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人造肉
共找到
11
筆 文章
-
-
2022-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未來肉比真肉更健康?會想嘗試嗎? 多數人認為比素肉好吃 但價格高買不下去
近年全世界掀起一股「未來肉」風潮,吸引眾多民眾矚目。未來肉是以植物性原料加工製成的食材,號稱口感、外觀與營養成分皆與真肉高度相似。台灣已有不少業者推出未來肉料理,讓好奇的饕客得以嚐鮮,而網友們對於日益常見的未來肉又有什麼看法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網友熱議「未來肉」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對於未來肉嘗試意願的正反意見觀點。利用植物原料製成的肉 大家不禁對口感與味道產生好奇觀察網路上對於「未來肉」的相關話題討論,許多表態想嘗試未來肉的網友均對於它的「口感與味道」感到好奇,例如1則關於未來肉漢堡的食記貼文中,便有網友留言「想知道植物肉的味道如何」、「還是想吃吃看,好奇人造肉是什麼口感?」由於未來肉大多是由菇類、黃豆等植物原料另經加工而成,部分未來肉品項甚至會加入甜菜根,飽滿汁水在口腔中四溢,讓饕客產生如同肉汁般的獨特味覺體驗。有網友留言表示「我吃鍋邊素,想試試看除了青菜豆腐以外的選擇,改天找個時間嘗試!」說明未來肉食材的出現也擴展了人們對於蔬食的想像,底下更有吃過的網友分享「未來肉還不錯吧,之前吃過,不仔細吃不出來是素的」、「幾天前剛吃,比台灣素肉排好吃太多」等等,紛紛對未來肉的口味表示好評。未來肉也成功吸引一部分注重環保與動物權益的網友的注意,留言如「會想吃未來肉是因為知道是植物製作的,能夠不傷害動物也很環保」等等,並說明未來肉的發明起因正是為了因應飼養動物產生的資源損耗與環境破壞。由於養育牲畜和運送過程會產生大量碳排放,倘若未來肉日後可以普及,則可以作為更加環境友善的葷食替代方案。也有網友對此表示「飼養動物要處理的工作及環境等資源很可觀,能夠以蔬菜取代飼牧會很好」,因此對於未來肉抱持樂觀接納心態。未來肉調味重引健康疑慮 因價格高消費者無法輕易買單而對未來肉持反面意見的網友主要原因涵蓋「健康疑慮」與「價格太貴」2大點。未來肉依靠大量加工與調味達到仿似真肉的效果,但也引發大家對於健康方面的隱憂,例如在另1名網友發表的未來肉食記中,便提到自己食用的未來肉漢堡調味太重、太鹹的問題,並表示「若熱量低、脂肪少就會考慮常吃,不然只靠高鹽高精調味一點意義都沒有」認為長期食用未來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小負擔。此外,目前未來肉的成本與售價均高於動物肉,也引發網友兩極意見,例如「希望能做到比真肉便宜再說」、「植物肉這種東西要比正常的肉便宜,才會有興趣好嗎」等,並表示在味道仍無法完全比擬真肉之前,並不會考慮售價更加昂貴的未來肉。雖然未來肉距離真正普及似乎仍需要一段時間,但如今在市面上已經越來越常見,不僅有漢堡,甚至也包含鍋貼!如果你也對未來肉感到好奇,不妨找找附近的連鎖餐廳嘗試一下吧!
-
2022-01-17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是假象?研究揭英國75%的植物肉鈉含量過高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植物肉的誕生除了要解決畜牧業所帶來的環保永續問題以外,在豐富的營養價值上更是備受關注,但英國研究近來卻發現市面上販售的植物肉有75%用鹽量過高,而主因出自於調味。食物要好吃,與調味絕脫不了關係,以最基礎的風味上來說鹽巴的使用更是常見及普遍。隨著健康、環保的意識抬頭後,更有許多新興的植物基產品誕生,比起肉類與生俱來的多元風味與香氣優勢來說,植物肉最常面臨到的問題就是不夠好吃、不夠有味道,但為了要好吃很容易過度調味反而對人體健康造成負擔。2021年11月發表的《Nutrients》研究期刊中就提及,英國市面上有近75%的植物肉產品鹽使用量,明顯高於一般肉類製品。植物肉營養價值雖高,鈉含量卻過高?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研究調查了2017~2019年間,試圖減少消費肉製品的英國人口比例從28%上升到39%,加上植物基趨勢正夯,尋找植物性替代蛋白質來源,逐漸成為市場趨勢主流,且商商機仍舊在持續擴大。但所謂的植物肉真的健康嗎?若是綜觀來看植物肉的優點除了環保以外,其蛋白質含量、纖維質含量等都不輸動物肉,甚至有營養價值更豐富的美名。但植物畢竟是植物,要復刻出肉類的香氣與風味,只能仰賴添加物、調味料的使用。這是研究發現英國市售植物肉鹽含量超標主要的原因,而用鹽量大、鈉含量自然也就高。減少鹽用量並不是不可能攝入過量的鹽會有什麼風險?根據英國關注鹽用量與人類健康關係的組織Action on Salt 表示,過度的食用鹽可能會造成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風險。英國人目前每天食用鹽的量為8.4公克/天,以英國官方建議用鹽量來看,攝入量遠遠高於建議量的40%,而其主要的來源多是加工食品。這也是植物肉這類「超級加工」食物備受關注用鹽量的主因。英國政府其早在2006年開始實施輔導食品加工業減鹽計畫,根據國內飲食習慣與產品列別,列出了70種加工食品的類別,其中當然也含肉類替代品,希望可以成功在2024年將所有類別的食品用鹽量控制下來。且根據研究顯示,植物肉確實可以不需要這麼多用鹽仍舊可以有討喜的風味,只是如何利用配方或加工技術來達到減鹽與好吃之間的平衡,還需各大食品廠各憑本事。延伸閱讀▶連牛血都能是素的?紅色微藻成功模仿「血腥感」▶一個沒有真肉的世界?培養肉、3D列印肉等著引發下一次的食物革命▶植物肉比真肉營養嗎?小心掉入這4個迷思!參考資料▶Nutritional Quality of Plant-Based Meat Products Available in the UK: A Cross-Sectional Surve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1-13 養生.聰明飲食
餐餐紅肉可能危害健康 改吃人造肉就安全無虞嗎?
