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冠狀動脈
共找到
559
筆 文章
-
-
2020-01-11 新聞.科普好健康
歷時7年、10萬人追蹤研究:喝綠茶比紅茶長壽
喝茶有益健康,紅茶和綠茶風味不同,各自有其喜好者。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綠茶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壽命也較長,然而飲用紅茶卻未觀察出相關連結。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上一項新研究指出,習慣喝綠茶的人患致命性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降低了五分之一,但沒有跡象表明喝紅茶與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存在顯著聯繫。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團隊歷時7.3年,研究了超過10萬名參與者,他們都沒有心臟病、中風或癌症病史。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是習慣喝茶的人,他們每週飲茶三次或以上;另一組是從不飲茶者或不習慣喝茶的人,即每週飲茶少於三次。結果發現,經常喝茶的人在50歲時患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的情況,比那些不習慣喝茶的人平均晚1.41年,壽命長1.26年。與不習慣喝茶的人相比,習慣喝茶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0%,患致命性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2%,全因死亡風險低了15%。研究人員稱,喝綠茶對男性有非常明顯的益處,但對女性的作用沒有那麼明顯,原因之一可能是習慣喝綠茶的男性大約是女性兩倍半。研究人員同時指出,該研究中沒有跡象表明,喝紅茶與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間存在顯著聯繫。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具「亞洲特色」!亞洲患者有5個獨特表現
高血壓是健康的重大威脅。其中,50%的冠心病和卒中死亡發生在高血壓患者中,25%的心血管事件可歸因於高血壓。因此,找出正確應對高血壓的方法,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前不久,由日本自治醫科大學苅尾七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研究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發布的首個“亞洲動態血壓監測專家共識”(下文簡稱“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有其獨特表現。《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給你一套針對亞洲人的科學控壓法。高血壓具有「亞洲特色」 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與歐美患者相比,主要有以下5大特徵。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梅顏表示,表現不同,治療手段就必然有所差異。這一共識能為醫生和患者調整用藥帶來一定啟發。 No.1 中風更常見西方人群冠心病更多,而亞洲人群腦卒中更多。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指出,中國是全球中風風險因素佔比最高的國家之一,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中風風險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中國腦卒中年發病率為250/10萬,冠心病事件年發病率為50/10萬,前者是後者的5倍;而在西方國家,兩者的發病比例大致為1∶1 。No.2 引發疾病的風險更高亞洲人群血壓升高與腦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關聯性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更強。血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亞洲人群的腦卒中與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分別增加53%和31%,而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分別增加24%和21%。不過,與西方人群相比,血壓降低的有益影響在亞洲人中也更明顯。 No.3 對鹽較敏感亞洲人可能具有遺傳傾向的鹽敏感性,即攝入高鹽飲食後,血壓增高幅度高於歐美人。調查顯示,中國六成高血壓患者都屬於“鹽敏感性高血壓”。這種敏感可能與中國人本身吃鹽多的習慣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小於5克。 No.4 肥胖因素影響不同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在亞洲人和歐美人中也有所不同。與歐洲人相比,亞洲人可能會在體重指數(BMI)較低且BMI增幅較小的情況下,出現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 No.5 隱匿性高血壓更常見隱匿性高血壓是指在診室測量血壓是正常的,而在診室外血壓升高,包括清晨、日間和(或)夜間血壓升高。亞洲人隱匿性高血壓患病率高,究其原因,與血壓晨峰現象、睡眠呼吸暫停及睡眠障礙等導致的夜間血壓高有關。研究證實,血壓晨峰現象及夜間高血壓更易導致腦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亞洲人的白大衣高血壓(即在診室測量時血壓升高,而在診室外則血壓正常)也高於歐美人。此外,亞洲人冬季血壓值較高。比如,日本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會在冬季增加,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更易在冬季出現。針對亞洲人的「降壓法」 針對亞洲人高血壓的特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病區主任趙秋平給出以下治療建議和措施。 