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科別.耳鼻喉
搜尋
口渴
共找到
297
筆 文章
-
-
2020-05-22 新聞.健康知識+
水腫、痰多…大雨狂下濕氣太重?看身體10大訊號自我檢測
梅雨季節濕答答,你是否經常感到頭部悶脹、四肢沉重無力、全身浮腫、提不起勁?當心,可能是「濕邪」上身。「濕」是中醫理論裡的外感「六淫」之一,《內經》中記載,「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中醫認為,自然界中的6種氣候變化過度,是引發疾病的外來因素。 莊雅惠中醫診所院長莊雅惠指出,「濕」是大自然的大氣,太過激烈,就會成為外來病氣;且「濕」不只存在於環境中,也可能是內生濕氣,尤其先天體質氣虛的人,代謝不佳,一旦脾的運化功能出問題,水分未進入細胞內液,就會在體內滯留、堆積濕氣,產生不適症狀。 此外,偏好生冷飲食,或居住在多雨潮濕地區,也容易誘發與「濕」相關的疾病。 濕氣檢測指標:重、脹、腫 當體內濕氣過重,會出現「重、脹、腫」,並隨著濕氣困滯在不同的部位,引發各種相應的不適症狀。想了解自己體內是否濕氣太重?中醫師建議,可從幾個身體訊號去檢視。 1.頭重悶脹濕氣會令人覺得頭部昏沉,好像戴了一頂安全帽,起床後頭暈目眩。中醫說「濕重如裹」,意思就是濕氣太重、有如緊緊包裹著濕毛巾般悶脹難受,睡了一整夜,卻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打不起精神來。 2.咳嗽、痰多明明沒得感冒,卻老是有痰排不出,一直想咳嗽清喉嚨,這也是濕氣重的表現。如果是寒濕型會呈痰白,濕熱型則痰黃。 3.皮膚發疹當濕氣透過皮膚排出,會造成腫起、瘙癢,起丘疹、水泡等反應,通常會從手、腳開始蔓延,伴隨強烈瘙癢感,易反覆發作。濕疹不紅屬「寒濕型」,濕疹且紅則為「濕熱型」。 4.女性白帶多女性若體內濕氣重,易有白帶多的困擾,甚至感染有異味及瘙癢。 5.顏面、四肢浮腫明明吃的不多,卻容易發胖,整個人看起來鬆軟水腫,尤其早上起床後,臉部、眼皮浮腫,很難消退。用手指掐小腿,皮膚會留下壓痕,過一陣子才浮起來。 6.舌苔厚膩、有齒痕中醫認為「舌是外露的臟腑」,舌猶如臟腑的鏡子,可反映身體狀況。刷牙時不妨觀察一下舌頭,健康的舌頭呈現潤澤感的淡紅色,舌面有一層薄白乾淨的舌苔。一旦體內太濕,舌頭會腫大,碰到旁邊的牙齒,形成齒痕;同時,舌苔也會較厚 ,如果屬「寒濕」,舌苔為白 ,「濕熱」則舌苔黃膩。 7.食欲不振濕氣重的人容易食欲不振,或是才吃一點東西就腹脹,不餓時腸子也在叫(中醫稱為「腸鳴」),還伴有口渴卻不想喝水的現象。這些是脾弱的表現,也是脾濕的徵兆。 8.小便異常在濕熱的夏天,當體內濕氣過重時,小便往往量少、色黃濁。如果屬寒濕型,則會頻尿、色清、量大。 9.排便稀軟、黏膩濕氣若堆積在消化系統,水分太多,就會影響排便,造成腹瀉,大便稀軟不成形,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由於「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因此也有些人是大便黏膩,沖馬桶時不妨回頭看一下,如果大便黏在馬桶上很難沖掉,也是濕氣的表現。 10.四肢沉重濕邪如果來到四肢,會讓人覺得沉重,身上好像扛著重重的隱形包袱,有「手不能舉,腳不能抬」的無力感,關節甚至會腫脹疼痛。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代表你體內的濕氣已經太重啦!應盡早就醫對症治療,千萬別拖延,以免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原文刊登:.【自我檢測】濕氣太重?看身體10大訊號就知道延伸閱讀:.每天活得充實,把癌細胞累死!「人生在世真正的價值,是精神、態度、信念」.退休後想踏遍千山萬水...口袋裡卻沒有買一張車票的錢!中年後體悟: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進入空巢期,「老同學」很重要!懂得生命無常之後,是相聚的最好時刻
-
2020-05-21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好困擾 男女原因大不同!吃這些食物助預防
年長後,很多人都會遇上困擾的生活小事,例如:出遊總是在找廁所,對長途旅行膽戰心驚。睡前明明也沒喝水,一個晚上起來上廁所四五次,摸黑還怕跌倒。俗話說:「囝仔放尿泉過溪,老人放尿滴著鞋」,難道說是膀胱無力嗎?其實不一定,男女頻尿原因並不同!男性最常見的原因是攝護腺肥大,女性則是泌尿道感染。 首先應該瞭解頻尿的定義。泌尿科醫師指出,在正常喝水情況下,白天解尿8次以上,尿量超過300CC,就是頻尿。夜間頻尿,則是睡眠中需起來上廁所超過2次。如果沒有到這個程度,或是其實白天是吃了過多利尿食物,包含:咖啡或茶、酒、西瓜冬瓜等瓜果類等,或喝了過多的水,是不用太過擔心的! 在男性方面:男性賀爾蒙會隨年齡逐年下降,過了50歲以後,多數男性都會因為賀爾蒙改變而引發攝護腺肥大,壓迫到尿道。若到70歲,罹患率高達八成。常見症狀包括:尿不乾淨感、斷斷續續、一直跑廁所但尿量只有一點點、急尿、夜尿等。要保護攝護腺健康,從年輕到年長,有三類食物可以多補充:1.含鋅食物:鋅是攝護腺組織中含量很高的成分,對維護攝護腺健康很重要。代表性食物是牡蠣、海鮮類、南瓜籽油。由於南瓜籽油不耐高溫,許多人會購買後用來涼拌在食材裡,或是低溫拌炒。2.含茄紅素食物:茄紅素優良的抗氧化營養素,在不少研究中都提到對攝護腺肥大有預防效果。紅色或紅紫色食物中偏多,例如番茄、胡蘿蔔、紅甜椒。茄紅素是油溶性的,建議添加油烹調後再食用更易吸收,質地也更柔軟。現成購買的番茄汁常常會添加大量的糖或鹽調味,較不建議。3.豆製品:許多人知道大豆異黃酮對女性更年期保健很棒,但對平衡男性賀爾蒙同樣有效。豆漿、豆腐、豆乾都適合多吃,同時也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此外,肥胖或愛吃油膩食物者,也會加重攝護腺肥大情況:這與脂肪累積相關。維持標準體重也很重要哦!在女性方面:女性生理構造上尿道特別短,更年期後黏膜萎縮,對陰道泌尿道的保護減少,這些都會讓泌尿道感染變得容易發生,導致頻尿、刺痛。再加上年長後對口渴的感覺也會變鈍,喝水不夠,細菌更容易滋生。以下方法可以預防:1.放一瓶礦泉水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想到的時候就多喝水,不是一次灌,是每次喝幾口讓身體慢慢吸收。但應避免睡前兩小時喝水,預防夜尿。2.常喝無糖優酪乳或者優格,都能補益生菌,讓細菌較不易感染私密處。3.許多人都知道蔓越莓汁可以酸化尿液改善感染,但市售蔓越莓汁有效成分含量並不高,反倒是利用大量的糖中和果實過酸的口感。要達到效果還是建議自製現榨蔓越莓汁。 除了感染之外,曾經懷孕生產的女性,再加上年長肌肉退化,有一定機率會出現骨盆腔肌肉強度不足的情況(這才是真正的膀胱無力),改善方式為每天執行2-3組「凱格爾運動」,每組20次。訓練方式如下:1.緩緩夾緊肛門,直到會陰部也有緊繃感,持續十秒再慢慢放鬆,不需要使用腹部力量。2.不管是任何站立時或躺在床上時,都可以進行。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夏日腳步近…天熱戴口罩 謹記「3對策」防中暑
為防範新冠肺炎侵襲,人人戴口罩自保,但天氣漸漸炎熱,長時間戴著口罩讓人悶熱難耐,尤其夏日腳步漸近,防止因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建議謹記三對策因應。近期天氣漸熱,由於疫情未歇,民眾外出仍須戴口罩防疫,酷熱天氣下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引發脫水及中暑危機。根據《今日新聞》報導,日本媒體指出,戴口罩會在口罩內部蓄積濕氣,不易察覺口渴、缺水,因而忘記補充水分攝取。為避免天熱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日媒整理出三大因應對策:一、注意補充水分,每日最好能攝取1500毫升的水量。二、每天測量體重,在同時間、穿著同樣的服裝測量,若較前一日減輕達到3%,可能已經有脫水現象。三、以室內運動取代室外運動。
-
2020-05-06 名人.好食課
痛起來要人命!營養師教你怎麼吃預防及對抗痛風
有過痛風經驗的人,只要再次聽到「痛風」二字想必都會避之唯恐不及,俗話說羅馬並非一日造成,而痛風當然也是,平時大魚大肉、飲酒不節制等都是容易導致痛風發生的原因。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台灣民眾的痛風盛行率約有2.2%,男性比女性高,可以達到3.3%,若是加上高尿酸血症及未發病者,其人數相當可觀(連結)。這次的專欄,營養師要和大家分享痛風是什麼?要如何預防改善痛風問題!痛風的源頭-高尿酸血症什麼是尿酸呢?尿酸是細胞內DNA、RNA組成物「普林」(purine)的代謝產物,約80%是來自人體自然代謝所產生,剩下的20%則是由飲食攝取含普林的食物而得。體內普林會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隨著尿液排出,但若因為代謝或排泄異常,導致體內尿酸濃度過高則會造成「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可能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若不加以控管,這些過高濃度的尿酸很容易形成結晶而在微小血管、體溫較低的組織,如:關節、腳趾、手指處沈積,進而引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的發炎反應產生腫脹和劇烈疼痛,甚至導致變形。多數的疼痛會在午夜清晨時發作,症狀可能持續幾天至數週,這也是痛風患者最不能忍受的階段,除了藥物的治療,平時的飲食及生活型態也是在解決痛風患者問題很重要的一環,接下來就由營養師來為大家介紹幾種預防痛風發作的飲食原則。一、少吃含較多普林的食物美國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發現,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會隨著肉類及海鮮攝取量增加而提高,吃較多肉的人相較於吃比較少的其血液尿酸值多了0.48 mg / dl,而海鮮攝取較多的人血液尿酸值多了0.16 mg / dl。若再以不同種類的肉類來細分,加工肉製品會使血液尿酸值增加的幅度最大(0.48 mg/dl),其次是牛肉(0.45 mg/dl),最後則為豬肉(0.27 mg/dl)(連結)。