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假新聞
共找到
25
筆 文章
-
-
2024-04-24 醫療.精神.身心
又在搖了嗎?常有搖晃感、失眠…三族群小心「地震幻覺」
最近地震頻傳,引發民眾恐慌,許多人感到焦慮不安,地震後仍不時有搖晃感,產生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大地震之後出現搖不停的「幻震」,是一種壓力反應。當生命受到威脅時,會感到精神繃緊、緊張及害怕,接著冒冷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驅使身體做出想逃跑的自動反應,這些都是正常生理現象。李信謙提到,地震頻繁讓壓力反應疊加,一旦負荷超量,會對身心造成極大影響。三族群好發「假性地震症候群」地震過後一天,不安全感應該會慢慢消除,但有些人會感到強烈的恐懼,甚至有死亡威脅感。李信謙說,有三族群好發預期性焦慮,可能罹患「假性地震症候群」。1.曾經居住在震央處、重災區者,感覺身歷其境。2.個性本來就容易緊張者,一逢壓力就干擾身體系統。3.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會因為天災帶來心理上極大的壓力。容易緊張、精神疾患 別過度搜尋網路資訊誤信謠言假性地震症候群的狀況,又稱為「幻震」、「地震幻覺」,李信謙指出,這類患者需要外力介入,給予居家安全、救援資源等保障,或是諮詢專業醫師求助。容易緊張、罹患精神疾病者,則需要傳達正確的訊息,不要過度搜尋網路資訊,誤信謠言、假新聞,例如:住哪層樓最危險、將發生更大的地震等。若心理焦慮造成睡眠困擾、影響日常、變得疑神疑鬼,應就醫接受心理輔導,評估是否開立藥物緩解症狀。恐慌不安會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李信謙建議,判斷資訊正確、預備逃生措施、維持規律作息,是災後自我復建要點,保持正常生活,有助於降低壓力反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很多孩子都走了」涉假訊息 刑事局不排除約談郭彥均
藝人郭彥均日前在臉書貼文,表示他和醫護朋友聊天,醫護朋友說:「看到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了」,此文引發社會各界爭議,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表示,將究責查辦這種不實謠言,刑事局表示,近期不排除約談藝人郭彥均等人到案說明。據了解,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昨天指出,這兩天有許多臉書粉專發表「很多孩子都走了」的貼文,內容相同,更有19個粉專,不到10秒內陸續發文,貼文首則留言都是內容農場的文章連結。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對此表示,這種不實謠言的假訊息,內容相近類似,都有相近團體明顯操作痕跡,非常不法、不宜,更對辛苦的防疫工作不尊重、引起社會恐慌,將究責查辦。目前刑事局將主動介入偵辦,追查「很多孩子走了」的相關貼文涉及假訊息部分,也將針對貼文者進行調查,不排除近期約談包含藝人郭彥均及其他貼文者到案說明。根據目前法律規定,網路散布假新聞、假消息,刑事責任部分,可能構成刑法第310條毀謗罪、第309條公然侮辱罪、第151條恐嚇公眾罪、第153條煽惑他人犯罪或違背法令罪等。此外,還有其他特別刑法定有刑責,例如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散布或傳播不實疫情消息罪。
-
2022-03-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為何人們總對虛假資訊信以為真?心理學權威解密
明白人類可以保有信念卻不在乎其真實性以後,才能開始釐清理性層次的悖論,也就是為何身為有理智的動物,卻能接受這麼多莫名其妙的胡言亂語。提出陰謀論的人、轉傳假新聞的人、掏錢消費偽科學的人並不總是意識得到自己相信的事情不屬於現實世界,偶爾還會引發慘劇,除了披薩門、反疫苗,還有惡名昭彰的天堂之門(Heaven’s Gate)邪教,一九九七年三十九位教徒以為有太空船隨海爾博普彗星來到地球,他們準備讓靈魂得到接引的方式就是集體自殺。人性本有的傾向若與神話思維結合,面對荒誕說法也容易信以為真,下面分析三種情況。▍偽科學偽科學、超自然、另類醫療涉及我們最深層的認知直覺。人類是天生的二元論者,我們意識到心靈可以與肉體分開看待。這種概念十分自然,一個原因是各種觀念和慾望背後其實是神經網路,但在自己與別人身上都看不見摸不著,同時生活經驗卻指向心靈真的不受到肉體拘束,所以才有夢境、冥想、靈魂出竅,以至於死亡。對人類而言,跳過物理媒介直接以心靈與世界和彼此聯繫,其實並非太誇張的邏輯跳躍,因此有人相信心電感應、透視能力、靈魂與鬼魂、輪迴轉世、來自彼岸的訊息等等。同時人類也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認為所有生命都蘊含看不見的某種東西,所以能夠有形體與活力這種與生俱來的認知催生我們對種子、藥材和毒物的研究,但同樣的思維也導向順勢療法、藥草偏方、放血與排毒,以及對外物如疫苗和基改食物的排斥。最後,我們是天生的目的論者。人類的計畫與製造物都有存在目的,於是我們不禁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如此繁複,背後應該也有某種意義,也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創造論、占星術、共時性以及宿命論。科學教育的原始用意是抵消原始本能的影響,但好幾個因素導致效果有限。其一是像神創論、靈魂、天意之類信念在宗教或文化勢力中有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得到高規格保護的神話思維,要說服大眾放棄相當困難。再者,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其實科學觀念模糊,很少人能夠解釋為何天空是藍色、為何季節會交替,更別提族群遺傳學、病毒免疫學。教育良好的公民選擇信任以大學為主的科學界:只要學者們有共識,對我們就已足夠。問題是多數人心中對科學與偽科學的辨別一樣模糊,大家生活中最接近科學的場景是看醫生,偏偏很多醫生並非隨機臨床試驗的專家,與傳統的民俗醫者差距不大。比方說脫口秀節目就會請很多密醫,他們嘴裡那套根本就是新時代運動。連主流電視臺的紀錄片和新聞節目也常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煞有其事將遠古時代太空人、靈媒協助緝拿歹徒這類事情說得和真的一樣。部分責任得歸在真正的科學教育者身上。科學沒能在大眾腦袋裡扎穩根基,否則偽科學一看就會令人起疑了。然而學校或展覽館將科學當作另一種神奇魔法呈現,習慣將主題放在稀奇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化學物質、令人目瞪口呆的錯覺等等,反而很少闡釋基本原則,例如宇宙不隨人類心思起舞、所有物理上的交互作用都來自幾種基本力、生命體其實是精細的分子機器、心靈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活動過程。背後原因或許就是這些原則看來彷彿羞辱宗教,觸碰道德敏感帶。但既然如此,科學教育的成果也該是預料之中,多數人的認知依舊好比大雜燴,重力和電磁力能夠與超能力、業力、氣、水晶療癒同時存在。▍假新聞至於都市傳說、小報頭條與假新聞之流為何能夠盛行,首先得留意這些東西確實很有趣,糅合各式各樣主題如性愛、暴力、復仇、危機、名望、魔法、禁忌—藝術與創作的主題也不外如是,無論格調或高或低。假新聞標題像「懷疑希拉蕊電郵洩密的調查局探員死於明顯的偽造自殺」,作為懸疑小說情節豈不相當出色。前陣子一份針對假新聞的量化分析也得到結論:「造成都市傳說與小說,或者說任何敘事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徵,都能運用在網路虛假資訊上。」娛樂效果也出現在笑料上,以鬧劇、諷刺、無厘頭的形式呈現:〈太平間工作人員打瞌睡導致自己被火化〉、〈川普下令封鎖校園以根絕校園槍擊事件〉、〈大腳怪囚禁伐木工人作為性愛奴隸〉。匿名者Q也一樣,成了多平臺上的另類現實遊戲,具有強烈的娛樂性質。這個「Q」(自稱為政府吹哨人)三不五時拋出一些模稜兩可的神祕訊息,追隨者跟著在網路進行解密、提出假設、分享發現,還有可能因此成名。人會找樂子這件事本身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明明虛構的東西卻都打著事實的幌子。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認真拿捏事實與虛構的界線,若主題脫離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有錢有勢的圈子時尤其如此。宗教與國家神話能夠憑藉精神意義融入主流文化,假新聞亦然:散布者常常自認是在維護崇高價值,比方說凝聚所屬團體的向心力、提出敵人的奸詐狡猾作為示警。有時這些所謂價值甚至未必是脈絡清楚的政治策略,只是一種道德優越感,散布者敵視某個社會階級或自認被某種強大體制打壓,所以想揭發對手是何等腐敗墮落。▍陰謀論陰謀論會盛行是因為人類一直以來必須提防真正的陰謀。採集社會的人類活得萬般小心,最可怕的不是正面激戰,而是暗處或黎明時分殺出的突襲者。人類學家拿破崙.沙尼翁(Napoleon Chagnon)研究提到亞馬遜河流域的亞諾馬米人(Yanomamö)語言裡有個詞彙nomohori,意思是「卑鄙無恥的手段」,用來描述暗算行為,例如邀請鄰人赴宴卻計畫屠殺。敵營的陰謀詭計與猛獸、閃電之類災害不同,是人類發揮才智突破對手的防禦並掩蓋自己留下的痕跡,能對抗的辦法就只有盤算得更快更準,於是演變為錯綜複雜的揣測想像,且不信任人事物的表面形象。若以信號檢測理論解釋,可以說若遺漏真正的陰謀,代價遠比杯弓蛇影的誤警高出太多,因此我們傾向將報告標準設定為寧枉勿縱,只要看到一丁點蛛絲馬跡就懷疑別人暗中搞鬼。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上確實仍有大大小小的陰謀存在。公司會有小圈圈背著不受歡迎的同事說要趕走人家,政府或叛亂組織依舊謀劃政變、侵略、破壞行動。陰謀論如同都市傳說和假新聞,首先滲透並變成謠言,然後被大家掛在嘴邊。針對謠言的研究發現內容以威脅和危機為主,並建立論點來自專業人士的氛圍,比較令人訝異的是當謠言在既得利益團體內流傳,譬如職場情境時,其實謠言常常都是對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有動機時時留意他人是否構成威脅,轉達友軍提出的警告。當前問題出在大眾傳播和社群媒體上的謠言無論對錯都不妨礙散布者的利益,他們的動機是娛樂消遣或同儕肯定而非自衛,於是也沒有追蹤後續的興趣與管道。同樣理由導致製造謠言、流傳謠言的人即使說錯了也不至於名聲受損。既然真假無所謂,社群媒體上的謠言與職場就有很大不同,錯誤比例非常高。梅希爾認為阻絕可疑消息散布最好的方式是施壓,要求散布者採取行動—如果認為是真的,就該去報警,而不是留個一星評價。想瞭解怪異信念為何吸引人,最後一個關鍵是將信念放在顯微鏡底下好好觀察。演化並不只作用在身體和大腦,還會影響想法。理查.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的時候,意思並非加了註解的圖片在網路流傳,而是經過世世代代分享於是變得風行的觀念。原本的例子是迴盪在大家腦海的旋律,或忍不住一直提起的故事。有機體經由演化避免被吃掉,想法經過演化避免被剔除,所以思想的生態體系內有很多強勢觀念。譬如「上帝的心思凡人無法理解」、「否認是自我的防衛機制」、「心靈感應能力會受到懷疑者的干擾」、「不譴責種族歧視就是種族歧視的表現」、「助人會快樂,所以沒有不自私的人」,當然別忘了「找不到證據,更凸顯這個陰謀多恐怖」。經過適應演化的陰謀論本就具備易於散播的特性。※ 本文摘自《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史迪芬‧平克 譯者:陳岳辰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1-11-11 新聞.元氣新聞
