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副作用
共找到
2678
筆 文章
-
-
2021-1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混高端抗體效果勝二劑AZ 莊人祥:ACIP將討論納混打選項
國內混打資料再出爐,長庚醫院宣布AZ混打高端,比二劑AZ的抗體效果優2倍之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近期將由ACIP討論,是否將高端納入國內第二劑混打的品牌之一,但對於有意赴美者,仍受限完整接種二劑國際疫苗規定,混打高端吸引力未必大。長庚醫院今日宣布「AZ+高端」混打試驗計畫主持人、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已於今年9月進行混打研究, 施打第10天,即可發現「AZ+高端」的中和抗體效價顯著升高,大約是「AZ+AZ」的2.8倍,至第28天,約為2.1倍。結果顯示,混打AZ與高端疫苗研究結論是,不論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優於兩劑AZ疫苗。混打AZ與高端是可行的疫苗應用策略,建議間隔4至6周內混打,可取得較佳的抗體反應。莊人祥指出,該結果會由ACIP專家討論是否將高端疫苗納為第二劑混打的選項之一,包含抗體效果、副作用考量及最適當的間隔天數,都會一併考慮,未來是否將開放平台預約尚未有定案。至於國內有少部分民眾欲赴美求學及工作,曾開放打過一劑或二劑高端者,可額外完整接種國際認證疫苗,對於未來高端若納入混打選項後,仍無法入境,對於部分民眾意願不高,但若未有出國打算者,也許會是另一個新選擇。
-
2021-1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國研究:加強劑打BNT或莫德納疫苗的效果最好
英國試驗七款不同廠牌疫苗的結果顯示,輝瑞/BNT和莫德納新冠疫苗在英國作為加強劑,對提高整體免疫反應的效果最好。BBC報導,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發表在科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布、對近3,000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同屬mRNA疫苗的莫德納和BNT疫苗,在加強抗體和T細胞反應的效果最佳,尤其是若受試者前兩劑打的是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這項研究是針對新冠疫苗加強劑效用所做的首份研究,也證明英國一開始就選擇使用這兩款疫苗做為加強劑的決定正確。這項研究是在受試者接種完兩劑AZ或BNT疫苗的約三個月後,為受試者接種加強劑,這也是英國現在建議的接種加強劑間隔時間。不過,研究結果也顯示,七款疫苗的試驗結果都證明安全性無虞,副作用則包括頭痛和疲倦等。若受試者前兩劑打的是AZ疫苗,七款疫苗都能加強免疫反應;若前兩劑打的是BNT,則有六款疫苗有效。這些疫苗無論在70歲以上或以下年齡層的效力都相同。研究人員表示,加強劑有望繼續預防感染新種病毒Omicron、及避免病故,為了讓疫苗能提供給更多人,即使是半劑BNT也能用來提升接種率。一般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激勵英國政府加訂1.14億劑BNT和莫德納疫苗,以供應未來兩年的施打量。新冠疫苗加強劑能降低感染風險超過93%。在科學家正加緊研究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之際,英國政府提供國內所有18歲以上成人接種一劑加強劑。
-
2021-1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以外BNT有望開放第3劑 羅一鈞帶你看英國研究
我國昨開放第三劑疫苗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近日英國一項大規模二期臨床試驗,顯示不管何種廠牌疫苗,施打第三劑抗體情形都會明顯增加,其中莫德納增加幅度最高,但產生發燒、疲倦反應也更高,我國建議莫德納第三劑以半劑量接種,是為了減少副作用產生比例。羅一鈞表示,近期剛在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英國人數較多的二期臨床試驗,針對已接種2劑AZ、2劑BNT的民眾,每組各挑100人,針對接種第三劑後的抗體反應跟細胞免疫情形,以及有無相關副作用,做後續追蹤跟調查。羅一鈞以整理示意圖說明,該研究中並非所有疫苗台灣皆有,以國內較關心BNT、莫德納、AZ等三種疫苗做第三劑施打,當中BNT又有接種半劑量,AZ+AZ、BNT+BNT兩劑情形,以及對照組跟四種後續施打疫苗情形。羅一鈞說,以結果來看,不管第三劑施打哪一種廠牌,抗體情形都會明顯增加,以莫德納全量增加幅度情形最高,但各疫苗相差都不遠,不管BNT半量、BNT全量或打AZ,抗體都會增加。而研究結論為,第三劑疫苗對疫苗生成效果會有不錯幫助,廠牌則視每國家自行政策決定。羅一鈞表示,接種各廠牌第三劑仍有好處與壞處,研究發現,接種莫德納全劑量產生發燒、疲倦反應會比其他組別高,因此當免疫反應強時,副作用也多一點,我國建議莫德納第三劑接種半劑量,是為了減少副作用產生比例。羅一鈞說,該研究證據也支持,我國應接種第三劑政策,不論防範原始株或Delta變異株,以及預期Omicron變異株也如同先前趨勢,免疫反應應有幫助。至於廠牌選擇,會視大家對免疫反應,是追求抗體更高為主,或避免副作用。羅一鈞表示,英國新的研究為二期臨床試驗,只能從抗體變化跟細胞免疫,來推估第三劑效果不錯,而BNT跟莫德納公司都有針對第三劑更完整的臨床試驗發表,英國這篇研究只是綜合多廠牌疫苗的比較,以全劑量接種保護提升效果較理想。未來是否考慮開放BNT做第三劑施打?羅一鈞表示,過去幾個研究來看,莫德納的抗體生成都比BNT高,是因為莫德納一劑的抗原劑量本來就超過BNT,就算半劑莫德納還是勝過一劑BNT。如果要開放BNT做第三劑,應該以全劑量為主,若BNT打折扣,專家會擔心產生效果不如預期,因此半劑BNT是否可行需更多佐證,若有更多新研究出現,也會交由專家討論。
-
2021-12-0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新冠疫苗第3劑開打了! 13個你不可不知的問題
因應Omicron變異株在國際間蔓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整體防疫上還要加強,昨天中午起開放接種第二劑滿五個月者,即日起可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聯合新聞網整理第三劑相關QA,總共13個問題,幫助讀者快速了解第三劑的相關資訊,以便自我評估、規畫。問:誰可以打第三劑?答:已完整接種COVID-19疫苗(不論廠牌)且間隔滿5個月者。按照指揮中心疫苗接種歷程,現在已經可以接種者,多為「COVID-19公費疫苗優先接種順序」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包括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等。為確保高感染風險對象儘速接種第三劑,建議符合間隔的醫護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包括航空機組員、港埠工作人員、防疫旅宿工作人員等)及因公出國人員;其餘符合間隔的民眾,亦可視感染風險及接種意願,經醫師評估後接種。問:之前指揮中心說第三劑要間隔滿6個月,為什麼變5個月?答:「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11月28日專家會議建議,高風險對象追加接種第三劑COVID-19疫苗,其他18歲以上民眾可評估自身感染風險以及接種意願,經醫師評估後接種;而會中專家亦表示,如遇特殊情況,第二劑與第三劑間隔可縮短至5個月。為因應農曆年節返台人潮,指揮中心評估國際疫情風險及國內疫苗供應現況,調整第二劑及第三劑間隔為5個月,並自即日起開始提供接種,以及早建立高感染風險人員之免疫保護力。問:間隔滿5個月怎麼推算?答:第二劑接種的月份+5。例如今天是12月3日,即7月3日(含)前已完整接種者,今天可打第三劑。問:可以接種哪個廠牌疫苗?答:目前各國對於追加劑接種廠牌尚無明確建議,依據已開始接種追加劑國家的接種現況,以腺病毒載體COVID-19疫苗(包括AstraZeneca 及 Janssen COVID-19 Vaccine)為基礎劑者,可以莫德納COVID-19疫苗做為追加劑。問:第三劑的劑量?答:接種劑量為莫德納COVID-19疫苗基礎劑之一半劑量。目前提供接種的追加劑為莫德納COVID-19疫苗,依各國核准及接種建議,接種劑量為50微毫克(基礎劑之一半劑量,依目前劑型,注射量為0.25ml)。