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6
筆 文章
-
-
2021-04-26 養生.家庭婚姻
養3孩月噴7萬元! 律師大嘆:養小孩就是燒錢
台灣是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社會已轉為少子高齡化型態。投資達人「銀行家尼莫」日前曬出家中女兒的註冊費明細,光是每學期註冊費就高達1.8萬元。律師林智群則表示,家中3個小孩還要學英文、游泳、音樂,加上幼稚園學費,一個月就噴掉7萬元,直呼「養小孩就是燒錢」。銀行家尼莫日前發文表示,目前就讀幼稚園大班的女兒帶著小學ESL(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入學辦法回家,其中老師要求家中須看清楚收費明細,包括每學期註冊費1.8萬、月費7000元、作業簿本費一學年4500元、午餐每餐50元、交通每月1200元、安親課輔每月3000元。高額花費讓不少網友直呼「養小孩跟養老人都是個負擔了」、「真的燒錢 …越來越貴」、「到底幾本作業簿可以寫到4500元?」,也有網友認為,「和台北對照,這費用算便宜了」。律師林智群也在臉書轉發該文,直呼「這個價格還算便宜」,他表示,「我們家三個小孩英文課、游泳課、音樂課,一個月就噴掉3萬元,加上兩個小的幼兒園一個人一個月2萬,總共4萬,三個小孩一個月至少7萬元,還沒算帶他們出去玩的錢」。林智群直言,「這不是台北居大不易,而是養小孩就是燒錢,住哪裡都一樣,燒多燒少而已。我小時候什麼都沒補還不是順利成長」。有網友留言「雙胞胎的也是把幼稚園當大學唸,才小班就噴了45萬」、「再怎麼補都是被動式學習,不如培養閱讀習慣」、「孩子就是碎鈔機」、「我2個小孩一個月的學費加起來差不多25萬」、「以後還要負擔長輩的費用,不只小朋友」。
-
2021-04-26 名人.精華區
李淑貞/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 國家隊嘉惠國人 進攻全球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能及失智人口大幅增加,根據統計,台灣失能、失智長輩逾六成由家人照顧,更有三分之一是「老老照顧」,為減輕照顧負擔,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可讓生活更安全與便利。藉平台整合 提供一條龍服務輔具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處,例如拐杖、輪椅、助行器、矯正鞋墊、電動床、沐浴椅等。對於身心障礙者及高齡者而言,輔具不可或缺,藉由輔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其生活自立性及生活品質。因應台灣人口老化,讓國人生活照顧更輕鬆,輔具產業是一項政策產業,「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因此將成立,組成「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目標,精準對應民眾的需求,將輔導廠商開發更多輔具新產品,協助產品符合安全法規、取得認證、定價、銷售等,且與政策需求搭配,經由縱向與橫向整合,藉此平台可提供完整的一條龍服務模式。輔具須深植轉型 開發新產品台灣是輔具王國,代工能力強,製造產品優良,近20年輔具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必須轉型與深植,開發更多新產品。目前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已研發了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健復能人才養成,透過跨域整合,能促進產業升級,可望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透過「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來建立「台灣智慧樂齡長照國家隊」,由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台灣銀髮產業協會、工研院、金工中心等15個單位組成。輔具展亮點 長照12大哉問 去年台灣輔具暨長照大展,展期4天逾12萬人次參與,顯示出民眾對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於5月6日至9日舉行,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逾兩千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照產業的堅強實力。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大展」,展場最大特點是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每年輔具展都有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由專業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為全球獨創會展模式。智慧照護新觀念 分享新趨勢三大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將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參觀可以解決所有日常生活大小問題。●「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
-
2021-04-21 新聞.元氣新聞
板橋榮家長者免奔波 北榮遠距會診5科別預計試辦半年
板橋榮民之家長者就醫免長途跋涉。台北榮總自4月起,針對板橋榮家提供遠距會診服務,在專用網路系統建構下,榮家醫師可將清楚的影像傳送至台北榮總,進行共同遠距會診,總院醫師可線上與病人直接互動、進行詳細診療評估。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目前每周一、四、五固定時段開診,預計試辦半年,若未來效果不錯,會再結合台中榮總、高雄榮總等分院,擴展服務至其他榮民之家。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自去年推動「金字塔計畫」,三級醫療體系從榮民總醫院、榮民分院到榮家,已經提前啟動實體與網路的系統整合工程,李偉強表示,台北榮總自2020年1月起啟動與榮家醫務組的超音波影像會診,為落實「在地醫療」、降低高齡長者到院感染的機會,自今年4月1日起,提供板橋榮家遠距會診服務。板橋榮家共有700多位住民,目前有不到10位住民使用過此服務,每次診療時間平均15分鐘。李偉強說,依據榮民需求,第一階段開設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與精神科及腸胃科門診,榮家醫務組醫師視病人的需求,經病人同意後,預約會診,再經由遠距設備與北榮醫師直接會診,且雙方均會將診紀錄登載於院內的電子病歷系統上,完全比照一般就診的標準與規格。李偉強進一步指出,榮家醫師可經由北榮醫師的會診建議開立藥品及處置,若在榮家端有超音波檢查,亦可以經由遠距系統的無線傳輸,由總院的醫師同步在線上會診,減少到院就診感染病毒風險。此外,台北榮總與研華科技公司合作的遠距醫療行動推車,結合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儀器,如耳鼻喉科使用的五官鏡、眼科的眼底鏡及皮膚科用來看各種皮膚疾病的鏡頭等設備,不僅可作為與北榮會診使用,透過攜帶式遠距醫療箱,也可作為榮家內部醫療會診基地台,針對臥床、行動不便或是夜間臨時會診,由照護的護理師與值班醫師進行遠端即時診察,減輕移動不便之長者的不適,並避免跌倒的風險。
-
2021-04-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40歲女耗資近百萬5度取卵終懷孕 醫師:盼放寬補助限制
「你懷孕了,你知道嗎?」40幾歲的張小姐愣了10秒,沒想到5度取卵,居然第1次植入就成功受孕,但療程費用斥資近百萬,對一般收入家庭也是負擔。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何彦秉指出,張小姐是國內延遲生育計畫女性的縮影,當想懷孕時往往已屆高齡,身體素質下降,卵巢庫存量不夠且品質較不好,難以懷孕,呼籲現階段年輕夫妻先進行生育力檢測,考慮提早凍卵、凍胚,也盼政府放寬人工生殖補助。全球少子化危機日趨嚴重,根據美國中情局(CIA)2021年全球227國人口生育率預測,台灣將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育齡婦女僅生1.07個孩子;去年我國2020年人口成長達到死亡交叉,新生兒僅16萬5249人,其中,人工生殖寶寶破1萬名且逐年成長,對人口貢獻程度愈趨重要。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院長胡玉銘表示,台灣試管嬰兒著床率高居全球第二,台灣不孕症盛行率就有15%左右,且不孕人口逐年上升,不良生活型態更導致不孕年輕化;門診女性大多超過40幾歲,晚婚再加劇高齡難孕的困擾,更難讓人工生殖療程一次成功。42歲的張小姐於40歲初才決定要生小孩,結婚多年的她盡心照顧年邁母親,才遲遲沒有生育,決定生育時,醫師判斷自然懷孕機率低,得透過試管嬰兒才有機會。她表示,自己和老公都有運動習慣、每年固定去滑雪,身體也無異狀,當時很難想像自己會不孕,但因為很想要有寶寶,最後花費70、80萬,5度取卵,幸運地在第1次植入胚胎就成功受孕,於今年4月初成功生子。張小姐的主治醫師何彦秉表示,現實生活中,不少育齡夫妻在有限的時間、金錢及家庭照顧壓力之下延後生子,等年紀大才生子常需要更多次試管療程才能成功,他建議,年輕夫妻可先進行生育力檢測,提早凍卵、凍胚,以掌握更多試管成功要素。胡玉銘則指出,我國人工生殖補助自2015年實施以來,因有中、低收入戶等限制,6年只催生7名寶寶,接近「0成效」,然多數做人工生殖療程的家庭是一般收入,一次療程約15至20萬新台幣,在無健保給付、更無法申請補助的情況下,幾次療程就讓財務負擔沉重,即使想要孩子也只能打退堂鼓,盼政府放寬人工生殖補助限制。