▌夠安全嗎?人造肉和我們在家中少量製作,拿去小農市集販賣的家常菜可說是天差地別,人造肉沒有這麼精緻,你能想像在小農市集的摺疊桌上看到一小塊標價一千美金的雞肉嗎?人造肉公司要做的是讓產品直接從實驗室進入量產階段,試著把成本壓低以便吸引大量的顧客,只賣給有錢人還不夠,但是在成本「夠低」,以讓一般人負擔得起,甚至比廉價牛肉還更便宜之前,人造肉還是只能待在有錢人的餐桌一段時間。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人造肉公司必須發展一套前所未見、可以擴張的生產系統,並且大幅降低這項劃時代產品的生產成本。雖然我們距離在超市大量販售人造肉肯定還要一段時間,數間美國公司已聯手建立了「肉品、家禽、海鮮創新聯盟」(Alliance for Meat, Poultry and Seafood Innovation),來幫助人造肉產業的發展,成員包括曼菲斯肉品、Just、Fork & Goode、Finless Foods、BlueNalu、Aremys Foods、New Age Meats。由於該組織的目標是促進美國的相關法令鬆綁,因此目前只限美國公司加入,不過前提是要先繳得出五萬美金的入會費。法令限制可說是人造肉產品上市前的頭幾號阻礙,其他阻礙還包括消費者接受度和培養基,食科新創公司甚至會在產品完成研發之前,就開始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打交道,這幾乎已成了普遍現象,同時也是執法機關想要的結果,不過這些協商通常都是閉門會議。獲得法律許可非常重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監督、檢驗、命名、標示等不同層面,管轄權也相當複雜,美國農業部負責監管肉品,包括牛肉、雞肉、羊肉、豬肉,以及食品標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監管其他所有事務,包括魚類,但不包含鯰魚就是了。這表示人造肉公司必須在兩個以難合作出名的主管機關間奔波,此外,雖然還沒正式拍板定案,但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計畫共同擔負監督責任,瓦萊提注意到:「他們了解這是食品產業科技化的一大機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會負責管理科學和魚類的部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負責在上市前檢驗除了魚類之外的產品。另外,美國農業部進行例行食品抽檢的經驗相當豐富,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沒有,等到人造肉的生產隨著巨大的生物反應器無止境地繁殖數以兆計的細胞如火如荼展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可能只會一時興起過去看看情況而已,這對消費者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不少圈內人都覺得一旦美國批准人造肉,世界各國也都會跟進,有些人則認為其他食品法規比較寬鬆的國家或地區,像是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可能會是最方便的突破點。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來說,檢查潛在的細菌、病毒及其他生物媒介感染非常重要,但身為一個預算捉襟見肘的政府機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有辦法一一拜訪這些食品工廠,並對相關科技有透徹的認識,以便評估嗎?烏爾加夫特表示:「除非你有一座完全無菌的設施,還有一間清潔室,而且生物反應器是由機器人操作,不然總是會有遭到汙染的風險。」不過這其實也有些好處,像是高度精密的生物反應器可以即時檢查,甚至可以使用遠端評鑑,因為所有資料都存在雲端,相較之下,工業化農場通常戒備森嚴,而且肉品包裝場的職業安全,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爆發的許多醜聞,可說每況愈下。我們總覺得有很多保護措施,包括法律和實際層面,但是這些措施到底去哪了?就連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負責監督醫療用組織培養的專家,也將發展中的食品級肉類監管視為棘手議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消保官傑瑞米亞.法沙諾(Jeremiah Fasano)便表示,即便傳統肉類和人造肉很像,仍有其他安全疑慮需要考量,像是不同的次級原料,也就是促進細胞生長的特定化學物質,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代謝物,包括中間產品、副產品、細胞「呼吸」完剩下的物質等,生長中的活體細胞會產生各種代謝物,法沙諾表示:「我覺得如果說生物製程比較複雜,那也是非常合理的。」另一位抱持相同看法的專家則是北卡羅來納州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禽類科技教授保羅.莫茲賈克(Paul Mozdziak)博士,他提及擴大規模的挑戰,和烏爾加夫特的擔憂類似:「(實驗室)傳遞過程的每個程序,都有可能受到汙染、包括細菌、微生物、病毒等。」從此處便可看出抗生素的強大誘惑,抗生素是工業化農業遭受劇烈抨擊的原因,而且許多專家都認為抗生素對全球健康帶來的傷害,甚至遠超氣候變遷。雖然高科技環境的安全程序力求滴水不漏,但其實很大程度還是取決於員工細心與否,莫茲賈克表示:「在細胞培育過程中,大部分的汙染都來自人員,某個人在某個程序上出錯,而且通常非常難追蹤。」除了汙染外,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因為這些細胞都是自行繁殖,但當複製的量大到數以兆計,就有可能產生基因變異,雖然不是一定會發生,但還是有風險。在二○二○年的《億萬商機人造肉》(Billion Dollar Burger)一書中,馬克.波斯特便告訴作者蔡斯.帕迪(Chase Purdy)這是一個有可能出現的「風險」,DNA每經過一次複製都「可能產生基因變異」,這會產生不穩定的細胞,同時成為新創公司量產人造肉時的挑戰,雖然他們聲稱吃下這些基因變異的細胞,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我們還是不要輕忽比較好。然而,各式巨大的災難,仍可能會讓我們接受人造肉,而暫時忽略食安疑慮、病毒感染、「科學怪食」等種種擔憂。二○○一年,英國爆發的口蹄疫造成超過六百萬隻牛羊遭到撲殺及火化,二○一九年非洲豬瘟襲擊中國,撲殺的豬隻數量為世界之最,二○一九年底,新冠肺炎先在中國爆發,接著快速散播至世界各地,據傳這種病毒的源頭來自當地的肉品市場,許多人則怪罪我們持續剝削脆弱的生態系統,貪婪取用土地畜養牲畜以供食用。二○二○年即將結束,新冠肺炎仍迫使我們只能待在家中,生活的樣貌也永遠改變。人造肉不像醃漬物一樣可以在自家廚房中DIY,我們在乎我們吃的食物已經遠超我們的理解了嗎?我們全部改吃豆腐或天貝會比較好嗎?頻繁攝取紅肉很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有些研究甚至指出工業化牛肉中含有的血基質可能致癌,雖然天然放牧牛肉含有不同的血基質,但也沒有相關研究佐證其對人體的影響。天天吃人造肉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相同的傷害嗎?還是科學家可以成功改造細胞,降低其中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還有好多好多問題可以問。※ 本文摘自《「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矽谷製造」的漢堡肉?科技食物狂熱的真相與代價》作者:拉里莎.津貝洛夫 譯者:楊詠翔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11
