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寵物.寵物疾病
搜尋
口腔
共找到
1341
筆 文章
-
-
2024-09-06 醫療.牙科
漱口水越辣越有效?牙醫師破解7大迷思:辣漱口水含「1物質」,長期用傷口腔
牙齒健康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根據台灣青年世代口腔健康問卷調查顯示,台灣18至30歲年輕族群中,有高達6成5的民眾在過去2年內曾發生牙齒疼痛、牙齦發炎出血或牙齒敏感等症狀,而且有3成的人沒有定期口腔檢查的習慣,出現病症仍然置之不理。想要有一口好牙,除了牙齒清潔外,刷牙工具的選擇、口腔的保健迷思也很關鍵!針對民眾常見的7大迷思,就由恩主公醫院牙醫部部主任范綱信醫師一次解析。牙齒黃黃的、有斑點正常嗎?正常。牙齒的顏色主要由象牙質呈現,正常的牙齒應為「白裡透黃」。 年輕時的琺瑯質較厚且透明,看起來牙齒會比較白,隨著年齡增長,琺瑯質會因刷牙和磨耗變薄,象牙質的顏色會更明顯地顯露,使牙齒看起來變黃。因此,年輕人的牙齒通常較白,是因為琺瑯質較厚,而年紀大的人則因琺瑯質變薄,牙齒自然會顯得較黃。此外,飲食習慣如喝茶、咖啡和抽菸也會加速牙齒變黃。 什麼是牙齒脫鈣至於牙齒刷不掉的白點,可能是「脫鈣」了。正常的牙齒應該是白色且透明的,但當它變成乳白色或死白色時,就表示牙齒已經脫鈣。脫鈣初期,牙齒表面會出現白斑,這是一種警訊,表示牙齒清潔不夠,鈣離子已經被釋放出來。如果不加以注意,這些脫鈣區域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蛀牙。 當牙齒處於脫鈣階段時,透過正確的口腔照護,減少蛀牙的風險。如果未能及時處理,牙齒可能會進一步蛀蝕,影響到牙神經後續恐需進行根管治療。相對地,長期慢性的蛀牙通常顯示為黑色,而不是白色。因此,家長在檢查孩子的牙齒時,看到白色斑點應該引起重視,並及時就醫。 美白牙膏有幫助嗎美白牙膏通常含有能夠去除牙齒表面染色的顆粒狀物質,但同時也可能損傷琺瑯質。特別是對於敏感性牙齒者,美白牙膏可能會加重敏感問題。因此建議在使用美白牙膏前,先諮詢牙醫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此類產品。用牙線棒、牙間刷會讓牙縫變大嗎?不會。使用牙線棒、牙間刷會感覺牙縫變大,可能是牙齦發炎腫脹導致。當牙縫清潔乾淨後,腫脹消退、牙縫顯得變大,屬於正常的現象,因此不需過度擔心。只要正確使用潔牙工具,不僅不會使牙縫變大,還能清除牙菌斑、防止牙齦發炎、牙周病、蛀牙等其他口腔問題。 正確使用牙間刷和牙線棒使用牙間刷時,不應過度用力,如果使用時感到疼痛,應立即停止並檢查使用方法。選擇適合自己牙縫大小的牙間刷非常重要,過大或過小的牙間刷都可能無法有效清潔;牙線棒的使用也需要注意,通常每清潔兩三個牙縫後,就需要將牙線棒清潔乾淨,避免將已清潔出的髒東西再次帶回牙縫中。 另,牙刷、牙線棒和牙間刷都應根據其狀況及時更換,如牙刷分岔或牙線棒中間的牙線拉斷、牙間刷的刷毛分岔或鋼絲彎曲,避免影響後續潔牙效果。 牙齒酸用抗敏感牙膏?不一定。抗敏感牙膏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牙齒敏感,修復受損的琺瑯質,減輕外界刺激引起的酸痛感。但並非所有的牙齒酸痛問題都能透過使用抗敏感牙膏解決。牙齒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情況:.刷牙方式不當:使用過於用力或硬毛牙刷會導致牙齒琺瑯質磨耗,進而引起敏感。.磨牙:夜間磨牙會對牙齒造成磨損,導致牙齒敏感。.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至口腔,會腐蝕牙齒琺瑯質,導致酸痛。.飲食習慣:經常食用酸性食物或飲料也會損害牙齒琺瑯質。當牙齒出現酸痛時,應先尋求牙醫師的專業診斷,牙醫師能夠通過鑑別診斷找出牙齒敏感的真正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刷牙方式不當,會建議改用軟毛牙刷並指導正確的刷牙方法;有磨牙習慣的人,可能會建議夜間佩戴咬合板來保護牙齒。 正確使用抗敏感牙膏如果經過牙醫師的診斷,確定牙齒敏感是因為琺瑯質磨損等原因,牙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抗敏感牙膏。且患者也需要在使用抗敏感牙膏的同時,改正不當的刷牙方式,避免進一步損害琺瑯質。漱口水越辣越有效?錯。漱口水中的辣味通常來自於酒精,但酒精的存在主要是作為溶劑,用來溶解某些需要藥效的成分。因此,含酒精的漱口水並不一定不好,只是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其用途和頻率。 含酒精漱口水的適用場合含酒精的漱口水適合在「短期內」使用,例如在牙周手術或植牙後的幾天內使用,可以幫助減少術後疼痛和提高清潔效果。但長期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可能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長期使用。 日常保養漱口水的選擇與使用:對於日常口腔保養,建議選擇溫和且不含酒精的漱口水,這些漱口水通常含有一些有益口腔菌叢的成分,適合長期使用。此外,含氟的漱口水也可以幫助預防蛀牙,但應避免讓六歲以下的小朋友使用漱口水,若必須使用,應在家長的監督下進行。 漱口水的使用頻率:建議為一天三次,即三餐飯後,刷完牙後使用。每次漱口應含漱一分鐘,這樣可以達到最佳效果。短於一分鐘的含漱時間效果較差。另,對於接受化療的小朋友或有免疫系統疾病的孩子,不建議使用漱口水,以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25萬個仰臥起坐,只能減去半公斤脂肪!想練腹肌改做「90秒運動」更有效
-
2024-09-05 失智.新手照顧
「介護食品選購指南」長者牙口不好、吞嚥困難如何備餐?
目錄基本介紹-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食用調理方式-口味選擇偏好市售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等級2牙齦磨--等級3舌可碎--等級4好吞嚥-依濃稠程度-自行調製粉爸媽年紀大了,是不是會因為咬不動,無法吃較硬的食物?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天都在煩惱該準備什麼餐點?擔心他們吃得不夠有營養,甚至沒有食欲?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年齡增長常伴隨著吞嚥困難、咀嚼能力下降等問題,導致長輩在進食時面臨諸多困難。介護食品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幫助長輩可以吃得下、吃得好,獲取足夠營養,同時改善用餐體驗。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詞彙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專門為了長輩或吞嚥困難者所設計的特殊食品,無論是自行調製、或是購買市面上的現成品,都是為了幫助長者在咀嚼吞嚥能力退化下,也能夠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的命名,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是通用設計食品的意思,所以其實有很多族群都是適合吃介護食品的喔!高齡長輩族群:各項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影響食慾及營養攝取。牙口不佳族群:牙齒矯正、缺牙等口腔疾病造成無法正常飲食。吞嚥障礙族群:食道肌肉受損退化,吞嚥困難造成容易嗆咳。照顧備餐族群:幫助簡化準備餐點的時間過程,降低照顧負擔。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例如「日本UDF(Universal Design Food) 」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此外,「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也針對飲品進行分類,將其從稀到稠分成3級。除了日本,台灣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出的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或飲品,提升生活品質。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選擇介護食品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綜合前面提到的分級標準,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介護食品,質地由硬到軟可以分成四種等級:等級1『輕鬆咬』:用牙齒可輕鬆咬碎等級2『牙齦磨』:用牙齦就可以磨碎等級3『舌可碎』:用舌頭就可以壓碎等級4『好吞嚥』:不需要咀嚼,可直接吞下有些購物網站會將軟硬等級清楚標示,方便消費者直接依照長輩的牙口狀況,挑選購買對應的介護食品。食用調理方式無論是長輩自行處理,或是有家人看護幫忙備餐,調理的便利性,也是挑選時的重要考量。市售介護食品多以調理包或封膜容器包裝,常溫保存者,原則上是打開後就可以直接吃,不過大部分會建議加熱後更可口。加熱方式也很簡單,都是以微波爐、電鍋、或者隔水加熱等方式處理就可以囉!口味選擇偏好市面上的許多介護食品品牌與營養師團隊合作,採用天然食材作為基底,並利用創新技術將食材細打後重新塑型。這不僅滿足了牙口不好的需求,也維持了食物的原型,讓長輩更有食慾,同時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在口味選擇上,台灣消費者有豐富的選擇,包含來自日本的品牌如Ever-Smile、雅膳誼Kewpie、美國品牌百仕可,以及台灣的品牌如奇美、優加+、護力呷。這些品牌提供各式口味,例如三杯雞、滷肉豬、地瓜豬肉粥等台灣道地傳統口味,也有日式海鮮拉麵、炙燒鮭魚凍等日式風味。這些選擇讓長輩可以依需求調整,不會因為單調的餐食而感到厭倦。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此等級需要使用牙齒進行咀嚼,適合牙口狀況相對較好的長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選擇相對少。例如,日本「雅膳誼」推出的總匯野菜雞肉丸、鮮蔬滑蛋蝦丸等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等級2:牙齦磨這個等級的設計讓長者可以依靠牙齦磨碎食物。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日式海鮮醬油風味拉麵、台灣「護力呷」香菇羅漢素食粥,另外還有由退休阿嬤組成「灶神在家」團隊所提供的冷凍宅配的銀牙餐。百仕可護力呷灶神在家等級3:舌可碎這個等級是可以用舌頭輕易壓碎,算是介護食品的主流大宗需求。推薦台灣「優加U+」軟心肉排餐推出的蔥油雞、滷肉豬、日本「Ever-Smile」南瓜燉雞肉,或是食品大廠「奇美食品」推出的銀髮膳食軟質餐,就有紅燒獅子頭、蒜香青江菜、南瓜粥等20種以上的口味可供選擇。優加U+Ever-Smile奇美食品等級4:好吞嚥 這是最軟的食品質地,適合無法咀嚼的長者,讓他們可以直接吞嚥。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義式蔬菜泥、還有像日本「FORICA」福瑞加甚至推出小菜、點心凍等多樣選擇,滿足主食以外的點心需求。百仕可FORICA介護食品推薦/依濃稠程度目前台灣市售的增稠飲料,選擇不像介護食品那麼多,但仍有不錯的產品可供選擇。例如日本「Ever-Smile」推出的蘋果汁和運動飲料,都是屬於「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定義的第2級,具有明顯濃稠度,流動速度緩慢,有助於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同時保留飲品的原始風味。Ever-Smile介護食品推薦/自行調製粉除了現成買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介護食品和增稠飲料外,消費者也可選擇自行調製,以滿足個別需求。例如日本「食膳樂」MJ粉此類的食物調製粉,加入粥、飯、肉、魚或蔬菜等食材後,經過攪拌、加熱塑形,降溫即可成為滑順好吞的果凍餐。食膳樂MJ粉食膳樂食物調製粉食膳樂食物軟化劑另外也有像「紐萃」舒活雅S此類的液體調製粉,無論是茶水、牛奶、果汁或是湯品,加入液體調製粉,攪拌後靜置,即可變得濃稠,有效幫助長輩飲用時避免嗆咳。紐萃吞樂美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介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挑選適合的介護食品不僅是為了滿足長輩的營養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愉快地上餐桌,和家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透過選擇適合的軟硬質地和口味,您能夠為家中長輩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讓每一頓飯都成為帶給家人幸福的時刻。樂齡網