-
2021-04-20 癌症.肺癌
七旬男得肺癌2次仍能打高球 醫:早發現、個人化治療
一名71歲男性注重生活品質、喜愛運動,8年前首次確診1期肺癌,切除右下肺葉,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定期追蹤,於5年後再次確診1期肺腺癌,原打算切除完整左上肺葉,但經醫師綜合評估患者活動能力與疾病狀態等,最後僅切除一半,術後復健不到1個月,如今就時常運動、打高爾夫球,身體狀況良好。新光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益誠指出,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肺癌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張益誠指出,肺癌致病原因包括個人體質,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最佳選擇,但高齡肺癌病人與第2次罹患肺癌的病人生理條件較差,為減少手術對身體的衝擊,手術前需優化身體狀態,再進行「廣義」的胸腔微創手術。張益誠說,術前做好運動訓練、補充營養、控制好內科疾病及戒除菸酒,可以儲備身體接受手術傷害的本錢;術後復健與營養補給需至少持續到術後1個月,才能加速復原身體功能。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張益誠說,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張益誠表示,每位病人的病史、癌症期別及身體狀況都不同,醫師會與病人討論個別病情,如是否要開刀還是觀察、麻醉方式、開刀方式、切除多少、是否需要術後化療、自費項目等,綜合考量後,再作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張益誠分享,之前收治過一名39歲罹患微侵潤肺腺癌的女性,其癌細胞約6公釐,疾病嚴重程度較不高,且患者年紀輕,本可以再多觀察,不用動手術,但因其準備懷孕,綜合評估後遂動手術切除。另一名95歲老先生身體硬朗,前一年才動完大腸癌手術,隔年就罹患肺癌,張益誠表示,考量患者年紀大,本無意動手術,但老先生想延長生存時間、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綜合評估後施做手術,目前狀況穩定,仍在追蹤。
-
2021-04-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早期膝關節內側軟骨磨損 醫師:半套人工關節即可改善
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主任林進盛今指出,因為早期的膝關節炎,通常都從膝內側軟骨磨損開始,只要施做「活動半膝人工關節置換」即可。一位80歲的高齡患者,因做了半套的膝關節置換,膝蓋已靈活得可以騎腳踏車四處蹓躂。他說,這位高齡患者長年以來因右膝關節疼痛,走路的重心偏向膝關節內側,逐漸形成O型腿,走起路來身形會歪斜,雖經藥物治療及多次玻尿酸注射,都僅短暫緩解,不久後又疼痛不已,灰心得不想出門。林進盛說,健保參考統計,65歲以上的國人近7成有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且早期的膝關節炎90%是膝關節內側的軟骨磨損,此時如果施政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勢必要將前後十字韌帶及兩側半月板全部切除,如此對組織的破壞很大,勢必會嚴重影響病患術後的恢復程度及恢復的時間。該患者經檢查就是右膝內側軟骨磨損,因此建議施做「活動半膝人工關節置換」關鍵是一個小小的仿人體半月板的活動式襯墊,術後可以讓膝關節前後靈活彎曲,使用起來就像原本的膝蓋一樣,不會有太多人工感。他說,這項微創手術傷口約7至9公分,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對於骨骼保留程度也比傳統全人工膝關節更多,術後兩天便能下床走動及上下樓梯,手術後住院時間也較短,對於尚在工作之患者更友好,年紀較輕或者肌肉夠強壯的人,術後不須樓梯扶手也能上下樓梯。同時,也把80歲以上的長者在開刀麻醉下的手術風險降至最低。
-
2021-04-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滿口爛牙突腹痛 竟是花生卡住小腸
滿口爛牙的台南45歲男子,本月某日一口氣吃了多顆花生及牛軋糖,結果半夜突然劇烈腹部絞痛、嘔吐,家人趕緊送醫,衛福部新營醫院診斷出他急性腸阻塞,手術時更在小腸內發現多顆完整花生米顆粒,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衛福部新營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王心泰表示,腸阻塞為腸子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消化道,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腹脹、惡心嘔吐或無法排氣、排便等,假如無法消化的食物、異物形成糞石,卡住腸道恐導致腸壁缺血壞死,甚至引起腸穿孔、腹膜炎,不幸發生敗血症,死亡率可高達3成。王心泰解釋,小腸阻塞一般有7成是腹部手術後引起的腸沾黏,其他較少見原因,例如疝氣、腸扭結、腫瘤壓迫、糞石等。據了解,這名45歲男子是因為年輕時候疏於口腔保養,現在滿口都是爛牙、缺牙,已經無法咀嚼堅硬的固體食物。王心泰指出,糞石好發族群包括曾接受過胃腸道手術患者、咀嚼與胃腸蠕動功能較差者、過量攝食高纖蔬果,或患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衰竭等,建議日常飲食要細嚼慢嚥、定時適量,咀嚼功能不佳及高齡長輩,更要切碎煮爛、用少油少鹽方式料理,也須避免食用過量堅硬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
2021-04-1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男子腹痛腸阻塞就醫 竟是花生米加牛軋糖惹禍
45歲男子半夜突劇烈腹部絞痛及嘔吐,家人趕緊送將往衛福部新營醫院就醫,發現嚴重腸阻塞,懷疑末端小腸內有糞石堵塞,經緊急手術治療,小腸內竟有多顆完整花生米顆粒,數日後出院。醫師提醒,日常飲食應細嚼慢嚥,定時適量,中高齡者尤其要注意。據悉,這名男子年輕時疏於口腔保養,滿口都是爛牙缺牙,早已無法咀嚼堅硬固體食物,本月某日在家看到桌上擺著花生及牛軋糖,一時嘴饞,一口氣全部都吃光,後來發生急性腸阻塞。新營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王心泰表示,小腸阻塞原因,以腹部手術後引起的腸沾黏為最多,約有7成,還有其他較少見原因,如疝氣、腸扭結、腫瘤壓迫、糞石等。他說,腸阻塞會造成腸子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消化道,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腹脹、噁心嘔吐、或無排氣排便等;如果糞石不幸卡住腸道,可能會導致腸壁缺血壞死,甚至引起腸穿孔、腹膜炎;不幸發生敗血症,死亡率可高達3成。王心泰說明,所謂糞石,指的是在胃腸道內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大部分出現在胃裡,但也可能出現在食道、小腸或直腸造成阻塞。曾接受過胃腸道手術患者、牙齒或咀嚼功能不佳、過量攝食高纖蔬果、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腎功能衰竭、或是胃腸蠕動功能較差者,都是糞石好發族群。他呼籲,日常飲食應要細嚼慢嚥,定時適量,牙齒咀嚼功能不佳或高齡長輩,要將食物去皮去籽切碎煮爛,以少油少鹽、清蒸或燉煮方式料理,更要避免食用過量堅硬或不易消化食物。如進食後突然發生腹脹、腹痛或嘔吐等疑似腸胃道阻塞現象,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
2021-04-1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超前部署 預防腦中風健檢、減重、戒菸等方法不能少