過去好食課也有撰寫痛風與食物的關係:「每天吃超過1.92份的肉類,會比吃少於0.81份的族群高出41%的痛風風險,這份報告中也指出攝取較多海鮮的人也有較高的痛風罹患風險,最高會增加51%,但是吃植物性食物(包含黃豆、蕈菇類)並不會提高痛風風險。」「台灣也有學者探討痛風罹患風險與飲食內容的關聯性,結果發現痛風罹患風險和豆類、蕈菇類的攝取量呈現負相關(連結)」因此痛風患者應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可以選擇黃豆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可以降低痛風的風險!➤ 【營養迷思】吃海鮮?吃豆腐?吃肉?哪一個才是痛風的原因呢!二、痛風患者要少喝酒和含果糖飲料酒精及果糖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與尿酸競爭代謝排除的路徑,並且也會加速尿酸的形成,空腹飲酒更是容易造成痛風發作。美國風濕病學會招募了近兩百名具有痛風風險的受試者,發現與未飲酒組相比,有飲酒的受試者痛風發作機率竟然高達近2倍(連結)!不僅是酒,加拿大針對果糖及痛風的前瞻性統整研究則指出,攝取較多果糖的人其得到痛風的機會多了1.62倍(連結)。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平均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甚至有四成民眾每週至少喝七次以上,長期飲用下來,不僅造成痛風的危險也會帶來其他不良的疾病風險(連結)。若是口渴想來上一杯飲料消暑解渴,建議痛風患者可選擇無糖的咖啡、茶,其代謝產物不會累積在體內中,也可增加水分的攝入量,幫助尿酸的排除。三、慎選保健食品市面上有許多宣稱會降低尿酸、預防痛風的保健食品,但目前尚未有能預防痛風的健康食品認證,若是有商品宣稱可預防痛風,都是屬於違法的。營養師在這裡搜集了幾個經人體試驗證實的天然保健素材,提供給大家參考:1.維生素C: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發現,若持續兩個月每天補充500 mg的維生素C,血液中的尿酸值有降低的情形,對於痛風的預防及控制都是有益的(連結)。人體90%的維生素C攝取量來自於新鮮蔬果中,因此只要按照著每日飲食指南中一天3-5份蔬菜、2-4份水果就不必擔心攝取不夠喔!2.咖啡及茶:在前一段有提到,痛風患者選擇無糖的咖啡、茶能增加更多水份的攝取,如此一來便會增加排尿量而有利於尿酸的排除。另外,美國也有針對咖啡及痛風發生率之間的關係做了探討,比起完全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飲用1-3杯或4杯以上的人,後者罹患痛風的風險分別降低約22%和57%。不過此種方法可能導致咖啡因攝取過量,因此仍須依照自身狀況斟酌飲用(連結)(連結)。3.牛奶及優格:牛奶中的乳清酸可以幫助尿酸的代謝排除(連結),還有一些特殊的蛋白成分能抑制痛風患者體內發炎反應並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連結)。依據我國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早晚飲用一杯奶或者食用乳製品不僅能獲得足夠營養所需也能幫助痛風發作風險降低喔!除了飲食上要注意以外,有許多研究指出減重可以減少痛風發作機會,但是「快速減重」會使體內組織大量分解產生許多普林,有引起急性痛風發作的風險。所以,肥胖的痛風患者在減重期間,應配合專業營養師的計畫,平時也應避免暴飲暴食,維持理想體重,搭配適度的運動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對抗痛風的不二法門。【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痛起來要人命!營養師教您如何預防及對抗痛風】
-
2020-05-06 新聞.健康知識+
立夏高溫破30°C!「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56歲的楊小姐在參加路跑後,總覺得身體悶熱、口乾口渴,休息完後並沒有改善,隔日參加有氧課程後,感覺頭昏沉重,就像被緊箍鎖住,後頸僵硬緊繃、人仙仙(台語),又過兩日仍倦怠愛睏、注意力無法集中,原以為是運動痠痛產生的疲倦或感冒,沒想到確診為中暑。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說明,當外界的溫度變高時,身體為了要適應這個環境,將多餘的熱散出,毛細孔會擴張,血管通透性會增加,因而流汗,身體就是藉由此將多餘的熱量排出,若無法將多餘的熱帶出體外,就容易造成中暑。台灣夏季溫度約在攝氏28-29度上下,台北是盆地地形,加上氣溫履次到達35度高溫,而人體的體感溫度感受會更高,賴博政表示,有增加近一成的民眾因「人仙仙」(台語)、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中暑。當長時間在悶熱的環境工作、從事戶外活動,以及經常在出入冷氣房的人,例如外送人員、快遞員更要留意補充水份,賴博政提供在食衣住行的4大防中暑技巧:1、食:多吃涼性的食物,如薏苡仁、蘿蔔、綠豆、番茄、西瓜、香瓜、小黃瓜、絲瓜、冬瓜、苦瓜;高麗菜、芹菜、地瓜葉、薄荷、木耳等,但寒性體質或是平時腸胃過差、易腹瀉腹痛、有潰瘍性疾病者,需慎用或少用。2、衣:穿著棉製吸汗的寬鬆衣物,避免緊繃不透氣的衣物。3、住:環境保持通風,避免過於悶熱及潮濕。若室內溫度太高,可適當使用空調,但須注意溫度不可過低。4、行:出門在外活動時要注意防曬、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活動;若有劇烈運動可以喝稀釋的運動飲料,避免水分及電解質過度流失。中醫認為「暑」是一種致病的邪氣,容易消耗人體內的水及氣,因此常見有口乾喜飲,短氣無力;「暑」邪易上擾心神兼夾濕熱,會有頭重、胸悶、倦怠、腹脹。賴博政說明,中暑分成「陽暑」和「陰暑」,長時間在悶熱不通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容易造成「陽暑」,常見症狀為面紅汗多、身體燥熱、心情煩躁、口唇乾渴。而若是在炎熱環境下突然進入冷氣房中,或是貪涼而突然飲用大量冰飲,使體內過多的熱無法散出,則會造成「陰暑」,「陰暑」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賴博政提醒,要是自覺身體發熱但熱像不明顯、少量流汗或是不流汗,身體沉重倦怠沒精神、頭暈重痛、胃口變差,小心「陰暑」已經上身,若嚴重有嘔吐腹瀉交作等症狀,建議就醫治療。延伸閱讀: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天氣一悶腳就發臭? 1關鍵讓你就此遠離臭腳丫
-
2020-04-16 養生.聰明飲食
你喝的咖啡會致癌?達人教你喝對咖啡,才不會變癌細胞的最佳食物
咖啡愛好兩大族群不喝咖啡者將咖啡形容為黑色苦藥,認為會讓身體產生過敏、心悸而不敢喝;甚至產生睡眠障礙,過午不喝,這是最常聽到的論調。咖啡愛好者又可分為二種:原味黑咖啡的忠實者,喜好的是熱氣中的香味瀰漫,吸引人趕快享用一杯,唇齒之間,咖啡汁液浸潤,舌頭上層至舌根的回甘度長留,勝過茶葉。一杯好咖啡的香醇、回甘,讓人五口左右喝完後,仍想續杯。通常筆者會建議喝咖啡前先喝白開水潤口,喝完基本消費三杯後,再喝水,此時味蕾的回甘,讓人有如喝到甘泉的甜度。喝咖啡重點是咖啡杯中上層的那一層油脂,厚度夠時,味蕾加上嗅覺享受,讓人回味無窮、難以釋懷。另一種愛好咖啡的族群,就是要加糖之類的甜味劑才喝,台灣對咖啡的認知,多數還是要加糖、奶精、奶油球或鮮奶。有此習慣者佔多數,原因是加糖蓋過苦味,加奶精增加香氣,奶油球的油脂可保溫,而加鮮奶可口美味,營養又保鈣,但果真如此嗎? 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再回頭仔細檢視,就會發覺這一類的添加物,已經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香、濃、醇、回甘的享受,您是否該了解咖啡的正確喝法呢?台灣走味的咖啡潮流曾是部長級的師長,喝濃縮咖啡之前,直問說好喝嗎?會不會睡不著啊?結果隔天證實一夜好眠。這些年來,訪客眾多怕睡不好者,喝完第二杯之後就有人打起瞌睡了,很清楚好咖啡就是要讓人好舒眠。享受一杯咖啡要從咖啡史了解,漸進式的真正感受,不要學他人來一杯知名品牌咖啡跟隨流行,那樣根本喝不出咖啡的經典,高價位不等於質優,花俏不一定健康。台灣流行飲料比大杯比便宜,但其實水跟糖並不貴。今天台灣咖啡文化也在店家的競爭,和缺乏咖啡文化的薰陶之下,也走大杯量了,其實是煮完加水的增加量。但那還是咖啡嗎?那到底多少量才是真正一杯咖啡的量呢?加奶泡的拿鐵咖啡為250∼350C.C,美式咖啡200 ∼240C.C.,義式為150C.C.左右,而Espresso 為70 ∼100C.C.,如果冰咖啡就不一定了,原味冰滴一杯加冰塊200C.C.,讓冰涼度過暑夏,而加鮮奶泡或奶昔類冰咖啡約300C.C.。至於一杯熱咖啡外帶,如果變涼了,那咖啡肯定走味,所以可以預先煮好咖啡再拿去冰凍,等有空想喝時再加熱,香氣一樣是瀰漫吸引人。在此和大家分享,目前市面許多糖都是精製糖,它是癌細胞的最佳食物,而且糖份過多造成人體攝取過高熱量;奶精、奶油球找不出一點真奶,只有反式脂肪被驗出,雖然經常被媒體踢爆,但是民眾總是健忘。在國外近期研究報告指出,糖是致癌的物質,跟慢性疾病相當關聯。好咖啡:不心悸、能舒眠一般穀糧經過焙炒後,焦香中帶微苦,而咖啡因無色、無味、微苦,主要是因為咖啡中氯原酸的成分,經過焙炒而產生微苦的氯原酸內酯。所以,咖啡汁液會苦屬正常成分,但是咖啡豆在經烘焙焦糖化的過程中,果酸轉化和碳水化合物加乘產生的回甘,只有在原味時較能完全表現出來。簡單講,一杯好咖啡不可能讓會心悸者心悸;再晚喝,也不能影響您的睡眠,而且要能舒眠;不加任何甜味與香料添加物也要香甜回甘,咖啡絕對不會傷害到腸胃或造成胃酸過多;而且能加速刺激腸胃蠕動,輕鬆大量排出宿便。要健康,不只是重口感很多人排斥黑咖啡,覺得很苦怎會美味呢? 筆者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說那是中藥,苦! 不喝。可是在翁學長的好意邀請又不好意思不喝,再苦也喝了一杯,慢慢隨著時間過去,有一天發現他也能喝到三杯的量了,問他會苦嗎? 他說不會啊! 怎麼差那麼多? 因為他知道第一口忍一下,慢慢越來越好喝,到最後就能享受喉韻回甘的滋味,有時他甚至會說給我一杯咖啡吧! 原來他也迷上咖啡了。如果您周邊有朋友每天大量喝咖啡,而且是加甜味劑,不喝就沒精神,無法好好作息,那已經是上癮的傾向了。