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冠狀病毒
共找到
1769
筆 文章
-
-
2020-10-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實驗進入最後階段 佛奇:最快12月底出貨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今天表示,如果一切順利,一些有高染疫風險的美國人,最快在12月底,最慢2021年1月初,就能取得第一批安全、有效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在推特(Twitter)和臉書(Facebook)直播中表示,根據莫德納(Moderna Inc.)、輝瑞(Pfizer Inc.)這兩家在研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上居領先地位的公司目前預測,美國人可望在「12月某個時間點,得知我們是否會有安全且有效的疫苗」。他說:「我們希望在接下來幾週內,就有(實驗結果的)初步樣貌出爐。」莫德納、輝瑞兩家公司都在7月底開始最後階段臨床試驗,而每項試驗各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莫德納今天稍早表示,他們可望在下個月提出其大型、後期試驗的階段性數據。輝瑞原本預期將在10月公布階段性數據,現在看來不太可能在11月前公布,可能會拖到11月3日的美國總統大選後。數據需經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審查,若證實試驗成功,它們將做出建議誰能獲得第一批疫苗。佛奇表示,實際上來說,第一批疫苗可能會「在12月底或(明年)1月初」,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上。
-
2020-10-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籲萬聖夜自我約束「不要來澀谷」 日官員要求民眾改為虛擬參與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迎來的10月31日萬聖夜。每年都聚集著大批年輕人的東京都澀谷區,其區長長谷部健已於2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不要以萬聖夜為目的前往澀谷」,要求民眾自我約束避免造訪。而作為替代方案,則已呼籲參加區政府公認的線上活動。近年,在萬聖夜前後的澀谷站周邊,喝酒喧鬧、以大音量播放音樂並鬧事的民眾形成了問題。而區政府已於去年著手進行對策,施行禁止在澀谷站周邊公園及路上飲酒的條例等。長谷部區長在記者會上,針對萬聖夜已指出:「不光是徹夜喧鬧的行為,觀看變裝活動民眾的禮儀也正成為問題。」呼籲自我約束避免造訪的另一方面,記者會上也介紹了由區政府共同舉辦並支援的線上活動。在已於5月展開的區政府公認線上平台「虛擬澀谷(日文為:バーチャル渋谷)」中,從10月26日至31日為止,將會連日舉辦由卡莉怪妞等人氣藝人登場並免費觀看的活動,另外也將在線上舉辦變裝大賽等。延伸閱讀:票房收入也「全集中」 鬼滅之刃創下最快衝破百億日圓紀錄明治天皇皇后穿過的長禮服 展開修復作業並將揭開謎團平等院門扉上繪有「飛來的菩薩」 專家評估:國寶級(影片)《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朝日新聞中文網,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
2020-10-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專家:不排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由冷鏈傳入」
大陸《環球時報》指出,近期,隨著青島首次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6月新發地市場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發表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由此不能排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早前疫情也是從進口海產品所引起。中國疾控中心17日發布的消息稱,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外包裝上檢測分離到新冠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新冠活病毒,並首次證實在冷鏈運輸特殊條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過去在樣本中「檢測出」冠狀病毒核酸陽性,不一定是活病毒。但青島此次「分離到」活病毒,就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感染。此外,青島這波疫情的「零號病人」正是青島港口裝卸工人,曾於9月19日夜班裝卸了進口冷凍海鮮。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近日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的論文也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楊占秋表示,如果華南海鮮市場曾有進口海產品交易,那麽新冠病毒通過冷鏈運輸的產品傳入是存在可能性的。環球時報指出,華南海鮮市場過去確實曾有多家賣進口生鮮的商鋪,出售包括帝王蟹、北極貝等海產品以及來自巴西、德國的需要冷鏈運送的肉類產品。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近日接受採訪時說,「過去我們在做病毒溯源時一直在尋找中間宿主,現在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一下,病毒到底是不是來自野生動物。」武桂珍表示,「疫情在北京反彈,也是在批發市場集中暴發,但不同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這就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是不是有可能源頭就是一個感染者或被汙染的食品,而海鮮市場的環境造就了快速傳播的機會。」但報導也指出,目前相關猜想依然缺乏足夠證據支持形成一條明確的感染鏈。一位不具名的病毒學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如果病毒是從海外流入,為何來源地沒有最先暴發疫情,這是需要解釋的問題。
-
2020-10-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歐美疫情大幅竄升 陳時中點名:進電梯必須「罩」起來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連3周大幅上升,尤其歐洲為目前疫情主要流行地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整體國際疫情仍然嚴峻,呼籲民眾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所,尤其坐電梯特別難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戴口罩,對於流、感腸病毒的防疫幫助也很大。全球累計4396萬1324例確診,分布於188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890萬7654例、印度7946429例、巴西543萬9641例、俄羅斯154萬7774例及法國119萬8695例為多;病例中116萬8626例死亡,以美國23萬209例、巴西15萬7946例、印度11萬9502例、墨西哥8萬9171例及英國4萬5365例為多。陳時中說,近1週平均日增45萬5385例確診,以美國、印度、法國、巴西及英國為多。歐洲上周確診數較前週增加43%,住院及死亡數亦快速上升。