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乳房超音波
共找到
83
筆 文章
-
-
2020-11-22 醫療.整形美容
美麗的哀愁/坑坑疤疤隆乳血淚 醫師巧手救援
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徵,也是美麗迷人的象徵。過去,女性因乳癌切除需要重建,或為了追求完美尺寸,隱諱就醫;現在,女性無論什麼原因隆乳,勇於抬頭挺胸,為自我而美。翻開隆乳發展史,是醫術的進步,也是女性意識覺醒的進化。「胸部坑坑疤疤滿是傷口,胸部都不成形了……」幾年前,一名50多歲的華僑回台救乳,找上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莊家榮,患者掀開衣服,雙乳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光滑面植入物,發生莢膜攣縮比率高。這名長年住在美國的患者,20多年前注射液態矽膠隆乳,後來又改放植入物,由於不斷的反覆感染,在美國已做了多次補救,找上莊家榮已是第五次進行隆乳手術。莊家榮指出,「我看了她胸部的傷口,包括乳暈、腋下、乳房下都有切口,就知道患者的乳房狀況不好。」為了解救變形的雙乳,患者直接把在美國的餐廳暫停半年,回台治療。「在美國習慣用光滑面的植入物,但術後不按摩,再加上個人體質的關係,發生莢膜攣縮的比率約10-15%。由於患者反覆感染,乳房的疤痕組織很多,再次隆乳就直接換了霧面果凍矽膠,不只位置容易固定,莢膜攣縮的發生也可以減少。」莊家榮分析。霧面植入物,降低免疫細胞激烈反應。原因在於隆乳手術後,身體為了對抗發炎,免疫細胞會開始準備好作戰,反應太激烈就會產生莢膜攣縮,但霧面的紋路可破解此狀況,組織與霧面紋路的親密貼合,讓身體慢慢適應外來物,也讓免疫細胞與植入物和平相處,大約三個月後植入物就能與組織融合完成。因此,莊家榮幫這名美僑患者進行了四小時的重建手術後,也提醒患者術後不能立刻按摩,得讓霧面果凍矽膠固定,等到植入物與身體慢慢貼合後,3到6個月後再揉壓、拍胸、擠乳溝,甚至壓胸睡覺,就能愈按愈軟了。患者在台追蹤半年,回美國後一年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患者的重建工程才算結束。須進行二次隆乳,多因嚴重莢膜攣縮。會發生二次隆乳或多次隆乳的情形,常源自於嚴重的莢膜攣縮,莊家榮解釋,有四個原因會造成莢膜攣縮,一是皮膚有感染造成植入物也延遲性感染,二是患者體質關係,三是手術後出血較多,乳房持續血腫,四就是對植入物排斥。但對醫師來說,進行二次隆乳,就像瞎子摸象,「我們都不是患者的第一個主刀醫師,病人的手術過程及放入什麼植入物,我們不知道,患者更不會拿著病歷資料,來找後續幫忙收尾的醫師,因此,我得從外在傷口開始觀察起,甚至得邊開刀邊看狀況。」莊家榮開業15年,對於二次隆乳仍戰戰兢兢。二次隆乳三關鍵1. 找尋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由於術前醫師幾乎不知道患者以前發生什麼事,因此,要找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再次手術比較安全。2. 植體可選有霧面的美人魚水滴型莢膜攣縮是圓周型攣縮,會包住整個圓形植入物,以美人魚水滴為例,是模擬乳房外形3D立體滴狀,不是圓形,可以破壞攣縮的原理,減少攣縮的可能。3. 若感染太嚴重,不適合二次隆乳若乳房皮膚已有破皮、發膿,感染嚴重,建議將植入物取出,休息3-5年,讓身體恢復後再重建。要美也要健康 隆乳前記得做乳癌篩檢女性尋找美麗自信的同時,不要忘了在做「假」之前,得關心「真」乳的健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暨癌症中心主治醫師張智皓建議,隆乳前必需做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因為一旦隆乳後,乳房的結構會永久性的改變,植入物放置的位置有時候會造成超音波死角,或自體脂肪隆乳處理不佳形成鈣化點,都會造成影像上的誤判,可能延誤病情。術前進行乳癌篩檢也讓張智皓發現兩名乳癌患者,他強調,「術前篩檢的好處是,若有腫瘤或鈣化點,可用先進的微創腫瘤切除術,以單一0.5公分的傷口將腫瘤完全取出,化驗沒問題再行隆乳手術,對乳房的長遠健康更有保障。」
-
2020-11-14 癌症.乳癌
乳房攝影檢查不舒服 只做乳房超音波可以嗎?醫師圖解
超音波的技術原本都掌握在海軍手上,或運用於工業技術發展,大概於1950年代開始,醫學開始採取超音波的技術來做各種檢查。現在準媽媽們做產檢時,總會從超音波影像中看到貝比的頭部、小手手,並存留下各種可愛的影像。如果吃完大餐後容易右上腹痛,醫師會安排腹部超音波看看是否膽結石正在作祟。另外一個女性朋友們應該要定期做的超音波檢查就是「乳房超音波」,而且是從30歲以上就應該定期檢查。目前國健局有補助45歲以上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而非超音波,因此很多民眾並不知道乳房超音波的重要性。然而,多數台灣女性的乳房較緻密的,會影響到乳房攝影的判斷率,所以,並不是攝影說沒事就沒事。還有,乳癌是發生率最高的女性癌症,甚至台灣女性的乳癌發生時間還比外國人都還來得早,最好別等到45歲以後才開始檢查,而要在「三十而已」的年紀,就開始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 乳房超音波檢查大概是怎樣做的呢?當要做定期檢查時,大家最怕「這個檢查不舒服」!讓人打消一年報到一次的念頭。做乳房攝影時,技術師會用壓克力板夾住患者的乳房,左右夾一次,上下夾一次,被夾過的人常覺得痛得不得了而超有陰影。不過,好消息來了,做乳房超音波不會那麼不舒服!患者躺在檢測床上,醫師會擠上一些凝膠,拿超音波探頭微微壓迫乳房,並從不同方向滑過,以確保了解每個位置的乳房狀況。若看到有疑慮的東西,醫師可操控探頭,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用多個平面的影像得出空間感,了解腫瘤的型態。○ 做乳房超音波,要怎麼知道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呢?乳房超音波是可以用來區辨腫瘤的。像一開始乳房超音波發明後,就是先用來區辨乳房裡的纖維囊腫與其他實心腫瘤的。■ 纖維囊腫纖維囊腫是發生率很高的乳房良性變化,代表乳腺裡有液體蓄積,就像一顆顆水球一樣,也有人會稱此為水瘤、水泡,大概都是類似的意思。在超音波下,乳房纖維囊腫會呈現為一顆有明確的範圍的腫塊,壁很薄,內容物沒有回音,這顆看起來都是均質的黑色,但腫塊後方有很亮白的回音。假使這些條件都符合,就可以認定為纖維囊腫。假使乳房超音波發現患者只有水泡的話,不管是有一顆,還是有五顆、六顆,這些人就與檢查起來完全正常、沒有腫瘤的人一樣,一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然而,有的纖維囊腫會被稱為複雜性的水泡,例如是超音波下發現很多微小水泡聚集在一起的區域,或水泡裡有分隔,這類型的變化就會帶些許惡性機會,即使惡性機會很低,醫師很可能會請患者約半年就要追蹤一次。■ 良性實心腫瘤的特徵假使在超音波下,腫瘤看起來不是水泡,而是實心的樣貌,就要更注意是否有惡性的樣貌。如果我們在乳房超音波下,發覺這個腫瘤是個漂亮的橢圓形,而且扁扁長長,也就是寬度比高度來的長,與周邊有明確清楚的界線,超音波迴聲紋理顯示內容物呈現很均質,就會讓人比較放心。當具備這樣的特質,其最有可能是纖維腺瘤,無論摸得到或摸不到,應該可以先用追蹤的方式,三到六個月後再看腫瘤是否有變化即可。如果腫瘤長大、形狀變了、裡面內容物性質變了、或長的很快速,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檢查方式。■ 惡性實心腫瘤的特徵那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腫瘤模樣呢?假使在乳房超音波下,腫瘤形狀長的尖尖刺刺,看起來並不圓滑,反而像長角出來,且腫瘤長的比較「高」,或說高度大於寬度,或腫瘤後方拖了一條長長的黑影尾巴,代表腫瘤很實心,讓音波難以穿過,都是不好的特徵。講白一點,就是「這個有可能是乳癌」。這時醫師會建議較短的時間就追蹤一次,或直接換方法檢查(像是加做個乳房攝影),或直接做個切片,取出一小部分的腫瘤組織化驗。○ 每次看完醫師都跟我說再追蹤,那是什麼意思?其實不可能我們做了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沒事後,就確保以後的四十年、五十年,都不會得到乳癌吧!事實上,隨著我們身體的組織在退化、老化,與體脂肪的堆積、酒精的攝取,再加上本身的基因,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機會。所以,就算是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結果是正常,完全沒長什麼嚇人的東東,隔年還是要繼續保持定期檢查,一年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的好習慣。當部分的人因為過去檢查結果正常而掉以輕心時,有另一部份的則會為長了東西而非常、非常地擔心,在診間我們常聽到這樣的主訴:「有位醫師說我乳房有長東西,可是應該是良性的水泡、纖維囊腫,一年後再檢查就好,但這樣講讓我好緊張,我想到乳房裡面有東西就覺得坐立難安,難道不能三個月就檢查一次嗎?我想要今天就確定我長了什麼!」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乳房超音波是如何判斷腫瘤特性的,而經過這樣的判斷後,醫師會做出超音波的結果分級。第一級代表沒有任何問題。第二級代表僅有良性發現,如果全是乳房纖維囊腫的結果就會屬於第二級。無論結果是第一級或第二級,大約都是一年再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即可。