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搜尋
K
共找到
350
筆 文章
-
-
2020-12-28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三高患者 冬令進補要小心
彰化最近有位商界人士冬令進補,喝了1碗薑母鴨湯就腦中風,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說,薑母鴨、人蔘雞等補品常有活血化淤效果,但對正服用降血壓藥、抗凝血劑病患要小心,避免血壓暴衝引發中風與心肌梗塞危險。60多歲知名商界人士在寒流時家人幫他進補,他只喝1碗薑母鴨湯,竟腦中風送醫急救。醫師陳裕峰說,有些冬令進補的當歸、人蔘、老薑等料理有活血化淤效果,但提醒「三高」病人食用要小心;尤其高血壓病患最怕吃到加酒的進補料理,天氣冷血管收縮,進補後血流速度加快,血管承受不住爆裂,可能引起中風;另糖尿病患血管彈性較差,膽固醇高患者血管也易硬化,都是中風、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冬令進補更要小心。曾有高血壓患者聽說食用黑木耳,可保養心血管、降血糖和血壓,因此每天大量飲用,結果身上常有淤青,原來黑木耳有抗凝血效果,對已服用抗凝血劑病患反而有加乘效果,造成微血管破裂。陳裕峰提醒,像黑木耳、或富含維生素K的青花菜、菠菜、綠茶等,都會影響抗凝血劑藥效作用,不宜過量食用。
-
2020-12-28 科別.心臟血管
冬令進補薑母鴨、麻油雞 高血壓患者食用要小心
天氣冷,許多民眾都愛吃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等驅寒進補,最近彰化一名商界人士家人幫他進補,他喝了一碗薑母鴨湯就腦中風,彰化縣員林市員榮醫院醫療部主任、心臟內科醫師陳裕峰說,進補活血化淤如薑母鴨、人蔘雞等補品,對於有在吃降血壓藥和防治血栓的抗凝血劑病患,食用時要特別注意血壓變化,避免造成血壓爆衝,可能會有中風和心肌梗塞的危險。彰化縣一名張姓高血壓病患說,最近聽到一名60多歲知名商界友人竟只因喝了一碗家人幫他準備的薑母鴨湯,竟腦中風送醫急救,讓他很心驚。張姓病患分享,他吃了27年的降血壓藥,一直很注重飲食,如果是單純吃降血壓藥,禁忌還少,吃了20年降血壓後,7年前也得用抗凝血劑後,更是完全不會去吃薑母鴨這類有放酒的料理,最多只吃裡面的肉,而不喝湯,確保安全。陳裕峰說,有些冬令進補的當歸、人蔘、老薑等料理有活血化淤效果,三高病人若要食用都要特別小心,高血壓病患怕吃到有加酒的進補料理,尤其天氣冷,血管收縮,一吃這些料理又加快血流速度,血管一承受不住,血管爆裂可能會中風,而糖尿病患血管彈性較差,膽固醇高的人,血管也容易硬化都是中風和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冬令進補要更小心。也有一名高血壓患者聽人說吃黑木耳對保養心血管、降血糖、降血壓有幫助,家人幫他準備黑木耳露當茶飲,他每天大量飲用,結果身上常有淤青,才覺得不對勁,原來是黑木耳有抗凝血效果,對於已在用抗凝血劑的病患,反而有加乘效果,造成微血管破裂。陳裕峰說,的確像黑木耳或是富含維生素K的青花菜、菠菜、綠茶等都會影響抗凝血劑藥效作用,不宜過量食用,而酒類更是要嚴禁。有些病患抗拒吃降血壓藥,甚至覺得吃抗凝血劑,飲食得處處限制,很麻煩,因此沒有按醫師指示固定吃降血壓,甚至自行停藥,也很危險。曾有一名病患自己停了高血壓的藥約二個月後,某天半夜突發現衣服溼了,嘴裡也有異物,結果發現原來自己竟吐血,衣服也都沾滿血,嚇到快到醫院急診,一量血壓超過240,幸好立即止血才沒事。陳裕峰說,高血壓病患不按醫師指示服藥,易讓血壓高高低低,反而造成心臟和血管負擔,半夜突出血不止是會發生的,因為血壓過高,爆衝讓血管破裂就出血了,以往也有病患因眼睛出血去看眼科,後來發現也是高血壓問題而轉介到心臟科,所以高血壓患者一定要依照醫藥指示用藥,也得更注意飲食,長期減鹽飲食與運動都有助於改善高血壓。
-
2020-12-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牛津疫苗試驗誤算劑量 原因在病毒量測法受干擾
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竟發現先接種半劑、再整劑更有效。英媒報導,意外源於疫苗中一種物質干擾了用紫外線量測病毒的過程。牛津研究員先前在試驗過程中誤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劑量,碰巧發現,接種時,若先施打一次半劑、一個月後再施打一次全劑,效力可提升至90%左右。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爬梳這次事件歪打正著的過程。根據路透社調查,今年5月,執行試驗的科學家對義大利製造商IRBM/Advent送來的一批疫苗進行品質檢驗,發現其中的化學物比牛津大學訂購的疫苗更強。IRBM/Advent使用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PCR)的基因測試法檢驗後,堅稱這批編號K.0011的疫苗濃度沒錯。但牛津大學的檢測方式是以受檢材料吸收紫外線光的多寡,來評估病毒物質的量,並認為這種方法比IRBM/Advent的方法精確。接著,英國醫藥監管機關允許研究員針對預定接種這批疫苗的受試者,減少施打劑量。然而,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的文件詳述了這起錯誤發生的細節,內容顯示,牛津大學誤算了這批疫苗的效力,並毫無來由地稀釋了疫苗,這意味受試者實際上只接種一半劑量,而不是預期中的一整劑。牛津大學誤算的原因在於,這支疫苗中含有一種可在施打之前幫助混合其他溶液的產品,這種產品干擾了紫外線檢驗法,高估了這批疫苗的效力。到了6月,牛津大學發現錯誤,因此再次聯繫了英國醫藥監管機關,詢問可否繼續進行試驗,以便盡量維持試驗規模、加速取得結果。當時,在無意間接種了半劑疫苗的人,都沒出現強烈副作用。在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許可下,研究員繼續試驗,並在接下來的試驗中,替接種了半劑疫苗的志願受試者及所有其餘受試者施打完整劑量。最終,有1367名受試者先接種半劑、再接種完整劑量疫苗,而接種兩劑完整劑量的共有4440人。試驗結果顯示,接種先半劑、後整劑疫苗的群體,獲得90%的病毒防護力,而接受兩劑完整疫苗的群體只獲得62%的防護力。不過,接種首劑半劑量疫苗的人,年齡都不到55歲,而55歲以上年長者又是最容易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因此最需要疫苗的群體,這讓一些專家質疑試驗結果的可信度。牛津大學也承認,不知道為什麼接種半劑疫苗的人反而獲得更高防護力。英國藥管局預計於耶誕節過後,決定是否批准阿斯特捷利康和牛津的疫苗,只是還不知道會放行哪一種施打方式。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是,英國藥管局為什麼在牛津大學誤算得出的論據下,仍允許研究員替受試者減少疫苗劑量。英國總共訂購了一億劑牛津疫苗,已備妥400萬劑,由於這支疫苗可在普通冰箱中存放,各界都相當看重這支疫苗;理論上,一旦當局批准,隔天就可開始普遍施打,而且很快就普及到全國安養院、全科醫師診所及臨時設置的疫苗接種中心。英國藥管局目前面臨難題,必須抉擇是否批准讓大眾接種先半劑、後整劑疫苗的方案,畢竟這種方式的試驗數據比較少,總數大約2000人。科學家還不知道英國藥管局會怎麼選擇、或是否兩套接種方式都滿意,但科學家們有信心,試驗證據優異,足以讓任何一種方式獲得批准。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凝血藥避免配綠色蔬菜?當心預防中風不成反加重病情
冬天一波波冷氣團接連報到, 氣溫屢探新低,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大增,由於日夜溫差大、天氣不穩定的型態,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也成為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課題。為了避免中風後失能、臥床、死亡等嚴重的併發症,有些患者更得長期每天 服用一次抗凝血劑,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疾病發生。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5大族群需要服用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它的作用在於干擾體內凝血因子的製造、 合成,避免血管內發生凝血,降低血栓出現。心臟內科醫師徐國基表示,目前國內醫師普遍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對象,包括曾因心臟病,以人工機械瓣膜置換受損心臟瓣膜,可能因為人工瓣膜造成血栓;以及曾經中風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這些都是發生血管栓塞的高危險群,以防產生小血塊後,跑到腦部演變為腦中風。另外,還有肺動脈栓塞以及腳部靜脈栓塞的患者等,也是建議可以服抗凝血藥,預防疾病發生的對象。 抗凝血劑藥物副作用大 出血、瘀青、解黑便快就醫 至於有些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的患者,會長期服用保栓通、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缺血性中風。徐國基解釋,這一類藥物則是屬於「抗血小板凝劑」,主要作用在於預防血小板的凝集,若跟抗血小板凝劑相比,抗凝血劑的效果較強,對服用者的副作用也較大,在抗凝血劑藥物的仿單上,也都加註可能導致出血風險的警語。 另外,病人也應自我監控,是否有服藥後出血、瘀青、出血不止、解黑便或解紅棕色尿液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雖然服用抗凝血劑後,需要注意的事項「一籮筐」,但徐國基說,患者怕麻煩、配合度不高,很容易「不吃沒事,吃了反而有問題」。 抗凝血劑併服須知 飲酒、健康食品、維生素K都應避免 徐國基提及,服用抗凝血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除了不能飲酒,這類藥物本身跟許多的食物、健康食品、其他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讓藥物失效,或是藥物於血中濃度過量。 由於維生素K會協助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在服藥期間,一些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肝臟、綠色蔬菜、高麗菜、花椰菜、 蔓越莓汁、豆類、海帶、菠菜、蛋黃等,建議患者應避免改變先前的飲食習慣,避免突然大量攝取。 抗凝血劑也必須避免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抗生素或是荷爾蒙類等西藥;萬一服藥時患者正好感冒,須同時服用常用的普拿疼、力停疼等乙醯胺酚類的止痛退燒藥,則必須注意是否造成異常出血。 