-
2021-11-26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肉比鮮肉健康?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小心隱藏的2大陷阱
你所吃下去的肉不是動物肉做的? 近期聽到未來肉、植物肉、超越肉、人造肉,這些所指的都是在說這種藉由人工技術從植物(黃豆或豌豆)萃取植物蛋白組合而成的肉品,除了吃起來的口感、味道讓人分不出真假肉差別,最令人驚奇的是在煎煮過程,因有添加甜菜萃取物還可有如肉汁般的溢出的效果!未來肉是什麼? 影響人體健康與否?從製造成份來看,以豌豆、甜菜根、椰子油等食材研發製成,外加又有名人背書,標榜健康、環保又加上彈性素食的飲食風潮,這也是為何未來肉在歐美引起熱潮。但這種經由人工技術方式組合成肉,乍聽之下是加工食品,難免會令人感覺較不健康,這樣的食物吃下去對人體是否健康?膳食纖維豐富 添加鐵質防貧血、疲倦營養師潘富子從成分分析,從圖表上可看出未來肉品因使用豌豆植物蛋白來製作,其成分不含動物激素、無膽固醇、無反式脂肪,可直接避免讓人體吸收部分較不好的營養;膳食纖維含量較鮮肉高,也還比半碗煮熟的高麗菜高 ,膳食纖維可增加餐後飽足感和幫助腸胃蠕動刺激消化。另外,添加了鐵質,鐵含量也較新鮮瘦肉高,鐵質能協助製造紅血球,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血導致的頭暈、發冷和疲倦等症狀。(推薦閱讀: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飽和脂肪及鈉含量高 攝取過量恐致健康風險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未來肉的飽和脂肪及鈉含量較高,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應低於總熱量的10%,長期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容易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建議成年人每天鈉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2400毫克。(推薦閱讀: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潘富子指出,未來肉目前所推出的產品以漢堡排、肉腸、絞肉型態無法直接生食,在料理過程及食用時就要記得避免再添加過多調味劑;長期攝取過多的鈉,已有不少研究證實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有正相關性。整體來說,未來肉可作為素食者一項不錯的選擇;但對葷食者而言,若想吃肉還是建議以原型肉品做為優先考量會較為健康。延伸閱讀: ·肉片出現金綠光還能吃嗎? 食藥署授「簡易分辨是否變質」:3異狀快丟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
2021-09-27 養生.聰明飲食
品名之戰!植物肉明明不是肉,還能叫「肉」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科技進步驚人,現今不管是從植物、實驗室中,或是利用3D列印出來的人造肉,這些肉類替代品的外觀、味道都與一般真肉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還能夠仿造出像是真肉一樣的紅色肉汁。一包標示為「植物肉」的產品,卻不含有真實的牛肉或豬肉,你會感到疑惑嗎?全球植物肉狂潮來勢洶洶,市面上也出現越來越多被視為傳統肉類替代品的植物肉、人造肉產品,從漢堡肉延伸至香腸、絞肉、雞塊等,甚至被認為是有別於真肉,對環境更為友善的一種選擇。國外的肉類生產商也因此感受到這股威脅,認為「肉」這個名稱僅能夠是真的來自於動物來源的產品才能使用,因而引發品名爭議。在替代肉品尚未普及的此時,非動物來源的「肉」真的不能叫做「肉」嗎?口感外觀像極了真肉!傳統畜牧業抗議植物肉不應叫做「肉」科技的進步有多驚人?現今不管是從植物來源、實驗室中培育,或是利用3D列印出來的人造肉,這些肉類替代品的外觀、味道都與一般真肉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還能夠仿造出像是真肉一樣的紅色肉汁。植物肉領導品牌Beyond Meat在行銷上也堅持,於通路的貨架上,其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漢堡肉排、絞肉等產品必須要與真肉擺在一起,讓消費者把植物肉當作肉類消費選擇之一。根據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數據顯示,2018年11月~2019年10月美國肉類零售額下降0.4%、肉類替代品銷售額則成長8%。植物肉市場的大舉崛起,也開始讓許多畜牧業、屠宰業者認為,這些肉類替代品的興起瓜分了肉類的市場,對他們構成威脅。美國牧牛者協會(US Cattlemen's Association)就認為,為了防止消費者感到困惑,「肉」這個字眼應該留給依照常規出生、飼養、宰殺的動物肉品,並向美國農業部遊說應推動肉類標示限制。因此,美國密蘇里州開出第一槍,在2018年立法禁止源自於植物或在實驗室中用動物細胞培育出的產品,禁止使用「肉」這個字眼。根據法案指出,植物肉類公司必須使用特定的語言向消費者傳達其產品「來自植物」或「非傳統農業」,且在有標示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肉」這個詞。在密蘇里州之後,包括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等,也有制定相關的標示規定。不是肉卻叫「肉」會混淆消費者嗎?當然,這些法令限制也讓植物肉、人造肉製造商感到不服,他們認為這些法律不是為了消除消費者的困惑,而是會扼殺肉類市場的競爭,並使得植物肉公司處於劣勢。