分在第三級的話,代表有些發現,但應該屬於良性變化,在此階段發展成乳癌的機會較低,但建議患者仍要比較密集性地追蹤,約三到六個月就要再做乳房超音波,看看腫瘤的生長與變化。如果分在第四級的話,就會建議要直接做切片檢查了,才能確診知道腫瘤是否為惡性。第五級則是在影像上就已經高度懷疑為惡性的案例。第六級則是已經經過切片證實為惡性腫瘤的案例。還有另外一個分級則是第0級,這代表在超音波下有些問題需要其他影像檢查的輔助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通常得到這樣結果的人需要去加做個乳房攝影。○ 對於乳房超音波,你該知道的幾件事◆ 如果你覺得乳房痛,或自己摸到乳房硬硬的,感覺不太對勁兒,不確定是否是不好的東西,這時檢查首選就是乳房超音波。不過,如果你的乳房到處都痛,或是週期性的乳房疼痛,請先不用太緊張,這類型的乳房痛大概不是腫瘤引發的,可以先參照「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圖文分析」一文。◆ 如果本身正在哺乳,或剛好處於懷孕中的狀態,而有摸到任何乳房硬塊感,或乳房某處感到疼痛,其檢查首選也是乳房超音波。哺乳時,媽媽們的乳房會出現一些因乳汁積存而導致的併發症,像是乳囊腫、乳房膿瘍等麻煩的問題,務必及早發覺,及早處理。◆ 如果發現乳頭出現分泌物,尤其是單邊、單孔冒出來的,還帶有血色、咖啡色,或非常透明的話,就無法單純僅靠作乳房超音波找到答案,需要乳管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的輔助,了解是否為乳突瘤在作怪。可以參照「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一文。◆ 如果第一次乳房檢查就發現有讓人感到疑慮的腫瘤,請先別驚慌,一步步接著檢查。通常醫師會建議在短期內追蹤,或加做乳房攝影等其他檢查,或是直接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做抽吸或切片,取得組織後於顯微鏡下檢驗。可以參照「摸到乳房腫塊,怎麼辦?」一文。◆ 想確定自己對乳癌的觀念對不對,你可以看看「破解乳癌八大迷思」一文!女性務必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我們的身體會退化老化,組織都會持續地改變,即使是原本良性的纖維腺瘤,也是帶有些許機會變化成惡性。惡性腫瘤也常常是突如其來,不通知一聲就猛然冒出來的,固定規律地檢查才有助於我們早日發現任何不好的東西,並即時接受治療。原文:
-
2020-11-06 癌症.乳癌
女性殺手——乳癌,尤其有家族史的要特別注意!
在最新的國健署統計,女性的惡性腫瘤——乳癌,在全國女性發生率排名是第一名,致死率排名是第四位。在以前男醫師的比例相對多,許多年長女性可能會諱疾忌醫,導致許多病患都拖到病情惡化時才就醫。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乳房檢查越來越普及,但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 提醒大家要有一個觀念——檢查不代表治療,有些人雖然規律地做檢查,但是仍有可能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就難以接受。罹癌的原因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可能因為家族遺傳,無論如何,定期的檢查還是有它的必要性。且越早發現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少,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抗癌症的方式越來越多,也提倡精準醫療,無論是副作用或是傷口,都能夠降得越來越低。檢查不代表治療癌症的分期:大部分的癌症都分為四期,第一期的乳癌:五年的存活率高達 95.6%,雖然檢查不代表治療,但是早期檢查發現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好。 ⠀如何遠離乳癌?1.戒掉抽菸、喝酒的惡習,乳癌與荷爾蒙有關,而荷爾蒙的調節又與油脂有關,因此避開高油脂飲食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2.可以自我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3.有研究顯示 30 歲以前生育第一胎,有機會降低罹患如癌的機率。罹患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家族有乳癌病史◎初經早、停經晚,指的是 12 歲以前初經來潮,55 歲以後才停經。 ⠀◎建議女性30歲以後,每一到兩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0 歲以後加做乳房攝影。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0-02 癌症.乳癌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
網路傳言「乳房X光攝影可能會增加乳癌或甲狀腺癌的罹癌風險」,這是真的嗎?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劉宗瑀醫師表示,乳房X光攝影所接觸到的放射線劑量低,單次僅約0.7毫西弗,屬於相當安全的癌症篩檢方式,且若能定期每兩年接受檢查一次可及早發現乳癌病灶,及早治療即可有效大幅降低乳癌的死亡風險。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可用以偵側乳房組織中是否存在鈣化點或微小腫瘤,若能早期發現異狀、早期治療,將能大幅降低乳癌死亡風險!然而,不少人會擔心乳房受到X光照射,是否可能增加組織癌變的風險呢?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指出,單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所接受到的放射量僅約0.7毫西弗劑量,仍遠低於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1.62毫西弗;此外,美國保健物理學會亦指出,每年人體接受低於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並無明顯的致癌效應,因此民眾可無須過度擔憂。劉宗瑀醫師表示,相較於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可以觀察到乳腺結構是否對稱、是否具有異常的鈣化點,尤其針對摸不到、無症狀的微小異常組織更適合以乳房X光攝影以早期發現病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透過乳房X光攝影,可降低2至3成的乳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也提出台灣研究證實,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有效發現早期乳癌病灶,且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劉宗瑀醫師叮嚀,許多乳癌患者會擔心罹癌就必須切除乳房,但其實乳癌早期治療選擇多元,早期治療可望透過放射治療或局部手術以保留乳房的完整性,但實際治療方式仍須經由醫師評估處置,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預期與擔憂,積極接受治療才是重拾健康的良方。乳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腫瘤外科、乳房專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 劉宗瑀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22 癌症.乳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台大引進超級電腦助乳癌診斷
乳房超音波是常用來發現和早期診斷腫瘤的檢測方法,但是大量的影像資訊讓醫師需耗費許多時間閱片,若使用AI(人工智慧)輔助,就能在一秒內快速完成閱片程序,且偵測準確度達95%。然而發展AI,需要有強大的電腦運算能力,因此台大醫院引進新一代的AI超級電腦,藉由大量的運算能力處理巨量複雜的臨床影像和文字資料,提升智慧醫療發展。台大醫院今年2月成立智慧醫療中心,院長吳明賢表示,智慧醫療是未來醫療發展重要的主軸,尤其是在AI的應用是台大未來五到十年的重點。而智慧醫療的四個區塊,台大原已含括資料、人才、臨床轉譯,只差「運算力」。因此台大醫院耗資新台幣約1700萬引進兩套AI超級電腦系統DGX A100,預計可提升處理醫療影像的速度可提高兩倍效能、語言處理提升五倍效能,若搭配基因運算軟體則可提升2.25倍的效能。其中,台大將AI系統應用於輔助乳房超音波診斷,減少醫師閱片時間並提升準確率。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過去乳房超音波必須一邊掃瞄一邊看螢幕上是否有任何懷疑的腫瘤,一一記錄、一一拍照,但若是醫師經驗不夠或是不夠專注,則可能遺漏。新的掃描方式,則是一次性將全身做詳細掃描,透過AI系統可在一秒內快速閱讀完大量的影像,並定位出腫瘤可疑的位置,偵測準確度達95%、良惡性診斷準確度則將近九成。台大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則表示,目前AI系統在醫療上除了輔助影像診斷,也輔助偵測,不僅提升準確性,也改變醫療流程,加快速度。他舉例,過去送到急診的病人可能有腦出血,由急診醫師開立檢查,影像醫學部醫師則病人依照順序一個一個閱片,可能不會第一時間看到急診病人的資料。但透過AI系統,可以直接挑出危急病人,讓影像醫學部醫師在第一時間可以快速判讀,並將診斷結果回傳給急診醫師進行診治。除此之外,台大醫院也利用AI開發出肺結自動偵測系統以及心臟主動脈鈣化/脂肪全自動分析AI模型。吳明賢表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大數據就像是石油,而開採石油需有良好的工具,尤其基因定序就像無字天書,利用AI系統可快速從中找出脈絡,進一步做到精準健康、精準醫療。
