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1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2021������������������
共找到
1588
筆 文章
-
-
2025-01-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β-葡聚醣有助調整體質、預防感冒?教授告訴你實情
讀者Wang在2024-9-10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看到某位藥師推薦葡聚多醣好幾次了,他說至少可以減少感冒病程2-3天而且減少感冒的嚴重程度。不知道教授您對葡聚多醣有什麼看法,搜尋您的部落格後發現您沒有講過這個成分,我是您的忠實粉絲,希望能聽聽您的意見,謝謝!讀者所說的「搜尋您的部落格後發現您沒有講過這個成分」是因為我把「這個成分」寫成「β聚葡萄糖」,而非「葡聚多醣」。所以,為了避免像這樣由於翻譯而造成的困擾,我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會採用英文 β-glucan。(註:谷歌是把β-glucan翻譯成「β-葡聚醣」,而很多台灣的廣告就只用「葡聚醣」)。在我們的平常食物裡,大麥是含有最高量的β-glucan(5%-11%)。其次是燕麥(3-7%)。請看2017年發表的論文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β-Glucan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β-葡聚醣的臨床和生理觀點:過去、現在和未來)。我是在2021年發表的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這篇文章裡首次提到β-glucan,而這篇文章是在駁斥《康健雜誌》發表的五穀雜糧夯!5種人吃錯更傷身。《康健雜誌》是引用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說: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燕麥所含的β-glucan會升高三酸甘油酯。所以,江教授認為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是「有誤導之嫌!」事實上,像這樣的「燕麥有害健康」的論調在2023年是大行其道,而根據我的追查,源頭應該是廣受追捧的冒牌醫生Eric Berg,請看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香港的YouTuber「白兵」也就是偷學Eric Berg,在影片裡口沫橫飛,煞有其事地高談闊論燕麥是如何恐怖,如何殘害我們的健康,請看燕麥會越食越多病?。至於真相如何,就請您看我上面提到的那三篇文章,以及燕麥越食越多病?美國心臟協會強力推薦。好了,現在可以來談讀者關心的「β-glucan可以減少感冒病程和嚴重程度」。他傳來的文章是「小花藥師」在他的「社區藥局筆記」發表的補充葡聚多醣 感冒季節讓你遠離上呼吸道感染。其中的一段是:根據2021年的統合分析顯示顯示(1),葡聚多醣這種天然成分,對預防和減輕這些症狀有顯著效果。經常攝取葡聚多醣的受試者,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明顯降低,降低將近65%。此外,若不幸感染,症狀的持續時間也會縮短,平均病程減少了約30%。這段話裡提到的「2021年的統合分析」是綜述論文Effects of yeast β-gluca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酵母菌β-葡聚醣預防和治療健康受試者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這篇論文的確是有表示酵母菌β-glucan似乎可以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感染,但它的結論卻是比較中肯,它說:這些發現表明(suggest)酵母β-glucan對人類上呼吸道感染具有積極作用。然而,由於納入的研究異質性高且數量少,因此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和臨床試驗。也就是說,的確是有研究顯示酵母β-glucan有助於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但整體而言,證據仍嫌不足。不管如何,這位藥師有一個叫做「藥師選品」的網站,專門在賣各種保健品,而有關「高單位關酵母 β-葡聚多醣」,唯一的聲稱就是「調整體質」。問題是,體質有沒有調整,是要怎麼判定呢?其實,說穿了,「調整體質」也只不過就是保健品廣告慣用的花言巧語。可以肯定的是,酵母β-glucan保健品是有助於環保和資源再利用,因為它是從釀酒後的廢棄酵母萃取出來的,請看2022:β-Glucans from Yeast—Immunomodulators from Novel Waste Resources(來自酵母菌的 β-葡聚醣—來自新型廢棄物資源的免疫調節劑)2022:β-glucans obtained from beer spent yeasts as functional food grade additive: Focus on biological activity(從啤酒廢酵母中提取的β-葡聚醣作為功能性食品級添加劑:聚焦於生物活性)2023:Food By-Products and Agro-Industrial Wastes as a Source of β-Gluca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Novel Nutraceuticals(食品副產品和農業工業廢棄物作為 β-葡聚醣的來源,用於配製新型保健品)2024:Extrac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β-Glucans from Yeast Lees of Wines Produced Using Different Technologies(不同技術生產的葡萄酒酵母殘渣中β-葡聚醣的萃取方法與表徵)原文:葡聚醣能預防感冒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31 養生.聰明飲食
香腸火腿加工紅肉吃多易致癌?專家教1烹調方式安心吃 5招解亞硝胺毒
我們都知道火腿、香腸等加工紅肉吃多了會致癌,但久久還是會有嘴饞想吃的時候,真的不能吃嗎?專家建議一招可解決,就是以水煮的方式取代油煎或氣炸、火烤,就能避免產生亞硝胺,以減少致癌可能。香腸、火腿含硝酸鹽 高溫燒烤易產生致癌物亞硝胺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熱狗等列為一級致癌物。加工肉品為了抑制肉毒桿菌生長,通常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若經過高溫烹調,尤其是油炸、燒烤,會產生大量亞硝胺,吃多了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香腸改用水煮有什麼好處?用電鍋蒸行嗎?不過也不是說這東西就完全不能吃了!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曾接受《真食誠現》訪問說明,香腸改用水煮會比較健康,水煮方式有三個好處:1.水煮可以逼出些許油脂,降低香腸油脂含量。2.烹調溫度不會超過一百度,不會產生雜環胺。3.如果香腸含有亞硝胺的話,透過水煮的過程也可以降低含量。水煮要開瓦斯較麻煩,那是否可用許多人家中都有的萬用電鍋蒸香腸?根據《三立新聞網》訪問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黃約翰指出,電鍋蒸與水煮仍有些不同,因為水煮香腸更能將硝酸鹽溶出至水中,更具避免亞硝胺的效益。吃加工紅肉怕致癌?5招解毒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也曾在2021癌症高峰論壇提到,香腸建議採用水煮的方式料理以去除亞硝酸鹽,香腸可以戳洞後再放進冷水煮沸,避免炸或烤。也可以加蒜或青菜,如外面賣烤香腸的攤子或店家會提供大蒜配香腸,這其實是個不錯的吃法。譚敦慈說,大蒜的抗氧化物也能減少亞硝胺產生。另根據農委會過去研究也發現,木瓜、柑橘類等水果,也同樣具有解毒效果,每吃1顆芭樂就可以抵18條香腸的毒。不過大部分人可能還是認為,香腸就是要用烤或氣炸的方式,才會香才好吃啊!對此,孫璐西說,他都先將香腸用開水煮熟,再用烤箱稍微烤一下,仍可以逼出香腸的香味。至於很偶爾還是想吃烤的炸的,只要注意焦黑的部分絕對不要吃,其實也不會有太大問題。5招化解解毒亞硝胺毒1.改用水煮2.加大蒜或青菜一起吃3.多吃芭樂、木瓜、柑橘類等水果解毒4.多喝水5.將烤焦的部份去除不吃加工紅肉的硝酸鹽真那麼可怕嗎?事實上,加工肉品和紅肉都是我們日常飲食常見的食物,任何東西只要不過量吃,都不容易出問題,重點仍在於飲食均衡。另根據2022年前陽明交大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的研究針對台灣國人膳食調查發現,其實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來源不是加工肉品,反而是蔬菜與米飯。所以,真正問題不在硝酸鹽,而在錯誤的烹調方式讓致癌亞硝胺的產生,及上述說的食用量。有了正確的飲食觀念,才不至於被恐嚇而什麼都不敢吃。參考資料.《國立陽明交大》.「真食誠現」亞硝酸鹽其實不可怕?.《三立新聞網》.聯合報系資料庫延伸閱讀大腸癌年輕族群患者每年增加3%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腸瘜肉有些會藏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 做大腸鏡有哪些注意事項?
-
2024-12-23 焦點.元氣新聞
祥寧中醫團隊走向國際與順天堂藥廠震撼迎接歐洲參訪團
每年吸引超過15萬人次看診,祥寧中醫診所再次展現國際魅力!熱情接待首度造訪台灣的歐洲參訪團,成員包括捷克中醫師 Jiří Benda、Karel Šimonovský,法國中醫與獸醫專長的 Jean Luc Klein,以及比利時營養專家 Christian Schmitz,東西方學者深入交流中醫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參訪團也對祥寧中醫診所的核心精神以及診療模式讚嘆不已!祥寧中醫的全人健康之道:四合一療程祥寧中醫團隊的總院長–廖昭銘醫師分享團隊引以為傲的治療理念,強調患者除了傳統中醫藥針灸治療外,推拿、瑜伽對身體骨架正位的重要性:●中藥:內服中藥平衡並提升身體能量,尤其針對氣虛與營養不足的患者,提供專業內科調理●針灸:調理經絡與氣血,使能量流動順暢●推拿:被動舒緩緊繃的肌肉與骨骼●瑜伽:主動強化與復原,讓身體回歸平衡順天堂藥廠展現技術實力 歐洲專家讚嘆複方中藥 歐洲參訪團對複方中藥的療效深感興趣,原因在於歐洲普遍使用的是單方藥品。此次來訪,接觸許多台灣中醫使用複方藥材的獨特經驗,不僅能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並簡化了調劑的過程,讓藥效得以全面發揮,歐洲專家們對此嘖嘖稱奇!作為歐洲中醫藥推廣的橋梁,順天堂藥廠的角色也備受關注,其深厚的技術實力為中醫藥的國際化奠定了穩健的基石。 超越標準的中醫師培訓 打造專業團隊除了技術層面的交流,來訪的捷克學者 Karel Šimonovský 也就經營診所的觀念上,獲得全新視野,大讚總院長廖昭銘針對該如何確保分院醫療品質的回答。總院長廖昭銘表示,祥寧中醫是大台北地區少數通過衛福部住院醫師訓練評鑑的診所之一,我們致力於新進醫師的培訓,並打造讓醫護們充分發揮能力的舞台,不斷提升專業水準,確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進入後疫情時代 中藥展現新價值廖昭銘院長也特別指出,比較2021前半年與2023年後疫情時期,團隊總看診人數提升90%,顯示中藥在新冠後遺症調理中的顯著作用,這份亮眼成績不僅讓參訪團印象深刻,也為祥寧中醫持續推動中醫國際化注入信心。這場輕鬆又富有深度的交流活動,充分展現了祥寧中醫在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間的完美平衡。祥寧中醫期待未來能為更多國際友人傳遞中醫的健康養生之道,並分享中醫療法的無限潛力!
