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失智.名人專家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3056
筆 文章
-
-
2020-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寄口罩到印尼須繳稅核准 代表處提醒國人評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開放民眾寄口罩到海外,但依規定,在印尼的收件者需申請核准,且要繳稅。駐印尼代表處提醒寄送前先評估必要性並依規定申請,避免遭扣無法寄達。駐印尼代表處昨天發布公告指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印尼政府針對進口醫療用品設有進口管制,項目包含口罩、乾洗手、藥品、維他命等。在印尼的收件者須依規定事先上網申請核准。代表處指出,相關規定及申請流程可在印尼國家單一窗口(INSW)網站查詢(http://insw.go.id)。印尼國家單一窗口服務中心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指出,寄送至印尼的物品會依其價格、保險、運費等費用計算進口值,再依進口值課徵進口稅及貨物加值稅。服務中心指出,收件者上網申請後,印尼國家災害應變總署(BNPB)會發函核准,1至7天內可完成,收件者就可提領。如果在海關保管期限內未取得核准,物品將被退回。服務中心指出,依印尼的相關規定,物品價值超過3美元(約新台幣90元)就必須繳稅。印尼考慮將這項免稅額的門檻提高到500美元,不過政策仍在研擬中。代表處說,鑒於寄送口罩等相關醫療用品來印尼之手續相當繁複,並可能涉及額外費用,提醒僑民知會在台家屬,寄送口罩等其他醫療物資前先行評估必要性,並依寄收規定申請,避免遭扣無法寄達。駐印尼代表處公使蕭振寰今天受訪指出,印尼郵寄物品的免稅額原是100美元,先降到70美元後,再降到3美元,主要是近2、3年民眾在中國電子商務平台下單數量太大所致。蕭振寰指出,印尼將口罩列為防疫器材,台灣民眾如果要寄口罩到印尼給家人,如果是自用,且寄送的數量不多,並依規定申請,繳交相關的稅負,應能獲得核准。
-
2020-04-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醫院與中美洲8國視訊會議 分享防疫經驗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外交部與中美洲統合體(SICA)合作,15日與中美洲8國舉行多邊防疫視訊會議,由台大醫院分享台灣防疫抗疫經驗,與會的包括中美洲非邦交國代表。外交部昨天深夜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協助中美洲國家因應快速蔓延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外交部與SICA居間協調,促成台大醫院與SICA所屬「中美洲及多明尼加衛生部長委員會」(SE-COMISCA)於15日上午舉行多邊防疫視訊會議,與中美洲8國分享台灣醫療院所的有效防疫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視訊會議的中美洲8國包括非邦交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以及薩爾瓦多。外交部指出,視訊會議由台大醫院副院長余忠仁率領院內專業醫療團隊,就大型醫院面臨武漢肺炎的急診應變、隔離病房設置、急重症治療管理、葉克膜治療等進行專案報告,中美洲各方與會代表也就疫情提問,各方熱烈交流近3小時。外交部表示,出席視訊會議的包括SICA秘書長席瑞索(Vinicio Cerezo),瓜地馬拉外交部長布羅洛(Pedro Brolo)及衛生部長蒙洛伊(Hugo Monroy),尼加拉瓜衛生部秘書長薩恩茲(Carlos Saenz),以及宏都拉斯、貝里斯、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及薩爾瓦多共8個SICA會員國,共約80名高階衛生官員,以及重要醫療院所團隊代表。席瑞索會後在SICA及個人臉書推文,分享台灣透過多種形式協助中美洲地區防治武漢肺炎的具體貢獻。外交部指出,為協助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友邦及友好國家建構防疫能力,已陸續協同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與國泰綜合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奇美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以及台大醫院分別以雙邊或多邊視訊的形式,分享台灣的武漢肺炎防疫抗疫經驗。此次與8國舉行視訊會議再度印證「全民均健,台灣能夠且正在幫忙」(Health for all, Taiwan can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口罩壓條可開手銬 徐國勇:經實測打不開
有警方LINE群組流傳一則影片,指口罩壓條可解開手銬,引發關注。內政部長徐國勇今天說,經過實測是沒辦法打開,未來會請警政署考慮採購沒有壓條的3D口罩,並多注意人犯戒護。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口罩成防疫必備用品,但有警察LINE群組卻流傳一則影片,內容指口罩上的鼻梁壓條抽出後,可藉此打開手銬及腳銬鎖,提醒大家注意犯嫌逃脫。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審查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邀內政部長徐國勇、警政署長陳家欽、刑事警察局長黃明昭等人列席。國民黨立委萬美玲質詢時,播放員警以口罩壓條打開手銬的影片,前後僅需約19秒,提醒警察抓到歹徒上手銬後,多注意這件事。徐國勇表示,早上刑事局開記者會實測,「沒辦法、做不到」;黃明昭說,影片一出來後,陳家欽就特別指示,要加強人犯安全戒護,刑警局也想了解影片真假,所以特地由特勤人員實測,「確實沒辦法打開」。徐國勇說,未來請警政署採購沒有壓條的口罩,像是3D口罩就沒有壓條,可以考慮,實測結果也沒辦法打開,警察機關會多注意人犯戒護。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家長福音 口罩實名制研議在國中小登記販售
新冠肺炎延燒,學生因無法落實社交距離,必須佩戴口罩上課,有立委呼籲國中、國小應由校園登記販售,讓父母免於排隊奔波。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坦言,正和教育部討論研議中。口罩實名制上路已有2個多月,除逐步放寬口罩購買片數,4月9日也首度開放臉部較小的成人購買兒童口罩,但卻愈來愈多父母反應買不到兒童口罩。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4月9日至12日開放成人購買兒童口罩期間,共有23.7%、近1/4兒童口罩是成人所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為了確保孩童買得到口罩,23日起恢復兒童口罩購買年齡限制,僅16歲以下健保卡可買。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天上午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詢時表示,如今因應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指揮中心訂出社交距離規定,但學生在校園教室空間難以維持社交距離,所有學生都必須佩戴口罩上課。林淑芬說,既然每個學生都要戴口罩,何不直接透過地方政府配送口罩到國中、國小,在校園裡登記販售實名制口罩,讓家長不用為了買口罩奔波排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他站在衛福部立場,當然是贊同這項作法,目前也已和教育部展開相關討論,但教育部擔心一旦遇到假期等狀況,實施過程可能面臨問題,強調將持續討論。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餐飲業得認清:即便疫情消散,消費者也可能回不來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無法外食的狀況也逐漸增加,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自2020年1月21日台灣發現首起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疫情蔓延了數月,人們開始懼怕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快速傳播,因而降低了外出的次數,全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產業之一即是非常需要顧客上門消費的「餐飲業」。當你作為餐廳老闆,在「等嘸人」上門的此時,心裡只想著疫情過了,景氣就會復甦、客人就會回流?但你沒注意到的是,消費者此時飲食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可能會讓他們開始重新思考往後的飲食方式。你必須認清的是:消費者可能已經回不去了!覺得外食不安全,「增加自煮頻率」、「在家用餐」成新趨勢根據《食力》「外食族防疫大調查:餐飲業怎麼做才能讓你安心?」網路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為了避免外食產生無謂的接觸,有34.7%的民眾選擇「增加自煮頻率」,其次則為「改成外帶(19.1%)」。同樣地,全球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020年3月27日發表針對香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等11個亞洲國家的消費者調查,同樣發現多數民眾「在家中用餐」頻率比在疫情發生前還高。在中國,有86%的民眾優先選擇在家用餐,其次則為香港(77%)、韓國(62%),馬來西亞(62%)和越南(62%)。此外,調查也發現,外帶食物以及外送到府的需求也增加了,尤其是在香港、韓國、泰國等,這些行為對餐廳的服務內容都將產生明顯的影響。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三餐老是在外」的人口理當越來越多,不過由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此時,全球各地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家中處於自我健康管理或被迫隔離的狀態,待在家裡的時間也逐漸增加,很明顯疫情對我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已經出現了重大的改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也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已經沒有「想當然而」的事情,所有短暫的行為都可能變成永久,「創造新常態」已經成為產業和個人要面對的現實。