還有,國人習慣吃補,但抗凝血劑更應避免 與丹參、當歸、人參、銀杏、連翹等有活血化瘀 功效的藥物並用,並要小心Q10、聖約翰草、甘 菊、蜂王漿、維他命A、維他命E、魚油、大蒜 精、龜苓膏等健康食品。徐國基也提醒,每次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目前正在服用抗 凝血劑。 空腹、夜晚睡前服用 忘記服藥不可自行補吃 由於跟抗凝血劑會發生交互作用的食品、藥品實在不勝枚舉,因此,徐國基強調,最好於空腹時服用抗凝血劑,因為抗凝血劑多半是1天1 次,最佳時機可於夜晚睡前服用,此時胃裡的食物正好消化得差不多了,讓胃可以單獨吸收藥物,盡量避免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抗凝血劑需定時、定量服用,如果當天不小心 忘記服藥,隔天才想起來,徐國基叮嚀,千萬不可以自行「補吃」,服用兩倍的劑量,免得造成 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出血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長期服藥常會「憑感覺」自行加減藥量,於服用抗凝血劑時,一定要避免這種錯誤的用藥習慣;服藥期間也切勿自行停藥,以免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栓塞。 拔牙、開刀前必須停藥 提前告知醫師避免憾事 除了小心與藥物、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外,由於抗凝血劑會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藥品仿單中也註明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萬一受傷,也會增加出血不止的危險性,患者服藥後也要當心,避免從事易引起傷害的劇烈運動。 因此,徐國基說,當需要進行拔牙等牙科手 術,如果醫師事先不知患者的服藥史,可能會發生不易止血的危險,因此,需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治療,經諮詢過醫師後,至少於術前3~5天,患者一定要事先停藥。 抗凝血劑是「預防」非「治療」 高危險群應作息、飲食正常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按劑量正確服藥, 才能順利藉助抗凝血劑藥物的幫忙,免得患者未 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徐國基也強調,服用抗凝血劑是「預防」、不是「治療」,因此,這類曾置 換人工瓣膜、曾中風過、有心房顫動等中風的高 危險群,仍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要熬夜。 徐國基也說,飲食上必須忌口,盡量把握清淡的原則,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數值,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才能讓自己遠離中風的危機。萬一觀察到自己疑似發生中風現象,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2-07 養生.聰明飲食
從食物中獲得最佳保護力 專家教你完整攝取植物營養素
【文、圖/摘自漫遊者文化《全植物飲食.營養全書》,作者布蘭達.戴維斯, 薇珊托.梅麗娜】獲得最佳保護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讓所攝取的每一分熱量,都有助於健康與治療。幸運的是,植物性食物是飲食中一貫對健康有益成分的濃縮來源。植物提供了抗氧化成分、植化素、植物固醇、膳食纖維、酶、益生質、益生菌、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這些化合物就像是交響樂,互相合作以關閉促進疾病的基因、減少發炎、提升免疫功能、平衡激素、增強解毒酶、維持血糖濃度、控制血壓與血膽固醇濃度,以及支持身體所有的系統。雖然這些成分通常都會被分離出來,並且以補充劑的形式銷售,但一般而言,補充劑的效果總是令人失望。證據顯示,這些成分的有益效果,有賴於多種保護性化合物之間所存在的複雜協同作用。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包含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營養素之間的平衡與交互作用,對於促進與維持健康非常關鍵。其他在植物性食物中的保護性化合物:植化素、酶、植物固醇與益生質,則會輔助這些營養素。雖然這些化合物被認為不是必需營養素,但在促進健康福祉,以及幫助人們抵禦各種慢性疾病的侵害上,都有非常可靠的優良記錄。植化素所有植物為了要增進自身的存活率,都會產生稱為植化素(phytochemical,phyto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是「植物」)的化合物。一些植化素決定了植物的顏色、味道、質地和香氣,並且在吸引授粉者與播種者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其他植化素則發揮了內部防禦系統的作用,保護植物不受病蟲害與潛在惡劣環境的侵擾。由於個別植物有特定的需求,因此可能有多達10萬種不同類型的植化素;通常在單一植物中,可以發現100種以上不同植化素的數千份拷貝。幸運的是,當我們吃下植物,植化素會繼續在人體中發揮它的魔力。無論是作為抗氧化成分、模擬荷爾蒙、減少發炎、防止腫瘤形成、根除致癌物質、刺激酶的形成,或者摧毀細菌,植化素都具有數百種機制,來幫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對抗現有的疾病。許多因素可能都會影響食物中植化素的含量,以及其生物利用率。舉例來說,像是土壤、水質、氣候與化學物質的使用等農業因素,就會影響植化素的含量。有機種植的農產品,會比噴灑化學農藥的農產品發展出對抗攻擊更強大的防禦力,因此植化素含量相對地也會更高。另一方面,收成後的儲存方法也可能會降低植化素的濃度。精製食物的方法會大幅度減少植化素含量,特別是當植物中富含最多植化素的部分(例如小麥粒中的胚芽和麩皮)被去除,或者當加工過程會暴露在刺激性化學物質、高溫或壓力下的時候。而食物的調理過程,例如烹煮、發芽、發酵、攪打、榨汁與打碎等,都可能會對植化素的含量與生物利用率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大多數的植化素在生食時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舉例而言,生的十字花科蔬菜中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的吸收率,明顯要比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高很多。一般來說,烹調往往會降低植化素的含量;加熱的強度愈高、時間愈久,植化素的損失就愈大。而且毫無意外地,水溶性的植化素在食物煮沸並倒掉煮過的水時,最容易流失。但另一方面,烹調會軟化或破壞植物的細胞壁,讓身體更容易提取和吸收某些類型的植化素,特別是類胡蘿蔔素。舉例而言,煮熟番茄的番茄紅素,比生番茄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煮熟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也比生胡蘿蔔的生物利用率更高。而無論是生食或熟食,加入少量的脂肪,例如酪梨、中東芝麻醬或橄欖油,都能改善類胡蘿蔔素的吸收。生食中的植化素,可以藉由縮減食物顆粒大小與增加表面積(切碎、煮爛、打碎、磨碎、打成泥、刨碎,或者仔細咀嚼)來獲得最佳的生物利用率。榨汁是更有效的方式,因為這個過程去除了植物的細胞壁,而細胞壁包含了纖維以及其他已知會降低營養素和植化素生物利用率的成分。一些類胡蘿蔔素,像是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在蔬菜汁中似乎比生食或熟食的蔬菜都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想要提升抗氧化成分與植化素的攝取量,又不想增加飲食量的話,飲用蔬果汁是個可行的方法。發芽與發酵顯著提高了植物性食物的植化素含量。科學研究顯示,將多種植物性食物催芽後,會使其植化素明顯增加。植化素含量之所以增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生植物的生命需要依賴這些化合物的支持與保護。綠花椰菜苗(青花菜苗)就是個著名的例子,其蘿蔔硫苷(一種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蘿蔔硫素的前體)的含量,是成熟綠花椰菜的10∼100倍。蘿蔔硫素(一種異硫氰酸鹽)是種人體在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的強效天然誘導劑,可以處理並除去致癌物質。研究顯示,蘿蔔硫素也是一種優秀的抗微生物劑,對於幽門螺旋桿菌(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與胃癌有關的感染性細菌)非常有效。最近的證據也顯示,綠花椰菜苗可能會改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阻抗。最後,蘿蔔硫素似乎可以減少與許多疾病相關的氧化壓力與組織損傷。實際意義:要攝取最多植化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各種色彩豐富的植物性食物擺滿餐盤。其中也包括了發芽與發酵食品在內,可以進一步提升植化素含量,選擇有機品種具有同樣的功效。雖然蔬果通常都被認為是植化素的主要供應來源,但這些化合物在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中的含量都很豐富。其中最著名的植化素超級巨星,就是深綠色的葉菜類(例如羽衣甘藍、寬葉羽衣甘藍與菠菜)、十字花科蔬菜(包括了綠花椰菜、高麗菜與抱子甘藍)、蔬菜苗(特別是綠花椰菜苗)、紫色與藍色水果(例如藍莓、黑莓與葡萄)、蔥屬蔬菜(特別是大蒜)、香草與辛香料(例如肉桂、丁香、大蒜、薑、奧勒岡與薑黃)、豆類(特別是大豆、小紅豆與其他深色豆類)、堅果與種子(例如胡桃、核桃與亞麻仁籽)、可可豆、柑橘類水果、茶和番茄。酵素存在於生的植物性食物中的酵素,能在兩個方面促進健康:它能幫助特定的植化素轉化成活性形式,也能幫助消化。至少有兩個植物家族中的酵素,能把植化素轉化成高度有益的活性形式。第一個是存在於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綠花椰菜、高麗菜、羽衣甘藍和蕪菁)中的黑芥子酶(myrosinase)。黑芥子酶會將硫配糖體轉化成異硫氰酸鹽,而異硫氰酸鹽最有價值的,就是能誘發第二階段解毒酵素。第二個則是蔥屬蔬菜(包括洋蔥與大蒜家族)中的蒜胺酸酶(alliinase)。蒜胺酸酶會將蒜胺酸(alliin)轉化成大蒜素(allicin),也就是它的活化形式。大蒜素能對抗微生物、細菌、病毒、寄生蟲與真菌感染,減少血液凝塊和降低血脂濃度,防止關節炎與癌細胞活動,並幫助誘導第二階段解毒酵素。