美國疫情已超過上一波高峰,近40州住院數上升,其中14州創新高;全球旅遊疫情建議維持第三級警告(Warning)。國內新增1例確定病例(案551),截至目前累計10萬10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萬9758例排除),其中550例確診,分別為458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08人解除隔離、35人住院隔離中。陳時中再次提醒,民眾應持續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外出若無法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請全程佩戴口罩。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務必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倫敦帝國學院:無症患者抗體消失速度較快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無症狀患者體內可偵測得到的抗體量,可能消失速度比有症狀患者快。法新社報導,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與英國市調組織易普索莫里(Ipsos MORI)的研究結果也指出,18到24歲患者體內抗體消失的速度,比75歲以上患者慢。整體而言,6月中到9月底在英格蘭各地取得的30多萬個樣本顯示,患者體內的病毒抗體量減少超過1/4。這項研究是由英國政府委辦,規模在相關研究裡數一數二,倫敦帝國學院今天刊登研究結果,指出人類對COVID-19的免疫力,會在感染後隨著時間減少。英國衛生大臣貝特爾(James Bethell)稱這是「關鍵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COVID-19抗體,隨時間進展而出現的變化」。不過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提醒,關於人類對病毒的長期抗體反應,目前所知仍有限。倫敦帝國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艾略特(PaulElliott)說:「目前還不清楚免疫抗體能有多大保護力,或者這種免疫反應可以持續多久。」這項研究隨機挑選36萬5000名成人,在6月20日到9月28日之間進行3輪的手指針刺檢測,檢驗體內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結果顯示,染疫後體內產生抗體的人數,在約3個月的時間內減少26.5%。根據研究報告,如果將規模拉高到全國,這代表有抗體的英國人口比率將從6%減至4.4%。然而研究也發現,體內有抗體的健康照護人員人數,沒有隨著時間拉長而減少,這可能與他們反覆接觸到病毒,或者一開始接觸到的病毒量較高有關。報告主要執筆人之一的沃德(Helen Ward)說:「這項大型研究顯示,體內有抗體的人數,會隨著時間減少。」他說:「我們還不清楚這會不會讓這些患者陷入再度染疫的風險,但大家必須持續遵照防疫指導方針,降低他們與他人感染的風險。」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染疫死亡病例 研究:15%與空污有關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因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而喪命的病例中,15%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連,點出溫室氣體排放構成的健康風險。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廢氣排放和工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如何使每個地球上的男男女女與兒童的預期壽命減少兩年。德國和賽普勒斯的專家如今表示,他們已經估算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病例中,有一定比例得歸咎於空氣污染加劇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引用美國、中國的健康與染病數據,與空氣污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有關。他們把那些數據和全球暴露在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的衛星資料,以及地面的污染監測網路做結合,以計算染疫病故的人中,有多少比例與空污有關。研究人員估算出,全球各地的染疫死亡病例中,有約15%是空污造成的。報告作者發現,在全球有害污染水平最高的東亞,有27%的不治病例要歸咎於不良空氣品質對健康帶來的影響。這個比例在歐洲是19%,在北美洲則是17%。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孟澤爾(Thomas Munzel)說:「假如長期暴露在空污之下,且同時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那將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在心臟和血管方面。」他說,空污會讓患者更可能出現導致COVID-19病情惡化的危險因子,像是肺部與心臟問題。研究團隊指出,具體而言,懸浮粒子似乎會增加肺部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活動力。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會與ACE-2結合,進入人體引發COVID-19。德國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Johannes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醫學中心大學(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教授孟澤爾說:「因此,我們承受雙重打擊:空氣污染導致肺部受損,還會增加ACE-2活動力,進而導致感染的病毒量增加。」
-
2020-10-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帛琉旅遊泡泡確定暫緩 醫療量能是主要考量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旅遊泡泡構想最早由帛琉提出,指揮中心也研擬初步規劃,但帛琉考量檢驗量能且北半球將入冬,暫不鬆綁邊境檢疫規定,帛琉旅遊泡泡確定暫緩。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台灣與帛琉持續研議開放旅遊泡泡,歷經3次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達成初部規劃,但因帛琉不願鬆綁邊境檢疫措施,今天正式宣布暫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旅遊泡泡最早是由帛琉提出,但帛琉入境檢疫規定一向很嚴格,對高風險的國家除了要求14天居家檢疫,入境前採檢、入境後也要採檢3次,對於台灣則要求入境前採檢、入境後仍要居家檢疫7天。莊人祥說,帛琉全國只有2萬居民,只有1家醫院、80張病床、5張隔離病床,在檢驗量能方面考慮較多,帛琉高層為確保國內醫療及防疫量能,加上北半球進入冬季,認為仍須觀察評估,再看看是否放寬檢疫措施。莊人祥指出,台灣尊重友邦防疫措施相關考量,將持續關注國際疫情變化,並持續與帛琉就旅遊泡泡進行協商溝通,也將草擬完整的防疫方案與帛琉討論,在帛琉內部形成共識前,仍對本案保持開放態度。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驚人研究預測!除非全民戴口罩 美明年2月前恐逾50萬人病故