唱歌喝酒影片瘋傳 陳時中:日期錯置、其他人我不認識
昨網路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參加一場聚會的影片,片中陳時中高歌、喝酒,網友質疑,影片為三級警戒時期拍攝。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時主動澄清,該場活動並非三級警戒期間,日期錯置希望不要再發生。他也表示,除了邀請者,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見面,「不認識也不方便干涉人家的客人是誰」。但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外遇到陳時中唱歌喝酒影片,究竟從哪裡流出,是否別有意圖?陳時中表示,「確實有這樣的感覺」,但沒有證據不能做這樣的指控。他說,整體來說看起來是滿詭異的,但沒有證據指控任何人,可能現場有人拍了影片流傳、有人留下這時才播出;但錯誤的是標題不是影片。陳時中表示,最早出來的影片說是在三級警戒期間唱歌、喝酒,這與事實不符。這場活動是在去年6月1日,主要是因為滿56天零確診開始解封,日期錯置希望不要再發生。他也表示自己都會參加很多私人行程或是公開團體行程。他說,「到場時主持人要求我致詞,接下來就說要唱歌,我都沒有拒絕」。他表示,整體氣氛是自娛娛人,不過訊息日期錯置是假新聞,請傳的人要特別注意。至於外傳該場合在萬華,陳時中表示,場合不在萬華。該場合除邀請者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見面,當時都只是禮貌上講個話,且因為56天零確診,「大家想跟我加油打氣,氣氛比較高一點」,但都有保持安全距離。他也表示,如果澄清後再轉傳或有各種錯置,則會讓法制組處理;但是否會向刑事局報案,陳則未正面回應。而對於有其他抽菸影片流出,陳時中也表示,「大家都知道我有抽菸,但那天有沒有我記不起來了」。※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11-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不是假消息?頂尖期刊曝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021-11-2)有人在群組傳來一篇剛在中時新聞網發表的文章:抗寄生蟲老藥可治新冠是假消息?專家爆:已很多台大醫搶買。它的配圖下面寫著:「國內專家認為抗寄生蟲老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對新冠肺炎療效佳。」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引言,所以我就只拷貝其餘4段如下: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表示,他和台大癌醫副院長王明鉅、關渡醫院前院長陳昌明都很關注伊維菌素對抗新冠疫情的療效,3人9月下旬時在國政基金會一場座談會也提到此藥。陳宜民引述當時陳昌明說法,陳昌明6月時曾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談到此藥,那時本土疫情已經導致300多人死亡,但陳時中不採信,因此陳昌明講了很重的話:「如果那時陳時中聽進去,後面不用再枉死500人!」陳昌明並表示,很多台大醫師已經自費去買伊維菌素,現在市面上已經買不到,主要是有心人士搶購一空。陳宜民強調,雖然今年6月時指揮中心曾經發新聞稿,表示伊維菌素無法治療新冠肺炎,認為這是傳言;甚至有臨床試驗也指出伊維菌素無效,該論文還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但後來被發現該論文的贊助商是醫療公司。「疫苗廠都不希望伊維菌素有效,因為如果伊維菌素有效,大家吃1顆2元的藥就可以預防,那何必打疫苗、買藥物?」但陳宜民說,伊維菌素的相關資料是動態性地不斷增加,轉捩點是2、3個月前日本Tokyo Medical Association(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之後便建議日本民眾每人隨身自備4顆伊維菌素。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指揮中心是否該重新檢視一些新的證據?另外是否經過透明、公開的討論,才否認該藥療效?如果曾討論過,是否能提供會議紀錄?如果指揮中心認為這個議題已經過去了,把它當假消息來處理,那就是他們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第一,有關「東京都醫師會」,我曾在兩個月前發表伊維菌素:醫師會長的推薦,良莠不齊的科學證據,指出它的會長尾崎治夫是提倡使用伊維菌素,但日本政府不予採納。上禮拜五(2021-10-29)美聯社發表Japan has not substituted ivermectin for COVID-19 vaccines(日本尚未用伊維菌素替代 COVID-19 疫苗),其中兩段是:「東京醫學會主席尾崎治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伊維菌素可能對 COVID 患者有益,但需要進一步研究,之後出現了關於伊維菌素在日本獲得批准用於 COVID 患者的錯誤聲稱。網上有些人將此誤解為對該藥物的認可,並將尾崎誤認為是政府官員。 但東京醫學會是日本醫學會下屬的一個獨立組織。 它不是政府機構,也不反映日本政府或其厚生省的官方立場。」第二,有關「陳宜民說,東京都醫師會做了一個600人臨床試驗,得到很好的結果」,我查不到有這樣的試驗。第三,有關「陳宜民表示,如果5、6月時指揮中心說這是假新聞,他可以接受,因為那時很多證據還沒有顯露出來;但10下旬時指揮中心重申同樣論點,且仍不把伊維菌素納入染疫輕重症用藥,陳宜民直言『這就有點言過其實』」,我請大家來看最新的臨床研究:2021年12月(電子版是2021年8月25日):Single-dose oral ivermectin in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RIVET-COV): A single-centr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輕度和中度 COVID-19 (RIVET-COV) 中的單劑量口服伊維菌素:一項單中心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在輕度和中度 COVID-19 患者中,與安慰劑相比,單次口服伊維菌素並未顯著增加 RT-PCR 的陰性或入組第 5 天的病毒載量下降。2021年10月: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ivermectin in COVID-19 treat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評估伊維菌素治療 COVID-19 療效的臨床研究:一項隨機對照研究)。結論:雖然伊維菌素劑量(12 毫克/天,連續 3 天)在任何終點上都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觀察到伊維菌素治療組有減少住院時間的趨勢。2021年7月:Ivermectin to prevent hospitaliz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VERCOR-COVID19)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伊維菌素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治療 (IVERCOR-COVID19) 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伊維菌素對預防 COVID-19 患者住院沒有顯著影響。接受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需要在治療早期進行侵入性機械通氣支持。在任何其他次要結果中均未觀察到顯著差異。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2021-10-20發表Toxic Effects from Ivermectin Use Associated with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伊維菌素使用的毒性作用與 Covid-19 的預防和治療相關)。它的最後一段是:這些案例說明了伊維菌素的潛在毒性作用,包括嚴重的意識模糊、共濟失調、癲癇發作和低血壓,以及不當使用頻率的增加。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使用伊維菌素治療或預防 Covid-19。不當使用以及可能發生的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副作用。所以,請問,是誰的知識沒有與時俱進?原文:伊維菌素對新冠肺炎療效佳?專家認為?