-
2020-08-19 癌症.乳癌
乳房自我檢查要在月經來後一星期! 懷孕、哺乳期更不可輕忽
39歲的張小姐,4年多前在右側乳房摸到有一顆大小約1公分的凸起腫塊,其外觀完整,邊緣平滑,以手術治療,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今年年初在同側乳房再次摸到有凸起腫塊,自覺比之前大,但正值懷孕期間,擔心孕期治療會影響胎兒,直到生產過後才就醫。就診後,初步檢查腫塊大小約有4公分,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認為接近5公分的腫瘤,且部分邊緣不平整,建議手術治療,術後化驗為管狀腺瘤。乳房有硬塊不一定是腫瘤 纖維性腺瘤佔良性乳房腫瘤纖維性腺瘤多數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管狀腺瘤為罕見的良性乳房腫瘤,約佔良性乳房腫瘤的0.13~1.7%;而良性乳房腫瘤中最多的是纖維性腺瘤,約佔80~90%。有腫塊一定是腫瘤?劉國威說,女性乳房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為了之後哺育需求,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有時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因此,在診斷時除了觸診外,也會配合超音波檢查,辨別內部組織構造。 定期乳房自我檢查 月經後一星期、停經女性及孕婦每月固定一天他建議,女性應該要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腫塊,早期治療。可在月經過後一星期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一天檢查。而就算是孕婦,也別忘記乳房自我檢查。檢查時先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看有無分泌物流出。若是正處於懷孕期或哺乳期,可能會有乳汁分泌,其餘時間應該沒有分泌物。然後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接著身體平躺,左手放置頭下,以右手檢查左邊乳房內側,將左手平放身體旁邊,檢查左邊乳房外側,同樣的方式檢查右邊乳房。 發現乳房出現異樣腫塊 應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劉國威指出,若發現異樣的腫塊,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倘若確認為乳腺阻塞引起,可透過局部按摩熱敷、切開引流、局部手術等來排除腫塊,並配合抗生素治療。若確診為腫瘤,治療上,腫瘤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可暫時觀察密切追蹤;超過2公分或邊緣不平整的腫瘤,因惡性可能性高,會建議儘早手術切除並病理切片檢驗,以利早期治療。劉國威提醒,許多女性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時,會猶豫是否要就醫,擔心影響胎兒或是餵奶。乳房超音波是屬於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儘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媽媽的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
2020-08-17 癌症.乳癌
洗澡摸到乳房有硬塊 微創手術切除良性腫瘤不影響外觀
「醫師,我的乳房有硬塊,怎麼辦?」新竹一名25歲陳姓女子無意在洗澡時發現右側乳房有硬塊,因害怕而到醫院求診,醫師觸診時,發現右側乳房明顯有一腫塊,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右側乳房外上方約有2.4公分的腫瘤,邊緣平整,無明顯血管供應,再經過細針抽吸後發現為異常細胞,醫師以乳房腫瘤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只有約0.3公分,完全不影響乳房外觀,開完刀即可回家,不需住院,目前陳姓女病患已回復正常生活,持續追蹤。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的發生率在近10年來成為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乳癌也佔婦女癌症死亡排名的第4位,45至49歲為國人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指出,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切除,但往往會留下2至4公分的疤痕,術後外觀較差,若患者有蟹足腫,過度增生的疤且會痛體質,疤痕將更為明顯,且許多病患的乳房良性腫瘤一長就是好幾顆,若以傳統手術切除,有時須開幾個傷口才能將腫瘤移除乾淨,導致乳房外觀「千瘡百孔」。而此次手術採用的乳房微創手術,是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腫瘤切除,可藉由移動探針來移除2顆以上的腫瘤,並且只要1個0.3公分的傷口即可,不需增加傷口,即可移除3公分以下的腫瘤,術後恢復時間較短,也不易有傷口感染的問題,並擁有較佳的術後外觀,適合腫瘤小於3公分、良性腫瘤,及有蟹足腫體質的病患。古君平也提醒,女性從20歲開始做自我檢查,40歲以上女性,每2年交替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至於乳癌高危險群婦女,應與醫師討論,何時開始定期檢查。
-
2020-08-16 癌症.乳癌
乳房腫塊自摸檢查有盲點! 辨別良性、惡性這1個動作很重要
「天啊!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我還這麼年輕!這種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在我的身上!」34歲的張小姐,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發現左側乳房的內下側有一處約1.8公分的異常影像,在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該處疑似為乳房腫瘤且邊緣不規則,後續經由乳房外科醫師病理切片確診為罹患乳癌第一期。乳癌為台灣女性頭號殺手 平均罹患年紀提早歐美國家10年「乳癌」是台灣女性頭號殺手,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一位、女性主要癌症死因排名第三位,每年新增超過萬人確診。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歐美國家大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但國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相較於歐美國家提早了約十年。以國人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為52歲,106年國人50歲以下女性罹患乳癌的人數共有5,282人,佔罹患乳癌總數約33%;再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年報,國人女性罹患乳癌發生總個案數為15,834人,依照年齡區分雖大多數為50歲以上族群,但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的女性罹患乳癌也不在少數,有1,212人。 曾有纖維腺瘤者 罹患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近2倍風險 「我以為這個硬塊只是跟我大學時期曾經發生的乳房問題一樣狀況!摸起來的感覺也很像,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張小姐在與醫師諮詢中,透露她曾在就讀大學2年級某天洗澡時發現有腫瘤硬塊,當時曾接受手術開刀取出,經病理檢驗後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這樣的經驗也導致讓張小姐輕忽乳房的病變。 根據統計,曾有纖維腺瘤的人,後續發生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3~1.9倍的風險。若纖維腺瘤內有囊腫、硬化性腺病、微小鈣化、乳突樣變化,則乳癌發生率為一般人高達3.1倍。 辨別乳房硬塊是良性或惡性 定期篩檢揪病灶 若想分辨乳房腫塊為良性的纖維腺瘤或是惡性的乳癌腫塊,往往無法單以觸摸感覺來判斷良惡性,若只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沈彥君建議,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交由專業醫療的揪出可疑的病灶,可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目前乳房常見的影像檢查方法有: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因國人女性大多為緻密型乳房,年輕女性常是乳房組織密度較高,40歲以下女性建議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一線乳房檢查的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乳癌家族史、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可再提高診斷率。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房健檢該用哪一種? 醫:依年齡做選擇 