消費者此時的改變,將可能成為常態尼爾森(Nielsen)東南亞區總經理Vaughan Ryan表示,自2020年1月底以來,許多亞洲市場每週民生消費用品的銷售額超過過去平均的20~25%,雖然有搶購囤積的案例發生,但民眾的消費習慣已經演變成「非恐慌式」的搶購,而是轉為「家庭式消費」的趨勢,也就是說,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利用網路購買商品或食物」。面臨消費行為的變化,緊接著迎面而來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恢復正常」,而答案則是「可能永遠不會」,為什麼?Ryan指出,「消費者的思維以及行為已經重新定位,這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後果。」以中國為例,有89%的消費者表示,即便疫情結束,仍會願意在線上購買日用品、鮮食等,新的習慣(在家用餐、外帶、外送)可能會永遠取代舊的習慣(外出用餐)。餐飲業的下一步能夠怎麼做?無論是大型餐廳、小型餐館,在疫情衝擊下來客數快速下降,很少有企業能夠倖免新冠肺炎所附帶的損害,作為餐廳老闆,能夠怎麼做減少損失?1、拓展外送服務,不能用原菜單上架儘管減少外出、居家隔離等原因使得人們在家中的時間變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例如線上購物,消費者也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狀況以滿足日常的需求。為了因應消費者「在家中用餐」頻率的增加,餐飲業者也將「外送服務」作為支撐業績的手法之一。舉例來說,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3月份的餐飲業績就因為疫情衰退了近1成的業績,因此轉而積極強化外帶及外送服務,目前館內已有16家餐飲品牌與foodpanda外送平台合作。而針對曾有其他業者希望百貨可以讓利、降低抽成,統一時代百貨台北店總經理王寶銘表示,因百貨大多屬「抽成」機制,如果業績低相對的抽成也少,因此會再整體考量,視各別的狀況特別處理。此外,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成本的改變,業者勢必得針對外送平台做出菜單上的改變,此外她也建議「菜單不是越豐富越好」,在現今這個非常時期,為了減少損耗,減去銷售量低的菜色項目,備料不需要太多。2、跨品牌合作策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台灣連鎖暨加盟促進協會秘書長劉孆婷也認為,外送的餐廳那麼多,如果業者只是推出平時的餐點,很難脫穎而出,因此可透過品牌跨界合作、或者是商圈合作的方式,用「搭餐」的形式加強餐點優勢。例如寧夏夜市在2019年尾開始與Uber Eats合作,夜市內不同攤商共同「組隊」,可以跨店組成套餐,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也可以刺激彼此的業績成長。據了解,士林商圈、圓山商圈、公館商圈等店家都可能會納入外送平台的合作範圍。3、開發冷凍商品,開拓「宅商機」除此之外,也有餐廳業者為了因應民眾「自煮頻率」的增加,順勢推出「冷凍料理包」。以和億生活集團旗下的「添好運」為例,就率先全球推出冷凍冷藏食品,包括流沙包、鳳爪、燒賣等,讓消費者在家也能品嘗到米其林餐點,搶攻防疫商機!而涓豆腐、莫凡彼、鬍鬚張、哈肯舖手感烘焙、黑面蔡滷春秋、樂檸漢堡,以及魔法咖哩與Pino Pizzeria Ristorante等8家餐飲業者,也攜手共組「餐飲大聯盟」,結合各家具代表性的人氣冷凍商品,推出「聯名居家套餐7日組」料理組合,更是跨界合作搶奪宅商機的代表。4、精緻高級餐廳可推「家庭組合餐」而理論上,著重於「餐飲體驗」的精緻餐飲(fine dining)類型的餐廳理論上不適合做外送、外帶,但這些餐廳為了生存也開始改變了作法,「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高琹雯就以比佛利山莊知名米其林餐廳「Spago」為例,其推出每人59美元、讓客人到店自取的「家庭餐」,一次可享受多種精緻餐點。高琹雯認為,「由於台灣疫情截至3月中仍算平穩,因此截至3月為止部分餐廳相對不受影響,尤其以內需為強的fine dining餐廳更是如此。而國外觀光客占比較大者,或聚餐型餐廳則會影響較大,估計業績會受到3~4成左右的影響。」她也建議,隨著疫情越來越嚴峻,餐廳業者應儘快做出相關的因應措施,因為國外已經有非常多應變的例子,包括外帶、募資、發放優惠券等等,即便台灣還沒走到這一步,我們還是必須超前部署,儘快盤算下一步措施!疫情的延燒,沒有人能夠確定是否僅會持續數個月或甚至一年以上,但可以肯定地說,新冠肺炎已經確實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改變,在未來的時代,都將讓餐飲業發生巨大的變化!餐飲業又要如何在疫情過後復甦?你已經不能等待,勢必得順應趨勢、調整策略,才能夠真正度過危機!延伸閱讀▶回不了頭的餐飲戰「疫」!你是起身備戰,或坐等淘汰?▶從餐飲集團到街邊小吃,沒戴口罩不做防疫,那生意就別做了!▶害怕共食與自取,自助餐與合菜餐廳受創最深!▶大裁員,不如共覓生機!抗疫「持久戰」餐飲業如何帶著員工活下去?▶餐飲「外送」搶客潮!會是短期紓困的解藥,還是長期毒藥?▶想靠打折撐過去?餐飲業想活命得有更多創意!參考資料▶Nielsen ,COVID-19 Where consumers are heading?(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NHK報導「台灣0確診」關鍵原因 日網友大讚:太神奇了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台灣昨天也出現了睽違36天以來的「0確診」小確幸,日本NHK晚間也以「台灣新冠肺炎零確診」報導台灣防疫的成功關鍵,底下湧入大批日本網友大讚,截至目前為止該則分享已經超過3600按讚、1000多人轉發。NHK在14日晚間以「台灣新冠肺炎零確診」刊出報導,同時也在推特轉發,內容提到台灣指揮中心宣布14日新冠肺炎沒有人確診,這是3月9日以來,時隔一個多月再度出現0確診。NHK指出,台灣從3月19日禁止外國人入境,並且採取回國人士居家隔離、檢疫14天,如果違規者將重罰350萬日圓(100萬台幣),用嚴格的措施來因應,另一方面,檢疫結束時還會發放50000日圓(14000台幣)的防疫補償金。最後他引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所說「新冠肺炎傳染病還沒結束,雖不可輕忽,但是值得高興,希望這個狀況能持續維持下去。」該則推特目前已經吸引超過3000人按讚、1600多人轉發,日本網友也熱烈回應「台灣已經完全控制,日本應該要效仿」、「台灣很棒」、「台灣太神奇了」、「台灣很好,首次採取行動的時機和政策都很棒。」、「畢竟是台灣,恭喜」、「以後定居就去台灣」。台湾「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 新たな感染確認ゼロ」先月9日以来 #nhk_news https://t.co/PmIs1TZ6hk— NHKニュース (@nhk_news) April 14, 2020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化武器?關鍵的9篇研究論文揭真相
我在2020-4-11發表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駁斥網路傳言說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兩天後有一位讀者在回應欄裡詢問我對一個視頻的看法。該視頻是2020-4-11發表在YouTube的《解密中共病毒的起源》(Tracking Down the Origin of the Wuhan Coronavirus)中文字幕版,而它的原始英文版則是發表於2020-4-7。今天,這個中文字幕版的視頻已被下架。但是,另一個以台灣觀眾為對象的中文字幕版則又出現。這個視頻是由Epoch Times(大紀元)製作的,而它在插播裡說Epoch Times報導是基於事實和不偏袒的(Epoch Times的網站也是這麼說)。可是,我曾經好幾次發現大紀元的報導是錯誤,甚至故意誤導,例如大腸水療,宋美齡長壽秘訣。更重要的是,大紀元自己有明白宣示,希望看到中共政權消滅。所以,不偏袒,有可能嗎?關於這個視頻,中文版的大紀元在2020-4-11發表【首播】中共病毒溯源 獨家紀錄片揭真相。它說:「在影片裡,英文大紀元調查記者喬舒華·菲利普(Joshua Philipp)回顧了今年1月至4月初疫情的發展情況,結合資料和專家訪談,剖析了表象背後的疑點——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到P4病毒實驗室,從神祕的基因序列到相關科學論證和推測,再到中共的超限戰手法,這其中存在哪些關聯和祕密?」這個視頻的一開始就說中共是邪惡的,所以它當然就是以這個前提來報導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而它所安排的人物,以及所採用的資料,當然也就是以滿足這個前提為目標。這樣的製作,以一個紀錄片而言,是無可厚非(畢竟紀錄片是介乎娛樂和新聞報導)。但是,以科學探討而言,它當然就大有問題。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爭論,我總共已經發表了8篇文章,而其中會被視為《幫中的》有4篇,而會被視為《反中的》,也有4篇。所以,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沒有任何政治立場,我唯一在乎的是科學證據。在今年2月19日,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柳葉刀)刊出一份來自八個國家的27位科學家的聯署聲明(翻譯):支持中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醫療專業人員抗擊COVID-19的聲明:「…此疫情的快速,開放和透明的數據共享現正受到有關其起源的謠言和錯誤信息的威脅。 我們站在一起,強烈譴責COVID-19不是自然起源的陰謀論。 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並了導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的基因組,他們壓倒性地得出結論,這種冠狀病毒與許多其他新興病原體一樣,是起源於野生動物。