1.生活方式調整減鹽對控制血壓尤為重要,鹽攝入量過高會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風險。減鹽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佳干預措施之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改善人口健康的方法之一。對於口味較重者,可嘗試階段性減鹽,即每月或每年減少5%的鹽攝入量。以下食物要少吃:加工肉製品、醃製食品、果脯類、腐乳等高鹽食物。醬油、番茄醬、甜麵醬、味精、雞精等含鈉量較高的調味品。白麵包片、泡麵、披薩等高鹽主食。 2.控制體重超重、肥胖是升高血壓和引起心腦血管病最危險的因素之一。數據顯示,在40~50歲肥胖者中,高血壓發生機率要比體重正常者高50%;體重越重,患高血壓的危險性也就越大。研究發現,體重每減輕10公斤,血壓就會降低5~10毫米汞柱,高血壓患者控制好體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壓,同時降低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危險。控制體重的最佳方式是堅持鍛煉身體和適度調整飲食,不要亂用減肥藥,也不提倡過度節食減肥。 3.遵醫囑調整藥物共識指出,應根據亞洲人的發病特點選擇降壓藥。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地平類降壓藥)血藥濃度持久,能平穩降壓,改善血壓波動,可能更適合亞洲高血壓患者。對於單藥效果不佳的,可將鈣拮抗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普利類)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沙坦類)聯合使用。不過,藥物調整要由專業醫生經過評估來進行,患者切勿擅自調整用藥。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走五百公尺休息5次被妻笑 中年男血管已幾近塞爆
彰化縣48歲科技男林先生日前帶妻兒到木柵動物園玩,走短短500公尺都因太喘,休息了五次才走到,還被老婆笑「肉腳」,原本還不以為意的他,在同事建議下到秀傳做檢查,才發現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幾乎快完全阻塞,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裝支架治療,才免於發生憾事。林先生說,以往他健康狀況並無異狀,但日前和家人去動物園,竟走到喘不過氣,還頻冒冷汗,回家後因覺得症狀有緩解,就沒太在意,由於他是在隸屬秀傳醫療體系的翔生資訊公司上班,同事建議他說還是應到醫院檢查,才讓他及時發現事態嚴重。秀傳醫院心臟科主任沈道永說,林先生進行秀傳醫院最新引進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他的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已阻塞近95%,幸好及時發現,否則隨時都可能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林先生先前服務的公司應酬多、作息較不正常,他有輕微高血壓,但做了詳細檢查後,才發現他血脂也高。沈道永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心悸、頭暈、喘,民眾若有這些症狀,或是有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三高病人若有這些症狀最好能應做詳細檢查。秀傳放射科主任陳泰逸說,最新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在一次心跳0.28秒的時間即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的攝影掃描,而且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並有超高解析度0.23mm,末梢血管清晰可見。沈主任說,尤其最近天氣變化大,溫差大更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心肌梗塞常是一瞬間就發生,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可輕忽。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衰竭 比癌症可怕
53歲心臟衰竭了「從來沒想過原來我的心臟衰竭了!」53歲的林先生自認健康,他是小吃攤老闆,每天五點起床備料,福相的他近一個月卻感到呼吸愈來愈喘,就醫發現心臟功能僅剩正常人三分之一,已出現心臟衰竭。隨著人口老化及平均壽命延長,心臟衰竭患者日益增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導致的心肌炎,或酒精、毒品等都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冠狀動脈疾病、心律不整、瓣膜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疾病、過度肥胖、心肌梗塞、心臟病末期等,都有可能演變為心臟衰竭,心臟衰竭並非只有老人,年輕人也不少。五年死亡率近50%一旦診斷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近50%,比起多數癌症死亡率還高。在台灣,心臟疾病亦是十大死因第二位,根據統計,台灣因心衰竭住院病人,有高達32%半年內會再次住院,一年後死亡率更近16%。如此的高死亡率及高住院率,比起癌症可說是更加可怕,2017年7月衛福部開始實施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Heart Failure Post-acute Care,HF-PAC),期望透過全人醫療照護,協助病人及家屬擁有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症狀惡化及不必要再住院。參與HF-APC監控近兩年,台中榮總共194位病人參與HF-APC,由於需要病人積極配合「回家功課」,並配合功課指導老師,也就是專業團隊中的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再由個案管理師串連導師(主治醫師)。「回家功課」不是傳統的紙本作業,甚至可利用手機App智慧化連結病人血壓、心跳、體重等,進行及時回饋。透過手機App,林先生每日將血壓、脈搏、體重輸入,養成習慣,而App智能警示需注意或是異常狀況,讓林先生不再手足無措。