-
2020-08-08 癌症.乳癌
不願接受治療而延誤病情?「斷開鎖鏈」郭美江牧師,乳癌驟逝真相揭曉
曾在基督教台北純福音教會演講的靈恩派牧師郭美江,4日於淡水馬偕醫院過世,享壽67歲。傳出郭美江不願意接受治療而延誤病情,並非事實,她並不是不願意接受治療,而是罹患乳癌卻發現太晚。據指出,郭美江7月初發現身體不適,就到部立桃園醫院就醫,發現是晚期乳癌但已多處轉移,她積極尋求治療,並轉診到淡水馬偕醫院住院,希望努力一試。可惜還未開始療程,就在8月4日病逝。郭美江曾因宣揚基督教神蹟創下「信耶穌得鑽石」、「同性戀是個網羅」和「我奉主耶穌名,看我拿勝利寶劍斷他魂結,阿們斷開鎖鏈」等傳教台詞,在網路上一度爆紅,讓她因此一夕成名。病逝消息一出,各界紛紛留言哀悼。知情人土指出,外界指摘郭美江因信仰而拒絕就醫是錯誤的。她是考慮經濟因素才延誤就醫,等到全身不舒服去就診,已然是晚期乳癌。事實上,她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後,並沒有放棄希望和醫療,反而透過禱告確信,「醫療照護也是上帝給的恩賜」,所以才在醫界朋友的協助下,由部立桃園醫院轉診到淡水馬偕醫院。至於外傳她入住安寧病房也是失真的,她轉診到淡水馬偕後,經評估病情嚴峻,但郭美江和女兒仍與院方討論積極治療的可能。可惜,在治療開始前,她就因肺轉移等併發症辭世。從確診到過世才一個月。醫:乳癌早發現早治療,存活率高乳癌如何早期發現及治療?台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亞衡表示,目前台灣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女性從發育生長期,就開始進行乳房自我檢查,若有發現乳房有不尋常的改變,應立即就醫,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診斷,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高。張亞衡指出,目前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的女性,有提供每2年1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女性朋友應定期接受乳房篩檢。當健康檢查經由乳房觸診發現有硬塊時,就應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進一步診斷排除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或是確診。一般人摸到乳房有硬塊時,腫瘤大多已長到約1.5公分至3公分大小,乳癌期別在2B或第3期,有淋巴轉移,因此愈早發現、及早治療最好。現今乳癌治療的藥物很多,即便是晚期乳癌,也不應放棄積極接受治療,仍有延長生命存活的機會。
-
2020-07-22 癌症.乳癌
乳癌不可輕忽 3D乳房斷層攝影減疼痛升準確率
嘉義縣38歲蔡小姐因媽媽是乳癌病友,自己非常注重乳房健康,日前趁公司提供健康檢查福利,到嘉義長庚醫院安排新式3D乳房斷層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發現0.5公分的病灶,切片後證實是惡性腫瘤,幸好發現得早,術後不到一個月就恢復正常生活,後續只需定期追蹤。衛福部最新公告統計資料,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台灣婦女好發年齡高峰期約在50歲,且有年輕化趨勢,但傳統2D乳房攝影需加壓將乳房夾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讓許多婦女因疼痛不願受檢,3D乳房斷層攝影可減少乳房約40%的壓力,大大減少壓迫疼痛的感覺。嘉義長庚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陳書恬表示,「3D乳房斷層攝影」會在單側乳房分別記錄25張影像,從斷面影像來判斷,病灶可更容易被發現,比傳統2D乳房攝影只用一張影像,提高乳癌在緻密乳房的偵測率41%,減少偽陽性及20-40%複檢率。陳書恬表示,3D乳房斷層攝影加上新式3D電腦導引切片系統,能比傳統2D乳房攝影更快速、有效率定位病灶,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病灶切片,切片傷口僅0.5公分,另可選擇配合真空抽吸系統取得更完整的組織檢體,門診手術不需住院,傷口復原時間快,可在短時間內以最微創的方式完成切片檢查。陳書恬建議,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及年齡45歲以上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或超音波檢查,乳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婦女朋友在家也可進行每月自我檢查觸診,若觸摸到腫塊或本身為高危險族群,應積極接受進一步檢查及後續治療。
-
2020-07-15 癌症.乳癌
醫師教你算你罹乳癌的風險有多高!想遠離乳癌,首先改掉這個習慣
6月國健署剛公布「二○一七年癌症發生資料」,多數癌症發生率上升,其中女性乳癌在發生人數及發生率上均位居第一,比前一年新增一千二百多人。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分析,人口老化、國人生活習慣改變、肥胖率增加,都會提高乳癌風險。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表示,臨床上最常看見的女性肥胖原因,其實不是不愛運動、或是嘴饞,反而是「吃剩菜」。尤其是家庭主婦,喜歡為家人準備豐盛的三餐,也因為看家裡飯菜常常剩一兩口,丟掉太浪費,所以都會自己將剩菜吃掉,吃久了都吃到身上去了。而張金堅也教大家用衡量肥胖程度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來推測自己罹患乳癌的風險有多高:乳癌罹患風險檢測.BMI數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17%;.BMI>30,罹患乳癌風險增加37%;.BMI>35,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近60%女性應維持健康體態在18.5≦BMI<24有乳癌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飲酒、長期接觸荷爾蒙產品、未曾懷孕哺乳、初經早或停經晚等,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善用乳房篩檢的三大利器有利降低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應安排一次乳房影像檢查,特別是高危險族群都該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乳房檢查包含: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只要及早發現,第一期或第二期的五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四期才被發現,五年的存活率僅約28%。
-
2020-07-10 科別.婦科
乳頭濕疹久未癒 小心「柏哲氏病」上身