-
2021-09-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累計到貨1700萬劑 蘇貞昌:輪到趕快打
針對COVID-19疫苗,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出席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前指出,疫苗累計到貨量已達到1700萬劑,這些疫苗都有助於防疫,希望民眾輪到了就趕快打。蘇貞昌表示,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變化,世界各國都在搶疫苗,台灣從總統到民間,從政府到團體,大家一起出力。蘇貞昌指出,「很高興現在疫苗已經到達1700萬劑」,同時進行超前預訂及自購,民間捐贈,加上友邦捐贈,這些疫苗都有助於防疫,希望大家輪到就趕快打。被問到高鐵宜蘭站位置爭議時,蘇貞昌表示,高鐵開到宜蘭是總統蔡英文及他的承諾,至於站要設在哪裡?他沒有偏好,這都要尊重專業、切合民意,目前整個案子都還在鐵道局,尚未出交通部,更沒有到行政院定案,請大家盡量多提供意見,讓結果達到最圓滿。明天立法院開議,行政院長將針對「3+11」決策進行專案報告,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要求蘇貞昌先道歉才能報告,民眾黨立院黨團則批評至今尚未看到報告。對此,蘇貞昌指出,「依據憲法,我到立法院報告,應該給立院法相關的書面報告,我會依照整個程序及期限給予。」記者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針對社會住宅興建案嗆中央帶頭做假新聞,還酸某人等蓋完第1戶公宅,再來跟他講話,在此之前,沒有資格跟他說話。蘇貞昌對此表示,「蔡總統上任以來非常重視社會住宅政策,而中央大力補助地方,盡可能提供國有土地,幫助地方建設社會住宅,都是希望給年輕人、給需要住宅的民眾,有更多好的機會,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把社會住宅做得更好。」
-
2021-06-27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聰明活在疫情下的虛擬世界
自去年一月起,新冠肺炎全球蔓延,人們為了防疫宅在家,數十億人爭相使用筆電與智慧型手機上網,透過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除了了解這場無聲的病毒戰爭最新戰況,更藉由網際網路工作學習與生活,聯繫遠方親友,人們因為科技,持續連結。透過各種行動裝置,我們還能進行「科技防疫」,或追蹤確診者足跡,或利用健保卡註記高風險族群,甚至對居家隔離者施以「電子圍籬」。相較於2003年SARS爆發期間的防疫作為,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就在疫情前,人們才對社群媒體產生疑懼,網路巨頭不僅爆發出賣用戶個資醜聞,還有特定國家利用人頭帳戶製造假新聞,使謠言傳播得比事實更遠、更快、更深、更廣,不僅掩護了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的悲劇,還企圖影響美國等民主國家的選舉。2019年下半,在虛擬世界統治你我的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正面臨美國國會以反托拉斯為由,拆解臉書王國的考驗,不料數月後封城四起,人們加倍熱情擁抱社群媒體,且更依賴它打造的各種連結。台灣是訊息戰熱區,近年來,真假參半的消息不脛而走,尤其今年五月疫情升溫後,更是排山倒海而來,切中人們危急時對資訊渴求的要害。然寶貴的注意力,不僅損耗於巨量訊息間,且因分心,反而更無法看清我們自身和所處世界的一切,焦慮蜂起……因此,當我在疫情期間遇到愁眉不展的病人,一定先關心他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與看電視,通常是越焦慮越不敢離線,連一句沒頭沒尾、毫無脈絡的流言,都可以破壞好幾天的心情。這時,我一定會請病人從限制上網時間,慎選平台著手,且務必脫離充斥著半真半假、似是而非等「有毒」言論的私人社群。這是「解毒」最重要的一步。我絕非排斥科技,一如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的藝術家珍妮‧奧德爾,在新作《如何無所事事》所言,她不反對技術,而是要抵抗資本主義下的社交網絡,掠奪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時時處於焦慮、分心的狀態,唯有適度抽離,才能保全精力,重新投入值得投入的事物。被三級警戒困住的你我,又能投入什麼樣的事物?除了審慎使用社交平台,脫離有害言論,我又想起去年介紹過的PEACE防疫五部曲。這波疫情雖然來得又急又猛,但我們比去年更認識這隻病毒,且有更多對策--------包括源源不絕的疫苗。除了更有耐心(Be Patient)、持續增加安全感(Enhance your safety)、接受自己的情緒(Accept your emotion)之外,還要改變習慣(Change the habit),無論是遠距會議教學直播甚至看診,像我這種身處保守醫療環境的「數位移民」,都需要持續學習。至於投入生活(Engage in life),專家雖提示我們做好面對長期改變的心理準備,但我過去一年的個人體會是,先拋開有用無用的功利思維,將精神投注於一項過去無法持續專注的事物。於是,我隨著山田洋次導演的鏡頭,從《男人真命苦》電影全集,參差對照自己一路走過的成長年代,除了懷舊、還得到不少寫作靈感,連帶耗在臉書河道的時間,也少了許多。【延伸讀物】●《如何「無所事事」》珍妮.奧德爾╱經濟新潮社,2021●《宣傳機器:注意力是貨幣,人人都是數位市場商人》思南.艾瑞爾╱天下文化,2021
-
2021-06-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多 苗醫心理師: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
近一個月來國內疫情嚴峻,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呼籲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苗栗醫院指出,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用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加上學校停課、上班採分流、父母需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衝擊,民眾日常生活、行動受限,還有疫苗短缺、假新聞充斥等問題影響,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也有一些不戴口罩、隱瞞病情到處跑、攻擊醫療及警務人員等脫序行為出現。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或以不適當行為因應,反而會加深我們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如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余錦星表示,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刻意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的方式觀看自己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想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例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並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的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去行動。他表示,除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自己的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它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身心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朱學恒再爆料! 旅日作家聲明:疫苗還沒批准就說有2000萬劑