研究人員今天說,除非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戴口罩防疫,否則明年2月前美國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故人數將超過50萬人。同時,美國有14個州的單日新增病例再創新高。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的最新評估數據,反映了專家擔憂美國人在寒冷冬季待在室內時,會導致病毒更易傳播。根據路透社分析,全美昨天新增7萬6195起確診病例,僅比7月16日的單日新高紀錄7萬7299例少一些。全球單日確診病例為印度最高,9月17日新增9萬7894例。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莫瑞(Chris Murray)說:「我們將進入秋冬病例激增的階段。」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指出,如果95%的美國人遮住口鼻,可能染疫死亡的人數將減少13萬人,呼應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的防疫建議。美國自2020年1月出現首起確診病例以來,已有約840萬人感染,有超過22萬3000人病故。7月中,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精準預測到了11月1日,美國將有22萬4000人染疫死亡。賓夕法尼亞州通報單日新增確診創新高,賓州衛生部今天發布聲明說:「現在的單日新增病例接近在2020年4月看到的情況。」賓州是美國大選的搖擺州,將左右11月3日的總統選舉結果。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伊利諾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勒岡州、羅德島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猶他州、威斯康辛州與懷俄明州也都通報單日新增病例創紀錄新高。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北半球面臨關鍵時刻 多國病例呈指數性成長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北半球正面臨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的關鍵時刻,有太多國家確診病例呈指數性成長。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線上記者會指出:「未來幾個月將非常艱難,部分國家處於危險的道路上。」譚德塞提及:「有太多國家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呈指數性成長,現正導致醫院和加護病房容量接近或已經飽和。」路透社報導,法國過去24小時新增4萬2032起確診及298起死亡病例,染疫總數來到104萬1075例,病逝總數累計3萬4508例。這使法國成為全球第7個確診總數破百萬的國家。染疫總數超過1百萬的國家目前有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阿根廷、西班牙及法國。
-
2020-10-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贈捷克口罩產線待交運 20萬片N95先救急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22日晚間在臉書粉絲團預告,台灣援贈捷克的10萬片口罩及5條口罩產線很快就會運抵。援贈者、台南自動化設備製造商「東建安」總經理郭立霖今天說,口罩約兩週後啟運,產線則待台捷雙方敲定交運細節。捷克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近日急速惡化;據捷克衛生部統計,總人口約1072萬的捷克過去一週每天有超過9000人確診,確診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高過其他歐盟國家。捷克政府10月5日宣布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至11月3日止。被問及為何決定捐贈口罩產線,郭立霖告訴中央社記者:「就是為了那句話!」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團訪台期間在立法院演講,結尾以中文說「我是台灣人」,藉此傳達對自由民主台灣的支持,令郭立霖大受感動,決定善用自己的機械專業,幫助他「熱愛的捷克」及其人民。郭立霖說,他和捷克的緣分早在2006至2007年就結下了。當時因為參與國際工程標案,他4度往返台灣與捷克,每次在捷克最長停留3週,走訪了不少城鎮、結交各界友人,至今仍與其中一些人保持聯繫。維特齊8月30日至9月4日率89位含政治、文化、科研、商業等領域人士訪台,在台灣掀起一陣「捷克風潮」,並創下捷克現任政治人物訪台最高層級紀錄。9月3日,維特齊離台前一天,郭立霖致電深耕產業界多年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達捐贈意願,隨即著手準備給捷克的禮物。他說:「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幫台灣做點事、感謝捷克對台灣友好,沒有任何政治意圖。」郭立霖計畫捐贈的是每分鐘產量為30片的全自動N95等級3D立體口罩生產線。他原以為10月即可交運,為捷克自產口罩防疫助攻,未料事情不如預期簡單。既然產線還送不出去,郭立霖決定先援贈自家生產的20萬片N95等級口罩,協助捷克抗疫,第一批10萬片預定兩週後啟運。捐贈口罩產線牽涉許多行政、技術細節,尤其在台灣與捷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情況下,更是如此。目前尚待解決問題包括議定捷方接收單位(據捷克媒體報導,其中兩條產線可能交付當地矯正機關)、收受名義、清關手續、費用分攤,以及如何避免捐贈破壞市場自由競爭等。此外,還有捷克國內政治因素。捷克行政部門高層不乏親北京人士,這已不是秘密。為了一趟訪台行,維特齊至今承受來自執政當局諸多壓力;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š)及其副手兼工業貿易部長哈弗利切克(Karel Havlíček)曾數度質疑,維特齊和台灣捐贈方都「空口無憑」。「怎麼可以質疑台灣人的信用?」郭立霖說,他馬上決定寫一封信給維特齊,重申捐贈意願,信函有中、英、捷文共3個版本。信函9月11日由在地捷克友人送抵參議院。10月13日,維特齊推文回應舊調重彈的哈弗利切克,指出巴比斯早在9月14日就收到台方白紙黑字承諾,而在9月16日的一場視訊會議上,巴比斯也同意接受台灣贈與;維特齊懇請行政部門找方法解決贈與衍生問題,而非找藉口,參議院願意協助。維特齊推文還附上郭立霖的捷克文版來函。10月19日,維特齊再度就台灣捐贈口罩產線一事推文,但這次是分享好消息:與哈弗利切克及捷克外交部長佩崔切克(Tomáš Petříček)的視訊工作會議十分具建設性、有具體結果。他感謝曾一起訪台的參議院「外交、國防暨安全委員會」主席費雪(PavelFischer)及「衛生暨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康特(Lumír Kantor)的協助。10月20日,維特齊與郭立霖視訊會議。郭立霖說,維特齊感謝他來信,也承諾將盡全力協調解決接收及運用台灣所贈與產線所衍生的技術與行政難題;雙方議定27日再度舉行視訊會議,且雙方未來將每週開會一次,直至問題解決。郭立霖透露,捷克駐台代表朗樂(Patrick Rumlar)16日曾南下拜訪東建安、勘查產線,並確認許多細節。沈榮津、立法院長游錫堃近日也陸續致電,關心台捷商議進度。郭立霖說,他目前的構想是請捷方派遣2至3位技師來台受訓,這些人員將跟隨產線設備搭乘由客機改造的貨機回捷克;台灣隨後也將派2至3人至捷克進行調校、實測等工作。至於口罩材料熔噴不織布來源,郭立霖說,他也願意協助媒合。對於是否已有初步的交運日期,捷克參議院21日回覆記者電郵詢問表示,台捷雙方還有許多細節需討論。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22日指出,捷克相關單位持續就各項必要的技術安排和行政程序進行討論;捷克外交部在職權範圍內提供協助,包括擬定相關合約、提供東建安技術人員入境捷克許可、協調捷方人員來台赴東建安受訓等事宜。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COVID-19目前傳播速度 比疫情爆發初期快