…陰謀論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該疾病的工作之外,別無它用。」這個聲明裡所說的「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已經分析並發表」,指的是9篇研究論文,而其中的6篇是出自中國的研究團隊。所以,為了避免會有《受中國影響》的嫌疑,我只將出自非中國的那3篇論文列舉如下:1.希臘團隊發表的Full-genom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novel corona virus (2019-nCoV) rejects the hypothesis of emergence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recombination event【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全基因組進化分析拒絕了由於最近的重組事件而出現的假說】。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不是最近的重組事件》。2.意大利和巴西團隊發表的The 2019‐new coronavirus epidemic: Evidence for virus evolution(2019新冠病毒流行:病毒進化的證據)。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病毒是自然演化而來的》。3.美國、英國和澳洲團隊發表的的The proximal origin of SARS-CoV-2(SARS-CoV-2的近端起源)。這篇論文的最重要結論是《新冠病毒並非人造的》。另外,在2020-4-2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由3位美國科學家所撰寫的《前瞻論述》(Perspective):Escaping Pandora’s Box — Another Novel Coronavirus(逃出潘多拉魔盒-又一個新型冠狀病毒)。它的第四段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擁有78億人口的擁擠世界裡,由於人類行為改變,環境變化以及全球公共衛生機制不足的綜合因素,現在很容易將隱晦的動物病毒轉變為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我們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由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從而為動物病毒(尤其是容易突變的RNA病毒)的出現和宿主轉換提供了遊樂場所…。 人類的基因組花了800萬年才進化1%。 許多動物RNA病毒在幾天之內就可以進化超過1%。 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畜共患病毒。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是由於全人類的行為,才會造就了動物病毒傳染給人的機會。事實上,早在2017-2-27我就在禽流感:抹不去的夢魘裡說:「流感之所以會流行,完全是因為人類密集居住以及發展畜牧的結果。」不管是流感或是冠狀病毒,我們現在所應做的事是尋求全球合作,製定一個有望徹底解決動物性病毒的方案,而不是把這些病毒說成是敵人製造的生化武器。原文:新冠病毒:「生化武器陰謀論」無濟於事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歐洲國家疫情有起有落 疫苗至少再等1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歐洲部分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新增感染病例數量正在減少,包括義大利與西班牙,但英國及土耳其疫情仍在加劇。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發表簡報時指出:「就世界整體疫情而言,有90%的病例出現在歐洲及美國。所以我們確實還未見到疫情高峰。」哈里斯指稱,世衛今天稍晚將向成員國發布指南,列出各國在開始放寬限制以前須確保採取的6個步驟。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批評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處理疫情失當,並且揚言扣下對世衛的援助經費。哈里斯說,目前是最大疫區的美國不僅是世衛最大捐助國,也一直是「極好的夥伴」。她還說:「永遠會有對組織的批評,聆聽批判相當重要,尤其是建設性批判。」哈里斯還指出,武漢肺炎疫苗至少要再等12個月才會問世。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援贈100萬片口罩抵英國 在台辦事處感謝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台灣日前宣布援贈英國等11個疫情較嚴峻歐洲國家共700萬片口罩。英國在台辦事處今天說,100萬片口罩已送達,感謝台灣。英國在台辦事處傍晚告訴中央社,台灣援贈英國的口罩數量為100萬片。全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台灣第一波國際人道援助,援贈美國200萬片、11個疫情嚴重歐洲國家700萬片及友邦100萬片,總計1000萬片台灣製醫療級口罩,近日已陸續運抵。其中,獲援贈口罩的歐洲國家包括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德國、波蘭、捷克、比利時、盧森堡等歐洲聯盟會員國,以及英國、瑞士和教廷等。英國在台辦事處下午在臉書粉絲團貼文指出,台灣援贈的口罩已運抵英國,後續將分送國民保健署(NHS)相關單位。辦事處寫道:「謝謝台灣!」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量體溫有眉角!一張表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上學、上班、進餐廳用餐或是搭捷運、高鐵,現在都必須先量測體溫;但你知道量體溫有哪些方式?測量時又有什麼「眉角」?義大醫院家醫科鄭暐霖醫師分析五種常見的體溫量測,教你掌握眉角量得精準:1、額溫☑使用工具:紅外線額溫槍☑發燒標準:>37.5℃☑量測方式: 在額頭保持乾燥、無瀏海干擾下,將額溫槍近距離置於眉心的位置,做定點量測,或是採橫向滑動進行測量。★注意事項:有鑑於額溫槍測量部位屬於人體最外層,易受當下環境影響,每次使用前,應先根據所附說明書所載使用方式置於量測環境,使其感應器與環境溫度達到平衡後再進行操作;被測量者若是剛剛走路或運動,體溫可能略高,建議可以休息10~15分鐘後再測量。2、耳溫☑使用工具:紅外線耳溫槍☑發燒標準:>38℃(惟37.5℃~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建議於此範圍內應持續追蹤或詢問專業醫事人員)。☑量測方式:透過紅外線掃瞄耳膜所釋放的熱能,由此得到體溫。但耳道的結構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量耳溫時,3歲以上將耳朵向上向後拉,3歲以下將耳朵向下向後拉,但3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耳溫模式。★注意事項:若需搭配耳套使用的耳溫槍,一旦不加裝耳套反而會測量不準;耳溫槍及耳套使用方式請詳閱所附說明書;測量前需確保耳朵清潔,因耳垢太多會影響準確性;因左、右耳溫度不盡相同,測量時應以溫度較高的為準。3、口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發燒標準:>37.5℃☑量測方式:使用前,先用酒精擦拭,再將體溫計置於舌下,口唇閉緊,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注意事項:測量前,應避免進食、喝水、抽菸等影響口腔溫度的行為;倘若進食,須30分鐘後再進行測量。4、腋溫☑用工具: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發燒標準:>37℃☑量測方式:將體溫計的測量端置於腋窩深處,手臂夾緊,電子體溫計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水銀溫度計停留約3~5分鐘即可。★注意事項:腋窩處須注意不要放置干擾體溫的物件,如冰枕;在量測時,應保持腋窩處乾燥,使其不受汗水影響。5、肛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水銀溫度計☑發燒標準:>38℃☑量測方式:量測前,先塗抹嬰兒油或凡士林作為潤滑,嬰兒採俯臥或仰臥抬腿姿勢,兒童及成人採側臥姿勢,再慢慢將溫度計插入肛門,成人深度約3公分, 嬰幼兒約1.5-2.5公分,電子體溫計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水銀溫度計停留約1~3分鐘即可。★注意事項:測量期間姿勢須固定不能亂動,以免溫度計造成肛門受傷;1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肛溫模式進行體溫測量。應格外注意衛生,最好僅個人使用,不與他人共用,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高燒不退會燒壞腦? 想太多!家醫科醫師破解迷思
-
2020-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旅館房數破6千 觀光局:各縣市量能都夠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從歐美兩洲返台者,有條件強制住防疫旅館。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說,目前防疫旅館全台超過6000房,入住率約3成,各縣市供應量都夠。因應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為確保國內防疫安全,自台灣時間4月18日零時起,入境民眾過去14天(台灣時間4月4日零時起),如有歐洲、美洲地區旅遊史,登機前應主動出示符合居家檢疫條件的資料。上述需居家檢疫者,若同住者有65歲(含)以上長者、6歲(含)以下幼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等)、沒有專用房間(含專用衛浴設備)者,入境後應入住防疫旅館。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下午在記者會表示,觀光局從4月1日至6月30日獎助各縣市提供居家檢疫者入住的防疫旅館,每房每日新台幣1000元。觀光局也在台灣旅宿網建置防疫旅宿專區,目前有11家旅宿業者(台北市9家、台南市1家、南投縣1家)自願公布是防疫旅館,民眾可直接訂房;其餘沒有公開者,可透過各縣市防疫旅宿聯絡窗口訂房。張錫聰表示,目前各縣市防疫旅宿房間數已上線者超過6000房,入住率約3成。台北市、新北市的需求量較大,目前北市、新北、桃園的防疫旅宿合計約有2150間房。其餘縣市的量能也都充足。各縣市也都會持續輔導業者加入。入住防疫旅宿,房價是業者自訂。張錫聰說,有可能因旅宿等級不同、房價有落差,但觀光局有補助每房每日千元,是業者可自由運用,或可拿來補助房價;另居家檢疫者也會有檢疫補助,也可用來補貼房價。