問:第三劑的副作用強不強?答:從過去接種研究和實際情形,第三劑副作用低於第二劑,包括發燒、頭痛、注射部位腫痛等都算常見,但發生副作用機率低於第二劑。問:我要怎麼預約第三劑?答:民眾除可透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預約接種,可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合約醫療院所預約接種。問:為什麼現在第三劑只有莫德納可打?答:目前包含英國、美國,都選擇莫德納半劑做為加強劑的選項之一,台灣也比照施打。問:第三劑可以自由選擇疫苗嗎?答:目前莫德納數量足夠,但BNT疫苗要等,若再有進來的量,會開放給第三劑使用。無論前兩劑是同廠牌還是混打疫苗,第三劑為加強劑,可任選疫苗接種,目前未將加強劑視為混打。考量現有疫苗數及規畫,未來也將開放AZ、BNT等疫苗做為施打選擇。問:第三劑可以對抗Omicron嗎?答:陳時中12月2日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未來各種變化很多,打第三劑是否能對抗變異株,現在也未知,相關廠商都在努力研發次世代疫苗,但也可能再有其他變異株出現,不用特別等次世代疫苗,時間到了就盡快施打。問:我在國外打過兩劑新冠疫苗,可以在台灣打第三劑嗎?答:至於在國外接種過兩劑疫苗,返國後需至衛生局登錄,且確定接種超過五個月,再接種第三劑疫苗。問:我要上班,可以選擇下班時間打疫苗嗎?答:為提升COVID-19疫苗接種可近性,指揮中心已協調國軍醫院、衛福部所屬醫院、及退輔會所屬醫療機構即日起加開夜間門診,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問:只能在醫療院所接種嗎?答:未來隨期滿人數增加,將擴大實施第三劑施打點。為增加接種率,指揮中心擬與量販店、百貨合作設立接種站,推出接種優惠。資料來源/疾管署網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月2日記者會、衛福部臉書
-
2021-12-03 新聞.元氣新聞
癌友儲存幹細胞 「自己救自己」
許多人曾因關節肌肉損傷,而接受過「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增生治療,但效果因人而異,北醫與長春藤生物科技攜手研究發現,關鍵就在生長因子活化,該研究成果日前刊登於國際期刊「國際分子科學雜誌」。該研究負責人北醫助理教授沈耀安表示,PRP可改變細胞代謝、促進傷口癒合,但過去30年來,作用機轉及路徑仍舊成謎,這項研究證實,活化後PRP的生長因子顯著提升,傷口能在24小時內癒合8至9成。未被活化的PRP對照組,平均在3天後,傷口才癒合,沈耀安說,「有無經過活化程序,是PRP治療有效性關鍵。」在造血幹細胞研究領域上,台大醫學系教授林凱信表示,最新趨勢為周邊血幹細胞,不少癌友事先儲存,「用自己的細胞救自己」,減少異體移植副作用的風險。林凱信解釋,癌友接受化療時,雖然殺死癌細胞,但身體也承受某些傷害,如將預先凍存的幹細胞輸回自己體內,就有機會改善症狀,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取得方便等優勢。隨著特管法上路,許多醫療院所、研究機構積極尋找再生醫學領域合作機構,為細胞治療臨床應用做好準備。長春藤生物科技董事長莊雅清表示,在成人幹細胞治療運用及儲存上,與北醫、高醫、花蓮慈濟等醫學中心合作,共同推動臨床應用,並且將研究成果普及,可增進國人健康,期盼打造一個不因病而苦的世界。
-
2021-1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初解AZ疫苗罕見副作用疑雲 科學家找到血栓觸發點
極少數人注射AZ疫苗後發生血栓,科學家們發現了這一極罕見副作用的「觸發點」,即腺病毒能吸引人體血液中一蛋白質,他們認為,這進而誘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血栓形成。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報導,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被認為拯救了約100萬人免於染疫身亡,但各國對於接種後可能引發罕見血栓的疑慮,影響當局的AZ疫苗施打年齡層策略,例如英國建議40歲以下民眾選用他牌。非常少數民眾在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衛生當局稱這一「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VITT)「極度罕見」。澳洲Mirage News指出,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University)、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University)和AZ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企圖釐清VITT發生的原因。英國廣播公司報導,AZ一位發言人強調,與疫苗相比,感染COVID-19更可能導致血栓發生,且它發生原因的完整解釋尚未確定。她補充,雖然這項研究並非確鑿,但提供了有趣見解,AZ藥廠正在尋找方法利用這些新發現,作為致力消除血栓這一極為罕見副作用的一環。研究人員對罕見血栓研究的兩個初步線索為:只有使用某些技術的疫苗,才有較高的血栓風險;發生血栓者身上帶著不常見的抗體,這些抗體會攻擊他們血液中一種叫做「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的蛋白質。AZ疫苗使用黑猩猩腺病毒作為載體;研究人員認為,腺病毒可能與某些人發生的罕見血栓有關聯。因此,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技術,拍攝了腺病毒分子尺度的圖像。這一研究發表於期刊「科學先端」(ScienceAdvances),揭示了腺病毒的外表面像是磁鐵一般,將血小板第4因子吸引到它身上。澳洲Mirage News報導,卡地夫大學研究人員派克(Alan Parker)表示:「需要發生一系列複雜事件才能觸發VITT這種極其罕見的副作用。我們的數據證實血小板第4因子可以與腺病毒結合,這是解開VITT機制的重要一步。」他告訴BBC新聞網:「腺病毒表面帶負電,血小板第4因子帶正電,兩者結合得很好。」他表示,現在掌握的是罕見血栓的觸發器,研究人員認為,下一階段為「錯位免疫」(misplacedimmunity),但這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人體免疫系統在罕見情況下,將血小板第4因子誤認成外來腺病毒一部分後,便釋放抗體到血液中攻擊它,最終,抗體與血小板第4因子簇集在一起,引發血栓形成。伯明罕大學醫院NHS基金會信託(UniversityHospitals Birmingham NHS Foundation Trust)顧問血液學家萊斯特(Will Lester)稱讚這一「非常詳細」研究,稱其有助於解釋血栓的「最可能初始步驟」。但他也表示,仍有許多問題未獲解答,包括部分人是否可能比其他群體更易受此副作用影響,以及為什麼血栓最常見於大腦和肝臟的靜脈中,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時間和進一步研究來釐清。與AZ合作研發疫苗的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Oxford)則拒絕針對這一研究置評。
-
2021-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開放疫苗覆蓋率6成還不夠 陳時中曝還有這3要件