Beyond Meat創辦人兼執行長Ethan Brown更曾針對反對團體箝制市場的做法,以「汽車不是假的馬車!」來比喻植物肉並不是假肉、而是更先進的食品技術革新,就像汽車一開始問世時令人驚奇、也有人害怕,但如今我們已經適應了這場技術革命一樣,技術是會演進的,一旦有了馬車,然後就有了無馬的車,最後我們擁有了更便捷的汽車。交通工具是會演進的,食物也是,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真假之爭。為了應對這項法律造成的巨大影響,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與生產植物肉的品牌Tofurky聯手對阿肯色州政府發起了訴訟。Tofurky認為,消費者之所以會購買素食漢堡是因為它不含有肉的成分,而不是因為消費者被商品標示欺騙而購買,且產品上都有明確地寫出不包含肉,在標示上並沒有違反規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律師Brian Hauss也認為:「自創出一些替代性的名稱才容易使消費者更困惑!」舉例來說,標示為「素培根」能夠吸引那些享受傳統培根的風味和酥脆感的消費者,但如果將產品描述為「鹹味的植物性蛋白質」,消費者才更會對這些食物感到更加困惑。在這些替代肉品公司的極力抗爭下,美國聯邦法院發佈了阿肯色州關於肉類標籤的禁令,並認為沒有證據顯示消費者會被這些植物肉的包裝誤導或欺騙,因此植物肉廠商使用「植物基培根」、「素牛肉」、「植物基漢堡」這樣的名稱不會再面臨刑事指控。除了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也同樣成功撤銷法律並允許植物肉廠商使用「肉」這個字眼。食藥署:品名也需要搭配整體外包裝表現隨著Beyond Meat、OmniPork新豬肉等植物肉產品進來台灣,台灣也刮起了植物肉風潮,從上述可能會使消費者混淆的情形來看,台灣也曾經因為米粉根本不含米或是米含量過低而引起爭議。而目前台灣市面上所販售之植物肉的品名百百種,包括未來肉、科技肉、素漢堡肉、新豬肉、蔬食漢堡排等,是否也有可能使消費者誤認?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李婉媜科長認為,因為台灣素食風氣普遍,市面上不乏有素雞、素鴨品名的產品,因此「植物肉」這類的說法是大家比較可以接受的,而像是「未來肉」、「新豬肉」等名稱,若單看品名的確會讓消費者無法直接聯想是什麼,因此在沒有相關的規範之前,若整體的外包裝表現不會讓消費者誤認為是真肉,而是植物來源、素食,其實都是合理的。未來植物肉品名何去何從?而從國際間反對植物肉叫做「肉」的訴求來看,為此所制定的新法是否真的只是為了保護消費者,還是為了保護肉類製品的生產者?這接連掀起的命名爭議,也不僅發生在美國。2020年5月27日,法國也禁止植物肉使用「肉」或涉及肉類的名稱,就像植物奶不能稱作「奶」一樣,讓植物肉公司不得不為產品重新命名。這些肉類替代品的外觀、風味、口感對於消費者來說都是重要的選擇因素,但植物肉的標籤和行銷作法是否真的引起消費者困惑?在購買前,既然標示已經揭露了所有成分,其實消費者也應要有自我辨別資訊的能力。延伸閱讀▶因為有這些成分才能高度擬真!植物肉中的添加物一點都不可怕▶全球「彈性素食主義」人口已達42%!年輕人吃素竟與社群媒體有關?▶海帶、綠豆、酒麴塑造豐富口感!植物海鮮成為下一個新戰場(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03 養生.聰明飲食
如果可透過細胞再生技術培養人造肉 我們為什麼不培養並吃自己的細胞?
同類相食「我們為什麼不培養並吃自己的細胞?」開這個玩笑的人是一名醫學生,他坐在一個大禮堂的後排,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台前的馬克.波斯特身上,當時他正在進行一場培養肉專題講座的問答時間。聽到這個問題,會場中只有少數人尷尬地笑了笑。我們有人聽過這個問題,在波斯特漢堡演示所引發的炒作風暴中,一個網站刊登了一家虛構公司的廣告,提供從名人身上採樣培養的肉,而在有關培養肉的網路新聞報導中,有關培養並吃掉自己的細胞的想法也在評論區大肆流傳。這則笑話的挑釁看似淺薄,實則不然。畢竟,如果培養肉是一個浪漫的花園幻想,在這個幻想中,我們對肉的胃口得到緩解,我們不再是殺手,那麼,當我們掩蓋了一整天的殘暴從下頭奔湧而出時,擔心花園在夜間的景況,確實也是有道理的。波斯特一聽到就笑了,他也聽過同樣的問題。止住了笑,他繼續講下去。「我常從八到十二歲孩子那裡聽到這個問題,「他說:「這是有道理的。」然後他吸了一口氣,我以為他會說什麼培養並吃下自己的細胞,會變成培養肉在醫學組織培養起源的一種奇特轉換,他並沒有這樣說,反而開始做起精神分析。他說,佛洛伊德告訴我們,品嘗自己的慾望是正常的性發展的一部分,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壓抑的一種情色幻想形式,孩子們就沒有這種成年人的限制。會場裡一陣笑聲,藉由波斯特的性心理解讀,這名醫學生反而因為自己開的玩笑而成了笑柄,不過他也拿出風度自我調侃,隨眾一笑置之。你可能會說他的玩笑很「髒」,就如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曾把污物稱為「錯位的物質」:我們的組織可能會在食物鏈中變成錯位的物質,占據原本由豬或山羊占據的位置。佛洛伊德在(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一文中寫道,人類發展的口腔期在我們的語言使用上留下「永久的痕跡」,因此,我們會將情慾對象形容成「開胃」,或是稱我們的戀人為「蜜糖」。在其他地方,佛洛伊德認為,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對食物的慾望與性衝動仍然是一樣的(性衝動不是在青春期早期突然出現的,而是整個童年時期都存在),等到孩子經歷性心理發展中的潛伏期,才會區分開來。因此,兒童只能將性慾理解為把想吃的東西吃進並融入身體裡的願望。同類相食是生殖器發育前的性慾組織。佛洛伊德作品中有零星幾處,交替提到「口腔期」或「同類相食期」,後者指人類食人,這個術語可能起源於哥倫布(Columbus)前往西印度群島的航行。哥倫布遇到的一個民族自稱卡尼巴萊人(Canibales),他懷疑這些人會吃人肉。這個詞從哥倫布開始藉由歐洲語言傳播開來,因為歐洲人把目光投向「未知之地」(terrae incognitae),想像這些土地上的人類有相殺相食的越界行為。對一些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來說,同類相食行為甚至出現在有關偏遠孤立地區(尤其是島嶼)人口容量的思想實驗中。這個具有假設性與幻想性的研究問道,在經過多少代繁衍以後,人類為了平衡人口與食物供應,會開始出現吃人肉的行為?在早期現代歐洲人的想像中,同類互食是諸多地理環境的共同特徵。你可以說,它是那些地圖上的一個道德標記。許多歐洲作家都對同類互食的行為作了推測,在他們眼中,這種行為存在著一種矛盾特質。吃人是違反了人類社會生活與生存策略的自然秩序,還是反過來令人不安地成為自然狀態下生活的一部分呢?