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人工關節
共找到
70
筆 文章
-
-
2020-10-16 科別.骨科.復健
更換髖關節患者每日3招可加速復原 不動會愈動不了
民眾上了年紀因骨質疏鬆或關節磨損,容易產生髖關節病變,高雄一名70歲老奶奶近一年走路總覺得右邊髖關節痠痛且行走無力,就醫才得知關節軟骨嚴重磨損,換上人工髖關節後又因怕痛、不敢復健,物理治療師提醒,患者愈不敢動,會引起關節孿縮與肌力退化,更影響復原。「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瀚庭說,需置換髖關節的族群包括關節軟骨嚴重磨損或變形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慎跌倒造成股骨頭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置換人工髖關節後,1至2天就應從事簡單的運動和下床行走,預防關節攣縮與肌力退化,「千萬不要因為怕傷口痛或擔心影響傷口癒合而不敢動」。吳瀚庭也說,患者在術後3個月內須以助行器或拐杖行走,也要注意髖關節不得彎曲超過90度,例如,坐下時椅子高度要夠高,上廁所則要讓開刀的腳向前伸直,避免下肢交叉,另也要避免內旋,以免造成人工關節脫位。一般在3至6個月後可恢復日常工作與活動,完全康復約需6個月。由於術後恢復期較長,他建議在家可躺著做三項運動,加速復原。運動時注意髖關節不要超過90度,每個招式每回做15到20次,每天做3到5回,術後一至兩天就可練習。第一招是踝關節幫浦運動,踝關節上翹、下壓各維持2秒,以增加下肢循環,減少腫脹。其次直膝抬腿運動是讓患肢膝蓋打直,往上抬到最大的忍受度,停滯10至15秒,以增加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的肌力。
-
2020-10-03 橘世代.健康橘
跑步不再累又喘! 馬拉松治療師的「慢慢跑」秘訣
跑步看似門檻很低,只要換上運動鞋、舒服的衣服,就可以起跑了,但如果沒有做好暖身,注意跑步姿勢、速度等,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您想享受一直跑下去的樂趣嗎?擁有物理治療師資格,擅長幫運動員優化跑步的「馬拉松治療師」林世奇與橘世代分享,一種跟走路差不多的跑步方式,俗稱「慢慢跑」,慢到可以用鼻子呼吸、心跳不會感到加速,也不容易累,仍能有效鍛鍊自己的心肺功能與肌耐力,適合初接觸慢跑的人。 「慢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藉由比跑步更小的步幅及能量消耗,讓跑者能跑更長時間,較不容易感到疲累、痠痛,來達到燃燒脂肪、改善心肺功能。林世奇分享起初接觸慢慢跑,是透過親友認識一位章旭輝老師,看他示範慢慢跑,深受吸引,這項運動很適合家庭主婦練習,培養運動習慣,進而擁有健康身體,也是一種預防勝於治療,因此他決定推廣慢慢跑。他觀察常做慢慢跑的族群,比起一般在健身房運動的年齡層還要高,他們隨年紀增長,體力下滑,以前輕鬆跑五公里,現在卻僅能跑五百公尺,倍感挫折,於是跑得更賣力,超出肌力負擔,造成運動傷害。慢慢跑便適合這群有傷在身,想恢復跑步的人,像林世奇86歲的姨婆,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雙腿膝蓋都置換過人工關節,但她喜歡快走,偏偏膝蓋打直,容易傷膝,此時嘗試慢慢跑,動作中膝蓋微彎,讓肌肉支撐關節,保持彈性。由於慢慢跑跟走路一樣不容易累,但運動量更大,也不容易傷膝,非常適合熟齡族嘗試。慢慢跑步驟:1.膝微彎,保持彈性:讓肌肉去支撐保護我們的關節。2.頭頂天,身形正直:不駝背、不後仰,想像拉高時,全身核心自然用力。3.鼻吸吐,兩吸兩吐:初嘗試跑步喘不過氣,往往因為呼吸與腳步沒有搭配。透過鼻子吸吐,引導腳步速度。4.腳平落,輕盈無聲:將腳穩穩抬起、輕輕踩下,像貓咪一樣安靜向前,此時腿部肌肉保持控制力道,讓下肢衝擊變得最小。5.心不爭,不貪自在:原地練習甚至坐著,向前慢慢跑時,甚至能控制得比走路還慢。不在意跟身旁行人比速度,專心在自己身心,跟自己約定22天持續進行。 為何以22天為持續時間?林世奇說,這是培養規律訓練,尤其很多人想從慢跑進階到馬拉松,可以養成每周2次跑步習慣,每隔兩周增加1到5次,時間從20分拉長到70分鐘,若想有效燃燒脂肪,建議超過60分鐘,啟動身體後燃效應,增加基礎代謝率。