-
2020-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華攜哈佛研究大數據防疫 估這個縣市感染風險最高
清大助理教授張筱涵的團隊與哈佛大學公衛學院以臉書提供的大數據進行新冠肺炎防疫研究,從人群接觸率推估,國內感染風險最高的為台北市。清華大學今天新聞稿指出,臉書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清華大學合作,提供大數據進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傳播研究,清大生物資訊與結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筱涵的團隊與臉書簽資料使用協議後,自1月26日起取得相關數據。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團隊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顯示,從人群接觸率推估,台灣感染機率最高的前5名城市依序是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與新竹市;受外縣市人口移動而導致感染風險提高的前5名城市依序是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新北市、新竹縣。張筱涵解釋,大台北及大新竹地區平日就有許多外縣市通勤人口,名列榜上並不意外,但人口數在國內各縣市中排名第18的嘉義市上榜則引起她的注意,她推測可能是因為嘉義市常住人口較少,容易受外縣市人口移動影響而增加風險所致。張筱涵研究團隊也發現,縣市內移動造成的感染衝擊高於跨縣市移動,移動距離長短並非決定感染率的最重要因素,接觸人數及時間才是關鍵,「在家附近群聚的感染風險可能不亞於去11個警報旅遊景點」,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方式就是能不出門就不要出門。觀察臉書提供的大數據,張筱涵認為,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呼籲,但國人出門趴趴走的習慣並無顯著改變,過去2個多月台北到宜蘭、台北到新北、彰化到台北的移動人次數據並未減少,情人節週末及二二八連假還達到高峰,她也將數據提供給指揮中心,作為制定管制措施的參考。張筱涵也利用數學模型模擬戴口罩對群體感染率的影響。她提到,若能正確使用口罩,口罩覆蓋率愈高,群體感染率就愈低,台灣目前口罩產能及供給提升,口罩日產能達到總人口的50%,相對於許多歐美國家的低口罩覆蓋率,台灣的確是疫情衝擊全球時相對安全的地區。另外,張筱涵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共同成立的博勞德研究所學者合作的研究顯示,如果多數人都戴口罩,可減少群體中的感染率及死亡率,延後疫情大爆發時間或防止疫情大爆發;口罩短缺時,如能將口罩優先分配給70歲以上長者和已受感染者,降低群體感染風險的效果會更好。張筱涵畢業於清華大學,取得生命科學系學士及生物科技所碩士學位後,赴美國深造,取得哈佛大學個體與演化生物博士學位,並於哈佛大學公衛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後以玉山青年學者身分獲聘回清華大學任教,專長為基因體學、病原體演化及計算生物學。
-
2020-04-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飲食防疫基本功:想儲糧或居家隔離時,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截至目前全球共累計超過150萬人確診。因此,各國政府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不過,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現在須學習的新課題。從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至今尚未緩和,每天從新聞中還是可以看到確診人數仍持續增加中。2020年3月11日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訂為「大流行(Pandemic)」,目前各國政府大多數也開始鼓勵大家盡量減少社交活動,在家做好自我管理。但是民以「食」為天,生活總是要過下去,對於如何在疫情期間採購、製備食材、改善飲食習慣,成了新課題。新冠病毒經過研究證實不會藉由食物傳染因過去曾經推斷過新冠肺炎的源頭可能是來自於以販售「野味」聞名的中國武漢水產批發市場,許多輿論紛紛指向恐怕會透過食用到「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附著表面的食物」而受到傳染,因而有民眾陷入恐慌。針對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食物傳播的疑問,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簡稱EFSA)首席科學家Marta Hugas說明,以往相關冠狀病毒(例如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的經驗表明,從未發生過食物傳播的案例,目前也沒有證據證實新冠病毒在這方面有任何不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也表示,雖然中國的動物可能是最初傳染來源,但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仍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人們打噴嚏、咳嗽或呼氣等飛沫傳播。烹飪前、進食前仍須注意如何清潔但英國飲食協會(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簡稱BDA)也表示,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新冠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不過也無法確定該病毒是否會透過「接觸食物或食品包裝」感染到新冠肺炎。因此,BDA仍建議民眾遵循安全食品處理規範和製備過程中良好衛生習慣的建議,加強洗手和清潔。而WHO針對此次防疫期間的飲食也已發布相同預防性建議,例如:1、準備食物前,應先徹底洗淨雙手、清潔工作區及用具。2、將生和熟食物分開處理,防止交叉污染的可能性。3、在烹調時徹底將食物煮熟,避免食用生食。4、將食物保持在安全溫度下,低於5°C或高於60°C。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也指出,不應處理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動物的肉品,也應盡量避免食用未經烹煮的菜餚。若要預備儲備糧食,也應適量選擇適合儲存的食材或食品這次新冠肺炎爆發而引起的恐慌性搶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則提出了幾項選購食材的要點:1、選擇可冷凍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攝取量。2、在沒有新鮮農產品的前提下,可選擇健康乾燥食品或罐裝食品(如蔬菜罐頭、豆干、穀物等乾貨)。3、儲存健康零食(如堅果、奶酪、果乾等等)。4、限制高度加工食品攝取量。此外,UNICEF也建議家長,趁著防疫期間漫長而無聊的空檔與孩童一起透過做飯、吃飯,除了聯繫感情外,也是從小建立良好健康飲食觀念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BDA也提到,沒有必要儲存或購買比平時更大量的食物,以減少食材敗壞而浪費的可能性。BDA建議可優先消耗易腐爛的食材,保質期較長的食材或較新鮮的食材可先放置陰涼處,讓出更大的冰箱空間給易腐敗的食物儲存。自我隔離期間應健康均衡飲食針對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期間的民眾,WHO歐洲分部提出的「自我隔離期間飲食及營養指南」,提供最佳的飲食建議。1、限制鹽的攝取量在新鮮食物供應量可能會減少之下,必要時只能依賴罐頭食品或加工食品,然而這類的食物中都含有高量的鹽分。由於WHO建議每日攝取的鹽少於5克,因此在烹煮食物的過程中應減少或不加鹽,甚至可以考慮漂洗罐頭食品(如蔬菜或豆類),也就是將罐頭食材取出後稍加以煮沸過的水調整鹹度。另外,WHO提醒醃製食品同樣經常含有高量的鈉,如果想增加菜餚的風味可以改用新鮮或乾燥的藥草或香料。2、限制糖的攝取量想吃甜的食品時,新鮮的水果應是首要選擇,而不是冷凍水果、果汁或罐裝水果。想吃其他甜點時,需確保它們的糖分低且熱量少。另外,也要限制添加進入菜餚或飲料中的糖或蜂蜜量。3、限制脂肪攝取量WHO建議將總脂肪攝入量限制在總熱量的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不應超過10%。因此應使用較少的油或不使用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例如蒸、炒或烤,且改用不飽和脂肪油烹煮。此外,儘量避免食用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或油炸食品,必要時可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食品。4、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消化,且能維持長時間的飽足感。WHO建議所有餐點都應包含蔬菜、水果、豆類及全麥食品(如燕麥、藜麥等),而不是白米飯、白麵包等精緻醣類。5、補充足夠的水分足夠的水分補充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以喝水代替含糖飲料,是限制糖和過量卡路里攝取的最簡單方法。為增加口感,可添加新鮮或冷凍的水果片,以及黃瓜或香草等香料。另外,盡量避免飲用大量濃咖啡及濃茶、含咖啡因的軟性飲品和能量飲料,以避免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長期可能導致免疫功能下降。6、避免飲酒或減少飲酒量酒精不但會影響精神及產生依賴性,造成生理功能消耗、損傷,甚至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因此WHO認為,大量飲酒會破壞身體應對傳染病(包括新冠肺炎)的能力。