開始正視生病事實,依「課表」,如心肺復健運動、營養師的少鹽、體重控制的飲食計畫、用藥遵從性等。「剛開始覺得很麻煩,每天還要打開手機記錄,習慣後就快多了。」裝心律調節器幫助收縮林先生在醫師治療下,放置「雙腔再同步心律調節器」,幫助左右心室同步收縮,提高心臟收縮效率,搭配自我每日「課表」保養,讓原本的心臟的左搏出分率從22%進步至33%,正常人心臟左搏出分率約為50%至70%,過程中症狀控制良好。目前林先生已回小吃攤工作,開發健康小吃,繼續快樂人生。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癮君子洗腎猝倒見異象 醫護救回一命決定戒菸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今天為一位在醫院洗腎的病友「慶生」,主治醫師吳靜如和醫護人員送上向日葵,祝他離開黑暗,迎向重生及美好的未來,更能如同向日葵般開心地有著微笑人生。男子洗腎時猝倒無心跳呼吸,經急救並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及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後恢復良好。他透露急救和手術過程中失去意識和意識不清的時候,一度看見「異象」,包括過去洗腎時熟識的醫護人員,當時這些人不在他身邊,從鬼門關前掉頭命被救回來,他決定徹底戒菸。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內科吳靜如醫師表示,這位男性病患53歲,長期吸菸,有洗腎、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疾病,曾因冠狀動脈疾病合併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支架置放手術。患者洗腎時突然失去意識無心跳呼吸,醫師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復發,經心肺復甦術急救後,心電圖顯示有惡性心室顫動,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心臟內外科團隊立即搶救,緊急置放經皮心肺功能維生輔助系統(小葉克膜)後,接從桃園分院轉至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也順利脫離呼吸器及心肺維生輔助系統,目前仍在桃園分院常規洗腎中。吳靜如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最近10多年心臟疾病持續盤踞國人10大死因之第2位,107年死亡人數高達2萬1569人,較106年上升4.5%。國人普遍瞭解吸菸可能導致癌症,但不可輕忽的是,吸菸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吳靜如說,香菸含有許多可能危害心血管疾病的物質,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以及自由基等,會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導致發炎反應,增加氧化壓力,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提高血管栓塞的機率。根據統計,吸菸的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比吸菸的人增加50%,吸菸者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若仍持續吸菸,未來再次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戒菸者的近三。冠狀動脈疾病患者若戒菸,也可減少36%死亡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統計,罹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男性病患中,74.5%曾經吸菸,在發病後仍持續吸菸者更高達38.5%。若病患能在第一次急性心肌梗塞後立刻戒菸,再次梗塞的風險能降低到與非吸菸者相同。戒菸對於降低心肌梗塞之復發非常重要,卻容易被一般民眾忽略。吳靜如醫師建議心血管病患戒菸,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友,可至各醫療院所之戒菸門診就診,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二代戒菸服務,或政府設立之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關懷諮詢,提高戒菸成功率。吳靜如醫師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再次叮嚀有菸癮的民眾,吸菸傷肺又傷心,戒菸,要從「心開始」。
-
2019-12-26 科別.心臟血管
「慢病之王」高血壓 患者壽命是不是比正常人短?
高血壓可謂慢病之王,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導致心力衰竭、卒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腎衰竭、主動脈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因此有人提出問題: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簡單,原因是決定人壽命的因素很多,這裡具體分析如下: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比正常人壽命短?短多少?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回答。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血壓長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患者的壽命肯定一般的正常人短,具體短多少,估計很難有人可以回答。筆者也不能例外。其實,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壓導致的併發症。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血壓仍≥140/90毫米汞柱和(或)高於目標血壓的患者應啟動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患者啟動降壓藥物治療的目的是通過降低血壓,有效預防或延遲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併發症發生;有效控制高血壓的疾病進程,預防高血壓急症、亞急症等重症高血壓發生。