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中醫
共找到
1989
筆 文章
-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沙拉當正餐清爽又能減肥?營養師提醒反而易變胖
天氣襖熱,許多女性喜歡「吃沙拉當一餐」,覺得清爽好入口,還能順便減肥。偶一為之無妨,但若長時間把沙拉當正餐,可能減肥不成,還影響健康。吃沙拉,從生菜到醬汁選擇都是一門學問,我們請來營養師為你的夏日沙拉餐把關。你是熱愛生菜沙拉一族嗎?生菜沙拉過去是只出現在高級西餐廳的前菜,如今已進入日常生活,無論在便利商店、速食店、路邊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有些人對生菜沙拉狂熱,餐餐以生菜沙拉裹腹,營養師提醒,生菜沙拉最多只能取代一餐,若餐餐以生菜沙拉為食,恐無法支撐人體每日所需的基本營養素,基礎代謝率變差反而容易變胖,連帶影響睡眠品質等。營養素雖多 缺乏蛋白質與全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生菜沙拉可以作為減重的「幫手」,但不該當作「健康飲食」。生菜沙拉的營養素雖豐富,但多數缺乏蛋白質及全穀雜糧類。依照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0.8公克的蛋白質,全穀雜糧類如稻米、大麥,玉米、紅豆、綠豆等,每天建議1.5碗到4碗。蘇秀悅表示,當攝取的熱量不足、飲食不均衡,帶來的副作用就很大。對於原本想減重的民眾,基礎代謝率不足,減重很快就會遇上瓶頸,一旦回到原本的飲食狀況,反而胖更多。而原以為是健康飲食,卻沒有吃足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礦物質、鈣、鎂、鋅、蛋白質等營養素,容易影響睡眠、身體器官等。有蛋有肉有澱粉 溫沙拉較均衡隨著營養的觀念愈來愈健全,不少業者也推出有「蛋、肉、菜」的生菜沙拉,同時還會添加藜麥、核果、玉米等,特別像是溫沙拉,通常都是海鮮或是肉類搭配生菜一起食用。蘇秀悅表示,溫沙拉的營養素比一般生菜沙拉的營養素健全,也較為建議用溫沙拉取代正餐。除了生菜沙拉、溫沙拉以外,許多民眾減重時常會選擇「水果沙拉」。蘇秀悅表示,水果沙拉常常藏有陷阱,有些民眾吃完水果沙拉後,並未把沙拉內的水果納入當日的飲食項目,還額外再吃水果,這樣就容易攝取過量的糖分。水果沙拉藏陷阱 害血糖狂飆依照建議,每天應攝取三份蔬菜、二份水果,水果沙拉中的水果也應該算入每日攝取的份量中。如一顆芭樂的熱量為180大卡,水果沙拉中若已經加了一顆芭樂,吃完水果沙拉又額外吃一顆芭樂,等於吃下360大卡,減重計畫恐會因此受到影響。減肥時,也有些民眾會把水果當作解饞的食物。蘇秀悅提醒,只有牛番茄可以作為減肥時解饞的食物,沒有糖分又富含纖維質,其餘的水果,包含小番茄,糖分都過高,不適合減肥時當作點心。吃生菜好處 維生素C未破壞現代人大多是外食族,蘇秀悅表示,平時一個便當油、鹽比菜多,恐不足以攝取到足夠的纖維、維生素C或鉀離子,此時多吃一份生菜沙拉就能擔負起「補足纖維質」的角色。特別是生菜沙拉沒有經過烹調,原本存在蔬菜內的營養素幾乎都能被保存,如維生素C就不會因為「加熱」被破壞。不過,生菜沙拉也因為沒有加熱過,容易暴露在農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風險中。沙拉性寒 畏寒民眾少吃點而且生菜沙拉最好「現做現吃」,有些生菜沙拉放在店內販售超過一天,營養素都會隨時間流失。建議上班族早上出門前準備好,中午立刻吃完,才能吃到新鮮的蔬果,吃進足夠的營養素。站在中醫的角度,生菜沙拉屬於「性寒」的食物。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表示,生菜沙拉對於一般健康人沒有大礙,但對於「畏寒」的民眾而言最好少吃。畏寒的症狀包括手腳冰冷等,這類人通常脾肺功能不佳,建議先調整好脾肺功能,多吃些健脾補氣食物,如薑、四神湯、蓮藕等。化療中患者 不要吃生菜蘇秀悅表示,正在化療的患者、嚴重腎臟病患者、發炎性腸炎、產後正在坐月子的民眾,不建議吃生菜沙拉。化療患者白血球低下,生食對於他們而言恐會增加感染機率,當化療結束,白血球數恢復正常就不再有此限制。至於腎臟病患者,並不是所有期別都不建議吃生菜沙拉,第一期、第二期腎臟病是可以吃的;第三期、第四期的腎臟病患者,因為鉀離子排泄有問題,才建議不要吃。而腸胃道正在發炎的患者,生菜沙拉對於腸胃的負擔相對大一點,也不建議食用。
-
2020-08-23 科別.皮膚
狂流手汗不敢跟人握手 中醫師建議1湯藥助改善
