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骨質疏鬆
共找到
738
筆 文章
-
-
2020-05-01 科別.腦部.神經
婦患腦下垂體腫瘤 微創腦內視鏡手術不必開腦
一名60歲婦人最近為莫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問題困擾,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腦下垂體腫瘤。因擔心術前需要剃光頭、留下長傷疤,婦人一度抗拒治療;所幸後來透過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治療,不僅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婦人才接受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鄭宇凱表示,絕大多數腦下垂體腫瘤屬於良性,但可能使身體賀爾蒙失調,出現不正常分泌乳汁、月經週期不正常、肥胖、月亮臉、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巨人症等。若腫瘤超過1公分,則會壓迫視神經,臨床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情形,婦人便符合上述症狀。他說,當一提到開腦手術,許多患者常誤以為需要剃光頭「打開頭骨」,還會在頭皮上留下很長的傷疤,且住院時間長。此外,術後可能因頭骨生長不佳,造成頭骨缺損及頭皮凹陷等,因此有些病患及家屬,往往因畏懼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而延誤病情。但隨著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以往應用在其他器官檢查,或治療的內視鏡,也被運用在腦部手術當中,而內視鏡與傳統顯微鏡的差異,在於其管徑極細,一般不大於5毫米,處理腦深部病灶時,可將鏡頭直接伸到病灶前方一公分左右位置,相對更為精準。不過腦內視鏡產生的是2D影像,與傳統顯微鏡3D影像不同,故需要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執行手術。鄭宇凱指出,目前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最常運用於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腦下垂體位於頭顱底正中央,兩側視神經交會處下的構造,大小約1立方公分,若以傳統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需要小心避開10到20公分左右的腦部神經血管,才能到達病灶處。若改以內視鏡手術進行,則由鼻孔進入,內部鼻黏膜只需切開約2公分傷口,即可將內視鏡及手術器械放到理想位置,不僅視野寬廣、影像清晰、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鄭宇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腦下垂體腫瘤相關症狀,千萬不可輕忽,仍應赴醫接受詳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
2020-04-29 科別.骨科.復健
不小心跌倒 竟粉碎性骨折
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位就有一位因骨鬆而骨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蕭龐軒表示,骨質疏鬆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化現象,輕忽治療,一旦跌倒或受外力撞擊,易導致骨折,嚴重失能影響生活品質,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堪稱健康的沉默殺手。噬骨細胞超過造骨細胞蕭龐軒說,一位不到60歲的女性,跌倒後粉碎性骨折,透過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診斷,骨密度檢測是-4,病患的骨質相當差,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接受建議使用骨鬆藥物治療後, 因而避免骨鬆繼續惡化。骨鬆症是一種隨年紀增長而退化的疾病,正常人身體的骨骼內有「噬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兩種細胞,噬骨細胞負責「吃掉」老舊骨頭,而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骨頭。人在20至30歲,骨密度達到一生顛峰,但50歲以後,人體受到激素分泌下降影響,導致噬骨細胞活性增強,超過造骨細胞,當骨質流失的速度高於骨質製造時,骨密度便會下降,因此「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骨鬆學會建議,50歲後若發生骨折、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貼壁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離小於1指幅寬或2公分,使用類固醇藥物,則為骨鬆高危險群。可評估10年內骨折機率目前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標準,骨密度通常以T值標準差為代表,T值是與年輕成人平均值相較的標準差。若骨密度T值介於-1至-2.5屬於骨質缺少者;骨密度T值小於-2.5則為骨質疏鬆。除了檢測骨鬆,蕭龐軒建議,再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兩者綜合評估後,若主要骨折風險高於20%、髖骨骨折風險高於3%,應積極用藥治療。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開發,民眾可自行上網評估10年內骨折的機率,運算出10年內髖骨骨折機率以及10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平日補充鈣質、維生素D骨鬆藥物有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藥物使用方式分成口服及針劑型,若病患對於口服藥物順從性較低,可選擇針劑型骨鬆藥物。蕭龐軒說,近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害怕就醫,但現在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若骨折可能造成患者無法自主生活,同時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持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防止治療中斷,請一定要經醫師謹慎評估再用藥,才能維持良好骨質。用藥之餘,平日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多攝取例如牛奶、豆製品和小魚干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雙管齊下,讓骨鬆藥物發揮成效,同時搭配負重運動如慢跑等,可減緩骨鬆惡化。檢測骨密度 及早用藥蕭龐軒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國內政策長期宣導三高疾病的重要性,反而忽略骨鬆的危險性,建議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合併體重過輕、服用類固醇藥物、有骨鬆家族史或抽菸、飲酒等危險因子者,立即接受骨密度檢測,及早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避免發生骨折。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4-28 橘世代.健康橘
別怕更年期!每天好好吃,「食療」身心靈不適
婦女在更年期面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且身心狀況相互影響,一些食物的營養素有助於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這段時期的飲食該如何調配,值得婦女朋友參考。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詹淑雲指出,更年期是生命發展必經的歷程,發生於45到54歲這段期間,這時期由於體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部分婦女會產生生理及情緒變化等不適。由於卵巢逐漸停止製造女性荷爾蒙,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直到不再有月經的停經現象,這段生殖機能逐漸降低到完全喪失的停經前後過渡期,就是所謂的更年期。更年期在生理上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高血壓、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骨骼痠痛、失眠;而在心理上則是易引起情緒不穩等問題。對於更年期有幫助的營養素,就屬大豆異黃酮 (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相較化學合成的雌激素,更能夠長期安心食用,且對熱潮紅、陰道乾澀、血脂異常等更年期綜合症狀都能明顯改善。建議更年期女性每天服用40mg的大豆異黃酮,症狀較嚴重者可攝取至80mg。黃豆蛋白中含有大豆異黃酮,與女性賀爾蒙(Estrogens)相似之物質,具有與女性賀爾蒙類似的作用,且適量食用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乾、豆漿),不僅可補充蛋白質和大豆異黃酮素,還能減輕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女性停經後由於雌激素的減少,噬骨細胞活動力增加,相對的造骨細胞則數量減少,易造成骨質流失。但可經由以下幾點,以食補的方式來預防骨質疏鬆:1.建議每天喝2杯鮮奶(1cc鮮奶相當於1mg的鈣)。2.多攝取含鈣質的食物,如黑芝麻、山粉圓、帶骨小魚、蝦乾、 黃豆製品、乳酪、黑木耳、海帶、芥藍、紅莧菜、蓮子、杏仁、深綠色蔬菜等。3.飯後可搭配柑橘類水果,水果中維生素C可以幫助鈣質吸收。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因此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其實只要重新調整生活步調及心理上的調適,就可以健康愉快的迎接人生新旅程。【更多你不知道的「更年期」大小事↘↘↘】。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5 科別.婦科
婦女早發性更年期,60歲後得”這種病”的機率高3倍
一般女性的更年期大多在50歲後,最新刊登於《人類生殖期刊》中的研究提醒,若女性有早發性更年期,必須當心在60歲後罹患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各種健康風險都會增加。 這項研究是取自澳洲的全國健康調查,分析超過5100位婦女在1996年至2016年間的健康資訊。研究中,婦女每3年回報是否診斷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關節炎、骨質疏鬆、哮喘、憂鬱症、焦慮症或乳癌等11項健康問題,經20年追蹤,在2.3%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婦女中,有逾半數女性罹患多重慢性病,是50至51歲進入更年期婦女的2倍;而到了60歲以後,罹患機率更高達3倍。【專家意見】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任醫師黃貴帥表示,臨床顯示,早發性更年期的女性發生各種慢性病的機率較一般女性高,所以婦產科都認為應該要進行治療。他表示,目前國內女性更年期平均在53歲左右,而臨床上認為,如果45歲前停經就屬於早發性停經,如果45歲前月經就不來,一定要查明原因,並且需要進行治療,否則包括皮膚老化、骨鬆症、心臟病等都會惡化。 早發性停經在追查原因的同時,黃貴帥解釋,通常會給予21天型的低劑量荷爾蒙治療,在停止用藥的7天內,會促使子宮內膜剝落,模擬女性月經來潮的狀態,一般進行3至6個月的調理再評估,如果女性的月經沒有再來潮,經檢查婦女如果沒有乳癌等風險的危機,一般都會進行荷爾蒙補充療法,直到標準停經的年齡後再停止用藥。 除了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黃貴帥也建議,早發性停經的女性平常要多吃大豆異黃酮,也要多運動、飲食要均衡,預防情緒問題也可合併中醫治療,臨床顯示中藥加味逍遙散的治療效果也很好。出自《人類生殖期刊》延伸閱讀: 更年期提早報到4大關鍵 更年期少吃卻還是胖? 這7個習慣很重要  
-
2020-04-19 科別.骨科.復健
蹬腳跟運動增骨密度 胡蘿蔔、番茄、橘子有健骨營養素
