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冷氣
共找到
545
筆 文章
-
-
2020-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只要冰箱有空間就拚命擠?4個NG動作可能有害健康
「吃不完、快到期,打開冷凍庫丟進去就沒問題!」這是多數人使用冰箱的習慣。於是冷凍庫裡成了陳年食物永無翻身之地的儲存場域。過年後,許多家庭的冰箱都像人的身材一樣暴肥,急著甩肉的同時,也該幫冰箱瘦身。冰箱就像我們的五臟六腑,需要時時梳理、安置妥當,更需要呼吸的空間。冰箱瘦了,人才會瘦;冰箱健康,人才會健康。雖然大家都知道隔夜菜不好、冰箱不能冰太滿,但究竟標準為何?花蓮門諾醫院營養科表示,冰箱使用容量最多75%,並將肉類平放保存,確保平均受冷,蔬果應分裝冷藏,隔夜菜冷藏前建議將湯汁倒掉,避免攝取太多鈉。NG動作1 只要有空間 就拚命擠多數民眾使用冰箱的習慣,是只要有空間能把食物擠進去就沒問題,卻不知道冰箱太滿會導致部分食物沒有完全被冷藏。有些人則是從來不清理冰箱,許多過期已久的陳年食材擠滿冷凍庫,不但浪費也不利健康。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指出,儘管家中冷凍庫溫度約在-18度,但跟專業冷凍庫相比,食物保存時間還是不可太長。包裝良好的海鮮魚肉建議不可超過半年,肉類不要超過一年,蔬果勿超過一周,年糕類最好一個月內吃完。NG動作2 退冰沒料理 再冰回去其實食物有最佳賞味期,千萬不要把「好吃」放到「可吃」。建議食材以多袋或保鮮盒方式分裝,一次就拿一份出來退冰,不要退冰了發現量太多又冰回去,恐孳生細菌。最好記錄何時冰的並分類存放,確保食材新鮮。掌管廚房者可養成每月盤點冰箱食材習慣,快到保鮮期的食材要優先運用。鍾慧珍表示,食物放在冷凍、冷藏庫中,要注意的是冷氣流動的暢通性。肉類保存可先切成塊狀,用夾鏈保鮮袋分批包好,並以平放方式冷凍,確保肉類各個角度都有「被冰到」,待成硬塊時再堆疊。包裝上最好貼上標籤,標示購買日期、品名,才知道到底冰了多久。NG動作3 切除發黴處 照吃不誤過期或放太久的食物,吃了沒拉肚子就沒關係嗎?鍾慧珍說,壞掉的食物累積的肝毒素,不是肉眼看得見的,儘管高溫能殺菌,但毒素對身體不好,就算把發黴的部分切掉,在眼睛看不見的地方還是有黴菌,不要捨不得丟掉。「一家之煮」的應變能力,關係著全家人的健康,聰明靈活的運用食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課,建議吃完再買,不要堆積在冰箱裡,一周要有固定「清冰箱」時間。NG動作4 舊菜加新菜 煮了又煮至於隔夜菜的保存,鍾慧珍說,建議進冰箱前湯汁要倒掉,否則冰了整夜的菜含鈉量會變高,有害健康,尤其對心血疾病患者不好。另外,隔天加熱食用,最好不要再加菜進隔夜菜裡烹調,應趕快吃完。要吃新鮮的菜,應另外起鍋再煮,才能完整攝取食物的營養。一般而言,冷凍庫溫度在-18度,冷藏室的溫度在4至8度之間比較合適。冰箱的使用年限大約是10年,可能撐到15年,若製冰能力開始變差,且冰箱運轉的噪音變得太大聲,就要考慮換購新冰箱。
-
2020-01-3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中小學開學防疫總動員 指揮中心公告防疫SOP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但2月11日中小學開學在即,教育部表示目前無延後開學規畫,開學前將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公告的防護建議來防疫。具體措施包括各校組成防疫小組,開學前備妥的耳(額)溫槍、口罩等防疫工具。開學後強化衛生教育,建立學生勤洗手等習慣;環境方面也要保持通風、定期清潔。指揮中心29日公告的「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機構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學前後之防護建議」指出,開學前,學校應成立防疫小組,由校長、園長或班主任等負責人擔任防疫小組召集,召開因應措施會議。學校可利用簡訊、LINE預先發送防疫通知,提醒家長和學生防疫注意事項。指揮中心也說,班導師和授課老師要主動關心學生健康狀況,也請家長主動關心子女身體健康,如出現發燒,應通知學校,以利監測班上學生健康狀況。並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如出現咳嗽或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這份防護建議也說,開學後的學生在校期間,學校要預先備妥適量的耳(額)溫槍、洗手液或肥皂,以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另建議各校強化衛生教育宣導,包括加強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保持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打噴嚏、咳嗽要掩住口、鼻等。在環境維護方面,指揮中心表示,各校要維持教師通風,並經常清洗隔塵網。沒必要盡可能打開窗戶,不用冷氣空調。學校教職員工也要定期針對學生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門把、桌面清潔消毒,可用1:100(500ppm)漂白水稀釋液體進行擦拭。這份建議表示,學校如出現確診個案,與確診者一起上課的同班同學老師、共同參加安親班及社團等活動的同學老師,都要列為確診病例接觸者。這將由衛生單位開立接觸者居家隔離通知書,隔離14天。一所學校出現確診病例,要暫停各項大型活動,並取消以跑班方式授課。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說,針對疫情的停課問題,過去在腸病毒、流感盛行時,都有停課標準與補課原則,參照過往做法即可。但若全國各校都要停課,則應由教育部統一規定。
-
2020-01-31 養生.抗老養生
氣溫乍暖還寒 3種人穿不暖恐誘心血管疾病
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年假後半段到收假日氣溫一路溜滑梯,年初三開始(1月27日)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天氣逐漸轉冷,更在年初五(1月29日)可能達寒流且日夜溫差大;然而,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面對氣溫下降,一定要加強保暖。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從起床到外出,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適時增添衣服,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趁著春節假期,外出走春、拜訪親友或出遊,除了注意保暖外,如果選擇泡湯驅寒,心血管疾病與年長者,天冷泡湯時易因溫差過大而可能促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建議泡湯時要結伴同行,勿單獨泡個人池,泡湯勿超過15分鐘、泡湯後勿太快起身、溫度勿超過40℃、避免冷熱水交替,泡湯前後都應喝足水份、以及飲酒或吃大餐後隔1.5小時以上再泡。 此外,在寒流期間,也要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若有心臟病史的人,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有出現心臟病的徵兆,像是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另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力氣(Arm)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延伸閱讀: 陽光露臉別被騙了! 慎防溫差傷心 8個好習慣讓心臟更強壯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20-01-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保鮮盒用圓形還是方形?塑膠還是玻璃?達人教你這樣用