此外,酒精還會使某些藥物無效,同時增加其他藥物的效力和毒性。整體來說,目前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由食物傳播,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維持均衡飲食,仍值得我們在防疫期間特別注意與遵守的原則。延伸閱讀▶時時擔心中標、讓心好累!新冠肺炎讓這些食材成為熱門關鍵字▶防疫新冠肺炎,除了戴口罩更要「均衡飲食」顧好免疫力!▶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增強免疫、促進肺部健康的保健品銷量持續增長!參考資料▶COVID-19 / Coronavirus - Ad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Easy, affordable and healthy eating tip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Q&A: COVID-19 pandemic – impact on food and agriculture▶Food and nutrition tips during self-quarantine▶How COVID-19 Spreads▶What is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How (easily) does it sprea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澳媒赴台取經 蘇益仁:勿輕信中國及WHO數據
台灣抗疫表現再次受到外媒肯定。澳洲主流媒體派遣記者前來台灣實地了解,並專訪前衛生署疾管局長蘇益仁,報導台灣抗疫保持領先的經驗。澳洲最具影響力的報刊之一,「雪梨晨驅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和墨爾本「世紀報」(TheAge)今天同時刊登標題為「一個與澳洲人口相當但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少得多的地方」(A population thesame as Australia's but a fraction of thecoronavirus cases)的報導。兩大報駐坎培拉國會線記者巴格修(Eryk Bagshaw)稍早赴台灣,專訪前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現已改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局長蘇益仁。巴格修在報導開頭提到,蘇益仁指中國政府不可信任,而且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具有影響力;所以,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包括澳洲在內的世界各國,必須搶先於中國之前採取行動。報導提到,蘇益仁自從2003年抗SARS之後,就開始針對可能來自中國的傳染病疫災,每年進行定期演練。蘇益仁強調,台灣今天的應變能力,是17年來演練的結果。他解釋,台灣距離中國很近,要是中國疫情爆發,台灣將會首當其衝。報導指在蘇益仁在任期間,已經開始主導台灣的抗疫準備工作;比澳洲開始得早,而且做得充足得多。報導舉例,台灣專門提供呼吸照護的醫療院所擁有數以千計的呼吸器,而全國更有近萬張加護病床(ICU)。澳洲人口2500萬,和台灣大致相同;但台灣擁有的相關醫療資源是澳洲的4倍。而台灣抗疫的成績,也比澳洲好得多。報導又指出,台灣早在去年12月就針對來自武漢和廣東搭飛機入境台灣的旅客實施篩檢和隔離;並且早在今年1月便禁止來自中國旅客入境,並且展開保持社交距離措施。蘇益仁在訪問中表示,當中國傳出疑似人傳人的消息時,台灣就意識到,中國一定是在消息傳出之前,就已經爆發人傳人疫情。他指出,歐、美國家之所以在疫情中受到較嚴重衝擊,是因為西方國家缺乏台灣的經驗。蘇益仁提到,早在去年12月武漢初現疫情跡象時,台灣就已經派遣專家前往武漢。蘇益仁說,台灣發現,當時來自中國的數據並不透明,所以台灣決定搶先採取行動。蘇益仁還指出,連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掌握的數據,都落後於實際情況;所以WHO和中國的數據只能當參考用。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台灣目前有388人確診,6人死亡。依澳洲衛生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3日早上為止,澳洲有6322人確診,61人死亡。
-
2020-04-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女兒」西班牙搶救患者染疫 康復推出病房獲一片掌聲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多國肆虐,目前以歐美疫情最為嚴峻,醫療人員面對龐大的確診病患疲於奔命,他們對防疫的幫助功不可沒。對此,立法委員溫玉霞昨日在臉書專頁分享西班牙媒體報導,表示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一對女兒目前在西班牙擔任醫護和麻醉師,但在救治病患過程中染疫,近期兩人逐漸康復,大女兒被推出病房外時,西班牙醫護列隊為她鼓掌加油,畫面相當感人,而溫玉霞也直呼她們是台灣女兒,全家都是台灣之光。溫玉霞在貼文中以「為在西班牙的台灣女兒喝采」為題,寫到行政院僑務委員劉金枝的大女兒Diana在西班牙醫院擔任麻醉師,而小女兒也同樣為醫護人員,兩人為救治新冠肺炎病患不眠不休,但上個月卻不幸染疫,Diana在醫院救治戴上呼吸器15天,而小女兒則是在家隔離治療。根據「EL CORREO」報導,Diana在畢爾巴鄂(Bilbao)醫院工作將近5年,染疫後住進了重症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終於逐漸康復,已經可以轉離原本的病房,當她被推出病房時,一群西班牙醫護人員列隊為她鼓掌加油,感謝她在醫療前線的付出,而Diana也舉起手向他們示意。溫玉霞表示她看到這幕時相當感動,她說「台灣的女兒在異國發光發熱,為了救治病人勇敢和病毒奮戰,劉金枝的先生也是醫師,父母都全力支持女兒在僑居地犧牲奉獻,這一家人都是台灣之光。」
-
2020-04-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繼續「新冠肺炎」為主題刊出三篇動人的文章。第一篇是定居紐約將近半世紀「人在美國心在台灣」的好醫師,不幸因為看病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寫出他對濟世救人的志業毫無怨尤;第二篇是旅居德國多年的台灣同鄉與讀者分享她所觀察到的德國人面對這場瘟疫的態度;最後我們也有機會傾聽台灣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同仁,敘述她參加醫院防疫工作的心得。這是「醫病平台」史無前例地接連三週討論同一主題,希望在台灣正面臨全球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這園地可以即時提供更多的心得,幫忙全民共同度過這場考驗。自2020年1月以來,我參與了紐約中美醫師協會(Coalition of Chinese-American IPA, CAIPA中協)對抗武漢冠狀病毒的工作小組,用中協基金會捐款購買N95口罩等醫療用品,捐給六家武漢地區的醫院,幫助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自從Covid-19大流行,2020年3月1日 證實紐約市首例社區感染後,我們知道應該集中精力在紐約市,武漢地區的疫情災難馬上就會在紐約市重演。但是雖然小心,以為已經學好武漢的痛苦經驗,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麼快、那麼容易就得到感染。大約在3月16日星期一,沒有發燒,咳嗽,痰或胸口不適,但我感覺不快。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頭皮疼痛,還能夠工作。心想不妙,但因為不是呼吸道的問題,沒有發燒,沒辦法,沒機會測試是否感染冠狀病毒。只好自己觀察。心想如果感染冠狀病毒,我會是如何得到的呢?我每個工作日都使用MTA地鐵往返來回兩間診所,晚上也乘地鐵回家。我會從乘坐地鐵得到它嗎?但是自2020年3月1日以後,市政府勸大家在家辦公,人人之間保持六呎距離,地鐵上已經不再擁擠。而且到辦公室後,我也不忘用清潔液洗手。但是我在3月13日星期五在診所檢查一位三天前突發嗅覺喪失的患者。電話預診時,前台小姐已經問知她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問診時,她一口咬定自己不可能感染冠狀病毒,因為最近她和家人沒有外出旅行,只是她和先生六天前(3月7日),得到流感,幾天就好,已經沒有呼吸道症狀。不過四天後(3月11日),她在做飯時突然注意到自己聞不到任何氣味。事後回想, 她認為自己在3月8日時,味覺就可能已經開始逐漸消失。那天門診第一次會面,她唯一的症狀只是嗅覺喪失,加上幾個小時前的胸部光片有陰影,沒有呼吸道症狀,根據CDC的指示,不必要戴口罩,我只是洗手、戴手套。以為不需要而戴口罩,會增加病人的心理壓力。會診後,家庭醫生和我都認為病人的嗅覺喪失很可能就是冠狀病毒引起。當天晚上,送她到急診室,因為只有在那裡才有可能檢測冠狀病毒。急診室的檢測,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的測試都是陰性。胸部CT異常,但是放射科醫生不認為是冠狀病毒。最後送COVID-19測試後,她就出院在家中自我隔離。大約四天後( 3月16日星期一),我開始有些不舒服。但是我們診所工作人員都沒人有感到不適。這位病人不是中協管理的華裔患者,並且只是當天門診唯一的四位患者(十位註冊病人有六位都未出現)。因此,門診候病室沒有幾位病人等候。如果她是病源,其他患者也不會像我那樣和她有近距離的接觸。從那天開始,我再沒有檢查其他紐約中協的患者。那個星期,我還能穿上防護裝備,檢查紐約大學門診的一些病人,並且能夠幫助中協將包裹運送到醫院。由於無法得到嗅覺喪失患者在急診室中的Covid-19檢測結果,因此,我與也在我診所工作的神經科醫師兒子決定在3月24日星期二取得冠狀病毒檢測中心的認可,進行我鼻腔後的檢測。幾個小時後,知道我已經得到冠狀病毒感染。3月26日星期三才得到病人的陽性報告,這是在急診室取得樣品送查後的十三天。因此,我感染冠狀病毒時間線 如下:3月13日接觸SARS-CoV-2的病患, 3月16日(四天後)感覺不適;3月24日,十一天等待後,得到許可,測試陽性,自我隔離一個星期,四月一日感覺好多了。我很幸運,沒有呼吸道症狀、發燒,不必住院、插管。在測試陽性之後,我一直都待在家裡。只希望那段隔離前的工作,我沒有把冠狀病毒傳給紐約大學和中協的同事、會員。我認為自己下一個星期的測試會是陰性,並且身體會產生SARS-CoV-2冠狀病毒抗體,可以捐獻血清給嚴重的病患,同時我也可以恢復工作。居家隔離最大的壓力是擔心會不會傳給家人。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冠狀病毒測試會變陰性。自我隔離、洗手是否萬無一失?但是因為不能再檢測冠狀病毒、不能測試冠狀病毒抗體,重回診所是否有可能會感染醫護人員、病患呢?希望能夠趕快回去照顧病患,但又不確定是否成為病源,反而害了要幫助的人,這是最大的心結。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我或醫生們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我們並非盲目的和冠狀病毒抗爭。看到中協上下的忘我表現,尤其工作小組事前對武漢的援助。「禍到眼前」,我們盡量的互助合作,保護社區、病患,保護醫護人員,保護自己。這些正向的思維,知道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這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當然,我並非像其他在急診室、病房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甚至可能死亡,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中專家:新冠肺炎病毒會攻擊人體免疫系統
