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中暑
共找到
293
筆 文章
-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嬰幼不宜戴口罩 兒科:恐致休克
嬰幼兒戴口罩恐阻礙呼吸,甚至會有休克風險。因疫情大家都戴起口罩,然而日本小兒科醫會警告,2歲以下嬰幼兒因呼吸道較窄,戴口罩恐怕會阻礙呼吸,導致中暑甚至休克等風險,台灣疫情指揮中心也曾回應,1歲以下嬰幼不強制戴口罩,改為宣導民眾讓給嬰兒1.5尺安全空間。恐有休克風險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小兒科醫會指出,嬰幼兒呼吸道較窄,戴口罩會使得呼吸困難,近一步損害心臟和呼吸系統,導致中暑和休克等危險。另外,嬰幼兒不像大人能用言語表達身體不適,若是戴上口罩,會讓家長難以第一時間察覺嬰幼兒的身體變化,例如嘴唇發紫、臉部面色有異等,戴口罩會讓家長錯失察覺並處理的黃金期。盼給嬰幼兒留空間根據統計,在新冠肺炎確診人中,嬰幼兒仍佔非常少數,幼兒園、托嬰中心也極少發生群聚感染問題。根據CNN報導,美國疾病管制署(CDC)也同意,戴口罩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而言,傷害恐怕比保護的作用來得多。針對嬰幼兒戴口罩的問題,指揮中心也曾於上個月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嬰幼兒口罩戴不住,又會有窒息風險,因此1歲以下嬰幼兒可以不用戴口罩,但希望民眾能為嬰幼兒讓出1公尺到1.5公尺的空間,保護嬰幼兒也保護自己。【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健康保衛站/天氣熱狂喝冷飲 小心「陰暑」
炎炎夏日到來,天氣酷暑要如何避免中暑與養生?衛福部旗山醫院中醫科主任陳玠廷提醒,烈日下容易中暑,若因天氣炎熱嗜飲冰涼飲料、室內外溫差過大,也會出現「陰暑」情況。夏日飲食應清淡,可適當飲用薑湯及四神湯養護胃氣。入夏後全台各地飆高溫,為避免中暑,西醫建議民眾要記得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中醫則將中暑情況分兩類,包含長時間曝曬陽光的「陽暑」,及溫度劇烈變化產生的「陰暑」。陳玠廷說,夏天炎熱潮濕,腸胃及消化功能易受影響,在戶外活動時間久,讓人滿頭大汗,此時毛孔大開,若忽然喝太多冷飲,或在豔陽下馬上進冷氣房,暑氣會無法散發,可能出現頭痛、頭重、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這就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陰暑」現象。不論是「陽暑」或「陰暑」,兩者共同點都是體溫調節異常,身體熱氣無法排出體外產生不適。陳玠廷說,天熱時吃冰及喝冷飲要有節制,別在滿身大汗時快速喝下大量冷飲,這樣做容易傷身。陳玠廷建議,夏季飲食要清淡,避開冷飲、高糖分與油膩食物,飲用薑湯及四神湯可以健全腸胃道,對濕氣散發有助益。上班族若中午外出最好別馬上進入冷氣房,可適度圍上絲巾或穿薄外套,別讓身體處於溫度劇烈變化環境。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小兒科學會:2歲以下戴口罩恐增窒息風險
日本小兒科學會(JPS)警告,2歲以下嬰幼兒戴口罩,恐造成呼吸困難與增加窒息風險。路透社報導,日本小兒科學會警告,嬰幼兒配戴口罩的風險太高。日本小兒科學會表示:「由於嬰幼兒呼吸道比較狹窄,戴口罩會讓嬰幼兒呼吸費力」,這會增加他們心臟的負擔;另外,口罩也增加嬰幼兒熱中暑的風險。學會在官網一份文件中建議:「別讓兩歲以下孩子使用口罩。」根據日本小兒科學會,截至目前,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嚴重病例非常罕見,且多數兒童是被家人傳染,學校或托嬰中心幾乎未傳出疫情。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也表示,兩歲以下嬰幼兒不應使用布口罩。
-
2020-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擔心天熱戴口罩易中暑 日本廠商加緊研發涼感口罩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下,口罩成了全世界人每天的必需品,但在夏季潮濕又悶熱的日本,長期戴著口罩卻又讓醫生擔心可能會釀成另一項危機:中暑,這促使了日本業者加緊開發能讓人戴起來感覺涼爽的口罩。日本每年夏季的單日最高溫都飆破35度,相對濕度達到90%,平均每年約有1,000人會死於中暑,且罹患過中暑的人數也正在逐年升高,高達數萬人。日本濟生會橫濱市東部醫院醫師谷口英喜表示,人類其實和狗兒等不會流汗的動物一樣,幾乎完全仰賴呼吸系統來散熱,但人在大熱天下戴口罩將會導致三個問題:因為口罩阻絕了冷空氣進來,人的體溫將會升高,尤其是頸部以上;因為口罩保持了人的喉嚨濕潤,人容易忘記喝水;因為承受著必須在他人面前戴著口罩的社會壓力,人們補充水分的頻率變少。這樣的中暑危機,讓日本的口罩業者加緊研發其他讓人更涼爽的選項。日本最大紡織公司丸井織物,就推出一款涼感口罩,號稱具有更好的熱傳導效果,能讓皮膚戴起來感覺更舒服,而且這款口罩還可洗滌,裡面的濾網也可替換。丸井織物常務董事宮本智行表示,該公司本來是研發絲巾或棉被所用的布料,但口罩的銷售已超出其原本預期的四倍。「雖然這並不會真的降溫,但可以讓人戴起來感覺較涼爽。」成衣公司Knit-wise則是將口罩裝進玻璃罐裡,並放到溫度零度以下的販賣機裡販賣,雖然原意其實有點在搞笑,因為口罩放幾分鐘就不冰了,但沒想到民眾的反應熱烈,一個月就賣了上萬個口罩,詢問電話也絡繹不絕。現在這些廠商則在競爭,誰能開發出真正能夠降低體溫和氣溫的口罩。Knit-wise常務董事後藤克幸表示,公司即將推出一款具有專利的口罩,運用凝膠來維持口罩的涼感。丸井織物的宮本也說,計劃幾周內開始販售一種能夠降溫的口罩,降溫方式則是商業機密。不過,醫師谷口則是表示,創造能夠讓人定期脫下口罩補充水分的社會環境才是重點。他也表示,一般大眾應該避免使用過濾效果更好的N95口罩,因為那種口罩同時也更難透氣。
-
2020-05-15 失智.名人專家
陳屏如/一株開啟記憶鑰匙的菜苗 讓失智者拂去孤單與寂寞