保鮮盒是很好用的食材收納幫手,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保鮮盒。市面上的保鮮盒材質、尺寸大小很豐富,先了解它們的特點再做採買和使用;還有怎麼清洗、聰明收納你的保鮮盒也非常重要,必要時也得淘汰舊的保鮮盒才行。《規格選用各有優點》保鮮盒的規格琳瑯滿目,從圓到方、有大有小,但其實沒有絕對好用或不好的使用標準,端看個人喜愛。如果硬要評論,應該從冰箱擺放的狀況做評論標準,如果冰箱時常有滿載狀況,會建議使用圓形保鮮盒,因為圓形盒子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間的縫隙較大,冷空氣對流的效果較好。冰箱內的冷氣對流越順暢,食物保鮮效果的也越好。另外烹煮油膩食材比例比較高的家庭(尤其是葷食的油膩),建議也使用圓形保鮮盒,因為方形邊角的地方較難清洗,容易卡油漬。 《不同材質合適不同料理》市面上有許多形式的保鮮盒,但是材質離不開塑膠、玻璃、矽膠這三類。其中,矽膠材質較軟,所以蓋子的密封效果有限,而且在台灣銷售點較少,不太普遍,較無法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塑膠材質:有輕巧、不易破、好攜帶的優點,適合盛裝料理帶到戶外食用,但是不耐高溫,且國人害怕有塑化劑滲出的疑慮則是它的小缺點。玻璃材質:玻璃材質是目前廣受國人喜愛的主流,而且有來自各國品牌的產品。它的特性就是耐摔(前提是好質地的玻璃)、耐熱(耐熱玻璃盒可蒸烤和微波)、能密封(防止味道滲出、食材也不易壞掉走味)。 一般可依材質選擇使用的方式,比方不含油的食物,就用塑膠材質的保鮮盒,清洗時也較方便;含油的食物則可使用玻璃材質的保鮮盒,它也好清洗之外,還可以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更能整盒直接加熱很方便。 《數量依做菜習慣做評估》一般家庭需要多少保鮮盒才夠用?雖然說每家的生活習慣不同,但是問我的話,我會根據平時做菜的習慣來決定需要的量。我家一週的料理習慣如下,再搭配所需的保鮮盒數量:•超小型-2個(萬用醬2種)•小型-3個(剩菜2-3道)•中型- 5個(常備菜約有3道、涼拌菜1-2道)•大型- 2個(多煮的白飯及每天的水果)•超大型- 1個(盛裝洗好備用的蔬菜)•深碗型- 2個(盛裝能吃方便餐的宵夜)以4人家庭計算,這樣的數量是足夠的,物品不是多才是好,而是能夠靈活使用才對,善加利用起來,以上的數量也許都還嫌多呢。(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1-27 新聞.健康知識+
常熬夜的人罹癌率高4成!日本睡眠醫師:再晚也不要超過這時間睡
晚上12點前上床,疾病不上身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生理時鐘的週期,早就銘刻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當中。隨著文明的進步、電燈的發明,讓夜晚變得和白晝一樣明亮,也只是這百餘年來的事,所以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急遽的改變。 若是持續過著日夜顛倒,或者是半夜二、三點還不睡覺的生活,就會打亂身體本來的節奏,而埋下疾病的禍源。其實會造成這樣的結果理所當然,因為健康的基礎就在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就是配合正常的生理時鐘,在可以發揮健康機能的時段,取得適當的睡眠長度。為了有效發揮身體的修復功能,第一步就是在晚上12點之前就寢。 身體裡本來就有一套體內平衡(homeostasis,又稱恆定狀態)的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保持體內環境維持在舒適、安定狀態中的機制,例如維持體溫、血壓,排除病原體等異物,及修復傷口等作用,都是這個機制中的一環。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能將這個機制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讓身體保持美好狀態,引導我們挺進健康之路。 例如,促進新陳代謝、強化免疫機能、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長激素,只會在睡覺期間分泌,而且是在就寢後不久到開始熟睡的這段期間。超過凌晨3點後,身體就不再製造生長激素;若未在12點之前就寢,無法在對的時間進入深層睡眠,生長激素也不再分泌。另外,半夜不睡覺、一直暴露在光線下,褪黑激素也不會分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會輾轉難眠外,也無法發揮抗癌、抗氧化和解毒等作用。 生活不規律、到了深夜還不睡的不良習慣,會妨礙身體原有的功能,造成體能狀態不佳的結果。我這麼說,一點都不言過其實,只要想想,人生1/3的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但一般人通常只思考清醒時的事,卻毫不在乎睡眠的好壞。可是,只要充實這1/3的睡眠時間,就可以讓其餘的2/3有更完美的表現,也就是在睡眠時好好修復身體,就能在清醒時讓大腦的功能、身體的體能發揮得更好,進而擁有健康、充實的人生。 總而言之,隔天可以做的事情,就不要逞強在半夜做,過了半夜12點不睡覺,還在日光燈下看電視、打電腦的習慣,就阻礙身體本來具備的健康機制。 修復身體、提高免疫力,消除大腦和身體疲勞的機能,主要是在睡眠期間運作,我們要尊重身體的力量,並且讓這些力量發揮最大功效,就必須在晚上12點之前上床睡覺。 夏夜一樣睡得舒服的方法 難入睡、睡不著,再碰到夏天就更棘手了。例如,熱帶地區的夜晚,溫度、溼度都很高,漫漫長夜很容易讓人睡不著。如果一整晚都開著冷氣,就算把溫度調高一點,半夜還是會冷醒;若是設定一段時間後自動關掉冷氣,隨著室溫慢慢升高,又有可能被熱醒。所以,夏夜是最容易因為睡睡醒醒,而睡眠不足的天氣。 夏天因為平均氣溫、溼度都較高,造成睡覺時深層體溫不容易散熱,人就會輾轉難眠、不好入睡。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環境,可以巧妙運用電器用品,幫助我們一夜好眠。讓夏天也有優質睡眠的方法,就是睡前兩個小時先開冷氣,設定溫度為攝氏29度,降低房間裡的牆壁溫度。 大多數人在睡前都可以忍耐悶熱的天氣,上床後才會開冷氣。但是,這麼做只有房間裡的空氣是冷的,一旦定時關掉冷氣後,停滯在牆壁裡的熱氣就會釋放出來,讓房間裡的溫度急速上升,教人難以入睡。如果能夠事先降低牆壁的溫度,上床就寢後二、三個小時,定時設定再關掉冷氣,就能保持舒服的室溫,直到凌晨四點左右。 而身體在體溫最低的凌晨兩點到4點的睡意最強,之後體溫就會緩緩上升。所以凌晨4點後,為了要順利清醒,會慢慢提高體溫,不再讓身體冰冰涼涼的。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可以讓室溫在凌晨4點後才慢慢上升,不會妨礙到體溫上升,我們就能輕鬆醒來。 只要花一點點心思,我們就可以在難以入睡的夏夜擁有舒適的睡眠,徹底擺脫睡眠不足的煩惱。因此,了解人體的結構,絕對有助於取得良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5個月瘦15公斤,水腫消失、膝蓋不痛了!韓國肥胖醫師:每天一杯茶,替身體「除痰濕」●書籍簡介 修復身體的黃金7小時:養顏瘦身 × 提升免疫力 × 自癒百病, 拯救上萬人的名醫教你日日好眠,擺脫所有文明病!万病をふせぐ眠り方作者: 宮崎總一郎 譯者: 劉錦秀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9語言:繁體中文 宮崎總一郎 1954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1979年畢業於秋田大學醫學系,1985年完成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 現為日本睡眠學會理事、日本睡眠學會認可醫師(certified physician of sleep medicine,JSSR),並於滋賀醫科大學擔任睡眠學講座的特任教授(specially approved visiting professor),及在其附屬醫院擔任特約睡眠門診醫師。 他除了為有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診察、治療外,更透過「睡眠森林」機構推廣睡眠知識,並培育專業的睡眠指導員,傳達世人睡眠的重要性。著有《對大腦有用的「睡眠學」》(角川SS溝通出版)、《成長中孩子的睡眠學》、《給快速入睡家族的建議》(皆為恒星社厚生閣出版)。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19 橘世代.時尚橘
年前除舊布新!熟齡族必備4大家電,讓生活過得更有品味
過年前是換家電的好時機,此時各業者不僅提供的優惠多,而且到今年6月14日為止,購買節能家電,還可申請最高2000元貨物稅減免。新的一年,熟齡族不妨趁年前選購更適用的家電,讓生活過得更舒適、美好。掃地機器人 輕鬆聰明做家事全國電子表示,對熟齡族而言,比起外出,待在家裡的時間更長,因此打造舒適的居家環境便是最重要的事。家事方面,受限於體能,家電重量不宜太重,加上彎腰不便等因素,這時能深入桌、櫃底部的掃地機器人就是很好的選擇,現在很多機型都可預約掃除,讓熟齡族不怕忘記打掃。小調理家電 簡單煮出健康餐根據 2017 年龍吟研論「樂樂活大家講——未來長者需求大調查」指出,50歲以上不分男女都想要「吃得營養健康」,比例達3成,只不過男、女性對「吃得健康」關注的方向不同,男性擔心如何精準掌握攝取的營養成分,女性則是擔心備餐問題,怕在廚房太久太累,菜色缺乏變化等。全國電子則指出,熟齡族多半與老伴同居,甚至獨居,一次也不好準備太多樣食物,而且長時間站在廚房也很累,建議熟齡族選購的食物調理家電最好要體積小,但功能要多元,例如萬用調理鍋,一鍋多用、可蒸煮多種用途,讓烹飪變得更簡單,有些款式還有微電腦自動行程安排的功能,自動烹煮,不用顧爐火。多門冰箱 收納食材不眼花雖然熟齡族適合多功能、體積小的家電,但冰箱卻是例外。全國電子表示,熟齡族因出外採買的次數受限於體力,多傾向一次購買好幾天的食材,這時需要一個體積夠大,且能一目瞭然掌握食材所在位置的多門冰箱,年前常會有優惠折扣,建議熟齡族不妨趁這時候添購冰箱。按摩椅墊 在家就奢華享受有鑑於熟齡族常有腰痠背痛的困擾,全國電子觀察,療癒按摩家電也很受熟齡族歡迎,像是可放在沙發或椅子上的按摩椅墊,使用上相較傳統按摩椅更不受限,更具靈活度。此外,針對民眾購買節能家電,可申請退還貨物稅,全國電子也提醒,至2020年6月14日為止,凡是購買「能源效率一、二級」的「電冰箱」、「冷暖氣機」或「除濕機」,才能申請退還貨物稅。不僅如此,上述家電的退稅金額也依據家電的容積、冷氣能力及除濕能力而各有不同。冰箱、冷暖氣每台最高退2000元,除濕機每台最高僅退1200元,詳請可參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站的說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13 新聞.健康知識+