有很多例子,因大量喝甜味咖啡造成糖份過高,引起血糖失調,直到某天暈倒送醫,才在醫師的警告下,喝咖啡時改加入糖尿病患者用來替代蔗糖的木糖醇,而它的甜度與蔗糖接近,熱量約蔗糖的六成左右。木糖醇是從白樺、玉米、或覆盆子等植物中萃取,再經加氫還原而來。雖然在初期不需要胰島素來分解,但長期食用,還是會造成胰島素負擔,導致血糖升高;當然也曾有報導木糖醇的負面分析,其實木糖醇加氫就有負面的氫化作用。因此還是建議朋友,無論如何,嘗試黑咖啡微苦後的回甘,調整您的味蕾,選擇健康養生的咖啡吧。雖然筆者大力的推廣黑咖啡養生理論,但並不是每一杯黑咖啡都是養生的好咖啡,豆質的好壞,加上身體體質耐受力等因素,都有可能會讓人不舒服。如果您喝完咖啡有不適時就應停止飲用,多喝水代謝。但如果第一口苦味,就讓您忍不住加入甜味劑,那再差的咖啡都會因甜味劑的掩蓋,而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如同廚師料理時,因菜色鮮味不足而加入鮮味劑,您用餐完馬上會有口渴的感受一樣。但我們要的是健康,而不只是重口感。三杯咖啡享受理論幾次在咖啡課堂上和大家分享,基本三杯咖啡的享受理論,首先會請同學從第一杯第一口開始記錄味蕾感受,直到第二、第三杯喝完,每位同學彼此分享記錄中的三杯味蕾差異,幾乎每位都會說,第一杯第一口很苦;第二杯不苦、回甘很明顯;第三杯即明白為何很多人要喝原味咖啡了。原味咖啡擁有各種飲料中少有的濃郁、無糖卻持久的甘醇口感,長留口腔舌根。如果平時無糖不喝咖啡者,經過上課或連續三杯黑咖啡洗禮,接著給他一杯加糖咖啡,這位同學或朋友馬上會說:這是糖水,不是咖啡。從此改掉加糖及奶精的習慣。咖啡是多纖維性飲品食品的成分中只要含有酚類,就有抗氧化效果,咖啡、茶、蔬果都是。營養學家廣為提倡天天五蔬果是有根據的,那五種蔬果是需要多少量呢? 和各位分享,每餐蔬菜和水果各約一個拳頭大的量。多纖維性物質會將體內腸道自由基包覆以排出體外,被認為是腸道的清道夫,而咖啡也是多纖維性飲品。運動時呼吸加速,心臟幫浦大量輸送高含氧血液至全身,讓體溫升高,曾有醫學專家發現,人體長期體溫升高超過37.5度時會使體內癌細胞凋亡,約略可知保持天天運動者,為什麼會較健康且精神飽滿,因長時間體溫升高,運動提升了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運動讓體溫升高,加速毛細孔排汗,排汗是人體代謝途徑的一種,它具有排毒功能,如果各位的時間及環境無法允許運動,也可藉由泡熱水澡,讓皮膚出汗、排毒、保濕。而皮膚表層薄薄一層油脂保護裸露的毛細孔,展現美容效果。咖啡讓身體各器官活化,加速血管收縮、胃液分泌、腸道蠕動,快速排便同時排毒。在人體排泄器官中,腎臟為主要排泄器官,多喝咖啡會促進體內物質經生化作用,增加親水性,促進尿液排出,經由腎絲球體及尿小管被動與主動運輸分泌,快速將代謝產物排出,不致累積毒素,而血漿中的毒素,和代謝產物會運送到尿小管中,如不快速排出它會與小分子蛋白質結合,會使有毒代謝產物又再回收至腎小管,引起毒性產生,所以喝咖啡利尿,對人體排毒功能貢獻很大。其次,大腸排便如不順暢,導致便秘,腸道中水份被回收以致糞便乾燥,致癌糞素再度回抽利用,體態會變胖,皮膚無光澤,甚至粗糙,精神變差,癌細胞活躍,是年紀稍長女性常有的困擾,可以試試喝咖啡,每天五、六杯,任何時間皆可,它會刺激腸道、順暢排便。喝咖啡順暢排便的快感是很多人的寶貴經驗,尤其是配合早上運動,效果最明顯,保持每天兩次以上的排遺習慣,身體機能活化,基礎代謝率提高,筆者就是因此瘦身成功。咖啡的新鮮度與保管方法在媒體或書本中常看到說明咖啡熟豆要密封,那為何又要透氣閥呢? 其實咖啡生豆會呼吸,經過烘焙完成更會呼吸,吐出惰性氣體保護熟豆,是自然界中的奧妙。惰性氣體會自然天成,保護豆子新鮮度持久,會造成膨罐現象是正常的。豆子新鮮度高,熟成後馬上裝袋會有膨袋現象,這不是腐敗,而是保鮮現象。許多咖啡豆商似乎知道或不知道,為了不膨罐或膨袋,就讓烘完豆子跟空氣接觸,使惰性氣體流失,此時豆子也會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此就較難對咖啡熟豆保鮮。保鮮存放,簡單有撇步許多人會問咖啡豆如何保鮮存放,其實很簡單,首先看清楚烘焙日期,記載三個月內屬新鮮;包裝為密封、不透明;不接近熱源,室溫存放,不能儲放於冰箱,因為每次從冰箱取出打開,由於高度溫差,袋子裡外會馬上附著凝結的水氣,一而再的增加濕度,豆子就會不新鮮。筆者曾做過實驗,放室溫一到二個月和同時期儲放冰箱作對照,室溫中豆子香氣香濃不變;而冰存的咖啡香則淡淡的。一般咖啡豆會呼吸,同時豆子帶有油脂,如果將豆子冷凍或冷藏,會將豆子中油脂凍結而無法呼吸,導致風味流失。密封小包裝保有新鮮咖啡豆要小包裝,存放密封袋或密封罐,儘快泡完趁新鮮,但是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為了低價省錢買大包裝,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喝完,那已經不新鮮了。大袋中經常打開接觸空氣,讓細菌孢子跑到咖啡袋中,讓鮮度降低至腐壞而不知。新鮮豆子從外觀乾燥、香氣逼人,就很清楚新鮮度,讓人衝動馬上沖煮喝一杯咖啡。濾紙掛耳式鮮度難辨筆者對濾紙掛耳式咖啡較擔心它的鮮度難判別,磨成粉狀無法從豆子外觀判別鮮度,而且粉粒磨成時,咖啡香流失,所以掛耳式很難喝出好口感,只能方便解饞,很難解渴,它的成本高,包裝時手部接觸面積大,衛生也是問題。當然三合一或二合一咖啡內容物不營養,無法和新鮮烘焙豆子相比,但是掛耳式咖啡嘗味者的選擇,以及特別偏好這種口味的愛好者眾多,因為攜帶方便,沖泡也方便。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健康喝咖啡:咖啡有益健康的神奇密碼【增訂版】作者:王神寶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5/12/11作者簡介/王神寶致力於健康咖啡的推廣,舉凡大大小小的公益團體贊助咖啡免費暢飲,接受各單位邀請擔任咖啡研習講師,偶而出任電視劇、廣播推廣健康咖啡等,都有他的身影,其對健康咖啡的執著無人能比。學經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碩士亞洲大學 營養保健生技學系 學士現任富苑咖啡主題旅遊會管董事長現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長 中區會長
-
2020-03-20 科別.心臟血管
喝咖啡、過勞會誘發心悸?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濃茶會覺得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撲通的跳,有些人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或意外事件的外力驚嚇,出現心跳過動的現象也有些人會因情緒不佳、過度疲勞,而覺得心中悸動,無法自主,這些都屬於傳統中醫或現代醫學所謂「心悸」的範疇。什麼是「心悸」?以中醫的觀點,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黃碧松說明,現代醫學所謂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是更年期症候群、精神官能症等,也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表現。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黃碧松分析如下幾種:1、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四參復脈湯、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加黃耆與養心湯為主。2、心血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聖愈湯等。3、心陽不振: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渴和硃砂安神丸合方。4、心血瘀阻: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大黃蟅蟲丸、補陽還五湯。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6、痰擾心神: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加黃連,還有滌痰湯。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補骨脂、附子理中湯加肉桂。8、心腎陽虛: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右歸丸、右歸飲、參附湯。9、心腎陰虛: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和黃連阿膠湯合方。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大定風珠與大劑量的生脈散。11、氣虛陽脫: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參附湯、獨參湯。不過,黃碧松強調,應由專業醫師針對證候診斷處方,患者不宜擅自濫用,但可自行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且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並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而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則須和主治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最重要的是,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加上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延伸閱讀: 常心悸會得心臟病? 出現這種狀況千萬別不理 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20-03-05 橘世代.愛玩橘
慢遊北投!在地里長報你知「泡湯美食1日行程」
