所引起,導致椎間盤無法承受過大壓力,而向外擠壓突出,嚴重可能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是下肢酸痛麻痺。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是停經後女性發生下背痛的主要原因,因為停經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進而影響骨質快速流失。而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通常發生在腰薦椎或是股骨兩側,形成對稱性的劇痛。若是沒有適當治療,常會形成慢性背部疼痛、駝背,甚至喪失行動能力,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而死亡。就醫科別→骨科、婦產科 ●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比較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當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時,腹股溝疼痛會慢慢轉移到背部,這種痛不像是一般的下背酸痛,而是會一陣陣類似痙攣的痛,同時也會合併產生頻尿、血尿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到泌尿科做檢查。就醫科別→泌尿科 ●女性骨盆腔發炎女性骨盆腔發炎是指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週圍的結締組織、骨盆腔腹膜發生發炎時的統稱。常見於有頻繁性生活的女性,初期的疼痛位置在下腹部,會隱隱作痛,有點類似月經來的壓迫痛,同時會合併有分泌物的產生,嚴重的話,疼痛會蔓延到背後,引起下背痛,建議到婦產科治療。就醫科別→婦產科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下的男性,常見症狀是早上起床會覺得僵硬,活動一下會獲得舒緩。目前推測病因與免疫系統及感染有關,導致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讓脊椎週圍軟組織鈣化、骨質增生,引起下背疼痛,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就醫科別→風濕免疫科 醫師評估後,對症治療一旦發生下背痛的時候,建議先到醫院檢查請醫師評估,才可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如果是因為外力、姿勢或運動所造成的下背痛,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如下:藥物治療:包含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對於鎮痛、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物理治療:比如按摩、熱敷、超音波、電療、腰部牽引等,讓受到壓迫的脊椎回歸到正常的位置,主要由復健科執行。注射治療:當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都沒有辦法緩解症狀時,就建議使用注射治療。舉例來說,若是坐骨神經痛,醫師會在X光的幫助下,以一根長長的針,由患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類固醇,發揮麻痺神經和抑制發炎的作用,7成以上的患者可延續數月有效。外科手術:當保守治療無效時(超過3個月),又診斷出病因,醫師則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將受損的椎間盤、脊椎等組織,依病因的不同開刀治療。 下背痛的預防葉姿辰說明,下背痛其實要預防勝於治療的,比如平常要有良好的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不讓腰椎週圍背負過多壓力和養成運動習慣等,都可以避免下背痛的產生,若想要預防下背痛問題,請跟著做。 避免久坐:因為坐姿會使得脊椎承受比站立更大的壓力,建議坐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若需久坐時,也建議以背墊支撐下背部,且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 避免搬重物:搬重物會造成脊椎過大壓力,若因工作需要,建議舉物時應保持背部的挺直,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兩腿用力站直,分散重物的重量,因為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應盡量避免。 避免急速旋轉:當腰部肌肉支持性不夠時,若急速轉腰、彎腰、身體過度後仰等動作,都會造成腰部的傷害。 