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堅果
共找到
1311
筆 文章
-
-
2020-09-0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不讓大腦提早老化 預防失智症飲食與睡眠是2大補帖
台灣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約等於每7個人之中就有1位老年人。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8月發表「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2020年將開始進入死亡數超過出生數的「人口負成長時代」,預估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就有1位是長者。未來少子、高齡化的現象將更趨明顯。目前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董氏基金會表示,國人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長命並不一定好命!50歲過後腦力下滑 嚴重可能變成失智症高齡人口會帶來健康危機及社會問題,50歲過後,隨著年紀增長,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台灣過去的調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8.8%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而失智症患者則有8%。失智症是緩慢進行、目前仍無法治癒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增加家庭壓力和經濟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說明,年過50歲後,大腦約以每年0.2至0.3%的速率萎縮,60至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變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有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為失智症。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1/3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飲食品質不佳 大腦更容易早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營養師引述2018年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的研究指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而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久坐不運動與肥胖 都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劉建良主任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2020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導致45至60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1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劉建良主任指出,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飲食吃不好 靠膠囊補充也沒效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於情緒也都有正向的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B群;魚類中的n-3脂肪酸。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受整體飲食內容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許惠玉建議,每日在6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的同時也能補充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可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特色。吃好又睡好 大腦才凍齡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有助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睡眠與大腦的健康也息息相關!2018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還有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長度為每晚7至8小時,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並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外,也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50歲前超前部屬 所有年齡動起來多項研究均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呼籲,國人必須提早在50歲衰退前超前部署、打好根基,透過吃動睡3要素,延緩大腦萎縮的速率,讓大腦凍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04 性愛.性福教戰
年逾70男性已無生育力無須避孕?生殖醫學專家解惑
都說在愛情裡年齡不是問題,但若想要生小孩,年齡可就是一大問題了!日前有新聞指出,一名70多歲的男性外遇小他30歲的女性,結果竟讓這位小三懷孕了!該女說,只因誤信男方告知「年紀大了不會使人受孕」,而疏忽避孕的重要性!姑且不論該事件的社會倫理道德,不少人不禁想知道,男性的生育能力難道不受年齡影響嗎?不論男女,生育能力絕對都會受到年齡影響!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所有人的生育能力,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持續老化,雖說也有可能出現個案上的差異,像是上述的案例,一方面也許是年紀大的男方本身保養極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方剛好處在易受孕的黃金生育年齡。但大抵來說,一般人都會因年齡影響到生育力,因此,不是以前能讓老婆受孕,現在就一定還能生育,生育這回事只能往前看,正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賴宗炫說:「生育最大的殺手就是年齡」!對男生來講,年紀大會造成睪丸精子數量減少、活動力下降;隨著年齡增加,一些慢性疾病上身也會造成影響,像是糖尿病會導致精睪丸造精量下降、高血壓會導致性功能障礙……,這些都是年紀對生育力下降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年紀輕的男性,也有可能因為一些外在因素影響到生育能力。許多人因為工作場合面對的應酬,長期抽菸喝酒,會影響到睪丸造精的品質,加速精子品質下降;另外,不良的生活習慣,像是熬夜晚睡、不良的生活環境,像是周遭的空氣污染PM2.5…等,基本上都會對男生造精功能及品質下降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生育的能力。究竟男性女性的黃金生育期落在幾歲?賴宗炫指出,女生卵巢製造卵子的功能,38歲之後就明顯下降,40歲之後下降得更多,一般來說,女生的生育力受年齡的影響更甚於男性。至於黃金生育期,根據內政部統計,女生大約落在32或33歲以前,如果能在這歲數之前生第一胎最好;而男生可以比女生再晚個5年,大約是在37、38歲前,精子品質會比較好。是否受孕是看雙方的條件,品質良好的卵子搭配品質佳的精子,才能提高胚胎著床率。男性年紀越大,除了常見的性功能障礙外,精子品質下降,包括:精蟲活動力差、型態不正常、數目不足等,不僅不易讓另一半受孕,造成胚胎染色體異常率也會提高。若想要維持精子品質,賴宗炫建議,男性朋友們還是得透過日常的生活保健。在吃的部分,多攝取高蛋白及帶殼海鮮類以及堅果類和抗氧化的深綠色蔬菜,有助於造精能力,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幫助;作息正常很重要,抽菸、飲酒、熬夜都會對精子活動力有抑制作用;在空氣品質差時記得戴口罩,盡量避免過熱的環境...。總之,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良好的精液品質,而雙方都有健康的身心,也能孕育出健康的寶寶。(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賴宗炫)
-
2020-09-01 科別.腦部.神經
年長腦部易萎縮 醫籲運動充足睡眠不吃NG食物來凍齡
台灣2018年已邁入高齡社會,董氏基金會表示,台灣人平均壽命達80.7歲,但據統計健康餘命只有72.3歲,不少年長者晚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年長者「大腦」也會隨年紀逐漸萎縮,恐增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不過若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仍有機會可逆,但也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董氏基金會與劉建良醫師共同提倡「無齡世代運動」,透過健康飲食、運動、充足睡眠等三要素,能延緩大腦萎縮速率,並呼籲熟齡民眾應超前部署,讓大腦凍齡、延緩失智。劉建良表示,民眾年過50歲後,除體力、肌力、骨質會逐漸流失外,大腦也會逐漸萎縮;根據研究指出,50歲過後大腦每年約以0.2至0.3%的速率萎縮、60歲後更可能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時會導致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認知功能下降,持續萎縮恐增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劉建良說,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不僅讓自己的生活品質下降,也會增加家人、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和經濟負擔。而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長、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共病外,菸酒、憂鬱症、睡眠障礙與營養素缺乏等都有關聯,但此階段若介入治療,透過良好生活習慣、健康飲食等方式下,仍有機會可逆、改善認知功能下降。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不佳的飲食品質,會影響到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而據國外2018年「神經學」對4000名65歲以上老人研究顯示,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脂肪者,腦容量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堅果、乳製品、及較少含糖飲料者,腦容量較大。可見健康飲食對腦部的影響。而肥胖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許惠玉說,據「刺胳針Lancet」委員會表示,久坐不運動、體型較肥胖的45至60歲中年人,也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另外,若民眾睡眠品質不佳、失眠甚至常睡太多(10小時以上)也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要如何讓大腦凍齡?許惠玉表示從「吃動睡」下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等高脂肪、高升糖指數食物,這些都是NG食物、應避免攝取,建議應攝取蔬菜、水果、堅果、豆類、魚肉類「腦力UP食物」;動的部分包括走路、慢跑、做家事等適度身體活動,就能提高認知功能、延緩大腦退化;睡眠上,已有多篇研究顯示,最佳睡眠時間為7到8小時。劉建良也建議40歲後成年人應提早預防,而年長者或退休銀髮族,白天可多出門、活動或曬太陽,增加活動量外提升晚上睡眠品質,更能增進社交,讓大腦更靈活。
-
2020-09-01 新聞.健康知識+
中元普渡拜罐頭 外觀出現這4大狀況千萬不要買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快到中元普渡,罐頭、泡麵是應景祭拜食品,專家提醒,購買罐頭食品時,應該注意膨罐問題,如果罐身有碰撞痕跡,就不要購買。此外,打開之後,務必在1周內食用完畢,外包裝所說的1年保存期限,係指尚未打開時,可以保存的期限。 罐頭食品有滅菌過程 有利長時間室溫保存 海洋大學食品系教授蔡敏郎表示,製作罐頭食品時,會利用商業滅菌,殺死造成疾病與腐敗的微生物,達到可以於室溫下長期保存的結果,因此水果罐頭可長時間存放與防腐劑無關。不同材質的罐頭,不論金屬罐、玻璃罐、殺菌軟袋包裝都屬於罐頭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不同材質的罐頭食品都具安全性,都能夠安心食用。 蔡敏郎也說,常見的金屬罐頭有鍍錫馬口鐵罐和鋁罐,常應用在腐蝕性強的食品,且罐內多會使用環氧樹脂等塗層做為保護,將食品與金屬罐身隔開,因此,不必擔心吃罐頭食品的同時也吃下重金屬。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因為體積越大,價格越划算,讓許多人買了大容量罐頭。如果買了罐頭,一時吃不完,有人放在冰箱裡,以為不會壞,但其實,罐頭打開後、沒有蓋子可覆蓋的情況下,雖然在冷藏環境中,還是可能發霉,孳生微生物。 劉怡里建議,如果打開罐頭,吃不完,應該將食物倒進保鮮盒,再存放至冰箱。或是直接選擇玻璃裝瓶身的產品,上頭有蓋子,只要旋緊,就仍有保鮮效果。 購買金屬罐頭須確認外觀 打開發現食物有異切勿食用 蔡敏郎提醒,購買水果罐頭時,務必檢查外觀,選擇外觀完整良好的罐頭,若有膨罐、生鏽、變形或腐蝕的情形,表示罐內食品可能已變質或腐敗,可透過敲擊罐身確認罐頭的內部情況,若內部變質而有產生氣體現象,敲擊聲會較為空洞。 蔡敏郎強調,開罐後可再觀察罐頭內的水果、湯汁是否有變色或不正常的沉澱現象,如果有發現任何異狀,就不建議食用。 食藥署提醒,罐頭若受到撞擊,可能會破壞罐身內部塗層的完整性,造成罐身腐蝕等變質情形,購買後若不慎碰撞造成凹罐,也建議儘速食用完畢不要持續儲放。另外,雖然罐頭的保存期限比較長,但絕對不是「萬年食品」,購買後最好儘早食用,以免不慎放到過期。 馬口鐵共有9層材質 保護食材層層把關 食藥署指出,罐頭食品是指食品封裝於密閉容器內,於封裝前或封裝後施行商業滅菌,可於室溫下長期保存的產品。常見的包材有馬口鐵、鋁罐、玻璃、殺菌袋、鋁箔包及寶特瓶等。 馬口鐵是1種由軟鋼板製成的積層物質,以電鍍或熱浸方式將錫鍍在兩面,中央為底金層,上下延伸分別為錫鐵合金層、錫層、氧化膜及油膜,共達9層,可廣泛用於各種食品包裝材料領域。 9層材質中,以錫層為主要保護層,可隔絕食品使鐵層不被侵蝕,亦可阻隔環境影響因子,使內部食品不易劣變。錫亦有還原作用,大部分馬口鐵罐使用內部塗漆,以防止脫錫,少數淡色水果及果汁罐頭會使用塑罐,因少量錫的還原作用對淡色水果、果汁的風味及色澤有很好的保存效果。 此外,錫的還原作用可抗氧化,防止果肉變色。若外觀凹陷、膨脹或生鏽的罐頭,就不要購買,因為材質已經遭受破壞。 衛生福利部「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錫的限量在金屬罐裝食用油脂為250mg/kg,金屬罐裝飲料為150mg/kg,金屬罐裝嬰幼兒食品為50mg/kg,其他金屬罐裝罐頭食品為250mg/kg。 食藥署建立金屬罐裝食品中重金屬錫的檢驗方法,108年度抽驗市售金屬罐頭食品,檢驗結果錫含量均未超過法規限值,民眾可安心食用。 罐頭水果放糖調味比較甜 糖尿病患者食用絕對不能喝糖水 馬上就要中元節普渡,很多民眾都會買罐頭食品祭祀,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表示,廠商生產罐頭時,都會有滅菌流程,作用在把罐頭內部細菌殺死,達到防腐作用。因此中元節選擇罐頭食品祭祀,可以避免食物在環境與陽光環境下腐敗,食用時也會比較安心。 張麗娟提醒,由於新鮮水果品質不穩定,可能有些比較甜,有些則會比較酸,食品生產商在控管品質時,會用鹽糖等調味,讓整批罐頭味道一致外,也能符合外包裝標示,例如熱量或碳水化合物含量等,所以水果罐頭相對一般水果,味道會比較甜也比較濃郁,但維生素C等營養,多會因滅菌過程流失。 張麗娟也說,大體上而言,建議一般健康民眾,每天吃差不多1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如果是糖尿病患等民眾,單日一般水果量最好不要超過半個拳頭,同時也要考慮到水果甜度,如果是罐頭水果,糖尿病患者最好避免,如果遇到普渡家裡有準備,攝取量必須小於半個拳頭,且絕對不能喝罐頭糖水,一般健康民眾則要看外包裝標示,按照標示熱量換算合適食用量,小心不要讓單日熱量攝取超標。(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鳳梨生津止渴、整腸、抗疲勞! 但5種人要小心吃 堅果當零食太涮嘴照樣胖!1份的量是多少? 一張圖看明白