南華早報報導,美中兩國研究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會如愛滋病毒般攻擊人體免疫系統。這項研究已從20名新冠肺炎死者幾乎全毀的免疫系統中,獲得初步證實。這項發自北京的報導指出,美國紐約血液中心及上海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將新冠肺炎病毒與實驗室培養的T細胞(T cell)給合,獲得這一結論。這項研究已於上週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期刊發表。根據報導,研究人員在20名死於新冠肺炎的解剖報告中,得到初步證實。經過分析,這些死者的免疫系統幾乎全毀,而他們體內器官遭到的破壞,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愛滋病的結合。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屬人體免疫細胞要角的T細胞,成為新冠肺炎病毒的攻擊目標。病毒的基因進入T細胞後,奪取了對細胞的控制,並破壞T細胞保護人體的功能。但研究也得知,新冠肺炎病毒和愛滋病毒(HIV)有很大的區別是,HIV會在T細胞內複製,利用這些細胞進行病毒複製,產生更多的病毒;然而,新冠肺炎病毒進入T細胞後,並未被發現增生現象,有可能最後與T細胞同歸於盡。T細胞(T cell)由骨髓製造產生後,在胸腺內分化並長成不同亞型效應的細胞,因此以英語胸腺thymus的首字T而得名,扮演人體免疫細胞中的要角。在胸腺長成後,便分布在淋巴組織中,攻擊人體內的受感染細胞、癌細胞及移入細胞。
-
2020-04-13 科別.呼吸胸腔
肺不好染疫風險高!專家提醒:這4件事你做了嗎?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有肺部慢性病的患者為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肺阻塞患者照著做,以避免疫情傷害:1、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有效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2、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以降低肺部發炎症狀。3、適當肺部復健運動: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4、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疫情期間,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且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延伸閱讀: 4原因都會讓肺變菜瓜布 你中標了嗎? 冠狀病毒會在物體表面殘留多久? 一張圖告訴你生存時間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中研院長與女兒聯手/廖俊智親製防疫影片「連猴子也看得懂」
人人都知戴口罩、洗手可以防疫,卻對新冠病毒如何入侵霧煞煞。談到解說病毒,有甚麼人可以比中研院院長親自解說更「權威」?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日前與女兒聯手完成一部解說新冠肺炎的影片,放上YouTube網站不到一天,瀏覽量便破七萬。廖俊智的女兒Clara目前是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擔心新冠肺炎疫情,製作一部全英文的新冠病毒(COVID-19)簡介影片,再請父親幫忙中文配音。英文版也放上耶魯大學醫學院網站。這部影片長達九分十秒,內容包括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你的細胞、如何傳播、為什麼要洗手、為什麼要保持社交距離等。這一對科學界父女檔聯手製作的防疫影片,內容深入淺出,有網友看了表示,影片把複雜的防疫知識轉成輕鬆實用的科普,「連猴子也看得懂」。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最原始病毒株來自美國?教授:數量和源頭是不同的
昨天(2020-4-10)晚上一位好友傳來一個當天發表在Youtube的視頻Scientists map COVID-19’s journey across the world(科學家繪製了COVID-19橫跨世界的旅程圖),而它的內容是前一天英國劍橋大學網站上的一篇文章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COVID-19:遺傳網絡分析提供了大流行起源的“快照”) 。今天早上另一位好友也用LINE傳來一個類似的相關信息,而住在澳洲墨爾本的侄女也傳來剛發表在《今日墨爾本》的文章剑桥溯源新冠病毒:存三大变异,最原始毒株主要来自美国和澳洲。這篇文章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已經有131個評論,而其中當然是有不少《你看,新冠病毒果然是源自美國》。這些當紅的資訊和言論都是針對一篇大前天(2020-4-8)發表的研究論文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SARS-CoV-2基因組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由於這篇論文的作者主要是來自劍橋大學,所以該大學才會在網站上發表相關的資訊。可笑的是,劍橋大學網站上的這篇文章是有這麼一個副標題Study charts the “incipient supernova” of COVID-19 through genetic mutations as it spread from China and Asia to Australia,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研究繪製了COVID-19通過基因突變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洲,歐洲和北美時的“初期超新星”)。而它的第一段是Researchers from Cambridge, UK, and Germany have reconstructed the early “evolutionary paths” of COVID-19 in humans – as infection spread from Wuhan out to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 using genetic network techniques(來自英國劍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用基因網絡技術重建了當感染從武漢擴散到歐洲和北美時COVID-19在人類的早期“進化途徑”)。也就是說,劍橋大學的這篇文章在副標題裡說《COVID-19從中國和亞洲傳播到澳洲,歐洲和北美》,然後又在第一段說《COVID-19感染從武漢擴散到歐洲和北美》。那,為什麼偏偏就是會有人說《你看,這篇劍橋大學論文證明新冠病毒是源自美國》?事實上,不論是在研究方法上,或是在研究結論裡,這篇劍橋大學論文幾乎是跟另一篇出自中國的論文,一模一樣。這篇中國論文的標題是Decoding evolution and transmissions of novel pneumonia coronavirus using the whole genomic data(使用整個基因組數據解碼新型肺炎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傳播),而它是2020-2-21發表在中國的ChinaXiv預印本網站(請看新冠病毒源自美國,潘懷宗教授說的)。也就是說,英國和中國這兩篇論文的結論都是《新冠病毒源自中國》,但有心人士卻偏偏就是要把它說成《新冠病毒源自美國》。說得公平點,事實上英國和中國這兩篇論文都沒有真的說《新冠病毒源自中國》,而只是說世界各國的新冠病毒都可以追朔回中國。至於所謂的《起源》,我想,唯一的正確答案是《盤古開天》。有心人士之所以能大言不慚地說《新冠病毒源自美國》,主要是因為這兩篇論文都發現,最原始的A病毒株是在美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而稍微新一點的病毒株(兒子)則是在中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因此,他們就說,既然美國的新冠病毒是最原始的,所以美國就是新冠病毒的源頭。可是,這些有心人士卻偏偏不去看這兩篇論文都有說,A病毒株的確是源自武漢,但後來它的兒子卻反而取代了它,成為在中國的霸主。至於在美國,A病毒株則一直保持著優勢,沒有被兒子取代。也就是說,有心人士真正看到的就只是《數量》,而非《源頭》。在數量的比率上,原始病毒株在美國的流行程度是比在中國高,但這並不表示原始病毒株就不是起源於中國。眾所皆知,美國現在最多數的人種是白人,但你會說美國的原始人種是白人,而不是印第安人嗎?這種認知的錯誤,到底是邏輯上的問題,還是心態上的問題,有心人士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原文:新冠病毒最原始毒株主要來自美國和澳洲?
