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科別.兒科
搜尋
前兆
共找到
396
筆 文章
-
-
2020-04-18 科別.精神.身心
失智、憂鬱傻傻分不清楚? 這些警訊症狀要注意
經歷一輩子打拼工作、養兒育女的辛勞後,成功老化是所有老年民眾的期盼。然而,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狀態會因為功能退化、生理疾病、環境壓力等因素發生改變,如何維持「認知功能」和做好「情緒調適」,是老年心理衛生非常重要的課題。 草屯療養院老人精神醫學組高靜玲醫師表示,開始忘東忘西,或是因為時間地點等方向感不好,而迷路的狀態,基本上,都可能處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症前兆,若是早期發現,治癒率可高過九成,所以提醒大家多關心長輩,把握治療時機很大的機會,可以延遲老化保持健康。高靜玲醫師表示,做好「情緒調適」,也是成功老化的重要課題。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除了心情低落以外,很多是以身體不適來表現,導致個案不斷的就醫做檢查。高靜玲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民眾聽到「認知功能」,首先都會聯想到記憶力。「認知功能」除了記憶力之外,同時,還包含了注意力與方向感,是銀髮族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高靜玲提醒,老年憂鬱症,有可能發生暫時性的認知功能變差,例如記憶衰退及反應遲鈍,而被一般人誤認為是失智症。當懷疑家中長輩有老年憂鬱或失智的徵兆時,及早就醫診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長輩疑似失智了 去醫院該掛哪一科? 你失智風險有多高? 從2地方就能窺知一二
-
2020-04-14 科別.腦部.神經
溜直排輪跌倒撞到頭部 44歲金控科技長腦出血驟逝
44歲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驚傳腦出血辭世。陳昇瑋是在上月3月29日開車載女兒出門溜直排輪,期間跌倒撞到頭部,但當下並無發現異狀,開車返家途中才突然身體不適昏迷,經送醫搶救多日仍不幸辭世。士林地檢署司法相驗,發現陳的頭部受有外傷,判定是意外身亡根據中央社報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彥偉表示,腦出血分為外部撞擊導致與自發性,自發性出血依出血原因可分成高血壓性腦出血、動脈瘤破裂與動靜脈畸形等,前兩者較大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腦出血是腦中血管破裂出血的症狀,腦出血的前兆有高血壓、頭痛或暈眩或無明顯症狀等。發作時會伴隨突來的劇烈頭痛或可能意識不清、四肢癱瘓或半身麻痺的情形。嚴重的話,可能發生呼吸困難或死亡。「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這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腦部組織受到傷害,而發生腦神經缺損症狀、出現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部血管因阻塞而缺血或因破裂而出血,造成腦細胞受損,出現語言、意識、肢體的神經功能障礙時,就稱為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或腦溢血)兩種。台灣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發生的人數較多,約為出血性腦中風的五倍,當天冷、季節交替之際,65歲以上老年人容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70%至80%。出血性腦中風是因為供應腦部的血液破裂所造成,約占中風人數的20%至30%;其中,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5%,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症狀是一樣的,都會有腦壓上升、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出現。如果突然身體一側肢體麻木、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複視、手腳無力、嘔吐等症狀出現,就要小心可能「中風」了。應把握中風後的救命「黃金3小時」,緊急送醫院急診檢查治療。★腦中風症狀絕大多數腦中風都是急性發作,發作前並沒有太多的症狀,因此認識腦中風的警訊相當重要。.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有口難言或答非所問.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突然眩暈、嘔吐、劇烈頭痛.步態不穩、運動失調.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複視、視野缺損.抽搐.精神上的改變:情緒冷漠、躁動不安、記憶喪失
-
2020-04-08 科別.兒科
藥物過敏恐與寶寶基因有關 兒科醫籲注意六大前兆
許多新生寶寶都會出現過敏、紅疹的情形,可能與本身體質基因有關,使用藥物時出現過敏等症狀。是否需要治療,建議就醫由專科醫師診斷外,兒科醫師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若有嚴重藥物過敏基因的寶寶或民眾,就可能導致過敏現象發生。禾馨民權婦幼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表示,藥物過敏有六大前兆,症狀為:「疹、破、痛、紅、腫、燒」,疹為皮膚紅疹、搔癢;破為口腔潰瘍;痛為喉嚨痛;紅為眼睛出現紅腫、灼熱不適;腫為眼睛、嘴唇腫;燒則是常見的發燒症狀。藥物過敏反應可能使皮膚出現疹子、發癢及潰爛外,嚴重時也有致命風險,不過民眾通常都是「以身試藥」後才發現。至於一樣的藥物,為何大部分患者用藥後沒事,有人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蔡昌霖說,這與基因有關,如據藥害救濟基金會今年2月統計,引發國人藥害賠償藥物中,痛風治療藥物與痙攣癲癇相關藥物包辦前三名,就與體內基因有關。蔡昌霖舉例,如日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引發醫療事故的惡性高熱,病人會出現肌肉僵硬痙攣、呼吸急促等症狀,雖有藥物可給予,但若未察覺並立即治療,恐有致命風險。惡性高熱的發生,就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蔡昌霖說,精準醫療為近年來醫學研究趨勢,建議民眾除就醫外,可透過基因篩檢,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有相關藥物過敏基因;而寶寶在新生兒時期也可做,來準確找出藥物過敏反應的基因,讓寶寶一出生就防範於未然。
-
2020-04-08 科別.一般內科
腸病毒緩步進入流行期 今年累計已五例重症
新冠肺炎是現在最受矚目的疾病,不過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四月也是腸病毒開始流行的季節,提醒家長,新冠肺炎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是一樣的,觀察孩子症狀時也要多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症狀,別因為太擔心新冠肺炎而忽略了更常見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發病初期,也會有上呼吸道症狀,要與新冠肺炎區隔,重點是觀察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出疹,口腔潰瘍等症狀。 一般來說,腸病毒疫情在四月屬低點,但隨時間慢慢增加,七、八月達高峰,十月左右又回到低點,提醒家長注意。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較容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病毒在社區活動。3月29日至4月4日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數較前幾周略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過去三年同期重症分別為1例、5例、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傳染期長,從發病前幾天到痊癒後都可能傳染。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落實洗手,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即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
2020-04-06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併發症多到數不清! 研究說每天做這事可預防
每天刷牙3次或3次以上的人,得到糖尿病風險比沒做到的人低8%。在1項大型回顧性的研究中發現,刷牙的頻率與新發糖尿病的風險有關。在為期10年的隨訪188,013人中,每天刷3次或3次以上的人,比起沒有這麼做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低8%,研究刊登在《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此外,根據韓國首爾醫院醫學博士Tae-Jin Song及其同事的報導,患有牙周疾病會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9%,缺牙的風險則增加了21%。研究小組表示,勤刷牙可能是降低糖尿病的因素之一。而牙周疾病和缺牙數量增加,則可能提高糖尿病發生率。因此,改善口腔衛生可能與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有關。所以,研究人員建議,要把口腔衛生列為糖尿病預防計劃的一部分。Tae-Jin Song和團隊推測,口腔健康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並解釋牙周疾病是細菌引發的慢性炎症。另外,牙周袋中的潰瘍會讓口腔細菌容易進入全身循環;對這些造成全身性炎症反應的細菌,以及包括促炎性細胞因子在內的炎性介質的釋放,都可能會影響血糖的控制。研究人員認為,由牙周疾病或不良口腔衛生引起的全身性慢性發炎反應,可能會影響糖尿病發生的說法相當合理。(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服藥血糖居仍降不下? 可能與長期服用這2類藥物有關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共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