-
2020-08-31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步入中年或婚姻,不少人的腰圍默默變寬,尤其是男性可能因工作有「過勞肥」、「壓力胖」等狀況卻未察覺或忽視,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改善肥胖問題,從「老爸變歐爸」。周孟穎指出,過勞、壓力大,可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而因男性較不會向人告訴自己面臨的困境,且不易受兒女或伴侶關懷,在工作需求下,應酬多、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感受壓力恐暴飲暴食,抑制煩躁情緒,造成「過勞肥」、「壓力胖」,腰圍越來越寬。這類的「壓力型肥胖」當然對健康不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透過適當運動、調整飲食作息改善,並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等3種營養素,將有助加速改善。周孟穎表示,鈣質有助於燃燒脂肪、提升代謝、穩定神經,鮮奶、乳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是良好食物來源;鎂離子能幫助放鬆心情、平衡情緒,有助於舒緩壓力,多存於深綠色蔬菜中、海帶昆布含量也豐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類也是好選擇。而色胺酸有助提升血清素,能身心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具紓壓效果,優酪乳(優格)、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以及納豆、豆漿等大豆製品,還有魚類、肉類、蛋等都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但男生對烹飪不見得擅長,因此教導易做的「霸氣舒壓快樂餐」,以「乾煎鮭魚」作為主菜,旁邊配上「鮮果蔬菜沙拉」和70%以上的「黑巧克力沾醬」,並將「香蕉堅果優格燕麥」為主食,簡單又符合均衡飲食原則。周孟穎說,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視力減退、活化腦細胞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還能穩定情緒,鮭魚中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鈣質吸收,簡單乾煎就很好吃。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也能幫助補充鈣質,舒緩緊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物質,有效改善情緒,產生溫暖的感受,經水煮或涼拌,再混搭水果做成「鮮果蔬菜沙拉」,好看又好吃。黑巧克力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壓力也能瞬間釋放,加熱後融化就能當成「沾醬」使用;燕麥片加上無糖優格當主食,能有效補充鈣質,還具有安神作用,拌勻後灑上適量的堅果類,增加口感,也補充油脂。周孟穎也提醒,市面上雖然有很多保健食品,但營養素補充品不能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良好的飲食模式比單獨攝取營養素對健康更有幫助;此外,定期成人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保健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聰明落實才能從「老爸變歐爸」。精選延伸閱讀↘↘↘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7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易上火!中醫師建議,閃避上火4食物消火氣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飲食模式,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陌生的生活方式。不過,也就是這樣的生活,讓夏天體內的那把無名火燒得更加旺盛!這個夏天想要清涼一下,不妨忌忌口,將「上火食物黑名單」深刻於腦海中,能閃多遠就多遠。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醫師將黑名單中的食物分成4類: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熱性水果、甜食、冰品,讀者可從列舉中的食物舉一反三,躲過上火食物,保持輕鬆自在的身心。1.辛辣刺激與熱性食物麻辣鍋、鹽酥雞、羊肉爐、人參雞、當歸鴨、炸豬排、羊肉、牛肉、豬肉、雞肉、鱔魚、香料類(如蔥、薑、蒜頭、蒜苗、辣椒、洋蔥)、麻油、四物湯、堅果類(如花生、腰果)、茴香葉、肉桂等,其食物本身的溫熱性質會加重體內之火,使得生理原本蘊藏的火失去平衡,導致上火。2.熱性水果釋迦、榴槤、荔枝、芒果、龍眼是民眾最常吃的熱性水果,因此,攝取適量就好。3.甜食人體熱量主要從澱粉、糖分及油脂中獲取,一旦過量攝取熱量上升,相對地火氣也會上升,包括各式蛋糕、甜甜圈、麻花捲、太陽餅、奶油酥餅、鳳梨酥、巧克力、糖果、餅乾、添加精緻糖的咖啡、茶、可樂、汽水等,都含有豐富的糖分及油脂,想要降火,小點心或飲料就要有所節制。4.冰品冰品或冰塊會讓血液凝結在腸胃道,降低血液循環功能,而且如前文所述也會造成體溫調節的失衡,尤其是已有感冒、支氣管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常因虛火旺盛,造成口乾舌燥,這時如果衝動飲用冰品更容易加重症狀,必須忌口。★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韓式辣炒春雞、墨西哥捲餅...竟可降血壓又防癌!你該知道的「維根飲食」5大優點
編按: 專業健身教練/超人氣部落客Michelle,親身實證分享全植物蔬食如何改變了她的生活,透過選擇「原型穀物」、「當季蔬果」、「簡易烹調」,就能感受截然不同的身心愉悅,小毛病不藥而癒,睡眠深沉,精神滿足,體態纖盈,增強免疫力。 近年全球興起「維根(Vegan)風潮」,此飲食法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零動物產品」。藉由「全植物飲食」,不只能讓身體機能恢復「平衡」、「乾淨」與「營養」,並且在了解全植物飲食背後的動機──對地球的友好、對動物的善意、對環境的潛移默化。植物性飲食對身體的5大優點現在已經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植物性飲食對身體有諸多好處: 一、降低血壓我們都知道,高血壓會引發很多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中風還有糖尿病,而其實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些疾病是可以透過飲食的改變來降低風險的。一篇2014年4月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結論指出,遵循植物性飲食的人,比執行雜食的人(包括植物和肉類)平均血壓更低。另有一篇2016年11月在《高血壓期刊》中發表的研究發現,素食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非素食者低34%。 二、讓心臟更健康因為肉類中含有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有引發心臟病風險,所以透過減少肉食、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飲食法,可以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2019年8 月的一項研究發現,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可以降低16%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可將此疾病的死亡率降低約31%。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只要吃以植物為基礎的食物就一定健康, 還必須確保食用的植物性食品也是健康的。根據一項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2017年7月發表的研究中發現,植物性飲食要增加全穀類、豆類、水果、蔬菜、健康脂肪的攝取,而不是食用一些加工的精緻澱粉、過度加工調味的植物肉、素料等,若長期食用不健康的植物性食品,也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三、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與飲食的關係密不可分,攝取過量的精緻澱粉、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而多元不飽和脂肪與單元不飽和脂肪則有助於降低風險。2016年6月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採用植物性飲食可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4%,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很可能是因為植物中含有的飽和脂肪較動物性食品低,飽和脂肪會增加壞膽固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一發表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糖尿病護理」的研究文章指出,非素食者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為7.6%,而素食者罹患的機率僅為2.9%。 四、幫助減輕體重基於前述的研究理論,當我們從肉類飲食轉為植物性飲食時,肥胖的風險會降低,所以執行植物性飲食時,更能幫助體重的控制。不過我認為,執行植物性飲食的出發點不應該是為了減重,而是為了更健康的身體,體重減輕只是附加的益處之一。根據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非肉食者和肉食者之間存在顯著的體重指數(BMI)差異,素食者的平均BMI 為23.6,非素食者的平均BMI為28.8。 另一篇2017年3月在《營養與糖尿病》期刊發表的小型研究,針對65位超重成年人做了為期一年的全食物植物性飲食法,研究結果顯示這65位成年人平均減輕了4.2公斤。研究說明其原因應該是全榖類及蔬菜的GI值(升醣值)相對較低,也代表著身體吸收消化的速度比較慢,且蔬果中含有抗氧化成分與纖維素,可以延長飽足感。 不過要再次強調,並不是「吃素」就代表健康,如果過度攝取加工食品、營養不均衡的飲食,就算不吃肉也不會變得比較健康、不易發胖。 五、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2011年發表在癌症管理與研究的研究指出,攝取抗癌營養素——包含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水果、穀物、豆類、堅果及種子,該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將某些癌症的風險降低了約10%。 食譜-韓式春川辣炒雞Korean Chunchuan Spicy Fried Chicken 碳水76.6g、蛋白質20.1g、脂肪45g、熱量650大卡 食材:天貝(發源於印尼爪哇的發酵食品)200g、馬鈴薯1個、洋蔥半顆、高麗菜50g、蔥適量、韓式辣味噌2大匙、醬油2茶匙、麻油1茶匙、胡椒粉適量、韓式辣椒粉適量、橄欖油少許 作法:1 將所有蔬菜與天貝切成塊(大約跟年糕差不多形狀即可),蔥切成段。2 將韓式辣味增、醬油、麻油、胡椒粉、辣椒粉以及適量水拌勻,將天貝加入,醃5分鐘。3 鍋中倒入少許橄欖油熱鍋。4 加入醃好的天貝翻炒約3分鐘。5 加入高麗菜、馬鈴薯與洋蔥繼續翻炒至馬鈴薯變軟。6 最後加入蔥段拌炒一下即完成。 食譜-墨西哥捲餅Burrito 碳水37.5g、蛋白質6.9g、脂肪7.6g、熱量236.9大卡 食材:墨西哥餅皮1張、洋蔥35g、紅椒35g、番茄20g、蒜末5g、酪梨1/4 顆、墨西哥豆泥50g(罐頭或自製)、橄欖油1茶匙 作法:1 將洋蔥、番茄、紅椒切小丁備用。2 將1茶匙橄欖油入鍋,加入蒜末與上述食材拌炒,可撒胡椒、鹽調味,起鍋備用。3 酪梨切片備用。4 罐頭或自製墨西哥豆泥。自製可以簡單的將黑豆或斑豆蒸熟到軟爛,加入一點高湯,拌入洋蔥粉、蒜粉、鹽及適量橄欖油,可以用攪拌棒打成泥狀,或是用湯匙壓成顆粒較大的豆泥。5 墨西哥餅皮放入平底鍋,不需加油,大略烤熱一下。6 依序把步驟2、酪梨片、豆泥放在餅皮上,將餅皮包起來即完成。書籍介紹書名:維根食尚,愛上蔬食新纖活 Let’s Start Vegan Life──Stay Fit with Mi全植物飲食計畫+New Me勻體運動指導作者:Michelle出版社:春光出版日期:2020/08/01作者簡介/Michelle(暱稱Mi)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行銷研究所。△通過ISSA國際運動科學協會Personal Trainer Certification體適能教練認證。△通過NESTA國際運訓練運動協會Fitness Nutrition Coach Certification體適能營養教練認證。△通過ACE認證機構Oh Baby! Fitness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Training孕婦及產婦訓練教練認證。△通過KAT Know & Apply Training之孕婦及產後婦女訓練認證。一名樂於分享正面健康生活的部落客,深信健身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非減肥的過程。積極鑽研各類健身、健康的研究與新知,並考取相關體適能教練與運動營養教練認證;目前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上,已有12萬人以上追蹤。舉辦過幾次粉絲團健康飲食運動體驗活動,希望能讓為減肥失敗所苦的女孩們,一起變得健康、正面!粉絲專頁,請搜尋:StayfitwithmiInstagram,請搜尋:mimichellelin 延伸閱讀: 「不買、不用、不吃」味全頂新產品懶人包,一次看清楚!