總之,高血壓治療的根本目標是降低高血壓的心腦腎與血管併發症發生和死亡的總危險。只有這樣,高血壓患者才能擁有跟正常人一樣的壽命和生活質量。那麼,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有什麼危害呢?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具體有什麼危害呢?高血壓患者的心臟長期處於高負荷的超壓工作狀態中,進而導致患者心臟出現過度勞累的情況,繼而引發心衰。對血管以及其它臟器的危害: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處於長期的異常升高狀態,會導致血管內壁的加厚,進而導致血管內徑變小,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血管變窄。血管變窄,會導致患者血壓的進一步增高,就會導致患者血管內壁受到的壓力增加,進而導致內壁受損,而這些受損之處,正是血液中膽固醇、脂肪類物質的聚集之處,最終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患者出現血栓。血栓的形成又會導致患者併發出其他疾病,如:當血栓在患者腦部動脈處形成,對腦動脈造成堵塞,就會導致患者出現腦梗塞,若血栓在心臟冠狀動脈處形成,就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嚴重的甚至導致患者心臟缺氧,最終死亡。同樣,除了心臟,腎臟等器官也受到高血壓衝擊,同樣會受到損傷。結語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如果血壓控制不佳,在其它情況如遺傳、基礎疾病、生活環境差不多的情況下,肯定壽命要短,但如果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如果能得到長期有效的控制,日常更加註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他們的壽命跟正常人不會有什麼明顯差別。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2-23 科別.心臟血管
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
心臟血管科5問 許寬立教授專業解答. Q:健檢時發現有心室早期收縮,需要治療嗎?A:心臟跳動由一套傳導系統指揮,位於右心房上方的「竇房結」就是心臟的總司令,放電後讓心房先收縮,把血液打到心室,然後電訊傳到位於心房、心室之間的「房室結」是副總司令,再放電讓心室收縮,把血液打到大動脈或肺動脈,這樣依序收縮所打出來的血液量,才能最有效率地讓身體利用。 心室早期收縮又稱期前收縮,意指心室還沒等到上級傳來的命令就先跳出來,如同合唱時有人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效率就不好,會有心跳空虛感,按脈搏可能覺察不到有在跳,這就是一種心律不整。在早期收縮後,與下次心搏間隔的舒張期較長,回到心臟的血液量較多,因此下一次恢復正常的心搏,打出來的血液量變多,會讓人感覺特別強,而有心悸的感覺。 期前收縮源自心室的電位不穩定,未必是心臟的構造或機能有問題,比如交感神經太興奮時就可能導致電位不穩定,因此熬夜、壓力大時可能發生,或是有飲用茶或咖啡,也容易刺激交感神經,這時首要是調整生活習慣。 醫師還會觀察心臟功能,若有高血壓或有心肌缺氧等問題,應該針對這類明顯病因去處理。若心臟功能沒有異常,但心律不整發生的次數很頻繁,且病患有不適感,也會給予心律不整的藥物治療,尤其若連續出現3個以上的心室早期收縮,稱為心室頻脈,患者不僅明顯不適,甚至會暈倒,一定要接受治療。 Q:什麼狀況下需要做運動心電圖?A:運動心電圖的目的是增加心臟的耗氧量,來揪出心臟在休息狀態時沒有出現的問題,最常運用的時機是懷疑有心肌缺氧,也就是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一般來說,冠狀動脈血管要阻塞達75%以上,血流量才會減少,但即使塞到這麼多,若消耗不夠多,未必會顯現血流量不足的症狀,好比一個人收入變少了,但如果支出也不多,可能不會一下子察覺得錢不夠用。運動心電圖就是要增加心臟負擔,如同逼一個人多支出,才知道他的口袋到底有多深,也就是確認供應的血流量是否不足。Q:當活動時出現胸悶、喘的症狀,一定是心血管有問題嗎?A:許多人出現這樣的症狀甚至感覺虛弱無力,就自認是一定心血管有問題,固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但這並非唯一答案,比如貧血患者因為血色素不夠,無法攜帶足夠氧氣到身體各處,也會產生胸悶,並非心血管有問題;此外,肺部的問題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容易引起胸悶與喘的症狀。有的人心肺功能正常,但平時少鍛鍊,臨時遭遇額外的負擔,例如一下子爬上四樓,也會氣喘吁吁。 臨床上不少患者主訴「心臟無力」,醫師檢查排除心臟問題後,卻不相信醫師的診斷,堅持有人告訴他是心臟有問題,甚至「指導」醫師應該要做心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這並非正確的態度,要做什麼檢查與診斷,應該要信任醫師專業的意見。 Q:天氣轉冷,降血壓藥物需要調整劑量嗎?A:調整降血壓藥物要視病患的情況,且應該先與醫師討論,不要自己隨便調整,因此病患定時在家量血壓的長期紀錄非常重要,醫師也必須以此為依據才調整劑量。 影響血壓變化的因素不只是天氣,有些病患可能因為最近事情多,忙碌時血壓稍微高一些,但事情過後就降下來,不見得是當下這個劑量不適合這個病患,所以病患要負起長期記錄的責任,回診時提供給醫師作為用藥參考。 Q:常感覺心跳快,是壓力大還是心臟有問題?A:建議民眾自覺心跳快的時候,可以先測量脈搏,最好是用手指按壓的方式,除了量測一分鐘跳幾下,還要注意心跳是否規則,並且記錄下來。 自己感覺心跳快得有點怪,其實未必是真的跳得快,一發生時就量測並記錄下來,透過數據知道是自己感覺快、還是心跳真的快。即使心跳有時真的偏快,若跳動是規則的,多半源自壓力大等因素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比較不用太擔心;然而若心跳不規則,建議進一步至心臟科就醫檢查。關於許寬立教授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學經歷: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輔大醫院心血管醫療副院長兼心血管中心主任、內科部部長。曾任義大醫學院副教授ˋ臺大醫學院助理教授、義大醫院內科部部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專長:內科、高血壓、心臟內科、心血管疾病。【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3期(2016-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19-12-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號稱中醫秘傳的黃連素能「通血路」?專家說這3招才有效
