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醫療.一般外科
搜尋
內痔
共找到
29
筆 文章
-
-
2024-06-04 醫療.消化系統
每個人都會有痔瘡!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嚴重?醫師曝關鍵原因、治療改善方法
痔瘡,是一種很常見的良性肛門疾病,但大家對它的了解卻不多。它不像感冒,人們能輕鬆地分享經驗,痔瘡因為處在敏感部位,而使人羞於啟齒。蒙上了這層紗,痔瘡成了充滿負面意涵的詞彙,人人聞之色變,甚至不願尋求醫療協助。可是,痔瘡真的有這麼可怕嗎?就讓我們用幾分鐘的時間好好地認識它。人人都有痔瘡!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嚴重?痔瘡其實是一種人類老化過程中會出現的生理變化,每個人都會有,輕度的痔瘡組織覆蓋在肛門括約肌上,協助肛門關閉。但為什麼有的人會比較嚴重,甚至出現症狀呢?這可得歸咎於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了。痔瘡的發生是由於重力影響及腹內壓力上升,進一步導致下段直腸黏膜下、肛門皮下的血管擴張、變形,若腹壓高的情況持續,痔瘡自然會越來越嚴重。常見造成腹壓增加的行為包含便秘(大便較硬、需用力解便)、久坐馬桶(邊蹲廁所邊滑手機或看書)、慢性咳嗽(與抽菸導致的慢性肺病相關)、負重工作、重量訓練、懷孕(孕期中後期)等,由此可知,想要避免痔瘡惡化的第一步,就是從個人開始做出改變。痔瘡分為「外痔」和「內痔」痔瘡根據解剖位置分為外痔和內痔,若兩者皆有則稱為混合痔。外痔主要分為一般外痔和含有血栓的血栓痔,而內痔又依嚴重程度分為一至四級。痔瘡的症狀包含肛門出血、腫塊、搔癢、有異物感,當然,除了痔瘡之外,還有其他疾病可能有這些表現,包含感染性疾病(肛門旁膿瘍、廔管)、發炎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及肛門直腸腫瘤。因此,當症狀出現時,請至大腸直腸外科就診,以確定診斷並開始接受治療。 痔瘡如何治療改善?分為「改善病因」和「症狀控制」兩個面向,作為痔瘡的第一線治療。前者針對排便順暢與否、大便的質地進行行為模式及藥物調整,避免已形成的痔瘡變嚴重,例如戒掉帶書或手機進廁所蹲馬桶的習慣、有強烈便意再進廁所,以減少腹部出力的時間,而使用益生菌、軟便劑則是改變大便的硬度,目標是維持軟的成形便,若是劑量過強變成水便,亦會刺激痔瘡組織,使症狀加重。症狀控制的部分包含溫水坐浴、局部用藥和口服藥物,以6至8週為治療週期,若症狀仍未改善,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痔瘡的手術時機與術式選擇無論外痔或內痔,手術時機皆為症狀影響生活,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可選擇的手術方式,就因內痔、外痔而有所不同了。一般所聽到的「微創」痔瘡手術包含橡皮筋綁紮、雷射、痔瘡動脈結紮術和使用環狀切除器所進行的痔瘡環狀切除手術皆是處理內痔的方法,因傷口較小、恢復期較短而受到歡迎,但其效果可能因內痔的嚴重程度而異。外痔的手術方式選擇不多,需要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才能將長在肛門口的贅皮及外痔組織摘除,故傷口較大,約需2至6週的恢復期。術式的建議依據個人疾病狀況而有所不同,請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接受評估,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外痔與內痔的治療與手術方式 掌握痔瘡的生成脈絡,了解它、接受它、處理它,並預防它再次復發,是患有此疾的最佳解方。再次強調,生活習慣的調整與平日的保養是非常重要的,請務必做好自己的肛門守護員,有餘力時,也可以將這些知識分享給周邊有需要的親友,共同探究「痔在」生活的秘訣。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4 醫療.消化系統
雷射痔瘡還需要止血?醫師解析治療痔瘡中隱藏的「非必要收費」!
雷射痔瘡還要自費使用止血產品?傳統痔瘡手術與雷射手術相比的優缺點?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長陳自諒在臉書發文,附上自費特材同意書照片並指出,「是時代不同還是我的訓練不足,雷射痔瘡標榜微痛手術且並無傷口,為什麼還需要敷料和止血的產品,這樣的做法可否接受公評?」底下不少人留言支持其論點,「是有多不會開刀需要上這麼多止血的東西」、「亂收費,並不恰當」等。馬偕醫院副院長許希賢表示,痔瘡雷射手術各家收費不同,自費費用約3至5萬不等。傳統痔瘡手術跟雷射手術比起來,傷口疼痛度高,但是處理得會更徹底,復發率較低;雷射手術只能針對內痔,但是做完後復原就快,休息一兩天就可以上班了。痔瘡的種類有哪些?如何選擇治療方式?痔瘡又可分成內痔、外痔以及混合痔,內痔是指發生在肛門裡面,外痔則是發生在肛門外,混合痔則是內外都有發生許希賢以臨床經驗來說,通常會建議患者是痔瘡症狀是以出血為主,且是內痔出血者做雷射,效果才會比較顯著。如果是肛裂出血或是外痔用雷射處理效果會比較差也不適合。另外,有時候也會選擇雷射處理內痔搭配傳統手術處理部份的外痔。雷射痔瘡手術是否需要其他自費醫材?許希賢表示,雷射手術本身就沒有傷口,用膠原蛋白、止血產品等意義不大,自己通常是雷射完使用止血藥布,但此為健保給付項目,民眾不需要額外付費。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痔瘡為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病人常出現肛門癢、肛門燙、肛門有異物或是出血等狀況。很多病人會擔心痔瘡演變成「癌症」,其實痔瘡只是下腹腔循環不好,導致靜脈血管腫脹,並不會變成腫瘤。通常久站、久坐者,缺乏運動,或是生完小孩的女生特別容易發生痔瘡。元氣百科提供痔瘡預防三重點★飲食:多吃高纖飲食,如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如:油炸、辛辣,同時須戒菸、戒酒。★生活:養成正常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避免久坐、久站、熬夜。★排便:保持排便順暢,避免便秘,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資料來源: 元氣百科-痔瘡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1-1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今年將改支付標準 著重兒科等弱勢科別
今年為全民健康保險法上路30周年,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宣布將全面改革醫療服務支付標準,投入36億元檢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更為解決少子化困境,將強化兒科、婦產科等弱勢科別點值,同步因應國人的醫療需求,如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調整點值,新版支付標準最快2025年上路。隨著醫事人力短缺、醫材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石崇良表示,健保支付標準已到必須重新檢討的時候,健保才能永續經營,此為未來兩年工作重點。健保署將採用RBRVS評估,針對4500項醫療服務檢討,使各醫療專科、次專科支付標準趨向一致,未來點數可能有升降,但將提供合理的給付。石崇良說,健保為總額制,各科醫療支付標準必須ㄧ併檢視,相關規劃研究已於去年完成,今年將邀集各醫學會共同研議,並於明年討論後年健保總額時納入討論,整體預計最快於2025年進行調整,目前將以兒科為優先規畫。兒科診療不易 專家:增加點值留人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石崇良表示,首波檢討的重點科別為兒科,小病人不易照顧、診治,在收治重症病童時,更加辛苦,加上少子化,讓兒科人力變少,有必要列入首要改善目標。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表示,幫助哭鬧的小朋友看診需要更多心力,但診療費不成比例,少子化更導致兒科醫師短缺,連台大也都面臨招不滿的窘境。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陳銘仁指出,兒童的藥劑量比成人低,藥費也低,因此健保給付較低,但藥師又必須分藥、磨粉,耗費心力;小小孩怕打針,哭鬧不休時,需要多人協助,當然期待診療費用能夠加成,包括增加急重症、加護病房診察費、年齡較小的病童加成給付等,目前於細節部分都會與健保署進行討論且逐步爭取。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黃立民表示,兒科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確實應增加給付點數,提高給付後可提升小兒科醫師收入,藉此吸引年輕醫師加入;目前只調整急重症給付點數,以致不少兒科醫師紛紛轉往急重症發展,一般兒科醫師卻短缺,但兒科醫師重要的是,「把一般的病看好,不要成為重症。」 另目前健保給付兒科一般門診及一般住院診察費已有加成,黃立民指出,但不限兒科醫師,內科等科別也有加成,如耳鼻喉科醫師幫兒童看診也獲加成,這部分也須討論。若可增加一般門診及住院診察費點數,再讓加成給付限小兒科醫師,以這兩點先進行改革,相信兒科醫師人數很快會上升。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期望兒科醫療給付點值可以保障1.1元。不過,他認為不應從總額支付額外費用,而是由公務預算編列,畢竟健保總額沒有增加,一昧地增加點數,點值反而被稀釋,「這是空口說白話、空中樓閣,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此外,少子化下,小病童人數變少,讓部分兒科醫師在面對重難罕症等小小病人時,專業能力不足,衛福部為此研擬補助兒科醫師出國研習新技術。倪衍玄指出,台灣兒科醫師治療B型肝炎病童的醫術成熟,但對於照顧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經驗明顯不足,透過補助讓年輕醫師有機會出國,可截長補短。醫療服務與點值不符比例 健保署:將全盤檢討至於急診醫師以CPR救活一名垂死病人,健保點值1千多點,但中醫門診把脈睡眠障礙卻能獲2千多元。再以神經外科醫師的開腦手術為例,需6年以上的專科長期訓練,且一次動腦手術平均時間超過6小時,健保點值約為3萬點上下,但手術相對複雜,風險高,易有醫糾;相較之下,處理內痔手術,手術容易、風險極低,則有近4千點。隨著科技發展,不少輔助機器可以大幅醫師縮短手術時間。例如白內障手術,以前病人要住院,現在手術時間縮短,術後就可以返家;「達文西手術」是機器成本高,但也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石崇良指出,將考慮調整給付方式。石崇良表示,支付標準確實有必要全盤檢討,評估依據為每個醫療服務項目,醫療人員需付出多少相對勞力、代價、訓練等,且為因應國人醫療需求,健保署也將調整精神疾病、心理諮商等相關點值,但因涉及層面廣泛,預計利用一至兩年時間與各專科醫學會討論,蒐集及整合意見後,再做跨科別比較,避免不同科別間出現爭議,以期給付更為公平,新制最快明年上路。目前在2024年健保總額已編列專款,醫院及西醫基層分別編列26億及10億元,等到啟動調整就可使用。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點值調整是好現象,但建議不要從健保總額撥款,可從菸捐或是補充保費等處著手,增加經費來源,否則對點值仍有影響,也容易引起其他科別醫師不滿。(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4-01-04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3習慣改善痔瘡,首先戒掉帶手機進廁所行為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連「上廁所」都要帶著手機一邊滑一邊上,小號小滑、大號大滑。醫師提醒,久坐會讓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形成「痔瘡」,若乾燥的便便在排出過程中,摩擦到就會出現痔瘡流血、疼痛等不適症狀。日常飲食要注意清淡外,也要避免上廁所一上一、兩個小時的習慣。男女痔瘡比例差不多 原因大不同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指出,臨床觀察,大約45%健檢民眾有程度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並非男性專利,男、女比例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年輕女性痔瘡多因便秘,使痔瘡更形惡化,有生育經驗的女性,則多因懷孕影響下腹的靜脈血液回流,引發痔瘡。男性痔瘡多與久坐有關,饒樹文說,以計程車司機為例,為了拚事業連續在駕駛座上工作12小時,生活雖無虞,但每日例行的「清腸子」卻發生極大障礙,經常因為痔瘡出血使肛門疼痛不堪;無獨有偶,不少久坐上班族也有類似的困擾。久坐與痔瘡的關聯,饒樹文表示,門診中痔瘡病人確實有久坐習慣,原因在於痔瘡是肛門附近的靜脈叢充血擴大,乾燥的便便在排出的過程中,摩擦肛門附近腫脹的靜脈,引發出血、疼痛等不適症狀。痔瘡痛不痛與嚴重度無關 第四級脫肛恐推不回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度,第一度痔瘡有出血現象;二度則除了出血,還會有脫肛現象,只是脫出的腸段可再行縮回;第三度痔瘡則是出血、脫肛,但脫出腸段得靠手推回;第四度痔瘡則是脫肛嚴重,推也推不回或稍一推回、走路卻又掉下。有時痔瘡不會有痛感,是否屬於不嚴重個案?饒樹文說,痛不痛與痔瘡嚴重度無關,得看是內痔、外痔還是混合痔。內痔是指靜脈發生腫脹的區段位於齒狀縫之上,該處無神經支配,故不會有痛感;外痔則在齒狀縫之下,有神經支配,會有疼痛感覺;混合痔則合併內外痔都有,也會有痛感。3習慣改善痔瘡饒樹文建議,要改善痔瘡,得從日常生活著手。1.生活習慣:避免便秘、熬夜2.飲食習慣:避免喝酒或吃辣椒,飲食儘量清淡。3.排便習慣: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速戰速決,不少人上廁所會花上一、二個小時的時間,帶著手機邊滑邊上,坐在馬桶上經常無可避免的讓肛門附近靜脈回流不佳,痔瘡反而變得更嚴重。【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痔瘡(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17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醫曝左右側腫瘤症狀差異