-
2020-08-26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大發福、胖了回不去…竟是面臨「代謝懸崖」惹禍!專家提醒3關鍵,輕鬆擺脫「中年危機」!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五成的40~64歲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且腰圍過粗(男≧90公分,女≧80公分);三成以上患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三高皆偏高且腰圍過粗,加上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則近二成。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表示,中年之後,男女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雌激素、睪固酮)變化而逐漸降低,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最終導致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相較於男性因應酬聚餐而較早開始有鮪魚肚、啤酒肚的發生,女性則是中年後逐漸明顯,不但臀部、腿部的皮下脂肪仍在,腰腹部的內臟脂肪也開始快速堆積,有明顯的「脂肪大遷徙」之感。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中看出,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許惠恒指出,無論男性、女性,中年後都面臨「代謝懸崖」的威脅,因隱藏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危機,就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健保支出統計,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病加總後逾千億,不僅造成國家財政負擔,若不幸惡化,演變至失能需要長照,更會增加個人及家庭支出,可說傷身又耗財。此外,英美官方皆已將「肥胖」列入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引用的ICNARC統計,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中,加總輕度到重度肥胖者可達38.5%,而美國紐約市區醫院也分析出37%的確診者為肥胖者。面對「代謝懸崖」,如何懸崖勒馬?許惠恒提醒,牢記生活習慣3關鍵,讓你不再飽受「中年危機」所苦。關鍵一 固定量腰減肥的人常常一天量兩次體重,但腰圍呢?腰圍就是醫學上內臟脂肪堆積的指標,建議中年後每個月都量一次,且謹記國健署的標準: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關鍵二 健康飲食我國19~64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高達99.8%,蔬菜攝取量不足3份為86%、堅果種子不足1份為91% ,建議應增加攝取。主食類中全穀雜糧也建議至少達三分之一,代謝症候群患者更建議提高到二分之一以上,才能營養均衡。關鍵三 轉肌運動維持動態生活習慣,除了有氧運動外,更不能忽略以阻抗型運動搭配優質蛋白質來進行「轉肌」,因提升肌肉量也可提升身體代謝率 ,是瘦腰與管理身材的不二良方。諮詢專家/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 許惠恒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生吃苦瓜降血糖!還有5種「穩糖蔬菜」讓糖友大口放心吃
聽說喝秋葵水可以降血糖?聽說吃苦瓜、喝苦瓜茶可以減肥兼降血糖?這麼多偏方,到底哪個好呢? 臺灣是糖尿病高發生率的地區,而血糖對人體的傷害是全面性的,過高的血糖透過血液被血管帶到全身各處,當人體的的各個組織浸泡在「高糖水」中,想像用糖醃漬水果時,水果整個性質改變的樣貌,如果血糖持續過高,我們身體的組織就會像被糖漬的水果一樣,全身都受影響。 也因此,糖尿病有「全身性癌病」的稱號,幾乎每隔一段時日就會有降血糖偏方傳出來。 山苦瓜降血糖真有效,但要生吃降血糖偏方真的有效嗎?真的有蔬菜水果等食物有助降低血糖嗎?之前大家瘋傳「喝山苦瓜茶可治糖尿病」,市面上還有山苦瓜茶飲,強調可以分解脂肪。幾年前筆者曾親自訪問到引起國人「吃山苦瓜」風潮的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青真,當年在「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中,進行一項「抗代謝症候群苦瓜保健食品研發」的研究,發現苦瓜的萃取物可活化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器「PPAR」。 PPRA這個受體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佔很重要的關鍵角色,當它被壓抑容易使脂肪組織、肝臟組織的代謝發生障礙,若引發血糖過高就會形成糖尿病,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 在她的研究中發現,苦瓜真的有助降血糖和抑制熱量,苦瓜的品種以山苦瓜及綠苦瓜成效最好,她以她的動物實驗推估,成人一天要吃80克到100克的山苦瓜或青苦瓜,她建議生吃最好,可以吃苦瓜切片沙拉或打成果汁來喝都有效。 穩糖蔬菜在這裡除了山苦瓜、青苦瓜,還有什麼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糖呢?劉純君營養諮詢中心負責人劉純君說,傳說的「秋葵水」恐怕沒什麼效果,還不如直接吃秋葵,但其實大多數蔬菜都有助使血糖穩定。因為蔬菜富含水份、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熱量低所以非常適合想要控制血糖的人食用,以下建議幾種作用較強的蔬菜: 1.瓜類有研究認為人體生病和「發炎」有關,通常發炎會讓血糖上升,大黃瓜、小黃瓜、絲瓜這類寒涼的瓜菜類可以降低體溫,減少慢性發炎的現象,從而穩定血糖。 2.洋蔥洋蔥含有懈皮黃素跟有機硫化物;又稱烯丙基二硫醚,能使體內胰島素增加。洋蔥含鉻,可幫助胰島素發揮作用。 3.含硫的蔬菜含有硫的蔬菜的共同特徵是氣味很明顯,像蘿蔔含蘿蔔硫素,十字花科含硫代葡萄糖苷,大蒜含有蒜氨酸也是含硫化合物。 4.深綠色蔬菜盡量多選擇深綠色蔬菜,因為血糖高會加速血管氧化發炎,深綠色蔬菜富含的植化素可以抗氧化,保護血管。 5.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蕓薹屬的捲心菜、菜花、綠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芥藍、甘藍菜等。紫高麗菜花青素的含量很高,花青素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損傷。蘿蔔屬的白蘿蔔、大青蘿蔔;以及屬於調味料的芥末、辣根等。 這些成份能降血糖另外從成份來看,因為已知「鉻」成份,有助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的作用,使血糖穩定不快速升高。劉純君建議可以攝取包括蛋黃、全麥製品、高麩麥片、堅果、綠花椰菜和新鮮肉類富含鉻成份。另外也可以適度用醋,醋有使肝臟減少糖質新生作用,研究顯示醋可影響人體對糖的反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醋屬短鏈脂肪酸,是腸道好菌的食物,適度食用有利腸道好菌生長。 而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糖分吸收,有助穩定飯後血糖值,並且能提升飽足感。包括全穀類、蔬菜水果都富含膳食纖維,而多吃深色綠葉蔬菜、全穀、魚、黑巧克力、香蕉和豆類可以補充鎂,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 或者適度補充肉桂,肉桂可以改善細胞胰島素阻抗,使血糖穩定。也可減緩消化道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進入細胞的量,建議一天吃1到6克,可以發揮和胰島素類似的效果。本文摘自《愛長照》更多更多血糖大小事↘↘↘。降血壓藥反引發高血糖!藥師:這兩種藥物最容易影響血糖失控。血糖失控竟成為「眼睛」殺手 醫:務必牢記三個「防盲」觀念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5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
「吃」是影響老年生活品質的關鍵。有些長者認為「活了一輩子,還不知道怎麼吃嗎?」隨著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反而錯失在一日三餐中增加健康的「食」機。想要吃得好又有營養,把握以下原則,從改變飲食觀念開始,儲備人生下階段的健康老本。原則1、我的餐盤,一餐這樣配依照國民健康署國人《我的餐盤》的建議,每天飲食必須含括六大類食物,並要能滿足醣類、蛋白質、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至於要掌握的原則相當容易,例如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要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堅果種子一茶匙等。其中,對於銀髮族來說,蛋白質與鈣質營養最不可少。以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來說,植物性比動物性蛋白質更適合長者的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可由豆腐、納豆、天貝與其他豆類取得外,也可從各式堅果如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物中獲得。如果有肌少症風險的長者,除正常飲食的攝取,也可從天然蛋白粉或蛋白補充飲中補足更多的蛋白質。原則2、不偏食,少量多餐多變化要健康老化,重要的是不偏食。因為六大類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素,均衡攝取各式維生素與礦物質,有助於降低慢性疾病的產生。但無須感受壓力,不用急於一天內達成,挑戰於一週內分批達到,也能得到相當的助益。此外,若一餐食量少,又怕進食時間拖太長時,也不妨將一天三餐分成多餐。額外準備簡單的小點,如營養穀片、豆花或豆漿、銀耳湯等,也能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熱量。原則3、發揮巧思,減少烹調負擔常常聽到長輩說「不想吃」或「我不餓」,除了生理上消化緩慢的原因,也可能覺得自己下廚很麻煩,又不想出門吃飯,久而久之,反而喪失吃東西的慾望。這時可發揮一些巧思,在家簡單做,豐富吃,找回對「吃」的興趣。例如,不經常出門的長輩,可利用超市一次購足多種食材。每次料理時多烹煮一些,再分成幾餐份量,冷凍保存。用餐後覺得要收拾碗盤很麻煩,也可將多樣料理擺放在同一個餐盤上(如九宮格菜盤),就能減少要清洗的餐具數量。至於一些全穀類主食如薏仁、糙米、紅豆等,也可事先泡水後再做蒸煮,或者利用快鍋、壓力鍋、悶燒鍋等器具燉煮,省時省力。原則4、利用小技巧,吃得更營養善用一些小技巧來提高每餐的營養密度。例如:煮一鍋含有堅果、蔬菜、全榖的炊飯。或用果汁機製作蔬果精力湯(不濾渣)、南瓜堅果飲,來補充不足的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原則5、改變烹調方式,口感多變化多利用清蒸、水煮、燉、滷的方式烹調,取代油炸、煎、炒,可讓食物變得柔軟順口,還能保留更多營養。對於平日口味較重的長輩,可以薑黃、咖哩、八角等辛香料或者中藥材如當歸、枸杞等入味,甚至可以海帶、香菇等提鮮,促進食慾。在食物料理上也可多做變化,例如蔬食沙拉可以加入水果做成的拌醬,如百香果、檸檬等改變風味。購買講究天然調味、無添加的醬料,為一成不變的菜餚增加不同口味。多了變化,飲食就多了趣味。原則6、少碰精緻食品,多吃真食物減少精緻食物的食用量,包括糕餅、白米飯、蛋糕等高升糖指數食物。選擇真食物(原形食物),以當季在地食材為主。最好是食用無基因改造的天然食品,並儘可能地選擇無農藥的有機栽種作物,不僅新鮮、風味佳、營養價值也較高。本文摘自《里仁》【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預防高血壓別再只吃堅果了! 專家建議3大重點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自製沙拉/避免維生素氧化流失 葉菜類用手撕別用刀切
談到自製沙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陳奕旭都推薦以受歡迎的「地中海飲食」元素為概念,自製一盤具異國風情、美味又健康的夏日沙拉。把地中海飲食 放進沙拉陳奕旭說,地中海飲食是健康飲食類型之一,研究指出可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預防失智症。地中海飲食以新鮮天然食物為食材及提味,富含抗氧化物、維生素、纖維,還有能保護身體免於慢性病的植化素。油脂攝取主要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為主,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1.蔬菜水果:顏色愈多愈好劉彥均說,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以及纖維,更蘊藏植化素,製作沙拉時也鼓勵多元攝取。●紅色蔬果:如番茄、紅椒、蔓越莓,主要植化素為茄紅素、辣椒紅素,有助抗氧化、抗發炎、預防老年黃斑部病變、改善心血管疾病因子。●橘色蔬果:如胡蘿蔔、木瓜、黃甜椒主要植化素為β-胡蘿蔔素、類黃酮素、玉米黃素,可讓皮膚保有彈性、保護視力、幫助骨骼及牙齒發育、抗癌、提升免疫力。●綠色蔬果:如菠菜、綠花椰菜、奇異果,主要植化素為葉綠素、葉黃素,有助於預防癌症、保護眼睛、強壯骨骼。●白色蔬菜:如大蒜、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蒜素、有機硫化物,有助維持正常血壓、降低膽固醇、抗癌、抗發炎。●紫色蔬果:如藍莓、紫高麗菜、紫洋蔥主要植化素為花青素、白藜蘆醇,可增強記憶力、增強血管彈性、抗發炎、清除自由基。2.水果選擇:低GI避免血糖波動劉彥均說明,水果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根據衛福部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水果類每日建議攝取2到4份,糖尿病患者則建議每日不得超過2份,1份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瓷碗8分滿。他指出,若進一步搭配選擇GI值(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有助減緩血糖波動、增加飽足感、減少脂肪囤積。水果主要熱量來源為醣類,建議選擇GI值較低的水果如芭樂、奇異果、葡萄柚、蘋果、橘子等,除了獲取營養素,更能有效控制體重。3.蛋白質:黃豆、蛋、瘦肉等優質蛋白製備沙拉除了蔬菜、水果外,也別忽略蛋白質。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修補建造組織、合成血漿蛋白、調節生理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優質蛋白質來源有黃豆製品、魚類與海鮮、蛋類、瘦肉,建議可在沙拉中添上水煮蛋、雞胸肉、蝦仁、板豆腐等。此外,應避免油炸及過度加工的食品,才不會攝取過多油脂和鈉。4.醬料:用橄欖油、亞麻仁籽油劉彥均說,沙拉醬料暗藏許多陷阱,建議選擇油醋醬、和風醬、無糖優格醬,可擠上少許檸檬提味。如果喜歡清爽的油醋醬,建議以橄欖油做為油脂來源,降低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此外,含有豐富α-次亞麻油酸的亞麻仁籽油,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抗發炎、穩定血壓、降低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添加堅果種子劉彥均說,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攝取3到7茶匙油脂及1份堅果種子類,可在沙拉添加適量堅果,1份堅果種子相當於杏仁果、核桃仁7公克或南瓜子、腰果10公克,或各式花生仁13公克。營養師私房沙拉陳奕旭推薦自製的蔬食沙拉,食材有美生菜、黃椒、紅椒,富含纖維、礦物質,食材也易取得;小番茄富含維生素C及茄紅素,都是很棒的抗氧化物質;油脂選用橄欖油以及堅果類花生粒,但要注意用量,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若想增加飽足感,可再搭配一個小的烤地瓜及一個茶葉蛋,營養更均衡。食材:美生菜100克、黃椒切片25克、紅椒切片25克、小番茄100克、花生粒13克(約10粒)醬料:檸檬汁1茶匙、橄欖油3茶匙、蜂蜜1茶匙作法:1. 將美生菜用清水洗淨後,撕成片靜置容器中。2. 紅、黃椒去籽後,切片,入滾水中汆燙15秒後再取出。3. 小番茄清洗後,對半切。4. 將橄欖油、檸檬汁及蜂蜜混合調勻。5. 將食材擺盤後,再加入花生粒以及醬料。處理生菜小提醒劉彥均建議,製備沙拉時,宜將生菜以流水洗淨,再泡一下食用冰水,應當天食用完畢。葉菜類盡量以手撕,順著細胞組織結合邊緣分開,保留完整細胞壁也保留更多營養。避免刀切的原因是切菜過程易切斷細胞膜,加速維生素C氧化、流失營養素。