常被網路廣告「種草」的民眾注意,近期網上常出現號稱史上最強黃連素「通血路」藥能同時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誇張形容是中醫秘傳的大寶藏。這樣的廣告用語,總讓想擺脫三高威脅的民眾好心動,但衛福部國健署強調,想要「通血路」,首先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報告,台灣10大死因中,有五種疾病與三高相關。有三高問題的民眾黃小姐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中的「疑問醫答」專區中問到,聽聞黃連素能加強心肌的收縮力,可用其製成的通血路藥治療高血壓跟糖尿病。國健署強調,從西醫觀點來看,沒有名為「通血路」的藥。國健署進一步說明,血路不通的原因是當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發生時,會形成一種類似脂肪沉積的瘢塊,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並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稱為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國健署說,坊間常聽到「通血路」,是較通俗的說法,是為了讓民眾了解降低膽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可以預防血管被硬化的斑塊阻塞形成動脈硬化。提醒民眾想要「通血路」降低血脂,千萬不要隨便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想遠離三高問題,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從小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平時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戒菸、少酒、多運動。應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控制等層面下手,若仍無法達成降低膽固醇之目標,需在醫師診治下,安全使用降血脂藥物及控制生活形態兩者並行,才是正確做法。
-
2019-12-18 科別.心臟血管
19年前日本醫師未成功心導管手術 柳營奇美2小時打通
61歲李阿伯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日本醫師執行兩次心導管手術未成功開通,經柳營奇美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顧博明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操作成功開通,一掃阿伯多年來每逢秋冬心臟病高峰期心情就忐忑處境。柳營奇美今天分享此案例,顧博明說,該61歲李姓病患,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經過三次心導管手術仍無法成功開通,其中兩次是由日本醫師協助執行;心中一直有「未爆彈」,每逢秋冬就忐忑不安,平時也不敢多做運動。李姓病患到該院求診,一個多月前由顧博明執行心導管手術,先以日式手法操作一個小時未突破,改以美式ADR(前向夾層再轉路)技術(antegrade dissection reentry),成功開通,術後隔天就出院,體力恢復迅速,李某十天後已可出國。顧博明提醒天氣越來越冷,心臟猝死時有所聞,有心血管疾病者更要注意,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更要當心,他說;急性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突發性完全阻塞造成心肌壞死,相對於「急性」血管完全阻塞,也有「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由於是慢慢的阻塞,患者雖不會有立即危險,但是長期心肌缺氧,還是會使心臟功能受到損害;慢性血管完全阻塞發生率不低,如果血管已完全阻塞,以心導管成型手術的成功率較不高,且有比較高的手術併發症。顧博明16年前到日本京都學習複雜性的心導管手術,此技術成功率已達85%以上,兩年前到美國西雅圖進修ADR技術,目前國內外已有168件使用ADR技術開通慢性血管完全阻塞案例,成功率已接近9成,而顧博明也是少數台灣ADR技術被美國認證的講師。
-
2019-12-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130萬顆早賣光!心臟病用藥爆黑點急回收 廠商回應了
賽諾菲藥廠再爆藥品出現黑點,今天針對心臟病用藥「心達舒」發布回收警訊,緊急回收批號「U322」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黑點是否對人體有害尚無法確認,將待回收後進行確認,明年1月9日需完成回收。法國藥廠賽諾菲去年爆發流感疫苗有黑點的品質瑕疵狀況,今天食藥署官網則出現「心達舒」藥品回收訊息。洪國登表示,醫療機構收到民眾反應原本是白色的藥品上有黑點,因而向食藥署通報後決定整批回收。批號「U322」藥品的進口量為130萬顆,於九月前已全數出貨,確切回收數量須待回收後確認。洪國登表示,目前這只是單一個案,也只回收其中一批,不會有缺貨的問題,已要求廠商於明年一月九號前完成回收,若限期未完成回收將以藥事法處新台幣20至500萬罰鍰。至於黑點是否對人體有影響,則須等待回收完成後才能確認。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則表示,「心達舒」為高血壓、心肌梗塞後的心衰竭用藥,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肌梗塞、中風及死亡危險,對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人,以及蛋白尿的腎臟病人有保護作用,但這類藥品仍有其他替代用藥,不須過度緊張。他表示,暫時不須停藥,若堅持停藥需與醫師討論,並定期量血壓,避免血壓上升。【中央社/台北16日電】繼去年流感疫苗異物事件,賽諾菲藥廠製造的心臟病用藥「心達舒」也爆有黑點。賽諾菲今晚說,此黑點疑為人類乾燥血液,可能是作業員手部受傷又接觸錠片所致,強調為單一事件。