那一天是個春暖花開,微風徐徐,也是阿花(化名)回診神經內科的日子,第一次見到她,她的頭總是低低的,不發一語,向一旁的兒子說明身分及初步的基本認識後,我緩緩地蹲在阿花輪椅旁,輕撫她的雙手,輕喊她的名字,讓她感覺到我手心的溫度,溫柔的安撫使其安心是很好的做法。終於,她抬起蓋頭來,有了一絲回應,那一聲妳好,在一旁的兒子突然哽咽抽蓄著身體,告訴個管師說母親已經好久沒有講話了。進一步了解,平時主要照顧者兒子上班,阿花白天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直到睡著,漸漸地互動減少了,反應也變慢了,直到煮的菜味道改變、淡漠、記憶也比較衰退進而就醫檢查。聽聞阿花以前很喜歡種菜.栽種植物,兒子擔憂母親一個人在菜園中暑,漸漸地阿花因此沒再去菜園了。於是個管師跟阿花引導也分享自己種菜遇到的困境,原本沒什麼精神的阿花整個眼睛都亮起來,從兩三個字,願意慢慢講至五六行句子,內容是分享栽種經驗。失智症藥物主要的治療方向為延緩退化的速度,還記得亞東紀念醫院一般神經內科甄瑞興主任曾分享過的文章也提過多運動、多動腦等非藥物治療,平均能讓失智症患者延緩惡化兩至三年。照顧失智症個案應以家庭為單位,最終希望個案發揮潛能,維持尊嚴‚對其家庭有所幫助。也因阿花久未出門,更別說提到「課程.失智據點」的詞彙了,所以當話題來到這兒,個管師會把詞彙轉換成「憶能促進站」 (合作的據點課程及非藥物課程的另一種說法),阿花表達她都不會,於是換個方式鼓勵著阿花,也鼓勵兒子。剛開始阿花若沒有意願上課的時候,可以在陪著她來醫院檢查的時候,順道看看個管師種的菜有沒有成功,無論是否會馬上忘記,聽到關鍵字「種菜」能燃起阿花的意願, 記憶鑰匙也隨即開啟,過程中需避免命令的口氣,換個想法,長輩生病了不是故意的,需要的是幫忙不是爭辯。叮嚀著兒子要多方嘗試,照顧沒有為什麼,惟有學習如何應對溝通是最重要的,聽完兒子決定一試。那以退為進的方法 ,阿花真的如期來到了課堂,在老師的帶領之下 ,保有阿花現有的功能,再者透過職業.喜好,讓她燃起願意動腦的動機及執行,更能從社交活動課程來幫助大腦認知功能的活化,延緩失智退化的速度。 過沒多久,又再次來到阿花回診的日子 ,阿花開心的臉龐,在她種的菜苗旁,那一刻就像一縷和煦的陽光照耀在他們的身上,兒子表示阿花短期記憶可能在轉身之後就遺忘,但是,她出門仍不忘帶著那一株栽種成功的菜苗來到醫院,兒子納悶微笑著; 個管師予以說明其實這些都在建立固定的生活常規以減少混亂的產生及緩解照顧者壓力的不二法門,也是讓照顧者在這條漫漫之路,降低徬徨,增加家屬習得因應技巧,助於喘息及紓壓。結果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改變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 如何用一鑰匙開啟阿花的意願,那就是要保有尊嚴,拂去孤單寂寞的感覺,那一株菜苗的溫度,就會悄然地滋長在這個家庭裡,祝福著,也讓愛綿延。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15 科別.皮膚
天氣熱猛吹冷氣消暑 小心這種病可能纏身!
一到夏天,悶熱的天氣讓原本就不需要外出的文莉,更喜歡躲在辦公室內吹冷氣,即使是中午吃個飯或去銀行辦點私事,短短的路程結束,也一定會找個有冷氣開放的餐廳或商店吹冷氣納涼。糟糕的是,當她下班回到18層樓高的住家時,一進門仍然是先打開空調,一整天下來,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冷氣房中度過,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幾乎耐不住酷熱了。奇怪的是,最近文莉只要一進入冷氣房後,就開始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眼睛乾澀等種種症狀,渾身都不對勁。直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得了「空調不適應症」。 什麼是空調不適應症(冷氣病)?所謂的「空調不適應症」,指的是因為空調設備所引發的種種不適症狀,在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除了經常性的肌肉痠痛、下肢無力、頭痛、口乾舌燥、咳嗽或類似感冒症狀等。這些經由空調所引發的疾病,很多人把它統稱為「冷氣病」,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定義冷氣病的名稱,但只要跟空調相關,因為冷氣吹過度所造成的不適現象,就可歸類為「冷氣病」。 導致冷氣病三大因素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鄒孟婷指出,如果將導致冷氣病的原因做一歸類,大致可以分成體質、環境內的溫濕度及室內空氣流通度三大因素。1.以體質來說,空調中暗藏的塵蟎容易誘發過敏氣喘,如果溫度又低,就會產生冷過敏,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頭痛等,「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且年紀較大的人,這些症狀就會更為明顯。」鄒孟婷說明。2.由於大樓內的空調冷氣多半不流通,這時只要有一人出現感冒症狀,很容易就會傳染給身旁的同事。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空調主機本身因為儲水、溫度又適宜細菌孳生,因此常成為細菌、黴菌的溫床,而這些細菌性感染疾病又以綠膿桿菌、棒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居多。此外,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退伍軍人症候群」,也是因空調冷卻水塔3.冷氣房中的溫度調節也關乎上班族的健康,由於長時間處於低溫下,身體的微血管就會自然收縮,肌肉緊繃,使得新陳代謝變慢,腸胃功能也減弱,連帶影響了消化及循環的功能,若再加上坐在出風口下方,或是身體某些部位經常性的受到冷風直接吹襲,就容易引起如頭、肩、關節等疼痛。 多運動 進入冷氣房時先緩衝除了溫度過低可能造成的影響外,長時間開冷氣也會降低環境中的濕度,令人產生不適,影響最大的就是老年人、隱形眼鏡族、電腦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鄒孟婷指出,上班族若常覺得眼睛乾澀時,建議不要長時間戴隱形眼鏡,且使用電腦時,也必須適度的休息,讓眼睛稍微眨眼休息一下。但預防「冷氣病」的最好方式,仍是以調整吹冷氣的時間,最適當的室內濕度則是維持在60度左右,而冷氣的溫度也要調控在25~26℃之間。