蔡先生是房仲業者,天性樂觀開朗,適合業務、開發客戶,但他最怕2件事情,一是遇到凶宅或有阿飄的物件,另1個就是跟人握手。他從小就容易流汗,大熱天頭頂直冒汗,連掌心也溼溼的,跟人握手時,對方常是眉頭一皺,場面尷尬。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主任蔡文興指出,多汗症是指全身或局部皮膚出汗過多,以手腳最為常見,即使沒有勞動、運動,即使是待在冷氣室也會冒汗。若症狀嚴重,可能影響工作、社交、人際關係,對患者心理與生理造成負擔,最近酷熱,氣溫動輒飆至37℃以上,對於多汗症患者來說,更是一大煎熬。多汗症為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汗腺分泌過多,多好發於緊張焦慮、要求完美的人身上,還容易合併脊椎側彎問題,影響到交感神經幹的穩定度,從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引起手汗症。從中醫觀點來看,體內所有水分為「津液」,當陰陽失衡時,就可能產生多汗症。蔡文興說,所謂「汗為心之液」、「心主神明」,情緒緊張會引起手心冒汗;另外,自汗多屬於氣虛,夜間盜汗則為陰虛陽亢。因為汗流得多、中氣不足,常常會感到疲累,甚至說話沒力氣。中醫診治汗流過多,建議飲用「生脈飲」。蔡文興指出,這帖傳統方劑成份單純,只有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等3味藥。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3者都是平價中藥,方便自行熬煮。如果手汗嚴重,更容易緊張焦慮,可在生脈飲添加黃耆補氣,再加上龍骨、牡蠣,以收鎮靜安神之效。煮法簡單,藥材為黨參與麥門冬各3錢、五味子1錢、黃耆1兩、龍骨與牡蠣各6錢。取1鍋盛2000cc的水,置入藥材包,大火煮沸,關小火再煮20分鐘即可。放涼後裝進容器,放冰箱保存,每天早晚取1杯約150cc,餐後退冰飲用,益氣生津。另外,針對自律神經衍生的各種問題,中醫也可透過針灸治療多汗症,常使用的經絡為背部的膀胱經,但民眾無法自己按到背部穴位,可改按摩手部的神門、內關,以及頭頂的百會,藉由疏通心經、心包經來舒心安神,以收斂汗液。除了茶飲、按摩,蔡文興建議,平常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均衡,少吃冰涼、生冷、重口味的食物;不喝酒、咖啡及濃茶,避免刺激交感神經。作息也要正常,盡量不熬夜,否則會讓身體過熱。★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2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易中暑!中醫師提醒,最容易中暑的2時段
連日來的高溫讓人受不了,在戶外稍微走動一下,即汗流浹背,非常不舒服,若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這波熱浪給「燒」到,因為酷熱而中暑。幼兒、老人、病人、失眠者 身體能力調節差易中暑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一般說來,對溫度調節差的5歲以下幼兒,以及身體調節能力差的老年人,是屬於較容易因氣溫太高而中暑的人。此外,若是正在生病如發燒,或本身已因為腹瀉而有脫水症狀的人,還有失眠及睡眠不足者,如果在高溫的環境下,一下子無法調節過來,也很容易發生發生中暑。張家蓓說,即使是健康的人,在天暑地熱的的高溫環境下工作,或是旅行在戶外逗留太久,由於「暑濕穢濁之氣傷人,感受暑熱之邪,閉塞清竅、清升濁降失療、氣化失常」,便會導致陰陽氣血失和而產生中暑的症狀。而體弱者或是病後患者,由於正氣不足,導致體內的陰津虧損,也較容易中暑。中暑易發生在上午10點、下午1-2點 需多補充鹽、水而在環境中,如果氣溫比前一天的溫度急速攀升,或是溫度雖不特別熱,但濕度卻很高時,也是容易發生中暑的時候。張家蓓表示,有統計顯示,中暑通常好發在上午的10點,以及下午1到2點,因此,如果屬於容易疲乏、氣短,動不動就出汗,冬天怕冷而夏天又怕熱,且肌肉鬆弛無力的「氣虛體質」,在這些時候就要避免外出,以免中暑熱。夏天暑氣之酷熱,除了要避開暑氣外,由於暑氣使人汗,既知道會大量流汗,就要多補充水分,避免體液耗損,但如果汗水大量流失,在補充水分的時候,也要注意補充鹽分,否則鹽分缺乏過多,便可能引發嚴重中暑。中暑症狀出現就太晚 猛灌運動飲料電解質會不平衡很多人在戶外活動之後,雖然已適度補充水分,仍覺得非常疲累,常常都是電解質輕微不平衡的現象,因此,可以在水裡面加少許的鹽,或喝一小瓶運動飲料,但也不要因為運動飲料好喝,而整天猛灌運動飲料,反而會造成鹽分攝取過量。等到中暑了才來治療,這是「討皮痛」的笨方法。張家蓓提醒,很多人過去都有中暑熱的經驗,而有過這些經驗者,自己就要知道自己的體質很容易犯暑熱,因此,最好在發作引起不適症狀之前,趕快想辦法預防。★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內濕氣是吃飯吃出來的?中醫教把白米變「焦米」,可健脾、緩解寒濕體質