在門診,常會有病患因為血便來就診,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排便次數變多、變細、有黏液,擔心會不會和大腸癌、直腸癌有關而來的。事實上,除了疾病,還有其他可能會造成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的原因,以下我們就來進一步談談。造成血便的原因為何?一般來說,正常的糞便應是黃褐色,不過有時受到疾病、飲食、生活習慣等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不同顏色的血便,常見如下:.鮮紅色血便:通常是肛門附近出血,例如肛裂、痔瘡所造成。糞便是正常的黃褐色,但有鮮血沾在糞便上,或是僅流鮮血。.暗紅色血便:可能是下消化道 (包括小腸、大腸及直腸 ) 出血所造成,例如左側大腸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紅蘿蔔或番茄。因為血液會在腸道中與糞便混合,所以糞便會呈現暗紅色。.瀝青黑色血便:可能是上消化道 (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 出血所造成,例如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也有可能是有服用鐵劑、吃了豬血或動物肝臟等食物。因為胃酸會和血紅素中的鐵質作用,所以糞便會呈現瀝青黑色。肛門口良性疾病也可能造成血便排便後擦拭時看到鮮血或糞便上沾有鮮血、感覺肛門口疼痛,都是我們最常可以直接察覺不適的狀況,而以下2種疾病最常造成這些狀況。1.痔瘡:血管靜脈叢的靜脈曲張表現,屬於良性組織,可以分成內痔和外痔。當內痔大到一定的程度,靜脈就會曲張、比較腫脹,此時如果糞便比較硬 (例如便秘時),就容易在經過時摩擦出血,形成內痔出血。通常內痔的出血量會比較大,但比較不會有疼痛感,屬於無痛性的血便。相對而言,外痔因為有血栓,就會造成肛門疼痛。2.肛裂:乾硬的糞便經過肛門口時,所造成的撕裂傷口。一般而言,肛裂會合併肛門疼痛及血便,而且會持續疼痛,排便的時候傷口會刺痛,感覺像有刀子在割。另外,當肛門口被硬便撐開而產生傷口,復原後又反覆發生,就會形成慢性的傷口。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可以分成右側和左側來看,比較早期的大腸癌或是腫瘤還沒有很大顆時,因為沒有造成腸道阻塞,因此就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使得早期症狀不明顯。此外,腫瘤出現在右側或左側大腸,可能出現的症狀也有些差異。.腫瘤在右側大腸:糞便在此處時還沒有成形,因此通常腫瘤要長到很大顆,甚至造成腸道阻塞,才會有症狀。症狀則是常以慢性貧血表現,比方說可能是先發現血紅素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右側大腸癌。另外,也可能會有腹部腫脹、體重減輕等症狀,不過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通常已經長到很大了。.腫瘤在左側大腸:通常腫瘤已經造成腸道部分阻塞時,才會出現以下症狀:血便、排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加、解不乾淨、裡急後重等。然而,大腸癌與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排便習慣改變,表現的方式有些雷同。因此,若長期有排便習慣改變的問題,建議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來確認原因。總結而言,糞便顏色和排便型態改變可能與疾病、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於平時可作為自我觀察的參考,不過若想確認原因或診斷,仍需以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來排除其他消化道的問題、大腸癌的可能性等。【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謝孟樵醫師】大便有血!是痔瘡出血還是大腸癌前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6 醫療.消化系統
痔瘡會自然好嗎?和大腸癌「大便流血」差在哪?醫解析痔瘡成因、高危險群、預防治療
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痔瘡(Hemorrhoids)是很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人罹患痔瘡機率竟高達86%,盛行率高到有「十人九痔」的說法。痔瘡是肛門部位的良性疾病、血管軟組織老化的症狀,有時問題並不大。到底痔瘡會自己好嗎?什麼狀況一定要看醫生?要看哪科?快讓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的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謝寶秀一次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痔瘡?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肛門組織,肛門組織(也可說是痔瘡組織)是在括約肌和肛門黏膜中間的那一層,它的成分最主要就是血管叢(靜脈叢)、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纖維。正常的痔瘡組織在人體當中扮演著緩衝的作用,如排便或排氣時肛門打開及閉合,這時痔瘡組織的作用就是不讓糞便或氣體溢出,就如同氣密窗的軟墊一般。但若是肛門組織的老化、血管叢發炎、擴張,或是其中的結締組織鬆脫、滑動,才會變成「有症狀的痔瘡」。痔瘡的分級痔瘡又分為外痔、內痔以及混合痔,大多數的患者都為內外混合型的痔瘡。內痔、外痔又要如何區分?內痔位於肛門內的齒狀線(離肛門口大概一兩公分的地方)之上,而從外面就能看見的辨識外痔。痔瘡的分級.第一級:痔瘡組織在肛門內.第二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且會自動縮回.第三級:痔瘡會脫出肛門口,需要靠外力推回去.第四級:痔瘡完全脫出肛門口,且無法縮回痔瘡症狀有哪些?其實痔瘡的症狀並非都是很明顯,像是軟墊滑脫出來,造成痔瘡露在外面,就像有一塊肉塊。還有,我們的肛門黏膜會分泌分泌物潤滑肛門周邊組織,若血管叢發炎,造成分泌物變多,就會刺激肛門周邊組織,演變成搔癢。當發炎較嚴重時,大便時就可能引發黏膜破裂(血管叢發炎充血,因此表層的黏膜就更容易被摩擦),導致流血及肛門搔癢的狀況。那內痔、外痔的症狀又會有所差異嗎?內痔的症狀通常不太明顯,通常是出鮮紅色的血、肛門搔癢;外痔的症狀則可能有疼痛、腫脹、異物感等。有時候外痔的血管破掉、積血,造成血栓,這時會伴隨著急性產生的疼痛。和大腸癌的「大便流血」差在哪?有人會問說,大腸癌也會大便流血,那要如何分辨?痔瘡出的血為「鮮紅色」;大腸癌的出血通常比較偏「暗紅色」,但也是要看腫瘤的位置,若腫瘤靠近肛門,也有可能出現鮮紅色的血便。若是這種情況,我們會建議患者來門診評估,觀察流血的量、顏色,以及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肛門破皮、肛裂,大便時也可能會痛、流的血也為鮮紅色;若是腫瘤,可能還有會大便習慣改變的狀況產生。但是我們評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了,通常腫瘤比較常發生在5、60歲人身上,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如果你大便流血是鮮紅色、同時還是年輕人時,理論上我們會先懷疑是痔瘡流血的機會比較高,但如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症狀無改善,就會建議到大腸直腸肛門科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長庚醫訊資料顯示,會造成痔瘡的原因一般有:1、年齡2、長期便秘3、長期腹瀉4、懷孕5、久坐、久站6、飲食習慣不良:如低纖維飲食、常吃辛辣食物、酒精攝取痔瘡可以做哪些治療?痔瘡的治療,大部份用藥膏、塞劑就可以了,目前市面上的藥膏跟痔瘡的塞劑有抗發炎、止血的效果,建議在有症狀時使用,因為大部份的藥膏含有類固醇,不建議長期使用,用幾天後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使用。至於是否要開刀去除?並非到了第四期一定要開刀,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症狀是否會影響生活,倘若使用藥物、改善生活習慣後沒有改善,就建議可以手術將之去除。1、橡皮筋結紥:使痔瘡缺血萎縮乾枯脫落,用於輕微內痔。2、雷射/紅外線:燒灼痔瘡組織,使痔瘡萎縮,用於內痔血管叢。3、傳統痔瘡切除術:將內外痔組織完全切除,缺點為術後傷口較為疼痛4、超音波刀:對組織傷害比較少,疼痛也相對比較低。痔瘡可以怎麼預防?如同剛剛提到,若出現有症狀的痔瘡就需要擦藥,待症狀改善,但痔瘡不可能永遠不見,因此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提到保養,要做的便是:1、改變生活習慣,如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刺激性飲食2、排便習慣:避免便秘、拉肚子。拉肚子時,肛門會用力,就可能使肛門組織脫出,一天拉兩、三次都沒有問題,但一天拉肚子超過十次可能就要注意。3、排便避免久坐:蹲馬桶時肛門會一直用力,就可能讓原本有痔瘡症狀的人惡化。我們建議蹲馬桶不超過5分鐘。有生產過的婦女也因為骨盆腔組織較疏鬆(包括子宮、肛門組織下墜),排便可能會比較排不乾淨,這時便不需要強求一定要排到完全乾淨。4、上廁所不要擦太多次,建議不超過三次。過度摩擦恐會破皮、濕疹,導致搔癢的狀況。若感覺擦不乾淨,建議用水沖、或免治馬桶、濕式衛生紙(不要有消毒、芳香等功能)即可。參考來源:長庚醫院:什麼!人人都有痔瘡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痔瘡其實不是問題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2 醫療.消化系統
久坐族的2大危機!醫師告訴你為何便秘和痔瘡容易找上門原因
前言40歲的王先生擔任某公司的行銷企劃,他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一早就被安排了滿滿的會議,從客戶、小組到主管會議常常開到超過午餐時間;開完會老闆交付了許多任務,由於時間緊迫,午餐選擇吃快餐、狼吞虎嚥完就回到座位繼續坐下來辦公;而為了把想法變成正式的報告只好一路加班到晚上,連坐了12小時後下班再買個鹹酥雞當宵夜,回家當沙發馬鈴薯躺著追劇。這樣長期久坐、運動量不足且飲食不均衡的狀況讓王先生出現了便祕和痔瘡的困擾,加上業績壓力加重了病情,讓他趕緊來就醫。王先生「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與三餐不正常」的久坐族日常,是否跟您很像呢?小心!便秘和痔瘡很有可能找上門喔!第一危機:便祕便秘的症狀?便祕是一種因人而異的症狀,根據每個人習慣的排便頻率、感受而有不同。但臨床醫學上會認為,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就可能是便秘了:.正常排便頻率為1天3次~3天1次,如果頻率更低就需要注意了.排便需要很用力、不太順暢,且會有大不乾淨、殘便的感覺.大便形狀乾硬、一粒一粒誰容易便祕?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世界盛行率約為20%。在美國,便祕盛行率為16%,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越高,大於60歲的盛行率為33%。而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台超過525萬人有便祕困擾,國人一年甚至要吃掉4.6億顆相關藥物,其中台灣前10大飽受便秘之苦的行業囊括行銷、活動企劃人員 (57.9%)、助理及秘書 (57.1%) 和專櫃銷售人員 (54.5%) 等久坐上班族。其中女性與男性的患病率為3:1,女性更需注意便秘問題。為什麼會便秘?便秘可分為原發性便秘和次發性便秘。纖維攝取量不足、水分不足和腸胃蠕動緩慢歸類為原發性便秘,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能幫助腸胃道蠕動、加速排便,而水分能夠潤滑大便避免過乾或過硬,因此缺少纖維或水都有可能導致便秘;而坐姿不良和活動量不足使得腹部血流循環不順將加劇腸胃蠕動緩慢的問題。生活壓力大造成緊張焦慮等情緒因素也會讓便秘不時發生。次發性便秘較不常見,定義是由藥物或是其他疾病間接引起。老年人過度依賴瀉劑,只要短暫停藥反而會有「反彈性便秘」,或是某些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影響排便狀況。 第二危機:痔瘡痔瘡的症狀?痔瘡可依生成的位置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長在直腸內,肉眼是看不到的,因為那裡的神經分布較少,所以通常疼痛度是不明顯的,排便時有可能出血;外痔長在肛門外,肉眼可見,除了排便出血,會較疼痛、異物感明顯、有血栓的風險,讓人坐立難安,連分手的痛都沒有痔瘡痛。一般來說會漸漸從內痔發展到外痔,也就是「脫垂」讓痔瘡從肛門內慢慢跑出來到肛門外,病程可分為四級,只有第一級可以自癒。大部分的人對痔瘡的印象基本上都知道會痛,其實痔瘡的症狀還包含:.排便時出血.直腸部位搔癢和刺痛.疼痛、不舒服.肛門四周腫脹.肛門周圍出現團塊誰容易得痔瘡?全世界痔瘡的患病率約為4.4%。 在美國,每年有150萬筆痔瘡相關的處方。 痔瘡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45-65歲的人發病率最高。根據台灣健保署108年的統計得痔瘡者有39萬人,以50~59歲為好發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其中第三級痔瘡患者最多,第四級最少。近年來由於大家喜歡邊上廁所邊滑手機,在馬桶上久坐讓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為什麼會得痔瘡?大家對痔瘡的成因認知可能是由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引起,但目前已推翻那項假設,目前被學界最廣泛接受的是「肛門軟墊學說」(anal cushions theory)。肛門附近有由血管組織 (如小動脈、小靜脈、微血管)、平滑肌纖維 (如Treitz肌) 和被肛管上皮細胞覆蓋的結締組織所組成的軟墊組織,主要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正常的生理組織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 (脫垂)、腫脹出血等情況,才是我們所說的「痔瘡」。解決危機的四個妙招1.健康飲食 腸保健康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有助於軟化糞便使其順利通過大腸排出,也可維持消化道中細菌的生態平衡。