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中西醫合併
共找到
14
筆 文章
-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2-1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產後憂鬱釀憾事 醫師建議家人分擔與陪伴就醫
桃園發生女子疑因產後憂鬱,悶死2個月大兒子的悲劇。專業醫師建議,產婦除可透過中西醫治療及心理治療緩解憂鬱症狀,家人更應陪伴、一起參與,更有助解決產後適應問題。在新竹市執業的精神科醫師林正修告訴中央社記者,產後往往會因為角色轉換或賀爾蒙的生理因素造成情緒不佳,通常在壓力釋放、生活適應後,都會慢慢的走出陰暗的情緒,要經過專業診斷才能確認是否嚴重到成為「憂鬱症」,就需接受治療。林正修說,如果產婦在懷孕前就有憂鬱症的看診經歷,家屬應該更加注意產後情緒,也要密切注意服藥是否規律,有時候產婦會因為婆媳、夫妻間的意見不同而出現壓力,建議家人給予陪伴、溝通與適度情緒發洩。林正修建議,媽媽在生產前可先做角色轉換的準備,透過有經驗的家人或護理人員提供相關指導與資訊;產後,家人需盡可能分擔工作,讓產婦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適度釋放壓力,不論對大人、小孩,都是更正向且健康的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提供衛教資料表示,全職媽媽每天的工作不外乎照顧孩子、打理家務,猶如小鳥般被困在籠子裡飛不出去,長期下來,因為無法實現自我,容易感到失落,嚴重者更出現憂鬱症狀。鄭映芝指出,全職媽媽常不小心就承擔了整個家庭的責任,建議夫妻將整個家庭責任分工,以減少妻子的照顧壓力;平時要找人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調整心態,接受當個「夠好」的媽媽即可。鄭映芝說,產後或是育兒的憂鬱不僅影響父母本身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對家庭系統、親職教養行為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當憂鬱症狀嚴重時,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中西醫合併治療及心理治療都能有效地協助緩解憂鬱症狀。鄭映芝強調,如果家人、夫妻能一起尋求治療,更有助於處理家庭及夫妻面對孩子出生後帶來的適應問題。桃園市一名王姓女子去年11月間疑因產後憂鬱,以毛毯、塑膠袋悶死2個月大的兒子後自首。新竹市去年也有一名產後憂鬱症的媽媽,疑不滿1歲兒子的哭聲太吵,徒手悶死幼嬰。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病發那年演講上百場、出國5次!名醫忽略疲倦 肝癌三期才發現
「我的專長是感染管制,因個性關係,希望把事情都做到最好,把自己逼得很緊。」年輕醫師都想爭出頭,且醫院培養他當講師,接觸面廣,有單位邀演講也不太會拒絕,但演講半小時可能需要花上十小時查資料、做簡報,常整晚熬夜沒睡,「記得肝癌發病那年最忙,演講高達上百場、出國5次。」體力變差了 容易覺得累2010年的9月,第一次發現身體不適,當時利用開會前一天抽空到美國波士頓自由步道爬坡,以往我都能完整爬完,這次卻上氣不接下氣;同年11月底到新加坡參加新藥研習,與同行醫師到烏節路逛街,因不太舒服,到一家飲料店休息近2小時,集合時間到卻被友人發現我滿頭大汗,其實就是體力變差了,容易覺得累、冒虛汗。突然發高燒 上腹隱隱痛幾天後在加護病房值夜班,突然發高燒整晚不退又累、上腹隱隱作痛,撐到凌晨12點跟護理師說,身體非常不舒服,沒事不要叫我,幸好那天沒有新病人進來,隔天醒來出現一個念頭,覺得「我生病了,要去看病」。因母親有B型肝炎帶原,我從小就是B肝帶原,但當年沒有B肝疫苗全面注射,後續也沒有固定追蹤,「醫師最大的缺點,就是看病方便,但也最鐵齒,覺得自己會好,就沒有特別注意。」這次發病症狀懷疑跟肝炎有關,發病隔天就到胃腸科門診報到,醫師也覺得可能是肝炎,建議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 瀰漫性肝癌做超音波的年輕醫師不敢說結果,請我找資深的醫師看報告,「原來我得了肝癌,且癌細胞在左葉,與一般肝癌一顆一顆不同,我得的是瀰漫性肝癌,大小超過10公分,已是第三期。」在兩周內迅速安排住院、開刀。「當時醫院如果沒有幫忙,我可能就死掉了。」我的執刀醫師是現任義大醫院外科副院長陳耀森,成功切除腫瘤過了8個月後跟我說,開刀時發現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門靜脈,癌細胞可能由此擴散全身,他能做的只能切除乾淨,當時曾有名病人症狀、年齡與我相似,卻在開刀沒多久離世,「很幸運,我活了下來。」10年前病發 目前已穩定開完刀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自費吃了2年標靶藥物,目前病情已穩定,自此按時服藥控制B肝病毒、不熬夜,也特別注重飲食,牛、羊等紅肉及花生不吃、酒不碰,休息2年不接演講,「過去把自己逼太緊,現在學會量力而為,從一年上百場演講縮減為幾十場,個性也從急躁轉為慢活。」