賽諾菲藥廠繼去年流感疫苗爆發黑點異物事件,近期又有醫院發現此藥廠生產的高血壓、心臟病用藥「心達舒10毫克」有黑色點點,緊急通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廠經初步評估決定全面回收批號U322全部產品,今天正式發布回收警訊。食藥署表示,心達舒的適應症為高血壓、心肌梗塞後的心衰竭,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肌梗塞、中風及死亡的危險;根據食藥署資料,此批藥品進口量共130萬顆,9月早已全數賣光光,問題批號藥品恐通通被患者吃下肚。賽諾菲藥廠晚間發出聲明稿指出,日前曾在批號U322的一片藥錠上發現異常棕色物質,經調查,棕色物質極可能來自人類乾燥血液,可能是有作業員在操作產品或設備時,手部或手指有微小傷口,加上穿戴的手套又破損,接觸錠片時留下的痕跡,「若因誤食乾燥血液而感染疾病的風險評估為低。」聲明稿指出,根據調查報告,此為台灣市場單顆藥錠的單一事件,對此批號其他產品或是其他批號均無影響,且此回收批次的生產線沒有重大問題,製造廠正在進行矯正及預防措施。此外,賽諾菲並未收到此批號其他藥錠或其他批號的類似投訴,也並未收到來自其他由同一製造廠生產產品有此類不良品質情況,若病人有任何疑慮,建議退回醫院、藥房進行回收,但若病人仍有其他健康上的疑慮,建議與醫師諮詢討論。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影/持續胸壓迫,冒冷汗、想吐 恐是心肌梗塞找上門快就醫
心臟疾病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冬天又是好發季節,衛福部基隆醫院最近收治病患明顯增加,治療心血管疾病應該吃藥或做心導管好?心臟內科醫師蔡泉財說,要相輔相成,他也提醒,有胸悶,胸壓迫,很喘,冒冷汗,很想吐持續20分鐘以上,就要趕快到醫院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找上門了。蔡泉財說,日前,一位89歲阿嬤到門診就診,告知30年前曾作過冠狀動脈繞道術,但最近1~2個月大約每兩天會胸痛一次,但很快就會緩解,經診斷檢查後發現有心肌缺氧變化,藥物治療一週後症狀仍持續。另一名77歲男性,因走路時會喘,必須每走一小段路要停下休息,但如果沒有活動就不會喘。這2位個案經心導管檢查治療後,症狀皆已改善,目前僅藥物治療及門診追蹤即可。蔡泉財醫師表示,以上類型之個案常常以為休息一下過了就好,往往疏於就醫檢查治療而錯失黃金治療期,讓自身處於風險之中,嚴重時會造成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他指出,心導管檢查是心臟科常見的侵襲性檢查,其危險性小於千分之一。病人於局部接受麻醉後,醫師在手的橈動脈置入血管鞘(sheath),將導管送至冠狀動脈中,以便注射顯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出來,了解心臟血管狹窄的位置及嚴重程度。心導管檢查除了可用於診斷疾病外,亦可同時作為治療的術式。依病灶嚴重程度,由醫師專業判斷建議置放血管支架或繞道手術,一般術後在醫院觀察一至兩天即可出院。做完心導管治療後,病人仍需依照醫師的處方規律服藥,並少吃高膽固醇食物、戒煙、適當運動、控制血壓及血糖,如此也可減少全身性血管再狹窄的危險。蔡泉財指出,慢性缺血性心臟病2到5分鐘會緩解,去看門診即可,但如果胸痛持續,冒冷汗,或是喘不過,要趕快來醫院掛急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越早治療越好。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羅景全表示,心臟科醫生被戲稱是水電工,心導管治心律不整,要電燒,血管不通,要把它打通,放支架。蔡醫師是專家,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是國人常見的問題,也是國人將來上天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冬天,容易發生,要注意。
-
2019-12-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到底該不該去急診?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對一般民眾而言,身心不適又無法緩解的時候,往往是最著急的,但是看著新聞反覆放送濫叫救護車,濫用急診資源的負面新聞,內心難免對於要不要去急診室起了遲疑,甚至有些人忍耐著病痛不敢就醫,最終造成了病情的延誤及自身的損失。事實上,依照筆者在急診室的工作經驗,要求一般民眾判斷出危急病症是近乎困難的事情。即便有豐富的衛教宣導教導民眾認識各種急症,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緊急病症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更加不能以此苛責病家,或是將責任轉嫁,導致民眾不敢使用急重症醫療資源。急症之所以為急症,正是因為治療的急迫性,一旦延誤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或難以挽回的後果。為了讓民眾有一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可以初步判斷急症,筆者統整了危急病症的主訴,整理出一套可以簡易識別急症的通則,簡述如下:1.快速惡化的病症要注意:身體上的病痛,如果有快速惡化的情況,必須要考慮屬危急病症。例如前兩天感冒,接下來合併發燒及呼吸喘,很可能是快速進展的肺炎,甚至會惡化到呼吸衰竭而導致生命危險;又例如腹部悶痛,在兩天內進展為右下腹痛且不見緩解,極可能為闌尾炎,若不就醫可能導致闌尾破裂併腹膜發炎及敗血症,亦屬高死亡風險。此外,短時間內產生的的胸痛背痛,一樣也是一種快速惡化,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一旦卻診需要儘速由心臟外科醫師接手處理。2.影響功能的病症要注意:疾病如果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減損,也應該要提高警覺!舉例來說,急性心臟衰竭會導致患者胸悶喘不過氣,難以下床。泌尿道感染併發敗血症,可能是老人家突然全身虛弱,無法進食如廁的背後原因。如果劇烈頭痛合併走路歪斜,不斷嘔吐,也暗示顱內有嚴重問題。又例如頭部外傷合併失憶,想不起事發經過,也要當成是一種功能喪失,若再加上危險機轉,老年,有使用抗凝劑等風險因素,則要考慮顱內出血的可能性,若症狀不減反增,務必到急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電腦斷層及進一步診治。3.