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 科別.耳鼻喉
搜尋
中耳炎
共找到
104
筆 文章
-
-
2020-08-03 科別.耳鼻喉
美國病童罹乳突炎 跨國遠距醫療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
一名7歲的孩童從小就有反覆性中耳炎及聽力損失的問題,去年發生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在美國接受治療以為病情已獲得控制,隨後跟隨父母來台居住,沒想到耳朵繼續流膿、耳後部分紅腫熱痛,頭痛甚至聽損加劇,就醫後透過純音聽力檢查,耳咽管功能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反覆性中耳炎合併難治性乳突炎」,經醫師施以「中耳微創內視鏡併上隱窩乳突鑿開手術」及「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病童耳朵已沒有流膿紅腫等問題,聽力也從原本的中重度聽損提升到輕度聽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由於此病童在美國長期就診,為了更深入了解病童的病史,在家屬的同意下,利用「聽覺輔具之智慧遠距系統」平台,同步掌握病童在美國的病史、處置、檢查參數、助聽器的數據等,透過跨國會議以及會同感染科討論後,進行精準的微創手術。王堂權指出,乳突炎屬於中耳炎的併發症之一,中耳炎治療未果、中耳腔感染化膿、耳咽管長期功能不良,都是促使發病的原因,因乳突腔與腦組織只有薄薄的一層骨板分開,一旦發生乳突炎,若沒有立即治療,細菌就有機會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腦膿瘍或腦靜脈竇栓塞等,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中耳暨乳突腔微創內視鏡手術」是經由外耳道自然孔進行手術,清除乳突腔發炎性肉芽及壞死組織,不像過去傳統手術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6公分傷口,此手術利用內視鏡克服外耳道狹窄彎曲容易遮蔽視野的問題,也無外在傷口,術後不必頭部壓迫包紮,大幅降低術後頭部悶脹不適,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耳咽管微創內視鏡手術」,也是經由鼻腔自然孔手術,進行耳咽管功能重建,改善中耳腔及乳突腔的壓力調節機制,以及引流中耳腔積膿等問題。王堂權說,在合併以上兩種手術,讓病童沾黏阻塞的耳咽管得以暢通,也清除中耳及乳突腔的肉芽和壞死組織,重建耳朵的正常通氣機制及同步改善乳突腔的引流功能,目前病童聽力慢慢改善中。
-
2020-07-19 科別.耳鼻喉
耳朵也會發霉? 專家提醒:改掉挖耳的壞習慣!
劉女士最近總是覺得耳朵裡很癢,還感覺有點悶,好像被什麼東西蒙住了,一開始因為工作太忙無暇顧及,也沒當回事,但這幾天症狀愈發嚴重,耳朵奇癢無比,甚至晚上睡著了還會被癢醒!與此同時,她發覺聽力也有所下降,並伴有耳鳴。她實在忍不住,自己挖了一下耳朵,竟挖出一塊塊白色豆腐渣樣東西!劉女士慌了,趕緊到醫院就診。醫生告訴她,她的耳朵是有了「外耳道黴菌」。劉女士很驚訝——耳朵也會“發霉”?是的,沒錯!耳朵也會“發霉”!夏天氣溫高,進入梅雨季後持續連綿的雨水讓空氣濕度升高,食物和衣物等很容易發霉,而在悶熱潮濕的天氣裡,我們的耳朵也會潮濕、發癢。耳朵發霉,醫學上稱為「真菌性外耳道炎」,又叫外耳道真菌病,是真菌在外耳道內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症性病變。真菌一般在溫度高、濕度大的環境下孳生繁殖。日常生活中,外耳道進水、挖耳等會引起外耳道潮濕、感染;外耳道或中耳炎的分泌物堆積浸泡,使真菌孳生;正常人的外耳道略偏酸性環境,由於耳道進水或不適當的用藥,改變了外耳道的酸性環境,有利於真菌的生長;有全身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長期大劑量抗生素的使用,都會增加真菌感染的機會。外耳道真菌感染主要症狀表現為奇癢,有時伴有脹痛,外耳道有分泌物、潮濕,真菌大量繁殖會有堵塞感伴聽力下降、耳鳴,有些真菌感染以化膿和肉芽腫為主;嚴重的可致面癱、壞死性外耳道炎等。可見,如果出現耳朵癢等症狀,特別是伴有灰黑色或乾酪樣的分泌物,不要隨便自行使用滴耳液,要及時就醫,經醫師診斷後,針對病情使用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法。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首先要清理外耳道內的污物,防止污水進入外耳道,保持外耳道乾燥,禁挖耳;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氟康唑滴耳液或滴眼液等,同時需定期到醫院複診,清理耳道真菌團塊和分泌物,以減少菌絲和孢子,有利於藥物的接觸和吸收。如何預防真菌性外耳道炎?1.首先需要保持外耳道乾燥:游泳、洗頭洗澡時可以用耳塞或棉球保護外耳道,防止污水的進入;如果有污水進入要注意清理,保持外耳道乾燥。2.另外要改掉挖耳的不良習慣,尤其不要用不干淨的手和物品或者公共場合共用的器具挖耳朵。有中耳炎或分泌物,要選用合適的滴耳液,合理使用抗生素滴耳液。3.有耳部不適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09 科別.耳鼻喉