法國政府科學顧問馮達奈(Arnauds Fontanet)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目前傳播的速度,比一開始在春天爆發時還要快。路透社報導,流行病學家馮達奈告訴BFM電視台:「病毒傳播的速度更快…疫情在8月捲土重來。」他說對抗這個流行病的戰役是場「馬拉松」。法國昨天通報新增4萬1622人染疫,累計99萬9043人確診、步步逼近百萬大關,預計今天就會緊隨西班牙、成為西歐第2個感染人數破百萬的國家。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法國自9月初以來面臨疫情回彈,因此再度頒布防疫限制措施。法國昨天宣布擴大宵禁範圍,從一開始只在包括巴黎在內等9座城市實施,擴大到逾2/3人口。馮達奈說,法國當局在6月底前已設法控制住疫情,住院人數截至8月底前都相當低,因此讓民眾有了錯誤的安全感,但其實感染人數已在此時飆升。他說:「9月有1週很冷,整個歐洲地區所有指標再度指錯方向。事實上病毒在低溫較易傳播,因為我們待在室內的時間較多。」馮達奈說:「我們有很多工具來保護自身對抗病毒,但我們正面臨艱困的時期。」這呼應法國總理卡斯特克斯(Jean Castex)曾預言將面臨「難熬的11月」。和其他醫學專家看法一致的是,馮達奈表示限制措施需要兩週時間才能看出些許效果。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研究:新冠肺炎後遺症 掉髮與長期嗅覺異常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追蹤調查曾罹患新冠肺炎、後來痊癒的數十名病患,發現出院後有人開始不斷掉頭髮,也有人發病4個月後,仍有呼吸困難或嗅覺異常等後遺症。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針對今年2月到6月出院的63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患,調查是否還有後遺症。這63名病患平均年齡48.1歲,多名病患都有共通的後遺症,包括從新冠肺炎發病開始4個月後,仍有7人感到呼吸困難,約占11%;感到疲倦與嗅覺異常者,各有6人,各占約10%;4人仍會咳嗽,約占6%;味覺異常1人,約占2%。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進一步追蹤其中58人,發現約1/4從發病開始的2個月內,出現掉髮的症狀;其中有9名男性、5名女性,共14人。出現掉髮症狀的這14人中,有5人大約在2.5個月後不再掉髮,剩下的9人在調查時,因距離開始掉髮時間點尚短,仍持續掉髮。過去感染伊波拉與登革熱的病患,也曾有痊癒後出現掉髮症狀的案例。進行這項研究的醫師森岡慎一郎表示,掉髮症狀可能是因為長期治療的心理壓力所導致,未來將持續調查,找出造成後遺症的主要因素。
-
2020-10-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總統:台灣能貢獻全球防疫 參與WHO至關重要
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天登場,超過24國專家線上與會。總統蔡英文在會中分享台灣抗疫經驗,強調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貢獻,讓台灣參與WHO對於全球抗疫至關重要。衛生福利部、外交部今明兩天共同舉辦「2020年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年主題為「在後疫情時代以創新、包容和夥伴關係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針對今年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國內有多達500名專家參與實體會議,並邀請來自歐洲、美國、澳洲、日本等24名國外專家線上演講及討論,線上超過30個國家、近300名參與者直播收看,共計近千人參與盛會。蔡總統與會致詞時表示,2020年對於全球來說是非常不平靜的一年,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忙於因應疫情衝擊,台灣相對穩定的防疫成就,受到世界的肯定。蔡總統說,台灣因2003年有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防疫機制,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就立即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登機與居家檢疫、早期診斷與發現、實施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並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數位科技防堵疫情擴散。蔡總統指出,在照顧好國內醫護與國人需求後,台灣也不遺餘力地協助有需要的國家,特別是在口罩、藥物及醫技等三方面,希望和國際社會攜手共度難關。今年7月美國「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的評比中,台灣在75個經濟體中,抗疫表現名列第一,這是政府團隊的努力加上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成果。台灣實施25年的健保體系也成為防疫穩定的基礎,蔡總統說,健保大數據讓政府得以追蹤病人接觸及旅遊史,也能進行個人身分認證,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在疫苗方面,台灣已有3家疫苗業者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計劃,政府將持續加速疫苗研發。蔡總統指出,除了疫情,台灣也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嚴峻挑戰,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因應人口老化,台灣從2017年迄實施長照2.0政策,不僅擴大照顧對象也增加服務項目,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系統,也持續增加從居家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的服務,目前整體長照服務涵蓋率已經超過51%。蔡總統強調, 作為全球公衛社群的一員,台灣正積極推動跨國防疫網絡及與新南向國家的醫衛合作,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繼續貢獻,今年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一次亞太經濟合作(APEC)衛生工作小組會議中,提案成立並引領「數位健康次級工作小組」,盼貢獻台灣數位產業專長促進全球公民健康,也相信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預防、對抗疾病和疫情至關重要,同時也要感謝理念相近的國家及友人大力支持。蔡總統說,台灣位處印太地區主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理應在防疫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任何單一國家無權以政治因素,破壞全球為防疫所做的努力,未來將持續秉持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helping初衷繼續與國際社會分享醫療照護方面的專業,維護健康的基本人權。
-
2020-10-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辦跨年?莊人祥:有不明原因本土病例才集會管制