因應Omicron變異株,國內今日起開放第三劑接種,一至三類族群優先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三劑開放一至三類較多是醫護人員,目前就近在醫療院所接種即可,若未來大規模接種第三劑時,會考慮擴大實施點。陳時中表示,昨天施打疫苗共20.7萬劑,目前第一劑涵蓋率78.04%、第二劑57.82%,呼籲還沒打過疫苗、完整接種的人盡快施打,也再三講過,打過疫苗對自己重症、死亡風險都大幅降低10幾倍以上。今上午陳時中於立法院備詢時,直接說明今午後起開放第三劑,但公文尚未送抵各單位,導致基層不敢開打。陳時中說,記者會宣布後就可以打了,文書公文再後補。陳時中表示,率先開放人員包含一到三類,都是最早施打疫苗的,這周日ACIP專家剛做出決議,施打間隔原先為六個月,必要時可縮短至五個月,因此在此框架中努力,也會觀察其他國家縮更短時間施打效果為何,目前會先以一至三類優先施打,若有特殊需要也會供應施打。陳時中說,目前莫德納數量足夠,但BNT疫苗要等,第一劑已施打572.9萬多劑,這批現有手頭的量會先提供第二劑施打,若再有進來的量,會開放給第三劑使用。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第三劑先針對一至三類對象,可提前到五個月施打,先前於國外接種疫苗的民眾,可以先到衛生局醫療院所登陸接種疫苗紀錄,後續應該很快可以開放給這些民眾施打。莊人祥表示,第二劑與第三劑間隔約五至六個月,從過去接種研究和實際情形,第三劑副作用低於第二劑,包括發燒、頭痛、注射部位腫痛等都算常見,但發生副作用機率低於第二劑。Omicron變異株恐怕影響疫苗效力,陳時中表示,未來各種變化很多,打第三劑是否能對抗變異株,現在也未知,相關廠商都在努力研發次世代疫苗,但也可能再有其他變異株出現,不用特別等次世代疫苗,時間到了就盡快施打。陳時中說,第17期疫苗尚未規劃,但一樣是四個管道同時進行,多個施打點同時做。近期擬規畫開設不同類型施打站,他表示,能產生多少效益可能有限,但期待讓不同類型需求的人多多施打。對於覆蓋率多少才有機會解封邊境?陳時中說,六成以上才有考慮可能開放,但覆蓋率越低,沒打疫苗的人受傷害可能性變高,邊境開放會衡量可承擔風險到多大,也要看境外引發的社區傳播力量有多大,並逐步觀察社會韌性等方面。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怎麼打?AZ族建議打mRNA
國內將於明年一月起開打第三劑疫苗,主要對象為六大高風險族群,但該如何挑選呢?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建議,前兩劑均打AZ,第三劑可改打mRNA疫苗,以提高保護力,如果擔心副作用,可自行選擇打哪一廠牌。指揮中心統計,至十一月底為止,全台AZ疫苗接種數量最多,到一千四百七十多萬劑,其次依序為BNT、莫德納以及高端疫苗。第一劑人口覆蓋率為百分之七十七點九三、第二劑為百分之五十六點八。第三劑疫苗即將開打,指揮中心讓民眾自行選擇,也可混打,李秉穎表示,施打二劑AZ的保護力低於二劑mRNA疫苗,因此建議AZ族群,第三劑不要再打AZ,可以改打其他品牌,如擔心副作用,還是由民眾自行選擇。在疫苗不良反應事件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前天新增四例疫苗接種後死亡的通報,其中包括,十八歲的男大生,他於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十八天後過世。據悉,該名就讀南華大學的男大生於十一月廿九日晚間至中正大學撞球部打球時,不明原因癱軟昏迷,當天深夜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莊人祥表示,該名男大生兩劑接種後均無症狀,目前正在釐清死亡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長庚、馬偕「高端混打實驗」最快12月中出爐
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混打AZ+mRNA,但唯獨高端混打爭議不斷。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國內已有高端混打受試者進行臨床試驗,最快年底前或三劑開打前公布,除了台大醫院外,長庚醫院及馬偕醫院,近期也將有初步結果。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先前長庚醫院收案「AZ-高端」等混打實驗,最快十二月中會有結果公布,但至於「AZ-AZ-高端」等三劑臨床實驗,除了對象需要選擇完整接種二劑疫苗,並再追打第三劑、測抗體,時程較長。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表示,目前長庚第三劑臨床收案對象多為醫護人員、機組員等60歲以下族群,多在今年三月及五月就最早打完二劑完整疫苗,給予AZ、BNT、莫德納及高端疫苗,每組100人,共收案400人。目前本月仍在持續收案進行施打,預計一月會有初步報告。馬偕兒童醫院醫師邱南昌則表示,高端混打的進度已打完二劑疫苗且抽血完畢,約於十二月有抗體初步檢驗情況,但礙於檢驗單位較少,必須排隊篩檢,預計十二月結果會出來。但相較AZ、莫德納及BNT疫苗,高端尚未完成三期臨床實驗,且國內混打數據也尚未出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指揮中心話講太快了」,他認為國內雖有少數赴美者混打高端和他牌疫苗,但未來廣開給一般民眾施打,風險仍須自負。除了第三劑疫苗爭議外,指揮中心近期宣布,將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家長卻憂心有心肌炎風險,李秉穎則於指揮中心記者會解釋,ACIP建議要間隔12周施打,風險較低。國內也有專家表示,傳統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少了他牌疫苗有血栓、心肌炎等副作用等優勢,能為青少年風險解套。國內包含林口長庚醫院、新竹馬偕醫院,都有進行12歲至17歲青少年施打「高端-高端」實驗,進度皆已施打完畢,後續仍需要後續抽血、測量抗體滿半年,最快也要到明年後才有結果。邱政洵認為,據現有疫苗僅mRNA疫苗可施打於青少年,青少年選擇有限,認為國內應該要加緊腳步,除了成人混打,也要同步做青少年的高端混打實驗,「尤其青少年二劑受緩打影響,收案對象間隔數拉恐太長,數據有限。」若未來高端適應症能從20歲下開至12歲,則可解決家長焦慮。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試驗團隊兒科醫師林千裕指出,高端的青少年適應症下修,得等國內外數據出爐,且必須經食藥署核准,未來混打或三劑實驗結果佳,明年終也有機會成為第三劑施打,或提供未來11歲兒童的第一、二劑選擇。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三劑最快明年開打 李秉穎:高端得先等食藥署核准EUA
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替高風險族群加打第三劑,第三劑品牌任選。不過高端疫苗尚未完成臨床試驗,即開放高端族出國混打或加打第三劑,專家直指,等於是由民眾自負風險。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表示,初步瞭解,高端應該要等到食藥署審核它的第三劑緊急授權(EUA)才能使用在第三劑。李秉穎表示,美國目前有三種疫苗,可以使用於第三劑注射,都有經過美國食藥局的審查,他認為,有經過審查的程序相對比較完備。台灣目前使用的四款疫苗,有三款為AZ、BNT以及莫德納,是否採取國際通過第三劑的EUA即可使用,還是我國食藥署需要再審核一次,他並不確定。但高端疫苗屬於國產疫苗,應該是要通過食藥署審核第三劑的EUA才能使用。李秉穎表示,全世界對於第三劑疫苗的規定不一,大部分是與第二劑間隔六個月,若是要出國或有特殊原因需要加速體內的免疫反應,國內專家認為第三劑與第二劑間隔的時間為五個月也可以。李秉穎表示,間隔六個月的建議,主要是從免疫學的角度看,此方式效果最佳。研究顯示,第三劑與第二劑僅間隔三個月,免疫反應的效果低於間隔六個月。像是AZ疫苗第三劑的間隔達十一個月,抗體加強反應會更高。他指出,六個月是多數國家的建議,並不是說「六個月」是一個一定要遵循的絕對值。李秉穎表示,第三劑的選擇,並沒有太多「混打」的實證,國內也希望臨床試驗結果快一點出來,後續給予民眾更完整的建議。現階段可以建議的是,施打二劑AZ疫苗的保護力低於二劑mRNA疫苗,會建議施打AZ的族群,第三劑不要再打AZ,可以打其他品牌。其餘的選擇方式,則是可以考量「副作用」,若前二劑施打副作用強,第三劑建議換品牌。30歲以下男性,擔心施打mRNA疫苗會有心肌炎等副作用,就選AZ或高端;擔心血栓,就選mRNA疫苗或高端。許多民眾擔心,第三劑的副作用會「加成」。李秉穎表示,從研究數據看來沒有這一種現象,反而第三劑的副作用與第一劑施打時類似,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
2021-12-01 該看哪科.感染科
男子長期反覆腹瀉 檢查後驚染愛滋
