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冬至
共找到
68
筆 文章
-
-
2020-12-18 養生.聰明飲食
冬至吃湯圓血糖、體重飆高 營養師教你健康吃湯圓
21日下周一就是24節氣的冬至,吃湯圓是中國人傳統習俗,象徵團圓、圓滿,但營養師提醒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應吃得健康又沒負擔,不要冬至過完,血糖與體重都飆高。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湯圓由糯米所製成,其黏性強,不易消化,因此吞嚥與消化能力不佳的民眾需特別留意,可切成小塊,並且要細嚼慢嚥,數量也別太多,避免因為湯圓體積過大,導致消化不良或食道阻塞等危險。由於糯米的支鏈澱粉比例高,因此升糖指數較高,血糖容易快速上升,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多加留意,食用湯圓時,需注意用量,並多搭配蔬菜。湯圓熱量高,4顆包餡湯圓等於一碗飯的熱量。小湯圓每粒的熱量約34卡,而市售的盒裝芝麻或花生大湯圓一顆約60至70大卡,鮮肉約50至60大卡。如果料理的時候額外加入砂糖或是紅豆、花生等配料,那熱量跟糖料就會爆表。營養師建議將有餡、無餡湯圓搭配著吃,料理時可減少油量或減少糖量,可以紅棗枸杞來取代砂糖,也可以使用蘿蔔香菇來取代肉絲蝦米,來減少熱量。另外也提醒吃湯圓後,需減量下一餐的主食的份量,以避免食用過量而攝取過多的熱量,餐後攝取適量水果,讓營養更加均衡,健康度過冬至。
-
2020-12-17 養生.聰明飲食
冬至吃「山藥杏仁湯圓」 潤肺止咳、提升免疫力
冬至是一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下周一(21日)是冬至,在氣候上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民間俗句:「冬至大如年」,自古即有冬至養生習俗,在北台灣吃「冬節湯圓」,吃過,就增長一歲;南台灣「補冬補嘴洞」,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現在正值流感高峰期,特別推薦冬至吃「止咳潤肺防疫玉露冬節圓」,可以自製山藥湯圓及補益止咳杏仁玉露,不僅能夠增加抗體、提升免疫力,並具有滋補身體、潤肺止咳效用。山藥的黏液含有多醣體、醣蛋白質,具有消化酵素,有助血糖、提升免疫,並能滋補身體,幫助消化。另外,杏仁富含維生素E及B2、多種礦物質、可溶性纖維、不飽和脂肪,具高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潤肺止咳嗽。玉露米漿經動物實驗可提升免疫增加抗體。止咳潤肺防疫玉露冬節圓材料:新鮮山藥一斤(紅白各半)、地瓜粉適量、苦杏去皮尖10克、甜杏去皮尖30克、發芽玄半杯、冰糖適量。作法:山藥湯圓1.山藥洗淨削去外皮,浸於檸檬水中1分鐘即放入電鍋中,蒸熟透後取出,用不鏽鋼網壓成泥狀,再加入地瓜粉,揉搓成塊,再揉成湯圓。2.煮一鍋沸水加入揉好的山藥湯圓,等湯圓浮起即可撈起放於冷水。杏仁玉露1.將米洗淨放入果汁機中,加入淹蓋米2公分的水,打成均勻米漿。2.混合洗淨的苦杏及甜杏,放入果汁機中加水淹蓋2公分,打成均勻的杏仁漿。3.取一鍋子,加8至10杯水煮開後,緩緩加入米漿攪均勻後,再徐徐加入杏仁漿攪拌均勻,煮沸即成杏仁玉露。4.杏仁玉露煮好後,加入煮熟的山藥湯圓再煮沸,加適量的冰糖略冷,即可趁熱食用。
-
2020-1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天冷吃薑母鴨、麻油雞暖身 專家提醒:服用這5種藥物請不要吃
天氣冷,大家都愛吃鍋,薑母鴨、麻油雞更是讓人暖呼呼。不過衛福部臉書小編特別提醒大家,服用特定藥物時,要避免吃薑母鴨、麻油雞喔!衛福部臉書PO文指出,若是正在服用以下5種藥物期間,要特別注意不要吃薑母鴨、麻油雞,因為酒容易與藥物造成交互作用,可能增加藥物副作用,甚至造成肝腎損傷,所以用藥期間,與「酒」相關的就能免則免。▶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止痛藥、綜合感冒藥):與酒交互作用將提升肝毒性風險 👉 會有肝傷害的症狀▶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 與酒交互作用增加腸胃道出血可能:會有腸胃潰瘍、出血症狀▶ 降血糖藥 👉 與酒交互作用會低血糖作用延長:會有昏迷、頭痛的症狀▶ 降血壓藥 👉 與酒交互作用會加強血管擴張 :會有低血壓的症狀▶ 抗生素 👉 與酒交互作用會減緩酒精代謝:會產生心悸、噁心、嘔吐的症狀中醫師吳明珠指出,冬天吃老薑、生薑,及黑豆、黑芝蔴、烏骨雞等黑色食物可以為身體驅寒,冬至前後可以開始吃四君、四物、十全大補湯、麻油雞、薑母鴨等暖身體。