米會生濕,炒米卻是去濕茶有朋友問我,說米會生濕,因為水稻長在水裡。身體有濕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吃米飯了?這個問題有幾點特別值得回答。長在水裡的東西就容易生濕嗎?絕對不是!如果說長在水裡的東西就容易生濕,那荷葉、菖蒲情何以堪?它們都被中醫用來去濕。夏天吃東西沒胃口,或胃裡飽脹的時候,中醫會用荷葉、荷梗去濕開胃;因濕困而頭腦昏蒙不清之時,菖蒲就是好幫手。中醫的濕,簡單講,是身體沒能及時排出的廢物,排在第一的就是脂肪、蛋白質含量高的肉類,如豬肉,但豬並不是水生啊!米生濕的道理為何?應該這樣說,越精製的米越有生濕之嫌,因為經過加工之後,米中就只剩下碳水化合物了,它們可以很快被吸收分解為糖,在體內形成「血糖風暴」。這樣的米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用中醫的話講,就要生濕了。因此,如果米會生濕的話,就要怪現在的米太過精製了。如何讓米不生濕?有2個辦法:一是吃糙米,二是把白米炒焦,後者是可以去濕的。糙米沒有經過加工,保存了全穀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吃進去後不僅分解成糖的時間要更長,而且分解出的糖也更少,不至於導致高血糖,也就不容易生濕了。白米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炒焦之後就碳化成活性炭。我們知道,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很強,現在連洗面乳都含有這種成分,可幫助大家在洗臉的時候去除油膩髒汙。變成活性炭的白米吃進去,從物理學上講,可以吸附腸道中多餘的水分;從中醫療效看,這就是去濕。因為脾虛對食物和水分的吸收都不俐落,而使它們殘留在腸胃道裡,就生濕了。然白米是入脾經的,本身就可以健脾,所以《黃帝內經》才把「五穀為養」放在所有食物排序的第一位。因其能健脾,加上炒焦後的吸附作用,一味焦米便有了健脾與去濕的雙重功效。如何製作焦米?焦米做法將白米洗淨後晾乾,如果是免洗的可以直接炒,最好用鐵的不沾鍋,可以不放油,炒到白米變得焦黃就行了。如果你現在正在腹瀉,而且大便是沒有臭味的水瀉,就可以炒得更焦一點,因為白米的碳化程度越高,吸附止瀉的效果越好。用開水沖泡焦米,最好加點飴糖,因為飴糖就是由穀物發酵而成,有很好的健脾功能。這種焦米茶帶有穀類的香醇,那些胃腸怕冷,喝點水就胃不舒服,大便不成形,動不動就腹瀉而且是水瀉的,西醫多診斷為慢性胃炎、腸炎或者大腸激躁症的人最適合服用,它可以緩解脾虛寒濕的體質和狀態。用薏米去濕,炒熟很重要!除了焦米,很多人習慣用薏米去濕,還加了紅豆,可是效果不彰,甚至變重了,為什麼?因為用的是偏涼的生薏米。緩解濕邪造成的腹瀉,一定是要在溫的前提下,因此,薏米粥得用炒薏米,這樣才能去除涼性,使之更具健脾化濕之力。炒薏米做法薏米洗淨後,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有焦斑、帶點香氣就可以了,用它和紅豆一起熬粥,才有止瀉的效果。書籍介紹書名:濕胖:減肥先去濕作者:佟彤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08/05作者簡介/佟彤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曾就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參與國家級“十五”攻關課題“脾虛症的臨床與試驗研究”,並參與創辦編輯國家級刊物《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現為《北京晨報》首席記者,百度健康《名醫講堂》主持人,山東衛視《養生》、鳳凰網《健康三人行》嘉賓主持,北京衛視《養生堂》、湖南衛視《百科全說》、江蘇衛視《萬家燈火》等多檔健康養生節目的主講專家。延伸閱讀: 你沒看錯~只是「躺著」就能排毒!印度瑜珈冠軍:大休息10分鐘,等於6小時一覺好眠
-
2020-08-22 養生.抗老養生
「處暑」酷熱溫差大 飲食忌辛辣、顧肺管