-
2020-04-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提醒民眾避開人潮 政院研發警示APP
為防範疫情擴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行政院資安處處長簡宏偉今天表示,正研發社交距離APP,不僅可以告知民眾人潮聚集狀況,也可透過藍芽偵測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隨著台灣境外移入病例增加,為降低社區感染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建議人與人之間,在室內應保持1.5公尺、室外保持1公尺距離。簡宏偉今天受訪表示,隨著疫情嚴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在3月中旬指示,請相關單位研究,如何結合社交距離以及智慧防疫作為,開發出提醒民眾保持社交距離的APP,目前APP大致已研發完成,正在做內部測試,待名稱定案後,最快1到2週就可上市。簡宏偉指出,該APP的功能,最主要是人潮聚集的提醒,若民眾出外郊遊,就可以透過APP查看當地的人群聚集的狀況。另外,透過藍芽偵測,當民眾與同樣裝有該APP的他人距離過近,手機也會發出警示或震動提醒民眾,並統計相關數據,告知民眾一天內跟多少人距離過近。簡宏偉表示,目前相關技術十分成熟,只是花很多時間針對隱私保護及民眾權益進行討論。該APP不會調查使用者足跡,資料皆以加密方式存在民眾手機,不會上傳,且是否安裝都看民眾意願,盡可能降低民眾的疑慮,主要是提醒民眾保護自己。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比安全社交距離遠兩倍 研究:4公尺內仍有新冠肺炎病毒
一項新研究檢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病房空氣樣本,發現病毒的傳播距離可遠至4公尺,比目前建議民眾在公共場所保持的社交距離還遠兩倍。但科學家也提醒,在這段距離發現的少量病毒,不一定具傳染力。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新興傳染病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今天發表中國研究人員的初步調查結果,為病毒傳播方式的激烈辯論增添新資訊。法新社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團隊率領的研究人員,檢驗了新冠火神山醫院一間加護病房與一間COVID-19病房的物體表面及空氣樣本,這兩間病房在2月19日到3月2日之間共收治24名病患。他們發現,病毒主要集中在病房地板,「也許是重力與氣流影響,大多數的病毒飛沫都飄到地板」。民眾經常觸碰的物體表面,像是電腦滑鼠、垃圾桶、病床護欄與門把等處,病毒量也較多。研究團隊寫道:「此外,加護病房醫護人員的鞋底樣本,有半數驗出呈陽性反應。因此,醫護人員的鞋底可能成為病毒載體。」團隊也研究所謂的氣溶膠傳播,也就是病毒飛沫微小到可在空氣中懸浮好幾個小時,與幾秒內就會落到地上的咳嗽或鼻涕飛沫不同。他們發現,含有病毒的氣溶膠主要集中在患者附近與下風處,最遠可達4公尺;不過,在距離患者最遠8公尺的上風處,也發現有更少量的病毒。研究報告執筆人寫道,令人振奮的是,醫院工作人員都未感染,「顯示適當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預防染疫」。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跨國合擊抗疫第5發! 中研院昨與土耳其學研單位視訊
中研院與國際合擊抗疫第5發!中研院今在臉書指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與研究人員等昨天與土耳其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主席等舉辦視訊會議,洽談新冠肺炎的防疫研究。這也是繼美國、歐盟、捷克、加拿大後,中研院第五度與國際攜手抗疫。中研院指出,廖俊智昨與土耳其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主(TÜBİTAK)主席曼達爾(Hasan Mandal)、副主席Feza KORKUSUZ及10多名土耳其學研單位代表,透過視訊會議洽談新冠肺炎的防疫研究。廖俊智表示,此次會議是一場科學性的討論,雙方就疫苗研發、快篩試劑、藥物開發、動物模式等面向,廣泛交換意見。中研院研究人員陳建璋、楊安綏、陶秘華、林宜玲、陳榮傑等人,也與土耳其學研單位代表分享中研院目前針對COVID-19的研究內容,雙方不僅互動熱絡,也樂見未來有進一步合作。 除中研院與會人員,外交部亞非司、駐土耳其代表處代表鄭泰祥也以視訊參與昨天的會議。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模式成功防疫 專家:民主體制是關鍵
來自台灣、目前擔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員的邱貞嘉接受美國之音訪問,強調民主體制才是「台灣防疫」有效的關鍵,專制集權的領導人不相信數據,則是中國會隱瞞疫情的原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至今確診超過160萬例,死亡超過10萬人,與爆發疫情地中國相近的台灣,病例低於400起,死亡是個位數。美國之音今天特別以專文探究成功防疫的「台灣模式」。美國國務院日前將這個方程式稱為「台灣模式」,並表示將推動與全世界國家分享台灣防疫的成功模式。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爆發後來到美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擔任研究員的邱貞嘉,以個人身分接受美國之音採訪。原先在台灣高雄榮民總醫院擔任小兒科感染病主治醫師的邱貞嘉當年有過對抗SARS的經驗,她認為,台灣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一開始即有效控制,最重要的成功原因有三,即專業領導、重視科學數據以及中央與地方協調。邱貞嘉說,這三項成功原因的前提,都是在民主的國家才會做得到,因為在專制的、集權的國家裡面,只要領導人不相信某一個數據,那就不用講了,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中國會隱瞞疫情的原因。邱貞嘉以媽祖遶境活動延後舉行為例指出,台灣的抗疫成效除來自於政府及時作為,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為能夠得到民眾的配合。因為這項延後並非由政府決定,而是民意自己的決定,歸根究柢,她認為民主體制才是台灣防疫有效的關鍵所在。這種民主與威權體制抗疫的比較,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對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演說影片也提到,台灣民主體制可以做到的防疫成果,正是對中國在國際上宣傳的威權治理才是最佳抗疫模式的最佳反證。有分析人士說,在美中兩國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爭議而使彼此分歧更為加深之際,被美國讚許的抗疫模式也成為美台強化關係的新媒介。「台灣模式提供與中國說辭不同的民主替代選項,證明民主體制也能夠成功防控病毒,無需採取威權體制的極端手段」,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倚維(Jennifer Chang)說,美國在表揚台灣模式之際,美台雙方也在加強關於新冠肺炎的合作與雙邊關係。張倚維在這一期(4月8日)的「全球台灣簡報」中說,中國正在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機會強化它的全球地位,希望透過提供疫情嚴重國家援助及散布假訊息來轉移對它自己處理疫情不當的指責,因此在國際秩序因美中分歧而日益加深下,中國在全球宣示它在新冠肺炎疫情領導地位的做法,反而促使美台關係更為緊密。邱貞嘉說,台灣應該將應對疫情的經驗與全世界分享,「不是為了要炫耀」,它不僅對正在抗疫中的國家非常重要,也是一種責任。不過在國際政治現實下,邱貞嘉說,多年來台灣卻受到中國的霸凌,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之外,美國媒體報導大多只提韓國、日本和新加坡而不提台灣,因此4月7日,邱貞嘉將台灣抗疫做法發表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網站。邱貞嘉強調,台灣不僅是民主燈塔,也是活生生的明證,證明要控制一個新出現病毒,可以透過科學、技術及民主治理來達到目標,不需要實施任何嚴厲的措施。
-
2020-04-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無預警宣布新冠肺炎宵禁 土耳其現麵包之亂