今天是世界愛滋病日,一名50歲的男性因工作需求到醫院體檢,發現有腸道沙門氏菌感染,不符合體檢標準,遂轉介至感染科治療,醫師經由問診得知,病人近一年來反覆腸道感染且長期腹瀉,懷疑有免疫低下情形,進一步安排免疫功能檢查,這才發現他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也就是俗稱的愛滋病。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宗家說,沙門氏菌引起感染時有可見,但反覆或持續感染就可能要先探究免是否有疫功能低下情形。感染科醫師曾婷玉也說,由於急性愛滋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數不具特異性,因類似感冒且會自行痊癒,所以容易被忽略。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倦、肌肉痠痛、喉嚨痛等等,其他症狀如全身性皮疹、頸部或腋下發現淋巴結腫大、噁心、腹瀉、體重減輕、盜汗、頭痛等也可能出現。不過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感染初期都是輕症,只有極少數才會有如腦膜炎、腦炎、肺炎等重症表現。她說,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液及血液中都含有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共用針頭或稀釋液而傳染。另外,醫護人員被針扎傷、輸血、母親懷孕、生產期、哺餵母乳也是傳染途徑之一。只要曾經有過性行為,就建議至少篩檢一次愛滋病毒;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則建議每年篩檢一次;高感染風險者,如多重性伴侶、感染性病、使用成癮性藥物、共用針具等,則建議每3到6個月篩檢一次。曾婷玉呼籲,若有不安全性行為與疑似症狀,應早日接受愛滋病篩檢或至感染科門診就醫。雖然目前愛滋病仍無法根治,但使用藥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及早使用抗愛滋藥物來降低病毒量,除了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而產生疾病症狀外,更能及早阻斷愛滋病的傳播。患者一天只需要服用一顆藥物,方便且副作用低,就能有效控制病毒量,希望民眾不要害怕接受治療。
-
2021-11-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防心血管患者消化性潰瘍 健保12月開放預防投藥
健保署今天宣布,12月起放寬多項藥品給付,心血管病患若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藥品,將可預防性使用消化性潰瘍用藥,曾確診消化性潰瘍者拿藥規定鬆綁,每年約3萬人受惠。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日前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由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決議通過3款藥品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今天上午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表示,考量曾發生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等重大心血管事件或屬易出血體質的病人,需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等藥物,恐增加胃腸道出血風險,屬於消化性潰瘍高危險族群,未來治療時可直接開立每日藥費6.5元以下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作為預防性使用。連恆榮指出,若是曾經內視鏡檢查證實為消化性潰瘍的病人,因其他疾病而需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劑時,不須再經消化系專科醫師確認,可由臨床醫師直接開立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減少患者奔波往返醫院,上述2放寬預計每年約3萬名患者受惠,未來1到5年將增加健保藥費約新台幣1320萬至1440萬元。另一款放寬給付的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膏,連恆榮說,目前臨床上大多使用外用類固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但嬰幼兒、敏感性肌膚患者使用類固醇有較高機率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因此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擴增含pimecrolimus成分的藥品,供2歲以上孩童、青少年及成人敏感性皮膚部位的異位性皮膚炎第2線使用,5年內每年約5000名至7000名病患受惠,健保支出約增339萬元至618萬元。連恆榮指出,罹患「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簡稱CIDP)的患者會出現四肢麻痺、無法走路的症狀,屬於慢性、漸進性的周邊神經病變,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周邊神經系統永久性傷害,兒童、成人都可能罹患此病,必須使用高單位免疫球蛋白。連恆榮說,考量藥物有效性,這款藥品以往僅給付18歲以上成人,但近年已有研究顯示,2歲至16歲的CIDP病人接受高單位免疫球蛋白也有明確的療效,因此藥物共擬會議也同意開放2歲以上兒童病人使用,未來1到5年預計將有10至13名患者受惠,每人平均可省下10萬元藥費。連恆榮指出,上述給付規定放寬將於12月1日實施,未來1到5年預計增加健保約2259萬元至2818萬元,受惠人數從3.5萬人增至4萬人,盼持續照顧需要的民眾。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懶人包/我該不該打第三劑、副作用大?5大QA必看
為防堵陸續出現的新冠肺炎變異株,許多國家加快第三劑接種腳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畫最快一月施打。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忠祐提醒,目前各國皆重第三劑疫苗多選擇mRNA疫苗,接種第三劑與第二劑症狀雷同,接種前仍考慮是否有疫苗過敏及高感染風險者。Q:打完二劑疫苗足以應付病毒嗎?為什麼要施打第三劑疫苗?何忠祐指出,即便已接種完整兩劑疫苗,疫苗的保護力仍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因此國據國際趨勢仍規畫施打第三劑加強針。他列舉,美國研究,在接種BNT疫苗過了六個月,保護力從86.9%下降到43.3%,莫德納疫苗則從89.2%下降到58.0%,嬌生疫苗從86.4%下降幅度最大到13.1%。另一篇英國研究也指出,AZ的疫苗保護力過了四個月也會有顯著下降。同時,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同樣會逐漸下降,研究指出,經過四個月,BNT疫苗對Delta的保護力從93%下降到53%,可能會產生突破性感染以及病毒傳播增加。Q:怎麼樣的人需要施打第三劑疫苗?何忠祐說,施打第三劑疫苗能夠提供較好保護力,包含以色列、英國、美國對第三劑BNT的研究中,皆顯示可有效預防重症(92%)、減少住院(95%)以及死亡率(81%),且認為年長者、高風險以及高接觸族群,建議追加第三劑疫苗,讓免疫反應更持久,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Q:第三劑應該間隔多久?有無年齡或族群限制?打什麼品牌的疫苗好?以加拿大來說,凡18歲以上,完整接種疫苗滿六個月,即可接種第三劑選擇莫德納或BNT疫苗,且針對前兩劑施打AZ疫苗者,只要沒有禁忌症,建議第三劑施打Moderna或是BNT。除非有禁忌症,第三劑可考慮再次施打AZ。而美國現行政策中,同樣可於完整接種六個月後,接種任兩款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但對象分為「應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或是18歲以上居住在長照機構,而18歲以上一般族群則「可考慮施打」。最後英國政策指出,第三劑品牌及間隔時間與加拿大、美國相同,其建議接種對象:40歲以上、16歲以上重症高風險族群、16歲以上長照機構居住者、同住人是染疫高風險者等。Q:打第三劑會不會有副作用?何忠祐表示,施打三劑Moderna副作用的發生率,與第二劑雷同。但局部副作用(84.7% )較第二劑略高(83.5%),但全身性副作用(79.0%)較第二劑略低(81.3%),至於施打三劑BNT疫苗,同樣局部副作用(74.1%)較第二劑略高(71.7%),但全身性副作用(69.2%)較第二劑略低(71.7%)他指出,施打兩劑AZ後追加mRNA疫苗副作用,常見副作用有注射處疼痛持續1-2天、疲倦、全身痠痛、發熱等症狀。Q:台灣現行第三劑政策是什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自11月29日公布第三劑施打政策,要與第二劑間隔至少六個月,最快明年一月一日實施。將比照美國設立應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第九類對象)。至於一般18歲以上民眾,經醫師評估後可考慮接種,何忠佑表示,第三劑除非有mRNA疫苗禁忌症,目前多數國家都是建議打mRNA,至於施打何種mRNA差異不大,需要考慮疫苗供貨情形為主。國內已經有七成七人口完成第一劑接種,五成四完成第二劑,他也提醒,根據國際現行政策可發現施打第三劑疫苗將成為未來對抗病毒的趨勢,建議尚未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民眾盡早完成疫苗施打。民眾在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施打第三劑時,可以考量自身染疫風險、是否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對副作用耐受度、是否有不適合接種疫苗的情形、是否有疫苗禁忌症等因素,必要時可以諮詢信賴的醫師。