但因每天會議、授課還是很多,只有休息的2年有時間做甩手功,現在每三個月固定回診,仍被提醒沒做運動。偶爾也會有病人到門診詢問怎麼保養,我都建議,「規律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醫學辭典/原發性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細胞癌好發於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肝炎患者,近年發現長期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病變患者,罹患肝癌病例增加。其治療方法近幾年有很大進展,包含根除性手術、射頻燒灼術(RFA)、肝動脈化學栓塞、化療及標靶藥物等方式,依據肝癌期別不同給予適當方式治療,仍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好。 黃俊凱小檔案年齡:54歲現職:●義大醫院感染管制部部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監事●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常務理事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義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義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署立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專長:●感染科●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急重症醫療●一般內科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新冠疫苗會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嗎? 專家解答
近期全台民眾仍持續在等待接種疫苗,關於疫苗接種的話題熱議不斷,有1名60歲女性在2年前注射流感疫苗後,突然感覺四肢麻痺,無法行走,緊急前往醫院就診,被醫師判定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經住院治療仍無法使力走路,需要使用輪椅代步,不免有民眾擔心,注射新冠肺炎的疫苗,是否會發生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副作用?急性多發性神經炎 非不治之症根據目前的研究指出,BNT與莫德納均無發生類似案例,AZ在國外有極少數案例,嬌生疫苗注射後的發生機率則略高,但目前在台灣只有進口AZ與莫德納疫苗,也不曾發生過注射疫苗後出現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的案例。中醫師高資承認為,民眾無須過度擔憂,仍可放心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且急性多發性神經炎並非不治之症,中西醫皆有不同的對症療法,該名患者歷經2個多月的日式針灸療法與西醫藥物治療後,已恢復行走能力,逐步回到以往的生活品質。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又名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免疫反應所造成,神經周邊受到傷害,症狀從輕到嚴重都有,包含肌肉無力或呼吸困難,嚴重恐怕需要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機能。 發病前3周有症狀 中西醫合併治療高資承表示,這種急速惡化的周邊神經病變,在發病前3周,常見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後續會發生身體的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異常,像是雙側肢體漸進式無力、疼痛、感覺異常,以及走路困難,或是出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顏面神經麻痺、吞嚥困難或呼吸窘迫的問題,致死率約為7.5%,即使注射流感疫苗,仍有約10萬分之1的機率罹患此症。中醫認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屬於「痿證」,可分成4種類型,分別使用不同藥物治療:1.肺熱津傷:使用「清燥救肺湯」治療。2.溼熱痺阻:使用「四妙散」治療。3.脾胃虛弱:使用「參苓白朮散」治療。4.肝腎虧損:使用「虎潛丸」治療。此外,高資承說明,多發性神經炎所造成的肢體無力,使用針灸療法可達到很好的復健效果,在病症的急性期過後,採用復健治療搭配針灸,可使病患的肢體力量恢復、四肢麻痺減輕,並修復感覺異常。高資承建議,急性期的病患可先尋求西醫診療,透過支持性治療如症狀治療、維持心律、降血壓等,以及免疫調節治療如血漿置換術和高劑量免疫球蛋白緩解症狀,再配合中醫調理,中西醫雙管齊下,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打完疫苗手臂痠、肩膀痛!手叉腰or自然下垂哪個姿勢對? 專家解答「基本觀念」 ·緩解疫苗副作用,買不到普拿疼怎辦? 藥師曝「2種成分」都具止痛、退燒效果