黑芥子酶與蒜胺酸酶會在植物組織被破壞時釋放出來,例如當食物被切碎、搗成泥、煮爛或咀嚼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將高麗菜榨成汁,會使蔬菜汁中的黑芥子酶活性變高,而菜渣中所殘留的變少。)在釋放出來後,植化素就會開始酶轉化的過程,轉化成其活性形式。烹調會破壞部分甚至所有的酶,破壞程度則取決於加熱的時間和溫度,因此食用一些生的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能提供一些健康上的益處。透過打碎或嚼碎來進一步分解植物性食物,植物酶就可以對消化過程做出一些小貢獻。這個過程會在食物停留在胃的上半部時持續進行(在進食後,食物可以在那裡停留20∼60分鐘,才會和胃酸徹底混合)。這個消化前的階段,對整個消化過程的重要性還無法確知。然而,絕大多數食物的消化過程都發生在小腸中,因此相比之下,食物酶對人類消化的可能影響被認為是較小的。一旦食物落入胃的下半部,並與胃酸接觸時,酸鹼值就會降到1.3∼2.5左右;在這樣的酸鹼值下,食物酶大致上會變質或失去活性,因此通常無法在小腸內存活。最有機會在胃酸中存活,並完好無損抵達小腸的食物酶,是包覆在能存活下來的微生物中的那些酶,例如發酵食品。關於進一步的資訊,詳見戴維斯與梅琳娜的《邁向生食純素飲食》(Becoming Raw)。實際意義:要獲得最多蔬果中所含的食物酶,最好生吃,並且混合一些十字花科與蔥屬蔬菜。添加各種芽菜和發酵食物,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酶的含量與功能。植物固醇植物固醇(包含了固醇與其對應的飽和形式—甾烷醇)是植物細胞壁中的必要成分,正如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中的必要成分一樣。植物固醇具有雙重的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由於植物固醇與膽固醇的結構類似,因此會與動物性食物中的飲食膽固醇互相爭取吸收管道,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此外,植物固醇也能阻止會加劇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炎途徑。植物固醇的攝取量,直接與飲食中植物性食物的份量成正比。雖然所有的植物性全食物都是植物固醇的來源,但濃度最高的自然來源為種子、堅果、豆類、小麥胚芽、酪梨、芽菜與蔬菜油。證據顯示,早期人類的飲食富含植物性食物,提供了高達每日1 g的植物固醇。時至今日,混合飲食所得的每日平均植物固醇攝取量,則是150∼450 mg不等。素食中的植物固醇通常比混合飲食中要高,而純素飲食所提供的最多。一份報告指出,參與研究的生食純素飲食者,每天提供了從500到超過1,200 mg的植物固醇。研究建議,每天攝取2 g的植物固醇,能為那些血膽固醇濃度高的人降低約9∼15%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但這個攝取量的值,與使用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有關。由於可降低膽固醇的相關特性,食品工業如今都會在一些產品中添加植物固醇。添加植物固醇的食品種類繁多,包括一些人造奶油、美乃滋、早餐穀物麥片、沙拉醬、豆漿、穀物棒和果汁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允許製造商在這些產品的食品標示中,加入關於植物固醇益處的健康聲明。雖然植物固醇強化產品可能會為高膽固醇的葷食者提供一些好處,不過為了提高植物固醇攝取量而在飲食中加入不健康的食物,卻是荒謬之舉。已經採行健康飲食的純素食者,所攝取的植物固醇遠比其他飲食族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的飲食中不含膽固醇,因此血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低了。對於那些實際上服用植物固醇補充劑或植物固醇強化食品的人,每天超過2 g的攝取量並未顯示出額外的好處;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愈高的攝取量反而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實際意義:要增加植物固醇攝取量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全食物純素飲食,包含芽菜與高脂植物性食物,例如種子、堅果、小麥胚芽與酪梨等。純素食者並不需要攝取額外添加植物固醇的加工食品。益生質與益生菌腸道存在有數兆的微生物。雖然全部至少有400∼500種不同物種是腸道的常見居民,但其中99%的數量都同屬於30∼40種微生物種。住在腸道裡(主要是大腸)的微生物群體,統稱為腸道菌群或腸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這些細菌約占了糞便的50%。)雖然身體與腸道菌群的關係絕大部分是互惠的,但有些客人會比其他人更受歡迎。友善的細菌提供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存優勢。舉例來說,它們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來抵抗有害細菌。在小腸裡,益菌藉由增強幾種營養素的吸收、氮循環、維持胺基酸儲存與合成某些維生素(維生素K與生物素),來提高營養狀態。佇留在大腸中的細菌配備有能夠分解纖維的酶。纖維對人體消化酶具有抗性,因此無法在之前的階段被消化。細菌消化纖維後的副產品中,包含了短鏈脂肪酸,能提供日常所需熱量的10%以上,有利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還可預防大腸直腸癌。除此之外,益菌還支持了免疫系統功能、防止食物過敏,並在腸道組織的發育及成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腸道細菌與腸壁內的細胞會持續地雙向交流。如果友善的腸道菌群沒有被充分支持,致病的細菌就可能在身體中立足並繁殖。這些野心勃勃的入侵者,會產生損害腸道內壁的毒素(使其更具滲透性,或者「滲漏」)、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慢性低度發炎、產生感染、破壞新陳代謝,並且造成過重或肥胖。食物的選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整體平衡,不管是對人體是友善還是有害的菌群。含有友善微生物群的食物或補充劑,被稱為益生菌(probiotic);而支持這些健康微生物群的食物,則稱為益生質(prebiotic)。以植物為基礎的高纖飲食會維持益菌的存在,而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則會助長致病細菌繁殖。雖然目標並非徹底根除有害細菌(人體也會需要其中一些細菌),但益生菌與益生質都有助於把平衡帶向對健康更有益的比例上。益生菌是以活性形式到達腸道的活微生物群,能發揮有益健康的效果。發酵食品或補充劑都可以提供益生菌。一些益生菌的最佳素食來源,包括了非乳製優格(杏仁、椰子或大豆優格)、發酵豆類製品(例如天貝與味噌)、發酵堅果或種子乳酪、發酵蔬菜(德國酸菜〔sauerkraut〕)、發酵穀物(回春水),以及某幾種茶等。益生質則提供了難以消化的可發酵食物成分,能刺激益菌的生長與活性,通常是作為益菌的食物供應。益生質在含有無法被胃酶分解的醣類食物中特別的高,尤其是生食(例如菊苣、菊芋、大蒜、洋蔥、韭蔥、香蕉、蘆筍和地瓜)以及益生質強化的食物(例如果聚醣〔菊糖與果寡醣〕)。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已經意識到益生菌和益生質的價值,如今也得到了研究的強力支持。研究已經證明,益生菌能夠預防或減少跟某些類型的腹瀉、乳糖不耐症以及腸躁症相關的問題。益生菌能減少促進癌症的酶與壞菌所產生的有毒副產品,並且似乎也能促進和保護腸道健康,減少跟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的併發症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它還能幫助預防感染性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與流感)、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以及嬰兒的過敏和皮膚疾病。也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在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防止自體免疫疾病與牙齒健康方面,都扮演了有益的角色。每種益生菌的菌株都有特定的健康效果。線上研究能夠告訴我們,在治療特定的疾病上,哪種菌株是最有效的;益生菌補充劑的標示包含了屬、種與菌株。專家建議,一旦開始抗生素療程,就應儘快服用益生菌,並在療程結束後持續服用幾天。一般而言,包含多種微生物的產品比單一類型的更加有效。大多數的益生菌都需要冷藏,而且有效期限也很重要;不論是哪種菌株,一旦微生物死亡,就不再是益生菌了。典型劑量隨產品不同而有所差異,不過一般而言,劑量愈高(兒童為每日50∼100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簡稱CFU〕,成人則為每日100∼200億CFU),效果愈好。實際意義:規劃良好的純素飲食,自然會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與不易消化的醣,能夠提供現成的益生質來源,成為健康腸道菌群的有力支持。而嚴重依賴加工與精製食品的純素飲食,在這方面則會顯得不足。食用大量生鮮蔬果,同時在飲食中添加一些發酵食品,有助於恢復不是那麼理想的腸道菌群,定期服用多種類菌株的益生菌也有同樣的效果。
-
2020-11-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盤點我「口袋疫苗」 投資預購不只1家
新冠疫苗被視為疫情解封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廿日透露,「口袋已有一些」,專家估計,根據經驗,疫苗最少需購買為兩百萬劑到一千萬劑;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國際大廠研發疫苗可循緊急使用授權模式,開放台灣民眾使用。在國產疫苗方面,三大疫苗力拚年底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在全球疫苗研發競賽中,目前尚未有任何一支疫苗成功上市,但 「輝瑞/BNT」疫苗、「莫德納(Moderna)」疫苗、「牛津/AZ」疫苗為領先群,即將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各國皆以投資的方式預購。專家指出,我國也採取相同模式,但因預算有限,目前僅編列一一五點五億元,目前傾向先投資一至兩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COVAX平台第一波釋出可選疫苗名單中,包括「輝瑞/BNT」疫苗、「牛津/AZ」疫苗及「賽諾菲/GS」K疫苗,前兩支疫苗已於六月起陸續與藥廠接洽;賽諾菲疫苗目前進行第一期及第二期臨床試驗,考慮其存放一般冰箱保存即可,我保留於COVAX選擇權,暫時未與藥廠直接接洽。雖然莫德納疫苗目前沒有列COVAX平台第一波名單,但指揮中心已直接與藥廠接洽。上述疫苗種類、價格及冷鏈模式皆不同,外界好奇我國疫苗挑選原則,莊人祥說,目前是把握住所有的選擇機會,「未來不論哪支疫苗先上市,我們都可以做出選擇。」國際間新冠肺炎疫苗臨床試驗陸續傳出好消息,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說,國際大廠研發疫苗若已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上市,在台灣也可依EUA模式辦理,只要將動物試驗、臨床試驗資料送食藥署審查,通過緊急使用授權模式,即可開放台灣使用。國產新冠肺炎疫苗也是我取得疫苗的主要策略,目前有國光生技、聯亞生技及高端疫苗展開研發,吳秀梅分享,我三支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國產疫苗進度順利,第一期臨床解盲將於下個月開始分析,預計十二月中下旬出爐。
