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 科別.皮膚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297
筆 文章
-
-
2020-12-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年逾40要保養 每半年做肝篩檢
老婆:「以前買一個軟體不要錢,最近要維護,居然維護費那麼貴!」老公:「對啊!當初娶妳時也不要錢,可是想不到娶過來後,飼養費才貴呢!」生小孩不花什麼大錢,但要養育長大花的錢可多了!除了教育費不算,維持一個人生命所需的食物費可能不大,但人體終究是肉體,如果平常不好好保養,出了事有了症狀才找醫師,那花費才大了!用車子來比喻,人在40歲以前就像五萬公里以下的新車,出大錯的機率不大;但40歲以後,人步入中年,好比車子開了五萬公里;50歲以上就好比車子開了十萬公里。如果平日不好好保養,症狀出來再找醫師,即使不危及生命,也得大修理返醫院保養一番。40歲以上的台灣人,以前沒有B肝疫苗,因此大都遭受B肝病毒的禍害,10~15%成為B肝帶原者。其他人雖然自己的免疫力產生了B肝抗體,但肝臟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傷害,產生纖維化或肝硬化或有了肝癌。因此,有B肝的病友,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驗血做肝功能及胎兒蛋白檢查。如果有B肝抗體也至少要做一次超音波檢查,萬一不幸長了肝癌,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2-25 養生.運動天地
他們不是姊弟,是母子!醫師媽戀上重訓,養肌肉還變年輕
披著一頭長髮,白皙無瑕的皮膚,穿著白色上衣及緊身運動褲,這位在運動教室的美魔女,輕鬆單手拿起好幾公斤重的壺鈴。如果不說,看不出這位美魔女已是60出頭歲,站在她身旁的是知名復健科醫師陳相宏,兩人乍看像姊弟,其實是母子!陳相宏醫師的媽媽─艾華,已經退休了10多年,以前跟大部分女性一樣,寧願花時間逛街買東西,也不願意抽空去運動,即便小兒子是健身教練,說服她加入健身房,但每每去健身房報到都在「混時間」,根本沒認真運動。 突然腳沒力讓她驚覺要改變 艾華的先生、兩個兒子都愛運動和健身,只有她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她小跑步追公車,突然覺得腳沒力氣,還有一次過馬路快變紅燈,沒跑幾步路,竟然跌倒跪在馬路中間…,才讓她有了警覺。 她坦言,以前的觀念是只要吃得下、睡得著就不必去運動,常常癱在沙發上。雖然加入了健身房,但她覺得跑跑步機很無聊、單調,還不如去公園散步或逛街走路當運動,「心情也比較愉悅。」 不過,隨著年齡漸增,體力、肌耐力與反應力都不如從前,爬個小山就會有喘的感覺,無力扭開礦泉水瓶,甚至調整腳踏車坐墊也使不上力,才知道不動不行了。 好在,陳媽媽有兩個喜歡運動又有相關專業的兒子,在他們的鼓勵下,讓她從三、四年前開始「認真運動」。 兒子設計熟齡專用訓練處方 首先,大兒子陳相宏跟她強調訓練肌耐力的重要性,小兒子Daniel是美國運動協會培訓的運動教官,幫媽媽設計一套適合熟齡族群的運動訓練處方,例如訓練上下肢、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預防跌倒等動作。 今年,因為陳相宏成立復健專科診所,診所附設健身教室,讓她更養成了一周2至3天到健身教室做重訓的習慣。 陳媽媽說,自己真的感受到身體的轉變。首先是,情緒及睡眠獲得改善,只要有運動,當天晚上10點就入睡,睡前不會胡思亂想;眼睛乾澀的問題不藥而癒,體力也變好,白天都不必睡午覺,「帶小孫女去公園玩捉迷藏也比較有體力了。」 她不諱言地說,女人都很重視臉部保養,卻忽略身體的保健,有些跟她同齡者,臉部雖然保養得很漂亮、看似凍齡,但身體其他部位卻出現老態,「年紀還是會露餡。」最重要的是,健檢數據都變正常了! 陳媽媽坦言,從不愛運動到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過程中也曾因太累而想放棄,但在兒子的鼓勵下,又恢復重量訓練,否則很快「打回原形」。她慶幸這幾年堅持下來,身心都愉快,有好體力後,上山下海都沒問題,日子也過得更充實。 全家都愛運動更添共通話題 「我跟大小兒子出門,大家以為我們是姐弟,這就是運動帶來的效果!」陳媽媽笑開懷地補充,除了有好體力外,變年輕也是促使她更努力運動的動力之一。 陳相宏看著媽媽因熱愛運動而變得年輕有活力,也覺得很開心,再加上媽媽每周到診所附設的運動教室運動兼探班,讓彼此有更多共通話題,比以往熱鬧許多。 他說,30到60歲的成年人,肌肉量每10年下降6%,但60歲過後每年平均快速下降2%,「60歲就是一個關卡。」而且女性過了更年期後,因為缺乏女性素的保護,骨質流失更快,尤其50、60歲後,體力也會明顯變差。 不少長輩都認為自己有運動,像是到公園散步或爬爬山,但這些都是針對心肺的有氧訓練,如果要預防肌少症或骨質疏鬆,就需要再加強重量訓練。 ▲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圖/陳相宏提供) 年紀越長飲食不能過度清淡 還有,過往觀念年紀越長,要吃得養生清淡,但是如果過度運動卻忽略飲食,免疫力反而會下降,因此,要存肌肉本,飲食也很重要,腎功能正常的,可以多補充蛋白質,像是白肉或魚肉,牛奶、豆漿等,或適時飲用乳清蛋白。 「以前說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肌肉防老』!」陳媽媽以自身為例鼓勵大家運動,可以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種類,開始養成運動習慣,像她喜歡騎腳踏車,不必呼朋引伴也可以自己騎。 的確,運動帶來的好處多多,從陳媽媽開朗的個性且健美的身形,足以印證!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沒有任何慢性病!73歲老拳師無預警暈倒 竟是急性肺動脈栓塞惹禍.頭痛、肩膀僵硬,刮痧就舒緩?中醫劃6個重點,健康刮痧免擔心.很多人會刷牙,但都做錯了?牙醫師教你最新的改良式貝氏刷牙法,牙齒清潔事半功倍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冬天也會火氣大? 常吃薑母鴨、羊肉爐小心補過頭!醫警告「5種人」要忌口
立冬過了,天氣變冷,不少人早出晚歸,進而在寒冷的來碗薑母鴨或是羊肉爐,補補身子,不過怎麼一覺醒來,嘴巴裡破了好幾個洞,有時還有口腔異味,是火氣大嗎?但是天氣這麼冷,怎麼會 火氣大呢? 冬天也會火氣大 未適當調理反傷陰、傷氣 中醫科醫師黃中瑀指出,夏天是很容易火氣大的季節,但是冬天同樣也會有火氣大的現象。因為天氣冷、環境乾燥,乾冷時人體更需要大量水分、陰液的補充,此時若未能做適當的調理,反而容易有些傷陰、傷氣的現象,例如過度的補陽,就是其中之一。尤其現代人過度的夜生活,很容易耗傷陰氣,導致 陰氣、陰液虛損虧解,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口乾、嘴破、排便不順等,即是一般人常見、常說的「火氣大」現象;若又加上大量不適當的進補,補藥過度蘊助陽氣,就會使陰氣更為虛損、更容易虧解,身體更加不舒服。 冬天火氣大分3種型態 治療因症不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冬天火氣大,可分成三種 形態:●第1型:胃火痰熱有些人覺得冬天要進補,但進補的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燥熱的食材,過度進補的話,許多燥熱的食物囤積在腸胃裡,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又常在夜間進補,使食物積滯不消。久積不消的結果,便出現化燥化熱現象,進而出現口臭、口氣重、口 乾、嘴破、便祕等症狀,也很容易長出膿皰型的痘痘;這類患者會一直想喝水,但一直無法解渴。●第2型:肝鬱化火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常情緒緊張、又常熬夜,造成肝鬱化火現象,容易口乾舌燥、口氣重,但卻不會想要喝水,很容易出現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輕微耳鳴、頭暈、頭痛,容易 長粉刺、青春痘;女性則容易月經不調、經期紊亂。 ●第3型:氣血不足冬天是養腎補腎的時節,有些人先天體質比較弱,因為冬天的契機循環原本就比較衰弱,氣血虛弱的結果,在陰陽相生的觀念上,陰液推動及陽氣溫煦現象會受影響,造成陽不生陰的現象,容易導致陰液無法在體內充分運輸。所以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癢、臉色白、嘴唇乾,容易失眠、多夢、頭暈,有時自己覺得身體燥熱、卻手腳四肢冰冷;女性同樣容易月經週期不調,經血變得暗沈且量少。黃中瑀表示,冬天一樣會火氣大,在治療改善上,依火氣大的形態不同,會有不同的改善藥方。黃中瑀分享,例如胃火痰熱者,可用黃連解毒湯或溫膽湯加減,來進行調理;肝鬱化火者,要疏肝、瀉火,最簡單的藥方是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等;氣血不足的人,則要氣血涼補,可用八珍湯、歸脾湯加減等來調理。 愈補火氣愈大 進補前先確認體質 國人一直有補冬的觀念,尤其是生活忙碌壓力大、身體比較虛弱,或常感冒、身體不舒服者,愈喜歡進補。但黃中瑀強調,不論是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或是其他補品,用的幾乎都是燥熱食材,尤其薑屬於熱性食材,雖然能夠使身體溫暖,卻也容易使人虛火上升,導致更加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這種補過頭的現象,反而容易使人體氣滯氣壅,甚至引起頭痛頭暈等。所以,補冬要適合每個人的體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小心愈補火氣愈大;最好先排除胃火痰熱、肝鬱化火、氣血不足等三種火氣大的形態之後,再考慮要不要進補,通常這三類火氣大者,進補是要另外設計的。 腸胃弱、外感的人 不適合進補有些人在吃完補品後不久,就開始覺得頭痛、頭暈,這時老一輩的人常會說是「補得太熱 了」,雖然過幾天就會好的多,但還是不舒服了 好幾天,尤其是有輕微感冒的人,這就是氣血壅滯的結果。通常愈是虛弱的人,愈覺得自己應該補一補,冬天氣溫下降,很容易有外感,有時輕微外感而不自知,只覺得冷、虛弱等,此時若再吃薑母鴨等補品,很容易引起氣血壅滯、火氣大等,不但使感冒變得更嚴重,還加上頭痛等各種不適症狀,讓人更不舒服。此外,也有不少吃補吃到拉肚子的人,因補品大多是高熱量的食材,所以很多人並不適合,常吃完後身體的火氣更大,黃中瑀提及,對於腸胃較弱的人來說,吃太多不容易消化,很容易腹脹或拉肚子,甚至還有人吃完補品隔天就發燒,這都是因為火氣太大的關係。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越休息越累? 可能是你的休息方式不對!
