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區域醫院
共找到
215
筆 文章
-
-
2020-10-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醫奉獻推手張博雅:「阿多仔醫師」不問報酬、持續奉獻,政府不能讓他們只靠募款生活
醫療奉獻獎邁入第30個年頭,這個獎項起初要稱為「醫鐸獎」,但唸起來太難聽了,被我一口回絕。有一群無私奉獻的外籍神父、牧師、修士、修女,長年守護著台灣偏鄉離島,但政府從未對他們表達感謝。厚生會創會會長黃明和提出這個想法後,我民國79年轉任至衛生署服務,雙方積極促成,不到幾個月時間,就開啟醫奉獎之路。民國40年前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當時有許多從中國一起來台的外國人,他們多是神職人員,看見當時的人民急需醫療服務,就不顧一切一路奉獻至今,特別是偏鄉離島,更是他們重點服務的地方。明明就有有三金 為什麼沒有表揚醫師的獎項?民國79年,擔任立法院第一屆立委期間,與我同期立委中有五位醫師,幾位醫療衛生體系的立委組成了「厚生會」,當時黃明和也是其中一員,某天他突然提到,台灣有表揚藝人的金馬獎、金鐘獎、金曲獎,怎麼沒有表揚醫師的獎項?也因為黃明和的起心動念,恰好當年6月我轉任到衛生署擔任署長,努力促成民國79年12月就舉辦第一屆醫療奉獻獎。醫奉獎最大的目的就是替政府表揚那些長年不計名利,投身照顧偏鄉離島民眾健康的醫護人員。偏鄉醫師人力不足!醫師總認為花蓮很遠、美國卻很近醫奉獎的設立,不但讓更多人知道照顧國人的外籍神職人員精神,也影響了正在求學的學子和其他醫療人員。去年辭世的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27歲就開始在台灣行醫,施行「一元就能看病」方案,讓花蓮的原住民都看得起病,只是當地醫師不足,招募年輕醫師困難。薄柔纜當時常感嘆地說:「台灣的醫師認為去美國很近,來花蓮很遠。」這句話改變了赴美行醫的黃勝雄醫師,也讓他後半生奉獻給花蓮的醫療,成為門諾醫院院長。醫奉獎讓國人看見偏鄉醫療的不足,也帶來善的循環,證嚴法師也在花蓮設立慈濟醫院。從「阿多仔醫師」到本土醫師 不問報酬、奉獻25年 過去這群無私奉獻的「阿多仔醫師」,完全不問報酬,像是嘉義基督教醫院創辦人戴德森醫師,奉獻至少25年的歲月,在阿里山區做巡迴醫療,為當地募款、籌措醫療費用等,並於當地設立嘉義基督教醫院。時值我擔任嘉義市長的期間,嘉義的第一張榮譽市民證,就是由我頒發給戴德森醫師。早年雲林虎尾的若瑟醫院為了服務當地人,設立一間不到十坪大的診所,經過慢慢地募款,增建成若瑟醫院,後來擴大為現在的區域醫院。醫院的歷史見證了許多外籍神職人員早年為了國人健康,如何刻苦耐勞、犧牲奉獻。但令我生氣的是,當若瑟診所成為醫院後,台大醫院在距離若瑟醫院不到五分鐘的地方設立分院,擺明跟若瑟醫院競爭。當年虎尾連一個醫師都沒有的時候,外籍神職人員就篳路藍縷建設,守護國人健康。對台大的這個決定,我一直表達很不贊同的看法。政府對這些遠在偏鄉離島付出醫療愛心的人,以前從未表示過感謝與表揚。山地離島地區民眾醫療照護,在健保開辦前,完全靠他們來彌補政府的不足,如果沒有他們,偏鄉地區民眾生病誰來照顧。因此在醫奉獎開辦後,前三年就把當時在台灣服務長達四十年以上的資深績優醫護人員,幾乎都表揚過了。近期仍有不少離島醫院經費不足,持續在台灣奉獻的老邁外籍神職人員,仍不辭辛勞出面募款,現在的政府比過去更有能力,應該想一想,如何給予支持,不能讓他們只靠募款生活。也期盼醫奉獎為社會帶來的力量,能夠持續一棒接一棒走下去。☞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門診件數年年增 健保大數據:40至59歲最難睡
身體好累,腦袋卻還不想睡,失眠已成現代人難以迴避的文明病之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失眠人口從106年的近74萬人、107年的75萬人,逐漸上升到108年的78萬人。而安眠藥該不該吃?會不會成癮?更是失眠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本期健保大數據,解讀國人的失眠就醫狀況、服藥習慣,並請專家提供「好眠」建議。空巢、更年期,女性失眠患者為男性兩倍。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失眠就醫患者多達78萬餘人,人數逐年增加,以50至59歲最多。在性別分布上,女性遠多於男性,以108年為例,女性52萬人是男性25萬人的兩倍。「能睡就是福。」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中年族群家庭、事業兩頭燒,女性心思細膩,更容易想東想西,尤其母親總為家中大小事掛心。傳統女性因為教育或大環境背景,多傾向把心事往肚裡吞,一旦遇到空巢期或更年期內分泌失調,失眠機率就會相對提升。就近快速解決,診所就醫人數遠高於醫院。健保數據顯示,108年主診斷為失眠門診的總數達286萬7404件,不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基層院所,都是失眠就醫患者選項。