衝擊腳跟 促進骨鈣素分泌只要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 提高骨質密度」。推薦進行「迷你跳躍」及「原地踏步」這兩種簡單又好做的運動。當我們對腳跟施加衝擊,就能促使骨骼分泌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鈣素」( osteocalcin ),進而活化骨骼代謝,製造新的骨骼。當我們的腳跟受到衝擊,身上所有製造骨骼的細胞都會感受到震動,為了承擔這個重力,它們會開始增加骨量、促進骨形成,努力加固骨骼的強度。這時,骨骼中的「蝕骨細胞」會將老舊的骨質移去,然後「造骨細胞」會將鈣質等礦物質沉著到骨頭上,讓骨質變得更強韌。一旦骨骼代謝變得活化,就會開始分泌各種能維持年輕與美麗的骨骼荷爾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骨鈣素」這種非膠原蛋白質,而一般提到骨骼荷爾蒙,大多就是指骨鈣素。只要能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就能提高骨骼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自然會隨之提升。不過,有些體力不夠好的人,或許會覺得迷你跳躍的運動有點吃力。再加上迷你跳躍會對地板造成較大的衝擊,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進行。所以,這裡要推薦一個更輕鬆、有效率的運動,也就是「蹬腳跟」。方法就是抬高雙腳的腳跟,然後再一口氣落地即可。每天大約進行30至50下,分成幾次完成都沒有關係。如果以每下兩秒來計算,每天僅僅只需進行60至100秒的骨力訓練就可以了。蹬腳跟對腳跟施加的重力大約是3G,如果是體重60公斤的人,腳跟就會承受三倍的180公斤。順道一提,雲霄飛車的重力大約是4到5G。我們的骨骼每天都在汰舊換新,即使只是一點點,也需要持續增加骨鈣素的分泌量,這是很重要的事。胡蘿蔔、番茄、橘子 也能增加骨密度鎂與鈣在人體內是一種平衡的關係,能強韌骨骼及牙齒,維護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在鈣的調整中尤為重要,能抑制細胞內的鈣突然失控。缺鎂會讓體內的鈣離子濃度變高,如果肌肉細胞內的鈣上升,就會導致肌肉收縮不正常;如果血液中鈣離子過高,就可能引起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中風。大約有六成的鎂存在於骨骼及牙齒裡,當體內的鎂不足,儲存在骨骼中的鎂就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骨骼之所以不夠強韌,就是因為缺鎂的關係。過去,我們可以從粗糧及植物性食材當中攝取到足夠的鎂,但是現在都是精緻食物,鎂的含量也因此減少。若要補充鎂,可以多吃杏仁等堅果類、海鮮類、海藻類、蔬菜類及豆類等。幫助維持正常味覺的「鋅」也具有讓骨骼強韌的功能,身體一旦缺鋅,骨骼的代謝功能就會變差。鋅也是生成膠原蛋白、蝕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的重要成分。像是牡蠣、鰻魚、牛肉、雞肝、蛋、芝麻、納豆及豆腐等大豆製品、起司等都含有豐富的鋅。人體內存在著數千種不同的酵素,用以維持各種新陳代謝,第三種健骨營養素「鋅」能維持酵素的活性化。骨骼代謝需要酵素的幫助,鋅能促進這些酵素活化、提高功能。胡蘿蔔、番茄、橘子等也有增加骨質密度作用,當中所含的β-胡蘿蔔素、茄紅素、β隱黃質能幫助骨骼變得更強韌。這些天然色素成分通稱為「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 ),是第四種健骨營養素。健骨營養素類胡蘿蔔素每日目標量:此營養素屬於色素,無法訂定目標量。胡蘿蔔→β-胡蘿蔔素 南瓜→β-胡蘿蔔素番茄→茄紅素 柑橘→β-隱黃質【功效】●提高骨質密度●擁有強力抗氧化及抗癌作用鎂每日目標量:男性370毫克╱女性290毫克30克杏仁→含93毫克 10克蕎麥麵→含64毫克【功效】●與鈣質一起合成骨骼●鎮定神經●維持正常血壓鋅每日目標量:10毫克1顆牡蠣→含2.2毫克1個扇貝→含2.7毫克100克牛肉→含5.6毫克【功效】●活化骨骼代謝●保持味覺正常●形成新陳代謝所必需的酵素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5老有1跌,10跌有3傷」,據統計,每3名老人就有1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其中1成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跌倒造成的後遺症約有3成外傷,嚴重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失能。老人跌倒後也常會有心理創傷,變得不敢活動、外出或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更無力衰弱、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家中有長者的民眾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說,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可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預防。環境因素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老人最常跌傷的地方是浴室及廁所,戶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建議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清除平常行經路線障礙物,並在家具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長者常在半夜上廁所,建議在長者房間設廁所或裝便盆。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周伯翰說,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健行時則用登山杖,長者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降低跌倒風險,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可先在床邊坐1分鐘,防止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看橘世代更多新聞【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腰酸背痛竟是骨鬆 早篩檢阻止走向骨折終站
一位張姓婦人因長期腰酸背痛就醫,接受「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檢查出骨質狀況有異,且經詳細問診發現她是停經後才出現不適,加上從未做過骨密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顯示她有嚴重骨鬆。楊椒喬院長特別提醒停經婦女,或50歲以上、不論男女,都能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避免骨質持續流失,最終出現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指出,依統計,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骨質疏鬆症患者。骨鬆的人往往只有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等情形,因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骨折,骨鬆因此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一旦出現骨折,可能連帶造成患者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等併發症,對病患及家人都是一大負擔。楊椒喬院長進一步指出,以這位婦人為例,她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骨質密度報告T值(T-score)為-3.4,依WHO的診斷標準,骨質密度正常或健康T值是在-1.0以上,因此已屬嚴重骨鬆,幸好及早發現,並轉介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及早防止骨鬆持續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放射科組長侯辰芳則指出,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以一次定位即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三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全身的骨密度之外,亦可獲得較高解析度之影像,其準確性、精密度高,對後續追蹤治療很有助益。此外,其優點還包括,檢測的輻射劑量低,整個檢查過程快速、輕鬆。楊椒喬院長指出,人體內骨量一旦流失,很難恢復到骨組織的正常結構,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他建議,除了停經婦女,大於50歲的民眾之外,曾經骨折過及抽菸喝酒人士等,都能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監測骨密度,判斷骨質疏鬆治療效果。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無聲無息的疾病!停經婦女若腰痠背痛 得小心骨質疏鬆
高雄一名張姓婦人長期腰痠背痛,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骨質疏鬆,再惡化下去稍有不慎就會骨折,醫師表示,骨鬆因為症狀不明顯,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骨量流失後就可能回不到正常骨組織結構,尤其婦女過50歲,每3個就有一個罹患,一旦出現骨折造成活動不便或臥床,對家庭是一大負擔,絕不能輕忽。收治婦人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說,這名婦人主訴停經後常腰痠背痛,研判她可能骨質出現狀況,由於婦人從未做過骨質密度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發現他的T值(T-score)為-3.4,超過WHO診斷標準-1.0以上,已是嚴重骨鬆。楊椒喬表示,5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鬆好發族群,每3人就有一個罹患。骨質質鬆的人通常會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但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最怕的是一旦骨折,造成行動不便或臥床,將是家庭的夢魘病患。「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放射科組長侯辰芳說,現在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定位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3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骨密度,影像解析度、準確性更高,檢測時輻射劑量低,有助後續治療。楊椒喬提醒,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50歲以上,曾經骨折及抽菸喝酒的人,最好都能定期監測骨密度。
-
2020-04-10 新聞.健康知識+
心臟病、腦中風跟腰粗有關?超過「這尺寸」要有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106年女性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有7項,分別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這些慢性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速度會變慢,如果沒有足夠的運動量,脂肪就會在不注意時悄悄堆積起來,常聽女性表示明明食量沒變,腰圍卻越來越粗,體重也控制不下來,同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也紛紛找上門。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即是腰圍過粗,小腹突出腰圍過粗小心內臟脂肪會超標,體重過重或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風險,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機率是一般人的2~4倍。現代女性不論已婚或未婚往往身兼數個角色,不僅僅是貼心女兒、呵護家人的母親,也是職場工作者或是家庭照顧者及家庭重要支柱。因生活環境、工作忙碌或壓力等因素,使得大多數女性喜歡吃甜食或吃消夜,由於甜食能刺激大腦多巴胺神經元,讓人感到興奮,因此可能會越吃越想吃而對甜食上癮,加上可能太忙碌使運動時間有限或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變慢或因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有腰圍過粗或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女性健康3招 遠離慢性疾病 1. 健康吃、分享吃避免常吃甜食及含糖飲料,如遇特殊節慶想吃甜食,建議不妨與周遭親友分享吃,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以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而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及戒菸少飲酒,保持健康體態。2.運動不難,做就對了除了工作中的勞動外,建議通勤族可每天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或騎腳踏車上、下班,並將運動習慣融入生活中,每次運動至少15分鐘每天2次,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健走或是做伸展操,晚上吃完飯後也可利用公園運動設施或社區活動中心做荷重運動或有氧運動或肌力訓練,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健肌肉,降低跌倒和骨折風險。3.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定期量血壓、體重及腰圍是預防及控制三高的最佳簡便方法,女性健康腰圍要小於80公分,家中可備腰皮尺,每天於起床後量測,當有腹部脂肪累積時,就能透過腰圍量測警惕自己;家中如無血壓計,可到社區藥局或社區血壓站等定期量血壓,建立自我血壓記錄;建議家中備有體重計,每天固定時間量測,才能掌握體重變化情形。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
2020-04-10 科別.骨科.復健