-
2020-11-0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蔭豉蚵、菜脯蛋、瓜仔肉是經典台菜?專家告訴你台菜的4項特色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台灣菜的文化史》,作者陳玉箴】1950年代之前台灣家庭的日常菜餚前述主食、副食、烹飪與調味方式的要素構成了台灣家庭的常見菜餚,對多數農業人口而言,均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番薯籤、稻米、雜糧為主食,搭配自家種植的蔬菜、各種醃漬物,高度自給自足。一般家裡的日常食物多無特殊菜名,較有變化的如各種鹹糜(鹹稀飯)或鹹飯,同時將多種食材加入,因為烹煮時間短,適合一次煮大量給多人食用,如芋頭糜、高麗菜糜、匏仔糜、米豆糜、豆仔糜、南瓜糜等。加入的食材依地區不同,靠海地區以海產類為主要食材,如虱目魚糜等。也有許多家庭會以新鮮蔬菜煮湯,一方面當湯,一方面當蔬菜,如蘿蔔湯、空心菜湯、竹筍湯、冬瓜湯、大頭菜湯等。舉例而言,台灣食品工業奠基要角、曾任多屆省議員的洪掛(1905-2005)在回憶錄中提到,小時居住在彰化芳苑,母親自製醃瓜、醃蘿蔔、蘿蔔乾、豆豉、醃蚵等,拿兩樣或三樣一起煮,就已經是家裡的好菜,平常吃的蔬菜也都是家中菜園自產。當兄長到近海插蚵捕魚時,會帶媽媽做的「飯包」當午餐,飯包以竹片盒子裝,以番薯籤加一點米飯,用豬油炒過,加上一些蚵、蘿蔔乾炒蛋,由於平日均以番薯籤為主食,這種用豬油、有米還有蛋的炒飯難得吃到,因此年幼的洪掛在兄長出門後便開始期待兄長回家時便當中的剩菜殘渣,這對他而言已是極大的享受。 與洪掛相同年代的台南善化人孫江淮(1902-2013)在口述歷史中也提及,一般家庭都是吃番薯籤糜,且都是男人先吃,換女人吃時米粒常已被吃光,只剩下番薯籤,有時還得拌著煮番薯葉的水吃。更有時連菜都沒得配,一般人家會醃番仔豆,先用水煮熟、乾炒後再鹽漬,吃飯時再夾些來配飯,若小孩想多夾些,還會被大人瞪。 對都市居民來說,雖經濟能力不一定允許到大酒樓用餐,但相對而言仍有較多機會購買店鋪中販售的食物來搭配,也可到較廉價的飲食店購買餐食。例如,新竹文人黃旺成在擔任公學校教師的時候,月薪每月十七圓左右,但從他的日記可以看出,不僅常與同事到酒樓小酌,也經常叫外賣到家裡享用。 他在日記中提到的菜色如:冬菜肉、鴨仔湯、鴨仔麵線、頭髓炊粉、雞麵等。至於居住山區或靠海的家庭,日常食物與前述有些不同。山區住民,如許多原住民部落,依賴山中各種動植物為食,如蝸牛、飛鼠、各種山菜、打獵獲得的肉類等。靠海地區則有較多水產、海菜類,例如,西部嘉義、台南沿海居民發展出多種以水產為主的菜餚,如:虱目魚燒醃瓜、魚丸瓜仔湯等。若偶爾有豬肉可食,以狗母鍋(káu-bó-ue/káu-bó-e)滷肉是許多家庭共同的美食,狗母鍋是指一種陶製的陶土鍋,在台灣使用的歷史已久,因為陶土鍋適合長時間熬煮,台人經常以之煮飯或燉滷食物,清末來台考察的日人上野專一就曾記載,台北民家常以土陶鍋炊飯。 池田敏雄亦觀察到,「鍋仔飯滷肉」被認為是美食的代表。 除了煮飯,將肉切塊後與醬油放入陶土鍋久煮,也是美味的佳餚。《民俗臺灣》的作者之一黃廷煌同樣提出,一般台灣家庭最喜歡吃的就是鍋仔飯,用狗母鍋將鴨蛋、豬肉以醬油久滷,細火慢燉特別有味道,即使上層社會家庭也特別珍重狗母鍋。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台灣四面環海,但新鮮魚蝦海產並不如今日所想像的如此盛行。這是因為漁業設備、冷藏冷凍設備與交通建設等尚未發達,在炎熱氣候下,易腐的水產不容易經由長程運輸送到距離沿海較遠之處,因此僅沿海地區或河溪岸邊等地才較容易吃到水產,也因如此,較好的魚類往往不是日常食物,而成為宴席上的珍饈。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生業的差異,此處無法盡述各地詳細家常菜餚,不過,在前述主要飲食要素的基礎上,可歸納出台灣在1950年代之前一般家庭的家常菜餚,大致具有幾項重要特色,這些特色也成為今日一般認知「傳統台菜」的基礎:1. 在地食材為主為節省費用,大多農家在環境許可的情況下都會自種蔬菜或採集野菜作為日常食物,鄰里間也會交換所收穫的作物或漁獲,避免過於單調的食物。因此在交通與冷凍冷藏設備尚未發達之前,特別是在都會區以外,各地菜餚特色經常能貼切反映在地的物產,也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菜餚。只是在近幾十年工業化、都市化、交通發達等外在條件改變下,隨著產業的變化,過去以在地食材為主的區域飲食特徵已大為減弱。2. 多醃漬食物的衍生菜在醃漬菜的基礎上,除了單獨食用醃漬或曬乾品外,若偶然有某些肉類、蛋、水產,家庭菜餚也經常將基礎的醃漬菜加入其他各種食材而有更多變化,例如:蔭豉蚵、冬菜鴨、菜脯蛋、瓜仔肉等,都可說是這類「醃漬菜+動物性蛋白質」的組合。日後隨著經濟狀況的逐漸改善,肉、蛋、魚等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轉為容易,這類菜餚的變化也逐漸增加。若仔細閱讀當代台菜餐廳的菜單,仍可發現歷史三十年以上的傳統菜色有許多都是屬於這類醃漬食物的衍生菜。3. 烹調方式簡單、口味偏鹹由於一般農家的主中饋者為女性,但農家婦女同時要操持許多農事、家務、家禽家畜照顧等,在人口眾多的情況下,準備大家庭的飲食並非易事,因此往往得在短時間內製備大量菜餚,如此也影響了多數菜餚的烹飪方式傾向簡單,以水煮後拌少許油脂、炒、滷燉最為常見。調味上則以鹹味為主,配菜的功能主要是為了「配鹹」、「下飯」,就家常食物而言,以達到基本的維生功能為滿足,「美食」經驗多來自年節或祭祀宴客之時,經濟較寬裕的人家才有能力在平日即進一步追求美味與喜好的口感。4. 節慶菜的再利用農村的日常餐食固然簡單,但也常因應節氣、祭祀、節慶等時機而有加菜的機會。尤其是在節慶之後,如何將各種節慶菜做一番應用,不造成食材的浪費,更是物資不豐時代每個家庭掌杓者的重要任務,也因此,有許多菜會從節慶菜餚再變身成為家常菜。較知名者如「客家小炒」,即是將祭拜後的乾魷魚切絲後與其他食材同炒產生的菜餚。
-
2020-11-05 養生.聰明飲食
炒青菜是招牌菜色之一?為何台灣料理大多是用水煮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台灣菜的文化史》,作者陳玉箴】菜餚的特色除了來自食物內容本身之外,調味料的使用以及烹調方式更是構成味覺差異的重要因素,儘管味覺、口感十分隱微難以具體形容,但從烹調方式與調味料的差別,可進一步探究「台灣味」之味覺記憶的構成。烹調方式烹調方式受到廚具、燃料與食用油等因素的影響,烹飪器具、食用油等要素的演變也勢必改變餐桌上的菜餚與其味道。在烹飪器具方面,儘管今日人們都十分熟悉瓦斯爐、電鍋等電器設備的使用,然而這些廚具是在1960年代之後才逐漸普遍,在此之前,台灣一般廚房裡的設備仍以須生火的灶與火爐(烘爐)為主,並以木柴、煤炭、木炭、作物秸稈等為燃料,每次烹煮時均需引火點柴再行炊事。曾品滄對清代台灣燃料的研究指出,燃料使用因各家戶從事的生業差異與地理區域而有不同,農業人口以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非農業人口多使用柴薪、木炭。南部因有廣大甘蔗田,燃料仰賴蔗葉、蔗粕,所使用的木炭則以龍眼炭、九芎炭為主,北部地區則較常使用稻草與相思炭。 即使到了1950年代,灶與火爐仍是重要的烹飪器具,作家林海音在1950年前後的文章就常提到自己生活的景況及燃料的選擇,例如,她寫到自己如何用煤球生火:「每天烏煙瘴氣的燒那煤球爐;先把一團報紙幾根竹篦點燃,投入幾塊相思炭,再把煤球放下去,然後搧呀搧呀搧呀,煮了稀飯煮乾飯、炒菜燉肉、泡茶洗澡,全靠這一爐火。」 除了煤球外,林海音還用過酒精、炭丸、熟煤等各種燃料,其中熟煤雖便宜卻很難生火,用遍各種燃料後她認為最好用的就是相思木炭。 烹飪器具對於烹調方式有直接的影響。以灶與烘爐此二烹飪設備而言,在節省燃料的考量下,煮與炒是較常見的烹調方式,尤其為了節省食用油,經常採取單純水煮。例如青菜最常見作法為水煮及油炒,若以水煮,煮熟後會拌鹽、醬油或蒜吃,有豬油時才偶爾加一小匙來拌燙青菜或拌飯食用。在「炒」法上,常見作法是在鍋中以少許油加入蔥、蒜片「芡芳」(khiàn-phang,即爆香),再加入主材料,並常加入碎肉、魚乾、蝦皮、菇類等一同拌炒以增加香氣與營養,同時民間也認為有消毒、預防疾病的功效。不過,由於食用油與醬油對許多家庭而言均需購買,因此在用量上十分儉省。這樣的烹飪法或許在台灣覺得很普通,是至今一般家庭菜餚常見的烹調方式,但與其他地區相較卻有其特色。以歐洲國家來說,青菜多製作成沙拉或燉煮,在鄰近的日本,「炒青菜」常被台灣料理屋列為招牌菜色之一。從食材、食用油的原料與用量到烹飪器具與烹飪法,這些往往是形塑地方飲食特色與差異的重要因素。除了煮、炒以外,偶爾也會使用「煎」法與燉、滷,「煎」大多使用在魚的烹飪,燉、滷則在需煮較多量菜餚時會使用。由於油脂不便宜,即使採取「煎」法,烹飪用油仍盡量節省,僅運用有限的食用油以增添食物香氣、補充油脂。同時在節省油脂的考量下,煎魚時經常會煎至半熟時即加入少量水與醬油,再煮至全熟,此種作法稱為「半煎煮」,可說是台灣民間,尤其是西部沿海與澎湖均常見的魚類烹調方式。整體說來,台人烹飪時的用油量並不多,日常家庭最常見的調理法包括:煮、炒、煎、𤉙(kûn,放在水裡長時間煮)、煠(sa̍h,水煮)、燙,其次是煎、炊、烘(hang,即「烤」)、炕(khòng,用慢火煮,亦寫作「焢」)等,大多都是不同形式的水煮法,宴席菜餚的料理法才會採用較多其他烹飪方式。 國分直一記錄了日治後期台北盆地內閩南人農家「灶腳間」的形貌,可一窺當時廚房的型態。該圖顯示,廚房中間占據最大空間的,就是以紅磚或土角砌成的灶,灶上有鐵鍋,灶旁有水槽,但水大多取自井水,烹飪者在灶台上處理食材,另有小型烘爐,牆角有作為燃料的稻草、木柴。牆上掛著菜刀、刀砧、煎匙等烹飪器具,靠牆處有碗櫥、菜櫥,飯桌與長板凳就在旁邊,廚房空間很大,同時也是用餐的地方。 常在日治末期雜誌《民俗臺灣》以本名或「川原瑞源」之名發表台灣食生活相關文章的王瑞成,進一步說明了因應「灶」的特性而發展出的烹飪方式:為了充分利用燃料,會依火力階段來運用不同的烹飪法,第一階段剛生火時,先煮飯或粥;第二階段火力旺盛期,迅速地燙青菜後加點油炒菜;第三階段較弱的火用來蒸煮;餘火可用來加熱剩菜、煮豬飼料等;最後注入水,灶的餘溫會讓水略溫,適合用來洗滌器具。這樣的方式充分運用各種生活資源,也說明了地方的菜餚往往反映了烹飪器具與食用油等物質環境的限制。相對而言,「炸」的烹飪方式較為少見,只在節慶等特殊場合才會使用。