-
2024-12-23 養生.聰明飲食
大蒜具有殺菌效果、可殺寄生蟲?專家破謠言:2功能更實在
你可以先知道: (1)食藥署曾公開闢謠,大蒜「不」能殺死寄生蟲,並且強調大蒜殺寄生蟲的說法「不具有科學實證」。 (2)國健署衛教宣導大蒜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蒜素」,蒜素含有硫而有嗆味,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的效果;並未提及能殺死寄生蟲。網傳短影片中,提到國外的科研發現大蒜真的能殺死寄生蟲,因為蒜素能破壞寄生蟲的細胞膜,在顯微鏡底下、幾秒鐘寄生蟲就死了。但 MyGoPen 查詢 PubMed 上曾在國際上發表的相關研究,確實查到「吸蟲的外皮結構發生相當大變化,腫脹、皺褶、空泡化」,類似於傳言所說的破壞細胞膜、細胞結構等說法,但該論文的小鼠實驗結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吸蟲的恢復力、繁殖力和局部細胞激素表現並沒有差異」,與傳言說法完全不同,傳言套用國際研究部分內容、再拼接上自己的錯誤結論,傳言為錯誤訊息。 大蒜殺寄生蟲的顯微鏡實驗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注意看,這是寄生蟲,這是我們平時吃的大蒜,大蒜真的能殺死寄生蟲嗎? 國外的某個科研團隊做了這類實驗,他們用導算器將大蒜汁炸出來,然後將大蒜汁滴在樣本上,並用顯微鏡觀察樣本。 將鏡頭放大無數倍以後,我們就能發現起初寄生蟲還十分活躍,但是當大蒜汁接觸他們以後,情況立刻就出現了巨大的轉變,他們的活動逐漸減緩了。 僅僅過了幾秒鐘,這些寄生蟲就被殺死了。 大蒜殺死寄生蟲的原理是什麼?工作人員經過深入的研究,發現大蒜含有大量的蒜素,這是一種能夠殺死寄生蟲的活性成分,它可以摧毀寄生蟲的細胞膜,進而破壞細胞結構。 細胞膜和細胞結構受損以後,寄生蟲很快就會死亡。除此之外,大蒜還含有一些硫化物,這種物質也能導致寄生蟲中毒,存活和繁殖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食藥署闢謠:並無科學實證傳言提到「大蒜汁接觸寄生蟲後,寄生蟲只過幾秒鐘就被殺死了」。過去食藥署「食藥闢謠專區」於 2021 年 1 月由該署的企劃及科技管理組發布「聽說吃生魚片時喝高度白酒、蘸芥末、嚼大蒜等,可以殺寄生蟲,這是真的嗎?」,以及食藥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 > 各類食品中毒原因介紹 > 海獸胃線蟲」中,都提到: (1)網傳「吃生魚片時喝高度白酒、蘸芥末、嚼大蒜等,可以殺死寄生蟲」,相關說法並無科學實證,請民眾不要隨便輕易相信。 (2) 生食水產品應特別留意常見的「海獸胃線蟲」(Anisakis),冷凍處理可以殺死蟲體,生食的魚、烏賊等水產品,應先以 -35°C以下低溫冷凍 15 小時以上,或 -20°C冷凍 7 天以上,降低寄生蟲感染的風險。 (3)海獸胃線蟲等寄生蟲經 80℃以上高溫烹煮後通常可以殺死,但若生食或烹煮不完全,則幼蟲可能進入人類胃腸組織,會造成腹痛、嘔吐、下痢等。 (4)提醒民眾水產品必須充分加熱後再食用,或是選擇注重環境衛生、信譽良好的店家,才能吃得更安心;注意生食及熟食所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切勿混合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國際研究:實驗組、對照組並無差異傳言說「國外的某個科研團隊做了這類實驗」並未說明明確研究或論文出處,MyGoPen 以關鍵字搜尋,發現 2017 年由西班牙研究團隊發表於《寄生蟲研究》(Parasitol Res.)的「膳食攝取大蒜對腸道吸蟲的影響」部分內容與傳言所說內容相似,該研究於摘要中最後提到「使用電子顯微鏡檢測到接觸大蒜的吸蟲,外皮結構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包括腫脹、皺褶、空泡化和分泌體(secretory bodies )的變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該摘要於一開始簡介研究目的,實驗組、對照組共四組,感染吸蟲(trematodes)的小鼠實驗操作定義之後,提到的實驗結果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吸蟲的恢復力、繁殖力和局部細胞激素表現並沒有差異(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with)」,該摘要的結論為「本文提出的結果對具有生物活性的大蒜化合物,其驅蟲活性及寄生蟲對毒素的反應方式,提供了新的見解」。該研究的結果、結論,與傳言說法不同,該研究只說大蒜具有「驅蟲」效果、而非傳言說的「殺蟲」,傳言說法錯誤。 由上述食藥署官方闢謠資料,以及國際研究結果可知,傳言說大蒜可以殺死寄生蟲為錯誤說法;且該影片有多處剪接,只要是剪接的影片都有移花接木的可能,提醒民眾雖然傳言提供看似科學的顯微鏡觀察畫面,但其實民眾應該對剪接過的影片保持警覺。 MyGoPen 過去查核:大蒜不具有殺菌效果此外,MyGoPen也曾於 2023 年 1 月提出查核報告「【錯誤】幽門螺桿菌最怕這4種食物?勿當白老鼠!務必接受正規治療」,該查核報告中諮詢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他於該報吿中表示: (1)一般人誤信大蒜具有殺菌效果,但他在醫學系學生時就做過包括大蒜在內的所有辛辣食物的實驗,不但不具有殺菌效果,而且在培養皿中都生長的非常好。 (2)以一般人的接觸經驗為例,大蒜若不放冰箱、也很容易發黑長黴,因此大蒜不具有殺菌效果是很容易從日常生活經驗得到驗證的。 (3)坊間常有大蒜精具有殺菌作用的說法,但大蒜精的濃度不是一般吃大蒜所能攝取的劑量,且胃幽門桿菌病患常有胃炎、胃潰瘍症狀,吃大蒜反而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 由上述過去的查核報告可知,大蒜並不具有殺菌效果,而且傳言只說殺死寄生蟲,卻未說清楚是哪種寄生蟲,有的寄生蟲肉眼可見、有的必須顯微鏡才能看到,傳言既不講出處、也不說明寄生蟲名稱,傳言內容模糊、降低可信度。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大蒜能殺死寄生蟲為錯誤說法,傳言說有國際研究指出大蒜能破壞寄生蟲的細胞膜、進而殺死寄生蟲,但是與之最相像的論文雖然有說「大蒜」使吸蟲的外皮腫脹、皺褶、空泡化,不過該研究的結論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吸蟲的恢復力、繁殖力和局部細胞激素表現並沒有差異」,傳言卻說成研究證實大蒜可以殺死寄生蟲,傳言說法錯誤。 臺灣主管機關「食藥署」曾公開闢謠大蒜不具有殺與寄生蟲的功效,而「國健署」相關衛教宣導中,也僅提及大蒜的「蒜素」是一種植化素,因屬於硫化物所以有強烈味道,蒜素是天然抗氧化劑,可以抗發炎、增強身體免疫系統,並未說大蒜具有傳言所說的功效,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臉書 食在好健康 - 【#營養迷思】吃蒜頭可以增加抵抗力?蒜頭迷思大公開!(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2/garlic.html)
-
2024-12-17 養生.聰明飲食
促新陳代謝、降中風風險 辣椒1成分有益健康但男性不建議多吃
根據調查顯示,五分之一的人每周至少會吃一次咖哩,而在英國,像是Tingly Ted's等辣椒醬品牌,更是在紅髮艾德(Ed Sheeran)等名人加持下大手歡迎,需求暴增。不過,辣椒到底對我們健康有沒有好處呢?「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近期對5萬多名成年人,針對食用新鮮辣椒、辣椒醬或在烹飪中添加乾辣椒的頻率,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每周只吃一次辣的人跟那些鮮少或是根本不吃辣的人相比,罹患危及性命的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13%。其中理論認為,辣椒益處是來自辣椒素(capsaicin)之作用,也就是讓辣椒吃起來辣口的成分。辣椒素可提高新陳代謝約8%,也叫是身體消耗能量的速度,並因此防止肥胖。且即使是已經中風患者,也能從中受益,根據「中風和腦血管疾病雜誌」(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辣椒素補充劑的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吞嚥困難是高達80%的中風患者會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你是否有注意到,每次吃辛辣飯菜的時候,本來困擾你的鼻塞似乎消失了;這是因為辣椒中的辣椒素會釋放出一種蒸氣,刺激鼻孔內的黏膜;而這層脆弱的粘膜,會捕捉進入我們鼻子的細菌,並釋放黏液將它們從鼻子中清除。另外,辣椒素還可以緩減疼痛;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就經常會使用,由辣椒素製成的皮膚貼片來治療,像是糖尿病患者因腿部和腳部血液循環不良會損害神經導致的神經性疼痛。研究顯示,這種以辣椒貼片,含有一種由辣椒素製成的液體,可滲透至人體,減輕高達50%的神經性疼痛。但辣椒也並非全然地對人體有好處,南京中醫藥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研究人員,在2021年回顧了16項關於辣椒和胃腫瘤的研究數據,發現每周吃好幾次辣椒的人,可能因為辣椒素攝取過量,導致他們罹患胃癌的風險比偶爾吃的人高出50%。此外,吃太多辛辣食物,可能還會影響親密關係;近期一項針對373名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周吃三次或以上辛辣食物的人會出現性慾下降的情況,而且患勃起功能障礙的可能性,是每周吃辣少於一次的人之兩倍半;主要可能是因為辣椒會影響雄性激素的水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6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醫療機構淨零碳排的挑戰與機遇
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永續發展已成各界共識,在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上,健康議題首次被納入討論議程,凸顯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深遠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氣候變遷導致空氣汙染、高溫和疾病傳播等問題日益嚴重,每年至少影響1.9億人。COP28會議中,強調醫療機構不僅是健康服務提供者,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今年COP29會議,更進一步強調世界各國的責任與合作,醫療機構應積極參與全球減碳行動,採取有效措施降低碳足跡,這不僅是對環境保護的承諾,也是對人類健康的保障。醫療機構是排碳大戶醫療機構是用電大戶、也是排碳大戶,根據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2021年發布的「全球醫療產業減碳路徑報告」,若缺乏行動,醫療產業全球排放量2050年將達每年60億噸,在環境治理上肩負更大的責任與挑戰。據統計,台灣醫療機構碳排放量占總量4.6%,高於全球平均值4.4%,醫療機構有責任將「ESG」,即環境保護(E)、社會責任(S)、公司治理(G)納入核心策略。台灣有超過400家醫院與兩萬多家診所,醫療機構長期在社會共融與健康促進上表現亮眼,但在環境永續尚待精進。醫院是全天候運作的高耗能場所,具有24小時不斷電、高耗電的特性,尤其疫情期間,感染管控需求導致用電量和資源消耗顯著增加,更突顯醫療機構需納入氣候變遷風險管理,加強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處理,並引進高科技與綠能解決方案的迫切需要。新光醫院是全台第一家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的醫療機構,在推動永續行動的過程中,永續報告書的揭露制定是溝通與評估的重要工具。永續報告書結合「台灣永續獎(TCSA)」的標準與「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健康照護產業的11項指標,涵蓋了能源管理、廢棄物管理、病患隱私及數位健康紀錄等領域,全面展示醫院ESG表現。此外,報告書還參考台灣醫院評鑑條文,強化國際連結與在地實踐,而報告書核心在於讓醫護人員清楚了解永續過程中的角色與責任,並透過具體行動貫徹永續理念。醫療永續4關鍵策略淨零碳排為當務之急,然而綜觀全台醫療機構,目前僅不到廿家完成碳盤查,顯示醫療機構在碳排管理的進度仍待強化。在此向政府提出推動醫療永續的四大關鍵策略:一、應保障醫療機構的健保點值,強化醫療機構財務韌性。二、衛福部應提高淨零預算,協助全醫療機構執行碳揭露與碳盤查、培訓氣候與健康管理師種子人員,促進醫療體系綠能轉型。三、未來應納入環境政策、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和溫室氣體管理,輔導醫療機構加強節能減碳、改善廢棄物處理。四、推動醫療機構引進高科技智慧醫療與綠能永續雙軸轉型。醫療機構轉型與創新不僅是環境改善的關鍵,更是推動社會福祉與健康公平的重要力量。透過永續發展倡議、碳盤查揭露、提出減量目標、採取減量行動,才能實現醫療機構從高耗能產業轉型為綠色醫療,為台灣的ESG永續注入新動能。
-
2024-12-09 名人.精華區
閻雲/接種HPV疫苗 大幅降低子宮頸癌死亡率
自2016年以來,美國子宮頸癌死亡率大幅下降,這可能和HPV疫苗接種率增加有關。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自2006年正式推出,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Hollings癌症中心研究團隊發現,如果以3年為一個期程,1992年到2015年,美國25歲以下女性因子宮頸癌死亡人數,在每個期程均穩定下降。2016年到2021年,死亡率更是直線下降。其中,2013年到2015年子宮頸癌死亡率下降近4%,在這3年的最後一段時期,每10萬人約0.02人死於子宮頸癌。在接下來6年裡,死亡率下降60%以上,在2019年到2021年間,已降到每10萬人0.007人。研究團隊進一步觀察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發現在1990年代的全美國25歲以下女性中,每3年約有50至60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到了2019至2021年,這3年裡只有13人死於子宮頸癌,可看出明顯差異。在美國死亡率10年降低62%研究於今年11月27日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通訊作者、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Hollings癌症中心癌症預防和控制研究聯合負責人Ashish Deshmukh表示,子宮頸癌死亡率在過去10年大幅下降62%,可能是HPV疫苗接種所致。他也指出,這是子宮頸癌預防措施在公衛獲得成功的重要里程碑,他們的研究結果也凸顯持續提高HPV疫苗接種率的重要性。今年6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研究,也證實此一結論。研究發現在12歲或13歲就接種HPV疫苗的一組女性中,追蹤出現子宮頸癌的病例為零。Ashish Deshmukh認為,年輕女性死亡率下降的發現,非常重要。世衛呼籲:解決疫苗不平等也因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今年11月18日樂觀表示,我們有能力消除子宮頸癌。他強調,與大多數其他癌症不同,幾乎所有子宮頸癌病例和死亡都可避免;此外,如果能解決全球各國取得HPV疫苗及子宮頸癌診斷測試和治療上的不平等,可能讓子宮頸癌成為第一個被根除的癌症。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建議,不管男女,都應在11或12歲時開始接種HPV疫苗,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特定族群,最早可提前到9歲就接種。如果未能在兒童階段接種疫苗,可在26歲以前補接種,另在醫師建議的前提下,還可再晚一些。一般說來,在15歲生日前開始接種疫苗,通常需要2劑,後來才接種,則要增加到3劑。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CDC積極推動「Healthy People 2030(健康人2030)」目標,也就是美國的HPV疫苗接種率,2030年將達到80%,但CDC今年稍早報告指出,目前13歲到15歲兒童接種建議劑量的HPV疫苗,只有60%。子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常見的癌症類型,若發現得早,可透過手術和化療來治療。2006年HPV疫苗問世後,接種疫苗和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則可高度預防。
-
2024-12-07 焦點.元氣新聞
中山美穗疑「熱休克」死亡 他曝高危險群、日本官方6大對策