故意聽不見?「耳咽管功能不全」 害職場新鮮人被誤會
一名25歲女性是職場新鮮人,因有雙側耳鳴、耳塞症狀,總感到耳膜外隔著一層膜,聽一件事得重複問個好幾遍,被同事責怪耳背,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也耳朵脹痛不舒服,就醫確診罹患「耳咽管功能不全症」所幸透過氣球擴張術治療,生活品質和人際溝通都大為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哲綸指出,耳咽管俗稱歐氏管,是條連結鼻咽部(咽喉部的最上段、鼻腔的最深處)到中耳腔(耳膜內的腔室)的管道,平常處於封閉的狀態,只有咀嚼、吞口水、打呵欠等狀態下會打開;不僅能調控耳膜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也能避免來自鼻腔內的髒東西,直接逆流回衝至中耳腔,降低中耳炎等感染症狀。但是,民眾搭飛機或爬高山時,耳朵會有悶痛感,回到地面後,症狀不但不見改善,反而產生更多耳鳴或聽力下降的症狀,即為耳咽管功能不全所致。據統計,成人盛行率約1%,多為先天結構問題,在兒童族群則到4%之多。至於發生原因,多數情況及治療都是著重在阻塞的部分,常見為耳咽管開口周圍組織的發炎引起,如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竇炎、食道逆流,或遭遇外界環境壓力的變化,如搭機、爬高山及潛水,以及本身耳咽管周圍結構異常,如腺樣體增生、鼻咽部腫塊,及曾經接受鼻咽部份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等。許哲論建議,針對初期患者可先透過藥物治療,如使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改善鼻炎症狀,再使用抗生素及鼻噴劑治療鼻竇炎,或是用不同機轉的腸胃藥及調整生活方式,改善胃食道逆流。若上述治療成效均不佳,則會在耳膜上做切口,迅速緩解內外壓力不平衡的問題,或直接在耳膜上放置中耳通氣管,但兩者都治標不治本。若欲根治,則可透過耳咽管氣球擴張術治療,經由鼻部或口部,直接從鼻咽部的耳咽管開口,放置一伸縮型氣球導管,在安全範圍內的時間,利用氣球施壓去擴張塌陷的耳咽管通道,此方式能迅速、有效改善問題,術後恢復快。
-
2020-07-07 科別.耳鼻喉
影/女大生耳膜穿孔痛到爆炸 術後終於可擁抱大海
20歲王姓大二女學生兒時因意外受傷右耳膜破一個洞,反覆發炎導致耳膜幾近全破,耳朵一旦進水往往感染就隨之而來,頻繁流膿,發作時耳朵像要「爆炸」,玩水只能在一旁羨慕,接受三次手術,耳膜仍然處於破洞狀態,半年前接受鼓室成型手術,利用自己的血做成纖維蛋白敷於耳膜破損部位,半年來沒有復發,王姓大二女學生說,三天前終於可以投入大海的擁抱。王姓大二女學生指出,她之前接受三次手術,但沒多久又復發,三次都採傳統手術,經歷切開、縫合、換藥與拆線等,加上頭暈、嘔吐以及往返醫院的奔波,父母幾乎放棄,去年底得知有新手術可在免除外部傷口,經由詳細諮詢後決定一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醫師溫惟昇說,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最困擾患者的是反覆流膿,甚至引發顏面神經麻痺或細菌侵犯腦部危及生命,傳統手術須將耳後頭髮剃除,約6公分傷口,術後以繃帶纏繞頭部防止出血,往往需住院三天以上,讓許多患者寧願忍受不適,遲遲未能下定決心接受治療。近年來內視鏡微創手術漸趨成熟,但仍需以1公分切口割取自身組織作為修補。溫惟昇說明,再生療法透過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抽取患者10cc血液,純化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與纖維蛋白,用於修補破損耳膜,並利用其富含生長因子促進修復,術後耳膜順利完全癒合,優勢在於能免除所有傷口,因此幾乎無疼痛。此外,不須剃髮、縫合與包紮,治療後可直接返家而不必住院,大幅縮短恢復時間,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且成功率可達九成五,完全不亞於以往手術。
-
2020-07-02 癌症.其他癌症
八旬翁左耳抽痛被當中耳炎 轉介檢查竟是口咽癌第三期