訓練腰部肌肉:當脊椎附近的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時,則無法提供脊椎有效的支持力。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建議平時應多做腰部運動,強健腰部核心肌肉,可擁有最天然的「護腰」。 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低頭會造成頸椎的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下背痛。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若是因為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除了適當運動外,建議可補充維生素D、鈣質,如:小魚干、蝦米、豆製品等,以預防女性荷爾蒙的流失。 TIPS:找不出原因的腰背痛,先掛家醫科像是癌細胞轉移、脊椎側彎,甚至是情緒問題、睡眠障礙等,都有可能引起下背痛的狀況。若原因不清,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找出病症再對症下藥。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延伸閱讀: 久坐腰痠背痛靠腰墊撐? 3減痛重點一項都不能漏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
2020-07-10 醫療.骨科.復健
大多肩痛源自它!常被忽略而復元無期
一位中年阿姨的右肩疼痛,無法抬手、無法側躺,總是被診斷為五十肩,即使長期治療,仍未見改善;另一位阿伯則因不當健身而導致肩旋轉肌腱撕裂傷,在損傷修復後,肩痛依舊。為何肩痛難治?菁英診所復健科尤稚凱醫師表示,肩旋轉肌腱撕裂傷和五十肩是肩痛常見的診斷,兩者經常相繼發生,但可說都是後果,若追溯前因,大多是「肩峰鎖骨關節不穩定」,卻因常被忽略,而使得不少人的肩痛難以斷根。#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肩峰鎖骨關節不穩定 種下各種肩痛的病根肩峰鎖骨關節位於肩胛骨上緣肩峰與鎖骨頂端之相連處,由兩條韌帶負責維持關節的垂直穩定度,至於水平穩定度的維持則仰賴該關節周圍的關節囊。若這兩條韌帶及關節囊因受傷或退化而導致鬆弛、發炎,肩峰鎖骨關節即變得不穩定,早期的症狀只是肩膀活動時出現喀喀聲,久而久之就會引發疼痛,甚至演變為肩旋轉肌腱撕裂傷和五十肩,而使得病情雪上加霜。根據尤稚凱醫師的經驗,大多的肩痛都源自肩峰鎖骨關節,因此在診斷肩痛時不能忽略肩峰鎖骨關節的檢查。肩峰鎖骨關節問題 超音波下無所遁形尤醫師接著說明,只要透過超音波動態檢查,即可看出患者在進行肩部活動時,肩峰和鎖骨是否會左右相撞或上下錯位,關節軟骨是否因擠壓而突出、關節囊是否發炎腫脹積水等。像那位阿姨抱怨五十肩好不了,從超音波便發現她右側肩峰鎖骨關節錯位,軟骨不但被擠出來,且已磨損呈不規則狀,關節囊也嚴重積水;至於阿伯,從超音波影像看到之前的肩旋轉肌腱撕裂傷已長好,但因肩峰鎖骨關節不穩定,使得關節下方的該肌腱仍繼續受到夾擠,疼痛不說,將再度造成肌腱撕裂傷。增生療法修復、強化、穩定關節在治療方面,尤醫師指出,目前以增生療法作用最為直接,作法為將增生劑(如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高濃度葡萄糖水等)直接注射在負責固定肩峰鎖骨關節的兩條韌帶、以及軟骨與關節囊等病灶,以刺激組織修復增生,一方面強化韌帶進而穩定關節、一方面改善發炎和退化,這樣一來,不但許多肩痛的疼痛根源得到解決,若治療得早,甚至可能避免發生肩旋轉肌腱撕裂傷和五十肩等骨牌效應。增生療法 注射須知尤醫師補充,有些情況不適合增生療法,包括嚴重的肌腱撕裂傷、軟組織全斷、開放性骨折、開放性傷口、或患部處於感染發炎狀態等。如同其他注射治療,增生療法的副作用常見的是短暫而輕微的注射後疼痛、僵硬或淤青。需提醒的是,此療效與醫師診斷及專業技術攸關,最好選擇受過增生療法注射訓練之專業醫師,以確保治療品質。治療+運動 穩定肩鎖關節遠離肩痛尤醫師最後強調,肩峰鎖骨關節周圍韌帶受傷或退化的原因不外乎:長期姿勢不良如駝背和圓肩、過度使用如頻繁提搬重物、使力不當如健身方法錯誤、以及上斜方肌過度緊繃等,若要盡量去除病根,除了接受增生療法、改善姿勢、避免勞損以外,一定還要搭配正確的運動,否則難竟全功,主要包括提肩胛肌、胸大肌、胸小肌、上斜方肌的伸展,以及中、下斜方肌和前鋸肌的肌力訓練,請參考文末影片中之運動講解。更多關於五十肩的預防與治療更多關於肩旋轉肌腱撕裂傷的預防與治療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平板手肘麻痛 小心罹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到醫院求診,經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導入治療,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7-06 科別.骨科.復健
長時間看電子書 手臂麻又痛 原來是患肘隧道症候群!