各縣市跨年晚會是否舉辦引發討論,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除非有不明原因的本土病例發生,才需要進一步集會管制。台北市觀傳局初步規劃,若北市出現15例以上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跨年晚會擬改採線上轉播或取消。有媒體在下午臨時疫情記者會提問,北市所說的15例以上確診,是包含本土和境外個案;中央對此看法如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回應提問時說,如果連境外移入都算,要再和北市溝通,境外移入如果有做過良好檢疫、在醫院好好隔離,對本土疫情不會有太大問題。 除非有不明原因的本土病例發生,才有需要進一步集會管制。莊人祥也說,如果境外移入也算,一週應該很容易超過15例;且計算方式也很困難,是算北市、還是算全國,如果算北市,有些人只是居住地在北市才算到北市,但對北市當地並沒有傳染疑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1日記者會回應此議題也表示,跨年活動要不要辦,各縣市政府可以自行決定。除了台北市提出跨年防疫規劃,根據媒體報導,台中市長盧秀燕也說,如果疫情流行再起,將考量部分停辦或減量。高雄市政府則說,如果全台灣連續3天2例社區感染、1週10例社區感染,高雄就停辦大型活動。
-
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台師大公布骨質危機地圖 全台不合格率超過8成
台灣師範大學和藥廠順天堂合作,以醫療公益巡迴車跑遍全台各縣市,為民眾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累積數據後繪製出「全台民眾骨質危機解密地圖」,不合格率達8成以上。台師大教授吳忠信今天公布相關數據,在「天上聖母號」巡迴車近3年的累積下,共有2820人接受檢測,骨質密度不合格率為81%,其中男性不合格率為74%,女性84%。以年齡層統計,年紀越大不合格率越高,60歲以上族群高達9成不合格。進一步分析區域差異,北部、中部民眾不合格率較高(82%),南部則較低一些(74%)。研究團隊指出,骨質流失與老化、女性更年期有關,空氣污染也有影響,台灣民眾不合格的年齡正在下降,可見骨質危機不只發生在銀髮族,一般民眾也要注意。台師大今天在鄰近社區舉辦重陽敬老活動,同時邀請「天上聖母號」開進校內,協助民眾瞭解自身骨質密度。活動還有親子布袋戲表演、寵物健康諮詢、視障按摩、製作中草藥防蚊包、品嚐平安防禦飲等。長期研究科學中藥的吳忠信指出,高齡者瞭解自身骨質流失狀況,可適時補充中藥,緩解關節退化等症狀,避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他也主張讓高齡者養寵物,不只是有個生活伴侶,更能緩解老化、失智等問題,抒解壓力、提升社交關係。面對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台灣中醫團隊也投入研究,找尋有抑制病毒附著、滲透等效果的中草藥,希望能造福全球,一同度過疫情難關。
-
2020-10-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研究團隊建老藥新用資料庫 為新冠肺炎找解方
台灣大學、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單位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從「老藥新用」角度建立資料庫,公開給全球醫學研究團隊參考,可望加速找出新冠肺炎的解方。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在全球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如何阻止疫情蔓延,成為各國當務之急。台大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從已知臨床安全性的藥物出發,以生物資訊技術,進行作用目標蛋白及藥物化合物親和力模擬預測,並將結果建立成DockCoV2資料庫。台大今天發出新聞稿指出,上述研究計畫由台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阮雪芬、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陳倩瑜共同指導,目前資料庫已累積2萬多筆模擬成果,並於今年10月份刊登於知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受到學術界重視。研究團隊解釋,過往藥物研發從化合物選定到安全性、效用性的評估,大約須歷時10至12年不等,面對迅速擴張的流行疾病時,往往緩不濟急。研究團隊在美國提出「老藥新用」想法前,今年2月便將「化合物與標靶蛋白結合性預測」的分析服務建立於TAIGenomics基因分析平台上,提供自動化、快速的模擬預測工具,並嘗試挑選3000多筆藥物,搭配5種新冠肺炎病毒蛋白、2種與病毒棘蛋白有交互作用的人類蛋白,進行結合性預測。資料庫包含每種藥物與不同標靶蛋白的結合分數,將模擬結果以「可視化方式」呈現在蛋白質結構上,再連結該藥物結構及實驗數據資料庫,提供研究評估使用。藉由這些整合資訊,可加速候選藥物選擇所需時間。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透過台大指出,團隊期盼利用AI力量,協助防疫國家隊前行,也協助台灣的軟實力在國際上被看見。台大教授阮雪芬表示,非常歡迎對任何藥物或是蛋白質有興趣的團隊,利用資料庫進行後續研究,所有的程式碼都公開在GitHub,也歡迎做生物資訊的研究團隊應用。
-
2020-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4千萬人確診 學者估疫情明年2月才受控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突破4000萬人,國際疫情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才會下降,預估要等到明年2月,疫情才會受到較好控制。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透過線上直播,說明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狀況,全球確診人數近日突破4000萬人,上週新增個案前5名國家為印度、美國、巴西、英國、法國,由於歐洲疫情再起,法國下週新增確診數可能上升為全球第3,美國下週新增死亡數可能超越印度,成為全球第1。陳秀熙提到,美國本週疫情更加嚴重,也造成產業衝擊,如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公司已累積2萬名員工確診,主因是在疫情之下,電子商務平台形成新的消費趨勢,員工工作環境密集且工時長,增加感染風險;而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疫情仍呈現上升趨勢。歐洲部分,陳秀熙表示,本週歐洲疫情更加嚴峻,單週確診人數高達88萬人,全歐洲單日確診人數也超過美國,確診人數增加最多的國家仍以法國、英國等西歐國家為主;非洲疫情整體趨緩,但摩洛哥等少數國家疫情仍持續升溫。陳秀熙表示,東南亞疫情持續,如馬來西亞政府即針對沙巴州以及雪蘭莪州提出行動管制;中東疫情也不停升溫,東北亞則是日本疫情持續升溫,韓國疫情回穩;印度疫情因擴散至農村而影響加劇,加上民眾不配合防疫而更使疫情更難控制,流行病學家也懷疑近期印度通報個案以重症為主,從病例數看似疫情趨緩,但仍須觀察。
-