中老年人登山 暖身拉筋不可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喜歡往山林走,登山健行更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提醒,登山前要做暖身運動,拉筋不可少,善用護具、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也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推「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帶著小背包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醫師提醒善用護具、輔具 若要攀爬3千公尺高山 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林書樊建議,出發前暖身運動與結束後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可伸展小腿後方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把登山杖輔助行進,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受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者,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許多山友有相同感受「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人因下山膝蓋疼痛,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可能會因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多數老年人十字韌帶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疼痛感加劇。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釐清是膝蓋或腳踝有問題,選用適合護具來輔助。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情形降低,可舒緩疼痛,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有幫助。此外,運動後別馬上喝冰涼飲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肌力與肺活量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爬升到1、2千公尺時,乳酸堆積得差不多,就難再堅持下去。想親近高山者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登山時可準備威而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看橘世代 更多新聞
-
2020-04-09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傷害,「五老有一跌,十跌有三傷」,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10%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在跌倒造成的後遺症中,約有30%導致外傷,輕則皮肉擦傷,嚴重則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的失能。除了身體傷害外,老人跌倒後也常常會有心理上的創傷,變得比較不敢活動、不敢外出或是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而更無力衰弱、骨質流失導致惡化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對於家中有長者的民眾來說,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表示,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所造成,一般來說可以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來加以預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根據統計,老人最常發生跌傷地點前二名為家中淋浴間及廁所,在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因此,建議預防重點在於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以及清除平常行徑路線障礙物,如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也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以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另外,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設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由於長者經常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因此也建議在長者房間內設置廁所,或裝設成人便盆。除環境因素外,周伯翰指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常見的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等。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不同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必要時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則健行時用登山杖。長者時常合併多種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狀況,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以降低跌倒風險。生活習慣方面,建議長者多補充營養,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7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根據統計,80%的人在一生當中曾經有過下背痛的經驗,其中1/4的人疼痛會持續超過1個月。因為下背痛的比例很高,所以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不難發現身邊經常有人喊:「腰痠背痛」。追根究柢下來,許多人的下背痛與脊椎疾病脫不了關係,所以下背痠麻痛就是受傷的脊椎在發出求救的警訊。除了造成年輕人和老年人下背痛的椎間盤突出和脊椎退化引起的疾病之外,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則指出,引爆下背痠麻痛的其他脊椎疾病也不少:1、脊椎側彎:不論是坐整天的上班族或辛勤做家事的媽媽,甚至每天運動的阿公、阿嬤,如果常感覺下背疼痛,甚至無法走太遠的路,或是走久了大腿會痠麻痛,有可能都是脊椎退化性側彎或滑脫,造成神經壓迫惹的禍。2、脊椎狹窄症:神經管徑受到硬組織或軟組織占據空間,脊髓遭受包圍壓迫而產生的神經症狀。硬組織像是骨刺或先天性脊椎狹窄;軟組織則有椎間盤、黃韌帶或增生纖維組織等,會造成下背疼痛、兩臀或大腿、小腿的轉移痛。嚴重時,還會有大小便失禁的狀況,典型的症狀是「神經性跛行」,所以許多脊椎狹窄症病人,走一走會腳沒力或是腳抽筋。3、壓迫性骨折:跟老人家的骨質疏鬆症有關,人體的骨質35歲以後,破壞的速度逐漸大於重建的速度,每年以0.25~1%的速度流失。尤其女性更年期之後,骨質加速流失的速度可達每年2~5%,就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前臂骨、股骨及脊椎骨最容易骨折,脊椎若發生骨折就稱為壓迫性骨折。4、脊椎關節間退化性關節炎:包括脊椎關節間的關節發炎或是在關節處骨骼邊緣多長出來不該長的小骨頭(俗稱骨刺),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前面,只會感覺到腰痠背痛,但如果骨刺長在脊椎後面,就會使脊椎孔狹窄,加上老化的韌帶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老人家常見的坐骨神經痛。5、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症狀通常是在早上起床時,下背感到疼痛僵硬,連走動都有困難,往往在持續一段時間,大約是超過1個小時後疼痛才會緩解;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6、脊椎惡性腫瘤: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睡不著、坐立都難安時,要檢查是不是有脊椎惡性腫瘤,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可能性。7、攝護腺癌的骨轉移:年長男性若下背痛,排除脊椎問題之外,還有可能是攝護腺癌的骨轉移,雖然病例不多,但也不可忽視。江東懋指出,下背痛的原因複雜且相當多元,因此如果長期有腰酸背痛問題,應接受醫師檢查,診斷出真正原因,藉由藥物、物理治療減輕疼痛,進行肌肉骨骼柔軟度、肌力以及脊椎穩定訓練動作,同時矯正錯誤姿勢,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能夠避免再度復發。延伸閱讀: 下背痛到難彎腰? 防椎間盤突出平時有3妙招 連假後下背痛到站不直? 日常保養2秘訣趕緊學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糖化+氧化=老化!名醫教你吃抗氧化力超強的7色蔬菜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 》書中提到,老化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的「糖化」及「氧化」,兩者都可以靠飲食的力量來預防。糖化會給體內由蛋白質製造的細胞、荷爾蒙、酵素等身體構造及機能帶來危害,骨骼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維持骨骼強韌的膠原蛋白被糖化,骨骼就會失去彈性及韌度,變得脆弱易碎。糖化反應會讓蛋白質劣化變性,形成糖化終產物「AGEs」,這種劣質蛋白質也常見於油炸物及煎炒物當中。大部分經由食物攝取的AGEs 都會被分解,再透過排泄排出體外,但仍然有微量的AGEs 會殘留在體內,對細胞造成傷害。為了預防AGEs 的傷害,最好從主食開始就簡單限制糖分,同時避開會讓餐後血糖急速上升的飲食方式。首先避開高糖飲食,用餐時先吃蔬菜,每餐只吃八分飽;再來就是減少煎炸等高油料理、燒烤物及點心零食的攝取次數。原則簡單即可,不需要太過嚴苛。用餐時先吃蔬菜,是為了避免血糖急速上升。空腹時,如果一開始就攝入白飯等糖分較多的食物,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血糖值原本在餐後就會上升,但問題在於上升的方式。為了讓血糖能以正常的速度上升,最好先從糖分較少的蔬菜開始攝取。之後,再按照(血糖值不易上升的)順序攝取味噌湯、蛋白質、含有脂肪的主菜及附餐,最後再吃加入砂糖的燉物及白飯。先從蔬菜開始攝取的另一個理由是,蔬菜當中所含的豐富膳食纖維可以縮短胃裡的消化過程、減少糖分吸收。除了蔬菜之外,還可以多攝取香菇、杏鮑菇等蕈類、海藻類及豆腐等抗糖化的食材。餐前飲用低脂牛奶、優酪乳,也可以預防血糖的急速上升。活性氧擁有比氧氣更強的氧化力,會在大腦、肺部大量生成。活性氧是氧氣燃燒過後的殘渣,會累積在體內形成毒素,讓製造細胞膜的脂肪( 脂質)氧化,變成萬病之源—「過氧化脂質」。使用舊油或是炸完後放置一段時間的油炸物,其外表就會形成過氧化脂質。當油溫過高,開始冒出油煙及油泡,也會加速油類的氧化。造骨細胞所分泌的骨鈣素可以消除活性氧,許多食材也含有強大的抗氧化功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色蔬菜。蔬菜分成紅、橙、黃、綠、紫、黑、白等七種顏色(彩虹食物),每種顏色都擁有獨特的香味及苦味,所含成分( 植化素)對健康也有特殊的效果,並隱含強大的抗氧化能量。每日攝取各色蔬菜,不但可以攝取到植物多酚及類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還能輕鬆補足身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完七種顏色的蔬菜。這麼一來,就不用煩惱該吃什麼、以及身體是否獲得足夠的營養了。顏色越鮮豔、香氣越濃郁的蔬菜,抗氧化能力越強,最好可以積極攝取。無論是生食或是經過加熱都可以,以每天攝取三百五十克以上為目標,大約是兩盤炒青菜的量。水果也富含抗氧化物質,建議每天早上都要攝取蔬菜及水果,最好直接食用生菜沙拉或是現打果汁,因為只有生食才能攝取到幫助消化的食物酵素。另外,除了抗氧化能力之外,在早上攝取大量蔬果也能控制一整天的血糖值,因為膳食纖維即使到了小腸也能延緩糖分的吸收。就算只是攝取大約三十克的高麗菜絲,效果也能維持到中午。
-
2020-03-30 科別.骨科.復健
小衝擊比大刺激更有效!骨科名醫教3招逆轉骨骼老化
你知道坐著時間越長的人,老化的速度越快嗎?即使骨骼已經攝取了充分的必需營養素,但如果沒有配合足夠的運動,就無法建構出強韌的骨骼。如果只考慮骨骼的健康,重點就是「先運動,再食補」。但是,這個運動不需要太耗費精力,像是花上一個小時、弄得自己上氣不接下氣之類的,完全沒有必要。只需要每天進行一百秒的「蹬腳跟運動」就足夠了,只需要對腳跟施加重力、給予「小衝擊」,就能維護骨骼健康,還能讓身體重獲年輕與美麗,快進行「單腳蹬腳跟」、「原地高低身降踏步」以及「10公分迷你跳躍」三個基本訓練,逆轉你的老化時鐘吧!「小衝擊」比「大刺激」對健骨更有效蹬腳跟運動能對身體施加三倍體重的重力,這裡需要的是「對腳跟的小衝擊」,而不是對皮膚強力按摩或拍打手腳骨骼的「大刺激」。當骨骼受到衝擊,骨細胞會感受到威脅而發出「保護身體、強化骨骼」的訊號,增加造骨細胞的數量,促進骨骼代謝,同時增加世上最強的回春物質骨鈣素的分泌。骨鈣素對全身器官都能發揮作用,還能活化身體各項機能、延緩老化。只需要對骨骼施加負荷,骨骼的主要成分鈣質就會附著在骨骼的基礎結構膠原蛋白上,製造出強健的骨骼,只需要一百秒就能提高骨力的「骨力訓練」,即使不擅長運動也能隨時實行,並且獲得良好的效果。它們的強度比較強,可以運動到全身,因此具有更佳的回春效果。用跳躍運動加強骨質密度藉由運動對骨骼施加負荷,能讓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變得更加活躍。無論到了幾歲,只要對骨骼施加重力及衝擊,都能夠鍛鍊骨骼。當身體一直處在活動狀態中,造骨細胞就會努力維持骨骼的年輕及美麗。但是,如果不活動身體、一整天只坐在位子上工作,造骨細胞就會停止活躍。缺乏活動的身體狀態,會讓造骨細胞產生「不必保持年輕活力」的判斷。每個骨力訓練都設有目標次數及時間,也就是說至少要達到這個運動量。如果體力還有餘裕,還可以增加次數及時間,會讓效果變得更好。只要對骨骼施加衝擊就能增加骨量這個結論已經經由實驗獲得了證實。這個實驗是要求十九名屬於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的男性患者,每週三天進行各三十次的「 原地跳躍」,時間持續一年。結果,當中有十八名男性的骨量都增加了。不僅如此,抑制造骨細胞製造新骨的「抑硬素」分泌量也減少了。夾雜著短暫休息,一天三十次的迷你跳躍─只要這樣,就能運動到整個身體。甚至還不需要每天進行,一週只要三天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對於不喜歡運動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運動方式。迷你跳躍是簡單的全身運動,可以對身體施加四倍體重的重力。雖說是「跳躍」,但完全不需要跳得太高太遠,只要在落地時以腳跟著地,最後整個腳底貼合地面即可。加上跳躍時需要彎曲膝蓋,所以能更有效率地運用腿部全部的肌肉。雙腿集中了全身七十%的肌肉,如果能夠有效使用也能提高熱量的消耗,是減肥的最佳辦法。跳躍運動也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血流順暢,如果平衡感良好,可以直接像跳繩那樣進行跳躍運動。反覆的簡單跳躍可以刺激內臟,讓血流更通暢。迷你跳躍聽起來很輕鬆,其實跟游泳一樣是有氧運動,能提高身體吸收新鮮氧氣的能力,同時促進血液循環,讓氧氣及營養素充分供應到全身,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大多數伏案工作的上班族,容易出現長時間姿勢前傾的問題。這種不良的姿勢會壓迫到胃部及腸子等內臟,造成肌肉僵硬、血液循環不良。跳躍運動會上下甩動內臟,解除肌肉僵硬的狀態,改善血液循環。這種對骨骼增加適度負荷的運動,最重要的是要持續,不過千萬不要過度勉強,一定要配合自己的體力,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