54歲的日本資深女星中山美穗6日驚傳在家中猝逝,被發現陳屍於浴缸。日本警視廳研判她有可能是病死,確切死因仍待釐清。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日旅達人林氏璧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表示,中山美穗是死於熱休克嗎?冬季入浴請注意安全。初步消息顯示,中山美穗疑似是入浴中身體發生了急性的狀況。林氏璧表示,日本目前許多專家認為可能是「熱休克」導致。國人愛去日本旅遊,冬天如果去寒冷的地方泡湯,可能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熱休克是由於洗澡環境溫度劇烈變化引發,特別容易在冬天發生,每年奪走日本上萬人性命。林氏璧表示,根據日本政府宣導網站中防止入浴中事故的網頁,人從溫暖的房間進入較冷的脫衣室和浴室,血管會收縮,讓血壓上升。但進入熱的浴缸內泡澡後,血管舒張,造成血壓下降,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而倒下。此現象在日本稱為「熱休克」。日本在入浴中猝死者和其他國家相比似乎較多,林氏璧表示,理由可能是浴室和脫衣室的溫差較大。日本每年大約有超過1萬人因這樣情形的「熱休克」死亡。2011年約有1萬7千人,相對於當年交通事故死亡4611人約4倍。而其中,有1萬4千人是高齡者。2021年的數字有改善,高齡者浴室死亡數降到4750人,仍是當年交通事故死亡2150人的2倍之多。他說,以東京來說,2019年預估有1402人在浴室因「熱休克」死亡。月別來看1月的294人最多。另外,11月至2月的冬季月份加起來達到839人。「熱休克」的高危險群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傾向的人。簡言之,也就是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等都有風險。至於預防方法,林氏璧表示,日本政府的宣導網站提出6大對策。一,入浴前在脫衣所和浴室開暖氣。就算沒有暖氣,盡量讓浴室暖和起來以減少溫差,例如打開浴缸蓋子讓水蒸氣充滿浴室。二,熱水控制在41度以下,不要泡超過10分鐘。如果泡42度的熱水超過10分鐘,體溫可能會接近38度,比較容易出事。泡澡前應該先用溫熱水淋浴,從離心臟最遠的腳開始,讓身體逐漸變得暖和,減少血壓劇烈變動增加心臟的負擔。三,不要從浴缸一下站起來。要慢慢起身,因為有可能有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很危險。他說,第四,不要在餐後,飲酒或是服用藥物後馬上入浴。吃飽後1到2小時是腸胃道要消化食物的時候,會有很多血液供應腸胃道運作,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供應會受到影響。喝酒會造成一時血壓下降,服用可能引響意識,或是降血壓的藥物後也都不適合馬上洗澡。五,在入浴前讓家人或同住人知道。如果發生意外,才能早些發現。六,家族中有高齡者泡澡時應有家人留意情況。另外泡澡前後都應補充水份。泡湯可能會流失約800毫升的汗水。※ 提醒您: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4-12-04 焦點.元氣新聞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逝世
《聯合報》報導,知名作家瓊瑤(本名陳喆,27年次)4日下午1時22分傳出在新北市淡水區住家輕生,消防救護人員獲報到場,發現她在住家房間內輕生,但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未送醫,享壽86歲。據瓊瑤63歲兒子表示,媽媽留有遺書,交代秘書今天中午回家看看,入屋後發現立即通知119,但救護人員抵達時瓊瑤已身亡。無法阻止平鑫濤被插鼻胃管 瓊瑤覺得「背叛了他」早年瓊瑤以《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多部電視劇捧紅兩岸三地許多男女主角,也因此成了當紅劇作家。不過晚年則因為與繼子女為照顧失智平鑫濤鬧得沸沸揚揚。2年前84歲的瓊瑤也透露擔心自己得失智症,鼓起勇氣去醫院做了MRI(磁振造影檢查)等完整檢查,當時她開心宣布「我沒有失智症,也沒有失憶症」。2017年瓊瑤為照顧失智丈夫平鑫濤心力交瘁,在臉書上以「背叛─別了!我生命中最摯愛的人」為題記錄、分享感受,由於三名繼子女在治療上與她意見相左,她說孩子們堅持插鼻胃管,她最終只能「含淚投降」。但看到丈夫插管後痛苦的模樣,瞬間覺得自己背叛了他。當時瓊瑤與繼子女不斷互相放話,也讓急救插管、安寧照護問題成為話題。平家子女當年與瓊瑤為照顧平鑫濤,多次在媒體傳話爭鋒相對,他們不想讓爸爸不吃不喝好像活活等死,才決定插鼻胃管,「插管一般是說氣切,不能講話,不是鼻胃管,不要無限上綱。」後續平家子女也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瓊瑤又在臉書貼上一封「給平瑩、平珩、平雲的一封公開信」,稱要請三位平家子女「高抬貴手」,「人在做,天在看,不要如此殘忍和惡毒」。她稱平家子女說想把爸爸接回自己照顧,她也成全他們。「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同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曾受訪指出,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鼻胃管置放時有些不舒服,插完也需適應一段時間,但絕大部分病人後來都能習慣,不會造成痛苦。要特別釐清的是,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不能相提並論。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朱為民曾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鼻胃管是從鼻孔置入,經過食道到胃裡的細管。優點是可以讓不能由口進食的病人透過管灌吸收營養;但放置時不舒服,會引發嘔吐反射,有異物感。有些失智長者也會覺得一直有管子不舒服、很煩,會去拉扯,管路也可能因為清潔不當導致感染。氣管內管則是從口腔直接放進氣管的管子,較粗,放置的過程更不舒服。優點是接上呼吸器可確保氧氣進入肺中,但缺點是非常不舒服,管子長期置放容易造成口腔壓瘡以及聲帶潰瘍。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2021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AI 智慧醫療 擴展對健康生活的想像
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是未來趨勢,網路和通訊產業發展,數位科技促成現在的智慧生活,大量醫療資訊被分析運用與交流,成為數位醫療基礎,幫助提高就醫效率、提升疾病判讀準確度,更將治療帶向精準化與個人化,也是醫護短缺的解方之一。智慧醫療改變醫療產業的面貌,更幫助我們擴展對未來健康生活的想像。花蓮慈濟/影像判讀更精準 資訊共享見成效台灣半導體、AI等產業表現,傲視全球,如與醫療接軌,將是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近年來,花蓮慈濟醫院積極引進軟硬體科技,設立人工智慧醫療創新發展中心(AI中心),副院長吳彬安表示,該院積極發展行動化、智能化、大數據分析等智慧醫療,並落實精準醫療、遠距醫療,造福花東居民。吳彬安表示,在林欣榮院長支持下,花慈積極發展AI智能,組織AI團隊,運用於許多科別,大幅提高病理及影像判讀的精準度,例如,腸胃內科胃食道逆流、心臟內科心肌梗塞、神經外科的腦腫瘤轉移聯邦式學習、乳房外科乳癌篩檢、胸腔外科肺癌轉移、胸腔內科肺結核等,均獲極高評價。資訊共享也是花慈智慧醫療的發展重點,吳彬安表示,近年來衛福部提出次世代醫療,要求資訊標準化,為此,花慈團隊整合花蓮秀林鄉等所有鄉鎮、台東、苗栗及南投等山地偏遠地區患者身體資料、就醫紀錄,為遠距醫療奠定厚實基礎。至於醫院與醫院之間的資訊交換,則為智慧醫療也是邁向次世代醫療的重頭戲,吳彬安表示,衛福部推出新一代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標準規範,希望各醫院從「電子病歷交換欄位」開始,統一國內醫療院所資料格式,促進院內作業系統智能化、同時加速智慧醫療在台灣落地擴散,且能符合國際標準,為此,花慈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在跨院系統的互通上,已見不錯成效,提升效率,為台灣醫療科技產業打了良好基礎。正因醫療資訊共享上有傑出表現,花蓮慈濟獲選健保署首波電子處方箋試辦計畫的主責醫院,在花東地區正積極推廣電子處方箋,省去紙張,流程簡易,實踐了醫療減碳環保、環境永續等目標。台北榮總/AI扮演副駕 引導醫師精準治療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影響民眾最深遠的是「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台北榮總目前致力於發展生成式AI,收集相關醫療數據、影像資料,以進行大數據分析,由AI扮演副駕駛的功能,引導駕駛(醫師)執行醫療行為。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醫療技術主要分為硬體、軟體兩個領域,科技進步下,許多醫療行為已是「軟硬兼施」,一是利用先進醫療儀器,二再搭配人工智慧(AI)為疾病、檢查等資訊進行大數據分析,在確保病人安全下,提供更好的治療品質。李偉強說,醫療技術硬體方面,包括達文西機械手臂、重粒子治療等先進設備,軟體則是精進電腦程式、人工智慧(AI)等數位轉型,並擴及再生醫療、基因檢測等項目。在手術方面,如達文西機械手臂現在已經可以結合AI;在基因工程上,過去基因排序的電腦流程需花一個多小時,現在若結合AI僅需一分鐘就可以完成判讀。「AI科技進步,模糊了軟硬體醫療技術的界線。」李偉強說,往後更能定義個人體質的差異性,給予符合個人病情的精準治療,甚至利用穿戴裝置早一步監測,未來醫療趨勢一定是「智慧化」、「精準化」及「個人化」。李偉強說,醫療技術方面,AI不是唯一,但確實是未來的趨勢,但運用至醫療時須十分謹慎,應確保給予生成式AI的資訊、數據必須夠乾淨,如此AI才不會學習錯誤,才能真正提升精準化的個人醫療。林口長庚/開發各種偵測軟體 已取得相關許可證數位科技改變了智慧生活,包括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表示,長庚醫院自2018年起,擘畫智能醫療發展策略藍圖,彙整珍貴的「數據」,加速傳統醫療系統的轉型。AI正推動個人化醫療的革新,陳建宗認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為「人工智慧輔助醫療」,可提高診斷準確率、提升就醫體驗。林口長庚醫院運用「服務病患數最多」的優勢,將病歷資料結構化,加速開發疾病診斷模型,逐步實際應用於臨床。2014年,林口長庚即拿下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陳建宗說,長庚醫院在成立之初,已經超前部署導入電腦系統。這10年來,醫院陸續推動電子病歷結構化、成立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與高速運算中心,將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大量應用在醫療領域,並陸續開發出許多輔助判讀的軟體工具。智慧醫療發展的型態非常多樣化,陳建宗強調,人工智慧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一環,除了協助醫師做更準確的診斷,也增加醫護工作的便利性。林口長庚開發的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軟體、心房顫動偵測軟體已經取得食藥署醫材許可證,2024年2月,篩檢心臟衰竭的偵測軟體也取得第3張許可證。陳建宗說,AI把數據變資訊,臨床應用可優化醫護人員的人力,改善民眾就醫體驗。未來,可為遠距醫療帶來新功能,偏鄉民眾不用舟車勞頓,透過連線會診落實醫療平權。台中榮總/全球百大最佳智慧醫院台灣首次、唯一入列科技之於醫療扮演什麼角色?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科技是帶動醫療往前走的力量。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今年九月公布全球最佳智慧醫院(World's Best Smart Hospitals),由陳適安帶領的台中榮總獲全球第99名,是國內入選的八家醫院中,唯一進入百大,也是台灣首次有醫院進入全球百大行列。他表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持續進步,醫院數位轉型並非專注於單一技術,而是打造完整的數位生態系統。除了台中榮總院內執行專案,也與外部合作,陳適安也是國科會「智慧醫療系統跨院驗證與取證計畫」總召集人,帶領全國醫學中心共同發展AI模型。陳適安今年在慈濟人醫年會(TIMA)分享,台中榮總於2021年建置power BI,每年優化,讓各部科主任掌握病人狀況、改善平均住院天數等;在雲端整合患者數據,全面給予照顧。陳適安說,醫療科技發展勢不可當,已有住院醫師利用ChatGPT詢問患者可能的診斷,但AI用於梳理患者病歷,的確有助快速找重點,他經常勉勵台中榮總同仁,「應最大限度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也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科技帶動醫療進步,但人類智慧是科技的基礎。高醫大附醫/南台灣首家 通過國際HIMSS EMRAM六級認證人工智慧在醫療應用愈來愈廣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近年把AI科技導入精準醫療、預防醫學,並參考大數據訂定個人化治療,提高病患存活率。院長王照元表示,智慧醫療在預防惡化和降低死亡扮演關鍵角色。王照元指出,高醫深耕智慧醫療領域,屢創佳績,2022年獲醫策會智慧醫院全機構標章,與台大醫院並列為全台獲獎醫院,去年通過國際HIMSS EMRAM六級認證,成為南台灣首家達成此標準的醫院。智慧醫療不僅著眼疾病治療,更重視疾病預防、早期診斷及個人化醫療方案。王照元說,以大腸直腸癌為例,可根據健檢報告數據早期評估,提供個人化預防建議,透過基因檢測,快速準確得到病人可用藥基因變異結果,在預防和治療有很大成效。高醫近來更開發能預測肺阻塞病人急性惡化AI預測模型,能精確預測肺阻塞疾病進展及預後,在病情惡化前介入,並制定精準個人化治療。此外,高醫機械手臂手術中心引進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Xi系統)獲得美國認證,智慧醫療與精準手術走入國際。高醫麻醉科「術後急性腎損傷(POAKI)風險預測與風險最小化系統」也精準降低術後風險。另外,透過遠距智慧醫療平台,病人在家即可接受即時監測、醫療指導。「AI無疑是醫療翻轉的關鍵。」高醫也把智慧醫療延伸到偏鄉,縮短城鄉差距,實現醫療平權,未來更期許AI科技減輕臨床照護負擔,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
2024-11-27 焦點.長期照護
車速太慢、熟悉處迷路……專家籲出現7警訊年長者該減少開車
每個人的一生到了某個時候,都會面臨不再適合開車的情況。但我們如何知道,是到了自己該考慮放棄駕車的時候?又或者當你意識到,繼續開車對你的親人來說太危險時,你又該如何告訴他們呢?以下就是你需要知道的三大重點。一、對老人來說,駕車更危險。對許多老年人來說,駕駛能力是保持獨立性和在兩地間移動的重要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像是健康問題、反應時間變慢和影響認知藥物等風險因素,都可能會讓駕車變得更加危險。雖然藥物可能會導致任何年齡層的人出現駕車障礙,但老人家更可能同時服用多種影響駕車副作用的處方藥物。同時,年齡也是交通事故中受傷的重要風險因素;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署(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估計,2021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中,有66%的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此外,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指出,70歲以上駕駛的車禍死亡率高於中年駕駛,主要是因為他們更容易在車禍中受傷。二、認識該停止駕車的跡象。當一個人開始出現以下警訊時,就代表這個人已經不適合駕車。所以,如果你身邊的長者開車出現這些跡象,或許該開始考慮減少他們駕車的時間了。1.在熟悉的地方迷路。2.在錯誤的時間或日期,前往錯誤的目的地。3.難以留在自己的車道內。4.無法跟上交通(行駛車速太慢)。5.無法遵守路標(例如,未在停車標誌處停車)。6.腳在煞車和油門間移動有困難。7.車上出現無法解釋的刮痕或凹痕。三、老人罹患失智症後仍可開車嗎?一項研究表明,有高達60%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和30%患有失智症(dementia)的老年人繼續開車。患有失智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人應該立即停止開車嗎?其實未必。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和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都建議,對某些仍處於阿茲海默症和其他失智症早期階段的人,是仍可以開車的。但他們也鼓勵患者應該要為無法開車的情況做好準備與計畫,因為隨著疾病的發展,無法開車的情況肯定會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保持更好的健康 專家建議你應該關注6種日常食物