他特別提醒跑者,注意跑前動態伸展和跑後靜態伸展,很多人跑完身體累了,或太在意跑步強度,忽略跑後伸展放鬆,長期導致肌肉失去彈性,影響關節行動,需要花更多時間修復,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另外,安排間歇式的訓練菜單,例如每趟200至800公尺距離,中間安插1至3分鐘的休息時間,由教練量身打造課程,讓身體適應不同強度。馬拉松賽事上,林世奇建議,首次參加者選15公里以下的賽事,全馬不是一蹴可及,透過運動網站蒐集資料,瞭解過去活動評價,注意衣物保管、活動路線與沿途補給,讓跑步變得有趣又安全。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告別初老感01】核心無力老3歲!在家喚醒三大肌群。【告別初老感02】教練親授實用三動作 維持體態不顯老!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28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做護膝操 維護關節軟骨健康
年長者常面臨膝關節退化等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說,預防勝於治療,要明白使用膝蓋3大原則,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再搭配3個「護膝操」,多做抬腿、壓膝、抱膝運動,就可以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呂紹睿獨創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有助軟骨再生,部分長年飽受關節退化的病人不必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仍可維持關節功能。他強調關節保護是「預防勝於治療」,並提倡「3支箭」:第1支箭「智慧護膝保健」,使用膝蓋記得少彎曲、慢慢彎、勿彎太久;若已受損,第2支箭是「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讓膝關節有機會重生;第3支箭「精準人工關節置換」,這是不得不的最後一步。他也提醒年長者多做「護膝操」,常常抬腿、壓膝、抱膝運動,維護膝關節軟骨的健康;如果已經錯過預防保健期,或已經出現疼痛且做護膝操未改善話,也不必過於擔心。「自己膝蓋自己救!」呂紹睿說,自己護膝好好保養,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可能好起來,進而擁有美好樂活人生。
-
2020-09-23 科別.骨科.復健
腳翻船扭傷未在意 醫:輕忽可能要換人工關節
新竹一名35歲陳姓女子,走樓梯時不慎踩空扭到腳,整隻腳「翻船」變成用腳背著地,腳踝外側疼痛也腫了一大包,過了2周多仍腫如「麵龜」,甚至痛到不能走路,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求診,經X光及超音波並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確診為前距腓韌帶撕裂傷,醫師施以踝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韌帶,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健,終於回復正常行走。台大竹東骨科醫師黃鼎鈞表示,健康腳踝承受的重量遠超過膝關節,但是當姿勢不正確時,力量就會傳導到關節周邊的韌帶上,容易造成韌帶撕裂傷,其中最常受傷的就是前距腓韌帶,當關節韌帶受傷,關節就容易不穩定,產生輕微的晃動,容易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最終可能要換人工踝關節,所以腳踝扭傷不可輕忽。黃鼎鈞說,傳統的韌帶修補是採用開放式,也就是大傷口,現在已可使用踝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2ˋ3個不到半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韌帶部分撕裂或是韌帶完全撕裂但還堪用的時候,可以考慮修補,若韌帶完全撕裂且已不堪用,或是運動員受傷的時候,可考慮重建韌帶,修補跟重建都是微創手術,可減少健康組織的傷害及沾黏,避免傷口癒合不良,提升術後腳踝的功能跟病人滿意度。黃鼎鈞也教導民眾如何預防扭傷,平常運動就要注意自己的姿勢、穿的鞋子及運動的環境,不同的運動都有不同的姿勢,初學者應該求助教練或防護員。運動鞋則不應選擇現在流行的厚底或底越寬大的鞋,容易因著地時沒踩平或踢到東西而扭傷。另外,如果是在不熟悉、戶外不平的環境,更需要注意前方的路況,感到疲累了時也別逞強,因肌肉疲勞後就很容易扭傷韌帶,在進行籃球等衝擊性較高的運動,也要特別注意,以免跳起來落地踩到別人的腳,造成扭傷。