宜蘭一名65歲婦女因單側乳頭出現搔癢、發紅與潰瘍等症狀多月,藥物治療無效而前往羅東博愛醫院就醫,醫師診視後安排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核磁共振檢查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經乳頭切片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羅東博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覃紹殷表示,柏哲氏病實為皮膚裡面的腺癌,可能發生在腋下、乳房、會陰及肛門周圍,只有少數約百分之1到4.3的乳癌病人同時合併柏哲氏病,但絕大多數乳房柏哲氏病病人,就診後都被檢查出得了乳癌,因此與病人充分溝通後,該婦人採外科手術切除全部乳房,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後病理化驗證實為乳房原位癌。羅東博愛醫院表示,炎炎夏日,隨著天氣越來越悶熱,相信很多女生都曾面臨類似的困擾,突然感覺乳頭乳暈癢癢的,突如其來的搔癢發生在如此私密的部位,讓人想抓也不是,不抓又難以忍受,但如果症狀持續2周以上,必須就醫檢查是否罹患「柏哲氏病」。覃紹殷指出,乳頭搔癢大部份的情況是良性問題,如有做好適當的皮膚清潔,偶爾出現乳頭搔癢,並無伴隨脫屑或發紅等表現,女性不需過度緊張,這種情況多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物或衣物刺激所引起類似濕疹的反應,大部份可以自行痊癒,但若女生出現乳頭頻繁搔癢感,伴隨脫屑、發紅、滲出組織液等症狀,此時應就醫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通常使用藥物治療後,搔癢以及濕疹情形便會好轉,若用藥超過2周以上症狀仍無好轉,就需特別留意了,金種罕見乳房疾病「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其存在代表著乳房可能已發生了癌症,主要病徵就是乳頭乳暈及周圍皮膚搔癢、脫屑、糜爛、分泌物及結痂等類似濕疹的症狀。博愛醫院表示,若及時檢查得知柏哲氏病,大多數病人可以在乳房原位癌階段時便被發現,並得到立即治療,而乳癌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根據術後結果,再搭配荷爾蒙治療、化療、放療或者標靶治療。早期乳癌病人,經過適當治療後普遍預後良好。因此,院方提醒,女性朋友們留意自身的身體狀況,若發現單側乳頭乳暈長期搔癢、發紅,甚至出現糜爛或常有鱗屑狀痂皮附著,塗抹藥物後仍舊未改善,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
2020-06-18 癌症.乳癌
乳房長腫塊 竟是罕見管狀腺瘤
女性注意,乳房如果摸到有突起物,可能是腫瘤,應立即就醫檢查。39歲張小姐,4年多前在右側乳房摸到有1顆凸起腫塊,後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其外觀完整,邊緣平滑,大小約1公分,隨以手術切除,化驗為良性上皮性囊腫。不過去年下半年時,張小姐在同側乳房再次摸到1顆凸起腫塊,並自覺比之前大顆,但因正值懷孕期間,擔心是懷孕時期的變化及後續治療會影響胎兒,故直到生產後今年初才就醫安排超音波檢查,發現是罕見的管狀腺瘤,雖約4公分大但所幸是良性,故再次以手術切除。收治張小姐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劉國威表示,一般來說良性乳房腫瘤分為兩種,常見的是纖維性腺瘤,約佔80至90%,而張小姐的是罕見的管狀腺瘤,僅佔良性的0.13至1.7%,因個案數極少,這也是他行醫近30年來臨床上首次見到。而惡性乳房腫瘤的話,常見的是浸潤性乳管癌,其發生於乳管,它們會穿過乳管壁侵犯乳房之脂肪組織,並進一步擴散到身體其他的器官,占了乳癌的約80%。管狀腺瘤是否跟基因或懷孕有關?劉國威說,臨床上原因仍未知。不過女性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日後哺乳,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不過有時因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因此在診斷時除了觸診外,也會配合超音波檢查來辨別。另外,女性自我檢查也很重要。劉國威說,女性可在月經過後一周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找一天檢查;請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然後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劉國威說,乳房超音波屬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盡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女性健康。
-
2020-05-28 癌症.乳癌
恩主公新門診大樓 引進無死角3D乳房超音波
新北市三峽恩主公醫院新門診大樓25日落成營運,恩主公醫院院長吳志雄表示,投入全新軟硬體醫療設備,導入智能化科技,引進3D立體乳房超音波,能夠全方面檢查避免死角,設置門診、住院專屬App,即可獲得自身健康、掛號及看診資訊等。恩主公醫院門診大樓緊鄰原有的復興、中山醫療大樓,將病房大樓與門診空間確實分開,1樓為批價、掛號、藥局,2樓到4樓為西醫門診,3樓提供放射檢查服務,5樓為病檢分離的高階健康管理中心,6樓設置化療專屬空間、B3放射腫瘤科引進最新醫療儀器設備直線加速器。吳志雄指出,新引進的3D立體乳房超音波,比傳統只能拍攝照到的部位更全方位,從內、外到腋下都無死角。此外,核磁共振的孔徑也比以往的60公分,擴大到70公分,加上環境、燈光設備,降低讓健檢民眾恐懼。吳志雄表示,門診大樓成立後,原先病房大樓的空間像是2樓門診,改為60床的洗腎病床,擴大胃鏡、內視鏡室,而原本的洗腎病房則是改為12床單人病房,同時也增設4床安寧病房。吳志雄也說,醫院設施智能化,在單人、雙人病房設有床邊系統,醫生以名牌靠近機器,就可以了解該病患的健康資訊、心電圖等,而患者也可以按透過螢幕點選衛教。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13 癌症.乳癌
最易得乳癌的10大危險因子 該怎麼檢查醫生教你判別
十多年來,乳癌一直是我國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死亡率也高居第四名。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這些年來逐步上升,大部分的病患都集中在45-69歲這個區間,且從2011年起,每年皆已超過10,000名個案罹患乳癌,也有約2000名個案因此死亡,對婦女健康威脅已不容忽視。政府自2002年開始提供乳癌相關篩檢,並逐步擴大對象至45-69歲婦女或二等親內血親具有乳癌病史的40-44歲婦女。實證顯示,大規模推動乳房X光攝影作為乳癌篩檢,可增加早期乳癌的發現率,進而使乳癌的死亡率降低2-3成。臨床上,乳癌常見症狀包含:乳房有腫塊但無觸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外型有局部或全面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及腋下區域有腫塊等。以上症狀可透過乳房自我檢查來發覺,但每個人乳房組織緻密程度及手上感覺不同,早期病灶可能也尚未形成摸得到的腫塊,為了能更早發現病灶,乳房X光攝影已被廣泛使用,以發現尚無症狀的病灶,避免錯過對付乳癌最好的時機。哪些婦女屬於乳癌的高危險群呢?◎乳癌家族病史◎個人乳癌病史◎個人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病史◎初經早(12歲前)/停經晚(55歲後)◎未曾生育◎未曾哺育◎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過度肥胖/攝取過多脂肪乳癌的可能的危險因子◎口服避孕藥◎更年期荷爾蒙補充雖有上述危險因子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不過大部分的乳癌患者仍是沒有已知危險因子的。目前的乳癌篩檢採取的是乳房X光攝影檢查,具體作法是用透明壓克力板固定並夾住乳房(如:圖一),將乳房壓扁固定,減少組織厚度以利X光攝影。組織變薄後,小腫瘤較不會被很厚的正常組織遮住。乳房X光攝影可以看出乳房中的微鈣化點(如:圖二)或腫塊等局部結構異常。但若在乳房X光攝影中發現鈣化點,則不一定是由乳癌細胞所導致,可能導致鈣化的原因還包含了血管鈣化、纖維腺瘤鈣化、擴張乳管內鈣化、及囊腫內鈣化等等。如上所述,雖目前影像檢查已非常進步,但仍有其限制,故未能作為最後診斷的依據,且有時存在灰色地帶,故美國放射醫學會(ACR)發展出一套分類(BI-RADS),以助於臨床上正確地溝通。美國放射醫學會以BI-RADS 分類,釐清影像檢查灰色地帶診斷的依據◎若對鈣化點需要看得更清楚,或有可疑的結構扭曲或腫塊需使用超音波幫助判斷(BI-RADS 0),則可以視狀況安排乳房X光放大攝影或乳房超音波做進一步確認。◎若認為可能為良性病灶(BI-RADS 3),則可以考慮6個月後追蹤檢查。◎若懷疑為惡性腫瘤(BI-RADS 4或5),則會建議接受穿刺或切片取得細胞以確立診斷。目前政府提供的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條件◎45-69歲婦女,每2年1次◎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最後要提醒您,除了可每月進行自我乳房檢查,符合乳房X光攝影受檢條件的婦女,宜依建議接受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流程圖
-
2020-04-14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不用怕 醫生幫你破解迷思