一名高二學生因迷上武俠小說,拿著平板電子書雙手肘撐在桌上閱讀,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導致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而到醫院求診,經過超音波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經醫師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這名學生手肘已恢復正常。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可能都曾不小心撞到手肘的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何宇淳指出,除了理學檢查外,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的受傷狀況,還可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並依據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症狀輕微的人只需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且神經受損嚴重,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則是一種快速精準的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有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可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神經修復,減少手術治療的機會。何宇淳也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假日比上班還疲倦?復健科醫師:這個原因讓你累壞了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與親友團聚用餐、來場方城之戰、盡情談天說地,幾乎都是靜態坐姿;而南來北往走旅遊時,困於車陣中免不了追劇、打手遊等,也是處於低頭久坐。而長期維持同一個姿勢,免不了肩頸痠痛、下背痛等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老是覺得假日比上班累的原因之一!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副主任林啟文表示,低頭久坐所引發的不適,跟姿勢大有關係,因此防患未然之道,是避免錯誤姿勢,並每半小時站起來動一動,放鬆肌肉。他解釋,不論低頭追劇、打手遊,還是看電視、打麻將,坐姿會隨時間增加,愈坐愈往下滑,身體感覺都不用出力好舒服。但事實上,整個上半身與頸部會呈現屈曲狀態,下背部懸空往前塌陷,完全沒支撐。長時間維持上述的錯誤姿勢,不只造成頸部與背部肌肉緊繃、血液循環不佳,更容易引起肩背腰部痠痛,脊椎骨也會發炎,長期下來,恐導致頸椎、腰椎的提前退化。林啟文建議,除了要注意坐姿,避免給脊椎帶來負擔,每隔30~40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讓肌肉適度放鬆再繼續,否則疲勞會持續累積,造成身體負擔與傷害。不妨試試簡單伸展操,放鬆肩頸與上半身肌肉,預防姿勢不良與久坐的痠痛。簡易伸展操1 鬆頸運動1.找一面堅固牆面,背對牆面將頭部與上半身貼緊牆面站立。2.收下巴,持續10秒。3.將下巴放鬆。連續10次為一個循環,做完三個循環就完成整個運動。作用:對於長時間低頭追劇、打手遊者,能放鬆頸部肌肉與釋放頸椎壓力。簡易伸展操2 夾臂運動1.採站立姿勢,雙腳張開與肩同寬,兩手伸向後背十指交扣。2.雙手往下伸展,上臂與肩膀向後夾緊,將胸大肌向前挺出,持續十秒。3.放鬆上臂與肩膀,並將雙手收回。連續這個動作10次為一個循環,做完三個循環即可。作用:對於久戰方城與久坐沙發姿勢不良的族群,能有效的伸展上半身肌肉與減輕脊椎負擔。(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
2020-06-20 橘世代.健康橘
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5下,一下按壓3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失眠穴道: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老花眼穴道: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肩頸痠痛穴道: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熟齡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黃心娣保養由內而外、穴道按摩藥膳調理不馬虎。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6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坐骨神經痛 靠這招來解圍