彰化縣82歲張姓老翁今年初覺得左耳疼痛,起初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癒中耳炎之後仍然抽痛,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使用正子造影掃描和切片,確診為口咽癌第三期,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目前一周5天化療和放射性治療控制病情。張姓老翁嚼食檳榔40年,吸菸60年,過了古稀之年,不嚼檳榔,偶而吸菸,部立彰化醫院耳鼻科主任許嘉方認為張翁罹患口咽癌與長期嚼檳榔和吸菸有關。許嘉方說,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長期抽菸、嚼檳榔,罹患口腔癌機率飆升為一般人的89倍。張翁今年年初經常左耳抽痛,到診所看病被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幾次未見改善,診所轉介到部立彰化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許嘉方表示,張翁左耳紅腫和有微量分泌物,確是中耳炎徵狀,於是對症治療,結果中耳炎好了大半但左耳依舊抽痛。許嘉方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張翁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經由正子造影掃描顯示腫塊約3公分大,切片證實為第三期口咽癌,因考慮張翁年事已高,無法承受長時間手術摘除腫瘤,於是安排一周5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控制病情。張翁每次到醫院治療,都有兒子陪伴身旁。張翁的兒子表示,他父親年輕時嚼檳榔和吸菸,菸齡長達60年,年紀大了很少碰檳榔,偶而吸菸,現在確診罹癌,他和家人力勸父親別再吸菸,好好養病,家人也互相告誡別碰檳榔和香菸。許嘉方說,張翁的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可能發生張翁這樣誤診的情況,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許嘉方又說,台灣的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類癌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俗稱「香檳酒」也就是抽菸、嚼檳榔和喝酒,被視為罹患頭頸類癌症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九成的頭頸類癌症患者都有嚼檳啷習慣,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
-
2020-06-19 科別.耳鼻喉
愛用棉花棒掏耳朵? 力道沒控制嚴重恐致失聰
有些人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享受酥麻略痛的感覺,不過,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指出,耳道具有天然保護功能,即使洗澡或游泳後耳道潮溼,也不可用棉花棒,一旦施力不慎,就可能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24歲劉小姐平常習慣用棉花棒清潔耳朵,日前耳內疼痛,並未就醫,持續2個月後,開始出現聽力障礙和耳鳴,才趕緊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耳膜穿孔,必須手術修補。王文弘指出,耳膜又稱為耳鏡,是聽覺傳導的門戶,常因感染發炎、外傷而破損,若傷口沒有癒合又反覆的發炎,就會使中耳的聽小骨腐蝕及內耳的器官提早退化,產生聽不清楚、耳鳴或眩暈。在治療上,傳統手術必須全身麻醉,從耳後切開修補,患者需剃頭髮,還要在耳朵後面切出近6公分的傷口,劉小姐無法接受外型變醜,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微創耳膜修補,無需剃髮及全身麻醉。王文弘進一步解釋,傳統慢性中耳炎手術皮膚傷口較大,經由耳後切開皮膚,取一片筋膜後,再從外耳道皮膚進入中耳空腔,以筋膜覆蓋耳膜破洞的地方。術後需用止血泡棉填充外耳道,用彈性紗捲加壓傷口3日,病患需住院3至7天。至於經耳道的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不需住院也不需要全身麻醉。作法為先在耳軟骨上做約1公分的傷口,取下1片軟骨,依據破洞大小將軟骨修補成形,然後再經由耳道,將軟骨卡在耳膜破洞的地方,最後用2、3片止血泡棉外固定。王文弘說,臨床經驗發現,經耳道方式慢性中耳炎微創顯微門診手術的成功率目前可達到9成,術中固定頭部,一般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施行時間約30至50分鐘,病患接受度及滿意度都相當的高。如果患者個性容易緊張,就需全身麻醉。另外,當外耳道過於彎曲狹窄或是慢性中耳炎合併有乳突骨病變的病人,就不適用這種微創顯微手術治療。(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耳朵突然聽不到? 恐與日常這3原因脫離不了關係 包皮割不割攸關性福健康 拯救那話兒不應避諱 水果不僅提供營養還能增加幸福感 你今天吃了嗎?