-
2020-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春風吹又生!醫師提醒,小心腸瘜肉,切了又長!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但直到最近多位名人,如前總統李登輝、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資深法醫楊日松等知名人物相繼傳出罹患腸癌的新聞曝光後,很多民眾才開始正式「腸癌」的嚴重性。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但是許多人並不自覺!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2010 年有 67% 的受檢者健檢前的主訴中並無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多、食道逆流等症狀,然而腸鏡檢查卻發現異常。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腸瘜肉有關腸鏡篩檢最常出現的前三大病症,分別為增生型瘜肉 (36.5%)、腺瘤型瘜肉 (21.5%)和黑色素沉澱 (2.1%) 。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八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鄭乃源表示,在不分年齡層的情況下,有腸瘜肉的受檢者比例是 44%。 而 61~70 歲銀髮族,平均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有腸瘜肉 (64.2%);但是年輕人也不能輕忽,31~40 歲的初老族,每三人中也有一人有腸瘜肉 (33.7%)!由於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關聯,鄭乃源建議,如檢查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且持續密切觀察,才能確保腸道健康。腸瘜肉春風吹又生 比率逾2成鄭乃源特別強調,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二成。99年在聯安進行腸瘜肉切除者有 750 位,但隔年經聯安複檢提醒返回做大腸鏡者有 202 位,卻發現其中有 46 位 (22.8%) 再度發現屬於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不過,就算原來發現的是增生型瘜肉,也不可大意。鄭乃源表示腺瘤型瘜肉初期發展時,有可能會因太小而易被忽略,或是受檢者本身的體質是屬於快速發展型的,因此有瘜肉都需要追蹤。例如有位一直維持標準體重的沈小姐,雖然 99 年在聯安做全身健檢時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增生型瘜肉,卻未放在心上。直至 101年初至聯安再做全身健檢時,卻發現瘜肉不但變大也變多了,除了原來 0.2 公分的增生型瘜肉,也發現 1.6公分「鋸齒狀腺瘤瘜肉」。生活好習慣 定期篩檢 有助遠離腸癌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從 30 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 (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 (身體質量指數) ≧24 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
2020-08-2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類當零食養生風潮正流行 但你吃的量對嗎?
堅果種子是近年很夯的養生食物,像是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也有許多人會當作零食來吃,但你知道吃的「量」是對的嗎?攝取過量還是會導致體重上升,增加身體負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需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營養師說明,不少重視健康的民眾,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部分民眾對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毫無節制,導致攝取過多的熱量,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富含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磷、鎂、鉀等礦物質,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堅果類建議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飲食方面,高劭穎建議每日搭配均衡飲食及攝取1份堅果食物,才能吃得健康無負擔,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更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1 科別.泌尿腎臟
櫃姊苦難記!洗腎還要養家 手指腫如香腸丟工作
30歲吳姓櫃姊前年洗腎期間工作養家,難以飲食、藥物控制,常吃火腿三明治、肉鬆等高磷食物解決三餐,導致高磷血症,去年底手指、腳趾等處關節、血管鈣化嚴重,腫如香腸,健康出問題,無法工作,更無力負擔自費降磷藥物,一次跌倒造成右股骨頭骨折,換成人工髖股關節,這讓她痛定思痛,今年2月切除副甲狀腺,術後配合飲食節制、自費磷結合劑治療,四肢等處鈣化明顯改善 。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說明,這名吳姓病患16歲罹紅斑狼瘡,前年因狼瘡腎炎開始接受腹膜透析洗腎,但難以飲食控制,例如攝取高磷食物,包括加工食品、動物內臟、肉類、堅果、牛奶等,又沒有正確服藥控制,造成四肢等多處鈣磷沉積,去年底短暫改為血液透析,但未能改善鈣磷沉積,後因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腎骨病變及骨質疏鬆,一次跌倒後造成右股骨頭骨折。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蔡尚峰說,慢性腎衰竭病患隨著腎功能的下降,會發生低血鈣與高血磷。病人的高血磷除了併發低血鈣、心率不整,也會出現骨質缺乏、血管鈣化、副甲腺機能亢進,以及軟組織鈣化的問題,洗腎對於血磷清除有限,患者需服用磷結合劑。蔡尚峰指出,磷結合劑分成含鈣、不含鈣,其中含鈣的磷結合劑長期服用會使鈣磷沈積在血管與軟組織中,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死亡率增22%,以及腸胃道不適副作用。不含鈣的磷結合劑需自費使用,每個月動輒花費上千元,令患者裏足不前。蔡尚峰說明,高血磷、低血鈣與副甲腺機能亢進,從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ml/min就開始,隨便腎功能愈來愈差,情況也愈來愈嚴重,即使病人進入了透析,仍然無法完全解決鈣磷控制不佳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是掐住腎臟科病人的脖子一樣,嚴重影響腎臟科病人的存活率。
-
2020-08-18 科別.皮膚
汗皰疹其實與流汗無關!皮膚科醫師告訴你致病原因
手或腳長出一顆顆小水泡,伴隨搔癢感,不停想抓,抓破皮不只疼痛、皮膚還可能變厚、粗糙,不但影響美觀也非常困擾,很可能是汗皰疹惹禍!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汗皰疹作崇。汗皰疹季節交替易出現 7成出現在手部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建和表示,汗皰疹是在季節交替、特別是春季轉夏季時好發的濕疹疾病。根據統計,有70%症狀出現在手,10%是出現在腳,20%是手腳同時出現,盛行率約為0.05~10%,由於台灣天氣濕熱,患者相當多。雖然汗皰疹有個「汗」字,但病因與汗腺異常或流汗都沒有直接相關。朱建和指出,有些人會合併手腳掌多汗症,但與流汗本身無關,而手腳掌小汗腺較多,可能是吃到過敏物質,過敏物質從手腳掌小汗腺排出,接觸到手腳掌皮膚導致汗皰疹,並不是汗水或汗腺異常導致,只是間接造成此病症。汗皰疹與流汗無關 致病原因有這些汗皰疹的致病原因說法很多,大致相關因素如:體質、壓力、熬夜或作息不正常、氣候或季節變化、多汗症、抽菸、黴菌感染,或者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接觸性過敏等,特別是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普遍存在於土壤中,以及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等食物中,還有項鍊、眼鏡、耳環等含有金屬的配件;另外,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汗皰疹難斷根 適時紓壓 規律生活防復發汗皰疹是一種難以斷根的皮膚疾病,只能就「可能」的發生原因加以預防。朱建和則建議,要適時抒發壓力,保持運動習慣與情緒平和、作息正常,都有助於減少汗皰疹的復發,並提醒,皮膚上有異常的小水泡,最好就醫檢查,特別是「出血型水泡」,很可能並非只是單純汗皰疹,有可能是「皮膚淋巴癌」或「類天皰瘡」的自體免疫疾病,必須做皮膚切片檢查,清楚鑑別診斷,再對症治療,否則會延誤病情。★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5 橘世代.健康橘
天氣太熱沒胃口?3招搶救長輩食欲
今年夏天真的好熱,上月台北更出現攝氏39.7度高溫,打破台北觀測站歷史紀錄。而氣溫高,年長、熟齡者難免沒有胃口,但食欲減退、吃得少,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必需營養素的攝入也會相對減少,容易使健康和營養狀況發生惡化。營養師建議,可透過烹調方式改變、運用食物本身的香氣、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等三方式調整,助熟齡者增進食欲。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熟齡者各個器官組織的老化、衰退,腸胃功能也常見虛弱,進食量的確可能比年輕時少,加上天氣熱,本來就會比較吃不下;不過若出現嚴重的食欲不振、進食量突然明顯減少,有可能因身體存在著其他的疾患所導致,應就醫檢查,避免輕忽。捨油炸 涼拌清蒸吃出鮮味葉嘉豐說,家中長輩或熟齡者若有吃不下的情況,建議在製備食物時可稍加調整,幫助刺激食欲。在烹調方式上,可捨去油炸,改以涼拌、清蒸、水煮、烘烤等較溫和清爽的方式製備食物,以及不過多的調味,更能感受食物的原味及鮮味。若長輩一開始吃起來不習慣,可淋上少許橄欖油或堅果,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吃起來爽口又健康。而運用食物本身的香氣也是一種方式,葉嘉豐說,民眾可利用蔥、薑、蒜、洋蔥等有天然香氣的食材,為菜餚增添風味;也可將帶酸味的鳳梨、檸檬、百香果等水果加入菜餚中,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來增加食欲。醋和辣 利用調味料助提味但運用水果時,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水果的攝取分量,避免過甜。而適度使用白醋、醬油、白糖或辣、酸等具刺激性的調味料,也能夠達到提味、刺激食欲。補水分 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假若熟齡者真的吃不下,也可調整成少量多餐、正餐點心交錯、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葉嘉豐說,點心建議以天然蔬菜、無加工的沙拉,搭配適量橄欖油、油醋或堅果,或是以無糖優格、水煮蛋、無糖豆漿等高蛋白質食物,來取代餅乾、麵包、蛋糕等含高脂肪的精製澱粉。最後,葉嘉豐提醒,年長者除食欲較差外,體內溫度調節也稍差,應適時補充水分預防中暑。無論活動程度為何,每天至少要喝夠體重乘以30毫升的水分。如一名70公斤成人,一日至少攝取2100毫升左右水分,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大太陽下,以免身體不適。【延伸閱讀↘↘↘】。來一碗乾拌麵!名廚配方好好味:擔擔麵、麻婆拌麵。仲夏涼補美飲DIY!馬卡龍色系特調、輕食吸睛、健康無負擔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15 養生.營養食譜
綠拿鐵不只助減肥,一天3杯還可抗乳癌!腫瘤科醫師教抗癌5吃法,加這2樣更好