因為油炸食物耗費較多的食用油,王瑞成即指出,從廚房烹飪器具來看,一般家庭的大鍋不易控制火候、不適合油炸,很少有油炸器具「密勺」(油勺)、「漏勺」等,且從家庭食譜看來也很少油炸菜餚,凡此種種均說明油炸食物在平日之少見。 然而,這不表示台人不喜油炸食物,相反地,在宴席或辦桌時,爆肉、炸丸子等就是十分受歡迎的菜餚,且因其無湯水容易攜帶,常給賓客作為歸途上的糧食。換言之,油炸食物在台灣傳統飲食文化中較不屬家庭日常飲食,反而較接近公眾展演層次的宴席菜,油炸食物的珍稀性使之成為適合作為招待、餽贈的佳餚(cuisine),而非日常食物,也賦予了此類油炸食物較高的社會交換意涵。油炸食物的珍稀性,與食用油的來源密切相關。台灣人常用的食用油包括植物性的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茶油等,由黑、白芝麻製成的麻油與香油則較少使用,多用在特殊菜餚,例如坐月子吃的麻油雞。因為平日肉類難得攝取,動物性的油脂也顯得格外珍貴,尤其是豬油,將豬油炸油後的豬油渣(油粕)可以用來炒青菜、拌飯或直接吃。從食用油與烹調法看來,由於食用油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且非一般家庭容易自製,使用油量多的油炸類食物也就被賦予較高的經濟價值,甚至可用以進行餽贈等社會交換。若將上述家常食物的烹調法與《臺灣料理之琹》一書內所載的烹調法相對照,可看出更清楚的差別。《臺灣料理之琹》所介紹的多為酒樓中的菜餚,將酒樓中常見「台灣料理」的主要烹飪方法分為六種:湯、勾芡、炒、炸、蒸、煮,湯類如八寶鴨、麵線湯、清湯鮑魚、清湯參、清湯鱉、蟳丸、肉丸湯等,作法從繁複到簡單均有,也有杏仁湯、蓮子湯等甜湯類;勾芡類的菜餚如蟳底魚翅、桔汁蝦、紅燒鱉;炒類如炒肉片、炒肚尖、炒雞蔥;炸類如油酥餃、燒肉炮、燒蝦丸;蒸的例子如鹽包(以豬肉、麵粉為主料製成的肉包)、雞卵糕;煮的作法有芥辣雞、白片蟳等。這六種烹飪法中,較耗費食用油或燃料的「炸」與「蒸」法在一般家庭中不常見,勾芡類也是多出現在宴席菜而非日常菜餚,換言之,從烹飪法也可看出家常菜與宴客菜二者間的區辨性。
-
2020-10-22 科別.消化系統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醫師指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症狀,幫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個人如果很常拉肚子,第一個反應會認為是「腸躁症」;當一個人皮膚潮紅、發炎,可能會被認為是皮膚病,朋友還會熱心推薦有名的皮膚診所!其中,最難以辨別的就是咳嗽了。導致咳嗽的因素那麼多,怎麼會往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想呢?因此,許多病患發現時,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甚至壓迫到神經了!所以,本篇要來介紹幾個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可能產生的症狀,讓大家可以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嗜鉻細胞瘤,被誤認是一般高血壓神經內分泌腫瘤包含很多種疾病,過去可能都分散在各科之中,現在都歸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疇了。其中一種是「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它是長在腎上腺的腫瘤,會分泌腎上腺素,能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速度變快。有些人會無故血壓飆高到兩百多,常被誤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醫師會開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患的血壓,若是一般高血壓病人,只要吃了降血壓藥物,基本上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但有些病人就算吃了降血壓藥物,仍持續表現出高血壓狀態。一位年約五十、六十歲的大哥神色鬱鬱走進我的診間,他有高血壓,但吃了降血壓的藥物之後,狀況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血壓依舊偏高,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昏厥的症狀。這個時候,腎臟科或心臟科醫師都會進一步檢查病患有沒有心血管或腎臟方面的疾病,於是幫他檢測尿液中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類激素,或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終產物──香草扁桃酸(VMA)。尿液檢驗報告顯示,這位大哥的VMA數值偏高,VMA不只是兒茶酚胺最重要的代謝物,同時也是體內氨類製造的指標。因此,醫師懷疑可能是嗜鉻細胞瘤,再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後,果然在腎上腺的位置發現一顆腫瘤,這才確定他並非是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嗜鉻細胞腫瘤好發於成年人,尤以四十至五十歲之中年人為最,男女發病率相當。病人常因高血壓、盜汗、頭痛、心悸等典型症狀而就醫,或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腫瘤的存在。通常這類病人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就可以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原則上,在手術前,必須使用至少一到兩個星期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adrenoreceptor blockers),使血壓降到正常值。如果單獨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無法使血壓回到正常數值,或是病患心跳變快,在使用二十四小時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之後,可以再加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達成更好的血壓及心跳控制效果。當我在泌尿外科擔任實習醫師,在開刀房與主治醫師學習時,有位嗜鉻細胞腫瘤患者正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當主治醫師把腫瘤切除取下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馬上通報病患血壓下降至六十至七十毫米汞柱(mmHg),趕緊輸液、提升血壓,所以嗜鉻細胞瘤會嚴重影響血壓的高低,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可以手術切除的患者,在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生化檢查,以確定手術是否成功,並且定期追蹤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形。容易誤診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一般我們經常聽見的都是胰臟腺癌,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屬於外分泌功能。胰臟同時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能夠調控血糖數值的高低,因此,發生在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就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是最常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仍然屬於罕見的範疇,胰島素瘤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於二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這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屬於單一且細胞分化較好的胰島素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胰島素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以Whipple 三合症(Whipple triad)為依據:一、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四十mg/dl ;二、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三、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當腫瘤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導致血糖突然降低,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色蒼白等症狀,最後因為昏厥或癲癇發作後,才被診斷出來是胰島素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最近我老是胃痛,吃了胃藥也沒有好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竟是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僅次於胰島素瘤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的中年成人。為什麼胃泌素瘤會常常被誤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呢?主要是因為胃泌素能夠促使胃酸分泌,若是胃泌素分泌過多,就會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這才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消化性潰瘍,也有些病患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因此胃泌素瘤才會經常被誤診。與胰島素瘤不同,胃泌素瘤大多屬於細胞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因此當發現胃泌素瘤時,往往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臟除了會分泌胰島素之外,還能分泌升糖素讓血糖升高,因此升糖素瘤會分泌過多的升糖素,使患者的血糖值持續過高,還會有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等症狀,同時可能產生深層靜脈血栓,以及憂鬱等情況。