沒時間泡澡也能輕鬆入眠 專家教你先溫暖「三個脖子」
【文、圖/摘自幸福文化《越睡越瘦的睡眠聖經:改變人生的神奇魔法》,作者友野尚】若沒時間泡澡,先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每天都很忙碌,根本沒空泡澡。」,我相信這樣的人應該也不少。其實,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讓身體、心靈好好地休息,但有時候現實情況就是不允許我們這樣做。因此,在這裡我們要介紹幾個就算沒時間泡澡,也能輕鬆入眠的好習慣。當然,有泡澡的時候也能做,請務必嘗試看看。執行的重點在於隨時保持「三個脖子」的溫暖。所謂的三個脖子,指的是「脖子(頸部)」、「手脖子(手腕)」、「腳脖子(腳踝)」。寒冷的冬天,只要用圍巾、披肩或高領毛衣把脖子圍起來,就會覺得體感溫度一下子上升了許多。那感覺就像是泡在溫暖的溫泉裡,讓人忍不住舒服地輕嘆口氣。同理,當我們讓手脖子、腳脖子也溫暖起來時,體感溫度也會立刻上升。這三個脖子跟我們的自律神經有很深層的關聯,一旦它們著涼,自律神經便會錯亂失調,嚴重的甚至會變成壓力的原因。如果有時間好好泡個澡的話,就在浴缸裡慢慢地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吧。但如果抽不出時間泡澡的話,那就遵循以下的要領,在就寢前讓三個脖子溫暖起來,以確保舒適、深沉的睡眠。● 脖子(頸部)夜晚可以好好利用脖圍或圍巾這些能讓脖子溫暖起來的小物。熱帶國家的夜晚就另當別論,不過,做好脖子的保暖對能否熟睡實在非常重要。脖子有連接頭部和身體的頸動脈通過,一旦受寒的話,全身的血液循環也會跟著變差。● 手脖子(手腕)手腕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手脖子也是不管任何季節都不能受寒的重要部位。像我的話,為了不讓手脖子、腳脖子著涼,即使是夏天,睡衣也一定要是「長袖加長褲」。這樣才能保護身體免於受冷氣的危害。● 腳脖子(腳踝)保持腳踝的溫暖非常重要。腳踝的肌肉很少,一旦冷掉就很難再熱起來,不容易保暖是其特徵。建議你一泡完澡就馬上穿上襪套。像我出門都會隨身攜帶襪套,以便隨時把腳踝保護好。除此之外,也有像電熱毯或熱水袋等能讓身體溫暖起來的工具,不過,要保持腳的溫暖,我個人比較推薦穿睡覺專用的襪子。所謂睡覺專用的襪子通常觸感、質地都很好,是我必備的熟睡小物之一。睡到一半身體熱起來的時候,可能會無意識地把它脫掉,所以最好選寬鬆、好穿脫的。關於「體寒」我們後面會詳細說明,但其實腳還蠻容易著涼的,即使在夏天也是如此。除了吹冷氣外,夏天習慣穿涼鞋、拖鞋或打赤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有「體寒」困擾的女性,比起冬天,夏天更要做好腳的保暖,這對改善體寒會更有效果。日本四季分明,特別是季節交替的時候氣候非常不穩定,一天之中忽冷忽熱,晝夜溫差劇烈。因此,不光是腳,全身都要做好保暖的準備才是,最好能隨身攜帶一件薄外套出門,這樣就萬無一失了。不管夏天還是冬天,這些讓三個脖子保持溫暖的簡單好習慣請一定要試看看。
-
2020-01-13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轉冷心血管患者爆增 醫師:胸悶痛趕快就醫
今天全省各地天氣轉冷,台南市70歲李姓婦人今天上午7點多因胸痛自行前住東門消防分隊求助,李服用隨身攜帶心臟病藥後疼桶解緩,由家人載送就醫。安南醫院今天統計,近一個月來,因心血管疾病到該院求診病患增加約三成。安南醫院心血管中心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說,天冷氣溫降低,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患者應多加注意,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快到醫院就醫。陳韋廷指出,心臟病是我國國民十大死因之一,冠狀動脈疾病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在台灣罹患此病的人數正逐年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連現在的年輕人都容易得到冠心病,也不能輕忽大意。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陳韋廷表示,主要是心臟供應養分的冠狀動脈因長時間膽固醇累積,形成不規則粥塊脂肪,讓動脈硬化與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的人。陳韋廷說,臨床表現為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惡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陳韋廷說,預防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不二法門,就是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食物,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維持良好運動習慣、放鬆心情並戒除菸酒。冠狀動脈病已日趨重要,每個人都應提高警覺,盡早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並應注意預防,期能減少冠狀動脈病的發生,永保健康。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尾牙聚餐怎麼吃? 醫師傳授三招「三高」不上門
農曆年關將近,尾牙及年終聚餐一攤接一攤,一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的50多歲男子,在尾牙上大吃大喝後,突感到胸悶不適就醫,檢查發現原本穩定控制中的血壓飆高,飯後血糖也高達300mg/dl以上。醫師提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應慎進食,因為血糖血脂急遽上升,發生心肌梗塞風險將大幅提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李宇力說,國外研究調查顯示,在天冷氣候下,人體血管原本已有較大壓力,有三高的患者遇到需聚餐的場合,可能偶爾想放縱一下口腹之慾,卻攝取過多醣分、油脂不自覺,血糖、血脂急遽上升,嚴重者將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李宇力表示,每逢年底公司尾牙、朋友聚會多,動輒大魚大肉,重口味的食物多含高鹽,會使血壓升高;精緻或過度加工的食品,也含有過多飽和脂肪酸,大口大口吃下肚,易造成膽固醇過高,而勾芡的羹湯或濃湯雖然美味,喝多了也易造成醣分攝取過多。由於血糖、血壓及血脂三者息息相關,李宇力提出「聚餐三招抗三高」,第一招: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才吃主食,減少攝取較高油脂及醣分機會;第二招:少吃零嘴、加工食品、濃湯及勾芡的湯;第三招:多走動、聚會時多聊天,避免狼吞虎嚥。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如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201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1、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2、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3、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然而,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也能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是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胸腔科醫師解答11個可能禍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事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延伸閱讀: 酷酷嗽吃喉糖能緩解? 10種天然止咳食材報你知 有氣喘不能吃冰? 沒那麼嚴重!把握4原則就能吃
-
2020-01-03 新聞.健康知識+
露出腹部讓肚臍「吃風」真的會受寒或拉肚子嗎?