-
2020-06-13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會成癮! 當心惡化成腦鳴
在耳鳴門診中,常會聽見患者說:「現在耳鳴已經跟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耳鳴只有一邊,現在變成兩邊,也不知道是哪一邊?」、「以前耳鳴還好,可以和平共存,現在變得更大聲,好想死!」、「以前是耳鳴,現在好像變成腦鳴了!」等等。耳鳴和腦鳴 易混淆耳鳴是內耳耳蝸或聽神經,在沒有外界聲波訊息傳入的情況下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原本的聽覺變弱,例如外耳炎、中耳炎、噪音性聽損等,耳蝸及聽神經啟動了代償機制,聽毛細胞加強擺動或聽神經加強傳導,設法去強化變弱的聽覺,患者反而聽到「缺損」的聲音,通常會有明確且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腦鳴是腦部聽覺神經路徑或大腦聽覺皮質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睡眠不足,當腦部聽覺神經路徑處於失調狀態,或是偏頭痛或癲癇發作,大腦聽覺皮質發生電位波動;通常沒有明確或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多半會影響認知、情緒和記憶。三原因 耳鳴變腦鳴耳鳴和腦鳴是不同的,那為什麼耳鳴久了會出現腦鳴?原因一:伏隔核功能失調當耳疾持續,始終無法恢復聽力時,神經代償機制啟動愈來愈多,逐漸從內耳、聽神經,進展到腦幹或大腦,就好比地方政府持續救災,連中央政府也加入,最後連國際人士也加入。是否需要啟動腦部代償機制的關鍵,就在大腦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一般來說,耳鳴愈久,愈有機會出現腦鳴。原因二:耳鳴成癮症候群如果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及孤單轉嫁於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再繼續轉嫁於耳鳴,儼然成為「耳鳴成癮」,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迴路愈來愈強大,最後突破伏隔核的抑制門檻,產生腦鳴。原因三:聲源頸部反射過度當聽力不良時,我們會反射性地調整頸部姿勢,去搜尋缺陷的聲音訊息,或是專注於耳鳴,稱之為「聲源頸部反射」,久而久之,頸部肌肉發生過勞與僵硬,刺激到位於肌膜內的本體感覺受器(感受頭部位置),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地從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進入後方腦幹,傳進鄰近的聽覺神經路徑,產生腦鳴。治耳鳴 破成癮迴路 我們在診治耳鳴時,會先找出聽力受損之因,加以治療,會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安排物理治療,教育患者不要低頭操作3C產品,避免頸部肌肉群過勞。平常應有規律且「有點忙碌」的工作與作息,不要把精神都聚焦於耳鳴,避免耳鳴成癮。一旦形成腦鳴,應即時接受藥物治療例如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壓制過度活躍的腦部神經活性,避免腦鳴擴散,視狀況接受心理治療,打破耳鳴成癮迴路,最後使腦鳴變回耳鳴。
-
2020-05-20 科別.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 太晚發現恐釀哮喘
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患有過敏性鼻炎,為人類最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根據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受訪的過敏性鼻炎患者中,超過一半人每一至兩周發作一次,近兩成每日起碼一半時間受症狀困擾,不單只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更使專注力下降、疲勞,影響工作和學業;但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即使用藥,仍未能完全控制症狀。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的發炎反應並不是只侷限在鼻腔,多種合併症與過敏性鼻炎有關,有研究指出,若未能適當、及時處理過敏性鼻炎,10%至39%患者之後會有支氣管性哮喘。根據市場調查統計,台灣人過敏性鼻炎發作頻繁,日常生活備受困擾,逾三成患者每年起碼一半時間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影響,等於全台灣有690萬人受過敏性鼻炎之苦,多數人因換季、接觸灰塵、塵螨誘發過敏性鼻炎。臺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方深毅教授指出,過敏性鼻炎有7大症狀,包括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鼻涕倒流等。