冬天不泡湯要幹嘛?台北市北投區與陽明山上有豐富的白磺與青磺溫泉,對無法飛日本體驗泡湯的人不僅便捷又經濟,更是天冷假日休閒放鬆好去處;泡湯也耗體力,在地里長熱心推薦北投市場與周邊巷弄小吃,遊客泡完溫泉能就近享受在地好料,體驗一日不住宿的悠哉泡湯美食行。北投溫泉商圈旅館林立,溫泉鄉中少數仍維持平房建築、走自然簡樸風的「瀧乃湯」,從日本時代至今有百年歷史,是在地人熟知的大眾裸湯;瀧乃湯最早只有男湯,1950年左右才增設女湯與個人湯區域,近年歷經整修於前年完工後,木造日式大眾湯的風格更加凸顯,庭院還多了石桌椅、甕池等造景或設施,供湯客休憩。北投區溫泉里里長許智全表示,瀧乃湯庭院還有1923年日本時代留下的「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石碑,紀念當年裕仁皇太子代替大正天皇來台參觀草山及北投溫泉而豎立的紀念碑,吸引不少日本遊客到此泡湯;男湯浴池保留原始樣貌,浴池砌石也有百年歲月痕跡,整修後,大眾裸湯將置物櫃與浴池乾濕分離,庭院也新增小迴廊可坐著休息。「我從小就喜歡到瀧乃湯泡澡紓壓。」許智全說,瀧乃湯溫泉屬「青磺」,水色透明中帶綠有硫磺味,為源自北投地熱谷的天然湧泉,相傳有助活絡筋骨、促進新陳代謝,水溫大致在攝氏42度到46度,受不少老湯客歡迎,初次體驗泡湯者可能覺得太熱,要適應一陣子,他自己則已很習慣這種水溫;瀧乃湯除每周三公休,約每天清晨6點半營業到晚上9點。泡裸湯會害羞但仍想體驗大眾湯?許智全說,可到北投公園露天溫泉浴池「千禧湯」,在此泡湯需要穿著泳衣,浴池不分男女湯,共4座溫泉池、2座冷水池,水溫約攝氏38度到42度,對初次泡湯的人較溫和,泉質也是青磺,露天與仿日式建築的圍牆、原石與木材打造的浴池區及親民銅板價是一大特色,營業時間為每天凌晨5點半到晚上10點。許智全說,兩處大眾浴池都在捷運新北投站附近,散步10分鐘可抵達距離750公尺內北投市場一帶,在地美食眾多,市場有常要排隊的「矮仔財」滷肉飯、70年歷史的阿婆麵,口渴就到高記茶莊來杯無憂茶。許智全推薦,市場外周邊巷弄有堅持溫體豬手工切肉的文吉肉羹老店、香氣四溢的簡記排骨酥麵、巧用高低溫現炸而口感酥嫩的紅麥田炸雞、公舘路1號的小籠包店小籠包則是麵皮彈牙且肉多汁,還有蔡元益紅茶等店家都很受歡迎,絕對不怕沒美食吃。除兩處大眾溫泉,如想省荷包,北市北投區、陽明山一帶也有5處公家管理的景點、公園,都可免費泡腳或泡湯,其他北投區復興、泉源公園及硫磺谷地熱景觀區3處泡腳池,陽明山前山公園公共浴室、冷水坑公共溫泉浴室2處溫泉大眾浴池;開放時間從凌晨4點半到晚上9時不等,有的周邊就是可踏青的風景區、步道。【精選溫泉系列↘↘↘】。台灣人最愛「日本五大溫泉」邊泡湯邊賞雪倍受歡迎。溫泉也有分仙女系、輕奢系、自然系... 快看你喜歡哪一系!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2-26 新聞.健康知識+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充足的水分能讓皮膚細胞水噹噹,人體透過喝水能幫助身體調節體溫、促進身體的代謝與腸胃蠕動,如何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建議可從「喝水」做起!不過,「喝水?」沒搞錯吧,你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這樣簡單嗎?水不就是每個人天天都在喝嗎?從沒想過水對自己的身體有這麼大的影響。 醫學資料顯示,成人體重內的60~70%是水分,血液中的含水量更高達9成以上,不僅血液、淋巴液及身體分泌物與水有關,進食後的吞嚥、消化、運送養分及排泄,都需要水才能進行,所以,水之於人體,就像空氣、食物對於身體一樣重要。 「我上班忙到沒時間喝水」、「我開會開到都忘了喝水」常常會聽到忙碌的上班族有這樣的聲音,導致不少人消化問題一大堆,甚至還引發尿道發炎,這樣是非常不健康的。有句話說:「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真的一點也沒錯,愛惜身體健康,就該從平日多喝水做起,但喝水有一定的原則,並不是隨心所欲,沒限制的想喝就喝。 每人每天至少會消耗2公升半的水分,理論上似乎應該再「補回來」2公升半流失的水,不過,其實每天我們吃下的食物中,就已經含有大量的水分。 比方說蔬菜中90%以上是水分,水果中有8成以上也是水分,肉類和魚也含有70%的水分,還不包括我們可能會喝到的湯或是果汁飲料,扣除這些之後,一天喝1500 c.c.的水就足夠了;不過,這是指一般低度運動量者的基本原則,若你是屬於運動量大的人,如運動員或有參加健身運動習慣者,就要相對增加飲用水的份量。 水要是喝得不夠,身體通常會用讓你感覺到口乾的方式讓你知道,但不時提醒自己喝水的壓力也不小,就有醫師以每天喝2500 c.c.為例,將一天當中分5次喝水: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先喝約500c.c.的水,對腸胃蠕動、消化和美容,都有幫助,之後進辦公室再倒500c.c.的開水放在桌上,想到就喝,分批在午餐前喝完,下午如法炮製,下班前再解決500c.c.,回家之後再慢慢喝掉最後500c.c.,這樣就可達成輕鬆無負擔的「日飲2500」計畫。 但是,喝水也有技巧,不但要兼顧量的攝取,也要讓身體所喝進去的每一口水都能達到最佳效果。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分段地喝,因為身體就像是個非常精密又聰明的儀器,一次灌下太多水時,水分會停留在體內,反而不利新陳代謝造成水腫,而短時間內腎臟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就會加速排尿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部位。 至於喝哪一種水比較好?市面上許多包裝水強調國外進口,或經過多道生化科技處理,有的還添加各式的微量元素,重點都是強調喝水的重要性,只要通過檢測安全應該都無虞。 在知道喝水的好處後,在面對現在坊間飲料選擇多,或許還是有不少人可能說:「我真的超級不愛喝沒味道的水!」其實讓自己多喝水的技巧不少,比方說加牛奶、加可可粉等各種味道,近幾年許多添加穀粉的代餐,也相當受到歡迎,其實單純喝、加料喝,只要能喝水都對身體很好。 延伸閱讀: 排毒光流汗、上廁所還不夠! 再教你5招清出身體裡的廢物 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20-02-24 癌症.抗癌新知
嚼苧麻葉治口腔癌?抗癌中草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來的!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期網路流傳「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實際上抗癌藥物並不是土法煉鋼就能得到,而癌症藥物治療也多需要時間與其長期抗戰,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外,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2018年台灣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口腔癌」為台灣國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5名!然而,近期於網路上卻流傳有「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網絡上所說的「苧麻葉」是什麼?這樣的說法到底是不是又一個建立在「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而以訛傳訛的謠言呢?網路謠言如下:「日前參加一餐敘,偶遇鄧姓朋友(45年次),得知他前兩年患了口腔癌也經放射治療但效果不是很好!後來有原住民朋友提供祕方竟然在短短時間治癒了!祕方很簡單:就是嚼“苧麻葉”台灣本土植物(可上Google查看),嚼至碎吞下,據他說一個禮拜就會有效果!若有人得口腔癌則不彷告知傳出!祝健康快樂!」苧麻確實是中藥材料 但胡亂摘採食用小心救命,不成反害命雖然「苧麻」確實被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藥用植物庫登錄為中藥材料,資料庫記載主要用以治療熱病口渴、牙痛、喉閉、吐血、下血等,中醫針對苧麻葉的使用方式包含鮮用或曬乾。但一般民眾在沒有用藥與植物辨識基礎下,若僅憑借網路圖片而自行到野外摘採,有可能摘到的也未必是苧麻,倘若食用到具有毒性的他種植物,亦可能造成中毒,得不償失。嚼一嚼就能治療癌症?實在太小看了抗癌藥物的研發此外,光是嚼「苧麻葉」是否就真的能短時間內就治療口腔癌,在看這則訊息時還得考慮以下幾點:一、抗癌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有大多中藥材從種植到調配所存在的不確定性高,相對品質較難以維持穩定,儘管目前有不少學者投入以植物天然成分藉以預防與治療癌症,但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芬也曾表示「有效的抗癌化合物,不是家中煮一煮就會跑出來、或吃了就有效用。」儘管有許多中草藥活性成分研究證實在動物身上有效,但在人體未必有同樣效果。此外,其中就算真的具有活性化合物,換算回原植物重量可能也得吃好幾斤,不可能如網路說法般,「咀嚼至碎吞」且「一個禮拜就有效果」!二、「一週見效」多是鬼扯!目前治療癌症普遍仍以西醫治療為主要方式,但實際上近年亦有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作法,藉以減少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但不管是哪種藥物治療作法,都沒有馬上吃、馬上好的說法,若是真的嚼一週苧麻葉便能短時間治癒癌症,那這麼多的癌症研究與醫師投入治療,豈不都是在搞笑?中草藥輔助治療,不宜誇大功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提到,中草藥雖可作為輔助治療的一種方式,但仍不應過度誇大功效!此外,也呼籲民眾維持基本健康飲食與作息外,無論有無感受身體異常,亦應每年進行癌症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重要的是,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在開始前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交叉作用的可能!延伸閱讀▶網路文章說九層塔「證實」會導致肝癌,真的嗎?▶冬令進補停看聽!小心買到劣質藥材,未補身先傷身!▶食補你吃對了嗎 現代中藥的生產流程與源頭管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12 新聞.健康知識+