一位39歲男子長期抽菸,因工作需求在外飲食及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前工作時突然右手麻、頭暈無法說話,送醫診斷為腦中風。衛福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蘇美鳯表示,衛福部統計108年10大死因腦中風高居第4,而且復發率高,帶給家庭負擔與壓力,病人也容易出現自尊、情緒低落的問題。腦血管疾病又稱為腦中風,為腦部血管產生阻塞或出血情形,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腦損傷,常見的症狀如肢體會突然一側無力或麻木、口齒不清或流口水、語言表達障礙及臉部有歪斜情形等,若有以上症狀就要馬上就醫,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蘇美鳳說,根據臺灣腦中風復健治療指引,腦中風依發病時間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前三個月為黃金復健期,病人、家屬與復健師討論後要儘早訂定復健計畫,循序漸進協助病人患肢運動,每日2至3次,每次30分鐘復健運動及協助肢體正確擺位,並透過助行器、拐杖等輔具依病人能力慢慢進展至主動運動,使病人能恢復最佳日常生活功能。蘇美鳳指出,現代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使腦中風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及抽菸等因素,預防方法為定時健康檢查,40歲以上每3年定期檢查 1次,65歲以上每一年檢查 1次。有三高問題,須就醫配合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檢查,同時維持健康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至24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其他還有規律運動、控制飲食、不抽菸不過度喝酒,透過生活上的改變,養成良好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遠離腦中風。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台350萬人的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影響行動 醫建議手術
8旬鄭性老嫗長年雙膝疼痛,6年前就醫診斷為第四期退化性關節炎,考量年齡大僅口服藥物、痛點注射等,日前因雙膝疼痛無法改善,醫師評估其身體狀況佳,建議做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疼痛及活動度均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醫師直言退化性關節炎為多數高齡者困擾,若影響活動、無法行走,就須考慮手術治療。臺灣2018年邁向高齡社會,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亦即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更有70%以上罹患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患者較多於男性。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醫師孫弘諺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原因很多,包括外傷、年齡、遺傳、體重、性別,其中年齡是很大原因,多數人60歲後,軟骨因長期磨損開始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體重越重、關節承受就越大,另荷爾蒙影響,女性患者比男性多近2倍。孫弘諺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症狀為紅腫熱痛、關節積水等發炎症狀,退化嚴重者會出現關節變形(即O型腿)、攣縮(伸不直)或活動角度受限,治療關節炎依X光上磨損嚴重程度,可分成0至4級共5級。孫弘諺表示,第2級前為初期退化,可選擇保守治療法,採用口服葡萄糖胺、膠原蛋白或注射玻尿酸等治療方式,近年來有增生療法、PRP新療法。但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因軟骨已全部磨損,關節腔中間沒有軟骨作為緩衝,骨頭直接碰撞,不但會疼痛發炎腫脹,且無法正常行走,這時就須考慮手術治療。孫弘諺說,手術主要以截骨手術及人工關節置換,建議年紀較大患者選一般性人工關節面,因為活動力不大,夠用就好;60歲、活動力強建議要選耐磨的;若更年輕患者,應先評估是否適合截骨術解決磨損問題,若真的不行,建議人工關節置換。
-
2021-04-16 該看哪科.婦產科
調查:已婚女7成2不想生子 晚婚憂成高齡產婦最大因素
台灣新生兒人數屢創新低,未來18歲以下人口將成為稀有族群,學者憂心台灣人口結構恐快速倒塌,盼政府應盡速想出對策;台灣社會調查所今公布「台閩地區婚育調查結果」,發現已婚女性有七成二不想生子,最主要的原因與「晚婚」導致的生理因素影響生育意願,達五成三最高;而已婚男性不想生的原因,則是無法負擔照顧小孩的費用最高:台灣社會調查所長楊志良說,低薪、高房價、晚婚、無人照顧都造就低生育率,其中晚婚最需要被重視,盼有關單位提出鼓勵婚育政策。楊志良表示,台灣目前的總生育率為0.9,等於一位育齡女性生不到一名孩子,台灣的生育率與結婚率習習相關,台灣平均初婚年齡從民國90年的27.4歲到108年已延後至32.1歲,高度不婚的狀況,將嚴重威脅台灣社會的健康,他笑說,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能再活久一點,恐不用一兵一卒就能直接攻略台灣。台灣社會調查所針對國內20歲到39歲做一電話問券調查,調查期間為3月27日到28日,完成有效訪談人數為1068人,其中已婚者為32.96%、未婚67.04%,男性已婚比例46.88%、女性已婚比例53.13%,但29歲以下結婚的比例僅在9.88%到15.77%之間,最集中在35歲到39歲族群,占59.09%。所有已婚者中育有小孩比率占77.56%,未生育占22.44%,其中育有一子占53.13%、育有二子占24.43%;育有一子者僅有12.83%願意再生育,育有二子者都表示不願再生第三胎,而男性願意再生二寶的比例高於女性。至於已婚但未生育的男女,54.43%沒有生子計畫,主要是女性沒有生子意願,多與晚婚,擔心高齡產婦的問題有關,男性不願生的因素與經濟有關,多表示自己沒有房,無法負擔孩子的照顧費用。楊志良表示,台灣長期討論低薪、高房價等,但是晚婚一直沒有被重視,甚至有關單位都沒有提出鼓勵結婚、生育的方式,現行推出的育兒津貼,每個月補助幾千元,不太可能撼動「不想生子」的這群民眾踏入生子圈。盼政府能儘速推出解方,鼓勵婚育。
-
2021-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缺乏運動者若染疫 重症及不治風險恐較高
根據一項涵蓋近5萬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研究,缺乏運動與較嚴重症狀和較高死亡風險息息相關。研究人員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報導中表示,在疫情流行前至少兩年運動不足的人染疫後比較可能會住院,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甚至不治死亡。研究發現,缺乏運動是染疫出現重症的危險因子,危險性僅低於年老和有器官移植史兩項因素。作者總結,事實上,與例如吸菸、肥胖或高血壓等其他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相比,「缺乏運動是所有結果中最強的危險因素」。與染疫重症患者最有關的既有因素是高齡、男性以及罹患糖尿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不過到目前為止,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還沒有包括在內。為了研究缺乏運動是否會增加出現重症、住院、進入加護病房(ICU)救治和不治的機率,研究人員比較2020年1月至10月間美國4萬8440名染疫成年人的這些結果。在考慮種族、年齡和基礎醫療條件造成的差異後,缺乏運動染疫病患住院的可能性是最積極運動患者的兩倍多。他們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救治的可能性也高出73%,因染疫而死亡的風險更高達2.5倍。
-
2021-04-13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是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 還是肌少症潛在危險群
肥胖代表身體正處於異常狀態中,絕不可輕忽我喜歡利用冰山的圖片來說明健康的狀態。冰山的體積大部分都在沉在海裡,露出海面的只是整體的一部分而已。這就像我們看到了高血壓這座冰山,但在這座冰山底下其實存在著遠大於露出部分數倍的體內異狀,而血壓上升只是其中顯露出來的部分而已。在海面下的一大部分,是人們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缺乏營養的飲食生活、狂吃使用添加物和防腐劑的加工食品、整天久坐不到戶外活動筋骨、沒有充足的睡眠來修復身體。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因的不斷積累,才會讓海面下的冰山持續擴大。血壓上升只是剛好露出海面,被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而其他人可能出現的是血糖值上升、膽固醇、中性脂肪值上升,或是骨頭脆化導致骨折等不同的狀況。冰山一角的症狀或許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形成海中冰山的原因,卻幾乎都和個人混亂的生活型態脫離不了關係。我們能看到的異常狀況,真的只是整體發生變異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中「肥胖」正是冰山露出水面,能被我們觀察到的部分。肥胖是身體健康出問題時會出現其中一種的症狀,指的是脂肪組織內部累積了超過需要的脂肪。尤其是當體內連接胃和大腸之間形成連續狀的大網(內臟脂肪),以及腸道周圍的腸繫膜、腹膜後側的後腹膜等處,累積了大量脂肪,就會面臨許多與健康有關的風險。