-
2020-03-29 橘世代.健康橘
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常往戶外跑,登山健行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說,登山之前要做暖身運動,收操拉筋不可少,另善用護具與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記得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高喊「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者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身影,只要帶上小背包隨時可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旗山醫院骨科醫師林書樊建議,出發前的暖身運動與結束後的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可以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這樣可以伸展小腿後面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之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隻登山杖輔助行進,山友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被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尤其年逾50歲熟女停經後更容易受骨鬆困擾,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山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些人因下山膝蓋疼痛,所以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不過這樣反而會有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的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大部分老年人十字韌帶比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會讓上年紀的人爬山時不舒服,甚至下山時感覺更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的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膝關節軟組織導致疼痛感出現。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知道自己是膝蓋還是腳踝有問題,之後選用適合的護具來使用。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的情形降低,可以舒緩疼痛,另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很有幫助。此外,運動完不要馬上喝冰涼飲品,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的話,肌力與肺活量都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愈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1、2千公尺乳酸就堆積差不多,後面就沒辦法繼續堅持下去。前十年國人宣導骨質疏鬆,後十年開始重視肌少症問題,骨頭猶如摩天大樓地基,肌肉則是大樓鋼筋,兩者相輔相成,就可以承受高難度挑戰。要爬高山的人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考慮攜帶威爾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來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健康橘精選延伸特輯↘↘↘】。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7 養生.聰明做健檢
調查:國人罹慢性病增 近半成人活動量未達標
接受和知道免費健檢人數都降衛福部國健署公布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比率,較四年前增加。知道或曾接受政府提供免費健檢的人數雙雙降低,近半數成人的身體活動量,未達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由衛福部國健署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規畫,2013年與2017年度的調查樣本數在1萬7000人至1萬8000多人不等。調查顯示,成人自述有高血壓的比率,自17.7%上升至18.9%。高血脂比率,自17.3%上升至17.8%。糖尿病比率,自7.3%上升至7.9%。心臟病比率,自5.9%上升至6%。中風比率,自1.9%上升至2.1%。氣喘比率,自4.5%降至4.2%,骨質疏鬆症自7.6%降至7%,腎臟病自5.1%降至2.9%。衛福部國健署長期提供40歲至60歲民眾免費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2013年時有八成五的成人知道這項健檢、六成五的人過去三年內,曾經使用過這項服務,2017年調查顯示,知道這項健檢的人數比率,掉了五個百分點,過去三年內曾經使用過這項服務的人數比率,掉了一個百分點。女性比男性更不愛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周身體活動量累計要在600分鐘以上,其中包含工作中、交通中與休閒時間中一定程度的活動量。調查顯示,近半數民眾未能達標,女性比男性更不愛動。逾五成五女性運動量不符世衛建議,男性約四成不符標準。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320萬死亡人數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一般建議每天至少應運動半小時,分段累積或一次做完的效果相當,每次至少要連續十分鐘。
-
2020-03-22 橘世代.健康橘
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女性年過半百,卵子按月提領一空,身體失去潤澤,就像一部老舊筆電,螢幕亮度變暗淡,運轉速度常卡關,感覺諸事不順,原來是更年期來敲門。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不是疾病,但身心難免受影響。義大大昌醫院院長、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張基昌說,以台灣女性目前平均餘命83歲計算,女性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停經後,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課題,掌握更年期保健要領,平常心面對,就能讓垂暮之年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大部分女性在48歲至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現代女性面臨職場、育兒、家庭、社會期待等壓力,誘發卵巢早衰,導致更年期提前到來。更年期前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熱潮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記憶力變差、容易疲倦、情緒焦慮或暴躁等。過度期出現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即為停經。張基昌說,女性、男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身體變化卻大不同。好比男女手牽手走樓梯登上高雄85大樓頂,女性步入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像是直接從85大樓跳下的暴落式改變,男性賀爾蒙流失速度不至於又急又猛,是緩步走下樓梯的腳程速度。也因為男女生理變化不同,張基昌常會提醒女性要認識自己身體,男性也要多理解另一半,才能相互扶持一起慢慢變老。現年60歲、早年從事媒體業的陳姓女子,性格獨立,外型仍閃閃動人。她透露,剛面臨更年期考驗時,內心難免不安,畢竟更年期是女性身體明顯出現變化的分水嶺,起初很難接受變老的事實,情緒紊亂,求助婦產科醫師後,透過補充大豆異黃酮、賀爾蒙,也練瑜珈幫助身心放鬆,大大改善睡眠品質,也體悟到原來更年期不可怕,關鍵在於接受它。一名年約50歲、外貌散發自信風采的婦人,某日走進張基昌的婦產科診間,她談到月經1年多沒來,偶爾不規則出血,她當亂經不以為意,但最近月經又出現了。張基昌警覺判斷是子宮內膜癌,幸好及早發現,術後恢復良好。張基昌提醒,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比例高,可透過骨密度檢查,掌握是否已經有骨鬆危機,也要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等,都是常見的婦癌。張基昌談到,子宮抹片是針對子宮頸癌做篩檢,更年期女性每年建議要安排肝功能、腎臟功能、腹部超音波、婦科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愛自己,就從守護健康做起」。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張基昌說,更年期女性可能正面臨空巢期,頓失兒女重心,仍要追求個人生活與團體生活品質,可多走到戶外踏青,規畫旅行、約朋友談心、聽演講學新知等,才能夠身心都美麗。【面對更年期 你應該要知道的更多事↘↘↘】。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面對親密關係 女性更年期都值得更加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新陳代謝醫師 未料39歲得第一型糖尿病
口述/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我是新陳代謝科醫師,沒想到在39歲時會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確診時的確感到很驚訝,但也很感恩,因為我懂得糖尿病,若是其他人罹患了糖尿病,還真的會不知所措。」我是晚發型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當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過於忙碌,導致身體免疫力改變,因而發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第一型糖尿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很少會有遺傳,家裡並沒有任何人罹患糖尿病,但我在35歲到39歲期間,在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先生是眼科醫師,又剛好外調台中榮總,必須一人帶三個小孩,且最小小孩才剛生,因此可能是過分勞累造成免疫力變差,進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回憶起33年前發病之初,我出現了標準第一型糖尿病症狀,在發病前三周,曾感覺身體不舒服,肚子隱隱作痛;生病前二周,則明顯沒有體力。在被確診那天,我在基隆長庚醫院看門診,整天完全沒體力,以為感冒了,一天都沒吃東西,還跑到急診打了一瓶點滴,未料打完後竟然吐了。沒辦法開車回家,只好請住院醫師幫忙開車載我回家,卻是不斷上廁所、多尿,我還和住院醫師說:「整天沒吃東西,尿還這麼多,會不會是糖尿病?」結果真的說中了。用「秤」精密計算飲食我在急診處一驗血糖值在380mg/dL以上,尿裡酮酸強烈反映,確診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當晚就住院治療了。「發病過程很意外,家裡並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沒想到39歲竟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真的很shock!」當時因為要調胰島素注射劑量,我住院二周才出院,出院在家休息一個月,除了繼續調胰島素劑量外,我積極學習「飲食控制」。吃東西斤斤計較,用「秤」精密計算飲食,吃飯時要秤吃多少的飯?飯多重?蛋白質的肉類魚蛋豆腐的量加在一起秤有多重?唯有蔬菜不秤,其他依營養師告知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月後回醫院上班就不用秤了,用眼睛看就知道大概吃多少分量了。常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所以我的糖尿病飲食控制觀念很正確,我常會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我的血糖控制不能說有100分,以糖化血色素(HbA1C)來說,90至95分是有的。