「只要每天花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讓自己運動流汗一下,就可以讓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到正常的範圍。同時,下班回到家,或是在夜晚睡覺時,也不妨設定冷氣的舒眠裝置,不要直接吹冷氣到天亮,最好可搭配電風扇,開窗吹吹自然風比較好。鄒孟婷建議。一旦出現類似感冒的冷氣病相關症狀時,可以先喝熱飲並搭配熱敷肩頸,倘若座位無法調整,則可戴上口罩、或把溫度轉低、讓出風口稍微轉向不要對著吹。甚至也可以試試在進入冷氣房時,先去茶水間喝口水或上個廁所,也就是先到沒有冷氣的地方緩衝一下,讓身體稍稍適應溫度差異後,再進入辦公室,這樣也可避免血管急速收縮而引致的頭痛困擾。冷氣房內雖舒適,但經由密閉空間中所傳播的病菌速度也快,因此建議辦公室內使用空調時,偶爾仍要將門窗開個小縫,讓空氣對流,才不會讓病菌散播太快速,當然,也必須多喝水,可避免脫水的現象對健康造成負擔。 預防冷氣病小提醒1.每天抽空運動,讓自己流汗。2.少戴隱形眼鏡、適度眨眼或閉目休息。3.戴口罩並多喝水保持喉嚨濕潤。4.冷氣房內放一件長袖外套或大披肩等保暖衣物。5.在桌上放一杯水,調節週圍環境的濕度。6.分段穿梭室內室外,減緩頭痛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立夏高溫破30°C! 「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
2020-05-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夏日腳步近…天熱戴口罩 謹記「3對策」防中暑
為防範新冠肺炎侵襲,人人戴口罩自保,但天氣漸漸炎熱,長時間戴著口罩讓人悶熱難耐,尤其夏日腳步漸近,防止因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建議謹記三對策因應。近期天氣漸熱,由於疫情未歇,民眾外出仍須戴口罩防疫,酷熱天氣下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引發脫水及中暑危機。根據《今日新聞》報導,日本媒體指出,戴口罩會在口罩內部蓄積濕氣,不易察覺口渴、缺水,因而忘記補充水分攝取。為避免天熱戴口罩引發中暑危機,日媒整理出三大因應對策:一、注意補充水分,每日最好能攝取1500毫升的水量。二、每天測量體重,在同時間、穿著同樣的服裝測量,若較前一日減輕達到3%,可能已經有脫水現象。三、以室內運動取代室外運動。
-
2020-05-09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隨身水瓶、手鍊、友善商店互助 守護失智者不走失
近來天氣炎熱,三總5月初已收治三名中暑路倒的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建議家屬可在患者身上放置水瓶、配戴愛心手鍊、縫上愛心布標、每天拍照等方式,以免患者真的走失時,也能較快尋獲。湯麗玉說,無論天冷、天熱,患者在外都有可能凍傷或失溫可能;而失智症患者無論輕中重度,往往本身不知道要補充水分,而體內缺水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認知功能會更差。她建議家屬可在失智長者的身上放瓶水,並隨時叮嚀喝水、讓對方養成喝水習慣。即使家屬未陪同或在外走失時,短期內不會有過熱中暑問題。湯麗玉說,患者身上也可申請配戴「愛的手鍊」,或將「愛心布標」縫在長輩常穿的衣服、背包、帽子上,顯示相關連絡資訊,以利警察或路人辨識及協助。湯麗玉說,家屬若無法時時刻刻陪同失智長者外出時,建議也可向鄰近社區商家告知,設置杯水、椅子等簡易物品。若發現有民眾走路緩慢、搖晃、眼神不對等情形,可給予幫助或留下歇息,如同友善商店概念,來減低家中長者走失,甚至中暑風險。湯麗玉表示,新冠肺炎至今,大多數人皆採取「減少出門」的措施,但按照失智症罹患的風險來看,社交互動減少,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近期有患者家屬反映,防疫期間長輩的認知功能明顯退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09 科別.精神.身心
失智者易中暑 醫:留意疾病、微胖、藥物3因子
近來天氣轉趨炎熱,醫師呼籲,民眾注意新冠肺炎之餘,也應小心中暑所導致嚴重病變。三軍總醫院本月初收治三名因中暑路倒送醫的民眾,三人都為失智症患者,更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情形,其中兩人測得肛溫超過40度,急救後幸都脫險。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夏天剛開始,還在熱適應期,家有認知異常長輩更要注意,別讓對方在熱天獨自外出。無論有無失智症,家屬應留意家中長者疾病、體型、藥物等三危險因子,以免在外因過熱而體力不支,形成中暑危機。朱柏齡說,5月3日周日下午有兩名六旬和七旬患者,都因高溫導致昏迷而送醫,其中七旬男性送到急診時,肛溫高達41.7度,並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情形,昏迷指數為三分,所幸經降溫,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後翌日甦醒。他說,該名患者腦部曾受傷、且因年長出現輕微失智,當天一早離家,大太陽下走了七個多小時,沒有進食也沒有喝水,導致中暑。另一名因昏迷送來女性患者為六十多歲,同樣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肛溫也高達40度,但因非深度昏迷,進入急診後即清醒,並未插管;不過患者說話反覆,院方根據她身上的資訊聯絡家屬後,才知有失智現象。朱柏齡說,前幾天又有一名女性失智症患者,穿毛衣、戴毛線帽出門後走失,熱暈倒地被民眾發現,經救護員送到急診室治療後,才逐漸恢復意識並由家屬接回。朱柏齡說,失智、認知異常者是中暑高危險群,主要是患者不懂得找陰涼的地方避暑,也不記得多喝水。家中除年長者外,若有疾病患者,如慢性、精神病、皮膚曾燒傷;體型較胖、體能差會較不耐高溫。尤其有使用藥物,如高血壓、利尿劑、或使用安非他命等毒品者,都要避免熱環境的傷害,勿讓其在大熱天獨自外出。他說,民眾若遇到疑似中暑者,可藉由補充水分、吹電扇、全身噴水等方式,來幫助患者及時散熱、體內降溫。
-