李伯璋提及,失眠雖無致命性,但長期失眠卻可能把人逼瘋,患者需要就近、快速解決問題,診所就成為受失眠所苦患者的優先選擇。李伯璋的論點在失眠門診件分佈可得到證實,診所門診數最多,超過249萬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區域醫院僅次於診所,門診件數為16萬6205件;第三為14萬3364件的地區醫院;最後是醫學中心,僅6萬2976件。選擇去等待時間較短的診所,符合民眾想盡速處理失眠問題的訴求。李伯璋分享,雖然他常面對醫院端及消費者端對於健保兩造意見,但他總是看得很開,深知不同群體看到政策本就會有不同看法,可能是早就有心理準備,再加上有運動習慣,即使公務繁忙,也不受失眠所苦,「但我習慣睡六小時,不小心太早打盹,半夜就會容易醒來睡不著。」北台灣民眾,失眠就醫明顯較高。分析108年各級醫療院所失眠門診件數前五名,15間地區醫院以上的醫療院所中,多達10間位在北台灣,尤其區域醫院前四名皆是北部醫院,榜首為台北市聯醫,共1萬4296件;中部5間次之,其中中國附醫為醫學中心失眠門診次數之首,共9970件;但南部及東部皆未有醫院上榜。面對台灣失眠門診件數出現南北差異,李伯璋表示,失眠確實與生活壓力息息相關,不可否認北部競爭激烈,工作壓力較大。此外,教育背景不同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研判北部民眾對身心科接受度較高,一旦出現失眠問題,更願意進入醫療院所接受療程。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病患、且當次就醫有用藥的人數為20萬人;次診斷為失眠症病患、且有用藥的人數為54.5萬人。因考量同一病患不同次就醫的主次診斷情形可能不同,所以主診斷或次診斷為失眠症歸戶後,當年全台失眠患者,在當次就醫有用藥實際人數應約70萬人。平均就醫僅3至5次,服藥順從性不佳。李伯璋認為,台灣民眾對安眠藥又愛又怕,可從失眠患者每年平均就醫僅3至5次看出端倪,研判是怕吃安眠藥會習慣,吃一兩顆沒再失眠就斷藥,將藥物備著,出現問題才服用。李伯璋直言,民眾怕吃安眠藥成癮,常自行減少服用量,反而使醫師不理解為何服藥效果不如預期,進而加重藥物。吃安眠藥雖能迅速見效,但解開心結,找出造成失眠的主因、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患者願意說出心裡話,就需要長時間的問診,培養醫病信任感。」李伯璋坦言,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門診診療費用,健保給付確實不好,未來希望能透過給予更合理的給付,避免五分鐘門診,不再讓失眠患者成為門診過路客,讓一名主治醫師能有時間聆聽患者病程的來龍去脈,「心病要用心醫」才能改善台灣醫病關係。失眠主診斷與次診斷醫師判定為「主診斷失眠」,代表患者就是為了治療睡不著就醫;「次診斷失眠」則是因為其他疾病就醫,但同時告知醫師睡不好,醫師判斷需使用安眠藥物者,換句話說,不論是主診斷為失眠或次診斷為失眠,這群人都因長期睡不好所苦。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基層缺乏誘因 患者回診率低
消除C肝,目前仍有許多卡關之處,包括基層診所消除C肝比率偏低,僅占百分之八,不少醫師對C肝治療的認知停留在干擾素;治療醫師以腸胃科為主,其他科別醫師興致缺缺,再加上患者回診率低,即使成功篩檢發現,也未必能順利接受治療。專家建議,若能解決目前卡關之處,消除C肝速度就能大幅提升。基層參與是消除C肝重要的一環,但目前基層診所參與率低,多以區域醫院為大宗。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蕭敦仁直言,「誘因不足,沒人想多做」,桃竹苗基層醫療與健保署合作,排除C肝檢驗的高藥費,減免診所稅務,避免檢驗C肝使診所額外負擔稅收。為了讓更多診所醫師動起來,桃竹苗基層醫師直接進駐患者有C肝高風險的洗腎室;對於非腸胃診所發現的C肝患者,希望可平行轉診至消化內科診所,但希望有更多誘因,除了治療結束即轉回,未來希望對平行轉診診所提供獎勵點數。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長期針對新北市東北角以及基隆安樂區民眾篩檢C肝,發現被篩檢出C肝患者,四成一不會回診,即使主動出擊,只能再找回百分之九願意就診,打電話時只要是家屬接到,更是不會回診。錢政弘認為,只要有公權力介入,由中央或衛生局直接且全面要求,就有機會增加C肝治療率,目前社區內C肝清除率僅七成二,希望可達八成。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建議,篩檢後召回治療對消除C肝有很大的幫助,建議透過健保資料庫,針對曾篩檢C肝者,要求檢驗治療。二○二五年台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若此時不從篩檢支持治療,未來這群民眾年齡增加,恐使醫療花費更多。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