你如果累了,你是大睡一覺?還是去度假?或是去KTV、夜店、遊樂園?如果這些休息方式都沒有讓你恢復疲勞、放鬆神經,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而精力充沛的話,你就需要考慮一下是否休息方式沒找對。日本專家將疲勞類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身體有感覺、失眠、食慾差。第二階段:逃避負擔、倦怠、覺得麻煩、煩躁、易受傷(外表可能看不出)。第三階段:憂鬱、過度自責、不安、無力(像變了個人)。近年來,第二階段的人增加了,第三階段也相應增加。這些人不一定生活工作有多麼累,很可能是休息方式選錯了.....生活中的三類人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過度思慮焦慮者,身體和大腦需要的休息方式是不同的。一、體力勞動者累了好好睡一覺是大多數人採用的休息方式,對於睡眠不足和體力勞動者非常適用。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應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二、腦力勞動者這類人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處於低興奮狀態,對待這類人的疲勞,睡一覺起到的作用不大,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把神經放鬆下來。第一種休息方式: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有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這種活動內容的轉換,可以是今天寫了5個小時文案,明天去給你的盆栽們剪枝澆水拔草;也可以是腦力勞動間的內部轉換。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集中精力於一個問題,用功的時間稍長就感到疲倦。但是,可以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而且不間斷,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腦筋。這種對問題交替進行研究的方式,讓他整天用功而不知疲倦。第二種休息方式:重燃生活的熱情腦力勞動者的疲憊主要來自對一成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方式是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如果你幹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好期待明天再來”,那麼這件事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以“做”來解決“乏”,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當然,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還是需要你自己去摸索。有的人覺得打掃衛生,把家裡的瓷磚擦洗得蹭蹭發亮,很滿足;有的人覺得玩危險項目可以更放鬆,而有的人一輩子也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休息方式。可以進行以下嘗試:◎用看二小時讓你開懷的漫畫或小說代替去KTV唱那些一成不變的口水歌。◎旅行,不是換個地方消遣。心存好奇,對自己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經驗範圍以外的人生樣貌。而不是坐了5小時飛機,只是換個地方打麻將,換個地方游泳,換個地方打球……◎試著放棄週六晚上去酒吧,10點入睡,然後7點起床。深夜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從沒看過的晨間劇場,過一個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周末。◎不去度假村找樂子。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你會發現這個你感到膩味的城市,其實有你以前完全沒體會到的妙處。◎做點有困難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級緊張的人,解除神經緊張,是去處理需要神經更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曾經一位精神即將崩潰的總經理找到一位醫師給出治療建議,結果他得到的處方是去動物園當馴獅師。一個月以後完全康復。所以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你可以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職業類似的。比如去孤兒院做義工,或者去一個複雜的機械工廠從學徒幹起,或者做一道超級複雜的數學題。◎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彈電子琴、打鼓……每週末練習1小時以上。◎去社交。每週與工作圈子和親戚以外的人打交道。女性更需要走出去和朋友聚會,聊天,聽聽別人的生活。三、過度思慮焦慮者需要通過休息,提高注意力,提高對自我情緒的控制力,改變自我的認知,久而久之還能改善自身的免疫力。1.正念呼吸法:找一個安靜的場地,拿出一些空閒的時間,盤腿坐,或坐在凳子上。可以選擇閉著眼,或者也可以睜眼,找到一個目標物,盯著它。然後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跟著自己的呼吸說,我正在呼氣,我正在吸氣……“呼吸就是意識的錨!”當你的意識隨意亂走的時候,要記得用呼吸把意識拽回來。2.動態冥想法:無論你在做什麼,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上面。比如走路,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走路這件事上,感受腿跟手的動作,感受腳與地面的作用力,感受自己腿部的發力。用這樣的方法來掌控自己的注意力。3.壓力呼吸化法:心理和身體有著緊密的聯繫,要正確處理自己的心理壓力。想像全身都在呼吸,而你的壓力隨著呼吸慢慢地呼到身體外面。4.消除猴子思維:我們的大腦中總是有非常多的想法冒出來,正是這些想法導致我們不能夠專注的去思考。這種想法被稱為“猴子思維”。消除猴子思維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月台。那一列列的火車就是你的想法,他們經過你的月台,然後開向遠方。而你,月台,還是在那裡。你要想像自己的想法如同列車駛過,經過你,遠離你。這樣,你會擺脫掉想法對你的影響。5.放空歸零法:每天用10分鐘到半小時,放下你身上肩負的所有社會角色,做一個空杯,去享受你生命的原角色。您可以去曬曬太陽,在草坪上呆坐,抱抱大樹,畫畫填色,打架子鼓等。每個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空方式,需要你自己去試,去找。6.黑白分明法:白天無怨無悔,開心幹活;晚上回歸生命,養精蓄銳,安心睡覺。人生總是遺憾與美好共存,將遺憾留在白天,煩惱不過夜,睡前寫下煩惱和第二天計劃;睡後靜下心來,排除雜念,調整心態。來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微信公號、健康時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3 性愛.性福教戰
懷孕還是忍不住想「愛愛」 就請老公這麼做
編按:得知妻子懷孕,就快當爸爸的阿雄可是欣喜若狂,但一兩個月後,就開始不開心,因為另一半擔心性行為影響胎兒,因此掛起了「免戰牌」,不讓阿雄越雷池一步,性慾超強的他只能自己解決,心想一想到還要忍七八個月,就覺得鬱悶。茂盛醫院院長李茂盛表示,門診常有孕婦詢問「能跟老公做愛嗎?」「老公的小弟弟如果太長,做愛時太用力,會不會讓胎兒受傷?」,不少孕婦擔心胎兒受到影響,乾脆不給老公碰。「到底孕期中可以愛愛嗎?」國健署專家表示,不需完全禁欲,但孕婦曾有過早產或流產,建議懷孕最初三個月及最後兩個月先停止性行為,以免影響胎兒著床。此外,孕婦如有子宮閉鎖不全,或前置胎盤,或尚未足月,但有陰道出血及陣痛等情形者,也應禁止做愛。在性行為的過程中,若孕婦產生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嚴重下腹痛等,應停止性行為,盡快就醫。李茂盛醫師表示,懷孕期間沒有必要禁慾,只要夫妻間溝通良好,採用適宜的性姿勢,仍可保有美滿的性生活。但如果性行為時,孕婦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嚴重下腹痛等,應停止性行為,立即就醫。許多人認為,懷孕未滿三個月,最好不要有性生活,原因是此時胚胎著床仍不穩,如有差錯,就可能前功盡棄。事實上,對此說法,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李茂盛醫師說,如果孕媽咪懷孕情況良好,沒有異常出血,也沒有嚴重的害喜、孕吐,在懷孕前三個月,還是可以跟另一半維持親密行為,但建議不要太激烈。至於懷孕中期,如果肚子還沒有太大,只要選擇適合的做愛體位,還是可以有性行為。但到了晚期,孕婦的肚子已經很大,幾乎不方便做愛,建議老公先忍一下。此外,曾流產、早產以及懷有多胞胎的孕婦,比較容易出現胚胎著床不穩等問題,在孕期間最好先「停機」,等到產檢時,諮詢醫師意見後,再決定是否做愛。值得注意的是,在孕期中做愛,雖然不用擔心懷孕一事,但仍建議戴上保險套,李茂盛醫師表示,精液裡的前列腺素可能誘發子宮收縮,此外,孕期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較差,容易泌尿道感染或陰道感染,因此,先生戴了再上,才能保護妻子及胎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啊~~懷孕還是忍不住想「愛愛」,那就請老公「戴了再上」!
-
2020-12-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肺炎疫苗採購進度 陳時中:10天內說明
多位立委今天在立法院會質詢新冠疫苗採購,但衛福部長陳時中僅稱,施打覆蓋率要到65%才有群體免疫力,最晚10天內說明。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因還在談判無法揭露,不是衛福部故作神秘,盼國人體諒。立法院會今天繼續進行施政總質詢,多位立委今天關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採購數量進度。台灣民眾黨立委高虹安今天質詢引用媒體報導資訊,詢問政府採購疫苗數量是否將超過3000萬劑,甚至冷鏈技術的設備與經費將由經濟部規劃預算。不過,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的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說,媒體報導與事實有所出入,經濟部也沒有規劃預算支應,媒體報導已造成談判困擾。陳時中呼籲國人稍安勿躁,最晚10天內,將對外公布說明。民進黨立委江永昌今天質詢指出,彭博(Bloomberg)更新全球抗疫韌性排名台灣從第3名進步到第2名,但同樣排名中全球防疫排名前20的國家,有10多個國家疫苗採購量覆蓋率超過100%,僅有5個國家覆蓋率不到50%,包含台灣僅有26.2%。江永昌表示,台灣防疫很成功,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明確的疫苗採購消息;立法院雖然體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疫苗採購數量保持最高機密,保有採購優勢,但國人都很擔憂疫苗採購數量是否充足。江永昌說,政府施打流感疫苗都會要求覆蓋率,詢問新冠肺炎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會有群體免疫力。陳時中表示,如果不計算新型疫苗,覆蓋率應該要達到65%。江永昌則追問行政院長蘇貞昌,若新冠疫苗的施打率最後沒達到65%,最後該如何負責,質疑難道要「隨人顧生死(台語:意指災難臨頭,大家各顧死活)」。蘇貞昌緩頰表示,購買疫苗現在是賣方市場,得跟其他國家搶,台灣用盡全力,希望能買到最好、最有效的疫苗,目前因為還在談判,所以無法揭露,不是衛福部故作神秘,盼國人能體諒。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醫界:變種病毒 不影響疫苗保護力