土耳其收緊新冠肺炎防疫措施,內政部10日深夜無預警宣布31個省實施宵禁48小時,許多地方出現恐慌性的麵包搶購潮,不但有人當街大打出手,甚至「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在台灣,有人會說,「沒吃到白飯,就好像沒有吃飯一樣」,土耳其人則是用餐時一定得吃麵包,不但天天吃,而且餐餐吃,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內政部長索魯(Suleyman Soylu)10日深夜10時許無預警宣布31個省將於兩小時後的子夜開始宵禁48小時,各地麵包店一直到跨夜時分都還大排長龍,許多地方得出動警察維持秩序。社群媒體上甚至出現民眾為了搶購麵包而火爆大打出手的畫面。立場傾民族主義的報紙「新時代報」(Yenicag)網站上傳的畫面可以看到,深夜搶購麵包的隊伍占據半條馬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並不誇張,看起來活脫擁擠夜巿中人氣攤位前可能出現的畫面。而這場景卻出現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日益嚴峻的土耳其街頭。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要求至少保持3步的社交距離,這下只剩半步。土耳其於10日新增4747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98人不治,確診和死亡數都創下單日新高,使得累計通報病例來到4萬7029例,累計死亡數破千例,已有1006人不治。反對派報紙「發言人報」(Sozcu)網站上傳的畫面顯示,伊斯坦堡貝拉姆帕薩區(Bayrampasa)一家麵包店前方有7、8個人上演全武行,從人行道打到馬路上,繞過行經的汽車還繼續打。即使跌倒在地上,爬起來也要繼續戰,場面相當火爆。反對派報紙「共和報」(Cumhuriyet)網站則報導,南部阿達那省(Adana)塞伊漢縣(Seyhan)排隊買麵包的人龍中有人起了口角並且大打出手,結果一名23歲敘利亞人肚子挨了一刀,被送醫救治。這名傷患本來沒有生病,這下卻為了麵包而進了感染風險很高的醫院。索魯於深夜宣布即將實施宵禁後,不忘呼籲民眾保持冷靜,強調宵禁只實施兩天,將於12日子夜結束,敦促無需進行恐慌性採購。自3月11日通報新冠肺炎確診首例以來,安卡拉政府採取漸進趨嚴作法實施諸多禁制措施,依續祭出服務業停業、學校停課、65歲以上公民宵禁、公共場所戴口罩、20歲以下公民禁止出門、搭公車不可毗鄰而坐等措施,讓民眾有心理準備。這場「麵包之亂」原本應該可以避免。許多民眾對於當局為何沒有提早宣布即將實施宵禁,讓他們有充裕時間進行準備,感到不解。然而,隨措施上路,不管有沒有搶到麵包,民眾現在只能遵守政策,乖乖待在家中,以免吃罰單。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費設計援歐口罩貼紙 台義夫妻檔千里傳愛心
媒體近日大幅報導台灣援贈的口罩等防疫物資陸續運抵歐洲,各國紛致謝。細看出貨箱上的宣傳貼紙,會發現有兩個「愛心」主題設計十分相似:它們都出自一對台義藝術家夫妻。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目前確診病例已逼近170萬,已有超過10萬人死亡。在口罩產能穩定提升的情況下,台灣自4月初迄今已啟動2波防疫援外行動,第一波包括援贈義大利等共11個疫情嚴峻歐洲國家700萬片口罩,近日已陸續送達。義大利駐台代表處3月發起「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Italy-Taiwan:healthy together)倡議,主題標誌由兩顆相依偎的鮮紅愛心構成,並使用義大利及中華民國(台灣)國旗的白、綠、紅、藍共4色。眼尖的人或許已發現,媒體報導照片中運抵法蘭克福機場的口罩包裝紙箱上,也有類似的標誌,只不過標語已是「台灣與歐洲,團結更強大」(Taiwan-Europe#Stronger Together),而替代兩顆鮮紅愛心的,則是化為心形的歐盟和中華民國(台灣)旗幟,主題色因此也改為白、黃、紅、藍4色。事實上,這兩個設計都出自朱耀紅和旅台約14年的朱米傑(Stefano Misesti)台義藝術家夫妻檔。兩人創作型態多元,橫跨插畫、商業設計、牆面彩繪等,也從事兒童美術教學,長年往返台義,在兩地都曾舉辦展覽。朱耀紅10日晚間接受中央社電訪時說,一開始,台灣的疫情較義大利嚴重,當時她和朱米傑的義國親友紛紛關心,是否需寄送口罩等防疫物資來台,助他們度難關;沒想到,大約一個月後,情勢逆轉,歐洲疫情迅速擴大,變成她和朱米傑詢問在義親友,是否需要物資支援。朱耀紅回憶,約3週前,義大利駐台代表紀大為(Davide Giglio)詢問朱米傑,是否可為「義大利台灣一起健康」倡議設計標誌,並希望能盡快完成。朱耀紅說,據她了解,當時台灣的外交部已有意願向義大利援贈防疫物資,但她出於謹慎一直保密,直到媒體開始報導。儘管任務急迫,且作品後來也在一天內搞定,但過程中,朱耀紅和朱米傑仍細細發想、在構圖上多所琢磨。朱耀紅說,兩人回想疫情分別在台灣和義大利爆發以來,兩地人民彼此關心,因此決定以兩顆彷彿鮮活跳動卻又緊靠的愛心作為主視覺。朱耀紅說,後來紀大為情商兩人為台灣援贈歐盟口罩的行動也設計一個標誌,兩人二話不說就答應。設計後來也獲外交部和歐盟相關單位同意,因此兩顆愛心能容納的地理範圍就更大了,擴及整個歐盟。「這兩個案子,我們完全沒拿設計費」,朱耀紅說。她認為,捐物資或許是不少人行有餘力就能做的事,但以設計專業參與援助行動卻是難得機會,「我們很高興能盡一己之力」。除了口罩,台灣民眾近日還向義大利捐贈護目鏡、氣管導管及抽痰包等醫療物資;在台照護貧弱超過50年的天主教靈醫會義大利神父呂若瑟(Fr. GiuseppeDidone)日前為遭疫情肆虐的故鄉求援募款,不到一週,自台灣各界湧入的善款即近新台幣1.5億元。對於台灣民眾熱情協助義大利,朱耀紅坦承,她很意外,畢竟整體而言,兩國關係稱不上特別密切。不過,她說,身為有多年旅外經驗的人,她樂見台灣對其他國家伸出援手、展現良善力量。她認為相關行動有助擺脫「一個中國」陰影。朱耀紅說,當台灣的形象不僅是需要幫助,更是助人者時,台灣人就會更有自信,各國輿論對台灣的支持也會增強,形成正向循環。
-
2020-04-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有大意的本錢!醫警告「台灣面臨三危機」:國人開始鬆懈
新冠肺炎 (COVID-19)仍蔓延全球,目前台灣確診數來到382人、6人喪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9日指揮中心宣布確診增加一例,但官員各個面色凝重,陳時中指揮官更講了一句「台灣沒有大意的本錢!」謝宗學點出了目前台灣面臨的「三個嚴峻危機」。謝宗學在「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提到,指揮中心9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台灣只新增一例確診,但每個官員的臉色凝重,好像是暴增了30幾個的態度,甚至指揮官陳時中語重心長地說出「台灣沒有大意的本錢!」謝宗學表示,因為資訊透明的民主國家紛紛爆發疫情,才能讓肺炎病毒的真實威力顯示在世人面前「傳染力大於SARS,若超量病人壓垮醫療容額,致死率甚至比SARS高!」謝宗學指出,台灣現在面臨「三個嚴峻危機」一、世界各國疫情沒有趨緩的現象,中國繼續掩飾疫情拚復工。二、清明連假人潮群聚的危機,至少還要10天才能解除。三、國人開始鬆懈,街上看到不少人沒戴口罩。「我知道要每天維持高強度防疫的生活很痛苦,但要保有現在如常的生活模式真的只能這樣!」謝宗學表示最近遇到很多矛盾家長,清明連假帶孩子到人潮擁擠的景點玩,回來後孩子發燒生病,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感染了新冠肺炎,匆忙到急診室看診、檢驗,只能眼睜睜看的孩子被採檢棉棒深入鼻腔或口腔深處用力刮,每個小孩都哭得唏哩哇啦,家長不捨得又難過,他很想當場問家長「明明疫情嚴峻,為什麼還要帶孩子出門遊玩,最後苦的還是孩子!」。最後謝宗學也想繼續呼籲民眾,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不要參加群聚活動,不要到人潮擁擠的地方,出門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更是保護國家,因為台灣真的沒有大意的本錢!
-
2020-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 日月潭管理處遊客中心管制遊客數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風景區、寺廟等實施人流管制;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指出,遊客中心已管制遊客數量,他們會提供人潮熱點給中央參考,也會依中央指示管制人流。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防國內潛在感染者引發疫情,即日起針對國家公園、遊樂區及夜市、寺廟等人潮密集公共場所實施人流管制,攤商及消費者應全程佩戴口罩,國家風景管理區、國家公園部分,將以周邊停車場作為流量控管重點,如果停車場車輛達50%,將透過簡訊服務發出警訊,提醒民眾。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副處長廖錫標接受中央記者訪問時說,他們還沒有接到中央的通知要管制人流,不過先前為了防疫,他們有提供日月潭國家風景區內幾個人潮聚集的熱點給觀光局參考,而風景區內的幾個遊客中心,像是向山遊客服務中心、車埕遊客服務中心,也都已經啟動防疫措施。廖錫標舉例,像位於日月潭的向山遊客服務中心,他們就遵守疫情中心的指引,管制進入遊客中心的遊客數,而進入遊客中心也要量體溫,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中心的服務人員也戴口罩以及護目罩防疫。廖錫標說,疫情發生後,來到日月潭的遊客數已大幅減少,幾乎沒有遊覽車,其餘的遊客大多是自己開車,他們會依中央規定,針對管理處旗下的停車場管制停車數量。他也說,現在來到日月潭的遊客數大幅減少,和去年同期相比連一半都不到,像是清明連假期間,1天只有約2萬人來日月潭遊玩。根據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的官網資料,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範圍包含環潭、水里溪、埔里、濁水溪及集集等五大遊憩系統,週邊涵蓋桃米、車埕、集集、水社大山、雙龍瀑布、明潭水庫及水里溪等觀光旅遊據點,每年吸引超過6百萬中外遊客到訪。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找到新冠肺炎抑制劑 指揮中心:證實有效就量產
COVID-19(新冠病毒)新藥研發出現曙光,中研院今天宣布,找到抑制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可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其中最好的抑制劑對比已知的抑制劑強10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學術機構有突破研究非常好,但是不是完成相關人體試驗等,需要進一步了解。「我們也很希望相關試驗儘速完成,證實有效時很快量產。」中研院也指出,全世界對抗COVID-19新藥開發競爭激烈上,此項結果後續開發的藥物,將發展成抗新冠肺炎新藥。台灣在當年抗SARS所投入的研發,在國際具競爭力,在全世界目前治療上,依賴瑞德西韋與奎寧等非針對性藥物,更期待近期成為針對性新藥的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