-
2024-09-05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基隆市】長輩多住山坡上 張賢政:「3箭」連結長照資源供在地安老
高齡人口超過21%,轄內土地有九成五是山坡地形,也就是說,對在雨都基隆生活的老人家們來說,爬山坡與爬樓梯成了日常。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表示,根據內政部偏鄉定義,基隆市沒有偏鄉,但實際上摩托車到不了的地方,百階樓梯就是偏鄉,先天因素更難以連結長照資源。面對基隆市的長照服務涵蓋率僅六成七,衛生局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緊腳步,推出各項高齡友善政策,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24小時LINE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等,以提供基隆市的老人家們在地化的高齡照顧。設專責單位整合長照資源 基隆急起直追照顧長輩為了接住基隆市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基隆市急起直追布建高齡服務。張賢政表示,增加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管人員、社區失智據點、長照交通接送車,也將再推出接送預約平台,讓民眾可以更有效利用長照交通接送車。而過去分屬於衛生局、社會處的長照業務,基隆市成立「長期照顧服務管理所」專責單位,以減少使用者與業者不便,並提高行政效率。第一箭:提高日照中心涵蓋率衛生局不僅在運動場館建置銀髮健身俱樂部,對於衛福部提出的「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張賢政表示,已經新設1家日照中心,另核發五家籌設許可,預計會先到14家的目標,把涵蓋率提升至80%,可以活化空間,並平衡日照資源分佈。針對老人家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病,基隆市除了有21處社區長者健康促進站,提供專業運動指導外,亦會提供其所需服務如居家服務、輔具租賃,也與牙醫師公會及職能治療師公會合作,衛教長者口腔保健,避免清潔不佳、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亮眼成果曾獲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肯定。第二箭:持續擴增在宅急症照護人力至於中央健保署推出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張賢政說,基隆正在急起直追,目前已有四個醫療團隊小組申請加入,衛生局將持續邀請鄰近醫院投入支援。第三箭:24小時Line照護平台提供即時諮詢基隆市今年8月開通的Line長輩照護平台,延續自兒童節上路的Line親子照護平台,其由專業醫護提供24小時線上健康照護諮詢服務。親子照護平台截至7月底已有近4千位好友,滿意度達九成八;下半年將導入個管師,擴增業務至兒童發展評估與早療、系統性轉介回日常就醫診所、有提供出生日期幼兒疫苗接種通知等,讓基隆市照護更加個人化。然而,張賢政表示,長輩問題多元,老化與疾病互相交織成更嚴重的功能衰退,如多重慢性病、認知功能退化及肌無力等,長輩照顧平台挑戰大,因此目前先以急性健康照護為題諮詢為主,年底前再依據諮詢需求重點,連結長輩長照、預防保健等資源。降慢性病發生率 基隆3大方案助存健康老本肥胖是多種慢性病的開端,若要減少日後長照需求,民眾須提前為老後存本。張賢政指出,市府透過「提供全榖與未精製雜糧」、「運動科技推動健康體位」、「代謝症候群改善方案」等三大健康生活型態方案,協助市民從日常建立健康生活習慣,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根據112年基隆市民飲食習慣調查顯示,僅15%每天至少攝取一次未精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因此基隆市針對店家有供應全榖雜糧、少油、少糖、少味精、可調整軟硬度等依個人需求調整的服務,特別標示出給民眾參考,方便民眾選擇健康菜色,且未來也可發展不同疾病患者對應的標示。除此之外也由社區營養中心與社區據點合作,升級據點共餐營養設計。運動的部分,基隆市因應地形及多雨的氣候,今年起推動讓不同年齡層都能參加的超慢跑,吸引許多民眾參與,其中監測體重的3個社區、1個職場,辦理為期三個月的每週一次課程,同儕效應搭配營養諮詢,平均一人減輕2公斤,未來將擴展到其他社區及職場。若民眾已罹患代謝症候群,應納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劃,但張賢政坦言,過去基隆執行成果不夠理想,在逐一拜訪各醫療院所,推動獎勵方案,先從代謝症候群照護做起,加上國健署簡化行政流程後,截至6月底,轄內115間西醫診所已新增至30間加入計畫,2,513人接受收案。篩檢、疫苗雙管齊下 打造友善照護城市此外,基隆市既有的「闔家歡篩檢」,開放年滿30歲的市民參與三高、代謝症候群、腎臟病與胸部X光篩檢、65歲長者功能評估,做早期預防保健,也將視今年爭取國健署推動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於基隆市的試辦成果,將此項目逐步納入其中。對於傳染病的預防,張賢政指出,落實中央的疫苗政策,提供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公費疫苗之外,也正積極爭取明年編列預算,補助經濟弱勢族群接種腸病毒、輪狀病毒疫苗。民眾也可藉由「基隆市健康地圖」,查詢成人預防保健院所、C肝口服新藥健保給付院所及血壓站服務地點,定期篩檢、量血壓,自主追蹤身體狀況。
-
2024-09-04 養生.聰明飲食
氣泡水對你的健康有好處嗎?3個小技巧有助避免潛在風險
相信許多人對氣泡水(Sparkling Water)並不陌生,氣泡水或稱碳酸水是注入二氧化碳氣體以產生氣泡感的水,它清爽的味道和缺乏卡路里是受歡迎的原因,使其成為含糖碳酸飲料更健康的替代品。 然而,氣泡水真的對健康有益嗎?氣泡水的好處雖然氣泡水以其清爽味道聞名,但氣泡水也具有許多潛在的健康益處。1.補充水分事實上,氣泡水只是水,透過提供白開水的替代品來支援水合,鼓勵人們滿足日常補水需求。 然而,它的碳酸感可以增強一些人的飲用體驗,使那些不喜歡喝水或不喜歡飲用水的人更能接受。2.提供飽足感氣泡水有助於抑制對果汁或蘇打水等含糖飲料的渴望,使卡路里控制更容易維持。此外,碳酸化可以產生飽腹感,這可能有助於減少整體卡路里攝取量。3.可能有助緩解便秘研究發現,水分攝取量不足可能會增加你便秘的風險。喝起泡水則可以幫助你滿足補水需求,以保持消化系統的水合作用。氣泡水的副作用即便透過適量飲用氣泡水和其他補水飲料,可以降低飲用氣泡水的潛在風險。然而,仍存有一些風險需要考慮。1.可能影響牙齒健康根據口腔健康基金會的說法,當接觸pH值低於5.5的任何東西時,琺瑯質會受侵蝕。因為氣泡水具有碳酸性,可能導致琺瑯質發生變化。2.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適氣泡水可能會導致一些人脹氣,特別是當大量或快速飲用時。如果發現你的腸胃對碳酸的耐受性不好,就得考慮減少氣泡水的攝取量。3.可能含有隱藏甜味劑部分品牌氣泡水可能含有糖、人工甜味劑、咖啡因和其他添加物,但最好的種類是只有水和碳酸。一些研究表明,大量食用人工甜味劑時可能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飲用氣泡水3技巧為了充分享受飲用氣泡水的優點,並儘量減少與之相關的潛在風險,可參考以下方法:1.使用吸管透過吸管飲用氣泡水可以大幅減少與牙齒的直接接觸,從而降低琺瑯質侵蝕的風險。2.適量飲用雖然氣泡水通常被認為對健康人是安全的,但適量飲用是關鍵,特別是你容易脹氣的話。3.用水漱口喝完氣泡水後用白開水漱口,以幫助沖洗掉任何可能導致牙齒問題的物質。【資料來源】.Is Sparkling Water Good for You?.Is Sparkling Water Good or Bad for Your Health?.Is Sparkling Water Good for You? Experts Explain
-
2024-09-0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探病送禮怎麼送?營養師解說常見8款 2情況要慎選
探病送禮有學問,並非覺得不錯就送給對方,也得考量對方是否真能使用,或者反而多增加一些困擾。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8種伴手禮,以及當中的營養、送什麼概念的,還有部分族群應避免的。 8種常見食物型探病伴手禮是送什麼的?哪些人不適合? 嫚嫚營養師表示,以食物型的伴手禮來看,天然食材製作的普遍都能送,不過也要注意有些其實偏向於藥物,甚至是來路不明的藥物,就不建議作為探病伴手禮。 雞湯、魚湯:手術、產後需要修復,或較難下嚥又需要補充營養等。雞肉或魚肉含優質蛋白質等營養,透過熬煮能煮出較小的胜肽、胺基酸,不只較容易攝取、也較容易吸收、幫助病後或術後恢復。不適合的族群和雞精、滴雞精等類似。 雞/魚精、滴雞/魚精:似濃縮雞/魚湯,經過脫油處理,可降低油脂、熱量攝取,適合族群也相近,而且是現成的,能節省時間,也方便分食、方便送禮。而現代技術也會視廠商再結合其他養生效果,例如抗疲勞等。不過楓糖尿症、痛風、急性高血壓、腎臟病、魚類海鮮過敏就不建議食用,3歲以下孩童則減量。 燕窩:適合族群大致同雞精,主材料是燕子的口腔中的膠質分泌物,主要營養在於蛋白質,其他也包含碳水化合物、微量礦物質,這些多元營養有助身體恢復。燕窩酸、表皮生長因子等特殊營養,研究認為可助抗氧化、抗發炎、促進代謝及修復,包括皮膚和黏膜,特別是產後養顏美容,不過還盼更多研究證實。一般而言,只要不會對蛋白質過敏,各族群幾乎都能吃,不過需要留意冰糖等調味,可能影響體重等。 蜆精:主要養分在於肝醣,肝醣足夠的情況下有助護肝、抗疲勞、提振精神、增強體力等,也如雞精一般,是一種普遍族群多能食用的品項之一。不適合的族群包括各類肝病患者,例如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肝癌等,以及痛風、急性高血壓、腎臟病、海鮮過敏者。 人參:因為普及、食材相對少見、又確實有人蔘皂苷等幫助調節免疫的營養,像是人人能用的高檔的禮品。不過實際上為中藥材的一種,效果往往較強,並非人人能用。亞洲參偏溫、較補,較適合體虛、長者等,對青壯年可能就容易補過頭。西洋參則偏涼、溫和,各年齡層可適量飲用。但不論如何都不宜和藥物一起使用,有用藥者注意。 靈芝:多醣體、三萜類化合物是主要養分,特別有助調節免疫力,也有不少研究正著重於抗腫瘤。不過和人參一樣是中藥材的一種,效果可能過強,不適合用藥者、懷孕、哺乳中的婦女。 水果:本就是國民每日6大營養之一,是普遍皆可送的,尤其國人普遍蔬果補充不足。當中的各種維生素、植化素等,對人體皆有利抗氧化、抗發炎、維持免疫力等各種好處。若是腎臟病需要限鉀則留意不宜。 中藥補品、藥酒:大多初衷是補身體,視內容物,通常為動物性的蛋白質或植物性營養。但中藥畢竟是治療用,需先診斷,不宜作為禮品。藥酒則當中含有酒精,為發炎物質的一種,一般不適合病人。若來路不明還潛藏其他風險。不具專業研究證實、也不知道補什麼、又有風險,各族群都不建議送。 探病伴手禮大多能送雞精等,但2種情況還是得要慎選! 一般情況,普遍能送:整體來看,雞湯、魚湯、雞精、滴雞精、燕窩、蜆精、水果等以天然食材為主的大多普遍都能送,但要留意不適合的族群。嫚嫚營養師也表示可從情境參考,也考量病人的便利性,畢竟未必有機會當下就詢問醫師、營養師。 用藥者,避免藥物型(中藥材):以藥物來說,若因某些疾病有服用藥物者,為了避免不確定是否會有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藥物等風險,藥物、中藥類、中藥材的伴手禮就不適合,例如人參、靈芝等。 部分疾病、狀況、不知道,避免食物型:從疾病和身體狀況來看,不清楚對方疾病狀況者,都建議避免送食物型的伴手禮。即便是雞湯、雞精、水果等普遍能送的,也未可知是否有沒注意到的事情。例如限鉀限磷的腎友需嚴格限制鉀攝取量等。這樣的族群大多可以考量相對應的大廠牌營養補充品,不過也需要先確認。 探病伴手禮未必要送吃的,不知送什麼,可送祈福小物! 嫚嫚營養師表示,探病送禮最主要還是得看病人需要什麼,透過病患從醫生了解是最準確的。但若是問不到、不確定、怕打擾,可選安全牌,如前述提到的天然食物型。若安全牌也不知是否適合,也可送祈福小物,例如送花表示關心,花對於台灣人也較少有花粉症等情況。也可以送上祈福小物,例如紫水晶、能量石、健康御守等。探病送禮在心意,先確認情況再準備,更助送禮到位免困擾! 《延伸閱讀》 .人參好處多、禁忌也多!別亂補、別亂送,注意4點避免副作用。 .保健食品、營養食品≠健康食品!一張圖看懂要怎麼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9-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缺牙不補 受苦又花更多錢