-
2021-11-3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腰痠背痛用民俗療法?中醫師幫你破解迷思
現代人使用3C產品過度已是常態,腰酸背痛時,很多人會選擇去推拿、按摩等民俗療法,以為症狀有所改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主任徐新政來打破你迷思。根據調查,台灣人使用3C產品時間每年都在增加,平均已高達10.7小時,導致腰痠背痛成為文明病。影片中主持人問到,能夠去國術館做整骨推拿嗎?醫師則表示,這些方式其實都只能的得到暫時舒緩,更可能有副作用和風險!徐新政提到,很多人認為中西醫不同派,不知道該如何就診,其實現在有醫師執照的中醫師也能檢查X光、影像學,如果沒有大礙的話,是可以用針灸、貼藥、吃藥緩解,利用活血化瘀的方式幫助氣血通暢。影片中提到提到「遠絡動氣療法」,是綜合了中醫和西醫的新醫學,是傳統針灸醫學的延伸,以非侵入性方式治療,而達到減緩疼痛及疾病之療效,可以立即減輕局部症狀,詳細說明快一起看看影片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破解迷思。完整影片:點我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FB:點我看延伸閱讀總是腰痠背痛嗎?物理治療師教你5分鐘保養脊椎越動越痛?6動作放鬆肌肉、舒緩疼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2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8成肝癌由B、C型肝炎造成 醫籲快做免費肝炎篩檢
一名69歲婦人,體檢抽血報告顯示C肝病毒量和肝癌指數都偏高,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右葉有約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又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確診為肝細胞癌。所幸癌細胞並未擴散,並在接受12周口服抗C肝藥物以及手術切除腫瘤和部分肝葉後,恢復狀況良好,目前追蹤6個月並無復發情況。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衛福部統計,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C型肝炎病毒可在人體的肝臟複製並造成一系列後續疾病,除了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惡化外,亦會造成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癌、慢性腎臟疾病及皮膚疾病等肝外表現。他說,這名婦人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且身體狀況並無任何不適,得知時非常錯愕;幸好癌細胞並未擴散至血管或其他器官,因此先開立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許鈺銓說,台灣為重點C肝感染區域,但目前治療C肝已有有效的口服新藥,可健保全額給付,副作用少且治療僅需12周,成功率更是高達97至99%。他呼籲,45至79歲成年人,應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一生一次的免費肝炎篩檢,年滿40歲以上每年最好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一旦有異狀就能立即處置。
-
2021-11-2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只想到心臟病! 恐慌症發作7症狀:你中幾個?
「最近喉嚨常常不舒服還會覺得喘,該不會是確診了?」、「我都沒有出門,可是常常胸悶要大口呼吸,是不是該去快篩?」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仍是許多民眾的對話開場白,經常覺得自己「怪怪的」,可是就醫後醫生都說一切正常,那這些不適感都是從何而來呢?頭暈胸悶、過度換氣 恐是恐慌症上身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奕安表示,許多民眾因長時間待在家中無法外出,且大量接收有關疫情的負面新聞,導致長期處在封閉空間和緊繃的情緒裡,內外夾攻下漸漸產生頭暈胸悶、過度換氣的情況,就醫後才發覺恐慌症已經悄悄找上門。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見病徵如:突然發生的心悸、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胸悶、頭暈、感覺異常等,發作時病人常感覺極不舒服、彷彿快死掉,很多人會因此至醫院求診,但反覆就醫檢查卻又找不到身體有何異狀,造成心理更大的壓力,對於病人來說是極大的痛苦;所幸恐慌症並非無藥可治,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認知行為治療,只要配合療程與定期追蹤,病情都能日見好轉。焦慮相關病史 內心承擔壓力大陳奕安分享,一名黃小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各種不特定身體不適,隨著身上的不舒服越來越嚴重,謹慎的她立即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經醫生分析報告後確定和疫苗副作用無關,檢查也並無異常,不過本身就有焦慮症病史的她,內心並未感到緩解,還是覺得身體百般不適。上述情形對原先就有焦慮相關病史的人,在防疫期間過得相當忐忑,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在施打疫苗後處於緊張時,對於身體症狀的敏感度會更高,也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這是在疫情中時常發生的。防疫新生活 3妙招度過心理艱難防疫新生活已是常態,心理狀況的產生無孔不入,為此,陳奕安提供三項生活小秒招,以助撐過這段非常時期:第一:在家不妨做些有氧運動、規律作息,除了調節情緒,也可以幫助夜晚睡眠。第二:避免收看疫情新聞過久,一天可分配30分鐘更新資訊就好,同時要多留意消息來源正確性。第三:善用心理諮商的管道,若有心理衛生相關的疑慮,可多諮詢減輕心理的負擔。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堵Omicron 專家:開打第3劑 青少年第2劑