處暑酷熱「毒如虎」今天(8/22)是24節氣的「處暑」,「處」有止的意思,指暑氣到此打住,它屬於秋天的第二個節氣。雖然前有「立秋」,理應感受到秋意,但在台灣,即使處暑仍火傘高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俗語稱:「處暑,會曝死老鼠」,就是形容天氣酷熱。處暑中午雖然炎熱,但早晚較涼,晝夜溫差大。習慣晚上吹冷氣睡覺的人,不妨關掉冷氣,開窗讓空氣流通。更記得要蓋被子,不要著涼了;出門最好帶一件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飲食首重「顧肺管」中醫有「五臟配五色」之說。白色食物偏寒涼,可滋陰潤燥、養肺,因此白蘿蔔、白菜、高麗菜、白花椰菜、洋菇、白木耳、甘蔗,或中藥材的杏仁、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適合一般體質者補身。秋天有燥邪,會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皮膚乾癢等症狀,多喝水恐難以改善,不妨藉由日常飲食「顧肺管」。忌吃辛辣、煎炸食物,或韭菜、蒜、蔥、薑、八角、茴香,易加重秋燥。可泡「生津潤喉茶」,將楊桃、甘蔗頭、葡萄乾和冰糖入鍋後,加兩碗水熬煮,有助生津潤喉、止咳化痰。【報導/記者施靜茹;諮詢/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喝飲料只會越喝越渴! 5種防暑蔬果現在吃正好
天氣熱,大家都愛喝冰飲、綠豆湯、吃西瓜來消暑,少量食用這些消暑食物很好,但是過量了,若是本身有過敏、氣喘等虛寒體質者,則要小心可能使病情到冬天時容易惡化!清涼食物消暑只是治標 多吃「溫性食物」補氣才能除暑氣 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食用清涼消暑食物還是治標,其實真正除暑氣,還是要多吃一些溫性食物補氣,像鄰國日本是吃鰻魚,韓國則是吃參雞湯,而中醫古老預防中暑的生脈散,也是以人參為主要成分。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在養生保健中常會採「冬病夏治」,也就是對氣喘過敏、慢性支氣管炎等,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進行三伏貼的治療,這類患者都是屬於陽氣不足,也就是自身能量不夠、產熱不足,導致寒從內生。因此,需藉由夏天的暑氣來加強人體的熱能,所以治療時要內用溫熱,也就是應服用偏溫熱的飲食,外用則要以艾灸法來升陽。所以,如果有這些問題的人,就要注意夏天不要貪食冰涼,即使沒大病的人,也不要自恃健康而過食生冷,否則也可以因暑受寒而使得「陰暑」症狀更難消除。 夏天盛產涼性蔬果 助消暑熱、生津止渴 除多補充水分,一些涼性蔬果也有助消暑熱。張家蓓說,夏天盛產瓜類,包括苦瓜、絲瓜、黃瓜、菜瓜,還有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涼薯,這些都是大自然為人類準備的消暑涼性蔬菜。此外,水果的西瓜更是有「天然白虎湯」之稱,由知母、生石膏、甘草等製成的「白虎湯」是中醫治療大熱病的藥物,而西瓜天生就具有白虎湯清熱生津的作用。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不只甘甜多汁、清爽解渴,還具有清熱消煩、止渴解暑、寬中下氣等功效,是盛夏佳果。另外,也可以多吃蘋果,蘋果性平、味甘酸,具有補心養氣、生津止渴、健脾胃的作用,夏日盛產的桃子和香蕉,也是不錯的防暑水果。延伸閱讀: 西瓜從裡到外都是寶! 胃弱族千萬別在這時候吃 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 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
2020-08-19 該看哪科.兒科
研究發現缺鐵和維生素D 純母乳寶寶易較瘦小
近年母嬰界提倡哺育母乳,但有研究指出純母乳寶寶體型較瘦小。長庚最新研究發現,純母乳寶寶1歲時貧血、維生素D不足的比例增加,呼籲4個月後可補充副食品。基隆長庚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基隆長庚新生兒科醫師廖穗綾表示,母乳是媽媽們給寶寶最好的禮物,母乳當中的營養也是一般配方奶無法取代的,愈來愈多媽媽選擇給孩子喝母乳,但近年有研究發現,只喝母乳的寶寶體型通常比較瘦小。基隆長庚團隊針對630名嬰幼兒進行檢測研究,包括191名純母乳哺餵的寶寶以及439名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寶寶,從1個月大追蹤至3歲,定期檢測其身高、體重及頭圍,逐年抽血檢驗生長相關營養素,並填寫飲食問卷。研究結果顯示,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的孩童,在1歲過後雖然成長曲線大多在標準範圍內,但身高落在低標的比例較高,1歲約21.6%孩童落於低標,2歲約19%、3歲22.9%;而配方奶或混合哺餵的孩童,1歲僅有約13.1%落於低標,2歲9.6%、3歲18.2%。