纖維分成兩種:可溶性和不溶性,兩者都能預防便秘。 可溶性纖維的來源包括豆類、水果和燕麥, 不溶性纖維則可以在全穀物食品和蔬菜中找到。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建議,成年人每天應該攝入22~34克纖維。要注意的是,纖維量要逐漸添加,以避免腹脹和不適。2.多喝水沒事 沒事多喝水充分補水和多吃纖維能發揮 1+1 >2 的作用。大腸會在糞便排出體外之前連水分 (大約0.3公升) 一起從糞便中排出,才不會讓大便過於乾硬。因此若身體裡沒有足夠水分,最終可能會排出硬而乾燥的糞便。標準來說,正常成人每天應喝 1.5-2.0 公升的水。除了水之外,也可以補充果汁、蔬菜汁或是非咖啡因類液體。3.補充益生菌 腸腸有好菌益生菌是食用後對健康有益的活微生物,通常被稱為「好的細菌」為你的身體和大腦提供各種強大的益處:改善腸胃道健康、提升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和加速腸胃道蠕動。若想解決便秘問題,可以尋找以下菌株的補充保健品 (這些菌株已被證明可以改善糞便的稠度):.Bifidobacterium lactis - 最常見的雷特氏B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 植物乳酸桿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 嗜熱鏈球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 洛德乳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 - 長雙歧桿菌,又稱龍根菌除了保健品之外,也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泡菜、康普茶、納豆、豆豉和酸菜等發酵食品都含有豐富的有益細菌,以及大量其他重要營養素。4.起來動一動有氧運動 (例如:跑步、慢跑、游泳、瑜伽) 會加快你的呼吸和心率,有助於刺激腸道肌肉的自然收縮,快速排出糞便。而運動也可以帶動腸道和骨盆的血流,使血液循環更順暢,就減少得到痔瘡和便祕的風險。在辦公室坐太久可以考慮做筋膜伸展運動、深蹲或是站起來走個10到15分鐘,幫助身體和消化系統達到最佳狀態。以上四招教大家擺脫久坐族的惡夢!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改善已經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適當配合飲食和運動,便秘和痔瘡就不會再困擾你囉!參考資料:1.Medscape >Drugs & Diseases > Gastroenterology > Constipation (Updated: Mar 30, 2020)2.Vazquez Roque M, Bouras EP. Clin Interv Aging. 2015 Jun 2; 10: 919-30.3.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Bharucha AE,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3 Jan; 144(1): 211-7.4.Medscape > Drugs & Diseases > Emergency Medicine >Hemorrhoids (Updated: May 31, 2022)5.eMedicineHealth >Constipation: Foods to Eat, Foods to Avoid. Reviewed by John P. Cunha, DO, FACOEP on October 25, 2017.6.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2020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8th Edition. December 2015.7.Wojtyniak K, Szajewska H. Eur J Pediatr. 2017 Sep; 176(9): 1155-1162.8.Yoon JY, et al. Dig Dis Sci. 2018 Oct; 63(10): 2754-2764.9.Dimidi E,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4 Oct; 100(4): 1075-84.【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陳致一醫師】久坐族的兩大危機!近一半的久坐族有以下困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9 醫療.消化系統
上大號時痛如刀割!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
長期有便秘問題的陳先生有一天解便時,感覺肛門像是被刀割開般疼痛,擦屁股時,赫然發現衛生紙上一抹血紅。原本擔心是痔瘡或是可怕的大腸癌,他趕快就醫,檢查證實是「肛裂」。他用了一、兩星期的藥覺得疼痛緩解了,就沒再就診。陳先生本身容易緊張,又沒有遵照醫囑多吃蔬果、多喝水、紓解壓力,沒多久又發作,再度到門診報到。原本他以為一、兩星期就好的肛裂,由於便秘沒解除,症狀反反覆覆,竟拖了半年才擺脫肛裂之苦。 為什麼會發生肛裂?其實跟肛門括約肌的壓力有關。括約肌會自動收縮,正常情況下,肛門括約肌處於自然緊閉的狀態,這緊閉的壓力大小,因人而異,有人天生緊一點有人天生鬆一點,老人又比年輕人容易鬆一些。一般動物當直腸內有糞便時,會引發身體自然反射,命令「內」括約肌「放鬆」,讓糞便順利排空。人類也有類似的反射機制,但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會命令「外」括約肌「收縮」進行拮抗,不會直接排遺,而是會去尋找廁所來解放。當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的協調性出問題,便會導致便秘的發生。便秘使肛門括約肌 壓力過大而裂開一般來說肛門的收縮彈性是很大的,但如果經常便秘,肛門一直承受過大壓力,就可能像「破嘴角」一般裂開。 大多數的肛裂是因為長期便秘造成,因為便秘會使本來緊閉的肛門過度撐開而容易裂傷。另外,有些人因為大便太硬,為了讓大便順利排出,會用手把肛門「掰開」一些,也可能因此發生肛裂。 有少部份的人發生肛裂則是先天肛門括約肌過緊,這可以經由肛門指診或是「肛內壓檢測」來確定。另外也有少數人肛裂反而是因腹瀉造成,例如罹患腸躁症者因為腹瀉太頻繁導致肛裂。肛裂如刀割般疼痛 痔瘡多鈍痛發生肛裂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形容肛裂發生時,就像是肛門被刀割了一樣刺痛,甚至會像得了「排便恐懼症」。另外擦屁股時可能會發現有幾滴血。 那麼要如何與痔瘡分辨?其實醫師透過肛門指診即可診斷。另外就是疼痛感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內痔的話,大多以出血為主,出血量會比肛裂多,但較少疼痛;外痔所引起的疼痛偏向鈍痛、腫脹痛、拉扯痛,通常從病患的疼痛描述,醫師可以初步判斷是肛裂或是痔瘡引起的。 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肛裂可以想像成就像嘴破一樣,只是裂的位置發生在肛門處。」肛裂通常發生在肛門內壓最大的位置,大概在肛門口內側約兩公分的位置,這個地方管徑最窄、壓力最大,所以通常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裂傷,慢慢往外裂。 另外,從肛裂的方向也可以判斷肛裂的嚴重性。 以一個人面朝上平躺來看,.肛裂最好發的位置是在肛門下方的6點鐘方向(也就是朝向股溝的位置),因為研究發現這個方向的肛內壓最大,用力排便時也最容易裂傷。.第二好發的是12點鐘方向,如果是因為便秘、喝水不足、纖維不足等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肛裂,通常都是裂在這兩個方向。.如果連3點鐘方向或9點鐘方向的位置也會裂傷,必須懷疑是否有其他疾病所引發。 藥物治療為主 嚴重才考慮手術肛裂的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止痛藥物除了緩解不適,也能幫助括約肌放鬆。肛裂發作時局部會腫脹發炎,所以除了止痛藥物,還需要消炎藥物,包括口服或是藥膏、肛門塞劑等。為了避免又因為便秘引起肛門裂傷,必須開立軟便劑改善硬便的問題。由於肛裂的位置較深,一般用手沾藥膏較難擦到確實的位置,可以把藥劑塗在塞劑上一起推入肛門內。患者平日可採溫水坐浴,讓肛門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之後再將藥膏和塞劑一起推入肛門內,藥效更能達到裂傷處。 不過更重要的是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便秘,減少壓力、睡眠充足。同時也要避免吃辣,因為辣素部份會經由排便排出,辛辣會刺激肛門黏膜充血腫脹,一用力排便,又容易造成肛裂。 由於人天天都要排便上廁所,每上一次廁所,裂開的肛門又會伸縮拉扯,傷口反覆受傷,所以復原的時間也比正常傷口慢。狀況好可能兩、三週就恢復,有些人因為免疫能力較差,引發細菌感染,甚至要數月或近半年才會復原。 透過保守治療,近8成病患症狀可以獲得緩解,然而也有3成左右病患日後會復發。通常若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改善,或是肛門括約肌天生比較緊、肛內壓過高的患者,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改善。 手術通常採「內括約肌切開術」手術方法主要是把內括約肌畫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深度,以緩解肛內壓過高的問題。肛裂的傷口縫合是沒有用的,因為關鍵在「減壓」,肛門的壓力釋放了,傷口自然就會癒合。此一手術成功率有90%以上,然而需注意內括約肌若切太深亦有造成失禁的可能,發生率2~10%不等,因此建議尋求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執刀。 手術的方式還可分為開放性括約肌切開和閉鎖性括約肌切開兩種。開放性是直接把肛門黏膜切開,看到內括約肌再把括約肌劃開。閉鎖性手術則是醫師憑自己的經驗,用手指去按壓、摸到內括約肌的位置,再以刀片將括約肌劃開。兩種手術方法效果並無差異。手術後一般休養3天即可復原,患者排便不順會明顯改善。除開刀外,也有醫師嘗試以肉毒桿菌素治療,但效果短暫,療效較不明確。 預防便秘最重要要預防肛裂復發,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排便順暢。建議均衡攝取蔬菜、水果,每天喝1500~2000cc水,以確保「排空順利」。也建議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辣」。上完大號後肛門部位應以柔軟紙巾擦乾淨或用水沖洗乾淨。 Q:擦屁屁太用力也會肛裂嗎?A:肛門皮膚非常嬌弱且敏感,如果經常很粗魯地擦拭屁股,有可能引起表皮破損,但不至於引起肛裂。這種表皮破損常讓患者感覺肛門有搔癢感,愈去抓反而愈會受傷。如果擦破皮不慎感染,可能引發肛門膿瘍。有些人因長期便秘,經常浣腸浣過頭,也可能讓肛門皮膚受傷。所以如廁後擦拭肛門不要太用力,或是使用免治馬桶。屁屁痛…還可能是這些問題!肛門膿瘍、肛門廔管 肛門膿瘍和肛門廔管是一體兩面。通常會先發炎(肛門膿瘍),才會出現肛門廔管。 肛門括約肌約有5公分,在括約肌的肌肉層內有一些腺體會分泌潤滑液,透過一些通道將潤滑液分泌到肛門,幫助排便。 由於肛門皮膚外有很多腸內細菌,如果有傷口或衛生習慣不好,細菌可能會沿著通道進入腺體,造成腺體感染發炎、腫脹、化膿,便形成肛門膿瘍,有點像是皮膚上的「青春痘」,患者會感覺患部腫脹疼痛。膿瘍如果未及時處置,加上通道阻塞,膿沒有地方出去,在組織裡亂竄,或是破掉,就會在肛門內側形成直通表皮的「廔管」。廔管就是一種不正常的通路,皮膚跟直腸本來不會相通,廔管形成後兩者就連通了。從皮膚表面可以看到一個洞,三不五時會有一些分泌物流出,還會伴隨腫脹、化膿、發燒等症狀。 發生肛門膿瘍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膿已經「熟了」(liquified),可以劃開,把膿擠出來。若拖延治療,膿包愈來愈大,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形成廔管。廔管通常是1個,也有同時會出現2、3個,稱為多發性或複雜性的廔管,通常是肥胖、糖尿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進行化療中的人,因為免疫力不好比較會發生複雜性的廔管。 單純性廔管的治療是予以切開後,讓傷口保持開放,自然癒合即可。不縫合是怕裡面還有殘存的廔管組織導致復發。如果是多發性廔管,治療就比較複雜,通常建議先治療原發疾病。【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3期(2021-01-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5 醫療.消化系統
台灣50歲以上一半人口有痔瘡! 10種人是好發族群,醫籲這麼做助改善