醫師因此誤以為是糖尿病,便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導致病患後來發現體內有升糖素瘤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預後效果差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肺部罕見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罹患的病患大多都是年紀大的重度吸菸男性。LCNEC是生長在支氣管K細胞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K細胞位於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合成、儲存和分泌肽類激素的功能。大多數患者會有胸痛、咳血、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經常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就醫時,腫瘤也已經轉移了。LCNEC大多屬於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大多會局部及全身轉移,早期的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大多會建議手術切除,但術後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病理學的統整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底下涵蓋了很多病症,臨床上,想要找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簡單,不僅症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搞混,一開始都會經過抽血、尿液檢查、影像檢查進行檢測,最後還是需要做組織切片,才可以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覺,因此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就醫時,腫瘤可能已經轉移。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確診率也大幅提升,病患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醫師的指示,相信他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18 養生.聰明飲食
打不到流感疫苗別氣餒 專家推薦強力食物抗感冒、流感
時序入秋,進入感冒與流感季節,周邊的咳嗽聲此起彼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流感疫苗罕見搶手缺貨。萬一不幸感冒了,如何降低不適感與縮短病程?儘管目前研究指出,維生素C並不如之前所認為的能預防感冒,但這種營養素能幫助縮短感冒病程,並減輕不適症狀。談到維生素C食物,一般人多會聯想到柑橘類水果,實際上有許多食物的維生素C比柑橘類更多。美味多汁的椪柑,每100克含25.5毫克維生素C,比許多常見水果和蔬菜的維生素C少。以下是營養師推薦您在秋季應多補充維生素C的強力食物。辣椒每100克辣椒可提供143.7毫克的維生素C。此外,布法羅大學(University of Buffalo)的研究人員發現,辣椒素可能有助於緩解關節和肌肉疼痛。紅、黃甜椒100克紅色甜椒所含維生素有137.7毫克。它還是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可保護視力。黃色甜椒則有127.5毫克。羽衣甘藍羽衣甘藍以維生素A和K含量豐富知名,它的維生素C含量也不容小覷,100克羽衣甘藍可提供120毫克維生素C。青椒青椒的維生素含量雖然比它的姊妹紅甜椒略少,但每100公克也有107.5毫克。青椒也是纖維的重要來源。綠花椰菜十字花科的營養優等生,在維生素C的排名也上榜,每100公克含75.3毫克。另外,研究顯示綠花椰菜可能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奇異果每100公克奇異果含73毫克維生素C,還富含鉀和銅。草莓每100公克草莓含69.2毫克維生素C,還含有葉酸和其他可促進心臟健康的化合物。白花椰菜身為青花椰菜的姊妹,100克白花椰菜可提供62.2毫克的維生素C,它的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也很亮眼。木瓜每100公克木瓜,含58.3毫克維生素C。吃木瓜可以使皮膚亮麗並增強骨骼。維生素C攝取小提醒● 維生素C怕熱,易在加熱過程中受氧化破壞,生食最能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 烹調時建議採用涼拌或快炒,可保存較多的維生素 C。抗流感食物蘑菇科學證據顯示蘑菇具有抗病毒特性,可增強身體抵抗流感病毒的能力。一般認為來自其葡聚醣碳水化合物,各種菇類略有不同,可攝取不同種類以增強抵抗力。大蒜、洋蔥蒜素被證實可透過增加自然殺手細胞,減輕感冒和流感症狀的嚴重程度。洋蔥也有類似效果,可增加白血球,抵禦病原體。南瓜籽、葵花籽當身體需要趕走入侵者時,鋅是必備元素。南瓜籽是素食者的最佳礦物質來源之一,葵花籽也是不錯的選擇。原味優格根據2017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原味優格等發酵食品中含有益生菌,這些益生菌可增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但請選擇無糖優格。水水對身體每個生理過程都很重要,缺水的身體無法正常抵抗疾病。白開水當然是最好的選擇。資料來源╱Health.com、衛福部食藥署
-
2020-10-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凝血藥吃對了嗎? 藥師提醒5種情況需注意
「我吃了好多種藥物,有哪些需要暫時停用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柯彥志藥師說明,許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長輩或病患,經常在手術前急忙詢問藥師,該停用哪些藥,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口服抗凝血藥物」,其主要功能是透過抑制體內凝血因子的作用,以免形成血栓,藉此預防中風、治療或預防深層靜脈栓塞及肺栓塞。柯彥志指出,口服抗凝血藥物主要分為兩種: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與較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包含Dabigatran(Pradaxa®)、Rivaroxaban(Xarelto®)、Apixaban(Eliquis®)及Edoxaban(Lixiana®)。 由於傳統的Warfarin口服抗凝血藥,易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尤其是維生素K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等),造成許多使用限制,服用此藥也需抽血監測、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確保療效及安全性。若病人正在服用此藥,需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攝取,並留意平時是否常有因輕微碰撞而瘀青,或產生異常出血狀況(如流鼻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女性患者也需注意經期是否異常。 至於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較少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且不需特別監測病人的凝血功能,雖然不必另外抽血檢測,是否適合使用此類藥物,也須經由專業醫療人員仔細評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得小心留意,一旦發生異常出血或不適,需立刻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評估生活習慣或用藥情形是否有問題,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生目前正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0-15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心臟病人常因等不到換心就走了!研究找出可望修復心肌損傷的方式
我們成年人的心臟肌肉再生能力非常低,如果損傷後(例如心肌缺氧/缺血),不論是失去功能或者是死亡,都很難自行修復,而原來心臟細胞的空白位置就會被纖維母細胞佔據,變成心臟纖維化,造成心臟無力,這是心臟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換心是一種治療方法,但來源相當的少,很多人等不到一顆心臟就去世了,如果能夠讓它自行修復或再生,那就真是再好不過了。目前台灣人的十大死因中,第二名就是心臟病,不容小覷。2020年9月14日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報導了一種由海藻膠(Alginate)製成並裝有幹細胞的微小膠囊,可以作為心臟肌肉受損後的治療方法。膠囊大約為一顆米粒的大小,研究人員通過胸部側面的切口將其植入老鼠的心臟肌肉內。膠囊裡面含有30,000個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會持續分泌出許多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可以啟動心肌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大幅度恢復心臟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材料科學》(Biomaterials Science 2020 Sep 15; 8(18): 5061-5070)雜誌上。未來人體研究的結果值得期待。眾所皆知,許多人心肌梗塞(heart attack)急救回來後,發現心肌受損嚴重,導致心臟無力(或叫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而這顆弱化的、肌肉受損的、無力的心臟因為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推向全身,所以會造成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產生缺血和缺氧的現象,造成呼吸喘、呼吸困難、疲倦無力、食慾不振、 四肢冰冷、下肢水腫等等的臨床症狀,甚至有心臟肥大和肝腫大的情形。