「宅神」朱學恒日前在臉書分享日本福島縣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佐藤正久的說法,指台灣製疫苗從7月起有1000萬劑,於是暫且先拿應急的100萬劑的數量,「這就是當初的訊息」;今天朱再貼出旅日作家、國際顧問陳弘美的聲明,「明明台灣全國性的感染,竟然台灣政府告訴佐藤說只有在雙北市、所以並不吃緊。根本就還沒有批准的疫苗就已跟日本說台灣將會有約2000萬、所以只跟日本要100萬。這是在出賣台灣人的性命。是現在台灣人民對政府民怨的地方」。日前網傳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台灣政府告訴他,7月要施打國產,所以只需要少量應急,就是為何只來124萬劑疫苗的原因;不過,此說法遭民進黨否認,更指是假新聞。民進黨發言人謝佩芬7日指出茂木的意思是「我們的認知是,預計台灣國內的疫苗生產體制會在7月以後逐漸完備,『目前』台灣面臨的是很緊急迫切的需求。」朱學恒本月9日指出,聽到是謠言之後很生氣,於是立刻上網去查到底哪來的消息,結果發現在6月5日東京電視台播出的日經新聞Plus 9 BS中,前陸上自衛官、現任自民黨參議員的佐藤正久提出這個說法。朱學恒列出佐藤正久在影片中的逐字稿指出,台灣本身的感染者的數字最多的時候也大約700或500,並沒有遍及整個台灣,而是以雙北為中心,因此並不是那麼吃緊;再加上AZ疫苗也預計在6月進來200萬劑,而台灣製的疫苗也從7月起兩家公司準備一次1000萬劑,所以按照計畫來看總共會有2000萬劑的疫苗,於是暫且先拿應急的100萬劑的數量,這就是當初的訊息。其中,朱學恒對佐藤正久一句「とりあえず」的翻譯,引發網友論戰,朱學恒10日再貼出負責擔任節目翻譯監修的旅日作家、國際顧問陳弘美的回應,「不要拿中文的思維來想日文。不能單取一個單字、要看前面的整個文脈引導的順向」。朱學恒今天(11日)則在臉書發文指出,陳弘美老師一家三代都是為台日友好而努力,其外公是許丙,日本天皇直選的貴族院議員,也正是建立台日關係的重要人物,辜振甫的日本人脈也是因為擔任許丙的秘書而建立的。朱學恒提到,陳弘美有發出聲明請他轉貼,陳弘美表示,「今天早上已經跟日本外務省的朋友說了 請他轉告佐藤參議員、 我們都非常感謝他此次為台灣賣力付出。我們也是看完東京電台的節目才知道他是幕後的大功臣,而不是台灣這邊媒體吹捧的甚麼寧靜十日。因為台灣政府這邊並沒有特別提到佐藤正久議員的角色,所以台灣人其實非常感謝佐藤議員的熱情幫助,在這個時候伸出援手真是格外的令人感動。還希望日後能夠繼續協助台灣。現在台灣的民怨沸騰是針對著,日本聽了也會笑:台灣政府說全世界的疫苗都只做到二期就販賣。我住在日本、現在世界大廠的疫苗進入第三期的時候都有報導、 期中報告也都有報導。光是這一段台灣政府的謊言日本政府就會嘲笑台灣的政府了。我們國民百思不解為什麼政府會在第二期解盲前就買下簽訂了1000萬劑疫苗的合約?這也是絕對會被日本政府看不起的、你們國家沒有監督機制?稱得上民主嗎?再來就是,明明台灣全國性的感染,竟然台灣政府告訴佐藤說只有在雙北市,所以並不吃緊。根本就還沒有批准的疫苗就已經跟日本說台灣將會有約2000萬,所以只跟日本要一百萬。這是在出賣台灣人的性命。是現在台灣人民對政府民怨的地方。」
-
2021-06-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朱學恒抓到了!日本議員證實訊息指台灣只需100萬劑疫苗
網傳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台灣政府告訴他,七月要施打國產,所以只需要少量應急,就是為何只來124萬劑疫苗的原因;不過,此說法遭民進黨否認,更指是假新聞。「宅神」朱學恒在臉書分享日本福島縣自由民主黨參議員佐藤正久的說法,他指出,台灣製疫苗從7月起有1000萬劑,於是只需要應急的100萬劑的數量,「這就是當初的訊息」。朱學恒說,根據媒體報導,行政院長蘇貞昌今重申,「這是惡毒謠言,政府絕對沒說124萬疫苗就夠,事實就是日本外相的說法,而相關翻譯網路都查得到,卻要惡意捏造,十分惡毒」。他聽到是謠言之後很生氣,於是立刻上網去查到底哪來的消息,結果發現在6月5日東京電視台播出的日經新聞Plus 9 BS中,前陸上自衛官、現任自民黨參議員的佐藤正久提出這個說法。佐藤正久在影片中(https://video.tv-tokyo.co.jp/nkplus/episode/00080094.html)指出,台灣本身的感染者的數字最多的時候也大約700或500,並沒有遍及整個台灣,而是以雙北為中心,因此並不是那麼吃緊;再加上AZ疫苗也預計在6月進來200萬劑,而台灣製的疫苗也從7月起兩家公司準備一次1000萬劑,所以按照計畫來看總共會有2000萬劑的疫苗,於是只需要應急的100萬劑的數量,這就是當初的訊息。朱學恒表示,佐藤正久曾任日本外務省副大臣、參議院外交防衛委員長、防衛大臣政務官等重要職務,而且非常挺台灣,5月23日不但在自己Twitter上發言要求給台灣疫苗,也召開議會會後記者會力主盡快提供疫苗給台灣。
-
2021-06-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破口只要一個,就得全部重來!旅美台人10個防疫經驗:不要再互相指責互推責任
去年COVID-19(武漢肺炎)在全世界疫情大爆發時,台灣因防疫成績亮眼,獲得了「防疫模範生」美名,然而時隔一年多,台灣也面臨了本土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考驗,澳洲墨爾本27日四度封城時,更以台灣為例,強調「避免像台灣一樣確診爆發」。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分享自身防疫經驗,也給台灣人10個忠告,希望大家冷靜下來,不要因為目前持續破百的確診數字而灰心,自主封城的成果「之後會看到的」。 這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Mark Han,在個人臉書上分享自己在洛杉磯公共健康部工作的經驗,與這一年多來關於疫情的資訊分享。 他表示,這幾天看到台灣疫情情況以及網路言論,梗圖傳來傳去等等,都與美國去年疫情爆發時一模一樣,不禁讓他想到這一年,從洛杉磯疫情爆發,封城,開城,巔峰,世界第一確診率,再到復原的整段經歷;他也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台灣民眾分享以下10個忠告。首先,Mark Han指出,「這個病毒感染力很強,目前台灣定點篩檢,醫院只對有症狀者篩檢,跟美國一開始一樣。你看到的數字,只是一部分,實際上帶病的人,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尤其台灣,人與人這麼近的情況,一不小心,爆發起來會很可怕」。 而大家現在看到的數字,已經是前兩個禮拜的成果,目前的自主性封城,成績大概要2個禮拜才看得到,他表示「不要因為數字灰心,成果之後會看到的」。第二,很多台灣朋友,長輩,現在還在說「啊你們太緊張」、「這根本是流感而已」、「你們不要嚇人」、「這種事在台灣不會發生」、「大家待在家就好」,Mark Han表示,這些話,我們在美國老早也都講過、聽過了,之後美國就死了60萬人。 這個病毒不論種族、不論藍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你不把他當一回事,他就跟你當好朋友。 第三,大家互相指責,互相推卸責任,罵政府,罵這裡罵那裡,都是恐慌的自然反應。而美國已經罵了一年多,現在還在罵,還有人在說新冠是假的。 「請大家不要把心思放在那上面,台灣已經為你們爭取了一年多的時間,趕到疫苗出來。這是所有台灣人應該覺得驕傲的,美國從去年3月到現在,還沒恢復正常。我個人從去年3月開始,到現在只吃過大概5次餐廳」。 第四,關於「2個星期台灣要解除三級」這個梗圖,Mark Han覺得燃起大家團結的心,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提醒大家,以自己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能夠不在2個星期進入第四級,都已經幾乎是天方夜譚,更別說是解除。他強調,希望大家要有長久奮鬥的打算,但是,也更希望台灣的大家能證明「我是錯的,讓我看到奇蹟」。 第五,在全民免疫、接種前,他個人認為要回到0確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慢慢的,很多生活習慣會改變,例如超市控制人數,公共場合關閉,居家上班,非必要產業全部關閉等等,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Mark Han坦言,一開始大家會害怕與不習慣,但是,會慢慢好的,也希望大家有心裡準備,這是個長期的事情。 第六,假消息、假新聞都是在危機的時候最活躍,「不要相信什麼網路偏方,不要相信任何非正式媒體、部門發布的消息」。 任何LINE 微信等等軟件上面傳的東西 一概當是假消息,一旦有這些關鍵字,例如「內部消息,我朋友在XXX上班,某某醫生建議,請多多分享出去,XX告訴我什麼時候會封城」,反正這類的東西,直接刪除不要轉發,也多多關懷家裡的長輩,因為他們會被假消息壓不過氣。 第七,一開始,感染的年齡層可能會是老年人居多,過一段封城時間後,會轉變成年輕人居多。關一兩個禮拜,大家都待得住,可是關一個月後,大家就會開始沒耐性。 而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不怕,就會開始趴趴走,「那個時候,才是疫情真的要開始的時候」。現在,才是剛開始而已,大家覺得少去公共場合就沒事,「其實最危險的是群聚,不是出門」。 去朋友家喝茶,打牌,看電影,人與人的連結等等,這些才是感染風險最大 也是最難控制的不定數,因為人是很難關這麼久的。 第八,現在情況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疫苗與接種來的多快。台灣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已經掙扎了一年多,「但是以目前情況看來,台灣應該不用等這麼久,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你們現在才開始COVID-19的體驗」。 第九,搞政治的、要互罵什麼的,回家罵,美國已經忠實呈現在危機時期搞政治會變成什麼樣子,「請台灣的朋友不要那麼笨,政客要的就是你們互相撕裂,這是民主社會不變的道理,什麼顏色都一樣」。 現在的敵人不是你不喜歡的政黨,是這個病毒。疫情過去之後,大家可以互罵到爽;現在,不需要用全民的生命去搞這個。 第十,這個病毒其實只要床位沒有滿,你就算中標也不是死刑,大部分都會痊癒,只是很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就醫,只要能夠就醫,死亡率大約也就是1%-3%。 「但是當沒有病床的時候,死亡率會大大提高,而且當所有醫療資源全部投入在新冠的時候,很多其他的病症,沒有醫生有時間理你」。很多本來不會死的人,結果都會死亡,洛杉磯疫情高潮期,醫生有時會直接放棄康復機率低的病患,叫你回家隔離、等死,而且重症的患者,是不能跟家人接觸、見面的,許多的瀕臨死亡的病患,只能跟親人透過iPad告別。所以,不讓醫療體系崩潰,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Mark Han也向台灣人喊話「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台灣目前的措施都非常快、非常到位。而且大部分來說,大家也都很合作,「我相信大家的努力,是能夠保住病床不潰堤」。 請大家要有耐性,這不是一兩個禮拜能解決的事。甚至一兩個月可能都未必能回歸,暫時先別見朋友,一起把數字壓下來先,「破口,只要一個,這些就得全部重來,大家忍著點!台灣加油」!