-
2021-02-21 失智.名人專家
黃頌儼/改善記憶、情緒與睡眠 中醫針灸治失智證實有效
多數人會尋求西醫治療失智症,其實中醫也很有一套。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黃頌儼說,已有實證顯示針灸治療可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因效果相當好,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開始提供中西醫合併治療失智症。不只記憶變差,憂鬱、妄想、性格改變。西醫角度認為失智症的主因是受年齡、老化和後天腦傷影響,中醫的觀點其實也差不多。黃頌儼說,中醫古籍記載,人隨年齡增長,五臟功能開始退化,氣血精也開始虧虛,若加上工作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傷及腦部,更會使生理與認知功能明顯退化,進而出現失智症狀。失智症狀不只是記憶力變差,也可能出現情緒憂鬱、過亢、妄想或性格改變,除非細膩觀察,否則病患出現這些症狀時幾乎已失智一陣子。黃頌儼說,失智症目前尚未有任何藥物可根治,但確診後需介入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家屬可幫忙按壓穴位,有助延緩病情。他舉例,已有中醫治療失智症的實證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改善失智者的記憶力、情緒與睡眠障礙。此外,中醫臨床常開立可補益氣血、補腎填精和活血化瘀的中藥材,對改善大腦功能與血液循環有一定作用。華人習慣以食療進補,黃頌儼建議利用中藥材調配成藥膳或茶飲,讓病患日常服用。但他叮嚀,尋求中醫治療都應找合格中醫師執行。中醫也強調運動和按摩。黃頌儼說,穴位按摩是針灸的延伸,家屬可用按摩工具或手指頭按壓,刺激失智者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庭穴、本神穴、風池穴等穴位,有助改善記憶力。另有中醫研究太極拳,證實打拳運動對病患有幫助。高科技設備、遊戲App,刺激長輩感官。失智症隨高齡社會的到來逐漸被重視,市面出現許多高科技輔助設備,例如電動、手眼協調遊戲等,號稱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黃頌儼說,這些輔助工具多是設計給年長者及輕度失智者使用。經過專家設計良好的聲光遊戲,加上需用手腳點按拍打等肢體動作,能刺激失智者的感官,訓練專注力、反應力、記憶力及肌肉功能,又可和親友同樂,增加人際互動。中醫重視充足睡眠,就是對大腦最好的保護。彰基中醫部正在設計及開發遊戲App,加入中醫藥的記憶及養生運動遊戲,例如辨識和記憶中藥材及穴位的名稱與功效,以及八段錦、太極拳等養生功法,期待促進病人的記憶力和增加日常活動之餘,也能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如何保健大腦?黃頌儼分享護腦心法九字訣:「不熬夜、多運動、多按摩。」他強調,中醫累積千年的養生知識,最重視的是充足的睡眠,現代醫學也強調睡眠對保護大腦的重要性。「只要沒急迫的工作需求就別熬夜,讓大腦好好休息吧。」更多資訊請至樂齡智造https://www.ltpasolution.com/home-tw.html
-
2020-12-18 新聞.元氣新聞
調查:8成民眾看過中醫 3成知識來源是親朋好友
世新大學今天公布一項調查顯示,8成民眾過去一年曾有中醫看診經驗,但3成的主要知識來源是來自親朋好友,學者專家呼籲建置中醫藥知識庫,提供正確和便捷的資訊管道。同一份調查也顯示,66.9%的民眾認同中醫藥可提升免疫力,減少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的感染。世新大學知識經濟發展研究院今天公布「台灣民眾中醫藥素養調查」結果,針對全台20歲以上民眾抽樣,調查時間為今年10月19日到27日,成功樣本1324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69個百分點之間。調查顯示,8成民眾過去一年曾到中醫就診,3成中醫就診比例超過一半。約半數民眾是以中醫為主或中西醫合併使用,年齡越高的族群,就診時以中醫為主的比例越高。以地區來說,中彰投的民眾以中醫為主的就診比例最高,基北最低。調查問及民眾中醫藥資訊的來源,30.6%主要來自親朋好友,23%來自網路,僅12.2%來自中醫師。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台灣醫療照顧的好,在疫情期間有目共睹,調查顯示民眾習慣中西醫合併使用,主管機關應挹注更多的資源,確保民眾使用中醫藥的權益和知識。柯富揚也提到,74.8%民眾認為台灣自產的中草藥令人感到更加安全,85%會優先購買台灣栽種的中草藥。