前言: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日前在總統政見辯論會上,重提319槍擊案是自導自演,前總統陳水扁今天到地檢署按鈴控告韓國瑜、前總統馬英九及媒體人陳文茜。陳水扁在一邊一國行動黨記者會上,也掀上衣,讓媒體拍他肚皮上長11公分、寬2公分的傷口,「被槍打到肚子沒有死,竟還要被講自導自演。」,露出肚子的時間長達快10分鐘。有此一說: 晚上睡覺時,總是會聽到長輩叮嚀棉被要蓋好,不然會「肚子吃風」,會拉肚子。 我想請問是否真的有人「證實過或統計」過此說為真嗎? 如果是真的那原理是什麼? 人是恆溫動物,這樣也會因為吹風而造成五臟六腑著涼嗎? 如果「肚子吃風」真的會拉肚子,那晚上電扇吹的強度一樣會造成拉肚子嗎? 專家解答:KingNet一般內科醫師回答 彰化基督教醫院 楊淵博醫師在醫學上似乎沒有這樣的一個理論 臨床上也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 或許可以做些人體試驗(親身體驗看看) 就會有比較好的答案了KingNet中醫針灸醫師回答 上海民航醫院 蔡百晃醫師 你好,這是真的。不過要根據每個人體質的強弱而有所不同。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尤其是消化功能不好的,對於肚子吹風都非常的明顯。一受寒就會不舒服甚至拉肚子。這也是為什麼要保護肚子的原因。 人是恆溫動物,但是那只是片面的理解。因為人體各個部位的溫度並不是一樣的。像是正常人手心比較熱手背比較涼,照這麼說人就不是恆溫動物了? 若是肚子著涼,主要說的是肚臍,因為這是一個大穴,所以若是受涼會特別容易影響內臟。 若是用電風扇強吹,短時間可能沒事,不過長久以往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以後可能就會慢慢開始怕吹風了。KingNet藥物諮詢特別門診藥師回答 義守大學義大醫院中藥科 吳宗修藥師 夏天很多人因為怕熱,經常電風扇直吹,空調溫度調得特別低,這樣其實對身體很不好,很容易吹得拉肚子或者身上肌肉骨頭痠痛,所以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電風扇不要直著吹,此外睡覺的時候盡量別吹電風扇和空調,睡前涼快夠了關掉再睡。總之夏天吹電風扇和空調一定要注意,流感之類的病往往因為吹得太猛免疫力下降所引起。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記得小時候洗完澡,大人總是用一條大毛巾把我們裹得緊緊的:從胸前到小腿。他們說只要肚子不著涼,就不會感冒;乃至長大後如果感到受寒,馬上帶上口罩,症狀就改善許多。也有人頸部特意圍繞絲巾預防感冒,肚臍、大腿、鼻子、喉頭及頸椎胸椎皆是人體大穴之所在處,這部份不受寒,人體的免疫力就不會有問題。 不過夏天天氣熱,很多人會把冷氣或是電風扇對著身體吹。不過提醒除了直接吹頭部、肚子可能會導致頭痛、感冒之外,近來發現,就算只把電風扇直接吹腳,有人因此小腿肌肉疼痛,甚至誘發下背痛,提醒電風扇和冷氣都不應直接對著身體任何部位吹。 老一輩的人都會經常強調不要把電風扇對著頭或肚子吹,以免頭痛著涼,許多人乾脆直接拿來吹腳以為沒事,但電風扇直接吹,會讓迎風面的皮膚因為溫度降低,導致血管收縮,背風面的皮膚溫度高,溫差就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影響循環跟著出現痠痛的症狀。 所以吹電風扇及冷氣應注意下列事項: 1.夏天時,最好不要將冷氣開很冷再蓋被睡 2.若風向要轉向身體,最好穿著薄長袖、長褲保護肌肉 3.電風扇及冷氣風向可轉向牆壁,讓室內保持通風即可 4.不要對著身體吹,尤其是頭、肚子、小腿,以免造成肌肉痠痛
-
2020-01-03 新聞.健康知識+
罹感冒飲食失衡是主因!維持免疫力你需要這些營養素
隨著冷氣團到來,更感受到冬天冷颼颼的溫度。如溜滑梯般下滑的氣溫曲線,免疫力是否也跟著漸漸低下,讓感冒病毒趁隙而入呢?睡眠不足、缺乏運動、壓力大、勞累、生活作息不規律等都是免疫力降低的因素,而飲食失衡也是一大主因。飲食看似稀鬆平常,但身體的警訊,往往在吃得不夠均衡時出現。 哪些營養素是免疫細胞所必須的呢?蛋白質、維生素 A、維生素 B 群、維生素 C、維生素 D、維生素 E、鋅、硒、鐵、銅……等。這麼看來,許多的營養素都與免疫息息相關,可不是吃某種特定類別的食物就行!每一類食物都有相對應提升免疫力的元素,缺一不可!因此,耳熟能詳的均衡飲食才如此重要,每天都要吃到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食物,不是沒有道理的。 「營養師,我也每天都吃很多種的東西啊?像是飲料、麵包、餅乾,怎麼還是感冒?」先解釋一下食物與食品的差異,食物也就是泛指的原本型態食物(又稱原型食物),意指沒有經過任何的加工。食品,則是食物經過加工程序之後的成品。食品科技進步,也象徵著更多的加工技術運用在食物上。比如說小麥製成麵條、新鮮魚肉做成魚丸。過程中,不外乎經過破壞,再加入額外的糖、油、鹽、食品添加物等。特別是在破壞的過程中,就會流失許多的營養素。因此在選擇時,不妨可以原型食物多過於加工食品。 「那麼,我可以偷懶嗎?吃綜合維生素就好、一顆搞定!」其實,這些表定的營養素,都是過去營養學家所研究出來,能維持身體健康的要素。不過,隨著醫療生技的進展,越來越多過去沒被發現的營養素,正逐漸被證實與維持身體機能有關,因此,多吃天然的食物為主,而營養品為輔更能預防感冒!
-
2020-01-02 科別.感染科
乾洗手、濕洗手、漂白水 都能殺冠狀病毒
中國爆發不明原因肺炎,全球高度關切檢驗結果,就怕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再現。SARS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其實冠狀病毒不難殺死,國外醫學研究證實,酒精、乾洗手的預防感染效果相當不錯。疾病管制署提醒,防疫應以肥皂洗手為優先,可以去除的病毒種類眾多,如果真的不方便用水,才考慮用乾洗手,記得要充分搓揉至少30秒。病毒有很多種,簡單可區分「有外套膜」、「無外套膜」,無套膜病毒包括腺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腸病毒等,有套膜病毒包括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有外套膜的病毒比較脆弱,酒精性乾洗手可以破壞外套膜而殺死病毒;但無套膜的病毒對環境抵抗力較強,要用肥皂洗手或漂白水擦拭才行。國外研究曾測試多種常見的市售消毒劑,發現四種酒精為基礎的乾洗手凝膠、三種含氯的表面消毒劑,都可以有效消除對於SARS冠狀病毒,研究者結論指出,SARS算是頗容易去除的病毒。如果是SARS確定病例所使用過的物品或場所,根據疾管署資料建議,消毒方式包括以70%酒精或1%漂白水擦拭病例常接觸的家俱或3C產品、以1%漂白水清洗冷氣濾網,若使用漂白水,擦完靜置15分鐘要再以清水擦拭或洗一遍。病例使用過的馬桶則應以清潔劑及清水清潔馬桶座及握把後,再用 1%漂白水擦拭,作用15分鐘後清洗乾淨,馬桶內倒 入 20CC 漂白水,靜置 30 分鐘後沖掉。病例用過的棉被毛巾,則建議以攝氏70到80度熱水洗滌。餐具應以攝氏90度以上熱水煮沸1分鐘以上。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台灣還沒有任何確定病例,還不需要用到上述繁複的消毒流程,建議民眾還是以肥皂洗手為優先,如果真的不方便用水,才改為乾洗手,用乾洗手務必要充分搓揉至少30秒。民眾進出公共場所經常會碰門把、手扶梯等物品,這些都是每天被許多人接觸過的,很可能藏有病毒或細菌,建議民眾到公共場所後,一定要洗手才能觸碰臉和口鼻,探病前後也要洗手,以避免感染。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的未來,已經不只是專業發展的問題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護理專業」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而「護理教育」則重視實務的經驗,所以護理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科教育後必須進入實務現場學習,了解如何在臨床實際情境中融入護理專業知識。隨著時代的變遷,醫療環境生態的改變,現今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與過去大相逕庭,護理教師們不斷的自我學習,思考並善用實務經驗,承先啟後的誘發護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且持續在教學的路上帶領一批又一批的護理新鮮人朝專業邁進。學生在護理教育環境下耳濡目染對護理使命的熱情,帶著祝福寄望離開校園、踏入職場;然而在職場與校園間卻發現畢業生對於護理職業有著高自我期許、低士氣的矛盾現況。每每聽到當初在校園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初到職場不到三年就離開護理領域,總是感到痛心疾首!護理專業養成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其中不論是教師或學生投入的資源、精力、時間都是無法計量,想當然爾要放棄護理的專業訓練、完全離開護理職場其中的掙扎是不言而喻,到底是什麼原因扼殺了護理的幼苗、澆滅了護理的熱忱?