目前醫學界對於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以及改變生活型態方式藉以減輕心臟負擔,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部分心臟功能,但這些藥物並不能讓原本所造成的心肌損害復原回來。所以醫學界一直期望能讓心肌再生,恢復正常的心臟功能。十幾年來,幹細胞治療一直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幹細胞有很多不同的來源可以得到,骨髓是常常被提到的一個重要來源,強烈的證據指出在骨髓間質 (Bone marrow stroma) 存在有組織特異的幹細胞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科學家已經了解到,必須直接把這種間質幹細胞送進受損的心肌部位(若選擇注射入血管,不論是靜脈或動脈,效果都很差,只有少部分的幹細胞會到達心臟受損部位),才有可能促進新的心臟肌肉再生。但即便是如此,科學家們的諸多嘗試仍都以失敗告終。失敗的慘痛經驗,發現了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是這些幹細胞會被免疫系統所破壞,因為它們不是心臟內原有的物質而予以攻擊,通常植入幾小時後,就只剩下不到1%。第二則是幹細胞就算直接放進心臟受損部位,它也不願意好好待著,反而會從受損區域跑到身體的其他各部位去,造成效果不彰。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的海藻膠膠囊,既可以將細胞拘留在心臟受損部位內,不能夠亂跑。同時又可以保護它們不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14天後仍然在膠囊內存活著),可說是一箭雙鵰,效果非常好,所以受到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海藻裡面富含海藻膠(alginate),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不會觸發免疫系統的攻擊。當它被科學家簡單修飾後,可以形成凝膠狀的膠囊,保護幹細胞。同時膠囊外部具有多孔膜,可以讓幹細胞所分泌的各式各樣生長因子從孔洞中持續釋放出來,促進心肌再生。這顆膠囊直徑僅為1.5毫米,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生物工程學系維瑟教授(Omid Veiseh)和貝勒醫學院外科部加塔醫生(Ravi K. Ghanta)所共同研發出來的。加塔醫生將模擬心肌梗塞後的老鼠分成三組,每組老鼠的心包囊(the pericardial sac)內分別植入三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組老鼠是植入含有幹細胞的海藻膠膠囊,第二組是植入不含任何東西的海藻膠膠囊(控制組),第三是直接植入完全沒有保護的幹細胞。研究結果顯示,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室功能復原的機會比起直接植入幹細胞組要高出約2.5倍,相當驚人。另外,幹細胞膠囊組老鼠的心肌纖維化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也大幅度減少了2/3。而直接注射幹細胞組在心肌纖維化上則完全沒有改善的效果。結論顯示海藻膠膠囊包裹幹細胞可以維持幹細胞存活,進而增強心臟復原與再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英國心臟基金會副醫學主任皮爾森教授(Jeremy Pearson)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用幹細胞修復受損的心臟一直是醫學界十多年來的願望,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努力的成果還遙遙無期。而海藻膠膠囊看起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值得嘉許。
-
2020-10-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疫情波動不定 南韓歸納3大防疫威脅
韓國8月中爆發新一波疫情,但與年初首波疫情防控狀況相比困難重重,單日確診數持續在百例上下波動,未獲顯著控制,相關單位也就最新疫情狀況,歸納出3大影響防疫效果因素。韓國是中國以外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國家,但在防疫當局以大量採檢、追蹤隔離、治療因應,迅速控制疫情,因此成為防疫模範國。但8月中開始以首都圈地區為中心的最新一波疫情,似乎就沒那麼好對付了。這波疫情單日確診數一度高達400多例,之後雖逐步下降,但在百例上下卡關,根據韓聯社報導,9月3日至19日皆維持在100多例,隨後雖3度降至百例以下,但最多連續4天,最近一天降至77例,但接下來的疫情動態仍待觀察。首爾市公共衛生醫療財團就這波疫情發表分析報告,整理出可能降低韓國式防疫(K防疫)效果的3大因素,包括感染途徑不明、民眾不合作,以及病床不足。感染途徑不明代表感染源可能不在防疫當局管控範圍之內、仍在社區中活動,成為隨時都有可能引發新一波社區感染的「火種」;另一方面,將當前疫情視為「假新聞」,拒絕或妨礙居家隔離、接觸史調查等防疫工作的非理性族群,就如同可能使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乾稻草」。研究員指出,這次疫情並非起因於社會經濟上的弱勢族群,而是「非理性的宗教團體」,這類非理性行為就如同直接破壞K防疫效果。若觀察在首例確診出現後20天內達到100例的群聚感染事件,找出其中7成相關案例花費時間,最初的愛第一教會群聚感染花費10天,815首爾市中心集會群聚感染花費13天,新天地教會群聚感染則花費17天,九老區電話客服中心則僅花6天,可以看出宗教團體相關事件掌握時間較一般團體明顯較長。此外,照護重症患者的醫療設施及人力不足,對整體醫療體系可能造成結構上的問題,當局雖已承諾會在年底前增加病床,但無法確定足以應付秋冬季可能再回升的需求,研究員認為,當局應同時制定短期及中長期方案。韓國至今累計確診2萬3889例,415例病歿,其中2萬652例皆為社區感染。
-
2020-09-24 科別.泌尿腎臟
腎臟病不能吃豆腐? 錯誤觀念!真正對腎臟影響最大的是這2種食物
「營養師,腎臟病不能吃豆腐,你怎麼叫我吃豆腐呢?」其實豆腐對腎臟是有幫助的,不要因為誤會它而錯過保護腎臟的機會!腎臟病導致體內毒素不易排出,需採用「高品質的低蛋白飲食」來延緩腎功能惡化。高品質蛋白質 有四大類食物(1)黃豆類:豆漿、豆腐、豆干、豆皮…等低度加工製品,建議優先選擇。(2)魚肉與海鮮類。(3)蛋類。(4)肉類:雞、豬、牛、羊…等。同樣是高品質蛋白質,為什麼推薦黃豆?以下整理了研究中證實黃豆對腎臟的好處及肉類對身體的影響。 黃豆類食物 對腎臟具有保護效果黃豆富含蛋白質、纖維及異黃酮,有較少的鈉與飽和脂肪,且不含膽固醇。黃豆可減少代謝性酸中毒、血中肌酸酐、C-反應蛋白與尿蛋白,對於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腸道菌相、抗氧化及發炎反應可能有正向的幫助。肉類對腎臟影響較大,特別是紅肉和加工肉(1)可能使腎臟病人血液酸化。(2)含較多的磷,腎功能差時便難以順利排出。(3)影響腸道菌相,細菌增加氨與硫化物的產生,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4)增加NF-kB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等物質,促進發炎反應及氧化壓力。(5)增加蛋白尿以及降低腎絲球過濾率。故把肉類換成便宜又好吃的黃豆類,就能吃得營養又健康,並延緩腎功能惡化,所以不用再害怕吃豆腐囉! 參考資料:l Ko GJ, et al. The Effects of High-Protein Diets on Kidney Health and Longevity. J Am Soc Nephrol. 2020.l Jing Z, et al. Clin Nutr. Effects of soy protein containing isoflavon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 Nutr. 2016.l Rafieian-Kopaei M, et al. Soy Protei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 Updated Review. Int J Prev Med. 2017.l Zhang J, et al. The effects of soy protein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Eur J Clin Nutr. 2014.l McGraw NJ, et al. Soy-based renoprotection. World J Nephrol. 2016.l Joshi S, Shah S, Kalantar-Zadeh K: Adequacy of plant-based protein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Ren Nutr 29: 112–117, 2019(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營養師 莊昕悅)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
2020-09-13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只吃水煮餐不吃油超NG 營養師告訴你不瘦的原因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追求「熱量赤字」是最簡單的原則,只要吃進去的熱量比消耗的少,就可以減少體重,而因為油脂的熱量比較高,脂肪每公克9大卡,就會有許多人選擇吃水煮不加油的減肥餐,直接去除油脂的熱量,感覺似乎更健康。營養師張涵雯指出,這是大錯特錯的認知,因怕胖不攝取油脂,只會讓身體更不健康。缺少脂肪肌膚乾燥 易焦慮、注意力不集中脂肪在體內的功能很重要,皮膚的皮脂腺具有保護作用,可以保持肌膚濕潤,還能抵抗外來髒污、光線等侵襲,體內器官外部也有一層脂肪包覆,防止一般撞擊對器官的傷害。張涵雯營養師說明,磷脂質是細胞膜主要的脂肪成分,在神經傳導過程中,若特殊細胞中脂肪不足,容易出現類似電線短路的狀況,傳導失衡便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焦慮、憂鬱、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狀況。脂溶性維生素靠脂肪吸收 無油飲食導致便秘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必須溶在油脂裡,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若是都不攝取油脂,就會造成這些營養素缺乏的症狀,如乾眼症、夜盲症、佝僂症、凝血障礙…等。且脂肪消化時間長,適度的脂肪攝取,也能延長飽足感,降低想要不斷進食的慾望;張涵雯營養師更提醒,油脂攝取不足也很容易造成排便卡卡,食物吃進去卻出不來,宿便囤積小腹更明顯。油脂非減肥大敵 吃好油更重要所以,脂肪真的很重要,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減肥大敵,缺乏脂肪會肌膚乾燥無光、營養素缺乏、易怒、易躁、易餓、注意力不集中、便秘等,水煮餐真的不建議餐餐吃,張涵文營養師最後提醒,攝取好的油脂,如酪梨、初榨橄欖油、椰子油、堅果類等,或是可以計算攝取的油脂量避免超標,才是重要的健康課題。(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