三高、慢性病疾患天冷注意! 11項保命絕招要牢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平時喜歡在清晨健走,就愛和太陽公公比賽誰比較早出門運動。當冬天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一出門那股冷颼颼寒風吹來,直接刺入骨裡,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常常不禁打起哆嗦來,但他們總覺得忍過去就好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於追求健康而勤於運動的叔叔、阿姨來說,其實非常危險。當寒流來襲,氣溫在14°C以下,往往還會伴隨空氣濕度變低,天冷、活動少,飲水量往往會減少,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液循環就變得緩慢,血壓容易呈現不穩定狀態,這樣的現象會使血管內的血液凝固機會上升,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之急性發作。根據每年衛生福利部數據顯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尤其有三高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病患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發生無法挽回的憾事。依衛生福利部統計104年十大死因,第二名就是心臟疾病。寒流來襲時,提醒三高患者,氣候變化容易引發心臟血管意外發生,呼籲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一般而言,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冬季偏高,因此降壓藥的劑量在冬季、夏季是有差別的,所以在冬季當您的血壓出現較大的波動,例如開始經常收縮壓持續升高在20毫米汞柱以上,必要時應回診,讓醫師看過您量測的血壓數值變化,適當的調整降壓藥。冷氣團來襲期間,若出現心臟病發作症狀,如胸悶、胸痛、心悸厲害、莫名原因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異常的極度疲倦、頭暈等,應立即送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若是居家有醫囑開立的「救心」(也就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在送醫前,可先依醫師指示方式使用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後立即就醫。彰基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陳淑麗表示,秋冬環境溫度變化,要多加注意的事項,有下列11個重點需要注意,才能保護自我健康。1.定期自我監測血壓、血糖,有慢性病個案,請務必遵守醫囑規律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暫停藥物或增加用藥劑量。血壓波動變大時,應更落實量測、記錄,並提前回診讓醫師依照您血糖、血壓數值變化,調整您的血壓、血糖藥物。2.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減少鹽分攝取、不抽菸、節制飲酒、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避免疾病控制不佳,引起心血管併發症。3.冠心病、心絞痛等個案,在寒冷的冬季或遇到冷空氣的刺激,首要請做好避免傳染到感冒上身,尤其是流感,常常引發嚴重併發症,所以流感疫苗的施打請一定要配合。4.用餐過度飽食或飲酒較多後,可能誘發心臟疾病發作,因此建議進食量大約8分飽即可。5.心臟病或中風在早晨發作的機率特別高,因為早晨氣溫較低,血管會收縮來保存身體熱量。在秋冬季節,年長者和慢性病個案,應避免在早晨外出進行運動鍛鍊,最好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或改成傍晚時段再運動。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也不宜運動,並建議不要單獨運動,應該揪伴一起運動。6.寒流來臨時要降低運動強度,平時跑馬拉松就改成健走。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工作,可以暖身5~10分鐘再開始健走,運動中穿著保暖通風的衣物,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運動中有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厲害、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7.適度釋放壓力;要避免過於長時間勞累,晚上足夠睡眠至少6小時,避免情緒過於激動等。8.臨床實證研究顯示,膽固醇控制好,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建議年過40 歲者,定期健康檢查並追蹤異常血脂數字,三高個案和本身體質偏向高血脂者,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降血脂藥來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9.冬季氣候乾燥又身體皮膚減少排汗,有些人嫌如廁解尿頻繁而較少喝水,部份老人家對口渴的感覺變差也較少攝取水分,也會容易導致血栓形成,所以要適度增加水分,簡易換算一天飲水量=體重(公斤)x30C.C.=一天建議飲水總量。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800 C.C.水分,有額外流汗、水份體液流失情況,應適度再增加飲水量。10.保持理想體重;肥胖者應設法減輕體重,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標準體重之方法:身高(m)×身高(m)×22=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正負10﹪~ 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11.冬天泡湯是最舒服的,建議飯前、飯後一小時內不可泡溫泉,酒後更不要泡溫泉,心血管個案請泡湯不宜超過心臟,因為溫泉的水溫會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臟負荷過重,末梢血管擴張後造成大腦的血液循環變少,容易引發中風風險。(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8 新聞.健康知識+
早起和睡前要不要喝水?告訴你正確補水觀念
常常有人說,早起和睡前是兩個非常關鍵的養生點。在這兩個時間段的行為,往往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喝水,有人說早起喝一杯水很重要,如果不喝一天都沒精神。也有人說睡前千萬不能喝水,如果喝了一晚上就睡不好。那麼在早起和睡前,到底該如何喝水呢?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和大家說一下: 1、早起和睡前,要不要喝水?我們在睡覺的時候,無法給身體補充水分。但由於很多生理功能仍在繼續,比如說呼吸和排汗,就會消耗掉大量的水分,讓血液變得更黏稠。所以早上起來人體是極度缺水的,這個時候喝一杯水確實非常合適。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環血容量,給新的一天開一個好頭。 至於睡前,開頭提到的也很有道理。睡前不能喝太多水,不然很容易起夜,這樣就會影響到睡眠質量。當然啦,不是說睡前就不能喝水了,如果你覺得口渴了,少喝一點點也完全沒有問題。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建議大家,可以在晚飯後小口的多次喝水,這樣不僅不容易出現口渴的現象,也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 2、選擇喝什麼水會比較好?實際上,不管是早起還是睡前,白開水都是最佳的選擇。不僅方便廉價,還不會帶來健康風險。其他的飲品,比如說茶葉,因為含有咖啡因,可能會讓你過於興奮而睡不著;再比如說淡鹽水,可能會因為含鹽量太高,從而增加高血壓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還有蜂蜜水,因為含糖量太高,可能會導致血糖失控。在這裡,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給大家著重說一下蜂蜜水,因為早起和睡前喝蜂蜜水,是近幾年備受推崇的養生方式。但實際上,蜂蜜水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厲害。 現代科學對蜂蜜做了大量的研究,發現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都很少,其他的有益成分也微乎其微。雖然也存在一些研究,似乎顯示了蜂蜜的“神奇效果”,但更多的研究表明,蜂蜜的作用跟安慰劑差不多,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很多老人愛在早起和睡前喝蜂蜜,是為了潤腸通便。但想要真的達到這個效果,不僅需要你本身“乳糖不耐受”,還需要一次性喝上幾十克,顯然是很難實現的。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20-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完中國菜不舒服…「中國餐館症候群」是一種病?