2020-05-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一周內三失智長者中暑 醫籲家屬應留意三危險因子
新冠肺炎雖部分國家轉緩但仍未歇,雖國外有學者表示,天氣轉暖後疫情可能就會緩和,但有醫師呼籲,最近天氣明顯變熱,民眾注意新冠肺炎之餘,也應小心中暑所導致嚴重病變。才剛進入5月沒幾天,三軍總醫院一周內就已接獲三名民眾(一男兩女)因中暑路倒而被民眾通報送醫,但巧合的是,三人都為失智症患者,更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等情形,其中兩名患者肛溫更超過40度,所幸經治療後都已脫離險境,其中一名患者已由家屬接回家中休養。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呼籲,夏天剛開始,大家還在熱適應期,家有認知異常長輩更要注意,別讓對方在熱天獨自外出;而無論有沒有失智症,家屬應留意家中長者疾病、體型、藥物等三危險因子,以免在外因過熱而體力不支,形成中暑危機。朱柏齡說,5月3日周日下午陸續接獲兩名患者,都因高溫導致昏迷而被通報送醫,第一位是年約70歲男性,下午2時30分左右被送到急診,經量測肛溫高達41.7度,並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情形,昏迷指數為三分,所幸經降溫、加護病房插管治療後隔天醒來。而後詢問了解,患者過去腦部曾受傷、且因年長出現輕微失智,周日一早7時30分就離開家,沿著中山北路徒步走到內湖,七個多小時沒有進食也沒有喝水,天熱導致中暑,幸而被發現送醫。另一名因昏迷送來女性為60多歲,一樣出現肝腎衰竭、橫紋肌溶解,肛溫也高達40度,但因非深度昏迷,進入急診後即清醒,並未插管;不過患者說話反覆,所幸身上有資訊聯絡家屬後,發現她有失智現象。朱柏齡說,周三則又有一位女性失智症患者,穿毛衣、戴毛線帽出門,走失忘記回家的路,過熱路倒被發現,經救護員送到急診室治療後才逐漸恢復意識並由家屬接回。朱柏齡提醒,失智、認知異常者是中暑高危險群,主要是患者不懂得找陰涼的地方避暑,也不記得多喝水。家中除年長者外,若有疾病患者,如慢性、精神病、皮膚曾燒傷;體型較胖、體能差會較不耐高溫;以及有使用藥物,如高血壓、利尿劑、或使用安非他命等毒品者,都要避免熱環境的傷害,勿讓其在大熱天獨自外出。另外,民眾若在路上遇到疑似中暑者,可藉由補充水分、吹電扇、全身噴水等方式,來幫助患者及時散熱、體內降溫。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06 新聞.健康知識+
立夏高溫破30°C!「人仙仙」頭昏沉重,4撇步防中暑
56歲的楊小姐在參加路跑後,總覺得身體悶熱、口乾口渴,休息完後並沒有改善,隔日參加有氧課程後,感覺頭昏沉重,就像被緊箍鎖住,後頸僵硬緊繃、人仙仙(台語),又過兩日仍倦怠愛睏、注意力無法集中,原以為是運動痠痛產生的疲倦或感冒,沒想到確診為中暑。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說明,當外界的溫度變高時,身體為了要適應這個環境,將多餘的熱散出,毛細孔會擴張,血管通透性會增加,因而流汗,身體就是藉由此將多餘的熱量排出,若無法將多餘的熱帶出體外,就容易造成中暑。台灣夏季溫度約在攝氏28-29度上下,台北是盆地地形,加上氣溫履次到達35度高溫,而人體的體感溫度感受會更高,賴博政表示,有增加近一成的民眾因「人仙仙」(台語)、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就醫後確診為中暑。當長時間在悶熱的環境工作、從事戶外活動,以及經常在出入冷氣房的人,例如外送人員、快遞員更要留意補充水份,賴博政提供在食衣住行的4大防中暑技巧:1、食:多吃涼性的食物,如薏苡仁、蘿蔔、綠豆、番茄、西瓜、香瓜、小黃瓜、絲瓜、冬瓜、苦瓜;高麗菜、芹菜、地瓜葉、薄荷、木耳等,但寒性體質或是平時腸胃過差、易腹瀉腹痛、有潰瘍性疾病者,需慎用或少用。2、衣:穿著棉製吸汗的寬鬆衣物,避免緊繃不透氣的衣物。3、住:環境保持通風,避免過於悶熱及潮濕。若室內溫度太高,可適當使用空調,但須注意溫度不可過低。4、行:出門在外活動時要注意防曬、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在太陽底下長時間活動;若有劇烈運動可以喝稀釋的運動飲料,避免水分及電解質過度流失。中醫認為「暑」是一種致病的邪氣,容易消耗人體內的水及氣,因此常見有口乾喜飲,短氣無力;「暑」邪易上擾心神兼夾濕熱,會有頭重、胸悶、倦怠、腹脹。賴博政說明,中暑分成「陽暑」和「陰暑」,長時間在悶熱不通風、炎熱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容易造成「陽暑」,常見症狀為面紅汗多、身體燥熱、心情煩躁、口唇乾渴。而若是在炎熱環境下突然進入冷氣房中,或是貪涼而突然飲用大量冰飲,使體內過多的熱無法散出,則會造成「陰暑」,「陰暑」症狀並不明顯,因此,賴博政提醒,要是自覺身體發熱但熱像不明顯、少量流汗或是不流汗,身體沉重倦怠沒精神、頭暈重痛、胃口變差,小心「陰暑」已經上身,若嚴重有嘔吐腹瀉交作等症狀,建議就醫治療。延伸閱讀: 熱到快中暑 刮痧解暑人人都適合嗎? 天氣一悶腳就發臭? 1關鍵讓你就此遠離臭腳丫
-
2020-05-05 養生.抗老養生
彭啟明:今是立夏要涼補 留意長輩別中暑
今天是二十四節的立夏,為夏天的第一個節氣。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今天延續昨天的高溫天氣,西半部各地中午高溫都有機會到35-37度,建議上午10時到下午3時盡量待在室內,必要時開空調通風。彭啟明在臉書「氣象達人彭啟明」專頁說,立夏有「入夏補老父」俗諺,要為年長的父親進補,但和冬天不同,要涼補而不是熱補,台灣常有吃蒲仔麵或米苔目降火,都是這時候要降溫,預防中暑的一種飲食習慣。而這波高溫天氣,確實會讓年長者非常不舒服,往年這時候,不少年長戶外工作者忽略了這變化,造成憾事。尤其這不是只有中午熱,最近夜晚清晨的低溫也已經到26-28度。彭啟明說,這樣的高溫將一直延續到明天上半天,周三下半天到周四鋒面接近,雖然這波比較鬆散,仍會讓北部有午後熱對流發展,或鋒面雲系掠過,雲多偶陣雨,北部會稍微溫度下滑2-3度,中南部變化不大。周五、周六又再回溫到典型盛夏天氣。他說,比較大的轉變會在周日下半天開始,另外一波鋒面報到,這波鋒面結構略好一些,有機會讓全台都有降雨機會,也有午後發展熱對流機會,但雨勢的強度仍要再觀察。彭啟明表示,預期這波過後,位於南海的高壓會東移,整個大氣環流改變,台灣附近的天氣將略轉換,至少不是那麼暖乾天氣,溫度會稍降、舒適一些。彭啟明指出,接下來就是要關注西南季風的發展,在預測上,尚未有典型梅雨鋒面成形,未來就要關注5月下旬或到6月初。今年大環境的有利條件稍弱於往年。中央氣象局說,今天各地大多為多雲的天氣,台灣北部海面有鋒面接近,中午過後北部、宜蘭地區及其他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的機率;氣溫方面,各地仍是高溫炎熱,西半部高溫普遍約33至35度,東半部高溫也有32度左右。其中台東仍有焚風發生的機率,花東縱谷、中彰投、南部近山區或河谷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的機率,各地紫外線指數偏高。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讓媽媽開始運動 揪團同樂最有用