45歲李先生從事快遞,需經常搬動重物,過去曾因為工作拉傷腰部,但當時仗著年輕並無積極治療。近年來,卻經常感到腰部、下背不適,發作時,甚至會痛到像蝦子一樣彎曲,服用止痛藥也無效。赴醫後,確診為坐骨神經痛。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達富表示,患者因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坐骨神經痛。除了劇烈腰痛、下背痛外,嚴重時甚至出現腿部痛麻、無力等症狀。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五薦椎第一節的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神經。因不適症狀已對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影響,讓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李先生苦不堪言,與醫師討論後,採「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症狀大幅緩解。羅達富指出,骨科門診裡,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而求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不過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薦髂關節失衡、梨狀肌發炎,或者是風濕性關節炎、腎結石等,必須逐一排除,才能確診。他進一步說明,多數患者只要經過適當的保守治療後,症狀都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或緩解,但如果症狀嚴重,壓迫至神經,就得透過手術才能改善。羅達富提到,椎間盤是位於兩個脊椎骨之間的軟骨構造,由中間的髓核和周圍的纖維環所構成,具有吸收及緩衝來自身體重量與壓力的功用。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可能因為長期磨損、退化等原因出現裂隙。當長時間彎腰工作、搬運重物,或曾受過運動傷害、發生過車禍者,就很容易造成腰薦椎的椎間盤因壓力過大而突出,進而壓迫到神經產生疼痛。必須採用脊椎手術解決神經壓迫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穩定脊椎的平衡。羅達富說,有別於傳統手術,透過「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刮屑與夾除突出的椎間盤,僅需局部麻醉,避免因全身麻醉誤傷神經的機率;且術中流血量少,術後傷口疼痛感較輕,住院時間短。他提醒,該手術能解決患者不適症狀,多半也不會有復發的問題。但要特別注意術後併發症,如新的神經症狀、傷口疼痛加劇、頭暈無法坐立等,術後務必多加休養。此外,進行幫助恢復活動功能的復建也非常重要,才能避免鄰近節段加速退化。羅達富呼籲,平時應避免姿勢不良,並勤做運動維持腰背肌力,才是避免需進廠維修的不二法門。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25歲胖胖女姿勢不良 椎間盤破裂右下肢麻急求醫
一名年僅25歲的年輕女子,因體型偏肥胖,且經常以彎腰姿勢工作,2年前就發現患有椎間盤突出毛病,但覺得還可忍受,選擇復健及藥物治療;今年春節後,她右下肢麻木疼痛感加劇,於是向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求診,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的椎間盤突出更嚴重,還破了出來往上游移,卡住腰椎第4神經根。醫師評估後為她安排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術中除了移除原本中央突出的椎間盤,還將破裂的椎間盤順利移除,移除瞬間病人隨即表示右下肢的麻痛消失了,術後症狀幾乎完全改善,第2天就開心出院返家;術後3個月追蹤核磁共振發現病人的腰椎神經幾乎回到正常不受壓迫的狀態,而突出的椎間盤也幾乎消失。苗醫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疾病,大部分患者可透過藥物、復健、姿勢改善,甚至是神經阻斷術等治療獲得症狀控制;但如果椎間盤壓力太大,破裂出來卡在神經根旁邊,此時通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取出破裂椎間盤。吳聖文指出,目前新式的脊椎內視鏡手術,安全性高,傷口小於1公分,出血量少,恢復快,通常住院1天即可返家,透過內視鏡清楚的解析度,可安全的夾除病灶,從側面進入的內視鏡手術採局部麻醉進行,病人與醫師在手術過程中隨時互動,大大提升安全性。另外,由於體型肥胖的病人,脂肪組織肥厚,會增加傳統手術的困難度,對醫師來說也是一項挑戰,但改採新式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幾乎不受體型影響,一樣可以在不到1公分的傷口下安全的移除病灶。他表示,脊椎手術方法很多,有傳統的大傷口,也有顯微鏡的小傷口,還有內視鏡的超微創傷口,有只做減壓手術的,也有需要加釘子做融合手術的,各有各的適應症,必須經過專科醫師評估後決定治療的方法;另外,預防勝於治療,平日應多注意脊椎和姿勢的保養,不要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彎腰搬重物低頭等,還有體重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子,維持正常的體重可降低脊椎的負擔,減低椎間盤突出發生的機率。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都會手腕痛的媽媽手和隔間症候群差在哪?醫教你分辨