美國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com)裡的「中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是早自1968年起的一種病症名稱,中餐館症候群被描述為一種疾病,症狀是脖子、手臂和背部發麻、頭痛、頭暈和心悸,會影響人們飲食,「特別是大量使用味精調味的中國菜」。對此感到不滿的一群亞裔人士,14日正式發起一場社群媒體運動,希望推翻「中國食物含味精、吃了會讓人生病」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味精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從蕃茄到母乳裡都有,也沒有證據顯示它與疾病有關。確實有一群人吃了之後會感到不適,馬偕醫院營養室課長蔡一賢說,特別像是外國人,不習慣吃到味精,常常吃完中國餐館後就出現不適感,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或稱「味精過敏症」。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嗎?台大化工博士謝玠揚指出,一個東西有毒還是沒毒,重點不在東西本身,而在於「劑量」。味精的半數致死量是825克,以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要一口氣吃下825克味精,才有半數的機會致死。只要是正常食用,根本不用擔心味精有毒或不安全。許多人都說吃了加味精的菜會口渴,謝玠揚解釋,人會口渴是因為鈉離子攝取太多,也就是吃太多鹽。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鈉最大的來源其實是食鹽,不是味精,以及各種零食裡的人工甘味。蔡一賢說,口渴是一種生理現象,表示體內可能出現「鈉水不平衡」,應該要即時補充水分,國健署建議每天鈉的攝取不應超過2400毫克,民眾可以依照此數據酌量使用鹽巴或是味精。
-
2020-01-12 科別.新陳代謝
心肌梗塞送醫 才知血糖失控惹禍
「住院之前都沒有感到不舒服,完全沒想到是糖尿病!」一名72歲的婆婆在三個月前因心肌梗塞住進加護病房,原以為是單純的心血管疾病,沒想到檢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竟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目前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複方控糖筆,一天使用一次,讓血糖回穩,原本是坐輪椅回診,現在已不需親友攙扶,能自行步入診間。血糖長期超標 引發大小血管病變收治個案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李美月主任說,患者是心臟科轉介過來的,住院期間發現血糖為300mg/dl,糖化血色素達9.2%,遠超過正常標準。患者自述平常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追問之下才發現婆婆的兄弟姊妹多人有糖尿病,由此推斷婆婆是因為長年未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在未控制血糖的情形下發生心血管問題。李美月主任指出,長期放任血糖超標,會引發大小血管病變,進而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等器官。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主要死因就是併發心臟病,約有二至三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合併心臟病問題。然而,血糖值在200-300mg/dl並不會有症狀,通常都是高達500mg/dl以上,才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少的三多一少糖尿病標準症狀。臨床上,也常見患者因為口渴拚命喝手搖店飲料,最後因為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血症(HHNK)昏迷住院,才發現罹患糖尿病。此外,有些早期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也會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疏忽血糖控制,直到因為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後,才發現是糖尿病引起。六成患者未達標 常忽略飯後血糖測量但要讓患者糖化血色素一路往下達到7%的標準是件難事,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表的2019糖尿病年鑑中,有近六成的患者並未達標。李美月主任點出問題所在,她說,很多患者只在意飯前血糖,因為「數字」比較漂亮,覺得測量飯後血糖會被醫師「抓包」偷吃了什麼。實際上,飯前血糖是了解血糖的基礎狀況,飯後血糖是檢測處理血糖的能力,兩者的監測同等重要。在醫師的鼓勵下,病人就會有動力開始嘗試飯前及飯後血糖的控制,而這也可以成為醫師調整藥物的依據。婆婆原本是分別打基礎型胰島素及腸泌素(GLP-1 RA)針劑,但一天多次的治療方式對年長者頗為困擾,在醫師評估下將治療處方調整為每天只需使用一次的複方劑型,不僅用藥更方便,血糖控制也十分穩定。李美月主任表示,患者看到糖化血色素的曲線圖一直往下降,控糖的意願就會增加,監測血糖也更有動力,而這類的藥物目前有些數據認為還能保護心臟,減少心血管疾病。李美月主任強調,目前藥物非常多元,民眾可依個人狀況進行調整,而前提就是醫病共同合作,才能減少糖尿病的共病發生,呼籲患者應養成檢測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習慣,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19-1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進補吃人參?中醫師:參類種類多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Q:進補吃參,未必人人適合?A:許多人選擇喝參湯或參茶補充元氣,但參類種類多,必要時應諮詢醫師。中醫師表示,以民眾常選用的高麗參為例,隨著炮製過程可分成紅參與白參,前者適合寒性體質者補氣,後者適合熱性體質者生津。過敏體質、身體正發炎、失眠煩躁與情緒不穩者等,均應先諮詢專業再服用。人參能補充元氣、增進體力,民眾常選用的高麗參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虛證,像是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不過因著炮製過程不同,高麗參又可分為紅參與白參,紅參的補氣效果較強,白參的生津效果較強,通常寒性體質的人適用紅參補氣,熱性體質的人適用白參生津,平性體質的人則適合紅參與白參各半使用。調和過的參適合男女老少服用,臨床發現可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不過仍建議部分族群服用前先諮詢中醫師,包括過敏體質、曾經服用人參後過敏者、化膿或身體正在發炎者、脾氣暴躁的高血壓患者、剛開始感冒喉嚨痛、嚴重心臟病史或中風病史、更年期潮熱嚴重婦女、鼻咽乾燥容易流鼻血、易有汗臭味的濕熱壅滯型三高患者、失眠煩燥或精神不穩、大便不通伴隨嚴重痔瘡等。另外,若服用參類後出現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皮膚瘡瘍等上火症狀,應立即停用。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兼任醫師周宗翰
-
2019-12-20 新聞.生命智慧
好想吃…誰在操控飢渴?中研院破解腦神經機轉
人類飢餓和口渴時,大腦會下達指令,讓人不由自主去找食物和水,但動機背後運作機制至今無解。中央研究院跨國團隊花費三年,每天對超過5000隻果蠅做實驗,發現果蠅腦內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leucokinin,影響它們找水或找食行為,解開渴、餓訊號在腦中的神經機轉。研究團隊希望藉此,未來能更了解複雜的人腦,盼有助改善暴食症或厭食症。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林書葦說,當人們口渴與肚子餓的時候,腦中會產生一種無形的驅力,讓人想喝水或吃東西,心理學上稱這樣的內在驅力為「動機」。果蠅和人一樣,行為受到渴和餓的調控,只有在渴的時候會去尋找水源,只有在餓的時候對食物有反應。林書葦和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印度籍的博士生芭雅希一起研究,首度找出控制餓與渴行為的神經傳導物質leucokinin。這項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在果蠅餓與渴時會上升,但若抑制活性,口渴的果蠅不會找水、飢餓的果蠅也不會去找食物,就像得了厭食症。團隊也做反方向的實驗,活化這項神經傳導物質的活性,發現不餓的果蠅也會去找食物。研究發現,leucokinin包含餓與渴的神經元,但並不是單純有一群神經細胞負責處理渴、另一群處理餓,而是透過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作,去調控不同神經元,讓找水行為只在渴的時候出現,不會在餓的時候出現。研究成果本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林書葦說,研究成果未來有望推及至人類大腦研究,不過,果蠅大腦功能雖一應具全,只有10萬個神經細胞,人腦有1000億顆神經細胞,還須更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人腦中調控餓與渴行為的機制,進而應用於神經疾病的研究,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療方式。因為人類許多神經疾病,如憂鬱症、厭食症、成癮症等,都和腦內的動機系統有關。林書葦說,果蠅因為可以大量繁殖,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生物;果蠅的大腦功能很完善,有助於了解更複雜的人腦。目前科學界針對精神疾病的研究,只能了解大範圍的腦區是否對某一種行為有影響,但不知道細部的神經機轉;也因此,用藥和治療難免會有副作用。若能了解生物的神經機轉,可以讓開藥更精準。
-
2019-12-19 焦點.健康知識+
發燒畏寒怎麼辦?如何降溫?分3階段處置加速退燒