【本文重點】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江梓維指出,痔瘡其實是人體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因肛門承受壓力,可能增生或脫垂,且久站、久坐、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便祕、超重、老年等族群容易罹患,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有機會罹患。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不同級別有不同治療方法,建議上班族定期運動、攝取高纖食物並搭配足夠水分,減輕排便用力,避免引發痔瘡。--by ChatGPT40歲的上班族阿堯(化名)發現自己血便、肛門腫痛,立刻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看診,主治醫師江梓維進行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齒狀線上下組織增生,評估為第三級混合痔(內痔合併外痔)患者,並排除不是大腸直腸病灶後,進行痔瘡切除手術,隔天即出院,回診追蹤傷口恢復良好。醫師江梓維呼籲,有痔瘡困擾應尋求醫師檢查、評估,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痔瘡」是人體在肛門口的血管結締組織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江梓維表示,讓許多人羞於啟齒的「痔瘡」,其實是人體在肛門口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結締組織,正常情況下組織富有彈性,具有幫助預防肛門失禁的功能,但因肛門承受日積月累的壓力,造成血管結締組織增生,或因年齡老化組織變得鬆弛,就可能在肛門增生或脫垂。痔瘡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相關痔瘡在肛門口齒狀線內就是內痔,在齒狀線外為外痔,也有可能內外痣皆有形成混和痔。痔瘡原因主要與「肛門直腸靜脈回流」有關,因此久站、久坐的上班族、手遊族、孕婦、肝硬化、少喝水、飲食刺激、長期便祕、體重超標者或老年人,都是痔瘡好發族群,台灣50歲以上約一半人口罹患,且男女比例相當,因為痔瘡發生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年齡老化息息相關。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 不同分級不同治療江梓維表示,內痔病症可分為四級,第一級是痔瘡不會跑出肛門口,第二級是解便時感覺內痔跑出肛門口,但會自行縮回;第三級是解便時內痔跑出肛門口,需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是痔瘡無法推回。依據不同分級,臨床會給予不同治療,通常第一、二級輕微痔瘡的民眾,可採溫水坐浴舒緩不適,或以淋浴方式沖洗肛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也可促進排便,同時搭配清淡飲食及藥膏治療避免痔瘡惡化,但仍要持續回診追蹤;三、四級的內痔及較大顆的外痔易使病患感到腫痛或產生併發症,醫師較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為求謹慎,開刀前會為病人安排大腸鏡,仔細檢查排除因大腸直腸病灶造成的出血,再進行痔瘡切除治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引發痔瘡江梓維提醒,上班族需久坐久站,容易影響直腸靜脈回流,建議上班時可以起身更換姿勢,並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幫助大腸直腸蠕動,有便意時不要忍耐,安排固定時間上廁所,此外,除了攝取高纖食物外也要搭配足夠水分,才能減輕排便用力的機會,避免引發痔瘡。民眾若發現自己長期解便不順暢、馬桶內有血,感覺肛門有腫塊、異物感、疼痛感或搔癢感,就有可能是痔瘡,呼籲民眾不要諱疾忌醫,盡速前往醫院看診,尋求醫師檢查及專業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早日遠離坐立難安的痛苦。延伸閱讀:.觀察大便預防大腸癌!專家:出現4種便便型態恐腸癌初期,改善生活習慣有效防癌.肛門莫名癢?恐是「隱性痔瘡」作祟!醫揭瘙癢7原因,別只當小問題.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6 醫療.消化系統
懷孕時長痔瘡怎麼辦?醫師告訴你如何緩解及何時該尋求協助
據統計,50%以上的懷孕婦女,曾經有痔瘡發作困擾,尤其常在懷孕最後3個月發生。痔瘡的發作,不論是內痔脫垂、出血、外痔栓塞都有可能,會出現腫脹、疼痛、便血、搔癢等症狀。孕期避免便祕 增加纖維量、喝足適量的水 懷孕期的痔瘡發作,主要是因為骨盆腔的血流量增加,加上膨大的子宮及胎兒產生骨盆腔壓力增加,擠壓了肛門靜脈血流。另有學說指出,懷孕時荷爾蒙影響了排便順暢,尤其便祕更增加肛門的壓力。懷孕過程中產生的痔瘡,早期的處理,建議孕婦在飲食上增加纖維量、喝足適量的水,避免便祕;如廁時不要太過用力、時間也不要太長,更要養成以濕紙巾在便後擦拭肛門的習慣。一旦有痔瘡產生時,洗澡採溫水坐浴,每次約5至10分鐘非常重要,若是有相當腫痛的栓塞外痔時,建議可以冰敷減少疼痛,或在藥局買痔瘡緩解藥膏塗抹等。同時多做縮肛的肌肉運動,也有助於肛門血液循環的順暢,減少痔瘡併發症產生。痔瘡是懷孕常見病症 產後1、2個月可大幅改善若上述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有腫痛、脫垂、出血等較嚴重痔瘡症狀時,則須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協助,醫師會視孕婦痔瘡的狀況及嚴重程度,給予相對應程度的治療,如內痔脫垂時的門診痔瘡結紮手術、硬化劑治療,或栓塞性外痔給予痔瘡軟膏或藥物治療,必要時施行門診血栓切除。但痔瘡切除手術,在懷孕期要盡量避免施行,以免因手術、麻醉、藥物等影響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懷孕時期痔瘡是常見病症,治療上以保守或簡單的外科處置為主即可。懷孕時期產生的痔瘡症狀,大部分在生產後1、2個月內就會大幅改善。
-
2023-01-18 醫療.一般外科
痔瘡一直掉出來該怎麼辦?醫解析何時該動刀及治療方式差異
「醫師,我的痔瘡又發作了…」王小姐忍痛拖著沉重的步伐進到診間,手扶在桌緣不敢坐下來。「平時痔瘡會掉出來嗎?」醫師問。「蹲下或排便完痔瘡都會掉出來,需要用手推回去。」王小姐說,「昨天沒有馬上把痔瘡推回去,結果就腫起來了。」檢查發現,痔瘡脫出且腫脹得相當厲害。博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謝依蒨醫師指出,由於痔瘡經常脫出、流血,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極大困擾,因此在急性期緩解後,便安排了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相較於傳統痔瘡手術,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的手術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讓患者能夠較早回到工作崗位,而且可以保存較多肛門黏膜組織,維持肛門的彈性與功能。讓人坐立難安的痔瘡我們的肛門口具有由黏膜及韌帶所組成的結締組織,稱為肛門墊,謝依蒨醫師表示,原本的肛門墊富有彈性,但是隨著年齡、排便習慣、以及一些造成腹壓上升的因子,例如重訓、懷孕、肥胖等,可能導致肛門墊鬆弛、老化,以及黏膜內血管叢壓力增加,漸漸形成痔瘡。謝依蒨醫師指出,痔瘡最常見的症狀為排便出血與肛門腫脹疼痛,此外還有肛門搔癢、異物感、難以清潔、痔瘡脫垂需用手推回等也是病人常見的困擾。由於痔瘡是良性組織,所以是否要介入治療,主要取決於痔瘡對於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對痔瘡的忍受程度也不同,謝依蒨醫師說,如果痔瘡對生活的影響不大,可採取保守治療,利用口服藥或藥膏來緩解症狀;若是痔瘡脫出已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或經常出血導致慢性貧血,就要考慮介入治療。痔瘡介入治療有何差異?不同類型的痔瘡適合不同的處理方式,需要經過醫師的評估,才能做決定。謝依蒨醫師解釋,若是內外混合痔,需要動刀切除才會消失;若是以內痔為主的痔瘡,治療選項相當多元,包括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橡皮筋結紮手術、微創雷射消融手術等。傳統痔瘡切除手術是直接切除痔瘡,傷口較大,術後疼痛較劇烈,需要三週至一個月的復原期,且會損失較多的肛門黏膜組織。橡皮筋結紮手術一次只能處理一顆,大部分患者需要分多次進行,藉由結紮的方式慢慢切割掉內痔黏膜,整體療程需較長時間,病人也因反覆疼痛而畏懼治療。謝依蒨醫師說,醫療技術持續進步,目前較新的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採用不同的原理,利用雙極雷射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促使痔瘡萎縮,又能保留肛門口富有彈性的黏膜組織,對肛門口的傷害較小,有助保留肛門墊的功能,避免因為切除過多肛門黏膜而造成肛門彈性變差或狹窄,影響排便功能。一次可以處理整圈的痔瘡,效率比較好。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適合用於大部分為內痔、以出血症狀為主的病患,術後可以有效改善症狀。謝依蒨醫師說,因為傷口較小、疼痛較少、恢復期較短,對於相當忙碌或害怕疼痛的患者而言,是較合適的選項。微創痔瘡雷射消融手術可在局部麻醉或舒眠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在肛門口周圍適當的位置切開針孔般的小傷口,放入雷射探頭,然後利用雷射的能量封閉痔瘡的血流供應。謝依蒨醫師說,痔瘡萎縮後,黏膜便能與括約肌貼合,改善痔瘡出血與脫垂的狀況。術後一週內,肛門僅有腫脹感,但不致影響日常生活。貼心小提醒想要預防痔瘡惡化,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謝依蒨醫師說,在有便意時去上廁所,解便完就起身,對肛門口的壓力較小。如果長時間蹲坐馬桶,甚至一邊滑手機滑到忘記時間,導致肛門黏膜裡面的血管壓力增大,較容易使痔瘡惡化。遇到痔瘡脫出的狀況,要盡快將痔瘡推回肛門內,避免痔瘡腫脹疼痛。如果經常有痔瘡出血、脫出的狀況,使工作、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可以和醫師討論介入治療,選擇適合的方式!原文:
-
2022-12-3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盍各言爾「痔」? 予豈好「便」哉!
我國古書裡面,充滿人生的智慧,這些智慧如用現代醫學眼光來詮釋,也是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子曰:「盍各言爾『痔』?」古代,孔子學生常常坐著研讀經書,因此學生中多人常會有各種痔瘡,有內痔、外痔、混合痔等,因此,孔子要學生們一個個拿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又如孟子:「予豈好『便』哉!」孟子常常莫名其妙拉肚子,常常一個人占用洗手間,擦手紙也用得凶,招致誤解,因此他辯解說:「我不是故意要拉肚子的!」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血便,或細菌感染引起痔瘡發炎,但因「十人九痔」,也常常誤導一般人以為血便,大便有血就是痔瘡,事實上有不少人血便可能是因為大腸長了瘜肉或大腸長了癌症而引起的。至於「予豈好『便』哉」,一直拉肚子,以前不會,現在會,如果拉個幾天就停了,可能是急性腸胃炎吃壞了肚子,但也可能是大腸長了癌症,大便習慣因而改變,不可疏忽。大腸癌是台灣國人過去十幾年中增加最多的癌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因幾十年前得大腸癌者少之又少。大腸癌發現得早,及早用內視鏡或手術切除,幾乎等於痊癒。但如果發現得晚,跑到局部淋巴腺或轉移到肝臟就很麻煩了,除了可以手術者施行手術之外,通常還會合併化學治療,病人辛苦,家人心疼,醫生也覺得不「甘」,怎麼那麼晚才發現?透過糞便檢查可以發現大便中的潛血,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以確定原因,但最確切診斷還是要做大腸鏡檢查,並做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大腸癌前身是大腸瘜肉,因此有大腸瘜肉一定要切除,以免它惡化變成大腸癌。此外,瘜肉切除了,其他部位的大腸也會再長瘜肉出來,因此,如果有了大腸瘜肉,至少三年或最好兩年要再做一次大腸鏡。總而言之,短短幾句古聖先賢的話,裡面蘊藏著多少現代醫學的寶藏,且與切身有關。在新年之際,多讀取一些古聖先賢的書,加上融合現代的知識,才可以每年快樂的過新年。●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2-12-07 醫療.消化系統
流血、留疤、長肉芽⋯痔瘡術後狀況多!醫教「4關鍵」渡過恢復期
有網友5個月前做了內痔、外痔和肛門息肉切除手術,至今偶爾排便還會有少許血液,擔心這是痔瘡的後遺症,還是手術沒做好?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呼籲,不要擔心手術沒做好,倘若已回診,經醫師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那麼癒合較遲或容易肛裂等問題都會漸漸緩解,畢竟疤痕只會越來越淡,新生的稚嫩皮黏膜只會越來越耐磨。如果遇到小肉芽、疤痕等術後狀況,也不必著急,會慢慢復原的。鍾雲霓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有些病人體質上與可吸收縫線不相合,因此縫線會被身體視為外來物質攻打,過程中形成贅生的小肉芽。這種小肉芽在可吸收線掉線後,就會漸漸平整。肛門排便拉扯造成疤痕 「如果今天在手上做小手術,有個縫合美觀的傷口,但每天都故意拉扯,或塗抹大便水,它會怎樣?」鍾雲霓解釋,雖然肛門皮膚再生力比手皮膚強,但經糞便摩擦、拉扯後,難免有疤痕反應,激發疤痕與肉芽生成,造成外觀不平整。所幸肛門的疤痕重塑性強大,大部分都會隨時間漸漸平整,不會造成病人的問題。 疤痕增生要等多久才能修整?鍾雲霓指出,一旦有疤痕增生問題,一般會等待8至12個月再進行修整,原因是若太早修整疤痕增生處,很可能因為中心點還有旺盛的疤痕反應,修疤後會立刻再長疤。因此,疤痕處經過將近一年、褪成贅皮形式時,才是最適合修整的時機。 修整疤痕容易,有時敷麻膏、用極細的針劑打一點局部麻藥即可,也像點痣一樣,沒有恢復期的顧慮。鍾雲霓提醒,但痔瘡手術的目的不在讓肛門外觀變完美,如果沒有痔瘡不適症狀,只單純為了肛門美觀而來的病人,也很可能因為體質問題、增生疤痕而無法達到完美效果,若無法接受,就不建議接受手術。術後傷口癒合橫生枝節,容易肛裂 大多數的新肛裂2週內可自行復原,不過術後新生的黏膜細緻柔嫩,3到6個月內應盡量避免大便乾硬,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肛裂。少數病人可能因為免疫力不佳、傷口癒合慢,合併恢復期過頭的拉扯傷。鍾雲霓建議,安排手術時,務必避開最忙碌的人生階段,例如會計師應避開會計年度、老師避開期中期末,以維持正常恢復力。 另外,術後7至10多天,腫脹期會帶來侷限感和異物感,若加上患者便秘情況,蹲坐在馬桶上太刻意將便意排除,未完全脫落的縫線與新生組織拉扯,便可能摩擦滲血。所以必要時應遵醫囑,適時服用軟便劑,以免橫生枝節。一旦出現術後排便後拉扯傷出血,應特別注意:.軟便劑用量:先不要急著突然增量,最好漸進式往上加,以免便秘突然轉變為腹瀉,對傷口負擔更大。舉例來說,若現在每天使用2次mgO2,可增加到每天3至4次;必要時可在早、中、晚餐前吃,晚餐後再追加1次。目的是讓大便稀軟,排便時減少磨擦和拉扯,讓傷口長好。 .採用低渣飲食:吃嫩葉不吃菜梗,多吃香蕉、奇異果、火龍果;補充仙草、愛玉、果凍、布丁...等晶凍狀水,一樣能讓大便濕軟,通過肛門時減少磨擦和拉扯。如果排便太用力,建議清流質或低渣飲食幾天。 .休息:排便後有出血狀況時,盡快躺平休息,減少傷處一直腫脹拉扯,幫助傷口癒合。 .戒菸:若有抽菸或抽電子菸習慣,務必戒菸或減量。文獻顯示,即便是戒菸三至五年,局部循環和血管彈性也尚未恢復成一般人的狀態。香菸內的複雜組成會破壞血管壁,使傷口恢復不良;一旦傷口長不起來,出血和感染的比率也會大幅上升,不可不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5.html】
-
2022-09-02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有血?醫師傳授3招分辨:你是單純痔瘡、還是腸癌?