許多手腕疼痛的患者,常常以為自己是媽媽手,但其實許多的疾病都會造成手腕疼痛,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也是其中之一,而鮮少聽到的隔間症候群也會引發相似部位的疼痛,若沒有多加注意,並不易區分兩者差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丁睿宇表示,隔間症候群其他名稱包括槳手腕、交叉症候群、吱吱手腕等,主要影響手腕背側伸腕肌腱第一與第二隔間,此疾病被認為是第一隔間的拇指外展長肌及伸拇指短肌在往手部延伸時會跨過第二隔間的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在反覆的摩擦下導致肌腱滑膜炎,患者會在手腕橈側莖突的疼痛,與媽媽手的位置相近;不過,媽媽手是第一隔間的兩條肌腱產生狹窄性的肌腱滑膜炎造成。隔間症候群常發生在需要重複手腕屈曲伸直的人身上,像是從事划船、滑雪、球拍運動、騎馬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男性女性並不會有發生率上的差異,但媽媽手較常發生於女性;此外,隔間症候群的患者,在手腕近端靠近橈骨莖突會有疼痛與腫脹感,按壓也會引起疼痛,患者在手腕、大拇指伸直時也會感到疼痛且有摩擦聲。丁睿宇指出,隔間症候群為一個臨床診斷,臨床上會檢查手腕的疼痛部位、手腕的活動度、手腕的腫脹區域等,以得到正確診斷。隔間症候群本身有個特殊症狀就是會有爆裂音的產生,尤其是在手臂旋前、旋後時發出,此點可與媽媽手做區隔,超音波檢查也能協助診斷,以肌腱滑囊發炎的位置進行明確診斷。隔間症候群的治療以保守型治療為主,包含休息與活動型態改變,藥物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普拿疼等。夜間使用輔具暫時固定手腕,若保守型治療無效後,可以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來減低發炎改善症狀。目前復健治療對於隔間症候群沒有何種方式最有效的定論,但可以透過逐步的伸展拇指外展長肌、伸拇指短肌、橈側伸腕長短肌肌腱,同時鬆動手肘、手腕的關節都能逐步改善症狀。延伸閱讀: 媽媽手痛到難舉? 「急性期」、「慢性期」分別要這樣處置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5-3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身體的功課: 讓身心徹底整合的運動
現代社會的分工既細緻又多元,每一個人隨時都要上緊發條,扮演多重的角色。為了追求生活的效率,我們可以說是把自己、把最忠實的身體完全交給頭腦來指揮。而且,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一天下來如果會覺得累,主要是心累。我們不光是身體忙不完,頭腦裡的思緒、種種煩惱、顧慮、擔心、盤算是怎麼也停不下來。可以這麼說,現代人好像都過著「煩惱優先」的生活。雖然有這個身體,但我們卻完全以念頭為主。而只要身體還可以運作,我們也就可以忘記它的存在。我們會以極大的毅力久坐不動,來處理種種「重要」的煩惱,直到這個身體不那麼好用了──僵硬、痠痛、腫脹、渾身不對勁,才會去注意它。無形中,我們好像跟身體有了隔閡。而重新和身體親近、和自己親近,也成了現代人好需要的一堂功課。正因如此,無論遇到的朋友所面對的是疾病、心裡的糾結或人生的難關,我過去總是把握任何機會鼓勵他們投入運動。即使再忙碌,還是至少抽出10分鐘、15分鐘的空檔來運動,而讓重心從頭腦落回身體。是這樣,除了最早在《真原醫》歸納出有氧、健身、拉伸三個原則,對運動作全方位說明外,後來我也進一步帶出螺旋舞和結構調整運動的作品,希望解開長期因為姿勢不良,加上重力和老化的影響,而在脊椎和結構累積的過多壓力。在這些項目中,結構調整的運動可說是最簡單、最溫和的,坐著、躺著都能做。藉由四肢在不同角度反轉、停留和共振,放鬆連結全身的筋膜組織,自然也就可以把壓力解開,而讓結構回復平衡。最重要的是,結構調整運動,只要做,就會得到效果。許多朋友也告訴我,透過這麼簡單的運動,就連其他慢性的不舒服都得到改善。然而,我後來也體會到現代人的煩惱太重、久坐不動的習慣太深,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夠規律地投入。於是,我又請同仁完成一套「感恩身體的功課」,希望邀請大家帶著感恩而享受的心情,順著旁白的引導和國內音樂家原創的音樂,跟著影片的示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每天的結構調整運動。運動會帶來好心情,而記得這個好心情,也自然會讓我們愛運動。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面對困難,不需要硬碰硬。一樣地,面對身體的不舒服,更不需要用煩惱、壓力和緊張去面對。正向、輕鬆、不費力,才是我們培養任何健康習慣最重要的關鍵。舉例來說,透過「感恩身體的功課」來做結構調整,並不是針對不對勁的部位著手,只是輕輕鬆鬆從其他部位把身體累積的壓力挪開。給它一個空間,身體本來就有的智慧和療癒力反而能幫助自己恢復、調整,重新做徹底的整合。我在《真原醫》強調的重點,也都是從身心整合出發。規律的生活和均衡飲食、運動、睡眠、感恩心、服務心,都是為了回到身心的均衡,讓身體和意識同步共振。身心一致,念頭和行為一致,從能量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運作是最不費力的,而自然反映生命的快樂。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其實都可以做感恩的功課,很誠懇地帶上一個感恩的念頭,讓它成為一個動態的靜心和祈禱。我們全身心投入,這樣的靜心和祈禱自然也就成為一種享受。熟練了,生命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光,自然成為我們最美的窗口──讓我們誠懇面對自己、面對身體、面對生命,不費力地體會內在的和諧與神聖。