癌症飲食大方向與日常生活飲食大方向有哪些?A:先區分治療中與治療後的飲食方式。治療中要增加蛋白質150%、熱量提升120%來應付治療中額外的消耗,修補正常細胞所需的營養。治療後以地中海抗發炎飲食為核心。地中海飲食是目前全世界區域飲食調查中相對健康的飲食法之一,以大量的植物性多顏色的蔬菜、水果、豆類蛋白、魚、海鮮、全穀類為主食,輔以優質的好油(如:橄欖油)、堅果等天然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研究上可以減少心臟死亡風險10%,癌症死亡風險減少6%,這類抗發炎的飲食方式,更可以減少乳癌的復發風險。治療中大原則鼓勵多吃天然食材,減糖與精緻澱粉,減飽和脂肪酸,減少紅肉攝取。❶飲食每餐「份量」以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餐盤為主以你平常吃的食物去「微調」內容,每餐蔬菜(2到3份,可多於水果份數)、水果(1到1.5個拳頭量),全穀十穀米(0.8到1.2碗)和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依序為:豆、魚、蛋、白肉、紅肉)4到5份(一手掌大小),若吃不了這麼多,改少量多餐,中間點心再加牛奶、豆漿、配方營養品1到2杯等。❷每餐「內容」以地中海飲食抗發炎內容為主選擇「多顏色」蔬菜水果。全穀堅果好油,豆類、魚、海鮮、兩禽類等地中海飲食法,紅肉建議每週少於14兩(牛肉太多飽和脂肪酸,容易促進發炎),治療中蔬果燙熟去皮,治療後可部分生食洗淨蔬菜(新鮮生蔬果含有抗氧化植化素物質與酵素較多,協助抗癌)。記住,份量比例以健康餐盤為主,同時加點鮭魚、鯖魚、堅果、亞麻籽。❸戒糖減精緻醣(白米麵包或白饅頭)每餐單吃這些高升糖指數食物(Gycemic index, GI)會刺激胰島素增加、間接增加腫瘤生長的激素(IGF-1),澱粉食物建議可同時加個蛋、加個蔬菜或改五穀根莖類抗性澱粉食物,例如:燕麥、薏仁、紅豆綠豆、根莖馬鈴薯等,來漸少精緻澱粉食物快速升血糖的影響。❹「牛肉迷思」不建議大量牛肉、滴牛肉精治療中偶而吃,不要吃太多,牛雖然含鐵量高、蛋白質與鐵生物吸收率較快,但牛的高飽和油脂與烹調後也較容易產生致癌物增加身體發炎,我們可將蛋白質、鐵,攝取來源用豆類蛋白、雞胸肉、魚肉、牡蠣、蛤仔來替換。反而滴雞精、牛肉精蛋白質不足夠,往往一包都不到一顆蛋的蛋白質量,只是有些胺基酸較好吸收,但並不能幫你提供足夠蛋白質。❺不建議突然改宗教素食這會少食用了辛香料抗癌物質,例如:辣椒、大蒜、洋蔥等很多抗癌植化素,且調味也幫助增加食慾,倘若素食蛋白滴酒不沾。酒精代謝後是致癌物,紅酒中對心血管有幫忙的是葡萄裡的植化素,不是酒精。酒精也會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量,乳癌患者要注意!綠拿鐵好不好?A:以腫瘤科醫師的立場是贊成的,但要注意蔬菜水果與蛋白質的內容與比例,不能占一天的比重太多,避免蛋白質的攝取減少。治療中,我們需要很多的營養素,植物蔬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纖維,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抗發炎與增加正常細胞修復的原料、養腸道好菌、促進排便與食慾,同時可加入些高蛋白的豆類如:黑豆粉等,在我們食慾變小的情況下,喝一杯可以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植物營養素。 但治療中因為免疫白血球降低的關係,要注意處理蔬果的生菌處理避免感染問題。除清水洗乾淨外,水果可去皮、蔬菜快速川燙一下減少細菌微生物,若擔心蔬果偏涼,可以加入薑或薑黃粉平衡綠拿鐵的涼溫性。 建議綠拿鐵精力湯可以加入黑豆粉、五穀粉、堅果、青花椰苗等,另外南瓜根莖類可補充很多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微量元素、酵素,是快速補充的好方法。我們常喝很多市售罐裝營養配方奶,比較缺乏綠拿鐵精力湯的活性植化素和活性酵素,若在治療中的飲食,除3餐外能來一杯綠拿鐵,對於缺乏的營養補充有很大的助益。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A:首先分辨你吃的是天然食物還是加工食品?天然植物中的食物如山藥、黃豆、亞麻仁籽等,都含有天然的「植物性」荷爾蒙,但這些植物性荷爾蒙在研究上都是抗癌殺癌細胞的,甚至臨床人類大型研究顯示,黃豆中的類黃酮植化素,有類似臨床上使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的結構,可與乳癌細胞表面荷爾蒙受體結合,減少乳癌或復發風險,正常食用山藥、豆製品每天1到2份是安全的。 坊間很多標榜回春的產品,可能有「動物性」荷爾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如花粉、蜂王乳、更年期症狀調整的動物動情激素、純化的動物荷爾蒙、胎盤素等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作者簡介:廖志穎/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放射腫瘤專科主任醫師,自住院醫師即對癌症整合醫學感興趣,希望醫院除了治療,更是個幫助癌友康復的地方,赴美進修整合腫瘤醫學,斜槓成立穀雨健康社會企業︱癌康網,利用網路資訊提供營養、運動、紓壓、抗發炎醫學、免疫營養、Line智能醫師機器人等相關協助。書籍介紹書名:面對乳癌,你不孤單:抗癌鬥士米娜與十位醫師專家,帶你破解50個乳癌迷思作者:米娜(潘怡伶)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26作者簡介.米娜Mina(潘怡伶)2018年臺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2014年罹患乳癌後,於部落格「米娜哈哈記事本」分享罹癌過程,目前共有55萬人次瀏覽。2017年創立不公開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現為臺灣最大年輕乳癌社團,有超過2000名社員。個人粉絲專頁為「米娜哈哈記事本」,目前有1.5萬粉絲。擔任牽手之聲網路廣播電臺主持人以及活動主持。2018年與淋巴癌的Ani、骨肉癌的Ruru共同創辦「我們都有病」醫病平臺,舉辦講座以及音樂會。2020年5月將正式申請通過為「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由米娜擔任理事長。.醫師與專家作者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廖志穎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陳冠宇中醫師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 李沛融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
2020-08-14 養生.聰明飲食
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 營養師:3低1高1適量逆轉脂肪肝
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脂肪肝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在我國40~69歲的人當中,約7成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若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漸漸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沒有症狀的,幾乎不會被察覺,都是在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才被醫生告知有脂肪肝的情形。導致脂肪肝的原因,除了長期飲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不喝酒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人以為吃得太油才會有脂肪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吃得太多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甜點、麵包等使血糖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如果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糖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而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脂肪肝呢?高敏敏指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等,有較高的風險得到脂肪肝。此外,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嗎?實際上,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很瘦,但肝臟卻肥膩膩。逆轉脂肪肝就要這樣吃!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減輕體重,脂肪肝就很有可能減少大半!建議把握5秘訣「低熱量、少油脂、低糖類、高纖維、適量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脂肪堆積在身體裡。低熱量少吃零食、甜膩、油炸、油煎、油酥等高熱量食物。高敏敏說,尤其是含精緻糖類的零食,如蛋糕、冰淇淋、含糖飲料、餅乾、糖果等,內含的營養素不多,卻會提供大量的熱量、精緻糖、脂肪,可說是減重大地雷,能避就避。此外,每天飲食應以三餐為主,不可偏重任何一餐;養成不吃點心習慣,若是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了,可選擇選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例如:大番茄、蒟蒻等。當然,更應該避開熱量驚人、導致啤酒肚的酒類。低油脂高敏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另一個兇手-油脂類,分成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現固體狀,如豬油。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取過多,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脂肪肝。不飽和脂肪酸則為液態,如植物油。一般認為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形成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其中,又以橄欖油、苦茶油、麻油及堅果油含量較多。她提到,無論是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內必需的脂肪酸,缺一不可,只要不過量,都算是有益健康的好油。低醣類醣類即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澱粉,主要分為「精緻澱粉」、「未精緻澱粉」。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條、麵包、白土司等;未精緻澱粉則像是糙米、五穀米、燕麥、紅豆、綠豆等。高敏敏建議,攝取以「未精緻澱粉」為優先考量,因為未精緻澱粉比較難以被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可延長飽足感不易餓,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高纖維高敏敏提醒,纖維質會延緩食物消化、營養吸收,進而減緩醣類吸收。可多攝取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除了有大量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植化素,對健康有益。另外,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香菇等也可以多攝取。而膳食纖維來源之一的水果,因為富含天然果糖,若攝取過多也可能會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在身體裡;但因為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一天最多吃2~4份水果即可,一份的概念是把水果放入一般飯碗大約8分滿碗,且不要在同一餐吃,而是分在2~3餐吃。適量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組織、內臟器官的重要成份,體內許多生理功能也需要蛋白質參與,像是酵素、抗體、荷爾蒙都由蛋白質組成。如果攝取不足,雖然可讓身體變瘦、體重減輕,但也得擔心會有肌少症問題,導致力氣變小、活力變差,容易疲倦無力。高敏敏建議,可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白肉類的雞肉、魚肉、雞蛋等,或者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等。盡量少吃紅肉類,如牛肉、豬肉、羊肉,若要食用,則以瘦肉為主,把肥肉跟外皮去除,避免吃進過多的飽和脂肪,造成身體負擔。
-
2020-08-14 橘世代.健康橘
「肌肉快速流失怎麼辦?」營養師3秘訣把肌力吃回來!(內含食物選擇指南)
人口老化是當今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議題。高齡化所伴隨的生理功能退化,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及身體活動量減少,使得老年人口成為肌少症的高危險群。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 23.6%,女性為 18.6%,在高齡族群中其實相當常見,而這可能是老年失能的前奏,也影響了年長者的生活品質。把握增肌飲食3原則 遠離肌少症蛋白質是肌肉生長所需的原料,但是大家常忽略了,從飲食中攝取的蛋白質要先經過人體消化代謝,再重新建構成我們所需的肌肉,中間過程都要耗能。因此想要增肌,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兩者缺一不可,以下為3個增肌飲食的重點:一、熱量要充足建議正餐均衡攝食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及蔬菜類,配合適量油脂,並額外搭配水果及乳品類,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二、優質蛋白質,質與量皆重要針對高齡族群,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應提升至體重每公斤1.2公克的蛋白質。以60公斤健康長者為例,每日蛋白質的需求量為72克,相當於每餐需吃到至少一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每日搭配攝取1∼2杯乳製品。質的部分,建議優先選擇豆製品、魚、蛋、肉、乳製品等優質又完整的蛋白質來源。除了每日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也應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擁有較好的增肌效果。三、多樣化攝取維生素與礦物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在人體內的許多代謝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確保人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作,而兩者皆存在於各種食物類別中。因此,愈均衡且多樣化的飲食,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長者增肌的飲食指南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大於65歲的長者在蛋白質攝取量方面普遍可達建議量;然而在微量營養素方面,礦物質鈣、鋅、鎂以及維生素D、維生素E的攝取則較為不足。針對於此,介紹以下幾種與肌肉生成及重要器官功能維持有關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其食物,供長者日常飲食參考:骨骼:鈣鈣質是維持人體肌肉正常收縮的物質,亦是骨骼的重要組成成分。而骨質密度與肌力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想要維持好肌力,擁有好骨本也是很重要的!◎高鈣食物來源:黑芝麻、豆干、小魚乾、豆製品、乳製品、紫菜、深綠色蔬菜。心臟:硒 硒參與了人體的骨骼肌與心肌代謝,研究已發現缺硒易引起肌肉無力與心臟受損。◎高硒食物來源:巴西堅果、綜合堅果、豬肉、羊肉、牛肉、雞蛋、牡蠣、鱈魚。神經:鎂鎂能調節鈣之恆定,維持神經、肌肉之正常功能。研究證實鎂的攝取與肌少症的發生息息相關。◎高鎂食物來源:菠菜、莧菜及甘藍菜等綠葉蔬菜、胚芽、全穀類之麩皮、堅果種子類、香蕉。肌肉:維生素D鈣質的吸收需有維生素D幫忙。研究發現,維生素D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有關。天然界含維生素D的食物種類不多,皮膚經陽光照射之合成才是人體主要的維生素D來源,因此建議長者仍需搭配充足日曬(每日10∼15分鐘)。若因牙口問題,造成長者咀嚼不易,可採用以下方式幫助長者更易進食:全穀雜糧類搭配質地較軟的雜糧根莖類食材,如:地瓜泥球、茄汁馬鈴薯燉肉、燉煮南瓜等。豆魚蛋肉類選擇質地較軟的豆腐、魚肉、蛋,或將瘦肉切成肉絲、肉末。利用蒸、煮、燉、滷等烹調方式,或是壓力鍋烹煮,幫助食材軟化。如:豆腐鑲肉末、鮮魚蒸豆腐、茶碗蒸。蔬菜類選擇嫩葉或瓜類等質地細嫩的蔬菜,如:蒜炒地瓜葉、黃瓜盅、枸杞燒冬瓜、薑絲蛤蠣炒絲瓜。此外,除了均衡的營養外,也要搭配適當的運動才能有效預防肌少症的發生。研究證實,年長者進行阻力訓練,肌肉量、肌肉力量及肌肉品質皆會顯著提升。本文摘自《主婦聯盟》更多熟齡肌力大小事↘↘↘。教練在線/一面牆+3個動作 在家練肌力的有效方法。比上健身房更有效 10分鐘有效練出好腿力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12 養生.聰明飲食