40多年前才國中的我,沒有正確的潔牙觀念,很快左下臼齒便有了嚴重蛀牙,歷經多次根管治療,又套上金屬牙冠,以為徹底解決一件大事。沒想到,幾年後牙冠周邊開始局部化膿,原本應該去檢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還在求學階段的我,為求省事,便擠破膿包草草了事,而化膿卻反覆出現,甚且還會聞到口腔內有些許腐臭的氣息,只是沒有非立即處理不可的疼痛感,我也假裝若無其事。30多歲時,已經成家的我,一邊工作一邊進修博士班,外加照顧孩子,常熬夜晚睡,壓力大到不行,這顆爛牙便趁著身體亮起紅燈時,爆發讓人難以隱忍的巨痛,逼得我不得不去牙科與它直球對決。牙醫師建議重做牙冠或乾脆拔掉壞牙後植牙,但一聽價格超過我的月薪時,當下只同意拔牙,直接忽視醫師提醒「缺牙不補會有後遺症」的警告。不到1年,左上方臼齒愈長愈長,尖突處開始攻擊下方缺牙的牙床,一次力道大過一次,最後忍受不了,只好向牙醫師求救,乖乖植牙,這一次還是因為我的執意拖延,得先處理上臼齒太長的問題,來來回回,反而耗掉更多的時間與金錢。如今我每天持續正確潔牙,養成每4個月固定至牙科檢查牙齒與洗牙的良好習慣,但願我的每一顆真牙與假牙,都能持久且健康的存在。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4 寵物.照顧指南
不要以為做過健檢就沒事!成年貓「4大隱性疾病」易被忽略,貓咪健康檢查5建議必詳讀
貓咪是許多家庭選擇飼養的寵物,隨著年齡的增長,貓咪容易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因此飼主通常能接受定期帶年長貓咪進行體檢的觀念。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是看似健康的成年貓咪,定期的健康檢查也同樣重要!成年貓咪也會有隱性疾病一篇2024年7月發表於《Veterinary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收納了259隻年齡在7歲以上的貓咪,目的在探討定期健康檢查對成年及老年貓咪的重要性。這項研究由比利時根特大學的Femke Mortier博士及其團隊進行,目的確定大型群體中看似健康的老年貓咪(超過10歲)最常見的疾病種類,以及在詳細健康檢查後確認健康的成年貓咪(7-10歲)在兩年內出現新疾病的比率。研究人員對259隻看似健康的成年及老年貓咪進行了詳細的病史調查、身體檢查、血液檢測和尿液分析。並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以監測這些貓咪在兩年內的健康狀況變化。在首次檢查中,研究發現21%的貓咪存在潛在健康問題,包括:1.慢性腎病:有7.7%的貓咪被診斷出患有國際腎臟權益協會(IRIS)第2期或以上的慢性腎病。2.甲狀腺功能亢進:4.6%的貓咪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3.肥胖:40%的貓咪被發現過重。4.牙齒疾病:35%的貓咪患有中度至重度的牙齒疾病,包括:牙結石、牙齦炎。5.心臟異常:在心臟聽診中,22%的貓咪出現異常,如:心雜音、心律不整。貓咪健檢 有高比例發現新的健康問題在兩年的追蹤檢查期間,對於首次檢查確定健康的貓咪,有很高比例發展出了新的健康問題!.成年貓(7-10歲):有28%的成年貓在追蹤檢查期間被診斷出新疾病。.老年貓(超過10歲):有54%的老年貓在追蹤檢查期間出現新疾病。貓咪檢查常見新發生的疾病貓咪首次檢查,常見新發生的疾病包括:1.慢性腎病:13.4%的貓咪在追蹤檢查期間發展為IRIS第2期或更高期慢性腎病2.甲狀腺功能亢進:8.5%的貓咪在追蹤檢查期間被診斷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症3.慢性腸病、肝病或胰腺炎:7.5%的貓咪在追蹤檢查期間出現這些慢性疾病4.腫瘤:7%的貓咪在追蹤檢查期間被診斷出腫瘤,包括良性和惡性腫瘤這些結果顯示,即使是首次檢查顯示健康的貓咪,隨著時間的推移仍然可能出現新的健康問題,特別是老年貓咪更易患上各種疾病。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對於及早發現和治療這些潛在問題至關重要!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看似健康的成年及老年貓咪,仍然存在許多潛在的健康問題。首次檢查中,21%的貓咪被診斷出有健康問題,如:慢性腎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牙齒疾病及心臟異常。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首次檢查結果為健康的貓咪,也有相當一部分在追蹤期間發展出新的健康問題。透過定期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療這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而延長貓咪的壽命並提高牠們的生活品質。對於老年貓咪,定期健康檢查的價值更為顯著,因為它們更容易出現隱匿性疾病,這些疾病在早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飼主察覺。貓咪健康檢查5大建議1.年齡在7-10歲之間的成年貓咪: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檢查。這些檢查應包括詳細的病史調查、身體檢查、血液檢測和尿液分析。2.年齡在10歲以上的老年貓咪:建議每六個月進行一次健康檢查。由於老年貓咪更容易患上各種隱匿性疾病,更頻繁的檢查可以及時發現並處理這些問題,避免病情惡化。3.體重管理:肥胖是貓咪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尤其是老年貓咪。過重會增加貓咪患上糖尿病、心臟病和關節問題的風險。因此,飼主應該監測貓咪的體重,確保其飲食均衡並適當運動。4.口腔衛生:牙齒疾病在貓咪中很常見,特別是老年貓咪。定期的牙齒檢查和清潔可以預防牙結石和牙齦炎等問題,維持口腔健康。5.心臟檢查:定期的心臟聽診和檢查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心臟異常,如心雜音或心律不整,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和管理。透過這些建議,貓咪主人可以更好地管理貓咪的健康,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進行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進而提高貓咪的生活品質和壽命。定期的健康檢查不僅是對貓咪健康的保障,也是飼主對寵物健康負責的表現!延伸閱讀:.毛孩健康殺手!12大貓狗常見疾病1次了解,留意家中蚊子嚴重恐致休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貓狗飼料怎麼挑選?獸醫授「挑選、餵食、保存方法」避食安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8-1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愈洗細菌愈多!醫示警「洗碗5動作」傷肝還可能致癌,碗筷不要疊放
「洗碗真的很衞生嗎?」你有想過這問題嗎?很多家庭在洗碗時都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誤區看似無足輕重,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對家人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影響。對此,重症醫師黃軒回答,只是方法正確,我們洗碗真的非常衞生的,但也不能自己亂洗一埸!因此,透過「5大誤區」提醒,以及專家建議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有效減少碗筷的細菌滋生,確保廚房衛生,保護家人的健康。 一、長時間,泡碗筷長時間將碗筷浸泡在水中再洗,雖然看似是一種徹底清潔的方法,但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1、終端滋生: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的碗筷會為細菌提供一個潮濕的環境,這有利於細菌繁殖。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會更快的!2、清潔不佳:浸泡雖然可以軟化一些頑固的污垢,但如果時間過長,水中的油脂和食物殘渣可能會分解,產生更多細菌。此外,浸泡過久的碗筷表面可能會產生一層粘滑的細菌膜,增加清洗難度。3、殘留沈澱:長時間浸泡後,水中的食物殘渣可能會沈澱在碗筷的更深層次的表面,尤其木製的碗筷,這會使清洗過程變得更麻煩,也可能導致更多的細菌殘留。4、物理損傷:如果碗筷長期浸泡在水中,特別是木製或竹製的筷子,可能會吸水膨脹,導致開裂或變形,從而縮短使用壽命。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及時清洗:用餐後盡快清洗碗筷,避免長時間浸泡。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細菌滋生,也能更輕鬆地去除污漬。.適當浸泡:對於頑固污漬,可以將碗筷浸泡幾分鐘,但「不宜超過20分鐘」,以避免細菌繁殖。 二、洗碗時節約用水在洗碗時節約用水雖然是環保的好習慣,但如果因此導致洗潔精等化學物質沖洗不乾淨,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1、化學殘留:洗潔精等清潔劑中的化學物質如果未能徹底沖洗乾淨,可能會殘留在碗筷表面,長期攝入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累積性傷害,尤其是對肝臟的負擔更大。2、過敏反應:一些人對洗潔精中的成分可能會過敏,殘留的化學物質可能引起皮膚過敏或消化系統不適。3、口腔問題:殘留的化學物質在進食時進入口腔,可能導致口腔潰瘍或其他口腔問題。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充分沖洗:洗碗時要確保使用足夠的水將洗潔精徹底沖洗乾淨。特別是對於有凹槽或細小縫隙的器具,更需要仔細沖洗。.合理用水:雖然節約用水重要,但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有效減少用水量而不影響清潔效果。例如,使用節水噴嘴,先將碗筷上的大部分污漬刮掉再進行清洗。 三、碗筷未乾,就收起來將碗筷在未完全乾燥的情況下收起來,馬上洗,馬上收起來,雖然方便,但實際上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1、黴菌滋生:潮濕的環境是黴菌滋生的最佳場所。未晾乾的碗筷尤其是木製筷子,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產生麴菌,如黃麴黴等。2、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一種強致癌物質,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增加患肝癌的風險。3、食品安全:潮濕的碗筷表面容易積聚細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導致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問題。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充分晾乾:清洗完碗筷後,應將它們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晾乾,確保沒有水分殘留。可以使用碗架或晾乾網來加速乾燥過程。 四、碗筷疊著放洗完碗後將它們疊在一起放置,雖然可以節省空間,但實際上可能會導致細菌交叉污染和其他健康問題:1、交叉污染:將碗筷疊在一起,碗與碗之間的接觸面可能會積聚水分和細菌,導致細菌在不同餐具間傳播。2、困難乾燥:疊在一起的碗筷中間部分難以完全乾燥,潮濕環境會促進黴菌和細菌的滋生。3、食物殘留:碗筷疊在一起時,如果有殘留的食物碎屑或油污,容易被壓在碗底,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立著放置:將碗筷立著放在碗架或晾乾架上,有助於空氣流通,加速乾燥,減少細菌滋生的可能性。.烘乾一下:可以使用專門的烘碗機,可以將碗筷分開放置,確保每個碗和筷子都能接觸到空氣,迅速乾燥。通風乾燥:將碗筷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潮濕環境,確保碗筷乾燥衛生。 五、用洗碗布洗碗布雖然可以清洗乾淨表面的污漬,但它實際上是細菌滋生的溫床:1、細菌滋生:洗碗布常常處於潮濕狀態,加上食物殘渣和油污的積聚,為細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2、交叉污染:如果不定期更換或消毒洗碗布,細菌會在廚房器具之間傳播,增加交叉污染的風險,對健康造成威脅。3、不完全清潔:即使表面看起來乾淨,洗碗布內部可能仍然藏有大量細菌,僅靠清洗無法徹底消除這些細菌。 ▲專家建議,清洗方法:.每日清洗和消毒:每次使用後,將洗碗布徹底清洗乾淨,並進行消毒處理,確保細菌被有效殺滅。.保持乾燥:將洗碗布放置在通風乾燥的地方,避免潮濕環境。.定期更換:養成每周更換洗碗布的習慣,使用新的洗碗布以確保衛生。 延伸閱讀: ·「這1種筷子」比馬桶蓋髒7倍!免洗筷也沒比較衛生 醫提醒:筷子用O個月就該換新 ·清潔御用神物!很多人都誤解的「科技海綿5用法」曝 使用完別只是放著