-
2020-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台灣價值真諦國人都是無名英雄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下午受邀,參加嘉義縣中正大學舉辦的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演講主題推進ICT/AI在產業創新的應用,陳說,台灣防疫成功贏得世界推崇,關鍵在台灣價值真諦:開放、民主、自由、法治,全台灣2千3百萬人都是無名英雄,至今38萬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犧牲自由,換取國人健康,這38萬多人也是無名英雄。演講結束,有學生問說,「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崗位服務?」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現在沒有天主召叫」,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他過去SARS臨危授命出任衛生署長,再與蔡總統搭檔,都是答覆天主召叫,扮公僕的公僕服務,如聖經記載耶穌說,「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陳說,「我是天主的小鉛筆!」聽眾提問疫苗何時能終結疫情?防疫成功經驗能否移植國外?陳建仁說,美、德大藥商疫苗提早研發,國內3家生技藥廠明年6月也可問世,疫苗產製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施打,會按優先順序施打,呼籲國人不要像搶口罩一樣搶打疫苗!陳建仁說,台灣防疫成功讓世界認識台灣,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他說,「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一個國家面對各種挑戰的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的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的福祉,媒體在疫情期間發揮傳遞疫情功能,安定人心。在自由、民主、開放的台灣,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很快贏得全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公信力帶來社會安定、民眾配合、不受假新聞影響,台灣民主化凝聚台灣國家意識,促進社會團結,提升公民素質開放,透明與公共信任,是民主的自然產物。
-
2020-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疫苗效力達9成 專家:可望大幅提高接種意願
美國輝瑞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手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似乎問世在望,但民眾對疫苗普遍信心不足,政府和製藥公司現在的挑戰,將是如何說服世人接種。民眾抗拒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早有所聞,但先前這都只在討論階段,直到今天輝瑞(Pfizer)與BioNTech宣布合作的疫苗有效性超過90%,民眾抗拒心態才開始變成實際要面對的問題。許多人對疫苗研發速度加快感到憂心,疫情前和疫情期間的多份民調顯示,民眾信心不穩,而政治分歧、網路假新聞充斥,也都影響到民眾的接受度。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要打斷病毒感染,就得有約莫7成人口接種,而由於疫苗問世後不可能隨即提供所有人施打,專家表示,讓醫護人員優先接種將是首要之務。全球至今約有200種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發階段,其中數十種進入人類臨床試驗,但至今無一完成試驗且獲得核准,唯有輝瑞和BioNTech疫苗似乎成功在望。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教授克瑞納(Douglas Kriner)和克瑞普斯(Sarah Kreps)表示,輝瑞疫苗的高有效性可拉抬民眾信心。他們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初步疫苗的有效性和流感疫苗差不多,美國人接種率或許會不及7成。克瑞普斯表示:「但若疫苗有效性90%,就會大幅提升美國人接種意願,增加超過10%,這就對美國能否確保足夠民眾接種,最終更接近群體免疫至關重要。」
-
2020-10-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學生登NHK分享防疫 談遭WHO歧視處境獲迴響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影響各國日常。日本NHK發起特別企劃,邀請8國青少年以自拍影片,隔空交流疫情話題,台灣學生花湧惠點出台灣遭WHO排擠處境,引起各國學生極大迴響。參與NHK特別節目「當我們同在疫起:全球青年大聲說」的2名台灣高中生,分別是板橋高中學生花湧惠及剛獲得2020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主持人的宜蘭南澳高中學生陳宇(Buya Watan)。節目開頭提到台灣疫情控制相對良好,贏得舉世矚目,所以也讓2名台灣學生,分別透過鏡頭帶大家了解台灣城鄉的生活情形。花湧惠跟同學實際帶大家到九份玩一趟,並介紹餐廳等公共場合的防疫措施;泰雅族的陳宇則透過自拍鏡頭帶大家進入家鄉碧候部落山林,分享狩獵等傳統生活,原民生活文化與美景讓NHK節目團隊驚艷不已。在聊到關於疫情期間的歧視問題時,花湧惠分享,台灣遭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排擠的情況,她認為這也是歧視的一種。這段分享引發不小迴響。德國公視SWR製作人Kirsten Praller就表示,這是她在這個節目裡最印象深刻的一段,因台灣竟然不在世界衛生體系當中,她感到不可思議。節目於5月開始籌劃,總計邀集到日本、台灣、德國、蒙古、哥倫比亞、阿根廷、巴西、美國等8國共16名青少年以交換自拍影片方式,談論疫情相關主題,包含生活學業的衝擊、假新聞、歧視等話題。由於製作時程非常有限,從計畫發想到播出僅2個月時間,且疫情關係無法進行國際拍攝,因此NHK仰賴各國合作夥伴協助推薦人選,並做訪談前置溝通,然後由青少年以自拍自錄方式進行。最終NHK製作出一小時特別節目,於7月2日及9日,分上、下2集於NHK教育頻道播出後,8月也製作英文版,於NHK World頻道向全世界放送。節目中的台灣學生篇幅比重頗高,是台灣公視與NHK再一次成功的合製計畫。NHK特別節目「當我們同在疫起:全球青年大聲說」將於10月31日上午10時在公視獨家播出。
-
2020-10-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波動不定 南韓歸納3大防疫威脅
韓國8月中爆發新一波疫情,但與年初首波疫情防控狀況相比困難重重,單日確診數持續在百例上下波動,未獲顯著控制,相關單位也就最新疫情狀況,歸納出3大影響防疫效果因素。韓國是中國以外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國家,但在防疫當局以大量採檢、追蹤隔離、治療因應,迅速控制疫情,因此成為防疫模範國。但8月中開始以首都圈地區為中心的最新一波疫情,似乎就沒那麼好對付了。這波疫情單日確診數一度高達400多例,之後雖逐步下降,但在百例上下卡關,根據韓聯社報導,9月3日至19日皆維持在100多例,隨後雖3度降至百例以下,但最多連續4天,最近一天降至77例,但接下來的疫情動態仍待觀察。首爾市公共衛生醫療財團就這波疫情發表分析報告,整理出可能降低韓國式防疫(K防疫)效果的3大因素,包括感染途徑不明、民眾不合作,以及病床不足。感染途徑不明代表感染源可能不在防疫當局管控範圍之內、仍在社區中活動,成為隨時都有可能引發新一波社區感染的「火種」;另一方面,將當前疫情視為「假新聞」,拒絕或妨礙居家隔離、接觸史調查等防疫工作的非理性族群,就如同可能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乾稻草」。研究員指出,這次疫情並非起因於社會經濟上的弱勢族群,而是「非理性的宗教團體」,這類非理性行為就如同直接破壞K防疫效果。若觀察在首例確診出現後20天內達到100例的群聚感染事件,找出其中7成相關案例花費時間,最初的愛第一教會群聚感染花費10天,815首爾市中心集會群聚感染花費13天,新天地教會群聚感染則花費17天,九老區電話客服中心則僅花6天,可以看出宗教團體相關事件掌握時間較一般團體明顯較長。此外,照護重症患者的醫療設施及人力不足,對整體醫療體系可能造成結構上的問題,當局雖已承諾會在年底前增加病床,但無法確定足以應付秋冬季可能再回升的需求,研究員認為,當局應同時制定短期及中長期方案。韓國至今累計確診2萬3889例,415例病歿,其中2萬652例皆為社區感染。
-
2020-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攝取維生素D抗新冠肺炎?教授破解偽裝的美國研究
讀者Mings Wei今天(2020-9-26)用臉書寄來短訊:「教授,這是假新聞嗎?感覺也是本末倒置的新聞」。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今天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美研究:維生素D充足 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文章的第一段是:美國有研究指出,如果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可減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即使感染後出現併發症死亡的風險也較一般人低。文章的第二段開頭是: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讀者Mings Wei的短訊裡也有附上一篇論文的連結。這篇論文就是《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指的《美國研究》,而它的標題是:Vitamin D sufficiency, a serum 25- hydroxyvitamin D at least 30 ng/mL reduced risk for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fection(維他命D充足,血清25-羥基維他命D至少30 ng / mL可降低COVID-19感染患者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這篇論文共有11位作者,前10位都是伊朗人,而他們全都是任職於Tehr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德黑蘭醫科大學)。