每天吃什麼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外,也和自身健康密切相關。專家指出,某些食物對整體健康特別有益,包括心臟健康、腸道健康和長壽。以下6種為你應該開始考慮放進購物清單中的食物:1.水果有說法認為,說水果對健康其實不好。但專家指出,經常食用水果的人比較不容易得糖尿病,並且還能減重。2021 年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整顆水果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2.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萵苣、菠菜,這些綠色蔬菜對健康非常有益,因為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專家表示,綠色蔬菜幾乎沒有熱量,但卻充滿營養。此外,綠色蔬菜是高蛋白主菜的絕佳搭配,無論是當作基底還是配菜,都能讓餐點更加完整。3.全穀類 有別於精製穀物,也就是全穀類富含纖維和抗性澱粉,是腸道微生物的食物,對人體非常有益。全穀類特別富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可溶性纖維,使它們成為那些關注心血管健康或血壓的人群的營養食物。從燕麥片到糙米飯,都很容易將全穀類食物添加到你的早、午或晚餐中。4.Omega-3脂肪酸 健康的脂肪是任何營養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的 LDL 膽固醇,並減少心臟病風險。此外,omega-3 脂肪酸還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並減少體內的發炎。例如奇亞籽和胡桃是富含omega-3的種子和堅果,而海藻也是omega-3脂肪酸以及維生素B12的極佳來源。5.香料類食物專家指出,像是洋蔥、大蒜、青蔥等香料類食物,不僅美味還對心臟健康有益,並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另外,洋蔥和大蒜都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減少發炎,並且對腸道健康有益,因為它們提供益生元,為健康的腸道細菌提供燃料。6.豆類 專家指出,豆類對心臟健康以及整體健康都非常有益,能降低你患上心臟病、癌症、中風、糖尿病等這些疾病的可能性。同時豆類也是腸道健康食物,各種豆類植物、鷹嘴豆、小扁豆等皆富含纖維,非常有益於消化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罐裝豆類提供相同的好處,而且更容易準備。【資料來源】.The 8 Foods You Should Focus On for Better Health,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The 3 Best High-Fiber Vegetables You Should Be Eating,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5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發炎反應並提升免疫力?教授解析酥油到底有無健康益處
臉書朋友Sherry在2024-11-7傳來簡訊:林教授早安,剛剛我男友發了一個新聞,裡面說的是酥油對腸道的修復效果,因為我看了覺得非常的詭異,想了解是否正確,也因搜尋教授網站上面沒有提及到酥油,所以想詢問教授,感謝您!(註:Sherry在下一個簡訊裡說她購買了我整套的《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籍,雖然還沒看完,但很開心已經戒掉了所有的維他命,改以原型食物為營養來源)Sherry所說的新聞是一篇2024-11-7發表在《三立新聞網》的文章不是橄欖油!「1種油」能修復腸道細胞、抗發炎:堪稱天然仙丹。它的第一段是:一般會認為飽和脂肪酸較不利健康,但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酥油(英文稱為 Ghee,也稱無水奶油),含有較高濃度的丁酸,有助於腸道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對於腸漏症患者而言,是一種天然的「仙丹」,可以降低全身發炎反應,並提升免疫力。這篇文章還有這兩句話:1.李思賢表示,酥油幾乎只含脂肪,因此對乳糖或牛奶蛋白過敏的人來說,是一個更為安全的選擇。2.他表示,酥油和奶油都含有少量天然的反式脂肪(不同於人工反式脂肪),及共軛亞油酸(CLA),這些成分有助於體重控制,並可能提供一些健康益處。其實,有關酥油對健康的好處已經在網路上流傳20多年了,只不過吹的牛是一年比一年大隻。例如冒牌醫生柏格在2024-10-14發表的Ghee: Benefits, Nutrition, and How to Use(酥油:好處,營養,以及如何用)。它的第一段是:幾個世紀以來,酥油一直是傳統印度美食和阿育吠陀醫學的基石。這種金色的澄清奶油不僅是一種豐富可口的烹飪脂肪,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可以增強您的健康和福祉。了解酥油的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處,並了解如何將這種多功能脂肪融入您的健康習慣中。上面這段話裡說「酥油一直是傳統印度美食和阿育吠陀醫學的基石」,但其實酥油的境界是遠高於「美食」、「醫學」。「醍醐灌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而它其實是一個極其崇高的印度宗教儀式,其中所使用的「醍醐」就是「酥油」,請看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漢典,教育部成語典。用Ghee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標題搜索,會出現133篇論文,而絕大多數是出自印度,足見這些酥油論文是沾了印度之光。這133篇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跟「腸道細胞的修復與再生」,「腸漏症」,「全身發炎反應」,「提升免疫力」,「乳糖或牛奶蛋白過敏」,或「體重控制」有關聯。至於酥油所含的丁酸和共軛亞油酸跟這些身體情況的關聯性,頂多也只是擦邊球。(請看下文)英國營養學期刊在2022-11-14發表Effects of diets rich in ghee or olive oil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adults: a two-period, crossover, randomised trial(富含酥油或橄欖油的飲食對健康成年人心臟代謝危險因子的影響:一項兩期交叉隨機試驗),結論是:與橄欖油相比,以飽和脂肪為主的酥油對血漿載脂蛋白B 和非HDL 膽固醇的影響較大,為現有建議用富含不飽和脂肪的膳食脂肪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膳食脂肪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英國營養學期刊又在2024-6-18發表The effects of replacing ghee with rapeseed oil on liver steatosis and enzymes, lipid profil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以菜籽油取代酥油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臟脂肪變性和酵素、血脂、胰島素抗性和人體測量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結論是:使用菜籽油代替酥油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臟脂肪變性和酵素、血糖變數和人體測量結果。克里夫蘭診所在2021-5-12發表Better Than Butter? Separating Ghee Fact From Fiction(比奶油好嗎?將酥油事實與虛構分開),其結尾是:註冊營養師Candace O’Neill澄清了有關酥油的三種常見健康聲稱:1.奶油和酥油的乳糖和酪蛋白含量都很低,所以沒有所謂的「對乳糖或牛奶蛋白過敏的人來說,酥油是一個更為安全的選擇」。2.酥油含有約 1% 的丁酸,這與結腸產生的丁酸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您也可以透過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豆類)來獲得大量的丁酸。這些食物是改善結腸健康的更好方法。3.酥油和奶油含有一種稱為共軛亞麻油酸 (CLA) 的化合物,可能有助於減少脂肪量,但不管是酥油還是奶油,CLA的含量都是微乎其微。(註:請看我發表的共軛亞麻油酸,減肥,無副作用?)這篇文章的結論是:選擇酥油應該是個人喜好的問題,而不是基於任何感知到的健康益處。 酥油中含有的潛在化合物並不足以改善您的健康。原文:酥油是仙丹,李醫師醍醐灌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5 養生.聰明飲食
高血壓吃碳水化合物很罪惡?研究指7種碳水化合物反有助降血壓,香蕉、燕麥都入列
研究顯示,遵循「降血壓飲食法」(DASH飲食)可以顯著降低血壓。DASH飲食強調多吃全穀物、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瘦肉、家禽、魚類、堅果、種子、豆類和健康脂肪,並限制每日鈉攝取量至2300毫克。同時,增加含鈣、鎂和鉀的食物攝取量也很重要。  如果喜歡碳水化合物,高血壓患者不需要完全排除它們。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選擇含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可能有助於自然降低血壓。相反,攝取過多添加糖的食物(如含糖飲料)則與更高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風險相關。根據EatingWell網站表示,選擇營養豐富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並限制高度加工和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是健康血壓飲食的良好法則。1、香蕉香蕉是鉀含量豐富的食物,對支持健康血壓非常有效。美國心臟協會建議血壓高於120/80的成年人增加鉀的攝取量,因此將香蕉納入飲食是明智的選擇。 2、豆類豆類不僅提供天然碳水化合物,還富含植物蛋白及維生素與礦物質,包括支持血壓健康的鎂。此外,豆類中的可溶性與不溶性纖維(包括抗性澱粉)也有助於控制血壓。 3、優格優格以其益生菌成分受到歡迎,能維持腸道健康。除此之外,優格也是支持血壓的營養食品。根據2021年《國際乳製品期刊》的研究,高血壓患者每天食用優格可能有助於降低血壓。 優格天然含有鈣、鎂和鉀等支持血壓的礦物質三效合一,益生菌可能也在降低血壓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4、棗子棗子是滿足甜食需求的理想選擇,因其天然甜味不含添加糖。棗子還含有纖維、鉀和鎂,有助於支持健康血壓。 5、燕麥全穀物(如燕麥)是支持健康血壓的最佳穀物選擇之一。與僅含胚乳的精緻穀物相比,全穀物包含胚乳、麩皮和胚芽三部分,營養價值更高。研究顯示,攝取更多全穀物與降低高血壓風險相關。 燕麥中特有的β-葡聚糖纖維與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有關,對血壓健康特別有益。 6、藍莓每天加入一杯藍莓,不僅增添風味,還能支持健康血壓。根據2019年的研究,食用野生藍莓(通常以冷凍形式出售)可顯著降低收縮壓。藍莓含有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抗氧化劑花青素,這種多酚可能是其降低血壓效果的關鍵。無論是野生藍莓還是栽培藍莓,均富含花青素,值得一試。 7、橙汁100%純橙汁不僅能支持免疫系統,還是天然鉀的重要來源。橙子還含有一種抗氧化劑「橙皮苷」,可能對心臟健康有多種益處。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每天飲用500毫升橙汁12週,高血壓或前期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顯著降低。 延伸閱讀: ·健檢才知道有高血壓!醫點名「6原因」都會害血壓高 耳鳴、兩肩痠痛當心 ·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前警政署長猝逝…冷熱交替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揭發病前有一重要警訊
前警政署長張四良19日凌晨辭世,享壽83歲,由於不久前才與好友、部屬聚餐,席間並無異狀,驟然的噩耗讓人震驚。最近天氣多變,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提醒,環境冷熱交替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會升高,患者發病前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不適,建議民眾留意身體警訊,及時警覺與求助。最熱和最冷好發心血管疾病 發病前走路就不舒服衛福部統計,2021年急診20大疾病,包括頭(部)傷害、食道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泌尿系統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及肺炎,其中缺血性心臟病位居第11名。洪惠風說,缺血性心臟病包括急性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其中心肌梗塞、不穩定型心絞痛,屬於急性冠心病。針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洪惠風曾引述醫學雜誌《循環》(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天氣最熱和最冷時,包括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且冷比熱更可怕,兩者相差4至5倍。他也提醒,患者發病前的幾天或一、兩周,通常走路或運動時會感到不適。心肌梗塞病情十萬火急 拖久了很多後遺症另外,胸悶、胸痛,肩部、頸部、背部,甚至是下巴痛、左手痛、耳朵痛,或呼吸困難、疲憊、冒冷汗等症狀,可能都與心肌梗塞有關,行動或運動時,不適感能更明顯。洪惠風說,也有患者在發病前沒有症狀,只是突然胸悶、胸痛,接著心律不整倒地,此時若未及時接受心肺復甦術(CPR)或立刻送醫,很有可能因此死亡,「不是每個心肌梗塞的患者都救得回來。」洪惠風強調,心肌梗塞就像火燒房子般十萬火急,要把握每分每秒趕快就醫,越早把血管打通,被火燒掉的房子區域就越小,甚至可以幾乎完全康復,「但如果病情拖久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甚至死亡。」洪惠風說,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身體老化、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患者,且若長期情緒不佳、壓力過大、飲食與作息不良、病毒感染、組織發炎等,發病風險就也愈高,而當心肌梗塞當下,救援的黃金時間非常重要,及時警覺與立刻求助,才能留住一線生機。
-