抽血結果方面,純母乳餵養的孩童在1歲時,罹患缺鐵性貧血的機率為34%,是混合餵養孩童的9倍;維生素D不足的比率為60%,是混合餵養孩童的6倍。問卷進一步發現,有高達80%孩童,以純母乳哺餵時,並未適當補充維生素D及鐵劑,使得血中鐵和維生素D呈現缺乏現象。此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12月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廖穗綾解釋,維生素D和鐵蛋白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營養素,母乳雖富含多種營養素,卻不含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可能影響寶寶鈣質吸收以及骨骼生成速度,初期可能導致寶寶牙齒生長速度較慢,大一點可能出現O型腿、骨骼發育異常等問題。鐵質方面,廖穗綾說,4個月過後的寶寶對鐵的需求上升,必須透過鐵來促進生長因子分泌,刺激肌肉細胞生長和分化,鐵質不足的寶寶初期可能會臉色蒼白、比較沒元氣,長期下來恐有異食癖問題,也有研究顯示會影響未來學習力發展,需靠副食品或鐵劑來補充鐵質。廖穗綾說,不論是缺鐵還是缺維生素D,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比較難透過看診察覺,即便發現異常建議家長補充特定營養素,也容易被誤解為在推銷產品,面臨兩難。她建議,寶寶剛出生時若以純母乳哺餵,媽媽可替寶寶以滴劑補充口服維生素D,每天補充約400IU,等寶寶4個月大時,則可以天然食物製作副食品替寶寶補充營養。基隆長庚中醫科主治醫師黃澤宏表示,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豬肝、蛋黃、乳製品、麥片、深海魚類(鮪魚、吳郭魚、鮭魚)、深綠色及紅黃色蔬果等;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如豬肝、燕麥、糙米、火龍果、蘋果、百香果、肉類、蛋、全麥麵包、木耳、紅莧菜、紅鳳菜等。
-
2020-08-18 新聞.健康知識+
誤食砒霜會七孔流血、銀針試菜變黑是有毒?宮廷劇中的情節可信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在2020-7-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一個電郵,問我是否願意接受採訪,協助闢謠。我已經在7-12接受採訪,然後在隔天發表蝦子+維他命C=砒霜,源自1985年芝加哥論壇報。由於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闢謠,所以我就沒有談論一些有趣的關於砒霜的科學資訊和故事。劉小姐寄來給我的謠言一開頭是:「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一定要看!近日,在台灣,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 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砒霜!七孔流血!是不是很熟悉?沒錯,水滸傳,潘金蓮,武俠小說,古裝劇,宮廷劇不都有這樣的情節嗎?但是,很抱歉,這全是編出來的。砒霜急性中毒的症狀主要是胃腸方面的,例如嘔吐,腹痛,及腹瀉,而死亡是因為心衰竭。醫學文獻裡甚至連一孔流血都沒有。如果硬要說有一孔,那也是兩股間的那一孔(拉肚子可能會帶血),而不是眼耳口鼻中的一孔。由此可見,傳說與事實之間,真有天壤之別。砒霜是一種無機砷,化學式是As2O3(三氧化二砷),對人的致死劑量大約是100毫克左右。可是,有一位27歲女性在吃了9000毫克之後,竟完好無缺地存活了下來。她有出現嘔吐,腹痛,及腹瀉等典型症狀,但被緊急用碳酸氫鈉灌洗胃腸後,存活了下來。請看2004年發表的案例報告Survival after a lethal dose of arsenic trioxide(在致死劑量的三氧化二砷後的存活)。大家大概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鶴頂紅》,但它其實也不過就是砒霜美艷的別稱。需要注意的是,《鶴頂紅》和《丹頂鶴》除了名字相似之外,是沒有任何關聯。可不要冤枉那美麗的祥瑞之鳥。更需要注意的是,純的砒霜是白色,而不是紅色。如果是紅色,那就是不純的砒霜(天然狀態,有雜質),或根本就不是砒霜。大家應該也在小說和戲劇裡看過《銀針試毒》,但這招雖然對鶴頂紅可能有用,對純砒霜卻是完全沒用。銀針之所以會變黑,是因為跟硫起反應。