-
2024-08-18 癌症.抗癌新知
比嬰兒潮世代罹癌率高3倍 新研究揭這2世代更可能患17種癌症
一項重大研究指出,千禧世代和X世代出生的人,比二戰後的嬰兒潮世代,更有可能罹患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胰臟癌和肝癌等。該研究近日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發表於《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你是哪個世代?嬰兒潮世代:1946年~1964年X世代:1965~1980年出生Y世代(千禧世代):1981~1996年出生1965年後出生者,更可能罹患17種癌症,子宮體癌增幅最大。ACS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近20年來、超過2,300萬名被診斷出患有34種癌症的患者數據,年齡從25歲到84歲。研究根據患者的出生年分(1920-1990)分成幾個組,發現X世代和千禧世代罹患多種癌症的可能性,是嬰兒潮世代的三倍,例如結直腸癌在50歲以下成年人的發生率正迅速上升。而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1990年代出生者的發病率,比1950年代出生者高出169%。出生年份接觸的危險因子不同,肥胖、酒精都有關。雖然癌症發生率上升,可能也與醫療科技進步、檢測能力增加有關,但新研究表明,肥胖和飲酒等生活型態也占重要因素。研究人員指出,在25歲到49歲的成年人中,胰臟癌、小腸癌、腎臟癌的發病率增長最快,而這些癌症都與肥胖和酒精相關。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美國癌症協會科學家Hyuna Sung博士表示:「按出生年份排序的人群,擁有獨特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氣候環境,都會影響他們在關鍵發育期接觸癌症風險因子的機會。」這17種癌症包括:結直腸癌、子宮體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臟癌、胰臟癌、骨髓瘤、非賁門部胃癌、白血病、睪丸癌、賁門部胃癌、小腸癌、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卵巢癌、女性肝癌、女性非HPV相關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氏肉瘤。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年輕人及早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透過良好生活習慣避免癌症發生,並定期檢查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7 醫療.心臟血管
喝一口酒要多久才能開車?至少x小時!一喝酒臉紅要當心,易罹3種癌症
一到下班或周末,三五好友總是要小酌一下放鬆心情。不過,酒過三巡,到底要過多久之後才能開車,以免觸法?身體代謝掉酒精的時間是多久?基本上至少要6個小時,不過仍會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而讓代謝速度有所不同。此外,喝酒臉紅,其實也跟酒精代謝功能有關,以下為您說明。酒精代謝時間是多久?喝完酒多久才能開車?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醫師蘇柏文曾於新北市藥師公會指出,酒精至少要六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甚至要更久。而每個人代謝酒精速度不同,當酒精濃度降到一定程度,雖然沒有酒醉 的感覺,看起來也相當清醒,但神經反應上,可能尚未恢復到正常狀態,所以民眾千萬不要心存僥倖。另外,酒精代謝速度因酒類、個人體質而不同,原則上喝一口酒,至少隔六個小時才能代謝完畢。美國也有研究報告指出,喝酒後再喝提神飲料,神經反應速度欠佳,肇事率仍然相當高。因此喝酒的民眾,不要以為休息一下, 或是喝提神飲料,就不會有酒駕問題,如果遇到警方攔檢,酒測值還是可能達到開罰或是移送的標準。喝多少酒就達到酒駕標準?一表看酒精濃度與行為表現喝多少酒就達到酒駕標準?根據法務部全球資訊網資料顯示,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14條第2款規定,駕駛人「飲用酒類或其他類似物後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1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0.03以上。」 者,不得駕車;另外,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5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0.05以上」亦明確規定構成犯罪的標準。酒精濃度與肇事率的關係根據交通部道路安全督導委員會發行之衛教刊物,其中中央警察大學蔡中志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不同的酒精濃度影響駕駛的行為、肇事率也不同,詳如下表:呼氣酒精濃度0.2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05%.駕駛行為表現:複雜技巧障礙駕駛技能變壞.肇事率:2倍呼氣酒精濃度0.40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08%.駕駛行為表現:多話感覺障礙.肇事率:6倍呼氣酒精濃度0.5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1%.駕駛行為表現:平衡感與判斷力障礙度提高.肇事率:10倍呼氣酒精濃度0.7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5%.駕駛行為表現:明顯酒醉步履蹣跚.肇事率:25倍呼氣酒精濃度0.8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17%.駕駛行為表現:噁心步履蹣跚.肇事率:50倍呼氣酒精濃度1.5毫克/公升.血液酒精濃度:0.3%.駕駛行為表現:呆滯木僵可能昏迷.肇事率:迷醉酒精代謝的過程是什麼? 乙醛難代謝引發6大病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酒精在肝臟代謝需要透過以下兩個步驟:1.首先酒精經過乙醇去氫酶(以下簡稱ADH)代謝成有毒的乙醛。2.再由乙醛去氫酶(以下簡稱ALDH2)代謝成無毒的乙酸。當身體缺乏ALDH2,會導致清除「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而乙醛經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人類的一級致癌物,不可不慎!乙醛還容易引發以下六大病症:.頭痛.心悸.嘔吐.宿醉.心血管疾病.失智症風險提高喝酒會臉紅是因為「身體缺ALDH2」!更易罹3大癌症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喝酒會臉紅的原因,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喝酒臉紅的人,代表身體中缺乏ALDH2,無法清除酒精代謝後的毒性乙醛,而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心臟病,而台灣高達近一半的人有ALDH2缺陷,通通必須加強警戒!喝多少酒會中毒?酒精中毒症狀有哪些?飲酒有害健康,一旦短時間內大量飲酒,可能會引發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什麼?高雄市政府衛教資訊指出,酒精中毒定義為「血中酒精濃度達100-200mg%」即稱為酒精中毒。酒精中毒症狀有哪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說明,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大致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所謂的急性酒精中毒,指的即是短時間內飲酒過量立即產生的效應。初期症狀包括:.異常欣快.雙頰發紅.心跳加速.步態不穩.情緒搖擺不定.說話含糊不清.自我克制能力喪失等隨著血中濃度升高,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症狀如:.神經反射降低.呼吸抑制.血壓下降而導致昏迷至於會造成酒精中毒的血中濃度則因人而異,通常少喝酒的人耐受性較低,比較容易在低濃度時就出現中毒症狀。資料來源:新北市藥師公會、法務部全球資訊網、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交通部、高雄市政府、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7 醫療.耳鼻喉
吃東西噎到怎麼辦,可以吞飯嗎?外科醫師授2招應變
吃東西噎到怎麼辦?可以吞飯嗎?外科醫師指出,噎到後最好嘗試自己咳出來,不然就去醫院找醫師處理,千萬不要用手去挖,或者再進吃東西進去。被食物噎到吞白飯,昏倒送急救插管相信許多人都有吃東西噎到的經驗,有些人是因為吃太快,更多可能是被魚刺或其他食物或骨頭噎到。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分享一病例,年近70歲的男性患者被送來急診時已是OHCA(即已經沒有呼吸心跳)。陳榮堅指出,就在急救插管的時候發現,患者口腔一挑起來全是白米飯,原以為他可能是被米飯嗆到,後經詢問家屬才知,患者在吃飯吃到類似蒟蒻的素菜時,感覺食物卡在喉嚨,那時候都還可以講話,但覺得不舒服,所以請家人給他一些白飯,想要試著吞一些米飯讓卡住的食物一起吞下去。沒想到他才塞了一口白飯下去,就馬上昏倒被送急診。所幸最後患者有搶救回來,且沒有造成腦部損傷。但卻因有些飯粒跑到呼吸道,導致吸入性肺炎,住加護病房住了快一個月才痊癒。其實不只上述患者這樣,很多人在噎到的當下都會想用手去把東西挖出來,或覺得再吞一些東西一起下去,但其實這樣非常危險!陳榮堅說明,因為人體構造食道在後面,前面是氣管,當有東西卡在中間時,它會往前推,導致呼吸道變得狹窄,會因此感到不舒服。他建議進食噎到記得以下兩個簡單做法,千萬不要用手去挖,或者再進食。吃東西噎到,2招應變:1.嘗試著自己咳出來。2.等待,若還能正常行動,但是一直卡著覺得不舒服,就去醫院找醫師處理。(資料來源/《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臉書)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除了被小東西噎到,也有不少案例是被較大較硬的異物,如堅果、骨頭梗住喉嚨,此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拍背,但這個方法可行嗎?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讓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並請旁人同時聯繫救護車送醫。哈姆立克急救法怎麼做?施救人員站立於患者背後,前腳成弓箭步置於患者兩腳之間,一手握拳(大拇指與食指形成之拳眼面向肚子)放於上腹部正中線,位置於肚臍上緣,另一手抱住放好之拳頭,兩手環抱患者腰部,雙手用力向病人的後上方快速瞬間重複推擠,且隨時留意是否有異物吐出,直到氣道阻塞解除或意識昏迷,等待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接手後續醫療照護。【參考資料】.《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臉書粉絲專頁 .衛福部嘉義醫院-哈姆立克急救法.新北市政府消防局YouTube.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15 醫療.泌尿腎臟
夏日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 醫師提醒一狀況恐致急性腎衰竭