2024-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吃花生會助長癌細胞擴散?醫師詳解吃花生真正風險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所指的研究出處,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能推論為人體也是同樣情況,傳言說法易誤導。 (2)研究的二大條件是「罹癌」、「大量花生」,一般民眾不受影響,而癌症患者若擔心,則少吃、適量即可。網傳「花生,會加速癌細胞轉移?」的貼文圖卡,部分貼文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後,癌細胞更易黏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但專家表示,該研究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不代表人體也是同樣的情況,每年全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都會提出大量的各種體外實驗結果,民眾對於各式各樣的體外實驗結果,當作提醒、參考即可,不用因此恐慌而使日常生活處處受限。 專家表示,該研究有「罹癌」、「吃大量花生」二大條件,並不影響一般人、適量花生也不用擔心,而且也有其他國際研究顯示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一般民眾與其擔心吃「大量花生」會促進「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擴散,還不如注意花生、花生製品易受黃麴毒素污染的問題,還比較切身、實際;而癌症患者如果還是會擔心此一問題,而可以減少次數、每次都少量食用即可。 吃花生會助癌細胞擴散? 原始謠傳版本: 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攝入花生後,,會令癌細胞更易粘附在血管,促進腫瘤細胞轉移擴散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圖卡: 查證解釋: 研究出自小鼠實驗 並非人體傳言提到「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吃花生會促進癌細胞擴散」。MyGoPen 查詢 PubMed 資料庫,2021 年《癌變》期刊登載「攝取花生後,血液循環中花生凝集素促進內皮細胞分泌促進轉移的細胞因子」研究,該團隊指出花生凝集素 (PNA) 是花生中的一種碳水化合物結合蛋白,約佔花生重量的 0.15%,PNA 具有很強的耐烹飪和消化能力,食用花生後可在血液中快速檢測到,而該團隊在早先的研究中針對健康志願者進行研究,也發現吃大劑量、250 克的花生一小時後,血液中會測到高濃度的 PNA,而吃低劑量、25 到 35 克的花生,則 PNA 濃度低。 柳朋馳指出,傳言出處的這篇 2021 年的研究,實驗是讓罹癌的小鼠攝入花生後,PNA 迅速進入血液循環、並且和血管壁的內皮細胞產生相互作用,繼而產生兩種細胞因子、「介素 6」(IL-6)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 ),這兩種細胞因子可以幫助腫瘤細胞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柳朋馳表示,癌細胞在增長的過程,第一個會面臨到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黏附到新生血管上,讓血流帶走、轉移去遠端,第二件事情則是癌細胞必須躲避免疫細胞的偵測,人體血流內的白血球發現變異的癌細胞會進行圍堵撲殺,MCP-1和細胞的黏附、脫離有關,而介白素 1 和介白素 6 都跟免疫系統有關;研究的圖表中明白寫到 in vitro and in mice,就清楚表明這只是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並沒有進行到在人體上研究的階段。傳言並未說清楚僅僅只是「體外實驗」,網傳說法易誤導。 利物浦大學立場審慎保留 民眾也毋需恐慌柳朋馳強調,民眾看到這樣的研究其實不用恐慌,該研究團隊出自英國利物浦大學,利物浦大學官網的新聞稿中,引述論文其中一名作者的說法「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調查,但這些研究表明癌症患者頻繁食用花生可能會增加轉移擴散的風險」、「但美國的一項大型研究報告認為,食用花生對癌症死亡率沒有顯著影響」,而利物浦大學新聞稿的最後也再次強調「癌症患者大量食用花生對生存可能產生的影響,需要再進一步的流行病學研究」,柳朋馳指出,上述的學術陳述都顯示這個研究的結論,包括發表團隊的本身成員,都持審慎保留的態度。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這項研究結論的限定條件有兩個,一是癌症患者,二是大量食用花生,而且研究團隊找到了人體吃花生一小時後可觀察到 PNA 短暫地變高,也在動物中找到了 PNA 跟細胞激素有關,但卻沒有辦法解釋吃花生之後,PNA 的高峰與介白素 6、MCP-1 有絕對的關聯性,這個斷點似乎還沒有辦法有效連結起來;而且該研究是針對癌細胞轉移,臨床上除了少數病例腫瘤很小就快速轉移,大部分的情況都要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會轉移,所以總結上述各種資訊,民眾其實並不需要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柳朋馳強調,花生含有油脂、澱粉、植物性蛋白質, 過去醫界提到花生時,最直接的就是提醒民眾台灣氣後高溫潮濕、花生保存不易,容易有「黃麴毒素」的風險,而花生也有過敏原、高油脂等問題,如果擔心這些問題就適度減少花生的攝取量即可。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所說的研究,其實只是細胞實驗、動物實驗,這些體外實驗都不能擴大、延伸為人體也是一樣的情況,對於體外實驗的結果,民眾可以當做提醒、參考即可,毋需因此恐慌或是不敢吃花生。 而且研究是針對罹癌的實驗小鼠,吃花生後 PNA 會提高、與血管壁內皮細胞發生作用而促進癌細胞擴散,前提包括「罹癌」、「大量花生」,因此一般民眾不用擔心、而適量的花生也不需要因而不敢吃。(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1/peanut.html)
-
2024-11-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十:心理性咳嗽【建議就診科別】身心科 (精神科)美魔女上班族陳姊,去年得過新冠肺炎後,一直反覆咳嗽。一開始有痰,新冠康復後轉成乾咳,並合併腦霧和失眠的症狀。陳姊描述這種乾咳,比較像是喉嚨癢引起咳嗽、常常因為覺得癢癢的清喉嚨,導致不容易入睡,干擾生活與睡眠。看遍各科看不好咳嗽 放長假後終緩解陳姊看過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胸腔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都覺得肺和喉嚨沒有問題,氣喘的檢查均陰性,嘗試給過氣喘藥物,症狀也不見改善。腸胃科也去看過了,懷疑是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但吃胃食道逆流和鼻涕倒流的藥物也沒有明顯改善。陳姊看遍了各科的醫師,咳嗽問題還是不見緩解。因嚴重影響睡眠,而轉至身心科治療。身心科諮詢後發現,陳姊在職場上是女強人,在外力求完美,一定要化妝打扮才會出門,身為主管,工作壓力也大,尤其是月底結算業績前,咳嗽症狀較明顯,反而在休假出遊改善,曾經去放長假去東部度假一周,完全沒有咳嗽。生理性、心理性病因常彼此影響 醫人醫病要醫心在進入醫學鑑別診斷殿堂時,前輩們很常會提醒我們,當排除所有具體生理可能導致疾病原因還是找不到病因時,要考慮心理性因素。這句話的前提就是,要先努力的把生理性的病因都檢查過,才能說是心理性的病因。踏入臨床十幾年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轉變為,其實有很多生理性病因也是來自心理性病因,他們彼此會交互作用,因此,很多時候,生理與心理無法切割的十分清楚。陳姊的狀況,其實可能仍合併了焦慮相關的胃食道逆流咳嗽,甚至也有可能具有過敏性呼吸道的體質,然而,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呢?有句話說,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病沒醫,身病難好。舉例來說,在腸胃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療建議中,除了腸胃科的治療藥物外,已經很明確地把身心科用藥放在最後一線。身心症常因自律神經功能已異常在精神科的領域,這些無法歸類的心理導致生理疾病,稱為身心症(somatic disorder),以咳嗽來說,過去簡稱心理性咳嗽,目前正名為身體化咳嗽症候群 (Somatic Cough Syndrome),身心症的診斷前提如前所述,要先排除生理性疾病,後續再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這些個案的身體化症狀,雖然是心理性因素引起,並不代表他們是「故意」演出症狀,身體化症狀的表現,是因為個案的自律神經功能已經有異常,因此可能出現異常的調控,導致咳嗽的症狀。陳姊在王醫師診斷身體化咳嗽症候群,給予身心科藥物治療後,咳嗽痊癒,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因此,臨床上對於咳嗽治療反應不佳,諸多檢查已排除了實質器官造成疾病,個案仍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轉介身心科做身心、自律神經狀況的檢查,評估有沒有身心症的可能性,做到同時醫人醫病又醫心。【參考資料】1.Vertigan, Anne E., et al. "Somatic cough syndrom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sychogenic cough) and tic cough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habit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hest 148.1 (2015): 24-31.2.Vertigan, Anne E. "Somatic cough syndrome or psychogenic cough—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9.3 (2017): 831.3.Dockry, Rachel J., et al. "Chronic coug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utonomic symptoms." ERJ Open Research 7.3 (2021).(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3 養生.聰明飲食
「硬豆腐」不適合補鈣?教授揭豆製品4種常見食品添加物功用
我在2021-12-15發表補充維他命D和鈣?骨質疏鬆學會的建議能信嗎?,讀者fullyoriginal1243f13a4d在2024-10-30回應:請問全聯賣的白玉豆干裡的添加劑(矽樹脂、脂肪酸山梨醇酐脂、羧甲基纖維素鈉、氯化鎂)每天吃是OK的嗎?首先,這位讀者會在這篇文章留言,應該是跟「補鈣」有關,但是,豆干鈣含量的高低是取決於製作方法。請看下文。一、矽樹脂「矽樹脂」是「矽氧樹脂」這個大家族裡的一個成員。但不管是矽樹脂,還是矽氧樹脂,都跟「樹」毫不相干,也跟「脂」毫無關聯。它們只不過是物理性質很像樹脂。矽氧樹脂這個大家族有很多成員,名稱和化學結構非常混亂 (往往會張冠李戴),而用途也非常廣泛(工業、醫療、食品等等)。在法定的劑量範圍裡,它們之用於食品添加是安全無虞的。我在2023-10-17發表的烘焙紙的安全性裡面就有談到「矽油」和「矽橡膠」,同時也指出它們都是安全的。台灣衛福部公佈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裡面有簡短介紹矽樹脂。它說:矽樹脂的英文是·Silicon Resin(Polydimethyl siloxane )。本品可使用於各類食品;用量為0.05g/kg以下。限消泡用。(註:Silicon Resin是錯誤,Silicone Resin才是對)「限消泡用」?消什麼泡?我在20多年前是自己做豆漿來作為早餐飲料,前前後後大約有20年的經驗。在做豆漿時,最花時間,也是最緊張的步驟就是「消泡」。人必須站在鍋邊隨時待命,持續約15分鐘。大多豆類,包括黃豆,含有高量的紅血球凝集素,而此毒素是有致命性的,所以必須將豆類充分煮熟才能吃,請看生吃,熟食,抗營養素以及植物的逆襲—凝集素有害論的真相。可是,要把豆漿充分煮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豆漿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皂素(saponin),會在煮的過程中形成大量的氣泡,造成沸騰的假象以及更嚴重的溢鍋現象。如果沒處理好,不但整鍋豆漿會所剩無幾,而且爐子、鍋子都會裹上一層洗都洗不去、刮都刮不掉的粘膠。所以,「消泡」就成為製作豆漿過程裡一個必須,但卻會令人神經緊繃的步驟。(註:我後來才知道,在自家煮豆漿時可以加入少許沙拉油來壓制起泡,但沙拉油本身容易酸敗,會影響豆漿的風味)豆漿、豆腐業界當然不可能僱用人工來做「消泡」,而是用「消泡劑」來解決問題。「矽樹脂」就是非常好的「消泡劑」。(註:泡泡也會影響豆腐、豆干的外觀和口感)二、脂肪酸山梨醇酐酯台灣衛福部公佈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裡面有簡短介紹脂肪酸山梨醇酐酯。它說:一種乳化劑,英文是Sorbitan fatty acid ester,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顧名思義,乳化劑就是要讓食品裡的各種成分「乳化」在一起,如此就可增加綿密的口感。舉凡冰激淋、巧克力、沙拉醬等等,大多含有乳化劑。三、羧甲基纖維素鈉台灣衛福部公佈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裡面有簡短介紹羧甲基纖維素鈉。它說:一種粘稠劑(糊料),英文是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本品可使用於各類食品;用量為20g/kg 以下。顧名思義,粘稠劑就是要讓食品裡的各種成分「粘稠」在一起,如此就可增加Q彈的口感。舉凡冰激淋、餅乾、蛋糕等等,大多含有粘稠劑。一篇歐盟2020年發表的論文確認羧甲基纖維素鈉的安全性,請看Safety and efficacy of 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for all animal species(羧甲基纖維素鈉對所有動物物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四、氯化鎂台灣衛福部公佈的《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裡面有簡短介紹氯化鎂。它說: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Magnesium Chloride,本品可於各類食品中視為實際需要適量使用。限於食品製造或加工必須時使用。相信大家都知道食鹽是氯化鈉,而它跟氯化鎂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鈉被鎂取代了。事實上市面上有好多種氯化鎂補充劑的品牌呢。請看缺鎂,健康災難的開始?以及L-蘇糖酸鎂補腦:吹捧與現實。比較有趣的是,氯化鎂是「鹽滷(Nigari)」的主要成分,而「鹽滷」是製作「硬豆腐」的凝固劑。這是有別於大家熟知的用石膏(硫酸鈣)作為凝固劑所做成的「軟豆腐」。所以,「硬豆腐」並不適合於用來「補鈣」。(註:黃豆含有大量的鈣,但做成豆漿後大約只剩一成)。原文:白玉豆干裡的添加劑是OK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8 焦點.健康知識+
傷口沖水龍頭、塗凡士林保持濕潤?醫師詳解傷口照護正確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擦傷先在水龍頭底下沖乾淨」為錯誤說法,應優先使用生理食鹽水、其次才用白開水,而非直接用自來水。 (2)傳言說「傷口一天沖洗三次」,但專家表示,傷口要保持「濕潤」以利細胞、組織修復,但「濕潤」不是「潮濕」,傳言一天沖水好幾次的說法為錯誤內容。 (3)傳言說「傷口上面一定要擦一層油油的東西」,但專家表示,沒有感染跡象的表淺傷口不用藥水消毒、也不用抗生素藥膏殺菌,傳言說法錯誤。 (4)傳言說「最好是用凡士林或是 Aquaphor」,但專家表示,皮膚用的抗生素藥膏確實含有油性成分,但重點是抗生素成分用來預防感染,不能說成油膏本身有什麼特殊效果,傳言說法易誤導。網傳一段皮膚擦傷怎麼處理的影片,提到醫學院觀念已改,第一應該在水龍頭底下沖洗,第二不要讓傷口結痂、在傷口上塗一層薄薄油膏,這樣傷口才能癒合的最好。但專家表示,沒有聽說醫界對傷口照護觀念改變這回事,一直以來很明確的觀念就是乾淨、創造有利傷口復原的環境,所以就是傷口要清潔、乾燥,有必要才使用藥水消毒、使用抗生素藥膏殺菌,傳言說法大部分錯誤、少部分易誤導。 處理傷口的說法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傷口照護的觀念改變:傷口保持濕潤保持乾淨,擦一層油油的東西再上OK绷,不要結痂,這樣傷口癒合會最好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一段影片: 查證解釋:傷口「濕潤」不是「潮濕」 濕爛不利癒合 傳言提到「傷口癒合的觀念已經改變了,要溼潤」、「傷口保持溼潤的環境,它才會是最漂亮的」。MyGoPen 致電諮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他表示傷口癒合(Wound healing)是一連串複雜的生理作用,上皮再生(epithelialization)的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包括傷口邊緣(wound edge)的表皮細胞(epithelial cell)的增生、角質細胞(keratinocyte)釋放生長因子等等,整個「再上皮化」(re-epithelialization)的過程中細胞需要一個濕潤的環境,讓上皮能夠一直再生,因為包括血管新生、上皮再生都需要一個濕潤的環境,但是這裡所謂的「濕潤」是指表皮上的顯微變化,絕不是傷口「潮濕」,傷口浸潤、濕濕爛爛的意思。 生理食鹽水優於白開水 自來水是最後選擇 趙昭明強調,擦傷、割傷等傷口如果帶有小石子、沙土,首先當然要先清洗乾淨,雖然臺灣的自來水算是品質不錯的,但是近年來美瞳片、隱形眼鏡很流行,很多人身邊都有生理食鹽水,因此發生傷口的時候,最優先的選擇是用生理食鹽水,如果在野外、沒有生理食鹽水,那至少還能使用水壺裡的白開水、瓶裝水沖洗,白開水、包裝飲用水都經過煮沸等殺菌的過程,乾淨的程度遠比水龍頭打開的自來水好,如果這二種都沒有,最不得已時才使用水龍頭的自來水,而不要使用山泉水、溪水等未經處理的水源,傳言說傷口在水龍頭下沖洗,不提生理食鹽水、白開水,傳言為錯誤說法。 一天沖洗好幾次反而不利傷口癒合 傳言提到「擦傷先在水龍頭底下沖乾淨」、「塗一層油油的,如果傷口很深,最好一天做個三次」。趙昭明指出,不斷地沖洗會一直破壞上皮生長、再生,反而不利傷口癒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受傷的時候就沖洗乾淨、徹底做好清潔,讓傷口在儘量無菌的環境中自然癒合才是重點,傳言一天沖洗二、三次的說法錯誤。 皮膚藥膏大多含油性 但重點是抗生素 傳言提到「不要讓傷口結痂,上面擦一層油油的凡士林」。趙昭明強調,如果皮膚本身並沒有什麼傷口,只是皮膚乾澀、脫皮、粗糙,這樣的情況擦凡士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已經有傷口,其實只要保持傷口乾燥就好,頂多為了要讓傷口比較無菌、才會塗抹消炎藥膏,一般的皮膚藥膏不管是油性的藥膏,或是水加油調和的乳性的藥膏,都含有油性成分,塗了之後會在皮膚傷口的表面形成一個保護膜,市面上的青黴素、四環素、紅黴素藥膏,甚至紫菌素藥膏都含有油性成分,雖然皮膚藥膏通常含油性成分,但不能因此說成一定要塗油膏、或是說成油膏有什麼特別作用,主要的重點是油性藥膏中的廣效抗生素能幫助傷口殺菌,而不是塗抹純油性、沒有藥效的凡士林,傳言說法易誤導。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食藥署「食藥好文網」曾於2021年宣導「家中應常備的創傷外用藥」,提到以下重點: (1)優碘:優碘的主要成分是「碘」,可做為較深層的消毒使用,但因為殺菌效果較強,可能會抑制傷口的組織生長,因此在使用優碘時,建議讓優碘在傷口停留 30 秒到 2 分鐘後,就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優碘清洗乾淨,避免傷口染色。 (2)白藥水:白藥水除了殺菌的成分 benzalkonium 外,還含有局部麻醉劑、血管收縮劑及抗組織胺等成分,所以具有殺菌、止痛、止血及消腫的效果,且在使用上較不刺激傷口,但因其中的消毒成分比優碘弱,因此建議用於消毒表淺性傷口。 (3)沒感染不用塗藥膏:如果傷口屬於表淺性傷口或是無感染跡象,並不建議使用以下的外傷藥膏,因為可能會有增加抗藥性的風險。 (4)抗生素藥膏:外傷藥膏主要是以 3 到 4 種成分的複方抗生素藥膏為主,藉由廣效性的殺菌作用來減少傷口感染機會,此外油膏的劑型也具有減少傷口滲血及沾黏的作用。 (5)銀離子藥膏:另外常見的外傷藥膏還有銀離子藥膏,銀離子藥膏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可以殺死常見的皮膚表層細菌,通常做為燙傷使用。結論 總結而言,傷口細胞再生需要「濕潤」、但不是「潮濕」,傷口一天沖洗三次將使傷口濕濕爛爛、不利復原,而水龍頭的自來水是沖洗傷口的最後選擇,應優先使用生理食鹽水、白開水,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還說塗一層油油的、凡士林之類的在傷口上有利傷口癒合漂亮,但專家表示,沒有感染跡象的表淺傷口不用塗抹藥膏,而皮膚藥膏確實含有油性成分,但重點是用來預防感染的抗生素成分,不能說成油膏本身有什麼特殊效果,傳言說法易誤導。衛教資源: 食藥署 食藥好文網 - 家中應常備的創傷外用藥 諮詢專家: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 - 趙昭明(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1/Wound.html)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3 癌症.乳癌