目前糖化血色素在6.7%、6.8%左右,而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是以7%為標準,我都不會超標,一直維持在6.5%至7%之間,因為是第一型糖尿病,血糖變化性比較大,也沒辦法控制到6%至6.5%。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好好調控胰島素,我在民國77年生病,78年間就有多次胰島素注射概念進來台灣,我是全台灣用多次胰島素注射的第一人,且用胰島素筆注射相當方便。在門診中,常遇到病人不敢打胰島素,我會當場拿出我隨身帶的胰島素針示範扎針,他們看到我輕鬆注射也就接受了。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從早到晚不吃東西都要有一個基礎胰島素,所以一天打很多次的人一定要注射基礎胰島素。除了注射基礎胰島素外,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打法可以一天打一次或兩次,我是每天早晚各打一次,但如果我晚上游泳回到家裡才打針,晚上的基礎胰島素劑量就會減少,若是照平常劑量注射的話,半夜就易發生低血糖。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很重要。首要學習飲食量的控制,例如吃什麼食物是熱量少的或是零卡,也很鼓勵病人喝清湯例如蔬菜蛋花湯,第一型糖尿病人可吃瘦肉,海鮮則建議吃油少或沒膽固醇的魚和海參,少吃膽固醇高的蝦蟹。一有低血糖就吃方糖因為用藥問題,第一型糖尿病人容易發生低血糖問題,必須嚴格測血糖,我一天會測7、8次血糖,但過去一個月平均會發生5、6次半夜低血糖狀況,現在因有新的胰島素推出,已很少發生低血糖了。「我隨身都會攜帶方糖,只要一有低血糖時,立即吃下方糖,曾有一次連續吃下10顆方糖,5分鐘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因此,我都會請糖友隨身帶著方糖或糖水,以備低血糖的發生之需。現職:●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顧問級主治醫師年齡:72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糖尿病及合併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細胞學●骨質疏鬆症 ●各種內分泌疾病經歷:●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
公館地區營運邀請營養師黃淑惠,開設「保健營養學堂」一系列課程,深受社員歡迎。本文摘錄課程精采內容與社員分享!女性的生命歷程約在45歲至55歲會遇到更年期,而合作社社員以女性為主,處於此年齡區間的女性社員占女性社員將近4成。面對更年期的身心轉變需做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又該注意那些飲食及生活上的保健?女性特有的生理週期黃淑惠指出,所謂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從女性賀爾蒙降低(主要為雌激素)到完全消失前後約5年的時間,最長甚至將近10年,因個人體質而異。女性從11、12歲,一直到更年期來臨前,都會有生理週期,亦即卵巢週期和子宮週期。女性的生理週期從腦下垂體分泌濾泡刺激素(FSH)展開,其刺激卵巢中濾泡長大,在卵成熟過程中濾泡會分泌雌激素(E2)。雌激素一方面刺激子宮內膜增生準備受孕,另一方面會再刺激腦下垂體,傳達下視丘,分泌出黃體刺激素(LH)來刺激濾泡破開,讓裡面的卵順利排出(以上為卵巢週期)。卵排出後,濾泡本身萎縮轉成黃體並分泌黃體激素來和雌激素一起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受精卵著床機會。黃體激素分泌同時牽動乳腺、卵巢、皮膚變化,完成所有懷孕的準備動作。一旦確定沒有受精卵,黃體萎縮,黃體素和雌激素減少,子宮內膜不再增生,開始剝落,經期於焉來臨(以上為子宮週期)。雌激素能維繫心血管健康,讓好膽固醇(HDL)增加、壞膽固醇(LDL)降低,並具下降血壓、鬆弛末梢血管肌肉、抑制血栓形成等功能,也能促進鈣在骨骼的沉積和促進脂肪燃燒。女性更年期後,因雌激素逐漸減少,早期會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偏頭痛、食慾改變、體重上升、頻尿、焦慮等症狀;而後期症狀則包括停經、泌尿道乾燥萎縮易感染、性機能改變、肥胖、皮膚乾燥產生皺紋、高血壓、動脈硬化症、骨骼疏鬆症、腦功能退化等。因此很多慢性疾病都會在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之後慢慢浮現。從食物中獲取植物性雌激素補充當更年期不適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求助於婦科醫師,通常醫師會施予雌激素的補充,讓症狀緩解。但過度或不適當的雌激素補充卻也會導致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因此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黃淑惠也建議了替代療法,包括從天然食物中補充結構類似雌激素的異黃酮素、木酚素、豆香雌酚等,可以降低雌激素過少所帶來的影響。異黃酮素來源包括黃豆、毛豆、黑豆等及黃豆類製品;木酚素則來自芝麻、亞麻仁籽、十字花科蔬菜;而芽菜類食材則是富含豆香雌酚。然而,植物性雌激素一旦攝取過量,對原有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癌或巧克力囊腫的人來說,也會強化刺激,因此要特別叮嚀,以上是針對完全沒有婦科疾病的女性所建議的雌激素補充,而且最好從天然食物取得。更年期也可能造成睡眠缺乏,因而導致脾氣暴躁或高血壓,建議為了睡眠品質應少喝咖啡,並且常曬太陽、多運動。黃淑惠說,若之前營養攝取均衡,打下健康的基礎,絕對可以減低不適症的影響,快樂度過更年期!1.規律接受日照:產生維生素D,以提高免疫力。2.漫步大自然:輕鬆運動或徜徉大自然中,有益荷爾蒙調節。3.限制咖啡因攝入:過量飲用咖啡因,恐影響雌激素平衡。4.維持高品質睡眠:有助調節賀爾蒙。5.抒解壓力:壓力會干擾天然的賀爾蒙週期。6.攝取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可讓賀爾蒙運作良好。 女性更年期飲食原則•均衡飲食,控制熱量,減少動物性油脂來源,避免熱量過高,體重上升。•食用黃豆及深海魚等來補充優質蛋白質,減緩肌肉流失。 •透過低脂奶、芝麻、堅果、魚和乾藻類來補充足夠的鈣鎂,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補充足量維生素B群,包括全榖、豆類、彩虹蔬菜來維持精力充沛。 •食用新鮮水果、橄欖油、苦茶油和菇類,確保獲取豐富的維生素C、D、E,可以預防動脈硬化,提升免疫力。「尤其維生素D在食物中很少,只能從鮭魚、蛋黃或菇類中攝取,不然就是要多曬太陽了。」更年期具體飲食建議黃淑惠更貼心提出具體飲食建議,包括以下:一、以天然五榖為主食來源:大棗、龍眼、紅豆、蓮子可以添加在全穀中做補食。二、以魚、黃豆為蛋白質來源(大豆可以補充異黃酮素),減少飽和脂肪較多的動物性肉類。三、須有充足蔬菜與水果(每天四份蔬菜三份水果)補充鈣鐵食物有:莧菜、番茄、甘菊、蒜苗、九層塔。也可多核酸食物具有延緩老化作用:核桃、菇類、木耳、花粉、麥胚芽、芝麻等。四、適量低脂乳和脫脂乳來補充鈣質。五、慎選優質食用油預防高血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宜低油烹調。六、改善失眠,可多選用有安神鎮定作用的食物,如大棗、百合、金針花、蓮子、木耳、發芽糙米。七、多選用富含膠質食物延緩關節退化,如海蔘、蹄筋、木耳等。八、依五性五味,多選用黑色、鹹味食物,達到補腎、強化筋骨與生殖功能:香菇、木耳、核桃、芝麻、海蔘、海帶芽、髮菜、牛蒡、烏梅等。九、多植物雌激素食物改善更年期不適:黃豆、洋蔥、山藥。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科別.骨科.復健
中年發福易造成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曝關鍵原因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經過數十年研究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中提到,內臟脂肪是造成生活習慣病的「壞脂肪」,絕對不能過度囤積。男性非常容易囤積內臟脂肪,這也是他們「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其實,內臟脂肪原本是身體所必需的脂肪。它能儲存熱量以供身體日常活動所需,同時將內臟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並作為緩衝以保護內臟不受到外來的傷害。男性活動力強,會不斷地反覆儲存及消耗熱量,因此需要更多的內臟脂肪,這也是為什麼男性容易囤積內臟脂肪的原因。內臟脂肪會直接反映生活習慣。高熱量的食物、不健康的飲食生活,再加上運動不足,很快就會囤積過多的內臟脂肪。不過,內臟脂肪雖然容易囤積,卻也容易消除。只要進行快走等持續性的運動,就能輕鬆地甩掉多餘的內臟脂肪。內臟脂肪最容易囤積的部分,就在「大網膜」( greater omentum)─懸掛於胃的下方,像圍裙一樣覆蓋著小腸和大腸─到包覆固定腸子的「腸繫膜」(mesentery )之間的地方。能調節身體機能的「脂肪激素」,是由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等脂肪組織所分泌的物質。脂肪激素當中擁有保護身體的「優質因子」,也有帶來損害的「惡質因子」。優質因子的代表是「脂聯素」及「瘦體素」( Leptin )。瘦體素除了可以抑制食慾,還能活化交感神經、燃燒脂肪,促進能量的消耗,進而預防肥胖。想要維持瘦體素的正常分泌,有兩件事十分重要:「細嚼慢嚥」及「攝取富含鋅的牡蠣及納豆」。用餐時間至少二十分鐘,慢慢享受吃飯的樂趣,就能提高瘦體素的分泌力。內臟脂肪也會分泌不少種類及數量的惡質因子。它們全都會降低胰島素的效率,造成高血糖、引發糖尿病;還會讓血壓升高、製造血栓,讓動脈硬化的問題更加惡化,當中還有會造成身體發炎、引發癌症的有害物質。 肥大化的內臟脂肪會強化惡質因子對身體的作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讓惡質因子處於優勢,抑制對身體有益的優質因子的合成。當內臟脂肪的細胞肥大化,就會變成惡質因子。雖然這個惡質因子與骨質流失的問題無關,但是目前已知內臟脂肪過多,也就是擁有啤酒肚的人容易骨骼脆弱,變成骨質疏鬆症。內臟脂肪囤積過多,會成為生活習慣病的起因,也會招致新型的骨質疏鬆症。骨骼荷爾蒙(骨鈣素)能縮小肥大化的內臟脂肪細胞,更能減少脂肪囤積,將它們轉為「好的脂肪」。(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細胞超過6成都在小腸 名醫推薦這些食物增免疫力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提到,近年來,「寒性體質」的人數爆增,女性高達七到八成、男性則將近三成都是寒性體質。「寒性體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因此不可小覷。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是透過白血球的顆粒球(granulocytes )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平衡來維持正常運作,前面提過的巨噬細胞是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則屬於淋巴球。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核心部分是淋巴球,當人體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或癌細胞的侵襲,淋巴球就會率先出來識別並將之消除。如果淋巴球的功能變差,人就容易感冒。當體溫上升,淋巴球就會增加,行動也會更活躍;如果體溫偏低,淋巴球的數量就會減少。顆粒球主要負責吞噬體積較大的細菌等異物,當人體體質偏寒,顆粒球就會增多,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免疫力變差。因此,對免疫力來說,寒氣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想要排寒並增強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關於食物能活化免疫力的研究,全球包含日本在內已有十足的進展,目前已知許多食材都含有提高免疫力的成分。首先,就是要完整攝取能製造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接下來,就是努力攝取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群(B1、B2等)、擁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和E,最後,再積極補充能排除多餘鹽分的鉀。B1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B2能促進脂肪燃燒、加速代謝……總之,維生素B群是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抗壓能力的必需營養素。蛋白質是排寒的最佳食材,因此可以多加攝取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以及大豆製品。特別是雞胸肉含有消除疲勞的成分「含組氨酸的二肽」( Imidazole dipeptide ),效果非常良好。此外,鮪魚也含有豐富的「含組氨酸的二肽」。寒氣入侵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食用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南瓜、酪梨及堅果類。不過,攝取過多肉類會對消化造成負擔,也容易吃膩。這時候可以多加活用手邊容易獲得的食材,像是蘋果及醋。免疫細胞超過六成都集中在小腸,蘋果裡含有非常多膳食纖維中的果膠成分,能改善腸道中的環境。蘋果多酚(蘋果中所含多酚類物質的通稱)可以保護免疫細胞不受活性氧的攻擊,鉀離子成分也很多,讓人體遠離高鹽的傷害。醋可以幫助打造不易發胖、不易疲勞的體質,當中所含的醋酸會在體內轉為檸檬酸,幫助人體提升代謝、消除疲勞。原則上需要每天攝取,因為只要停止攝取,就會很快變回原來的體質。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製造免疫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不過近來發現骨骼荷爾蒙(骨鈣素)分泌量的減少,才是促使製造免疫細胞的造血幹細胞老化的主因。但是,只要利用蹬腳跟運動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就能重新喚醒造血幹細胞的生產能力。請大家搭配健骨飲食,養成每天的良好習慣吧!