佛洛伊德晚期提出的解釋,認為兩者都有(與他的現代前輩們相反),他認為,錯誤在於想像食人行為只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只會發生在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中間,只會發生在那些生活在我們道德共同體之外的人身上。佛洛伊德在晚期宗教著作《幻象之未來》(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中寫道,吃人的衝動會與亂倫的願望和殺戮的慾望一起「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重新誕生」。佛洛伊德說,在這些本能中,只有吃人「似乎是被普遍禁止的,而且根據非精神分析的觀點,已經完全被超越了。」當然,這也就是說,根據精神分析的觀點,同類互食與其說是被克服了,不如說是透過文明的壓制而遏制了。佛洛伊德認為,文明的誕生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內部與外部的自然力量所影響,然而在文明狀態下,保護我們抵禦自然的文化力量也將我們與自身切分開來。在佛洛伊德的《摩西與一神論》(Moses and Monotheism)中,一幫兄弟只有在殺死並吃掉他們的暴君父親後,才在一個粗略的社會契約下獲得原始文明的生活。在一個培養肉與複雜組織工程的世界裡,吃我們自己的肉或我們物種親屬的肉,這樣的選擇很難完全被忽略,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關於這個選擇的神經質笑話一直存在。佛洛伊德關於吃人的故事,可能會讓那些希望相信兒童在道德上是無辜的,或是吃人衝動只有在人類精神失調才會出現的人感到不安。在實驗室裡培養人肉的想法,首先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挑釁,但它也是一種人類學的挑釁,因為它迫使我們思考,假使我們也能成為一種肉,那麼作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什麼?這將是從未成為完整人體部分的肉。一種淪為純粹細胞新陳代謝的新形態人類生命。也許吃組織培養人肉的概念真正讓人不安的,並不是我們可能會吃掉其他人或自己,而是技術可能會給我們對於人類到底是什麼的概念,引入一種新的可塑性。生物反應器中的肉並沒有在沉睡;我們並沒有在等它甦醒,並被人類意志賦予新的活力。藉由組織培養生長的人類細胞,暗指將我們放在家畜的階層,吃掉這些人類細胞就意味著接受這種人類狀況的重新排序。※ 本文摘自《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作者: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 譯者:林潔盈出版社:積木出版日期:2021/01/02《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書封。圖/積木提供
-
2021-02-23 養生.聰明飲食
是希望還是炒作?人造肉能實現更美好的世界嗎?
希望張開的雙手是乾淨的嗎?我之所以關注培養肉的故事,是因為它觸及我靈魂深處的一個複雜角落。長久以來,我一直為肉食這件事感到苦惱。吃動物是道德的嗎?如果吃動物是不道德的,但我還是吃動物(讀者,我會吃動物),那麼這種虛偽的生活意味著什麼?這些並不只是關乎動物及其道德地位的問題,也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慾望和道德提升的前景的問題,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一個物種。我發現,自己在處理生鮭魚或生豬肉時明顯感到不安。我在這裡得重申一個有關培養肉論述的前提,那就是我們的慾望,無論是來自我們的文化還是來自我們的動物本性,都可能不利於我們對更美好世界的渴望。如果希望是對結果的一種態度,這種結果既不完全確定,也不排除所有可能性,那麼自身的慾望就是我們藉以環顧全球可能未來的真實前景。我一直希望能以環顧全球可能未來的真實前景。我一直希望能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裡,這種基本的推動力導致烏托邦主義、哲學化、失望以及閱讀科幻小說,後者在培養肉圈裡是非常普遍的興趣。科技進步有助於道德提升的想法也很普遍。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提升」這個詞將道德行為者置於聚光燈下,而不是將焦點放在其行為的結果。用道德哲學家的術語來說,我使用這個詞的方式,就是給自己打上非結果論者的標籤;它暗示了我對行為者的性格或美德的關注,而許多培養肉支持者則更注意行為及其結果,他們跟隨許多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哲學家的腳步,認為動物的痛苦是值得道德關注的,希望培養肉能夠減少地球生命遭受的痛苦。希望的理由往往比懷疑的理由更難證實。在涉及科學或技術計畫時,零散的證據會慢慢累積成疑慮,而培養肉支持者所希望得到的,是本來就很難確立其合理性的東西。他們追求的不只是技術上的成功,還有一種必然經過市場與消費者選擇調解而來的結果,這也就意味著要用另一種大型基礎設施取代一種大型基礎設施。當我採訪培養肉研究人員或此類研究的公開支持者並詢問他們的動機時,我聽到過最慷慨激昂的個人故事都是以動物保護為中心,環境保護緊追其後,是一種理智上嚴肅但比較不激烈的驅動力。雖然食品安全與捍衛人類健康也是遠離工業化畜牧業的原因,但是我的受訪者很少談到這些。一名年輕的培養肉研究人員曾經是大型動物獸醫的助手,他給我描繪了一幅可怕的景象。一名農夫的牛有一隻眼睛感染且有擴散的危險,牛是寶貴的財產,為了救這頭牛,必須摘除牠的眼睛。令人為難的是,這隻動物的價值低於麻醉費用,所以這名當時還在學校修習獸醫的年輕研究人員,被賦予的任務是在沒有麻醉進行眼球摘除手術的情況下抱著這頭牛。整個手術耗時好幾個小時,這隻值得活下去但不值得免於痛苦的牛,很明白地表現出牠的感受。要知道,培養肉的希望就是結束這類事情的希望。早期關於培養肉的文獻就像一本希望的田野指南。在我從事該領域研究的那幾年間,科學、技術與社會學者,還有人類學家、生物倫理學家與其他人發表了一些文章,給培養肉以及其創造者與支持者貼上標籤。他們的努力多為描述性的,這對一個新穎的研究主題來說是適當的,不過它們所呈現的效果,讓文獻讀起來像是對培養肉工作者情緒的重述。在大多數情況下,培養肉運動能夠設定相關對話的條件,並決定哪些關於培養肉的問題是最重要的。在一篇由兩位作者合作撰寫的文章中,作者列舉出培養肉技術似乎具有的明顯道德優勢與危害。作者贊同最明顯的優點——結束廣泛的動物痛苦——並認為這點超過了可能弊端,如因為不尊重動物身體完整性與其自然形態所造成的含糊「傷害」,以及隨著生物科技成長人類對自然的支配,人類的傲慢自大也益形膨脹所帶來的危險,這些都是醫學生物倫理界常有的批評,而焦慮很容易就會透過組織培養移轉到新興的食品生產領域。最令人震驚的是,作者提出,開發培養肉可能被視為一種道德義務。這個說法顛覆了生物倫理學家的正常工作程序,他們通常是針對現存新興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對人類健康與倫理的前景做出回應。