確診乳癌要更冷靜 記住4重點並問醫師2個關鍵問題
29歲的娃娃:以為是纖維囊腫 結果是三陰性乳癌二期每位乳癌患者都讓我心疼,尤其年紀輕輕就罹癌的病友。在聽到確診那一剎那、哭得無法控制的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成為她遭逢生命海嘯時,能夠抓到暫且棲身的浮木。娃娃就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在29歲那年,娃娃先是摸到自己胸部有個腫塊,但她認為自己高中時也曾長過良性纖維腺瘤,這次應該也是。她沒多想,只是趁著公司健檢,順便做了胸部超音波檢查。那天在健檢的時候,醫師觸診一摸就覺得是不規則形狀,囑咐娃娃要盡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結果一到大醫院,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立刻幫娃娃做了切片,並要她一周後回診看報告。娃娃說,那個時候她還是很有信心,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因為之前有良性纖維腺瘤的經驗,自己又這麼年輕,絕對不會這麼倒楣的。然而,天不從她願。回醫院看報告那天,她的號碼到了,卻被一再跳過、延後。她看到後面號碼出來的好幾位患者,都確診乳癌,她已緊張到快哭了。當她終於進入診間,醫師抬頭先問了一句:「妳是一個人來嗎?」這時候,她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那天,醫師到底都說了些什麼,娃娃說:「我幾乎沒有印象了,因為哭到腦中一片空白。」只記得有位志工媽媽帶她下樓去辦了重大傷病卡,恍恍惚惚回到家,就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各種跟乳癌有關的資料。後來她來到北榮乳醫中心求診,先是想要聽取第二意見,接著決定在這裡接受治療,我因此成為她的個管師。娃娃的故事很長,但我要說的是,歷經化療、乳房全切除、乳房重建,接著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物後,在追蹤期的第三年,娃娃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順利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孩,現在還在備孕,準備生第二胎,一路陪著她走過治療歷程的我,真的非常為她開心。像娃娃這樣,因為摸到腫塊發現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不過許多女性也跟娃娃想法一樣,「我這麼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我想告訴大家,乳癌不會敲鑼打鼓找上門,看到、摸到胸部異常,務必就醫檢查,即使沒有症狀,45歲到69歲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讓癌細胞早期現蹤的最佳方式(國健署自2025年擴大乳癌篩檢年齡從40至74歲)。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在2021年所有確診的17,432位乳癌(包含原位癌)病友年齡,從20歲到超過85歲都有。震驚之下,我該問醫師什麼呢?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經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經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是比以往更複雜許多的醫療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就常說,要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記住4個重點: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2.問2個關鍵問題● 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以醫師的臨床實務,會怎麼建議?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3.可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必要時,可把乳房攝影光碟、病理報告等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4.要理智,不要陷入「最新就是最好的治療」迷思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
2024-10-30 焦點.元氣新聞
2024世界視覺日《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
為了提升全球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認識,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以今年的其中一項口號「Love Your Eyes Actions」為主軸,今日(10/9)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擔任指導單位,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並由愛爾康大藥廠作為策辦單位,舉行《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記者會,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全國民眾對於眼疾狀況的認知度,加深大眾對於視力的健康意識。呼籲大眾愛你眼睛健康,從現在開始。超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眼疾問題你我都須重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8.35%,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1] 眼疾問題不僅會影響視力健康,更是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冀望透過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提升台灣民眾對於老年眼睛疾病的認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蔡維誼副組長指出:「年紀越小如果近視,又沒有重視且加強眼睛保護的話,度數會隨著年齡快速的增加,平均每年會增加75~100度,進而變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的人若控制不佳可能會造成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等風險,因此預防非常重要,呼籲民眾可透過每日120分鐘戶外活動以減少視力的惡化。」「LOVE YOUR EYES ACTIONS」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就能預防眼睛疾病,守護清晰的視界。惡視力日趨嚴重,國人對於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度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長時間使用3C產品會造成眼睛的調節力下降,並且加速眼睛老化的狀況。根據《2024 World Sight Day世界視覺日: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以下簡稱本調查)問卷結果指出,有63.9%的民眾擁有眼睛疲勞乾澀的症狀,雖然在現代好像是一種很普遍的症狀,但其實眼睛已經在發出警訊了。因此,若有出現眼睛不適的症狀,最好即刻改善用眼習慣並找尋合適的治療方式,愛護你眼睛健康。根據本調查結果,有92.8%的民眾認為老花眼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其次為白內障90.9%、黃斑部病變66.2%,可見民眾對於老年眼疾問題有一定的認知程度,而白內障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眼疾問題。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提到:「老年眼疾問題是我們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的問題,研究顯示[2] 近視每增加一百度,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不僅需要重視幼年的眼睛狀況,老年眼疾問題也一樣重要。」因此,不論你是已有眼疾的患者,或是主要照顧者,唯有提升對眼睛老化疾病的認知,才能及時的愛你眼睛健康。白內障怎麼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術後不再霧裡看花眼球中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為混濁且硬化的現象,會阻擋部分或全部光線透過,常常出現霧裡看花的現象,這種情形就是白內障在悄悄形成了。根據本調查顯示,有85.6%的民眾知道白內障是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而其中在知道白內障治療方式的民眾中,有高達95.2%的人也了解白內障正確的治療方式,可見現代人對於患有白內障需要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有很高的意識。街訪民眾表示:「家人都有白內障的眼疾問題,在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治療後,認為視野與視線皆變得更好。」過去有些民眾會認為自己只是輕微白內障並不會影響生活,可不可以不管它就好,双眼明眼科張鈞凱醫師指出:「白內障大概九成以上還是因為老化的原因,需注意的是現在高度近視的民眾增加,高度近視會造成白內障的提早七、八年發生。」根據本調查,有將近48.8%的人認為白內障可以使用眼藥水治療,但目前白內障藥水僅能延緩眼疾惡化,奧斯卡眼科張正忠醫師指出:「由於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因此,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根據本調查結果指出,雖然大部分的民眾都知道白內障需進行手術治療,但仍有58.8%的民眾會擔心白內障手術。最多人擔心的原因是「手術失敗」,其次為影響正常生活、害怕選錯人工水晶體。張正忠醫師提到:「現代醫學的進步,創新的測量與手術設備不僅安全,亦能精準地讓民眾選擇到合適的白內障治療方式,因此白內障手術別擔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守護你的眼睛健康。」眼睛霧茫茫只是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與黃斑部病變亦是需要被重視的老年眼疾問題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不清,但也有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隨著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也會開始增生,這些因子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造成黃斑部退化,這種現象就稱為黃斑部病變,會造成患者直線看起來像出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了黑暗/模糊區域或盲點。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有66.2%的民眾悉知黃斑部病變亦是老年常見的眼疾問題,而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為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及眼內藥物注射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田彭太醫師呼籲:「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以預防視網膜疾病,若是糖尿病患者也應做好血糖控制,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5.2%的民眾知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亦是常見的眼睛老化疾病之一,更是目前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據統計,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幾乎所有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都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有60%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些罹病超過2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約有25%因此失明。[3] 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除了良好的血糖控制之外,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藥物注射、雷射手術或玻璃體切除術的方式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關Eye眼疾刻不容緩,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健康為響應2024世界視覺日,今年在愛爾康藥廠的策辦之下舉辦了《關Eye眼疾 刻不容緩》的活動及記者會,透過街訪形式貼近民眾生活,致力於提升國人對於眼疾健康的認知,不僅僅是長者,眼疾健康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議題,攜手打造一個健康的視界。在世界視覺日的這天,我們呼籲每一位民眾都要積極關注自己的眼睛健康,並鼓勵身邊的家人、朋友一起響應世界視覺日。眼睛健康刻不容緩,一起「LOVE YOUR EYES ACTIONS」重視眼疾的保健與治療。參考資料:〔1〕中華民國內政部_113年第24週內政統計通報〔2〕Bullimore MA, Ritchey ER, Shah S, Leveziel N, Bourne RRA, Flitcroft DI.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Myopia Control. Ophthalmology. 2021 Nov;128(11):1561-1579.〔3〕新竹馬偕醫院 衛教資訊_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吃太淡會胃食道逆流?油吃太少容易失智?