楊曜旭表示,過敏性鼻炎患者時常於就醫時已有併發症,如氣喘、鼻竇炎、中耳炎,很多人以為過敏性鼻炎只是發作時打個噴嚏,但診間就有觀察到,過敏兒在晚間睡眠時,也因鼻塞而無法進入睡眠造成睡眠中斷醒來,睡眠品質深受影響,導致隔天上課沒有精神,影響求學成績,甚至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與小孩的過動,自閉狀況有關連性,因此不應該輕視過敏性鼻炎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方深毅表示,患者最明顯也是最困擾的症狀就是打噴嚏伴隨著流鼻水,特別是在換季、接觸灰塵時,過敏更會加劇,而一般常會自行前往藥局購買鼻噴式藥物來緩解,但這類的鼻噴劑通常是血管去充血劑,標榜不使用類固醇,只是治標不治本,無法長期且有效的控制過敏,甚至造成鼻黏膜受損與不可逆的鼻黏膜損傷。在得知自己過敏性鼻炎時,方深毅建議,每個人罹患過敏性鼻炎的原因、症狀皆不同,諮詢醫師正確治療方式是第一要務,醫師將根據病患症狀提供專業建議,遵從過敏性鼻炎OUT 3原則:Opinion尋求專業醫師建議、Useful快速有效緩解不適症狀、Treatment使用安全且可長期使用的鼻噴劑,正確用藥安全快速緩解症狀,才能有效改善過敏性鼻炎。  延伸閱讀: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 學會2招輕鬆應付 流鼻水、打噴嚏樣樣來! 中醫師點名3食物祛濕抗過敏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確定現在要搶奎寧?藥師提醒:殺不死新冠病毒反而吃出這些問題
「藥師,可以自費購買抗新冠肺炎的藥嗎?你們醫院有新聞報導的那個抗新冠肺炎的藥嗎?真的5天就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嗎?」這是近期醫護人員及民眾來藥局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事實上,目前吃羥氯奎寧和抗生素來對抗新冠肺炎的研究人數少,抗病毒療效尚待評估,由於這兩種藥物屬處方藥,均有不同的副作用,不可以胡亂購買並使用。若兩種藥物併用,還易發生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這篇發表在《國際抗微生物藥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timicrobial Agents)的法國研究報告,收案的患者年齡大於12歲,且鼻咽處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最終研究只收案36個人,其中14個人只服用羥氯奎寧,6個人服用羥氯奎寧加上抗生素,另外16個人是對照組,也就是不服藥。而以最終的數據來看,的確有一定的療效,個案病毒量已測不到,且符合統計學上的意義。只不過此研究的樣本人數太少,只有36人,因為以一般藥品臨床試驗來說,都需收案幾千到幾萬人,其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才比較有說服力,加上此為非隨機臨床試驗,也就是這些個案非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是對照組,就有可能會受到人工干擾,而影響到研究結果,使得其科學證據力並不是那麼充足,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仍待進一步評估。此試驗中使用的羥氯奎寧,本身是用來治療瘧疾、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有視網膜病變者禁止使用,若有蠶豆症、肝腎功能不全者,也需小心使用;另一種抗生素原本是治療細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皮膚感染,對巨環類抗生素會過敏的人也禁止使用。如果這兩種藥物一起併用,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嚴重可能致命。如本身還有在服用其他抗心律不整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及氟喹諾酮類的抗生素,更會增加心律不整的發生機率。這些藥都是處方藥,只能由醫師開立處方,不能自行去藥局購買,否則若產生藥害問題,也無法申請相關的藥害救濟,加上這些藥有其相關的禁忌症,且此研究有諸多限制,所以,以藥師的角度來說,還是要依照相關已經證實的指引使用才安心。
-
2020-03-12 科別.耳鼻喉
春天早晚溫差大 耳鼻喉科醫師提醒是這病發作高峰期
季節邁入春天,早晚溫差極大且病毒盛行,讓不少民眾鼻水直流、咳嗽不停,掛上了病號。資深耳鼻喉專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一般的感冒外,季節交替時更是眩暈症發作的高峰期,有眩暈病史的民眾一定得特別留意與保重,以避免經常發作。根據患者主訴的輕重程度以及症狀,眩暈一般可分為良性姿態性眩暈、急性內耳炎、嚴重的中耳炎、脊椎基底動脈暫時性缺血或中風、梅尼爾氏症等。而季節交替時好發的眩暈多半屬於病毒感染的內耳炎,或是內耳微血管過度收縮或阻塞而發生暫時性缺血所引起的。李宏信表示,眩暈雖沒有直接性的致命危機,但發作起來仍會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所謂的眩暈,指的是患者即使處於靜止的狀態下,卻仍感到周遭景物天旋地轉,或是身體搖晃的感覺,且常伴隨有噁心、冒汗、臉色蒼白等自律神經失調的反應,嚴重者雙眼無法睜開及正常行走,和一般的頭暈,昏昏沉沉的感受大不相同。目前已知眩暈患者若不接受適當治療,未來發生腦中風的機率較常人來得高,因此切勿輕忽,一旦發病需立即就醫。在治療上,李宏信指出,一般病毒感染或動脈暫時性缺血所導致的眩暈,多半會給予口服抗眩暈藥物,搭配維生素B群和鎮定劑讓患者服用,來穩定減緩眩暈症,且必須長期服藥,以改善內耳神經之生理功能,預防經常性的不定時復發。其他如良性姿態性眩暈,則會施行所謂的耳石復位術;梅尼爾氏症則會建議以神經機能賦活劑、血管循環促進劑和輕微鎮定劑來進行組合治療,幫助內耳平衡系統恢復作用。但當內耳淋巴積水情況較嚴重時,會配合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水分,降低淋巴液積水的壓力問題,症狀就會減輕。