發燒是人體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現象,是身體發出的警訊。80%的發燒是由外來的感染引起,另一則是體內異常細胞導致發炎反應所致,如痛風、免疫風濕疾病、癌症等。這些感染源會使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調高,於是身體就會開始發燒了!那麼,體溫要高到什麼程度才算發燒?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然而,發燒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1. 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以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都應禁止,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2. 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 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康宏銘說,絕大多數發燒為一般感冒所引起,成人如果有明顯的感冒症狀,例如喉嚨痛、流鼻涕及咳嗽等,可服用退燒藥,而使用退燒藥的時機是,當病患燒到38.5℃度以上,且伴隨著頭痛、肌肉痠痛及疲累而無法忍受時,就可考慮服用退燒劑來減輕病患的不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是受風寒而非感冒,受風寒多因為是淋雨引起打噴嚏及發抖,一般沖沖熱水澡、吃藥就好,但由於受風寒易與感冒混淆,有的感冒還以為是受風寒,猛喝薑湯,導致喉嚨更痛、更腫、發炎得更厲害,適得其反。另外,像是糖尿病、肝硬化、肺病及洗腎患者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亦應特別謹慎,發燒時最好在第一時間讓醫師診治。而女性發燒時也要特別小心,若感染了急性腎盂腎炎,由於多數女性不太會一併描述腰痛,常常會疏於診斷。此外,感染到登革熱,在發燒的同時也會頭痛,症狀跟一般感冒很像,需要特別注意鑑別診斷。延伸閱讀: 寶寶發燒要送醫嗎? 先確認有無這5種情況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飯後口乾舌燥都是味精惹的禍?感到口渴其實另有原因
味精長期以來背負著「有害健康」的標籤,無論是吃完飯感到口渴或是傷腎,常會怪罪是味精惹的禍,有些民眾甚是會對味精產生不良反應,營養師說,味精的成分其實就是麩胺酸鈉,化學成分就是胺基酸加上鈉,換言之,其實只要是吃太鹹,像是愛吃高度加工的食品、泡麵等,鈉含量高等,都可能造成身體的鈉水不平衡,而感到口渴,並非全都是味精的錯。馬偕醫院營養室課長蔡一賢說,味精沒這麼可怕,味精源於昆布,從其中製造出味精,添加在食物中以增加鮮味,而味精含有一定的鈉含量,鈉才是讓民眾感到口渴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心臟病、肝腎疾病或是三高患者必須得注意。一般而言,鹽巴為氯化鈉,其鈉含量約占四成;味精為麩胺酸鈉,其鈉含量約占一成多,而國健署建議每天鈉的攝取不應超過2400毫克,蔡一賢呼籲民眾可以依照此數據酌量使用鹽巴或是味精。蔡一賢說,口渴是一種生理現象,表示體內可能出現「鈉水不平衡」,建議應該要即時補充水分,每天得喝滿2000毫升,平時愛吃重口味的民眾,也建議調整飲食習慣,降低鹽巴與味精的調味量時,可以增加使用香料,像是義大利香料等,讓嗅覺去取代味覺,即可漸漸吃得相對清淡,避免每天攝取的鈉含量過高。對於味精,確實有一群人吃了之後會感到不適,蔡一賢說,特別像是外國人,不習慣吃到味精,常常吃完中國餐館後就出現不適感,被稱為「中國餐館症候群」或稱「味精過敏症」。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其實味精並沒「過敏」的問題,頂多是味精不適症,或是吃了味精後的副作用,就像是有些人有乳糖不耐症,喝了牛奶會肚子不舒服一樣;真正的過敏反應是會產生尋痲疹、低血壓、鼻子過敏,甚至到休克等症狀,醫學上也尚未有任何根據顯示,味精會經過過敏機轉造成人體出現過敏反應,最多是食物的副作用而已。徐世達也說,民眾不用這麼擔心味精,味精的化學式非常簡單,但也應該要多著重飲食健康,多喝水才是保健之道。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長者起身頭暈 姿勢性低血壓
82歲農夫罹患高血壓十年,規律門診追蹤,有一天早上做完農務,起身突然頭暈,然後跌坐在農地,還好沒有喪失意識。回診時發現血壓明顯偏低,心跳正常、無心雜音、呼吸音清澈、無明顯外傷、肢體活動力正常、意識清楚、沒有發燒、沒有胸痛、腹痛或解黑便。初步評估是因為白天高溫出汗多、體液流失,經點滴輸液治療,低血壓及頭暈明顯改善。醫囑暫停降血壓藥物及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回門診追蹤。老年人的高血壓治療和年輕病人不同,老人常罹患多種疾病、身體虛弱、服用多種藥物,造成治療相對複雜及個別化。老人因交感神經不敏感,中樞神經老化及頸動脈硬化,造成壓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敏感性降低,所以老人常有姿勢性低血壓。由於大動脈彈性較差,心臟收縮期不易吸收左心室的搏動能量,以致收縮壓升高,而舒張期缺少動脈回復力,所以舒張壓較低,因此老人常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根據統計近20%高血壓老人有姿勢性低血壓,其中有孤立性收縮性高血壓的老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機會更高。老化過程中,身體組成會發生改變,年輕人全身水分約為體重60%,老人僅約45%,主要是因為含脂肪比率增加。老人口渴感覺較差,再加上因疾病導致活動或認知能力下降,常無法適時補充水分,且腎臟有效保留鈉的能力減少,使得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脫水現象。老人身體代謝功能變慢、動脈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腦血流量自動調節能力降低,又考慮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在開始使用降血壓藥治療時,要因人而異,並將起始劑量減少,而後慢慢增加劑量。國外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80至90歲老人有隱藏性低血壓的風險,即使門診就醫時血壓正常,也可能在家中發生低血壓,尤其在患有糖尿病、冠心病或正在服用多種降血壓藥的人。由於身體虛弱,老年人的低血壓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因而造成嚴重骨折和行動不便。因此建議老人在家要多量血壓並記錄,回診時告知醫師,做為用藥參考。
-
2019-12-03 養生.聰明飲食
年末聚餐季 3招助你不發福
年底將至,接下來耶誕節、跨年、尾牙、過年、春酒,算一算至少還可以吃五次大餐,如果吃一次就胖一公斤,身材豈不嚴重走鐘?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體重可以管理,只要注意三個用餐小技巧,包括餐前先喝水、每一口至少咀嚼20下,掌握湯、菜、肉、飯的進食順序,可望安然度過聚餐旺季,不發福。餐前 先喝500cc水第一個技巧,餐前30分鐘,先喝500cc水。蕭敦仁指出,根據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發現,如果餐前半小時喝500cc水、持續三個月,可以比餐前未喝水的人,多減兩公斤體重。蕭敦仁表示,這個小動作是讓胃的空間先被占用一部分,可以減少食量、抑制食欲,平均每餐可減少41大卡熱量,積少成多,達成體重管理的效果。吃飯 每口多咬幾下第二個技巧,是記得每一口都多咬幾下,至少咀嚼20下。蕭敦仁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每一口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的食欲,就算沒有仔細計算咬幾下,只要有意識地「多咬幾下」,都可以達到抑制食欲的效果,也可以避免吃太快而不小心吃太多。進食順序:湯、菜、肉、飯最後一個技巧是掌握湯、菜、肉、飯,這個進食順序。蕭敦仁表示,如果餐前已經喝了500cc水,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肉類,這時通常已七分飽,最後再吃個半碗飯,如果還會餓,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一餐飽足感就很高了。如果餐間還很餓怎麼辦?蕭敦仁說,正餐吃完一段時間,胃排空、血糖降低,人就會餓,所以每天早上11時、下午4時、晚上11時,這三個時間的飢餓感最明顯。有人會嘗試吃些標榜抑制食欲的健康食品,蕭敦仁提醒,目前經人體研究證實可有效抑制食欲的只有藥品。蕭敦仁建議,若在餐間感覺餓,一樣是先喝水,人有時候會混淆飢餓和口渴的感覺,如果喝了水還餓,就吃個大約100大卡的小點心,例如12顆堅果、一小碗紫菜湯或味噌湯、半顆芭樂,熱量低又飽足。蕭敦仁建議,如果知道自己餐間會餓,最好預先準備食物。避免亂吃。但若是晚上11時肚子餓,最好早點睡覺,免得半夜意志薄弱、失控大吃。
-
2019-12-02 養生.聰明飲食
年末聚餐一直來 減重名醫傳授抑制食慾妙招
耶誕節、跨年、尾牙、過年、春酒,算一算至少還有五次大餐,如果吃一次就胖一公斤,明年夏天身材豈不嚴重走鐘?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體重是可以管理的,只要注意三個用餐小技巧,可望安然度過聚餐旺季,不發福。第一個技巧,餐前30分鐘,先喝500cc水。蕭敦仁指出,根據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發現,如果餐前半小時喝500cc水、持續三個月,可以比餐前未喝水的人多減兩公斤。蕭敦仁表示,這個小動作是讓胃的空間先被占用一部分,可以達到減少食量、抑制食慾的效果,平均每餐可減少41大卡的熱量攝取,長時間下來積少成多,達成體重管理的效果。第二個技巧,是記得每一口都多咬幾下,至少咀嚼20下。蕭敦仁表示,過去有研究發現,每一口咀嚼20下,可以降低12%食慾。就算沒有仔細計算咬幾下,只要有意識地「多咬幾下」,都可以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也可以避免因為吃太快而不小心吃太多。最後一個技巧是掌握湯、菜、肉、飯,這個進食順序。蕭敦仁表示,如果餐前已經喝了500cc水,用餐時先吃熱量密度較低、飽足感較高的湯和菜,再吃低脂的肉類,這時候通常就已經七分飽,最後再吃個半碗飯,如果還會餓,飯後加一份水果,這樣一餐飽足感就很高了。如果餐間還很餓怎麼辦?蕭敦仁說,正餐吃完一段時間,胃排空、血糖降低,人就會餓,所以每天早上11點、下午4點、晚上11點,這三個時間飢餓感最明顯。有些人會嘗試吃些標榜抑制食慾的健康食品,不過蕭敦仁提醒,目前經人體研究證實可有效抑制食慾的只有藥品,食品部分都只有動物實驗,沒有臨床驗證支持。蕭敦仁建議,餐間餓的時候,一樣是先喝水,因為人有時候會混淆飢餓和口渴的感覺,如果喝了水還餓,就吃個大約100大卡的小點心,例如12顆堅果、一小碗紫菜湯或味增湯、半顆芭樂,都是熱量低又飽足。蕭敦仁提醒,如果知道自己餐間會餓,最好預先準備約比較不會因為亂吃。不過如果是晚上11點肚子餓,最好的方法就是早點去睡覺,免得半夜意志薄弱、失控大吃。