護理的未來已經不是專業發展的問題,而是護理人習得的無望感愛情在婚姻墳墓裡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給消磨殆盡,從醫病平台一系列的文章發表中我們不難發現,讓護理人員熱情衰退的原因是什麼。臨床上像陀螺般打轉一整天的生活不提,自假進階課程、不在上班時間內的品質報表、超時申覆只能寫個人因素、意外事件登錄/預防、PTCA品質圈、ISO文件更新這些平行上班時空下的工作,還有顛倒世界裡分不清的急救鈴、服務鈴,更是十八般武藝都要會的服務禮儀、專業換尿布、修理電燈電視馬桶水龍頭、餐點不好吃要換麵要換五穀飯……相信讓護理人員來說,大大小小的事情說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不過從大環境的面向看來,我們的護理正向職場確實出現了四大改變,耗損護理人的熱情。病人太多,護理人力太少:WHO在2006年就確認健康照護人力為重大之全球危機,其中護理人力嚴重短缺更被列為優先解決項目。前幾年嚷嚷上口的醫界五大皆空,護理喊不出來,因為每個護理領域都有缺口!台灣護理人員平均執業七年現況導致護理人員年資斷層,護理人員流動率高,原是承先啟後的中堅份子消失,剩下在第一線的的護理人員除了臨床業務外,還要背負訓練新人的重擔。而護理人力缺口在戴上護病比的透視鏡後被赤裸裸地呈現出來,2016年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首度公開全台各醫院護病比數據,全台最血汗醫院護病比連續9月飆破1:21,一度高達1:24.9,等同一名護理人員就得照顧二十五名患者。從志業變成飯碗:護理本是一份崇高道德的職業,進入職場前的護師服授服,秉持著我們的護理專業精神,許下的《南丁格爾誓言》宣示:「余謹以至誠,……宣誓……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對於護理的認同是一項志業。但如今,不管護理本身還是外界人眼中,護理工作內容複雜、繁瑣、強度高,生活作息不規律,醫護與護病關係緊繃、報酬福利待遇差、缺乏職業成就感、對於生涯規劃的無望感,還有無法滿足的自我實現感,導致護理工作從志業變成飯碗。恐龍家屬的出現:護理人員不是病患的家人,但我們願意視病如親,不過這可不代表可以被家屬差遣、為所欲為。遙控器掉了,按緊急鈴叫護理師撿;為了不叫醒睡覺的家屬,按鈴叫護理師關燈;天邊孝子質疑的一句話打翻顧疾病顧睡眠顧飲食顧情緒的護理師的噓寒問暖;正規教育下的專業知識比不過網路上無所不知搜尋大神的鄉民網頁;對醫師與護理師態度迥異、三人成虎的思維凌駕專業、出爾反爾讓護理師無所適從,這總總要如何使護理人員繼續視病猶親?護理人員職業尊嚴低落:護理是一份救死扶傷的神聖職業,但壓死護理人員對護理熱情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我覺得就是醫療團隊、社會大眾對護理專業、護理職業的不重視、不尊重。在醫療體系中,護理人員所佔人數最多、提供最大量的醫療業務,但是低專業地位、無法執行專業角色,再再打壓著護理人員的健康與熱情。從很多護病關係中的實例分享中發現,病友或病友家屬說護理人員是陪伴病友時間最長、最了解他們需求的人,護理人員的照護陪伴、衛教說明、心靈撫慰都是支撐病友堅強度過的重要後盾;然而在未接觸疾病照護前,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護理只不過是打針抽血、發藥換藥、量完體溫血壓之後就坐在電腦前面之類的簡單工作,風不吹、日不曬、雨不淋,標準冷氣房的工作,哪裡辛苦?在白色巨塔裡,護理人員從養成教育開始就在最底層,當醫療團隊成員都是大學畢業、師級證照,他人看我何需專業?何來尊嚴?營造護理善的循環當全世界都正視護理人力不足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更宣告2020年為護理之年,難道我們要放任台灣護理專業發展直至發生無可挽回的情事嗎?護理人力短缺的程度因地區性、科別分類及業務領域不同有不同程度的缺口,但顯而易見的是照護需求不停地增加,護理人員不論在任何國家都是提供民眾健康照護的主力,護理與社會有著密切關係,護理人員於社會領域存在價值,立基於醫護與護病關係,但亦端視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如何看待護理專業的本質與意義。若護理與團隊間能有一個正向、合理的互助互補關係,社會大眾亦能溫馨地感受到與護理間的美好與感動,除了給予廣大護理人支持與勇氣外,亦能帶給社會於維持、預防、促進健康福祉,相信多給予護理人員各種面向的支持會是解決護理人力缺乏的關鍵所在,也希望不論身在何處心中抱有使命的護理人,請別退出、也別猶豫,最壞的時機也可能是改變的契機,讓我們相互鼓勵、全力投入、互相扶持,共同來為改善護理環境而努力!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
-
2019-12-23 新聞.健康知識+
蟑螂冬天都待在哪?專家告訴你蟑螂都是從哪進到家裡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當我們住在一起:64種居家常見的超級生物!》,作者久留飛克明】從3億年前到現在外型幾乎沒變過哩!我們黑褐家蠊應該是日常生活中最令人討厭的生物吧?不過大家應該多少也聽說過,我們蜚蠊,也就是蟑螂,從 3 億年前的石炭紀時代生存到現在,外型幾乎沒什麼改變呢!原因是我們的外型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再改變的地方啦。在越南有一種蟑螂甚至特化得像甲蟲那樣,以吸食樹液維生,成為該環境中最獨特的物種呢!總之,我們蟑螂在任何環境之下都有辦法生存,簡直就是昆蟲界的通才啊!我們沒有像蜜蜂那樣會螫人的針,也不像椿象那樣會發出惡臭,身上幾乎不佩帶任何的武器。不過,我們的體表有一層蠟,使髒汙不容易沾染上身;體型扁平,能輕易地躲藏到夾層隙縫中。還有,我們是夜行性生物,喜歡過集體生活。我們的成長速度緩慢,成長到成蟲往往需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蟑螂的生態是人類還不清楚的。怎麼樣,要不要來和我們蟑螂相處看看呀?其他絕招體表那層油油亮亮的蠟質成分中含有聚集費洛蒙。這種費洛蒙能夠吸引同類聚集,群集生活。黑褐家蠊 Periplaneta fuliginosa蜚蠊目 蜚蠊科 【體長】25 ∼ 30 公釐【分布】日本列島。全球的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喜好】人類的食物【害怕】高腳蛛。害怕被捕食注:台灣家庭中常見的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為黑褐家蠊同屬的近親。最愛暖氣房!你們不妨和爸爸打聽看看,應該曾經在居酒屋見過我們德國姬蠊,也就是所謂的德國蟑螂。好奇我們為什麼會待在那種地方嗎?我們就是搭船、搭飛機,往世界各地到處去囉。而且那些交通工具就是我們的遷徙方式,知道了嗎? 我們天生怕冷。所以在以前,沒有暖爐的人家我們就待不下去;所幸現在的住宅都滿暖和,挺好住的。 日本還有一種住在屋外的蟑螂,叫作日本姬蠊,外形類似我們,卻相當耐得住寒冷的氣候。在一九六○年以前,我們一直被誤認為是日本姬蠊。雖然兩種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但是習性可差多了。總之,日本姬蠊是不進入人家的。我們德國姬蠊的成長速度比那些叫作黑褐家蠊的傢伙還快,只需要三個月就能長到成蟲。而且只要找到好居住的地方,我們就能迅速繁衍。其他絕招已經產卵的雌蟲會將塊狀的卵,也就是所謂的「卵鞘」夾在尾部守護著,直到卵孵化為止。德國姬蠊(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蜚蠊目 姬蠊科 【體長】11 ∼ 12 公釐【分布】日本列島。世界各國【喜好】人類的食物【害怕】高腳蛛。害怕被捕食親愛的德國姬蠊,請教教我們吧!Q蟑螂是從哪裡進到家裡來的?從餐飲店鑽到包包或衣服裡跟進去的!外頭冷颼颼的讓我們不喜歡外出,所以我們德國姬蠊很難進入一般住家,通常是因為躲到什麼東西裡面,或是攀在什麼東西上面,才跟著進到人家的。例如在餐飲店中,我們會藉由躲到包包裡面,或是攀在衣服上的方式入侵人家。然後因為集合住宅的鄰家滿近的,走著走著就過去了。說到這,人類的屋子還真多縫隙可以鑽呀!例如紗窗往往沒確實關好,還有冷氣的風管或下水道的管子,這些都能讓我們進入人家。進入人家以後,最聰明的藏身之處是 廚房或廁所這些鄰近水源的地方。雖然我們號稱到處都能活的生物,但是不喝水的話,不出一個星期就會死翹翹的。 至於黑褐家蠊那幫傢伙,牠們在戶外也能過活。不過,當然還是屋內最好居住,所以一發現縫隙,牠們就會鑽進去喔!Q蟑螂冬天都待在哪裡呢?待在溫暖的地方就能 一直保持活力我們德國姬蠊最怕冬天的寒冷了。要是出去暴露在冬天的寒風中,我們的身體可是會被凍僵,接著活動不了,然後死掉。所以,待在餐飲店或冬天會開暖爐的人家,就能一直保持活力。最近的人家都挺溫暖的,待在人家裡不會遭遇無法度過冬天的情形,但是要在冬天產卵還是太勉強了。 至於黑褐家蠊那幫傢伙非常耐寒冷。話雖如此,牠們也覺得冬天要待在人的家裡比較安心。也許窩在縫隙之間,或是哪個可以安心的場所,靜靜地挨到天氣回暖為止。即使牠們流落屋外,也會有雜物堆等,到處都找得到藏身處的。Q和蟑螂一起居住會有什麼損害呢?不就是覺得噁心而已嗎?如果你們人類可以不管我們蟑螂,那是最好也不過了。但是人類總覺得我們看起來很討厭吧?覺得蟑螂油膩又黏滑的模樣,很妨礙你們的生理感受,我說對了吧?我們喜歡待在廚房的流理檯或冰箱後面這類比較溫暖的地方,可惜因為鄰近你們的食物,所以太容易輕鬆如願! 以前蟑螂曾經是傳染消化系統感染症的病媒蟲沒錯,不過這種病症現在 已經從日本絕跡了。其實呀,經由蟑螂媒介的疾病是很稀罕的,而且現在的食物中毒的案例絕大部分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所以你們真的不用那麼討厭我們蟑螂啦!