「一名30出頭的周姓年輕男子,在某科學園區擔任研發工程師,工作壓力不小、時常熬夜加班有內痔病史,一年多前,他突然因為持續兩個多月的腹痛向我求診,透過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處有惡性腫瘤,化驗結果為直腸癌二期,正值打拼奮鬥年紀的他當然無法接受,甚至驚訝不已,他告訴我一開始血便以為是痔瘡復發,就近跑去住家附近小診所拿塞劑處理,要不是腹痛難耐,恐怕還找不到真正元兇…..」 痔瘡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有許多痔瘡患者因為沒有症狀沒就醫不知自己有痔瘡,然而,隨著大腸癌年輕化,許多少年得痔的年輕人可別再痔瘡、腸癌傻傻分不清,除了有痔要伸(就醫),也要小心,像周姓男子這樣的個案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痔瘡跟腸癌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痔瘡不是腫瘤,它是長在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的一種病變,處理得當,跟痔和平共存相守到老也是沒問題。然而,痔瘡引起的出血,跟大腸癌症狀非常類似,導致兩者時常被患者甚至醫師誤判,臨床經驗來看,其實有以下幾個方法可做區別: 1. 血便型態痔瘡通常發生在肛門附近,受到糞便擠壓出血的顏色會是鮮紅色多;若是大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口才會有鮮紅色的血便,但若不是肛門附近的腫瘤,腫瘤越往大腸內部出現的血便顏色則越暗紅。 2. 便血量與血液型態 痔瘡是靜脈血管的病變,當肛門用力導致痔瘡出血時,血量往往較大,嚴重起來會連續好幾天,用衛生紙一擦也有明顯的血跡,好比我們抽血打針,血管一旦受到注射外力被弄破卻沒有用棉花按住,就會造成明顯的血量。 如果是腸癌引起的血便,因為腫瘤與糞便混在一起,除了出血血量不大,也比較黏稠,類似我們表皮破皮出血,出血頻率多半時有時無,正因為如此,有不少痔瘡病人甚至醫師誤判斷是痔瘡復發,用外用藥膏或塞劑診治初期是有效(血便不見)而輕忽。 3. 疼痛症狀 痔瘡的疼痛只在肛門外部,人家常常說的坐立難安,正是形容痔瘡太大引起的不適;然而,腸癌除非腫瘤位置靠近肛門才會難以「坐」人,如果伴隨持續的腹痛,就千萬一定要往腸癌方向考慮,這是因為腸道被腫瘤阻塞,提醒一下,通常出現腹痛的腸癌,期數都不樂觀。 最後,要注意的是:有痔瘡不一定是大腸癌,沒有痔瘡也可能有大腸癌,當兩者並存時,除了用血便與疼痛做區別判斷外,沒有出血的痔瘡,也還是有大腸癌發生的風險喔,這種狀況多出現在大腸右側的腫瘤,這個部位多半是剛形成的水狀糞便,腫瘤出血容易包在糞便內不易看到,除非進行糞便潛血,或者用更精確的無痛內視鏡檢查才被揪出,總之,癌症要早期預防,還是定期透過正確工具檢查最好。 延伸閱讀: Novavax疫苗開打!它適合當第四劑嗎?為何專家說Novavax疫苗比莫德納、BNT安全?六都預約管道一次看
-
2022-06-15 醫療.消化系統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痔瘡長久以來一直是困擾許多人的隱疾,其中痔瘡依照嚴重性更分為4級,民眾若有肛周出血、突出、或其他不適症狀,可以盡早尋求大腸直腸肛門專科的協助。在桃園有位42歲的劉小姐因長期肛門有突出物,並覺得排便時常排不乾淨、且肛門口也時常無法清潔乾淨而有異味,經中壢天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賴以立診察發現其有痔瘡、肛門齒狀線外移及肛門黏膜外翻等問題,也是俗稱的脫肛。賴以立表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有一肛周結締組織富含血管網,原本用以控制液體及氣體免於肛門失禁。然而,人類變為直立行走,無論是久坐、久站、蹲坐排便的施力方式都會對它產生壓力。在長期受到壓力的推動,此肛周結締組織產生膨大、鬆弛、以及增生,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痔瘡。而痔瘡又分為4級,第1級為內痔突出未超過齒狀線;第2及3級則是內痔突出已超過齒狀線,排便後可能會超過肛門口,前者能自動縮回,後者則須手動輔助;第4級則是,內痔突出已超過肛門口,並伴有長時間脫出,且無法推回;而外痔為位於肛門口皮膚下的痔瘡組織。賴以立說,第1及2級建議以藥物、改變排便習慣來治療;而第3及4級需考慮以手術來治療;在第4級的痔瘡中,大部分的病患呈現一塊塊凸出形式,但有某個狀況是環狀凸出,此時就需要判別是痔瘡的黏膜脫垂為一般俗稱的脫肛、或者是直腸脫垂俗稱脫腸。直腸脫垂分為從會陰或是腹腔進行腸切除或骨盆懸吊;而黏膜脫垂可藉由痔瘡環切手術改善。因此,建議若有肛周出血、突出、或其他不適症狀,可以盡早尋求大腸直腸肛門專科的協助。
-
2022-02-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過年痔瘡病人倍增 五旬男坐立難安只能犯民俗忌諱求醫
新春期間民眾大吃大喝,一般認為較容易發生急腸胃疾病,二林基督教醫院的痔瘡病號卻倍增,醫師診治發現多名患者平常沒症狀,過年改變生活作息和食量、食物種類,導致肛門皮膚微血管血流不順,導致突發痔瘡,痛得受不了,只好過年到醫院求治。彰化縣二林鎮55歲林姓鎮民大年初三突發痔瘡,民間習俗認為過年最好別看醫師,他忍耐一天,實在痛到坐立難安也睡不好,大年初四求醫診治,經醫師檢查肛門微血管出現急性血栓形成痔瘡,緊急手術切除部分痔瘡,返家休養5天,目前控制良好。二林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劉佑碩指出,農曆春節連假9天,民眾增加娛樂活動享受年節歡樂氣氛,坐著上網、看電視、玩遊戲,坐著時間比平日長又幾乎每天晚睡晚睡,食物種類以肉類居多,高油、高鹽烹煮,這些行為都會造成痔瘡形成,二基平日每月2至3名痔瘡患者求治,今年春節迄今平均每周1至2人掛號治療痔瘡。「現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改變,每個人多少有一點痔瘡。」劉佑碩說,以前人類高度勞動,出門走路沒搭車,吃五穀根莖類食物多於肉類,現代人完全相反,很少出力氣勞動,吃肉比吃蔬果還多,如果久坐沒經常運動,較容易發生痔瘡,春節連假期間坐更久、吃肉吃更多,熬夜該睡不睡,肛門微血管像人體溫度計,用突發痔瘡當作警示。常見的痔瘡症狀是肛門皮膚腫起來,有異物感、疼痛,若反覆摩擦腫脹皮膚或解便時壓力過大,微血管破裂即出血。劉佑碩表示,感覺肛門好像長痔瘡,感覺不舒服,越早處理越好,洗澡時臀部浸泡在攝氏40度溫水裡,每次10至15鐘,不適症狀改善就不必再坐浴,同時請醫師開立藥膏防治。若急性發作疼痛難當甚至出血,患者趕快求醫,醫師局部麻醉,手術切除部分痔瘡或結紮內痔,休息3至5天即可復原。肛門直腸位在人體的下半部,血流不易回流,如果保持坐著或站著的姿勢過久,沒運動活絡血液流通,肛門微血管一直承受壓力就易導致充血及肌肉纖維破裂,劉佑碩建議民眾,維持規律作息和運動習慣,充分喝水,食用蔬果等高纖食物多於肉類,可降低痔瘡發生機率。
-
2021-12-12 癌症.癌友加油站
我是癌友1/「我不想當抗癌鬥士」從沒想到跨入50歲的大禮是成為癌友
從沒想到跨入50歲的大禮,是一份厚重卻抬不起、承不住的禮物——我成了癌友。「蔡小姐,妳知道嗎?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是60多歲耶,妳才49歲……」隔著話筒,聽著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驚訝地述說著,心像塊浮木載浮載沉,不斷地迴盪:「我還這麼年輕,怎麼會得到大腸癌呢?」善於解決身體腫塊的外科醫師,在電話裡唸著一串數字,意思就是一期開刀後,五年存活率有多少?二期開刀後,存活率有多少?梁金銅主任一邊安慰我,腦袋也開始盤算何時住院、何時開刀。外科醫師一向快狠準,做事不拖泥帶水,跟我的個性有點像。打這通求救電話是在清明連假後第三個上班日4月8日,也是我在另一家醫院做完大腸直腸鏡後,確診為癌症的隔天。在短短的兩三天內聽到罹患癌症,腦中快速搜尋可以為自己開刀的醫師,我還來不及悲傷,就被理性喚回現實面,畢竟能做決定的還是自己。解血便愈來愈嚴重,誤以為藥物副作用引起。兩天前,也就是4月6日做完大腸直腸鏡後,護理人員告知,「是不好的東西,隔天要回門診看報告。」此時,我還沒意識到可能是癌症。這一兩個月來,解血便的情形愈來愈嚴重,一直覺得是因為心臟科用藥產生便祕的副作用,這期間也曾去醫學中心看診,內診後無異樣,醫師只說「有點內痔」。第一次看診得到令人安心的答案,但解血便的情形仍然持續,直到三月底有次大出血,馬桶噴滿鮮血,才意識到不對勁。再度回到大腸直腸外科門診,這回心理有點忐忑不安,年輕的主治醫師也跟著緊張了,「心臟科不是換藥了,照理說便祕情形也改善了,但你提到『最近有莫名低溫發燒。』這不太對啊,我看,必需做個大腸鏡並檢查癌症指數。」初診顯示二期大腸癌,腦中只剩「轟隆轟隆」響。4月7日回診看報告時,同事紛紛安慰我,有人想立刻傳簡訊又不敢;有人想打電話問結果,又擔心聽到不好的消息。這一夜,不少同事跟我一樣都失眠了。走進診間已經晚上快九點,醫師極度嚴肅地看著我:「妳知道結果了吧。」「我還不知道,昨天檢查時只說是不好的東西……。」「是癌症,妳看這個圖很明顯就是二期癌症,你有家族史嗎?妳還不到50歲耶……妳……」我腦中停頓了幾秒,「轟隆轟隆」的,醫師再問了一堆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想找一些罹病的蛛絲馬跡。我情緒沒有太大起伏,醫師試圖找些安慰的話,此時我反而變回醫藥記者的身分,開始跟醫師討論病情,該如何開刀治療,後續是否需要化療等。兒子傳訊催促回家,回家前,我必需好好哭一場。離開診間,拿著護理師給的抽血單,走到抽血櫃台這短短五分鐘,腦中一團謎霧漸漸化開,不斷地問自己:「我現在是癌症病人了嗎?可是我剛在診間沒有嚎啕大哭,我剛剛是以記者的身分問醫師怎麼治療嗎?我怎麼可以這麼理性呢?」突然間,手機傳來兒子的訊息,「媽,你去醫院怎麼還沒回來。」簡單回覆了「我要回去了,正要騎車。」刹那間,覺得自己在回家前,必需好好的哭一場。這15分鐘的宣洩讓自己不在孩子面前失控,我不斷的告訴自己「我不要當抗癌鬥士,我不想當什麼抗癌模範生,我沒能力沒把握可以照顧好自己。」我開始示弱,開始不甘心,開始覺得委屈,開始覺得沒有明天……醫藥記者筆下的好發、存活率,成了追求生存的目標。但明天還是來了,跟單位主管討論了一下,是否該尋求第二意見,我就這麼直覺地打給熟識的梁金銅主任尋求幫忙。度過了混亂的一天,我不斷安慰自己,應該開完刀就沒事了,但下午時分,原本的主治醫師打電話給我,「蔡小姐,你的癌症指數CEA很高,我們要安排你周六盡快住院。」我委婉地告知對方,正在尋求第二意見,年輕的主治醫師也欣然接受。但這個癌症指數讓我從天堂又掉到地獄,它象徵著有遠端轉移的跡象,也代表抗癌路遙遙無止盡。寫了20多年的醫藥新聞,自己還曾是醫院的護理師,現在看來筆落下的衛教文章,到底對誰發揮了作用?當自己成了癌友,文字內的好發率、存活率,不僅僅是數字,而是成了追求生存的目標。
-
2021-11-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是什麼原因?該如何治療及預防?圖表詳解痔瘡1至4級症狀
● 久坐久站、作息不正常,易痔瘡發作● 分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多喝水、多吃高纖蔬果、溫水坐浴古人云「十人九痔」所言不假,不論男女老少都有痔瘡困擾,端看「何時發作」。大腸直腸科醫師提醒,除了天生人體構造因素外,久坐久站、飲食作息不正常的人,都可能誘發痔瘡發作。痔瘡是指肛門附近的血管組織增生,最常發生在靜脈,因此也稱為肛門部位的靜脈曲張。痔瘡生成原因,包括久坐、久站、因便祕常用力排便、懷孕導致腹壓增加、肛門括約肌功能過分亢進,需很用力才能排便等,都可能隨著每次排便,讓這些血管組織逐步向外突出,形成痔瘡。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徐弘表示,痔瘡屬於天生,以人類胚胎發育歷程來看,直腸末端連接肛門處有3條動脈,等於已存在3個內痔,分別在肛門順時鐘方向的3點、7點及11點等3處。即便每個人都有內痔,但不一定發作,台灣痔瘡盛行率不超過5%,大部分人一輩子不會有痔瘡困擾。久站肛門靜脈血管膨脹易發作痔瘡發作與靜脈構造有關。靜脈分兩種,包括有瓣膜及無瓣膜,人類過去是四條腿走路,身體軀幹與地面平行,因此手腳靜脈有靜脈瓣,包括小指頭、小腿等,靜脈瓣可防止血液逆流,讓血液可對抗地心引力,順利回流心臟。而心臟、腹腔等內臟血管沒有靜脈瓣,無法防止血液逆流,當人久站時,血液容易往下沉積,造成肛門靜脈血管膨脹、積血滯留,進而引起痔瘡發作。痔瘡分內痔與外痔,徐弘指出,直腸與肛門中間有一條齒狀線,以內叫「內痔」,以外叫「外痔」,內外皆有則是「混合痔」。內痔以嚴重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是內痔未掉出肛門口,無症狀;第二級是內痔排便時會掉出肛門口,在便後會自行縮回肛門口內;第三級是內痔在排便時掉出肛門口,卻無法自行縮回,須靠外力推回肛門口內;第四級是內痔脫出肛門外,無法推回,亦即脫肛。外痔平常有肉塊凸在外,些微搔癢,若外痔急性發作時,外痔內的血管破裂,造成皮下出血,會形成血栓硬塊,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坐立不安,但每個人狀況不同,有些人外痔僅一處,嚴重甚至「一整圈」,疼痛感也差距甚大。拒辛辣熬夜 如廁速戰速決不良的飲食生活作息,可能讓痔瘡發作。徐弘表示,經常久站的行業如超商店員、老師、理髮師等,或是民眾放長假頻繁出遊、嗜吃辛辣食物、過度飲酒、熬夜打牌等,都可能增加急性痔瘡發作機率。建議民眾應避免久坐或久站,維持健康飲食,有適當活動,上廁所應「速戰速決」,不要久蹲久坐。痔瘡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多喝水、多吃高纖維蔬果、溫水坐浴、局部塗抹痔瘡藥膏,徐弘指出,若患者解便輕度流血,會給予肛門塞劑或藥包,由患者自行塞進肛門,但若塞的角度不正確,藥劑或塞管恐戳破直腸壁,導致肛門膿瘍,用藥需非常小心。臨床上內痔常用橡皮圈結紮,痔瘡根部綁起阻斷血液循環,讓組織壞死自然脫落。外痔或嚴重混合痔需視情況開刀,復元時間也較久,須交由臨床醫師判斷。徐弘提醒,民眾常因解便流血,才發覺痔瘡問題,政府推行四大免費癌症篩檢,呼籲民眾應定期做大腸鏡篩檢,若發現大腸長息肉、糞便潛血陽性等,應儘早近一步檢查,尤其家族曾有大腸癌病史的民眾應及早發現。
-
2021-10-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痔瘡怎麼辦,會自己好嗎? 10大造成原因、9招預防方法一次看!