送媽媽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她去運動!邁入50大關,是許多慢性病和女性相關癌病的高風險期。雖然遺傳基因不能改變,但飲食和運動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如何讓沒有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動起來呢?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呼朋引伴也是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停經後的女性,因為缺乏雌激素保護,多種疾病風險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劉建廷表示,以骨頭密度而言,女性35歲起,骨質隨年齡每年流失0.5-1%,50歲之後骨質流失明顯加劇,每年流失達1-3%。運動和營養對停經後婦女更加重要。研究顯示,在工業革命後,人們每日行走步數減少七成,「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就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缺乏運動 常是慢性病主因劉建廷表示,缺乏運動是多種慢性病主因,規律運動的重要性,在於防止體重上升、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預防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與認知功能,預防失智。三重國民運動中心執行長、教練林志儫表示,若長期不運動,身體會告訴自己不需要那麼多肌肉,肌肉細胞會流失掉,但身體想維持身形,因此脂肪會膨脹。缺乏運動會使骨鈣質流失,也增加非疾病型的健康問題,如手腳冰冷、容易失眠。運動可刺激腦內啡生成,保持積極正向,維持記憶力、專注度等。一旦開始動 八成可養成習慣林志儫說,萬事起頭難,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常不知如何開始,不過「只要開始接觸運動,後續接受度都滿高。」以三重國民運動中心為例,上過一、兩次課,留客率超過五成,八成可養成運動習慣。他也觀察到,「女性族群的運動關鍵是要有夥伴、社群性」,他鼓勵媽媽們跟姊妹淘、鄰居相約,或兒女帶媽媽去運動。林志儫舉例,運動中心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長輩媽媽不願意運動,但因運動中心每月有一天女性免費課程,還送毛巾,對長輩可多給獎勵,後來長輩體驗到運動的好處,進一步一周來運動三、四天。他也觀察,女性運動容易有攜家帶眷的效果,有的阿嬤來運動,阿公甚至全家都跟來,他笑說,鼓勵女性運動「CP值最高」。伸展、有氧、重訓 多樣比單一好劉建廷指出,「運動需要循序漸進、多樣化」,如過於執著日走一萬步或慢跑,對腰椎及膝蓋可能造成過大的負擔,因此有氧運動、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重力訓練)和伸展運動也要做。劉建廷說,長輩常做的運動,十之八九是伸展類,再來是快走、跑步,對肌力訓練比較陌生。他表示,人體用力是依循「中軸穩定、四肢發力」,因此練好核心肌群,就可成為身體天然的保護。如練好背肌、腹肌,可保護腰椎;訓練頸椎附近肌群,則可保護頸椎;大腿肌力訓練,可延緩、預防膝蓋退化。林志儫建議,一開始選擇的運動,不見得適合自己,要多嘗試。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嘗試從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低衝擊的瑜伽、有氧舞蹈等開始。運動初期 未必要請私人教練林志儫表示,運動初期不一定要請私人教練,因為教練會針對個人身體評估並提出計畫,但運動者未必喜愛教練所規畫的運動。而且一開始投注太多金錢,在看不出效果前,可能因此中斷。建議在運動一陣子後,比較清楚自己需要的訓練是哪類,適度重訓提升能力,就會越動越有興趣。劉建廷提醒,不管是哪個年齡層,要運動前最好先諮詢醫師。若有內科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等,要先治療到病情穩定再運動,也要選擇緩和一點的運動,避免病情惡化。若運動時腳麻、背痛,要看是不是有發炎、腰椎退化等問題,建議跟教練反應及暫停,先諮詢醫師。另外,運動要避免溫度過高,以防中暑、熱衰竭;空氣不佳時則建議在室內運動;睡前劇烈運動會讓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失眠。林志儫說,「運動永遠不嫌晚」,只要身心狀態舒適、排定時間,建議次數要達到一周三次,每次維持半小時。他說,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現在運動資源都不少,如果鄉村沒有運動中心,也可多利用線上同步教學課程,必要時自己準備瑜伽墊,就可以在家運動。愛運動 好處多多● 防止體重上升。● 加強心肺功能和肌力。● 預防某些和肥胖有關的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 減緩骨質流失,降低跌倒、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 減輕憂鬱和焦慮、改善心理安適。● 改善認知功能,預防失智。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12節氣動一動 日日跟著做 限定貼圖免費載!