英國出現傳播力增強七成的新冠病毒變異種「B1.1.7病毒株」,造成疫情大爆發,截至昨日已超過廿國宣布赴英交通禁令,外界憂新病毒株是否會影響國內病毒檢驗結果及疫苗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指出,變種病毒因受體結合方式改變,能夠逃脫人類免疫力攻擊,更容易地適應人類宿主,所幸依照現有證據,新病毒株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目前還未偵測到有英國變種病毒株進入國內,且執行秋冬專案、十四天檢疫可有效防堵。施信如表示,這次英國病毒變異種共有十四點不一樣,其中三點變異位在表面蛋白質S蛋白(Spike protein),但因尚未進行臨床動物實驗,目前難以判斷這對病毒毒性將造成什麼影響。從基因序列和臨床觀察來看,用核酸檢驗不會影響檢驗結果,施信如認為,新病毒株並不會讓檢驗結果出現偽陰性的狀況。此外,新種病毒株並未改變抗原性,不至於影響疫苗的保護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持同樣看法,他指出,新冠病毒突變後,造成傳播速度較快,增加防疫困難度,但還不至於影響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所以接種疫苗,仍有一定的保護力;英國已開打疫苗,可觀察其後續發展,了解疫苗的保護力是否受影響。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除非突變大到把S蛋白質的幾百個胺基酸排序都改變了,疫苗才會失效,目前現有疫苗仍可有效幫助人類去辨識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至於傳播力較原本病毒高出七成,劉士任解釋,這次突變的位點很多,一小部分發生在S蛋白上,可能是其他突變位置造成傳播速度加快。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新病毒侏恐影響疫苗保護力? 三位專家這麼說
英國新冠病毒變異種「B.1.1.7病毒株」傳播力增強7成,造成疫情大流行,全球超過20國宣布赴英交通禁令。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表示,這次英國病毒變異種共有14點不一樣,其中3點變異位在表面蛋白質S蛋白(Spike protein),但因尚未進行臨床動物實驗,目前難以判斷其餘改變會對病毒毒性造成什麼影響。為何傳播力較原本病毒高出7成?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生物製劑廠執行長劉士任表示,這次突變的位點很多,只有一小部分發生在S蛋白上,可能是其他突變位置造成傳播速度變快。施信如則表示,新變種病毒因受體結合方式改變,能逃脫人類免疫力,所以能更容易地適應人類宿主。針對是否會讓檢驗出現偽陰性,施信如表示,從基因序列和臨床觀察來看,用核酸檢驗不會影響檢驗結果;若是抗原對抗體、抗體對抗原的檢驗方式,則影響有限。她認為,新病毒株並不會讓檢驗結果出現偽陰性的狀況。至於疫苗是否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施信如表示,因為新種病毒株並未改變抗原性,再加上新病毒株對抗原對抗體、抗體對抗原的檢驗方式影響有限。因此她認為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杜鴻運表示,依據目前所知,突變是造成傳播速度比較快,增加防疫的困難度,但比較不影響病毒與人體細胞的結合,所以疫苗不會白費。英國既然已經在打疫苗,或許可以觀察其後續發展,就可以證實疫苗的保護力是否受影響。劉士任則表示,除非突變大到把S蛋白質幾百個胺基酸排序都改變了,疫苗才會失效,目前認為現有疫苗還是可以有效幫助人類去辨識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
-
2020-12-21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男半年長胖20公斤 原來是服藥副作用
愛滋病用藥常見副作用有失眠、噁心、頭痛、皮疹、骨密度下降等,近年研究顯示,另有個隱藏版風險是體重增加,美國國衛院今年在抗HIV藥物用藥指南已關注體重增加問題,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蔡宏津說,肥胖易造成「三高」等新陳代謝疾病,對愛滋病患者的健康無異埋下額外風險,增加感染者治療負擔。台灣控制愛滋病有成,約95%接受治療的患者病毒量已能有效抑制。去年底國內修改愛滋病毒第一線用藥後,反映受體重增加困擾的感染者增多,醫院端也已提高重視,將體重檢測列為回診時必要的檢查項目,更密切的監控感染者的體重變化。蔡宏津分享收治的愛滋病患中,有名30歲男性半年內體重增加約20公斤,原先衣服都穿不下,走路會喘、血壓不受控、肝功能也異常,困擾萬分。經相關檢查排除掉造成體重上升的因素,研判可能與愛滋病現行用藥有關,調藥後要求患者控制飲食並多運動,3個月甩肉10公斤,身形不再臃腫,但仍回不去最先體態。他表示,臨床上不少愛滋感染者是年輕人,相對較在意體態。綜觀患者在治療期間體重上升的因素,有可能是服藥後免疫力變好,較有胃口,於是長胖。病人的生活型態也會造成體重變化,像從事大夜班工作,凌晨時分會吃些消夜再睡,影響代謝;癮君子戒菸,體重也會增加。再則可能與藥物相關,像服抗憂鬱藥物或抗愛滋病毒藥物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體重過重,不只影響外觀,亦可能誘發第二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愛滋患本身免疫力欠佳,若再因為藥物因素造成體重增加,治療上需投放更多種藥物兼治,增加患者身體負擔。蔡宏津說,愛滋病患者需在指定醫院治療,長期看診下,與醫師有一定的熟稔程度,回診時,醫師如發現他們的體重短時間內超過原體重10%以上,排除掉飲食、神經病變、荷爾蒙功能異常等可能導致肥胖因素,又無合理的解釋,就應注意可能與愛滋用藥有關,考慮更換治療藥物。「愛滋無法治癒,只能控制!」蔡宏津表示,最重要還是感染者需提高對自身狀況的警覺,如果發現體重持續增加,應與醫師討論,揪出病因,才能更穩定、健康地控制愛滋。
-
2020-12-21 科別.皮膚
手泡水變皺無傷大雅?更容易感染!醫師曝4可能後果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有時只要泡澡稍微久一點,就會發現手部皮膚轉白,並且還皺皺的,但這些都只是暫時性的症狀,只要離開水面,不一會兒很快就能恢復原貌。不過,可別以為泡泡水無傷大雅,其實手部如果經常需接觸水或化學藥劑,會讓皮膚的角質變軟,一旦不小心接觸到黴菌或病毒時,將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手部有傷口泡水 易致甲溝炎、香港手或病毒疣產生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手部常泡水看似小問題,但若出現傷口就可能會因髒水滲入甲溝附近,因細菌感染而產生甲溝炎。從臨床觀察,一般人若出現甲溝炎,通常只要不是痛到無法工作外,大多單靠自己的免疫力慢慢恢復而不求助醫師,但比較擔心的是,若因長期需要反覆接觸水及化學刺激物,就可能因為反覆發炎而形成慢性甲溝炎。不過,除了甲溝炎之外,由於常泡水的人,角質比較軟且易受損,讓保護力下降,因此只要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環境又屬於濕悶,就容易受感染,例如接觸到黴菌或病毒時,就會出現程度不一的香港手或病毒疣,其中,病毒疣算是比較特別的案例。鄭惠文說,在門診中比較常見的是廚師,究其原因,可能須經常接觸海鮮,在處理魚類的魚鱗時,因為出現傷口,再加上手部因經常泡水角質軟化,只要一遇到病毒, 特別是「乳頭狀病毒」,就容易被感染,這也是台語常聽到的「魚鱗刺」。接觸性皮膚炎 多因內外夾攻造成鄭惠文表示,接觸性皮膚炎才是最令人困擾的職業性疾病,若是長期反覆發作形成慢性濕疹角質增厚,就是所謂的「富貴手」。此類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多,通常是「內憂外患,內外夾攻」所造成;若是本身膚質屬於異位性體質,或者原本就有汗皰疹、乾癬、魚鱗癬、角皮症等狀況,甚至是上了年紀的人,皮膚比較乾燥,都可能在長期泡水後出現類似的症狀。手部接觸性皮膚炎 不治療會出現苔蘚化現象手部接觸性皮膚炎的症狀,急性期一開始是從許多小的紅色丘疹開始,逐漸形成小水泡,且會非常的癢。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反覆發作,就會讓原本已經乾燥發紅發炎的皮膚,角質逐漸增厚且變得粗糙,即所謂苔蘚化的現象,這種出現角質增厚苔蘚化的情形,嚴重時連指紋也會不見,甚至造成手掌皮裂、出血及疼痛等現象。2大族群要積極處理 出現水泡勿弄破鄭惠文提及,對於年長或本身抵抗力較弱的患者,若有問題時,建議要積極處理。在治療觀念上可採「內外調理」同時進行,若只是初期些微的發炎現象,可以塗抹手部修護霜,皮膚科醫師也會對較嚴重的患者開立消炎藥膏或消炎藥。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現水泡時,切記不要弄破,以免不慎感染,導致更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隨時保持手部乾爽 戴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刺激物由於富貴手的發生,絕大部分是與工作上長期反覆接觸到刺激性或是過敏性物質而引發,因此復發度高。鄭惠文提醒,若本身屬於皮膚較乾體質,或者因常接觸刺激物,使得皮膚屏障功能不好的人,不但必須隨時保持手部乾爽,特別是在有傷口出現時,更要尤其小心,以免感染。此外,外部的調理也很重要,可戴上手套減少直接接觸刺激物,且在出現乾癢狀況時,適度補充護手霜,或可在擦完護手霜後,戴上棉手套睡覺,以加強軟化角質,幫助吸收。延伸閱讀: 富貴手碰到水就痛! 養成3個習慣不怕洗到破皮流血 掃除怕清潔劑傷手? 預防脫皮、流血皮膚科醫師說要這樣做
-
2020-1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美專家:勿等待別挑品牌