-
2020-03-10 橘世代.健康橘
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關節的骨頭間由非常堅實的軟骨組織所包圍,在輕微磨損時,軟骨可自行修復但如果磨損太嚴重,軟骨會變得越來越薄且粗糙,最後破裂,軟骨無法包覆關節的骨頭就會裸露出來和下一個連接的骨頭互相摩擦這時候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疼痛、腫脹、甚至是骨刺膝蓋舊傷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1.膝蓋受過傷膝蓋周圍的韌帶、肌腱或滑液囊受傷時,尤其是半月板及十字韌帶,會影響關節的結構、改變關節之間的平衡或摩擦,造成關節炎,而長期姿勢不良,例如長時間蹲著或跪著,或是需要搬重物者,也容易導致膝部軟組織的損傷,加重關節的磨損與破壞。2.過重或肥胖根據英國的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給予膝蓋的壓力較大,衍生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也比體重正常者高出近三成。3.性別、年紀研究發現隨著年紀的增加(30~79歲)老年人軟骨內的蛋白分解酵素會較年輕人多,造成軟骨生長變慢、關節周圍的韌帶鬆弛、關節對外力衝擊的保護減弱等。性別方面,女性在停經之後,少了動情激素的保護,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也隨之增加。保護膝蓋六法寶1.抗發炎食物身體的發炎反應主要是由前列腺素所引起的,因此可以藉由降低前列腺素來減輕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深海魚類:深海魚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如鮭魚、鮪魚、大比目魚、鯖魚等。薑黃素如咖哩、薑2.抗氧化食物抗氧化的食物可對抗自由基,減少關節的發炎反應。。維生素C:除了抗氧化外,可能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如芭樂、奇異果、柳橙、青椒等。維生素E如糙米、杏仁、酪梨、蝦子、奇異果3.有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物以軟骨的結構而言,主要成分為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其中膠原蛋白可藉由優質蛋白質來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例如雞蛋、豆類、魚類,蛋白質還可幫助肌肉生長(配合運動),降低關節的負擔。 4.適度補充鈣質骨頭會被動地承受身體的重量,若要增加軟骨下方骨骼的密度,可增加植物性食物的鈣質來源,如莧菜、黑芝麻、豆干等,鈣質會比動物性食物來得豐富。5.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年輕時體重過重者,老年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相對增加,若減少5公斤,可延緩10年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建議可多選擇纖維含量多且體積大的食物,例如蔬菜、榖類,或較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如蒟蒻、金針菇。6.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張力和彈力,加強骨骼耐受度和血流量,讓營養素可以運輸過去,進而增加骨密度。關節炎或是骨頭有問題就要吃葡萄糖胺?廣告中常常聽到維X力、葡萄糖胺的廣告,但大家對他們的了解其實不深,會覺得只要骨頭有問題、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等就要吃到底是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吃它們呢?到底他們有沒有這麼有效?常常會有人把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搞混,以為他們是一樣的症狀,但其實不是哦!所以我們先來了解它們的不同:退化性關節炎軟骨是關節內覆蓋骨骼末端的組織,指關節之間能互相滑動,也可以減少運動或身體重量帶來的負荷。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軟骨的內層(較薄)破損了,使得關節之間的骨頭互相摩擦,造成疼痛或腫脹,甚至長出骨刺。骨質疏鬆症我們的骨質在隨著年紀的增加會慢慢的減少,尤其是女生在停經之後,減少的速度有更快當骨質流失過多的時候,會使原本紮實的骨頭變得有許多空隙,所以骨頭變得比較不堅實,當跌倒或是動作較大時,就容易有骨折的問題。甚麼是葡萄糖胺?葡萄糖胺是關節軟骨重要成分的前身,可潤滑關節(下圖),而人體本身就可以合成葡萄糖胺,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合成速率降低了,趕不上分解的速度。葡萄糖胺分成三種:1.硫酸鹽類2.鹽酸鹽類3.乙醯葡萄糖胺硫酸鹽類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維骨力,屬於藥用級成分;另外兩種則是保健食品使用的型式。葡萄糖胺只對部分退化性關節炎初期患者有效,對骨質疏鬆症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喲!它能減少發炎,降低疼痛感,但無法治療或預防關節老化,而且沒辦法讓骨頭變強壯。由於效果有限,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沒有特別建議使用葡萄糖胺,如果有需要,適量補充即可。膠原蛋白也可以增強骨骼?再來是常見的膠原蛋白,他是構成軟骨的重要成分(上圖),像房子中鋼筋水泥的鋼筋結構軟骨也會隨著年齡越大,生成速率越來越低,如果加上肥胖的問題,軟骨會磨損的更嚴重,而且軟骨的生長是不可逆的,所以不會有修補回原狀的情形額外的補充是給予更多材料去合成軟骨,但這些材料還可以用在身體其他需求上,例如頭髮、皮膚等,所以身體會以最需要的部位先給予這些材料。因此加強肌耐力才是長久之道,在關節尚未退化之前,訓練好強壯的肌肉,肌肉夠強壯就可以支撐住身體的重量,減輕關節的負擔!當年紀越來越大,膝蓋和關節的退化隨之而來,走沒幾步路,膝蓋就開始疼痛,雖然市面上有許多營養補充品,可降低關節疼痛或協助軟骨合成,但平常的天然飲食能攝取到更多的營養素,而不是單一保健成分。營養小教室:高血壓、心臟或腎臟病患者應選擇低鈉的葡萄糖胺,否則會對心臟或腎臟造成負擔。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同時有在做化療,建議先避免服用葡萄糖胺,因為部分化療藥物和葡萄糖胺會產生交互作用。本文摘自《SuperFIT 極 度 塑 身》【不可忽視的熟齡骨本↘↘↘】。橘世代如何存骨本? 醫:先從飲食、太陽下手。千萬留意骨鬆最易影響的3部位 改善最佳良方一次學起來。缺鈣怎麼吃? 9成熟齡族鈣質攝取不足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8 科別.婦科
身體明顯變化的分水嶺 醫師提醒這年紀女性提前做準備
40歲對女性來說,是身體出現明顯變化的分水嶺,身心可能陷入不穩定狀態。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建議,民眾如有更年期相關症狀,可在醫師診斷下,考慮補充荷爾蒙,或以運動等方式減緩不適。是否補充荷爾蒙 請醫師診斷許鈞碩表示,45至46歲婦女會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例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睡不好、陰道乾澀、頻尿等。平均大約在48至50歲停經,許鈞碩建議,停經前四年有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就可至婦產科諮詢是否適合補充荷爾蒙。更年期的症狀有很多面向,許鈞碩說,更年期婦女因較敏感,性格上會焦慮、脾氣變壞。但有部分症狀雖也被認為是更年期,事實上卻未必是,例如憂鬱症、暈眩、血壓上升等,在經過一個月的荷爾蒙治療後,如果還是沒有改善,醫師就會建議轉其他科檢查。許鈞碩建議,家人面對更年期的婦女,可多陪伴她們爬山、做瑜伽、追劇等,保持身心放鬆,較不會想東想西。政府目前提供不少免費健檢,例如30歲以上女性可進行子宮抹片篩檢、40歲以上每兩年可做一次成人健康檢查、45歲以上進行乳房攝影及大腸糞便篩檢等。除此之外,許鈞碩建議,因大腸癌是台灣三大癌症之一,建議40歲以上的民眾可自費多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較為安心。山藥、黃豆製品 天然荷爾蒙除了藥物補充,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建議,民眾也可食用低熱量、低脂肪和均衡營養的食材,例如天然新鮮的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食材,藉由良好且均衡的飲食,補充這段時期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也能回歸更正常健康的生活。張雅芳表示,山藥是女性食補很好的選擇,含有澱粉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磷、鉀以及豐富的鐵質等,山藥富含的黏液還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但也提醒,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宜多食。張雅芳提供一道適合更年期調養的「山藥養生鍋」,以山藥為主要食材,加入具抗氧化作用的番茄、富含大豆異黃酮的豆腐、具有防癌功能的香菇和金針菇等,火鍋湯底則由香菇、海帶、黃豆芽、高麗菜、白蘿蔔、玉米等新鮮食材熬製而成。溫和瑜伽動作 同時照顧身心靈嘉義市恬屋瑜伽中心負責人暨中正大學瑜伽教室老師鄭梅花表示,近幾年正統印度瑜伽盛行,是因瑜伽著重身心靈放鬆,且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可改善更年期婦女困擾,增強免疫細胞、活絡新陳代謝等。很多有更年期障礙的婦女,在上過第一堂瑜伽課後,都說大大改善睡眠品質。鄭梅花建議,雖然大部分學生每天練習,約一個月就會有感覺,但她建議,一個禮拜三次、每天20分鐘、持續三個月,效果最好。如果時間上許可,能到瑜伽教室上課,經專業教師指導,較不會有運動傷害,且事半功倍。鄭梅花推薦更年期婦女在家做兩組瑜伽動作:1.單腿站立變化式(見圖)可改善睡眠障礙、舒緩情緒及工作壓力。先將脊椎拉直,挺胸、腹部縮、肛門夾緊、後腳跟靠在一起,雙手平伸、把左腳抬高停留5秒,後左手抓左腳膝蓋吸吐之後將左腳往外打開停留5秒,眼睛看右手,停留5秒後放下,休息一下換邊,循環10分鐘,建議練習時專注看一個點,多次練習能改善平衡。2.蝗蟲變化式(見圖)可改善便祕、頻尿問題。平趴地面,額頭貼地、雙腳合併,大拇指在裡面握成拳頭並放在髖骨下。吸吐時將夾緊的雙腿抬起,停3秒後慢慢放下,每天做6次,如果症狀較嚴重,建議早晚各12次。結束後進行兒童式,調整脊椎避免運動傷害,平躺於地墊上,雙手抱腳下壓,停留10秒後進行攤屍式全身放鬆,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放身側,平躺休息放鬆。熟女健康表單穩定身心菜單● 選擇低熱量、低脂肪和營養均衡的食材,例如山藥、黃豆製品、蔬菜和海帶等。● 山藥富含的黏液能改善內分泌、養顏美容,其中的皂苷成分,更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前驅物,也稱作「天然荷爾蒙」。小心相關病症● 更年期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心悸、四肢關節痠痛、失眠、陰道乾澀、頻尿● 骨質疏鬆建議健檢項目● 子宮頸抹片篩檢● 45~69歲的女性或40~44歲二親等有乳癌病史的女性,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 政府提供每二年一次成人健康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 建議可自費做大腸鏡及胃鏡篩檢
-
2020-03-08 科別.婦科
婦科醫的健康提醒:50歲以上女性得留意這方面的疾病