生活步驟跟著老祖先的節氣智慧走,每個季節給自己一個目標動一動身體,就能夠保持身心健康舒暢!「健康橘」社團整理健康專家達人的運動建議,打造每個節氣適合的運動貼圖,歡迎讀者加入會員後,下載第2季、第3季的節氣圖卡喔!4月 增加步數減緩身體衰退清明,是1年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也是每年養生的重要時期,在中醫理論機體生長也在於春季,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到戶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是滋養肺部的好機會。此時節運動量不宜過大,緩慢漸進的散步、健走、登山步道,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建議,每日平均步數增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衰退風險,每日多走1000步,1年後身體衰退速度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亦降低23.5%。5月 抬腳提升新陳代謝時序進入立夏,是萬物生長、新陳代謝加快的季節,而氣候變化、雨季濕暖,令人心浮氣躁,透過日常固定的運動來穩定身心。飲食方面,中醫師建議多吃紅色食物,如紅豆、紅麴、蘋果等,具養心補血、提升新陳代謝的溫補食材。安全訓練肌群,可以每日進行抬腳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科達建議,平躺在地,雙腿向上抬,腳掌往身體壓,讓小腿肚緊繃,撐10秒再讓腳掌恢復原來位置為一個循環,每天可做400個循環。6月 有腦運動帶來身心平衡晝長夜短時節,在身心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芒種、夏至節氣宣告「暑易傷氣」的季節來臨,運動出汗後,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避免飲用冰水或立即以冷水淋浴,以免中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庭筠說,運動不只動一動流汗就好,更希望能「有腦」地運動,如球類運動、脊椎螺旋運動、太極導引等,都需要在過程中動腦,增加身心靈平衡,除了可獲得運動量,也能增加對腦部的刺激。節氣動一動 貼圖免費下載加入「橘世代會員」登入就送「節氣動一動」貼圖!一年12步驟跟著做,成功下載7月、8月、9月貼圖,還可以參加抽獎喔!立即加入>>>https://bit.ly/3aAXCJ1【熟齡精選「慢運動」↘↘↘】。「棒式運動」立即學!10分鐘教練課 增強你的核心肌群。5招「慢運動」! 每日15分鐘,幫身體減壓顧老本。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護理師發燒仍上班 養護機構防疫擬強制規範
國內昨天新增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包括一名養護機構護理師,出現發燒症狀之初,機構仍讓其赴工作崗位數天,所幸機構住民與所有工作者後續檢驗均呈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頒布住宿型機構的防疫建議,其中包括為有疑似症狀者排休或限制工作內容,目前不清楚當事機構是否比照辦理;指揮中心今將進一步討論,是否將建議指引改列為強制性規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月12日頒布住宿型機構因應新冠肺炎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建議,其中在工作人員管理與人力調度方面,建議機構掌握院內具有感染風險的工作者,像是每日為其量測體溫、監測健康,另針對有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者,應安排休假或者限制從事照護或準備飲食服務,直到他未使用退燒藥且不再發燒24小時後才恢復工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長、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今天表示,目前指揮中心並不清楚這間養護機構先前在防疫方面的規畫,不清楚機構究竟為何會讓有發燒症狀的護理師回到崗位上班,詳細情形還須透過疫調了解。面對國際新冠肺炎行程第二波攻擊反撲回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官方頒布的各項機構、企業、集會防疫建議指引,有可能於視疫情變化情形「由軟性建議轉為剛性限制」。養護機構住民屬易感族群,薛瑞元表示,指揮中心今天將進一步開會討論,評估是否有必要將住宿型機構的防疫建議指引改列為強制性規範。鄭文燦:長照機構 4月底前禁探視【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針對桃園市一家長照機構出現護理人員確診,53名長照住民、28名工作人員轉移安置處所居家隔離,市長鄭文燦今天上午主持防疫專案會議表示,該長照機構住民、工作人員81人採檢都是陰性,後續進行14天隔離,住民安置到一家醫院及兩家護理之家,動員24名照顧員換手照顧,另為讓住宿型長照機構防疫期間更安全,嚴格要求護理之家、養護中心、住宿型長照機構4月底前禁止探視,改用視訊或電話方式探視。鄭文燦說,很感謝各單位配合,這一次消防局人員很辛苦,尤其徵調龜山以外各區消防人員支援後送勤務,其中一名消防員一連支援三次累倒,他要特別謝謝。消防局長謝呂泉說,該同仁是華勛分隊成員,穿著隔離衣連續出勤三次,可能中暑累倒。
-
2020-03-17 養生.樂活旅遊
春天溫差大 心血管疾者泡湯、外出請小心
春天來了!氣溫乍暖還寒,提醒有心血管疾的病人,不論是去三溫暖還是泡湯,一定要遵守時限,並特別留心室內外進出溫差,避免血管梗塞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閩南語俗諺「春天後母臉」,以喜怒無常的繼母形容春季天氣多變,雖然事實上繼母不一定喜怒無常,但春天的氣溫確實像溜滑梯,有時彷若炎夏,可達攝氏卅度高溫;瞬間寒流報到,溫度又降到十幾度,讓人簡直不知道該如何適當穿衣,才不會中暑或是受涼。春天氣溫高低相差太大,血管可能因為時熱時冷導致收縮反應,會增加心血管病人梗塞。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人的血管品質不佳,溫差如此大差距的刺激之下,血管脆弱的斑塊產生破裂機會較一般人高,所以記得晨起運動一定要先熱身,以免身體無法及時因應而發生不幸。心血管病人除了要注意春天多變的天氣之外,泡三溫暖也得當心。氣溫驟降時,很多人十分享受泡在三溫暖熱水裡的舒適感,但有些人習慣長時間浸泡熱水,卻是一大禁忌,因為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泡在熱水裡全身通紅,是因為大量血液因應溫度變化到皮膚表面,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本身心臟收縮量沒有那麼大,血流又都到皮膚表面,心跳、血壓會因此改變,就容易造成心臟功能損傷。溫差太大對神經與血管的刺激都是大的。最愛泡三溫暖的日本人,泡湯守則明定15至20分鐘是上限,並不是泡到飽、泡到滿;即使在家裡洗熱水澡,也最好能在浴室裡更衣完畢後,身體保暖再出來,才比較不會產生心血管的問題。當然沒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民眾也不可輕忽。很多心臟問題是跟三高有關的文明病,但也有些疾病是會隨著年齡、生活型態發生,美國心臟學會跟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80歲以上長者平均8成有高血壓問題,就算還沒有吃慢性病藥物,仍應注意心臟保健。建議女性55歲、男性45歲以上就應做健康檢查,尤其有家族病史潛在的疾病風險者,應更謹慎!