美國莫德納生技公司近6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今起在美國配送,和輝瑞疫苗相比,兩者的效能都達90%,專家建議若有疫苗可施打,儘早接種、別挑品牌。總部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的「信使新聞」(The Mercury News)今天報導,第2個獲准上市的莫德納生物技術公司(Moderna Inc.)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今天裝箱把首輪近600萬劑疫苗送上卡車,運往藥品零售經銷商麥克森公司(McKesson Corp.)配送中心,分配到加州及全美等地。這批莫德納疫苗的運送規模大於日前輝瑞(Pfizer)出廠的疫苗。此時正值美國疫情死亡人數攀升之際,專家擔心在接下來的耶誕與新年假期,美國人會因群聚室內而增加染疫風險。加州可望從莫德納獲得67萬2660劑疫苗,並從輝瑞獲得另外23萬3000劑疫苗,強化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和長照機構住民的保護力。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官網公布統計數字,美國已有超過31.5萬人因新冠肺炎病故。與輝瑞疫苗稍有不同,莫德納疫苗更容易運輸、存儲和分配,且能包裝在較小的容器中,以每箱100劑運送,有助於運達較偏遠的鄉下地區。許多人疑問,若能從兩種疫苗中選擇其一要怎麼選?還是要等到明年研究計畫中的下一款疫苗出爐再施打?報導引述一位生技主管、前聯邦政府疫情防範與疫苗資深顧問凱利(Ken Kelley)表示,民眾應在可得的範圍內盡快接種、別比較挑選。然而,疫苗目前在美國遇到的狀況是供不應求,且因如何公平分配出現爭議。史丹佛大學附設醫院18日有逾百位醫護人員抗議院方,在分配新冠肺炎疫苗時優先給骨科、皮膚科醫師而非第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為此院方坦承錯誤,公開道歉。莫德納先前測試疫苗可達將近95%的效能;輝瑞製藥和BioNTech合作開發的疫苗據報有90%的效能。報導指出,莫德納疫苗比輝瑞疫苗容易有像是發燒、疼痛和發冷等副作用。這兩種疫苗都是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NA,mRNA)技術,引發人體細胞對新冠肺炎病毒產生免疫力。莫德納疫苗需施打兩劑,間隔4週;疫苗在麻州諾伍德(Norwood,Massachusetts)和新罕布什爾州的朴茨茅斯(Portsmouth,New Hampshire)生產,需存儲在攝氏負20度(華氏負4度)。目前釋出600萬劑疫苗。輝瑞疫苗也需施打兩劑,間隔3週;疫苗生產地在密西根州卡拉馬朱(Kalamazoo,Michigan),需存儲在攝氏負70度(華氏負94度)。第一輪交付290萬劑疫苗。美國這一次對新冠肺炎疫苗的分配架構與之前分配H1N1新型流感疫苗相似,由州府和地方司法管轄區根據環境調整決策,並與疫苗的提供者合作管理疫苗。不過,新冠肺炎疫苗分發較以往更為困難,主因在於需要冷鏈物流技術和施打第2劑,加上衛生部門連月來管理疫情已負擔沈重。
-
2020-12-20 科別.耳鼻喉
連熬二天夜趕年終報告 40餘歲男差點喪失聽力
40多歲的上班族阿凱(化名)近期為了趕年終報告,連續熬夜兩天,日前終於可以好好睡一場覺,不料一起床,右耳幾乎沒聽力,原以為只是耳鳴,經過半天聽力依舊未恢復,就診才發現是「突發性耳聾」,幸即時發現住院治療,才挽回聽力。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秋冬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季節,突發性耳聾屬於一種病毒感染,該病毒類似帶狀皰疹病毒,長期潛伏在聽覺神經內,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發生,近期臨床上突發性耳聾的患者,大約增加二到三成。力博宏表示,突發性耳聾大多發生在60歲以上的長者,好發率是10到20歲年輕族群的10倍,並以「單側」聽覺突然喪失為主要症狀,突發性耳聾通常是發生在清晨,過去在3C尚未普及的年代,滴答作響的鬧鐘,常成為發現突發性耳聾的指標物品,現在大多是早起後,感覺到耳鳴、耳朵悶,使用耳機才發現單耳聽不見。力博宏表示,大多數民眾不太知道什麼是「突發性耳聾」,多以為只是單純的耳鳴,導致延誤就醫時機,突發性耳鳴必須符合「333」條件,3天內發生症狀、連續出現3個頻率、檢查後聽損達到30分貝以上,部分的患者則會合併出現「眩暈」的症狀,若是出現眩暈症狀,治療效果大多不佳。力博宏表示,過去談及突發性耳聾,常會稱其為「耳中風」,屬於血管型阻塞,導致的聽損問題,但近年不再把血管型成為突發性耳聾,談到突發性耳聾仍以病毒引起為主,血管引起的就是單純的中風,發生在耳朵的部位,不然,大多的民眾會以為耳中風是腦中風引起的疾病,較容易被誤導。因此,既然是病毒引起的突發性耳聾,除了增加強免疫力以外,沒有太多可以預防的方式,曾被問及是否可以施打帶狀皰疹疫苗作為預防,力博宏表示,並未有相關的研究顯示有效果,主要是僅針對潛伏在聽覺神經中的病毒做一測試「太難做研究了」。他說,想要避免突發性耳聾的發生,除了提高警覺,平時就是要有正常的作息、飲食、多運動,秋冬注意保暖,是最好的方式。一旦被確診為突發性耳聾,目前的方法以投以類固醇為主,力博宏表示,類固醇的效果也是「333」,三分之一能完全恢復、三分之一恢復一半、三分之一完全喪失聽力,突發性耳聾與所有疾病一樣,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類固醇的投藥分為耳內注射、口服、點滴注射,通常住院做點滴注射效果佳,且住院期間也強迫患者休息,增加免疫力,除了類固醇外還可配合高壓氧做一治療,只要及早治療大多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
2020-12-20 癌症.食道癌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台中榮總2020好呷俱樂部第十屆食道癌病友會今天登場,罹食道癌6年的張姓病友分享抗癌心得,靠平時爬山、騎單車等運動保養身體,郭姓病友分享,他戒菸、酒、檳榔,飲食清淡、多蔬果抗癌,並感謝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莊政諺及醫療團隊的醫治。56歲張姓病患說,他從事玻璃行業,長期跑工地,15歲開始抽煙喝酒,直到2014年6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醫師莊政諺詳細病情解釋後,因食道癌介於第1到2期,接受微創手術,經由醫療團隊們細心專業的照護下順利出院。他指出,抗癌過重新調整生活習慣還是可以正常生活,他戒煙酒等壞習慣,空閒時就去爬山、騎腳踏車,儘量保持心情愉快,感謝妻子及家人的陪伴與鼓勵,以及莊政諺醫治。50歲郭姓病患說,他菸檳酒壞習慣約20年,直到去年10月吞嚥困難,就醫確診為食道癌第3期,他選擇相信醫師、醫療團隊。術後他飲食清淡,每天增加運動量,聽從醫師指示完全戒除菸檳酒等不良習慣。莊政諺說,食道癌多半初期無症狀不易早期發現,通常隨著腫瘤變大,病人出現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體重減輕、頸部硬塊、聲音嘶啞等症狀,逾70%患者發現時已癌症第三期(淋巴轉移)。他提醒,民眾如有不適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平時應避免菸、酒、檳榔、減少過燙食物、香腸及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物,維持規律運動以增強自我免疫力,降低罹患食道癌風險。莊政諺說明,台中榮總每年收治食道癌病人數約150人,2009年成立食道癌診療團隊,提升病患生活照護品質。2011年起成立食道癌病友座談會(好呷俱樂部),透過醫病互動、交流,以及邀病友分享抗癌經驗,鼓勵更多病友勇於接受面對治療。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 藥師:可以,但有5大族群不宜!
感冒了怎麼辦?可自行買藥緩解症狀嗎?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一般健康狀況良好者,若只是單純的小感冒的確可以諮詢藥師建議購買成藥來緩解症狀,但若為高齡者、嬰幼童、過度肥胖、具慢性疾病或免疫低下者則不建議自行購買成藥,最好請醫師診斷後再給予用藥建議較為妥當。 小感冒時,雖然不用藥也可靠身體免疫力而康復,但適當用藥的確有助於緩解症狀、減緩感冒期間的不適感受。然而,廖偉呈藥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自行購買成藥,尤其以下5大族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先向醫師諮詢再用藥,以確保個人健康!1.高齡者:年長者通常會伴隨著身體機能退化的狀況,因此用藥時更應小心留意藥物成分與劑量,以免藥量過重而影響健康。2.嬰幼童:由於嬰幼童的腸胃、代謝系統都仍在生長發育階段,兒童適用的藥物種類與用藥劑量皆與成人不同,故不宜自行購買成藥服用,以免損害健康。 3.慢性疾病者: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長期用藥控制,因此若有使用感冒藥需求時,最好至醫療院所就診並主動告知自己的慢性病史,以利醫師評估用藥建議,以避免出現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 4.免疫低下者:此類患者正因身體免疫狀況較差,因此用藥時更需小心留意,以免藥物傷身而加重不適症狀,故不建議自行買藥、用藥。 5.過度肥胖者:由於肥胖者較容易合併有三高問題,且可能因為體脂肪較高而削弱身體的代謝與免疫反應、容易出現慢性發炎的狀況,故感冒時症狀可能會較一般人更為嚴重。因此,若有用藥需求時最好就診向醫師諮詢合宜的用藥建議,以達到較佳的改善效果。 感冒用藥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耳鼻喉科、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死亡率是流感近3倍
歷經大約一年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已明確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比季節流行性感冒還糟。今天公布的一項研究恰好突顯情況嚴重程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死亡率幾乎是流感近3倍。這項刊登在刺胳針呼吸道醫學(Lancet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使用全法國數據的研究強調,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更為嚴重。研究人員將今年3月與4月8萬953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病患的資料,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底間4萬5819名因季節性流感住院病患的數據作比較。根據研究結果,相對於流感死亡率是5.8%,大約有16.9%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患在研究期間病歿。相關研究是在全歐首波疫情期間進行的,當時醫生們對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病患幾乎沒有治療方法。與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一起帶領研究的第戎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Dijon)教授昆汀(Catherine Quantin)表示,由於2018年至2019年流感季節是法國過往5年最致命的,因此兩者死亡率差異令人「特別震撼」。作者提到,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住院人數,是流感住院人數的兩倍。這項差異有部分可以解釋成對流感已具有免疫力,可能是因為曾經感染過,或接種過流感疫苗的緣故。研究也發現,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患,有16.3%需要在加護病房治療,比流感患者的10.8%來得多;而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者待加護病房的平均天數也幾近是兩倍之多,意即平均需要加護治療15天,流感病患則需8天。這項研究也指出,18歲以下的孩童和青少年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者占1.4%,遠比因流感住院的人占19.5%少了許多。
-