-
2020-12-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打疫苗前先強化體質 中醫詢問度高是這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冬至前後是1年中寒氣最盛時候,此時是調養人體虛寒體質最佳時機。傳統醫學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觀念,三九天是指冬至後連續3個9天,人體虛弱陽氣調養恢復之後,人體抗病能力也會增強。義義縣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李昌諴博士說,「冷在三九」此時利用「三九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刺激,將熱能與藥氣經皮膚傳導進入穴位,可調節經絡與臟腑氣血,發揮內病外治的效能,達到治病與防病及預防秋冬舊疾復發功效。李昌諴指出,研究顯示三伏天與三九天進行穴位敷貼,透過貼敷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可提高人體的干擾素γ(IFN-γ)濃度 (減少發炎及過敏反應),並降低過敏反應引發的免疫球蛋白IgE,調節免疫T細胞(TH1/TH2)的比例,進而增加人體免疫力。三九貼日期及治療期間「一九」:21日(21日到25日一周內貼敷);「二九」:30日(28到31日貼敷);「三九」:明年1月8日(1月4日到15日貼敷);「加強貼」:明年1月18日(18日到22日貼敷)。三九貼是藥性溫熱藥餅貼製成,有活血作用,因此孕婦,1歲以下嬰兒,有感冒喉嚨痛咳嗽等症狀不適合,另皮膚有蟹足腫體質、貼敷部位要避開傷口,或皮膚容易過敏者要慎用。成人每次接受三九貼藥餅的時間可調整約2到3小時取下,小朋友0.5到1小時為宜。三九貼後若待冷氣房不宜溫度調太低,避免洗冷水澡或游泳,以免降低敷貼藥效。敷貼藥餅期間,飲食減少攝取冰飲、生冷水果、辛辣、海鮮及菸酒,宜多喝溫開水,以清淡食物為主。貼三九貼藥餅,除穴位敷貼,可另再依個別體質服用中藥處方調理,搭配溫熱中藥茶飲與泡腳或泡湯,裡應外合,內外兼治。不僅可調理身體調養氣血,還可減少季節變換引起過敏的頻率。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
2020-11-20 養生.抗老養生
如此溫暖的冬天還需要補嗎?吳明珠建議先吃這類食物平補
立冬之後居然還這麼溫暖,在這天氣仍不穩定的過渡時期,身體的小毛病也很多,這時該怎麼補,才能為為立冬之後的寒做準備?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開業中醫師、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吳明珠教大家養生,她建議多吃老薑、生薑,及黑豆、黑芝蔴、烏骨雞等黑色食物溫補,可以為身體驅寒。不過可不是什麼人都適合這樣吃,例如痔瘡、溼疹、三高的人,一下子太過急進的進補恐怕造成適應不良。因此,吳明珠建議先從「平補」開始,例如喝點四神湯,裡面加山藥、茯伶、蓮子、薏仁等都不錯,讓腸胃稍微調整適應一下,再進入溫補,是比較適當的。這時再加點冬天根莖類的蔬菜、例如羊肉加菜心、老薑下去煮,都是很好的食補。等到冬至較冷之後,就可以開始吃四君、四物、十全大補湯、麻油雞、薑母鴨等暖身體了。至於有網友問到,如果是有三高或有在服藥的長者,吃這些補品適合嗎?吳明珠解釋,補品裡面特別注意人蔘的食用,平補可以用比較普通的黨蔘就好,比較不那麼強烈。而現在早晚溫差大,有些人鼻子容易過敏,早上起來不妨在床上坐一下,按按在大拇指與食指中間的合谷穴,按壓右邊的合谷可舒緩左邊的鼻子,按左邊舒緩右邊的。也可按鼻翼與法令紋之間的迎香穴,每次按30下,按到有酸酸脹脹的感覺最好。而按壓位於中指與無名指彎下來掌中心位置的勞宮穴,配合呼氣吸氣手掌張握,對手腳冰冷的人有幫助。冬天有腰痠背痛問題的人,則可試著按後背腰間脊椎的腎俞穴,以大拇指或拳頭按壓,配合俯仰彎腰動作,是很好的晨間運動。冬天寒氣容易讓人感冒,吳明珠也推薦補氣養肺茶飲,不但可補肺氣、清肝火,對皮膚毛孔代謝也有幫助。此外,現代女性不婚晚婚的情況多,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卵巢機能漸退化,才40歲出頭就有類似更年期的症狀,加上太操勞導致陰虛火旺,這是一個警訊,吳明珠建議趕快找醫師調理一下應會改善。也有人經期愈來愈短,從28、27、26…愈來愈短,表示內分泌荷爾蒙開始在降低,也要趕快調理,燥熱的食物也不要多吃,生活作息也要調整,好讓更年期不要那麼早來。