2020-10-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使用關節炎藥治COVID-19 美法義研究結果不一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3份新報告,分別檢視一款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有效性,3項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法新社報導,自疫情爆發以來,醫師便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Tocilizumab(商品名:Actemra安挺樂),希望藉此來抑制稱為「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storm)的異常免疫反應,這會導致部分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住院患者器官嚴重受損。類固醇作用是更廣泛地抑制免疫系統,Tocilizumab則是防止一種會傳遞訊號的蛋白質引起發炎反應。在這3項新研究中,最大型的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附設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領導的研究,涵蓋4000多名COVID-19重症病患。研究發現,Tocilizumab治療組和非Tocilizumab治療組患者,第30天的死亡風險分別為28%和38%。但此研究為「觀察型」,意味並未將這項透過靜脈注射的藥物和標準治療做比較。另兩項研究則在法國和義大利進行,都是隨機對照試驗,分別涵蓋約130名和120名患者,但未發現明顯差異。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傳染病專家帕爾(Jonathan Parr)在相關評論中寫道:「剛公布的隨機試驗顯示可能可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但沒有明顯的有效性證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目前不建議在臨床試驗外使用Tocilizumab治療COVID-19,今天公布的研究結果也不會改變此立場。Tocilizumab屬單株抗體藥物。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治療後,單株抗體藥物便獲顯著關注。但和治療川普的雷傑納隆(Regeneron)實驗藥物不同的是,Tocilizumab已是抑制病患免疫反應的核准用藥。
-
2020-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交部推出VR影片 訴說台灣防疫成就「關鍵3布局」
外交部今天發布「關鍵三布局」虛擬實境(VR)影片,闡揚台灣的防疫成就及防疫無國界理念。外交部政務次長曾厚仁說,台灣由於防疫有成,既有生活方式基本上未受破壞,是全球難得現象。「關鍵三布局」有中、英文兩個版本,可透過外交部官網及YouTube頻道「潮台灣」(Trending Taiwan)使用觀影盒觀賞。11月起,總統府也將設置民眾體驗區。外交部去年首度推出VR影片,去年以駐美國代表處雙橡園為主題,紀念1979年1月1日生效的「台灣關係法」40週年。曾厚仁上午在發布記者會親自體驗VR影片。他致詞表示,一如前副總統陳建仁在影片所述,台灣的防疫成就須歸功於「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以及政府、民眾和各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關鍵三布局」可謂向所有人致敬。曾厚仁說,台灣一向對在中國發生的事提高警覺,因此去年12月底全球尚未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作出反應時,台灣即開始對來自武漢的航班執行登機檢疫,而口罩產量更從今年1月底的一天180萬片,迅速增長至5月底的一天1800萬片、6月底至今的一天2000萬片,這都是台灣防疫有成的關鍵因素。「關鍵三布局」的VR和4K解析度紀錄片版本分別由賴冠源和陳璽文(Stefano Centini)拍攝,拍攝時間約一週。賴冠源說,這次拍攝讓他切身體會到台灣防疫工作的嚴謹。陳璽文在台灣已居住10年,去年以「高級專業人才」身分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今年5月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曾說,成為台灣人後,「未來更可以代表台灣向世界發聲,把台灣的故事帶出去」。陳璽文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製作,合作對象包括Discovery、HBO等國際平台,也曾參與製作「波羅蜜」、「透視內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台灣劇情與紀錄片,「關鍵三布局」是他首度與外交部合作的作品。他今天說,最困難的拍攝橋段包括機場旅客入境部分。全球疫情讓桃園國際機場的旅客量大減,而為了忠實記錄入境旅客的檢疫過程、等待有代表性的畫面,他和機場方面協調了約一個月之久。
-
2020-10-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COVID-19疫苗 年輕與健康者恐2022才輪得到
全球無不渴望疫苗解救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首席科學家直言,年輕與健康族群應有心理準備,可能要多等一年到2022年,才有機會輪得到接種。「華盛頓郵報」報導,兒科醫師與臨床科學家出身的世衛專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14日在一場世衛的線上QA會議裡說:「人們心裡的如意算盤是『等明年1月1日或4月1日我就能打到疫苗,然後就能重拾往日正常生活啦』可惜,到時不會是這樣的。」「屆時會有一堆指南出爐,我覺得一般人,以及健康的年輕者,可能要等到2022年才接種得到疫苗。」隨著全球出現空前的疫苗需求,各國政府與像世衛等國際組織需先確保最高風險的族群優先接種;醫衛與其他第一線工作者可望優先,接著是年長者與病患。巴望著重回正常生活的健康、年輕人排最後才輪得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首席免疫專家南迪(Robin Nandy)說:「疫苗開始能上市的頭幾年裡,數量不足以供今日全球70億人施打,只能零零星星地慢慢等。」他說,包含醫衛與教育等基礎服務人員應先施打,因為人們仍需活在疫情下好一陣子,需要相關體系持續運作。至於向來是大規模免疫計畫要保障目標的兒童,甚至前幾輪接種都排不上,部分原因是目前的候選疫苗幾無在18歲以下者進行完整測試。不僅如此,有些科學家還警告,早期的疫苗防護時間恐只有正常的一半,意味需要施打多劑,更會排擠到疫苗數量。美國國家學院(NASEM)在本月初公布的時程架構指出,初期階段能取得的上市疫苗約1000萬到1500萬劑,只能覆蓋3%到5%美國人口。NASEM的指南也提出疫苗分配方式,即醫衛與第一線工作者優先接種,年長者與體弱者其次,學校教職員這類基礎服務人員與收容中心、監獄等又再次之。按這份指南,兒童與年輕成人被排到第4波。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表示,不建議兒童施打第一波在美上市的COVID-19疫苗,因為這些疫苗都未經兒童試驗,目前參與疫苗初期臨床試驗者僅止於未懷孕的成年人。CDC表示,臨床試驗後續才會擴大招募受試者的範圍。世衛專家史瓦米那尚重申,世衛立場反對任由新型冠狀病毒擴散來達成群體免疫的方式,強調群體免疫的概念只能在有疫苗的脈絡下討論,「一旦有了疫苗,我們才能把目標放在群體免疫,因為須至少7成的人都接種、獲得保護後,才能真正打斷傳染鏈」。
-
2020-10-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研究:冠狀病毒可在皮膚活9小時 比流感病毒長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可在人類皮膚上保持活性9小時,由此可知,要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新冠肺炎),就得經常洗手。這份刊登在本月號「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指出,相較之下,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只會在人類皮膚停留約1.8小時。這份研究指出:「和IAV(A型流感病毒)相比,(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毒株)SARS-CoV-2會存活在人類皮膚9小時,或許會增加接觸傳染風險,從而加速疫情擴散。」研究團隊從解剖樣本採集病患死亡約1天後的皮膚進行測試。噴灑乾洗手使用的乙醇後,冠狀病毒和感冒病毒都會在15秒內失去活性。研究指出:「SARS-CoV-2在皮膚上存活較長,增加了接觸傳染的風險,但手部清潔可降低這種風險。」這份研究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議經常且徹底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方針提供佐證。新冠肺炎去年底在中國爆發後,至今全球已有近4000萬人染疫。