上完洗手間後,發現自己的衛生紙上有紅色血絲?那很有可能是痔瘡找上門了!痔瘡是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時常會讓病人疼痛難耐、坐立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與作息。 什麼是痔瘡? 長痔瘡的人,會感覺肛門口上有一塊息肉,誤以為是額外長出來的,但其實痔瘡並不是後天增長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的身體組織,以往我們可能認為痔瘡只是靜脈曲張或病變而衍生的小肉球,但目前醫學上支持的觀念為「肛門軟墊 (anal cushions)」學說,認為痔瘡是由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及細小的平滑肌纖維,這三個結構所組成。 在肛門內部有兩個主要肌群,稱為內、外括約肌,肛門即使在內、外括約肌完全收縮的情況下,也無法完全封閉,若肛門沒有關好,液態糞便或氣體便可能溢出人體。 而痔瘡組織就扮演著「軟墊」的作用,它在內括約肌內襯協助封閉肛門。一般我們所談論的痔瘡,算是已產生症狀的病態痔瘡。 當肛門墊內部異常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如靜脈回流減少,就會形成惱人的病態痔瘡。因肛門直腸位於人體的下半部,血液回流本來就不容易,這種狀況較易發生在久站、久坐族群身上。經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就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的情況,導致痔瘡充血。 【延伸閱讀: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哪些是痔瘡的高危險族群? 平時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也是造就痔瘡的原因。 ◎便祕、腹瀉,不良的排便習慣 ◎熬夜、作息不正常 ◎纖維及水分攝取不足 ◎愛吃辛辣食物 ◎久站、久坐、咳嗽,使腹部壓力增加 ◎從事激烈運動 ◎有吸菸習慣 ◎有潰瘍病史者 ◎酗酒及肝病病人 另外,懷孕的婦女,因腹部壓力增加,得到痔瘡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 痔瘡會有哪些症狀?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 ◎觸痛或持續性疼痛 ◎搔癢感、灼熱感 ◎痔瘡可分成四級 第一級:排便時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或伴隨搔癢感與分泌物,痔瘡不脫出肛門。 第二級:除出血外,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肛門,但便後會自動縮回。 第三級:痔瘡持續增大,排便脫出肛門後,必須用手將其推回肛門。 第四級:痔瘡長時間脫出,且無法用手推回。 痔瘡有哪些種類? 痔瘡依據生長的位置,可以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內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上,因此可能從外表看不出來。一般而言排便會出血,但疼痛度較不明顯,因為生長位置的神經較少。 外痔:外痔是痔瘡長在肛門齒狀線以下,除了會出血,疼痛感及異物感較重,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外痔的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則會形成血栓性的外痔(Thrombosed hemorrhoids)。 混合痔:混合痔是肛門齒狀線上、下都有痔瘡。 如何預防?◎避免久站、久坐,上班族可定時起身活動。◎避免排便時間過久:很多人上廁所會看書、玩手機,一坐可能就是20、30分鐘,肛門壓力增加,更容易引發痔瘡。如廁建議5~10分鐘即可。◎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保持肛門清潔與乾燥,便後可用清水沖洗肛門。◎避免熬夜,以及飲酒或辛辣類等刺激食物。◎充足的飲水量,正常人每日所需喝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30毫升」。◎多吃高纖蔬果,如奇異果、香蕉、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使大便鬆軟,預防便秘。◎可以從事較為緩和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長時間久坐時,可在就寢前行溫水坐浴,達到放鬆、減輕肛門部位的壓力。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2-28 醫療.消化系統
屁股癢怎麼辦?了解肛周搔癢6常見原因與4處理原則
癢!癢!癢! 瘙癢,這種體驗人人都有過,發生於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中,肛周瘙癢讓人坐立難安、難以啟齒、非常痛苦。尤其是在公共場合,肛周瘙癢發作時,令人十分尷尬,恨不得想找個溫文爾雅的方式撓一撓。但你知道嗎? 大約1-5%的普通人群存在肛周瘙癢;肛周瘙癢常見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性發病率大約是女性的4倍。且肛周瘙癢作為一種難以啟齒的症狀,大多數患者不會主動就醫。可能很多人出現肛周瘙癢的症狀會懷疑,是不是得了痔瘡?那麼,引起肛周瘙癢的常見原因有哪些呢?出現這樣的症狀如何處理?學起來,不用再尷尬了。肛周瘙癢的常見原因有哪些?1.肛腸疾病任何肛腸疾病都可能誘發或加劇肛周瘙癢,肛腸疾病是引起肛周瘙癢的最重要原因。75%的肛周瘙癢患者患有肛腸疾病,其中以痔瘡(20%,包括內痔和外痔)和肛裂(12%)最為常見,其他原因包括肛腸腫瘤。肛腸腫瘤主要包括直腸癌(11%)、肛門癌(6%)、腺瘤性息肉(4%)和結腸癌(2%)。相對少見的原因還有肛瘺、直腸脫垂、潰瘍性結腸炎、功能性腸病等。2.局部刺激局部刺激是引起肛周瘙癢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源於排泄物(糞便)溢出、滲漏污染肛周皮膚或肛周潮濕等。糞便污染可能是顯而易見或深藏不露的,但足以引起瘙癢。此外,咖啡、酒精和辛辣食物等飲食因素也會導致肛門溢液。一般而言,出現肛周潮濕的患者常常會過度清潔肛周區域,包括在洗澡時用力擦洗、在排便後大量使用濕巾。這些方法可能導致局部創傷,後者將進一步加重局部刺激。3.感染引起肛周瘙癢的病原體涉及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各種微生物,其中包括喜愛潮濕或多汗環境的念珠菌(10~15%)。這種真菌感染的目標人群包括肥胖者、老年人、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腫瘤、移植後、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製劑)和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念珠菌感染也與緊身衣褲有關。兒童肛周瘙癢的最常見原因是蟯蟲病。蟯蟲是一種易於通過糞口傳播的強傳染性腸道寄生蟲,兒童的感染率很高,尤其是托兒所的幼兒。引起肛周瘙癢的其他常見非性傳播疾病包括疥瘡、帶狀皰疹、A組β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菌等。此外,肛周瘙癢是尖銳濕疣、扁平濕疣、單純皰疹、衣原體感染、梅毒、淋病等許多性傳播疾病的症狀。4.皮膚疾病肛周瘙癢也可由許多皮膚病引起,包括接觸性皮炎、銀屑病、濕疹或特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多形紅斑、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蘚等。兒童肛周瘙癢也常由肛周皮膚病引起,其中,尿布性皮炎是尚未學會括約肌控制的嬰兒常見的肛周瘙癢性皮膚病。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清潔劑和治療用藥(包括乳霜、肥皂、濕巾、麻醉劑、衛生紙染料和其他局部製劑)中的化學物質致敏而導致紅斑、鱗屑和水泡的形成。濕疹或特應性皮炎是由過敏反應導致的皮膚乾燥、鱗屑、紅斑或抓痕,洗衣粉和常用於肛周皮膚的局部外用乳霜等許多化合物均可成為致病的刺激物。5.系統性疾病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或D缺乏等營養性疾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肝病(高膽紅素血症)、腎病(尿毒症)等系統性疾病均可導致肛周瘙癢。6.特發性原因特發性肛周瘙癢是指肛周瘙癢的具體原因難以明確。糞便污染、肛周潮濕、不當清潔和各種非特異性的致病因素可能是肛周瘙癢的誘因。含咖啡因的飲料、酒精、奶製品、花生、辛辣調料、柑橘、葡萄、番茄和巧克力等食物可能與特發性肛周瘙癢有關,其原因在於這些食物可引起肛門括約肌的壓力降低、肛門反射過度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刺激肛周皮膚。儘管目前尚無證據提示某些衣物和布料與肛周瘙癢存在因果關係,但高溫和汗液會加劇瘙癢。此外,焦慮、抑鬱、壓力等精神心理因素以及某些藥物也可能與肛周瘙癢有關。如何處理肛周瘙癢?1.對因治療關鍵在於對因治療,因此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和遵循醫生的醫囑用藥非常重要,切勿因有難言之隱而諱疾忌醫。2.注意飲食盡量避免可能引起肛周瘙癢的誘因。一般措施包括在飲食上盡可能減少咖啡、茶、可樂、巧克力、柑橘、西紅柿和乳製品等食物的攝入。通過高纖維飲食或通便藥防治便秘和治療慢性腹瀉。3.合理清潔大便後可用白色無味的普通衛生紙擦拭肛門口,但要避免用力擦拭,必要時可用溫水浸濕的棉棒代替紙巾或含酒精濕巾進行清潔。還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潤膚劑,避免使用除臭劑、香水、消毒劑等易引起刺激和過敏的產品。對於無其他明確病因者,急性瘙癢發作(尤其是夜間)常常是糞便溢出的標誌,此時即時清潔是最有效的方法。清洗會陰部時可用浴盆或用淋浴噴頭,且最好採用蹲位,這樣有助於洗掉肛管中殘留的糞便;盡量減少使用肥皂清潔肛周,運動後洗澡時可用合成皂代替普通肥皂。4.勤換內褲為了避免過度出汗,首選寬鬆的棉質內褲,而不要選擇粗製的合成緊身衣,並勤換內褲。對於每天需要靜坐幾小時的人群,可使用透氣的坐墊。最後,要警惕“肛周瘙癢-撓痒-皮膚損傷-瘙癢加重”的惡性循環。為了避免夜間撓痒時撓傷,建議剪短指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30 醫療.消化系統
內痔出血多久會好?完整解析內、外痔的症狀與治療
如同電視廣告中常出現的廣告詞,便秘、火氣大都可能是引發痔瘡的原因,其他像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油膩,腹壓大等疾病,也都可能導致痔瘡的發生。「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也是一個難以啟齒的隱疾,不少患有痔瘡的人常會拖到症狀非常嚴重,有出血、腫脹疼痛時,才勉強就醫,反而讓痔瘡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必須挨上一刀除痔。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 久坐久站、蔬果少需特別注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沈明宏表示,目前引發痔瘡的原因尚不明確,但臨床上發現,久坐、久站或經常忍住便意、延遲上廁所,甚至經常腹瀉,以及因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蔬果攝取不足或吃太油膩、刺激辛辣食物等,長期腹壓上升例如肥胖、懷孕婦女,都會發生痔瘡。尤其孕婦常會出現痔瘡困擾,沈明宏說,主要原因是孕婦活動量減少及胎兒體重增加、子宮漸大,導致腹內壓增加,肛門靜脈回流受阻是引發的原因之一;此外,懷孕期間,很多婦女會感到腸蠕動減慢、排便困難,甚至最後用力生產還會造成痔瘡惡化、脫垂、嚴重出血等問題。而腹內壓經常升高的疾病,例如肥胖、肝硬化,腹水、腹腔內腫瘤及攝護腺肥大等,也會導致痔瘡產生,沈明宏強調,一旦症狀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應該就醫治療。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 出血、腫脹盡速就醫免後遺症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沈明宏指出,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位置是以齒狀線來區分,齒狀線位於肛門外緣以上2公分的解剖位置,在齒狀線以上形成的痔瘡,稱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的則為「外痔」,也有內外痔同時發生的「混合痔」;不過,內痔或外痔,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改善生活即能好轉 嚴重痔瘡需開刀治療 一旦痔瘡症狀影響生活,例如出血、脫垂、感到卡卡不舒服等,都應就醫治療,以免症狀惡化嚴重,甚至需開刀治療。沈明宏認為,第1級內痔及輕微外痔,因流血較為輕微,患者不一定要就醫,通常過陣子會好轉,如果已感到不舒服而就醫,建議先從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做起,並輔助給予痔瘡止血塞劑治療。