-
2020-10-23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早晚溫差大易感冒 多吃這類食物滋陰潤燥
今天(10月23日)是傳統節氣的「霜降」,代表天氣變冷、開始降霜了,中醫師指出,這段期間由於白天與晚上的溫差變大,稍一不慎就容易感冒,應注意添衣,而在保養方面可選擇滋陰潤燥與行氣活血的藥材,可保健康。怎麼保養:台北市開業中醫師林大詠指出,根據傳統中醫觀念,認為秋為五行之金,並有肅殺之意,所謂「秋主肅降」,而且隨著日照愈來愈短,白天與夜晚的溫差可能達到7、8度以上,因此對於有過敏及氣喘毛病的中老年人和小孩,就需要特別注意保健,早晚外出不妨多添一件薄外套,以免使得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發作。怎麼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醫師詹雅閔則表示,在傳統節氣中,霜降並不像逢立冬或冬至有開始進補的需求,但她建議,從現在到進入立冬之降,民眾不妨選擇具有滋陰潤燥效果的食材,例如含有膠質的豬皮、海蜇皮和雞腳凍等,以及經過燉煮後會產生滑潤黏液的食材如山藥、木耳、川七和地瓜葉等,都是不錯的潤燥良品。怎麼烹調:除了潤燥之外,林大詠表示,若要迎接寒冷的冬天而作準備,此刻不妨選用具有行氣活血的食材,可幫助人體自我提升免疫力,抵抗冬天的疾病。他建議,不妨選用紅筋的九層塔或是芙蓉頭燉排骨或雞肉,就是一道不錯的藥膳,具有溫補及行血的功效,幫助氣血通暢。林大詠說明,九層塔有兩種,坊間鹽酥雞常用的九層塔,屬於青筋的九層塔,它是增加食物香度之用,至於用燉補的九層塔則是紅筋,民眾可到青草店詢問購買。林大詠和詹雅閔都表示,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與以大陸北方為主的24節氣稍有不同,但目前還不適合以人參、補骨脂等熱補食材,則是確定的。他們並建議,由於這段期間空氣濕度較低,北方乾冷空氣逐漸南下,民眾平常應多喝溫開水來潤喉。【報導/記者詹建富;諮詢/中醫師林大詠、詹雅閔;出處/2008-10-23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5-24 橘世代.好學橘
「祭天的手工好味道」 米粿+糕餅,飄香萬華半世紀
若說到萬華,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是信仰聖地艋舺龍山寺、以小吃聞名的華西街夜市,還是舊時古意的街景?萬華坐擁河港區位,過去是台北地區經貿集散地,廟宇密集,也使其成為北部重要民俗信仰中心之一。圍繞於此的祭拜盛典多樣,人們為了祈求平安、賺大錢,促成獨特粿餅文化的誕生,在那個買不起甜食也要用好食材祭拜蒼天的年代,萬華的糕點米食,不只是民俗點心,更是人們因信仰所留下的記憶老味道。紅龜伯:市場飄香半世紀的手工米粿天剛亮的東三水街市場,人潮尚未湧現,但掛著紅色短簾的「紅龜伯」,早已升起冉冉炊煙,霧白水氣中是董敏卿與陳新桂夫妻倆的身影,清晨4點鐘起床、5點進市場炊粿,是50多年來的日常,「以前5點多市場就很熱鬧了,上下班時間更是擠得水泄不通,現代人比較晚出門,市場人潮也越來越晚出現。」董敏卿回憶道,即便城市發展改變了萬華作為商業重心的地位,人們的腳步也逐漸轉移至其他地區,兩人還是堅持當日新鮮製作,提供不變的滋味。從有記憶開始,董敏卿就跟著父親在萬華賣粿,而當初父親會選擇萬華是看上這裡的人潮,鄰近龍山寺和鐵路,是北部數一數二的熱鬧地段,早期不只在地人,許多外地攤商和買家都會特地來此叫賣、採買。夫妻同心撐起這家店,除了要每日早起,廚房裡全是粗重活,尤其開店至今始終回應老客人口味,堅持手工製作,真材實料、3種米揉合現做,絕不攙粉,加上要反覆搬動熱燙沉重的木蒸籠,不僅是技術活,還要有充足的體力,「還好我自小耕農,所以底子很好。」