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5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二花小姐
共找到
4
筆 文章
-
-
2022-06-16 失智.新手照顧
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或雙方講來講去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有溝沒有通;或是照顧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失智症患者的出招。有效溝通的技巧不只對「溝通」本身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以下提供五個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招數不用多,巧妙地運用加上反覆練習,降龍不見得需要十八掌。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兩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試想,當你覺得跟你對話的人不懂你、不在乎你的想法,只一味要你依照他的要求做時,你的心情如何?肯定很不安也很沮喪。這時候,對方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安撫你呢?當然是「道歉、閉嘴、聽我說」囉!試著這樣緩解一觸即發的局面:「媽媽,我很抱歉讓你覺得我堅持你一定得穿這件衣服。」、「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叫你一定要去洗澡。」。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技巧四:換湯不換藥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技巧五:善用肢體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
-
2022-05-04 失智.照顧喘息
身心紓壓/親友探訪愛說風涼話!失智症照顧者用「三招」輕鬆對付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條漫長且孤單的路,身邊的親朋好友就算再親近,都不見得能理解近身肉搏的照顧者所面臨的困境和沮喪,甚至還覺得是照顧者太小題大作了。你大概有過這樣的經驗:身為全職照顧者的你向偶爾來「沾醬油」的親友描述失智症患者讓你傷神的行為問題,但這個只跟失智症患者短暫相處的人竟然說:「我看他沒有你說的這麼糟啊!」、「我跟他聊這麼久,他都很正常啊!」這種被質疑甚至被「糾正」的感覺,無疑是照顧路上殘忍的一記痛擊,比起面對失智症患者日復一日的行為挑戰,還更讓人灰心喪志。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幾乎每位照顧者都曾傾吐同樣的心情。他們都說,面對這些「訪客」的質疑,真的會忍不住想回嘴:「說得這麼輕鬆,那你來跟他住住看!」(有時候還真的會不小心直接吼出口。)如何面對惱人的探訪者如果你是必須面對這類探訪者的主要照顧者,請不要害怕說出真實狀況,更不要怕得罪人而不敢說出實話。要知道,時間到他們可以拍拍屁股就走、轉頭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你才是那個二十四小時繃緊神經、身心俱疲的人。你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努力向他們證明你面對的挑戰,因為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不會明白,而清楚這些難處的人就不會懷疑你。你可以開誠布公地跟他們討論訪視的目的,從肯定他們的訪視對失智症患者的正面意義起步,技巧性地帶入幾個他們「義氣相挺」後反而讓失智症患者編出荒唐劇情的例子。用說笑的方式呈現事實,最後從「為他好」的角度告訴他們:「為了避免XX(失智症患者)再出現這種混亂、甚至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後還是不要這樣說/做吧!」畢竟,訪視者可能不在乎主要照顧者的狀況,但至少關心失智症患者,從「為你在意的人好」的立足點出發,探訪者通常比較願意改變。對「風涼話」不要走心很可惜地,沒有親身經歷的人有時依然無法理解,講完這些「風涼話」就走了。留下你一個人,不但要面對照護路上的艱辛,還要被這股委屈、不甘的心情困擾良久,怎麼算都划不來,內心大喊:「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鳥事?!」親愛的,既然我們管不住別人的嘴,不如想想,為什麼這些話聽起來那麼刺耳?如果我們能了解其中心理學上的詭譎,就不會這麼輕易受到影響。畢竟,那不過就是一串風涼話,當成涼風吹過一陣,就算了。很多時候,重點不是別人說了什麼,而是我們聽在耳裡,激化了什麼?我們為什麼會因為旁人的一句話,突然失去內心的平靜與勇氣?很多時候,不是對方的話激起了你的情緒,而是你的解讀挑動了自我捍衛的神經。同一句話有各種不同解讀讓我們看看這個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例子:在商店裡買東西時,結帳的店員擺了張臭臉,跟他說話愛理不理,連跟他道謝都沒反應。如果這種情況讓你不開心,是因為他的態度?還是從他的態度裡接收到的訊息?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在同樣的狀況裡,每個人接收的訊息其實不盡相同。面對這個臭臉店員,有的人心想:「他今天心情很差。」有的人在想:「我哪裡惹到他了嗎?」也有人想:「不想做這份工作就不要做,這什麼態度?」或是:「他一定忙到沒力氣多講話。」更可能有人想:「不說話最好,我也沒那個閒工夫搭話。」不同的想法會讓每個人心裡產生不同的對應感覺。覺得對方心情不好或是很忙的人,牽動的情緒是同理,甚至擔心對方的狀況;想著最好不要跟我講話的人,反而感到慶幸、鬆了一口氣;而覺得對方真是沒禮貌的人,出現的則是生氣的情緒。