2020-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當醫師變成病人時」,我們收集了三位醫師的生病經驗。一位老醫師因為不小心摔倒而肩部受傷,才有機會由病人的立場體會醫師的同理心是多麼重要,是醫病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石;一位西醫醫師在受傷之後,發現「中西合璧」的治療有時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希望自己的經驗能促進西醫的專業人員重視中醫,彼此合作,並尊重病人選擇中醫治療的決定,但她也不忘提醒讀者,要謹慎挑選中醫從業人員,不為江湖郎中所騙;一位中年醫師分享自己年輕時為「重症肌無力」所苦,中年以後又因兩側髖關節骨折的延誤診斷,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相信由這些文章間也可以感受到「生過病的醫生可能會是更好的醫生」。在過去三十年,我因為罹患肌無力症而投身神經科的故事,已經寫了好幾回。現在我要講的,是從2013年起開始影響我的另一個故事。我一向體型較瘦,工作較趕時也沒認真吃午餐,所以體重長年無法增加;就算那幾年看中醫調理,使用一些開胃的藥物,體重也大約都在42-43公斤上下。大約2013年左右,不定時雙腿和腰部會有些痠痛,而且位置跑來跑去,例如前幾天右邊膝蓋旁酸痛、隔幾天換成左腳踝痛,有時甚至延伸到腰部、臀部。而電腦打久了,手指關節也會腫痛。我起初自認為是足底筋膜炎、或合併其他地方的關節筋膜痛,開始嘗試足底或全身按摩。這些方法確實稍微可緩解一些緊繃痠痛,但卻無法完全改善。因為許多免疫系統疾病都可以用跑來跑去的痠痛表現,加上以前罹患的肌無力症也算是免疫系統異常,我去掛了過敏免疫風濕科。抽血檢驗了一些免疫數值,我的ANA(某項常見的自體免疫抗體)偏高,而且驗尿發現有蛋白尿,過敏免疫風濕科綜合了我的各項數據與臨床表現,給了我「紅斑性狼瘡」的診斷!真是晴天霹靂!當天我在臉書上悲憤的寫下了一段話:「過去二十幾年,我就像不死鳥一般,經歷一個又一個大病小病,但總能化險為夷。現在,我要迎接人生另外一個挑戰了!」不可諱言的,我不願意接受這個打擊,但還是聽話的嚐試類固醇與針對紅斑性狼瘡的免疫抑制劑,但試了幾個月,痠痛症狀並未因用藥好轉。用類固醇那幾個月,全身免疫力差到極點。例如我以前皮膚就有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季節變化時常會搔癢;某天不小心抓癢破皮,過兩天上臂腫,且深夜開始發燒。上班時學長看我不對勁,堅持要我住院。除了打抗生素,我也請整形外科的同學來幫忙,幫我上臂劃出一個小口,居然可以擠出膿。我太太比較殘忍,像擰毛巾一樣用力把我上臂掐著,花了一番功夫擠出許多膿,擠到上臂變軟為止。那些膿培養出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表皮常見的細菌,但通常是免疫力差的人才會感染的。類似事件層出不窮。某天修剪指甲不小心剪太短,過兩天居然變成甲溝炎,又冒出膿!那段時間常跑皮膚科,我只好自嘲是「與膿共舞」的男人(註:劉德華有一部電影叫「與龍共舞」)。 後來因為腎盂腎炎住院。但包括感染科、腎臟科、和新陳代謝科等同事都不認為我的症狀像是紅斑性狼瘡;我也對於吃類固醇並無法改善我的轉移性肌肉痛、卻出現許多併發症而苦惱不已。於是我央求腎臟科醫師幫我做腎臟切片以釐清診斷。結果除了蛋白尿以及免疫抗體較高仍沒辦法解釋外,腎臟切片並沒見到典型的紅斑性狼瘡變化,因此我和眾位醫師討論,既然無法證實是紅斑性狼瘡,就停掉類固醇了。我每天像企鵝一樣搖搖晃晃上班,也曾在天雨路滑時重心不穩而跌倒過,不變的是腰背與腿部肌肉的痠痛,讓我走路費力;後來查房時索性撐著單腳拐杖走。患者曾偷偷問護理師,我是不是「怪醫豪斯」?聽來哭笑不得。院內有同事關心的問我,會不會是神經科疾病?例如腰椎神經根壓迫?我搖頭苦笑:「我自己是神經科專科醫師,這點判斷還是有的。這可能是其他怪病,但絕不會是神經科的病!」但心裡隱約覺得,查了那麼久,或許只剩下髖關節的問題導致下盤肌肉力量不穩引起的疼痛了。那年十月我早已請了八天休假,預計跟旅行團出國。旅遊兼攝影是我釋放壓力的來源,也是樂趣所在;行動不便沒有讓我放棄此趟旅程。我有預感,症狀遲遲沒改善,回來後萬一當真診斷出嚴重的病,可能得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了!因此我決定趁還能走,好好拍照一番。八天團的路線選擇很多,我最初考慮去中國雲南或遼寧。考量遼寧行程須爬坡的路較少(只有一個虎山長城須爬山),又適逢紅葉季節,故決定去遼寧。太太也知道我的想法,默默地陪我去。遼寧的紅葉美不勝收,不愧是「中國紅葉種類最多的地方」,我也拍了不少美照。但我過去自喻「勇腳馬」,走遠還是下半身痠痛,落在隊伍後半段。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裡很有看頭的一段,車停在第七座碉堡,遊客可以連續上坡爬到第一座碉堡,然而我爬到第四座碉堡就決定折返了。面對團員的疑惑眼神,我也不解釋了!但不禁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初罹患肌無力症的無奈感,「似曾相識」。只好期盼以後有機會再訪遼寧吧!結束遼寧旅遊之後,我去掛了骨科裡專攻髖關節的醫師,詳述我近一年的曲折與懷疑。骨科醫師有同感,幫我照了髖關節,赫然發現兩側髖關節處都已有骨折,且看來有明顯的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很驚訝的說,沒看過有人雙腿都骨折,還能這樣在醫院走來走去、查房看診。他安排了骨質密度檢查,我的兩側關關節測起來都是-5.5、而腰椎的骨密度則為-4.3 (骨密度低於-2.5以下就算是骨質疏鬆症了)。骨科醫師比喻,骨密度-5.5 就算沒有跌倒骨折,可能只要搬物品甚至打個大噴嚏,骨頭就會自發性像土石流一樣的裂開;他實在很難想像我是如何撐過這幾個月的?至於我為何會骨質疏鬆症?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是三十年前持續吃了一年半的類固醇、加上數月前因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而吃了兩三個月類固醇就造成如此慘狀嗎?或者其他藥物的後遺症?沒人知道。至於危險因子,我既不抽菸、不喝酒或咖啡,危險因子清單上只有體重過輕、及較少運動這兩項符合。大家最後只能以「免疫失調」結案。骨科醫師建議盡早手術,我也從善如流安排住院,同日進行兩邊髖關節骨折手術。好消息是股骨頭沒壞死,不用置換關節,只需打釘子;但骨科提醒凡是髖關節骨折、又吃過類固醇的人,以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會比常人高。聽見這風險,我也只能苦笑!手術前一天我看完門診才去辦理住院,術前術後有許多同事及長官來關心。學妹建議我乾脆休養一陣子甚至留職停薪,被我婉拒了。那時我不好啟齒的另一個原因是,剛確定我家夫人懷了老三,他雖是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意外報到,總是喜事一件。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今後擔子更重了,只能督促自己堅持樂觀。我的體重在開始跛腳那幾個月,從42公斤掉到只剩36公斤,是我工作二十餘年來最弱不禁風的時期。平日腋下撐著兩支拐杖以防跌倒,但還是有一次在夜裡下班途中天雨路滑,拐杖不偏不倚的插進水溝孔,整個人跪坐地上導致多處擦傷,四下無人還是只好靠自己慢慢撐起來;也曾在家因兩歲的二兒子熱情撲過來撒嬌而被他撞倒;更曾於某次颱風天走在大樓的騎樓,後面突然一陣狂風而害我向前仆倒……原來「瘦到被風吹走」是真實發生的事,我領教了。前幾次我跌倒,都趕緊回去骨科門診追蹤,幸好都沒再發生骨折。但復健實在是條漫長的路。很難想像關節手術後少走了不到一星期就出現腿部肌肉消瘦,太瘦就會沒有支撐力。後來幾個月搭公車時跨不上去,得單手先持兩支拐杖站好,然後費力攀上三級階梯(幸好後來醫院的交通車都配置了車頭降低功能以便老人家跨上去);但我還是能開車,因休旅車底盤較高,下車時我能慢慢站立後再從車內拿拐杖出來行走,所以農曆年仍能開車從林口回中部;但騎腳踏車是直到術後半年後才開始嘗試,因為要上下腳踏車得靠單腳支撐,另一腳跨過座位,很難維持平衡。復健超過半年,我才敢放掉拐杖獨自走路上下班,但很少抱我的三兒子,照顧小孩重擔更是全落在我家夫人身上,以一打三,實在難為她了。在2015年下半年,就是術後兩年多,我終於鼓起勇氣在夫人及小舅子(專業日本線導遊)及舍弟陪同下,再次揹著兩台相機到日本東北自助旅行,不須拐杖。此趟行程規劃及駕駛完全由小舅子包辦,我只需當個散客吃飯,拍照。那是我重新出發的一刻,恍如隔世!我期待盡快恢復體能,能繼續玩、繼續攝影。至於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最初我是使用口服雙磷酸藥物。這種藥物一星期口服一次,只是規矩較多,起床後要空腹吃,而且吃完不能太快躺下以免食道損傷;較常聽說的後遺症是顎骨頭壞死。這藥物我吃過一段時間,胃裡翻江倒海十分不適,因此與新陳代謝科醫師討論後,改用皮下注射藥物。皮下注射藥物種類繁多,機轉各自不同,醫師建議我使用的是半年注射一次的藥物,使用上方便得多,也不太容易感覺副作用;只是要追蹤腎臟功能。打骨鬆藥幾年來,腰椎骨密度從-4.7變成-3.2,雖然仍糟糕但已有進展。運氣不佳的是,幼年時修補的蛀牙陸續崩壞,甚至有幾顆只能考慮植牙。牙科醫師的觀點,只要骨鬆仍在治療中就不建議植牙,因失敗率高;但新陳代謝科覺得骨密度有持續進步,應該仍可進行植牙,兩派各有立場。後來在我堅持下,牙醫勉為其難幫我植牙。沒辦法,我一口爛牙,總是還想多吃點東西啊!但已經少了很多口福了。口腔清潔得更認真才行。這些年經過復健及中醫調理脾胃後,體重慢慢回到45公斤。走路雖然恢復以前速度,但跑步也追不上兒子;至於核心肌群乏力造成的腰腿部痠痛,應該是會一直伴隨我了,至今還是得抽空拉筋、按摩。這幾年的經歷讓我又有了另一番體悟,特別是步入中年但小孩尚幼——無論多麼重視興趣與成就,都得有健康做後盾才行。
-
2020-12-17 科別.精神.身心
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 WHO認證使人傷殘的2種疾病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作者王芳】交感神經亢進,心律不整找上門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面對的壓力源(例如失業、孩子生病、夫妻失和等)皆會刺激腦心連結;大腦深處的情緒區域邊緣系統也會跟著活絡。當邊緣系統因威脅、挑戰或大量壓力反應而變得興奮之後,內側前額葉皮質會開始調節壓力反應的程度和時間,這是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之間的一種負向回饋環路(Negative feedback loop):當邊緣系統反應過大時,前額葉皮質便會加以抑制,如同精密恆溫器的調節作用。然而,如果壓力成了持續狀態,超出前額葉皮質的抑制能力,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會失衡,使人們感到不舒服、焦慮和恐懼,這就是所謂「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正常情況下,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平衡狀態,痛苦情緒導致的壓力反應,是由交感神經增強(亢進),或副交感神經減弱引起,一旦交感神經反應過度,心臟就可能出現心律不整。在神經影像學研究中,心臟病患者的杏仁核對恐懼和焦慮過度反應,進一步造成了心血管功能的負擔。在冠心病患者中,與非壓力相關心臟病患者相比,那些壓力誘發的無痛性心臟病患者,其內側前額葉皮質部位將被刺激得更強烈,這反映了內側前額葉皮質對邊緣系統(杏仁核)的興奮抑制作用降低。那麼,心臟疼痛對大腦又有何影響?對心絞痛患者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攝影後發現,他們的大腦活性增加了。意即心臟所經歷的疼痛,會具體表現在視丘(Thalamus,大腦中心的雙側感覺核)被刺激,並向前傳導感覺資訊到大腦。當人感到疼痛之後,前額葉皮質區域中的腦島皮質就會被刺激。在壓力之下,心臟病患者流向前額葉皮質區域和邊緣系統區域的血液明顯增加。前文提過,邊緣系統區域和情緒、記憶以及壓力調節相關,可在疼痛訊號發出的過程中合成情緒與認知資訊。換句話說,用來調節恐懼和焦慮的大腦區域,足以影響心臟功能:沒有心臟病的大腦在認知方面更加活躍;有心臟病的大腦則是情緒中樞較活躍。憂鬱症+心臟病,壓力慢性病的邪惡聯盟憂鬱症與心臟病組成了一對邪惡聯盟,這兩種因壓力而起的慢性病,將增加人體的易感性(致病性),因此現代人經常共病。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冠心病和憂鬱症,列為使人傷殘最大的兩種疾病。身心訓練能夠增加身心彈性,提高人們處理壓力(尤其當杏仁核發生反應)的能力。