根據臨床觀察,普遍持續用藥並輔以飲食、生活習慣調整,多能獲得良好的改善甚至痊癒,若服藥控制後依然反覆發作,雖然可考慮手術提升治療成效,即透過手術鑿開內耳,減少內耳淋巴液腫脹壓力,但因為手術部位接近腦部,必須謹慎以待,且有復發可能,除非是藥物已無法抑制情況下,不建議作為首要選擇,術前謹慎評估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眩暈本身雖沒有立即性的致命危機,卻可能是其他身體部位所發出的警訊,最常見的便屬中風。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眩暈症狀,同時伴隨說話不清、吞嚥困難、視力模糊、肢體無力等現象,便需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導致憾事發生。由於老年人是眩暈發作的第一大族群,主要與血管老化循環不良與三高疾病導致血管狹窄有關。家中若有年紀較大的長輩,在季節變化時需多給予關心,留心是否有眩暈的症狀出現,並陪同就醫治療,以預防最嚴重可能是中風之發生。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則提醒,眩暈在診斷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透過詢問患者的病史作為依據。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眩暈的情形,建議詳細記錄發作的時間、發作的時長、頭部眩暈位置是否有改變,是否有合併其他症狀等資訊,都能協助醫師更準確進行判斷。★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03 科別.感染科
流感有6常見症狀!伴隨免疫力低下恐釀中耳炎
 在防範武漢肺炎的同時,也別忽略流感的嚴重性。流感最常見的症狀無非是肌肉痠痛、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等,症狀輕微者,醫師多半採取症狀治療法,即視症狀投藥,以緩解不適,一般可於7天內痊癒;但流感若發生在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就要當心併發症。其中,較常見的即為中耳炎,會導致劇烈的耳痛、耳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現象,民眾不得不提高警覺。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中耳炎症狀多半來自於病原體的感染所致,依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類,常見症狀有耳痛、聽力減退、食慾不振等情形。若罹患感冒、流感或有中耳炎病史,一旦發現耳痛、耳鳴的狀況時未能即時就醫,恐導致日後釀成慢性中耳炎、耳鳴等情況,且反覆發作。李宏信分析,中耳炎之所以會引起耳鳴,有可能是因為中耳積水,以致聲音傳導受阻,在耳內來回震盪的緣故,一般只要中耳炎治癒後,耳鳴症狀便會自然消失。倘若出現耳鳴持久不退,則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因素,進一步接受診斷與治療。耳鳴常見的發生原因還有年齡增長,耳朵老化造成的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焦慮引發血管收縮,狹窄造成血流不暢;以及內耳聽神經的問題,包括噪音損傷、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其他還有像高血壓、心臟病、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胃食道逆流、藥物副作用等,也都可能造成耳朵發出嗡鳴聲響。李宏信說明,耳鳴初期因症狀輕微,容易被忽視,但隨著時間拉長,耳鳴聲量會逐漸加大且不間斷,甚至愈來愈尖銳,發作時間可能連續24小時,長久下來恐造成聽神經不可逆的傷害。耳鳴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治療,預後多半良好,並非無法治療。李宏信解釋,耳鳴發生的前3個月症狀通常較輕微,雜音音頻很低且小聲,只要養成規律作息、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多休息及減少暴露於噪音環境中,多數患者都能不藥而癒。倘若耳鳴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且耳內雜音逐漸變大聲,嚴重干擾生活,治療上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內耳血液循環,並給予神經營養補給,加強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同時防止血管過度收縮,患者必須耐心長期持續治療,且勿擅自停藥,病情便可獲得逐步改善。當然,預防勝於治療,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要提防感冒所引發的中耳炎與耳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平時應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保持個人衛生整潔,出入人多的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減低感染的機率。飲食上,建議均衡攝取,以提升抵抗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電視愈開愈大聲,老化還是生病? 