為防堵Omicron,許多國家加快第三劑接種腳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召開專家會議,據了解,委員達成共識,不少專家建議明年二、三月開打第三劑,且青少年也應盡快施打第二劑。委員提交政策建議,指揮官陳時中批核後,將於今天記者會公布細節。提高長者、長照二劑覆蓋率為預防大魔王病毒侵台,陳時中昨出席消基會「中醫醫療與養生保健論壇」時,提出兩大防疫措施,一為保留集中檢疫所量能,以作為日後輕症隔離之用。一為拉高七十五歲以上長者、第五類長照機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的兩劑覆蓋率,目前這兩大族群完整接種率均偏低。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前天召開因應變異株緊急會議,決議提高集中檢疫所的保留量能,以因應未來高風險國家增加,屆時入境者必須入住集中檢疫所;最重要的是,國內疫情一旦再起,湧現大量輕症患者時,可做為隔離及治療場所。打第三劑 可減少突破感染ACIP委員、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國際研究證實,接種第三劑可有效減少突破性感染機率,且副作用沒有打第一、二劑來得高,與會專家均建議,盡快擬定第三劑接種計畫。大部分國家選擇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接種,不過國內疫苗接種情況複雜,打兩劑AZ比率相當高,加上不少人混打,另有七十多萬人施打高端疫苗,邱政洵指出,第三劑打哪種廠牌,仍須等待指揮中心最後的決定。至於第三劑接種時間,國際上多在第二劑接種後六個月施打第三劑,依據我國第二劑接種時程,第三劑接種計畫應落在明年二、三月執行。新變異株確診 多年輕族群邱政洵表示,新變異株Omicron為昨天ACIP會議的討論重點,雖然該變異株的傳染力、致病性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不容小覷,在南非出現後,歐洲許多國家都傳出疫情。此外,分析南非疫情,確診者以年輕族群居多,為當地施打比率最低的族群,病毒在年輕人中流竄,增加變異株崛起的機會。邱政洵認為,BNT疫苗不良反應發生率極低,多為輕度、且為可恢復的情況,他建議,「不要猶豫,青少年應盡快補打第二劑」。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提醒,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完第二劑,並擬訂第三劑計畫,就算Omicron具有免疫逃脫能力,但打了第三劑,可避免確診者變成重症。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魔王株Omicron來勢洶洶...台灣第3劑疫苗怎麼打 指揮中心明公布細節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第一劑涵蓋率達77.59%、第二劑53.30%。但各國已陸續開打第三劑追加疫苗,外界也關心我國何時開始接種第三劑,以及何時針對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CIP(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今天已達共識並給予政策建議,正等待指揮官陳時中批核決定,明天公布。各界持續關注何時開放追打第三劑,以及青少年何時接種第二劑BNT疫苗,莊人祥日前表示,11月底將召開ACIP專家會議討論。莊人祥下午證實,相關會議已於今天舉行,但相關決議明天才會公布。ACIP委員、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專家雖已給予建議,但最後仍須由指揮中心拍板。邱政洵表示,新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雖然傳染力、致病性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看起來不容小覷;尤其從在南非出現後,已經整個歐洲都傳出疫情。他表示,從南非傳出的疫情看來,許多年輕族群,是該國施打比例最低的族群,病毒在這當中流竄,反而增加變異株崛起的機會。因此今天會議中,專家也將此情況納入討論當中。邱政洵表示,除國際上的疫情,也針對BNT疫苗對小孩子發生不良反應的狀況進行討論。而BNT雖造成一些不良反應,但發生率極低,且多為輕度、可恢復的情況,因此他建議,「不要猶豫,青少年應盡快將第二劑疫苗補上」。至於第三劑的接種,國際上多為第二劑接種後六個月施打,依據我國第二劑接種時程,第三劑接種時間應落在明年二、三月。邱政洵說,國際研究看來,接種第三劑對減少突破性感染有不錯的成效,且副作用沒有第一、二劑接種時來得高。而國際上大部分以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接種選擇,但國內疫苗接種情況複雜,有連兩劑AZ、混打,甚至還有國產高端的次蛋白疫苗,因此仍等待指揮中心最後的決定。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愛愛時間太短就不行 醫師教3招拯救早洩男
「早洩」男女定義大不同,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今年發表「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研究,發現47%男性認為1分鐘內算早洩,然而37%女性認為5分鐘內都算早洩。泌尿科醫師表示,陰莖於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中位數為5.4分鐘,平均3至7分鐘都算正常,不過低於3分鐘甚至1分鐘,就要小心早洩問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卓育慶日前於「三總健康LIFE直播室」分享,全球男性性功能問題及其盛行率,包括早洩12.4-30.5%、勃起困難12.9-28.1%、失去性趣12.5-28.0%、無法達到高潮9.1-21.2%、性交不愉快7.7-17.4%、性交疼痛29.-12.0%。卓育慶表示,早洩盛行率接近3成,等於全台有300多萬男性面臨此困擾,盛行率雖然高,但就診率僅7.9%相當低,不願就診原因,包括害羞不敢就醫,或是自信心低落而逃避性行為,也可能長期早洩罹患憂鬱症。卓育慶指出,陰莖於陰道內射精延遲時間,可做是否早洩的客觀評估,平均中位數約5.4分鐘,在3至7分鐘內皆屬正常。根據醫學會定義,符合三項條件則為早洩,包括時間、無法控制以及心理陰影。小於1分鐘可能是「原發性早洩」,小於3分鐘可能是「續發性早洩」,至於無法控制就射精、或是心理陰影而逃避,也都是判斷要件。「原發性早洩」為少於1分鐘,自有性行為以來皆是如此,與基因、神經因素有關,盛行率約3.2%較低。「續發性早洩」則是少於3分鐘,平時表現不錯,偶爾會少於3分鐘,可能是健康因素、與伴侶關係緊張、壓力大等有關,盛行率約4.8%。常見的「變異型早洩」,可能昨天1分鐘、今天10分鐘、後天6分鐘等,都屬於正常範圍的變異,放鬆即可;最怪異的「主觀性早洩」,有些壯士自認要超過30分鐘才行,低於30分鐘都太快,但大眾平均值為5.4分鐘,這樣的觀念「超出常人範圍」,需矯正錯誤認知。卓育慶表示,早洩會發生原因包括三項,第一為「心理因素」,可能跟伴侶關係不好、先前有不好經驗,被傷害或嘲諷等,造成心理影響;第二是「健康因素」,包括肥胖、攝護腺發炎、甲狀腺疾病等,都是發生早洩原因之一。第三是「腦內」,腦內血清素為關鍵傳導物質,若濃度異常也會影響早洩。早洩可透過保守治療或藥物治療。卓育慶指出,保守治療包括行為療法及心理治療,3種行為療法有:「停止-再刺激法」將陰莖刺激到快要射精時,停止,待興奮程度降低,再開始刺激,重複三到四次。「減少刺激及敏感度擠壓法」快射精時,擠捏陰莖頂部「小頭」,產生疼痛感並減低興奮程度,然後再重複,不過方法較殘忍,不一定能做得到。「凱格爾運動」治療12周後有六成改善。另外心理治療方面,卓育慶表示,了解男性內心陰影,可能因早洩與伴侶吵架等,與伴侶彼此和好、互相鼓勵,並排除男性對於性行為表現的焦慮等,都有很大幫助。若行為治療無效,則可需要使用藥物治療。藥物包括內服血清回收抑制劑、外用局部噴劑,皆有助改善延長射精時間,但須注意副作用,內服藥可能頭痛、腹瀉,外用藥過量可能導致性器官麻木、女性感到灼熱感。呼籲民眾及早治療,創造「性福」人生。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4輪逾16.4萬人混打 AZ混莫德納占近7成
指揮中心第14輪首度開放AZ混打mRNA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公布相關統計,BNT疫苗共接種4萬9916劑、莫德納疫苗接種11萬4838劑,累計混打16萬4000多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1月下旬、第14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施打期間,首度開放第1劑接種AZ疫苗民眾,可於8週後混打mRNA疫苗,包括輝瑞BNT(Pfizer-BioNTech)或莫德納(Moderna)疫苗。因應12歲至17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可能出現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副作用,指揮中心日前經專家會議決議暫緩施打第2劑,將於28日再開會討論是否恢復施打,但近日卻傳出家長仍然能自行帶孩子接種第2劑。莊人祥指出,專家雖然建議12歲至17歲青少年暫緩接種第2劑BNT疫苗,但若是高風險族群或有特殊需求,只要有強烈接種意願者,指揮中心都不會阻止,只是透過專家建議告知第2劑風險。
-
2021-11-2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治療】巧克藥師:服用西藥多留意 中西藥地雷搭配禁忌多
