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基礎代謝率
共找到
158
筆 文章
-
-
2020-04-10 新聞.健康知識+
心臟病、腦中風跟腰粗有關?超過「這尺寸」要有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起來,常聽女性表示明明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同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不僅僅是貼心女兒、呵護家人的母親,也是職場工作者或是家庭照顧者及家庭重要支柱。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由於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會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可能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因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有腰圍過粗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女性健康3招 遠離慢性疾病 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遇特殊節慶想吃甜食,建議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以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而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運動不難,做就對了除了工作中的勞動外,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健走或是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於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才能掌握體重變化情形。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
2020-03-08 橘世代.健康橘
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因此容易感到疲勞,不管再怎麼進食依然無精打采,甚至變成易胖體質。專家教你在步入下個人生階段時,如何找回身體主導權,健康面對新生活。【肌力隨年齡減少 身體穩定性變差】世界健身(World Gym)的專業教練Jacko就提到,許多熟齡的人常覺得身體各處痠痛,有極大部分可能是肌力不足所導致。他以自身教學多年的經驗觀察到,很多熟齡的民眾因為肌力退化,活動時都會產生「代償」作用,例如若是手臂力量不足,搬運重物時,肩膀上的斜方肌就會跟著出力,由於穩定度不足,很容易受傷或是感到痠痛。所以,當這些民眾來尋求運動建議時,他都會建議,要從活動關節開始,讓身體先習慣如何正確的使用,之後再藉由其他方式來增加肌力。【肌力運動好處多多 預防變胖與其他病變】根據「台灣健康運動管理協會」的研究指出,想擁有健康有活力的樂齡生活,不能忽略肌力訓練的重要性,而且能夠帶給身體諸多好處,包括「增加骨質密度」、「提高基礎代謝率」、「強化結締組織」等。Jacko教練也表示,最怕就是不願意活動,讓原本因代償受傷的肌肉部分產生「沾黏」。所以他在教學時,多半會以鼓勵的方式進行,無論是靜態伸展結合肌力訓練,都是希望先找回身體的柔軟度為主要目的。【藉由機器判斷肌肉量 輔以重訓增加肌力】要判斷肌肉量是否不足,可以到國民健身中心或是健身房,以一般常見的測量肌肉量儀器inbody來判斷。標準肌肉量應該在90%,偏少就要思考如何增加,當肌肉量達標後,後續必須維持運動習慣,才能避免肌力不足的情況發生。增加肌力方式很多種,包括了游泳、慢跑、跳舞都能有助肌肉增加,但有氧運動的效果有限。Jacko教練建議,當身體習慣運動頻率之後,就能以器材輔助不同部位的「重量訓練」,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他以李濤、李艷秋夫婦的經驗為例,兩人也藉由健身運動來讓人生產生正向的劇變。【不只是重量訓練 日常生活也能鍛鍊】維持了運動習慣後,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戶外才能運動,Jakco說,在家也能夠做簡單訓練,以常見的「棒式」、「鳥狗式」來強化核心肌群。因為核心也就是腹部的肌肉穩定身體軀幹重要的力量,搭配「腹式呼吸法」效果更好,建議在重訓或其他運動之外,1周能操作3到4次為佳。【更多熟齡運動大指南↘↘↘】。50歲才開始練跑,還是能像運動員一樣敏捷。「123」三步驟正確運動 健康才能常保如新。運動後肌肉一定要有酸痛感 減肥才會有效果?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5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不願放棄!人工生殖第3次終成功 她40歲喜得女