24節氣「立秋」過後,全台氣溫仍居高不下,8月至今的熱傷害就診人數很多,衛福部統計高達360人次左右。對於悶熱的天氣,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避免發生中暑,尤其夏日運動時,應掌握「補水3適」原則,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並防止流汗過多而出現脫水症狀。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不論是室內的有氧舞蹈、瑜伽等,或是室外的健走、慢跑、騎腳踏車及長達數小時的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都有可能因室內室外的悶熱環境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在運動健身的同時,要多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不少人喜愛夏天運動爆汗的感覺,認為把汗逼出來,有助於瘦身、排毒。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朱柏齡表示,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但如果流汗過多、沒有適度補水,身體會處於缺水狀態。人體在缺水情況下,除了溫度調節失衡引發熱傷害,也會因腎臟灌流不足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朱柏齡分享,有一位患者因處於悶熱空間,導致滿頭大汗、水分大量流失,又因專注想完成手上的工作,忙起來就忽略喝水,結果身體不適來求診,檢驗出尿毒指數升高,產生急性腎衰竭損傷。另一位長者習慣晨間活動,以為早上外出運動就沒事,可以避開陽光,但是夏天日出早,該名長輩流汗後沒有適時補水,口腔乾燥、心跳加快,緊急就醫治療。朱柏齡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夏天運動要注意定時飲水、控制運動時間、適時休息、避免過度訓練。若在戶外運動,要選擇在陰涼處休息,如果覺得太熱,千萬不要逞強,尤其是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補水3適」原則1.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先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於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2.適度: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到600㏄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到300㏄;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易造成水中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5 醫療.耳鼻喉
何時該擔心自己的打呼聲有害健康?專家曝需留意的打呼類型
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打鼾),但若你的床伴呼聲聽起來像打雷聲,你該擔心嗎?人們為什麼會打呼?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當你睡覺時,喉嚨的肌肉會失去張力並放鬆。當空氣流過放鬆的喉嚨組織並振動時,會產生刺耳的噪音,就是所謂的打呼。打呼除了可能只是由口腔、喉嚨和鼻竇的結構所引起之外,打鼾也可能是因為感冒、過敏、飲酒、超重或仰臥導致。超重是影響一個人是否會打呼的原因之一。專家指出,我們的舌根和上喉部都有脂肪堆積。當這些脂肪堆積佔據更多空間時,會擠壓肌肉並阻塞呼吸道。飲酒也會進一步放鬆喉嚨和呼吸道的肌肉與組織,因而促使打呼。此外,仰睡也會使舌頭下垂到喉嚨中,可能會限制氣流並增加震動。打呼原因有哪些?.喉嚨後部(稱為軟顎)如果又低又厚,就會使氣道變窄。超重的人也可能氣道狹窄。此外,懸雍垂過長(掛在喉嚨後方的三角形肉塊)會阻礙空氣,導致打呼。.睡前飲酒會放鬆喉嚨肌肉,並可能減少氣流並增加振動。.感冒、鼻竇問題或過敏可能會阻礙氣流而導致打呼。.過度疲勞會導致氣道更加放鬆,產生嘈雜的振動。.仰睡會導致呼吸道因重力而變窄。 .年齡增長喉嚨和舌頭肌肉變弱。 在大多數情況下,打呼不是問題,但也有例外。什麼類型的打呼需要注意?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打呼加上長時間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兩倍有關。研究人員表示,打呼和睡眠呼吸中止可能會導致「間歇性缺氧」。缺氧是一種身體組織無法獲得足夠氧氣的疾病,這可能會導致動脈損傷或阻塞、發炎和胸腔內不健康的壓力變化。一般而言,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監測自己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不過專家表示,如果有人能密切注意你的打呼情況,他們應該在大約10秒或更長時間內留意你是否完全缺乏呼吸。另外,其他一些打呼模式也可能引起關注。專家提醒,如果一個人聽起來經常停止呼吸或呼吸非常淺,持續三到四秒,然後伴隨著咕嚕聲或窒息聲,還有一種驚嚇般的顫抖,就像身體在試圖喚醒自己,這些可能都是呼吸不足的跡象,為一種與呼吸中止類似的睡眠呼吸障礙,也與一些心臟和血管問題有關聯,建議就醫就行檢測。整體而言,儘管聲音很大,但如果睡眠者呼吸正常,那麼打呼就不成問題。反之,假如以前不打呼的人突然打呼,有可能是呼吸道阻塞的跡象需要密切留意。你可以透過改變某些生活方式來緩解打呼的部分原因,例如戒掉酒,試著側睡,減輕過重體重,將有助於你和你的同床者睡得更輕鬆。【資料來源】.Is Snoring Dangerous? Here’s When to Worry.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What Are the Common Causes of Snoring?
-
2024-08-10 醫療.牙科
哈佛大學研究:刷牙可以挽救生命!尤其「1類人」更要維持口腔清潔
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坦白說,你是否好好的刷牙?而如果身體不適,你是否也堅持維護口腔清潔呢?而如果自己住院,或你必須照顧住院的親友,你也盡力維持刷牙的習慣嗎?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每天刷牙,對於住院患者的重要性此項研究調查住院患者「每天刷牙」,與降低罹患性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小組綜合了15項隨機臨床試驗(包括2700多名患者)的結果,發現每天刷牙的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低於不刷牙的患者。對於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來說,這項結果尤其值得參考。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參與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麥可‧克洛帕斯(Michael Klompas)說:「我們看到的刷牙與降低死亡的關係是驚人的——在醫院定期刷牙可能可以會挽救生命。」他進一步強調,「在醫院的預防醫學領域,很少能找到這樣既有效又便宜的東西。我們的研究表明,刷牙這件簡單的事,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研究小組調查定期刷牙與不刷牙的住院者,比較兩者的肺炎發生率和其他結果的影響。分析發現,每天刷牙可以顯著降低住醫感染肺炎和死亡率的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加護病房的患者刷牙,與縮短配戴呼吸器天數,縮短入住加護病房的天數有關。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維護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當身體有恙,當必須住院時,還是要想辦法好好刷牙;或是親友住院,無法自行刷牙時,照顧者要好好協助清潔口腔。刷牙讓你遠離疾病上述研究是針對住院患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刷牙與心臟病的關係:口腔裡充滿了細菌,雖然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有些會引起疾病。幾項心臟病大型研究指出,如果你患有牙齦疾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會增加三倍。.刷牙與糖尿病的關係: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牙周病,而慢性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牙周病會導致細菌進入血流,產生發炎性細胞,對整個身體都有破壞作用,像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可能被破壞或摧毀,引發第二型糖尿病。.刷牙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一項針對台灣28,000名患者的研究發現,有慢性牙齦疾病十多年的人罹患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1.7倍。科學家甚至發現了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存在於死於阿茲海默症的人大腦中。專家認為,這些毒素可能從血液傳播到大腦,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長期損害。總之,好好刷牙就對了!而且不要忘了定期檢查牙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9 癌症.頭頸癌
不菸不酒不吃檳榔也可能得口腔癌!非典型口腔癌4風險
過去認為抽菸、喝酒、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比率較高,但衛福部口腔司統計,不具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比率攀升,立法委員王正旭表示,此類稱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比率由民國99年至106年間的12.46%,成長到107年至110年的15.46%。非典型口腔癌男女比趨近1:1,女性也暴露在風險中。王正旭指出,現今口腔癌宣導政策多強調使用菸、酒、檳榔者應定期篩檢,但也須提醒具非典型口腔癌風險的民眾,務必留意口腔變化,才能防微杜漸。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對徵兆意識不高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患者不具菸酒、檳榔史,因此逾7成不曾意識到牙齦出血、口腔潰瘍是口腔癌症狀,確診時多是晚期。即便如此,非典型口腔癌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較典型口腔癌患者高。病友黃先生因夜間磨牙問題,自行購買矽膠牙套配戴,但因尺寸不合,睡覺時經常有摩擦感,之後發生潰瘍,擦了2個月口內膏未痊癒,至口腔外科切片,確診為舌癌第二期,建議病友如有磨牙問題,應至醫療院所訂製合乎尺寸的牙套,以免罹癌。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理事長林冠州表示,近期收治多名女性非典型口腔癌患者,多具生活型態高壓、睡眠不足等情況,學界認為可能是壓力因素導致不良基因表現,但尚未找出致病的基因區段。非典型口腔癌4大風險情境高雄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李明志表示,非典型口腔癌有4大風險情境,包括:1.蛀牙或牙周病等口腔衛生不良者2.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者3.口腔反覆潰瘍者4.常吃太燙食物者呼籲風險族群應該主動就醫篩檢,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表示,政府提供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及牙科洗牙、塗氟等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精進口腔癌全人照護計畫,自宣導、教育、篩檢至後續整合照護。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