吃什麼能增強記憶,減少心血管風險?不妨看看這些研究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飲食,不僅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攝入的食物,除了果腹,還有補充營養、改善健康的作用。旨在改善健康和福祉的營養研究不斷發表,探索了食物對人體健康影響背後的科學。我們結合近兩年受到關注的一些研究,分享其中食物與人體健康的新見解。葡萄、藍莓與記憶力增強有關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葡萄和藍莓中所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可能有助於改善一些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來自法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針對215名60-70歲的受試者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試驗。受試者被隨機分為安慰劑組和提取物組,提取物組每天服用600mg富含多酚的葡萄和藍莓提取物,其中含有258mg的黃酮類化合物。試驗開始時,受試者接受了認知能力測試,包括配對聯想、視覺空間、情景記憶和言語等測試。6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受試者的認知表現都有所改善,但兩組之間並沒有差異。不過根據試驗前的成績基礎不同,認知能力下降最嚴重的受試者,服用提取物後認知年齡相當於逆轉了近14年,而安慰劑組的改善約為5.5年。食用植物蛋白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由日本國家癌症中心和公共衛生中心研究人員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植物蛋白可能對健康有益,用植物或魚蛋白,替代紅肉和加工肉類可以延長壽命。從1995年1月至2016年12月,研究人員對70696名平均56歲的受試者進行了平均長達18年的隨訪,以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變化。研究人員發現,食用植物蛋白與降低總死亡風險有顯著相關性,與食用植物蛋白最少的人相比,食用最多的人總死亡風險低13%;用植物蛋白代替紅肉中3%的卡路里(大約相當於半斤大豆等高蛋白食物),總死亡風險降低34%、癌症死亡風險降低39%、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42%;用植物蛋白代替加工肉類,總死亡風險降低46%、癌症死亡風險降低50%。由於該研究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結果只能顯示相關性,而不能證明食用植物蛋白可以降低死亡風險。類黃酮或可預防癌症與心髒病死亡伊迪絲·考恩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對來自丹麥的飲食、癌症和健康隊列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數據評估了23年來56048(新聞與研究中不一致)名丹麥人的飲食。據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如蘋果和茶,死於癌症和心髒病的可能性較小,對於那些因吸煙而患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人群以及每天飲酒量超過標準2倍的人群,其保護作用似乎最強。值得注意的是,攝入類黃酮並不能完全抵消因吸煙和酗酒而增加的死亡風險。每天攝入約500mg總類黃酮的受試者,癌症與心髒病相關的死亡風險最低。類黃酮在食物中並不少見:一杯茶,一個蘋果,一個橙子,100g藍莓和100g西蘭花將提供種類繁多的黃酮類化合物和超過500mg的總類黃酮。影響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食物蘑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多醣),據傳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不過,根據哈佛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還缺乏科學支持。研究人員對兩項大型、前瞻性、長期隊列研究——護士健康研究和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進行了分析,涉及67139名女性和43541名男性。根據受試者吃蘑菇的頻率,研究人員評估了他們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結果發現多吃還是少吃蘑菇,患心血管疾病或2型糖尿病的風險沒有差異,蘑菇可能無法預防這兩種疾病。在2019年美國心髒病學會(ACC)中東會議和第十屆阿聯酋心髒病學會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高纖維飲食可以改善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壓、膽固醇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研究人員對200名患有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追踪研究。試驗開始前,受試者每日熱量攝入為1200-1500大卡,每日纖維攝入量為24-30g,低於美國國家營養研究所和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指南建議的每天攝入40g/ 2000大卡。試驗期間,受試者在堅持低血糖飲食的同時,研究人員將其每日纖維攝入量提高20%-25%,稱為“高纖維飲食”。6個月後,那些堅持飲食調整的受試者各方面有顯著改善,其中收縮壓降低15%,血清膽固醇降低9%,糖化血紅蛋白降低15%,空腹血糖降低28%。研究人員解釋道:“膳食纖維通過與消化系統中的膽固醇顆粒結合,並在人體吸收前將它們排出體外,從而降低整體膽固醇,間接地干擾了膽固醇的吸收。高纖維飲食還有助於增加飽腹感,減少飲食攝入,降低血糖。”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多吃植物性食物和少吃動物性食物,可能與改善心臟健康和降低因心梗、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有關。研究人員查閱了ARIC(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的數據庫。該數據庫收集了1987年至2016年期間1萬多名美國成年人的食物攝入信息,這些人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發現,總體上食用植物性食物最多的人罹患心髒病、中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16%;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32%;與那些食用植物性食品最少的人相比,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5%。研究團隊建議,「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人們應該多吃蔬菜、堅果、全穀物、水果、豆類,少吃動物性食物。」新研究接連不斷,但落到日常生活,大多離不開均衡飲食的原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應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週25種以上;多吃蔬果、奶類、大豆,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 200-350g新鮮水果;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同時要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1 養生.抗老養生
勞動不等於運動!醫:30歲以後肌力每年流失2%至4%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名62歲女性,經常抱怨背部及腰部酸痛、手臂酸麻,使用止痛藥膏情形會改善,但不久即復發。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9個小時,雙手不斷的活動,平常沒有運動的習慣。就醫後診斷為長期不運動及老化造成的肌肉萎縮,以致無法負荷原來工作,造成肌肉受傷,囑咐患者請假休息,並給予消炎止痛藥。下次回診情形大為改善,建議患者應該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30歲以後 肌力每年流失2 %至4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成年人30歲之後,開始有肌肉退化的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退化速度會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加速。有運動習慣者,可減緩退化速度。周明文說明,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開始慢慢流失,30幾歲時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酸背痛,或肌肉拉傷,無法負荷年輕時可以勝任的工作。7、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得了肌少症。簡易居家檢查方法是「計時起立行走試驗」,請老人家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 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不動肌肉就會退化 長期運動可以減緩流失周明文指出,在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至1.5g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它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規則地運動也非常重要。人的肌肉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任何年齡層都應該建立運動的習慣,對於長期不運動的人,不管年紀多大,肌肉萎縮的多厲害,只要開始運動,對肌肉都有助益,永遠都不會太遲。周明文進一步解釋,任何運動都可以減緩肌肉的退化,其中又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做1至2次。阻抗訓練應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以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保特瓶、自身體重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最後周明文提醒,青春回不來、肌肉回得來。補充蛋白質及維他命D,配合規律運動,除了可以預防肌肉萎縮外,更可強壯肌肉。但任何運動都必須循序漸進,不要勉強,以避免運動傷害,尤其是年長者,更要特別小心。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肺疾病,則應請教醫師,以了解自己的極限,選擇適當的運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運動還是掉肌肉?糾正5個飲食壞習慣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0-08-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如何優化大腦?專家提供這7項飲食建議
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研究發現堅持地中海的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者在認知能力更好,正確飲食還能降低阿滋海默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精神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專注於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認知思維能力,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研究發現堅持地中海的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者在認知能力更好,正確飲食還能降低阿滋海默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精神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食物與腦力息息相關 地中海飲食能降低阿滋海默症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網站,每天吃進肚子的食物,會對大腦思考、記憶力和處理訊息的能力有影響。有研究顯示,在3400名18~30歲的25年研究中發現,高血壓、高血糖和膽固醇略高的人,在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和推理能力,代表平日飲食影響大腦功能。對此,根據《NBC》報導發現,有堅持地中海飲食的人,在認知測驗上比沒有遵守地中海的飲食患者來得更好,代表遵循飲食建議的人能有效提升腦力。這份研究還進一步將飲食方式與阿滋海默症的風險降低聯繫在一起,即使沒有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的患者,也能有明顯助益。補充優化大腦食物 記住七項飲食攝取建議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都不嫌晚,想要保持大腦敏銳,美國心臟協會有以下飲食建議:1.攝取各種類別的營養食品2.限制鹽的攝取量、甜品、含糖飲料、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和紅肉3.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4.食用低脂(1%)和無脂(脫脂)乳製品5.吃去皮的家禽類和魚類6.吃堅果和豆類7.控制酒量參考資料:Healthy Eating helps keep your Brain SharpThe MIND diet: 11 foods to eat to keep your brain healthy