-
2020-05-09 科別.骨科.復健
僵直性脊椎炎、運動傷害差在哪? 醫師教你辨別
一名40多歲退役軍人深受下背僵硬疼痛困擾多年,由於平時愛好打高爾夫,一開始誤以為只是運動傷害,而且疼痛在運動時感到舒緩,也就漸漸地不以為意。不料,他的症狀持續惡化,甚至連腳踝也出現嚴重紅腫疼痛,持續復健也未見改善,日常行動受限,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在復健科醫師的建議下,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才驚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積極治療後,症狀終於得到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總算知道什麼叫不痛!」。收治上述患者的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背痛和足底筋膜炎,而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度不同,長期的不適可能讓患者習慣疼痛,增加自我評估病況的難度。此外,根據統計僵直脊椎炎病患平均延誤診斷為5-7年,也因此錯過治療良機。預防脊椎粘連是僵直性脊椎炎重要的治療目標,黃文男主任指出,脊椎粘連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恢復,長期的發炎會導致一節節的關節互相粘連,造成患者駝背、軀幹僵硬如竹竿,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只有傷害脊椎,也可能產生關節外的症狀,最常出現的共病為虹彩炎,少數患者甚至會影響腎臟、肺臟和心臟的功能,呼籲民眾切勿輕忽不尋常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給予抗發炎藥物,若病況嚴重,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選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發炎因子,緩解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然而現行健保制度對生物製劑的給付門檻較高,許多患者即便病況嚴重,仍欠缺一兩點條件才能受到健保的照護。黃文男主任分析,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是台灣重要的潛在資產,根據現行的生物製劑事審規範,僅有不到10%患者能接受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接受完整照護的比例仍舊偏低,期盼未來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多患者受惠。 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是僵直性脊椎炎的也是治療關鍵,黃文男主任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和運動傷害最大的差異在於疼痛類型的不同,運動傷害通常是機械性疼痛,患部會愈動愈痛;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屬於發炎性疼痛,反而能透過運動獲得改善;因此造成患者在剛起床時最為僵硬不適,經過日常活動後,中午時便與正常人無異。呼籲民眾不要太過輕忽身體的病痛,尤其年輕男性,若發生起床下背僵硬疼痛卻找不到病因,或肌腱炎類似症狀久未改善,持續超過六個星期,應儘快至免疫風濕科尋求協助,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別忍了! 4大特徵看你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4-1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分趾套 無法改善骨盆歪斜
網路上有不少「分趾套」廣告宣稱可矯正骨盆歪斜,進而瘦腿。雙和醫院骨科專任主治醫師翁佩韋表示,僅可能提醒、輔助走路姿勢,但不可能矯正骨盆歪斜、扁平足、拇趾外翻等。翁佩韋表示,通常認為骨盆歪斜就診民眾都是「自己感覺」或整骨按摩時別人提醒,但通常受過大傷、手術或是先天有骨盆歪斜,又加上後天從事粗重工作,長年扛重物受力不平均,才可能導致骨盆歪斜,要照X光才能確定,很難光憑目視或手感判斷。骨盆歪斜、高低肩、長短腳等症狀都是脊椎側彎的表現。翁佩韋表示,成人骨頭固定,不像彈簧可塑形,假設真的有骨盆歪斜,不能透過走路姿勢改善,一定要透過治療開刀。翁佩韋說,輕微脊椎側彎不一定會有後遺症或副作用,8、9成患者都不用特別治療或開刀,除非側彎超過一定角度,壓迫到神經。不過,輕微患者加上姿勢不良、又不運動,會影響腰腹部肌肉張力,就容易腰痠背痛。如果症狀輕微不用太擔心,可透過改善坐姿、站姿、不要久坐久站,就不會腰痠背痛。翁佩韋表示,「分趾套」半強迫腳掌分開,因腳趾分開走路比較穩、也走不快,也穿不下高跟鞋,自然就要穿寬楦頭、比較舒服的鞋子,可提醒走路姿勢,有些人因此會挺胸、縮小腹。他指出,即使不穿分趾套,只要穿好穿的鞋子、隨時注意姿勢,其實也有一樣的效果。如果廣告標榜穿24小時、連睡覺也穿可改善骨盆歪斜,就錯誤得更離譜,分趾套如果太硬可能磨破腳,材質不透氣也會有香港腳等問題。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