第2級、第3級脫垂的內痔,可以在門診接受內痔的橡皮帶結紮手術,利用簡易的器材將橡皮帶套在痔瘡根部使其因缺血而自然壞死脫落,改善脫垂現象,但此種治療只可用在內痔,且一次以結紮1~2顆痔瘡為限,避免導致病患過度疼痛。至於第4級內痔以及嚴重的外痔,則需以開刀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通常開刀需住院4天,術後前1週會開給止痛藥及軟便劑服用,緩解術後傷口及排便疼痛,2週後會逐漸復原,完全復原需要4週的時間,不過,臨床發現,開刀完,若生活習慣未跟著改變,仍有較高的復發機率。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不同 兩者這樣分辨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沈明宏解釋,通常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至於大腸癌血便,則會混著糞便,且屬黏液血便、呈現暗紅色,如果血便超過3個月以上應就醫檢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此外,不管大腸癌或痔瘡,都可能因慢性出血導致貧血。一般人較難以區分痔瘡與大腸癌,沈明宏建議,有任何疑慮仍應就醫檢查,醫師通常會先做肛門指診或肛門鏡檢查,若是低位腫瘤也可初步診斷。若是20~30歲的患者且沒有家族史等危險因子,一般會建議做乙狀結腸鏡或糞便潛血作為初步診斷工具即可;若是50歲以上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等症狀的患者,會建議患者做全大腸鏡檢查,釐清是否有大腸癌的問題。預防勝於治療 日常生活習慣這樣養成預防勝於治療,平常應有規律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免發生痔瘡,尤其痔瘡治療後,更應改變原有的不良習慣,避免痔瘡再復發。沈明宏強調,在飲食上,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果、多喝水;要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蹲馬桶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0分鐘;上班族每天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好幾小時,或是站過久都會引發痔瘡,建議每隔一段時間應走動一下,並應有適度運動,以預防痔瘡發生。 另外,在生活保養方面,每天溫水坐浴,一次不超過5~10分鐘,或是經常泡溫泉,也能夠促進肛門血液循環,不易引起痔瘡。沈明宏說,如果有輕微痔瘡,建議排便後應清洗肛門,並使用較為柔軟的衛生紙擦拭,可避免惡化;要是已經有輕微痔瘡脫垂現象,不妨在適當潤滑後,將痔瘡輕輕推回。對於患有痔瘡的孕婦,除了建議每天正常排便習慣、多吃高纖維質食物外,提醒孕婦千萬不要因為肚子漸漸變大,越來越不想動而長時間坐著,應多散步,做些簡單的體操及伸展運動。如果已經產生痔瘡,建議溫水坐浴可以消除痔瘡腫痛,如果腫痛受不了,也可以局部冰敷來舒緩;但不要自行使用瀉劑或灌腸,以免影響子宮收縮,發生早產或流產危險,因此,若有任何問題應趕緊向醫師詢問。延伸閱讀: 不只久坐易釀痔瘡! 10原因都會讓你屁屁見紅 痔瘡要不要開刀? 依症狀分4個階段!醫師解析用藥、手術時機
-
2020-10-21 科別.消化系統
婦女作息不正常 痔瘡急性發作釀脫肛
高雄一名30多歲已婚婦女,解便時常受痔瘡困擾,10月連假期間又因生活作息不正常、便祕,使病情加劇,出力解便產生脫肛,痔瘡脫出無法縮回的症狀。接著還跟朋友去登山,極度勞累的情況下造成痔瘡急性發作,痔瘡組織水腫讓她坐立難安,更嚴重到無法將痔瘡推回至肛門內,才趕緊就醫。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特聘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表示,工作壓力大、長期久坐久站、經常性便祕或腹瀉、習慣性出力排便等,都屬形成痔瘡的高危險群,而女性因辛苦懷胎,造成骨盆腔靜脈壓力增加,也是危險因子之一,不得輕忽。謝依蒨說,長期受肛門痔瘡所苦,不願就醫者,尤以女性為多。門診中經常見到女性患者,因羞於啟齒或是不敢請男醫師看診,等到症狀嚴重到解便時,發現馬桶一攤鮮血或嚴重疼痛到難以入眠才來求診。其實痔瘡是人體正常的組織,由肛門口附近的結締組織與血管叢組合而成,肩負了控制排便預防失禁的重要功能。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因素影響,使得原本正常的人體組織漸漸鬆弛、膨大、甚至脫出肛門口,形成所謂的「痔瘡」。謝依蒨指出,痔瘡依照發生位置的不同,可區分為內痣、外痣及內外都有的混合痣,不同位置的痔瘡會造成不一樣的症狀表現。像是內痔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解便後發現鮮紅色的出血,此種出血通常僅侷限於排便與衛生紙擦拭時,並不會滴滴答答的落入馬桶中或是沾染到內褲,因此也容易被輕忽。而外痣常伴隨明顯的疼痛,令人坐立難安,若不幸產生了血栓,會在肛門外圍形成顏色偏紫色的痔瘡腫塊,此時所引發的不適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謝依蒨說,目前痔瘡的治療選擇非常多元,大幅降低了痔瘡治療的疼痛程度。傳統痔瘡切除術最令人卻步的術後疼痛及傷口照護問題,已有許多新式的器械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刀、雙極冷凝刀及傷口癒合噴霧等,可大幅減少術後疼痛,出血較少、傷口小、也較快癒合。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書田診所/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千萬別信消痔成藥
俗話說「十男九痔」,但果真如此嗎?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醫師胡煒明表示,觀察門診患者,男性、女性比率差不多。就生理結構變化來看,懷孕時腹壓上升,孕婦反倒是痔瘡高風險族群。「痔瘡與排便息息相關。」胡煒明說,如果排便不順,經常便祕、腹瀉,就屬於痔瘡高風險群。正常排便為一天一至兩次,如果一天兩、三次以上,或好幾天才如廁一次,就屬於不良排便行為。另外,痔瘡也與遺傳有關,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罹患痔瘡,自己就應提高警覺。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治療痔瘡、便祕的相關成藥廣告眾多,許多人誤以為吃了這些成藥,就能消痔、改善便祕,胡煒明指出,如果亂吃成藥,可能讓症狀更嚴重。胡煒明經常在門診收治「以為小痔瘡卻是惡性腫瘤」個案,患者幾乎都不敢置信,因延誤就醫,增加治療難度。提醒民眾,如有血便、肛門疼痛發癢,或是解便困難,經常腹瀉、便祕等問題,就應該積極就醫,找出病因。如果是小痔瘡,只要門診手術就能解決。如果拖好幾年,一顆變五、六顆,內痔外痔均有,甚至出現膿瘍發炎,用力時痔瘡跑出體外,無法塞回去,就必須開刀,術後得趴床忍痛好幾天。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痔瘡手術人數 基層院所大勝醫學中心
痔瘡到底需不需要治療,應該開刀嗎?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因痔瘡就醫患者多達39萬餘人,其中以第三級痔瘡最多,第四級最少。痔瘡手術不限於醫學中心,基層院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都能執行。健保大數據發現,108年醫學中心痔瘡手術執行件數不到五千件,低於其他層級,更遠不及基層診所的4萬多件。痔瘡是不少人的夢魘,有人因痔瘡如坐針氈,有人因此排便非常痛苦。痔瘡到底何時需要治療,該選擇何種方式治療?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胡煒明直言,除非出血或痛到影響生活,否則沒有必要開刀。第四級女多於男 與懷孕、忍痛有關健保署統計,診斷為痔瘡的患者,近三年以第三級最多,其次為第二級、第一級、第四級。不論是哪一個級別的痔瘡,患者年齡都集中在50歲到59歲,並未因不同級別而有差異。在性別分布上,整體來看是男性多於女性,但第四級痔瘡患者女多於男。換句話說,女性一旦有了痔瘡,嚴重度都比男性來得高。胡煒明認為,這與女性較會忍痛,且加上懷孕是痔瘡的危險因子,讓不少女性產後埋下痔瘡的因子,長期忍痛又沒有調整生活作息等,等到受不了才就醫,往往痔瘡已非常嚴重。小病不擠大醫院 基層診所病患最多健保也顯示,民眾因痔瘡求診的醫療院所,108年門診治療痔瘡案件數有10萬1350件,以西醫基層診所件數最多,多達4萬2840件,第二名是地區醫院2萬7597件,第三為區域醫院2萬6630件,最後才是醫學中心,僅有4283件。若以整體排名,地區醫院層級的郵政醫院居首,同屬地區醫院的耕莘醫院排名第三,沒有任何一家醫學中心排行在前20名以內。健保署支付標準科視察楊秀文分析,民眾認為痔瘡是小病,不會貿然擠大醫院,大多就近求診。案件數特別突出的地區醫院或西醫基層診所,推估是有以治療痔瘡為專長的醫師,吸引患者求診。切除術、結紮術 使用最多分析門診手術方式,傳統的痔瘡切除術為5874件;結紮術為8萬9095件,以郵政醫院最多;注射治療件數為1967件,以耕莘醫院最多;冷凍治療50件,各家醫院執行件數都是個位數。胡煒明說明,痔瘡切除術包含環狀切除術、傳統內外痔切除術以及雷射手術,適合第三級以上患者,部分第一級出血嚴重的患者,則適用雷射手術;結紮術僅針對內痔患者,最適合第一級患者,但第一級患者通常並不需要動手術。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注射治療透過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同樣也只有暫時效果;至於冷凍治療,因為副作用多,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住院治療患者 以第四級最多分析住院治療痔瘡的患者,總件數為1萬9293件,以右昌聯合醫院最多,其次為雙和醫院,再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若以手術方式再細分,以痔瘡切除術住診件數1萬9191件,右昌醫院最多,有723件;結紮術住診僅有90件,林新醫院作8件居冠;血栓切除術僅12件,大千醫院有3件最多。住院治療痔瘡的平均天數為2.37天,楊秀文分析,住院的痔瘡患者大多病情較嚴重,進一步分析住院治療患者接受痔瘡切除術,確實以第四級痔瘡最多,達5750件,其次為第三級4963件,再者為第二級239件、第一級16件。門診切除患者 以第三級最多若分析門診接受痔瘡切除術,以第三級痔瘡最多,1368件,其次為第四級1284件,第二級為288件,第一級為95件。楊秀文表示,痔瘡切除術仍以重症為主。至於痔瘡「要不要動刀」?胡煒明建議,影響生活才建議動刀,而準備接受手術者,建議徵詢第二意見,別貿然動刀,開刀仍有一定風險。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 李伯璋:恐延誤癌症治療
這是一個不好說出口的「隱疾」,也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俗稱「十人(男)九痔」。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平均每年有39萬人因痔瘡就診,每年新增就醫人數17萬餘人。多數人不好意思就醫,在狀況不嚴重時還能撐著,直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才開始尋求解決之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痔瘡的就醫狀況,由大數據看出哪些醫院擅長哪些手術,作為民眾就醫參考。依據健保署統計,我國痔瘡年齡層集中在50到59歲。健保署長李伯璋說,肛門括約肌隨著年紀愈長愈容易鬆弛,而身體活動量不足,痔瘡也容易上門,年輕人多因生活習慣不佳或懷孕,導致痔瘡出現。李伯璋說,痔瘡的典型症狀為排便出現鮮血,而血液顏色在臨床診斷上是重要依據,鮮血多為痔瘡,若為顏色較深的舊血,要當心癌症的可能,其餘還有痔核脫出、肛門搔癢等。引發痔瘡的危險因子,以便祕、腹瀉為大宗。李伯璋解釋,排便時過度用力,或腹瀉者認為解不乾淨,持續用力也可能增加罹患痔瘡的機會,其餘的危險因子還有懷孕、久坐、久站、愛吃辣、熬夜等。懷孕腹壓增 與痔瘡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統計顯示,去年新增確診為痔瘡的女性中,兩年內曾做過產檢者接近一成,8萬7千人中,有8千多人曾做過產檢,年齡集中在30歲到39歲,其次為20歲到29歲,顯示懷孕與痔瘡有密切的關係。李伯璋解釋,懷孕期間,女性腹腔壓力增加,連帶影響腸胃蠕動,許多婦女懷孕後才罹患痔瘡。要避免懷孕期間出現痔瘡,建議多運動,能走動就多走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菠菜、韭菜、金針、茭白筍等,水果類如蘋果、桃子、瓜類等。新增初次確診 以年輕人居多每年新診斷的痔瘡人數平均為17萬人,與整體診斷為痔瘡的人數相比,較為年輕,集中在30到39歲間,且女性略高於男性。李伯璋說,痔瘡依嚴重程度分不同等級,初次確診者,多為出剛出社會一段時間的年輕人,長期生活作息不佳等因素,導致症狀出現。李伯璋說,有些疾病也容易導致痔瘡,像甲狀腺疾病患者,可能因腸胃蠕動不佳,容易便祕,成為痔瘡高危險群。過去診治痔瘡患者時,通常會加驗患者的甲狀腺素,確認是否分泌異常,若是甲狀腺素分泌異常,會先協助治療甲狀腺問題後,再治療痔瘡。輕症保守治療 重症才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治療不一定要動手術,他自己也曾是痔瘡輕症患者。當年長期往返台南、台北,搭火車時感到肛門疼痛,是血管栓塞型痔瘡,上班時趕緊請同事協助拍照,自己診斷一下痔瘡嚴重程度,好在是輕症。為了改善疼痛感,每天溫水坐浴5到10分鐘,再搭配外用塗藥,多數可獲得紓緩。李伯璋說,痔瘡分一到四級,被診斷為第一級輕症者,可以先採取保守療法。除非輕症患者已經有大量出血的情況,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才有手術的必要。一般而言,輕症患者應先擦藥,並用溫水泡肛門舒緩症狀,同時改善生活作息就好。不過,有些患者希望透過手術改善痔瘡,常有患者拜託醫師動刀。李伯璋說,痔瘡手術雖然不難,但仍有麻醉風險,且輕症真的沒有必要動刀,痔瘡重症患者才有其必要,開刀僅是改善症狀,最根本的還是要調整生活作息,避免復發。出血未必是痔瘡自行診斷恐延誤癌症治療「面對痔瘡,千萬別自己當醫師。」李伯璋提醒,一旦有症狀就應該就醫。臨床上有非常多的患者,自我認定排便流血僅是痔瘡,「能忍則忍」,加上有些長輩懼怕開刀,又怕醫師,最後是痛到受不了的時候才就醫,但往往就醫時才發現根本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李伯璋說,等到出現疼痛症狀的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第三期,甚至是末期,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無論是有搔癢感或疼痛感,甚至出血,都應該趕緊就醫。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痔瘡要不要開刀?醫師告訴你選擇用藥或切除治療時機