40歲的王姓女子結婚4年多,想懷孕卻流產,求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做了2次人工生殖都失敗,擔心年紀太大,一度想放棄,卻在醫師的鼓勵下做了第3次人工生殖,回診驗血時收到最珍貴的禮物,「成功懷孕了,是個女孩!」「當醫師告訴我懷孕了 ,我在診間大哭,喜極而泣,不敢相信等了這麼久終於懷孕了!」王姓女子分享在得知懷孕那一剎那的開心 ,目前小寶寶約兩個月大,她也特別寫卡片致謝,提到自己是「實現夢想的媽咪和爹地 。」王姓女子結婚4年多,一直想懷孕都沒成功,好不容易第一次懷孕卻流產,在生殖醫學中心嘗試2次人工生殖都失敗,擔心可能年紀太大,想改做試管嬰兒,中醫大新竹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孝祖鼓勵她「 再給醫師一次機會」,第3次人工生殖回診時,王媽咪認為身體沒有什麼變化,應該又失敗了,沒想到驗血後,林孝祖卻給她最珍貴的禮物。林孝祖表示,面對生育問題,就是儘早規劃,備孕時間和失敗機會可能會縮短,建議想懷孕的夫妻要有健康生活型態,例如改掉熬夜和抽菸等不良習慣,搭配適當運動,運動可以降低壓力也提高基礎代謝率刺激治療。也建議男性可多吃維他命C、E或鋅及海鮮等,提高精蟲的品質;另外,提醒媽咪正向面對療程結果,人工療程預估2到3次療程,如果3次都失敗,或許在人工療程有些條件無法克服,此時可能就會建議改試管。王姓女子也分享,前2次做完人工生殖就到處趴趴走,第3次乖乖在家休息就懷孕了,特別感謝林孝祖主任不斷鼓勵她要有「正能量」,「好好吃好好睡」,有了正能量,讓她終於成功懷孕。
-
2020-02-17 養生.聰明飲食
喝熱飲也要選對喝!這類飲品小心喝了寒更寒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天冷喝點熱飲祛寒,喝之前注意,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天冷想喝熱飲祛寒,喝對成分也很關鍵;選熱豆漿、牛奶、花草茶和薑茶可有效暖身,喝咖啡、茶類、可可反而容易手腳冰冷,喝酒更要小心失溫風險!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想靠食物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指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所以熱豆漿、熱牛奶除了暖身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足夠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後有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許惠玉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買老薑自己烹煮,並盡量減少加糖。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表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存在於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亦含於芹菜、洋蔥、花椰菜等;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種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咖啡因可能導致手腳冰冷,而酒精易造成失溫許惠玉說明,天冷時許多人也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但這類飲品要注意咖啡因問題。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許惠玉建議,冷天想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或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天冷可以喝酒來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體溫會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其實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董氏基金會建議,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的效果,重要的還是透過活動、運動提高新陳代謝;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容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起來伸展一下,並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幫助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呼呼。延伸閱讀▶天冷喝熱飲,但你了解手中那杯沖泡飲品嗎?小心選錯越喝越傷身!▶泡一杯榖色穀香的熱飲等於健康飲食? 先學會看產品標示吧!▶喝熱飲也會致癌?重點在於過燙與重複刺激 而不是飲料有問題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1-30 養生.健康瘦身
年後來甩肉之吃素能不能瘦?兩大原則是關鍵