脂肪會使身體缺氧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脂肪組織其實是體內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既是儲存脂肪的倉庫,還能分泌具有特殊作用蛋白質的脂肪細胞素(adipokine)。脂肪細胞素中含有能控制食慾、誘導血管、刺激能夠分泌胰島素的瘦蛋白(leptin),以及能夠提高胰島素的感受性,具有抑制發炎作用的脂聯素(adiponectin)。當脂肪細胞中的脂肪不斷囤積時,就會發生「缺氧」的狀況。這就好像我們擠進一節塞滿乘客的車廂,那種喘不過氣的感覺。一旦脂肪組織內發生缺氧的狀況,脂肪細胞素會持續分泌引起發炎的物質,造成血壓容易升高,並誘發血液裡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的數值上升。我希望大家要知道,脂肪囤積就是身體內重大的內分泌異常狀態。出現大肚腩,老後請看護女性的內臟脂肪較少,比較不容易有「啤酒肚」;男性大約在三十多歲以後會開始明顯有啤酒肚,也就是「小腹突出」,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內臟脂肪過多的情形。一旦有啤酒肚,同時還會伴隨腹直肌和腹斜肌兩種腹部肌肉的萎縮。因為肌肉萎縮,小腹當然也就跟著鬆垮。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情形就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也會使得步行和運動能力等身體機能日漸低下。為了延緩高齡者請看護照料的時間,只要出現肌少症的情況時就要特別注意。不過,這些問題並不是上了年紀之後才會出現,而是早在出現狀況的十多年前,就已經埋下伏筆了。因此,想要解決肌少症的問題,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肥胖者可以說是肌少症的潛在危險群,因為身體其實已經明顯出現肌力下降的情況。想斷食,就是現在!如果靠著大骨湯斷食,過著極端的斷醣生活,卻在斷食結束後又恢復到原來的飲食習慣,那麼一切努力就付諸流水了。因此,重要的是在斷食結束後,要採取什麼樣的飲食生活。實際上就算不是連續進行斷食,也可以改善激素異常的狀況。採取間歇性斷食法,就可以不用勉強自己,而能持續進行斷食。實行間歇性斷食法很簡單,就是單純把一天分成「吃東西的時間」和「不吃東西的時間」而已。在不吃東西的時間裡,拒絕一切醣類;在吃東西的時間裡,則是有節制地攝取醣類,或者也可以不做任何限制。一般來說,把吃東西的時間設定在八小時以內,就可以稱為間歇性斷食。這麼做會覺得自己每天多少都有在斷食的感覺。吃東西的八個小時想要設定在哪一個時段都沒有問題,例如: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或是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八點,可以自行選擇。越是縮短吃東西的時間(減少為六個小時、四個小時、二個小時),則越能提高改善激素異常的效果。若是兩個小時以下,基本上已經算是一日一食的狀態了。在不吃東西的時間裡,要記得確實補充水分,也可以飲用咖啡、茶或花草茶。在吃東西的時間裡,我們要有意識地攝取人體所需的養分,例如:蛋白質、脂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所以如果選擇吃便利商店裡的食物或加工食品的話,就無法攝取所需的營養,也會失去斷食所帶來的健康效果。因此,基本上是要在家裡吃自己準備的食物。因為有限制進食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在期間內確實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才行。※ 本文摘自《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作者:石黑成治 譯者:林巍翰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3/23《吃不胖的免疫力飲食法》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4-12 新聞.元氣新聞
躲過死劫餘悸猶存 紅鼻子醫師「撐竿跳」助病童
太魯閣列車出軌事件發生後,湧入各界善款與協助,其中,有一名11歲男童腿部骨折,送至花蓮門諾醫院,雖受到驚嚇、情緒些許低落,但經醫師與家長評估後,並未罹患創傷後症候群,除執行基本治療行為,更邀請紅鼻子醫生(小丑醫生)開立「微笑處方」,陪伴喜愛運動的男童玩「撐竿跳」,緩解男童生、心理的病痛及壓力,家長與醫療團隊也樂見此景,是兒童友善醫療的一大美事。何謂紅鼻子醫生(小丑醫生)?紅鼻子醫生是一群富有舞台經驗,且受過基本衛教、疾病認識、醫病倫理、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等專業訓練的演員,還要去醫院實習觀察,利用有趣的遊戲、音樂及肢體表演等,讓醫院裡的孩童、家屬、醫護團隊及高齡長者紓解緊張焦慮的情緒,藉由歡笑,緩解身體與心理上的病痛及壓力,過程中並不會干預醫療行為。紅鼻子關懷小丑協會秘書長陳慧潔表示,一名參加田徑隊的11歲男童在歷經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件後,腿部骨折,術後心情低落,碰巧協會的小丑醫師每個月都會去花蓮門諾醫院兒童病房服務,經院方與家長協調,小丑醫師特別至家庭病房,為病童開立「微笑處方」;得知病童喜愛運動,小丑醫師特別準備「撐竿跳」遊戲,降低男童身處醫院的緊張感及壓力,更有力量面對病痛。陳慧潔舉例,罹患癌症、罕見疾病或常生病住院的孩童常常覺得自己喪失「話語權」,生病後都要遵從醫護人員的指示,要按時吃藥、有時不可以外出或是不能吃某些食物,孩童即使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仍要「乖乖聽話」照做,這時,小丑醫師的陪伴能讓病童能做回自己,恢復信心。紅鼻子醫師是夥伴:給病童「話語權」不同於音樂、藝術治療,陳慧潔表示,小丑醫師不是治療師,而是以「夥伴」的角色,陪伴病童做他們想做的事、玩想玩的遊戲,有時候小朋友還會對小丑醫師說「你很吵,我不想跟你玩,你出去」,其實也讓病童重新找回話語權,即使不是直接治療身上的病痛,但每週、每月10到15分鐘的定期陪伴,能將病房打造成病童自己的異想世界。陳慧潔進一步說明,小丑醫師每次的表演會依據病童狀況量身打造,且與病童遊玩的遊戲項目眾多,有為了讓病童乖乖吃藥的吃藥遊戲,或是魔術秀、畫畫比賽,不只對病童有助益,甚至對家長、醫療團隊都有幫助。紅鼻子醫師友善醫療 對家長、醫療團隊也有助益陳慧潔表示,之前有病童已經失去意識,但家長請小丑醫師在拔掉呼吸器之前,再陪病童玩一會兒,「這對家長也是很大的安慰」;之前有3歲女童做脊椎注射,需要2至3名醫護人員壓著,但因為小丑醫師在亦旁協助轉移病童注意力,能舒緩病童情緒與疼痛感,增進治療品質,減輕醫護人員的照護負擔。
-
2021-04-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正常卻很喘 主動脈瓣膜狹窄不到1公分
按時服用高血壓藥,血壓控制穩定,怎麼會喘到不行又胸悶?小心主動脈瓣膜狹窄,如果輕忽沒治療,容易進展為重度狹窄,有猝死的風險。一名85歲老太太,有高血壓長達20年,經規律用藥後血壓逐漸正常,近半年來常常走一下就喘吁吁,甚至胸悶、呼吸困難,以為是正常老化,直到突然昏倒送醫,才發現心臟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程度已剩不到一公分,檢查確診為「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再不處理恐引發狹心症、心臟衰竭,甚至有猝死可能。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副主任黃啟宏表示,主動脈瓣膜由3個瓣葉所組成,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主動脈瓣膜狹窄,除了天生結構異常外,會隨年齡增長鈣化進而狹窄,心臟能輸出的血液就愈來愈少,許多症狀也伴隨而來。一般來說,70歲後就要注意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老化問題,80歲之後的發生率約3%至5%。黃啟宏指出,有三高問題的老年人,可能會加速主動脈瓣膜狹窄惡化。多數病人在輕度狹窄時並沒有異狀,隨著狹窄愈來愈厲害,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頭昏、暈厥、心絞痛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根據國際標準,這位老太太主動脈瓣膜狹窄程度剩不到1公分,已經屬於重度狹窄。黃啟宏表示,她的血壓曾高達160至170mmHg,規律用藥穩定控制,未料,近半年來走路不到50公尺很喘,這就不大對勁,「昏倒」即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嚴重的警訊,一旦錯過治療時間,會大幅縮短餘命,甚至猝死。老太太接受免開心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手術順利,一周後即出院,術後不適症狀明顯改善,並可外出輕鬆步行200至300公尺。黃啟宏說,TAVI適合高風險患者,例如高齡、合併症多,接受手術的風險太高。但對於身體狀況較好的年輕人來說,手術還是最完整的治療方法。
-