-
2020-08-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油不發胖!Omega3與Omega6怎麼吃?醫師教正確比例助身體抗慢性發炎
選擇正確油脂 助抗發炎不發胖養生觀念抬頭,民眾聞油色變。事實上,油脂屬六大營養素之一,對身體細胞具重要角色。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林曉凌醫師表示,細胞是脂肪酸的結構,人體中包括神經系統、荷爾蒙的製造與合成,都需要好的脂肪酸才能作用。雖然大眾逐漸瞭解,「飽和脂肪」最好勿攝取過量,但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為將植物油製作以應用於各項用途,出現了反式脂肪。醫師提醒,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更不健康,民眾應該更加注意。林曉凌說明,坊間多有植物性油脂較健康的觀念,常見的油脂種類如大豆油、花生油為主,多以Omega6為主的必需脂肪酸,如果長期單一攝取,容易造成Omega3攝取量相對不足。Omega3跟Omega6的平衡攝取,其實跟人體的發炎反應有重要關聯,如果Omega6攝取過多將會導致前列腺素2引起發炎反應,醫師建議可多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及營養品,讓攝取平衡至少維持在30:1以下,甚至最好接近1:1,有利於增加抗發炎作用。烹調方式不同 也會影響油脂選擇林曉凌指出,油脂對身體健不健康,與烹調方式也有很大關係。如果習慣使用高溫烹調,應選擇相對穩定的油品,另外,並非所有飽和脂肪都對健康有害,像植物性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不適合用於高溫烹調,且分為很多不同種類,如「初榨椰子油」可以直接用於料理、當果醬塗抹或是加入飲料,從中萃取出的MCT(中鍵脂肪酸),除了分子較小容易吸收,也會用於某一些疾病的輔助治療。平常該如何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來源?林曉凌解釋,除了常聽到的EPA、DHA,ALA亞麻油酸也是一個攝取來源,可以從亞麻仁籽油、堅果油、紫蘇籽油或是黑種草籽油,都是可選擇的種類,惟這些油品無法使用在高溫烹調下,可採用涼拌的方式食用,或料理烹煮後加在湯裡,有些也可以直接適量攝取。脂肪酸特性大不同 有效降低免疫反應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必需脂肪酸是Omega3與Omega6,主要是從食物攝取,而Omega9則是可以從其他的脂肪酸來進行轉換與合成,民眾也因此較少注意。林曉凌說明,Omega9是一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常見於葵花籽油或是亞麻仁籽油當中,對降低免疫反應有很大的幫助,Omega3、Omega6及Omega9對細胞各有不同用途,平均攝取且避免使用單一油品,會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改善充血不足、難起動困境 中醫師教你性福飲食關鍵
男性性功能障礙是個古老問題,中醫傳統對性的問題較不避諱,宮廷祕史或後宮祕方,仍有很多方藥流傳下來。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表示,「性」在今日社會已由被動、傳宗接代、種族延續的角色,轉變成主動積極,是維繫婚姻及家庭美滿的重要一環,中醫科門診中也不乏主動提出、希望藉由中醫診斷治療,能獲得改善的民眾。三個層面 掌握幸福關鍵楊哲彥指出,民國60年代的商業廣告就把「男性性功能障礙」的型態描述得很逼真:「勃起無力、勃而不堅、堅而不久」。對中年爸爸來說,這三種情況常同時出現,以臨床觀察與診療經驗,要改善或強化中年爸爸的性福,只要在三個層面掌握及調理好,甚至到老年仍可享受滿意的性福生活。1.心理層面第一,性伴侶的需求如較被動時,先懂得溫柔的前戲,否則被拒絕的挫折感會影響勃起的表現。第二,進行中表現不佳而被否定時,要有足夠的心理防衛模式,這次被否定,下次就好好表現,信心不足常是性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2.生理層面包括慢性疾病、睡眠不足、飲食不節、工作過勞,要有所作為,就要調理好疾病、飲食及生活習慣,否則必有「力不從心」的感嘆。3.環境層面干擾因素如訪客、電話等要先管制,常被中斷也是性表現的剋星;情境偶而變化或調整,地點及姿勢對性表現有改善的效果。常食冰冷 充血不足難啟動此外,中醫在藥方及食材方面,在歷代都有很好的文獻可供選擇與參考:1.藥方:採用補腎、固腎的方子,以六味地黃丸的加減方較多,如金鎖固精丸、濟生腎氣丸、桂附八味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右歸丸(左腎右命門)等,仍需依體質不同而有所加減。藥物如杜仲、淫羊藿(仙靈脾)、何首烏、五味子、骨碎補、續斷等,對充血不足及持久都有改善的效果。2.食材:除了燥熱體質外,建議過於寒涼的食物與水果,盡量避免攝取過量,譬如蘿蔔、空心菜、白菜、西瓜、苦瓜及冰凍的飲料水果等,否則易充血不足,無法起動。相對的,多吃蔥、薑、蒜、韭菜、胡椒、辣椒及蝦蟹等較溫補的食材,對充血勃起應有助益,但燥熱體質者要減量。楊哲彥建議民眾保持適度運動與練功,例如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甩手操等,都是不錯的基本養生活動,「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掌握好三個層面,中年爸爸的性福就輕鬆圓滿了。作息規律 穩定血管健康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陸兆明指出,從西醫觀點,提供中年爸爸維持性福的建議,包括心情放輕鬆、不熬夜、不抽菸、減少肥胖、改變生活習慣;50歲以上,應調整工作內容及人生目標,勿整天拚命工作;維持適當運動,運動時須使心跳達到每分鐘100~120次。另外,也應保持性生活,有每周規律的射精,且兼顧心靈層次的提升,才能有美好的性愛品質。推薦的食材,例如有助血管功能、補充男性荷爾蒙的食物,要注意飲食均衡,勿偏食,減少高油、高熱量、高鹽、高糖的食物,多攝取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含鈣、鎂、鋅的飲食,例如:海鮮、韭菜、堅果、核桃、羊肉、蛋、乳製品、豆類、綠色蔬菜等。當男性荷爾蒙低下攝護腺癌、呼吸中止患者 不宜補充睪固酮什麼情況該就醫補充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是否有副作用?陸兆明指出,抽血檢測睪固酮是否確實偏低,再配合是否有睪固酮偏低的臨床症狀,例如性欲降低、體力變差、生活缺少樂趣、常沮喪、易打瞌睡、勃起功能不夠硬挺、工作表現不佳等,再由醫師判定是否需補充。要提醒的是,有攝護腺癌及睡眠呼吸中止問題的人不宜補充男性荷爾蒙,因會刺激攝護腺癌細胞的生長加速,也會使水分滯留體內。還想生育者也不宜,外來的睪固酮,會讓睪丸誤以為身體已有足夠睪固酮,使精子製造停頓。另外,睪固酮會刺激身體製造紅血球,使血液變稠,若血液中紅血球比例(血球容積比)偏高者,應避免補充睪固酮,以免血管栓塞。
-
2020-08-08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水梨潤肺止咳的功效主要在於皮和籽 達人教你做4道美味養生的「水梨特調及料理」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古書記載,「梨」能養陰生津、滋潤肺胃、清熱化痰,可用於咳嗽少痰、咽乾口燥,以及聲音嘶啞。生者可清六腑之熱,熱者滋五臟之陰;在古代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其水分含量高、膳食纖維及維生素C的含量也相當豐富,富含鉀、鎂磷、鈣等礦物質。許多人認為吃紫葡萄能補鐵,但事實上,梨子的鐵含量跟葡萄差不多。【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09-12、2011-09-25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梨子的挑選與保存梨子最好先用2~3層軟紙分別包好,再將單個包好的梨放入紙盒,送進冰箱最下層的蔬菜箱裡。一星期後,若仍未吃完,可再取出,去掉包裝紙,裝入塑膠袋中、不封口,再入冰箱冷藏室上層,溫度調至0度上下,一般可存放兩個月。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梨子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陳月卿:台灣資深媒體人及養生專家,曾獲5座電視金鐘獎。十多年來,陪伴夫婿調整飲食模式以對抗癌症,強調適當的飲食,應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著有《每天清除癌細胞》、《全食物密碼》等書。達人秘訣:皮與籽同打,能量加倍中醫認為白色的蔬果有潤肺之效,而水梨潤肺止咳的功效主要在於皮和籽,所以用水梨打汁或漿時,最好連皮帶籽。另外,燉煮水梨時,可加入像是桂圓肉、老薑等補血去寒的食物一起燉煮,有補氣血及幫助寒熱平衡功效。1.梨糖糕材料:水梨600g、蓮藕粉100g、原色冰糖50g、檸檬汁50cc作法:1.將所有食材置入容杯,蓋緊杯蓋,打約2分鐘,至容杯摸起來有溫熱感,完成後,打開杯蓋。2.將打好的梨漿倒入容器,放入蒸籠,以大火蒸20分鐘即可。TIPS:1.若以電鍋來蒸,外鍋可加2米杯水蒸煮。2.剛蒸好的糕點黏性較強,待冷卻後Q度較佳。3.梨和蓮藕都是秋天當季食物,也都有清熱潤肺的效果,是一道應時糕點。2.潤肺梨飲材料:蘋果1顆(約190g)、水梨1顆(約220g)、煮熟南杏20g、老薑3g、綜合堅果1大匙、冷開水250cc作法:將所有食材置入容杯,蓋緊杯蓋,打50秒鐘,即完成香甜可口的潤肺梨飲。TIPS:1.水梨潤肺止咳,但性涼,可用薑平衡寒熱。2.薑除可消除內寒、預防感冒,還含有薑醇類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減少心血管疾病。美國臨床研究發現,每天吃生薑3公克,可以減輕或抑制關節疼痛。3.南杏性味甘、平,無毒,入肺經,有潤燥補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也可滋養肌膚。3.水梨蘋果冰沙材料:水梨(去籽)150g、蘋果(去籽)150g、檸檬汁50cc、冰塊3米杯作法:將所有材料置入容杯,蓋緊杯蓋,打約40秒鐘,過程中使用攪拌棒協助調理,完成後,打開杯蓋,倒入容器,即完成水梨蘋果冰沙。TIPS:水梨含水分多,夏日食用可生津止渴,又有潤肺止咳功效。從營養學來看含有維生素B1、B2、菸鹼酸,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與蘋果一樣的果膠可幫助消化排便,因此水梨搭配蘋果,對疲倦煩渴之人、胃熱積食難消者都有益處。4.秋涼補氣燉梨飲材料:水梨450g、乾白木耳10g(泡發後約100g)、桂圓肉5g、原色冰糖1大匙、冷開水500cc作法:1.白木耳洗淨,用水浸泡30分鐘,將黃色蒂頭處剪掉備用。2.水梨洗淨,切塊備用。3.將所有食材置入電鍋內鍋,外鍋加2杯水蒸煮,電源跳起來後,外鍋再加2杯水燉煮。4.將蒸熟的白木耳取出備用,再將蒸熟的水梨漿汁置入容杯,蓋緊杯蓋,打1分鐘。5.打開杯蓋,放入白木耳,蓋緊杯蓋,啟動電源,將調速鈕由1轉至10、再由10轉回1,來回3次,利用轉速的變化切碎食材即可。TIPS:1.白木耳及水梨有潤肺效果,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此方不僅潤肺止咳,同時可以改善鼻子和皮膚過敏。2.水梨燉煮時,一定得要連皮帶籽一起煮,才有功效。水梨加桂圓肉一起燉煮,能寒熱平衡,增補氣血。
-
2020-08-0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藥養生非人人需要 看中醫前先試調整生活型態
不肖中醫用禁藥害多人中毒,令養生族心驚。在中醫師眼中,多數身體狀況都是緊張焦慮、久坐、運動不足導致,調整生活型態、飲食、運動就能有所改善,非人人都要吃中藥調身體。前台中市議長張宏年一家4口吃自費中藥調養身體,卻鉛中毒送醫,他的兒子、市議員張彥彤將全家服用的中藥粉提供台中市衛生局檢驗,複驗結果,藥包中鉛、汞含量都超標,受害者持續攀升。開立處方的是盛唐中醫診所醫師呂世明,他疑將禁用中藥材硃砂入藥,釀成整起中毒事件。硃砂是一種天然礦物,必須經過特殊的炮製手法去除雜質、降低毒性才能作為中藥使用,早年用於鎮靜、安神,但因炮製不完全而中毒事件頻傳,衛福部94年起逐步禁止硃砂用於中藥。中醫師使用禁藥害人中毒消息一出,重創中醫界形象。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緊急發布聲明稿譴責該醫師使用禁藥的行為,並宣布將解除呂世明在公會的所有職務,強調科學中藥及其他合法中藥材均無任何問題,盼挽回民眾信任。長庚醫院中醫師郭順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很多過去古籍上遇到的問題,如今都有很多其他解決方法,卻有少數醫師迷信古方,違法添加禁藥成份,讓中醫界長久以來的努力付之一炬,甚至每當民眾自己買的來路不明的中藥被發現違規摻西藥,也通通算到中醫界頭上,卻忽略多數違法摻西藥的中藥都不是出自中醫師之手。近年台灣吹起養生風潮,愈來愈多民眾習慣看中醫調身體,中毒事件發生後,讓民眾擔心養生不成還吃出問題。郭順利說,民眾若要自保,除了應選擇合格的中醫醫療院所,也可選擇有做相關檢驗的科學中藥,盡量避免在國外、夜市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材,更重要的是,在看中醫調身體之前,應從調整生活型態做起,切記「健康是自己的」,別把藥當萬靈丹。根據他臨床觀察,到中醫求診希望調理身體的民眾,大多是因緊張焦慮、工作忙碌、久坐冷氣房、運動量不足,導致失眠、頭痛、慢性鼻炎、痛經、拉肚子、肩頸痠痛、一曬太陽就中暑等,其實這些問題可以藉由改變生活型態、配合飲食及運動、經絡按摩就能獲得改善,症狀仍嚴重才須服藥調養。不只如此,很多民眾常用錯誤的方式進補,例如吃荔枝容易上火的人,體質多半偏燥熱,若跟風吃黑芝麻、麻油、黑糖、薑茶、堅果等燥熱食物來養生,反而可能讓身體狀況更糟,這些不需要的成分對身體都是負擔,認識自己的體質才是養生最重要的第一課。
-
2020-08-05 科別.骨科.復健
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達2成 醫籲可拿三倍券檢查骨鬆