最後一位作者是Michael Holick,而他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教授。有關這位教授,我有發表過兩篇文章。等一下會進一步說明。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一個叫做PLOS One的期刊,而這個期刊是以收費(美金1695元)來發表論文的。負責審核這篇論文的編輯是Muhammad Adrish(穆斯林人名)。這項研究是分析235位新冠病患的醫療記錄,而他們全都是在德黑蘭醫科大學接受治療。分析發現共有158位病患的血清25-羥基維他命D是低於30 ng / mL(即所謂的《不充足》),其他77位則是高於30 ng / mL(即所謂的《充足》)。這項研究共分析了16項臨床結果,而其中11項是在《充足》與《不充足》病患之間沒有統計上的差別。這11項分別是(1)住院天數,(2)從生病到第一次住院之間的天數,(3)胸痛,(4)呼吸困難,(5)重症治療,(6)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7)插管,(8)多項器官傷害,(9)急性腎臟傷害,(10)雙側肺受累,(11)休克。5項在《充足》與《不充足》病患之間有統計上差別的臨床結果是(1)昏迷,(2)血氧飽和度低於90%,(3)C-反應蛋白大於40 mg/L,(4)淋巴球百分比小於20%,(5)嚴重性。這5項所謂的的臨床結果,可以說是近乎笑話。所謂的《嚴重性》是主觀判斷,而《血氧飽和度低於90%》,《C-反應蛋白大於40 mg/L》和《淋巴球百分比小於20%》頂多也就只是參考數值。也就是說,除了《昏迷》一項外,所有真正有重要性的臨床結果,都是沒有統計學上的差別。這樣的研究竟然敢在標題上說《羥基維生素D至少30 ng / mL可降低COVID-19感染患者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更荒唐的是,《中時新聞網》竟然還敢更進階地說《維生素D充足 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更更荒唐的是,《中時新聞網》竟然還敢把一個百分之百的伊朗研究說是美國研究。這就是鼓吹吃維他命D的人的醜惡嘴臉。好,我們現在來看Michael Holick是何許人物。我在2019-6-24發表的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裡有引用一篇文章,標題是:The Man Who Sold America On Vitamin D — And Profited In The Process(那個將維他命D推銷給美國的人 – 並在此過程中獲利)。標題下面有這句話(翻譯):根據政府記錄和訪談,將陽光補充劑變成數十億美元巨獸的醫生已從維他命D行業獲得數十萬美元的收入。Michael Holick就是《將陽光補充劑變成數十億美元巨獸的醫生》。我又在2020-3-08發表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虐童反證,指出Michael Holick在虐童案作證時,將幾乎100%的虐童案歸咎於《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從而使得虐童父母得以脫罪。可是,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最多影響全球0.02%的人。所以,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佩頓·曼寧兒童醫院的臨床遺傳學家Brad Tinkle醫生說,Michael Holick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比率不屬於《數學概率的可能性》。那,Michael Holick所提倡的《維他命D能治百病防千病》會屬於數學概率的可能性嗎?有關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對抗新冠,我在2020-7-17有發表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其中一段是:這項英國衛生專家的審查報告是發表於2020-6-29,標題是COVID-19 rapid evidence summary: vitamin D for COVID-19(COVID-19快速證據總結:維他命D用於COVID-19)。它是由13位專家共同撰寫,而這13位專家是審查了所有相關研究,包括那些聲稱補充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這份長達58頁的報告的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維他命D可以預防或治療COVID-19。這項百分之百的伊朗研究,就是攀搭上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Michael Holick,再獲得穆斯林裔編輯的協助,再經過《中時新聞網》的翻炒,才會烏鴉變鳳凰,成為美國研究。原文:中時新聞網:維他命D抗新冠 – 偽裝的美國研究
-
2020-09-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瑞典長號大師來台演出 忍14天隔離大喊值得
疫情肆虐全球,外國音樂家紛紛取消原訂來台演出行程,但瑞典長號演奏大師林柏格(Christian Lindberg)不畏14天隔離期,堅持來台演出,他說,這次在台灣與樂團一起現場演出,感受到音樂的震動,「彷彿身在天堂」,一切都非常值得。林柏格2015年曾獲英國電台Classic FM評為「史上最偉大銅管演奏家」,他這個月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邀請下來台演出兩場音樂會,分別於11日和19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他於8月下旬抵台後隨即進入防疫旅館居家檢疫14天,11日於中山堂完成首場演出。林柏格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當初同意按照原訂計畫來台,是因為音樂會已延期兩次,他不想再錯過機會,加上防疫旅館同意讓他在隔離期間能繼續練習長號。於是,第5度與北市交合作的林伯格不但自己來了,也說服小號家弗洛瑞斯(Pacho Flores)一同來台演出,並經歷人生首次為了演出所需要的檢疫隔離。提到在台灣防疫旅館的經驗,身兼長號演奏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等多重身分的林柏格說,前兩天還過得滿舒服的,但很快地他就陷入憂鬱,「因為我是一個喜歡社交、喜歡與人互動的人」。個性熱情、不拘小節的林柏格說,隔離期間,除了身穿防護衣、看起來像「太空人」的旅館員工外,「我沒想到一個人影也看不到,不能開窗,開了門也見不到人,實在太震驚了」。林柏格也被迫換房兩次,只因為隔壁房客抱怨長號聲音太吵。習慣了隔離的步調後,林伯格開始在房間做瑜伽與運動,也開始跑步,他說,最多可以繞著旅館房間跑8公里。閒不下來的林柏格也利用隔離期,挑選了適合在跑步時聽的30多首樂曲,線上發行「隔離音樂:適合10分鐘、30分鐘與50分鐘跑者振奮精神的古典音樂(Quarantine Music: Classical Upbeat Music for 10,30 & 50 Minutes Runners)」專輯。他也每天上傳照片和影片到社群平台Instagram,與網友分享他的隔離生活。林伯格說,9月4日、檢疫隔離結束前一天,他甚至在旅館房間花了4小時28分鐘跑了42.195公里的室內馬拉松,慶祝他的古典音樂廠牌European Gramophone創立一週年。當被問到是否願意再為演出提前進行檢疫隔離,林伯格很快地回答「我想不會」,但他說這次為了與北市交再度同台,關在防疫旅館兩週「很值得」。他說,「能夠親臨現場,與樂團相見,聽到音樂並感受周遭的震動,我彷彿身在天堂!」弗洛瑞斯則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為了演出隔離,「這是個新的體驗」。在11日的音樂會中,林伯格除了指揮北市交演奏伯恩斯坦的「岸上風雲」交響組曲,以及葛利格的「挪威交響樂曲」,也一邊指揮,一邊與樂團長號首席李賢哲合作,在台灣首演由瑞典音樂家桑斯特倫譜曲的雙長號協奏曲「永恆的回聲」。在19日的第二場音樂會「聽,假新聞!」,林伯格與北市交將以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開場,接著弗洛瑞斯將登台演出海頓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以及林伯格融合土耳其、日本與爵士多種音樂元素的自創曲「Akbank Bunka」。北市交在音樂會的下半場,將演出林柏格於2017年創作、充滿諷刺意味的管弦樂曲「假新聞」,再以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交響舞曲作結。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哈薩克肺炎病例 世衛推測可能為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正在釐清哈薩克近期肺炎案例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關聯,雖然預計許多肺炎病例將被診斷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但目前保持開放態度。中國駐哈薩克大使館近日提醒中國公民防範哈薩克「不明肺炎」疫情,稱這波疫情比新型冠狀病毒還要致命,引發國際關注,但哈薩克今天稱中國媒體根據大使館發出的報導為「假新聞」。世衛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今天在日內瓦舉行的線上記者會表示,關於哈薩克出現的肺炎病例,世衛正在關注檢測作法和品質,以確保檢測結果正確。萊恩說明,世衛正與哈薩克政府合作,包括檢視病例影像,將以確定這些肺炎病例是否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存在關聯。他進一步表示,儘管世衛預計哈薩克其中許多肺炎病例將被診斷為COVID-19病例,但目前保持開放態度。此外,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也在記者會上指出,迄今累計全球確診病例達到1200萬人,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全球必須積極行動與團結才能扭轉這一流行病的趨勢。他另提到,有2名世衛專家目前已前往中國,進行增進對2019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了解,及確定疾病如何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任務。
-
2020-06-10 橘世代.健康橘
「不要一直傳長輩圖啦!」晚輩先別煩,長輩圖好處多