當身體以健康的方式工作,腦心連結的前額區域就能有效地調節杏仁核的狀況。具體而言,冥想能改善與壓力相關的神經系統失衡、控制血壓,增加胰島素受體敏感性;減少脂質過氧化,延緩細胞衰老,藉此減少壓力相關代謝症候群,同時降低心臟疾病和心肌梗塞的易感性。壓力可透過壓力仲介物的作用,轉化成代謝過度啟動,對細胞產生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反應。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粒線體代謝過度(氧氣和糖分)、引發有毒物質累積。促炎症轉錄因子(NF-kB)是壓力和氧化壓力之間的潛在重要橋梁,更是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在壓力的作用下,NF-kB 會產生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當這種反應的結果直接作用於冠狀動脈血管內壁時,便會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致命風險。當壓力移除後,NF-kB 通常可在六分鐘內回到正常水準。然而一些人會恢復得慢一點,出現延長的NF-kB啟動。這種對壓力刺激的不同反應,可能是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不同所引起,也可能是不同基因導致的結果。在一項針對兩千三百二十名男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研究中發現,當這些男性有較高的生活壓力或被社會隔離時,有可能在三年內死於心肌梗塞。換句話說,當他們既有高壓力又缺乏社會支持時,就會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這些心臟病患者通常都有嚴重抑鬱和焦慮,且容易在壓力的影響下,進一步出現更多心臟問題。但當他們學會SMART壓力管理訓練後,大部分患者都有明顯進步,這是因為身心訓練能夠抑制基因反應、增加免疫力與疾病抵抗力。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已注意到壓力對心臟有害。心臟病是壓力疾病與大腦相關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只要控制心臟病風險,大腦和心臟就能相互協調並維持健康。
-
2020-12-17 養生.聰明飲食
冬至吃「山藥杏仁湯圓」 潤肺止咳、提升免疫力
冬至是一年24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下周一(21日)是冬至,在氣候上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民間俗句:「冬至大如年」,自古即有冬至養生習俗,在北台灣吃「冬節湯圓」,吃過,就增長一歲;南台灣「補冬補嘴洞」,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現在正值流感高峰期,特別推薦冬至吃「止咳潤肺防疫玉露冬節圓」,可以自製山藥湯圓及補益止咳杏仁玉露,不僅能夠增加抗體、提升免疫力,並具有滋補身體、潤肺止咳效用。山藥的黏液含有多醣體、醣蛋白質,具有消化酵素,有助血糖、提升免疫,並能滋補身體,幫助消化。另外,杏仁富含維生素E及B2、多種礦物質、可溶性纖維、不飽和脂肪,具高抗氧化、抗發炎作用,可潤肺止咳嗽。玉露米漿經動物實驗可提升免疫增加抗體。止咳潤肺防疫玉露冬節圓材料:新鮮山藥一斤(紅白各半)、地瓜粉適量、苦杏去皮尖10克、甜杏去皮尖30克、發芽玄半杯、冰糖適量。作法:山藥湯圓1.山藥洗淨削去外皮,浸於檸檬水中1分鐘即放入電鍋中,蒸熟透後取出,用不鏽鋼網壓成泥狀,再加入地瓜粉,揉搓成塊,再揉成湯圓。2.煮一鍋沸水加入揉好的山藥湯圓,等湯圓浮起即可撈起放於冷水。杏仁玉露1.將米洗淨放入果汁機中,加入淹蓋米2公分的水,打成均勻米漿。2.混合洗淨的苦杏及甜杏,放入果汁機中加水淹蓋2公分,打成均勻的杏仁漿。3.取一鍋子,加8至10杯水煮開後,緩緩加入米漿攪均勻後,再徐徐加入杏仁漿攪拌均勻,煮沸即成杏仁玉露。4.杏仁玉露煮好後,加入煮熟的山藥湯圓再煮沸,加適量的冰糖略冷,即可趁熱食用。
-
2020-12-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冷喝雞精補身 有哪些人不適合須注意!
防疫期間想要保持健康、不染病,除了勤洗手是一大關鍵之外,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也是重點項目。提到免疫力,不少人會選擇喝滴雞精、雞精等營養補充品,但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提醒,若有慢性疾病、痛風等患者可不能天天喝!建議最好依照個人病況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營養補給建議再飲用,以免加重身體負擔。談到提升免疫力,許多人可能會從雞精、滴雞精這類的營養補充品著手。然而,廖嘉音營養師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天天喝雞精,像是以下幾類族群就該留心飲食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1.嬰幼童:嬰幼童的腎臟功能尚未健全,故不適合直接飲用雞精、滴雞精這類濃縮製成的飲品;為了幼童的健康著想,飲用前最好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為佳。2.慢性腎臟病者:雞精、滴雞精含有蛋白質,且因部分產品裡含有人參、中草藥等複合性配方,相對有較多的鈉與鉀離子,對於需要限制飲食的腎臟病患者來說,天天飲用恐增加腎臟負擔。3.高血壓患者:部分雞精、滴雞精的鈉含量較高,對於高血壓民眾來說,鈉攝取過量恐影響血壓穩定,故飲用前最好特別留意產品標示,或先諮詢專家意見再喝。4.痛風患者:雞精、滴雞精屬於雞肉熬製的肉湯,且可能經過濃縮過程,故飲用前應留意各產品的普林含量;尤其對於痛風患者來說,過量攝取普林恐誘發痛風發作,反造成身體不適。5.楓糖尿症患者:此為罕見疾病之一,此疾病患者無法代謝支鏈胺基酸,而雞精、滴雞精內多含有此種胺基酸,若不慎飲用恐導致患者病況惡化。廖嘉音營養師提醒,對於健康無虞者,適量飲用雞精可幫助消除疲勞、提振精神,亦不失為是營養補給的選擇之一;然而,若有慢性疾病、特殊疾病者,最好依照個人病況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再飲用,才不會補身不成反造成身體負擔!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6 新聞.健康知識+
噴嚏打不停好痛苦! 「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治療,醫師告訴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治
三十一歲的A先生,從小學開始就飽受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每天早上一起床噴嚏就打個不停,要知道他是否已經起床很簡單,只要聽聽看房間有沒有傳出「哈啾.哈啾.」的聲音就可以了。噴嚏打完之後,他接著會衝到廁所抽衛生紙,一張又一張,因為鼻水就像沒關緊的水龍頭一樣,滴滴答答。為了這擾人的問題,A先生從小到大定期至醫院診所報到,只是無論是耳鼻喉科、兒科還是內科,醫生開立的藥物、噴劑總是一開始有效,然後漸漸失效,並且還會出現嗜睡的副作用。獨門分析處置:從防止身體的發炎反應下手A先生來我的門診時,就和許多鼻子過敏的患者一樣,提到自己的鼻子既無力又無奈並帶著一點憤怒。事實上,每天和鼻子癢、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奮戰,光是用想的就讓人覺得累,更何況是親身經歷呢!而且吃藥看醫生也只能緩解不適,暫時解決困擾,過敏症狀還是任性地想來就來,這一點真是讓人感到非常挫敗!針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過去多是以抗組織胺和鼻噴劑型態的類固醇為主,不過近幾年來,陸續有研究發表顯示:營養品對於過敏性鼻炎有頗為顯著的改善和防治。例如:具有極強抗氧化和抗發炎功能的薑黃,可幫助減少鼻氣流阻力進入而緩解打噴嚏、鼻塞等症狀;有「超級食物」美譽的藍藻可提升免疫力,能改善鼻炎,對於鼻炎所引起的鼻塞、鼻癢、流鼻水、打噴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過敏就是一種身體的發炎現象,我始終認為從營養的補充、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環境的改善多方面著手,才是調理此疾病的根本。因此,A先生到我這裡就診,我一開始就禁止他去室內溫水游泳池,更使用了高劑量的藍藻和薑黃,幫助對抗發炎、提升免疫力,在不適症狀改善之後,接著我再請他補充鵪鶉蛋,它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效也在二○一九年的研究中獲得了證實.。實際效果見證:五個月後跟過敏性鼻炎說掰掰A先生在認真配合治療之下,從來到我的門診的那天開始算起兩個半月,所有之前會出現的過敏性鼻炎反應全都消失了!更棒的是,至今五個月他從來沒有一天因過敏性鼻炎的不適而感到困擾,現在每天早上起床再也不會狂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了!不過他算是比較好處理的病人,另一類的病人還動用到高劑量益生菌。就連黑眼圈都是過敏性鼻炎造成的!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將過敏原吸入鼻腔,不斷刺激鼻黏膜和腺體,進而引起鼻腔內一連串的發炎反應,這就是典型過敏性鼻炎發作的來龍去脈。過敏原來自哪裡呢?過敏原就來自於我們生活的周遭,可能是動物皮毛屑、花粉、棉絮、空氣污染、溫度變化、異常的氣味等。每個人的過敏原不一定相同,每個人也不見得只對一種物質過敏。一般提到過敏性鼻炎,我們會想到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說話有鼻音等症狀,但過敏性鼻炎對生活造成的困擾豈止這些!過敏性鼻炎經常發作,還會出現黑眼圈、頭痛、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長此以往更有可能誘發氣喘、造成記憶力減退、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等令人擔心的狀況。飲食西化也是過敏的引爆點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的統計資料,現今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大概是三十%,也就是說三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飽受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等不適所苦。因為患病人數實在眾多,關於過敏性鼻炎的探討和研究也不少,其中有個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二○一三年,一份針對五十一個國家的三十一‧九萬位青少年和十八萬一千位的六歲孩童進行的飲食研究調查. 顯示:速食可能導致鼻炎、氣喘和濕疹,或使之惡化,尤其每週食用三次以上影響更為明顯且嚴重。在飲食越來越西化的現今,希望大家能正視速食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對這個難纏的疾病,除了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之外,我強烈建議大家從根本的調理做起,多留心什麼東西會造成自己鼻炎發作,注意營養的補充、飲食的調整,並認真改變生活型態。如此一來,相信一定可以減少鼻炎發作的頻率,一步步達成不藥而癒的目標。(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2-15 科別.眼部
絕不是因為偷看別人洗澡!長針眼都是這些習慣促成的,二要四不預防