-
2020-09-10 科別.骨科.復健
影/44歲她股骨壞死塌陷寸步難行 置換髖關節當天出院
44歲陳姓女病患因免疫系統問題長期服用類固醇,幾年後發現左側髖關節疼痛不已,嚴重到半年來,必須拿拐杖助行,經就醫發現股骨壞死、塌陷導致疼痛加劇,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門診,以微創手術置換髖關節,當天術後麻醉恢復後就能下床行走,傍晚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說,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可以大幅改善關節疼痛,減少病患過度依賴止痛藥物,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保留肌肉韌帶組織,不論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約八成患者在手術當天就可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也因為疼痛大幅降低,約七成病患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陳姓女病患在上個月因股骨頭變形疼痛加劇,洪誌鴻在門診向陳姓女病患說明現在的置換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已經不需傷害臀肌,便可完成置換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減少,恢復速度也快。陳女接受「正前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沿著肌肉間的縫隙執行手術,對於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不必要破壞降到最低。陳小姐在接受手術後兩個小時即下床走路,並於當天傍晚便出院返家休養。洪誌鴻指出,微創手術持續精進,進展到內部肌肉組織的保留,手術後恢復快,疼痛少,功能好。正前位髖關節置換可以在幾乎不破壞臀肌的狀況下,完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因為沒傷害臀肌,所以術後病患行走才會不痛,也才會穩定有力。洪誌鴻說明,正前位置換手術已經有許多患者是以門診手術方式完成,免除住院流程,但手術視野狹小及困難度更是大幅提升,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甚至是造價昂貴的前位髖關節專用手術檯來執行手術,因此面對較為複雜的病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大範圍的手術視野,正前位就不是好的選項。
-
2020-09-05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洗肝機短暫維生 活命要靠肝移植
警察:「你為何印假鈔?」犯人:「因為不會印真鈔,所以只好印假鈔。」目前假的東西很多,而且愈來愈如假包換,功能也與真的愈來愈接近,例如假牙、假花等。醫學上,許多器官壞了,例如心臟壞了,無法造一個新的心臟出來,只能靠移植,使人的心臟獲得新「生」。又如腎臟壞掉了,只能靠人工腎臟,俗稱「洗腎機」維持腎臟部分的機能。又如膝蓋壞掉了,可以靠人工關節取而代之,功能逼近正常人的關節。又如肝臟壞了,雖然有洗肝機可以取代肝臟部分功能,例如清除人體代謝產物(如氨等毒素),但肝臟合成蛋白質的功能、解毒功能、凝血功能等等,在洗肝機均付之闕如。因此目前洗肝機只能維持生命1至2星期,最終還是要靠肝臟移植才能活命。目前實驗室已經可以製造出如洋芋片那樣大小的的肝臟,但距離天然的人體肝臟還差一大截,還有待醫學界的努力。總之,印真鈔固然難度重重,製造人體真正的器官更是難上加難,唯有生命的奧祕逐一解密突破,目前許多不能醫治的疾病才能迎刃而解,延長人類的壽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9-05 科別.骨科.復健
館長遭槍擊後,運動表現難恢復?復健科醫師分析真實狀況
