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十字韌帶
共找到
33
筆 文章
-
-
2020-05-20 科別.骨科.復健
長短腳很常見,沒問題?骨科醫:後天性的恐下肢病變
長短腳原因分為先天、後天性兩大類,後天性若沒有徹底治療矯正,恐衍生下肢病變。衛福部台東醫院骨科醫師陳俞志表示,後天性長短腳不是鞋底加厚就能解決問題,要讓醫師檢查,對症下藥處理才是根本。「醫師,我走路一跛一跛,是不是長短腳。」陳俞志說,這是民眾在門診常提出的疑問,後天因素造成的長短腳較常見,若沒根治,可能產生後遺症。他說,很多人都有長短腳問題,關鍵在是否影響正常走路,先天性長短腳多半是因雙腳發育不同所致,經醫師診斷為先天性長短腳,可以鞋墊或鞋底加厚方式,有助行動平衡。另一大原因是車禍骨折、膝蓋開刀所致,造成兩隻腳長度不同的後天性長短腳,這類患者建議透過物理治療、改良姿勢來矯正。陳俞志舉例,27歲黃小姐因車禍意外造成長短腳,造成走路不便,無法久站,求診時,他托住黃女的左腳膝蓋,立即聽到十字韌帶鬆動的聲響,初步評估必須手術,解決她走路偏斜、無法久站的困擾。他說,要治療後天性長短腳,最好由骨科醫師檢查,確認長短腳問題,以對症下藥。若沒徹底治療,可能衍生骨盆歪斜、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及坐骨神經痛等問題。
-
2020-04-10 科別.骨科.復健
中老年人登山 暖身拉筋不可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喜歡往山林走,登山健行更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提醒,登山前要做暖身運動,拉筋不可少,善用護具、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也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推「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帶著小背包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醫師提醒善用護具、輔具 若要攀爬3千公尺高山 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林書樊建議,出發前暖身運動與結束後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可伸展小腿後方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把登山杖輔助行進,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受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許多山友有相同感受「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人因下山膝蓋疼痛,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可能會因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多數老年人十字韌帶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疼痛感加劇。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釐清是膝蓋或腳踝有問題,選用適合護具來輔助。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情形降低,可舒緩疼痛,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有幫助。此外,運動後別馬上喝冰涼飲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肌力與肺活量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爬升到1、2千公尺時,乳酸堆積得差不多,就難再堅持下去。想親近高山者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登山時可準備威而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