2021-04-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別以為帕金森氏症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張先生40歲時毫無預警出現手抖、走路拖行等動作,一開始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後來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透過藥物控制十餘年,但漸漸出現抗藥性,變得容易跌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認為張先生可以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協助,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高齡社會,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好發於55歲以上,但不代表沒有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患者,他曾收治年僅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年輕型患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能找到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張先生說自己已50多歲,10多年前走路突然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一度走一走就僵硬,「定格」在路邊,完全無法行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50%到60%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宛如拿破崙。葉篤學表示,多數帕金森氏病病人為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出現臨床症狀;約10%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台灣最常見的基因異常為PRKN、PINK1和GBA,偶有ATP13A2、PLA2G6,而LRRK2(G2385R及R1628P)為危險因子。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初期與中期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因屬於進行性疾病,部分病人會出現藥物併發症,特別是藥效衰退,出現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此時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北醫附醫由神經內外科組成治療團隊,迄今完成4例深部腦刺激術,健保署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陳淑美提醒,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病的病人都適合接受外科手術,通常發病7到12年後,因出現藥效衰退,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輔以外科手術;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例如確認對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或不適合手術的情形等,手術於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症狀。
-
2021-04-07 癌症.淋巴癌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昨日外電報導,日本電視劇《阿信》編劇橋田壽賀子,4日因急性淋巴癌過世,享耆壽95歲。醫師提醒,如果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無痛感的不明腫塊,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疲累等徵狀,應至血液腫瘤科就診檢查。據了解,橋田壽賀子今年2月下旬,因急性淋巴腫瘤在東京住院治療,3月轉院至老家附近的靜岡熱海市醫院,於4月3日返家休養,4日不敵病魔逝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推測,橋田壽賀子應該是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此癌細胞生長迅速,再加上患者已達90歲高齡,免疫力較差,治療方式有限,才會病程不到2個月就過世。賴基銘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幾乎無法治癒,再加上橋田壽賀子已屆90歲高齡,因擔心身體難以負荷或是復原狀況不佳等,「基本上不太敢進行化學治療」,可能的病情發展有二。其一,橋田壽賀子身體狀況不佳,無法用藥,只能多加休息,其二,橋田壽賀子可以用藥,但可能不慎破壞骨髓,引發敗血症,最後導致死亡。賴基銘表示,醫學上目前仍不太清楚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但年紀愈大免疫力愈差,罹患風險會更高,臨床觀察發現,原子彈的放射線確實有增加淋巴瘤患者人數的跡象。淋巴瘤有不同種類、期別,賴基銘表示,其中早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8成,晚期治癒率極低,賴舉例,約在20年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現罹患淋巴癌,經化學治療後,已成功康復。賴基銘建議,若民眾發現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無痛感的不明腫塊,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疲累等徵狀,應及早至血液腫瘤科就診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
2021-04-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 研究顯示,肌少症可能影響口咽喉部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 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正常進食,但小心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 吞嚥障礙症狀之一是喝水變慢,幾乎需要一般人雙倍時間70歲的張太太,自從丈夫過世之後就食不下嚥、幾乎足不出戶,一整年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最近她發現自己瓶蓋扭不開,爬一層樓梯就相當費力,連喝水也出狀況,頻頻嗆到。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近年逐漸獲得重視。許多醫師在診間發現疑似病人,便督促其進行肌力訓練,以改善生活品質。肌少症一般透過行走速度或握力下降來診斷,其實也可能與吞嚥障礙有關。輕則變瘦 重則嗆咳釀肺炎吞嚥障礙代表病人平常經口進食發生困難,導致對用餐、飲水產生畏懼,輕則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重則嗆咳後發生肺炎、高燒濃痰,甚至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正常人能順利吞嚥,仰賴中樞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咽喉部的肌肉群,讓口咽喉部肌肉各司其職,將食團嚼碎、混合口水,運送至食道而非氣管。以前,醫師認為肌少症主要影響軀幹跟四肢肌肉,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肌少症也可能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而肌少症對吞嚥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惡化到足以影響生活品質之前,其實就可以看出端倪。代償現象 吞嚥障礙的前兆最近台大吞嚥團隊發表研究,針對吞嚥功能正常的老人,分為肌少症和沒有肌少症兩組,測量其吞嚥功能。結果發現,有肌少症的老人即使測驗當下進食無障礙,但吞嚥功能已有負面變化,雖然舌頭的力量沒有改變,但口咽喉部肌肉必須更用力、吞嚥評估量表分數降低,最明顯的是喝水速度變慢,一般人喝水100cc平均約6秒鐘,但是肌少症患者幾乎需要雙倍時間,我們稱為代償現象。口咽喉部肌肉力量減弱,但靠著代償現象,肌少症老人得以暫時維持正常進食。若置之不理,就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吞嚥障礙。進食減量 規律運動增肌力建議提早處理,避免惡化。首先,攝取足夠蛋白質,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包括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抬屁股等,預防肌少症。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減少每口進食的量,或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嗆咳。同時開始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將一顆直徑大約10公分,幼兒遊戲用的軟橡皮球夾在下巴與前胸之間,然後收下巴,試圖去夾緊軟橡皮球。建議每天訓練,一次夾10秒,休息10秒後再重複,如此三次。