登登,手機發出聲響,有訊息LINE進來。益宏正跟著老總,與客戶端開會,也同時用LINE和同仁保持即時聯繫,方便獲得補充資料的支援。益宏整個人神經緊繃,以為有重要內容進來,他迅速地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糟,是張花花綠綠的貼圖。原來是老媽傳來「早安 幸福滿滿 快樂每一天」。益宏看了看時間,大概是老媽已經把早晨的家事都做完了,開始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登登,登登,登登,老媽使出慣用的「三連LINE」。益宏一看,又是兩張問候圖「輕輕的問候最貼心 朋友的關心最感人」、「人生有福 健康是福 糊塗是福 奉獻是福」,再搭配一則健康衛教「吃彩色食物,遠離失智與心肌梗塞」。會議緊鑼密鼓地進行,手機又發出聲響,益宏的心中焦躁了起來。吼,偏偏在這個時候,益宏不方便打電話請老媽先別傳,於是他打字告訴老媽,現在時機不對,別傳LINE,老媽也沒在看。益宏的手機依然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長輩圖怎麼來的?拜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網路吃到飽的費用親民化之賜,老年人使用社群相關科技的門檻下降,過往不熟悉網路生態的長輩,成了網民大草原的新興族群。許多長輩雖然對傳統的桌上型或是筆記型電腦不擅長,如今就直接跳階,熱衷於學習如何使用手機或是平板來上網。使用手寫輸入,長輩們不需要學習中文輸入法,也無須背鍵盤。如今更是有了語音辨識輸入的功能,這對於視力退化的族群,是一大福音。在台灣,社區開始為了銀髮族,推出各種長青課程,打著活到老,學到老,與孫子一起有話聊的招牌,長青電腦製圖班、老人學銀髮科技……都成了廣受歡迎的課程,而這裡,就是多數「長輩圖與它們的產地」。教導銀髮族時,總是要考慮難易度,所以長輩圖的基本素材,通常會先是選擇一張風景照或是生活照,接著挑選喜歡的字句,將內容打字上去,再進行簡易的美術編輯,就能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長輩圖。門檻不高,耗時不久,又能有不錯的成就感,於是長輩圖就這樣源源不絕地被製造出來了。長輩圖的內容長輩在製圖,或是接收這些轉發圖片時,多傾向於選擇「正向」、「簡單直覺」的內容,例如山水、風景、花卉,或是可愛的圖片。他們也很喜歡那種寒暄問候語,例如「早安!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天氣濕冷,記得加件衣服。」其實這很像過去社會在鄰里鄉間遇到時,彼此的相互問候,這或許也能讓長輩們消弭現在社會疏離,或是與家人分居所帶來的孤獨感。「呷飯未」、「愛穿衫哦」,這種平常且帶著善意的問候語,其實是他們對你的關心,他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人際間的連結與歸屬感。長輩們的另一種喜好則是類似格言佳句,例如「簡單中擁有,才最心安」、「平淡中相守才最珍貴」,除了也是一種關心之外,也可能會讓他們有種當了良師益友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是智慧」的價值感。我LINE,所以我存在對長輩來說,世界進步快速,其實會帶來一種自己可能會落伍的焦慮感,而科技演變快速,更是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遠遠地拋在後頭。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充滿直覺的使用方式、以AI來輔助人性的設計,讓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儘管你覺得他們只是發發圖、轉分享,但是對長輩來說,這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潮」,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沒有那麼老。最重要的是,能夠傳訊息給他們關心的人,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還有一些意義感。他們在乎的不一定是你的回應,而是一種還能跟你,或者是與世界連結的歸屬感。在發送成功的那一瞬間,長輩其實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饋。如果他們還得到親友的回應或讚許,那是錦上添花,他們會更加開心。但若是沒有回應,他們多半也不會像年輕人一般,對「已讀不回」那麼耿耿於懷,通常他們還是照發不誤。於是,定期發送LINE貼圖,就成了一種習慣。你甚至可以從長輩發文的時間與頻率,推測他是否身體安好、有沒有出門,還是手機沒電……為什麼是LINE?既然長輩圖都做出來了,接下來就是要能實地應用。在人人都上網,處處都有社群的世代,長輩們希望自己不只是袖手旁觀,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參一腳」。利用電子郵件將圖片寄出去,所需的步驟與過程較為複雜,不但得申請電子郵件、帳號,還得記得住密碼。若是運用臉書或IG來分享,也得先擁有一個臉書或IG帳號,然後學習上傳照片,而有些長輩並不習慣讓許多人同時看到他所分享的訊息,而利用LINE傳長輩圖,不但執行的步驟很簡單,也很即時,而且製造出來的新圖片,馬上就能與親友分享,甚至當其他人也回以圖片時,很容易就能轉傳。對長輩們來說,他們平常接觸的人際關係網絡中,最多的就是家人與親戚,所以長輩圖的第一線接收者,也就是長輩們的親友。年輕人為何不愛長輩圖?長輩圖會讓你心煩,有幾種可能。一、發得太多睡醒發,等公車發,等看醫生也發,有事發,沒事也發,可以說是至少照三餐發。這部分,我想就算是年輕人發給你,就算不是發送長輩圖,當有人一直不停地傳訊息來,你也可能會覺得很煩。只是因為長輩退休後,空閒時間比較多,因而發送訊息的次數與頻率可能更高。我建議將收到通知的訊息音關閉,以減少困擾。另外,也不需要立即回覆,只要有空時再回應即可。對於愛發長輩圖的家人,我建議要提醒對方,若是緊急的事,就要直接打電話或是以其他的方法聯絡,以免重要的消息淹沒在茫茫圖海中。二、圖片太醜,不符合年輕人美學長輩圖在年輕人的世界裡,變成一個戲謔的詞彙,因為世代的美學喜好不同,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字體。年輕人覺得標楷體太過普通,可是長輩卻最喜歡用標楷體。其實那是因為已灌好的中文字型就是那些,而長輩不太會為此去上電腦課、花錢買字型。再者,當一個人老化時,對於清晰度較差的字型,會讓大腦覺得辨識不清,於是選來選去,就還是回到那幾款。另外,長輩圖很常被拿出來Kuso的還有顏色。長輩最喜歡將五顏六色統統放上去,除了是因為色彩繽紛,覺得很「夠本」、很「澎湃」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比較「吉利」。其實,鮮豔且對比的顏色,比較能刺激大腦,因此容易獲得長輩的注意而受到選擇,其實兒童也有相同的狀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得替長輩們說幾句話。其實美醜只是世代觀念不同,我們喜愛聽的流行歌曲,或許哪天也會被下一代嫌棄也說不定。三、內容錯誤不實最令年輕人難以忍受的,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長輩圖了。除了容易引起爭戰的政治問題之外,最常見的錯誤內容,其實是與健康觀念有關的長輩圖,「保健新知」類的長輩圖可以說是歷久不衰的排行榜常勝軍,畢竟這是銀髮族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舉凡吃什麼可以改善骨頭,哪些東西有毒,不能吃,如果這樣、那樣就會罹癌,種種偽科學充斥在LINE群組中。其實這也是醫師最頭痛的內容。每當有病友或是家屬又在門診詢問我哪些東西是否有效,人家說什麼什麼、對不對時,我幾乎就可以猜到最近的「流行」。只要時間允許,我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只是等到說明到我喉嚨沙啞、疼痛時,我心中也不免吶喊,誰來幫我也發張長輩圖澄清一下啊。或許是其他醫師也出現了類似的想法,因此,有神人網友寫出反謠言的LINE程式「美玉姨」。只要加入群組中,就能自動搜尋是否為假新聞或是訛言,進而闢謠。不煩,不煩,長輩圖功用多第一個好處:增加社交已經有許許多多的研究強調,孤獨對於老年人的身、心皆有不利的影響,但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於性格內向,不習慣直接面對面或是通電話的長輩來說,社群軟體的興起,提供了一種較為間接、緩和的溝通方式,反而能讓他們增加彼此的互動。換個角度來想,當長輩們想要抒發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但又不想被後輩抱怨這樣很嘮叨時,長輩圖或轉發訊息就是個很好的媒介。能夠把意見帶到,又避免了直接面對的壓力。第二個好處:抗憂鬱之前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的醫學文獻。針對老年人使用手機發簡訊、使用電子郵件,或是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等工具進行調查,並且篩檢長輩的憂鬱情緒。結果發現,時常使用具備視訊功能的社群軟體的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研究學者認為,鼓勵長輩使用這些社交軟體,讓長輩們有了更容易與親友聯繫情感、表達關心、建立連結的管道,對於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大有幫助。第三個好處:防失智站在預防失智、抗老化的立場,我鼓勵長輩多多參與動腦的課程,學習新知。隨著環境的變化或生存的需要去學習新的技能,對大腦是大有助益的。在練習做長輩圖的過程中,會運用到文字、圖形、色彩、空間的組合搭配……的確具備活化腦部功能的基本元素。每日收取他人傳來的圖片,檢查哪一個回了,哪一個沒回,這也是種動腦的樂趣。我想,重要的不是長輩們傳了什麼長輩圖給你,重要的是,在長輩的名單中,有你一個。這一份看不見的心意,比看得見的意義,更值得你珍惜。更重要的是,這讓長輩LINE出「存在感」、LINE出「價值感」。無論你喜不喜歡長輩圖,都沒關係,就像長輩也不懂年輕人為什麼喜歡上IG,吃飯老是要先自拍、打卡,或是說話愛用PTT鄉民哏一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方法,盡量尊重,巧妙善用,就能讓煩惱變成彼此相處的助力。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帕金森爺爺跟孫出門逛新北!山林秘境陶冶身心。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3-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外交政策雜誌:對中國恐懼 造就台灣抗疫成功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一片哀嚎聲中,台灣的抗疫有成特別引人注目。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雙月刊今天就以專文報導,直指對「中國的恐懼」,造就了台灣抗疫成功。