年後想甩去肥肉,吃素是可行的作法嗎?醫師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是「減脂」與「增肌」,前者即是藉由飲食控制熱量進出,以減去體脂肪;蔬菜水果的熱量比肉類來得低,但若同時攝取更多澱粉、高油或高糖食物導致吃進更多熱量,仍舊無法成功甩去油脂。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減肥塑身的兩大原則包括「減脂」與「增肌」,「減脂」主要是透過飲食控制熱量進出,第一步驟須算出維持現在體重所需的每日熱量,一般約是體重乘以30,以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所需的熱量約為60X30大卡,也就是1800大卡。減重期間每日最多減少攝取500大卡,因此60公斤的成人每日可只吃1300大卡;累計減少攝取約7700大卡,就能甩去一公斤。飲食控制的同時要注意各類營養素均衡,醣類、脂肪、蛋白質的占比約為五比二比三,且盡量以白肉取代紅肉,以全穀類取代精緻澱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如果容易餓,有些進食小技巧可以考慮,像是餐前半小時先喝500毫升的水,研究顯示可抑制食慾,平均每餐可減少攝取41大卡;每一口多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的食量;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的肉類,這時候通常已有七分飽,最後再吃半碗飯,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就能感到十分飽足。減脂階段可稍稍搭配有氧運動,所謂有氧運動,就是會令人發喘的運動,像是快走、游泳。這個過程中要吸進很多空氣來燃燒脂肪、消耗熱量,因此也可計算與調控每日熱量進出。當體重下降,就可開始藉由無氧運動「增肌」。蕭敦仁表示,所謂無氧運動,就是運動過程需要閉氣,較典型的像是重量訓練、仰臥起坐等。這個閉氣過程會讓體內累積氧債、肌肉堆積乳酸,乳酸又會刺激肌肉細胞增生,因而能提升基礎代謝率,讓每日自然消耗掉的熱量更多。
-
2020-01-23 橘世代.健康橘
擔心過年體重暴增?專家:減重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才是聰明作法
保持好身材不僅好看更健康,但因基礎代謝率下降,橘世代民眾常在減重與復胖的循環中氣餒。體重控制需長期抗戰,專家提醒,儘管運動在消耗熱量時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只靠運動減重卻相當的困難,規律運動同時,也要忌口,可從設定每日熱量攝取總量開始。國健署「肥胖100問+」指出,許多研究都指出單純靠運動減重的效果遠遠不如飲食控制。想要減少1公斤的體脂肪,需要多消耗約7,700大卡的熱量,事實上持續1小時活動時可交談,但無法唱歌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只能消耗約300到400大卡熱量。換句話說,要甩掉1公斤體脂肪,需要20多小時中等強度運動才能辦到,這代表著持續一個月,每天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這樣的運動量對忙碌的現代人並不容易。Q1、要怎麼設定每天的熱量目標?減肥者不適當節食,易造成身體出現快速減重與迅速復胖的變化,也就是醫學上稱的「溜溜球效應」,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強調,體重控制是長期戰,減肥沒有速成班。過度嚴苛的節食讓人出現虛弱、掉髮,影響情緒,建議每周以減輕0.5公斤為目標,每日應減少500大卡。通常設計減重飲食,女性每天1,200至1,500大卡、男性1,500至1,800 大卡。每日熱量攝取低於1,200 大卡,就很難從限量食物去滿足身體營養需求,而需借助綜合維他命、礦物質補充。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避免打退堂鼓,以能夠做到為原則,可參考漸進式做法,每日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份量控制,朝向日減500大卡邁進。在均衡飲食原則下,耐心經營,總有一天射中目標。Q2:減重需要餓肚子嗎?營養師夏子雯認為,減肥者因調整飲食,難免需要克服飢餓,但不宜過餓,建議可以在飯間飢餓時,吃一小包蘇打餅或水果。除保持低脂飲食外,可以蔬菜、蛋白質作為主食,用餐時先吃蔬菜、蛋白質,先有飽足感,再搭配低碳水化合物,每餐只吃半碗飯,可有效抑制食欲。減重時要讓自己吃飽、吃巧,減少熱量的聰明作法,就是選擇低熱量高纖維食物來增加飽足感,以及降低飢餓感。富含水分與膳食纖維的蔬果不但熱量低,還可以填飽胃部空間。大多數蔬菜熱量極低,低糖分的水果如番茄、芭樂也適合取代點心充飢。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6 新聞.健康知識+
長期日走萬步仍成效不彰?體能訓練專家教你改這樣做