「許多巴金森病友等到發生吸入性肺炎送醫後,才發現其實早有吞嚥障礙的症狀。」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表示,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不只影響身體肌肉動作,也會導致說話、呼吸及吞嚥功能退化,輕則講話小聲、含糊不清,重則進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釀致命風險;建議出現症狀時及早向神經內科醫師反應,轉介復健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評估,安排臨床吞嚥評估和吞嚥攝影檢查,藉由提早積極訓練肌肉,幫助延緩退化的速度。同時,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避免細菌因為嗆咳到肺造成嚴重吸入性肺炎。不只影響肢體動作 說話吃飯困境加速退化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病友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典型的動作障礙常見手抖、小碎步與走路不平衡等,但隨病程發展,語言、呼吸及吞嚥功能也可能開始退化。黃瑄湄分享,口腔肌肉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肺活量、喉嚨肌肉和聲帶動作。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然而,更大的危機是口腔與喉嚨肌肉退化引起的吞嚥障礙。吞嚥功能退化時可能使巴金森病友容易流口水,進食速度慢,喝水、進食易嗆到,食物卡在喉嚨或有異物感,也無力咳出,這些不僅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睡不好嗆咳更危險 坐姿與口腔清潔要到位黃瑄湄說,部分巴金森病友會合併有睡眠障礙症狀,因此,若病友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狀況,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導致日夜顛倒,在用餐時一半睡著,都會增加嗆咳風險,另外分心吃飯配電視也應要避免。建議巴友在用餐時姿勢應要穩正,精神要好,若有意識到異物,才能及時咳出。她也補充,口腔不潔也是巴金森病友可能發生肺炎的原因之一。因口腔與腸胃道一樣有分好、壞菌,巴金森病友可能因口腔、喉部肌肉退化造成食物殘留仔在口腔和咽部,病友們往往不易察覺殘留在口腔、喉嚨的食物,時間久了這些殘留就容易滋生細菌。若平時少注意口腔清潔,形成牙菌斑或造成蛀牙疼痛,此時嗆咳將使壞菌進入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風險。自我觀察變化 還可提早開始練習肌肉強度「大部分病患不容易判斷自己的病況,一旦有相關症狀,就應及時向醫師反應。」黃瑄湄表示,出現吞嚥障礙的巴金森病友經由神經內科醫師轉介至復健科後,語言治療師會進行臨床吞嚥評估以及吞嚥影像檢查,又分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吞嚥內視鏡檢查(FEES),觀察吞嚥過程是哪部分有異狀,再交由語言治療師針對困難進行客製化訓練。黃瑄湄分享,曾在一場巴金森病友會中透過「紅綠燈」方式,請巴金森病友自評吞嚥功能的狀況,透過後續檢查,發現大部分病友都高估自身狀況,甚至沒有察覺自己已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她建議,病友與家屬可以透過觀察日常中的細微變化,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一旦出現說話變小聲、吞嚥問題,提早與主治醫師反應進行後續治療與控制。也鼓勵在還未出現症狀時,病友平時可在家可以透過幾式簡單的日常練習,鍛鍊口腔與喉嚨肌肉的強度,延緩肌肉退化的速度:●吞嚥練習:第一式:「微笑」練習:把嘴角向兩旁拉開,拉得愈開愈好,維持 5 秒鐘。第二式:「吐舌」練習:把舌頭往前伸,伸得愈遠愈好,維持 5 秒鐘。 第三式:「123 喝水」練習:喝水時頭保持直立,先喝一口水,用力含著,數到 3 用力吞。●發聲練習第一式:張大嘴型念出「妹密賣摸姆」,每個音都誇大嘴形,拉高音調,想像自己的聲音可以投射到非常遠的地方,總共練習 5次。第二式:張大嘴型發出「阿」的聲音,並拉長聲音5秒,同樣想像自己的聲音傳得很遠,總共練習 5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7 醫療.牙科
沒牙齒戴假牙還需要刷牙嗎?清潔太偷懶恐滿嘴細菌增心肺疾病風險
台灣明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每5人就有1名長者,可預估假牙使用人口也將上升,如使用錯誤方式清潔假牙,除了口腔異味外,嚴重更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刺激性心臟內膜炎等。專家提醒,要將假牙取出清潔,同時切記不能將清潔錠等產品放入口中咀嚼,也不能用熱水浸泡,否則可能導致假牙變形,但到底要怎麼清潔與維護假牙才正確呢?Q1:沒牙齒戴假牙的人還需要刷牙嗎?A:一定要,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說,因為口腔的黏膜、舌頭或軟硬顎還是會有細菌滋生。Q2:咀嚼假牙清潔錠後再漱口效果更好?A:絕對不行!許明倫說,假牙清潔錠可能含有強氧化劑,不可放入口中咀嚼、漱口或吞食,否則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其他不適症狀。Q3:假牙要多久清潔一次?A:許明倫表示,至少一周要清潔一次,也可以天天使用,一定要把假牙從口腔內取出,在睡前取出清潔,並在放有清潔錠等產品的水中,以淹過假牙的方式浸泡約5分鐘,之後以清水沖1至2分鐘,再浸泡再水中、隔天再戴。Q4:擔心直接浸泡不乾淨,先戴著刷牙再拿出來浸泡?A:許明倫指出,大部分牙膏含有矽酸鹽,會讓假牙產生肉眼看不見的摩擦痕跡,反而更容易藏污納垢,尤其是細菌或牙菌斑的堆積,假牙一定是拿出來清洗,假牙的組織面是最容易藏污納垢的,甚至有些人因為清潔不確實,導致菜渣累積,不僅味道不好,還可能滋生細菌,引發吸入性肺炎與刺激性心臟內膜炎等疾病。Q5:泡熱水或鹽水效果更好?A:這其實是常見迷思,許明倫表示,以鹽水來說,鹽分顆粒容易傷害牙齒或假牙,因為其實現在的假牙都很精細,還是不建議這樣使用;熱水則可能會使假牙材料變性或變形、影響清潔效果,使用常溫乾淨的水或冷水浸泡即可。Q6:假牙清潔產品百百款,粉狀、膏狀或錠狀有差別嗎?A:許明倫說,這些產品只是用不同形狀或包裝呈現,主要都是用於清潔,幫助分解假牙或口內裝置表面的牙菌斑等,但錠狀產品是使用與攜帶最方便的。Q:可以用漱口水取代假牙清潔產品嗎?A:除非身邊臨時沒有適當的假牙清潔產品,可作為應急使用,但不建議長期使用。Q:不同人的假牙清乾淨後,可以泡在同個杯子裡面嗎?A:除了清潔的水不能重複使用,也不宜把不同人的假牙泡在同一杯水中,因為每個人的口腔菌種不同,許明倫打趣舉例,「阿公跟阿嬤可以同床睡,但浸泡假牙還是要分開」。Q7:覺得麻煩都不戴假牙或偶爾戴可以嗎?A:這樣不好,許明倫說,戴上假牙後,口腔的黏膜、軟硬組織會愈來愈合適,如果偶爾戴,反而會更不舒服、疼痛的機率會更增加,戴了假牙後,牙床骨還是會繼續萎縮,例如10年前做的假牙,可能會變得有點鬆,這時候就要到牙醫診所換底店、更貼合當下的狀況;戴全口假牙或活動假牙,就不要吃太硬的東西,因為很多假牙都是樹脂做的,本身的硬度比較差,會很容易磨損。
-
2024-08-07 醫療.牙科
口腔衛生不只跟牙齒有關?維持牙口健康5關鍵:務必使用牙線
每次刷牙和使用牙線時,你所做的不僅跟清新口氣和乾淨外觀有關,還可能改善你的整體健康狀況,甚至是延長壽命。口腔健康不僅限於口腔口腔衛生與從心臟健康到壽命的一切都相關,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口腔系統的連結,最早發現於與糖尿病的關聯性上。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濃度在接受牙周病治療後可能會有所改善,而他們的牙周病也可能會因糖尿病而惡化。口腔健康也與心臟代謝健康的其他指標有關,包括患者罹患心臟病或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此外,將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描述為一般或較差的人其死亡風險更高,而且更有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然而,此類研究大多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直接證明因果關係,且這種關係實際上還可能是相反的,例如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更有可能牙齒健康狀況不佳。其他因素,像是社經地位和獲得充足營養的機會,也可能發揮作用。不過專家指出,口腔衛生確實直接影響整體健康。如果你沒有正確清潔牙齒,讓食物和其他殘渣留在牙齒上和齒縫中,口腔中的細菌群落就會發生變化,導致牙齦炎和牙齦疾病。甚至,當牙齦健康受損時,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碎片可能會從牙齦進入血液,導致其他器官疾病或發炎。如何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就像你每天洗澡一樣,你必須每天刷牙,每天清潔牙齒之間的縫隙,這是最基本的口腔護理。研究表明,良好的牙線使用習慣可以降低牙齦疾病的機會。其他研究則表明,每天刷牙兩次,每次至少兩分鐘,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堅持每年兩次的牙科預約,以便專業人士可以評估你的牙齒和牙齦健康狀況,並在必要時在情況變得嚴重之前進行治療。維持牙口健康5關鍵1.每天刷牙兩次:使用含氟牙膏並確保刷牙整整兩分鐘。2.每天使用一次牙線:清潔那些難以清潔的縫隙。3.每年看兩次牙醫:定期檢查和清潔有助保持健康。4.管理其他健康問題:專注於心臟健康,並管理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症等疾病。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運動、均衡飲食並避免過度吸菸和飲酒等活動。【資料來源】.Reading This Will Make You Want to Floss.Cleveland Clinics: How Your Oral Health Affects Your Overall Health
-
2024-08-05 醫療.婦產科
月經期間吃冰或喝冰水會造成經痛?教授提供5意見給答案
讀者Ken在2024-7-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月經應避免喝冰水」是否有科學根據。他的文章很長,但很有意思(被母親和妹妹圍剿),所以我決定把全文拷貝如下,然後我會提供我的意見。教授您好,以下是今日發生的小插曲,希望教授解答,故事是這樣的:晚餐時見到一罐原先在冰箱內可樂在桌上,一問之下是舍妹說生理期來不能喝冰品,於是乎,便說了句:「真不認為吃冰能造成經痛多少」,誰知,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剿。對於「冰讓月經更痛」,正方:家母、舍妹,反方:本人,脈絡如下:正方論點:網上都這麼說、自己體感、你又不是醫生又不是婦產科醫生、婦產科醫生說請她別喝冰水,後續些你又不是女人,男人不會痛不懂等云云,不知有何論證邏輯的情緒垃圾話。反方我,便一一駁斥1.網路上農場文以及不知哪來中醫思想以訛傳訛,這些可信度應該不必多說,但還是有舉例,比如本人自小就嚴重懷疑,所謂酸性水鹼性水影響人體酸鹼性,以及什麼中醫虛實寒熱食物理論,當他們些微相信時,本人從始自終予以反駁。再請她們比對最近實情,本人說基此可見,是不是我的懷疑嗅覺對於這些奇奇怪怪的理論,還是具備一定程度common sense。2.純體感說本人舉出反例,說某親戚說自己買某種神仙水,能治癌治百病的阿哩阿咂,我們是不是都笑稱,如果真有用,早拿諾貝爾獎,仙藥哪哪還能輪到你手中,親戚是不是總說對自己有用,小妹你這邏輯現在是不是一樣,不證自明對吧。3.醫生論遭遇些阻礙,雖說正方理由「你又不是醫生」這句話充滿瑕疵,後續言論還帶有詭異的權威崇拜,但本人文憑還真不是醫學院,外加婦產科醫生說不要喝冰水,本人只能結合實例與部分假想。家母說喝冰水會經痛是因冰水導致子宮收縮,熱漲冷縮貌似合理。本人說上述醫生講話根本沒定量,量多少(mL)以及多冰(溫度)會造成影響,我不知道確切數據和範圍,但仍可以假想一罐250mL 7度c的可樂,經過妳的口腔、食道、胃,或許大腸小腸,無法想像這溫度變化能影響到的子宮收縮多少,大概率在胃部就已恆溫。真要論熱漲冷縮,那大概率參照熱敷袋熱敷,要造成收縮的話,豈不是要拿冰袋直接冰敷才顯得合理?而妳喝可樂像是在冰敷嗎?又懷疑醫生說不要喝冰水,像是常人叫不舒服的人喝熱水的概念,本人聽起來像安慰效用。結果是各執一詞,而後變成女性霸權(根本不是平權,在想是不是前幾年的運動,青年被植入某些不正思想),旁人在颱風天掃到颱風尾。心中認為這論點能歷久不衰,未見有力說,出來一統言論,多半是實驗變因太多以及無經濟效益,多半無研究必要,而本人不是醫學專業,打開pub Med 搜尋dysmenorrhea cold water 第一則是Cold Exposures in Relation to Dysmenorrhea among Asian and White Women經過gpt翻譯後:痛經的發病率很高,範圍從16%到91%不等,並且可能導致多種生殖疾病。然而,與痛經相關的風險因素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冷暴露可以顯著擾亂子宮內的血液循環和前列腺素的生成,從而導致痛經。本研究調查了冷暴露與痛經之間的關係,以及亞裔和白人之間的潛在差異和文化影響。這是一項橫斷面調查,對象是從美國招募的197名亞裔女性和222名非亞裔女性,其中超過40%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我們評估了過去12個月中冷暴露的情況,如冷水/飲料和冰淇淋的消費頻率,以及夏季和冬季家庭和公共場所的室溫。