近年來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乳癌的治療選項也愈來愈多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醫師表示,確定診斷後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與患者的期望來擬定治療策略,總體來說乳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患者不見得一定要先進行手術,或先進行化學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腫瘤、健康狀況而做不同的建議。由於治療選項越來越多元,若患者及早治療並與醫師密切配合,有機會達到不錯的治療成效,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已經可以超過九成。乳癌手術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嗎?莊捷翰醫師指出,乳房是重要性徵,過去的乳癌手術會將整個乳房和腋下淋巴摘除,對外觀影響較大,常對患者造成心理壓力,且因疤痕、淋巴水腫使上肢功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目前台灣的乳癌手術,大約7成左右為乳房保留手術,是近年來乳癌治療的趨勢。患者能否接受乳房保留手術,醫師需評估以下條件。首先,是否能成功地切除病灶,且不影響乳房的外觀,患者乳房之體積較小且腫瘤佔整個乳房的比例過大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會有難度,可以考慮先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腫瘤若能縮小到一公分甚至更小,就有機會做乳房保留手術。再者,乳癌腫瘤位置若位在乳頭正下方或乳頭邊緣,容易影響到整個乳管,乳頭可能需要進行切除,較不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另外,乳房保留手術不適用於多發性乳癌患者,若同一個乳房有多顆乳癌,可能就要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乳癌手術不只有針對乳房,還有處理腋下淋巴結,當所有腋下淋巴結都被清除後,患者上肢很容易淋巴水腫,其比例高達10-30%。為了減少諸多併發症,醫師目前會進行前哨淋巴結採樣,也就是在手術當中以染料或輻射線偵測,找出乳癌最有可能轉移的幾顆「前哨淋巴結」。經過病理科醫師檢查後,若前哨淋巴結有轉移的癌細胞,就進行淋巴結廓清,若前哨淋巴結沒有轉移的癌細胞,就不需將腋下淋巴結完全清除。這種作法能讓淋巴水腫的機會大幅下降,有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哪些患者適合荷爾蒙治療?哪些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解釋,我們把乳癌癌細胞拿出來後會檢測三個很重要標記,分別是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根據這三種標記,可以把乳癌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它的ER或者PR其中一個或者是兩個都是陽性,這種乳癌與荷爾蒙刺激有關係,所以在手術以後無論是否進行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醫師都建議患者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治療,並持續五年至十年。第二類乳癌的HER2是陽性,我們可以使用抗HER2的標靶治療,來減少復發或轉移的機會。第三類乳癌的ER、PR、HER2皆陰性,稱作「三陰性乳癌」,在過去三陰性乳癌只能靠手術和化療治療,近年來針對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可考慮免疫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化療的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如何緩解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莊捷翰醫師說明,乳癌化學治療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容易感染。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發燒、口腔潰瘍、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化學治療在攻擊癌細胞時,對同樣具有快速生長特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可能導致患者掉頭髮、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患者周邊神經、肌肉受化學治療影響,而感到麻木及痠痛,甚至有下肢或者組織水腫等情形。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乳癌容易經由淋巴、血液轉移到全身,除了開刀把腫瘤切除乾淨之外,血液裡也不能有殘存的癌細胞。針對風險較高的患者,醫師都會建議採用化學治療,也會協助克服相關副作用,以完成療程。目前對於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有一些藥物或食品可以幫忙。某些藥物可以提振食慾或減少副作用,倘若食量很少,會建議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品,讓患者不需要攝取大量飲食即可獲得較多的營養。癌友治療期間飲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在接受化療之間不可吃生食!」莊捷翰醫師強調,「生食容易帶有細菌,可能造成感染,生魚片、生菜沙拉都要避免。」有些人平時飲食的口味較重,但在口腔黏膜破損的狀態,不適合吃太刺激、太辛辣、太重口味,以免造成不適。身體需要利用胺基酸來修復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運作,飲食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如核苷酸、精胺酸、魚油、麩醯胺酸、多醣體等,近年也常被討論的褐藻醣膠為海中多醣體,台灣目前有多項醫學臨床研究小分子褐藻醣膠,可能對調整體質、增強體力有幫助,患者對於化療的承受度、耐受性會好一點。乳癌迷思要破解迷思一:會得乳癌是因為吃了什麼東西嗎?正解:莊捷翰醫師解釋,患者常有些錯誤觀念,認為得癌症是因為吃了什麼、或者是得癌症以後就不能吃什麼、吃了什麼就容易造成癌症惡化,這些都是錯誤觀念。人體各個器官都需要充足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時候要均衡攝取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生病的時候更需要完整的營養。建議從治療前就要好好補充營養,治療中能吃就要盡量吃,治療後也要好好維持。患者、家屬要跟醫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進行溝通,了解在接下來的療程可能會面臨哪些副作用,營養師會給予適當的飲食建議,讓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蛋白質,才能維持體力,度過治療。迷思二:有摸到乳房硬塊才需要檢查?正解:平時除了要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還得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因為乳癌初期幾乎都摸不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迷思三:沒有乳癌家族史就不用檢查?正解: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三千多例乳癌,三、四十歲的患者相當多,大多數患者沒有乳癌家族史,所以無論是否有家族史都要定期檢查。醫師建議大家要盡量避免乳癌危險因子,例如體重過重、飲酒過量、缺乏運動等,但是無法完全避免乳癌發生,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多管齊下,攜手抗乳癌莊捷翰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五十歲左右的婦女,雖然發現乳房有硬塊,但一直不願意面對,直到肺部積水、很容易喘,才來就診,那是因為乳癌轉移到肺部,屬於第四期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後,患者白血球下降、發高燒、且變得更喘,於是就替她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當時患者很瘦,僅39公斤,狀況很差。當時陸續使用了全靜脈營養、水解配方等多種營養補充。後續總共在醫院作了四次的化療,住了四個月,才能租用簡單的呼吸器回家。患者長期使用抗荷爾蒙藥物維持了七年多,後來因為肺部轉移復發所以又接受標靶治療。莊捷翰醫師提醒道,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愈來愈多樣,治療成效有相當的進步,患者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治療過程中務必要把營養照顧好,養足體力,一起對抗乳癌!原文:乳癌治療,迷思破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08 科別.婦科
30至40歲女性常見健康問題有哪些?醫提醒小心相關病症