照顧者「處理情緒三步驟」:就讓我們一起用最容易惹火照顧者的這句話做練習:「他很好啊,沒有你說的那麼糟。」第一步:問自己—聽到他這樣說,我心裡的想法是什麼?「他覺得我在演。」、「他不相信我。」、「他覺得我在博取同情。」、「他覺得我在騙人。」、「他才跟他相處不到半個小時,憑什麼這麼說?」這些都有可能,也都合理,難怪惹人生氣!第二步:問自己—這些是他說的,還是我想的?等等,這些「想法」可從來沒有從對方的嘴裡說出來,我的認知是事實嗎?還是這些只是我的解讀?我為什麼會這樣想?這樣想,對我、對事情有幫助嗎?第三步:他的想法不是我的現實如果很不幸地,這些來沾醬油的訪客真的說出讓你很受傷的話,先讓我幫你拍拍、秀秀,在心裡踢他一腳。但是回過頭想想,還好我們手裡仍掌握著是否被這些話傷害的控制權。既然你才是主要照顧者,你自己知道有多困難,那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批准和認證啊!一般人在大部分時間裡不會注意到浮現腦海的真正想法,因為想法一閃即逝,來不及捕捉,卻會被這個念頭挑起的情緒狠狠擊中。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理論稱之為「自動化思維」或「即時想法」,指的是個體在事件發生時未經加工的第一個念頭。這個第一念頭受到個體本身的自我理解、過去的經歷、價值觀和認知等影響,即時浮現在腦海中,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是事實,但是我們的大腦偏偏會在第一時間認定這個想法就是事實,於是情緒就產生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到來訪的親友說「我看他不錯啊!」時,會一秒被惹怒。但是,如果仔細思考和分析這句話,會發現其實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想法會因此改變,感覺和情緒也就隨之扭轉。(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
-
2022-04-2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者吵著「要回家」怎麼辦?溝通需掌握「三不」與「三意」
當失智症患者說出「要回家」,主要傳達的情緒其實是「不安」。照顧者需要細心聆聽「我要回家」背後的微妙訊息,理解造成不安的可能原因,才能見招拆招。這時需要處理的是他的情緒,而不是現實,所以千萬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爭論現實上,例如「這裡到底是不是你家」、「你要怎麼回家」,而要試著讓失智症患者信任你。當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有足夠的信任和良好的關係時,他才會願意聽你說、對你的「安排」感到滿意。但這不表示照顧者要跟失智症患者一起進入他的現實,或是把他的現實加油添醋地「真實化」。強化他的錯誤現實對他的認知並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更多誤會。因此, 在與混淆記憶和現實的失智症患者溝通時,必須掌握「三不」與「三意」原則。溝通「三不」包括:1.不評論現實2.不承認現實3.不否認現實溝通「三意」包括:1.同意用他的話開頭,當失智症患者說「我想回家」,照顧者可以重複:「你想回家。」也可以用他的情緒開頭:「你現在很擔心、很想回家。」讓他知道你懂,且同理他的心情。 透過「同意」,營造「我是來幫你的,我懂,我跟你一國!」的氣氛,就比較容易得到他的信任,成功跨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2.轉移注意從失智症患者身上盡可能擷取資訊,聚焦在哪些人、事、物或活動能改善他所處的狀況,試著滿足他真正「思念」、「需要」的那樣事物。 可以的話,讓他和掛記的那個人見面或通電話,安撫他的情緒;或提供他習慣的物品,給他安全感;也可以和他討論或進行那些有助於穩定情緒、轉移注意力的話題及活動。如果真的沒有東西可以轉移注意力,就讓他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直接告訴他:「我很需要你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喜歡你跟我在一起!就我們兩個!」接著再引導他一起進行平時他常做或是喜歡做的事。3.創意說到創意,有經驗的照顧者就知道,失智症患者每天創造出來的場景都創意爆棚,照顧者得見招拆招。當失智症患者說想回家時,「創意」和「轉移注意」這兩意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交替使用。 例如,先轉移失智症患者對「要回家」這件事的注意,讓他能靜下來聽你說,或願意配合接下來你用「創意」發想出來的活動。相反地,發揮「創意」引導失智症患者從「想回家」的執念和情緒中跳脫出來,實際上也是要達到「轉移注意」的目的。面對失智症患者吵著要回家的情緒和行為,「溝通三意」就像一套功夫,使用時記得確實運用三意,融會貫通套用在所有情況。不過, 說法和對話內容得根據當下場景和失智症患者的狀況靈活變換,嘗試用不同方法回應失智症患者真正的「需求」或「情緒」。接下來的【對話技巧】部分將針對失智症患者不同的內心「回家小劇場」提出照顧者可以套用的「三意」應對方式。對話技巧: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我要回家」這件事時,我們必須 同理失智症患者「想回家」的情緒,找出他的潛台詞 。說著「我要回家」的失智症患者,內心有什麼樣的情緒?是焦慮、不安、害怕?還是失去掌控的感覺?我們聽在耳裡的,他的抱怨、哭泣、甚至怒罵,其實都是他內在崩潰的聲音,只是他失去了連結因果和表達情緒的能力。照顧者要反覆提醒自己—他會這樣說、這樣做,是因為大腦的記憶和資訊存取功能壞掉了,我們無法改變這一點,但可以探究隱藏的原因,從問題的癥結點下手。(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