專家破解日常飲食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但專家表示,人體不是化學式直接推導,從氯化鈉到氯化氫是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簡化、跳躍,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腦部全部都是脂肪,吃油吃的少、容易失智」。但專家表示,腦部是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膽固醇不等於脂肪,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果糖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但三酸甘油脂不是膽固醇,傳言混淆二者、傳言錯誤。網傳「錯誤認知 少糖少油少鹽?」影片,提到只有少糖是對的,少鹽跟少油都是錯的,「胃酸的原料是鹽巴,我們吃太淡、胃酸酸度不夠」,以及「吃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容易失智」,「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歷次飲食調查國人鈉攝取量、油脂攝取量、糖份攝取量都超標,而蔬果攝取量不足,傳言說吃太淡,鼓勵吃油、避免晚餐後吃水果,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腦部全部都是脂肪」說法也是錯誤,腦部是「膽固醇」含量高,膽固醇不等於脂肪,脂肪是由脂肪酸所構成,膽固醇是脂質中的特殊衍生物,傳言混淆二者。 同樣的,傳言提到「晚餐後的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也是混淆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醣類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是,且人體膽合成固醇的來源是動物性脂肪,也許水果無關。說少糖少油少鹽是錯誤認知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錯誤認知1#少糖 #少鹽 #少油#胃酸#腦部脂肪#好油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一)臺灣人普遍鹽分攝取超量 不存在吃太淡的情況 傳言提到「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台灣外食情況普遍,多數人都是吃太鹹,歷次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吃太鹹,衛福部、營養師們也都宣導民眾要減鹽飲食,傳言卻說「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不但不是現狀事實,而且學理錯誤,胃酸雖然是鹽酸、鹽酸是「氯化氫」,食鹽是「氯化鈉」,但傳言說法錯誤連結二者。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衛福部於 2011 年公布、2019 年更新的資料,成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 6 公克的鹽,但是兩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19 到 30 歲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 4599 毫克及 4096 毫克,達到建議上限的 1.9 倍及 1.7 倍。人體不是化學式 而是複雜的生化反應 傳言提到「胃酸的原料是鹽巴,吃太淡、酸度不夠,會胃食道逆流」。相關的說法 MyGoPen 已於 2021 年提出「【誤導】低鹽飲食罪惡的建議?造成胃無法產生胃酸?醫:過度解讀」查核報吿,報告中諮詢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食鹽是氯化鈉(NaCl),胃酸的主要成分為氯化氫(HCl),但人體不是化學式,傳言資訊錯誤,臨床上常見胃酸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惡性貧血、使用制酸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經胃切除、胃繞道手術等等。 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所出版發行的《內科學誌》於 2015 年的登載的「胃酸相關胃腸疾病之最新診治新進展」,提到: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hydrochloric acid,HCl)與少部分氯化鉀(KCl)和氯化鈉(NaCl)。並提到「酸的製造源自細胞內 CO2 經碳酸酐酶水解成H+與HCO3-,氫離子和鉀離子經H+K+-ATPase pump交換後與氯離子一同打出細胞外。為維持胞內電荷與酸鹼平衡,壁細胞底側部有 Cl- 與 HCO3- 的交換,NA+K+ ATPase(鈉鉀ATP 酶)主動運輸....」。由上述資料可知,胃酸的成分雖然包括氯化鈉,但是胃酸分泌是非常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直接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一句話帶過,傳言過度簡化、傳言易誤導。MyGoPen 查詢相關傳言出處,國際上流傳最廣的應屬美國自然療法醫師喬爾·瓦拉赫 (Joel Wallach),他鼓吹「你需要更多鹽」、「低鹽飲食會導致胃酸逆流」、「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被處以死刑」。MyGoPen 曾於 2023年10月7日提出「【誤導】阿茲海默症都是吃降膽固醇藥造成的?錯誤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報告中引述美國的消費者保護非營利機構官網,內容指出 Joel Wallach 在加州創立傳銷品牌、販賣各種營養補充品。 (二)吃太油會先高血脂、肥胖 而非保護腦細胞傳言提到「腦部全部都是脂肪,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很容易失智症」。蘇秀悅表示,就像六大類營養每一種都各有角色、缺一不可的觀念,油脂也不是越低越好,大腦雖然是人體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是飲食中吃進去的膽固醇、不等同於腦細胞的膽固醇,蘇秀悅以減肥為例,減肥是減掉肥肉、是減掉「皮下脂肪堆積」,而不是減掉腦細胞,傳言的說法無法解釋減肥,傳言邏輯錯誤,並且錯誤連結不同的知識片段,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強調,根據飲食建議油脂類佔全天總熱量的比重應低於 30%,但是過去相關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的油脂攝取量落在 35 到 37%之間,不但超量攝取,而且攝取的都是飽和脂肪酸、不好的油,因此營養師通常建議民眾少吃肥肉、雞皮、豬皮等動物性油脂,改成攝取好的油脂,而不是改成無油,無油飲食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只有膽囊發炎、胰臟發炎、乳糜胸等等的病患才會吃屬於「治療飲食」的無油飲食,且甚至嚴格到總脂肪量要小於 15 克。蘇秀悅強調,健康不是一直「限制」、而是怎樣「組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像是鹽酥雞、滷肉飯、乾麵等又油又鹹的食物,大概就能達到低於 30% 的建議比例。 傳言說「很多失智症會建議大家花生油」,蘇秀悅強調沒有人在講失智要吃花生油這種事,從未有這樣的連結,避免失智症的重點包括避免腦部害,避免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良好的生活形態等等,而不是單一個因素、吃不吃花生油的問題,健康的飲食形態才能預防失智症,而不是哪一種特定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法」,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油類,像是橄欖油、苦茶油等。脫色脫臭是必要製程 增加油品穩定性 傳言還提到「一般油其實是高溫萃取、脫色脫臭」、「抽油煙機裡面的油如果是黏稠的,趕快丟掉不要吃」。相關的說法食藥署曾經公開闢謠「Line 流傳『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這是真的嗎?」,指出一般食用油脂的製作必需經過「油脂抽取」及「油脂精製」兩部分,油脂抽取都必須加熱,包括「壓榨」、「萃取」二種方式,且二種都會加熱,但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懸浮物、不純物等會加速油脂劣變產生油耗味,因此必須「精製」,或是稱為「精煉」(refining),以及「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安定性及保存性。傳言說油品高溫萃取、脫色脫臭不好,為錯誤說法。 (三)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 不等於膽固醇傳言提到「晚餐後吃水果,水果有很多的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肝」。蘇秀悅指出,傳言說法胡亂瞎扯,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但植物的膽固醇是零,豆製品也沒有膽固醇,所以就算是吃全素的人,體內也有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的來源通常是食物中的動物性脂肪、也就是飽和脂肪酸,但絕大多數的水果油脂含量都非常低,就算有些農產品、例如酪梨含有豐富油脂,但是也是屬於植物油,不是動物性脂肪。 水果屬於碳水化合物,MyGoPen曾於 2024 年 8 月 9 日提出「【錯誤】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不實說法!醫師詳解 」查核報告,該報告中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但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來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晚餐後的水果直接變成膽固醇」的說法錯誤。每天三蔬二果 份量比時間更重要 蘇秀悅補充表示,吃水果不是晚上吃就一定不好,重點是吃的「份量」,如果狂吃一大盤水果、猛喝果汁,即使是在白天,也是錯誤的飲食飲食形態,所以吃水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吃當季水果、份量不要太多,醣類和三酸甘油脂有關,但是和膽固醇沒有直接關係,根據衛福部的官版建議,每人每天應該「三蔬二果」,一天最多就是二份水果,一個小蘋果、一根小香蕉這樣的份量,而且應該吃原型水果,這樣才能吃到纖維和更完整的營養,喝果汁無法代替吃原型水果。 蘇秀悅提醒民眾,傳言說法只是利用片段正確、甚至極小部分正確的資訊,跳躍、擴大地敘述,變成完全錯誤的飲食主張,像這樣有害健康的資訊民眾千萬不要誤信、誤傳,民眾如果有任何跟營養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詢問營養師,目前各大醫院都有開營養諮詢門診。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少鹽、少油是錯的」,並且鼓勵多吃鹽、多吃油,傳言說法完全背離臺灣民眾日常飲食的型態,臺灣民眾面臨的是吃太鹹、吃太油的問題,以及衍生的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共病的糖尿病等「三高」問題,還有肥胖、腦中風、心臟病等風險,傳言悖離現實、說法錯誤,且有關胃酸、失智等說法也是錯誤資訊。 而「晚餐後吃水果,直接變膽固醇、脂肪肝」的說法,學理上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脂不等同於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來源為飲食中的動物性脂肪,與水果無關,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 正確飲食習慣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ugar-oil-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5 醫聲.醫聲要聞
美預測我國今年生育率全球墊底 陳時中:催生需千億元
美國中情局曾預測,台灣今年的生育率恐以1.11在全世界墊底。對於政府的催生成效,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昨(24)日參加歐洲商會2024友善家庭聯盟高峰會時表示,現金給付一定有效,只是給得不夠多,要能打動人心,推估要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能改善少子化問題,目前正蒐集更多國外經驗,研議相關政策,讓台灣人口結構可以改變。今年總人口是2340萬,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日前國發會公布的人口推估結果,2028年工作人口降至三分之二以下,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2070年總人口則不到1500萬人,減少近三分之一,屆時不僅一位青壯年養一位老年人,也出現勞動力短缺,社福支出增加。全球生育率下降,以台灣最為嚴重。陳時中表示,在他出生的年代,社會互助、家庭功能完整,生育率最高有7,但現代人晚婚、生小孩擔心經濟能力,每月還需付錢養小孩,壓力很大,進而喪失生育意願,拖到一定歲數後,再依靠人工生殖。陳時中說,台灣作為全球排名第14名的富有國家,可參考法國投資GDP於提升生育率。他說,撒錢無法提升生育率的說法,他並不認同。他認為,「是錢給的不夠多」,他建議,6歲以下國家養,以減輕年輕人的經濟負擔,甚至是「生小孩可賺錢」,扭轉現金給付無效的觀念。此外,提供臨時托育,讓父母有喘息機會、在職場上持續奮鬥;他推估,需增加一千多億元經費,才有辦法改善少子化。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表示,前總統蔡英文上任前,家外送托率僅10.56%,成長至目前24%,期待未來達到OECD國家水準的36%;2021年也增加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與既有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計後,可獲得平均月投保薪資80%金額,也就是八成薪。台灣同時也面臨超高齡危機,如今是3.6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2070年將減少為每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陳時中說,想減輕年輕人壓力,讓他們有餘力生育,除了提高老人照顧率,也要降低老人失能率,這部分除了政府要努力,民眾也有責任,應從壯年開始從事健康促進。陳時中表示,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復存在,生孩子不是個人的責任,而是國家的事情,由國家養大孩子,再繳稅給國家,將形成正向循環,為了國力平衡,國家要有決心推出人口政策,主動提供生育所需支持。
-
2024-10-23 醫療.腦部.神經
永遠不嫌早!專家建議為了大腦健康 你每天應該做的4件事