-
2019-12-23 科別.眼部
吃太補了!20歲女生視力模糊出血 眼角找到鐵結晶
24歲的上班族李小姐從小就嗜吃藥膳,天氣一轉涼,幾乎天天都喝當歸羊肉湯、吃麻油雞和麻油腰子,不只買藥材在家燉補,連外食也必點,有時從中餐、晚餐吃到消夜,一天三餐也不厭倦;最近她覺得左眼視力模糊,就醫赫然發現竟是眼內緩慢出血肇禍,且血塊還形成結晶體,懷疑是「吃太補」造成。收治病患的大仁科技大學藥學暨健康學院副教授、眼科主治醫師洪啟庭表示,患者有100度輕度近視,眼球各部位檢查均正常,但左眼矯正視力後仍只有0.4,且眼壓偏高,達28mmHg(毫米汞柱)後以裂隙燈觀察,發現左眼眼角有多處明顯血塊、角膜下的前房出血,雖口服止血藥並使用降眼壓藥水,2周後仍持續有血塊及結晶體產生。洪啟庭說,為避免傷及患者視力,他趕緊進行手術將血塊取出,該血塊及發亮結晶體經生物染色檢驗,確定是鐵質沉積造成,所幸患者術後隔天除角膜些許水腫,前房已沒有出血,眼壓也降到20mmHg以下;術後一星期,矯正視力已回到1.0。「藥膳味道真的很香!」李小姐受訪時表示,因為藥膳美味無法擋,自己連夏天都常吃當歸排骨、羊肉和豬腳,冬天到了更嗜吃麻油雞、麻油麵線和麻油腰子,從醫師得知眼睛視力模糊及不適感是出血引發,還可能是吃補造成,「當下真的有嚇到」,眼睛術後她視力恢復,已不敢再多吃補。洪啟庭說,經常被用作藥膳食材的當歸,可去除腥味,增加肉的香氣,並有活血止痛作用,但過量食用,會有嗜睡、口乾、煩躁流鼻血、月經量多,甚至血壓下降等;至於冬天進補最常用的「麻油」,加上薑、酒等熱性食材烹調,雖可促進血液循環,但吃多了反容易上火。洪啟庭表示,病患疑因吃補過量引發眼出血的情況,尤其還在眼球上造成鐵質結晶沉積,查遍全世界文獻都沒有類似案例,可說相當罕見。不過冬天冷氣團一報到,各家羊肉爐、薑母鴨或燒酒雞就生意強強滾,建議平常人一天喝藥膳湯的總量,最好不要喝過4碗,有三高病史、痛風及腎臟病患,更須謹慎食用。
-
2019-12-22 科別.骨科.復健
睡醒發現手老是舉高高?醫師:得這病機會大大增加
上交叉症候群〡姿勢不良與頸椎病的關係要如何解釋姿勢不良、肌肉與頸椎病的關係?我們就用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ed Syndrome)來為大家說明,這個詞彙在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瑜伽老師,常常會談到,在國外也被當作很基礎的問題在討論。你可以注意一下身旁左右同事或家人的姿勢,是不是頭向前伸、肩膀聳起,像個彎腰駝背的老人?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使肩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是肩頸痠痛的元凶,又稱「上交叉症候群」。老人彎腰駝背的樣子,其實就是典型上交叉症候群的外在表現,只是現在的上交叉症候群也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而不是像過去是老年人的專利。簡單來說,就是錯誤的姿勢造成肌肉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上半身頸肩的肌肉痠痛、手臂有麻痺感、進而導致頭痛、頭暈、呼吸不順暢,嚴重還有其他壓迫神經產生的頸椎病症狀。在診療室裡常見造成上交叉症候群的原因,大多是長時間在辦公桌前低頭工作、或是長時間使用3C,形成頭向前傾、肩胛骨聳起的不良姿勢。通常人們會感覺到,下顎與背部的肌肉會無力、後頸與前胸的肌肉會緊繃。如果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把緊繃的肌肉當正常,它會越來越緊。導致頸椎的曲度減少或消失、胸椎曲度逐漸增加,也就是頸椎、胸椎變形。另外,在骨盆和腰部的肌肉關係上,還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會造成腰椎、膝蓋、髖關節等地方的痠痛。退化進行式:頸椎骨刺怎麼長出來頸椎遭受的壓力會隨著低頭的角度增加,頸部的彎曲角度越大,頸椎承重也就越大,長此以往將導致頸椎退化長骨刺。睡醒手舉高 小心頸椎病!頸椎痛的人的有一套特殊就醫模式:到醫院看了好多科,然後怎麼看都看不好,搞不懂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即使作了好多檢查都說是正常。但是他就是覺得不舒服,然後他的不舒服似乎要了他的命,例如晚上沒辦法睡,動不動就頭暈、頭痛、時常感到口乾舌燥、喉嚨老是卡著異物、心悸胸悶。其實頸椎病有一個很方便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把手舉起來,做類似投降的動作,身體就會特別舒服,這個檢測方法尤其適用於睡姿。如果睡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手老是舉高高,那你得了頸椎病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頸椎病症狀出現了嗎?根據最近6 個月的身體實際狀況勾選○我的頭、頸、肩膀,經常覺得緊繃、僵硬、沉重,而且有特定的壓痛點。○我的肩頸感到疼痛時,痛感會向肩膀和上肢延伸。○在肩頸僵硬、痠痛時,雖然在安排按摩或者熱敷後,也可以緩解,但是過沒多久又會再犯。○我曾發生過上臂和手指突然感到無力,手中拿的物品無預期掉落的情況。○我的上臂或手指經常感覺痠痛、麻木,有時還有觸電感。○不定時的頭暈、頭痛讓我有點擔心,有時還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常耳鳴。○我常覺得眼睛乾澀,容易流眼淚或視線模糊。○為了放鬆,我會轉轉頭頸,活動一下,這時會出現啪啪之類的彈響聲,而且轉動困難,活動角度變小。○脖子轉到某個角度會特別不舒服,感覺緊繃,好像轉不過去。○自認身體虛弱,在冬天常感冒,到夏天常中暑。○脖子怕冷,冷氣吹到我的頭頸後面,就感覺背脊涼起來,回家還會感冒。○每次感冒時,幾乎都會頭痛、頭暈 。○我不討厭工作或是讀書,但是一坐下來就覺得累,精神萎靡。○常常情緒低落,不想理人,凡事都提不起勁。○有時忽然感到煩躁不安、沒耐心、易怒。○早上起來會落枕。○有心跳加速或胸前悶痛的感覺,但是我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我的頸部過去曾經因車禍、運動傷害、跌倒或其他意外而受過傷。○我最近在走路或站著的時候,突然有輕飄飄、重心不穩的感覺。○以前還好,最近覺得工作識別證、領帶掛在脖子上很重。說明1.如果你有3項以上回答YES,請開始注意頸椎日常防護。2.如果你有5項以上回答YES,而且經過注意仍未改善,有可能已經罹患頸椎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療。
-
2019-12-20 科別.腦部.神經
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症狀比你想的更複雜
有許多頭痛的病人在看醫生時,常常會下意識說有“偏頭痛”,通常患者指的是頭部的某一邊在痛。其實,並不是某一側頭痛就叫偏頭痛,醫學上指的“偏頭痛”是一種很特殊的症狀,一邊頭痛只是其中特徵之一。偏頭痛通常在孩童或青少年期就出現,不過也有不少人在較年長時才發病。女性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據流行病學統計,亞洲人的患者要比白種人少。不光痛、想吐,還怕動、怕光、怕吵偏頭通常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也就是說會有像血管搏動樣的規律性。雖然通常痛在頭的一邊,但是痛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及眼眶後方的地方。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也可能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像某些人在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的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這些比較嚴重的並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部的梗塞。遺傳、壓力大、月經均可引發偏頭痛偏頭痛患者經常在其家族成員中可以找到患有類似症狀的成員,所以遺傳的因素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另外,其他誘因還會引發偏頭痛,像壓力大、月經、服用避孕藥、失眠、抽煙、聞到一些有機溶劑等。