鶴頂紅可能含有硫,所以可能會使銀針變黑,但純砒霜不含硫,所以不可能會使銀針變黑。雖然砒霜是讓人聞之色變,但其實不論是在中醫或西醫,它都有悠久的藥用歷史,而近年來它更是成為治療白血病(血癌)的良藥。請看:1997年:Delicious Poison: Arsenic Triox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美味的毒物: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2010年:Arsenic Trioxide – An Old Drug Rediscovered(三氧化二砷–老藥新用)2014年:A Review of Arsenic Trioxide an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綜述)2017年:On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不管是毒藥,還是良藥,砒霜總就是藥,所以一定是萬不得已才會被拿來用。但是,你能想像有人卻把它當成保健品嗎?Graz是奧地利的第二大城(僅次於國家首都維也納),也是Styria省的首都。當地有些家族從12世紀開啟了吃砒霜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所以他們被稱呼為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請看1860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施蒂利亞的食砷人),以及2001年發表的綜述論文The arsenic eaters of Styria: a different picture of people who wer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arsenic(施蒂利亞食砷人:與長期暴露於砷的人不同的圖片)。食砷人每兩三天就吃一次,每次吃300 到400毫克,而這個劑量是已知致死劑量的3到4倍。至於為什麼要吃砒霜,他們的回答大致上是(1)可以美化女性的皮膚,尤其是使雙頰紅潤,(2)可以增強呼吸能力,尤其是在山上行走艱苦時,(3)可以提神和增進體力,(4)可以幫助消化,(5)可以預防傳染病,(6)可以增加勇氣,(7)可以增進性能力。那篇2001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是在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期曝露於砷的人應該是會出現慢性砷中毒的症狀,可是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都沒出現這些症狀呢?這篇論文還特別提到台灣,因為在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出現所謂的《烏腳病》,而根據當時一個台大團隊(葉曙、陳拱北、吳新英、曾文賓等教授)的調查,發現是由於當地人飲用含有高量砷的井水,使得患者的末梢血管發生阻塞,從而導致足部壞死發黑。可是,如果砷會引發《烏腳病》,那為什麼施蒂利亞食砷人卻沒有這個問題呢?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篇論文的標題會用A different picture(一個不同的圖片)來質疑目前醫學界對於慢性砷中毒的理解。事實上,除了烏腳病之外,有關慢性砷中毒的諸多疑點還包括了男性性功能方面的。如上所述,施蒂利亞食砷人認為吃砒霜可以增進性能力,可是出自台灣的研究卻發現,台灣人可能因長期喝含砷的井水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請看台北醫學大學邱弘毅教授的團隊發表的研究論文Risk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duced by Arsenic Exposure through Well Water Consumption in Taiwan(在台灣通過飲用井水的砷暴露而引發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總之,儘管人們一聽到砒霜就會聯想到七孔流血中毒身亡,但事實並非如此。還有,儘管醫學界普遍認為慢性砷中毒會引發多種疾病,但施蒂利亞食砷人的養生保健,又要怎麼解釋呢?原文:砒霜,七孔流血?增進性能力?
共
6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