日常服用西藥時,可能與我們吃的食物、或常見中藥材產生交互作用,不僅可能會造成藥性減弱、過量,甚至是藥物中毒,嚴重時恐危及生命!且一次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就有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延伸閱讀: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亂吃綜合維他命 小心更傷腎!【減少藥物吸收】西藥:抗生素中主要抗菌的成分四環黴素 (Tetracyclines)和奎諾酮類抗生素(Quinolones),會與金屬離子鈣、鎂、鋁、鐵結合,產生藥動學交互作用而形成難溶性的螯合物,減少吸收,等於藥物沒有功效。因此,應與下列中藥錯開服藥時間:*中藥:石膏、牡蠣、龍骨、海螵蛸、石決明、滑石、代赭石。*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失眠、心神不寧的的「龍骨牡蠣湯」,富含碳酸鈣,若與抗生素同時一起服用,會導致中西藥都失去療效。【增加出血風險】西藥:抗凝血劑 (Anticoagulant)與抗血栓藥(Antiplatelet)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口服抗凝血劑來「通血路」,以免血栓阻塞血管。當與活血化瘀類的中藥併用時,就會增加內出血風險。*活血化瘀中藥:當歸、丹參、紅花、山楂、三七、益母草、赤芍、丹皮、川芎、桃仁、人參、柴胡。*用在預防與治療心絞痛的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因此正在服用Warfarin類抗凝血藥物的急性期中風患者與心肌梗塞等疾病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丹參中藥材,以防止出血反應發生。【增加低血糖風險】四神湯裡的芡實、茯苓和山藥,都有降血糖功效,糖尿病患應避免同時吃降血糖藥與四神湯,因為併服時可能會增強降血糖的效用,造成低血糖昏倒甚至休克情況。【增強呼吸抑制】西藥:嗎啡、止咳劑類,如可待因(Codeine)、右美沙芬(Dextromethophan)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咳嗽中樞的抑制作用,若併用中藥的鎮咳藥可能會加重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中藥鎮咳劑:枇杷葉、苦杏仁、桃仁、白果(前四者皆含有氰苷)、川貝、前胡、桔梗、桑白皮、半夏、罌粟殼、白果。【增強橫紋肌溶解】西藥:史達汀降膽固醇藥(Statins)、Fibrate類降三酸甘油脂藥,與紅麴中藥處方藥-壽美降脂(LipoCol Forte)產生藥動學代謝交互作用,使得降血脂藥物在血中濃度上升,而加重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嚴重將導致橫紋肌溶解,甚至急性腎衰竭的危險。【增強類固醇副作用】甘草中含有甘草酸,與抗發炎藥物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作用相近,併服等於加重類固醇的效果,也同樣增強副作用。且皮質類固醇會降低人體內的鉀,而甘草也會降低鉀的量,若同時服用,則可能會讓身體內的鉀過低,引發多重疾病,須多加注意。 參考資料:1.UpToDate Lexi-Interact™ Online2.Fish DN (2001). "Fluoroquinolone Adverse Effects and Drug Interactions". Pharmacotherapy. 21 (10 Suppl): 253S–272S. doi:10.1592/phco.21.16.253S.33993. PMID 11642691. S2CID 296174553.Herb-drug interac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Drugs. 2005; 65(9):1239-82. 4.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and herbal medicines: the risk of drug interaction.Int J Cardiol. 2005; 98(1):1-14. 5.中西藥交互作用查詢 - 衛生福利部服務網站 6.中西藥交互作用資訊網 本文經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喝茶可控制血糖?中醫師建議3種適合糖尿病患的茶飲-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1-25 養生.聰明飲食
睡前2小時吃助睡好覺!專家公開宵夜8樣助眠食物
度過緊張且忙碌的一天後,有些人會很難入睡,大家都知道晚上要遠離咖啡因和酒精,因為這些食物會影響睡眠品質,然而營養學家表示,其實睡前吃特定食物不但可以幫助入睡,更有助於保持睡眠,還能讓你在醒來時精神飽滿、容光煥發。睡前兩小時吃 幫助睡好覺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說法,距離睡前兩小時吃一頓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纖維質的均衡晚餐,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果在晚餐後發現自己餓了也沒關係,以下這些食物都能夠幫助你睡個好覺:1.奇異果:營養師Samantha Cassetty表示,這種水果含有高濃度的血清素。研究發現,睡前1小時吃1顆奇異果的人,比不吃水果的人更容易入睡,睡眠時間也更長。2.起司:紐約營養師Bonnie Taub Dix指出,1、2片起司是理想的睡前小點。因為起司富含蛋白質、鈣、鎂和色氨酸,這些成分都是睡個好覺的必需品。3.茶:洋甘菊茶在幾十年來都被世界各地用來助眠,它含有抗氧化劑芹菜素,有助於鎮靜和睡眠。其他對睡眠有幫助的茶還包括纈草根茶、薰衣草茶和檸檬香蜂草茶。4.酸櫻桃及其果汁:根據Everyday Health報導指出,酸櫻桃含有褪黑激素,是一種有助於調節睡眠週期的激素。近期1項研究顯示,連續1周、每天喝2次8 盎司濃縮酸櫻桃汁的成年人,擁有更好的睡眠模式,切記要喝100%不加糖的果汁,才對身體有益。5.杏仁或核桃:只要吃一點堅果就能獲得飽足感,同時也能為一夜好眠奠定基礎。因為這些堅果含有天然的褪黑激素、蛋白質和鎂。研究發現,鎂可能有助於減緩老年人的失眠狀況。營養學家建議購買無鹽堅果,因為鹽會擾亂睡眠週期。6.優格:優格和其他乳製品一樣含有褪黑激素,可以提高睡眠效率。美國睡眠協會表示,優格還含有鈣質,鈣質有助於處理有關睡眠的色氨酸等激素。7.香蕉:香蕉含有豐富的鉀,能幫助你整夜保持睡眠。美國睡眠協會表示,香蕉還含有色氨酸和鎂,這些都是天然的鎮靜劑。8.全穀類:穀物會促進胰島素的產生,進而導致大腦中的色氨酸活動,另外,全穀類還含有鎂,可幫助入睡並在夜間保持睡眠。根據 Everyday Health的說法,一碗含有少量的糖和低脂牛奶的全麥穀物,最適合睡前食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著...安眠藥何時吃效果最好? 藥師解答「正確時機&常見副作用」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
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一劑和第二劑疫苗副作用有何不同?一張表看懂AZ、莫德納、高端及BNT症狀差異