-
2021-04-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1名82歲的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平時都有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前(2019)年中風後,左側肢體乏力,目前持續復健中,生活起居大部分可以自理。兩個禮拜前,阿嬤因為左側腰部長疼痛性的疹子,被醫師診斷帶狀皰疹,即俗稱的皮蛇。但自從疹子長出來後,阿嬤因為疹子疼痛,晚上都睡不好,且胃口也變差。漸漸的,阿嬤精神越來越差,晚上常常睡不著,白天卻又很嗜睡,開始有點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認不得人。起初家人不以為意,某天早上,外勞發現阿嬤尿失禁躺在床上,叫不醒,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最後被確診為譫妄症。精神越來越差被診斷譫妄症 安眠藥竟是致病因子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後,急診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殿和詳細地評估病人,給病人抽血、驗尿、做頭部電腦斷層,病人因為食慾不佳造成嚴重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且有尿道感染而造成失禁,頭部電腦斷層排除腦出血或大範圍中風。因此,陳醫師判斷阿嬤的精神狀況的改變,是因為有譫妄症的發生。確診譫妄症後,醫師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將病人收治住院治療。在急診觀察室待床期間,藥師檢視病人的藥物,發現因為阿嬤最近晚上睡眠不好,因此服用了安眠藥,亦是引發譫妄症的原因之一。護理師衛教家屬及看護,詳細地解說譫妄症發生的原因,並告訴他們,多給阿嬤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及營養,小心上下床避免跌倒等。入住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後,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接續急診的治療,繼續投以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抗病毒藥物及適當的止痛來改善帶狀皰疹帶來的不適。並按照藥師的建議,把容易造成譫妄症的安眠藥剔除,同時會診營養師,針對每日的飲食給予建議及調整,會診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每天替阿嬤做肌力的運動,及早復健避免功能衰退,最後,出院前蔡主任替阿嬤安排居家訪視,免去行動不便的阿嬤回來醫院就診。在經過醫療中心團隊的整合治療和家屬、看護的悉心照護之下,阿嬤的譫妄症得已改善,也沒有因為得病而失去原有機能,精神狀況也恢復如初。高齡長者是譫妄症高危險族群 未處理得當恐留後遺症陳殿和說明,譫妄症是指注意力及急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其病程特徵為急性發作且時好時壞,並具有暫時性及可恢復性。臨床上,常常碰到高齡病人突然精神混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失去定向感,如:認不得人、失去時間概念、不知身處何方,這很可能疑似為譫妄症發生!而譫妄症是1種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但在臨床上常被忽略。無論任何場所(住院、急診、機構或居家)的高齡病人,均可能發生譫妄症,嚴重時可造成生命危險。譫妄症的發生都是急性發作,但沒有處理得當亦能變成慢性的,甚至是造成永久的後遺症。譫妄症容易被忽略 病人照護啟用跨團隊照護模式陳殿和指出,高齡病人往往都有多重的慢性病,加上突發性的急性病作為誘發因子,就會造成譫妄症發生。急診醫師必須先治療這些引起譫妄症的急性病,並要致力於找出譫妄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潛在不適當潛在用藥、疼痛問題、脫水、營養不足、睡眠障礙等。因此,照顧譫妄症的病人是跨團隊的照護模式。陳殿和強調,譫妄症是1個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不單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夠,往往醫療人員也輕忽這個疾病,甚至低估它的發生率。因此醫療人員在臨床上照顧高齡病人時應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早期診斷譫妄症,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另外,還有很重要的1環是病人的家屬,在急診等床期間,護理師會給家屬詳細的衛教,讓家屬理解譫妄症的發病原因及治療的方向,協助病人如廁、協助肌力的復健、適當的提示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陪伴與照顧,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久住加護病房小心「譫妄症」上身! 醫曝原因及警訊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鍛鍊退休力/活得太久、需要長照 預防2個狀況題保單這樣買
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創歷年新高。長壽最擔心的兩件事分別為「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及「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可透過適當的保險規畫來做退休保障。狀況1:長期臥床乏人照顧首先是「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全球人壽表示,考慮到未來老年生活如果需要有人照顧起居時,需要多少費用,退休後不能像年輕時一樣,錢不夠了再賺就有,所以一定要提早精打細算。建議可選擇75歲起住院日額保障加倍,且提供高齡實支實付限額保障的終身醫療險,此外也可以附加失能扶助險,或是規畫長照險,預備需要長期照護的支出。● 失能扶助險:最好選分期給付10年以上的保單針對失能扶助險,富邦人壽表示,只要被保險人因意外或疾病,符合失能等級表1至6級認定,即按月給付失能生活扶助保險金,用來給付長期照顧所需的定期花費。每月給付分期金的多寡,可依個人需要的照顧條件來估算,例如申請外籍看護工,一個月基本花費至少2.1萬元,以此推算基本月給付金額至少2萬元以上;若是想入住專業的養護中心,金額就需再增加。另考量失能失智者的照顧時間平均7.3年,最好選擇分期給付時間10年以上的保單,避免因高齡長壽、保險給付突然中斷的情況。● 長期照顧險:有壽險保障與無壽險保障兩類至於長期照顧險,新光人壽表示,長照險大部分分為有壽險保障的主約,與無壽險保障的主約兩種。有壽險保障的主約,當被保險人發生失智或失能狀態時,可用每月給付的保險金支付看護費用,同時也有一筆身故保險金,為人生最後一哩路做準備;而無壽險保障的主約,相對有壽險保障的主約來說,保費較親民,民眾可視自身需求投保。狀況2: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接著考量「活得太久,退休金不夠用」的風險。全球人壽表示,退休的基本生活就是要預估維持生活水平的費用,享樂生活就要計算那些未完成的夢想,還需要多少錢去完成。許多人打拚一輩子,卻發現身邊的錢都沒留住,沒時間投資理財,或是基金股票沒什麼獲利,或錢借家人一去不復返。可提早運用保險的功能加以規劃,若以退休後所得替代率約七成為資產目標,建議以規畫資產累積型的保單來完成。● 年輕族群:可選擇投資型保單如果是年輕族群,因為收入有限,可選擇投資型保單,比如變額萬能壽險,用小錢就可以做好保障,進一步還可累積財富。繳費方式可選擇負擔較輕的定期繳或彈性繳,在標的選擇上可依照對於投資市場的掌握度以自主選擇投資標的或是交由專家協助挑選標的。● 熟齡單身族群:可選擇利變終身壽險如果是熟齡單身族群,因距離退休年限愈來愈近,重點在於打造穩定的退休金流,可選擇利變終身壽險,具備壽險保障及累積保單價值的特色,且透過商品本身的宣告利率機制,有機會再享增值回饋分享金,進而增加保額或加速保單價值的累積。同時因為商品有多種的繳費年期及分期繳費方式,可以按照預定的退休目標、依照自身需求及繳費能力,選擇適合的繳費年期及繳費方式。若本身壽險已足夠,也可採用變額年金險。富邦人壽表示,變額年金險有些是專家代操,當每月提解基準日帳戶淨值位於特定區間時,保單即每月提供現金提解,創造穩定現金流,作為熟齡族的退休生活費。調查分析62%有醫療險 僅19.6%有長照險醫療保險準備方面,完全沒有保險者達26.9%,有壽險型儲蓄險45.2%,養老儲蓄壽險有15.9%,年金保險有11%,62%有健康醫療壽險,有長期看護失能險和失能殘扶險比率只有19.6%。醫療保險持有行為隨年齡變化,30~49歲民眾,持有健康醫療、壽險型儲蓄險、長照及失能殘扶險比率相對較其他年齡層高。女性醫療保險準備優於男性,女性在各項保險種類持有比率均高於男性,在未來退休保險方面財務保障較佳。對退休準備來說,年金、醫療和長照險是三大支柱,但有醫療險的比率遠大於另兩個。年金保險是為了長壽風險,讓你「不用擔心自己活一百歲」,因為活得愈久,領得愈多;長照險則是避免失能而落入貧窮或無人照顧。