今天是婦女節,對忙碌的現代女性來說,該忙的還是要忙,該煩惱的事不會消失。但是,不管你正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不能不照顧自己的健康。30歲以後,人生會經歷幾個分水嶺,身心靈的風暴,也會在不同階段出現。如何在各個階段安步當車,飲食、運動和心靈調適,不可或缺。30到40歲這個階段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有哪些?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主任徐明洸說,輕熟女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等症狀。育齡常見 子宮肌瘤、內膜異位徐明洸說,現代女性多晚婚,較晚生小孩,因而容易有上述的病症出現。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裏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外面,隨著每個月經血來潮,在其他地方引起慢性發炎。他表示,這些組織除散落在腹腔或腹膜表面,也有可能長在卵巢或子宮肌層,就是俗稱的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其症狀有經痛、骨盆疼痛、性交疼痛、不孕,也因經血量多,長久下來就延伸出缺鐵性貧血等病徵。徐明洸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是惡性疾病,但很常見、也是慢性疾病,目前可透過手術、口服藥物治療,建議尋找嫻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科醫師診斷治療。熬夜、不當節食 帶來健康問題處於輕熟女階段的女性,看似活力旺盛,但雌激素分泌開始下降,工作或玩樂熬夜、不當節食等,可能帶來各種健康問題。徐明洸說,現代人習慣熬夜,飲食也不健康,經常暴飲暴食,吃下過多脂肪、高油和高鹽的食物,首先就得面臨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這些都是誘發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以輕熟女來說,若生活型態不正常,更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乳、胃癌致癌率也提高。因此建議不分年紀、性別,想要身體健康,最好還是保持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飲食。兼顧養兒育女與工作,職業婦女兩頭燒的困境,如何平衡?徐明洸表示,現在的家庭多半是雙薪家庭,也早已沒有所謂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建議先多跟丈夫溝通,共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以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距離先生公司較近,可請先生協助接送,洗衣、曬衣或打掃等簡單家務事,兩人共同承擔,還能促進彼此感情。如果雙方都得加班工作,家中長輩若許可,也可請祖父母幫忙帶孫,最重要的是兩夫妻的和諧與溝通,才不會讓其中一方累垮。選低GI澱粉類 快走慢跑都好至於輕熟女的飲食方式和運動,徐洸明表示,現在許多上班族、小資女多半是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台灣葉菜類、水果種類多,例如芭樂、番茄、地瓜葉等都是好的食材。他說,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吃太多,體內用不完的多餘醣分轉換成脂肪,若怕吃澱粉類會變胖,則可挑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平時則除蔬菜,也可多攝取魚類、瓜果、豆類、瘦肉類,均衡攝取營養,就能保持青春活力。至於運動部分,他建議可以快走、散步或慢跑,只要一雙好的運動鞋就能開始,不僅達到增加心肺功能,也提升柔軟度,且到公園、運動場也能邊運動邊欣賞風景舒緩壓力,孕婦則建議嘗試游泳。常見尿道、膀胱炎 多喝水別憋尿建議這階段該做的健檢項目?他說,女性相關的健檢有子宮頸抹片、骨質密度分析、婦科超音波、人類乳突病毒檢查和乳房攝影跟超音波等。建議輕熟女定期婦科檢查,有性行為、30歲以上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35歲以上每年做乳房超音波檢查,預防子宮頸癌或乳癌病變。最後,徐洸明提到,女性尿道較短,加上離肛門近,容易造成如大腸桿菌之類的細菌感染,經常罹患尿道炎、膀胱炎。有些職業例如百貨公司櫃姐、銀行行員、老師,經常長時間工作,一忙就憋尿,更是容易患病。他提醒,女性同胞不論年紀,最好都不要憋尿、多補充水分,排尿及排便後要擦拭時,由陰道口擦至肛門,即由前往後擦拭,避免肛門周圍細菌的傳播。輕熟女健康表單怕發胖菜單● 可選低GI澱粉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燕麥粥、糙米飯。● 外食族建議多菜少肉,挑選各類蔬果。並攝取魚類、豆類、瘦肉類等蛋白質,維持營養均衡。小心相關病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缺鐵性貧血、尿道炎、膀胱炎建議健檢項目● 有性行為、30歲以上者,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預防子宮頸癌。● 建議35歲起,每年應定期做理學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有乳癌家族史者更應定期追蹤。●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8 科別.婦科
婦科醫的健康提醒:50歲以上女性得留意這方面的疾病
50歲至60歲婦女,此時無論是社會中堅,或全職家庭主婦,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問題,情緒難免紊亂外,也要小心相關婦女病的產生。婦產科醫師表示,50歲以上婦女得留意心血管、生殖泌尿、骨質疏鬆、代謝異常等疾病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營養師也建議,此年齡女性須持續補充蛋白質、鈣質與充足蔬菜攝取,以及適量運動,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需量力而為。停經之後 失去荷爾蒙保護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會面對的課題,50歲左右是關卡,一般女性約在48至52歲間邁入更年期,除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不穩等徵兆外,過度期開始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時,即為停經。張宇琪說,50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荷爾蒙減退,易出現思緒紊亂、煩躁等情形。子宮、陰道也會萎縮,使彈性變差、變乾燥。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進入更年期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慢慢增加。常見泌尿問題 骨質逐漸流失再者,是骨質疏鬆問題,張宇琪說,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比例高,因女性停經前,骨密度約以一年1%遞減,但停經後則是一年以5%遞減,五年就降低了25%。50至55歲是關鍵,若沒透過骨密度和肌力檢查及抽血測維他命D濃度,恐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骨質疏鬆。而在代謝異常部分,張宇琪說,48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減少,而間接地影響了新陳代謝,較容易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慢性疾病。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年紀的女性,都得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尤其48歲以後的女性,若卵巢出現異常,須將卵巢及輸卵管一併摘除,因此時已停經,輸卵管已無功能,通常會一併摘除預防癌變。在現行健檢部分,張宇琪建議40-45歲開始,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和乳房超音波檢查,並可做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更年期不適症候群量表,及骨質疏鬆密度檢查等。超音波可以檢視婦女的子宮頸、骨盆腔內的卵巢或肌瘤、內膜瘜肉等是否異常,再經由婦產科專科醫師整體性評估後,依個別性及時給予適宜天然生物等同質性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治療補充。蛋白質選低脂 多補充鈣質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50至60歲女性,比較需要增加營養跟肌耐力,也要注意進食量足夠,因熟齡者普遍有進食量變少的問題。此年齡女性,有幾個營養素需特別注意是否攝取充足。第一是蛋白質,應選擇較低脂的食物,如豆漿、雞蛋、魚跟海鮮等。50至60歲保養心血管,需避免內臟脂肪過多、肚子越來越大等問題,因此選擇低脂、白肉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需補充的是鈣質,趙函穎說,此年齡女性需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運動受傷。