●常用手揉眼、愛吃炸物、作息不正常,小心長針眼●針眼因眼瞼遭細菌感染導致急性化膿,引起紅、腫、熱、痛●小針眼可先熱敷,較快痊癒;針眼過於腫大,須手術清除長針眼是因為偷看別人洗澡?別再聽信這樣的「鄉野傳說」了。醫師表示,針眼是因為眼瞼皮脂腺感染,而感染原因可能與習慣用手揉眼、愛吃油炸物或生活作息不正常有關。針眼像青春痘 不會傳染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針眼其實就像青春痘,並不是因為「偷看別人洗澡」,也不會傳染。針眼真正的名稱叫做「麥粒腫」,眼瞼邊緣有許多皮脂腺開口,當開口堵塞,細菌在腺體孳生導致急性化膿,而引起紅、腫、熱、痛,尤其觸摸時劇烈疼痛,便是針眼。鄭聖甫指出,如果發現自己有針眼,最好先熱敷。可使用38至40度熱敷袋或毛巾,熱敷5至10分鐘,將皮脂腺開口積聚的油脂軟化,讓腺體通暢;透過熱敷,也能增加血液循環,讓自身免疫力對抗細菌,較快痊癒。拉眼角 可以按摩皮脂腺老一輩說,「手繞過後腦勺,去拉眼角,可以治療針眼。」鄭聖甫表示,拉眼角讓眼瞼板有擠壓的張力,對皮脂腺有按摩效果,而手繞過後腦勺,如此不會直接觸摸發炎部位,其實是「滿有智慧的」。如果就醫,醫師通常開立抗生素藥水或藥膏,預防二次感染。通常麥粒腫一到兩周就會痊癒,鄭聖甫指出,如果超過三周,則可能成為慢性發炎的「霰粒腫」,有異物感但不會疼痛,可考慮使用眼瞼炎藥水;如果過於腫大,就有必要到醫院做小手術清除。若腫大視力模糊 速就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則表示,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就要及時就醫;若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會視情況,請患者口服抗生素且使用抗生素藥膏,並進行引流。陳瑩山也提醒,長針眼時,不宜戴隱形眼鏡,臨床上看到許多上班族女性為了愛美,戴上有染劑的瞳孔放大片,容易刺激眼睛,造成劇烈疼痛。另外,也要暫停化妝、塗眼影、畫眼線及塗睫毛膏等。鄭聖甫表示,長針眼主要和體質、生活習慣有關,如果容易反覆長針眼,應盡量少吃油炸物、不要熬夜,若有化妝需求,畫眼妝時不要太靠近眼瞼邊緣,且應做好卸妝和眼部清潔。另外,平時也要勤洗手、少揉眼睛,避免手上細菌造成眼睛感染。
-
2020-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影/怎麼健康吃火鍋?營養師:判斷熱量高不高先看湯底
●醬料可選擇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搭配紅肉可吃洋蔥,若吃生洋蔥脹氣可先燙熟●青蔥有抗氧化作用,可加入醬料;若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可將青蔥先過熱水●吃完酸菜白肉鍋,可吃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冷冷的冬天,嗑鍋撫慰身心。但火鍋食材好多,湯底也豐富,如果不想吃了幾次火鍋就變胖,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日前在元氣網直播示範一人份777大卡的健康火鍋,並傳授健康吃火鍋撇步,建議除了選擇熱量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更要注意控制醬料及火鍋料的熱量。看不到底部食材即偏油劉怡里強調,吃火鍋「選對湯底」最重要,建議選擇熱量200大卡以內的湯底,例如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或是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常見的咖哩鍋、豆腐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從湯底清澈度可判斷此鍋是否熱量高,「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熱量高。」劉怡里打趣地說,喝一碗麻辣鍋的湯,可能要跑步20分鐘才能消耗完畢。健康湯底怎麼煮?劉怡里說,白洋蔥可成為湯底甜味來源,香菇和昆布則是很好的鮮味來源,也可以加番茄增添湯頭風味,蘋果入湯底也可提升甜味。加點柴魚也讓湯底更顯鮮味,但要注意起鍋前再下柴魚,以免熬太久會讓苦味跑出來,還可加小魚乾或牛蒡,讓湯底出現「肉味」,而有大骨湯的感覺。沙茶醬、花生粉熱量高至於醬料,劉怡里建議,熱量最好控制在50大卡左右,可選擇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搭配紅肉吃的洋蔥。有人吃生洋蔥會脹氣,建議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此外,醬料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有抗氧化作用。劉怡里提醒,若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可將青蔥先過熱水。如果要增添辛香料風味,可加入蒜末或生辣椒。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雖是常見的火鍋佐料,但熱量不低,不建議多吃。有人為增加醬料風味想要加醋,白醋優於黑醋,因為黑醋的鈉含量較高。火鍋的湯可不可以喝?火鍋料是熱量的另一大來源,劉怡里建議,加工食品及油炸類應避免攝取。可觀察食物的顏色,只要外觀稍微黃一點、外表粗糙,很有可能就是炸過的。火鍋的湯可不可以喝,是吃火鍋常見的疑問。劉怡里說,清爽的湯底可以喝一至三碗,但酸菜白肉鍋的湯則要注意,因為湯中的亞硝酸鹽可能會隨水分蒸發而飆高,如果要喝,可以先盛出一碗,避免久煮;建議吃完酸菜白肉鍋後,可吃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水果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劉怡里特別補充,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半生熟的蛋影響體內生物素吸收,體內若缺乏生物素,可能掉髮、皮膚變差、指甲旁產生很多死皮,常吃生雞蛋也會讓人精神不好。若真的喜歡吃半生熟蛋,建議要讓蛋不要是液體狀態,蛋白更要煮熟。
-
2020-12-13 科別.眼部
「偷看別人洗澡」惹的禍? 醫師破除針眼迷思
偷看別人洗澡才會長針眼?別再聽信這樣的「鄉野傳說」了。醫師表示,針眼是因為眼瞼皮脂腺受到感染,習慣用手揉眼睛、愛吃油炸物或生活日夜不正常,都很容易長針眼。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針眼其實就像青春痘一樣,並不是因為「偷看別人洗澡」而造成,也不會傳染。針眼真正的名稱叫做「麥粒腫」,由於眼瞼邊緣有許多皮脂腺開口,當開口受到堵塞,細菌在腺體滋生導致急性化膿,而引起紅、腫、熱、痛,觸摸時會劇烈疼痛。鄭聖甫說,如果得到針眼,最好的方式是熱敷。可使用38至40度的熱敷袋或毛巾,熱敷5至10分鐘,將積聚的油脂軟化,讓腺體通暢。而透過熱敷,也能增加血液循環,身體自身的免疫力便可對抗細菌,能較快痊癒。另外,針對老一輩說「手繞過後腦勺去拉眼角」可以治療針眼的方法,鄭聖甫則表示,拉眼角讓眼瞼板有擠壓的張力,對皮脂腺有按摩的效果,又不會直接觸摸到發炎的部位,「滿有智慧的」。萬一針眼腫大到引起眼睛視力模糊,眼皮可能會蓋住眼睛,甚至造成散光,就要及時就醫;藥物方面,則可使用抗生素藥水和藥膏來預防二次感染。通常麥粒腫一到兩周就會痊癒,如果超過三周,則可能成為慢性發炎的「霰粒腫」,有異物感但不會疼痛,可考慮使用眼瞼炎藥水;如果過於腫大,就有必要到醫院做小手術清除。鄭聖甫表示,得針眼主要和體質、生活習慣有關,因此如果容易反覆得針眼的人,應盡量少吃油炸物、不要熬夜,若有化妝需求,畫眼妝時不要太靠近眼瞼邊緣,且應做好卸妝和眼部清潔。另外,平時也要勤洗手、少揉眼睛,避免手上的細菌造成眼睛感染。
-
2020-12-11 養生.無退休時代
「減法」過生活、穿搭舊衣也開心!張曼娟:「現在不做自己,難道要等80歲?」
五年級的張曼娟,是知名作家、教師、父母照顧者,也是一位進入人生下半場的熟齡人士。五十多歲的她,不再四處旅遊冒險、出國不再買紀念品,生活從加法變成減法,手作料理、領養的貓咪、重複穿搭的舊衣就能讓她幸福無比。正處熟齡的張曼娟,也開始預習老後人生。 年輕時候的張曼娟,每次出國旅行,都拖著大大的行李箱,塞滿各種用得到、用不到的東西。五十歲後,行李箱變得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且盡量「零購物」。邁入中年,張曼娟漸漸丟掉不必要的人生包袱、重新詮釋幸福,並在近期出版的新書《我輩中人》當中,娓娓道來她對中年階段的探索,以及幸福的定義。 瑣碎日常,也可以是幸福來源 「我覺得到了中年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我越來越能清楚分辨『想要的』跟你真正『需要的』。」走過人生大半、懂得生命無常,更珍惜平凡日常,「幸福」已經不是物質豐盈、功成名就。 只要能夠好好活著,親手烹調港式煲湯、油豆腐燒雞、雞肉肉骨茶,或是與心愛的家人、寵物之間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甚至只是在烈日下快走之後,將一杯涼開水一飲而盡,都是張曼娟的小確幸。「中年以後,對幸福的定義會是越來越簡單的。」 「當早晨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時候,我可能看到有陽光灑進來,透過窗簾照射到我的被子上的那一刻,我就感覺到很幸福,因為我擁有新的一天。」這就是熟齡的張曼娟。 現在的她,一天大概是這樣過的:早上5點50分起床,6點替父母上網掛號,7點吃早餐,然後拉著菜籃車上市場。返家後,先整理食材,接著帶爸媽就醫。看診結束,她親自張羅午餐。 午後,是張曼娟的工作時間,一直持續到4、5點。如果一時興起,就和夥伴開車上陽明山泡湯、吃晚餐,「因為我是一個很希望能夠抓住瞬間快樂的人。」 夜晚,則是陪父母話家常、逗弄兩隻貓咪,或是安靜閱讀的美好時光。 中年過後,不再被牽著鼻子走 日子平淡卻幸福,關鍵就在「做自己」。張曼娟肯定地說:「如果你做自己了,你就不用追求太多的東西。你已經擁有你自己了,你就會很快樂。」 怎樣算是做自己?所謂「四十而不惑」,張曼娟認為,不是真的對人生沒有疑惑,而是「對於自己所想要的、所追求的東西不會再問了。」「你不會再被別人的公眾價值牽著鼻子走。」 至於「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中年人應該知道「你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張曼娟以自己為例,「我是一個有說故事能力的人、我是一個喜歡小孩子的人,所以我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講故事給小孩子聽。」 當對自己越來越了解,張曼娟笑說:「這時候還不做自己,什麼時候才要做自己?難道要到八十歲嗎?」深諳自我生命價值,中年便不再困惑。 拿回生命主導權:為自己而活 事實上,張曼娟認為,35歲到70歲都算是中年時期,這不只是條漫漫長路,更是重新創造人生、發生蛻變的好時機。告別不喜歡的生活、放下不愉快的事物,認真規劃人生的下半場,拿回生命的主導權,不為別的,只為自己而活。 中年,也是預習老後的絕佳時刻。張曼娟觀察,她的父母輩往往是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突然就這麼老了,這是很令人徬徨的。幸運的是,「我們有機會照顧年老的父母,所以就好像預習了我們老後的樣子。」 張曼娟建議,中年人可以善用這段時間觀察老人的生活,接著就會發現,年輕時我們常為了得不到的東西而搶奪、而憤怒,「可是等你老的時候,你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台輪椅跟一片安眠藥而已。」 既然如此,「我怎麼能不在中年的時候,就開始放自己自由?」張曼娟笑說,與她同輩的人們,是很奇妙的一代,對長輩和晚輩都有非常強烈的責任感,總是替別人著想,卻忘了為自己做些什麼。 當老人獨立之後─設計自己的老年 學習經營熟齡生活,也是在練習美好老年。張曼娟回憶,幾年前在加拿大旅行,見識到當地的老年人常結伴出遊,每個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上山下海、拜訪米其林餐廳、品味葡萄酒,令人大開眼界。 張曼娟認為,西方人的觀念是,孩子滿18歲後就要自立,父母不會替孩子設想要買房子,也不會期望孩子幫他們推輪椅。如此一來,老人反而獨立了起來,開始會思考如何安排生活、如何學會快樂的本領。 有能力規劃自己的老後人生,也才能夠擁有幸福的能力;而這一切,都得從覺知那刻開始。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單身,就要好好享受當下每一個時光!寧可孤老,也不送自己跟不喜歡的人湊一堆.婚姻最美好的距離,是保持私領域!彼此帶著自尊感、快樂感,長遠地牽手走下去.中年後被離職被離婚,都是人生課題 培養「心理免疫力」,迎戰失落情境來襲