作者認為:「道德並不是在新興技術到來時就必須針對它做出回應的東西,這會讓我們陷入混亂。「相反地,」道德可以擁護並協助新科技的發展」。這反過來會成為「朝著一個事實上(不僅理想中)反映我們所擁有道德願景的世界所邁出的一步」。另外兩位作者在另一篇堪為楷模的文章中充分闡明了後面這個觀點,認為儘管人們普遍認為科技對現代生活有麻痺性的影響,像是試管肉生產這樣的新科技可以「揭露」(作者用詞)世界的倫理可能性,而公眾可以聚在一起思考他們的集體道德選擇。這兩篇文章對希望的解讀略有不同。前者發表於二○○八年,比波斯特的漢堡演示早了許多,該文認為道德理想可以出現,然後有效地要求技術實施。後者發表於二○一二年,也是在波斯特的演示之前,不過當時培養肉的炒作週期正處於上升階段,它捕捉到介於新技術出現的跡象以及圍繞該技術的道德辯論與決策之相互轉化的一種動態互動感。顯而易見的是,這種對技術與倫理的反思美化了這個新穎的研究對象,而培養肉也很幸運能找到評論家,他們認為它所提出的道德與技術的協調很有吸引力。尼爾.史蒂芬斯(Neil Stephens)是一位科技社會學家,自二○○○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追蹤培養肉議題,他把培養肉稱為「尚未定義的本體論對象」,捕捉到這些著作的初步性質。史蒂芬斯提醒他的讀者,培養肉的真實性仍然是個問題。同時,其他社會科學家開始透過調查提出一個比較不具哲學性但同樣重要的問題:歐洲與北美的消費者會斷然拒絕培養肉,將它當成「噁心的不明物體」,還是會願意嘗試呢?我不禁納悶,這種調查對參加調查的人會造成什麼影響。即使研究人員將培養肉當成一種尚未實現的假設性物品來呈現,他們如何避免讓人留下印象,認為他們實際上在預告一種非常真實的新食品即將出現呢?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曾問:「我可以希望什麼呢?「康德不是一名結果論主義(consequentialism)者,而是一位關乎責任與義務的道德哲學家,這一點絕非偶然。如果無法為我們的冀望想像出一個抽象且可能的結果,我們怎麼能希望呢?康德的詮釋者在他對希望的描述中發現了許多意義,包括將希望視為一種宗教信仰,或是一種我們可能負有道德義務的東西,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康德將希望理解成一種與並非不可能的期望結果的不確定前景相關的方式,例如道德提升。哲學家對希望的理性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康德找到充分調和希望與理性的方法。對好幾代以後的索倫.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來說,重要的是希望得超越理性。而二十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則創造了一種希望的哲學,試圖讓我們適應未來形而上學的一切可能,這與哲學傳統上的回顧性角色形成鮮明對比。然而,一個共同的感受是,希望的角色是幫助我們超越經驗,進入可能性,我仍然在思考的問題其實比較抽象,也就是從根本上減少動物痛苦與我們道德品質提升之間的關係。希望培養肉可能導致動物痛苦的減少,是否意味著對道德品質提升的希望已經被磨滅和放棄?我們是否已經忘卻了提升道德品質的舊夢,而代之以一種新型義肢技術道德的夢想?就培養肉的例子而言,希望的真正敵人是炒作宣傳,而不是疑慮,但(諷刺的是)如果培養肉要能完全實現,炒作可能也是必要的。許多研究新興科技的學者都同意這一點:發佈新聞稿是一場秀,目的往往是為了尋求資助,因此炒作對將未來帶回現在具有「構成性」;換言之,它具有允諾性。當然,炒作的必要性並不意味著炒作是安全的。炒作可以激發人們的希望,但如果在充分的時間裡,炒作議題的正當性似乎未受到證實,那麼至少在特定的支持者群體(承諾社群)中,以及對一直鼓勵炒作的公司或個人來說,希望將破滅,而且可能是永久性的破滅。有商業顧問將這種效應稱為「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他們期望最終的復甦與生產力的恢復,但正如我採訪的許多人建議的,普遍的失信感可能輕易導致培養肉的完全終結。同時,炒作通常不被認為是堅定的承諾,試圖藉此迴避問責的門檻,而希望與承諾最終都是以這個門檻為評斷標準。如果說希望是必要的,那正如文學評論家弗里德里克.傑姆遜(Fredric Jameson)所言,它也是「最殘酷騙局與推銷術的原則」。※ 本文摘自《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作者: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 譯者:林潔盈出版社:積木出版日期:2021/01/02《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書封。圖/積木提供
-
2020-09-23 養生.聰明飲食
沒有葡萄的葡萄酒、沒有咖啡豆的咖啡!分子技術成下一波食品趨勢?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舊金山新創公司「Endless West」利用分子科學技術打造不需要在酒桶釀製,幾天就可以製成的葡萄酒、日本清酒與威士忌。西雅圖新創「Atomo Coffee」則運用此技術,打造不需要咖啡豆的咖啡,近期更完成900萬美元融資,要加速生產。植物基(Plant-based)毫無疑問是如今全球食品業最關注的熱門議題,沒有肉的植物肉、沒有奶類的乳製品形成全球旋風,連許多跨國食品大廠如雀巢都被大勢所趨,積極投入植物基領域的開發。不過,科技的進步已經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食品新創中出現了更令人瞠目結舌的全新替代食品方案。美國就有這麼2家公司運用「化學分子」,在實驗室中重組出不需要在酒桶釀製的葡萄酒、日本清酒、威士忌以及不需要咖啡豆的咖啡。連李嘉誠都青睞!Endless West用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打造分子酒2018年底,世界上第一支不需要在酒桶中釀製的「分子威士忌」誕生。這支名為「Glyph」威士忌來自成立於2015年的舊金山新創公司「Endless West」,是利用分子科學技術,將酒的化學成分拆解開來,使用「電子鼻」等分子解讀儀器分析其味道、香氣等分子結構後,進一步從自然界來源如植物、水果、酵母,找出這些相對應分子,用更便宜的價格大量收購,再重塑調製而成。Endless West這項嶄新的技術,讓威士忌無須蒸餾與放在桶中經歷至少10~20年的陳年,可以更精準控制生產流程,高效且低成本在幾天內(甚至短至24小時)就研發出新產品。除了威士忌Glyph外,Endless West於2020年2月更推出葡萄酒「Gemello」與清酒「Kazoku」,全都使用相同原理打造,更可以及時針對消費者的喜好與回饋重新調整風味。Endless West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Alec Lee曾表示,並不希望高昂的價格成為欣賞美酒的阻礙。