這個階段的女性也很容易失眠,睡前補充鈣質可以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助脂肪細胞分解,建議可吃些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因豆漿有大豆異黃酮,也可補充女性荷爾蒙。蔬菜不能少 運動要漸進另外,蔬菜攝取仍是必須,建議菜與蛋白質的比例為二比一,原因在於蔬菜富有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建議正餐進食時,蔬菜優先吃。另,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特別推薦如菇類、木耳等提升免疫力食物,因菇類有多醣體、富含纖維外,可多攝取紅椒、黃椒等各種顏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可助熟齡女性抗氧化、老化。而在運動部分,趙函穎建議50歲後女性量力而為,平常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若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滑步機;若膝蓋還不錯,可做些簡單肌耐力訓練,如開合跳、核心運動等,都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肌耐力也會更好。熟齡健康表單熟齡養骨增肌菜單● 選低脂的蛋白質,如豆漿、雞蛋、魚等。● 睡前補充鈣質可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可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可同時補充女性荷爾蒙。● 蔬菜含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小心相關病症●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建議健檢項目● 建議40-45歲起,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2-10 癌症.乳癌
國二女生驚見乳房纖維腺瘤2公分 醫建議少吃炸雞鹽酥雞
新竹一名國二女生,一個月前在洗澡時發現左乳房出現硬塊,讓媽媽非常緊張,日前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外科醫師古君平,經乳房超音波確認在左乳房下側出現邊緣形狀不規則的硬塊,大於2公分橢圓形的纖維腺瘤,可能有惡性的風險,和家屬討論後,考量到該國中生年紀輕,決定開刀以「乳房腫瘤摘除手術」拿掉,確認不會變化成惡性腫瘤。目前病患恢復狀況良好,開刀後並不會影響外觀和未來發育,只需1到2年持續超音波追蹤即可。古君平表示,一般乳房纖維腺瘤好發在20到30多歲女性,這次發生在年僅14歲的國二生比較少見。他認為年齡層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和飲食習慣和環境有關,建議少吃油炸食物,例如炸雞或是鹽酥雞等,因為比較早接觸油炸食物,女性荷爾蒙表現比較早就會比較旺盛,刺激乳房纖維腺瘤。尤其,現在國中女生正值青春期非常重視自己的隱私,父母親可提醒女兒,在經期1到2周後可以自我觸診檢查,如果胸部出現像湯圓或貢丸圓圓的、鼓鼓的、移動式的硬塊,或乳房有分泌物,要儘速就醫,找出原因,但也不要恐慌,95%的乳房纖維瘤是良性的,如果影像出現不規則,建議切片確定診斷。古君平指出,預防乳癌的方法,除了避開高油脂飲食、控制體重也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定期做乳癌檢查,乳癌高風險年齡層為45到69歲,政府也補助45歲以上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但因飲食西化,罹癌年齡層也有年輕化跡象,建議最好40歲之後每年檢查。
-
2020-01-09 癌症.乳癌
「乳癌零期」算是罹癌嗎?需不需要治療?
乳癌是最好發的女性癌症,而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聽到醫師說:「妳罹患的是乳癌中的原位癌!」或說:「妳這是乳癌零期!」究竟什麼是零期,什麼是原位癌?要不要治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癌症。癌症代表細胞變異後失去控制,不停地分裂複製,侵犯正常組織。那我們說的原位癌通常是指「乳管原位癌」,英文稱為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寫為DCIS。這代表乳管的細胞已經變化成癌細胞,但還沒有穿過乳管壁,尚未侵犯鄰近的組織。因為還沒有擴展到附近區域,也不會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既然還待在原地,就叫做「原位癌」,也可說是乳癌零期。罹患乳癌零期時,少數患者會因為發現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覺得局部有個腫塊,但多數人並沒有症狀。那為什麼會知道有乳癌零期呢?通常都是做乳房攝影篩檢時,意外發現了有異常的鈣化點,醫師安排抽檢組織(切片檢查),由病理組織報告證實癌細胞尚未離開乳管,尚未侵犯周邊,而認定是乳癌零期的。基本上我們沒辦法從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就看出來這是乳癌零期,這兩種影像檢查是要找到讓人有疑慮的腫瘤或鈣化點,並針對這些有疑慮的腫瘤或有疑慮的鈣化點做進一步的切片檢查。若要確定為乳癌零期,都是需要病理組織切片報告的。那既然乳癌零期的意思是沒有看到乳癌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器官的證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待在原位的癌細胞會不會殺出重圍,擴張勢力範圍,在我們的身體攻城掠地,打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呢?如此懷疑是很合理的。據統計,沒有處理乳房原位癌的話,其中兩成至五成的原位癌會進展成侵襲性的癌症,也有醫師會用「大約三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告知病人乳癌零期的患者之後進展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大約是三分之一。至於這樣的機率算高還是不算高,其實是見仁見智。但醫師不是算命仙,目前也沒有科學的辦法預測誰的乳癌零期會進展到侵襲性乳癌,誰的乳癌零期就會一直是原位癌。目前若診斷出乳癌零期的話,多數醫師還是建議患者於乳癌零期的時候就接受治療,因為治療後其患者預後是很好的,存活率近乎百分之百。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且發現乳癌零期的女性,後來十年因各種原由而死亡的機率是比一般大眾來得小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群人能找到乳癌零期,通常是願意做常規篩檢並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乳房原位癌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乳房病灶即可。手術方面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單側乳房全切除。如果乳癌零期的範圍比較大,或是屬於多發性(不只一處)的乳癌零期,抑或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發現在檢體的邊緣有癌細胞存在,就要考慮單側乳房全切除。另外,如果是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話,通常還會配合上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剩餘的乳房細胞又再次出現乳癌零期或甚至侵襲性乳癌的狀況。除非患者乳癌零期的範圍極小,且病理組織發現其分級很初期,才可以考慮不加做電療。進行乳房手術時,醫師常會一併做前哨淋巴結的檢查,看看是否淋巴結的轉移。 手術結束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檢體特性,再根據不同的檢體特性視患者狀況追加治療。若檢體發現其有荷爾蒙ER、PR陽性的接受體,那可以請患者服用荷爾蒙抑制劑五年,以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刺激,減少後來左右兩邊的乳房再度出現原位癌或乳癌的機會。被診斷為乳癌零期後,若不打算要馬上進行開刀治療,務必要與醫師好好討論,訂出觀察追蹤的適當時機,以免乳癌零期已進展為侵襲性乳癌而不自知。我們這裡討論的乳癌零期都是乳管原位癌。另外於組織切片穿刺後也可能出現的結果是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中文為乳小葉原位癌。過去乳小葉原位癌也被算在乳癌零期,但現在美國癌症醫學會並不認為這屬於癌症零期,就算不治療通常這區塊也不至於會進展成侵襲性乳癌。但這些患者後來雙側乳房長出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到十二倍。因此同樣要與醫師好好配合,規律的追蹤乳房狀況,並評估與考慮預防乳癌發生的各種可能方式。原文:乳癌零期怎麼辦?(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