-
2020-03-01 養生.運動天地
健康醫點靈/增強免疫力 醫師:通風處運動
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規律適度地運動,有助增強免疫力和降低感染風險。哪些運動適合疫情期間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說,台灣尚未爆發社區傳播,只要是在通風處進行的運動都很適合。董氏基金會則建議銀髮族,每周5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健行、排舞等,並搭配2天肌力運動如太極拳、瑜伽。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至少連續10分鐘;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不列入計算,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和人輕鬆談話,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過,時有民眾運動到一半昏倒送醫,郭鐘太表示,運動強度要拿捏好,最怕超過臨界線,造成身體機能受損;各種急診個案中,以心血管疾病最緊急,多數猝死均與心臟問題攸關。郭鐘太指出,運動時應衡量個人狀況及環境,如有喘不過氣、暈眩、中暑,就應立刻停止,尤其是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天氣急劇變化,更要保守評估,不適合運動時千萬別勉強。他建議民眾透過7個問題自我檢視,適用15至69歲的人簡易自我評量,以下問題只要有1個是,進行強度較強的運動前,就應詢問醫師意見。7個問題包括:1.醫師是否建議心臟有問題,只能做醫師建議的運動;2.活動時是否會有胸悶感;3.過去幾個月未活動時是否出現胸悶情況;4.是否曾因暈眩失去平衡或意識;5.是否有骨骼或關節問題,且可能因活動而更惡化;6.是否有高血壓或心臟疾病需服藥(醫師處方);7.是否知道自己有任何不適合活動的原因。
-
2020-02-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為何會暈倒? 猝死風險有徵兆
一名10歲小女生,在聽到鞭炮聲響後暈倒,家人以為她嚇暈。直到有一次,在學校暈倒後心室顫動發作,經學校老師急救得宜,消防隊抵達後使用自動去顫器電擊後恢復心律。事後經診斷為QT延長症候群,與家長討論後,為小女生裝上體內去顫器,同時用服用藥物治療,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神經心因性暈厥 約8成暈倒正式的醫學名稱應該叫「暈厥(syncope)」,定義是腦部血循下降導致意識喪失以及姿態張力下降,然後事後自動地恢復。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會有暈厥的經驗,同時15%在21歲之前曾體驗暈厥。雖然暈厥如此常見,通常是良性,但仍然經常引起醫師及家屬的焦慮,擔心是否有潛在疾病及心因性猝死的可能性。常見暈厥原因為神經心因性暈厥,占全部病例75至80%,屬於良性狀態,通常與長時間站立、突然的姿態改變,或站著淋溫水浴有關,發作前會覺得惡心、暈眩、視野變小(管狀視覺),同時臉色蒼白,意識喪失的時間通常很短,且醒來後不太有殘留症狀。家族有心臟病史 要留意雖然如此,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暈厥,如心肌病變、心律不整等心因性原因、癲癇、外傷等神經性原因、低血糖、腎上腺不足引起之液體失衡、厭食症等代謝性原因、以及環境精神因素,如中暑、焦慮症、過度換氣、偽病、轉化症等,部分帶有猝死風險,仍需要小心鑑別診斷,適時介入,以免發生遺憾。帶有危險性的暈厥包括下列幾種,運動時暈厥,劇烈運動或用力時引發,心因性的可能大增;噪音或情緒引發暈厥,此時須高度懷疑是否有遺傳性心律不整,如QT延長症候群;暈厥時有大小便失禁,代表可能曾經心跳停止;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接受開心手術、曾罹患川崎病等病患,也要特別注意。家族成員有心室心律不整病史,包括QT延長症候群、布魯蓋達氏症候群、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心室頻脈、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等;一、二等親內有五十歲前不明原因或心因性猝死,一、二等親內有人罹患心肌病變,一、二等親內有五十歲前罹患心臟衰竭,這些狀況須轉介兒童心臟科醫師評估。心電圖、超音波 找病因暈厥的病患建議接受的檢查包括基本的理學檢查,了解是否呼吸過快或心跳過快,是否心跳不規律,是否有任何形式心雜音。心電圖是必要檢查,重點在檢查QT間距延長,是否有右心肥大、心房或心室早期收縮、傳導阻斷、沃夫巴金森懷特(WPW)症候群、特殊心電圖型式如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心臟超音波檢查則視情況需要安排,可以排除心肌病變、瓣膜疾病等。最常見之神經心因性暈厥,一般的處理原則包括適量水分及鹽分補充、避免咖啡因、於長期站立時鼓勵動一動腳趾與作下肢等長收縮,即在小腿不動的情況下,收縮小腿肌肉,以增加下肢靜脈回流等。年輕人心因性猝死的機會相當低,約為0.4-1/每十萬人年,但往往隱藏在狀似平常的暈厥事件中。詳細病史、家族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可以篩檢出高危險病患予以轉介。根據美國報告,常規心電圖檢查約有百分之四左右的異常發現率,應屬必要常規檢查。若病人於暈厥時有大小便失禁,代表可能曾經心跳停止,更須仔細評估觀察;其他任何其他的前驅症狀不能以神經心因性暈厥來解釋,須轉介心臟科醫師評估。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17 科別.耳鼻喉
發燒該不該立刻退燒?高燒不退會燒壞腦?醫師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發燒的經驗,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可能是一般感冒,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的警訊。發燒時該不該立刻退燒?如果不退燒,會不會燒壞腦袋?除了吃退燒藥外,還有其他退燒的方法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發燒在學理上主要為腦部下視丘有個體溫調節中樞,其平時對溫度會設定好一個點,當體內出現發炎或是感染時,即會釋放出一些物質,體溫調節中樞在受到這些物質的刺激後,即會調高體溫來回應,所以就開始發燒了。很多人會問,發燒時該怎麼辦?要不要趕快退燒呢?康宏銘指出,發燒為一生理警訊,其背後是有原因的,適度的發燒對身體有利,其被視為可加速血液循環及免疫細胞的對抗反應,除非確定只是一般的感冒,否則不要急著退燒,因為醫師會無法得知,是致病源解除才退燒,或是因為服用退燒藥的關係才退燒,容易混淆對病情的判斷。許多人發燒時急著退燒,理由是擔心燒過頭,腦袋會燒壞掉,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而會有這樣的觀念,要從「腦膜炎」這種疾病解釋起。所謂的腦膜炎,就是腦部受到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炎,由於小朋友腦血管的發展還沒完全成熟,因此容易讓病菌入侵,一旦受到感染,就有可能產生併發症或後遺症,包括智能障礙及行動不便等,在過去醫療水準及環境衛生比較不發達的年代,才會有這些不幸的病例發生,可是因為腦膜炎的臨床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所以會造成許多人的錯誤觀念,認為發燒會把頭殼燒壞掉。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下視丘雖然要讓身體處於發燒狀態,但仍不至於太高,因為發燒時會增加氧氣消耗量及心、肺的負擔,一般還是會控制在低於39℃左右,很少超過41.5℃,如果有溫度超過的現象,通常是中暑或毒物藥物,所造成體溫調節功能失常,這時候就要趕緊送醫治療了,因為當體溫超過42℃,就會對體內細胞造成傷害。延伸閱讀: 發燒別急著吃退燒藥! 分3階段處置才能加速康復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
2020-01-03 養生.聰明飲食
5種常見豆子適合什麼體質?有什麼養生功效?