網紅「館長」前幾日驚傳遭人槍擊,右手臂有1穿透傷、右大腿粉碎性骨折、右小腿腳踝也中彈,社會各界震驚也紛紛譴責暴力行為。而有網友擔憂,經常重訓的館長是否很難回到健身房?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說明,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牽涉到太多不同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可以回答,但會先維持全身性活動以及心肺功能為主,再配合醫囑以及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還是可以重返榮光。子彈大小、速度、擊中部位 影響傷害嚴重程度子彈在穿透組織的時候會撞擊、穿透組織形成空腔、會形成撕裂傷和周圍組織的拉傷,造成的傷害,會隨著彈頭大小、截面積、子彈速度有所不同。林杏青醫師指出,子彈速度以每秒2000英尺為分水嶺,分為低能量槍傷和高能量槍傷,高速子彈穿透組織,引起的週邊組織結構傷害較小,但可能深入穿透內臟,相對而言低速子彈的能量被組織吸收,對局部破壞較大。擊中的位置如果較少重要血管和神經,引起的傷害較小,他說像是高能量槍傷,容易造成上臂大血管破裂及臂神經叢傷害,可能會引起後續手部活動的功能障礙。組織傷害之外 神經、傷口感染、肢體攣縮要注意不同的槍傷結果手術考量不同,林杏青醫師說,如低能量槍傷若沒有引起上臂骨折明顯位移,可能考慮較保守的治療;但若槍傷傷及肩關節關節面,則要考慮子彈中的重金屬(例如鉛)是否會滲入關節被吸收,必須要清除乾淨,並清理關節面的子彈碎片;如果肩關節極度粉碎,則可能要做人工關節置換。另外,槍傷之後也可能引起後續的傷口感染、神經傷害、臥床太久使軟組織內形成硬骨的異位性骨化、骨癒合失敗、因長期固定引起的肢體攣縮等併發症。粉碎性骨折恢復較慢 以全身活動量及心肺功能為主從國外的文獻經驗看來,上肢的槍傷骨癒合從一個半月到五個月都有,而下肢則是從二到十二個月,林杏青醫師分享,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為牽涉到太多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如果只有單純肌肉傷害,恢復的速度必然比骨折更快,而單純的骨折則比粉碎性骨折或伴隨神經傷害更快;下肢骨折因為需要承重,恢復訓練上也需比上肢更謹慎。初期復建以控制組織水腫、恢復關節活動度避免孿縮、維持全身活動量和心肺功能為主,待受傷組織結構追蹤影像開始穩定,以逐漸承重的方式漸進,等到肌力、肌耐力慢慢建立之後,訓練敏捷及協調性,最後才能繼續訓練專項運動訓練表現。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脊椎融合術CP值高 使用者最多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保守療法改善 須手術者不到一成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避免突出復發 建議椎間盤全切除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脊椎融合術 增鄰近節退化風險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人工椎間盤 活動度佳 但自費高額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醫師分析60歲以上 脊椎融合術夠用60歲以下 考慮人工椎間盤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
2020-07-18 橘世代.好學橘
顛覆想像的「爺奶們」! 6旬奪冠、8旬摘金 不敗人生從失敗轉彎
「寶哥」李寶康是多屆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常勝軍,「噴射機阿嬤」潘秀雲女士則不僅摘下各項國家級田徑賽事冠軍,更保持遠征海外頂峰紀錄。他們在賽場上不敗,卻面臨過因年齡過長,分別遭拒收報名或取消比賽橋段。但他們熱愛運動,並且堅持一輩子,突破了社會因為「年齡」這個數字帶來的挑戰。最近寶哥、噴射機阿嬤還與其他兩位長者共同入鏡,為新北市宣傳動健康政策,展示銀色肌力、耐力之美,連年輕選手都自嘆弗如。飛安官寶哥 門外漢拚到63歲奪冠65歲的寶哥是飛安調查官,上山下海,齊柏林摔機失事山區也見得到寶哥的勘查身影,是極考驗觀察力與體力的工作活。他說,「飛安調查工作經常必須進入山區或海裡,很多人往往到事故地點時已經體力透支,但真正的工作才要開始。」經年參加健身健美比賽,寶哥的體能較同齡者勝出許多,因此得以保持專注力在調查上。