他以花東地區種植的菊花為例,價格是中國大陸的好幾倍,但仍然供不應求,政府鼓勵休耕,更應該獎勵農民種植中草藥。調查問及民眾對中醫藥對武漢肺炎療效的信任度,66.9%受訪者認同中醫藥可提升免疫力,減少武漢肺炎的感染,其中60歲以上民眾相較其他年齡,更相信中醫藥可提升免疫力。今天受邀評論的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所所長蘇奕彰表示,面對疫情,研究團隊很快就研發出「台灣清冠一號」中藥方,完成期刊發表和藥廠授權,並外銷到海外。可見台灣在中醫藥領域,有機會走在全球前端中國國民黨籍立委謝衣鳳表示,台灣面臨農業轉型,尤其面臨貿易關稅談判,常被要求接受外來農產品的開放。鼓勵台灣農民栽種更高價值的中草藥,是未來可行的作法。今天多名與會者都提到,台灣民眾目前獲得中醫藥資訊的管道,主要是親朋好友和網路,呼籲政府建置便捷與具信任度的中醫藥知識平台,提升民眾的知識和中醫藥素養。
-
2020-11-0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換肝後人生天天吹!中醫助72歲薩克斯風團長投身公益
72歲卓先生因B型肝炎造成肝硬化,12年前罹患肝癌和腎細胞癌手術,4年後肝癌復發,2014年接受大愛捐肝,定期追蹤至今都無復發、轉移,但胃食道逆流服胃藥、加上抗排斥、抗病毒藥,飽受慢性胃炎折磨,今年4月接受中醫調理後緩解,體力、肺活量變更好了,身為薩克斯風樂團團長的他,現在又可以開心地帶團投身公益表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說,他忙手術,三餐不定時,常便當5分鐘吃完,加上壓力大,有胃食道逆,一天得吃上8顆胃藥,經向中醫部主任林宏任求診獲緩解,由於門診常發現肝臟移植後肝友多合併慢性疾病問題,肝功能沒有問題卻老是身體不適,今年4月與中醫部長黃升騰、主任林宏任及中醫師賴香君合作,門診同時段提供肝移植病患中西醫合併治療。中醫師賴香君說明,器官移植中心今年四月與中醫部合作,已有149名病患嘗試在吃抗排斥藥外,也接受中醫調理,其中119人持續追蹤治療中,回診率達80%,現50%病患因此吃好、睡好,吃排斥藥或一些身體不適獲緩解,近四成患者肝功能獲改善,近三成腎臟變好。她也建議民眾,民眾有病痛可向中醫師求診調理身體,千萬別亂吃來路不明藥物。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個管師邱珮翎說,換肝後病患,因此在術後調養要做到作息正常,飲食不要亂吃,要掌握少油、少鹽、少糖,讓肝臟休息、修復,由於換肝手術的傷口很大,因此在術後體力調養很重要,要採漸進式運動,先慢步走,半年後改為小跑步等,有的患者二年後可以打籃球、重訓。
-
2020-09-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寡精症夫妻僅剩2胚胎 北醫中西醫合併助得龍鳳胎
37歲的仇姓女子與丈夫求子多年,檢查發現先生竟是「寡精症」患者,加上太太的子宮內膜過薄難以受孕,兩人透過體外受精取得僅存的2個胚胎,透過北醫附醫生殖醫學中心與傳統醫學科整合治療,今年6月成功產下一對龍鳳胎,一圓為人父母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指出,仇小姐因子宮內膜過薄,會降低胚胎植入的懷孕機率,先在外院採取服用雌激素等賀爾蒙治療長達6年的時間,但子宮內膜厚度沒有明顯起色,兩顆胚胎持續冷凍在冰櫃,無法植入。2年前仇小姐轉至北醫附醫求診,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啟煌、醫師陳菁徽、王呈瑋及傳統醫學科主任戴承杰、主任陳玉娟的協助之下,展開中西醫整合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呈瑋表示,一般民眾討論不孕症多將重點放在精子與卵子的品質或數量,但子宮內膜的健康也是影響受孕的重要指標。受孕過程中,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中結合成受精卵,著床在子宮內膜並成長為胎兒。換句話說,子宮內膜就像是滋養的泥土,是胚胎能夠順利成長的溫床。王呈瑋表示,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變化,正常來說,排卵期的子宮內膜會增厚到0.8到1.5公分,也是最適合受精卵著床的厚度,若當月沒有受精,子宮內膜會剝落排出,就是所謂的「月經」。子宮內膜若太厚,可能會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子宮內膜過薄,受精卵著床困難度會增加,不孕的風險也會提高。陳玉娟表示,為了墊厚病人子宮內膜,傳統醫學科根據病人體質,量身打造專屬的荷爾蒙治療計畫,包含一週兩次的針灸、薰臍、客製化中藥湯劑等。第三個月,仇小姐陸續出現青春痘、經前症候群等賀爾蒙治療反應,月經量更明顯增多,呈現子宮內膜逐漸增厚的跡象,之後接連的三個月,子宮內膜厚度日趨穩定。而中醫調養過程中,生殖醫學科每週透過超音波檢查,觀察針灸前後血流阻力、子宮內膜變化等,主觀症狀的判斷加上客觀儀器的數據,確認仇小姐子宮內膜厚度穩定後,團隊決定植入胚胎,成功著床。不過,病人妊娠初期害喜,五月底,為了整理小孩的衣物,過於勞累宮縮嚴重,只好住院安胎,透過中西藥共同照護,終於讓寶寶們到接近足月時剖腹,母子均安,結束長達八年的求子過程。