與痛經相關的冷暴露類型在亞裔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間有所不同。我們發現,亞裔女性中,冬季冰淇淋消費頻率較高(高與低類別比較時的beta=1.19,p=0.0002)與痛經相關;然而,在白人女性中,冬季冷水/飲料消費增加(高與低類別比較時的beta=0.49,p=0.04)也與痛經相關。冬季家庭室溫較高與白人女性痛經的嚴重程度降低相關,但與亞裔女性無關。所有這些關聯支持了我們的假設,並且在冬季較冷的州生活的女性中關聯更強。然而,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在經期較少喝冷水/飲料的女性更有可能經歷更嚴重的痛經。總之,本研究提供了支持亞裔和白人女性冷暴露與痛經之間聯繫的重要證據。與我們假設相矛盾的關聯可能是由於亞洲文化習俗的反向因果關係影響。本文揭示了一個對女性生活質量有深遠影響但未被充分研究的領域。參照此文似乎是肯定見解,想請問教授,在無持有科學數據前我的理解過程是否合理,或是如何更合理,有沒有其他有信譽的醫學機構,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見解,對本人來說,如果科學證據擺在面前,是會相信的。版主註解及意見:1.「月經應避免喝冰水」是中醫和古印度醫學的「理論」,但卻從未得到現代醫學的證實。事實上,現代醫學根本就沒有建議「月經應避免喝冰水」。所以,讀者的母親和妹妹所聲稱的「婦產科醫生說不要喝冰水」,顯然是大有問題,而她們的責難「你又不是醫生」,不外乎是一種無心的霸凌。2.讀者提供的那篇論文是去年發表的Cold Exposures in Relation to Dysmenorrhea among Asian and White Women(冷暴露與亞洲和白人女性經痛的關係)。該研究是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個人感受」的數據,所以它的結論頂多也就只能供做參考,而無法回答「月經是否應避免喝冰水」。3.UNICEF的全名是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聯合國國際兒童緊急基金會)。它有發表Healthy Menstruation – A guide for girls(健康月經 – 給女孩的指南)。其中有這麼一句話Cold water has no impact on menstrual cycle. Menstruation is linked to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drinking/eating is linked to the digestive system. Those two systems are separate(冷水對月經週期沒有影響。月經與生殖系統有關,飲水/飲食與消化系統有關。這兩個系統是分開的)。4.我的親人月經期時照樣喝冰水,沒任何問題。5.心理是會影響生理,尤其是痛覺,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真的相信「喝冰水會造成經痛」,那就不要喝冰水,反正又沒害處。原文:月經應避免喝冰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冷泡茶、熱泡茶,哪個咖啡因比較少?喝了不怕睡不著?營養師盤點喝茶6好處
你喜歡喝茶嗎?有些人把茶當開水喝,無時無刻都在喝茶;有些人則是一滴茶都不敢喝,就是怕茶中的咖啡因影響睡眠。但其實喝茶的好處還不少,茶葉中所含的一些成分,不但對養生有幫助,還能夠排除身體的毒素。1、降低心血管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茶葉含有豐富兒茶素、多酚類等抗氧化營養素,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指出,每天喝5杯紅茶,3週可降低膽固醇7%,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11%;台灣對於烏龍茶的人體實驗也發現,連續飲用6週,可以降低血脂肪濃度,並有助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的膽固醇」)的提升。陳詩婷還說,茶裡頭的兒茶素這種抗氧化物質,能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因此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整體而言,適量喝茶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控制體重與調節脂肪茶類含有單寧酸、咖啡因等物質,可以促進脂肪氧化與熱量消耗,因而能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就有一份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喝一次茶的人,體脂肪比不喝茶的人還要少,腹部脂肪也較小;尤其是紅茶,因為單寧酸(一種會產生苦味的多酚類)含量特別多,分解脂肪、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功效也較佳。3、讓血糖趨於穩定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加強胰島素(有助降低血糖的荷爾蒙)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抑制腸道澱粉分解酶的酵素,因此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有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4、抗毒滅菌、抗口臭蛀牙自古以來,就有把茶水拿來解讀滅菌的事蹟,近幾年的科學也發現,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活性的作用,當葡萄糖無法聚合,病菌就不能在牙上著床,使齲齒形成的過程中斷,因而達到預防蛀牙的功效。也有研究發現,時常喝茶、用茶漱口的人,比較不容易患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另外,茶葉中特有的多酚類,如綠茶的兒茶素,具有吸收口腔異味,達到預防口臭、改善口氣的作用;而紅茶裡的多酚發酵氧化後成了茶黃素類,同樣有消除口臭的效果。5、提神、養神之效茶跟咖啡都含有咖啡因,本身具有提神的功能;不過茶在提神的同時,還具有安神的作用。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含有L-茶胺酸(L-theanine),這是茶葉特有的游離胺基酸;研究證實,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多胺酸,還有降低焦慮、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等功效。6、預防老年失智與改善記憶力研究顯示,兒茶素可以抑制沉積在大腦的斑塊(斑塊是造成老年失智、認知退化的原因之一),同時可以與有毒物質結合,藉此預防老年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如何減少茶的咖啡因?研究發現,冷泡茶的咖啡因,會比熱泡茶少了20%,如果對咖啡因敏感,但又想要喝茶的人,可以選擇冷泡方式,且減少浸泡時間,就可以降低咖啡因的攝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1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吞嚥困難 也能享用彩色飲食
多年未見,陳先生再次造訪我的門診,「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辦法好好吃東西了。」他面露哀傷地說。原來兩年前他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逐漸地無法順利進食,連喝水也會嗆到。吞嚥困難者除了積極就醫尋求病因,維護良好口腔咀嚼功能也刻不容緩。除了保持細嚼慢嚥的好習慣,注意飲食的質地、軟硬度,學會料理技巧,也能把「灰暗餐盤」變為彩色的飲食饗宴。 和風彩蔬&絞肉番茄燴飯(4人份)這道料理符合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的軟質及一口量(6級),適合給吞嚥障礙程度較輕的患者食用。食材需小於1.5x1.5公分,適合入口再細細咀嚼。太白粉擔任增稠劑角色,讓食材滑溜入口,更有利於吞嚥。食材:乾香菇6朵、蔥2支、茄子2條、豬絞肉250克、紅黃椒各1/2粒、毛豆120克、豆干200克調味料:香菇水400~500cc、清酒5大匙、味醂1大匙、砂糖1/2小匙、鹽1/2小匙、醬油2~2.5大匙、柴魚片10克 、太白粉2~2.5大匙番茄糙米飯:糙米2杯300克,先浸泡至少4小時;水2.5~3杯(使用量需先扣除番茄汁量);小番茄15粒(或番茄泥200克),氽燙去皮攪打成汁;橄欖油1大匙。將以上材料放置電鍋內煮熟。做法:1. 乾香菇、蔥、豆干切丁;茄子切塊小於1.5公分,以微波或用平底鍋煎熟;豬絞肉加入適量的鹽和黑胡椒調味;毛豆氽燙;太白粉與同比例的水調和。2. 將太白粉以外的調味料先混合。3. 平底鍋中加入香菇及蔥白炒至香味溢出,接著放入豬絞肉續炒至豬肉變色。4. 倒入調好的醬汁並煮到滾。放入茄子、紅黃椒及毛豆並稍微攪拌。最後加入太白粉水攪拌均勻勾芡即可熄火。5. 盤中先放入番茄糙米飯,淋上作法4食材,撒上蔥綠。海鮮&地瓜優格温沙拉(3人份)6級飲食料理吞嚥仍有困難者,可退而求其次嚐試細碎及濕軟的5級。地瓜是澱粉來源,也是天然增稠劑,尤其含豐富膳食纖維,大大解決吞嚥困難者因纖維質攝取不足而造成便祕的問題。食材都要切成小於0.4x0.4公分,所以無法保持食物原有的形狀和顏色,但利用擺盤顯現食物的原始樣貌,一樣能激發想像與食欲。食材:綜合海鮮350克、四季豆150克、胡蘿蔔1條、小黃瓜1條、紫洋蔥1/2粒、酪梨3粒、白酒2大匙、砂糖1/2小匙、鹽1/3小匙地瓜優格醬:地瓜300克、雞蛋3粒、美乃滋1大匙、無糖希臘式優格50克、鹽1/4小匙、黑胡椒適量作法:1.四季豆氽燙後切小段;胡蘿蔔、紫洋葱切小丁;小黃瓜長條對切再切成薄片;酪梨剖開,刮出果肉備用。2. 將蒸熟的地瓜與雞蛋冷卻後再搗碎,並放入酪梨果肉,再加入所有的調味料並攪拌均勻。3. 將小黃瓜、洋蔥放入碗裡,加鹽和砂糖攪拌,泡約10分鐘,並擠出多餘的水分。4. 綜合海鮮撒上鹽與黑胡椒,鍋中倒油開中小火,放入海鮮炒到表面稍變色,加白酒燜到熟。盛出切成小於0.4公分備用。5. 將海鮮、小黃瓜、洋蔥、胡蘿蔔及四季豆與地瓜優格醬混合,並填入挖空的酪梨中。法式馬鈴薯菠菜冷湯(2人份)屬高度濃稠的4級飲品,冷熱皆宜,但對於吞嚥困難者適合以冷湯服用。濃湯可減緩液體通過口腔或食道的速度,使吞嚥較容易控制。食材:馬鈴薯2個、牛奶或無糖豆漿300c.c.、高湯或水200~300c.c.、菠菜2把、洋蔥1/2個、紅蔥4瓣、蒜頭4瓣、白酒100c.c.、奶油1小匙、起士粉1大匙、鹽與黑胡椒適量、無鹽堅果磨成粉30克作法:1. 馬鈴薯切薄片後泡水去除澱粉;菠菜氽燙,待冷卻後擠出水分切小塊;洋蔥逆紋切薄片;紅蔥頭和蒜頭切薄片。2. 鍋中倒入少許油,開中火。放入洋蔥、蒜頭及紅蔥頭炒到洋蔥呈透明狀,再加入馬鈴薯炒一下,接著倒入高湯及白酒,煮滾後轉小火,煮到馬鈴薯變軟即熄火。3. 以上食材加上菠菜及堅果粉放入調理機攪打成泥,再倒入鍋中,並加入牛奶,煮滾後即可熄火。4. 加入起士粉、鹽和黑胡椒調整味道,盛碗後可加入奶油拉花。 ● 高湯份量依希望的濃稠度調整。
-
2024-07-19 焦點.元氣新聞
趙卿惠副市長參訪健康福祉展 對齒科先鋒何瑞麟印象深刻
臺南市趙卿惠副市長前往東區耘非凡美術館參觀「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對於臺灣口腔健康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何瑞麟醫師印象深刻。何瑞麟醫師於日治時期長大,憑藉對齒科的熱愛、對患者的關懷,開拓了一條改變臺灣口腔健康觀念的道路,成為20世紀中葉對臺灣防齲事業有著深遠影響的先鋒。何瑞麟醫師生於1903 年,由於年幼喪父,母親在廟邊販售金紙艱困度日。何瑞麟12歲自寶公學校(今立人國小)畢業後便因家貧未能升學,不得不進入醫院擔任藥局生。在擔任藥局生的日子裡,何瑞麟醫師日以繼夜地清理患者傷口、協助換藥、偶爾跟隨醫師巡視病房,也因此日漸積累醫學知識及熱忱。1928年前往日本深造,返臺後在現今的民權路二段開設了何齒科醫院的何醫師,以其高超的醫術和親民的收費,迅速成為眾多患者的信賴之選;他對經濟困苦的病患經常慷慨解囊、提供免費診療,並特別照顧和尚、尼姑和修女。何醫師的長女何康美回憶,幼時父親常帶著她們去看電影,但戲院畫面時常出現「何醫師家有病患等候請回」的字幕,父親見狀便會匆匆趕回家看診,可見其對工作的全心投入。 何瑞麟醫師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推動臺灣飲水加氟計劃。1956年擔任台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時,他得知美國的研究結果顯示飲水加氟能有效預防蛀牙,便積極將此方法引進臺灣,就此展開了嚴謹的氟化物的計量研究;他的女兒和國小同學更因此成為了他氟化物研究的實驗對象。何醫師推廣的飲水加氟計劃,使得臺灣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大規模實施飲水加氟的國家之一;當時口腔衛生的認知遠不如今日,人民普遍受蛀牙問題所苦,此一政策的成功不僅大幅降低了蛀牙的發生率,也證明了預防齟齒措施在口腔健康方面的重要性。除了在防齲領域的貢獻,何瑞麟醫師的精神也樹立了臺灣第一代牙醫師的楷模;他對於口腔健康的堅持和對於患者的慈愛,激勵了牙醫學生及後輩,為臺灣的口腔醫療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展覽期間為即日起至8月4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每週一為休館日),展場內設有3款紀念章,集滿後即可參加摸彩活動;參加摸彩活動者,將有機會抽到電動自行車、智慧手錶、血壓計等好禮。另觀賞衛生教育宣導短片,並填寫前後測問卷,後測比前測進步的民眾,有機會抽中好禮AirPods Pro(第2代)!每日前30位民眾,另有小禮物。好獎多多歡迎參展喔!(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4-07-1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養」出來的?常見10大生活習慣竟潛藏致癌危機