陳新桂打趣道。董敏卿說,當年三水街還不像現在有著完善的市場規模,攤商們都是挑著擔子占地開賣,久了便自己搭起竹棚。後來市場建設日漸完善,董敏卿從父親手中接下攤位後,高掛起「紅龜伯」的名號,原先只販售2種粿品的小攤,為了迎接在地一年中不同年節慶典的需求,陸續開發各種品項,過年有年糕和蘿蔔糕、端午包粽子、七夕要吃油飯、冬至搓湯圓,而紅麴米糕、芋頭糯米飯則是董敏卿的獨門招牌。「看大家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話說得輕鬆,背後是長年摸索、累積而來的老口味,當年因應客人需求所訂製的各式點心,如今悄然成為萬華熟悉的口感與香氣。地方口味與傳統米食的日常身處大小慶典興盛的萬華老城,早期每逢重大節日,像是春節、清明、端午、中元、冬至等,都得三天兩夜不睡覺趕製粿品,東西只要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然而,這樣的畫面已難再現,「現在大家比較不準備供品祭拜了,大都是買回去當正餐或甜點,或是假日觀光客來買。以前的人拜拜都準備得很豐盛,現在大家都從簡。」董敏卿感嘆。隨著信仰習慣改變,萬華的粿品逐漸從祭拜必備供品,轉變為記憶中的傳統小吃,50多年老店紅龜伯帶給人們傳統糕粿新鮮現做的好味道。但不變的單純人情味,讓兩人從沒想過要離開,家就住市場樓上,4個孩子從小在這長大,即便街景建築有所變化,但回憶中的滋味一直都在。董敏卿直言:「只要休息幾天,客人就會說想念這個味道,希望我能做到100歲。」為熟客訂製的米糕與紅龜粿,透早便陣陣飄香,萬華的滋味全都凝聚在這一塊塊沉甸油香的米粿裡。二和珍:街口出爐的民俗味糕餅如果說米粿代表信仰的滋味,那麼萬華的糕餅與米粿就像是傳統滋味裡的一對姊妹,綿密地成為大廟前不可或缺的好味道。艋舺龍山寺旁的康定路,放眼望去糕餅店林立,位於東三水街市場口對街的「二和珍」,每到糕餅出爐的時間,總會飄出陣陣濃郁奶油香,第三代負責人黃梓城便是在這香氣中長大,「小時候很皮,常常偷吃店裡麵包,回想起來幾乎都是被店員打的畫面。」黃梓城笑說,出生糕餅之家,更能體會糕餅在傳統社會中是多麼重要的存在。萬華自古廟宇多,自然發展出地區的糕餅聚落,早期農業社會甜點格外珍貴,重油、重糖的糕餅只有特殊日子或大型節慶才能吃到。從生日吃蛋糕都感奢侈的年代,來到現代西式糕點成為日常點心,並講求低糖、低脂的飲食習慣,傳統糕餅鋪經營漸趨困難,黃梓城不忍少時回憶就此消失,毅然辭去工作回到家鄉萬華,開始摸索這從小熟悉的香氣如何而來,接下來又要往哪裡去。「這6年來幾乎每一步都是困難。」黃梓城回憶,傳統糕餅既要傳承節慶習俗風味,也要順應時代需求變化。從店面裝修、內部管理、製程標準化到產品風味,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革命,支持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什麼?「當一位70歲的婆婆跟我說,18歲結婚時就是用我們的餅,讓我了解到二和珍做的並不只是糕點。」黃梓城深信,糕餅不只是商品,更包含著萬華人從小到大的生命故事。訂製萬華食感與信仰記憶另一方面,黃梓城也不斷摸索糕餅的更多可能,萬華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宮廟文化保存完整,其中八將陣頭更源自於萬華的年度盛會「青山王祭典」,於是二和珍開始產製帶有故事與巧思的「新糕餅」,透過慶典上必然使用的糕餅連結民俗色彩與傳統滋味,將傳統千層酥點心融入家鄉民俗記憶,成為「黑武士、白薑君、芋皇酥」,並利用雙色渲染來表現陣頭臉譜的特殊紋路,期望糕點不只以品嘗為終點,也能挑起現代人對於萬華傳統信仰文化的好奇心。曾經,在市場裡的小巷穿梭玩耍、到街上搶出巡發的鹹光餅,就是黃梓城的全世界,直到外出打拚了一圈後才發現,接手家業,除了傳承家裡的味道,更像是尋回舊時的記憶,如今祭祀禮儀雖然趨向便利簡單,但熟悉的粿餅香氣依舊承載著信仰習俗的回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每個萬華人最珍貴的食感記憶。本文摘自《台北畫刊》,2018年04月 出版【精選延伸閱讀↘↘↘】。用手沖咖啡傳遞家的溫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外面買不到的甜點味 德國爺奶帶出家門做給你吃!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