-
2020-07-06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長者練五禽戲 一周脫掉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臨床顯示,中醫介入長照,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降低失能速度,此外,長輩經常練習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也能改善腰痠背痛症狀。國內一項研究分析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等情況,純西醫照護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四點八年,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七點六年。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去年八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六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二千人次受惠,有長者每天打一分鐘五禽戲拳術,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上醫治未病」黃建榮說,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照護,中醫有很好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則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服務,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為此,中醫師公會積極推動具有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舉例來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等困擾,甚至常常戴著護腰。在中醫師指導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後,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只需一個禮拜,症狀大受改善,不需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更多互動,也有醫療功效。黃建榮表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目前全國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而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有二百人,未來將深入社區據點,延緩失智失能速度。
-
2020-07-05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 長者五禽戲做一周脫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而中醫也納入長期照護的一環中,在長照據點針對社區長者,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預防醫學,以達到延緩失能的成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自去年8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6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2000人次受惠;甚至有長者每天作一分鐘五禽戲的運動,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黃建榮表示,「上醫治未病」,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的照護,中醫有很好的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有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的情況發現,純西醫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4.8年,而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7.6年。而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不像西醫需要多科、團隊一起出動。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事情,例如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因此中醫師公會也開始推動到各長照據點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黃建榮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的問題,甚至常常戴著護腰。中醫提供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讓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經過一個禮拜後便大有改善,不需要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有更多互動,也有醫療的功效。黃建榮表示,目前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200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
2020-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本月納入新冠肺炎指引 平均8至10天可改善病情
中藥也有助治療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全球疫情未減,中國、韓國紛紛投入中藥療法研發。國內研究團隊發現,多數患者展開中醫介入治療後,有助緩解發燒,穩定心跳、血壓。而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擬《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也已通過衛福部審核,並於6月1日公告。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上午舉行「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治療及中醫防疫新生活」記者會,並高呼「中醫Can Help」。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指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SARS治療經驗,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平均8天至10天可改善新冠肺炎病情。蘇奕彰說,我國中醫藥國家隊研發,今年4月起在三總等國內幾家有中醫部的大型醫院,運用臨床用藥基礎研究,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發現中藥能改善病情、阻斷新冠肺炎朝重症發展,同時減少重症後肺纖維化等併發症,並緩解失眠、憂鬱、焦慮、腸胃及發燒等症狀。蘇奕彰進一步說,團隊也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可阻斷開鎖程序,不讓病毒複製,並抑制重症者「細胞激素風暴」,防止免疫系統失控、避免病毒感染。而針對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國家中醫研究所也曾多次討論,今年5月6日時,研商中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並進行專家會議,而通過後於6月1日公告《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內容也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恢復期等四時期訂定4種處方。蘇奕彰說,在上述多款中藥材能抗病毒複方中,其中「黃芩」在抗病毒占了重要角色,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是重要藥材之一,另外也發現2種中藥材有免疫調節功能。而在臨床也發現,患者同意中醫介入治療後,輕症患者平均8~10天就可以三採陰性出院。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也分享收治案例,表示分別收治年約七旬重症患者,本身有高血壓、胃潰瘍等共病,住院時出現發燒、咳嗽、血氧下降等問題,同樣有服用奎寧藥物,但出現心律不整、胸悶等問題,之後採用中西合併治療,症狀改善並於9天後解除隔離。
-
2019-12-16 科別.皮膚
中西醫治乾癬 同喊:別信偏方