因此,Glyph、Gemello與Kazoku的售價分別為40美元(約1170新台幣)、15美元(約440新台幣)與10美元(約292新台幣),相較於其他市面上的同品項酒類,相當便宜。然而這並沒有犧牲其對於風味的追求,2019年3月,Glyph接連在「舊金山世界烈酒競賽(San Francisco World Spirits Competition)」與「Wine& Spirits Wholesalers of America」競賽中獲得銀牌,更有品酒市認為其有15年酒齡的品質。成功掌握分子造酒技術的Endless West,也已經獲得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投資,除了美國外,2019年5月則進軍香港銷售。分子咖啡新創Atomo完成千萬美元融資 將興建工廠加速生產西雅圖新創「Atomo Coffee」則是另一家運用分子科學技術的公司,不過他們產品是咖啡。成立於2019年的Atomo,同樣是運用分子技術解析咖啡成分後,再從葵花籽殼、西瓜籽、阿拉伯膠和巴拉圭冬青(Yerba mate)等廢棄原料中取得化學分子重組而成,其咖啡因含量甚至可與傳統咖啡一致。由於成立時間尚短,Atomo的商品尚在研發階段、尚未上市。但2020年8月,Atomo宣布完成了最新一輪融資,共獲得了S2G Ventures、AgFunder、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和Horizon Ventures等創投公司的支持,籌集了900萬美元,總融資額更達到1160萬美元,這筆資金將成為Atomo往前邁進的最大動能。Atomo表示,將在西雅圖工業區建造一座佔地1萬2000平方英尺的製造廠,預計在2021年正式啟用,每天可生產數千罐咖啡。第一波要推出的是即飲罐裝咖啡,未來更會推出咖啡粉、用3D列印技術製造,可以用於研磨的咖啡豆等。分子技術或許也是追求永續的解方與植物基公司如植物肉品牌「Beyond Meat」、燕麥奶品牌「Oatly」一樣,Endless West與Atomo 2家公司都想運用科技解決現今存在的全球問題,促成環境永續。對他們而言,運用分子技術打造熟悉的食物,是更環保的選擇,也能提供人們具有永續價值的選擇。「在Glyph從來沒有見過釀酒桶。」Endless West指出,相較於傳統的威士忌,Glyph生產過程中減少了90%的木材消耗、40%的土地消耗;Gemello則減少了95%的水資源消耗、80%的土地消耗,碳排放也比其他「真酒」少了40%。此外,由於不需要使用酒桶,減少了酒桶的消費以及運輸費用。Atomo創辦人Andy Kleitsch和Jarret Stopforth則表示,種植咖啡是導致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因為咖啡是僅次於可可,世界第2大的碳足跡作物。同時,咖啡的產量受氣候影響,產量不斷下降,《科學進展》雜誌2019年刊登的研究更指出全世界60%的咖啡種類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在此情況下,Atomo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加關鍵。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永續發展的觀念更進一步成為普世價值。幾年前,人們都難以想像到如今的時代,植物基會成為市場主流趨勢。也許未來,在Endless West與Atomo的帶領下,分子技術的運用也會越來越普遍。延伸閱讀▶不含咖啡豆的咖啡?西雅圖新創公司提出環境永續新選擇:「分子咖啡」!▶比爾蓋茲和李嘉誠都是大股東!植物肉帶動熱錢滾進、引爆話題的魅力在哪?▶用植物做肉還不夠看?科技進化到我們呼吸的空氣也能做人造肉了!參考資料▶Test-Tube Tasting? Bev Tech Company Unveils Grape-less 'Molecular Wine'▶Is Lab-Made Wine an Answer to the Industry’s Climate Change Problems?▶Atomo Coffee gets $9M for a molecular morning jolt▶Down the street from Starbucks, Atomo is trying to reverse-engineer the coffee bean(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10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是誰在吃人造肉?數據顯示有95%客群不是素食者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人造肉絕對是近年來最熱門的話題性食品,在美國2家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超越肉類)」與「Impossible Food(不可能食品)」推動下,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的人造肉品正走入主流市場。夯到不行的人造肉更受到投資者的喜愛,比爾蓋茨、李嘉誠等都參與投資;Beyond Meat於2019年5月掛牌上市時,首日盤中飆逾190%,創下全美近20年來的紀錄。受到投資者歡迎的人造肉,消費者會買單嗎?究竟,人造肉市場的主要客群是誰?人造肉客群除了素食者還有誰?聽到人造肉以植物性蛋白為原料,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素肉」。的確,以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性原料混合製成的擬真人造肉是素肉無誤,但市場調查公司「NPD Group」的分析師指出,儘管素食主義者為美國植物基市場的成長做出了貢獻,但這群人只佔了美國人口的2~6%,不可能作為推動市場的助力。在英國,素食主義者雖然仍呈快速成長,但是也只佔據總人口的1.16~3%。根據NPD Group最新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4月,購買人造肉漢堡的消費者中約有95%的人也吃肉。這說明,人造肉的客群並不侷限於素食者!近年來,歐美一些餐廳開始提供人造肉食品,尤其是在速食中,將人造肉運用於漢堡、炸雞的品牌越來越多,也進一步炒作起更多熱潮!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這些餐廳共賣出2.28億份人造肉漢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無可否認,人造肉風潮引來許多好奇的人嘗鮮,但這95%購買人造肉的非素食者中,也有人是來尋求替代方案的。除了口感外,消費者選擇人造肉,因為它更健康、環保與人道?美國老牌研調公司「DA Davidson」分析師Brian Holland指出,在美國約有50%購買過植物奶的人同樣對人造肉感興趣,但與牛奶相比,正尋找動物肉替代方案的人更少。