某些食物也較容易引發偏頭痛,像乳酪、味精、巧克力、紅酒等。應對偏頭痛,我該怎麼辦?如果你是第一次經歷偏頭痛,或是你在家中無法治療控制,醫生會嘗試一系列治療措施。一般來說,及早用藥是治療的關鍵。如果只是輕微頭痛或是早期發作,醫生可能建議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等止痛藥,附加胃復安等抗噁心藥物。如果你對任何藥物過敏,必須馬上告訴醫生和護士。病人若經常反复性頭痛,例如發作次數超過一周兩次,應接受預防性治療,長期服藥改善頭痛體質,預防頭痛的發生。根據病人的情況,醫生可以讓病人服用不同類型的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抗劑或三環抗憂鬱劑等,都可以得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不過為了確定療效避免反彈,可能需要治療持續兩到三個月以上。預防偏頭痛,這些方法用起來除了藥物的治療外,有效的方法還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規律定時、睡眠充足而不過量、避免過勞、放鬆心情、適量運動等。某些病人可能會注意到特別的誘發因素,如食物、酒類、氣溫的劇烈變動,或炎夏時進出冷氣房等,可以自我提醒,避免類似狀況。如果你有習慣性偏頭痛,並且沒有特別不同的症狀,通常都不需要做進一步的醫療檢查。如果你的頭痛還帶有其他令人擔憂的問題,則可能需要接受進一步醫療檢查。本文摘自搜狐健康
-
2019-12-20 科別.皮膚
冬季皮膚癢到抓破皮 醫:勤擦保溼是當務之急
日前大陸冷氣團南下,有人手腳冰冷,冷到睡不著;有人則是小腿發癢難以入眠。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俞佑表示,最近冬季癢患者明顯增加,症狀好發於前臂跟小腿前側,患者除了注意皮膚保溼,在使用暖氣、除溼機時,也必須注意溼度控制,以免皮膚脫水乾燥。俞佑提到,在冬天低溫乾燥的環境中,容易造成皮膚表皮水分流失,引發乾燥型皮膚炎,也就是冬季癢,除了搔癢、紅疹,甚至龜裂,許多患者常癢到睡不著,一邊睡覺一邊抓,醒來後發現棉被裡都是血跡。俞佑說明,冬季癢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因為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量會隨年齡增加而逐年下降,以致皮膚偏乾;另外,異位性皮膚炎、先天性魚鱗癬或乾癬等患者,皮膚不適症狀也會在冬天加劇。關於如何預防冬季癢?俞佑強調,當務之急就是勤擦保溼,建議選擇質地較油的保溼產品,如油膏類,效果會比乳膏或乳液來得好一點。另外,保溼產品中應含有甘油、尿素、山梨醇或神經醯胺等成分,能增加肌膚保水度,改善乾燥導致的脫皮和搔癢感。此外,正確沐浴方式也可以減少冬季癢,選用清潔用品時,應盡量避免其中含有皂鹼及香精的成分,對於皮膚敏感的人來說,應挑選溫和低刺激、使用時不會起泡的沐浴用品。冬天流汗量少,如果沒有太多髒汙,用清水沖洗即可。很多人以為冬天洗熱水澡,越燙越能止癢,但其實溫度越高,越容易破壞皮膚表面的角質層,同時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反而更容易乾癢。建議使用溫水,清洗後用毛巾輕柔地拍乾,並塗抹身體保溼乳液。俞佑指出,身體皮脂腺分布最少的地方分別是手掌、腳掌及嘴唇,油脂往往是嚴重不足的。冬天氣候乾冷,唇部、手部容易龜裂,建議要頻繁使用護唇膏及護手霜。至於腳掌,建議以豐厚的油脂來滋潤,如凡士林或甘油等。若有厚皮乾裂,可用溫和的去角質產品(例如含有果酸或水楊酸成分)來清除死皮角質,讓保溼成分真正進到皮膚。在臉部保養上,最好少在冬季使用去角質產品,因為角質是皮膚防禦外界各種微生物、刺激物和過敏源的屏障,一旦受損就容易皮膚過敏。並少用含有酒精或其他收斂成分的化妝水。俞佑建議,在暖氣房中也應使用加溼器,維持環境中一定的溼度,避免皮膚過於脫水乾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
-
2019-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好不容易找到機車停車格,上了一整天的班,下班時卻怎麼也找不到鑰匙,原來早上根本沒有拔下來;瓦斯爐上明明還燒著開水,走進客廳看電視,看到正精采的地方卻聞到濃濃的燒焦味,原來壓根兒忘了煮開水這件事情;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一打開門,一股涼風直吹過來,原來早上出門時忘了關冷氣。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曾經有過上述類似的經驗,針對常常健忘、記憶變差的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建議,可以適量補充一些能幫助補充腦細胞缺乏的營養品:1、維生素B群:天然鎮定劑,能幫助神經精神穩定,正常腦部功能和生理生化代謝所必須,能夠調整神經傳導物質;尤其維生素B6對於腦部正常功能很重要。2、深海魚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DHA,是大腦皮質組織重要成分,具促進協調神經迴路傳導作用,可活化腦細胞、提高記憶力。3、鈣、鎂:安定神經,使肌肉放鬆、維持心跳規律。4、酪胺酸:緩和情緒失調,消除緊張、抑鬱,還能改善睡眠。5、卵磷脂:合成乙醯膽鹼的重要成分,能有效維持腦細胞營養素,同時具有保護神經纖維細胞及改善大腦功能;有助於合成存在於中樞神經以及週邊神經系統,對專注力有很大功效。6、鋅、鐵:是學習記憶系統的興奮劑,缺乏容易造成注意力不足,甚至有過動現象。7、銀杏葉萃取物:提高微細血管的通透性及含氧量、修補神經纖維、維持大腦正常運作,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延伸閱讀: 腸道是人體第二個腦! 適量吃發酵食物有5大好處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
2019-12-18 養生.聰明飲食
養肺抗空汙 多吃3大類蔬果
愈來愈多研究證實,PM2.5空氣汙染傷肺,還與心血管及癌症有強烈影響關係,除了養成外出戴口罩習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用吃養肺」概念,平常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顏色豐富的蔬果,提升呼吸道抵抗力,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空氣汙染來源眾多,除了境內的工業汙染、汽機車排放廢氣,每年冬天,大陸沙塵、霾害南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隨著東北季風及大陸冷氣,影響到台灣,此時,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明顯增多。如何輕鬆養肺?潘富子建議,多吃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含有天然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蔬果,就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並提高肺部功能。潘富子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大白菜、小白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這些青菜都含有硫配糖體、異硫氰酸酯等抗癌成分,平日多吃,可減少罹癌風險。至於天然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轉換成維生素A,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能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潘富子表示,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潘富子建議,民眾平日可以多吃含有茄紅素的蔬果,包括,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茄紅素具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
-
2019-12-18 科別.感染科
疫情連3周上升 流感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