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4-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鍛鍊退休力/退休財務規畫 先問自己要不要再工作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去年底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填寫人數近三萬人。高齡社會,以工作和年齡為界線的退休觀念受到挑戰;面對比想像中長的人生下半場,退休更要及早準備。「退休準備指標」是聯合報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提醒大家超前部署百歲人生。在專家及典通公司的協助下,經一年籌畫與執行,多次專家會議及討論修正,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個核心能力,發展出20個子題,提供自我檢視。元氣周報將為您分析「退休準備指標」的題目設計及計分方式,說明攸關人生安老的基本KPI如何訂定。本期以「財務準備」為主題,未來將繼續說明社會心靈退休力,敬請期待。財務指標設計╱專家的話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 隨著平均壽命延長,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白皮書指出,退休金可能在退休的頭10年就用完;在國內,勞保可能面臨破產危機,年金改革迫在眉睫,未來社會保險年金給付所得替代率占比將持續下降,退休財務準備更形重要。不同世代對退休的心境不同,準備重點也不相同,但有三大通則:首先應該建立退休準備的基礎知識,例如理想的退休老本計算、勞退、勞保、年金各是什麼?第二個觀念是退休準備金專款專用,不被其他用途花費吞蝕退休本;第三則是評估購買適合的保險。在「退休準備指標」中,先以「退休後有沒有打算繼續工作」破題,提醒因應高齡社會,延後退休和終身工作已成為人生選項之一;財務準備列出對社會保險、理財工具和退休後生活所需經費等認知,並考量老後醫療需求與長壽風險,提醒保險規畫也要超前部署。檢測你的退休準備分數「退休準備指標」,其實也是人生準備指標,在浮光掠影的忙碌人生中,或可稍停,為自己想一想,接下來,要怎麼過生活。這個評量不是考試,而是一次自我審視,邀請你,每年都跟著聯合報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的退休指標。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嘉義醫院黃元德 衝武漢接回台胞 抗疫用心不輸人
去年疫情初始,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搭包機赴武漢接回同袍,一句「你們終於來了」,讓他感動承諾「再一次還是會去武漢接機」。他始終充滿熱血,嘉醫是雲嘉地區主要公立醫院,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但他努力帶領嘉醫完成「公醫使命」。「你們院長好可愛喔!」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受訪當天,為了找一分資料進入院史館,剛好遇到院外某機構來賓到訪,滿頭白髮的他開心地打招呼、揮揮手,熱情的笑容感染了到訪者。坐不住的院長 四處傳遞笑容57歲的黃元德行醫滿30年,擔任嘉義醫院院長3年,個性開朗的他,直言坐不住,開會強調講重點,除了文字畫面計畫,更重視如何實踐,因個性外向、習慣走動式管理,院內員工常見到他穿梭各部門、診間處理公務的身影,並以笑容為同仁加油打氣。由於母親是護理師,黃元德從小就在醫院出入,對醫療環境不陌生,喜歡與患者互動。實習時發現外科患者都是愁容、痛苦,因此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行醫。滿頭銀髮的他幽默地拉起前額頭髮說,年輕時白了一撮,原以為可當「怪醫黑傑克」,沒想到白得太快「先老起來放」。選擇婦產科行醫 見證少子化黃元德回憶過往,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時,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那時候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完就去睡,等護理師醒叫他再去接生,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5年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過去最忙時,他曾經一晚接生10多名嬰兒,年年都要接生元旦寶寶,今年卻「破功」、沒有元旦寶寶可接生,也是國內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見證者。心懷公醫使命 帶嘉醫拚轉型黃元德表示,許多人因為傳統刻板印象,不太重視嘉義醫院,直到去年疫情爆發,台灣防疫動員,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衝第一線,他更代表國家到武漢接回台灣同胞,雖然辛苦、有染疫風險,卻是他當醫師擁有的最大成就感,也讓許多人看見嘉義醫院同仁的努力與付出。嘉義醫院是雲嘉地區主要的公立醫院,黃元德指出,醫院的養護機構內住民不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常也是失能程度最嚴重的高齡者,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嘉義醫院是這波疫情中,全國最用心團隊。」黃元德說明,院內針對疫情提供養護機構正確的防疫觀念、訪客管理及門禁管制措施,做好分倉分流、環境清消、積極防護,教育訓練中明確宣導通報及送醫原則,確保社區疫情爆發前完成整備,保全養護機構運作。近年黃元德帶著同仁通過一次次評鑑,完成「公醫使命」,去年度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看著嘉義醫院持續成長、茁壯,他知道還有許多轉型、社會責任實踐,都等著他和嘉醫人共同努力、實現。黃元德小檔案現職:部立嘉義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全面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尊重生命,落實弱勢民眾的照護。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4-01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肚子痛怎辦?當心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同時也是胃腸肝膽科教授的李偉強醫師表示,半夜肚子痛原因很多,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肚子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及任何年紀的人,半夜腹痛最常見的有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三大類,以下為李偉強醫師解析半夜腹痛的可能原因:第一、急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 VS. 感染性腸胃炎1、非感染性腸胃炎:非細菌或是病毒感染造成腸胃發炎像是傷胃藥物(止痛藥、抗生素、阿斯匹靈等)、食物毒素、暴飲暴食、口味太重、飲食不習慣(如出國旅行、異國美食)、飲酒過量、食物過敏(牛奶過敏、個人特殊調質)等都會引起非感染性腸胃炎。2、感染性腸胃炎:病毒性 VS. 細菌性(1)病毒性腸胃炎:像是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性腸胃炎一年四季發生於世界各地,且每種病毒有其好發的季節性,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較流行於11月至3月寒冷的月份,多以腸胃腹瀉、發燒、發冷、嘔吐及全身虛弱表現,而腺病毒不限冬天,一年四季皆可發生。輪狀病毒最常造成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不限任何年齡層,病毒性腸胃炎一般休息2-3天即可康復,有時需要一些支持性的治療。(2)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性腸胃炎以夏季居多,最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與食物沒有保存好有關,常以肚子痛、上吐下瀉、發燒、甚至有血便表現,細菌性感染較嚴重,恢復時間需要一週以上。另需注意高齡長者經常因吐瀉造成脫水,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少量多餐及清淡飲食,有嚴重的症狀時需送醫治療。第二、 消化性潰瘍 :空腹時腹痛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其它像是胃潰瘍、十二指腸炎、急性胃炎也有可能,都是以上腹部中央疼痛為主1、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空腹時胃酸太多,容易有胃鼓脹、悶痛、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或是痛醒,嚴重會有黑便與吐血,病人必須手壓在胃部或者需吃食物中和胃酸,症狀會暫時緩和,但常反反覆覆,只要胃一空就不舒服,大約有半數病人有在半夜痛醒的經驗。