國人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高達2成,比癌症還高,而骨質疏鬆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台中市茂盛醫院今提醒民眾應注意骨密檢查,並注意飲食保健,尤其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振興3倍券可以到醫院用來做檢查,因此建議民眾,或許把券用於保障自己的健康會更有價值。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說,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由於動情激素下降的關係,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而髖骨骨折導致臥床、肌力喪失、抵抗力變弱,最後甚至連咳氮都十分困難,都是髖骨骨折導致死亡率變高的原因。再者,乳癌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茂盛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啟瑜指出,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停經後常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這種藥物會導致骨鬆加重,因此必須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檢查。呂昀珊建議預,防骨鬆首要補充鈣質,可以從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像是牛奶、乳酪、芝麻、小魚乾、堅果、深綠色蔬菜等,若擔心攝取量仍然不足,就可適當補充鈣片,一天建議補充約1000~1200毫克。另外,維生素D3不足也是造成骨鬆的重要原因,這和國人普遍日晒不足,尤其是女性為保持皮膚白皙,防晒做過頭,以致於天然維生素D3不足都十分相關。改善之道,就是每天至少晒15分鐘的太陽,每周3次,並補充維生素D3。再者,要避免喝酒、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等讓骨質流失的飲料,抽煙、熬夜也是大忌。最後,以慢跑、登梯、舞蹈、負重訓練加重肌力,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
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4NG食物讓你血壓失控 營養師教對抗高血壓10食材怎麼吃
2018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從40種飲食中評選出Top3最佳飲食,依序為得舒飲食(DASH Diet)、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及彈性素食飲食(The Flexitarian Diet),其中得舒飲食是預防與改善高血壓最有效的飲食法。什麼是得舒飲食?得舒飲食的特色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證實,得舒飲食可以降低血壓及血脂,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中高鉀可以幫助鈉的排出,幫助改善血壓升高;高鎂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防止血管收縮、預防罹患高血壓;高鈣可以幫助穩定血壓;高膳食纖維能夠延緩血糖升高,改善胰島素阻抗;降低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則可以阻止飽和脂肪酸推積。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研究發現,進行得舒飲食2~8個星期,可以降低血壓達10%,尤其是高血壓前期及血壓稍高的病患效果最好;對於嚴重高血壓病患,也能幫助加強降血壓藥物的治療效果。得舒飲食為大量的全穀類、蔬果類、豆類、奶類、堅果類,蛋白質攝取建議以白肉為主,如魚類及雞肉;能夠有效降低血壓的關鍵,在於大量攝取魚類及植物性食物,可以達到對抗發炎的作用,而避免豬、牛、羊等紅肉,則能夠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每天主食盡量有2/3以上選用全穀根莖類,取代精緻的白飯、白麵條、白吐司;每天需要食用10份高鉀蔬果,例如:菠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每天攝取1.5~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每天攝取5~8份豆魚肉蛋類;每天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每天攝取3~5份油脂,多用橄欖油、芥花油等植物油,少用奶油、豬油。4大血壓失控NG食物除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外,程涵宇強調,日常飲食也要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和酒精,才能有效預防高血壓。1.加工食品高鹽、高鈉與高血壓、心臟病,有直接且密切的相關,尤其是加工食品,例如:午餐肉、罐頭湯、冷凍比薩,都是鹽分很高的隱藏高鹽食品,日常飲食最好少吃。2.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的糖分,尤其是含糖飲料、蛋糕點心,都容易造成體重增加,甚至肥胖,也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3.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例如:紅肉、雞皮、全脂乳製品、牛油;反式脂肪通常存在於包裝食品、零食。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惡化,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的發生。高血壓病患應減少飽和脂肪、避免反式脂肪,應多吃堅果、橄欖油、酪梨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4.酒精酒精含有大量的卡路里,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進而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飲酒會造成血壓升高,酒精也會使降血壓藥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另外,即使是偶爾飲酒,也會增加罹患許多癌症的風險。 10種降血壓好食物1.香菜降血壓營養素:鉀、鈣、葉酸。降血壓效果:香菜富含葉酸,有助降低高血壓併發中風的風險。中國一項2萬多人的高血壓研究,以沒有中風及心臟病史的高血壓病患為對象,一組服用降血壓藥物10毫克,另一組額外多補充葉酸0.8mg毫克,追蹤時間長達4.5年,發現高血壓病患配合補充葉酸,中風風險下降了21%。如何吃:香菜遇熱會流失葉酸,建議料理烹調完畢,最後再加入香菜,或是利用香菜作為沾醬的主要成分,尤其濃郁的香氣,更可以減少調味料的使用,以降低鹽分的攝取。2.番茄降血壓營養素:鉀、茄紅素。降血壓效果:番茄富含鉀、茄紅素等營養素,鉀能夠加速排除血中所含的鈉,幫助降低血壓,尤其重口味飲食喜好及血壓偏高的人,更應增加鉀的攝取。研究發現,番茄可以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更正大部分人吃太鹹的問題,有助降血壓;茄紅素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如何吃:番茄最適合入菜食用或是打成番茄汁。研究發現,烹煮番茄時,加醋可幫助水解切斷碳與碳之間的連結,加油能讓油溶性的茄紅素溶解,加熱把細胞壁破壞,經過加油、醋及加熱的過程,能夠釋放出多7倍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3.柑橘類降血壓營養素:類黃酮。降血壓效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柑橘類水果,都富含類黃酮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保持血管暢通,有助血壓穩定,也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預防罹患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吃:柑橘類水果除了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當作提味的調味料,例如煎魚後淋上檸檬汁或柳橙汁,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4.莓果類降血壓營養素:花青素。降血壓效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成分,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一項涵蓋15萬人的研究發現,每星期喝1杯草莓汁或藍莓汁,可以降低8%的高血壓風險。如何吃:莓果類直接吃,可以攝取到最多的花青素,也可以打成綜合莓果汁或莓果優酪乳,或是灑在沙拉或優格上。5.大蒜降血壓營養素:蒜素。降血壓效果:大蒜富含蒜素,可以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降低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每天食用4公克、約有2瓣的新鮮蒜頭,可以降低收縮壓8.4毫米汞柱、降低舒張壓7.3毫米汞柱。 如何吃:大蒜經過切碎或咀嚼,才會出現蒜酶將蒜苷轉變為蒜素,可以當作涼拌菜的辛香料,例如:涼拌蒜香小黃瓜、蒜泥白肉,建議最好盡量減少大蒜的烹煮時間。6.香蕉降血壓營養素:鉀。降血壓效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鉀,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大約422毫克的鉀。鉀對於控制高血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鉀可以減少鈉的作用,並減輕血管壁的張力,有助穩定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如何吃:香蕉適合當作點心,也可以加入低脂牛奶、優格,製成香蕉低脂牛奶、香蕉優格。7.黑巧克力降血壓營養素:黃烷醇。降血壓效果:黑巧克力富含可可,可以降低高血壓及改善高血壓前期病患的血壓,黑巧克力含有的黃烷醇,能夠增加血管內皮的一氧化氮形成,促進血管舒張,有效幫助降低血壓。如何吃:每天吃28.5公克的黑巧克力,大約市售包裝巧克力的1/4,建議選擇可可含量至少70%的黑巧克力。8.奇異果降血壓營養素:鈣、鉀、維生素C。降血壓效果:奇異果富含的鈣、鉀,有助於穩定血壓,而維生素C為抗氧化劑,能夠預防血管硬化,也可以提升血中的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研究發現,每天食用3顆奇異果、連續8週,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幫助穩定血壓,顯著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如何吃:奇異果適合直接吃,或是打成果汁、冰沙、入菜都很適合。9.無糖優格降血壓營養素:鈣。降血壓效果:無糖優格富含鈣質,足夠的鈣可使血管平滑肌鬆弛,也有放鬆肌肉的作用,進而穩定血壓;而有益菌能夠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發生硬化。美國心臟協會報告指出,無糖優格可以降低女性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一項長達3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每星期食用5份或更多無糖優格,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20%。如何吃:無糖優格可以搭配水果或堅果食用,當作健康的零食甜點。10.橄欖油降血壓營養素:橄欖多酚。降血壓效果: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建議的油脂,也是奶油的絕佳替代品。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好的膽固醇,能夠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幫助保持血管暢通,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橄欖多酚為抗炎化合物,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如何吃:每天攝取2~3份橄欖油,建議將其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或是用來拌沙拉、沾麵包食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9期)延伸閱讀: 運動有益降血壓 但千萬別做錯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 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
2020-08-02 養生.聰明飲食
自製冰淇淋 解夏天的渴
熱到受不了的炎炎夏日,有什麼比在家就能吃到真材實料的冰品更療癒呢?以下四道不需要機器也能完成的冰淇淋和冰棒,完成後可以隨意撒上自己喜愛的堅果、巧克力片或是稍微敲碎的餅乾,發揮創意怎麼做都好吃,一起來清涼一夏吧!檸檬冰淇淋材料:蛋黃1個、蛋1個、細砂糖100g、檸檬汁120ml、無鹽奶油35g、鮮奶油200ml、牛奶50ml作法:1.在鍋中放入蛋黃、蛋、糖,用打蛋器混合攪拌。2.用弱火燉煮,用木匙從鍋底抹過到鍋緣的方式慢慢混合,鍋底會容易焦,若覺得火太大時可以稍微移開,混合後再放回爐火。3.煮到黏稠狀,木匙滑過會有紋路時,加入檸檬汁,再持續攪拌直到呈現濃稠的乳霜狀,從爐火上移開。4.加入奶油用餘溫融化,再過濾。5.削入檸檬皮(我是用黃檸檬,香氣和台灣的綠檸檬其實不盡相同,看自己喜好),注意不要刮到白色的部分,會苦。用橡皮刮刀不斷攪拌直到冷卻後,加入鮮奶油和牛奶。6.放入冷凍,直到容器的邊緣開始凍結成霜時拿出來攪拌,重複此步驟大概3~4次,整鍋有奶昔感覺的時候就完成了。可以再進冷凍到自己喜歡的硬度。藍莓優格冰棒材料A:藍莓100g、蜂蜜20g、原味優格30g材料B:原味優格200g、牛奶50ml、蜂蜜30g作法:1.先做(A)藍莓的部分。將藍莓和蜂蜜放入耐熱容器中稍微攪拌,微波約1分30秒,放涼後再加入優格攪拌均勻。2.接著做(B)優格的部分。將所有材料一起拌勻,直到蜂蜜溶解。3.將已完成的(A)和(B)交錯倒入模具,不需攪拌,才能做出層次,放入冷凍庫直到結冰即可。奶油乳酪草莓冰淇淋材料:奶油乳酪200g、砂糖4大匙、牛奶2大匙、鮮奶油200ml、草莓果醬130g預備:將奶油乳酪放在室溫中回溫作法:1.奶油乳酪加入砂糖,用打蛋器打至光滑,最後加入牛奶,混合均勻。2.鮮奶油在使用前都放在冰箱,在攪拌盆底下墊冰水,用手持電動打蛋器打發,直到鮮奶油前端呈現挺立的程度。3.將一半份量的草莓果醬加入2中,用打蛋器攪拌均勻,倒入容器中。 4.分散倒入剩餘的草莓果醬,隨意攪拌成自己喜歡的波紋,冰入冷凍庫3小時以上即可。芒果雪酪材料:糖半杯、水半杯、熟成芒果2顆、萊姆汁1小顆的量、萊姆皮適量、鹽1小撮作法:1.在小鍋中放入糖和水,大火煮沸成為有點濃稠感的糖漿,從爐上移開,靜置到完全冷卻。2.將芒果放入鑄鐵鍋中,用手持攪拌器打至滑順,過程中慢慢加入冷卻的糖漿,幫助打成泥。刨入萊姆皮增添風味,用萊姆汁和鹽稍微調味,放入容器中冷凍。3.當容器的邊緣開始結凍,拿出來再攪拌一次,然後冰入冷凍,重複此步驟,直到雪酪成型但還不會太硬,可以用湯匙挖出的程度。4.如果冰隔夜,雪酪會變成一大塊芒果冰塊,可以稍微回溫,等到可以攪拌的程度,再重新「喇一喇」就可以享用啦。今日主廚/設計師、喜歡做菜和烘焙、七歲鵝子的媽媽。一天不開烤箱就很難過,夢想是有一天可以住在有大廚房的房子裡,吃再多麵包和冰淇淋也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