新一年開始,養生從飲食做起,你了解每天吃進肚裡去的食物對你身體有何影響嗎?根據中醫理論,每種食物都有其歸經屬性,簡單掌握食材的四氣和基本功效,有助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四氣是指食物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例如身體偏熱的人適當食用屬性寒涼的食物,而身體偏寒的人適當食用屬性溫熱的食物就有助平衡體質。再進一步就是多了解食物功效,就以豆類為例,紅豆補血、綠豆清熱、黑豆補腎、黃豆健脾利濕、白扁豆健脾益氣,今年起多了解自己身體需要及食材屬性,按體質需適量進食有關食材,慢慢建立強健身體。綠豆 — 性寒,具清熱解毒、消暑祛濕功效。有助紓緩中暑、水腫、皮膚痕癢等症狀,適合濕熱體質人士服用。惟注意胃寒、便溏久瀉人士不宜服用。紅豆 — 性平,具補血和胃功效。有助紓緩集中力不夠、氣血虛弱等症狀。適合各體質人士服用。注意感冒未清者不宜多服。黃豆 — 性平,具健脾利濕功效,有助紓緩脾虛水腫、無胃口等症狀,適合各種體質人士服用。惟注意過量服用容易引起胃脹,痛風患者忌食。白扁豆 — 性平,具健脾益氣、消暑化濕功效,因脾虛有濕而食少腹瀉人士尤其適合,亦適合氣虛及痰濕體質人士服用。惟注意容易便秘人士不宜多服。黑豆 — 性平,具補腎健脾、利水下氣功效。有助紓緩因腎虛引起的腰痛、水腫、容易抽筋等症狀,適合各種體質人士服用。惟注意脾胃虛弱者不宜多服。圖、文/CheckCheckCin臉書
-
2019-12-22 科別.骨科.復健
睡醒發現手老是舉高高?醫師:得這病機會大大增加
上交叉症候群〡姿勢不良與頸椎病的關係要如何解釋姿勢不良、肌肉與頸椎病的關係?我們就用上交叉症候群(Upper Crossed Syndrome)來為大家說明,這個詞彙在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瑜伽老師,常常會談到,在國外也被當作很基礎的問題在討論。你可以注意一下身旁左右同事或家人的姿勢,是不是頭向前伸、肩膀聳起,像個彎腰駝背的老人?這種頭部前傾的姿勢使肩頸肌肉失去平衡,後頸和前胸肌肉緊繃,是肩頸痠痛的元凶,又稱「上交叉症候群」。老人彎腰駝背的樣子,其實就是典型上交叉症候群的外在表現,只是現在的上交叉症候群也常出現在年輕人身上,而不是像過去是老年人的專利。簡單來說,就是錯誤的姿勢造成肌肉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上半身頸肩的肌肉痠痛、手臂有麻痺感、進而導致頭痛、頭暈、呼吸不順暢,嚴重還有其他壓迫神經產生的頸椎病症狀。在診療室裡常見造成上交叉症候群的原因,大多是長時間在辦公桌前低頭工作、或是長時間使用3C,形成頭向前傾、肩胛骨聳起的不良姿勢。通常人們會感覺到,下顎與背部的肌肉會無力、後頸與前胸的肌肉會緊繃。如果長期維持這樣的姿勢,把緊繃的肌肉當正常,它會越來越緊。導致頸椎的曲度減少或消失、胸椎曲度逐漸增加,也就是頸椎、胸椎變形。另外,在骨盆和腰部的肌肉關係上,還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會造成腰椎、膝蓋、髖關節等地方的痠痛。退化進行式:頸椎骨刺怎麼長出來頸椎遭受的壓力會隨著低頭的角度增加,頸部的彎曲角度越大,頸椎承重也就越大,長此以往將導致頸椎退化長骨刺。睡醒手舉高 小心頸椎病!頸椎痛的人的有一套特殊就醫模式:到醫院看了好多科,然後怎麼看都看不好,搞不懂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即使作了好多檢查都說是正常。但是他就是覺得不舒服,然後他的不舒服似乎要了他的命,例如晚上沒辦法睡,動不動就頭暈、頭痛、時常感到口乾舌燥、喉嚨老是卡著異物、心悸胸悶。其實頸椎病有一個很方便的自我檢測方式,就是把手舉起來,做類似投降的動作,身體就會特別舒服,這個檢測方法尤其適用於睡姿。如果睡醒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手老是舉高高,那你得了頸椎病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了。頸椎病症狀出現了嗎?根據最近6 個月的身體實際狀況勾選○我的頭、頸、肩膀,經常覺得緊繃、僵硬、沉重,而且有特定的壓痛點。○我的肩頸感到疼痛時,痛感會向肩膀和上肢延伸。○在肩頸僵硬、痠痛時,雖然在安排按摩或者熱敷後,也可以緩解,但是過沒多久又會再犯。○我曾發生過上臂和手指突然感到無力,手中拿的物品無預期掉落的情況。○我的上臂或手指經常感覺痠痛、麻木,有時還有觸電感。○不定時的頭暈、頭痛讓我有點擔心,有時還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常常耳鳴。○我常覺得眼睛乾澀,容易流眼淚或視線模糊。○為了放鬆,我會轉轉頭頸,活動一下,這時會出現啪啪之類的彈響聲,而且轉動困難,活動角度變小。○脖子轉到某個角度會特別不舒服,感覺緊繃,好像轉不過去。○自認身體虛弱,在冬天常感冒,到夏天常中暑。○脖子怕冷,冷氣吹到我的頭頸後面,就感覺背脊涼起來,回家還會感冒。○每次感冒時,幾乎都會頭痛、頭暈 。○我不討厭工作或是讀書,但是一坐下來就覺得累,精神萎靡。○常常情緒低落,不想理人,凡事都提不起勁。○有時忽然感到煩躁不安、沒耐心、易怒。○早上起來會落枕。○有心跳加速或胸前悶痛的感覺,但是我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我的頸部過去曾經因車禍、運動傷害、跌倒或其他意外而受過傷。○我最近在走路或站著的時候,突然有輕飄飄、重心不穩的感覺。○以前還好,最近覺得工作識別證、領帶掛在脖子上很重。說明1.如果你有3項以上回答YES,請開始注意頸椎日常防護。2.如果你有5項以上回答YES,而且經過注意仍未改善,有可能已經罹患頸椎病,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