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要認識:基本上,各種衛教宣導教育民眾的疾病,多半就是有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例如短時間產生的臉歪嘴斜,單側無力暗示著腦血管梗塞,必須盡快到急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適合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安排動脈內取拴術。此外,胸口悶痛輻射至左肩麻痛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須分秒必爭到急診安排心電圖檢查,以便在時間內打通冠狀動脈,避免大片心肌壞死。患者路倒如果沒有意識呼吸,可能為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狀況,身邊的民眾如果學過CPR,就可以儘速給予胸部按壓並早期求救,早期使用AED去顫。否則的話,血液停止流動五分鐘,大腦就會壞死,即便最終救護車抵達現場把患者救回,也可能會成為植物人。綜觀上述,筆者提出了三項簡單判別急症的參考原則,並列舉了數項危急病症作為舉例。事實上,需要儘速就診的急症不僅於此,當中亦可能有症狀嚴重但疾病本身不危急的情形。筆者希望一般民眾在閱讀本文之際不要拘泥於一個又一個的疾病種類,而應該退回到本文的初衷: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作為病症是否危急的參考。實務上,民眾依照此原則到急診求診,勢必會有一定比例最終判定為非危急病患。舉例來說,腎結石造成的腹側疼痛會高達九級痛(接近產痛),但是在確診後等待碎石術安排期間如果又痛起來,往往只需要症狀控制即可。又闢如急性腸胃炎可能導致患者發燒及上吐下瀉等極度不適,但其實只要維持基本水分及養分攝取,好好修養等待疾病自然病程結束即可痊癒,甚至不需要使用藥物。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有所困惑的民眾可以參考此原則判斷病痛是否危急,以期能減少不必要的延誤,也希望就診民眾在醫師判定為非危急病症後,亦能耐心配合急診室的診治流程。
-
2019-12-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罷工有前兆 這些症狀一周3次以上要當心
上個月27日台灣男星在中國錄製節目驚傳突發心因性猝死而過世,享年35歲令人惋惜。現代人隨著生活壓力增加、飲食精緻化,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又近年來24hr健身中心林立,許多年輕人聽說熬夜加班後運動一下可以放鬆心情,其實裡面卻暗藏危機,不可不知。『心因性猝死』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使心臟停擺,而這些病人大多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問題。冠狀動脈為提供心臟血液的主要血管,當接近完全或完全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肌肉的細胞損傷,以致心臟缺血無法順利搏動出含氧血液而導致休克致死;經驗和研究發現,如果在吃飽後、運動中、或洗澡時,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或是常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升到咽喉,甚至會合併胸部悶痛易喘、頭痛噁心、左上臂或背部麻木,這些都是典型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若一周發生3次以上,請民眾千萬別輕忽,應儘速就醫檢查。 中醫稱之為「胸痺」,因胸中氣血阻塞不通,而導致心臟功能失調的疾病。中醫認為胸痺乃因胸陽不振、痰濁瘀血等痺阻心脈,進而影響心血管循環系統,多見於中老年人,症狀包括心律不整、喘氣,左胸悶脹疼痛,其不適感亦可能放射至背部與手臂。中醫治療上講求辨證論治,依照狀況可服用炙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等方劑,此外,亦可配合穴位的刺激如:極泉穴和內關穴,對心臟功能具有調和與保護的功用。極泉穴位於腋窩的正中央,當手伸高時,會有明顯凹陷處即是此穴。內關穴位於手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三根指頭,兩筋之間。 若要預防心臟疾病找上你,建議一定要拒菸、控制三高、健康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並定期做健康檢查,若有上述不適症狀出現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千萬不可存著「撐一下就好了」的心態。
-
2019-12-09 橘世代.健康橘
哈佛研究:早發性停經者更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早發性停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11月刊登哈佛醫學院世代研究,顯示40歲以前就停經的女性,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3至8成不等。上述研究利用英國生物銀行資料庫,從2006年至2010年追蹤近14.5萬名女性至2016年,發現在40歲以前就停經者,無論自然發生或手術使然,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較高;其中自然早發性停經者的罹病風險增加36%,因卵巢切除手術導致停經者的罹病風險增加87%。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缺血性中風、周邊動脈疾病、靜脈栓塞等。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常務理事、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雌二醇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一旦減少會影響代謝、血管收縮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等,因此更易發生三高、心血管疾病、身體脂肪組成與體型改變等。女性越早停經、越早發生雌二醇分泌減少,心血管疾病有可能提早在50歲前就發生。這群人要預防三高,除了遠菸害、健康吃、勤運動、控制體重、定期健檢等,國際上同時建議在停經後使用荷爾蒙療法,「除非是罹患乳癌等不適用荷爾蒙療法的病人,否則一般建議持續用到正常停經的年齡」。陳芳萍提醒,每個人基因與疾病狀況不同,荷爾蒙療法並沒有統一適用的劑量,建議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人,每半年到一年追蹤一次,追蹤項目包括血液生化檢查、生殖系統與泌尿系統檢查等。另外,如想購買服用保健食品,應先徵詢醫師或藥師意見,以避免長期使用或過量使用提升罹患其他疾病風險。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4 科別.心臟血管