這是因為飲用植物奶的人很大比例是患有「乳糖不耐症」,植物奶成為他們的替代解方,有12%的人每週會購買一到多次,佔整體銷量的62%。但人造肉的市場缺乏這群「必須、或只能」食用人造肉的客群來穩定且持續消費。2017年,市調公司Mintel曾針對美國民眾對於選擇植物性產品的原因作出研究,儘管52%的人仍然視「口感」為選擇的主因,但是也有人選擇植物性產品,是因為認為它更健康、更環保、更人道,分別佔據39%、13%與11%。2018年,Mintel的分析師Patty Johnson進一步透露,會購買肉類替代品的消費者很在意標示的成分列表,他們想要以蔬菜為基礎的可識別成分,而且擬真的人造肉產品更受市場的歡迎。關心環境、動物福利議題的人正在尋找替代品綜上所述,人造肉的主要消費者包括下列幾種:一、過去曾經吃過肉的素食主義者:大多數的素食主義者都是從小吃肉長大的,不含任何動物成分,且口感與記憶中肉類相符的植物性人造肉成為這群素食者的肉類替代品。二、追究更健康飲食的人:根據Mintel的研究,近60%的美國民眾表示想少吃一點肉,人造肉為這群人提供了新選擇,這些人認為人造肉含有更高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是更優質的蛋白來源。但是也有營養師出面駁斥這樣的論述,認為人造肉本質是加工食品,並不代表比較健康。三、關注環境與動物福利議題:大規模畜牧業被認為是引起全球暖化的的元兇之一,此外工業化養殖之下,動物也常爆出虐待等醜聞。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畜牧,甚至不需要養殖動物的人造肉似乎成為了更好的可能,這也成為人造肉公司最常使用的營銷手段,宣稱「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減少了碳排放」等來銷售產品,但是一些科學家對於這是否屬實,保持謹慎的態度。美國頂尖的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預測,2040年人造肉將會成為市場上的主流,其中基於植物性蛋白的替代品將佔25%。眼下雖然許多速食品牌如漢堡王、肯德基都推出人造肉產品,但這其實是呼應整體環境的風潮而推出,當這股風潮退去,消費者對於人造肉的熱情與好奇能維持多久,也要打上一個問號。延伸閱讀▶植物肉替代漢堡肉排後,下個目標竟想取代整隻牛?▶人造「肉」、花椰菜「米」、植物「奶」?美國阿肯色州立法規定命名不得令人混淆▶2040年,我們吃的肉有60%不會是屠宰肉!參考資料▶Quick Service Burger Buyers Mix It Up Between Plant-Based and Beef▶Good news for Beyond Meat? 95% of people who order vegan burgers when dining out aren’t even vegetarians▶Beyond Meat Falls As Analyst Says Fake-Meat Demand Overhyped▶How to Make Meat Alternatives Consumers Want▶Beyond Meat uses climate change to market fake meat substitutes. Scientists are cautious▶TASTE IS THE TOP REASON US CONSUMERS EAT PLANT-BASED PROTEINS▶What do consumers really think of meat alternative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2-02 養生.聰明飲食
朱慧芳/今天吃肉了嗎?
周一無肉日的口號喊了好多年,但台灣素食人口始終在百分之十的門檻徘徊,並沒有因此增加。這數字跟歐洲差不多,跟美國才百分之三點多的素食人口相較,台灣人不吃肉而對環境做出的貢獻,可以驕傲自豪了。環保覺醒 為地球而蔬食其實吃素救地球就跟廢核的議題一樣,大方向正確,實務上卻很難做到。人類畢竟是雜食性,經歷數百年的演化,咬肉的和磨榖物的牙齒都在嘴裡,證明我們是萬物通吃的生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認識幾位無肉不歡,甚至一餐沒吃到肉就宣稱全身無力的肉食族。不過,我也確實感受到為了環境和愛護動物的理由而蔬食的朋友愈來愈多,他們多半並不自稱素食者,也不排斥偶爾肉食,或是沾點鍋邊素,但只要有選擇,就會以植物性食物為優先。名人投資 植物肉掀風潮趨勢使然,歐美有幾家新創公司紛紛在這幾年投入植物肉的研發,過去一年也在市場上造成重磅話題,在股票市場掀起投資熱潮,連香港大亨李嘉誠、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影帝李奧納多等名人都是背後的投資人。也許長年吃素的朋友會覺得好笑,這有什麼稀奇,在台灣隨便到素食材料行問問,用香菇大豆原料做的素肉、素魚、素羊肉什麼的,應有盡有種類豐富到超乎想像,不要說素燒酒雞、素薑母鴨,連小吃攤的蚵仔煎、鹽酥雞都有素的,還需要創造發明嗎?研發目的 打進肉食市場歐美這波素食肉的概念,跟傳統素食確實是同中有異。以「超越肉」(或譯「未來肉」)為名的Beyond Meat,和另一家「驚奇肉」(也有人稱「人造肉」)的impossible foods引領起這波風潮。兩家新創公司的出發點主要都因為飼養肉食經濟動物,對於地球環境負擔過大,無論是土地面積、使用能源、排泄物和屠宰處理加工所造成的汙染,都是未解的難題。有科學家分析,全球飼養動物產生的環境汙染,並不亞於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汙染總合。於是,兩家新創公司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產品。他們並不以素食者為推廣對象,反而是想要打動傳統肉食市場的消費群,讓這些肉肉愛好者覺得,既然吃植物性的漢堡、香腸、肉排的口感滿足度跟吃真正的肉一樣,何不在飽腹同時順便拯救一下地球,也可以少讓動物受苦。美國的漢堡王漢堡店和少數餐廳已經開始跟這兩家公司合作,推出的漢堡跟真肉的漢堡價錢幾乎一樣,根據市場盲測的結果,很多人是吃不出差異的。真肉素肉 口感非常相近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吧!在超市裡,植物性漢堡肉是跟一般的牛肉、豬肉擺放在一起的。由於價錢差不多,包裝也很類似,如果不特別介紹,其實並不會太注意。兩塊巴掌心大的肉排標價6.99美元,約莫台幣兩百出頭,跟全肉的肉餅比起來不算較貴。植物肉排跟一般肉排煮法一樣,用平底鍋加油煎。以豌豆、馬鈴薯澱粉和非常多種食材組合的植物肉排裡,因為加了甜菜根湯汁,所以在煎煮的過程中依稀看到血紅色的湯汁流出,那一刻真懷疑自己是不是買成了真肉。植物肉排已經調味,煎熟後可以直接吃,不需要加油添醋,口感也確實跟真肉漢堡排非常像,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知我是否也能分辨出兩者的差異。現在這兩家肉品在台灣都買得到,下次想吃漢堡時,別忘了有另一種對環境友善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