2、胃潰瘍不同於十二指腸潰瘍需要進食緩解不舒服,胃潰瘍進食後反而容易更不舒服,常發生於飯後一小時內,因為食物刺激到破損的粘膜。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的元兇,不論空腹或進食以後,若有反覆發作、半夜上腹部不舒服,應儘速尋求腸胃科醫師治療,必要時接受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證實有幽門螺旋桿菌,也建議立即治療,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率。日常預防偏向清淡飲食,避免藥物刺激,飲酒過量等損傷。第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常與肚子痛合併胸悶一起發生。1. 常合併半夜胸悶、打嗝、噁心、喉嚨痛或是咳嗽,無法躺下來,坐起來會好一些。2. 多半有病史且反覆發作3. 常是晚餐太飽或是睡前吃宵夜不同於前述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因為食道位置較高,病人合併胸口悶痛不舒服,甚至必需坐著才能入睡。老年人常見胸口不舒服,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半夜急送醫,最後診斷發現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第四、上腹痛其它可能因素:1. 急性胃炎(範圍常為胃部,多以噁心、嘔吐、胃脹表現,但不常拉肚子)2.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常見於晚餐吃太多,食物消化不全刺激胃部脹痛)3. 胃癌4. 膽結石、總膽管結石或是膽囊炎(偏右上腹部且有時會轉移到右後肩痛)5. 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急症
-
2021-04-01 新聞.元氣新聞
振興醫院證實 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91歲在院內辭世
考試院前院長許水德以91歲高齡逝世。振興醫院證實,許水德下午在院內過世。許水德友人透露,許水德因肺炎住院,在振興醫院加護病房住了3個月,反覆感染。許水德公職生涯長達50年,退休後仍盡量維持生活規律,早上還會視身體狀況走個3、4千步,再到義務服務的基金會「上班」,每個月也跟球友打高爾夫球。他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2020年10月1日,當時氣色不錯,但其實88歲時,曾因嚴重腸阻塞住醫差點回天乏術,在加護病房裡整整昏迷三星期,奇蹟似康復後的他,也讓大病痊癒的他,對人生的擁有更加感恩。
-
2021-03-31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免費預約登記 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
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2021全球首發輔具大展 立即登錄抽iPad八代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伴隨人口高齡化趨勢,輔助設備與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日漸提升,台灣輔具產業發展近二十年,在國內致力於輔助科技開發、建構全面性的社區照護服務,國外出口透過長期耕耘,讓行動輔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台灣隱藏冠軍產業。近年來,輔具產業結合國內ICT及科技產業資源優勢,研發智能型輔具技術、提升高科技居家照護系統,加上專業復建復能人才養成,期望透過跨域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將台灣打造成世界輔具智能研發新樞紐。由國家級輔具中心「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集結政府與民間企業支持,打造屬於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鏈的指標性展會平台-「ATLife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5月6日-5月9日於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盛大展出,今年將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的最新設備與智慧科技,讓世界看見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堅強實力。2020年疫情重創全球,但ATLife突破重圍創下嶄新里程碑,展期4天逾12萬3千人次共同參與,顯示出民眾對於輔具的重視及龐大的市場潛在商機。今年ATLife 2021將會延續去年熱度,並以主軸「智慧樂齡 照護創新」涵蓋實體、線上展覽及系列活動,廣受好評的論壇研討會以輔具運用與長期照護為核心主題,促進專家、業者及民眾間跨域交流,開啟智慧照護無限可能性。奠定ATLife展會地位的三大特點,全球首創發行「樂齡與長照12大哉問」,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貼近民眾需求,精準解決長期照護問題。而展場首見「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模式,專業技術人員友善協助及諮詢,讓需求者盡情享受輔具體驗。特色主題館及重點專區完整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樂齡新趨勢的分享,讓民眾一展解決日常生活大小問題。民眾現在可免費預約登記參觀,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好禮iPad第八代。 👉🏻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聯合報執董項國寧:從守望到照護
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舉辦「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聯合報斜槓跨域,馬拉松式舉辦連續兩天的癌症直播論壇,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在開幕致詞時指出,媒體具守望國家社會的責任,聯合報由成立健康事業部開始,從新聞守望,進一步跨入協同照護,照顧大家的健康和回應高齡社會需求。項國寧說,聯合報舉辦了多場癌症相關專家會議,為解決癌友們的醫療問題略盡棉薄之力。今年癌症論壇共邀請廿二位癌症領域重磅權威,持續推進癌症相關的基因檢測、健康大數據、標靶、免疫治療等,還有如何預防感染型的癌症,以及與癌共存的好生活。今年也是聯合報70年,項國寧說,聯合報如履薄冰,堅持媒體守望社會功能,在訊息爆炸的年代,新聞要做得有品質又有意義,是聯合報系堅守的信念。
-
2021-03-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新冠疫苗二期臨床收案完成 人數超標逾四千人
高端疫苗(6547)與試驗醫院今(30)日召開新冠肺炎疫苗二期收案完成說明會,達成三個月內完成所有受試者第一劑施打的目標。高端的候選疫苗MVC-COV1901技轉自美國國衛院(NIH)的基因重組S-2P棘蛋白技術,於去年12月30日開始收案。這項為了申請台灣緊急使用授權(EUA)的二期臨床試驗,原本預計招募3,700名受試者,最後超過4,000名受試者參與。召集總主持人林奏延醫師表示,這項台灣史上規模最大、執行時程壓力最趕的臨床試驗,是靠著11間醫院組成的優秀臨床試驗執行團隊,包含11位試驗主持人、99位協同試驗主持人、及100位以上的臨床研究護理師,不眠不休,為了台灣奮力拚出來的結果。一、二期臨床試驗都參與在其中的謝思民醫師說,臨床試驗執行的三大關鍵是靠著試驗委託者(Sponsor)、受託研究機構(CRO)、及臨床試驗執行單位(Clinical Site)共同努力,缺一不可。這次的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有別於過去,試驗主持人每周固定舉行視訊會議,更新收案進度、商討受試者招募策略、與臨床試驗執行時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式。加上由於此次特別要求65歲以上高齡族群受試者需收納超過700人,對執行單位來說更是困難重重,身為執行總主持人的謝思民團隊一肩扛起最艱難的老年人收案任務,積極電訪、聯繫、說明,最後圓滿達成目標。在二期臨床試驗的執行過程中,許多醫院都傳出主動積極的故事。部立桃園醫院在經歷過院內群聚感染、醫院清空之後,恢復正常營運後隨即啟動臨床試驗收案,還由院長率先加入臨床試驗;高醫附醫的臨床研究護理師在春節期間仍然持續電訪招募受試者;北醫則是學校和醫院兩大事業體的管理團隊都積極參與,使北醫成為收案數量最高的試驗中心。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表示,感謝加入高端二期臨床試驗的4,000多位台灣民眾,願意相信高端、支持國產疫苗開發、並願意配合多次回診,為國產疫苗累積重要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數據。未來高端將繼續追蹤並完成後續的臨床試驗,配合衛福部、食藥署與疾管署對於疫苗的要求,全力滿足取得緊急授權許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