-
2020-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要當一位好醫師,其實不容易!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醫師生涯回顧——要做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醫病平台的成立是為了使病人與醫生能互相了解,彼此體諒,並重建雙方的尊重與信任,所以我在退休後想要分享些自己行醫的經驗與感想。由於人類知識的成長,科技的進展,媒體的擴張,社會制度的改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複雜。醫生與病人之間已不像以前單純。醫學知識的成長己不是一個醫生腦力可以承受的,醫療已漸漸變成複雜的團隊工作。病人從網上得到不少的醫學資料,對醫生的要求增加,政府與醫療保險公司對醫生要求的文件更加繁雜,新一代的醫生給予病人的時間減少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也淡薄了。雖然世界宇宙一切不時地轉動變化,但是也有一定不變的法則,醫生的責任還是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應該是最為人尊重的職業。一個醫生只要本著愛心為病人服務,雖然偶爾會有差錯,大部分人是可以了解和原諒的。我行醫四十年從沒有想過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社會對我們的報酬是相當優厚,衣食住行不用愁,孩子們上大學也不用貸款。病人的感恩也常常給我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一位七十多歲女病人來看我,她從口袋取出一顆薄荷巧克力糖給我,並說是昨天她在Olive Garden飯店拿到這顆糖果,她特別珍惜地收起來送我的,她感謝我多年來對她的照顧。這顆糖已經半熔化了,但是當時我心裡的感受是無法形容的。有一天我接到一位老病人女兒的電話,邀請我去參加她父親百歲的生日,她説這是她父親的心願。當我去參加他的生日,他已經有老人痴呆症,但是他還認得我。我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年輕女病人,她可能是一般醫生認為最壞的病人。我第一次看她的時候,她才十九歲,她已經被外科醫師動過食道閉鎖與胃潰瘍的手術,她有反覆發作的胃潰瘍。她長得美麗而且相當聰明,但是她的生活很亂,她用藥,她是急診處的常客,她看了不少的醫生。因為肚子痛,她常來看我。在我照顧她的期間,她也給外科醫生開過刀,我也曾經送她到Mayo Clinic去會診。她常常半夜打電話給我要藥,我給她胃藥,我勸她少用麻醉藥。偶爾她會在聖誕節寄賀卡給我,有一次她還在卡上附信,寫到她有嗑藥的習慣,她希望能改過,但是很因難。我照顧她二十多年,後來她二年沒有來看我。有一天她突然出現在我的診所,她來感謝我多麼年來對她的照顧,她告訴我,二年前她喝酒發生車禍,行動不便坐輪椅,她的生活改了,不再喝酒嗑藥,她上教堂到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不要嗑藥喝酒。她說這場車禍是上帝給她最好的恩賜。提到醫療糾紛,我在四十多年的行醫,有三次被告的經驗。一次是四十歲接受政府醫療補助的肥胖女病人,外科醫生為她做了減肥胃手術,我只看她一次門診,做一次胃鏡檢查,她的律師把所有看過她的醫生們與醫院都控告了,二年後她換了律師,才取消對我的訴訟。另一件是幾年前,我被醫院請去會診一位近五十歲的女病人,我的診斷是部分腸阻塞,可能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她出院後到印第安納大學醫院開刀,證實是克隆氏症。三年後,她來看我因為肚子痛,我做了大腸鏡檢查,大腸正常,末端小腸有些小侵蝕潰瘍。我認為可能是復發性克隆氏症,我做了一些血液檢驗,也做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沒有腸阻塞的現象,但是可能有輕微的發炎與纖維化,同時報告有一個可能腫瘤在肚臍下,這腫瘤的影像已在三年前的CT scan 顕示,而且大小不變,胰臟正常。我建議病人嘗試humira治療,病人有點遲疑。我送她回去印城大學醫院會診。三個月後(到大學醫院會診二個月後)重複CT scan顯示胰臟癌,病人後來去世,她的丈夫一年後告我誤診。