2020-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式防疫失靈 韓媒籲文在寅政府學習台灣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台灣與韓國都被稱為「模範防疫國」,但韓國疫情近期捲土重來,韓媒撰文與台灣相比,呼籲政府徹底研究「台灣模式」。韓媒朝鮮日報今天刊出記者鄭智燮(譯音)評論,文中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上週訪台為引言,指出現在連聯合國大會都必須以非面對面方式舉行,台灣卻能正常舉行峰會等外交活動,再次鞏固「模範防疫國」的印象。維特齊一行在台停留6天5夜,也讓過去礙於一中原則而鮮少在國際舞台上出現的青天白日國旗登上各大國際主要媒體版面。鄭智燮稱讚,台灣從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疫情,就開始限制來自武漢旅客入境、隔離高危險旅客,並由政府建立口罩供給體系,比其他國家更快採取對應措施;行政院主導組成IT專家小組將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於防疫、居家隔離、治療等做法也相當具代表性。此外,「台灣模式」也讓台灣能抓住美中關係惡化機會,展現國力。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8月訪台,為台美斷交41年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當時艾薩也盛讚台灣醫療水準,認為應與全世界分享台灣擁有的醫療知識。相較於台灣從疫情一開始就從外防堵,韓國是在國內爆發疫情後以大量篩檢、隔離、治療的方式迅速抑制疫情,同樣鄰近中國卻能迅速對應,贏得模範防疫國美名。不過,鄭智燮指出,經過近8個月,韓式防疫(K防疫)與台灣模式出現了分歧。韓國近期因教會及光復節集會活動,以首都圈為中心爆發新一波疫情,至今累計確診2萬1432例,341例死亡;台灣則維持在495例確診、7例死亡紀錄。鄭智燮說,台灣國土面積為韓國的36%,人口為韓國的46%,相較之下確診人數為韓國的2.3%,死亡人數僅2%,其中防疫模式差異值得韓國政府深入研究分析。
-
2020-09-02 養生.聰明飲食
紅蘿蔔吃太多皮膚變黃係金ㄟ! 暫時性別過量可恢復
網傳紅蘿蔔吃太多皮膚會變黃,恐怕可能是真的!衛福部食藥署在網站闢謠專區,特別對外說明,因為維生素A會導致皮膚色素沉澱變黃,但只要攝取量不要超標,皮膚就能慢慢恢復原有顏色。北醫附醫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張宜菁醫師說,食用過量β胡蘿蔔素容易沉積在皮膚,讓皮膚變黃,但一般而言屬於暫時性。皮膚受很多色素影響 β胡蘿蔔素沉積皮膚會短暫偏黃張宜菁表示,皮膚成色會隨許多色素影響,例如讓皮膚容易變黑的黑色素,黃種人常見的則是黃褐素,血紅素也是其中之一,白種人有時皮膚會呈現微紅。張宜菁持續說明,當身體攝取太多維生素A或β胡蘿蔔素,如果吃太多,身體比較難代謝,就會累積皮膚上,讓皮膚看起來偏黃,但不是長久性而是暫時。張宜菁持續說明,當身體攝取過多的β胡蘿蔔素,血中β胡蘿蔔素濃度會升高,也會沉澱在皮膚。若比正常情況下高出3至4倍,皮膚就可能看起來偏黃。但是,因食物攝取過量β胡蘿蔔素、而導致皮膚黃的情況,通常是暫時的。張宜菁補充,紅蘿蔔,芒果、南瓜、木瓜等蔬果含β胡蘿蔔素,曾有患者每天吃木瓜與芒果了一段時日之後,不小心讓皮膚看起來偏黃,但減少食用一陣子後,膚色漸漸又恢復到原有狀態。皮膚以外眼睛都變黃 當心罹患肝膽血液方面疾病張宜菁提醒,如果除了皮膚以外,若出現連眼白也變黃,那可能是黃疸症狀,要當心是否罹患肝膽、血液等方面的疾病,需盡快就醫檢查,免得耽誤治療。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 協助身體抗氧化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劉怡里,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D、E、K等維生素都是脂溶性營養素,β胡蘿蔔素在人體吸收後,會在身體轉換成維生素A,能夠幫助身體細胞膜更加緊密,也可以協助抗氧化,也能協助骨骼與牙齒等,但是假如β胡蘿蔔素攝取太多,會沉積在皮膚中,長期會讓皮膚看起來比較黃。劉怡里也說,皮膚因β胡蘿蔔素泛黃是暫時性的,在身體代謝機制下,累積β胡蘿蔔素會在漸漸轉化代謝體外,但是一般天然食材要吃到β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超量不太容易,倒是食用營養補充劑,高濃度涉入β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時,就比較容易超過建議攝取料量,讓皮膚泛黃風險增加。每天不要吃超過270g胡蘿蔔衛福部食藥署建議,胡蘿蔔因含有豐富維生素A,而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皮膚會因色素沉澱而變黃。但「大量」是指每日食用超過270g的胡蘿蔔,如果只是每天喝1杯胡蘿蔔汁(1杯=240 cc),並不會發生維生素A過量。食藥署補充,維生素A為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100g胡蘿蔔維生素A視網醇當量為1,120微克);另外,不只是胡蘿蔔,部分紅、黃色的食物都可能發生此情況,例如枸杞子及南瓜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營養師條列4重要關鍵
肥胖,是導致脂肪肝、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乳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直腸癌等疾病的危險因素。為了維持健康身體、保持窈窕身形,飲食配合運動,是最有效的體重管理方案。偏激減肥易致健康亮紅燈 適當攝取油脂助維持體內運作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說到「控制飲食」,大家都會直接想到:減少澱粉、油脂攝取量。因此,有人只吃水煮餐,食物都過水去油,但也因為偏激的減肥手法,導致健康亮紅燈,還差點得了憂鬱症。適當的攝取油脂,才能維持體內正常運作。潘富子說,脂肪是人體必要營養素之一,可幫助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吸收,及生成人體中的脂肪組織來承擔保護內臟器官的責任,還可維持神經及皮膚的正常運作。挑選好油脂是減重關鍵 4大營養成分一次看懂因此,挑選好的油脂來源,是減重時期關鍵一環。她建議,健康飲食方法中的「地中海料理」,就是以「特級初榨橄欖油」作為健康油脂的來源,不但讓食物更美味,對於健康也是好處多多。而橄欖油有哪些重要的營養成分呢?健康關鍵1 橄欖多酚橄欖油中含有 30 餘種豐富的橄欖多酚,多酚是優異的抗氧化物,可幫助人體有良好抗發炎功效。健康關鍵2 維生素E橄欖油有較高含量的α型態維生素E,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保護身體脂溶性的組織,如:血管、細胞膜等。還可預防脂溶性物質,如低密度脂蛋白 LDL、結構脂肪酸被氧化造成對身體有害。健康關鍵3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內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幫助增加好的膽固醇(HDL),降低壞的膽固醇(LDL),可降低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健康關鍵4 植物固醇橄欖油中的植物固醇以β-sitosterol為主。植物固醇在結構上與膽固醇相似,可與腸道中的膽固醇競爭被人體吸收的機率,沒被人體吸收的膽固醇就會透過糞便排出人體外。(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
2020-08-2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中西藥併服血壓驟降 這些藥物、食物均不宜共食
50歲江媽媽日前發現高血壓,立即掛號西醫求診治療,醫師開西藥降血壓,控制於130至140mmHg之間;江媽媽同時又認為自己更年期失眠,看中醫服用中藥,沒想到血壓遽降至100、頭昏,經醫師診斷認定是中西藥併服產生交互作用,呼籲民眾中西藥不要同時併服。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中醫部主任吳宗益提醒,民眾常以中藥、西藥雙療法治療疾病或調養身體,若將中藥與西藥併服時,可能降低藥物效果,或是引發發炎等不良反應。例如,服用西藥抗凝血劑患者,同時服食當歸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可能使抗凝血的藥效增強,進而増加出血的機率。吳宗益建議,民眾服用中、西藥要相隔2小時,以減低其產生交互作用;另患者於門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正在服用的中西藥物,讓醫師針對不同藥理作用調整藥物劑量。藥師林靖偉也提醒,不同的西藥間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發炎、細菌感染的常見藥物,當中抗菌的成分四環素,會跟金屬離子結合而降低藥物功效,患者若因先天貧血問題服用鐵劑,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並建議隔餐服用。他說,服用抗生素患者也應避開與含鈣的食品及維他命一起服用,否則可能彼此結合而減少腸胃吸收。林靖偉說明,食物與藥物間的部分禁忌,用藥時也常被忽略,例如含咖啡因飲品、食物及酒精等,因具有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會引起心跳加速、胃酸分泌等反應,若同時服用抗焦慮劑,可能會降低藥效,建議避免長期和藥品併用。另抗凝血老藥(Warfarin)是藉由減少維他命K作用,來達到減緩凝血功能,若過度食用含豐富維他命K的菠菜、花椰菜、萵苣等深綠色蔬菜,則會減少抗凝血藥效;而服用抗憂鬱藥的患者,服藥期間若攝取過量含酪胺酸食物,如乳酪、優格、香腸等,很可能會導致致死性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