50歲至60歲婦女,此時無論是社會中堅,或全職家庭主婦,都會面臨更年期的問題,情緒難免紊亂外,也要小心相關婦女病的產生。婦產科醫師表示,50歲以上婦女得留意心血管、生殖泌尿、骨質疏鬆、代謝異常等疾病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營養師也建議,此年齡女性須持續補充蛋白質、鈣質與充足蔬菜攝取,以及適量運動,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需量力而為。停經之後 失去荷爾蒙保護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會面對的課題,50歲左右是關卡,一般女性約在48至52歲間邁入更年期,除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不穩等徵兆外,過度期開始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時,即為停經。張宇琪說,50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荷爾蒙減退,易出現思緒紊亂、煩躁等情形。子宮、陰道也會萎縮,使彈性變差、變乾燥。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進入更年期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慢慢增加。常見泌尿問題 骨質逐漸流失再者,是骨質疏鬆問題,張宇琪說,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比例高,因女性停經前,骨密度約以一年1%遞減,但停經後則是一年以5%遞減,五年就降低了25%。50至55歲是關鍵,若沒透過骨密度和肌力檢查及抽血測維他命D濃度,恐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骨質疏鬆。而在代謝異常部分,張宇琪說,48歲後的女性,因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減少,而間接地影響了新陳代謝,較容易出現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慢性疾病。另外要提醒的是,任何年紀的女性,都得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尤其48歲以後的女性,若卵巢出現異常,須將卵巢及輸卵管一併摘除,因此時已停經,輸卵管已無功能,通常會一併摘除預防癌變。在現行健檢部分,張宇琪建議40-45歲開始,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和乳房超音波檢查,並可做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更年期不適症候群量表,及骨質疏鬆密度檢查等。超音波可以檢視婦女的子宮頸、骨盆腔內的卵巢或肌瘤、內膜瘜肉等是否異常,再經由婦產科專科醫師整體性評估後,依個別性及時給予適宜天然生物等同質性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治療補充。蛋白質選低脂 多補充鈣質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表示,50至60歲女性,比較需要增加營養跟肌耐力,也要注意進食量足夠,因熟齡者普遍有進食量變少的問題。此年齡女性,有幾個營養素需特別注意是否攝取充足。第一是蛋白質,應選擇較低脂的食物,如豆漿、雞蛋、魚跟海鮮等。50至60歲保養心血管,需避免內臟脂肪過多、肚子越來越大等問題,因此選擇低脂、白肉是比較適合的。其次需補充的是鈣質,趙函穎說,此年齡女性需維持骨質健康、避免運動受傷。這個階段的女性也很容易失眠,睡前補充鈣質可以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助脂肪細胞分解,建議可吃些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因豆漿有大豆異黃酮,也可補充女性荷爾蒙。蔬菜不能少 運動要漸進另外,蔬菜攝取仍是必須,建議菜與蛋白質的比例為二比一,原因在於蔬菜富有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建議正餐進食時,蔬菜優先吃。另,因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特別推薦如菇類、木耳等提升免疫力食物,因菇類有多醣體、富含纖維外,可多攝取紅椒、黃椒等各種顏色蔬菜,富含維生素C,可助熟齡女性抗氧化、老化。而在運動部分,趙函穎建議50歲後女性量力而為,平常沒運動習慣者,可從10分鐘原地踏步、快走等開始;若本身就有運動習慣的女性,可進行約3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滑步機;若膝蓋還不錯,可做些簡單肌耐力訓練,如開合跳、核心運動等,都可幫助消除內臟脂肪,肌耐力也會更好。熟齡健康表單熟齡養骨增肌菜單● 選低脂的蛋白質,如豆漿、雞蛋、魚等。● 睡前補充鈣質可穩定神經、幫助入睡,可吃起司、黑芝麻、小魚乾與豆腐等,或喝杯黑芝麻豆奶,可同時補充女性荷爾蒙。● 蔬菜含膳食纖維,可助身體血糖平衡、膽固醇排除。小心相關病症●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 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體肉瘤、卵巢癌與乳癌建議健檢項目● 建議40-45歲起,女性每年至少接受一次骨盆腔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子宮頸抹片加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抽血檢驗婦癌腫瘤指數● 骨質密度檢查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折、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自己也走上復健路
我是復健科醫師,六年前的一次追跑跌倒意外,我的左肩鎖骨骨折了,後來還出現了五十肩的症頭,萬萬沒想到,我也會走上復健之路,真實的體驗了病人飽受疼痛折磨與復健的艱辛。鎖骨斷了術後手舉不起來事發當時,我是去追在操場裡跑的女兒,不慎跌倒撞到磚頭,左肩鎖骨立即鼓了起來,很痛。我還以為是脫臼了,一照X光才發現,鎖骨竟然骨折斷了,必須開刀,並以三角巾包著左肩左手固定。術後一個半月,拆除了三角巾,左手稍微能動了,卻發現手舉不起來、不能動,有了五十肩的症狀,造成生活起居上相當大的痛苦與困擾。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當時骨折的疼痛、手抬不起來的傷痛。穿衣、洗澡都很辛苦,左手無法勾到身體的後方;睡覺更痛苦,一平躺就會痛,必須半斜躺方式才能入睡。我的睡眠、體力因此都變得很差。拆掉骨釘每逢變天還是痛在骨折手術時左肩鎖骨有打上骨釘,開刀後一個半月能動時,我的左肩老是「卡卡的」、牽扯的痛,很多事都沒辦法做,懷疑是骨釘卡住了,希望能早日將骨釘取出,骨科醫師說至少半年後才能取出,但因為我的堅持,四個月後就將骨釘取出了。拆掉骨釘後,為避免肩關節肌肉沾黏會限制活動,我積極的復健一個月,即便復健過程難免疼痛,但仍持續的密集復健,每天雙手必做「往上、往後、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六個復健動作,「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快地,受傷部位恢復了活動度及功能。目前唯有在做左手平衡動作時仍會感到些許疼痛;當天氣變化下雨時,左肩就像氣象台般會隱隱作痛。將心比心鼓勵病人早復健走過骨折復健之路,在門診中,若看到有膝關節、肩關節骨折的病人,我都會建議開刀半年後就應該將骨板、骨釘拿掉,以免關節活動受限,肌肉會沾黏,並且應早點開始做復健治療,才不會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問題。我更常以自身骨折、五十肩的復健經歷,鼓勵看診的病人要有信心,積極做復健治療,也示範標準的復健動作,讓病人學會回家跟著做。最近三年我愛上打羽毛球的運動,每周打二次羽毛球,讓我更有體力與活力,保持著年輕狀態,身材也維持得不錯,但卻有網球肘、足底肌膜炎的運動傷害發生,還好我是復健科醫師,懂得如何保養與復健治療。除了是復健科醫師外,我也是減重門診的醫師,對復健治療的病人來說,「吃對食物很重要」,必須好好控制體重、不能變胖,因此,「練肉」很重要,務必要吃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同時也要做肌力運動。我現在的飲食是「吃菜配飯」,只吃少量的白米飯,並以吃清淡的菜色為主,肉類更要吃得夠;我每天早晚還會各做五十下「深蹲」肌力運動。此外,建議復健治療病人可多從事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可以增強肌力,並且預防骨質疏鬆。醫學辭典/五十肩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是肩關節沾黏,以致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患者會有疼痛感,但並不是非常疼痛。五十肩發生時,視肩關節沾粘的程度,肩膀活動範圍也因此受到限制。由於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所以稱為五十肩。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加注意治療,未來就很可能會嚴重到變成五十肩。劉燦宏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系主任、復健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專長:●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運動傷害復健治療●肥胖症診斷預防及治療經歷:●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復健醫學部主任
-
2020-03-06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
29歲的廖小姐從2012年就被診斷出克隆氏症,也因為克隆氏症產生的併發症動過小腸手術。最近疾病控制較不穩定,腹瀉比較厲害,且合併有嚴重的關節問題。腸鏡檢查可以發現腸子有明顯發炎,抽血檢查也有白血球上升、發炎指數上升的狀況,影像學檢查發現有好幾段腸子的腸壁增厚,有明顯的發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表示,由於病情較不穩定,所以開始給予生物製劑治療,除了控制腸道發炎,也有助於改善關節炎及其他共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上班族。在台灣來講男性比女性稍微多一點點。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漸上升李熹昌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會造成腸道長期反覆發炎,確切病因還不是非常清楚,目前認為跟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等因子都有關係。過去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歐美比較常見,然而最近這幾年來隨著飲食偏向高脂、高糖,亞洲國家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快速增加,日本增加最快,韓國也在增加,台灣這十幾年增加的趨勢比較明顯。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可能還有一個因素,由於我們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重視,很多的學會,像台灣小腸醫學會、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等,都有進行教育宣導,愈多醫師了解發炎性腸道疾病,對疾病的診斷率也會逐漸增加,再加上診斷技術的進步,愈有經驗就更可以做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李熹昌醫師解釋道,顧名思義「潰瘍性結腸炎」就是結腸發炎,主要僅限在結腸跟直腸,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痛、血便、拉肚子、裡急後重。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有什麼差異? 