「恐懼中國造就台灣抗疫成功故事」(Fear ofChina Made Taiwan a Coronavirus Success Story)一文開宗明義寫道,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現已擴散世界大半地區,病例突破16萬,但有一個國家卻似乎守了下來,儘管她距離中國僅僅176公里。這個國家就是台灣。文章指出,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拒於門外,又三天兩頭被中國欺負,簡言之就是抗疫全得靠自己;而台灣自力抗疫的諸多作為看來簡單,其實背後下足工夫。文章指出,台灣的抗疫對策包括及早戒備、前瞻作為、資訊分享、以及運用科技分析大數據與線上平台等等,透明且民眾參與程度讓人印象深刻,與中國動用嚴厲強制措施與檢查的作為大相逕庭。文章還指出,台灣有數十萬人在中國工作,往來飛航與旅行頻繁,因此去年12月武漢開始出現一種神祕疾病之後,台灣就以高度緊急事件看待,早早開始採取措施,包括去年12月31日啟動由武漢直航入境班機的登機檢疫、今年1月23日起禁止武漢居民入境、1月25日起旅行團禁止赴中、2月6日全面禁止中國旅客入境等。台灣也很早就注意到確保醫療器材充足的必要性,包括口罩在內。政府1月24日起禁止口罩出口之餘,還要求國內廠商加緊生產,現在口罩單日產量已達1000萬片。此外,為確保協調無礙,台灣成立由衛福部領導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整合資源、每天召開記者會,一有感染病例即迅速追蹤,同時也透過電視廣告與張貼海報等方式加強對民眾宣導。而身為科技大國,台灣抗疫當然少不了科技,像是使用大數據分析與開發口罩地圖、建立感染者足跡地圖;透過健保卡可查居民過去14天的旅遊史,讓醫療院所與藥局面對患者時得即時得知、有所因應;自我隔離者按時報到並安裝手機追蹤系統,確保遵守隔離措施。文章另指出,諷刺的是,中國繼2016年限制中國旅行團來台之後,去年開始限縮來台自由行,這些都對台灣抗疫幫了點小忙。事實上,中國的持續霸凌,也讓台灣在面對疫情時更有警覺心、更堅定自力抗疫決心。文章指出,台灣不時面對中國的假新聞與軍事威脅,2003年SARS期間中國隱匿重要醫療資訊,這些在在讓台灣知道,每當中國有大問題發生,台灣就得全面警戒。文章總結指出,其他國家現在才開始控制疫情已然太遲,但仍可專注在公眾教育和科技運用方面,抗疫有成之國則可伸援他國,而「儘管被中國排擠,或許最適合這麼做的是台灣─如果其他國家同意的話」。
-
2020-03-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 醫師:小心集體歇斯底里
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出現「集體歇斯底里」。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周伯翰建議對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3-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蔓延 醫生提醒當心集體歇斯底里
自今年1月21日台灣首例新冠病毒確診案起,至今已超過一個月,新冠肺炎流行病不僅對台灣與全世界造成公衛醫療與經濟上的衝擊,醫師也說,對人民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28歲陳小姐自從知道辦公桌前面的同事剛從大陸出差回來後,擔心自己會染病,開始覺得呼吸不順、胸悶,甚至緊張失眠,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就醫,經胸部X光與抽血檢查排除感染後,被轉到身心科就診,醫師周伯翰經會談與自律神經檢查後,認為陳小姐的身體不適症狀是因為焦慮症引起。曾任哈佛大學創傷壓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說,陳小姐與同事產生的身心症狀是心理學上的「集體歇斯底里」,是形容群體內部一部分或全部人爆發相同的身心失調狀態,周伯翰表示,導致集體歇斯底里主因是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充滿焦慮與高壓的環境裡,如同現在全國民眾都處在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的不安恐懼氛圍中。陳小姐表示,其他坐位周圍的同事也陸續出現和她相似的不適狀況,紛紛擔心自己受到感染而至醫院就醫,經過適當的心理支持與抗焦慮藥物後,陳小姐的焦慮症狀獲得改善。除了一般民眾,防疫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甚至病人本身也會承受重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防疫作戰中,心理健康常常被忽略,像是不眠不休連續加班製作口罩的工作人員、隨時處在緊繃待命狀態的防疫與醫護人員、承擔被歧視排擠與指責的病人等,導致全體社會因這波疫情產生很高的情緒張力。周伯翰說,新冠肺炎在創傷心理醫學上算是「生物災難(biological disaster)」,未來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造成的心理陰影,若沒有後續適當介入處理,日後可能會產生PTSD。這次疫情為何會發生「口罩事件」,很可能就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導致群眾PTSD,而新冠肺炎讓社會大眾會回想起當時的恐怖情景,因而誘發的排隊搶口罩的群眾焦慮。周伯翰建議防疫工作人員應適時輪班及規律休息,定期監測人員的身心狀況;受疫情衝擊的病人,家屬與社區進行給予適當心理支持,減少孤獨感;確切查證,減少假新聞的報導與傳播造成無謂恐慌,定期追蹤官方發布的訊息即可;適當給予防疫災人員的肯定;要對政府的資訊有信心並且配合防疫相關措施,全國一心一起度過難關。
-
2020-0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美權威學者:完全找不到證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之際,社群媒體也爆出許多陰謀論,包括病毒是中國研究機構創造的產物。世衛組織特別警告疫情爆發假新聞的「訊息傳染病」(info-demic)。美國一位權威學者如今也表示,完全找不出病毒是人工改造的證據。《金融時報》報導,之前有印度學者在網路公開研究,聲稱病毒基因組的片段插入點和愛滋病毒有著「異乎尋常的相似度」。這篇論文未定稿、未經同儕審查,隨後自行撤回,但已催生出網路謠言,聲稱新冠肺炎疫情起於中國科學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武漢P4實驗室)基因改造的病毒外洩。對此,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福瑞德哈金森腫瘤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計畫主持人、專門研究病毒演化的貝德福博士(Dr. Trevor Bedford)強調,「我們找不到任何一絲基因改造的證據,(病毒)突變完全符合自然演化」。貝德福博士指出,該篇論文「在許多層面都是錯的」,新冠病毒和愛滋病毒僅共享極短的基因定序,這在自然界其他有機體中也存在,「在生命之樹中不斷重複」。貝德福也不認為人類會從蛇類和魚類感染新冠病毒,他指最有可能的情況,是20至70年前蝙蝠將病毒傳染給另外一種哺乳動物,而這個目前未確認的中間宿主,再於2019年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傳染給第一個人類宿主。中國疾管中心和復旦大學1月釋出新冠肺炎基因組後,貝德福博士率領的全球協作計畫就持續進行分析。他說,當今一名患者體內病毒的遺傳密碼有著3萬個生化符號,通常僅有約5個不同,這更像是隨機變化,沒有跡象指向病毒會因此變更強或更具傳染力。貝德福博士表示,比對過不同患者的病毒和了解突變率後,就可以推估目前的總確診數目,結果更近似傳統的流行病學,估計新冠肺炎總感染數上看20萬,和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傳染病專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團隊已公布的數字相符,但他不願預測未來的發展。
-
2020-0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別讓口罩白戴!醫:3大NG「脫口罩」動作可能很危險
大家都在談如何戴口罩,其實「脫口罩」也很重要!(「脫口罩」,不是那個台語笑話,我是認真的~)有人很認真的戴好口罩,然後,就把它脫下放在桌上!有人脫下把它摺好放在包包裡,準備明天再用!有戈脫下隨手揉一揉,丟到垃圾桶!你知道,如果不知道如何「脫口罩」、如何「丟棄口罩」,口罩不只是白戴了,還可能很危險嗎?你想想看,如果口罩真的發揮作用,幫你擋下了「有病毒的口沫」,你會怎麼處理它呢?你如果在脫口罩的當下,去摸到了這個「口沫」,然後又用手去拿食物、挖鼻孔、揉眼睛,那麼,這個病毒就有機會入侵你的身體了!戴著口罩,也不要去摸口罩的表面之後,再去觸摸口鼻 、揉眼睛、或是身體的其他部位!在感染區工作的醫療人員,用畢的口罩,都會丟棄在加蓋的「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注意在脫下的時候,儘量不要接觸到口罩的表面,拿著口罩的耳掛(或橡皮筋)去丟,丟完就要「馬上洗手」!若是一般民眾到醫院去探視有潛在呼吸道傳染病的病人,也應該要比照辦理,建議醫院可以在門口提供加蓋的「感染性廢棄物」垃圾桶。(註:請發揮公德心,勿將一般垃圾丟入此桶!)如果你自己有呼吸道症狀,一定要將脫下的口罩放進夾鏈袋內封好,再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一樣,就是丟完就馬上洗手!如果你是健康的人,只是外出在戴口罩,沒去醫院,那就看接觸到感染性飛沫風險的可能性高或低,若高,可以將口罩反摺,放進夾鏈袋內封好,再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一樣,就是丟完就馬上洗手!回家把口罩脫下放在桌上,那是很不好的行為!尤其家中有小孩的話,會去摸到口罩或桌面。網路上有人在亂傳,說口罩使用後,「要剪碎」,以免被黑心商人回收去賣!千萬別相信這些假新聞!!現在你知道這樣做有多危險了吧?記得別人的飛沫在口罩表面,生病的人,自己的口沫在內面,無論是預防別人的飛沫,或是防止自己的口沫外傳,都要把口罩戴好!如何「脫口罩」、「丟棄口罩」跟如何「戴好口罩」一樣重要!更重要的是_要洗手!打噴嚏或者咳嗽,用手摀著口鼻以後,需要立即去洗手,以免把手上的口沫污染到其他地方。在外面(尤其是醫院)按電梯、接觸過手扶梯、樓梯的扶手、門把後,都要洗手!反正,如果不能確定的,就是再洗手!特別是在進食前,挖鼻孔前、揉眼睛前,就是要勤洗手!「手」護你的健康!附:戴口罩步驟1.戴口罩前先洗手2.將有顏色那面朝外3.將口鼻和下巴完全罩住4.金屬片在上,壓下與鼻樑緊貼本圖、文取自Icu醫生陳志金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