秋冬好發心梗!注意心臟4核心症狀,減少運動性猝死
案例一:保一總隊第一大隊51歲張姓警務員,2019年10月31日下午在三峽營區內運動時,忽然昏倒休克,他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後不治。據了解,張疑有心血管疾病,血壓時高時低,他今天下午在營區內自主運動時,忽然昏倒。其他同仁見狀立刻通報救護人員,但他送醫後仍回天乏術。案例二:警政署保五岡山園區,代為訓練2018年特考班學員,1名37歲的黃姓學員,2019年9月30日上午6點多進行晨訓時,跑1,500公尺,10分鐘後突然昏倒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搶救2個小時後宣告不治,讓家屬非常錯愕。案例三:高雄捷運公司賀姓副總經理於2019年9月28日清晨跑步後突然趴倒在地,經搶救送醫仍宣告不治,疑心肌梗塞!近期已發生多起跑步猝死的事故,有不少跑步愛好者有些疑惑,為什麼看起來很健康的人,跑步也會猝死呢?其實跑步時猝死為運動性猝死,其原因及可能潛在疾病有冠狀動脈疾病造成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突發的惡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大面積肺栓塞、以及主動脈破裂等。運動本身會增加心臟負荷,長期運動的人群較普通人群,心臟的負荷比較重,這會形成心臟肥厚,易造成心肌缺血猝死比一般人群確實要高很多,但規律運動又有益於心血管。猝死前,身體發出哪些警訊?以心因性猝死而言,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當意識到有可能會面臨猝死的問題時,就不能不對我們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有所了解,並隨時加以留意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而上述的警訊正在對我們透露「心臟」肯定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可能是先天或是後天所造成。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等大結構的問題,使得心臟的收縮功能產生變異也可能是一些小結構出現了問題,如血管裡有非常微小的阻塞,必須進行基因分析等詳細檢查才會發現。在先前的研究中,與運動有關的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在每10萬人年0.6至2.1之間,但平時沒症狀者確難事先辨別出;若運動時有異常症狀如胸口不適、頭暈、異常氣促等,必須赴醫院檢查是否有潛在疾病,已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家族病史等)者,在接受運度訓練前最好能先至醫院檢查是否已有心血管疾病,並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運動性猝死發生。面臨秋冬之際更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運動前需先有暖身活動,運動後也需注意保暖,以減少運動性猝死發生。
-
2019-11-25 養生.聰明飲食
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這樣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47歲的蕭先生,為了健康,已戒菸十多年,飲食也以地中海型飲食為主,並保持固定運動習慣,唯一缺點是愛吃甜點。經由例行性的健康檢查發現,蕭先生心血管疾病風險參考指標的丙二醛MDA指數竟高達2.41nmol/ml。原以為是甜點吃多造成,但不嗜甜的蕭太太該指數也偏高,經醫療團隊追根究底,才發現是用油烹調方式錯誤導致。原來,蕭太太認為初榨橄欖油營養價值高,不論煎、炒、炸都用相同油品,殊不知,橄欖油較不適合高溫烹調。經過溝通調整用油後,目前,兩位的丙二醛MDA指數已經恢復正常。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調查發現,七成民眾居家用油觀念錯誤,最常見的是橄欖油錯誤使用。基本上,不同烹調方式應使用不同油品,而該觀念未能深植人心。而且大家對於初榨橄欖油都抱持著健康印象,認為不管是煎、烤、煮、炸一罐用到底就可。事實上,橄欖油較適合低溫烹調,若加熱溫度到達發煙點,讓油脂氧化,反會形成回鍋油問題,嚴重危害健康。煮菜時,很多人會以油鍋冒煙作為「夠熱」的判定點,這是很危險的作法。因為,如果看到鍋裡油品持續冒出煙,代表油已經被加熱到超過「發煙點」,當油到達發煙點時,油品就會氧化變質,有害健康。林美秀指出,許多人常吃重複使用、加溫過度的油品,或使用不適合的油品做烹調,易使體內自由基含量增加。當體內自由基過多時,會破壞體內正常細胞而引發疾病。她進一步說明,MDA丙二醛是不飽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攻擊過氧化後的產物,可做為脂質過氧化作用之指標。若體內MDA丙二醛累積越多,表示細胞受傷害機率高;MDA丙二醛形成越快,表示身體抗氧化能力較差。MDA丙二醛能破壞膽固醇傷害動脈血管,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該數值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參考指標,當超過標準值1.1時,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就算身體尚未產生病痛,仍是個警訊。此外,MDA丙二醛亦會破壞DNA,可能導致癌症,並加速老化發生,使肌膚產生斑點、皺紋等。林美秀提醒,為了降低MDA丙二醛傷身機會,平時飲食應多以蒸、煮、滷的菜色取代油炸、油煎;居家烹調應依據烹飪方式選擇不同油品,如橄欖油較適合低溫烹調或涼拌,若需高溫煎炒,則選用耐高溫的葡萄籽油。愛吃零食及甜點的人,應避免食用含有酥油或反式脂肪的餅乾糕點,可用羊羹、紅豆湯、蒸蛋糕等中式甜品代替。此外,建議適時補充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等,以增強對抗自由基能力,並戒菸、戒酒,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諮詢專家/聯欣診所院長 林美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