她的病歷送到病例審查小組,六位醫師認為我沒有過錯。第三個病例是一個長期抽煙的中年男人,因為大便有血,他的家庭醫生要我做大腸鏡檢查,我用內視鏡拿掉一個小息肉。第二天他來見我的護士沒有抱怨,第三天晚上急診處醫師打電話给我,報告病人在急診室抱怨肚子痛,血液檢查白血球增加,X光沒有顯示腹腔內有空氣。我建議做CT scan,發現在大腸邊有一個拳頭大的發炎性腫瘤,他當晩開了刀。因為長期抽煙,他的肺可能不正常,手術後三天,麻醉科醫師才拿下氣管插管。他控告我醫療失誤。我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的律師見了我,以後她與對方律師通了二十多封信與做一次取證。經過幾個月後,律師告訴我要選擇六位專科醫師到醫療審查小組審查小組,雙方各選三位,而且要雙方同意。我的律師建議我要換掉原來的三位醫師,我問她理由,她也說不出。我認為三位醫師都是醫學會認證的,沒有必要換,我希望這件控訴早點送到醫療糾紛審查小組,我認為這只是拿大腸息肉的可能併發症,我不認為有疏忽過失。雙方律師還是要換醫生,換了幾次,拖了三個多月才選出審查小組醫生。六位專科醫師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案才解決。當我的律師要換審查小組醫師時,我認為雙方律師可能在欺詐我們。我打電話給醫療責任保險公司主管抱怨,我認為這件控訴早應該送到審查小組,不需雙方律師來回二十多封信,也不須換原先被推薦的審查小組醫師。我很灰心,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美國的法律程序。法律應該保護病人,病人有不幸的併發症,保險公司應該給予補助。我認為法律的程序應該改進,我希望律師對醫病關係能更加了解,我也希望病人與家屬能給醫生有機會解釋病情的經過,醫生與病人彼此多了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法律程序。當一個醫生應該每天檢討自己對病人所做的醫療。我開業最忙的時期,一天四小時門診四小時內視鏡手術,還要到三家醫院迴診與會診。有一次我到一家醫院(不是我的主要醫院)去會診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她的主要投訴是肚子痛與體重減輕。我去看她時已是晩上九點,隔天去看她也在晚上九點以後,我告訴她與家人CT scan發現她有卵巢腫瘤,可能是癌症。第三天晚上我去迴診,她的丈夫不要我再去看她,他對我說我是好的診斷醫生,但是不是好醫師。她的家庭醫師並不怪我,他認為病人不喜歡聽到自己有癌症。我自己反省,我當時實在太忙,沒有給病人與家屬多些時間,而且也不應該天天在晚上九點後去看病人。當我做住院醫生時,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我治療他的血糖與酸中毒。隔天他醒來,血糖幾乎正常,他的家人很感激。第三天他的血壓下降,他又昏迷了,他得了敗血症,結果他去世了。我很後悔,當時沒想到細菌感染導致糖尿病失控,這病人有中耳炎。另一病例,我為一位老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她有嚴重的憩室病,她的乙狀結腸嚴重變形。她選在近她住家的小醫院,我在早上七點做檢查,十點多護士打電話告訴我病人抱怨肚子痛,我要護士送她去作X光檢查,報告腹腔有空氣。我打電話請了外科醫師去會診,她被送到城南的一家大醫院開刀。我沒有回去看她,也沒有機會跟家屬解釋。事過兩年,她又進入醫院,我被請去會診。她的兒子見到我很生氣,不要我看她。我把她的病歷拿出來,要解釋給他的兒子,他也不要聽。我當時心裡真是痛苦,我很後悔二年前沒有回去小醫院向家人解釋。我已退休了,回想過去,要作一位好醫師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有人問我,如果有來世,我是否再選擇當醫師,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要引用四十多年前,當我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作研究員的時候,一位老教授 Dr Harry Siegel的話:「做醫師是很棒的事,醫學是令人興奮的,每個病人都不一樣,你的生活不會像工程師那般呆板,不管你聰明與否都會被人尊敬,你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