相信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也都知道想要減肥預防生活習慣病,或是鍛鍊下半身以防臥床不起,最好日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但是,就算大家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卻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得如何做運動才能發揮成效。甚至於,應該會有人因為「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或是「不知道第一步該怎麼做才好」等種種理由,於是在運動之前,老早就宣告放棄。還有些人就算已經下定決心,踏出第一步要開始做運動了,卻總是感受不到成果,因此倍感沮喪。明明已經在做運動了,卻還是無法如願地瘦下來,健康檢查的結果也依舊不理想,甚至於爬個樓梯還是上氣不接下氣……為什麼就算開始運動了,還是會演變成這樣的局面呢?就是因為很多人都陷入「自認做過運動」的迷思裡。這世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譬如大家應該常聽說「提前一站下車走路回家」,或是「做家事時想辦法邊動邊做肌肉訓練」等。但是多走一站的距離,或是做家事順便做肌肉訓練,在運動強度不足的狀態下,根本無法達到「做運動的目的」。當然多走一站的距離,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幫助。我們做運動的目的有多種,如果想要紓解壓力,或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新陳代謝的話,運動強度低的「輕鬆」健走或肌肉訓練或許可行。但如果運動的目的是在於消除肥胖、解決生活習慣病或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改善健檢紅字的話,一昧地長時間做強度低的健走或肌肉訓練,老實說效果很差。愈是忙到抽不出時間的人,愈是需要增加運動強度。不然隨意做些強度低的運動,就「自認做過運動」了,自然很難看出成果。做再多「練不出肌肉」的運動根本毫無意義?究竟何謂具適當強度,能展現成果的運動呢?這點可用能不能練出肌肉作為一個參考依據。「輕鬆」的運動,或許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卻很難練出肌肉。事實上,「肌肉對於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觀念,最近受到愈來愈多研究或媒體們熱烈地討論。人類的肌肉量,會在二十幾歲至三十幾歲時達到顛峰,日後主要會從下半身的部分開始衰退。更有研究發現,過了三十幾歲之後,肌肉量會逐年下降一%。也就是說,什麼都不做的話,肌肉量只會一路消減下去。肌肉量變少的話,會發生什麼情形呢?比方說,目前已知需要協助或需要看護(臥床不起)的人,約有三成起因於「運動器官機能不佳」。所謂的運動器官,就是肌肉、骨骼及關節等,與身體活動相關的部位之總稱。總而言之,事先藉由肌肉訓練維持肌肉量,鍛鍊下半身,使身體活動自如,即可預防臥床不起。此外,另有研究指出,肌肉訓練對於預防失智症也能看出一定的成效。「缺乏運動」是罹患阿滋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報告顯示,透過肌肉訓練或有氧運動等方式刺激肌肉,並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活化大腦,可能有助於預防失智症。話雖然這麼說,就算研究提出想要預防臥床不起或失智症,應讓身體長出肌肉,但是大家可能會覺得,「擔心這種問題似乎言之過早」。然而,為什麼會希望大家從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就應該開始做運動練肌肉,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現在就以做運動減肥這個例子,為大家說明緣由。可能有很多人,都認為做輕度運動流點汗就能瘦下來,但是事實未必如此。在這世上,有些人為了瘦下來,於是會穿著厚重衣物去跑步,或是藉由上三溫暖或做熱瑜珈等方式,想讓汗水痛快地排出體外。甚至可能有些人還會覺得,汗流得愈多,代表脂肪也能大量燃燒,但事實上這些排出體外的汗水,絕對不會和脂肪的燃燒量呈正比!或許有些人在暢快流汗後,一量體重會開心地發現「體重變輕了!」,但那只是身體的水分流失而已。過度流汗後會呈現輕度脫水症狀,若不及時補充水分,有時還可能因此造成心臟等處的負擔。許多女性在計畫「開始做運動」時,都會從熱瑜珈著手。當然熱瑜珈有助於使身心煥然一新,但在高溫的室內環境,不但無法長時間運動,而且消耗的熱量也沒有想像中來得多。再加上運動強度也偏低,因此應該不太能練出肌肉來。若說到能夠燃燒脂肪的運動, 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想必是健走或跑步這類的「有氧運動」。但在肌肉量少的狀態下做有氧運動,倒不如先做肌肉訓練,這樣更能夠「抄捷徑」練出肌肉來。只要肌肉增加,基礎代謝率就會提升,相對也就能燃燒較多的脂肪。再者,想要預防或改善糖尿病的人,切記一定要增加肌肉量,才能讓身體容易大量消耗掉糖。如要解決生活習慣病的問題,關鍵就是做有氧運動再搭配肌肉訓練。為什麼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也看不出成效除此之外,大家都耳聞過的健康知識之一,想必少不了「一天走一萬步」。一天能夠實際走上一萬步,而且能持之以恆的人,真的很令人敬佩。然而,「長時間一天走一萬步,卻不覺得成效顯著」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總是花費相同時間,走同樣路程的話,運動負荷完全一樣,所以就算走上一萬步,肌肉也不會增加。如果沒有加快走路速度,或是變化路程提升負荷的話,根本無法達到運動目的,詳細的解說請容我後續說明。而且用健走的方式走上一萬步,通常得花費二小時以上的時間。生活忙碌的人,要他們為了運動擠出「二小時」,實在很為難。所以,與其走一萬步,倒不如視需求,搭配二十分鐘的跑步,或是十分鐘的肌肉訓練,我敢說這樣肯定效率更佳。(本文選自方舟文化《醫生說「請妳運動!」時,最強女性對症運動指南》)
共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