兩偶像兩祕笈 神人級肉身 打開台灣健美健身賽事紀錄,李寶康這個名字一直是常勝軍,卻不知這位花甲爺爺的健美線條,竟是照著兩本書練出來的,一本是李小龍,一本則是魔鬼阿諾史瓦辛格。寶哥笑說,年輕時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李小龍,當時他拿著一本記錄李小龍如何鍛鍊肌肉的書籍,從理解肌肉紋理開始讀起,為了達到重量訓練,寶哥甚至自製舉重器材,利用混凝土切割出圓圈圈,沉甸甸的槓片就黏死在槓鈴兩端,舉起時重量貨真價實,也因而練出猶如李小龍電影中的肌肉線條。重逾20KG 腰卻小了2吋在此之前,寶哥說,他從沒接觸過真正的健身器材,更別說30多年前的台灣哪來什麼健身房。36歲那年,寶哥轉職至同集團,成為長榮發展航空業第一批赴美訓練的種子人員,這一年,寶哥說是他體態線條來到顛峰的一年,因為他第一次踏入專業健身房,也因為有魔鬼大帝阿諾的健身訓練書籍作為紙上教練,他的體重從72公斤練壯到98公斤,腰卻小了2吋,「增加的幾乎全是肌肉量」,寶哥從此進入更專業的健美健身世界。寶哥從102年開始被好友推坑報名健身協會比賽,他也無所懼,帶著平時勤健身的狀態與賽,順順利利抱回亞軍。當時拿到冠軍的是一位穿著招牌小紅褲的長者,年齡稍長他幾個月。接下來的賽事,寶哥與小紅褲爺爺便包辦前兩名,寶哥說,凡有小紅褲的存在,他每次便與冠軍擦身而過。直到前年,寶哥為了帶走冠軍獎盃,竟過度練習到疝氣,他回憶,在醫院手術房外,當護理人員念出「李寶康」名字時,寶哥赫然發現推著他病床的人竟然就是勁敵小紅褲。「人生何處不相逢」,原來小紅褲爺爺是醫院的工作人員,當下小紅褲爺爺對著寶哥說,他今年不去參賽了,希望寶哥身體康復,早日將冠軍帶回家。這一年,寶哥63歲,摘下全國總統盃健美比賽冠軍獎牌。歲月不是阻力 全看一顆心今年年底即將屆齡從職場離開,寶哥沒有退出健身的舞台,他不僅為連鎖健身房發聲,也透過指導年輕一輩擴展新的社交圈。身為60歲以上組的不敗指標,李寶康仍不免感慨健美賽事市場近幾年擁抱年輕人票房,例如他曾經歷壯年組60歲以上級別賽事過程,參賽者被取消單獨表演一分鐘的橋段,「不要太忽視老人了」。寶哥在World Gym健身房去年的宣傳粉絲頁上這麼說:「在規律運動的生活下,64歲只是一個數字,體能訓練絕不分年齡,歲月也從不是阻力,束縛你的是不願下定決心。我李寶康64歲,我做得到,你沒有理由做不到。」寶哥增肌的健美食譜每次1根香蕉+2顆水煮蛋1.每天運動前及上、下午茶時各補充一次。吃水煮蛋時,搭配一口橄欖油兩口蘋果醋,可就口喝或淋上水煮蛋,增加風味。2.每天吃魚肉,其次是雞肉,牛肉、豬肉再次之。3.毛豆有豐富蛋白質,對增加肌肉有幫助,綠色蔬菜也要吃足量。噴射機阿嬤 83歲得獎女王玩跨界比寶哥還要年長一輪以上的是潘秀雲女士,今年83歲的噴射機阿嬤早已得獎連連,田徑、跳遠、跑步、登高無不見她矯捷的運動身影。問噴射機阿嬤綽號從何而來?她立刻大笑發出「咻咻咻」的聲響,這個綽號自她就讀蘭陽女中時就有,原因是她老跑在第一,短跑爆發力比下許多小男生。噴射機阿嬤說,她從學生時期就愛短跑,22歲嫁人之後就與運動斷緣,但58歲那年,她因膝關節退化,一度被醫師要求開刀,置換人工關節,這位短跑老將選擇用運動來強健肌肉,擺脫開刀醫囑。而她的賽事挑戰也從這一年開始,63歲起,噴射機阿嬤在田徑賽場角逐獎項,曾代表台灣參加亞運田徑賽摘金牌。自己練跑 喘吁吁到健腳創下如此多的殊榮,相較其他國手,噴射機阿嬤竟是無師自通,她說「請教練指導多貴呀?哪請得起。」潘秀雲說,她的個性獨立,從不靠人,剛開始練跑步時她也難免氣喘吁吁,有一次她突然閃過電視機裡常見人家練丹功,靈機一動,後來她跑步時長吸3口氣、呼氣時則長吐3口氣,逐漸跑出自己的節奏。自回歸跑壇之後,噴射機阿嬤大玩跨界,她在台灣銀髮族協會工作10年,每個月都帶銀髮長者全台趴趴走,隨意翻開桌上的行事曆,每個月3到4攤跑不掉。噴射機阿嬤說,出團之前她還要親自踩線,確保沿途有兩大重點:一是盡量要有泥土地,走起路來較有彈性,她說硬石階反而容易傷害膝蓋;二是有廁所和涼亭,讓老人家可以泡泡茶、補充體力。最高齡登吉力馬札羅山噴射機阿嬤更猛的是,在74歲遠赴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布爾納峰AC大環線,79歲成功挑戰非洲頂峰吉力馬札羅山,高5895公尺。但風光的背後,噴射機阿嬤不經意吐露說,「當年報名吉力馬札羅山時,我曾經被主辦單位拒絕,理由是年紀太大了。」還好是噴射機阿嬤的得獎履歷太驚人,主辦單位經查才知阿嬤是神人級,這才留下了創當地最高齡的登頂紀錄。「玩什麼都要打破紀錄」,這正是噴射機阿嬤的人生目標。噴射機阿嬤運動處方1.每天跑步7公里。2.一周打2次網球,每次約1小時。3.每個月帶銀髮族出團,步道、爬山等行程不一。【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