痔瘡讓許多人聞之色變,痛起來也讓人難以忍受,但因發生在私密部位,更難的是向醫師啟齒。不過一旦決定治療,就得依嚴重程度跟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表示,民眾有痔瘡時,若只是微疼痛、少量出血等,症狀屬較輕微,可透過藥膏、藥物、塞劑等方式改善;若已明顯凸出、脫垂、甚至塞不回去時,屬嚴重情況,就須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分類上分為內痔和外痔,一般來說以肛門口內1公分處的齒狀線為界,齒狀線以內的稱為內痔區,齒狀線以外則是外痔區,如果內外都發生,則是混合痔。正常情況下,痔瘡並不會流血或感到疼痛,但像是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會導致肛門內的靜脈曲張、肉墊充血腫大而成為痔瘡。一至三級 可用藥物保守治療糠榮誠說,痔瘡臨床上依嚴重程度約分為四級。第一、二級患者肛門偶有不適、出血症狀,或如廁用力時,覺得有肛門有異物感,此階段尚不嚴重,多可直接在門診處理;但到了第三級,則為肛門組織明顯凸出、腫脹,必須用手才能推回;第四級,患者的痔瘡可能已過度腫脹、脫垂,或明顯露出在肛門外推不回去時,應透過手術方式治療。而在現行痔瘡治療上,若症狀輕微或疼痛、流血及癢感不嚴重,可採保守治療,如多喝水,並多攝取蔬菜、水果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使用軟便劑讓大便比較順暢,不再刺激痔瘡。另外,也有藥膏、塞劑等選擇,來對病灶處局部消炎止痛。也可透過口服消炎藥物消除腫脹、減輕發炎反應,患者用藥約一周後,內外痔症狀便有緩解,且好處是不需住院。傳統電燒術有明顯疼痛感,住院、癒合時間長,健保給付。而到三、四級需手術時,則有傳統電燒術及痔瘡環狀切除術等選擇。糠榮誠說,電燒手術是將第三、四級痔瘡或內外混合痔一併做楔狀切除,再將傷口以縫線縫合,需局部麻醉。雖不會傷及括約肌,但術後會有較明顯疼痛感,醫師會給予止痛藥來止痛。不過患者須住院至少三、四天,忍受疼痛及不便外,一周後需回診,檢視疼痛感、傷口是否仍有出血情形,且需一個月傷口才會完全癒合。環狀切除術痛感低、恢復快,較能根治,需自費。痔瘡環狀切除術是一個較新的技術。糠榮誠說,此技術為透過特殊器械,於痔瘡上約1.5公分處進行環型的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切除,可使痔瘡萎縮、並使脫垂的情形一併改善,尤其是用在內痔切除,較有根治的效果。而該手術標榜為「無痛手術」,術後僅少數患者有極輕微的疼痛感,且基本上一天後就能出院,排便也無障礙,傷口約一周就癒合,患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活作息。糠榮誠說,此手術各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都很純熟,只是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其他手術微創、雷射須自費,效果不如環狀切除。而在痔瘡的其他手術治療方式上,另有微創、雷射手術,但糠榮誠說,兩者也需自費,且術後效果沒那麼好,疼痛感及癒合時間均比環狀切除術更長,故較不建議。糠榮誠說,痔瘡的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也不一,若民眾決定以手術治療,但本身腎、肝功能不佳或有嚴重貧血情形,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痔瘡的分類1. 內痔第一度:痔核膨出在肛管內。第二度:痔核可自行縮回,發生在解大便時。第三度:痔核需用手推回,嚴重一點的,只要一用力或過度疲勞就會發生。第四度:痔核脫出是永久性的,會主訴有直腸飽脹感。2. 外痔痔瘡的治療1.保守療法預防便祕:無刺激性的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每天早餐後再喝杯冷開水,可促進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局部用藥、溫熱療法:溫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2.橡皮圈痔結紮術(門診治療,免住院開刀)適用範圍: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3.電刀切除術(枯痔療法,門診治療)適用範圍: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特點: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需局部麻醉)。4.住院手術治療適用範圍:第三、四級痔瘡(內痔)及中度、重度外痔。5.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暫時的效果。6.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變小,容易造成感染。只對輕微的內痔有效,而輕微的內痔只要保養即可,不用治療。7.冷凍治療容易造成肛門組織深度壞死。30年前醫學中心已放棄用冷凍治療。坊間常有痔瘡診所標榜用雷射及冷凍治療來吸引病人,而且收費昂貴,病人常得不償失。資料來源╱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
-
2020-05-17 科別.消化系統
摸過十幾萬名患者「菊花」 痔瘡專科醫教你獨門保養術
14歲的阿宏最近一年多來迷上一款手遊,老爸老媽念過好多次,還禁止他打遊戲。為此,阿宏只好躲進廁所裡打電動,這一坐就是半個多小時。過完年之後,開始不對勁,他常有血便,馬桶上有血,連內褲也沾血。媽媽洗衣服時,發現沾有血跡的內褲,當場嚇壞。隔天阿宏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發現,才念國二的他竟然痔瘡已經到了第二期,必須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改善,還可能必須做手術切除。年輕患者 多是3C成癮者為何小小年紀就有痔瘡?原因就在於他平常幾乎不吃蔬果,又常坐在馬桶上玩手遊,偏差飲食攝取,加上不正常如廁習慣,讓他「少年得痔」。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隨著3C及網路普及,許多人如廁時間變長了除了影響視力之外,還可能引發痔瘡問題。最近一、兩年來,年輕痔瘡患者愈來愈多,幾乎都屬於重度網路及3C使用者。腹壓過大 痔瘡組織跑出來為何久坐馬桶容易導致痔瘡出血?糠榮誠解釋,痔瘡距離肛門口一公分,屬於正常組織。但如果長時間久坐不動或上廁所太用力,會導致腹壓過大,造成局部組織靜脈迴流異常。台北馬偕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說,其實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組織,目的在於協助括約肌發揮功能,不讓腸道糞便突然跑出來。就像是水管與水管,或是瓦斯管與瓦斯管之間的墊片,如果沒能鎖緊,就可能漏水、漏氣。痔瘡組織含有豐富血管,包括動脈、靜脈、微血管,如果能夠順利充血,代表括約肌功能正常,就能將肛門鎖得緊緊的。許自齊指出,每個人都有痔瘡組織,但如果沒有出血、潰瘍、膿瘍,就沒關係,但如果異常,可是影響重大。許自齊說,別小看痔瘡,因為這令人難以啟齒的隱疾,可能左右人類歷史。例如,根據醫學文獻,拿破崙之所以在滑鐵盧之役慘敗,可能是拜痔瘡發作所賜。另外,美國前總統卡特,也曾因痔瘡突然發作,而險些影響國事運作。懷孕、過重、咳嗽 要小心至於痔瘡的起因,許自齊表示,與遺傳有關,門診發現不少痔瘡家族。 此外,懷孕、體重過重以及經常咳嗽的人,都屬於高風險群,因為腹壓過大,容易導致局部靜脈迴流異常,以致便祕、肛門出血。許自齊解釋,人類以兩隻腳行走,血液都是往下流,如果靜脈瓣膜出問題,就會造成下肢靜脈曲張,以及痔瘡等問題。不過,少數痔瘡患者則是動脈異常,一旦發作,容易大噴血,風險更高。健康如廁 別超過十分鐘如何預防痔瘡發炎、出血?糠榮誠建議,養成健康的如廁習慣,上大號應該在十分鐘內解決,不要坐在馬桶上滑手機、看小說。此外,避免久坐久站,適時活動身體。在飲食方面,許自齊認為,應該多吃高纖蔬果及食物,例如,鳳梨、帶皮蘋果、成熟香蕉,一般建議,每天攝取20到35公克纖維素,藉此幫助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祕及降低痔瘡出血的機率。平常則應少吃辛辣,及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並避免油炸食物。另外,孕婦、肥胖及有痔瘡家族史的人,則可讓局部多泡溫水,促進血液循環,並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腸道蠕動。痔瘡專科醫師的「獨門菊花保養術」執醫二十多年,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看過、摸過十幾萬名患者「菊花」,還經常幫其他醫師收拾手術開壞的「爛屁股」,對於如何保養肛門、痔瘡,自有一套獨門見解。1.排便後按壓 舒緩充血洪樹玉建議,不管男女,如廁之後用衛生紙擦拭肛門後,再將衛生紙摺成一小塊,放在會陰附近,以手指按壓20次,就能有效舒緩局部充血的肛門組織。2.用免治馬桶 濕潤肛門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應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濕潤肛門及大便,讓糞便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如此一來,就無需用力擠便。3.如廁姿勢對 暢快解便洪樹玉還常傳授獨門如廁姿勢,有時患者不瞭解其中奧祕,他直接就在診間示範。他說,上廁所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掀開馬桶蓋,一屁股坐在馬桶,為求快速解便,使勁用力拉,時間一久,很容易傷到肛門組織,一旦血管爆裂,就會形成小葡萄形狀的血栓。解便最佳姿勢●坐在馬桶上,手輕抓馬桶側邊。●腳尖著地,抬起後腳跟。●抬頭挺胸,腰桿挺直。●身體稍向前傾,屁股微微翹起。●身體前後擺動。有痔瘡的人如何選擇運動?對痔瘡有益的運動如快步走、慢跑、輕鬆運動、韻律體操、游泳等。對痔瘡有害的運動舉重、高爾夫、溜冰、滑雪、拳擊、角力、橄欖球、足球等。資料來源╱郵政醫院
-
2020-04-19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便祕難啟齒 健康指標莫輕忽
便祕不好意思說,卻是不可輕忽的健康指標。羅東博愛醫院指出,若一周排便少於3次,且每次解便困難、感覺解不乾淨、腹脹或腹痛等,即可能為「便祕」。有便祕症狀的人,大便通常乾硬、呈顆粒狀,簡單的原因可能是水分、纖維質攝取不夠,或久站、久坐和運動不足所致,其他原因也可能包含懷孕、藥物副作用、腸胃蠕動慢、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結直腸癌阻塞等。便祕的治療,除找出導致便祕的原因,對症下藥或避免外,均衡飲食、攝取足量水分與運動也必須盡量達成,否則長期或經常性便祕,恐引發痔瘡的併發症。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李明璋就表示,痔瘡的成因,來自肛管的黏膜下組織及血管腫大,腫大處就被稱為「痔瘡」,其中又分為內痔與外痔,內痔神經分布較少,解便時疼痛感較少,外痔神經密布,排便時通常有較多疼痛感。他建議,無論便祕或痔瘡,治療先以藥物為主,可緩解排便時的疼痛感或改善大便硬度,再搭配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與運動,應可逐漸緩解。但若持續無法改善,也可考慮手術治療,移除內、外痔。不過,李明璋提醒,便祕或痔瘡可能因解便困難,糞便伴隨鮮紅色出血,若持續出血或有黑便,要盡快到大腸直腸外科就診,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