新冠疫苗第二劑打了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截至11月18日統計,我國疫苗第一劑接種覆蓋率為76.71%、第二劑為44.60%;換言之,全國只打第一劑疫苗的民眾占32.11%。在經歷過第一劑副作用洗禮後,很多人對於第二劑副作用有不少疑問,究竟莫德納第二劑是不是傳說中的「大魔王」?就由醫師的門診經驗和通報統計資料來一一驗證。因第二劑求診增多 打BNT者常見忽冷忽熱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第二劑陸續開打,第二劑副作用真的比較嚴重嗎?台北馬偕中醫師瞿瑞瑩表示,近期因接種第二劑疫苗後赴醫院求診的人數增加許多。瞿瑞瑩觀察,AZ第一劑副作用比較強,病患主訴以頭痛最多,高燒及全身疼痛也很常見,有些患者嚴重到必須臥床。莫德納第二劑的副作用比較強,多是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發燒則以「微燒」為主;最近臨床最常見的還是接種BNT疫苗後,主訴忽冷忽熱的病患前來求診,高端疫苗則幾乎沒有病患。指揮中心「V-watch」針對三萬名主動註冊民眾監測,截至10月24日的統計資料顯示,接種新冠疫苗後全身性症狀前三名分別為疲倦、肌肉痛、頭痛;局部不適則是以注射部位疼痛及注射部位腫脹最多。第一劑及第二劑副作用回報,AZ疫苗第一劑比第二劑還不舒服,莫德納疫苗則是第二劑比第一劑更容易感到不適;高端疫苗18歲到49歲與50歲到64歲回報,第一劑以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腫脹較多,第二劑副作用略高於第一劑。至於無法工作、影響日常活動與就醫情形,可能發生於前兩天。接種AZ或高端疫苗後,第一劑較第二劑顯著;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第二劑較第一劑顯著。AZ第一劑副作用較強 為何莫德納相反?許多人打完第一劑AZ疫苗高燒不斷,痛苦萬分,另一群打完第一劑莫德納疫苗則笑稱「毫無感覺」,頂多注射部位腫痛、手臂「不舉」。殊不知莫德納第一劑的副作用看似只是被「小汽車撞到」,到了接種第二劑卻像「被火車輾過」,全身痠痛、頭暈、低燒、發冷,統統找上門。為什麼莫德納第一、二劑副作用狀況會和AZ疫苗相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主要在於腺病毒疫苗和mRNA疫苗的機制不同。他說,腺病毒疫苗如AZ、嬌生疫苗,是製造新冠病毒棘狀蛋白的DNA,放進無毒性的腺病毒中,透過人體感染腺病毒後再誘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保護力。人體通常遭受第一次感染反應強烈,第二次便不容易再感染,自然不會有強烈的反應,「這也是嬌生疫苗只需要打一劑的原因」。mRNA疫苗,如BNT和莫德納疫苗,是將能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直接送至人體細胞,製造棘狀蛋白讓人體的免疫系統攻擊並且記憶。因此,免疫系統經由第一劑產生記憶後,第二劑就會爆發強大的免疫反應。所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才會比第一劑反應來得大。次單位蛋白疫苗,如高端,則因為只取病原體的部分結構,因此引發的免疫反應小,副作用也小。《本文未經同意請勿拷貝轉載》
-
2021-11-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混打副作用有哪些?比打2劑AZ發生率高?專家分析效果及不良反應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新冠肺炎(COVID-19)已經有超過2億5千萬人感染及超過500萬人死亡。除了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及對高風險族群進行檢疫隔離外,提供大規模疫苗施打以產生群體免疫力,仍然是控制COVID-19疫情最根本的方法。疫苗混合接種 臺大研究團隊試驗AZ與mRNA為了瞭解新冠疫苗混合接種的成效,臺大研究團隊於臺大醫院及衛福部桃園醫院招募健康志願受試者(醫療人員)參加本臨床研究,受試者年齡在20至65歲之間,比較混合接種AZ疫苗與mRNA(Moderna)疫苗對於產生新冠肺炎病毒抗體(SARS-CoV-2 IgG)、中和抗體之效價分析與副作用比較。AZ混打莫德納 對抗Alpha和Delta效果優2 劑AZ對於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的部分,參與者對Alpha變異株之中和抗體效價皆高於對Delta變異株之效價。接受至少一劑Moderna疫苗(第2、3、4組)的參與者對Alpha和Delta 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效價均明顯較第1組(AZ/AZ)為高。第2組(相隔8週混合接種)相較於第3組(相隔4週混合接種)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後第28天有較好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中和抗體反應。AZ混合莫德納 副作用比例高有關不良反應的部分,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比AZ/AZ疫苗有較高比例出現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發燒、畏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但是大多數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短暫反應,於28天的追蹤期間並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推薦閱讀: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而根據臺大醫院「COVID-19 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其中針對是否可第一劑打AZ,,第二劑打ModernaQ&A顯示,依臨床試驗(RH Shaw, CombiVacS, D Hillus, Hannover, Saarland)及專家建議,加拿大NACI於2021/06/01更新疫苗mixing-matching建議,考量有疫苗不足、VITT風險、增加短期免疫反應,可於第一劑AZ/COVISHIELD疫苗後間隔8-12週施打mRNA疫苗(BNT/Moderna),但是會增加輕度到中度的不良反應;若第一劑接種mRNA疫苗則可混打他種mRNA疫苗,但是第二劑不建議改為AZ/COVISHIELD疫苗`。後續Com-COV研究針對AZ/BNT混打也有類似的結果,混打可增加抗體表現,且似乎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瑞典針對AZ/Moderna混打也有增加抗體表現、副作用較多的情形(但無統計學上差異),似乎對南非變種有較好的保護力;法國針對AZ/BNT混打方案在55歲以上的醫護人員中提供了更強大的抗體反應。(推薦閱讀:BNT第二劑副作用注射部位痛、疲倦、頭痛最常見? 解析「成年、青少年第二劑反應」)副作用多在一週內 皆為輕微至中等症狀因此,研究結果顯示,AZ/Moderna前後兩劑疫苗混合接種比AZ/AZ兩劑同種疫苗接種提供更高的免疫抗體反應,其效果與Moderna/Moderna兩劑疫苗接種相當。雖然混合疫苗接種比兩劑皆接種AZ疫苗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率,但是大多數發生在注射後一週內且皆為輕微至中等程度之短暫副作用,顯示混合AZ/Moderna疫苗接種也是具有相當的安全性。延伸閱讀: ·AZ混打BNT保護力高、副作用強? 研究解析疫苗混打效果 ·AZ第二劑副作用有哪些?莫德納、BNT副作用躲不掉? 重點解析「疫苗第二劑」
-
2021-11-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秋冬不放寬!第三劑疫苗施打「採三軌制」可能性大
國內至11月29日仍維持二級警戒,對於秋冬季節來臨,各項產業的限制是否加延或放寬。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沒有特別要開放哪一類限制,今年12月會比照去年秋冬方案,不會大幅度放寬。至於國人疫苗施打已經15輪,疫苗二劑覆蓋率達48.9%,盼能在年底達六成覆蓋率,指揮中心今日開放二劑混打免上平台,就能至指定醫療院所預約施打,有媒體詢問,「國人第三劑疫苗施打,是否也能比照辦理?」陳時中表示,第三劑計畫安排還沒完成,會參考國外接種時程及專家建議施打,至於目前疫苗施打採「三軌制」進行,第一軌是預約平台,第二軌是安排合約院所,第三軌是造冊施打,目前會看三種施打效果如何,再來決定第三劑施打,「我想多管道進行的可能性較高。」至於有民眾上上禮拜打完第二劑,昨天又收到預約簡訊,且成功預約第三劑疫苗,認為系統出錯。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有些是醫院已經施打疫苗後,還未上傳資料,因此誤以為民眾還沒接種,未來會自動排除該情況。至於有民眾七月中打完莫德納疫苗,發現過一個月後頭髮掉光,認為跟疫苗副作用有關。他表示,目前尚無看到相關不良反應的通報,認為掉髮副作用並不是很常見。針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莊人祥表示,昨日新增96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44件非嚴重不良事件、2例死亡、50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其中2件死亡案例都跟接種AZ疫苗有關,年齡42-80歲,為接種後12-57天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