「克隆氏症」就不只有結腸跟直腸受影響,整個消化道從食道到結腸、直腸都可能被侵犯,所以臨床表現比較多樣,隨著疾病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差異。食道或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吞嚥疼痛、上腹部疼痛等症狀;小腸受影響,可能有腹部絞痛、腸阻塞等症狀;大腸受影響,可能出現腹瀉、血便等症狀。除了腸道,患者還可能有腸道外的表現,例如皮膚有一些結節性紅斑、眼睛有虹彩炎、四肢有關節炎、甚至可能出現硬化膽道炎。延誤就醫,問題多多李熹昌醫師說明道,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急性發作的時候,容易腹瀉、腹痛,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可能讓腸子變的很巨大,叫做「巨結腸症」,可能破裂、穿孔,甚至要緊急手術。慢性發炎可能有慢性出血,會造成貧血,長期發炎亦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發炎性腸道疾病延誤就醫,問題多多克隆氏症在急性發作的時候,有可能是因為發炎太厲害,造成阻塞、穿孔、膿瘍、廔管。慢性發炎可能讓患者因為持續腹瀉而營養不良、貧血,年紀較小的患者可能生長比較遲緩。發炎性腸道疾病該怎麼治療?李熹昌醫師道,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重點是控制發炎,可以分成急性發炎跟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時候醫師會使用藥物把疾病導向緩解期,維持患者生活品質,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當疾病處於緩解期,醫師會盡量調整用藥,讓疾病維持在緩解期,減少發炎的產生。治療過程中,另一個重點是及早偵測併發症的產生,例如狹窄、廔管、甚至大腸癌等,希望能夠盡早處理。除了少部份病情非常輕,侵犯範圍非常少的患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只侷限在直腸的患者,可能有機會停藥,不然大多數患者都建議要持續接受治療,維持在一個比較不發炎的狀態,才能夠避免後續併發症的產生。急性期的藥物有口服的也有針劑,使用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等趕快把急性發炎誘導到緩解的狀態,部分患者還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的藥物有些是皮下注射,有些是血管內的注射,都需要打針。病情比較緩解後,就比較不建議使用類固醇,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有一些併發症產生。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李熹昌醫師提醒道,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發炎的時候應該讓腸子休息,發炎比較厲害的時候,可能會有點阻塞、吸收比較差,可能要短暫時間禁止吃東西,待腸蠕動改善,可以從低渣飲食開始吃,避免食物在腸道留下太多殘渣。病情比較穩定的時候,便能逐漸增加纖維的攝取量,慢慢調整回來,各種營養要均衡。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要點看這裡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要適度運動,由於病患可能有關節炎、骨質疏鬆等狀況,運動時請特別留意。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最好能維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生活習慣有規律對病情控制會比較好。務必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才能和疾病和平共存。原文:長期腹瀉、發燒,竟是免疫系統亮紅燈!發炎性腸道疾病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05 科別.婦科
預防骨質疏鬆症 名醫揭女性體脂肪率不能低於這個數字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作者太田博明】被譽為「日本女性醫療第一人」。慶應義塾大學婦產科講師.副教授、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婦產科主任教授太田博明的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中提到,為什麼骨質疏鬆多發於女性身上呢?除了年齡增長這個原因,還可以從「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遺傳與體質」、「營養不均衡」、「生活習慣」及「過去的病歷及服藥歷史」等因素來判斷,這些原因同樣也可以套用在男性身上。骨骼不論幾歲都能回春,即使可能具有「先天的弱勢」,但是只要在每日生活中加入增強骨質的運動及飲食,就能製造出年輕又強韌的骨骼。只要知道自己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就能找到相應的對策。太田博明指出,骨質疏鬆症在過去曾因為年齡的原因被稱為不治之症,但是現在已經可以治癒。如果是早期的骨質疏鬆症,治癒率就更高。破壞骨骼的蝕骨細胞與製造骨骼的造骨細胞同時作業,反覆進行骨骼代謝,讓骨骼汰舊換新。蝕骨細胞會在女性荷爾蒙的限制之下,進行適度的骨骼破壞。但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就會增加蝕骨細胞的活動力、加速骨溶蝕現象,導致造骨細胞製造骨頭的速度跟不上破壞的速度。因此,在停經後幾乎不再分泌女性荷爾蒙(皮下脂肪會分泌少許)的狀況下,女性的骨質就會出現嚴重的流失。不論幾歲,只要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能力出現問題,就必須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無月經、生理期不順、提早老化等都是女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二十幾歲女性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因此,女性需要審視一下自己是否曾經反覆過度減肥、飲食生活不正常,還經常運動不足及睡眠不足。就像前面所說的,女性由於減肥,所以有很高的傾向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因為過度減肥會造成體重不足及營養不良,讓女性荷爾蒙的分泌量變低。體脂肪率也會影響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標準的女性體脂肪率在20到30%之間,低於22%就容易造成經期紊亂,同時減少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如果體脂肪率低到10%大關,製造女性荷爾蒙的卵巢就無法發揮正常的運作。太田博明也建議女性朋友,養成5個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好習慣:1.用泡澡「提高體溫」!睡前1 ~ 1.5 小時泡15 分鐘39 ~ 40 度的熱水,讓身體迅速進入睡眠模式!2.不累積壓力!睡眠是最佳良藥,睡前點上精油也能幫助放鬆!3.經常活動身體!有空就做家事,睡前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也很有效果。4.攝取「維生素B6」!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 的鮪魚、鰹魚、雞肉及香蕉! 納豆、豆腐等大豆製品也很推薦!5.豐富心靈,讓心情愉悅!多培養興趣或挑戰新事物,談戀愛當然也OK !如果從飲食著手,可以多攝取納豆、豆腐等豆類製品。大豆富含大豆異黃酮這種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女性補充天然荷爾蒙,緩解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比起女性,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非常低─明明男性身上沒有女性荷爾蒙,所以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男性身上會分泌少量的女性荷爾蒙,他們的皮下脂肪裡存在著將男性荷爾蒙轉換成女性荷爾蒙的酵素。男性荷爾蒙也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分泌量,但不會像女性荷爾蒙那樣急遽減少。停經後的六十歲女性與同年齡的男性相比,男性體內分泌的男性荷爾蒙仍然十分充足,是女性荷爾蒙的一倍之多。這個原因讓女性更容易流失骨質、罹患骨質疏鬆症。
-
2020-03-05 橘世代.愛吃橘
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譜」為營養打基礎
小時候,腦袋瓜裡沒有營養的概念,也不懂各種成分對身體的影響,只深刻記得母親的叮嚀:「喝骨頭湯,牙齒好、骨骼健壯。」後來,清楚感受到骨頭湯對牙齒的助益,是自己在經歷瓷牙貼片的漂白過程時,由於牙齦萎縮引起強烈敏感不適而喊停的親身體驗。當時,牙醫師建議兩個方向,一是用牙材將牙根暴露處填補起來,繼續完成瓷牙貼片;再是回家好好喝骨頭湯補養,待牙齦萎縮狀況改善再做評估。因為,根據人體奇妙的生物寬度(biological width),牙齦從與牙齒相接處的溝縫底部,到牙齦最高處,始終會保持兩公釐的距離,也就是說,只要骨頭沒有退化,牙齦會自然恢復。完全沒想到,牙齦萎縮竟和骨頭退化、骨質疏鬆有關。因為骨質流失,導致包覆在齒槽骨上的牙肉跟著往牙根處退縮,明顯可見的就是牙縫變大、牙根暴露,不只會出現牙齒敏感、出血、易感染,也可能有牙根鬆動、牙齒掉落的嚴重後果。近幾年,傳統飲食中的骨頭湯受到營養專家和美食家們積極力倡與推薦,已然成為健康飲食的基礎。如今,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等各大城市,經常可見人們如享受隨行杯咖啡一般方便、優雅地啜飲香濃骨頭湯,真的是引領風潮的時尚飲品!骨頭湯,無論是清澈、濃郁還是多肉,都是燉煮動物骨頭和軟骨、韌帶、筋膜等結締組織而成。美味、滋補的骨頭湯,能夠提供身體修復牙齦萎縮時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骨頭:含有礦物質鈣、磷、鎂、鈉、鉀、硫和微量元素矽。骨髓:豐富的維生素A、K2,脂肪酸Omega-3、Omega-6和礦物質鐵、鋅,以及硒、硼、錳等微量元素。結締組織:大量膠原蛋白加熱後產生的明膠(gelatin),是非常好的胺基酸膳食補充。一鍋好的骨頭湯,成功關鍵取決於骨頭的來源和品質。骨頭的種類有許多,如牛、豬、羊、雞、鴨、魚等的部分大骨或是全骨架。選料時儘量購買有機、放牧式農場以天然飼料、草飼之健康動物的新鮮骨頭。接著,準備一個適合長時間熬煮,受熱均勻、保溫持久的陶鍋或砂鍋,更能為骨頭湯加分。煮好的骨頭湯,是廚房料理、各種湯品的基底。舉凡要添加水分時,都能以骨頭湯取代,運用非常廣。也可以將骨頭湯分裝小罐或做成冰塊儲存,方便烹飪。現在,就讓我們開始煮骨頭湯吧!莎拉心廚房骨頭湯食材豬大骨 1 斤(600g)水 1200-1800ml醋 1 大匙鹽 適量準備汆燙豬骨骨頭要先進行汆燙,清除掉血汙、雜質和腥羶味,如此煮好的骨頭湯汁才會乾淨澄澈。1. 將骨頭放入冷水中加熱至滾沸。2. 關火、取出沖洗乾淨。烤牛骨若是大隻牛骨則用烤箱烤,不須汆燙。1. 放入烤箱,以攝氏175-200度烘烤30 分鐘。2. 烤至有香味,呈深褐色即完成。做法1. 將汆燙處理好的骨頭放入鍋中,倒入骨頭分量約2-3 倍的冷水。2. 先打開鍋蓋以大火燒開後,再蓋上鍋蓋轉小火熬煮。3. 過程中不宜再加水,會降低湯的溫度、養分也會被稀釋,使湯頭不夠濃醇。4. 熬煮時放1 大匙醋,有助汲取骨頭中更多鈣、磷、鎂等礦物質。5. 小火慢燉1-2 小時,就會有一鍋充滿療癒力的骨頭湯。6. 依個人喜好,加入天然鹽調味引用。Tip1通常,從骨頭中萃取營養成分需要靠長時間熬製,加入適量的醋、葡萄酒或檸檬汁等酸性物質,可析出更多的礦物質離子,有助人體吸收。Tip2熬湯時不放鹽,因為鹽會使蛋白質凝固,造成營養和鮮味不足。建議煮好飲用時再加少許天然鹽調味。本文摘自《有機不老:優雅、無病、享天年的天然保養妙方》時報出版 2020/02/25 出版【精選美食系列特輯↘↘↘】。一鍋燒快速上餐 醫師娘「0失敗」好D食譜。懶人必學!三步驟鍋燒料理一吃就上癮。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