-
2019-12-02 名人.精華區
健康名人堂/不是洗腎就是截肢?3招學會控糖與糖尿病甜蜜共處
我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95%以上,臨床觀察發現,當患者新確診糖尿病,部分感覺相當沮喪,甚至認為是人生汙點。不過,我常勉勵糖友們,長期控制血糖之餘,其實能連帶把健康生活給找回來,只要面對、接受、超越,就可以和糖尿病甜蜜共處不沮喪。糖尿病照護 台灣表現亮眼糖尿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偏方可治癒,不過近年隨醫療制度進步,糖尿病照護品質也跟著提升,例如台灣的糖尿病截肢率和總體死亡率近年來均呈現下降趨勢,皆有賴健保及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推動,使台灣的糖尿病照護成績於亞太地區相當亮眼。我投入糖尿病醫療照護近40年,常受邀到國際演講,2017年也帶領台中榮總獲得世界糖尿病聯盟(IDF)的卓越糖尿病照護中心獎。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都控制得相當不錯,即便已確診罹病超過30年,也沒出現任何併發症。當然,要有漂亮的血糖控制,糖友配合度也要高,要能有紀律地控制飲食、規則運動及監測血糖。有糖友相當用功,會拿筆記本把飲食和血糖值記錄得輕輕楚楚,例如有人發現吃糯米後血糖值會破300(mg/dl),那以後就要少吃一點。影響家人 改變生活習慣可見,糖尿病雖然一輩子跟在身邊,但只要藉由好好地控制,不會造成額外的併發症負擔。事實上,我認為糖尿病是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中,最好長期照顧的疾病,而且糖尿病的照護模式也適用於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和氣喘等疾病控制,例如控制飲食、規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等。而且,糖尿病的生活照護方式不必特別和家人分隔,甚至家人也會跟著你改變生活習慣,一起吃得少鹽、少糖、減重、戒菸或規律運動。鼓勵糖友面對 與它共處重要的是,文獻證實,父母雙方其中一人罹患糖尿病,孩子也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二到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孩子也有糖尿病的機率高達六到七成。當糖友帶動全家人健康生活,不只遠離更多疾病,也能降低下一代罹病機會。所以,面對新診斷的糖友,我都願意花相當多時間衛教,鼓勵糖友面對它、接受它、超越它,以及與它甜蜜共處。我曾懷疑,病人對罹糖尿病感到沮喪,可能與糖尿病的「病」字有關,因為覺得要背負疾病一輩子。我還為此探討「糖尿病」三字的由來,但中國古書只記載「消渴症」,症狀為口渴和小便變多等,推測命名可能來自西方醫學翻譯。不控糖 落入洗腎或截肢另一方面,有些患者無法接受控制血糖得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不願面對它,結果消失5年、10年後再回門診看病時,不是落入洗腎就是截肢,皆是未控制好血糖所致。可見,愈是不理糖尿病,糖尿病愈會找上你。誠心向糖友呼籲,面對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利用好的藥物治療、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進一步血糖管控。不只是你自己,全家人也能一起過更健康的生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1-27 橘世代.時尚橘
掌握10訣竅 即使老,也能像瓶好酒愈陳愈香
許多年紀漸長的人希望自己能優雅地老去,這並不是指外表看起來要像廿幾歲的年輕人,而是要盡可能的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像一瓶好酒,經過正確保存會愈陳愈香。美國healthline.com網站指出,想要優雅的變老,最好能遵循以下這10個訣竅。1.善待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善待它,可以保護人體免於各種元素侵害。為了使皮膚外觀和功能達到最佳狀態,在戶外要塗防曬霜並穿上防護服裝、在抗老護膚程序中堅持使用溫和產品及保持水分。2.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等疾病風險,也有助於長久保持活力。運動也可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促進皮膚和骨骼健康。美國衛生部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2.5至5小時的中強度運動,或1.25至2.5小時的有氧運動,也可以兩者結合。3.注意飲食健康飲食是優雅老化的途徑。美國飲食指南推薦,食用蔬果、瘦蛋白質如魚肉和豆類、每天吃至少85克的全麥穀物、麵包、米飯和麵食。此外,要攝取三份含維生素D的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如牛奶、優格或起司。健康脂肪也很重要。另外,最好遠離加工食品、精緻糖分和不健康油脂,少攝取鹽分,使血壓下降。4.心理健康保持心情愉悅和減輕壓力,可以過得更好。不妨多花時間和朋友及家人在一起、接受自己的年齡和做自己喜歡的事。養寵物、多親近大自然、培養新嗜好或是當志工,都能減輕壓力、降低血壓和寂寞感。5.保持身體活躍許多研究顯示,久坐的生活習慣和慢性病風險增加及早逝有關。你可以透過走路、健行、度假和參加團體運動課程保持活躍。6.戒菸並少喝酒菸酒都被證實會導致早衰和提高疾病風險。可以和醫生討論如何戒菸。至於酒精,攝取量要低於建議量以避免健康風險。7.充足睡眠良好睡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也能改善皮膚狀況。充足睡眠可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減輕壓力和憂鬱、有助避免肥胖、減少發炎反應和提升專注力。8.喝足夠的水喝足夠的水有助於保持身體機能和大腦功能,還能幫助皮膚更健康並減少衰老跡象。每個人的飲水量取決於口渴程度、活動水平、排尿量、流多少汗及性別。9. 照顧口腔健康不愛護牙齒會提高罹患牙齦疾病風險,這也和心臟病、中風和細菌性肺炎有關。除了適當的口腔護理,定期看牙醫也很重要。美國牙醫學會指出,牙醫可以發現營養缺乏、感染、癌症和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的跡象。他們建議每天刷牙2次、用牙線清潔1次並使用漱口水。10. 定期就醫定期就醫有助於早日發現身體問題並防患未然。就醫頻率取決於年齡、生活型態、家族病史和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該多久進行一次身體檢查應詢問醫生。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19-11-26 新聞.健康知識+
一天喝不到8杯水會怎樣?營養師建議可靠蔬果補水
我們通常都說斷水比斷食對人來說更危險,光喝水不吃東西,身體可以動用全身脂肪蛋白質來緊急供能,維持一段時間,而光吃食物不給水喝的話,機體只能支撐數天。斷食至所有體脂和組織蛋白耗盡50%時才會死亡,而斷水至失去全身水分10%就可能死亡。我們都聽說過一天要喝八杯水的說法,但是很多人都覺得難以做到,那麼喝不夠八杯水,身體就會慢慢變差嗎?身體缺水時,會感到口渴,並且影響體溫調節,如果長期缺水,會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靜脈血栓的生成,所以一般對於中老年人都被建議多喝水。此外,缺水還會影響全身的生理功能,造成耳中風、肌肉痛,更可怕的是,會造成皮膚和內臟加速老化、大腦萎縮,影響機體整體功能,愛美的女性朋友要知道,喝水比買使用化妝品要便宜、有效多了。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2500毫升左右的水來維持正常的機體代謝。乍看確實有點難以做到,但這其中,喝的水只占到大半,食物中的水佔一部分。正常條件下進行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大概需要喝水1500到1700毫升就夠了,大約是7到8杯。很多人搞不清楚這裡面的杯子究竟有多大,今天告訴大家,像普通的一次性紙杯那麼大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參照自己的杯子大小,來調整究竟喝幾杯水合適。另外,如果覺得直接喝水太枯燥,就可以在吃飯時多攝入一些水分,大家平時吃的水果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許多家庭還有喝湯的習慣,在飯間吃一些水果或者飯前喝湯,還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腹感,防止熱量攝入過多造成的肥胖,有助於減肥。還要提醒大家,最好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那個時候機體缺水程度就已經比較大了。應該一次少喝,想起來就喝一口。如果覺得水實在寡淡,可以喝無氣蘇打水,無氣蘇打水為了迎合口味,會在裡面加一點甜味劑,沒有熱量卻有甜味。但不要用果汁或飲料代替。即使鮮榨果汁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很容易造成糖分攝入超標。飲料中的糖分更是超標,喝多了還有引起痛風的風險。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1-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大腸癌發現晚 轉移肝臟就麻煩了
話說有一病人戴假眼,有一天睡覺時將假眼放在茶杯裡,半夜口渴喝水,不小心將假眼喝了下去,第二天肛門痛又便血,以為痔瘡又發作了,跑去看痔科醫師做了直腸鏡檢查。想不到這位醫師拿起直腸鏡看了一眼,就昏了過去,眾人把他救醒問原由,他說:「平時我看痔瘡,今日痔瘡看我!」原來假眼球卡在肛門口,對他直視,把他嚇壞了。便血,一般人常想到是痔瘡出血,俗語說:「十人九痔」,表示痔瘡是現代人通病,因在辦公室久坐是一般上班族的習慣,爬行動物如貓狗之類,不像人類直立會受地心引力影響,因此不會有痔瘡之症。便便出血,一般人通常以為是痔瘡之故,事實上也是血便常見原因,但便血也可能為大腸直腸癌徵狀,大腸長腫瘤,腫瘤破皮出血,就可能有便血現象,也可能有出血但肉眼看不到,此時就要靠檢驗大便有無潛血反應,並檢驗大腸癌標記,癌胚胎抗原(CEA),必要時及早做大腸鏡檢查,正確診斷。大腸癌是最近幾年國人增加最多的癌症,早期發現及早切除,幾乎可痊癒,但如果發現得太晚,局部或肝臟轉移,就很麻煩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8期已出刊,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