近年來,癌症在國人死因中佔據首位,而醫學研究已明確指出,多數癌症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少數遺傳因素外,生活環境、飲食與其他不良習慣可能導致潛在的癌症風險逐漸升高。有位六旬婦人因吞嚥困難,連稀飯也難以下嚥,半年內體重掉了8公斤,經檢查後確診為食道癌末期且已經轉移到肺部、肝臟,經詢後問才發現婦人由於獨居,會邊看電視邊喝米酒、配醃製醬菜,並喝重複烹煮的鹹菜肉湯及燙口的熱湯;腫瘤科醫師聽聞後都搖頭表示,這麼多致癌習慣難怪她會罹癌。 對此,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fb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揭曉,容易被忽略但有罹癌風險的「10大養癌習慣」,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能儘快戒除這些壞毛病。 癌症潛伏期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洪永祥提到,癌症的形成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潛伏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這段時間內,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定期運動以及遠離致癌因素,能有效降低罹癌的機率。反之,不良習慣如抽菸、喝酒及飲食不均衡,則有增加罹癌風險的可能性。 看似無害,卻潛在增加罹癌風險的十大致癌習慣有: 第10名:愛喝會燙口的熱湯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超過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義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建議在飲用熱湯、熱飲前先稍稍放涼,以避免黏膜受損。 第9名:高溫下使用有疑慮的塑料容器 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許多泡麵碗是由6號塑膠製成,如果用熱開水沖泡麵、又在鋁箔蓋上壓本厚書,在高溫的悶燒下,很可能會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範圍,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建議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 第8名:喜歡食用烤焦食物 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但過度烤焦的肉類脂肪和蛋白質會產生危險的一級致癌物「多環芳香烴」,而澱粉食物經過高溫烹煮,也會出現不宜過量的丙烯醯胺;因此建議避免食用過度焦黑的食物,並攝取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以降低致癌風險。 第7名:睡覺時不關燈 據《Cancer》癌症期刊上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下,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建議入睡時環境應保持黑暗。另外《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長期暴露在人工光線下,會增加變胖的機會,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入睡時把燈光都關閉。 第6名:頻繁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相當於照100次的胸部X光,而照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建議每人1年內照胸部X光不要超過50次,除非必要才做電腦斷層檢查。 第5名:口腔清潔不足 最近研究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會增加患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風險。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因此建議每天固定刷牙、漱口是重要的預防步驟。 第4名:長期接觸甲醛 甲醛是一種已被證實致癌的化學物質,據統計,裝潢5年後有4成仍能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三成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的甲醛氣味,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長時間曝露在甲醛環境中,除了致癌外還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 第3名:過量攝取加工紅肉 加工肉品與紅肉的高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密切相關;應適度減少豬、羊、牛等紅肉的攝取,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同時多吃天然蔬果。 第2名:久坐不動 除睡覺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以上的長時間久坐行為與多種癌症的增加風險有關,據《歐洲流行病雜誌》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風險;建議每坐30分鐘起來伸展活動並避免長時間久坐。 第1名:攝取過多的甜食及鹽分 每周喝3杯以上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而攝取高鹽食物則容易罹患胃癌;建議多吃天然食物,建議飲食均衡並適度限制高GI精緻糖及鹽分的攝取。 【延伸閱讀】比你想得更危險! 醫:臺灣人「1基因」喝酒致癌風險高達數百倍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327】
-
2024-07-1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吃冰會牙齒痠痛!營養師盤點6類超傷牙食物,肋排、白飯、麵包竟都上榜
在炎熱的夏天裡,吃冰消暑是一大享受,但對有些牙齒敏感者來說超級不友善,無論吃酸的、吃冰涼的,都很容易牙齒敏感無力。營養師高敏敏盤點「6類易引起牙敏感食物」,告訴你哪些食物容易導致琺瑯質受損,造成你的牙齒敏感不適!6類易引起牙敏感食物你知道你吃的食物當中,有哪些會不知不覺讓琺瑯質受損嗎?高敏敏盤點6類易引起牙敏感食物,讓你從飲食避免傷牙食物:1.酸的水果:柑橘類、檸檬酸性食物(包含飲料、果汁),會破壞琺瑯質,造成牙齒敏感。2.碳酸飲品:汽水、啤酒碳酸飲料容易傷害琺瑯質,尤其含糖的汽水也容易導致蛀牙。3.冰的食物:冰塊、冰棒冰的食物本來就很刺激牙齒!尤其冰塊、冰棒更是偏硬,咬下去的瞬間牙齒好像在“初戀愛情酸甘甜”,高敏敏建議牙敏感的人,還是不要強迫自己硬吃。4.硬質食物:肋排、甘蔗棒啃骨頭或甘蔗這種比較硬的食物,容易傷害牙齒表面,甚至有可能造成牙裂。5.澱粉類:洋芋片、麵包、白飯澱粉類食物代謝後會產生酸性物質,易導致琺瑯質受損,且容易卡在牙縫裡導致清潔更困難。6.甜食:果乾、蛋糕、含糖飲料 甜食可以說是牙齒的剋星!在口腔內產生酸性物質,易導致琺瑯質受損,尤其是軟糖更容易黏在牙縫裡面,讓細菌利用糖來繁殖,更容易導致蛀牙。4個預防牙敏感的小撇步除了上述6類易引起牙敏感食物,易傷害牙齒琺瑯質;如果你有磨牙習慣或刷牙過度,也都容易導致琺瑯質磨損。牙醫師徐楷崴整理4個預防牙敏感的小撇步,從日常生活中保養牙齒:1.每日充足鈣質(成人每日1000mg)缺鈣容易導致蛀牙、牙齦發炎等問題,因此充足的鈣質可以預防牙齒、牙周疾病。2.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會可以幫助身體保留鈣,如果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牙齒不穩固。3.選軟毛牙刷+抗敏牙膏刷毛過硬的牙刷容易磨損牙齒表面,因此牙醫都會建議選軟毛牙刷,並輕輕的清潔牙齒表面;可以再搭配抗敏牙膏,減輕牙敏感的不適感。4.搭配使用牙線+漱口水使用牙線再搭配漱口水清潔,可以預防牙齦發炎,預防細菌滋生!正所謂的預防勝於治療。看完以上營養師盤點6類易引起牙敏感食物,及牙醫師傳授4招預防牙敏感小撇步,你知道要怎麼做才能防止牙齒敏感了嗎?!希望從今以後你也是沒有牙敏感的人,畢竟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才能大口品嚐美食,不被牙齒酸痛影響好心情!延伸閱讀:.5習慣害牙齒痛!愛咬指甲也中 醫點名「1水果」也是幫兇.牙齒太黃怎麼辦?牙醫:造成牙黃原因有8種,4個美白方法助改善.「洗牙後牙縫變大」是警訊?醫破解4個萬年誤解,用牙線1動作傷牙齦
-
2024-07-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以為乾眼症 她咳血3天查出乾燥症
一位48歲女性長期面對電腦螢幕,感到眼睛不舒服,經眼科診斷為乾眼症,提供眼藥水保養。但近半年卻出現咳嗽不止,並且咳血3天,求助胸腔內科及耳鼻喉科醫師,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藥物治療,咳嗽未改善,轉介至醫學中心診斷為「乾燥症」,屬於重大傷病,進而接受後續治療。這個讓人到處求醫的元凶─修格蘭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錯亂,攻擊身體可產生潤滑效果的腺體,最常侵犯淚腺及唾液腺,也可能侵犯生殖器官及消化器官,產生陰道乾燥、胃炎、胃酸分泌不足等。乾燥症典型症狀有哪些?乾燥症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乾燥、口腔乾燥及關節疼痛,也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嚴重齲齒及角膜潰瘍等併發症。此疾病常發生在40至50歲女性,男女比例為1:9。乾燥症疾病可分成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可以單獨存在,臨床症狀包括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膜炎、關節痛及腮腺腫脹等,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續發性則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等,致病機轉目前只知道和自體免疫有關。治療乾燥症 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治療方面,以症狀緩解為主要治療方針,針對眼乾可能使用人工淚液、凝膠,嘴乾則建議患者多喝水、使用合適的漱口水等。針對全身性症狀,風濕免疫科專家評估後會使用奎寧等免疫調節藥物,藉此改善乾燥症症狀,當症狀改善才會逐漸減低劑量。飲食方面,對於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擔心吞嚥困難,可以挑軟質和無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適度運動,按時服藥。乾燥症一路走來頗傷元氣,一旦找對醫師吃對藥,症狀都可以控制住,患者要學會秉持正能量面對它,了解它,接納它。【疾病百科】乾燥症(休葛蘭氏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