-
2020-10-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紐西蘭入境澳洲雪梨 可免在旅館隔離
澳洲最大城市雪梨今天取消自紐西蘭入境的隔離14天規定,新南威爾斯州州長稱,這是觀光業的一個好消息。同時第2大城墨爾本堪稱世界最久的防疫封鎖措施之一,已滿百日。美聯社報導,350多名乘客今天預定將從紐西蘭奧克蘭(Auckland)分別搭乘3個航班出境,抵達雪梨後無須入住旅館以隔離檢疫。新南威爾斯州州長貝雷吉克利安(GladysBerejiklian)說:「這對觀光業是個好消息,對家人團聚與商家來說也是好消息。」不過紐西蘭將繼續堅持,自澳洲入境必須在旅館隔離檢疫14天。自從居家限制令7月9日在墨爾本生效以來,維多利亞州政府力抗來自企業和聯邦政府的壓力,拒絕將第2次祭出的封鎖措施鬆綁。維多利亞州在過去24小時僅新增2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該州上一次出現這麼少病例數是在6月8日,單日增加最多病例數是8月5日的725例。維多利亞州州長安德魯斯(Dan Andrews)表示,他將在18日宣布保守的計畫,來放鬆墨爾本的封鎖措施。
-
2020-10-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是否染新冠肺炎 日本研發出呼吸檢查新方式
日本東北大學與島津製作所今天表示,已研發出透過呼吸進行病毒檢查及得知重症風險的新方式,優點是不需與患者接觸就能採集檢體,及一小時內就能得知結果,希望盡早投入實用。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這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新檢驗方式,是從呼吸中抽出病毒原來的成分,用島津製作所的分析裝置進行詳細調查。雖然要蒐集到足夠的呼吸需要花5分鐘左右,但對患者的負擔輕、也能連帶獲得預測併發症的資訊。而且從呼吸中抽出病毒成分是全自動化作業,可以避免醫療相關人員在檢驗時被感染的風險。由於表示患者健康狀態的各種資訊,都包括在患者的呼吸中,因此,研發單位也希望這套新系統有助診斷出癌症或生活習慣病(因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東北大學表示,如果能讓民眾在自家使用這套系統,要在初期掌握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就成為可能,「因為可以同時檢驗多種病毒,就算2019冠狀病毒疫情平息,未來對傳染病防治還是有助益」。日本TBS電視台報導,研究團隊接下來將進行臨床檢查試驗,希望一年後能正式使用在病毒檢查。一般來說,2019冠狀病毒檢驗方式是用綿花棒採集被檢者喉嚨或鼻腔深處檢體,島津製作所為減少醫療相關人員感染風險,正努力讓採集唾液進行判別的檢驗方式,也能進入實用階段。
-
2020-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專家示警 感染何時擴大都不足為奇
日本境內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過去一段時間「暫時維持平衡」,雖然病例從7月及8月高峰逐漸減少,不過,日本專家示警,感染什麼時候擴大都不足為奇。日本朝日新聞網(ANN)報導,日本政府防疫對策分科委員會15日舉行會議,負責防疫工作的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及分科委員會會長尾身茂,會後緊急舉行記者會就目前疫情示警。日本TBS電視台報導,分科委員會分析,確診病例增加主因是民眾都想盡快重拾往日生活,所以造成社會活動愈來愈熱絡,讓不同場所都發生群聚感染。至於減少確診病例的主因,是每個人都避免染疫風險高的行動,才能讓目前疫情保持平衡狀態。不過,尾身茂說,雖然目前病例增加與減少的主因勢均力敵,「但只要病例增加的力量稍微增強,疫情現狀何時失去平衡也不足為奇」。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東京都近期相繼傳出大學社團群聚感染等新增病例,15日單日新增284例,更是從8月20日以來首度超過280例。東京都政府分析目前疫情認為,「持續以高水準增加中」,也再度呼籲民眾確實做好防疫措施。東京都除了大學社團14人染疫,還有日間照護中心11人確診,東京都政府認為,相繼發生的群聚感染推升整體染疫人數。東京都確診病例數持續呈現高水準,從一週平均染疫人數來看,到本月7日時為161.6人,但到15日時已增加到186.1人。至於最近一週重症患者25人,並沒有明顯變化。東京都政府15日開會因應,專家指出,已確認經濟活動愈來愈熱絡、發生多起群聚感染,及有必要對重症病例增加抱持警戒。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埼玉縣15日單日新增57例確診病例,埼玉縣政府表示,「感覺有逐步增加,有可能受到9月4天連假影響」。日本朝日新聞報導,分科委員會一份期中分析指出,名古屋及福岡「夜生活」地區確診人數減少,有可能跟營業時間縮短、尋歡人潮減少有關。至於東京都知名「夜生活」地區歌舞伎町,雖然尋歡人潮未減,但推測可能是充分地採取重點式PCR檢查,讓確診人數減少。另一方面,根據網路科技公司提供的行動電話等位址情報來調查跟確診人數間關係顯示,外出購物及休閒娛樂跟確診人數「基本上並無關係」,就算外出,只要能做好避免「三密」(密閉空間、人群密集及密切接觸)等防疫措施,就能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0-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印尼積極洽購疫苗 中國可望11月供應
印尼自11月起可望獲得中國產製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包括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與北京科興合作的印尼國營生物藥劑公司表示,每劑疫苗價格20萬印尼盾(約新台幣389元)。印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印尼政府積極向外洽購疫苗,取得後將先供醫護等前線人員使用,目前進行施打的準備工作。根據印尼海洋事務統籌部、外交部以及經濟統籌部等相關單位近日的新聞稿,北京科興生物製品公司(Sinovac)、中國的國藥集團(Sinopharm)以及中國的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 Biologics)將可望自11月起,開始供給印尼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職(WHO)的資料,這3家疫苗仍在進行第3階段、即最後一階段的臨床人體試驗。其中,印尼參與由北京科興研發的疫苗試驗,試驗預計在1月完成,未來預計由印尼國營生物藥劑公司Bio Farma在印尼生產疫苗。Bio Farma在13日的新聞稿指出,至9日為止,已有約半數的自願接受試驗者(843人)完成第2劑疫苗接種,沒有不適的狀況發生,試驗進行順利。未來在印尼上市後每劑價格20萬印尼盾,每人須接種2劑。印尼也已經向英國的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購買疫苗。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與英國牛津大學研發的疫苗也仍在進行第3階段人體試驗。印尼13日新增3906例確診,累計達34萬622例,其中6萬5299人仍在治療,26萬3296人康復,1萬2027人不治。另有疑似病例15萬3822人。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研議納旅遊泡泡 不只救觀光也促人道救援