在季節交替或免疫力下降時,皮膚出現斑塊脫屑又癢又難受,到底是過敏性體質產生的異位性皮膚炎,還是更難纏的乾癬?讓人困擾不已。實際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治療也不同,尤其乾癬不是單純的皮膚病,而是免疫系統失調疾病,不能等閒視之。乾癬目前僅能用藥控制與改善症狀,無法「斷根」,因此不少病友除了看西醫,也會尋求中醫調理。醫師提醒,無論是西醫或中醫,最重要是先確定診斷,對症下藥,千萬別買來路不明的偏方,恐花錢傷身、得不償失。台中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阮昭奎表示,乾癬治療原則為先評估病灶所占體表面積,體表面積未超過10%者,屬於輕度乾癬,可以用外用藥膏,再搭配照光治療,大部分都能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中重度 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倘若乾癬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或是病灶體表面積超過10%,皆屬於中重度乾癬,此時除了照光治療,也需要加上免疫調節劑等口服藥物幫忙。若治療一段時間,未達療效,健保則有條件給付新型生物製劑。不過,除了西醫治療,也有不少乾癬病友尋求中醫調理。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說,正規中醫治療會先了解病程發展,看是否壓力或其他因素造成,再依臨床症狀和徵象表現進行「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內外兼顧「中醫治療採內外兼顧。」楊賢鴻說,若是皮膚紅、脫屑症狀四處出現,就屬於風邪,可用防風、蟬蛻等中藥材;而皮膚有滲出物就是濕氣症,就得用利濕藥材;皮膚乾裂使用清熱涼血藥。當病程拖很久,身虛體弱則需補氣。至於外用藥部分,楊賢鴻說,除了青黛藥膏已被證實安全且對皮膚症狀緩解療效佳之外,大黃、黃岑、黃柏製成的三黃外用藥也適用。雖然臨床有個案報告顯示,中重度乾癬患者住院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有助縮短病程,但阮昭奎澄清,尚缺大型實證研究。阮昭奎認為,只要症狀緩解效果不錯,無論中西醫皆可試,但前提還是要先確診。另外,當中醫治療沒有起色,或是反應愈來愈不好,建議回頭尋求西醫治療。煎藥洗澡? 乾癬沒那麼簡單需提醒的是,有病友不是找合格中醫師,而是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楊賢鴻說,有民眾用偏方煎藥洗澡,但治療乾癬沒那麼簡單,不是洗一洗就不見。阮昭奎說,壓力、受傷、感染及情緒都是乾癬復發的關鍵,對付乾癬要有恆心毅力,配合處方藥物治療,同時維持正常作息、減少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別亂吃可能打亂或活化免疫系統的薑母鴨、麻油雞、牛樟芝等食補。「不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乾癬多能有不錯的改善與控制。」
-
2019-11-29 科別.皮膚
偏方治乾癬 感染險喪命
乾癬是無法斷根的擾人疾病,有人尋求偏方,反而造成病況惡化,一位阿伯誤信偏方造成全身發炎、80%皮膚嚴重膿疱,引發次發性感染,差點喪命。由於乾癬難纏無法只用單一方法治療,因此利用光療、生物製劑再加上中醫外用、內服藥,中西醫連手更能與乾癬和平共處。台北榮總皮膚診斷科主任陳志強說,很多人以為乾癬只是皮膚病,但它是全身性慢性免疫系統疾病,若未對症治療,病灶惡化不只影響外觀,也可能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甚至是代謝症候群。「乾癬有時被誤診,因此確診很重要,才能釐清是否有合併症。」陳志強說,過去治療方法較少,很多病友深受乾癬困擾,不敢上學或上班。但現在治療「武器」多,其中生物製劑可針對免疫系統出問題的細胞激素,進行源頭的標靶治療,更精準有效。坊間常謠傳,西醫只會用類固醇「壓制」乾癬,治標不治本,使不少病友尋求中醫或其他偏方治療。陳志強表示,中醫和西醫治療目的均是為病人著想,只要能穩定治療乾癬,病人當然都能試試看。但他強調,「治標不治本」不適用於乾癬,因乾癬是免疫疾病,無法斷根,只能長期控制,就跟糖尿病或高血壓相同。另外他也澄清,愈來愈多皮膚科醫師用生物製劑取代或減少外用類固醇,因此乾癬只用類固醇治療是誤解。中西醫合併治療讓病情更加穩定,病情穩定後就能帶動善的循環。陳志強指出,研究發現,當患者病情未好好控制、病灶難看,就不敢外出、運動、社交,生活習慣變差還可能罹患憂鬱症。陳志強也遇到一名阿伯放棄正規治療,改用鄰居口中很厲害的草藥,結果乾癬大爆發,全身布滿嚴重膿疱,還認為是排毒,後來送醫才救回一命。即使是中醫治療也有不少科學實證,台北長庚中醫部主任楊賢鴻也不認同「排毒說」,他提醒尋求中醫患者,若皮疹原本只長在頭皮上,但後來遍布全身,且影響到工作生活,就需要求助西醫治療,讓急性症狀趕快控制下來。陳志強呼籲病友,一旦發現乾癬病灶變得更癢、更紅、更厚、脫屑更多,就應回診就醫,「讓皮膚改善不惡化,才是真正的乾癬治療指標。」癬中求勝-乾癬衛教講座時間:12月22日(日)上午10-12點(9點30分報到)地點:信義誠品6F視聽室(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免費報名:02-86925588轉2698、2974網路報名:http://bit.ly/2qmAj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