許多人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和大腦功能下降,好消息是你可以採取行動來幫助控制這一軌跡,照顧好你的認知健康。專家指出,優先考慮健康行為可以增加我們在七、八十歲時仍能喚起重要記憶、駕駛汽車並參與各種活動的可能性。而且,沒有現在太年輕不需要這回事,開始採取這些步驟永遠不嫌早。為了更好的大腦健康,可以將以下4項建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1.管理慢性病如果你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確保這些情況受到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疾病都可能損害大腦中的血管,增加中風和失智的風險,同時降低認知功能。2017年的研究表明,40歲到60歲有高血壓的患者在70歲、80歲和90歲時,其認知技能(包括心理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下降的幅度比血壓正常的人高6.5%。【延伸閱讀: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專家建議,如果你35或40歲且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較高,最好儘早開始治療,而不是等到65或70歲心臟病發作時才開始治療。如果你儘早開始,也許你可以推遲心臟病發作,甚至不會發作,這對你的大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2.規律運動如果你每週至少運動幾天,整個身體都會受益,包括你的大腦。2019年的研究表明,運動能改善認知過程和記憶,同時增厚你的大腦皮層,而這部分負責語言、思考和情感等任務。【延伸閱讀:50歲後想鍛鍊肌肉該怎麼做?專家揭6重點有助達成增肌目標】專家建議,無論你選擇走路、騎自行車或游泳,都要確保你是在中等強度下運動,也就是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50%到80%。以走路為例,行走的速度應該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但仍然可以進行對話的程度。重點在於讓你的心率進入那個範圍,並持續一段時間。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是失智症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2021年的研究表明,50歲和60歲的人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時,與每晚至少七小時睡眠的人相比,失智症的診斷概率高30%。【延伸閱讀: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如果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投入時間改善你的睡眠衛生,這包括避免在晚上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限制小憩時間,以及在睡前收起電子產品。如果這些方式無效,請諮詢睡眠專家。4.健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魚、堅果、種子和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是許多專家心中健康飲食的首選。除了優先考慮某些成分外,專家也建議避免那些對大腦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成分,例如反式脂肪和過多的鹽。【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除了地中海飲食之外,麥得飲食也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幫助改善精神集中力並減緩思維技能的衰退。有別於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著重植物性食物,包括大量的綠葉蔬菜和其他蔬菜、漿果、堅果、全穀物、家禽和魚類,但它限制奶油、起司、紅肉和甜食等食物。【資料來源】.9 Things You Should Do for Your Brain Health Every Day, According to Neurologists.Mayo Clinic: Healthy aging
-
2024-10-21 養生.生活智慧王
黑色高級有質感?研究揭與食物接觸的黑色餐具恐有致癌物殘留
韓國知名節目黑白大廚剛結束第一季,白湯匙黑湯匙在節目裡競爭激烈,但是最新研究告訴我們,塑膠餐具盡量要避免黑湯匙!其實不只是湯匙、所有與食物會接觸的餐具、包裝如鍋鏟、餐盒等等都盡量避開黑色塑膠比較好,因為根據國外分析,黑色塑膠裡普遍含有較高的阻燃劑PBDE(多溴二苯醚),這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或是內分泌干擾物,所以盡量要避免用在食物包裝上或是餐具上。最新研究告訴我們,塑膠餐具盡量要避免黑湯匙!其實不只是湯匙、所有與食物會接觸的餐具、包裝如鍋鏟、餐盒等等都盡量避開黑色塑膠比較好,因為根據國外分析,黑色塑膠裡普遍含有較高的阻燃劑PBDE(多溴二苯醚),這是一種潛在的致癌物或是內分泌干擾物,所以盡量要避免用在食物包裝上或是餐具上。黑色給人一種素雅、潔淨、高貴的感覺,所以甚至日本流行過黑色的衛生紙,黑色的塑膠製品也給人一種高級感,也比較耐髒,所以許多廚房用具如鍋鏟、湯匙或是一次性的吸管、免洗湯匙、或是便當盒、壽司盤都刻意作成黑色的,但是根據美國一篇新的研究指出,在美國市場抽樣許多黑色塑膠製品包括壽司盤、塑膠湯匙、義大利面夾或是玩具車等玩具,都可以檢驗出PBDE(多溴二苯醚)的殘留,所以學者提醒民眾注意,尤其是家有幼童的家庭。黑色塑膠的PBDE(多溴二苯醚)殘留PBDE(多溴二苯醚)之前被適用在塑膠裡是作為阻燃劑使用,而黑色塑膠之前被大量運用在電子3C製品如筆電、電視外殼等等,他們都要確保在高溫下不會燃燒加入了阻燃劑,而雖然PBDE在美國於2021年已經被禁用,但是在現在的塑膠製品還找得到的原因,應該是透過塑膠回收再利用而依然存在於現在的塑膠製品裡。所謂PBDE(多溴二苯醚)化學結構類似戴奧辛的溴化物,是一種具持久性,於環境中不易分解,且易生物蓄積的環境荷爾蒙物質,因此也被懷疑是一種致癌物,也會干擾內分泌與免疫系統。PBDE曾被廣泛添加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中作為防火耐燃劑,例如汽車用塑料、電子產品外殼及電路板、家具、室內防火裝潢材料、紡織品等。但是製造、使用或丟棄家電和消費性產品或是回收再利用,都會釋放多溴二苯醚至環境中,並污染空氣、地面水、底泥、土壤、食物,再透過食物鏈轉移,最後蓄積在生物體裡。台灣2005年將八溴二苯醚與五溴二苯醚公告列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2010年12月再將2,2’,4,4’-四溴二苯醚、2,2’,4,4’,5,5’-六溴二苯醚、2,2’,4,4’,5,6’-六溴二苯醚、2,2’,3,3’,4,5’,6-七溴二苯醚及2,2’,3,4,4’,5’,6-七溴二苯醚等5 種多溴二苯醚新增公告為第一類毒性化學物質,僅得使用於研究、試驗、教育及阻燃劑。黑色塑膠殘留PAH致癌物黑色塑膠還有另一層問題,是另一種致癌物PAH(多環芳香烴)的殘留。黑色塑膠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為添加了碳黑(carbon black)作為著色。碳黑是使用含碳物質如石油、植物體高溫燃燒下所產生,但是在這高溫燃燒中,可能會產生PAH這種副產物,PAH也是IARC 認定的致癌物(參考紅肉致癌的理論),所以如果與食物接觸,也是有可能微量轉移到食物中。結論因此,我們知道塑膠顏色也是有差異的,所以塑膠餐具最好還是不要用黑色的吧,拋下黑色高級有質感的迷思。要是我選擇會盡量選擇本色(不著色的),或是鍋鏟等也可以選用非塑膠製品的。而一次性的塑膠吸管或湯匙,最好選擇透明無色的。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如果整個研究都假的怎麼辦?專家警告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
美國的SupplySide Supplement Journal 《供應方保健品雜誌》是一家專門在報導保健品產業界消息的媒體。它在2024-10-9發表Studying the studies: A flood of fraudulent scientific papers puts industry claims at risk(檢討研究論文:大量欺詐性科學論文使產業界面臨風險)。副標題是:「科學欺詐波浪」已達高潮,以及對保健品產業界的影響。作者Risa Schulman 博士是幫保健品公司評估科學研究和策略的專家。我現在把這篇文章整理和翻譯如下:第一次發生在我身上大約是一年前。我到 PubMed 想確認一篇我曾引用的論文,但是卻看到標題旁邊有一個字:撤回。啊?我找不到原因,但我曾引用的這篇論文是無法再引用了。幾個月後,這樣的事又發生了。所以,我決定深入調查一下。結果比我預期的容易。今年初春,科學造假的波浪達到了高潮,所有這些默默無聞的故事突然成為頭條新聞。營收超過 20 億美元的全球出版社 John Wiley & Sons 於 2024 年 5 月 19 日宣布,將關閉其在 2021 年收購的 Hindawi 出版公司的 19 家期刊,理由是大規模研究詐欺。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Wiley 在過去兩年中撤回了11,300 多篇論文(據《衛報》報道,2000 年全球撤回率為每年40 篇論文,2013 年為每年1,000 篇論文) 。觀察家認為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科學詐欺的主要來源是不道德的作者個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哈佛和史丹佛等頂尖大學。但在過去 15 年裡,更陰險、腐敗的「論文製造廠」不斷湧現。學者只需支付 1,000 至 2,000 美元的費用,就可以買到一篇完整撰寫的虛假科學論文並發表在知名期刊上。這些工廠的員工都是年輕科學家,他們在該領域找不到其他工作,並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國家:埃及、中國、印度、日本、義大利,最主要的是伊朗。這些人很狡猾,冒充特刊的客座編輯,而這些特刊的審查往往比較寬鬆,或者更兇惡,同時向多家期刊提交文章,力求以最大限度來提高發表的機會。在一些國家,他們的活動是合法且公開的。也許最不祥的是,詐欺論文即將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呈現。 雖然人工智慧生成的寫作仍處於早期階段,但很容易想像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產生一份完整捏造的研究報告。科學誠信的倡導者之一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行業:Alan Gaby是基礎教科書《營養醫學》的作者,巴斯蒂爾大學前教員,也是多個替代醫學期刊的特約編輯。大約 20 年前,他開始注意到一些不正常的情況。 2022年,他發表文章《自然醫學研究詐欺是否盛行?》,列舉了他所看到的種種詐欺類型。同樣來自我們行業的《整體初級保健》主編Erik Goldman最近在他的文章《欺詐性研究淹沒營養領域,腐蝕可信度》中發表了對欺詐性研究及其產生條件的深入剖析。Wiley出版社關閉的那些 Hindawi 期刊對我們行業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例如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預防醫學進展(Advances in Preventive Medicine)、國際慢性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等等。如今,每當我看到這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時,我都會豎起觸角。有時,當我深入審查一項研究設計或統計分析時,我會被一個驚慌的想法打斷:等等!如果整個研究都是假的怎麼辦!這一新現實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每家公司內部以及我們整個產業都需要考慮一些因素。至少,在審查期刊文章作為概念驗證或證實主張時,必須進行另一層審查,然後需要回顧並評估先前的分析。在全球範圍內,這可能是我們行業向前邁出一步的機會,並表示:「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將會認真對待科學誠信」,而不是假裝它沒有發生並讓它成為批評者的更多素材。所有這些活動的形成方式都處於進化的早期階段。有些工作可以獨立完成,但有些則需要整個產業共同完成。我鼓勵高階主管和行業領導者在他們的內部和更廣泛的圈子中開始對話。我設想將投資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可以共享的最佳實踐和資源。現在為時還不算太晚,而我們實在不應該讓科學詐欺走在我們前面。在下一波有關科學詐欺的頭條新聞聚焦於保健品行業之前,讓我們先進行一次對話。跟保健品科學詐欺相關的文章:紐約時報教你「偽科學如何推銷健康」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薑黃素之王:大咖教授大規模作假「晚安3秒」玩弄科學「醫師發表HMB肌少症治療白皮書」的幕後「台灣01益生菌」玩弄科學原文:保健品科學詐欺已成浪潮,業內專家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7 養生.抗老養生
長命百歲是場夢?新研究稱別指望活更久:人類壽命恐已達上限
由於更健康的飲食、醫療進步和許多其他生活品質的改善,百歲人瑞的出現似乎時有所聞,多數人預期活到一百歲不再是難事,但這是真的嗎?刊登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的新研究卻潑了盆冷水,指出人類預期壽命在上個世紀加速後,實際上正在放緩。換言之,人類其實已經達到了壽命的上限。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1990年至2019年世界上最長壽的八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澳洲、法國、義大利、瑞士、瑞典和西班牙在內其死亡率和預期壽命的變化,以及美國和香港的數據。他們發現,幾乎所有這些地方的預期壽命改善速度都減慢了,而美國的預期壽命實際上還有所下降。該研究主要作者S. Jay Olshansky教授表示,透過成功對抗疾病,已經實現了壽命的最大提升,這使得老化的有害影響成為進一步延長壽命的主要障礙。他指出,如今大多數年長者的生命延續是醫學所創造的時間,但這些醫療上的臨時措施產生的壽命年數越來越少。儘管它們的進展速度加快,這意味著壽命快速增加的時期現在已經被證實結束了。Olshansky補充,這也意味著如果額外的壽命並不是健康的,那麼通過減少疾病來進一步延長預期壽命可能是有害的。他認為,現在應該將重點轉向減緩衰老和延長健康壽命的努力。健康壽命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指標,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年限,而不僅僅是活著的歲數。Olshansky表示,該項研究發現並不排除醫學和科學在未來可以帶來進一步好處,但現階段目標以改善老年生活品質而不是延長壽命可能具有更直接的潛力。他表示,改善的空間還很大,包括降低健康風險因素、努力消除貧富差距以及鼓勵人們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能使人們活得更長、更健康。人類壽命延長簡史在20世紀初,人類的壽命開始延長,主要得益於減少兒童和中年人死亡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基本的衛生習慣,以及對疾病的更好理解和防止細菌和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擴散的方法。政府也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來保護公共健康,例如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減緩傳染病的傳播,倡導衛生習慣以及隔離和控制措施。人類壽命延長的第二階段在21世紀中葉繼續發展,包括針對心臟病和癌症等特定疾病的醫學取得了進展,以及針對麻疹和百日咳等兒童疾病的疫苗幫助更多兒童存活到成年。此外,對大多數疾病的治療進步進一步延長了預期壽命。舉例來說,1900年出生的美國人平均活到約32歲,但2021年平均壽命已增長至71歲。【資料來源】.Despite medical advances, life expectancy gains are slowing.Human Longevity May Have Reached its Upper Limit.Most of today’s children are unlikely to live to 100, analysis says.Don’t Expect to Live Significantly Longer, at Least Not in This Century
-
2024-10-14 養生.聰明飲食
不光差在口感!熱咖啡vs.冰咖啡優點大車拚 喝哪種抗氧化效益較高?
你喜歡喝冰咖啡還是熱咖啡?這兩種咖啡除了溫度不同以外,就先氣味、口感甚至健康價值上都有不同效果。熱咖啡:‧類型:熱美式、熱拿鐵、卡布其諾等‧口味:熱咖啡香氣比冰咖啡濃郁,更能釋放咖啡中的揮發性化合物。隨著溫度下降,熱咖啡的口感和香氣也會有所變化。冰咖啡:‧類型:冰美式、冰拿鐵、冷萃、冰滴等‧口味:冰咖啡口感更加清爽,酸度較熱咖啡弱,口感更柔和,能最大程度保留咖啡的風味和香氣,同時柔化酸味和苦味,適合夏天飲用。喝熱咖啡的好處1.熱咖啡中的抗氧化劑含量更高相比用冷水沖泡咖啡,用熱水沖泡咖啡能從咖啡豆中提取更多的營養成分,抗氧化劑是攻擊自由基的分子。體內自由基過多,會增加整個身體的氧化應激,損害細胞並導致長期健康問題。2.熱咖啡的提神效果更好熱沖泡中的咖啡因含量略高於冷沖泡咖啡。相比之下,冷萃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更低。3.熱咖啡讓人更放鬆2021年的研究發現,在接受牙科手術前吸入咖啡香氣的人,比沒有吸入的人更少出現焦慮,更加放鬆。4. i人可能更適合喝熱咖啡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一杯熱咖啡的人更有可能認為別人慷慨、有愛心和熱情,不容易怯場。喝冰咖啡的好處1.比熱咖啡的酸性更低對腸道更好對腸道更好是因為冷泡咖啡的製作過程中,咖啡豆中的酸性物質溶解得較少。對於胃部慜感或容易出現胃酸反流的人來說,低酸性的冰咖啡是一個更好的選擇。2.冰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通常更低在製作冰咖啡的過程中,咖啡豆與水的接觸時間較短,從而減少了咖啡因的萃取。對於對咖啡因慜感的人來說,冰咖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3.可以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咖啡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系統。4.促進代謝和脂肪燃燒較高濃度多酚類化合物等成分,可增加身體的代謝率、抑制食欲和胃口,促進脂肪的氧化代謝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