流感疫情連續三周上升,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九萬,以北部和中部上升最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最快本周進入流行期,比原預測提前兩周,專家表示,今年接種率比去年好,民眾如期接種即可,無需搶打。疾管署資料顯示,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為十一.一,非常接近流行閾值十一.五%。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數據陡升與日前冷氣團來襲有關,近日天氣回溫,研判就診人次上升幅度會縮小。雖尚未進入流行期,但上周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卻達四十五例,年紀最小為一名北部四歲女童,十二月五日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被懷疑為流感個案,隨即住院,同日晚間因意識不清,確診A型流感併發腦炎,所幸已康復出院。因世界衛生組織太晚公布疫苗株,我國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出現搶打潮,截至本月十五日接種二○八萬劑,羅一鈞表示,幼兒接種成長幅度最大,第二階段接種起八天打出廿二萬劑,去年同期僅十二萬,成長近八成四;長者則接種六十四萬劑,較去年同期多出十七萬劑。全國校園接種完成率已達八成七,預計明年一月十日前可完成校園接種。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接種疫苗需兩周才能擁有保護力,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幼兒等流感重症高風險族群,在年底前完成接種。
-
2019-12-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過敏性疾病好幫手 中醫師:三九貼可除寒邪
每年中氣溫最寒冷的三天稱為三九天,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部長黃升騰今天說,這三天人體陽氣始發,皮膚乾燥毛孔收縮,血液循環不良,如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補充與激發人體陽氣,藉由穴位及經絡走向和特性,除可趨除寒邪,還能提高身體抗病力。黃升騰表示,傳統中醫認為這時如果在皮膚上貼敷辛散溫熱藥物,藥物滲入體內效果較平時好,可選擇一些辛熱藥物,白芥子、附子、乾薑、細辛等,在特定穴位上貼敷,用以治療寒症。這種特有的治法稱為三九貼。三九貼日期為今年12月31日、明年1月9日及1月17日。黃升騰說,臨床上利用藥物有元胡、細辛、白芥子等,加上生薑汁調製成膏狀,在背部穴位如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進行敷貼,對抗寒冷氣候對人體影響。另一方面針對虛寒性體質或寒濕久留者,黃升騰表示,可以提振陽氣、溫通陽氣,加強驅除寒濕邪氣、增強身體抗病能力,緩解過敏性鼻炎、氣喘、寒性風濕性關節痛發作頻率,另外容易反覆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也適合穴位敷貼。黃升騰說,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無毒副作用,易被小兒接受;貼敷法可使藥物持續。必須注意孕婦、兩歲以下小孩、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發燒和咽喉發炎者,不適合此法治療。三九貼後應注意事項敷貼當天一定要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如皮膚起紅腫、搔癢立刻撕下藥餅,並塗擦適當消炎藥膏改善。
-
2019-12-13 科別.呼吸胸腔
有氣喘不能吃冰? 沒那麼嚴重!把握4原則就能吃
天氣冷有什麼關係呢?不管在夏天還是冬天,冰淇淋在男女老少中都相當受歡迎,超商、冰淇淋店不僅時常祭出優惠,也時常推出新口味的冰品,業績可說是強強滾!然而,許多氣喘患者因擔心吃冰誘發症狀,總是含淚看著冰品,卻不敢下吞下嚥;難道氣喘兒這輩子就只能眼睛吃冰淇淋而已嗎?過去許多氣喘患者會被限制完全不能接觸冰品,因為認為冰的溫度會刺激氣管,導致氣管收縮,引發患者咳嗽、有痰等症狀,產生吃冰就會誘發氣喘的誤會。根據研究顯示,有47%的氣喘患者接觸冰水之後會產生咳嗽的症狀,東方人飲用冰水引發氣喘症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由此可見,是否會引起症狀是因人而異,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引起不適。氣喘患者如想吃冰,國健署建議,平時需按照醫囑服藥並定期回診穩定病情,避免氣管處於發炎狀態,並做好自我監控,保持運動習慣增強體力,到戶外時要記得戴口罩降低環境刺激物影響。另外,吃冰時須注意不可過量、不能猛然食用或運動完還在喘的時候吃,可慢慢將冰含在口中,待稍微提升溫度之後再吞下去,才不會吃了冰又害自己身體不適。延伸閱讀: 天冷氣喘易發作! 用一張表掌握你的控制狀況 狂咳不見得是感冒或氣喘! 伴隨這種聲音可能是哮吼
-
2019-12-13 科別.心臟血管
天冷不運動易生突發惡性高血壓 記四招保健康
最近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高雄一名中年男性,平時血壓控制良好,這次定期回診卻發現血壓飆高,內科醫師李宇力表示,近日因血壓上升的患者人數明顯增加達五成,他提醒,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患者,在這種天氣容易有突發的惡性高血壓,他介紹四招預防之道,避免高血壓引起的高風險。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醫師李宇力表示,這患者雖未出現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但定期回診時卻發現收縮壓164 mmHg、舒張壓111 mmHg,平時他則都能控制在收縮壓120~130 mmHg、舒張壓80~90 mmHg,屬正常範圍內。李宇力說,天氣冷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而合併有高血糖、高血脂的病患,在冬天由於喝熱湯、吃火鍋,加上天氣冷不喜歡運動,吃飽飯容易躺在沙發上,也會造成血糖血脂上升。而血糖、血脂上升,會進一步的推升血壓。因此三高患者在這種天氣,容易有突發的惡性高血壓,甚至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等危險情況,不得不防。通常當血壓升高時,有些患者會有頭暈、頭痛、胸悶及胸痛等症狀,但也有些人症狀不明顯,但血壓已經悄悄上升,造成血管破裂的風險。李宇力建議4個預防方式,避免受到高血壓威脅。一、早晚監測血壓。二、按時服藥。三、定時回診。四、一旦發現血壓異常,如果血壓超過150 mmHg(收縮壓)、100 mmHg(舒張壓),不分年齡都應提高警覺,盡速找醫師討論,才能確保遠離高血壓的威脅。不要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時機。
-
2019-12-09 新聞.健康知識+
冷氣團發威!專家建議剛起床先做這件事禦寒
冷氣團持續發威,最低溫可下探十度,對於有三高病人而言,低溫是致命危機,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衛福部國健署提醒,「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也提醒三高患者,暖暖包別長時間放在同一部位,恐因三高使反應遲鈍而造成燙傷。面對低溫來襲,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要點,幫助民眾安度急凍衝擊,建議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建議先補充溫開水。天冷就想泡湯,但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其他民眾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最好是在飯後二小時後再泡湯為宜;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一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飲食部分,不可以大吃大喝,建議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該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最重要的事,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另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張櫻淳提醒,天冷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除天冷注意保暖外,冬季期間使用瓦斯熱水器及爐具機會增加,常因居家環境通風不良或忽視使用安全,而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傷亡事故,平時應將窗戶打開保持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