觀光局研議將帛琉納入旅遊泡泡,長期深耕帛琉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推動旅遊泡泡不只救觀光,有了定期航班,帛琉急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花大錢包機來台,有助促進人道救援。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觀光局持續規劃旅遊泡泡,帛琉可望成為首波開放國家,未來兩國可望以旅遊團形式互相開放邊境,入境後免隔離措施,但不開放自由行。「台灣、帛琉開放旅遊泡泡,不只有助促進觀光產業,背後更隱含人道救援意義。」多年協助帛琉進行國際醫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帛琉是台灣的友邦,整個帛琉只有一家醫院,但因為沒有重症醫療能力,2008年與新光醫院簽訂轉診合約,協助患者轉診到台灣接受治療。疫情爆發後,帛琉和台灣的定期航班從3月底至今全面停航,新光醫院基於12年情誼,持續在防疫、醫療量能許可下,收治來自帛琉的急重症患者,但患者必須以包機形式來台接受治療,每月約1到2次包機直航,每次包機花費高達新台幣200至300萬元,卻只能載送8人,高昂的費用早已讓帛琉患者大喊吃不消。據了解,斷航影響的不只帛琉患者,不少台商、留學生等更是有家歸不得,聽聞新光醫院有兩國包機,常有人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是否有賣往來帛琉的機票,被醫院總機開玩笑稱將改名「新光航空」。洪子仁說,按照防疫期間規定,帛琉患者不論病情急重程度,都得按照規定提供登機前3天COVID-19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也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新光醫院收治的帛琉患者及陪同家屬共96人中,至今仍沒有一人確診。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在疫情期間曾收治一名68歲帛琉男性患者,他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是常人的100倍以上,命在旦夕,來台後確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屬於遺傳疾病,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不過,洪子仁坦言,得以幸運來台接受治療的患者真的是少數,目前仍有45名急重症患者等待當中,以癌症患者最多,另有骨折、中風、小兒腸阻塞等疾病患者苦苦等待國際醫療救命。洪子仁指出,未來若開放旅遊泡泡,定期航線恢復,新光醫院預計派駐醫療團到帛琉提供醫療協助,帛琉急重症患者也得以來台灣接受治療,落實政府喊出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精神。另一方面,洪子仁認為,台灣民眾在防疫期間真的都悶壞了,開放旅遊泡泡也得以讓民眾有個地方能出國透透氣。
-
2020-10-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苗冷鏈保存 官員:倉儲建置估2至4個月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關切未來如果大量採購新冠肺炎疫苗,台灣是否有冷鏈技術保存?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今天表示,問過衛福部食藥署,運送沒問題,但倉儲建置約需2至4個月。立法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聯席會議今天審查處理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2期特別預算(108至109年度)決議,有關經濟部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的預算凍結報告案。生技廠台灣東洋12日宣布,取得德國BioNTech SE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台灣代理權,估最快明年首季到貨1000萬劑,供500萬人施打。賴士葆表示,BioNTech SE疫苗需保存在負70度至負80度,冷鏈技術很重要,如果德國飛機載運疫苗來台,飛機上有冷鏈技術沒問題,但是抵台之後,在機場就要儲存,物流也需要保存在負70度至負80度,台灣的物流業運輸宅配是否有可以裝置負70度至負80度的技術?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衛福部主管這項工作。疫苗從上飛機到落地,到了台灣之後,是否有足夠規模的冷鏈技術,確實需要確定和盤點;食藥署要確定國內有完整冷鏈機構,不是只有技術而已,要整個串起來才能做這工作,衛福部對此也在盤點並與經濟部都有互動。賴士葆詢問,台灣是否有冷鏈技術保存疫苗;呂正華表示,短時間的運送沒問題,但是設備部分,細節是食藥署規劃。賴士葆追問未來是否會在機場蓋倉庫,否則上千萬劑疫苗,保存有沒有問題?呂正華表示,他問過食藥署,所獲回答是運送疫苗沒問題,但倉儲要一點時間去建置,大概2至4個月。
-
2020-10-14 養生.營養食譜
養生玉露茶飲在家DIY 提升免疫力助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全球,一旦病毒進入國內,國人大都無抗體,令人擔心免疫力低者,可能被感染。增強免疫力,推薦大家平常在家可飲用「養生玉露」,不僅可以補氣、提升免疫力,有助防疫。根據我進行的米食科學研究發現,米熬煮成粥,取上面的「米湯」,也稱為「玉露」,研究證實可增加抗體作用,提升免疫力。米是最佳的食補素材,《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人參湯。」2003年,國科會抗SARS中草藥研究發現,魚腥草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以及免疫調節活性,並經動物實驗證實無毒安全,可搭配補氣黃耆煮成茶飲。養生玉露茶飲材料:魚腥草20克、黃耆30克、優質台灣米半杯、適量冰糖。作法 :1.魚腥草、黃耆加水500㏄放入不鏽鋼內鍋中,再放入電鍋,外鍋加半杯水,煮至開關跳起取汁。2.米洗淨與500㏄水放入果汁機,打成均勻的米漿,再徐徐加入煮沸的魚腥草黃耆湯汁中,攪拌均勻煮沸後,加適量冰糖即為防疫「玉露」。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放任疫情期望群體免疫 世衛:完全不道德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警告,放任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自由傳播、企圖達到所謂的群體免疫,是「不道德的」。法新社報導,部分國家聲稱讓疫情自然發展,直到有足夠群眾產生免疫反應自然能阻斷疫情傳播。譚德塞反對這項說法。譚德塞在網路記者會上說:「群體免疫是用在接種疫苗的概念,一個人類族群若能達到疫苗接種的門檻,就能對某種病毒有保護力。」舉例來說,若有95%人口施打過麻疹疫苗,剩下的5%也能受到保護;而小兒麻痺症的群體免疫疫苗施打門檻為80%。譚德塞說:「要達到群體免疫,是要保護民眾避免接觸病毒,而不是讓他們暴露於病毒之中。」他堅稱:「在公共衛生史上,群體免疫從未被用作應對一般傳染病的策略,更不用說一場大流行病。」譚德塞說,在這種情況下仰賴自然發展群體免疫,「在科學上和道德上都是有問題的」。他強調:「允許一種我們不完全了解的危險病毒自由傳播,這不是一個選項。」自從疫情去年底在中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超過3750萬人感染與逾100萬人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