-
2020-12-10 科別.消化系統
「防彈咖啡」減肥兼降脂肪肝?營養師:5種正確觀念才能擺脫脂肪肝
王先生健檢後被醫師確診為脂肪肝,由於體重過重被要求減肥及運動,王先生在網路搜尋「喝咖啡」有利於改善脂肪肝,於是想要藉由時下流行的「防彈咖啡」,來達到減肥及降低脂肪肝的功效。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說,這可是「母湯」啊!因為防彈咖啡的咖啡和油脂比例是1:2,而且椰子油、奶油屬於高脂食物,不適合脂肪肝的患者,千萬別冒然嘗試。 脂肪肝恐致肝硬化、肝癌 鍾慧珍解釋,雖然咖啡有利於脂肪肝病患,但防彈咖啡因內含高油脂,因此不建議脂肪肝患者飲用。如果想喝拿鐵,建議可在家中自行泡黑咖啡再加上低脂牛奶,比較安心,畢竟市售拿鐵常使用全脂奶、甚至加上奶油變成花式咖啡,對脂肪肝患者反而是一大負擔。 「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中太多,一旦時間久了,會讓肝臟慢性發炎導致肝硬化,最後演變成肝癌,因此要把堆積的脂肪慢慢清除,人生才能逆轉勝。 脂肪肝的成因包含糖尿病、肥胖、酒精以及血液中三酸甘油脂超標,其中,三酸甘油脂超過200mg/dl ,罹患脂肪肝的機率將提高3倍,而冬季民眾最愛的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進補食材都少不了酒,也應適量淺嚐為佳。 食物中隱藏油脂不能輕忽 此外,除了注意避免炸物及糖醋烹調外,隱藏式的油脂更不能輕忽,像是中西式點心(可頌麵包、磅蛋糕、麻花捲、蔥油餅及酥餅類等)、絞肉製品(漢堡肉、香腸、雞塊、百頁)等,即使患者在食用時使用吸油紙或氣炸鍋,都無法百分之百去除,因此建議脂肪肝患者不要食用加工品,一般民眾最好也盡量少吃。 脂肪肝的成因:1.糖尿病。2.肥胖。3.喝酒。4.三酸甘油脂超標。 值得一提的還有,果糖確實會導致脂肪肝,因此含糖飲料也盡量不要點,確診有脂肪肝的,最好選擇無糖或冷泡茶替代,就算是鮮榨果汁也應避免飲用。 營養師強調,外食所隱藏的高油脂危機不可忽視,不論是吃素或吃葷,盡量選用清炒、蒸、煮、滷、烤的食物,如白斬雞(屁股、翅膀除外)、涼拌豆皮、牛腱肉片等,不要選烹調方式較複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三杯雞、炸菇類、炒麵米粉及油飯、醬燒茄子等。 瘦子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 脂肪肝並非肥胖者的專利,瘦子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如何擺脫脂肪肝,飲食很重要,營養師建議民眾,把握控制熱量、低醣、少油脂、高纖維、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飲食觀念,不僅能達到減重目標,還能避免脂肪堆積,逆轉脂肪肝,唯有吃對食物及多蔬果,才能達到預防和改善的效果。 擺脫脂肪肝的5種飲食觀念:1.控制熱量。2.低醣。3.少油脂。4.高纖維。5.選優質蛋白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單身,就要好好享受當下每一個時光!寧可孤老,也不送自己跟不喜歡的人湊一堆.婚姻最美好的距離,是保持私領域!彼此帶著自尊感、快樂感,長遠地牽手走下去.中年後被離職被離婚,都是人生課題 培養「心理免疫力」,迎戰失落情境來襲
-
2020-12-10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
每到冬天就會想到吃火鍋,許多人喜歡在冷冷的天氣嗑個鍋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教大家怎麼吃火鍋,她表示自己一星期就會吃三次火鍋,只要遵照幾個小技巧聰明吃,把熱量控制在777大卡左右,就能控制體重又可以吃得很健康。劉怡里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是屬於熱量比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她打趣地說,喝一碗麻辣鍋的湯,可能要跑步跑20分鐘才有辦法消耗完畢。如果打算自己料理,一鍋健康的湯底該怎麼煮呢?劉怡里表示,可以用白洋蔥當作湯底甜味的來源,如果不加味精的話,香菇和昆布是很好的鮮味來源。不過很多人都會有疑問,昆布究竟要不要洗?她建議,用開水沖洗一下還是比較安心。另外,也可以加番茄增添湯頭的風味。除了這些常見的湯底食材,劉怡里還有小祕訣可以讓湯頭風味更豐富,例如讓蘋果入湯底可以提升甜味。若是要讓湯底更顯鮮味的話,她建議柴魚是好的選擇,但要注意起鍋前再下柴魚,不然熬太久會讓苦味跑出來。如果覺得這樣的湯底太清爽的話,她表示加小魚乾或牛蒡都可以增加湯底的「肉味」,而有大骨湯的感覺。至於吃火鍋必不可少的醬料,該怎麼搭配可以吃得健康?劉怡里建議,醬料的熱量最好控制在50大卡左右,所以沙茶醬不太適合。比較好的選擇是像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是可以搭配紅肉吃的洋蔥。不過有很多人都有吃生洋蔥會脹氣的困擾,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脹氣問題。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不過劉怡里提醒,若是正值感冒、免疫力不佳或是小朋友在吃的時候,她建議可以將青蔥過熱水,降低拉肚子的風險。如果要增添辛香料的風味,還可以加入蒜末或生辣椒。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她比較不建議的,特別是近期流行在湯底加花生粉,她指出因為花生粉本身就是油脂會增加熱量的攝取,香油也是同樣道理。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該選擇白醋還是烏醋好?劉怡里表示,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面對熱量另一大來源的「萬惡」火鍋料,又該怎麼挑選呢?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這兩類食物就都盡量避免攝取。她指出可以觀察食物的顏色,只要外觀是稍微黃一點、外表粗糙一點的,很有可能就是炸過的。火鍋的湯到底可不可以喝,也是吃火鍋的常見疑問。劉怡里表示,清爽的湯底可以喝一至三碗,但酸菜白肉鍋的湯則不建議喝,因為湯中的亞硝酸鹽會隨著水分蒸發而飆高,增加胃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喝酸菜白肉鍋的湯,在煮的剛開始就要喝,接下來煮的過程就盡量別喝了,或是在湯鍋加水後再喝,吃完之後搭配芭樂、草莓、木瓜或柑橘類水果解亞硝酸鹽會比較好。若不想讓湯底變得混著又充滿油脂,劉怡里建議可以另外備一鍋水煮食材,再將涮過的食材放進湯鍋,如果是在餐廳吃火鍋,則可以用鴛鴦鍋的形式,把蔬菜及海鮮和肉類食物分開來煮。劉怡里特別補充,火鍋煮蛋一定要全熟。她指出半生熟的蛋會影響體內生物素的吸收,體內如果經常缺乏生物素的話,可能會害你掉頭髮,皮膚變得不好,指甲旁產生很多死皮之外,常常吃生雞蛋也會讓人精神不好。所以她建議若是真的很喜歡吃半生熟的蛋,至少要讓蛋不要是液體狀態,而蛋白要是熟的。
-
2020-12-0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打疫苗前先強化體質 中醫詢問度高是這個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冬至前後是1年中寒氣最盛時候,此時是調養人體虛寒體質最佳時機。傳統醫學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觀念,三九天是指冬至後連續3個9天,人體虛弱陽氣調養恢復之後,人體抗病能力也會增強。義義縣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李昌諴博士說,「冷在三九」此時利用「三九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刺激,將熱能與藥氣經皮膚傳導進入穴位,可調節經絡與臟腑氣血,發揮內病外治的效能,達到治病與防病及預防秋冬舊疾復發功效。李昌諴指出,研究顯示三伏天與三九天進行穴位敷貼,透過貼敷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可提高人體的干擾素γ(IFN-γ)濃度 (減少發炎及過敏反應),並降低過敏反應引發的免疫球蛋白IgE,調節免疫T細胞(TH1/TH2)的比例,進而增加人體免疫力。三九貼日期及治療期間「一九」:21日(21日到25日一周內貼敷);「二九」:30日(28到31日貼敷);「三九」:明年1月8日(1月4日到15日貼敷);「加強貼」:明年1月18日(18日到22日貼敷)。三九貼是藥性溫熱藥餅貼製成,有活血作用,因此孕婦,1歲以下嬰兒,有感冒喉嚨痛咳嗽等症狀不適合,另皮膚有蟹足腫體質、貼敷部位要避開傷口,或皮膚容易過敏者要慎用。成人每次接受三九貼藥餅的時間可調整約2到3小時取下,小朋友0.5到1小時為宜。三九貼後若待冷氣房不宜溫度調太低,避免洗冷水澡或游泳,以免降低敷貼藥效。敷貼藥餅期間,飲食減少攝取冰飲、生冷水果、辛辣、海鮮及菸酒,宜多喝溫開水,以清淡食物為主。貼三九貼藥餅,除穴位敷貼,可另再依個別體質服用中藥處方調理,搭配溫熱中藥茶飲與泡腳或泡湯,裡應外合,內外兼治。不僅可調理身體調養氣血,還可減少季節變換引起過敏的頻率。達到預防醫學的效果。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2-08 新聞.健康知識+
運動中出現這些情況別硬撐!小心都是身體在喊救命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然而,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運動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8種癌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運動提升身體新陳代謝 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此外,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少量多次為原則此外,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若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運動前健康評估不可少 出現這些狀況應立即停止癌症病人在運動時仍須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運動期間是否有不正常情況出現,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建議,癌友應與主治醫師或到復健科門診與醫師諮詢及討論,進行運動前的健康評估建議,依個人的狀況,設計個人的癌症運動處方,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 天冷才是一年中最容易瘦下來的時機! 研究告訴你原因 8成發生在50歲以後! 研究證實這8種癌都能靠運動降低罹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